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02 Jul 2024 06:36:5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傳染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食肉菌】日本爆侵入性甲型鏈球菌 港2至5月個案趨升 可併發猩紅熱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8%82%89%e8%8f%8c-%e6%97%a5%e6%9c%ac%e7%88%86%e4%be%b5%e5%85%a5%e6%80%a7%e7%94%b2%e5%9e%8b%e9%8f%88%e7%90%83%e8%8f%8c-%e6%b8%af%e5%80%8b%e6%a1%88%e8%b6%a8%e5%8d%87/ Tue, 02 Jul 2024 06:36: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83

【明報專訊】日本近期爆發俗稱「食肉菌」的侵入性甲型鏈球菌(iGAS),早前有港人在當地感染後併發壞死性筋膜炎不治。侵入性甲鏈感染並非本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衛生防護中心近日首度披露本港今年首5個月共錄99宗侵入性甲鏈個案,即月均近20宗,相當於新冠疫情前水平。(編按:甲型鏈球菌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一般會引起輕微疾病如猩紅熱。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稱,甲鏈感染一般徵狀輕微,若皮膚有傷口、發炎,或由水痘和生蛇等造成的破損,出現侵入性感染風險便較高。衛生防護中心近日提醒市民外遊時應採取措施,預防近日上升的甲型鏈球菌感染。)

【食肉菌】日本爆侵入性甲型鏈球菌 港2至5月個案趨升 可併發猩紅熱
圖為日本東京築地的餐廳。不少港人愛遊日本,當地爆發甲型鏈球菌感染個案,本港衛生署籲市民提防感染。(資料圖片)

日本爆食肉菌 侵入性甲型鏈球菌可併發猩紅熱

甲型鏈球菌可透過飛沫及接觸傳播,一般會引起輕微疾病如猩紅熱。當甲鏈進入一般無菌的身體部位如血液、肌肉或腦脊髓液,便有可能引致侵入性甲鏈疾病,包括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壞死性筋膜炎和腦膜炎。衛生防護中心近日提醒市民外遊時應採取措施,預防近日上升的甲型鏈球菌感染。有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稱本港情况暫未屬爆發,惟個案明顯增多,建議衛生署加強公眾教育,減低爆發風險。

食肉菌感染月均20宗 返疫前水平

防護中心最新一期《傳染病直擊》披露,今年首5個月錄得99宗侵入性甲鏈感染,每月介乎11至29宗,月均19.8宗,中心稱相當於疫前水平(見圖)。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猩紅熱為本港法定須呈報傳染病,除監測猩紅熱呈報宗數外,衛生防護中心亦透過公院檢測侵入性甲鏈陽性樣本,以監測本地甲鏈活躍程度。

衛生署提供數據顯示,2016至2019年每年錄得介乎168至285宗侵入性甲鏈個案,2020至2022年每年介乎72至99宗,2023年回升至176宗,惟無提供本地感染個案宗數,以及有否錄得死亡案例。

港2至5月感染個案趨升

至於猩紅熱,衛生署稱今年首5個月有644宗,約九成為本地感染個案;2020至2023年每年介乎41至262宗,2016至2019年則介乎1466至2353宗。《傳染病直擊》顯示,猩紅熱全年均會出現感染個案,本港於疫前一般5至6月、11至12月較多,今年亦出現季節趨勢,個案於2至5月趨升。

【食肉菌】日本爆侵入性甲型鏈球菌 港2至5月個案趨升 可併發猩紅熱

相關閲讀: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及早求醫和服用抗生素可康復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前會長連慰慈說,甲鏈感染一般徵狀輕微,若皮膚有傷口、發炎,或由水痘和生蛇等造成的破損,出現侵入性感染風險便較高,高危群組如糖尿病患、免疫力弱者較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她說患者若及早求醫和服用抗生素,一般可完全康復,倘造成心臟、肺或腎衰竭,或無法完全康復。


相關閲讀:生蛇可再復發?72小時黃金治療期?接種疫苗可減後遺症?拆解5個生蛇常見問題

歐日澳個案回升 籲小心衛生傷口

連慰慈稱,猩紅熱是甲鏈較常引致的疾病,且普遍在小童出現,個案數目能反映甲鏈社區感染程度,亦有助識別潛在爆發,故被列為須呈報傳染病;公院實驗室檢測則用作監測甲鏈嚴重感染情况。她說本港侵入性甲鏈個案漸增,歐洲、日本和澳洲前年起亦見個案上升,提醒市民接觸公共物件後、觸摸口鼻前徹底潔手,有傷口應包紮妥當,避免細菌入侵。

]]>
5.5手部衞生日 培養潔手習慣 有效抵禦傳染病注意8種情况要潔手 //www.afterroberto.com/5-5%e6%89%8b%e9%83%a8%e8%a1%9e%e7%94%9f%e6%97%a5-%e5%9f%b9%e9%a4%8a%e6%bd%94%e6%89%8b%e7%bf%92%e6%85%a3-%e6%9c%89%e6%95%88%e6%8a%b5%e7%a6%a6%e5%82%b3%e6%9f%93%e7%97%85%e6%b3%a8%e6%84%8f/ Fri, 03 May 2024 04: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79

每年5月5日定為「手部衞生日」,以引起市民關注手部衞生。「潔手」看似是老生常談,步驟簡單,但卻是對抗傳染病的強大武器。我們的雙手每天都接觸各類物品,由公共交通工具到電梯按鈕、錢幣到門柄、電話到衣物……這些看似清潔的表面,都存在着無數微細的細菌及病毒,有機會引致疾病感染。腸道疾病感冒,甚至是更嚴重的感染等,都可經接觸而感染。

5.5手部衞生日 培養潔手習慣 有效抵禦傳染病注意8種情况要潔手
有沒有忽略清潔雙手的步驟和細節呢?(明報資料圖片。黃詠賢攝)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5.5手部衞生日 注意8種情况要徹底潔手 

要減低感染風險,保持適當的潔手習慣是重要一環。除了定時潔手,我們更需以正確步驟清洗雙手,才可確保雙手清潔。只以清水洗手不足以清潔雙手,要徹底潔手,必須使用梘液及清水或含有70%至80%酒精的搓手液清潔雙手。

我們亦需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如遇以下情况均須潔手:

  1. 接觸眼、鼻及口前;
  2. 觸摸過電梯扶手、升降機按鈕或門柄等公共物件;
  3. 處理食物前後、或進食前;
  4. 打噴嚏、咳嗽或擤鼻涕後;
  5. 如廁後;
  6. 護理病人前後;
  7. 接觸動物、家禽或其糞便後;
  8. 處理垃圾後。

最重要是培養良好的潔手習慣,並將這習慣融入生活,無論身處家中、辦公室還是公共場所,都應時刻保持警覺,適時潔手。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潔手有效扺禦疾病傳播

潔手不僅是為個人健康,亦是實踐出對身邊的人的責任和關懷,為保護他們的健康盡一分力。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疾病傳播速度比以前變得更快,潔手充當着抵禦疾病傳播的重要防線。

只要我們每一位都支持潔手,並且堅持不懈,就可減低疾病傳播。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培養良好的潔手習慣,推動健康生活。

如欲獲得更多關於手部衞生的信息,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2024年手部衞生日」的專題網頁: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7826.html

撰文:衞生署感染控制處護士長葉家俊

]]>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82%8e%e6%94%af%e5%8e%9f%e9%ab%94%e6%bd%9b%e4%bc%8f%e6%9c%9f%e9%95%b7%e9%9c%80%e9%95%b7%e6%99%82%e9%96%93%e6%8e%a5%e8%a7%b8-%e8%a2%81%e5%9c%8b%e5%8b%87-%e6%88%90%e4%ba%ba%e6%9c%89%e6%8a%b5/ Tue, 05 Dec 2023 07:39: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32

【明報專訊】內地上呼吸道病毒爆發令人關注,本港衛生署昨日引述公院數據指過去3個月兒童感染肺炎支原體入院數字徘徊每月110至170宗,趨勢大致平穩。廣州國家實驗室教授鍾南山說,肺炎支原體是已知的病原體,市民毋須亦不應擔心。(編按:至於同時感染新冠和流感的「多發感染」個案呢?鍾說內地僅約1%個案屬「多發感染」,病情會較嚴重但不常見。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說該菌潛伏期長,且需長時間接觸才會感染,內地感染以兒童為主,反映成人對該菌有抵抗力。)

袁國勇:肺炎支原體潛伏期2至3周 成人有抵抗力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引述港大深圳醫院數據稱,內地肺炎支原體感染於今年4至5月開始上升,當時核酸檢測陽性率不足一成,至10月升至近35%,11月回落至約28%,或是出現平台期或高位回落。他說該菌潛伏期長、為兩至三周,且需長時間接觸才會感染,又說內地感染以兒童為主,因過去3年防疫措施所致,反映成人對該菌有抵抗力、即並非新發傳染病。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北京一間醫院的兒科候診大廳早前擠滿看病的兒童及其家長。(法新社)

鍾南山:同時感染新冠和流感 1%屬「多發感染」

鍾南山昨稱,近日北京兒童醫院門診1000宗求診中,約兩至三成為肺炎支原體,但以往無相關統計數據,難言爆發情况是否高於往年。他不認同該菌抗藥情况嚴重,若使用完整劑量仍有效治療。


相關閲讀: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高燒乾咳 流感頭痛乏力拒吃玩  內地:呼吸病例增


何大一料不會如新冠爆發 鍾籲長者接種XBB加強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何大一稱,肺炎支原體是他讀醫時已有的細菌,存在已久且可醫治,不認為會演變成新冠病毒爆發情况。

至於其他上呼吸道感染,鍾南山說內地僅約1%個案屬「多發感染」,即同時感染新冠和流感,病情會較嚴重但不常見,又說內地模型推算新冠病毒株XBB.1.9、XBB.1.16及XBB.1.22傳染力較強,致病性卻不強,而現時長者感染新冠最嚴重並非引起肺炎,而是加劇心血管及腦血管等疾病,呼籲長者及免疫力弱者接種一劑XBB mRNA疫苗作加強劑。

政府已購入復必泰XBB.1.5疫苗,首批約10萬劑上月底抵港,將優先提供予長者及院舍院友,本月將公布接種安排。

港偕4地專家結盟加強控疫 袁國勇何大一牽頭 盼減下次大流行封城機率

另外,世紀新冠疫情揭示病毒監測、藥物及疫苗研發的重要。由港大微生物學專家袁國勇與美國病毒學家何大一牽頭,聯同內地、新加坡和澳洲研究機構的著名科學家,昨日簽署備忘錄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推動呼吸道病毒人畜傳播研究,提升新發傳染病監測能力。聯盟候任主席袁國勇引述模型數據說,未來25年有47%至57%機率出現與新冠規模相同的疫情大流行,聯盟將分析可動物傳人的病毒種類,以加強監測,將來有望研發不同病毒的疫苗及抗病毒藥,目標將下次疫情大流行封城機率減到最低。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前排右二)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何大一(前排左一)牽頭,聯同廣州國家實驗室教授鍾南山(前排右三)、澳洲墨爾本大學——杜赫提研究所教授Sharon Lewin(前排左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教授王林發(前排左三)及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前排右一)等專家,昨日簽署備忘錄成立「大流行病研究聯盟」。港大校長張翔(後排左二)、本月初正式「坐正」港大醫學院院長的劉澤星(後排右四)等人均有出席見證。(楊柏賢攝)

相關閲讀: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分享信息研究 最短時間產疫苗

聯盟成員來自中國、美國、新加坡和澳洲共6間研究機構或學府,包括廣州國家實驗室教授鍾南山(見表)。聯盟將分享新發傳染病源頭信息、就研究材料和試劑資訊交流,並會共同申請資助展開研究等,目標包括運用快速分子測試作早期預警、反應和控制措施,及運用中和抗體等在最短時間內生產疫苗供全球使用。

聯盟目標透過早期防控,減低下次疫情封城機率,毋須關閉學校、工作場所及交通系統,並防止醫療服務癱瘓,以維持正常生活。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袁:人口增、環球航空旅遊及都市化 致流行病易傳播

港大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稱,人口增長、環球航空旅遊及都市化等令流行病惡化,現時透過航空環球一圈為時少於24小時、即少於大部分上呼吸道病毒的潛伏期,致更易傳播。他說下次疫情大可能由接觸野生動物引起,而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令人口遷移至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加人畜接觸,蚊子增加亦可引致蚊媒疾病。

至於如何減低下次疫情風險和傷害,袁說聯盟將利用蝙蝠及人類的類器官測試哪些病毒有動物傳人風險,再研製快速多重分子檢測,並建議在邊境及醫療場所監測,例如若入境者發燒應立即檢測,及早攔截和應變。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教授何大一說,最關注流感及冠狀病毒等透過呼吸道人傳人的病毒,而應對疫情牽涉廣闊範疇,需不同專家合作。

未來首要研究流感及冠狀病毒變種風險

袁國勇向本報補充,與以往合作相比,成立聯盟可推動持續、跨層次及跨專科研究,未來首要研究變種風險較大的流感及冠狀病毒,其次是副黏液病毒及腸病毒,亦會研究蟲媒病毒如寨卡及布尼亞病毒。他說聯盟研究涵蓋病毒傳播、與宿主的相互作用、診斷測試等,將來有望研發疫苗及抗病毒藥。

肺炎支原體潛伏期長需長時間接觸 袁國勇:成人有抵抗力 鍾南山:內地1%屬多發感染

]]>
【病毒大流行】港大學者:新發傳染病75%由動物病原體引致 街市入境關口等屬高危地點促監察  //www.afterroberto.com/%e7%97%85%e6%af%92%e5%a4%a7%e6%b5%81%e8%a1%8c-%e6%b8%af%e5%a4%a7%e5%ad%b8%e8%80%85-%e6%96%b0%e7%99%bc%e5%82%b3%e6%9f%93%e7%97%8575%e7%94%b1%e5%8b%95%e7%89%a9%e7%97%85%e5%8e%9f%e9%ab%94%e5%bc%95/ Wed, 01 Nov 2023 06:3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68

【明報專訊】全球經歷新冠一役後復常,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圖)等3名學者今日在本報撰文,指新冠病毒並非最後一場大流行,新發傳染病必陸續有來,寄語反思如何預備未來大流行。文章提到應增加監測有症狀疾病患者及患病動物的微生物和疾病,在病毒大規模傳播人類前,主動篩選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他們又指人畜接觸地是重點監測領域,街市流行病學監察須持之以恆,並應重點監察各入境關口,以防輸入案例致本港爆疫。

【病毒大流行】港大學者:新發傳染病75%由動物病原體引致 街市入境關口等屬高危地點促監察 
明報資料圖片

港大3學者:流感最具引起大流行病源的潛力 大流行或由禽鳥、豬流感引起

袁國勇、港大微生物學系名譽副教授龍振邦和名譽助理教授趙晞揚於世界流感日撰文指除了冠狀病毒,流感是最具潛力引起大流行的病源,下場大流行或由源自禽鳥和豬的流感病毒引起。

為備戰未來大流行,3名學者認為須有高質科研、迅速應變計劃、完善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監察系統等,時刻與國際組織聯繫,港大將與各地學者成立大流行科研聯盟,共同尋找具潛力病源,追蹤新發傳染病。

【病毒大流行】港大學者:新發傳染病75%由動物病原體引致 街市入境關口等屬高危地點促監察 

相關閲讀:【流感】5歲以下比例最多感染入院 醫生籲9歲以下首接種疫苗4周後打加強劑


指死因不明動物或疫症預兆 袁國勇促續監察篩查尋「潛力病源」

文章提到新發傳染病約75%由動物病原體所致,要預測具大流行潛力的病原體,可從動物採樣化驗篩出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方能研究和制定策略防患未然。文章指應增加對有症狀疾病患者和患病動物,特別對病重和死因不明動物做透徹微生物和疾病監測,在病毒大規模傳播人類前,透過預兆或特定風險事件啓動監察系統主動篩選具大流行潛力的病毒,更具成本效益。

重點監測:街市、宰場、出入境關口 倘爆神秘病堵來源地旅客

文章指人畜接觸地是重點監測領域,尤其高風險地點如屠宰場、街市、農場、臨牀或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又說只針對爆疫時監察不夠,街市流行病學監察須持之以恆,具風土病和大流行潛力的病毒如禽流感、新冠病毒等皆與街市相關。

另一重點監察是各入境關口,旅客倘有發燒或相關症狀,特別是早期預警系統或軟情報顯示其出發國家出現神秘病原體疑似爆發時,應迅速果斷執行流行病學監察,防止輸入案例致本港爆疫。

文章提到本港首兩年新冠疫情從未封城和全民檢測,仍能貫徹圍堵清零政策,以嚴厲措施換取安全空間,讓市民接種疫苗建立抗疫韌力,抗疫成績值得肯定,可惜大量長者及長期病患對疫苗生疑,無把握接種黃金機會,致第五波近萬長者喪生;倘能於第五波後夏季放寬防疫措施,及早開放以盡快建立混合免疫屏障,更能加快恢復競爭力。

]]>
【世界手部衞生日】潔手七式 你我要識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8%96%e7%95%8c%e6%89%8b%e9%83%a8%e8%a1%9e%e7%94%9f%e6%97%a5%e3%80%91%e6%bd%94%e6%89%8b%e4%b8%83%e5%bc%8f-%e4%bd%a0%e6%88%91%e8%a6%81%e8%ad%98-%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04 May 2023 04:49: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218 世界衞生組織(世衞)自2009年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 Clean Your Hands)活動,同時將每年的5月5日訂為「世界手部衞生日」,喚起全球關注手部衞生的重要,以減低疾病感染風險。

【世界手部衞生日】潔手七式 你我要識 (衛生處方)

有沒有忽略清潔雙手的步驟和細節呢?(圖片:衞生署提供)

5月5日手部衞生日 時刻保持雙手衞生

為響應世衞呼籲,衞生防護中心(中心)亦於5月5日舉辦「手部衞生日」,呼籲市民時刻保持手部衞生,並採用正確的步驟清潔雙手,預防傳染病傳播。今年的「手部衞生日」亦以「潔手七式,你我要識!」為口號,特別邀請了本地插畫師,參與製作動畫宣傳短片外,還製作「潔手七式」的小海報,派發到幼稚園及體育館張貼。

小心傳染病:呼吸道合胞病毒

手部衞生看似是老生常談,但若沒有保持手部清潔,容易增加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便是其中一種與個人衞生相關的傳染病,病毒由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引起,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及飛沫傳播,長者、5歲或以下的小童特別容易受感染。患者的症狀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頭痛、食慾減退等。由於現時沒有疫苗可預防這種病毒,因此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便是勤於洗手。

你們知道潔手的要點及正確步驟嗎?每當雙手有明顯污垢,就要使用梘液及清水洗手。如雙手沒有明顯污垢,就可用含70至80%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無論大家使用梘液配以清水洗手、或酒精搓手液潔手,都應涵蓋所有須清潔的位置,包括手掌、手背、指隙、指背、拇指、指尖及手腕,過程總共維持不少於20秒,即大概一首生日歌的時間,才能徹底清潔雙手。

以下是「潔手七式」的技巧:

  1. 手掌:將雙手手心互相搓揉
  2. 手背:手掌貼合在另一手背上,仔細擦拭
  3. 指隙:十指緊扣,仔細搓洗指縫
  4. 指背:屈曲手指,讓手指背與手心互相搓揉
  5. 拇指:搓洗大拇指與虎口處
  6. 指尖:指尖放在手心上搓揉
  7. 手腕:手心抓緊另一隻手的手腕,互相搓揉

保持手部衞生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及有效的方法,只要每人持之以恆,就可保障公共衞生。市民如希望了解更多有關手部衞生的資訊,可瀏覽衞生防護中心「2023年手部衞生日」網頁https://www.chp.gov.hk/tc/features/106798.html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手部衞生外,接種新冠疫苗亦對健康十分重要。新冠病毒仍在社區,市民應為自己的健康着想,主動接種適當劑次的疫苗,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特別是風險較高的長者和兒童。

撰文:衞生署感染控制處護士長岑樂韻

2023年手部衞生日網頁:
https://www.chp.gov.hk/tc/r/1835

【世界手部衞生日】潔手七式 你我要識 (衛生處方)
]]>
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5%87%ba%e9%96%80%e6%97%85%e9%81%8a%e6%85%8e%e9%98%b2%e5%82%b3%e6%9f%93%e7%97%85%e7%9a%845%e5%80%8b%e5%95%8f%e9%a1%8c-%e7%99%bc%e7%87%92%e8%85%b9%e7%80%89%e5%8d%b3%e6%b1%82%e9%86%ab%ef%bc%9f/ Wed, 26 Apr 2023 09:17: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137 疫後復常,市民外遊意慾旺盛,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都是港人旅遊熱點。除了注意新冠病毒外,外遊期間亦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如經飛沫傳播的上呼吸道疾病,透過蚊叮傳人的登革熱、瘧疾,以及經受污染食物或食水而感染的沙門氏菌等,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幼童更是高危一族。不想因「中招」而結束或耽誤行程,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為大家解答5個與旅遊相關的傳染病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出發前和旅期間必做的3大準備,才能玩得安心又開心!

  1. 外地旅遊常見的傳染病?

梁醫生表示,不同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各有不同,以熱帶地區十分常見的登革熱為例,香港每年只有約數十宗病例,但全年天氣較熱的新加坡每年則有近萬宗個案,南美洲國家更可達數以十萬宗。部分落後地區更因衞生情况較差,染病風險會更高。至於水質較差的地區,則需要留意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

他指出,縱使社會復常,但新冠病毒仍然在人群中傳播,常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亦不容忽視,外遊時仍有機會「中招」,建議做好預防措施。

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出門旅遊有什麼要注意?有專科醫生提醒,外遊期間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出門前、旅遊期間有何方法減低感染機會呢?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就要盡快求醫呢?

2.  哪些人屬高危一族?出現哪些徵狀即求醫?

梁醫生強調,免疫力較差人士,例如兒童及長者較容易感染傳染病。長者一般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狀况和不適,但兒童未必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故此家長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小朋友若食慾正常、精神良好,能夠如常玩耍,問題應該不大,惟若不願意玩耍和進食,同時不願理睬別人,並呈疲倦、呆滯的徵狀,就要提高警覺。」

梁醫生指出,若持續發燒及出紅疹,有機會是被帶致病源的蚊蟲叮咬所致,建議及早求醫。若有腸胃炎徵狀但仍有食慾,可以先觀察;但如果腹瀉頻繁不止,兼且有嘔吐、無法進食或喝水,甚至有發燒及便血等徵狀,建議盡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感染霍亂或沙門氏菌,需要由醫生診斷,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這情况並不會「痾清就好」,延誤治療或會令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 如何減低外遊時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梁醫生稱,部分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以減低染病風險,例如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日本腦炎、瘧疾及黃熱病等亦可透過疫苗預防。市民計劃行程時應瀏覽衞生處的「旅遊健康服務」網頁,了解目的地的傳染病流行情况及防疫要求,部分傳染病的高發病地區或規定要求接種指定防疫針才能入境。

至於病從口入的傳染病,則要由食物衞生著手。梁醫生建議,應避免進食生冷、未經煮熟及處理不當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前往東南亞及熱帶等蚊患較多的地區,應帶備驅蚊劑,定時噴灑在外露皮膚上,以防蚊叮蟲咬。

  • 外遊需要帶備「平安藥」傍身?服用當地成藥可行嗎?

梁醫生強調,不建議外遊人士在旅遊目的地購買成藥服用,一來溝通有困難,二來藥物成分較難理解,胡亂服用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最合適的做法是出發前預購一些家居常備藥物或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咳、收鼻水及腸胃藥等,防患未然。

針對較為輕微個案,梁醫生認為「平安藥」可以暫時穩定病情,在可行情况下可考慮繼續旅程,但建議病人要吃得清淡,以及飲用有衛生保證的樽裝水,以免刺激腸胃加劇病情。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 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應求醫?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有機會在旅遊期間感染,回港後才病發。梁醫生提醒,市民外遊回港後,若出現發燒、紅疹、持續腹瀉、腹痛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盡早求醫,並告知醫生曾到訪的旅遊地點及時間,以助醫生精準診斷。

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提醒,外遊人士除了要注意新冠病毒外,尤其老人和幼童更要留意登革熱、瘧疾、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若徵狀持續,應盡快求醫。

三大外遊貼士

1. 注意個人衞生:戴口罩,勤洗手,完成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2. 留意飲食衞生:避免進食生冷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亦不要喝凍飲

3. 提防蚊叮蟲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要定期在外露皮膚使用驅蚊劑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
【類鼻疽】港新增兩確診 防護中心:患糖尿病或免疫力弱人士有病徵盡快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bc%bb%e7%96%bd-%e6%b8%af%e6%96%b0%e5%a2%9e%e5%85%a9%e7%a2%ba%e8%a8%ba-%e6%9c%89%e7%97%85%e5%be%b5%e7%9b%a1%e5%bf%ab%e6%b1%82%e9%86%ab/ Fri, 14 Apr 2023 09:56: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43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去年本港共錄得46宗類鼻疽個案,其中30宗是自2022年8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衛生防護中心(14日)公布,4月8至14日一星期內錄得兩宗新增的類鼻疽確診個案,患者分別居柴灣及深水埗,一人情况危殆,留院期間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人情况穩定,早於二月已有咳嗽帶痰等情况。本港今年共錄得6宗類鼻疽個案。防護中心提醒,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在強風或暴雨後,暴靈於泥土或泥水表面,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

【類鼻疽】港新增兩確診 防護中心:患糖尿病或免疫力弱人士有病徵盡快求醫 

相關閲讀: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新增兩宗類鼻疽個案 防護中心:一患者有糖尿病 情况危殆

防護中心表示,危殆個案為一名居於柴灣的66歲女子,她於本月10日被發現在家中神智不清,送往東區那打素醫院急症室,同日入住深切治療部。她的血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留院期間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個案涉及居於深水埗的74歲男子,他患有柏金遜症,由二月中旬起咳嗽帶痰。他於本月4日到明愛醫院覆診時採集痰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他昨日入院接受治療。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本港類鼻疽屬風土病 颱風或暴雨後病菌暴露於泥土表面

類鼻疽已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附表1下的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會與醫院管理局緊密合作,加強監測類鼻疽個案。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中心表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類鼻疽病菌可存活於本地環境。根據文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土壤和泥水中,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增加感染機會。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可參閱:

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5%ad%95%e5%a9%a6%e6%97%85%e9%81%8a%e8%a6%81%e6%b3%a8%e6%84%8f-%e6%87%b7%e5%ad%95%e5%91%a8%e6%95%b8%e5%a4%9a%e5%b0%91%e5%8f%af%e4%bb%a5%e6%90%ad%e9%a3%9b%e6%a9%9f/ Wed, 12 Apr 2023 07:30: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21 女性懷胎十月責任重大,孕期難免小心翼翼,盡量避免一切非必要的活動。傳統亦認為懷孕女性應留在家中靜心修養,好好「安胎」。隨着各地解除防疫措施,不少孕婦都有機會到外地旅行放鬆身心或公幹,究竟孕婦出外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出發前要準備醫生證明文件、藥物等又有哪些地方要留意呢?

孕婦旅遊注意事項:懷孕不適宜搭飛機怕影響胎兒?

出外遠行有一項事情難以避免,就是乘坐飛機。很多人對懷孕時乘搭飛機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例如12、13周前胎兒「未陀穩」是否適宜去旅行等問題。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指出,能否乘搭飛機主要視乎孕婦的健康狀况而非懷孕周數。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健康沒有問題,其實可以安心出外旅行。

孕婦旅遊要注意 懷孕周數多少可以搭飛機?出發前準備藥物、醫生證明文件知多啲
孕婦無論乘坐長短途飛機時,除了要注意飲食外,還要多活動手腳,刺激血液循環,以免影響血液流通。

準備醫生證明文件 什麼時候做產前檢查?

孕婦登機時有可能需要出示醫生證明,視乎乘坐的航空公司的規定,一般航空公司會要求懷孕24或28周後的孕婦出示數天內的醫生證明。李醫生解釋,孕婦出發前的檢查,其實與平常的產前檢查分別不大。通常航空公司要求的醫生證明需要是近期發出,如1星期內或10天內,孕婦應留意所需的證明事項,在合適時間做產前檢查。

另外,亦要留意來回程的時間,確保醫生證明在去程及回程時均是有效的。若回程時醫生證明已過期,或需要在當地看醫生以取得證明。當然懷孕周數愈大(一般滿36周後),航空公司有機會拒絕讓孕婦登機,以免發生緊急情况。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順利登機 飲食和活動有何要注意?

即使能夠「通關入閘」乘坐飛機,仍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孕婦要衡量飛機餐的食物是否適合,沙律、凍食等應盡量避免。坊間亦有傳聞指飛機氣壓會影響胎兒,其實是錯誤的信息,但孕婦仍有可能因為氣壓變化而出現水腫,導致中耳或耳膜不適。另外,坐船、坐長途車、短長途的飛機時,孕婦亦有機會出現深層靜脈血管栓塞,令血管中出現血塊,影響血液流通,因此建議孕婦每隔30分鐘至1小時便要盡量活動手腳,刺激身體血液循環,也可以穿壓力襪及多喝水。如果過往有「暈車浪」、「暈船浪」等問題,更要格外留神。

慎選旅行地點 切忌奔波和到傳染病區

李醫生認為孕婦應該選擇一些衛生條件較佳、醫療較發達的國家,以確保在目的地有任何不適或遇到意外時,都能及時就醫。如孕婦前往醫療較落後或正盛行傳染病的地方,會令感染傳染病的風險增加,影響胎兒健康。孕婦旅遊時應以放鬆為主,避免過於奔波。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時會嘔吐、易睏及經常疲累,而懷孕後期行動會變得緩慢,因此一切活動應以安全至上。

藥物和注射疫苗 出發前宜諮詢醫生意見

至於藥物方面,有些地方在到埗前需要先注射疫苗,李醫生建議孕婦考慮清楚需要注射疫苗的旅行目的地是否合適前往,並詢問醫生有關疫苗注射的建議,因注射疫苗並不代表能百分之百確保不會染病,孕婦前往前必先再三考慮。李醫生補充,孕婦應該詢問醫生帶備合適的隨身藥物,因為市面上普通的傷風感冒藥或止痛藥,部分可能不適合孕婦服用,安全起見應該先尋求醫生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孕婦旅遊切勿掉以輕心 安全至上

旅行是一個放鬆身心的機會,但是有些事項孕婦萬萬不能掉以輕心,例如避免搬抬重物及與行李產生碰撞。孕婦在途中有機會出現水腫,所以衣服應以鬆身和舒適為主,安全帶亦應扣在肚子下方。飲食方面要避免進食生冷、未完全熟透的食物,並要注意當地食物衛生的問題。李醫生提醒,進食魚生、奶類製品要小心,海鮮方面有些可能含有重金屬,孕婦要謹慎考慮,才可進食。

外出旅遊安排活動時要留意未必所有活動都適合懷孕女士,孕婦應量力而為。李醫生建議要避免高強度、撞擊和刺激的活動,例如滑雪、潛水、玩機動遊戲等等。行山時要留意難度和天氣情况,避免跌到和滑倒,因遇到突發情况難以即時求救;水上樂園等人多擠迫的地點要小心碰撞;桑拿和溫泉等高溫環境,孕婦亦需要避免,凡事以安全為主。

]]>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6%98%af%e8%85%b8%e8%83%83%e7%82%8e%e3%80%81%e6%b6%88%e5%8c%96%e4%b8%8d%e8%89%af%e4%bd%9c%e6%80%aa%ef%bc%9f%e5%b0%88%e5%ae%b6%e6%8b%86%e8%a7%a3%e5%98%94%e5%90%90/ Fri, 03 Feb 2023 07:04: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508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醫生建議在照顧嘔吐患者時,要注意以下5大重點。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中心駐院醫生,傅邦彦醫生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腸易激——腸易激綜合症,估計香港現時患病率6.6% ,成因與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等有關。(設計圖片,Kamonchai Mattakulphon@iStockphoto)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www.afterroberto.com/%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7%a0%94%e7%a9%b6-%e5%8c%85%e8%86%9c%e7%b4%b0%e8%8f%8c-%e7%8c%a9%e7%b4%85%e7%86%b1-%e6%b0%b4%e7%97%98%e5%8f%8a%e8%82%ba%e7%b5%90%e6%a0%b8%e7%ad%894/ Mon, 06 Jun 2022 07:39: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139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 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

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研究發現,以疫前2014至2019年的數據對比2020至2021年,本港抗生素供應量跌幅顯著,按每1000名港人的平均規定每日劑量計算,私家醫生供應量由10.4減至6.74,社區藥房供應量則由2.75減至0.91,反映抗生素消耗量下降。

 

相關文章: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非經空氣傳播 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敗血病無下降

研究檢視2012至2021年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發現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在疫情期間持續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經飛沫或空氣傳播疾病的呈報個案亦減少。不過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團隊倡考慮續戴口罩 減上呼吸道感染

研究團隊分析,上述4種包膜細菌一直被視為可經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均非經空氣傳播,認為結果顯示廣泛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有助預防新冠病毒,更可能有效預防上述細菌爆發,避免出現致命個案,同時因應上述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減少,進而減少私醫或社區藥房抗生素供應量,顯示措施或有助控制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憂放寬防疫措施掀反彈

本港新冠疫情放緩,港府提出「復常」路線圖,團隊在論文提到,若放寬防疫措施,上述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用量很大機率出現反彈。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今次結果主要受佩戴口罩影響,由於本港人口長期未有接觸上述細菌及疾病,預期放寬措施後感染水平可能較10年前更高,若冬季感染個案急增,令醫院牀位及深切治療部接近飽和,可能要再考慮維持上述防疫措施。

 

(新冠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