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醫學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Oct 2023 10:42: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中文大學醫學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6%bc%8f%e7%97%87%e6%98%af%e4%bb%80%e9%ba%bc%e8%88%87%e8%84%82%e8%82%aa%e8%82%9d%e7%b3%96%e5%b0%bf%e5%93%ae%e5%96%98%e6%9c%89%e5%af%86%e5%88%87%e9%97%9c%e4%bf%82/ Fri, 03 Mar 2023 04:08: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699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9%ef%bc%89%e6%86%b6%e6%95%85%e5%8f%8b/ Mon, 28 Oct 2019 07:39: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90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圖片來源:CUHK Medicine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

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很多年前,他已經藉着精湛醫術躋身名醫之列,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或追名逐利,反而出心、出錢、出力回饋母校,還召集了不少醫生校友一起協助醫學院,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的醫科生。他不單傳授技術,還身體力行教育年輕人如何做個好醫生,時常提醒他們要努力學習,打好根基,也要秉持醫德。他說過:「躺在手術台上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絕對不能有絲毫鬆懈。」

我這位好朋友很少說什麼大道理,總是默默地以身作則,示範一個好醫生如何關心病人、留心每個細節,為他們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醫生,是醫生的典範。

最後一次見面是他離世前一個月,當時他的癌病已擴散至腦部。雖然是病入膏肓,他仍非常惦記着一班醫科生,還熱切表達他捐助的意願,希望讓更多窮苦學生有機會踏足海外、放眼世界。他深信必先認識世界之大,才能夠懂得自己的不足。家人也秉承他的遺願,出殯當日的晚上,他太太及兒子也忍住傷痛出席舊生聚會,以示支持他那份毋忘初衷的心志。

以「醫人」為念的「上醫」

是的,我這位故人是個不折不扣、實實在在的好醫生。他一生人對病人盡心盡力,直到最後一刻仍不斷為身邊的人付出,守護着他們。也許他已經完成了上天給他的使命,上天現在把他從這個紛亂的世代接回天家安息。

看着網上許多的留言和悼念,緬懷這位醫生過往行醫的種種,可以知道他的一生幫助了不少病人和他們的家庭。

常言道:「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我卻覺得是「上醫」更要懂得「醫人」,因為很多苦難都是源自人心。只要盡心盡力去對待每一個病人,減輕病者和家人在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困擾,即使再普通的醫生也是「上醫」。

我有幸與這位一直以「醫人」為念的「上醫」並肩同行多年。即使他離開了,留下的傳奇故事及美好典範,將會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激勵我輩行醫者學習他「以人為本」、凡事以病人為念的精神。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App影臉查心房顫動 中大證95%準 //www.afterroberto.com/app%e5%bd%b1%e8%87%89%e6%9f%a5%e5%bf%83%e6%88%bf%e9%a1%ab%e5%8b%95-%e4%b8%ad%e5%a4%a7%e8%ad%8995%e6%ba%96/ Fri, 22 Jun 2018 06:16: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895 目前國際上未有心房顫動篩查的指引,部分隱性病人病發前沒有病徵,亦有患者是間歇病發,篩查難一擊即中。中文大學醫學院利用手機應用程式(App)分析不同人的脈動光感(PPG)信號,記錄面部血液流動信號,並轉化為心跳率,為用家初步診斷有否患房顫。團隊於全球率先驗證到該方式準確率達95%,為全面推動房顫篩查提供新方向。

率領團隊作上述研究的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表示,目前心房顫動檢查方式包括把脈、手持心電圖等,但準確率有待提高,加上有患者屬間歇病發,部分要先後檢查3次才發現問題,因此要探討成本效益高、有隨機性的篩查方法。

記錄面部血流動信號 轉化心跳率

甄說得悉美國麻省有科技公司開發手機應用程式,可利用鏡頭偵測手指及面部的PPG信號,分析用家的心跳率,團隊根據現有的程式,驗證兩種方法檢測心房顫動的準確率。

他解釋,血液經過皮下組織,每次心跳血氧含量會隨之改變,該應用程式利用手機鏡頭的感光原件,記錄光線於血管中血液量變化時的信號(即PPG信號),產生的波頻等同心跳率。透過應用程式,手機前置鏡頭可分析面部信號,用手指接觸後鏡則可分析手指的信號。

另可偵測手指信號

團隊於2016年4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招募威爾斯親王醫院心臟科的病人測試,最終217名病人完成檢查。團隊為病人安排3種測試,包括面部及手指的PPG信號,以及用作確診的12導聯心電圖,當中分析PPG信號需做3次測試,每次歷時20秒。

在測試的病人中,近35%(75人)患心房顫動,結果顯示,面部及手指測試準確率分別為95.4%及93.5%,團隊認為面部非觸式篩查方法方便快捷,準確性高,有潛力應用於遙距篩查。有關研究已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發表。

甄秉言又表示,接受測試的病人均為黃種人,尚未知該應用程式對其他膚色的準確性,加上病人住院均沒化妝,日後能否應用於有化妝者仍屬未知之數。

一相機同時篩查5人 96%準確

對於發展方向,甄認為應脫離手機限制,如可研究用高像素鏡頭,一次過分析多人的面部PPG信號,日後或可在診所門外放置鏡頭,在病人等候期間分析,隨機篩查市民有否心房顫動,達至更高成本效益。甄的另一研究已初步證實,一部相機可同時為5人作房顫篩查,準確率達96%。

甄說,公立醫院門診每年約有530萬人求診,當中三成(約160萬人)是65歲以上,按篩查發現率為1.4%推算,估計每年可篩查出2.2萬宗新症,若有六成人透過口服薄血藥治療,他相信透過篩查,本港每年至少可避免400宗中風個案。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63cb98b7ed5b2f6fb9c7eac7b3f1f530.jpg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甄秉言(圖)率領團隊研究,利用手機應用程式分析面部脈動光感(PPG)信號,為用家初步診斷有否患心房顫動。團隊於全球率先驗證到該方式準確率達95%,為全面推動房顫篩查提供新方向。(郭慶輝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63cbaa01f9afce1a8ab58954ee98d8a6.jpg中大研究團隊研究同時分析多人心房顫動的可行性。團隊利用相機錄影1分鐘,同時記錄5人的面部脈動光感(PPG)信號,再利用程式分析片段收集的數據,從而分析各人的心跳率。團隊研究25人,當中15人為心房顫動患者,初步研究結果顯示準確度達96%。(中大醫學院提供);//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63cbc5d6b40e9965d847cb155480128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