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DHA”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5 Aug 2024 07:22:0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DHA”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9%ad%9a%e6%b2%b9%e5%af%8comega-3%e8%ad%b7%e5%bf%83%e8%85%a6vs%e9%ad%9a%e8%82%9d%e6%b2%b9%e5%bc%b7%e9%aa%a8%e9%aa%bc-%e7%a0%94%e7%a9%b6-%e9%ad%9a%e6%b2%b9%e5%a2%9e%e4%b8%ad%e9%a2%a8%e9%a2%a8%e9%9a%aa/ Thu, 15 Aug 2024 07:22: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97

【明報專訊】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當中的EPA及DHA是人體必須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一直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腦部功能、眼睛健康等方面具有顯著益處,是不少人推崇的營養補充劑。然而,近期有研究指出,沒有心臟疾病的健康人士,經常攝取魚油會增加中風風險。究竟魚油的功效如何?有何副作用?什麼人不能吃?怎樣才能吃得安心?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Tasha Vector、LM-Photo@iStockphoto)

話你知:魚油功效護心腦 富含omega-3脂肪酸  魚肝油強骨骼 過多累積肝臟

魚油及魚肝油只有一字之差,雖然都是來自魚類的保健品,但成分和功效截然不同。

註冊營養師李振洋指,魚油主要提取自魚的脂肪,富含omega-3脂肪酸;魚肝油則是從魚類肝臟中提取,主要成分是油溶性維他命A及維他命D,以及小量omega-3脂肪酸。前者對心血管、腦部、視力等有益,後者則對骨骼、免疫系統、視力等有益。因此,選擇魚油或魚肝油,需根據自身需求而定。

註冊藥劑師陳志鵬補充,由於維他命A及維他命D屬於油溶性,攝取過多會累積在肝臟,並不會自動排出體外,因此注意不要將魚肝油當作魚油補充,否則長期服用可能引起中毒徵狀。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植物來源–α-亞麻酸是一種植物來源的omega-3脂肪酸,主要存在於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食物,適合素食者食用。(marekuliasz@iStockphoto)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陳志鵬(受訪者提供)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李振洋(受訪者提供)

魚油中omega-3促進血管擴張 減腦退化風險

魚油被許多人視為有助心血管健康的保健食品。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指,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主要由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組成,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生成,需要透過飲食攝取。「EPA有助降低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水平,減少血栓形成,促進血管擴張;而DHA則是大腦和視網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維持神經元結構和功能,促進大腦正常運作。」亦有研究表明,攝取足夠的DHA有助於降低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和其他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

此外,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可以減輕體內炎症反應,陳志鵬指,「不少研究肯定魚油對類風濕關節炎有消炎功效」;更有研究表示,懷孕期間服用omega-3脂肪酸,可以減低早產、低出生體重嬰兒(出生體重低於2500克)的風險。因此,世界圍產醫學協會及中國營養學會均建議孕婦每日應攝入至少200毫克DHA。

研究:沒心臟病者長期服魚油補充劑 增心房顫動、中風風險 

儘管omega-3脂肪酸有諸多益處,但近期《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的研究指出,健康人士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會增加中風及心房顫動的風險,顛覆不少人對魚油的認知。研究由廣州中山大學流行病學系主導,與美英專家合作,在2006至2021年期間,透過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追蹤近42萬人的健康紀錄,年齡介乎40至69歲,追蹤年期中位數為11.9年。結果發現,心臟病患者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心臟病發風險降低15%、致死風險降低9%;但對於本身沒心臟疾病的人卻帶來壞處,長期服用魚油補充劑令心房顫動風險增加13%,中風風險增加5%。

僅屬觀察研究 難證因果關係

陳志鵬指出,上述研究規模很大,但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其中的因果關係;「它僅屬觀察研究,只利用醫院住院紀錄收集心房顫動及中風數據,沒有使用安慰劑或其他對照組,因此無法作數據比較」。而且研究對象所服用的魚油補充劑並不統一,劑量、濃度及品質各有差異,也會影響整體結果;再加上研究長達12年,不能排除這些研究對象因為高齡化,身體器官退化而導致心房顫動及中風的可能,因此公眾毋須過度擔憂。陳志鵬更強調透過日常飲食便可攝取足夠的omega-3脂肪酸,除非是素食者、孕婦或有特別醫療需要的人,否則未必需要用魚油補充劑。

註冊營養師李振洋亦表示,該研究未考慮其他變數,例如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影響心房顫動及中風的風險,未必完全與服用魚油有關。魚油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仍然有一定價值,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的意見,根據個人情况來決定是否需要補充,不要盲目地大量服用,可能適得其反。


相關閲讀: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成人每周兩份油性魚達標

李振洋認為,最好做法是通過日常飲食攝取天然食物中的omega-3脂肪酸。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食用兩份油性魚就達標,相當於每天攝取合共1克EPA及DHA。EPA及DHA主要來源是魚類及貝類,參考食物安全中心營養資料,常見黃花魚、三文魚、鯧魚,紅衫魚等是較佳選擇。至於素食者,可選亞麻籽、奇亞籽、核桃或南瓜籽等作天然omega-3來源,因為當中的α-亞麻酸(ALA)的omega-3脂肪酸,可以在體內轉化為EPA或DHA。李振洋指,ALA的每日建議攝入量為1.6克,亞麻籽及奇亞籽每安士(2湯匙)分別含有6.48克及5.06克ALA,因此一日攝入少於1湯匙就足夠,但亞麻籽需要打碎進食。另外,亦可選擇海藻油來補充植物性DHA,因其DHA含量也很高。


相關閲讀: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選擇貼士:留意魚油來源 小型魚較少污染

選擇魚油補充劑時,有些人認為產品濃度愈高愈好,註冊藥劑師陳志鵬表示並非如此,應該根據個人需求和健康狀况來決定。根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如果沒有特別醫療健康需要,EPA及DHA每日總攝取量不應超過3克,其中來自魚油補充劑的劑量不應超過2克。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小型魚類–挑選魚油補充劑時應注意魚類來源,宜選沙甸魚、鯷魚和鯖魚(圖)等含有較少污染物的小型魚類。(資料圖片)

食過量或增出血風險

陳志鵬提醒,過量服用或增加出血風險。「由於omega-3脂肪酸具有抗凝血作用,高劑量EPA及DHA可能會延長出血時間」,尤其不少中年人士正服用處方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藥,如薄血藥,更需關注。

至於該如何挑選魚油補充劑,陳志鵬指,因應魚油中Omega-3脂肪酸的濃度,常見魚油補充劑會依據萃取方式及結構分為3種形態(見下表),分別是TG(triglyceride,魚油三酸甘油)、EE(ethyl ester,魚油乙酯型)及rTG(re-esterified triglyceride,魚油三酸甘油酯),可根據個人需求和健康狀况來挑選。如未能從膳食中攝取omega-3脂肪酸,可選擇魚油為補充來源。高濃度的魚油可以服用較少的膠囊數量,減少每日需服用的膠囊數量,適合不喜歡吞服膠囊的人。

魚油富omega-3護心腦vs魚肝油強骨骼 研究:沒心臟病者攝取魚油補充劑增中風風險? 

另一方面,還要注意產品魚類來源,小型魚類如沙甸魚、鯷魚和鯖魚的魚油通常含有較少污染物,因為這些魚類位於食物鏈的底端。參考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建議,三文魚、鰹魚、左口魚、盲鰽、魚仲(俗稱懵仔魚)、紅鮪等是較佳的選擇;盡量避開體型較大的捕獵型魚類,如長鰭吞拿魚、大眼吞拿魚、藍鰭吞拿魚、黃鰭吞拿魚等,以避免食物鏈所造成的重金屬污染;並且挑選具有第三方認證機構的魚油產品,例如IFOS的最高5星認證,證明魚油的有效成分、含量及雜質通過標準。

另外,有人服用魚油後感到魚腥味而反胃。現時製藥廠會採用不同技術減腥,例如蒸餾、分餾、添加抗氧化劑、吸附技術等,建議選擇列明「無腥味」的產品。

文:陳真紀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蜆類低脂肪兼含奧米加3脂肪酸 有助心臟血管健康 教你茄香煮蜆(食得smart) //www.afterroberto.com/%e8%9c%86%e9%a1%9e%e4%bd%8e%e8%84%82%e8%82%aa%e5%85%bc%e5%90%ab%e5%a5%a7%e7%b1%b3%e5%8a%a03%e8%84%82%e8%82%aa%e9%85%b8-%e6%9c%89%e5%8a%a9%e5%bf%83%e8%87%9f%e8%a1%80%e7%ae%a1%e5%81%a5%e5%ba%b7/ Fri, 09 Jun 2023 03:57: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66 【明報專訊】炎炎夏日,是貝類海產豐富的季節。在健康飲食金字塔中,蜆類屬於肉、魚、蛋及代替品類別。雖然它不是本港家庭最常食用的蛋白質來源,但有頗高營養價值。(編者按:蜆類的總脂肪量雖低,卻含有對心臟、血管和腦部健康有益的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減低心臟病、中風和腦部退化風險,是健康飲食中的好選擇。)

蜆類低脂肪兼含奧米加3脂肪酸 有助心臟血管健康 教你茄香煮蜆(食得smart)

(uchezar@iStockphoto)

蜆類脂肪較去皮生雞胸肉更低 含奧米加3脂肪酸助心臟血管健康

每100克蜆類含0.96克脂肪,相比去皮生雞胸肉(2.62克脂肪)更低。對於希望減磅、管理體重的人來說,蜆類有助減少攝取脂肪,其蛋白質則有助維持肌肉量。同時,蜆類熱量也較低,適量進食且配合均衡飲食可以攝取足夠營養,管理體重的過程亦不用捱餓。

含硒具抗氧化增免疫力

雖然蜆類的總脂肪量低,但當中卻含有對心臟、血管和腦部健康有益的奧米加3脂肪酸,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減低心臟病、中風和腦部退化風險。每100克蜆類中,含有43毫克奧米加3脂肪酸EPA和64毫克DHA,是魚類以外另一個奧米加3脂肪酸來源。蜆類亦含豐富的硒,這種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功能,具抗氧化作用,有助減低有害自由基對身體細胞的破壞。

食譜:茄香煮蜆 鮮番茄、香料及白酒提味可減鹽

材料(4人分量):

新鮮番茄2個、蜆1公斤、蒜蓉3瓣

調味料:

橄欖油2湯匙、白酒半杯(125毫升)、芫荽碎4湯匙、鹽少許、黑胡椒粉適量

做法:

1.蜆清洗及浸水約半小時,瀝乾

2.番茄、蒜蓉及芫荽切成碎粒,備用

3.橄欖油起鑊,加入番茄、蒜蓉,煮3至4分鐘

4.加蜆、白酒及芫荽,以鹽及黑胡椒粉調味;待蜆煮熟(約4至5分鐘)即成。可以湯汁拌食或待涼後凍食

營養師提醒你:

烹煮方法簡易;選用新鮮番茄、香料及白酒提升味道,可減少用鹽

想認識更多營養資訊,可瀏覽社區營養服務網頁:shorturl.at/nrLMR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星輝(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服務 註冊營養師)

]]>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www.afterroberto.com/%e8%87%89%e7%9b%b2%e7%97%87-%e7%84%a1%e6%b3%95%e8%be%a8%e8%aa%8d%e4%ba%ba%e8%87%89-%e8%85%a6%e7%99%8c%e3%80%81%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6%82%a3%e8%80%85%e8%87%b4%e5%be%8c%e5%a4%a9%e8%87%89/ Tue, 06 Jun 2023 09:01: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44

【明報專訊】臉盲症,又稱「臉部識別能力缺乏症」(prosopagnosia),即是有辨識人臉的障礙,無法從腦袋中抽取過往與對方經歷過的信息。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出,當病人不是因視力問題而無法辨認人臉,而那張臉曾跟患者有許多互動經歷,甚至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那便有可能是臉盲症。患者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難以辨識他人容貌。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前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至於後者,患者會因腦創傷、腦癌、認知障礙等而導致臉盲。

臉盲症徵狀:無法辨認人臉 分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

電視劇中不時出現患「臉盲症」的角色,他們視力正常、智力正常,又不是失憶, 偏偏無法辨認眼、耳、口、鼻組合成的容貌,分不清長相,結果鬧出不少誤會。這種怪病,絕非編劇為劇情需要而創作。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每33人中約有1人患發展性臉盲症!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一張臉,是每一個人的「身分證」,大家一看就能識別誰與誰。但對某些人而言,這張「身分證」跟白紙沒兩樣,難以認人!

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

‧發展性臉盲症:

相對較常見,患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

‧後天臉盲症:

患者因腦創傷、腦癌或認知障礙症等導致問題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臉盲症——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有病人因為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連自己的容貌也認不出來。(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Kateryna Onyshchuk@iStockphoto)

徵狀:家人朋友個個差不多樣

陳龍達指,臉盲症的研究並不多,而且較多集中發展性臉盲症。「從腦神經科看,其中一類臉盲症患者存有facial perception問題,即病人無法整合兩張臉孔其實是同一張臉孔,因而認不出昨日的『你』與今日的『你』,其實是同一個『你』,反而把今日的『你』認作是新的『你』。」

「另一類臉盲症是聯想障礙(associative),病人無法透過聯想辨認一個人,例如患者雖然能夠認出這幅相的男生跟那幅相的男生是同一人,卻無法勾起這男生的相關資訊;那就是不能把相中臉容,跟大腦儲存的臉容連結,因而無法認出相中男生其實是自己兒子!」

陳龍達補充,「單純認不出一個人,不能說是臉盲症。例如我現在透過視像會議接受你(記者)訪問,日後在街上碰面,或有可能認出對方;也有可能因大家只見過一次,腦部沒有強烈記憶,你認不出陳醫生也不為奇。但如果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的話,那便有臉盲症的徵狀」。

影響人際關係 睇劇混淆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相認」,更重要是透過臉容識別,認知大家存在什麼關係、有什麼回憶和經歷等,這些資訊均可從大腦提取出來。但臉盲症患者卻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辨識他人容貌時,難以把相關信息抽取應用,出現不同程度的臉盲症。

大部分發展性臉盲症患者的臉盲程度輕微,他們大多可自己找到其他認人的代替方法,沒有帶來許多情緒影響。然而陳龍達指,他們要長期面對社交困擾等問題。「因為認人能力較差,別人看在眼內,可能誤以為他故意扮不認識人,影響彼此關係;或因為要比一般人費勁認人,要多望幾眼或不停打量對方衣著等,令人感覺奇怪,在人際互動上構成壓力。」

「臉盲症患者常常經歷有人跟自己對話後,弄不清對方是誰的尷尬和誤會,容易有挫敗感。」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Iris)說,除社交困擾外,臉盲問題也影響患者的職場關係,就連生活樂趣也未能如常人般享受。

「例如同事們閒來傾某同事的八掛事,但患者連相關同事是否在現場也認不出來!日常娛樂如睇戲,臉盲症患者要認出劇中人物的臉,實在困難,例如劇中個個也是穿西裝,究竟誰是誰呢?於是對劇情發展感到混亂,看戲的樂趣便沒有了!」Iris說。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右腦梭狀回——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紅箭嘴示),一旦功能受損,可導致臉盲。(myboxp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小朋友眼疾問題 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非小事 及早察覺慎防影響視力發展


無標準治療 觀察其他特徵認人

發展性臉盲症患者大多病徵輕微,患者往往不當一回事。「他們很多時不為意自己有問題,就算自覺有問題也甚少睇醫生,可能認不到人沒為他帶來很大影響。」陳龍達稱,醫學文獻至今也沒有特定有效治療臉盲症的方法,部分人自我發展一套認人方法,「例如寫下簡單描述,『戴眼鏡打呔的就是陳醫生』,幫自己認人」。

臨牀心理學家亦會協助患者建立認人技巧。Iris認為,患者最重要是接受自己有強弱項。雖然沒有標準治療方案,但會因應病情提供專注能力、語言能力、記憶力、空間概念、執行能力等評估。並與患者一起制訂「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協助他們適應生活和重投工作。類似方法,不論對發展性或後天臉盲症患者,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陳龍達稱,臉部識別能力是一種從小發展高度專業化的視覺認知能力。過往有研究指,5歲小孩的臉部識別能力已趨成熟。「整體而言,隨年齡增長,臉部識別能力愈漸成熟。成年人的臉部識別能力會較兒童好,但當步入衰老,臉部識別能力也會老化衰退,尤其在70歲後較為明顯。」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龍達(醫管局提供)

個案:認眼鏡髮型 誤當兩人為同一人

發展性臉盲症

個案1:藉身高聲線分辨教師

Sandy(化名)說她的女兒常常自嘲是臉盲群組。「在街上碰見同學的媽媽,與對方閒聊離開後,女兒立即問我:『她是誰?』其實那個媽媽跟我們蠻熟,曾一起吃飯逛街行山……追韓劇時,女兒最常問我的並非劇情,卻是『這是誰』?那是幾乎每集都出現的角色啊!」

自覺有臉盲問題的女兒,從小已透過觀察別人身高、髮型、衣著、聲調語氣等來建立認人方法。Sandy說,「例如她跟我分享學校有兩個體育教師,同是戴眼鏡和紮馬尾,她一直以為是同一人,後來經同學提醒,才透過身高和聲線辨別出是兩名教師」。

後天臉盲症

個案2:腦創傷後突臉盲

Thomas(化名)因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面對突如其來的臉盲症,他不但認不到伴侶和家人,連自己也認不出來!某天經過大廈玻璃幕牆,看見反射出來的影像,理性上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像,但就是認不出!那種震撼令他驚嚇。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稱,由於Thomas年輕,接受能力強,加上以正面和積極態度面對臉盲症,經1年多治療,能夠掌握「認人」方法。「他特製一個公司組織表,張貼所有同事相片,並記錄各人約2至3個特徵,例如某人臉上有墨痣、戴眼鏡等。至於並非一起工作但出入公司常遇見的人,他的策略是主動向大家打招呼。」

個案3:認知障礙 配偶當陌生人

李伯伯某天發現家中來了陌生人,受驚報警。其實「陌生人」是跟他相處逾30年的配偶!當時李伯伯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中後期。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相對發展性臉盲症,後天臉盲個案較不常見,但患者及其家人面對的問題和困擾更嚴重和複雜。患者多因腦中風、腦癌、認知障礙症或腦創傷等導致臉盲症,有可能是伴隨其他病患的徵狀,重點是找出對患者影響更深遠的疾病。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記認特徵——臉盲症患者可制訂一套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設計圖片,edha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知多啲:發展性臉盲患者 三分之二病情輕微

臉盲症臨牀個案向來不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工作20年間,跟進過的後天臉盲症個案只有單位數字。

醫學期刊Cortex剛於今年刊登一篇有關臉盲症的大型研究報告,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主持,合共3116名年齡由18至55歲人士參與。結果發現,發展性臉盲症比率有3.08%,即每33人中有1人可能患有發展性臉盲症,當中三分之二病情屬輕微。上述研究結果,較過往研究指發展性臉盲症約2%的比率略高。

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詠詩(醫管局提供)

文:王思澄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世界視覺日】實踐護眼基本步 慎防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上眼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a6%96%e8%a6%ba%e6%97%a5-%e5%af%a6%e8%b8%90%e8%ad%b7%e7%9c%bc%e5%9f%ba%e6%9c%ac%e6%ad%a5-%e6%85%8e%e9%98%b2%e6%b7%b1%e8%bf%91%e8%a6%96%e3%80%81%e9%9d%92%e5%85%89%e7%9c%bc/ Thu, 13 Oct 2022 04:38: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605 眼睛是靈魂之窗,重要性毋庸置疑!不過,對於常見的眼疾,例如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飛蚊症、糖尿眼等的認識又有多少呢 ?如果任其惡化或掉以輕心,隨時有可能影響視力,甚至導致失明!護眼說來容易,卻非人人做到!10月13日是「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今年的主題是回歸最基本的「Love Your Eyes」,喚醒大家保護個人視力,重視失明及各種眼疾問題。立即細閱眼科專科醫生講解本港常見眼疾及徵狀,了解預防及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從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開始,實踐護眼基本步吧!


【世界視覺日】實踐護眼基本步 慎防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上眼作怪

本港常見的眼疾包括深近視、青光眼、糖尿上眼、黃斑點病變、白內障等,如果任由其惡化或會影響視力!掌握護眼基本步,定期驗眼,才能好好保護我們的靈魂之窗。(明報健康網圖片)


慎防眼疾出現 注意眼痕、眼乾、視力模糊等徵狀

【明報專訊】奧比斯上月聯同香港眼科學會以網上形式進行「港人眼睛健康警示」調查,共收集6253份問卷,問題包括視力是否清晰及眼睛有否不適等,發現最多人出現的眼睛警示分別是疲倦、痕癢及乾澀,過半受訪者更表示間中或經常出現閃光或飛蚊情况。調查亦發現,眼睛警示風險會隨年齡增長,其中50至59歲、60歲或以上組別,分別有55%及57%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眼睛警示風險。香港眼科學會副會長李琬微建議,50歲或以上應一年一檢;出現痕癢及乾澀等眼睛警示者,可多吃深綠色蔬菜及含奧米加-3食物。

調查發現,52%受訪者從來未接受眼科專科醫生的全面眼睛檢查,餘下48%受訪者即使曾接受檢查,當中有44%受訪者上一次檢查已是5年前。另外,53%受訪者認為經常按摩眼球可護眼;20%更認為捽眼可紓緩疲勞。李琬微稱以上方法屬錯誤觀念,過度用力有可能導致視網膜脫落。對於長時間使用電子熒幕工作及學習的人,李琬微建議多用加濕器保持眼睛水分,從而減少痕癢及乾澀等症狀,亦可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但要避免使用坊間一些標明收紅筋及抗疲勞的眼藥水,因多數含有血管收縮藥物,或導致眼睛過敏。


小朋友眼疾問題 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非小事 及早察覺慎防影響視力發展

近視是兒童最常見的視力問題,但原來白內障及青光眼等眼疾都非成人「專利」,小朋友亦可能患上,然而處理方法有所不同即睇眼科專科醫生逐一拆解指……

【世界視覺日】實踐護眼基本步 慎防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上眼作怪

小朋友近視越趨普遍 留意視力反應 預防嚴重眼疾

不難發現,學生戴眼鏡情况愈來愈普遍,眼科專科醫生指出有3個不良趨勢,包括近視的年齡愈來愈年輕、近視度數普遍上升,以及戴眼鏡學生的比例增加。那麼,引起小朋友近視的成因是什麼?父母近視,子女有近視的機會較高?環境因素,例如經常近距離、在燈光不足或坐姿不正下看書、看手機或電腦、缺乏戶外活動,均是小朋友加深近視的成因嗎?

【世界視覺日】實踐護眼基本步 慎防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上眼作怪

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察覺自己的視力變得模糊?視物常常有鬼影?白內障是指清澈透明的晶體開始變得混濁及硬化,視乎病變的位置,對眼睛的影響亦會因此而有所不同。專家建議市民年過40歲就要開始兩至三年驗眼一次,60歲以上更加要年年驗眼!即check白內障常見5個徵狀。

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糖尿為什麼會「上眼」呢?糖尿上眼發病初期有可能是完全沒有病徵,患者眼睛不紅不痛、視力亦不受影響;不過,一旦視力出現模糊,病情可能已屬中至後期。醫生指出,糖尿上眼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嚴重及非常嚴重等4個階段,如何評估和治療呢?

糖尿上眼的4個階段

【飛蚊症】辨清眼中「蚊」 了解飛蚊症原因 提防更嚴重眼疾

長期有「蚊子」出現在眼前,不要以為真的有蚊子經常在你面前飛過!如果眼球中的玻璃體因退化而與視網膜脫離、收縮,又或是外傷,例如眼部受撞等致玻璃體受刺激,都有機會令玻璃體內產生沉積物,或出現玻璃體後脫離,導致眼睛會看到點狀、線狀等猶如蚊子的黑影,形成飛蚊症。飛蚊症背後的原因除了退化之外,亦有機會是嚴重的眼疾,可以影響視力,不可不知!

business, overwork, deadline, vision and people concept - tired businesswoman with glasses working at office and rubbing eyes

青光眼偷走視力不能逆轉 檢測眼壓、視野、視神經儀器日新月異 「緝拿」潛伏「小偷」留住視力

青光眼是位列全球不可逆轉性致盲眼疾的首位,香港也不例外,故不得不防!不過,隨着形形色色的眼壓計、視野檢測、視神經掃描等儀器不斷進步,對及早找出早期和潛伏性青光眼帶來莫大幫助。愈早「緝拿」這「視力小偷」,愈有助患者減低致盲的風險,留住視力。

青光眼偷走視力不能逆轉 檢測眼壓、視野、視神經儀器日新月異 「緝拿」潛伏「小偷」留住視力

錐形角膜無聲損視力 年輕一族近視、散光不斷加深 眼敏感常捽眼要注意 不同治療方法話你知

不要以為大多數眼疾都跟中、老年人有關,錐形角膜(Keratoconus)隨時無聲地令10多歲至40歲人士的角膜逐漸變形,令視力變得模糊!近年錐形角膜的治療選擇較以往多,其中角膜膠原交聯手術配合激光打磨技術,對患者改善視力帶來新曙光。

錐形角膜無聲損視力 年輕一族近視、散光不斷加深 眼敏感常捽眼要注意 不同治療方法話你知

從專業出發 守護靈魂之窗

【矯視技術】LASIK或SMILE?最新激光矯視技術知多啲 深近視、老花、散光患者注意

提起矯視,一般都會想起角膜切割激光矯視術(LASIK)和近年愈來愈多人認識的小切口透鏡切除術(SMILE),對有意接受矯視的人士來說,究竟應如何選擇呢?

LASIK和SMILE適合不同近視和散光度數的人士,後者的傷口較細,但術後完全恢愎視力的時間較長。(網上圖片)

瞬間看港人眼疾問題 養和眼科實踐3T核心價值 守護視力與港並進

人人都知道眼睛和視力有多重要,但懂得好好保護和認識這對靈魂之窗卻並非很多人做到。早於1980年成立的betway体彩 眼科部,創立初期原來僅得院長李維達醫生一人坐鎮,由治療、驗眼至配鏡都要「一腳踢」?瞬間走過40年,在人才和醫療儀器的不斷發展下,對一些過往隨時有致盲機會的眼疾患者來說,帶來了什麼曙光呢?

瞬間看港人眼疾問題 養和眼科實踐3T核心價值 守護視力與港並進

黃斑點病變 深近視屬高危 昔日致盲眼疾 今激光、超微創手術助挽救視力

黃斑點病變是三大常見致盲眼疾之一,以黃斑點穿孔為例,每年每10萬人中有9宗新症,即本港每年便有600至700宗新症。黃斑點病變雖屬普遍,但在40年前醫生對此類眼疾幾乎是束手無策;隨着科技不斷進步,現時醫生可以利用各種藥物,以及激光和超微創手術等,挽救病人部分或全部視力,擺脫失明危機!

黃斑點病變可以導致視力模糊、視力下降、扭曲變形,甚至失明!一旦出現以下情况,應盡快求醫。

容易受傷的眼角膜 4大原因需角膜移植 手術演變、康復、風險不可不知

隨着微創手術的出現,角膜移植手術發展在近10多年不斷有突破,已由沿用數十年的「全層角膜移植手術」,發展至「前/後板層角膜移植手術」,讓患者術後的視力恢復更快、創傷性和排斥機會也大大減低。立即了解哪4類原因需進行角膜移植。

容易受傷的眼角膜 4大原因需角膜移植 手術演變、康復、風險不可不知

從日常作息到飲食健康 養成護眼好習慣

【青光眼】與深近視息息相關?小心青光眼來襲 教你瞄準桌球兼護眼之道

當betway体彩 眼科專科醫生梁裕龍醫生遇上桌球手傅家俊,雙方「切磋」桌球和眼疾問題時,會有何火花?梁醫生發覺,每次瞄準桌球與袋口目標的長短距離過程中,都是做「護眼操」的一種;而且多做運動也有助小朋友和成年人減少近距離看電子產品屏幕的時間,減低患上部分眼疾的機會,一舉兩得!梁醫生還建議3個不難做到的護眼貼士……

【青光眼】與深近視息息相關?小心青光眼來襲 教你瞄準桌球兼護眼之道

【眼敏感】家長注意小朋友眼痕常捽眼 可致結膜角膜受損、影響視力 4個紓緩眼睛敏感方法(有片)

要預防或減少眼敏感復發,最有效的方法是避開致敏原。不過,一旦眼敏感出現令小朋友眼痕難忍,有何紓緩方法?眼科專科醫生提供了以下4個方法,家長們不妨參考:

【世界視覺日】實踐護眼基本步 慎防深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病變、糖尿上眼作怪

長用電子產品損眼睛健康 緊記3個「20」護眼法則

隨着科技急速發展,市民在日常生活應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愈來愈多,惟卻經常忽略眼睛的休息及保護,令視力受損。使用電子產品時,眼睛跟屏幕的距離需因應屏幕大小來調整,更要記得定時休息。緊記以下的關鍵數字,包括3個「20」護眼法則!

長用電子產品損眼睛健康 緊記3個「20」護眼法則

【營養】豆類蛋白質、膳食纖維豐富 不含膽固醇 DIY墨西哥蔬菜卷抗氧化兼護眼

在日常飲食中,有一種食物常常被人忽略,它就是豆類。相比起肉類,豆類不含膽固醇,脂肪含量低,而且提供的多屬健康不飽和脂肪。註冊營養師就教大家DIY一款健康的墨西哥黑豆粟米蔬菜卷,餡料豐富提供了不同種類抗氧化物之餘,更可維持眼睛健康呢!

(VvoeVale、Louno_M@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營養要識】均衡飲食:吃菠菜茄子三文魚 有「營」護眼

想保護眼睛健康,除了避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雙眼要有足夠休息之外,日常均衡飲食亦很重要。註冊營養師教大家從不同天然食物中,攝取護眼營養素。

李振洋,葉黃素,護眼,花青素,DHA,奧米加-3,Omega-3,鋅,蝦紅素,蝦青素,三文魚,
]]>
月經遲來吃什麼好?吃催經食物有助月經調理?一文解答所有疑問! //www.afterroberto.com/%e6%9c%88%e7%b6%93%e9%81%b2%e4%be%86%e5%90%83%e4%bb%80%e9%ba%bc%e5%a5%bd%ef%bc%9f%e5%90%83%e5%82%ac%e7%b6%93%e9%a3%9f%e7%89%a9%e6%9c%89%e5%8a%a9%e6%9c%88%e7%b6%93%e8%aa%bf%e7%90%86%ef%bc%9f/ Wed, 12 Oct 2022 06:00: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526 月經遲來吃什麼才好呢

很多女生可能會覺得每月「M到」又累又麻煩,不過月經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女性可以藉助月經將體內毒素、廢物排出體外,因此月經遲來除了身體無法好好完成代謝過程外,還會讓情緒變得焦慮不安,進一步影響身心健康。究竟該怎樣做才可以把月經調理好?本文從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月經失調、月經遲來原因有哪些、月經遲來吃什麼催經食物才最好以及推薦一些月經調理可選用產品這4方面加以說明,讓各位女生更瞭解月經調理的相關知識,並對症下藥,使月經來得更準時又順暢。

月經遲來是不少女性的煩惱

月經失調4大症狀,判斷自己是否月經失調

現代社會生活繁忙壓力大,不少女性都曾遇過月經失調的問題,平常該如何瞭解自己是否月經失調?以下簡單說明常見的月經失調4大症狀,供參考:

症狀1:月經週期不定

月經週期提前或延後1星期或以上,與預定月經來期前後偏差超過10日,甚至相隔數月才來月經1次。

症狀2:月經量明顯增多或減少

經期少於2日或超過7日以上,甚至長達2星期一直「流啡」沒能清乾淨。或者兩次月經之間有出血現象,而出血量相當於月經期間的血量,即排卵期出血。

症狀3:閉經

18歲後仍未有月經來潮(原發性閉經),或月經來潮後中斷6個月以上(次發性閉經)。概括而言,女性並非處於更年期階段閉經。

症狀4:崩漏

如在非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出血不止或經期延長2星期或以上。


月經遲來別慌張!先瞭解月經遲來原因

原來月經遲來也算是月經失調的一種,要瞭解月經遲來原因,必先要明白整個月經形成的經過。月經的產生是由於女性體內按月排出沒有受精的卵子,以致子宮壁增厚充血的內膜不需要儲備作孕育胎兒之用,因此排卵後約有2星期左右內膜便會自行剝落,且經陰道排出。一般而言,每次來經的第1天至下次來經的前1天,即所謂月經週期,約為28天。女性經期長短因人而異,平均3至7天,所排出的經血量約50至150毫升。

在發育期間,因為荷爾蒙的分泌尚未穩定,所以經期還未有規律性,少女常出現經期不準的問題,但在經期來後的1至2年就自然會比較穩定。不過很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都可能導致荷爾蒙失調,而使月經遲來原因包括:

月經遲來原因1:錯誤的飲食習慣

長期飲食及進食時間失調,如嚴重偏食、過度節食、厭食、肥胖或體重過輕等等,都會讓身體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進而影響荷爾蒙分泌,導致月經遲來。

錯誤的飲食習慣會導致月經遲來

月經遲來原因2:藥物

一些常用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等會影響激素分泌,也可能會造成月經遲來。此外,使用荷爾蒙避孕針還會抑制卵巢排卵、增加子宮頸分泌物的黏度以及讓子宮內膜產生變化,亦會導致月經遲來、月經量減少或沒有經期等現象。

月經遲來原因3:壓力

當生活壓力過大時,身體會彈性疲乏或皮質醇偏高,導致內分泌異常,女性更會有雌激素下降、黃體素過多的情形,因而出現月經遲來的情形。

生活壓力過大是影響月經遲來原因之一

月經遲來原因4:懷孕

如果月經遲來超過一週以上,加上近期房事未做足安全避孕措施,則有可能懷孕了。懷孕初期較不容易發現,可以使用驗孕棒進行測試,或到鄰近的婦產科就診,由專業的醫師判斷。

月經遲來原因5:罹患疾病

子宮肌瘤、子宫内膜增生症等骨盆腔內的疾病,均有機會引起月經遲來的現象。而血液凝固異常及甲狀腺功能異常,則會影響來經時的血量。常見疾病之一的糖尿病亦可能會導致身體無法正常排卵。

在這裡要特別提醒大家,如果經血瘀積在子宮內太久,容易造成子宮病變,生成肌瘤、多囊性卵巢等婦女病症,所以月經遲到7天或以上千萬不要輕忽,飲食上要多加留意蛋白質、鐵質等食物的攝取。


月經遲來吃什麼好?6種健康催經食物助月經調理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月經遲來或失調,其中一個解決方法是食療催經,既容易做到又較少副作用。不過坊間對催經有不少迷思,例如催經食物一定是偏屬寒涼的,其實並不然。究竟月經遲來吃什麼才對身體最好?只要瞭解自身引發月經遲來的情況,然後對症下藥,透過簡單飲食便可改善問題。以下介紹6種天然健康的催經食物,都有助於月經調理。

健康催經食物1:優質蛋白質食物

對於體弱的女生,可以多吃魚肉、雞胸肉、滴雞精等,有助回復體力,而白肉比紅肉好消化,可減低脾胃負擔。另外,滴雞精所含優質蛋白質及人體所需胺基酸,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有助血液生成,以補充月經流失的血液養分,還可以幫助提神補氣、緩解疲勞。

花旗參滴雞精月經遲來的好選擇,可養血潤燥
推薦:花旗參滴雞精調理月經,當中的花旗參、熟地能幫助養血潤燥、補氣潤肺,提昇體內水液運化能力,是「氣血雙補」的好選擇。

健康催經食物2:DHA深海魚油類

如果因為壓力大導致月經遲來,不妨試試進食三文魚、秋刀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幫助安定神經、減壓。另外亦可以吃含色胺酸食物,如大紅豆、小魚乾、香蕉、滴雞精等,讓身體能製造血清素,幫助放鬆心情。

多進食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可改善月經遲來問題

健康催經食物3:幫助子宮收縮食物

不少女生都有手腳冰冷的問題,偏偏又嗜吃冰品冷飲,體內氣血凝滯很容易使經期不順。中醫藥食療可選含益母草、丹參、紅豆、生薑等食材,能幫助活血祛瘀和祛內裡寒邪,調理好氣血運行讓經血能順利排出,改善月經失調。

月經遲來吃暖薑滴雞精能舒緩宮寒引起的不適
推薦:用有乾薑、紅棗、枸杞的暖薑滴雞精,富含薑辣素,可以讓女性身體有較好的血液循環。

健康催經食物4:滋陰食物

工作繁忙、晚睡熬夜是不少都市女生的寫照,記得多食用銀耳、秋葵、川七、愛玉和木耳等食物,能幫助深層補充體內「腎陰」的不足,平衡、穩定身體的賀爾蒙,從而調理月經。

健康催經食物5:補血補鐵食物

對於氣血兩虛的女生,應選擇一些促進血液循環、具有補血功效的食物,例如紅豆、牛肉、葡萄乾和紅棗等,皆有助氣色恢復和紓緩經痛。

王不留行滴雞精溫和幫助活血化瘀減緩月經遲來問題
推薦:王不留行滴雞精可以調理月經,因內含白芍可養血、活血化瘀、補血,疏通並補足體內氣血能量,使身體有足夠能力推動代謝作用,月經排得更順暢。

健康催經食物6:維生命C

壓抑情緒是導致月經遲來其中一個原因,不少女性也有此問題,多進食奇異果、番石榴、檸檬和甘藍菜等含豐富維生命C的食物,可協助身體製造抗壓賀爾蒙「副腎上皮質素」,幫助對抗壓力。

維他命C是健康的催經食物之一

【田原香滴雞精】女性經期恩物,月經調理首選

在眾多食療中,調理月經最簡單快捷的方法是飲用滴雞精,因為製作滴雞精的方式是透過高溫慢火燉滴,再淬煉出雞隻精華,一碗喝下,其營養可直接讓脾胃吸收,不會造成營養浪費。田原香滴雞精所選用的雞隻,全是由台灣南部自家牧場飼養的放山走地土雞。而田原香是市場上唯一連同註冊中醫師、營養師研發17款滴雞精的品牌,在香港、澳門、台灣和新加坡均設有專門店,提供一對一補身諮詢服務。田原香滴雞精針對不同體質,可以從身體根本開始調理,改善氣血。女性飲用田原香滴雞精月經會變得暢順,助月事每月準時到訪!

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及選購產品,歡迎立即體驗田原香滴雞精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

]]>
【鈉攝取】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鈉含量哪種最多、最低? //www.afterroberto.com/%e9%88%89%e6%94%9d%e5%8f%96-%e5%91%b3%e7%b2%be-%e9%b0%b9%e9%ad%9a%e7%b2%89-%e9%9b%9e%e7%b2%89-%e8%8f%87%e7%b2%89-%e7%91%a4%e6%9f%b1%e7%b2%89-%e5%a4%a7%e5%9c%b0%e9%ad%9a%e7%b2%89%e9%88%89%e5%90%ab/ Fri, 15 Jul 2022 10:54: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754 【明報專訊】味精不健康?自家烹調,想健康地為菜式提鮮,不少人選擇鰹魚粉、菇粉、瑤柱粉等「天然」調味粉,而非味精,是否真的較健康?味精向來被視作邪惡的調味品,無論外出用餐,抑或購買食材,不少人都以「不添加味精」為首選。但原來味精的鈉含量僅達鹽的三分之一,為何被扣上「口乾元兇」的帽子?


鹽、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 鈉含量比較

飲海帶湯、食牛扒、嚼冬菇時,總覺得有股鮮味在口中迸發。以為這只是形容詞?1908年有日本教授發現味蕾可嘗到一種有別於甜、酸、苦、鹹的味道,並將其取名為umami,意思是肉香味(meaty)或鹹鮮味(savoury),或稱為鮮味。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葵涌院校健康及生命科學系講師、註冊營養師雷嘉敏指出,鮮味主要來自一種名為穀氨酸(glutamic acid)的氨基酸,游離態的穀氨酸與口腔內負責鮮味的味覺受體結合後,就會傳信息給大腦,令人覺得食物尤其鮮美。

「我們的身體會自製穀氨酸,母乳亦有此成分,甚至幾乎所有食物都天然含有穀氨酸,如奶類、魚類、蔬菜等。」註冊營養師劉嘉豪補充,菇菌內的鳥苷酸,牛肉、雞肉、豬肉內的肌苷酸,都屬鮮味的天然成分。

【鈉攝取】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鈉含量哪種最多、最低?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腎病患者要戒口?控制蛋白質、鈉質攝取量 減腎臟負荷


味精不健康 證據不足

而味精,是人工合成穀氨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無論是天然或化學合成的穀氨酸,在新陳代謝過程都是一樣,並沒有誰更為「有害」。

味精被視為「邪惡」,但實際上鈉含量比鹽少三分之二,1平茶匙(5克)鹽含約2000毫克鈉,味精約600多毫克鈉。但進食含味精食物後,的確令人口渴,甚至有人會有頭痛、頸後發麻等現象,到底元兇是誰?衛生防護中心指出,不少食物安全機構評估味精的安全度,結論是目前的證據不足以支持味精和這些徵狀之間有因果聯繫。劉嘉豪亦指,「沒有研究指出味精不健康,很多時食完含味精的食物後口乾,很可能因為攝入過多鈉質所致」。不少人烹調會同時加入鹽和味精調味,其實是額外增加菜式的鈉含量。


「天然」≠健康 睇標籤揀選

想減少鈉攝取量,雷嘉敏提醒,根據法例,預先包裝食品如果加入味精,需在標籤上清楚列明,消費者「可留意食物成分表上有沒有增味劑E621、Monosodium glutamate(MSG)、穀氨酸一鈉等字眼,有的話即是添加了味精」。即使沒有味精,亦應留意編號E620至E625等增味劑,雖然可增加食物味道,但與味精一樣,營養價值很低。

很多人會嫌味精太人工,選擇雞粉、菇粉、鰹魚粉等「天然」產品取代,產品上標示「無添加味精」成為最強宣傳,是否更健康呢?雷嘉敏逐一點評。

【鈉攝取】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鈉含量哪種最多、最低?
(明報製圖)

1.雞粉 或含增味劑

特點:最常用的調味粉,近年產品多以「不含味精」作招徠

注意:市面上有不少雞粉都加入增味劑E621,其實就是味精。即使沒有E621,亦有其他增味劑如E627、E631和E635,這些增味劑都有一定比例的鈉。1茶匙約5克普通雞粉有約850毫克鈉,同一分量而不含味精的版本,都有約800毫克鈉質,兩者分別不大,注意用量

選擇貼士:雖然有味精與不含味精的雞粉鈉含量分別不大,但仍建議選擇不含味精的雞粉


2. 菇粉 釋天然鮮味ˊ

特點:菇菌含大量鳥苷酸,烹煮後釋出天然鮮味,有助提升菜式鮮味,素食者適合。雖然菇菌本身有很多營養,但製作菇粉時經過烘乾、高溫處理,抗氧化物未必能大量保留下來,使用菇粉一般都是取其鮮味為主

注意:市面上產品雖然大多沒有加入味精,但有產品加入額外調味料,如鹽、增味劑、麥芽糖糊精、酵母精華等

選擇貼士:注重健康人士可自製菇粉(詳見配稿),減少攝入增味劑、防腐劑等化學成分

【鈉攝取】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鈉含量哪種最多、最低?
雷嘉敏(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3. 鰹魚粉 部分鰹魚含量低

特點:適合製作日式料理,如烏冬、壽喜燒湯底、燉煮料理,增添菜式的日式風味

注意:檢視部分品牌的鰹魚粉,發現有些品牌的成分表,鰹魚排於增味劑、鹽、乳糖之後,「雖然標榜用鰹魚做,但含量比增味劑和鹽分還低」。鰹魚粉是否較健康,就要視乎產品整體鈉含量與實際所用分量

使用貼士:鈉含量與其他調味粉相比不低,建議每餐用不多於1茶匙


4. 瑤柱粉 鈉含量較低ˊ

特點:可用作炒菜、醃肉之用。瑤柱粉比起其他調味粉鈉含量較低,「有品牌用100%瑤柱製作,沒有色素、增味劑、添加劑;查閱營養標籤,食用分量以1克計算,僅得25毫克鈉;每茶匙(約5克)僅125毫克,低於鰹魚粉的鈉含量,更遠少於鹽」!


選擇貼士:選擇100%以瑤柱製成的產品

5. 大地魚粉 鈉含量最低ˊ

特點:可為雲吞麵湯底提鮮;鈉含量最低,有品牌僅用大地魚乾製作,每100克有550毫克鈉,即1茶匙約含27.5毫克鈉,對一些需注意血壓、心臟病、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人而言,是不錯的代替品。不過,劉嘉豪提醒,雖然大地魚含高蛋白質、DHA,骨頭亦有豐富鈣質,但作為調味料使用,每次最多用1至2茶匙,分量太低,如果想吸收營養,建議直接從食物攝取

選擇貼士:市面上產品大多以100%大地魚乾製成,可選擇不含防腐劑,減少化學成分的吸收

【鈉攝取】味精、鰹魚粉、雞粉、菇粉、瑤柱粉、大地魚粉鈉含量哪種最多、最低?
劉嘉豪(受訪者提供)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提味貼士:味精每餐最多1茶匙 冬菇蝦米製調味粉

【明報專訊】追求美味的同時要兼顧健康,就要善用味精和調味粉:

1. 控制分量

「用味精的重點是適量,尤其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病病友,不能吸收過多鈉質。」註冊營養師雷嘉敏建議,1公斤肉用不多於1茶匙味精,而4至6份蔬菜,則不多於半茶匙味精。


2. 茶匙量度

雷嘉敏指出,不少人煮菜加入調味料時習慣繞鍋邊一圈,容易放多,建議用茶匙量度每次分量,每餐別多於1茶匙。


3. 延長醃製時間

食材先以調味料醃製,雷嘉敏建議延長醃製時間,更為入味,可減少烹調時調味料分量。


4. 味精與鹽二揀一

註冊營養師劉嘉豪指出,味精本身含有鈉質,味道帶鹹,建議鹽或味精二選一。

雷嘉敏亦提醒,醬油本身都有鮮味,毋須再下味精。


5. 多用天然調味料

市面出售的調味粉,不少加入增味劑、鹽等成分,同樣增加鈉攝取量;建議多用天然食材,如昆布、菇菌、成熟番茄、芝士等,提升菜式鮮味;亦可多用薑葱、黑胡椒、百里香等天然調味料。


6. 自製調味粉

自家製作調味粉,選用鮮味豐富食材,如冬菇、大地魚、紫菜、瑤柱、小銀魚乾等打碎成粉末,還可互相配搭,增添鮮味。

材料:冬菇25克、乾鴻喜菇15克(或可全用冬菇 )、蝦米20克、昆布8克

做法:

a.全部材料冲洗乾淨

b.冬菇、乾鴻喜菇、蝦米不加油直接放入鍋中炒香,之後加入昆布繼續炒5至10分鐘直至乾身

c.把所有材料放入食物攪拌機打碎,然後以密封的罐保存,可存放數個月

食譜來源:註冊營養師劉嘉豪

]]>
【糖尿病飲食】地中海飲食模式是什麼?糖尿病人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減中風風險(營養師教路飲食Dos and Don’ts) //www.afterroberto.com/%e5%9c%b0%e4%b8%ad%e6%b5%b7%e9%a3%b2%e9%a3%9f%e6%a8%a1%e5%bc%8f%e6%98%af%e4%bb%80%e9%ba%bc-%e7%b3%96%e5%b0%bf%e7%97%85%e4%ba%ba%e6%94%b9%e8%ae%8a%e4%b8%8d%e8%89%af%e9%a3%b2%e9%a3%9f%e7%bf%92%e6%85%a3/ Fri, 08 Oct 2021 09:39: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628 血糖長期維持於高水平會令心腦血管硬化,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出兩至四倍。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預防中風,特別是透過飲食控制血糖尤其重要,研究發現,跟從「地中海飲食模式」能大大降低中風的風險,同時能夠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糖尿病人如何實行地中海飲食呢?營養師教你飲食Dos and Don’ts。

 

糖尿病人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 助減低中風風險

betway体彩 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地中海飲食模式」是參照地中海地區及國家的飲食習慣,主要食用橄欖油、全穀類、低脂乳酪和芝士、蔬果、深海魚等,少吃紅肉。不少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很多時三餐都外出進食、多肉少菜,而且多選用椰子油和牛油等,或進食含高脂肪及糖分的烘培食品和零食,均會增加「三高」風險。

betway体彩
營養師莫穎姍建議,糖尿病人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的飲食元素,逐步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betway体彩 營養師莫穎姍建議,糖尿病人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的飲食元素,逐步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

 

相關文章:八段錦8招易學易做 健身氣功對高血壓糖尿有幫助

 

把地中海飲食元素融入日常飲食成習慣

莫穎姍建議,糖尿病患者可參考「地中海飲食模式」的飲食元素,把它慢慢融入自己每天的飲食習慣中,同時監察血糖的變化、恆常運動,有助減低日後出現中風的風險。

 

1. 減少進食含不健康脂肪的食物

食物中的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同時過量的油脂會令血管收窄,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多選擇瘦肉,例如雞胸、雞腿肉、瘦肉碎、牛筋、去肥豬扒、牛柳等,避免近骨或腩的部位。除了透過進食肉類攝取蛋白質外,應多進食雞蛋、魚、黃豆及豆製品(例如豆腐)、乾豆類等,同樣含有優質的蛋白質。

✘全脂食品(如全脂奶、芝士、忌廉湯、白汁意粉、雪糕、奶茶、珍珠奶茶等)、烘培食品(如蛋糕、含餡料麵包、酥皮食物、曲奇、甜點等)。

 

2. 多進食含奧米加三脂肪酸(EPA和 DHA)的食物

奧米加三脂肪酸有助減低身體炎症,同時有助軟化血管、預防血管栓塞及中風。由於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奧米加三脂肪酸,所以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當中以深海魚類的含量最多,例如三文魚、吞拿魚、鱈魚、馬鮫魚、黃花魚等,建議每星期進食兩至三次深海魚類。同時,應多進食含植物性奧米加三脂肪酸的食物,它含有的ALA能夠轉化成EPA和DHA,包括無鹽果仁、黑芝麻、 橄欖油、亞麻籽、牛油果等。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3. 選擇不同顏色的蔬果、全穀類的食物

建議多進食五色蔬果,例如紅色含茄紅素、橙色含胡蘿蔔素、綠色含葉酸、藍紫色含花青素、白色含大蒜素等抗氧化物。每天應進食兩份水果(相等於兩個拳頭大小的分量)和三份蔬菜(相等於1.5至2碗蔬菜 )。

多以全穀類食物代替白飯、甜點、白麵條等精煉食物。早餐可以進食燕麥或低糖穀物早餐,或以麥包代替白麵包,而每餐必須有足夠的蔬菜,多進食紅米和糙米代替白飯,並在餐與餐之間可進食適量的水果作小食。

 

4. 減少鹽和鈉質的攝取

過量攝取鹽分會增加患高血壓、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建議每天攝取不超過2000毫克鈉(相等於1茶匙鹽),而每餐不應多於700毫克鈉。研究發現,超過六成香港成年人每日的鈉攝取量超出建議上限。市面上調味料的鈉含量差異很大,建議在購買調味料時應先留意營養標籤上的鈉含量,挑選較低鈉的產品。外出進食時,亦應避免「撈汁」吃飯,醬料盡量另上;多選擇清炒或上湯菜式,避免以「炆」烹煮的菜式,並減少進食醃製或加工食品。

✔多使用低鈉的天然調味料,例如蒜頭、洋蔥、蔥、薑、黑胡椒、番茄、香草、花椒八角等。

✘醃製食品例如酸菜、高鹽罐頭食品和加工食品(煙肉、香腸、風乾火腿等)、避免使用多種調味料。

 

5. 適量飲用酒精

地中海飲食參考當地人的飲食習慣,當中包括每天飲用紅酒的建議。然而,酒精已被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級致癌物,飲用酒精的害處比好處多,過量飲用酒精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加上部分含酒精飲品含有大量糖漿,容易令血糖過高,而酒精被肝臟分解時亦容易引致低血糖,因此如果平日沒有飲酒習慣的人士,建議不需要刻意飲用。至於平日有飲酒習慣的人士,建議女士每天飲用不多於1份酒精;男士每天則不多於2份酒精。

1份酒精相等於:

四分三罐(約250毫升)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

一小杯(約100毫升)酒精含量為12%的葡萄酒

一個酒吧杯(約30毫升)酒精含量為40%的烈酒

 

6. 恆常運動

定期進行中強度運動比靜態的生活模式能降低中風風險近三成,建議每星期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如跑步、行山、游泳等)。若以往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應該慢慢增加運動的時間和運動量,可先從散步或快步走開始,慢慢達至微微喘氣,以訓練心肺功能。如有需要,可先諮詢醫生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與認知障礙症患者同行 留意異常舉動建立健康生活 漫長過程照顧者勿自責愛自己多一些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85%a7%e9%a1%a7%e8%80%85%e8%88%87%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82%a3%e8%80%85%e5%90%8c%e8%a1%8c-%e7%95%99%e6%84%8f%e7%95%b0%e5%b8%b8/ Sat, 25 Sep 2021 02:00: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456 看着家中父母、長輩一天天變老,身體機能退化、記性漸差、聽力下降,或多或少會擔憂是否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感恐懼,因暫未有根治方法,香港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就有一名認知障礙症患者,85歲的患病率更高達三分之一……作為照顧者呢?謹記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自責,在照顧患者的同時,亦要維持最低限度的社交和休閒時間,以平衡自己的身心狀態!

辨清認知障礙 及早治療有幫助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除了記憶力衰退之外,患者日常生活的一些異常舉動,亦有助及早發現病情。例如善忘程度達至影響日常生活的水平、行為性情變了另一個人、對嗜好失去興趣等等……職業治療師指出如果上述的異常行為一旦出現,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該陪同長者或患者盡早就醫,接受評估,如確診認知障礙症,及早接受治療及訓練,有助減慢病情發展速度。

【認知障礙vs柏金遜】認知障礙症警號明顯 留意6個異常舉動 及早發現接受治療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但是記性轉差又未必一定是認知障礙症,原來有約5至10%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是由腦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假性認知障礙症」,同樣會出現認知能力問題。只要及早發現及接受治療,就可以根治問題,怎樣分辨真假認知障礙症呢?

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第一步:適量運動及訓練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一旦確診了認知障礙症,可以怎樣做呢?雖然病情無法根治,但是仍有些方法可以幫助患者延緩退化!職業治療師指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階段,需接受相應的職業治療訓練,他舉例……

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需要 職業治療師:早發現、早訓練 助患者延緩退化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另一方面,原來小至日常陪伴做運動,大至「執屋」有助減低患者跌倒的風險,都對患者有幫助。患者的家人可以嘗試多鼓勵和協助患者在家中進行伸展、帶氧及練力運動等,以保持活動能力。

延緩認知障礙症患者退化速度 照顧者貼士:陪伴做運動、執屋都有用


建立良好生活習慣第二步:地中海飲食、攝取特定營養組合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形態,能有效降低不少於四成的認知障礙症風險。什麼是地中海飲食呢?如果腦退化患者拒絕進食,家人又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

【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患者拒進食?地中海飲食 減認知障礙風險

【認知障礙症】研究揭營養組合助緩早期認障

有醫生表示,早期或輕度患者難靠藥物治療,多靠飲食及訓練減緩病情。另一項歐洲研究發現,早期患者每日服用特定營養組合兩年,包括尿苷單磷酸、DHA、EPA、膽鹼、磷脂、維他命B及抗氧化物,衰退程度較無服食的患者少45%……

【認知障礙症】研究揭營養組合助緩早期認障


照顧者與患者同行 宜調整心態 改善溝通技巧、相處方式

【認知障礙症】誰憐寸草心 病房外守候認知障礙老爸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6)

認知障礙症不單止對患者帶來困擾,對患者的家人亦然。以往沒有疫情的日子,醫院容許家人探訪,家人不單減輕醫護照顧病人的壓力,往往都能夠更體貼地照顧那些需要額外照顧的病人。受着疫情的威脅,醫院實施謝絕探訪的政策,家人只可以透過視像電話與病人溝通……

【認知障礙症】誰憐寸草心 病房外守候認知障礙老爸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6)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高級言語治療師表示,家人除了應學習理解認知障礙患者想表達的意思外,同時亦要運用一些技巧令患者明白自己的意思。家人可以由語氣態度、說話內容、溝通環境、餵食技巧各方面學習如何和患者相處……

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之道 改善溝通、進食有技巧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照顧者必須了解病患的本質,以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自責。照顧患者之餘亦要維持最低限度的社交和休閒時間,以平衡自己的身心狀態!

【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
【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6%af%8d%e4%b9%b3%e9%a4%b5%e5%93%ba-%e6%96%b0%e6%89%8b%e5%aa%bd%e5%aa%bd%e5%93%ba%e4%b9%b3%e6%9c%9f%e9%96%93%e7%9a%843%e5%80%8b%e9%a3%b2%e9%a3%9f%e8%bf%b7%e6%80%9d-%e7%87%9f%e9%a4%8a%e5%b8%ab/ Fri, 18 Jun 2021 02:30: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068 餵哺母乳不但對嬰兒的智力、消化能力及免疫力有幫助,更是媽媽的最有效修身方法。但不少新手媽媽在產後對餵哺母乳有不少疑問,例如在授乳期間的飲食及營養攝取有何注意事項?要增加食量才「夠奶」?是否需要額外「進補」?可以進食生冷食物、咖啡、酒精嗎?營養師為媽媽拆解授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新手媽媽餵哺母乳:高纖澱粉質 增飽肚感、助上奶

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表示,媽媽飲食均衡及多元化,有助令母乳飽肚又有營養,更可減少嬰兒將來偏食的機會。怎樣做才算是均衡飲食呢?高咏梅建議:

。小食:媽媽除了每日三餐外,應另加兩至三份營養豐富的小食,如水果、牛奶、乳酪及果仁等。

。適量進食高纖澱粉質:包括麥皮、紅米飯、粟米等,不但可增加飽肚感,同時可幫助上奶。

。蛋白質方面:應多選擇低脂肪蛋白質,如雞蛋、瘦肉、海鮮及豆腐等,避免肥肉、皮層及加工食物。

。蔬果方面:建議媽媽每天應進食兩碗菜及一碗生果,多選擇不同顏色的蔬果以增加纖維及抗氧化物。

。鈣質食物:餵哺母乳期間,媽媽的骨質無可避免會流失,建議每天進食兩份高鈣食物,確保媽媽的鈣質攝取足夠,哺乳期後的骨質密度亦會有所改善。

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表示,媽媽在餵哺母乳期間,要注意飲食均衡及多元化,有助令母乳飽肚又有營養,更可減少嬰兒將來偏食的機會。
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表示,媽媽在餵哺母乳期間,要注意飲食均衡及多元化,有助令母乳飽肚又有營養,更可減少嬰兒將來偏食的機會。

 

相關文章:母乳Q&A|解答餵哺母乳時間、抱嬰兒姿勢、奶水不足、乳頭破損等5個疑問

 

授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1. 餵哺母乳期間要增加食量才「夠奶」?

很多新手媽媽誤以為餵哺母乳期間要食量倍增才「夠奶」,但其實身體會消耗懷孕期所儲存的脂肪作為能量,因此產後每天只需要攝取較懷孕前多大約350至500千卡便足夠。

不過,高咏梅提醒,授乳期間媽媽會較容易感覺肚餓,要盡量避免進食過多高能量、高脂、高糖及高鹽食物,如豬手、煎炸食品、骨湯及甜品等,因為這些食物不但會令體重增加,更可能令母乳濃稠,增加塞奶風險。

授乳期間的飲食沒有太多限制,魚生、沙律、軟芝士等均可以進食,但要避免高水銀含量的海產,以及確保食物乾淨及來源可靠。

Tips:媽媽食量毋須倍增,注意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高能量、高脂等食品

 

2. 懷孕及哺乳期要「進補」嗎?

媽媽要注意營養攝取,因授乳期間的營養需求比懷孕期更高,除均衡飲食外,媽媽亦可進食懷孕及哺乳期綜合營養補充劑,補充一些容易缺乏的營養素,例如碘質、維他命D、DHA及葉酸等。高咏梅指出,維他命D、膽鹼、碘、鐵、鋅及鈣等營養素都對嬰兒成長十分重要,其中DHA對嬰兒腦部、視力發展及免疫力非常重要,若媽媽一星期進食少於兩次深海魚共約8至12安士,便每天應補充200毫克DHA。此外,由於母乳的維他命D含量較低,美國兒科學會建議母乳餵哺的嬰兒每天應補充一滴含400IU的維他命D。

Tips:可適量進食綜合營養補充劑,補充一些容易缺乏的營養素

 

相關文章:【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3. 餵哺母乳期間可以飲咖啡或酒嗎?

高咏梅表示,咖啡因及酒精都會進入母乳,過量攝取會對嬰兒腦部發展有影響和令他們焦躁不安,亦會影響媽媽乳汁分泌。她建議媽媽每天攝取少於200至300毫克咖啡因,約相等於一杯港式咖啡或奶茶。母乳的咖啡因濃度在喝完一小時後最高,需要約兩小時代謝,所以建議媽媽應在餵奶後才喝含咖啡因飲料,飲用後亦應隔約兩、三小時後才餵奶。

至於酒精在母乳的濃度,則是在喝完後30至60分鐘達最高峰,每杯紅酒需要約2至3小時代謝,所以媽媽應在餵完奶後才喝含酒精飲料,或隔3小時後才餵奶。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媽媽偶爾可以喝少量酒,但每次不應多於一、兩杯,如果寶寶在媽媽喝咖啡或酒後感到不舒服,就應暫時避免。

Tips:建議餵奶後才喝含咖啡因或酒精飲料,留意攝取量

 

餵哺母乳有助修身 注意飲食配合運動

餵哺母乳期間媽媽每天製造乳汁所消耗的能量不少,相等於約一小時運動量,對媽媽而言是最有效的修身方法。高咏梅指出,一般女士產後每月應減約0.5至1公斤,如產前較肥胖每月可減2公斤,修身速度因人而異,提醒媽媽產後切忌為盡快減磅而過分節食,避免影響奶量,也不應盲目「進補」令體重增加。一般產後女士如果飲食得宜並配合運動,產後大約6至9個月便可回復產前體重。

]]>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aa%81%e6%93%8a%e5%b0%81%e5%8d%80%e5%b0%81%e5%bb%88%e5%bc%b7%e5%88%b6%e6%aa%a2%e6%b8%ac%e5%b8%82%e6%b0%91%e5%a6%82%e4%bd%95%e6%87%89%e5%b0%8d-%e5%90%8c%e5%bb%88/ Mon, 01 Feb 2021 08:22: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843 【明報專訊】本港第四波新冠疫情仍然反覆,政府上月「加辣」封區、封廈進行強制檢測。今日(2月1日)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政府將調低新型冠狀病毒強制檢測門檻,以加強檢測及追蹤密切接觸者,若大廈新增一宗或以上源頭不明個案,或污水樣本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即列入強制檢測大廈名單,更預期有可能每日在全港不同地區同時進行限制與檢測行動。本港近期已先後有麗港城、佐敦、油麻地和北角等被封區或封廈,似乎將變成2021新常態。此舉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市民如何應對?第四波疫情為何仍未放緩?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資料圖片)

 

封區封廈強制檢測須突擊 及早介入

參考不同地區的案例,要封區檢疫,主要是擔心區內有高流動、未能有效追蹤,又不願合作接受檢測的人,如非法勞工;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舉例指,泰國曼谷附近水產市場去年12月出現大規模群組感染,大部分確診者為緬甸勞工,當地政府即時實施封鎖、宵禁及強制檢測。

梁子超指,新填地街的唐樓有很多劏房戶,個案集中,有理由懷疑該區的人流動度高,可能是傳播黑點;故若能在爆疫初期突擊封鎖新填地街並安排檢測,或可避免疫情在油尖旺區急速擴散,「如果可以及早介入,(病毒)沒有時間傳出去,現在散在各區就好難追」。

當病毒已在各區傳播,梁子超不諱言,「一區做到幾盡都好,其他區不斷傳播,就無辦法控制疫情」。 油尖旺區新增確診個案,只佔全港數字的一小部分,反映疫情已在香港擴散,只封一區做檢測對阻止病毒在其他社區傳播「起不到作用」。

早前佐敦封區,政府動員3000人,對居民、交通「有好多直接同間接成本」;而封區前油尖旺區不少大廈已完成強制檢測,找出不少陽性個案。「到了這階段,已做完核心檢測,係咪要封區?或擴大強檢範圍?」梁子超認為,以香港情况,應待確診數字清零後,再有社區爆發才封區檢測,才有效減低日後控制疫情爆發的成本。他補充,封鎖措施亦要突擊,若走漏風聲,「區民會刻意迴避」。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注射疫苗 —— 第四波疫情未放緩,若要在短時間內控制疫情,盡早開展在社區注射疫苗是其中一個應對方法。(資料圖片)

 

潛伏期長 封一兩日難切斷傳播鏈

另一方面,有人質疑封鎖時間太短,無助控制傳播。梁子超指,新冠病毒潛伏期可達14日或更長,單靠一兩日封區,只能確保留在「受限區域」內的人接受檢測,無法切斷傳播鏈或「小區清零」;「封一兩日都避不到潛伏期後再發病,一樣可將病毒帶出社區」。若要切斷傳播鏈,須將居民隔離,過了潛伏期後再重複檢測,防止假陰性出現。

 

隔離反覆檢測 防止假陰性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表示,短暫封區目的是盡早識別確診患者,但感染者在潛伏期可能對PCR檢測呈陰性;因此,在「受限區域」解封後,病毒仍可能傳播給他人。惟鑑於該地區的感染率較低,此類病例不會太多。在接下來兩星期,須持續監控該區的傳播情况,以審視封區的效用。

「以我的理解,只要在一條街道或一組相連建築物中有大量案例,就會封區。這是為了快速識別無病徵的病毒攜帶者,並在感染他人之前隔離。但何時才是『right timing』,沒有定義。」薛達認為,延長封鎖時間,居民要反覆檢測,才可有效控制傳播。不過,這對居民可能帶來很多困難。就佐敦封區強制檢測,13人呈陽性,「只有0.17%的低感染率,盡快解除封鎖是正確,市民可以恢復正常工作」。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薛達(受訪者提供)

 

增檢測覆蓋率 盡早找出感染者

封區令市民焦慮,政府宜多解說決策標準,讓市民了解封區的安排,其間亦要提供基本物資,「政府要安排封鎖區內市民的需求,例如食物和基本必需品」。薛達又提醒市民不要驚慌,必須配合指示。

封區以外,梁子超建議可指定更多高感染風險區域為熱點,安排流動採樣車到該處提供強制及自願檢測,「即使有一宗個案都要強檢」 ;派出流動採樣車成本低、參與率高,「好似油麻地咁,一開始都做得幾好,搵到好多(個案)」,可增加檢測覆蓋率,盡早找出陽性個案。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多派採樣車 —— 專家建議,可安排流動採樣車到高風險感染熱點,成本較低,可及早找出陽性個案。(資料圖片)

 

知多啲:同廈有確診 市民應主動盡早檢測

繼佐敦封區後,再有油麻地碧街和東安街、北角東發大廈列作受限區域。封區似乎會變成2021新常態,政府如何改善安排?市民該有何準備?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封區要考慮區內流動人口,即不在區內居住,但在該區工作的人、攤檔、商戶等。這些人每日在區內出入,亦有感染風險,要認真考慮如何處理,是否同樣需要強制檢測。另外,曾到區內商店的顧客亦屬必然流動人口,由於流動度高,「日日都不同,其實永遠都追唔晒」,政府需要有明確勸喻,呼籲相關人士接受檢測。

【新冠肺炎】突擊封區封廈強制檢測市民如何應對?同廈有確診 梁子超:盡早檢測外 長遠自發維持區內衛生真正助防疫
梁子超(受訪者提供)

 

「個案多,渠有無問題都易出事」

政府在佐敦封區時,有為南亞裔人士提供翻譯,梁子超認為「做得唔差」,但若可以找社區人士協助,更有助了解居民需要,如為有宗教信仰人士提供合適的食物。他強調,長遠要組織並動員社區力量,例如住客自發維持區內衛生,才可真正有助防疫。若封區可於24小時內完成,市民未必需要特別準備;建議市民一旦發現自己居住樓宇有確診個案,應盡早使用社區內的檢測服務,「當單位個案多,病毒量多,不論渠有沒有問題都易出事」。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則認為,將來是否有必要加大封區力度,取決於第四波疫情走勢。如果感染率上升,可能需要更大範圍和更長時間的封鎖,同時需要從紀律部隊調配人手,改善個案追蹤能力,亦要提高檢測、隔離或檢疫的效率。「僅僅封鎖油麻地,並不意味着香港其他地區沒有病毒。每個人都必須繼續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第四波疫情持續多久很難預測,即使疫情受控,也可能會在社區再次突然爆發,現期望政府盡快獲得疫苗。

 

文:姚穎彤、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