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X光造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9 Nov 2024 07:15:0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X光造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c%e6%83%a1%e5%8c%96%e5%bf%ab-%e5%ad%98%e6%b4%bb%e7%8e%87%e7%b4%84%e5%85%a9%e6%88%90-%e5%b0%88%e5%ae%b6-%e8%82%ba%e7%89%87%e8%82%89%e7%9c%bc%e9%9b%a3%e8%be%a8%e8%85%ab%e7%98%a4/ Tue, 19 Nov 2024 07:1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16

【明報專訊】肺癌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逾半患者確診時已屬末期。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形容,肺癌是「極不友善」的癌症,惡化速度以月計。(編按:肺癌可於一年內由初期演變至晚期,相較大腸癌由發現小瘜肉至確診或需10年,加上早期肺癌患者大部分無徵狀,至中後期才會出現咳血、呼吸時胸口痛等病徵,令存活率減低。)他又引述研究數據稱,末期患者5年存活率跌至一成,相反第一期確診者達九成,及早診治非常重要。[編按: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研究人工智能(AI)篩查肺癌,據悉初步探討利用AI分析公立醫院病人肺部X光片。有份制定指引的公共衛生專家稱,肉眼難憑肺片判別腫瘤,不排除加入AI可提升準繩度,值得試行並蒐集數據研究,以制定未來篩查方向。]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肺癌2022年新症有55.1%屬末期,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肺癌是「極不友善」的癌症,病徵於患病中後期才出現,故大部分個案較遲確診,令存活率偏低。圖中電腦顯示的是2021年肺癌新症數據,訪問當日醫管局尚未更新2022年數據。(賴俊傑攝)

肺癌惡化速度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醫管局數據顯示,肺癌是本港最常見和最致命癌症,2022年錄得5707宗新症及3782宗死亡;55.1%新症屬第四期,18.4%屬第一期。數據顯示本港肺癌患者的一年存活率為54%(即確診一年後仍生存的比率),5年存活率跌至21.8%。
黃至生說,肺癌惡化速度快,可於一年內由初期演變至晚期,相較大腸癌由發現小瘜肉至確診或需10年,加上早期肺癌患者大部分無徵狀,至中後期才會出現咳血、呼吸時胸口痛等病徵,令存活率減低。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多地採LDCT篩查 專家:適時更新指引

英國、美國及台灣等地近年陸續使用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篩查肺癌(見表),但本港專家小組指引指出,海外研究顯示LDCT有約兩成假陽性機率。黃至生說,LDCT能清晰看到腫瘤,輻射量是傳統電腦掃描的三分之一,海外已常用;至於假陽性風險,他說由於篩查後須檢驗活組織確認,變相要接受不必要的侵入程序。不過,他強調篩查非百分百準確,海外一般接受約八成準繩度。

黃說本地有團隊正做LDCT大型研究,專家小組會適時檢視數據並更新肺癌篩查指引。他建議本港若推行肺癌篩查,可涵蓋50至74歲並有一個高風險因素的人,例如屬長期煙民、有近親家屬病史等。

知多啲:醫局早用AI睇肺片 研舊片辨高危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研究人工智能(AI)篩查肺癌,據悉初步探討利用AI分析公立醫院病人肺部X光片。根據政府專家小組現行指引顯示,本港暫無數據支持推行肺癌篩查,尤其不建議篩查肺片,但未觸及AI應用。有份制定指引的公共衛生專家稱,肉眼難憑肺片判別腫瘤,不排除加入AI可提升準繩度,值得試行並蒐集數據研究,以制定未來篩查方向。有資深急症室醫生表示,公院已廣泛使用AI分析肺片多年,有效轉介並跟進個案。

肺癌是本港最致命癌症,及早診治至關重要。醫管局於2017年起在指定普通科門診試用AI分析肺片,以識別肺炎或癌症等,2021年擴至所有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施政報告》提出研究AI篩查肺癌,據悉政府考慮到不少病人以往曾因其他病而在公院照過肺片,研究方向包括探討利用AI分析舊肺片,以識別高風險患肺癌者,具體方案尚待研究,例如針對的年齡群組等。


相關閲讀:【本港十大癌症】乳癌新症超越大腸癌位列第二 肺癌續居首


專家組指引不建議查肺片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負責制定各類癌症的篩查建議,小組最新於去年檢視外地研究等數據後,總結本港目前無證據支持推行肺癌篩查,並明確指出不建議篩查肺片。專家小組成員、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說,X光主要診斷骨骼及硬組織,醫生肉眼較難識別腫瘤,故海外已少用肺片篩查肺癌,較常用低劑量電腦掃描。

近年有研究顯示AI分析大腸鏡影像、乳房X光造影等可及早診斷患癌,美國亦有用AI辨識活檢組織化驗結果。黃至生說,暫未見大型研究證實AI分析肺片有助肺癌患者提早確診,但不排除AI可為醫生肉眼補漏拾遺,且分析公院現有肺片毋須招募病人和額外資源,認為值得試行。

黃說,專家小組制定篩查指引須基於研究數據,例如證實有助提早確診,或能增加存活率,建議醫管局試行AI篩查時蒐集數據研究,了解準確度、假陽性機率等,日後供專家小組參考。他稱若數據顯示AI肺片篩查準確度與其他篩查工具相若,可考慮更廣泛應用。


相關閲讀:【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急症醫生:或現假性須臨牀判斷

有不具名的公院資深急症室醫生稱,目前已很常用AI分析普通科門診和急症室病人肺片,分析報告會指出有問題的結節,而由於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故醫生收到報告後須臨牀判斷,決定轉介其他檢查或專科跟進。他稱現做法行之有效,暫未聞會擴展應用範圍。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推行癌症篩查須考慮成本效益,建議當局釐定何謂高危群組,如年齡、吸煙歷史和家族病史等,又關注高危者若很久沒在公院照肺,是否便無法識別患癌。他說目前公營醫療體系負擔沉重,認為長遠須將肺癌篩查放至基層醫療,配合健康控制,預防高危者演變成患癌。

明報記者 張逸羲

]]>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5%be%b5%e7%8b%80-%e6%87%89%e5%b0%8d%e5%81%9c%e7%b6%93-%e6%bd%ae%e7%86%b1-%e5%b0%bf%e9%a0%bb%e7%ad%89%e5%95%8f%e9%a1%8c%e8%a6%81%e6%9c%89%e6%b3%95/ Wed, 16 Oct 2024 09:13: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44

【明報專訊】更年期是每個女性生命中自然經歷的過程,這階段標誌着女性從生育年齡邁向人生另一階段。隨年齡增長,卵巢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最終停經。這過程一般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香港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為51歲。更年期徵狀可能在停經前幾年開始出現,並持續數年,前後可長達7年。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常見現象包括月經變化、突然潮熱與出汗、陰道乾澀,以及泌尿問題,如尿頻和尿急等。這些徵狀不僅影響生理健康,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許多女性較易失眠和焦慮。研究顯示,正在經歷更年期的婦女有較高機率面臨情緒困擾,甚至可能增加患抑鬱症風險。

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 停經後乳癌發病高危期 勿停檢驗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健康和骨質密度也可能受到影響。隨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此外,骨質疏鬆風險也明顯增加。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如血液檢驗、骨質密度檢查、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查是十分重要,這能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人誤解收經後就不用定期做乳房和子宮頸細胞檢驗,其實停經後的女士正正處於乳癌發病高危期,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因此更年期婦女應每兩年定期做乳房X光造影,篩查早期癌變。

應對更年期:調整飲食少吃辛辣咖啡因 + 每周3次有氧運動

要有效應對更年期,飲食與運動的調整至關重要。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豐富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鈣質和維他命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避免進食辛辣食物和攝取過量咖啡因,這能減輕潮熱的不適。同時,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或踩單車,這不僅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改善情緒,減輕焦慮。


相關閲讀:更年期症狀會持續多久?荷爾蒙治療存風險?中醫傳授三大要訣 幫妳輕鬆渡過更年期

維持心理健康 學習放鬆

維持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靜觀或瑜伽,能有效減輕情緒不穩定和焦慮。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尋求他們的支持,也能減少孤獨感。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於女性在這階段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學習放鬆技巧如做瑜伽,能減輕情緒不穩定。(bernie_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徵狀嚴重 要荷爾蒙補充治療?

大部分女士都能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適應更年期變化,然而,對於一些徵狀比較嚴重的女性,醫生可能會考慮處方外用或口服荷爾蒙補充治療。這類治療能有效緩解潮熱、陰道乾澀等不適,但每個女性情况不同,因此在開始任何治療前,建議與家庭醫生詳細討論,根據個人健康狀况度身訂做最佳方案。透過專業建議和適當治療,配合正確生活方式和積極心態,女性可以更好地迎接這個人生新階段。

文︰陳婉晴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9%a0%90%e9%98%b2%e4%b9%b3%e7%99%8c-%e6%b8%9b%e4%bd%8e%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26 Sep 2024 08: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76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亦是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

近年本港女性乳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本港於2021年就有5500多宗女性乳癌新症,2022年亦有近800宗乳癌死亡個案,情况令人擔憂。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發現乳癌

乳癌是乳房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如果不加以控制,腫瘤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嚴重更可致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8%,可見及早發現和適時治療是非常重要,可提升治癒率。

女性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密切留意有否出現異常變化,例如乳房硬塊、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等。如有任何症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兒童癌症、乳癌、頭頸癌適用


了解7個乳癌風險因素

影響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基因突變:乳癌患者中,約有10至15%個案遺傳了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而BRCA1和BRCA2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
  • 家族病史:若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女性患乳癌風險會增加一倍
  • 曾患良性乳房疾病
  • 荷爾蒙因素:例如較早(12歲前)出現初經、較遲(55歲後)收經、從未生育、較遲(30歲後)生育第一胎等
  • 更年期後肥胖:相比正常體重的女性,超重的女性在停經後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約五成,而肥胖女性更會高出逾兩倍
  • 飲酒:酒精是第一類致癌物。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5至 9%
  • 缺乏體能活動

衞生署鼓勵女性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煙酒,也建議剛生育的媽媽延長母乳餵哺期,這都有助預防乳癌。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評估乳癌風險 按需要接受篩查

另外,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年屆44至69歲的一般女性,可以瀏覽www.cancer.gov.hk/tc/bctool或掃瞄以下二維碼進行評估,如經評定發現帶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而令其患上乳癌的風險增加,可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至於高風險女性(例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

風險屬中等的女性(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最後提醒大家,所有癌症篩查都有局限性及潛在風險,在接受乳癌篩查前,建議先跟醫生商討,共同評估風險,在充分了解其利弊的基礎上,作出切合個人需要的知情決定。

]]>
乳腺增生症狀部分跟乳癌相似? 5招降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8%85%ba%e5%a2%9e%e7%94%9f%e7%97%87%e7%8b%80%e9%83%a8%e5%88%86%e8%b7%9f%e4%b9%b3%e7%99%8c%e7%9b%b8%e4%bc%bc-5%e6%8b%9b%e9%99%8d%e9%a2%a8%e9%9a%aa/ Tue, 06 Feb 2024 03:28: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52

【明報專訊】乳腺增生常見於20至40歲的女士,因乳腺組織增生導致結構改變,會引起不同症狀,例如乳房疼痛、腫脹,乳頭出現分泌物,觸摸時感到有腫塊或結節等。由於部分症狀與乳癌相似,一些女性甚至懷疑自己患上乳癌。然而,一般乳腺增生都是良性,不會導致乳癌。

乳腺增生症狀部分跟乳癌相似? 5招降風險
乳腺增生常見於20至40歲的女士,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提防荷爾蒙失調等都有助降低患乳腺增生的風險。

乳腺增生分囊性和纖維瘤增生

乳腺增生一般分為兩類,包括囊性增生和纖維瘤性增生。「囊性增生」是指乳腺組織出現充滿液體的囊腫,囊腫可能是單個或多個,大小和數量可能會在月經周期出現變化,通常在周期完結後縮小;「纖維瘤性增生」則是乳腺組織中的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結節或腫塊。這些結節同樣可能不止一個,觸摸時感覺堅實、有彈性。兩種增生有可能並存,稱為混合型增生。

多與荷爾蒙水平波動有關

醫學界尚未清楚乳腺增生的確切成因,但相信與女性荷爾蒙水平變化有關。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乳腺組織的成長和發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當荷爾蒙水平變化,尤其是女性荷爾蒙水平波動,便可能導致乳腺組織異常增生。其他因素如家族史、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亦可能有影響,例如不良飲食、缺乏運動、酗酒等,都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的風險。


相關閲讀:【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5招降風險

雖然乳腺增生確切成因不明,亦無法完全預防,但可透過以下方法降低風險︰

1.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尤其是蔬菜、水果和全穀物;避免煙酒;適量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2.提防荷爾蒙失調
除非經醫生指導,否則避免使用荷爾蒙補充劑,特別是長期使用

3. 管理壓力
尋找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如運動、冥想等

4.定期檢查乳房
學習正確的乳房自我檢查方法,每月自我檢查;安排定期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

5.定期體檢
定期接受全面體檢,包括評估乳腺健康,及早治療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維持整體健康狀况,有助保持乳腺健康

如確診乳腺增生,可根據嚴重程度及症狀影響,採取不同治療方法。輕症或無明顯不適的乳腺增生,一般建議定期自我檢查乳房、乳腺,監察異常變化。一些醫生處方藥物亦有助紓緩乳腺增生的症狀,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可以減輕乳房疼痛和不適。對於囊性增生中較大的囊腫,醫生可以穿刺抽液,將囊腫內液體抽出及化驗,紓緩症狀。在少數情况下,如乳腺增生引起嚴重症狀、纖維瘤性增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或發現可疑腫塊,醫生會建議抽取組織化驗,確定腫塊性質,考慮是否需要手術切除。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文︰梁小蘭(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多跨專科團隊助復康 讓患者重拾自主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9%a2%a8%e5%be%8c%e9%81%ba%e7%97%87%e5%8f%8a%e4%bd%b5%e7%99%bc%e7%97%87%e5%a4%9a%e8%b7%a8%e5%b0%88%e7%a7%91%e5%9c%98%e9%9a%8a%e5%8a%a9%e5%be%a9%e5%ba%b7/ Thu, 02 Nov 2023 03:55: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86

急性中風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害,讓患者出現半身癱瘓、喪失‎感覺、失語症、認知功能受損等併發症及後遺症,嚴重程度視乎病變的範圍和位置。中風後復康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縱然治療未必能完全逆轉中風的影響,但會從活動能力、吞嚥、溝通、膀胱控制等方面着手,希望能令患者恢復基本的自理能力,重拾自主生活。

中風患者9個常見後遺症及併發症

  • 神智不清
  • 吞嚥困難
  • 營養不良
  • 壓瘡
  • 肌肉痙攣
  • 深層靜脈血栓塞
  • 肩關節半脫位和上肢疼痛
  • 語言及溝通障礙
  • 抑鬱

相關閲讀: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復康黃金期長達一年 跨專科復康治療至關重要

betway体彩 復康科專科醫生周志平醫生指出,中風復康治療的黃金期須按病情而定,最長可達一年。由於中風對患者身體影響甚廣,很多時都要在跨專科復康團隊的協助下,進行長時間密集訓練,以提升復康效果。

跨專科復康團隊包括:復康科專科醫生、復康科專科護士及社康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義肢矯形師。

  • 復康科專科醫生
    復康科專科醫生會先為患者作初步評估,確定身體各部位是否喪失機能及嚴重程度,如四肢活動能力、吞嚥、溝通、自理能力、排便及膀胱控制等。醫生亦會先了解患者的神經狀態是否穩定,以及是否有足夠認知功能重新學習,繼而制定可實現的治療目標。

  • 復康科專科護士及社康護士
    復康科專科護士會指導患者有關沐浴、如廁等日常生活技能,並安排患者定時服藥及護理皮膚。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社康護士上門為患者提供綜合及持續性家居護理、治療和指導,讓患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安心休養。

  •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肢體及手腳功能受損情况,訂立分階段治療方案,當中包括密集地訓練手腳及核心肌肉以改善肌肉協調、功能電刺激(即利用電流刺激乏力的四肢,讓神經系統重新學習,提高活動能力)、束手誘導(訓練患者多使用「中風手」)、普拉提、平衡訓練等加強患者的肌肉協調和平衡力。如患者需依賴其他人攙扶才能步行,可以利用懸吊系統進行「機械人步態訓練」,它可承托患者的體重和模仿步行動作,並在附有遊戲軟件的跑步機上作重複步行訓練,有助改善步態及耐力。

  • 職業治療師
    職業治療師會利用不同方法和輔助工具,協助中風患者重返家庭、工作及社會,恢復獨立及有意義的生活:
  • 上肢功能評估及訓練,包括溫度感知測試、觸覺感知測試、手部功能測試和訓練,以及評估及建議改裝進食工具
  • 認知功能評估及訓練,有助改善患者專注力、記憶力及計算能力等
  • 日常生活自我護理評估及訓練
  • 家居評估、環境改裝及照顧者訓練
  • 就輪椅的選擇提供評估和意見,讓患肢得到適當支持,以及減少痛症、脫骹及壓瘡的機會
  • 輔助設備評估和訓練,既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安全,亦可減低照顧者的負擔

  • 言語治療師
    言語治療師會評估中風患者的溝通功能及提供改善建議,亦會進行臨床吞嚥檢查,觀察患者進食時的徵狀,如有否咳嗽、聲線混濁、吞嚥費力等,或利用吞鋇X光造影檢查(VFSS)及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判斷患者吞嚥能力,再利用以下方法改善患者溝通及吞嚥問題:
  • 口部與喉部肌肉強度與協調訓練
  • 語言(說話、理解、閱讀、書寫)及發音訓練
  • 聲線訓練
  • 餐飲質類(Meal Texture)及稠度處理
  • 建議餵食姿勢及技巧
  • 刺激訓練,包括電刺激、反射刺激等

  • 義肢矯形師
    義肢矯形師會為患者度身訂造肢具,以固定、支撐及保護患肢,繼而改善患肢的機能,例如適當地承托軟癱患肢,可防止其攣縮及出現壓瘡;又或使用功能性腳托,可有效改善步姿。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神經可塑性」助神經功能逐步回復

醫學上有所謂「神經可塑性」,是指尚未受損的神經網絡或可代替已受損神經組織的原有功能。臨床實驗顯示,積極和密集的物理治療,有利腦部功能重組,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周醫生解釋,要改善中風後的神經功能,首階段主要將目標放在改善腦部缺血、出血或腦水腫等情况,令未完全受損的神經功能逐漸回復正常,後期則會專注於腦內神經網絡的功能重組,整個過程或維持數月至一年。

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多跨專科團隊助復康 讓患者重拾自主生活
中風後復康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希望讓患者恢復基本的自理能力,重拾自主生活。

照顧者要謹記「欲速則不達」


復康治療的最大目標,是協助患者盡可能恢復中風前的自理能力和狀態,例如重新站立及走路。周醫生強調,復康治療是長期作戰,着重循序漸進、逐步達成一個又一個短期目標,因此家人和患者不宜期望短時間內會有重大轉變,以免徒增壓力。無論是患者還是照顧者,都應調整心態、管理情緒和注意建康,切勿操之過急。

]]>
【乳癌】40歲以上患乳癌風險增 定期3D乳房攝影+超音波 及早偵測癌魔減少假陽性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40%e6%ad%b2%e4%bb%a5%e4%b8%8a%e6%82%a3%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a2%9e-%e5%ae%9a%e6%9c%9f3d%e4%b9%b3%e6%88%bf%e6%94%9d%e5%bd%b1-%e8%b6%85%e9%9f%b3%e6%b3%a2/ Thu, 12 Oct 2023 08:21: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85

【明報專訊】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癌症報告中,女性乳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雖然有眾多危險因素與乳癌相關,例如家族病史、初經早、停經遲、不曾生育、超過30歲以後才生育、長期服用女性荷爾蒙等,但是超過80%乳癌患者並不具有任何危險因素,隨年齡增加,40歲以上罹患乳癌風險也會隨之增加。乳癌無法預防但也非絕症,根據外國文獻,定期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檢與未接受篩檢的婦女比較,定期篩檢可降低41%乳癌死亡風險,減少30%晚期乳癌發生率,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乳癌】40歲以上患乳癌風險增 定期3D乳房攝影+超音波 及早偵測癌魔減少假陽性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癌症報告中,女性乳癌首次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

相關閲讀: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乳房X光造影準確度雖高,但仍約有10%至15%乳癌無法被偵測,即所謂「假陰性」,尤其是對於乳腺緻密度高的婦女,因為乳腺組織與腫瘤在X光透視下呈現為亮白色,如果腫瘤被周圍緻密的乳腺組織遮蔽,影響乳房造影偵測腫瘤的能力。此時可配搭其他影像檢查,如超音波掃描。

一般2D乳房造影檢查,是將乳房擠壓成3至6厘米厚度,拍攝一張影像,也就是將一個立體乳房拍攝成一張平面影像,因此容易因乳腺組織重疊而遮蔽腫瘤,造成假陰性(有乳癌卻看不見);也可能因乳腺重疊的加總效果,造成假陽性(看見陰影但並不是乳癌)。3D乳房斷層攝影是將乳房擠壓成3至6厘米厚度,再使用低劑量X光,環繞乳房拍攝,並從多種角度攝影乳房,類似將立體乳房拍攝成一連串厚度僅1毫米剖面影像;透過電腦將切面影像重新組合,相較傳統影像,能令原本重疊組織干擾消失,有助於判讀出細小白斑與鈣化、纖維化等問題,以提高乳癌偵測能力,降低假陽性的發生。

提高四成偵測率

對於乳癌篩檢的準確度,全球大多數文獻均顯示,不論乳腺密度高或低,3D乳房斷層攝影優於乳房造影,尤其是年輕或乳腺密度高的婦女成效更顯著。研究指出,3D乳房斷層攝影可提高41%乳癌在緻密乳房的偵測率,減少20%至40%複檢率。但是對於乳腺極度緻密的婦女,仍須搭配超音波檢查。

此外,篩檢陽性個案,若需進一步組織切片,可搭配新式3D斷層攝影導引切片系統,快速且精準定位病灶,在局部麻醉下以微創方式切片,切片傷口僅約0.5厘米,復元時間快。另外可選擇真空抽吸系統,取得更多且完整的組織檢體。以上均為門診手術,不需住院。

3D乳房斷層攝影,對於早期乳癌的高偵測率和減少假陽性個案的優勢,已經成為乳癌篩檢與診斷的趨勢。我們必須善用影像篩檢,藉由早期發現及早期治療,有效防治乳癌。


相關閲讀:【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文:薛詠妍(東華三院副顧問醫生(放射診斷科))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5%a6%82%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6%97%a9%e6%9c%9f%e7%97%85%e5%be%b5%e4%b8%8d%e6%98%8e%e9%a1%af-%e3%80%8c%e5%85%a8%e8%ba%ab%e6%aa%a2%e6%9f%a5%e3%80%8d%e8%b6%b3/ Wed, 17 May 2023 07:58: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346

【明報專訊】(編者按: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怎樣才是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呢?)

婦女定期子宮頸癌篩查  乳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最近看到衛生署發出的新聞稿,提醒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做子宮頸癌篩查,以減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以下幾點值得大家關注:

•子宮頸癌為2020年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的第七位,於2021年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八位

•新增子宮頸癌個案數目由2011年391宗,增加至2020年的556宗

•縱使子宮頸癌篩查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根據衛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只有約一半合資格婦女曾做子宮頸癌篩查

•女性應在開始有性行為前,於適當年齡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又稱HPV疫苗)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

相關閲讀:【子宮頸癌】港每10萬女性逾7人發病 高於世衛目標 家計會推子宮頸細胞HPV合併檢測


乳癌每天平均13人確診  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癌症

讀到這裏,容許我用以下數字衝擊一下大家:

‧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於2020年錄得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4956宗,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確診,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4 %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於2021年,共有791名女性死於乳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12.4%

•在1993至202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增加逾3倍,由1993年的1152宗增至2020年4956宗

•每14名婦女中有1人有可能在一生中患上乳癌。在2020年,49%乳癌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研究證實,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以減少乳癌死亡率25%至30%,是國際間標準的乳癌篩查工具。40歲以上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顯著高,因此應定期做全面的乳癌普查

•醫學界至今未有疫苗等有效方法預防乳癌的形成


相關閲讀:【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及早發現乳癌 觸診檢查+乳房X光造影

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應包括專業人士的臨牀觸診檢查,以及至少每2年1次的乳房X光造影。坊間一般「全身檢查」或「婦科檢查」,由於檢查目的或重點可能各有不同,未必會齊備這些選項。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若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需要接受全乳切除或化療的機率較小,能大大減低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以及醫療費用對於個人以至整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與負擔。

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9%b3%e7%99%8c%e7%af%a9%e6%9f%a5%e3%80%91%e4%ba%86%e8%a7%a37%e5%80%8b%e4%ba%ba%e5%8c%96%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5%8f%8a%e5%a9%a6%e5%a5%b3%e6%82%a3%e7%99%8c/ Tue, 10 Jan 2023 05:13: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332 【明報專訊】自1990年代起,乳癌已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由1983年至2019年,女性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婦女對自身健康關注日益提高,乳癌篩查在本港亦漸漸成為熱門話題。(編者按: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共7個風險因素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乳癌篩查及早發現 盡早治療 了解7個風險因素

乳癌篩查的目的是當婦女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乳癌,盡早治療,避免癌症惡化,提高存活率。而乳房X光造影是最常見乳癌篩查方法。

雖然香港目前並沒有推行全民為本的乳癌篩查計劃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但一些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市場提供隨機乳癌篩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為希望接受乳癌篩查的婦女提供乳房X光造影。

2018年,政府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在香港醫學雜誌中發表了針對不同風險狀况的婦女接受乳癌篩查的建議,而在2020年施政報告,政府亦表示會根據專家工作小組提出的修訂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作乳癌篩查(risk-based screening),並在2021年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合資格婦女評估乳癌風險,並按照風險高低提供乳癌篩查服務。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

建議按患癌風險分3級

由於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婦女做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該小組建議將婦女按患癌風險分為3個級別:

第一級:高風險婦女,包括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有強烈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在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有個人風險因素如乳癌病史,以及一些高風險乳房疾病等。她們應由35歲或比其最年輕患乳癌的家人確診年齡早10年(不應早於30歲前),開始諮詢醫生意見,並考慮每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二級: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1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2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的婦女。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考慮篩查利弊後才決定是否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三級: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令他們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他們考慮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

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一些生活因素會增加患乳癌風險。而適量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避免飲酒,在家庭計劃中考慮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時間,亦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婦女亦應時刻關注自己的乳房情况,熟悉乳房平常的外觀和觸感,一旦測覺乳房不尋常,盡快求醫。

文:羅麗雲(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副顧問醫生)

]]>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5%b9%b4%e9%bd%a1%e4%b8%ad%e4%bd%8d%e6%95%b850-6%e6%ad%b2-%e6%b3%a8%e6%84%8f4%e9%ab%98%e5%8d%b1%e5%9b%a0%e7%b4%a0/ Wed, 05 Oct 2022 06:56: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89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昨日發表最新年度研究報告,包括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乳癌患者10年整體存活率為87.7%。左起為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李沛基、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孫澤芳攝)
]]>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5%a5%b3%e6%80%a7%e7%99%8c%e7%97%87%e8%87%b4%e6%ad%bb%e7%ac%ac%e4%b8%89%e8%99%9f%e6%ae%ba%e6%89%8b-%e5%bb%ba%e8%ad%b0%e6%af%8f%e5%85%a9%e5%b9%b4%e6%aa%a2%e6%9f%a5/ Mon, 15 Aug 2022 04:1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117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及早察覺求醫——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發現任何變化時,應及早求醫。(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