免疫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8 Apr 2024 04:50:1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免疫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c%e5%85%a9%e7%97%85%e4%be%8b-%e4%b8%ad%e9%86%ab%e8%97%a5%e5%a6%82%e4%bd%95%e9%85%8d%e5%90%88%e6%a8%99%e9%9d%b6%e8%97%a5%e7%89%a9%e5%8f%8a%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f%bc%9f/ Mon, 08 Apr 2024 04:50: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06

【明報專訊】上期說到中藥在抗癌的作用(重溫:https://link.mingpao.com/82009.htm),抗癌西藥發展近10年出現爆發潮,傳統化療慢慢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治療癌症的骨幹藥物。(附兩個肺癌病例)中醫藥如何配合這些新式治療,將會是中西醫結合治癌的未來研究方向。【抗癌中藥的運用二之二】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mesh cube、tatniz、Moussa81、koosen、marilyna、marilyna、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很多人誤以為中醫一成不變。事實上,在中醫2000多年歷史裏是不斷向前發展。舉例說,第一本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365種中藥,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記載1892種。來到現代《中國藥典》的中藥數目就更多,2015年版藥典收載藥品5608種,2020年版擴充到5911種。而不同年代的中醫,治病手法也不斷進步,可見中醫藥其實是不斷擴張和發展的學科。面對癌症這相對棘手的疾病,中醫也不會故步自封,不會拒絕現時西醫各種治癌方法,內地現在趨勢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中醫藥如何配合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治療癌症呢?

近10年來,抗癌西藥發展迅速,傳統化療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骨幹藥物,無論在根治率、生存期和副作用方面都大有改善。舉例說,近年俗稱「聰明炸彈」的新型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嶄露頭角,這種把標靶藥和化療二合為一的藥物,能夠達到比化療藥物更強的抗癌作用,同時副作用相對輕微。而電療技術也日益進步,精準度提高,副作用減少。

這些新型藥物對身體產生的變化,可以用中醫學理論去理解和作出相應處理。舉例說,有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注射PD-1抑制劑後,出現身體疲倦、甲狀腺功能減低,或引發身體各部分發炎反應,如皮膚發炎出疹;或免疫系統過激引起肝炎、肺炎等。中醫有句說話叫「壯火食氣」,免疫治療在中醫角度來說是一種激發火熱的藥物,身體產生大量「熱氣」而引起的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發炎反應),反過來會耗損正氣,形成了一方面熱氣一方面氣虛的症狀。所以用中藥配合免疫治療時,多會共同使用清熱和補氣的藥物。

長水疱停免疫治療 轉服中藥腫瘤受控

舉兩個病例。一名約70多歲病人,確診肺癌並已擴散,使用免疫治療後療效很好,腫瘤受控。但用藥1年多後,出現嚴重的皮膚副作用,全身出現類似天皰瘡的水疱,需要停止免疫治療,皮膚逐漸改善,但無奈癌細胞在頸部和腋下淋巴擴散復發。病人害怕副作用,拒絕接受化療,改用中藥抗癌治療,半年後發現淋巴的腫瘤再次受控。這個病人的治療效果,很大機會是免疫治療首先激發了免疫系統,再加上中藥相輔相成而來。


相關閲讀:【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按西醫療法靈活配搭中藥

另一名是三期肺癌的病人,由於原發腫瘤較大,再加上肺氣腫引致肺功能不足,不能做手術切除。治療方法是先用化療加免疫治療縮小癌細胞,再接受30次電療,完成後需要注射1年免疫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這療程的最大風險是,當電療和免疫治療在短時間內並用,電療雖能夠激發免疫治療產生協同效用,但最怕是免疫系統過激引發肺炎,嚴重甚至致命。因病人本身走路會氣喘,所以在治療期間配合中藥益氣補肺;另外他的處方中也經常看到白花蛇舌草,病人問是否用於抗癌?白花蛇舌草主要用來清熱解毒,減低肺火,希望減少引發嚴重肺炎的風險,並不是用來抗癌。由於這個西醫治療方案功效顯著,最擔心只是嚴重副作用,所以在接受免疫治療期間,中藥方不需要用太多抗癌藥物,只集中補氣清熱,相得益彰。

以上例子可見,了解到新的西藥抗癌治療,反過來可以指導中藥用藥的方針。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近年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治療癌症的骨幹藥物,然而或會引致身體各部分發炎,配合清熱和補氣中藥,能緩和這些副作用。(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FatCame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臨牀試驗不足 阻礙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最大困難之處,是不少藥方和療法未經非常嚴格的臨牀試驗。不少中醫藥研究只屬實驗室研究或一些臨牀案例(case study),相對於西藥大多數有嚴格的三期臨牀研究,中醫藥需要更多臨牀試驗。而其中最大困難之一,是嚴格臨牀試驗需要大量資金和大藥廠統籌,惟傳統中草藥和西藥不同,很難申請專利,所以缺乏投資之下發展試驗較為落後。

香港政府近年開始投放資源研發中藥,希望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大的突破。與此同時,使用中藥材作癌症治療或研究,其中一個關鍵是劑量和原藥材質素,這方面也需要努力制訂質素水平標準。

無論是單用中醫藥,或中西醫協作來治療癌症,還需要很多研究和實踐工作。由於每個病人的病情不同,病人如在治療癌症時希望加入中醫藥治療,務必先請教自己的主診醫生和中醫。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2%9d%e7%99%8c%e3%80%91%e6%9c%ac%e6%b8%af%e6%af%8f%e5%b9%b41800%e6%96%b0%e7%97%87-%e5%83%85%e4%b8%89%e6%88%90%e9%81%a9%e5%90%88%e6%89%8b%e8%a1%93-%e6%b8%af%e5%a4%a7%e9%a6%96%e5%89%b5/ Tue, 17 Jan 2023 07:35: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394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港大醫學院日前(11日)發表全球首創治療肝癌方案,結合3種治療將腫瘤「先縮後除」,研究顯示逾五成肝癌病人達至治療成效。研究團隊預計新治療每年可惠及約300名患中期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根治肝癌 兩年半後存活率逾九成

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招募33名符合資格的肝癌病人參與研究,透過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俗稱「大髀針」)控制腫瘤及殺死部分癌細胞,以及做5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即電療),其後再每兩星期一次免疫治療,整個治程歷時6個月,目的將腫瘤縮小至可割除,以根治肝癌。

研究發現55%的病人經新方案治療後,情况轉為適合切除腫瘤,其中4名病人已接受手術根治癌症;42%病人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不需要手術,他們在兩年半後跟進覆診結果亦顯示存活率逾九成。另外,研究發現整體病人存活中位數達30個月,較傳統藥物或介入治療更長。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中)表示,治肝癌新方案6個月就見成效,而且創傷較低。曾患肝癌的溫先生(右)參與治療後癌細胞全壞死,過程亦無痛楚。左為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謝穎怡攝)

新方案6個月見效 較傳統治療創傷小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他期望新治療方案可為不適合做手術的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他又指新治療方案需6個月就有治療成效,而且對病人的創傷較傳統的介入治療低,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亦較輕微,例如肝酵素短暫上升及發燒等。


肝癌患者參與治療 腫瘤沒復發

參與研究的68歲溫先生兩年前確診肝癌,但因腫瘤體積較大及壓迫右肝靜脈,評估為不適合做手術切除。他參與新治療後,癌細胞已完全壞死,癌指數更由接受治療前的4378跌至6,腫瘤亦沒有復發,又指治療過程無痛楚。


相關文章:【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擬推展雙免疫療法 增治療成效

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會免費為肝癌病人提供大髀針及電療。至於免疫治療,若病人未有參與研究,須每月自費3萬至4萬元,整個6月的療程共約20萬至30萬元。團隊稱相關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將會推展雙免疫療法,提高治療成效,目前已成功招募約18名病人參與。

]]>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www.afterroberto.com/%e7%9b%b4%e8%85%b8%e7%99%8c%e6%82%a3%e8%80%85%e5%8d%8a%e5%b9%b4%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8%85%ab%e7%98%a4100%e6%b6%88%e5%a4%b1-%e6%b8%9b%e5%82%b3%e7%b5%b1%e7%99%82%e6%b3%95%e5%be%8c/ Mon, 27 Jun 2022 09:15: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95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直腸癌傳統療法或要切走肛門 手術後遺症難免

直腸位處大腸末端,連接肛門,負責排泄及消化的功能。直腸癌於香港近年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直腸或肛門癌新症人數由2010年1753宗升至2019年2072宗,升幅近兩成;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

一直以來,手術切除是根治直腸癌的唯一手段。如腫瘤屬於中晚期,需先用電療聯合化療,將腫瘤縮小方能切除;惟治療無可避免會影響消化、泌尿及性功能等後遺症。如果直腸癌腫瘤處於低位,接近肛門位置,病人更可能無法保留肛門,需要人工造口(俗稱屎袋)。故近年直腸癌研究方向一直循避免手術為主軸。例如使用近接電療(brachytherapy),即輻射線直接接觸腫瘤表面,近距離釋出高劑量輻射殺死癌細胞;或電療化療後採取觀察方案(watch-and-wait approach),皆是希望達到根治之餘,病人能避免承受手術後遺症之苦。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震撼研究——《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報告,指全部12名參與研究的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手術、化療或電療。研究結果震撼醫學界。(設計圖片,yodiyi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零手術化療電療 腫瘤100%消失

至於本月初引發討論的,是於美國的「單中心單臂」研究,對象為第二或三期直腸癌患者。所有患者必須接受病理檢查,確定腫瘤屬於高MSI(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詳見「知多啲」)。MSI是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高MSI腫瘤患者若使用免疫治療,會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更為有效。研究人員為患者施予每3星期1次的免疫抑制藥物PD-1抑制劑,為期半年。

結果在半年療程裏,所有12名患者(100%)的腫瘤均於內窺鏡、磁力共振及正電子掃描檢查裏完全消失;所有病人均毋須接受手術,又或化療及電療跟進,治療的免疫副作用亦相對溫和。研究仍在進行中,計劃招募30名患者。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腫瘤切除——手術切除是根治直腸癌的唯一手段;如腫瘤屬於中晚期,需用電療聯合化療先將腫瘤縮小,方能將腫瘤切除。(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FatCamera@iStockphoto)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此研究結果無疑是革命級!首先、治療有效率100%,成效顯著; 第二、病人能避免承受手術或電療化療後遺症。以免疫治療作為根治手段是嶄新的治療策略,有望推展至其他腫瘤。但必須提醒大家:

1. 只有5%至10%直腸癌患者,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腫瘤;故此,這治療策略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採用

2. 此研究只是於美國單中心的小型研究,故此100%有效率的結果能否應用於不同地區的患者,仍有待大型的多中心研究去確認

3. 迄今只公布了早期研究結果,故此,長期復發率及治癒率,以及腫瘤消失是否代表長遠根治等問題,仍是未知之數

現階段,手術切除配合電療化療仍是治療直腸癌的黃金標準。但無疑,此研究的初步結果,開啟了以免疫治療作為根治手段的研究大門,亦為直腸癌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 知多啲:高MSI腫瘤 免疫治療更有效

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腫瘤,是指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於修復錯誤DNA序列方面存在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MMR-d),引起微衛星序列長度改變。許多臨牀研究證實,MSI與多種癌症有關,當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患癌風險有可能會增加。成因除了遺傳疾病以外,後天偶發因素亦會引致。

免疫治療對高MSI腫瘤特別有效。研究又顯示,於晚期癌症而多線化療失效的患者,無論是任何類型的實體腫瘤(solid cancer),採用免疫療法的有效率都高達30%至40%。故此,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早於2017年已批准免疫治療應用於後期及多線化療失效的微衛星不穩定實體腫瘤。另外,研究亦證實高MSI的後期大腸癌病人,使用免疫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更有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6%99%9a%e6%9c%9f%e5%b7%b2%e6%93%b4%e6%95%a3%e8%83%83%e7%99%8c%e5%ad%98%e6%b4%bb%e7%8e%87%e4%bd%8e-%e6%b2%bb%e7%99%82%e5%a2%9e%e9%81%b8%e6%93%87-%e6%96%b0%e5%9e%8b%e6%a8%99%e9%9d%b6%e8%97%a5%e7%89%a9/ Tue, 31 May 2022 07:31: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063 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新型標靶藥物 針對HER2型胃癌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針對晚期、已出現轉移的胃癌,廖醫生表示,近年有較多新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特別是佔胃癌患者兩成的HER2型胃癌,部分病人可嘗試使用抗HER2受體標靶藥物,透過阻截HER2受體,令癌細胞不再生長,同時令身體的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把它們殺死。有研究發現使用化療加HER2受體標靶藥物的患者,藥物能有效縮細腫瘤,病人的存活期比只使用化療較長。

胃癌與一般消化不良的徵狀相似,甚至沒有明顯徵狀,容易延誤治療。
胃癌與一般消化不良的徵狀相似,甚至沒有明顯徵狀,容易延誤治療。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免疫治療識別、攻擊癌細胞

另一類近年較新的治療方法是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令體內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及攻擊癌細胞。從研究中知道,若其腫瘤的PD-L1表達量高,較適合使用免疫治療。除了PD-L1表達量外,近年醫學界亦發現更多生物標記(Biomarkers),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簡稱MSI)及「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 Burden,簡稱TMB)等,有助評估免疫治療的療效。

廖醫生指出,一般胃癌病人都會建議先使用第一線藥物,包括化療及標靶藥,若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則要考慮使用第二線藥物,若第二線藥物也失效,才會考慮使用屬免疫治療的第三、第四線藥物。但近年有研究顯示, 合適的病人中也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線治療加入免疫治療藥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 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上述兩類治療主要針對胃癌第四期病人,廖醫生表示,這類病人很多時需要面對腫瘤轉移至其他位置,如腹腔、盆腔、肝臟等,引致重要組織或器官衰竭,大部分都無法根治,所以在規劃治療方案時主要以三大目標為主:控制腫瘤、處理徵狀及維持患者生活質素。

有見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廖醫生提醒大眾應留意有否持續的消化系統徵狀,如胃痛、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胃脹、經常作悶等,一旦出現應盡早求醫,因及早發現和治療有助提高患者治癒機會。同時亦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等,有助減低患胃癌風險。

]]>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99%8c%e7%97%87%e6%b2%bb%e7%99%82%e3%80%91%e6%95%b4%e9%ab%94%e7%99%8c%e7%97%87%e6%96%b0%e7%97%87%e5%a2%9e%e5%8a%a0-%e6%ad%bb%e4%ba%a1%e7%8e%87%e6%b8%9b-%e8%88%87%e7%99%8c%e5%85%b1%e5%ad%98/ Wed, 03 Nov 2021 06:02: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915 【明報專訊】醫管局早前公布2019癌症數據分析,雖然整體癌症發病數字上升,但死亡率有下降趨勢,反映了治療的進步和及早檢測的功效。

因為新藥或新療法推陳出新,加上成像技術不斷改進,令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到位,與癌共存的病人愈來愈多。不過,治療選擇多了,治療時間長了,醫藥費亦隨之而增加,加上個別療程收費高昂,未必人人可以負擔。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我在腫瘤科工作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癌症治療上的改進非常大。」中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專業應用副教授、中大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分享說,「以肺癌為例,以往病人確診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做,既沒有合適化療藥物,電療成效亦不大,又或者根本沒有效用。當時的病人確診患癌後,醫生會說,你只剩下3個月命;今時今日就非常不同了,一旦確診肺癌,即使已屆第四期,經過治療,病人壽命都可維持幾年或以上,比比皆是。根據我個人經驗,10年以上也有」。如此巨大轉變,與癌症治療在各方面的突破有莫大關係。「藥物方面,化療藥物多了很多選擇,還有其後出現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除此之外,電療技術亦進步了很多。這些新藥物和新技術,每種都各自可以幫助病人延長壽命,加起來就變得有很大幫助。」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5,082宗。相比起2009年的25,977宗,升幅達35%。至於死亡率,雖然癌症仍然是頭號殺手,但整體而言,兩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註:年齡標準化比率(ASR)是一個健康統計指標,主要在消除人口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後,才比較不同地區或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發生率。)

支援藥物進步 減化療副作用

不止香港有此趨勢,唐美思參考美國數字,比起30年前,現今大部分種類的癌症,病人的5年存活率都提升不少。她相信跟治療進步有莫大關係。「例如化療,雖然近10年來並沒有推出很多新藥,不過相關支援藥物就進步了不少,例如止嘔藥、提升白血球針藥等,都令化療副作用大減,也減低化療併發症。病人做化療時較為舒適,醫生治療方案亦能更進取。電療技術上的改進,例如由二維改進到三維,輻射劑量以至分佈都更精準,減少損害周邊健康組織;此外,成像技術的進步,有助醫生更精準地診斷和為癌症分期。這些都有助醫生制訂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癌症由當年被稱為絕症,演變成今天個別患者可「與癌共存」。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指出:「隨着基因檢測科技的進步,加上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出現,不但延長癌症病人的壽命,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以晚期肺癌為例,以往未有癌細胞基因檢測時,一旦確診為肺癌,只能靠化療減慢惡化;但現在由於可以檢測癌細胞基因,可透過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以至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即完成抗癌療程,癌細胞已受控,仍繼續採用免疫療法以減低復發風險。」

近年腫瘤科最熱門課題是免疫治療。正常情况下,當免疫細胞遇上不健康的細胞,會自動將之消滅,但癌細胞卻會用不同方法避開被免疫系統破壞,包括改變基因,使其不容易被免疫系統識破。透過免疫治療藥物,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使免疫系統重新辨認癌細胞。

基因檢測 尋致癌「司機」

不過,免疫治療藥物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必須檢測癌細胞的基因。蔡添成解釋:「癌細胞基因檢測目的,不單要找出有無基因突變,同時亦要找出該基因突變會否刺激腫瘤生長,即腫瘤的生長是否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我們有一個比喻,基因突變就好像你在一部車上,它是司機還是乘客?要打就打個司機,不是打乘客,因為打倒乘客,車仍然會行駛,我們要找的是driver mutation。換言之,即使你找出很多基因突變,如果它們並不是控制腫瘤生長的話,找到甚至消滅它們也沒有作用。」

就好像用於肺癌的免疫治療,要先測試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的水平(表達力),若高於某個水平(例如50%),就會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病人未開始接受其他治療前,先接受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令免疫系統恢復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每月藥費$8000至數萬不等

問題來了,新的基因檢測、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以肺癌標靶藥為例,每月費用由$8000至$80,000不等,免疫治療單一藥物一般每月由$40,000至$80,000,混合治療可能更高。換言之,1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可以長期應付。不過醫生強調每人治療藥物組合和劑量均有不同,治療費用不能一概而論。

這些新一代抗癌藥,大都沒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病人必須自費。若無法負擔,便唯有轉而採用其他治療,病人「賣車賣樓」治癌也時有所聞。早前,港隊沙排運動員劉梓浩更發起衆籌,籌得約200多萬元來支付一種新的免疫治療(CAR-T),白血病已逐漸康復。唐美思則表示:「以往,癌症病人若需要某些藥物,例如標靶藥物,若醫管局沒有提供,病人只能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但現今,病人能夠自費買藥,而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個別人士亦可獲得資助。相對而言,病人的選擇已較以往為多。」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天價」藥費——新的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一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長期應付得到。(Doucefleur@iStockphoto)

非牟利機構提供藥物資助

蔡添成認為:「公立醫院其實已經為病人提供很多抗癌藥物,我不會說癌症病人『無錢就無藥醫』,只可以說,若病人負擔到的話,會多一些選擇。」現時本港有多個非牟利機構為合資格病人提供藥物資助,包括撒馬利亞基金、關愛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香港乳癌基金會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等。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確診癌症後,接下來就是醫生因應癌症種類、分期、身體狀况、患者意願,制訂不同治療方案。目前治療癌症,大致分為以下種類: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減少損害——電療技術改進,輻射劑量以至分佈都更精準,減少損害周邊健康組織。(Mark Kostich@iStockphoto)

 

‧外科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或遭癌細胞侵襲之組織

‧化學治療:注射或口服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擴散

‧放射治療(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射向腫瘤,殺死癌細胞。約六成癌症病人需要在發病的不同階段接受電療

‧荷爾蒙治療:主要應用於與荷爾蒙激素有關的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等

‧標靶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干擾涉及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標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令癌細胞死亡和停止擴散

‧免疫療法:針對癌細胞特殊生物標記,重新激活身體受抑制的免疫功能。藥物能同時對付多種癌症,包括肺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和肝癌等。此外,近年還開發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例如CAR-T療法,透過抽血取出病人的免疫細胞,加以培養、誘導、活化及增量後,輸回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細胞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文:葉凱欣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7%99%8c%e5%88%86%e7%82%ba3%e5%a4%a7%e9%a1%9e-%e7%99%bd%e8%a1%80%e7%97%85%e6%b7%8b%e5%b7%b4%e7%98%a4%e9%aa%a8%e9%ab%93%e7%98%a4/ Mon, 01 Feb 2021 07:56: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845 【明報專訊】多發性骨髓瘤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疲勞。無論年輕人或長者,同樣難察覺。年輕人因為手機不離手,姿勢又不良;長者則因勞損和退化,大家都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即使骨骼持續疼痛,亦未必聯想到是血癌作怪。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血癌警號——腰痠背痛一定是低頭工作,姿勢不良所致?別忽略長期背痛可能是血癌的警號!(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Doucefleur@iStockphoto)

◆江:江志恒(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詹:詹楚生(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血癌不止白血病?

問:血癌等於白血病?
江:不少人以為血癌即是白血病,其實血癌可分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血癌與固體腫瘤不同,癌細胞會在骨髓或淋巴生長,並循血液全身流動。

詹: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8年有1988宗血癌新症,白血病佔606宗,淋巴瘤佔1096宗,而骨髓瘤有286宗。白血病和淋巴瘤分為急性、慢性;而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再各自分為骨髓性和淋巴性。急性白血病徵狀來得急,可能兩三星期內突然高燒、皮下出血點、流牙血等;慢性白血病初期無任何徵狀,部分病人或脾臟脹大。急性淋巴瘤臨牀表現很多時包括發燒、夜汗、消瘦;慢性淋巴瘤則可能沒什麼病徵,較難察覺。

■骨頭受侵蝕 致持續骨痛?
問:周身骨痛,是血癌徵兆?
江:若癌細胞在骨髓內,患者可能會感到骨痛。腰痠背痛在都市人身上頗為常見,雖然未必是血癌所致,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如果病人一向沒有痛症問題,突然間感到痛楚,家庭醫生會處方簡單的藥物。若服藥後仍沒有改善,短期內又再周身骨痛,或出現其他徵狀,便要進一步檢查,例如X光、抽血。由於血癌沒有特定病徵,醫生未必第一時間會聯想到血癌,有時是透過身體檢查發現,若血常規指數有異常,便會轉介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詳細檢查。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容易骨折——骨髓瘤患者可能出現溶骨性病變,容易骨折。(Artfully79@iStockphoto)

詹:多發性骨髓瘤其中一個臨牀常見徵狀是持續骨痛,原因是漿細胞異常增生並沉澱在骨髓,而且分泌不同因子溶解附近的骨頭,導致溶骨性病變,造成骨折、骨痛、高鈣血症等問題。不少人將周身骨痛「合理化」,如長者覺得年紀大腰骨痛很普遍,年輕人長時間對着電腦便覺得腰痠背痛亦屬正常,未必會聯想到骨髓瘤。曾遇過一名年約40歲病人因胸口痛到急症室求診,X光檢查未發現不妥,醫生處方止痛藥後出院,但病情沒有改善,咳嗽時胸骨有「爆裂」感覺。再次到急症室,檢查後仍沒發現異常。數天後,她再因疼痛問題到急症室,醫生安排電腦掃描,發現胸骨受侵蝕,再經多個檢測後,確診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驗血以外,還要驗尿?
問:如何診斷多發性骨髓瘤?
詹:主要做以下幾項檢測:血液檢測、骨髓檢查、醫學掃描。由於病人多數有貧血,需要檢測血球指數。多發性骨髓瘤內的漿細胞會分泌同一種免疫球蛋白,導致患者單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加,可透過血清蛋白電泳檢測幫助診斷。溶骨性病變引致高鈣血症,影響腎功能,因此亦需抽血檢查。另外,患者小便後,馬桶內會產生很多泡沫;透過尿液檢查,判斷是否有蛋白尿。

骨髓檢查是在盆骨做局部麻醉,提取小量樣本,化驗有無異常漿細胞,並對細胞作遺傳學分析,作為預後指標。

醫學掃描方面,癌細胞新陳代謝率較高,在正電子掃描(PET)下反應較活躍,影像「着燈一樣」顯示出來;而電腦掃描(CT)則比較容易檢測溶骨性病變。

■多發性骨髓瘤易復發?
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4.mp4;
問: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是指經常復發嗎?

詹:不少病人誤以為多發性骨髓瘤是「不停復發」,其實「多發性」是指不正常的漿細胞沉澱在骨髓不同地方。不過,患者即使做了骨髓移植,仍可能有微量癌細胞殘餘在骨髓,故長遠而言多發性骨髓瘤亦有復發風險。研究又發現,骨髓瘤有許多基因突變,如染色體17p13斷裂,不論用什麼治療方案,患者預後都比較差。原因是這個位置有TP53抑癌基因落腳點,這裏斷裂,便失去為身體「撲火」的抑癌基因。利用CD38單克隆抗體混合口服藥物作維持治療,可減低復發風險。

■血癌患者慎選流感疫苗?
問:血癌患者日常生活有什麼要注意?
詹:病症本身或是治療方案(如使用抑制免疫能力藥物),都抑壓了患者的免疫能力。一旦有細菌入侵,便容易受感染。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忌食魚生——血癌患者要注意食物安全,避免食用生冷、未經煮熟的食品,如刺身、壽司。(資料圖片)

進食未熟透食物有可能感染沙門氏菌,可致嚴重感染。因此,血癌患者日常要注意清潔衛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如魚生,建議食「新鮮滾熱辣」的食物,水果去皮後亦最好用滾水淥約1分鐘殺菌。

另外,患者要小心選擇疫苗。以季節性流感疫苗為例,分為減活疫苗及滅活疫苗。由於噴鼻式流感疫苗屬減活疫苗,含弱化流感病毒,不建議血癌患者接種;應選擇滅活注射式流感疫苗,當中不含活流感病毒。至於新冠疫苗,暫時仍缺乏臨牀數據驗證對癌症患者是否安全有效。

知多啲:混合新型藥物+骨髓移植 整體存活期8至10年
傳統化療對治療骨髓瘤的成效較差。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表示,僅約5%患者病情達到完全緩解(副蛋白及致癌漿細胞完全消失,骨髓內的漿細胞<5%),整體存活年期約2年;就算配合自體骨髓移植,存活年期也只增加至3年。

現時,混合新型藥物治療,包括蛋白解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CD38單克隆抗體等,再加上自體骨髓移植,完全緩解率提升至70%,整體存活年期約8至10年。

免疫治療方面,利用PD-1抑制劑治療骨髓瘤效果不佳,但另一款免疫療法CAR-T細胞治療正積極研究當中,數據似乎相當理想,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正在審批,尚待批准使用。詹楚生寄望未來有更多治療方案,提升骨髓瘤治療效果。

【血癌】分為3大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 持續骨痛與疲勞 小心骨髓瘤作怪
(劉焌陶攝)

文:丁寶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preview/HET20210119_05.mp4;

]]>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5%b9%b4%e7%b4%80%e5%a4%a7-%e9%82%84%e9%9c%80%e8%a1%93%e5%be%8c%e5%8c%96%e7%99%82-%e7%99%8c%e6%b2%bb%e6%ba%96%e7%b9%a9/ Mon, 25 Jan 2021 07:13: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755 【明報專訊】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

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1.)術後化療,根據什麼準則?

乳癌患者需不需要術後化療,不止看年紀,也要知道腫瘤病理、期數、大小、分化情况,還有病人身體狀態及有沒有其他疾病。

醫學期刊《刺血針》最近發表了一份醫學研究,涉及超過1000名逾70歲、已完成手術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報告指出,接受術後化療的患者對比沒有接受化療,有明顯較高的5年存活率(83%對比73%)、5年沒有乳癌復發存活率(75%對比63%),證明術後化療對三陰性乳癌年長患者有正面作用。

 

2.)年長患者接受化療,腫瘤科醫生有什麼建議?

醫生通常根據病人體質和病歷,來決定選擇什麼化療。並不是所有化療的副作用都一樣,有些化療比較溫和,較少嘔吐或肚瀉等副作用。另外,第一次化療可以減低劑量,例如用應有劑量的七至八成,以減低副作用。化療藥物可能會令白血球降低,可以配合白血球針提升免疫力,減低感染風險。

 

3.)什麼情况可以做術前化療?

術前化療是指手術前做化療,一般若乳癌大過2厘米,可以接受手術前化療。好處是把腫瘤縮小,醫生或可以做局部切除手術,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另外,先接受術前化療,醫生能監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從而作為根據來制定更精準及有效的術後輔助治療,減低復發率。

 

免疫治療加化療 不影響健康生活

4.)早期三陰性乳癌可用免疫治療嗎?

免疫治療在早期三陰性乳癌中有突破。研究發現,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化療作術前治療,比單用化療,更有效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的機率(病理完全緩解(pCR)指的是新輔助治療後,取出組織到顯微鏡下檢查,惡性腫瘤細胞完全消失)。而最新研究報告發現,免疫治療加化療不會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質素。這對年長病人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希望抗癌藥物副作用不要太大,也不想影響他們的健康生活質素。

黃女士跟我們討論後,決定接受術後化療。雖然第一套化療曾令白血球降低,但黃女士也能繼續順利接受之後的化療,沒有大副作用。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www.afterroberto.com/%e8%85%8e%e7%99%8c-%e5%90%b8%e7%85%99-%e8%82%a5%e8%83%96%e5%a2%9e%e9%a2%a8%e9%9a%aa-%e6%b3%a8%e6%84%8f%e4%b8%ad%e6%99%9a%e6%9c%9f%e8%85%8e%e7%99%8c6%e5%80%8b%e7%97%85%e5%be%b5-%e6%b2%bb%e7%99%82/ Thu, 21 Jan 2021 11:51: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691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早期腎癌的症狀不明顯,直至演變至中、晚期才會出現持續的單側腰痛、背部痠痛等感覺,並會隨時間而加劇。

 

腎癌成因:吸煙、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增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近10年腎癌病發率上升47%,常見於50至75歲的年齡組別,男性患者比女性多。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認為,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吸煙以及肥胖都是引致腎癌的高危因素;另外亦因接受身體檢查的意識得以提高,令不少患者意外提早發現腎癌。

即使如此,由於早期腎癌的症狀不明顯,目前本港能在早期發現腎癌的患者只有三分之一,餘下三分之二的患者甫發現已屆中、晚期,令治療更棘手。

 

中、晚期病徵:單側腰痛、背痠痛、小便有血

潘醫生指出,大多數的腎癌演變至中、晚期才會出現病徵,例如會有持續的單側腰痛、背部痠痛等感覺,並會隨時間而加劇;亦有可能小便有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疲倦等。此外,腎癌會令病人身體釋放一種荷爾蒙,擾亂體溫控制,令病人有時會無故反覆發高燒及退燒,或早上突然發燒到晚間退燒。一旦有癌轉移,會因轉移的器官而出現相應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骼會有骨痛、轉移到肝臟會出現黃疸等。

 

早期腎癌採用手術切除腫瘤

要治療腎癌,需分辨病情狀况及癌症期數。潘醫生解釋,早期、未有擴散的腎癌主要採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視乎腫瘤大小,再考慮局部切除或全腎切除。不過,腎癌有別於其他常見癌症,對化療的反應不大,術後較難配合化療或藥物治療來減低復發風險,病人需定期接受電腦掃描,以密切監察有否復發跡象,以及早處理。

至於放射治療則對腎癌沒有太大幫助,已屆中、晚期,出現轉移性腎癌的患者,很多時多數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控制病情,選擇較少。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潘醫生表示,近年新推出的免疫治療及雙免疫治療,對出現擴散的腎癌病人有幫助。他補充,雙免疫治療的原理是同時採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激活身體免疫系統能認出癌細胞,從而攻擊殺死癌細胞的PD-L1抑制劑;以及增加身體免疫細胞數量的CTLA-4抑制劑,以提升治療效果。

合適的病人會先接受4次雙免疫治療,每3星期透過靜脈注射兩種藥物,首階段為12星期。如果治療反應良好,之後會用PD-L1抑制劑作持續治療,每2至4星期透過靜脈注射。

潘醫生引述研究指出,有10%接受雙免疫治療後的病人體內癌細胞消失,達至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的準康復狀態;與標靶藥比較,接受雙免疫治療的病人平均壽命多21個月,並且有約50%病人的腫瘤縮小,比服標靶藥的30%為多。

 

有免疫系統疾病史病人未必適合

採用雙免疫治療的病人,其免疫系統有機會有過敏反應的副作用,例如皮膚痕癢、紅疹、輕微疲倦、發燒等,有約5%的病人出現嚴重免疫系統過敏反應,出現免疫系統炎症,嚴重可致命。潘醫生強調,雙免疫治療未必人人合適,選用前需要作嚴謹評估,如果病人以往有過敏病史、患有紅斑狼瘡症、類風濕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雙免疫治療有機會令其病情加劇,可能會因應情况而改用標靶藥配合單一免疫治療藥物,避免嚴重影響免疫系統。

 

]]>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5%ba%b7%e5%be%a9%e8%80%85%e8%ba%ab%e4%b8%8a%e6%94%b6%e9%9b%86%e6%81%a2%e5%be%a9%e8%a1%80%e6%bc%bf-6%e6%88%90%e4%ba%ba%e5%ba%b7%e5%be%a9/ Tue, 27 Oct 2020 03:5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049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身體產生的抗體,除可避免自己再受感染,更可幫助垂危病人擊退病毒。公立醫院從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並已在50名留醫深切治療部的重症確診者身上使用,60%病人康復,並將重症患者死亡率減半至22%。有曾患癌的確診老婦對各種抗病毒藥物無反應,每毫升樣本病毒量一度高達10億顆,並有嚴重肺炎需插喉供氧,接受兩次血漿治療後病毒清除並出院。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港大孔繁毅:新冠患者康復出院後仍有乾咳、肌肉痛徵狀 少數肺部長期纖維化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抗體水平足夠和符合指定條件的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可捐出血漿救助其他重症患者,本港至今已有50名康復者捐出恢復血漿。(瑪麗醫院提供)

藥無效轉輸血漿 插喉老婦6周出院

瑪麗醫院一名67歲曾患淋巴腫瘤的女病人,曾接受免疫治療和化療,康復一年後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用過抗病毒藥物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和瑞德西韋,病情無改善,身體一直未能產生抗體對抗病毒,肺部達七、八成現炎症,需持續插喉和使用呼吸機,體內病毒量更達每毫升樣本10億顆病毒。醫療團隊遂嘗試向她輸康復者捐出的「恢復血漿」,3至4日後病毒量大跌至每毫升100萬至1000萬顆,肺炎亦有兩三成改善,但未能脫離呼吸機。

團隊再向病人輸第二次恢復血漿,一星期內病毒檢測已轉陰性,再隔一星期就離開深切治療部,女病人共留院約6星期可出院,5個月後肺纖維化問題大致康復,肺功能恢復至原來的七八成。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50名接受恢復血漿治療的重症確診者中,60%康復,22%死亡,但死亡率較不接受治療者減一半。(朱韻斐攝)

22%病人死亡 主為長者長期病患者

部分新冠病毒患者會出現嚴重肺炎甚至肺衰竭,需入住深切治療部,公立醫院曾向50人使用恢復血漿,當中17人(34%)已出院,13人情况穩定,即共30人(60%)治療後康復;另9人情况仍然嚴重和11人(22%)死亡。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在英國牛津大學一項類固醇治療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研究中,沒接受治療的對照組重症病人死亡率是41%,若以此比較,本港使用血漿治療的深切治療患者死亡率為22%,即血漿治療能將深切治療患者的死亡率減半,而且本港50名接受血漿治療的病人均無觀察到任何副作用。

恢復血漿為何能幫助重症病人?孔繁毅解釋,部分免疫力差的病人無法自行清除體內病毒,康復者血漿內的抗體能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和繁殖,當病毒數量減少自然可減身體炎症,而抗體本身亦有調節免疫功能,助進一步減少身體發炎,減低細胞因子風暴風險。

22%病人接受恢復血漿仍返魂乏術,孔解釋主要是75歲以上和有長期病患者;部分年輕患者雖免疫系統反應不佳,但免疫系統仍有「三四成功力」,在外來抗體幫助下就能去除病毒,但如果長期病患和長者本身免疫系統很差,只單靠外來抗體亦不足夠清除病毒,炎症亦易失控。

血漿存量少 入院先用抗病毒藥物

不過,目前恢復血漿存量少,不能輕率使用。孔繁毅表示,一般病人入院首星期會先處方抗病毒藥物並觀察,如無效,會考慮在第二周向重症者使用恢復血漿,一般在病發後第10至14日使用。他說大多病人接受了一次,即500毫升血漿的5至7日後病情會改善,但如上述女病人第一次輸血漿後改善情况未夠理想,會輸第二次血漿。


一成康復者適合捐血漿 留學生趁離港前屢捐

不是每個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都適合捐血漿救人,只限男性、無病、年輕和抗體水平夠高等,整體只有約10%康復者適合捐贈。本港至今約有50康復者捐出血漿,有康復者更一連捐5次,也有康復留學生趁回英美開學前多次捐血漿救人。港大專家孔繁毅預期,留學生回港度聖誕可能引起本港第四波疫情。公立醫院目前有約足夠40名病人使用的恢復血漿存量,希望能增至60、70人份存量。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找到適合的恢復血漿捐贈者很難,捐贈者要抗體濃度水平達1:80或以上,一般是重症、病毒載量高、相對年輕的病人,無病徵者大多抗體水平較低;整體約只有五分之一確診病人抗體水平達1:80。

存量回升至40人份

曾懷孕的女性體內會有HLA抗體,有3000分之一的可能令受贈者出現嚴重肺炎,但HLA抗體測試昂貴且結果要等一至兩星期,因此本港只接受男性康復者捐血漿,加上捐贈者的年齡需介乎18至60歲、體重超過50公斤、靜脈血管粗、已康復超過兩星期、無長期病患和其他傳染病等,整體只有約10%康復者適合捐贈。

本港至今約有50康復者捐出血漿,年齡中位數為45歲,康復者可以每兩星期捐血漿一次。孔繁毅表示,第二波疫情過後,公立醫院只有足夠15名病人使用的血漿存量,第三波一開始就幾乎用盡,幸符合條件者中約七八成人願意捐血漿,有一名康復者更捐了5次、5人捐了3次;有康復留學生趁回英美開學前,多次捐血漿救人。孔說目前公立醫院血漿存量已回升至約40人使用的分量,但當中AB血型的血漿最短缺,他希望能增至60、70人份的存量。

稱疫廈高危應強制檢測

孔繁毅預期,若出現第四波疫情,將以輸入個案為主,預期聖誕前夕留學生回港高峰期有可能引起第四波,如病毒無大改變加口岸控制做得好,他相信第四波疫情確診人數會相對少。孔又認為,在機場執行強制檢測重要,而疫廈居民相對風險高,亦值得做強制檢測。


康復6個月 半數人驗不到抗體

新冠病毒疫症來臨初期,專家曾期望隨愈來愈多人感染後形成「群體免疫」,疫症隨之遠離,但結果不似預期。瑪麗醫院發現約400名覆診病人中,一般康復後3個月抗體水平已大跌四分之三,一半人抗體在6個月後已跌至量度不到的水平,反映康復者非終身免疫。

年輕人抗體維持更久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孔繁毅表示,瑪麗醫院約400個覆診康復者中,一般康復後3個月抗體水平就會大跌四分之三,例如抗體水平由1:320跌至1:80;如病人康復初期抗體水平較低,例如只有1:40,3個月後抗體可能已跌至量度不到,整體上約有一半康復者在康復後6個月,抗體水平已跌至量度不到的水平。但孔說這情况因人而異,「有些人的抗體水平3個月間都無下降過,有些人卻跌得快,視乎年紀、健康狀况和有否服藥,年輕人的抗體一般維持得更久」。

康復非終身免疫應戴罩

孔繁毅提醒康復者,產生了抗體不代表終身免疫,輕症者的抗體可能3、4個月已消失,仍可再度受感染,因此康復後亦要戴口罩和保持個人衛生。他又指出,目前未有新冠疫苗接種超過半年後是否仍有效的數據,但估計日後亦需如流感疫苗般每年接種。他又相信,待有效疫苗推出後,社區上約七成人口有群體免疫力才可回復較正常的生活。

瑪麗醫院400多個覆診病人中,約30人有後遺症,部分人味覺和嗅覺未完全恢復,5人肺有纖維化,主要是曾接受深切治療的嚴重肺炎病人,當中2人已於3個月後完全康復;另有病人剛出院時行樓梯只能行半層樓,幾個月後進步至可行2層樓。他估計,七八成有肺部後遺症者肺功能於一年後完全康復。

 

]]>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www.afterroberto.com/%e6%97%a9%e6%9c%9f%e8%82%ba%e7%99%8c%e4%b8%8d%e6%98%93%e5%af%9f%e8%a6%ba-%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5%a2%9e%e6%82%a3%e8%80%85%e5%b8%8c%e6%9c%9b/ Wed, 09 Sep 2020 10:51: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627 「配音王」譚炳文日前因肺癌病逝。根據香港癌症資料中心201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年肺癌發病個案有逾5000人,肺癌仍是本港十大癌症的頭號殺手。有專科醫生指出,由於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故有約八成患者,因出現病徵而確診時往往已屬肺癌晚期。究竟肺癌的成因、治療方法是什麼呢?可以預防嗎?

相關文章: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48歲、沒有吸煙習慣的何先生,今年進行身體檢查時,並沒有出現任何咳嗽或氣喘等情况,但驗身結果卻發現肺部有2厘米的陰影,遂即時入院抽取組織進一步化驗,證實為第一期肺癌。那麼,肺癌來襲是否防不勝防?有何治療新法?

【Power Up 推介】益多康 – 檸檬橄欖多酚(濃縮液) – 100%無毒檸檬及橄欖無糖發酵,有助增強抵抗力,立即網上訂購。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林冰醫生

 

betway体彩 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林冰醫生指出,雖然肺癌的死亡率偏高,但由於近十多年市民戒煙意識有所提高,吸煙人數已逐年遞減,加上新的治療藥物,有望未來肺癌的死亡率亦會隨之下降。

相關文章:肺癌末期不是末路 基因檢測 尋找No.1療法

肺癌初期難察覺

肺癌可以預防嗎?betway体彩 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蔡清淟醫生強調,吸煙仍然是誘發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吸煙外,家族遺傳、空氣中的廢氣或煮食的油煙都可能含致癌物質,都是誘發肺癌的高危因素。
至於肺癌的病徵,像何先生般在肺癌初期根本難以察覺,至晚期則會出現久咳不癒,甚至咳血、體重減輕及食慾不振等。蔡醫生表示,現時醫學界仍努力為肺癌改良治療方法及藥物,令肺癌病情控制得更理想,希望能讓患者壽命得以延長。

 

免疫治療 為病人帶來希望

在本港現時治療肺癌的方法已趨成熟,治癒率亦見大大提高。蔡醫生稱,醫生會因應患者所屬的不同癌症期數,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案:

  • 肺癌初期(第一期):即腫瘤仍在肺葉範圍內,醫生會視乎患者身體情况,如許可會為患者進行手術,將癌組織切除。
  • 肺癌中期(包括第二、三期):腫瘤已擴散至肺門或縱隔淋巴位置,治療上主要是手術再加上術後化療及/或電療,或是電療加化療。
  • 肺癌晚期(第四期):患者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身體其他器官,故不適合做手術,一般只可用化療藥或標靶藥等來控制病情。

 

除了以上的治療方法外,近年肺癌患者亦可選擇較新的「免疫治療」方法。免疫治療是將一種特殊的抗體注射入病人體內,抗體會依附在癌細胞或白血球的表面,以喚醒體內的免疫細胞,加強偵察或幫助白血球分辨出體內帶有癌腫瘤的細胞,繼而攻擊及消滅。

 

蔡醫生指出,免疫治療比其他治療方法更勝一籌,主要原因是其副作用較少,而且藥效較長。「曾有一位近60歲的病者,一直有呼吸困難及咳嗽情况,經檢查並確診為第四期肺癌,曾做化療但成效不大,更有惡化趨勢,其後他決定接受免疫治療,在接受免疫治療半年內癌腫瘤由10厘米縮小至3厘米以下,甚至變成不活躍的癌組織。」蔡醫生稱,情况令人鼓舞,更重要的是免疫治療能夠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肺癌】早期肺癌不易察覺 免疫治療增患者希望
蔡清淟醫生

 

定期體檢 存疑盡快求醫

林醫生表示,對低風險人仕至今暫未有一個較有系統的肺癌早期普查方法,但近年不少人提高了關注自身健康的意識,進行定期身體檢查的人士增加了,對診斷出早期肺癌的病例不無幫助。
不過,林醫生強調,現時體檢非常方便,加上運用電腦掃描檢查令檢查的細緻度提高,故較易發現肺部有陰影。「但值得一提的是,呈現陰影未必一定為肺癌,可能是肺發炎或肺結核等,甚至只是舊有的結痂。因此市民在體檢後發現肺部有陰影,應保持冷靜,勿過分擔心和胡亂尋求治療的方法。」他建議,必須諮詢專科醫生的意見,在診斷後再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