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1 Nov 2024 07:24: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乙型肝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7%a0%94%e7%a9%b6-%e6%9c%89%e6%95%88%e6%8e%a7%e8%a1%80%e7%b3%96-%e5%a4%a7%e8%85%b8%e7%99%8c%e8%82%9d%e7%99%8c%e9%a2%a8%e9%9a%aa%e6%b8%9b/ Thu, 31 Oct 2024 06:4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8 【明報專訊】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說,醫生以往較少提醒糖尿病人患癌風險,建議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指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風險。(網上圖片)

「有效控制血糖」指糖化血紅素低於7%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辨識2005至2013年間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持續追蹤血糖等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2年、最長13年,其中1229人(1.4%)確診大腸癌。團隊另辨識2001至2016年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追蹤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年、最長17年,其中1099人(0.8%)患上肝癌,1430人(1%)出現肝臟失代償,即有黃疸病、眼白變黃、腹水、肝昏迷等併發症,亦有978人(0.7%)死於肝病。


研究發現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28%患大腸癌風險,亦可減低13%出現大腸瘜肉風險。患者若控制HbA1c低於7%,可減低30%肝癌風險、24%肝臟失代償風險及30%肝病死亡風險,高風險病人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帶菌者更可減低40%肝癌風險。

兩項研究均顯示HbA1c水平愈高,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亦愈高(見表)。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腸胃》及《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刊登。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上眼 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

本身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的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稱,醫生一般會提醒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糖尿上眼的風險,而隨着醫學進步,病人現更易管理血壓和膽固醇,年紀漸長便有更高風險患癌。對於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篩查糖尿病,他稱可及早為病人管控血糖,亦可減患癌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說,現有大便隱血檢測和驗血等途徑篩查大腸癌和肝癌,但市民依從程度偏低,是次研究則顯示可透過控制血糖減低該兩種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左二)建議糖尿病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左一為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右一為該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右二為患有糖尿病和曾確診肝癌的74歲病人陳先生。(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倡乙肝篩查涵蓋未打疫苗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篩查乙肝,以預防肝癌。研究病毒性肝炎多年的司徒偉基建議篩查計劃可涵蓋所有未曾接種乙肝疫苗者,即1988年前出生的港人或2002年前在內地出生者,並須為帶菌者制定治療跟進方式。他說糖尿病人更應篩查乙肝,並須定期檢驗肝纖維化。

]]>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www.afterroberto.com/%e5%ad%95%e5%a9%a6%e5%b8%b6%e4%b9%99%e8%82%9d%e7%97%85%e6%af%92%e5%ac%b0%e5%85%9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9%9d%e6%88%90%e5%8d%8a%e8%a6%8b%e6%95%88-%e6%9c%aa%e8%a6%8b%e6%8a%97%e9%ab%94/ Thu, 22 Feb 2024 03:17: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96

【明報專訊】衛生署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時年紀愈小,風險愈高,若初生嬰感染乙肝病毒,有九成機率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衛生署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本港大部分乙肝感染途徑為母嬰傳播,該署近年已為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又為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有信心達至「無乙肝新一代」目標。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衛生署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乙肝治療已有突破,部分口服藥副作用少且抗藥風險低,有助減低肝衰竭和肝癌等風險。(李紹昌攝)

料港有41萬乙肝患者 母嬰傳播 已打疫苗嬰九成半見效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

黃駿君表示,去年約2.4%孕婦在公營機構驗出對乙肝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針對母嬰傳播,衛生署自2020年8月起每年為800至1000名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截至去年底,該署為1990名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乙肝疫苗後的血清測試,當中近九成半嬰兒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已受保護,約4.9%則未有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0.4%發現感染乙肝,將轉介至兒科跟進及治療。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半成未見抗體 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對於少數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仍未產生抗體,黃駿君指嬰兒年紀小,免疫系統相對未成熟,即使接種疫苗「都未谷得出抗體」,同時不排除因正在演變成慢性乙肝感染,或是先天身體免疫系統毛病,建議家人照顧上多加注意,以降低嬰兒感染乙肝風險。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衛署:目標「無乙肝新一代」

黃又稱,7名接種疫苗後仍染乙肝的嬰兒,大部分源於母親未有參與服藥降病毒載量等服務,相信隨着計劃推進,加上自1980年代實施的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措施,令目前15至34歲年輕一代感染率少於2%,有信心未來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數將減少,「無乙肝新一代」是可達到的目標。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她說目前乙肝治療上已有突破,口服藥副作用少且抗藥風險低,有助減低患上肝衰竭和肝癌等風險。

]]>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www.afterroberto.com/%e7%b4%8b%e8%ba%ab%e7%b4%8b%e7%9c%89%e6%b3%a8%e6%84%8f-%e5%a2%a8%e6%b0%b4%e7%a9%bf%e5%88%ba%e7%9a%ae%e8%86%9a%e8%87%b4%e9%81%8e%e6%95%8f-%e6%89%93%e5%85%a5%e7%b4%b0%e8%8f%8c%e7%97%85%e6%af%92/ Thu, 11 Jan 2024 08:05: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13

【明報專訊】不少人視紋身為時髦象徵,或會將帶有紀念意義的圖案或文字留在身上;亦有人選擇美容紋身,如漂眉、紋眼線及紋唇等,節省每天化妝的時間。紋身是將外來色素注入皮膚內,不論紋身墨水是天然或含化學成分,都存有健康風險。紋身用具不乾淨、紋身後護理不當,都有可能致敏、留疤痕及感染細菌,甚至染上乙型肝炎、愛滋病等傳染病。(編按:有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提醒,紋身屬於永久性、入侵性程序,因此紋身前若有任何皮膚問題都不應紋身!此外,紋身前後在護理方面還有什麼要注意呢?若紋身位置出現流膿出水等情况,怎辧呢?)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健康風險–紋身透過刺穿皮膚注入墨水,留下顏色標記。不論紋身墨水是天然或含化學成分,都存有健康風險。(da-kuk@iStockphoto)

紋身紋眉 墨水注入皮膚真皮層 可致過敏反應或打入細菌病毒

紋身原理通常是使用儀器(針)重複刺穿皮膚表面造成小孔,繼而將墨水注入皮膚真皮層,留下永久顏色標記。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真皮層是3層皮膚的中層,介於表皮和皮下組織之間,留在真皮層的墨水無法代謝,因此紋身圖案不會消失。視乎穿刺程度和墨水成分,有些人紋身後會出現退色或擴散情况。從事紋身工作4年的Rose指,坊間所指半永久紋身,其實是從美容紋身如紋眉演化出來的漂眉、霧眉等,使用可以讓身體吸收的天然顏料,顏色會隨時間變淡或脫色,但不會完全消失。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Rose(受訪者提供)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美容紋身–不少人選擇紋眉、紋眼線等美容紋身,希望能節省化妝時間。(HDesert@iStockphoto)

紋身紅腫結痂持續不癒合或感染

根據消委會資料,2023年首9個月接獲29宗有關紋身或美容紋身服務的投訴,較之前一年多八成;當中24宗涉及紋眉、漂眉、紋唇等,不乏發燒、發炎、紅腫及疼痛等反應,更有個案是在紋眼線時割傷眼角膜影響視力。Rose指,紋身位置基本上會有傷口,一般都出現紅腫、結痂,通常1至2天會消除紅腫,兩周左右傷口會癒合,而面積較大或紋路較複雜就需要更長時間。如果情况持續且不見好轉,便有可能是感染。

傷口處理不當留疤痕  用具或傳染乙肝愛滋病

林嘉雯指,紋身始終存有風險,「這是一種入侵性程序,透過穿刺皮膚,有可能將細菌或病毒打入皮膚,造成感染」。若出現感染而處理不當,會留下疤痕或是色素沉澱等。假如在穿刺過程中使用非即棄的紋身針具,且沒有徹底清潔消毒,如曾用在感染者身上,就有可能透過血液將病毒、細菌傳播至另一個人身體,引起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愛滋病等。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林嘉雯(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過敏反應:痕癢、出疹、流膿 可數周後出現

除此之外,另一比較麻煩情况是對墨水產生過敏反應。因墨水一旦注入皮膚,不能輕易清除,其間會一直刺激皮膚,引致長期過敏反應,短至數天,長可達數年。林嘉雯指,「皮膚會痕癢、出紅疹、流膿、起水疱或發炎」,處理相對困難;而且過敏反應未必即時發生,有可能會在數天、數周,甚至更長時間之後才出現。屆時應該立即求醫,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能需要除去紋身。

激光除紋身 小心色素沉澱、灼傷

現時較普遍採用激光療程去除紋身,原理是某些墨水能吸收特定波段的激光,以激光照射皮膚,透過熱能或振動,將墨水分裂成比較小的分子,再透過新陳代謝排出身體。不過,並非所有墨水皆吸收到激光,不同顏色的墨水對激光反應都很不同,因每種顏色都有特定的吸收波長,通常紅、黃色較難清除,黑、藍色等則相對容易。一般來說,去除紋身需要分幾次,但不能保證100%完全消除。

林又提醒,去除紋身同樣伴隨風險,在吸收激光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一些皮膚反應,例如起水疱、色素沉澱或是灼傷留下疤痕。其中色素沉澱是皮膚發炎反應的結果,並非源於紋身的色素,而是由皮膚細胞產生色素,令皮膚留下較深色的印記。

紋身紋眉注意:墨水穿刺皮膚致過敏、打入細菌病毒、留疤  或染乙肝等傳染病
激光去除–激光去除紋身有可能在過程中造成皮膚反應,如起水疱、色素沉澱或是灼傷留下疤痕。(Joyce Grace@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疤痕處理要及時 嚴重至蟹足腫怎辦?了解疤痕治療和預防3點要注意

不適合紋身:懷孕、濕疹、糖尿病或心血管患者

因此紋身前須考慮清楚,Rose指有幾類人不適合紋身,包括懷孕、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疤痕體質等人士。林嘉雯補充,患皮膚病如濕疹,以及未滿18歲的人士亦不建議。而根據《青年人紋身條例》,除非註冊醫生以醫學理由紋身,否則任何人為未滿18歲人士紋身即屬犯法。

紋眼線危險 傷眼球影響視力

至於紋身位置,因較常見的美容紋身如紋眉、紋眼線等,處於臉上位置且沒有遮擋,更須謹慎考慮。林嘉雯指,其中紋眼線比較危險,因接近眼睛,若操作不當有可能傷害眼球,甚至影響視力。Rose補充,像手指等經常拉扯、接觸的位置,比較容易脫色,顏色維持時間較短,日後需要經常補色。

注意:皮膚病患不宜  紋身前留意物料用具規格衛生

紋身過程刺穿皮膚注入墨水,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提醒,它屬於永久性、入侵性程序,須小心選擇專業及衛生的紋身店,留意是否使用即棄用品如手套、刺針,紋身物料是否合乎規格,紋身前用具有否徹底消毒;也要注意自身皮膚狀况,若有任何皮膚問題都不應紋身。

紋身師Rose指,紋身完成後通常會貼一層紋身專用膠布,防止傷口受刺激,待數小時至3天後可撕走,以暖水或性質溫和的肥皂清潔,再以紙巾輕輕印乾。另可薄薄塗抹一層紋身修復藥膏,市面產品普遍含天然萃取成分如乳木果油、堅果籽油,有助保濕及加快傷口癒合。

她又建議紋身前先填飽肚子,因為低血糖的話容易在紋身過程中眩暈或嘔吐。

紋身後5大注意:避免游水曬太陽

.保持皮膚乾爽清潔,以防感染

.避免游泳、曬太陽、桑拿等活動

.紋身位置結痂時有可能痕癢,避免摳傷口,否則影響癒合,亦影響紋身效果或導致感染

.若出現任何異常情况如疼痛、出水、流膿、發燒,立即向皮膚科醫生求醫

.穿著寬鬆及透氣的衣物,避免太貼身而摩擦和刺激傷口

資料來源︰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紋身師Rose

知多啲:紋身美化疤痕?慎防惡化更難看

‧於疤痕上紋身安全嗎?有些人因受傷留下疤痕,特意利用紋身美化及遮蓋。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提醒,於疤痕上紋身有一定風險,疤痕皮膚不是正常皮膚,比較薄弱,紋身後可能會令疤痕惡化,例如有增生性疤痕傾向的人士,本身疤痕癒合較差,紋身後疤痕面積隨時會擴大或長得更難看。

‧紋身影響醫療程序?有指紋身色素或影響磁力共振、正子斷層造影的影像清晰度,林嘉雯指,只是在極少情况下才會受影響。不過,如果在癦痣上紋身,可能會掩蓋徵狀,若之後出現變化或有致癌風險,會較難發現,有可能影響醫生診斷而延誤治療。

‧紋身可致癌?林嘉雯指,暫時未有證據顯示紋身會增加癌症風險,但不少紋身用墨水含致癌物質及重金屬。根據消委會資料,有海外研究指出不少紋身墨水含有重金屬,例如汞(水銀)、鉛、銅、鎳、鎘、砷等,不同顏色的墨水檢驗出的重金屬種類和含量各有不同,例如黑與深啡色墨水較常驗出多環芳香烴(PAHs),橙及紅色則多見初級芳香胺(PAA)。如有擔心,不建議紋身。

‧哪個部位紋身最痛?紋身師Rose指,一般來說,頸、肋骨、肚、腰、手指、耳朵等部位痛感會較強烈,而手臂、大腿等位置,痛楚程度較中等。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乙型肝炎:衛署推算港41萬人感染 注意慢性乙肝可致肝硬化、肝癌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f%bc%9a%e8%a1%9b%e7%bd%b2%e6%8e%a8%e7%ae%97%e6%b8%af41%e8%90%ac%e4%ba%ba%e6%84%9f%e6%9f%93-%e6%b3%a8%e6%84%8f%e6%85%a2%e6%80%a7%e4%b9%99%e8%82%9d%e5%8f%af/ Fri, 29 Dec 2023 04:33: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14

【明報專訊】衛生署昨發表病毒性肝炎主題報告,首次在人口健康調查納入關於病毒性肝炎調查和測試。根據調查結果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佔整體人口約5.6%;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在35至54歲年齡組別最高,達8.4%。完成身體檢查的受訪者中,6.2%人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惟當中約七成沒有就肝臟疾病做醫療跟進。(編按:衛生署指出,約15%至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

衛署推算本港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調查於2020年11月至去年2月期間進行,訪問逾1.6萬名年滿15歲陸上非住院香港人口,其中逾2000名15至84歲受訪者進一步完成身體檢查。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做完體檢知感染 七成無就醫

完成身體檢查的受訪者中,6.2%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反應,即代表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當中近四成未有在住戶調查自述為慢性乙肝患者,約七成沒有就其肝臟疾病做醫療跟進,顯示有相當比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感染狀態。

青少年感染率低 預防措施見效

調查顯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在35至54歲年齡組別最高,有8.4%,35歲以下組別陽性率明顯較低,15至24歲及25至34歲組別陽性率分別為0.3%及1.5%。衛生署稱,這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和其他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有效降低年輕一代感染率。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慢性乙肝患者長遠可發展至肝硬化和肝癌

衛生署指出,約15%至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該署提醒市民採取措施預防感染病毒性肝炎,較高感染風險者應做測試,慢性肝炎患者應及早做醫療跟進。

乙型肝炎:衛署推算港41萬人感染 注意慢性乙肝可致肝硬化、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長遠可發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臟疾病。(資料圖片)
]]>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82%9d%e7%82%8e%e6%97%a5-%e4%b9%99%e8%82%9d%e7%97%85%e6%af%92%e5%8f%af%e7%b6%93%e6%af%8d%e5%ac%b0%e5%82%b3%e6%92%ad/ Fri, 28 Jul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015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由乙肝病毒所引起,而母嬰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本港自80年代起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篩查,以及為新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亦為乙肝孕婦所誕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儘管這些措施已大大減低母嬰傳播的風險,但仍未能完全杜絕乙肝母嬰傳播。

為進一步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政府早年已開始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篩查,若母親帶有乙肝病毒,嬰兒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防乙肝感染。近年政府更為已接種疫苗的初生嬰兒再做血清測試,為沒有足夠抗體的嬰兒安排額外接種。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乙肝病毒經血母嬰傳播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指出,乙肝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懷孕期間一般不會經母體感染胎兒,並不會導致畸胎,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大部分出現母嬰傳播是當分娩過程期間及前後,或母親進行羊水穿刺時,經血液接觸而傳播。如帶有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接受篩查,或在分娩時沒有採取預防措施,嬰兒受感染的機會高達九成,當中九成半會成為慢性帶病毒者,為嬰兒帶來終生影響。

增加母嬰傳播的高危因素包括:

• 乙肝病毒載量(HBV DNA)高於200,000IU/ml

• 乙肝E抗原(HBeAg)陽性

• 病毒載量高,而且需要進行入侵性檢查(如羊水穿刺)

卓醫生亦指出,如果患者在未懷孕時已出現肝硬化,她們出現妊娠高血壓、胎盤早期剝離、胎兒宮內生長緩慢及早產的風險會較高。


相關閲讀: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接受預防檢測及治療 保障下一代

急性肝炎患者會出現極度疲倦、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皮膚及眼白發黃等病徵。相反,慢性乙肝患者徵狀不明顯,當中約10%至15%慢性乙肝患者會出現肝硬化,當中一成更會演變成肝癌,因此截斷乙肝母嬰傳播,保護嬰兒免受乙肝感染十分重要。

卓醫生提醒,要有效預防傳播,準媽媽應定期進行檢測,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及病毒DNA指數,並需於26至28周時再抽血檢驗。若發現抗體不足夠,便應接受疫苗注射。

若發現孕婦的病毒載量偏高,即高於200,000 IU/ml,可服用藥物抑制乙肝病毒,一般會由28至30周開始服用,直至分娩或甚至分娩後4至12周,以預防母嬰傳播。另外,如懷孕前孕婦的乙肝病情已需依靠藥物控制,懷孕期間必須繼續接受治療,並按醫生指示需否服用適合懷孕的乙肝藥物,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藥物方面,較常用的一線藥物是「替諾福韋」(Tenofovir),此口服藥對嬰兒安全,不會額外增加胎兒先天遺傳問題、結構缺陷和早產的風險,但服用後有可能對孕婦產生輕微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頭痛、出疹等;其次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及「喜必福」(Telbivudine),兩者均對嬰兒安全,惟較常出現抗藥性。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乙型肝炎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乙肝媽媽可以母乳餵哺

卓醫生解釋,乙肝病毒不會經一般社交接觸而傳播,共同進食、握手或擁抱、咳嗽或打噴嚏等均不會引致感染,而唾液和母乳內的病毒量甚微,因此媽媽即使帶有乙肝病毒,仍然可以親吻嬰兒和進行母乳餵哺,現時沒有證據顯示乙肝病毒可透過母乳餵哺傳播,加上已接種預防針的初生嬰兒有一定保護力,傳播風險亦會減低。

至於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的媽媽是否可餵哺母乳,有研究發現,由母乳分泌出來的藥物含量極低,約0.03%,不會對嬰兒健康構成影響,故正在服用治療乙肝藥物的媽媽仍可繼續餵哺母乳,但若果乳頭受損或流血,則需暫時停止餵哺母乳,避免血液接觸增加乙肝的傳播機會。

]]>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bb%83%e9%ba%b4%e6%af%92%e7%b4%a0%e3%80%91%e5%b8%b8%e8%a6%8b%e7%99%bc%e9%9c%89%e8%8a%b1%e7%94%9f%e5%b0%8f%e7%b1%b3%e7%a9%80%e7%89%a9%e4%b8%ad-%e5%8f%af%e8%87%b4%e6%85%a2%e6%80%a7%e4%b8%ad/ Mon, 22 May 2023 10:24: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415

【明報專訊】有一種劇毒物質,無色無味,接觸微量都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它就是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是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常在受潮發霉的食物和農作物中產生。夏天氣溫回升,降水量增多,空氣濕度開始大增,食物受潮發霉的風險提升,更要小心黃麴毒素的滋生。(編者按: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另外,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發霉即棄掉——即使去除發霉食物表面的黴菌,菌絲可能已進入食物深層,都是不吃為妙。(TiSanti@iStockphoto)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 肝癌風險高約30倍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和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文:張寬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www.afterroberto.com/%e6%b7%ba%e8%ab%87%e7%97%85%e6%af%92%e6%80%a7%e8%82%9d%e7%82%8ea%e8%87%b3e%ef%bc%88%e9%a4%8a%e5%92%8c%e9%86%ab%e5%ba%a6%e7%99%be%e7%a7%91%ef%bc%89/ Thu, 20 Apr 2023 04:2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91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A)、乙(B)、丙(C)、丁(D)及戊(E)五型,個別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纖維化,一旦延誤治療時機,肝纖維化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家知否這五種肝炎有何分別?

甲型肝炎屬急性肝炎,病毒經由糞便傳染,也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循口腔及腸道感染。潛伏期約15 至45日,患者輕則長時間渾身疲倦,重則眼睛及皮膚發黃。甲肝不會變成慢性肝炎,亦甚少有肝衰竭等併症,一般可自行痊癒並終身免疫。只要注意個人和飲食衞生,就能有效預防甲肝,亦可接種疫苗,抗體可維持約十年。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肝病,本港約8%人口為乙肝帶病毒者。乙肝是一種傳染病而非遺傳病,主要是胎兒經母體血液及胎盤感染,亦可以透過性接觸、共用針筒等傳播。乙肝病毒可隨時間消減,但如果病毒未能清除,可發展成慢性乙肝,受感染時的年齡愈小,風險愈高,約一成半至四成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帶病毒者應每半年抽血及作超聲波檢查監察肝臟,按情况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丙型肝炎潛伏期大約半年,主要透過共用針筒或性接觸等經血液傳染。急性丙肝經治療後一般都能痊癒,不會演變成肝硬化等併發症,但若治療後半年仍驗出帶丙肝病毒,就要服藥跟進,否則可能變成慢性肝炎。近年推出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只需服用三個月,便能消除大部分病毒,副作用亦較少。


丁型肝炎與乙肝有關,通常先有乙肝,再受丁肝病毒感染,發炎會比較嚴重,其跟進及治療與乙肝相近,但在香港較罕見。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戊型肝炎主要因為飲用受污染食水,或進食未經煮熟的內臟(如豬膶)而禍從口入,亦可經血液及體液傳染。戊肝病毒可由孕婦傳給胎兒,而患有戊肝的孕婦死亡率可高達三成。戊肝病徵與甲肝相似,惟香港現時未有疫苗注射,孕婦應避免進食內臟,以防感染。與甲肝一樣,戊肝一般都能自行痊癒,患者康復後可終身免疫。病毒性肝炎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便可得知病毒類別。及早檢查和治療、持續跟進,有助大大減低出現肝纖維化後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陳安安醫生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2%9d%e7%99%8c%e3%80%91%e9%86%ab%e7%94%9f%e6%8b%86%e8%a7%a3%e5%9b%9b%e5%a4%a7%e8%bf%b7%e6%80%9d%ef%bc%9a%e4%b8%8d%e5%96%9d%e9%85%92%e3%80%81%e7%84%a1%e7%97%87%e7%8b%80/ Tue, 14 Feb 2023 08:57: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556 【明報專訊】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香港港安醫院醫生表示,坊間對於肝癌存有四大迷思或誤解,例如認為不喝酒便不會患肝癌、以為無症狀即無肝癌等。他說過量飲酒只是常見高危因素之一,慢性乙型肝炎才是引發原發性肝癌的主因。他建議非乙肝患者,若有家人患乙肝,應及早接受血液檢查,若未被感染,應盡快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肝癌四大迷思:不喝酒也會肝癌 主因慢性乙肝

肝癌是本港第五大常見癌症,死亡率僅次於肺癌及大腸癌,排名第三,每年死亡人數逾1500。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牀主管暨外科顧問醫生馬家榮解釋,長期過量飲酒只是引發原發性肝癌(即始於肝臟的癌症)的次要因素。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網上圖片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倡及早檢查打疫苗

根據中心去年臨牀數據,佔肝膽胰疾病個案總數逾五成的肝癌個案中,逾九成患者體內曾帶乙肝病毒,而乙肝病毒是基因病毒,能整合入人體的基因組,增加基因突變機率,從而引致肝癌,故乙肝患者患肝癌風險較非乙肝者高100倍。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70%個案早發現 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另一迷思是不少人認為肝癌難以根治,他說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肝癌第一線治療,根據中心數據,近70%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癒率近80%。

對於「無症狀即無肝癌」的誤解,馬家榮稱由於肝臟沒有神經線,即使受損傷也不會疼痛,臨牀上早期腫瘤小於5厘米者一般無病徵,故患者可毫無任何明顯症狀下發病,需體檢或覆檢才能發現,當肝癌發展到中後期,才可能有上腹脹痛,右上腹或感到有硬塊等症狀。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節制飲酒、油膩食物 避免脂肪肝

至於肝癌能否預防的迷思,他建議乙肝患者每半年做檢查,例如抽血驗肝功能及甲胎蛋白,以及照肝臟超聲波;非乙肝患者則應節制飲酒、減少進食太油膩食物,避免形成嚴重脂肪肝

53歲的曾先生10年前發現患乙肝,之後一直在公立醫院覆診,他於2018及2020年做電腦掃描發現有腫瘤,但未能確定屬性。他說,近兩年受疫情影響,覆診次數減少,家人擔心其腫瘤會惡化,故去年3月到荃灣港安醫院求診,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但由於腫瘤主要在肝臟的中間及近背部,不適合做微創手術,要採用傳統開放式肝臟切除手術,術後住院6日出院,至今未見復發。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患乙肝的曾先生(右二)經肝臟顯影劑檢測及磁力共振掃描後,發現肝臟多處有腫瘤,做肝臟切除手術後未再復發。馬家榮醫生(右一)引述數據稱,近七成肝癌個案因及早發現而可做手術移除並痊癒,臨牀治愈率近80%。(黃廸暉攝)
]]>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3%80%91%e6%9c%ac%e6%b8%af%e7%b4%847-2%e4%ba%ba%e6%82%a3%e4%b9%99%e8%82%9d-%e6%b8%af%e5%a4%a7%e7%a0%94%e6%96%b0%e8%97%a5/ Tue, 06 Dec 2022 09:12: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58 【明報專訊】本港約有7.2%人患乙型肝炎,惟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會抑制患者免疫系統,需要定期覆診、服用抗病毒藥物等減低出現肝硬化、肝癌等長期併發症的風險。港大醫學院團隊正研發的針劑藥已完成第2B期試驗,發現約一成患者連續半年注射新藥後可達「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港大內科學系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袁孟峰表示,只有極少患者在現有技術下持續用藥近10年可達上述成效,形容藥物成效顯著,惟新藥仍需下一輪試驗,預料5年後方可面世。


相關文章:醫言有理:解讀乙肝血檢


港大新藥注射半年 減長期服藥及後遺症 料5年後面世

團隊在2020年7月至今年3月中,為各地共457名乙肝患者進行研究,其中227人正接受「核苷酸類似物」治療。團隊隨機將參加者分成4組,當中一組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bepirovirsen」,其餘組別則先後接種安慰劑、300毫克或150毫克新藥等,停藥後再觀察半年。

研究數據顯示,在連續半年注射300毫克新藥的患者中,約10%人HBsAg及乙肝病毒載量持續下降,其HBsAg及乙肝病毒檢測均呈陰性,屬功能性治癒,免疫系統得以復蘇並可抗擊病毒。研究上月已在《新英倫醫學雜誌》刊登。


【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網上圖片)

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 可減覆診次數

有份負責帶領研究的袁孟峰向本報稱,現時大部分乙肝患者要終身每日服用抗病毒藥,其中只有約3%人用藥8至10年後可達功能性治癒,而只需半年就有一成人達同一效果,形容新藥成效好「remarkable(卓越)」。他補充,仍需時試驗新藥療效及安全性,估計明年開展下一期試驗,其中會將停藥後的跟進時間進一步加長至近3年,目標將「功能性治癒」比率提升至30%;估計新藥仍需5年才可面世。

袁又指新藥可令乙肝患者毋須長期服藥,減低其出現長期後遺症的死亡率,並減省他們到公立醫院覆診次數,認為長遠可減輕公立醫療系統負擔。


相關文章:【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
【新冠肺炎】中大研究:港兩成新冠病毒確診者肝臟受損 肝酵素水平超標 病情惡化風險高7倍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4%b8%ad%e5%a4%a7%e7%a0%94%e7%a9%b6-%e6%b8%af%e5%85%a9%e6%88%90%e6%96%b0%e5%86%a0%e7%97%85%e6%af%92%e7%a2%ba%e8%a8%ba%e8%80%85%e8%82%9d/ Thu, 06 Aug 2020 07:05: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754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病人除了可能出現肺炎,肝臟也有可能受損。中文大學研究發現,逾兩成本港確診者的肝臟受損,最嚴重者肝酵素水平超出正常水平9倍,而肝臟受損患者病情惡化的風險較其他患者高7倍,中大建議應為住院者做肝臟檢測。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中大醫學院,新冠肺炎,肝臟受損,
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分析逾1000名本港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後,發現約兩成人有肝臟受損問題。左起:該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主任、鄭孫文淑肝炎研究中心主任黃煒燊教授,該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以及博士後研究員葉卓風博士。(中大提供)

肝酵素水平最嚴重超正常9倍

中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分析本港首1040名確診者的資料,發現23%患者體內的肝酵素「谷丙轉氨酶(ALT)」或「 谷草轉氨酶(AST)」水平上升,反映他們的肝臟受損,其中肝臟受損最嚴重的患者,肝酵素是正常水平的10倍。團隊又分析了53宗曾留醫深切治療部、22宗曾需儀器輔助呼吸、4宗死亡個案,當中71%有肝臟受損,如4名死者當中,有3人肝臟受損,肝酵素水平是正常水平的5至10倍。團隊推算出,肝臟受損的患者,病情惡化風險是其他患者的8倍。

研究分析的患者當中,約4%本身有乙型肝炎,約0.3%本身有丙型肝炎,即大部分人本身沒有肝炎。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黃麗虹表示,患者肝臟受損未必是單一原因造成,可能是肺炎引起反應性肝炎,肺炎令血液含氧量不穩定造成缺血性肝炎,亦可能是患者服用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干擾素等藥物影響肝臟功能。

中大研究 倡為住院患者驗肝

該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葉卓風說,研究發現,使用蛋白酶抑制劑、利巴韋林、干擾素3種藥物的患者,肝臟受損的風險較不用抗病毒藥物患者高90%,但這也可能是用藥病人本身肺炎情况較嚴重所致。研究分析的患者當中,約20人使用瑞德西韋,黃麗虹說暫時不夠數據做獨立分析,但綜合本港和外國經驗,暫時未見瑞德西韋容易導致肝臟受損。

今次研究的患者年齡中位數為35歲,黃麗虹說,近期患者年齡中位數上升,相信新一波疫情患者出現肝臟受損比例會上升。她建議醫生應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做肝臟檢測,已知有肝病的患者應每周檢測肝功能兩次;蛋白酶抑制劑「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應避免與乙肝抗病毒藥物「替諾福韋」同時使用,可暫時轉用另一種乙肝藥物「恩替卡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