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BRCA1”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6 Sep 2024 08:02:0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BRCA1”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9%a0%90%e9%98%b2%e4%b9%b3%e7%99%8c-%e6%b8%9b%e4%bd%8e%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26 Sep 2024 08: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76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亦是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

近年本港女性乳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本港於2021年就有5500多宗女性乳癌新症,2022年亦有近800宗乳癌死亡個案,情况令人擔憂。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發現乳癌

乳癌是乳房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如果不加以控制,腫瘤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嚴重更可致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8%,可見及早發現和適時治療是非常重要,可提升治癒率。

女性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密切留意有否出現異常變化,例如乳房硬塊、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等。如有任何症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兒童癌症、乳癌、頭頸癌適用


了解7個乳癌風險因素

影響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基因突變:乳癌患者中,約有10至15%個案遺傳了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而BRCA1和BRCA2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
  • 家族病史:若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女性患乳癌風險會增加一倍
  • 曾患良性乳房疾病
  • 荷爾蒙因素:例如較早(12歲前)出現初經、較遲(55歲後)收經、從未生育、較遲(30歲後)生育第一胎等
  • 更年期後肥胖:相比正常體重的女性,超重的女性在停經後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約五成,而肥胖女性更會高出逾兩倍
  • 飲酒:酒精是第一類致癌物。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5至 9%
  • 缺乏體能活動

衞生署鼓勵女性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煙酒,也建議剛生育的媽媽延長母乳餵哺期,這都有助預防乳癌。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評估乳癌風險 按需要接受篩查

另外,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年屆44至69歲的一般女性,可以瀏覽www.cancer.gov.hk/tc/bctool或掃瞄以下二維碼進行評估,如經評定發現帶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而令其患上乳癌的風險增加,可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至於高風險女性(例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

風險屬中等的女性(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最後提醒大家,所有癌症篩查都有局限性及潛在風險,在接受乳癌篩查前,建議先跟醫生商討,共同評估風險,在充分了解其利弊的基礎上,作出切合個人需要的知情決定。

]]>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www.afterroberto.com/%e6%88%aa%e6%93%8a%e8%b6%85%e6%83%a1%e8%83%b0%e8%87%9f%e7%99%8c-%e9%ab%98%e5%8d%b1%e6%97%8f%e9%a9%97%e5%ae%9a%e5%9f%ba%e5%9b%a0-%e5%85%a9%e8%bf%91%e8%a6%aa%e7%a2%ba%e8%a8%ba-%e5%ae%b6%e4%ba%ba/ Thu, 22 Aug 2024 08:5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60 [編按:英格蘭隊的瑞典籍前帥艾歷臣今年初宣布患上胰臟癌已一段時間,並證實或於年內辭世。76歲的他近日拍攝了新的紀錄片,疑向世人道別,其間盼望人們記得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並說:「不必為我感到遺憾,微笑好了……感謝所有人所做的一切,教練、球員、球迷,全都太棒了……請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究竟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有什麼病徵?死亡率有多高?手術不能根治嗎?]【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上升趨勢——胰臟癌有按年上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448宗新症個案升至2016年的702宗,而根據西方國家經驗,胰臟癌個案仍會進一步上升。(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胰臟癌成因不明 引致基因突變高危因素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個案為基因後天偶發突變(sporadic)引起,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慢性胰臟炎等。按西方國家的研究,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genetic)因素,當中又可再分為兩類:

  1. 家族性胰臟癌(Familial pancreatic cancer)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確診罹患胰臟癌,而本身非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便屬家族性胰臟癌。根據統計,若有一個近親罹患胰臟癌,其餘家族成員的罹患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有兩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5至7倍;三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高30倍。
  2. 遺傳性腫瘤綜合症(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約3萬組基因,每組基因有一對,一個從父親遺傳,一個從母親遺傳。當中小部分的基因對抑制或促進癌症形成起關鍵作用。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其抑制或促進癌症的基因帶有先天缺陷(Germline mutation),也就是說在一對染色體中,其中一條基因天生便有缺陷,當人體在生長過程中,因環境或其他因素,另一條基因亦發生變異時,細胞便容易不受控制,大大增加患癌風險;而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亦有可能傳給下一代。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明報製圖)

在眾多與胰臟癌有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其中以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較為普遍。此癌症候群源自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這兩個基因皆屬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負責修復損壞的DNA。因此,當BRCA基因發生缺陷,DNA受到攻擊而斷裂破壞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細胞內DNA損壞累積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BRCA基因與乳癌及卵巢癌的關聯,因荷李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而廣為人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約40%至87%,卵巢癌約16%至60%,發病年齡亦會較一般人年輕。至於胰臟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BRCA基因突變者患胰臟癌的風險亦會增加,大型研究顯示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但有別於乳癌及卵巢癌,BRCA相關的胰臟癌的發病年齡與其他胰臟癌患者無異。


相關文章:胰臟癌病徵:體重下降顯著 病人接受惠普爾手術後消化功能受損 飲食有對策


及早發現或可作手術 存活率較理想

如何篩查及預防胰臟癌,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確切定論,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才能制訂合適指引。在最新發表、經過16年追蹤的研究報告,在高危群組中,透過篩查發現的胰臟癌一般較為早期,較多病人適合接受根治性的手術,存活率亦較理想。我們仍需要更多數據確認相關研究結果。很多權威組織亦建議高危一族定期作超聲波內視鏡(Endoscopic ultrasound)及磁力共振(MRI)檢查,以策萬全。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遺傳因素——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因素,現時科技已可透過驗血找出問題基因,幫助醫生找出對應預防和治療方案。(Ca-ssis@iStockphoto)

 

胰臟癌7類高危一族

  •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確診罹患胰臟癌
  • 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
  • BRCA、PALB2: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DKN2A:家族性非典型性多痣和黑色素瘤症候群(Fa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 melanoma)
  • 錯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 MLH1、MSH2、MSH6、PMS2: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舊稱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症候群
  • STK11: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PRSS1: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等

胰臟癌6個徵狀

至於胰臟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據智友站資料顯示,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基因測試 有助個人化治療

另一方面,西方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胰臟癌患者,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但自己未有徵狀或察覺,有問題的基因有可能傳給下一代。現時科技可透過血液準確測試基因,檢驗患者是否帶有問題基因,及早識別有助作出相應措施。

治療方面,透過血液檢驗能找出10%至15%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胰臟癌患者。近年研究指出,找出問題基因往往能幫助醫生找出對應的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制訂個人化的治療。例如:BRCA基因變異者較適合用鉑金類(Platinum)化療及PARP抑製劑;錯配修補基因(MMR基因)變異則較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等等。我們仍需更大型的臨牀研究證實其功效,但對於治療選項甚少的胰臟癌患者,這無疑帶來新希望。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隨更多的研究結果面世,我們能制訂更有效的胰臟癌篩查及預防指引,同時透過基因測試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現時大部分遺傳性胰臟癌的數據均源自西方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以助更有效應對此癌症殺手中的殺手。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養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年輕發病、雙側乳癌 //www.afterroberto.com/%e9%a4%8a%e5%92%8c%e6%b8%af%e5%a4%a7%e7%a0%94%e7%a9%b6-%e4%b9%b3%e7%99%8c%e5%8d%b5%e5%b7%a2%e7%99%8c%e9%80%be4%e5%b8%b6%e9%9d%9ebrca%e5%9f%ba%e5%9b%a0%e7%aa%81%e8%ae%8a/ Wed, 15 Nov 2023 10:16: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16

在2020年錄得女性的癌症新症中,乳癌和卵巢癌共佔約32%,亦是本港女性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有10至15%的乳癌患者是由基因突變遺傳所致,最常見基因突變出現在BRCA1或BRCA2。養和醫療集團、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綜合過去10多年發表112項研究顯示,4.3%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帶有其他基因突變,例如PALB2、TP53及PTEN等基因突變,當中帶有個別基因突變者的患癌風險更達八至九成。研究團隊指出,識別和了解BRCA以外的基因突變十分重要,能為乳癌和卵巢癌患者及其家人在管理癌症風險方面提供更全面的實證和支持,讓他們選擇切合自己的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案。

研究:乳癌卵巢癌等患者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致雙側乳癌

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現時有向市民提供免費遺傳諮詢服務,若屬罹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高風險者,可免費作基因測試。資料庫於2007年起與養和及港大醫學院合作發表112項研究,蒐集並分析4897名乳癌或卵巢癌患者及高危者數據,發現10.9%帶有BRCA1或BRCA2,該兩款基因突變者80歲前罹患乳癌風險約為四至六成。

研究顯示,另有4.3%患者及高危者帶有其他基因突變,包括PALB2(1.2%)及TP53(0.6%),兩者在80歲時罹患乳癌的風險分別為52.8%及約八至九成。值得關注的是與乳癌相關的基因TP53,帶有此基因突變的女性通常在35歲或以下發病,更有可能出現雙側乳癌。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 兒童癌症、乳癌、頭頸癌適用


養和港大研究:篩查或忽略由其他基因突變引發潛在風險

研究團隊指出,在遺傳基因篩查過程中,若只關注BRCA基因突變,有機會忽略由其他基因突變引起的潛在患癌風險。本身為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的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牀教授兼betway体彩 乳房外科名譽顧問醫生鄺靄慧教授稱,現時政府轄下專家小組的乳癌篩查建議只將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列為高風險因素,下次會議將提出考慮加入其他基因突變。

鄺教授說,醫管局現向卵巢癌患者提供免費基因測試,以使用抑制劑治療,資料庫則會為其他高風險者提供免費基因測試,與公營機構互補,亦正與局方商討擴展基因測試範圍至涵蓋乳癌患者,令資料庫可將資源投放在其他範疇。

養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年輕發病、雙側乳癌
betway体彩 臨牀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左)及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鄺靄慧(右)。(張逸羲攝)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採用多基因組合測試等技術 全面了解高危人士及早制定個人化治療

betway体彩 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血液學專科醫生馬紹鈞醫生表示,研究中養和採用了多基因組合測試技術(multigene panel tests),結合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簡稱NGS)及第三代基因排序(third-generation sequencing, 簡稱TGS)技術,可同時快速地檢測多個基因組,有助更全面了解高危人士易於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遺傳基因因素。

「多基因組合測試可以在單一測試中偵測發生於不同基因的突變外,更有助找出適用於標靶治療的腫瘤標記,從而制定更有效和個人化的治療策略。至於次世代基因排序可同時分析多個基因;目前最先進的第三代基因排序更可同時讀取較長序列片段(long-read length),並提供實時結果和達到更快的基因排序速度。」

三方協作助及早診斷、預防介入

馬醫生表示,研究團隊的三方協作,有助為高風險群組及其家庭成員作持續監察和癌症風險評估,以達致及早診斷。鄺教授亦強調,通過與養和及港大醫學院合作,運用先進的實驗室技術,藉以重新審視過去不能確定致病性的基因突變(VUS)病例,亦透過深入了解本地華人群組的乳癌和卵巢癌基因突變頻譜,可以為患者提供預防介入措施。

衛生署於2021年推行為期兩年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並擬今年底前推行下一階段計劃。鄺教授稱首階段先導計劃集中為中風險者篩查,據其了解專家小組正探討下階段計劃轉為集中資源篩查高風險者,其中一個方向是由資料庫轉介帶有基因突變者,料今年內未必能推出。

]]>
有關乳癌復發和荷爾蒙治療的5個疑慮 了解CDK4/6抑制劑+荷爾蒙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9%97%9c%e4%b9%b3%e7%99%8c%e5%be%a9%e7%99%bc%e5%92%8c%e8%8d%b7%e7%88%be%e8%92%99%e6%b2%bb%e7%99%82%e7%9a%845%e5%80%8b%e7%96%91%e6%85%ae/ Mon, 04 Sep 2023 04:02: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506

【明報專訊】45歲乳癌病人黃女士,半年前不幸確診2B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其中兩粒淋巴受癌細胞影響。手術及接受過輔助化療之後,正準備開始荷爾蒙治療。她提出有關乳癌復發和荷爾蒙治療的疑慮,相信很多讀者會感興趣,也和大家分享一下。(編者按:什麼是高危復發因素?荷爾蒙治療外,有其他藥物減低復發風險嗎?長時間服用荷爾蒙藥物,患者會很辛苦嗎……)

認清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高危復發因素

有關乳癌復發和荷爾蒙治療的5個疑慮 了解CDK4/6抑制劑+荷爾蒙治療
對抗乳癌–乳癌大致分為3類,分別為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各有不同治療方案。(South_agency、Ilya Lukichev@iStockphoto)

1.什麼是高危復發因素?

早期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的高危復發因素包括:

  • 患者有4粒或以上淋巴結受影響,或
  • 有1至3粒淋巴結受影響,而腫瘤大過5厘米、病理分化為3期,或Ki-67(細胞分裂指數)≥20%
  • 透過基因分析發現高風險

提升無復發存活率

2.除了荷爾蒙治療之外,有沒有其他藥物減低復發風險呢?

現時有兩個重要研究指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能減低高風險荷爾蒙乳癌的病人復發風險。

(a)Monarch-E研究:約5600名早期高復發風險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參與研究,患者分為2組,一組只服用荷爾蒙藥物,另一組除接受荷爾蒙治療外,再配合為期兩年的CDK4/6抑制劑阿貝西利(abemaciclib)。結果顯示,荷爾蒙治療配合CDK4/6抑制劑可減低33.6%復發機率,而4年無復發存活率亦由79.4%增至85.8%。不過,阿貝西利有其副作用,例如腹瀉、白血球降低、疲倦、作悶和頭痛等。

(b)NATALEE研究:這個研究於2023年在美國腫瘤學會會議上發表,當中約5100名早期高復發風險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分為2組,一組為對照組,只服用荷爾蒙藥物,而另一組則接受荷爾蒙治療和CDK4/6抑制劑瑞博西利(ribociclib)。服用為期3年的瑞博西利,能提升3年無復發存活率由87.1%至90.4%,數字上不是非常突破,仍有待長遠數據分析。

3.現時有沒有基因分析乳癌病人復發機率?

早期乳癌患者在手術之後,腫瘤標本可作基因表現檢測,如Oncotype DX、Mammaprint、Endopredict、PAM50來估計復發機率,亦可作參考以指引是否需要輔助化療。

不過,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做這些檢查。病人還未停經而且已發現有淋巴轉移,基因表現檢測結果未必準確;另外若病人已經有多粒淋巴轉移,即是臨牀數據已表示病人需要接受化療,也不需要作基因分析。


相關閲讀:【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遺傳常見BRCA1、2基因變異

4.需要化驗遺傳性基因BRCA嗎?

約10%至15%乳癌患者是由遺傳所致,若因遺傳引致,病發年紀通常較年輕(通常在停經前),而最常見的基因變異是BRCA1和BRCA2基因。

有以下個人及家族病歷人士,較高機率帶有BRCA變異基因:

  • 早發性乳癌(於45歲或以前確診)
  • 早發性卵巢癌(尤其是早於更年期以前確診)
  • 多宗早發性乳癌及有關癌症(如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
  • 卵巢癌患者
  • 乳癌及卵巢癌發生在同一女士身上
  • 兩邊乳房皆有癌症
  • 男性乳癌患者
  • 直系或次系親屬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前列腺癌
  • 突變基因攜帶者的直系親屬
  • 有些突變基因攜帶者的遠親

早期高復發風險乳癌患者如沒有以上風險,但有4粒或以上淋巴結受影響,也可考慮作BRCA基因分析。

患者如果驗出帶有遺傳性BRCA1或BRCA2,可考慮服用1年PARP抑制劑奧拉帕利(olaparib),以減低復發風險。研究指服用PARP抑制劑可將3年無復發存活率由77.1%提升至85.9%。至於PARP抑制劑副作用包括血細胞數目減低、肚瀉、作嘔和疲倦等。

有關乳癌復發和荷爾蒙治療的5個疑慮 了解CDK4/6抑制劑+荷爾蒙治療
新研究–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有新研究指荷爾蒙治療加上CDK4/6抑制劑,能減低復發風險。(RyanKing999@iStockphoto)

5.長時間服用荷爾蒙藥物,會否好辛苦?

的確服用荷爾蒙藥物需要很長時間,很多時要5年或以上,開始吃的時候可能會感到潮熱、情緒不穩、疲倦或消化不良等,但服用了2至3個月後,這些徵狀慢慢會減退和習慣。

患者請緊記要保持毅力,不要輕易放棄,開懷面對,還要多做運動,調節體重,以減低荷爾蒙失調所帶來的不適。


相關閲讀:【乳癌食療】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 營養師拆解治療前後選低脂、低糖、高纖食物原因 減復發風險


知多啲:1年新症近5000宗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2020年乳癌新症達4956宗,當中約九成是早期患者(即1至3期)。

乳癌大致分為3類,按癌細胞表面的荷爾蒙受體(ER/PR)和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來區分,包括:

  • 荷爾蒙受體陽性(ER+ / PR+)
  • HER2陽性(HER2+)
  • 三陰性乳癌 (即ER、PR、HER2皆為陰性)

最普遍是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佔乳癌總數約七成。雖然大部分荷爾蒙受體陽性乳癌患者都不會復發,但仍有約兩成病人會在患病首10年內復發;一旦復發許多時候已擴散到身體不同地方,如骨骼、肺部、肝臟和腦部。若患者有高危復發因素,在確診最初幾年復發風險也較高。

「家支援」App幫到手

【明報專訊】家支援是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屬下項目,提供癌症資訊、紓緩治療和安寧服務資料,助病人和照顧者裝備自己,有足夠知識和技巧在家護理。

■下載「家支援+」手機應用程式

support-plus.med.hku.hk/download.php?lang=TC

文:陳穎樂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9%b3%e7%99%8c%e7%af%a9%e6%9f%a5%e3%80%91%e4%ba%86%e8%a7%a37%e5%80%8b%e4%ba%ba%e5%8c%96%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5%8f%8a%e5%a9%a6%e5%a5%b3%e6%82%a3%e7%99%8c/ Tue, 10 Jan 2023 05:13: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332 【明報專訊】自1990年代起,乳癌已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由1983年至2019年,女性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婦女對自身健康關注日益提高,乳癌篩查在本港亦漸漸成為熱門話題。(編者按: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共7個風險因素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乳癌篩查及早發現 盡早治療 了解7個風險因素

乳癌篩查的目的是當婦女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乳癌,盡早治療,避免癌症惡化,提高存活率。而乳房X光造影是最常見乳癌篩查方法。

雖然香港目前並沒有推行全民為本的乳癌篩查計劃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但一些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市場提供隨機乳癌篩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為希望接受乳癌篩查的婦女提供乳房X光造影。

2018年,政府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在香港醫學雜誌中發表了針對不同風險狀况的婦女接受乳癌篩查的建議,而在2020年施政報告,政府亦表示會根據專家工作小組提出的修訂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作乳癌篩查(risk-based screening),並在2021年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合資格婦女評估乳癌風險,並按照風險高低提供乳癌篩查服務。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

建議按患癌風險分3級

由於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婦女做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該小組建議將婦女按患癌風險分為3個級別:

第一級:高風險婦女,包括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有強烈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在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有個人風險因素如乳癌病史,以及一些高風險乳房疾病等。她們應由35歲或比其最年輕患乳癌的家人確診年齡早10年(不應早於30歲前),開始諮詢醫生意見,並考慮每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二級: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1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2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的婦女。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考慮篩查利弊後才決定是否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三級: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令他們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他們考慮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

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一些生活因素會增加患乳癌風險。而適量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避免飲酒,在家庭計劃中考慮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時間,亦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婦女亦應時刻關注自己的乳房情况,熟悉乳房平常的外觀和觸感,一旦測覺乳房不尋常,盡快求醫。

文:羅麗雲(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副顧問醫生)

]]>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5%8b%99%e5%8c%96%e9%a9%97%e5%b8%ab%e6%8b%86%e8%a7%a3%e5%9f%ba%e5%9b%a0%e5%af%86%e7%a2%bc-%e6%8a%bd%e3%80%8c%e8%a1%80%e3%80%8d%e5%89%9d%e7%b9%ad/ Fri, 14 Oct 2022 04: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568 很多人對「抽血」檢查身體狀况並不陌生,但對於背後醫務化驗的工作則相信了解不多,除了血液外,醫務化驗師每天面對的「標本」還有大小便、骨髓、子宮頸抹片細胞溶液,甚至是活體組織切片等;而一場新冠肺炎後,令更多人認識到鼻腔拭子、咽喉拭子、核酸檢測等檢測方法。

由採集標本到進行提取,以至分析基因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而醫務化驗師在醫院的角色也逐漸由「幕後」推上「台前」,由進行化驗,到現時協助醫生斷症、疾病分類、決定治療方案和預後監測等不同階段都是關鍵一員,究竟在顯微鏡下有何乾坤?在betway体彩 從事逾10年的醫務化驗師葉貝嘉笑言,跟分子病理部團隊每天為林林總總的標本解碼,目的只有一個:為醫生提供快而準的「情報」,「陪伴」病人跟疾病「打仗」!

採訪及撰文:謝美芳  協力:Kathy  攝影:黃永昌



「醫務化驗師的工作儼如一個情報分析人員,每日都需要為不同的標本拆解密碼,透過基因分析了解病人的病因和變化,解碼所得的有用情報,便要及時交到醫生手上。醫生就如病人的軍師,需要為病人準確斷症,作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甚至配合個人化治療,為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betway体彩 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Beca)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醫務化驗如情報分析員 拆解標本基因密碼

betway体彩 病理學部分別設有臨床病理化驗、組織病理化驗、分子病理化驗及其他測試服務,而分子病理部設有數個小隊,分別負責傳染病學、癌症及遺傳學,而Beca專責的是癌症範疇。「我們需要從各類標本中提取細胞內的核酸,透過各種技術、儀器和試劑,進行基因測試及分析。」這些標本正是反映身體狀况的「情報」來源。

癌症和基因之間有何關係呢?Beca闡釋,想像人體細胞就像電腦存檔的文件夾,而文件夾內藏46個文件檔,文件檔正如人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有着一組一組的編碼。「癌細胞就像是一個帶有錯誤編碼的文件夾不斷快速地複製,當數量愈來愈多時,便會慢慢形成腫瘤。」

她續說,血液中含有基因,如果家族有早發性癌病史,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及早了解是否帶有遺傳基因變異,其中較多人熟悉的是跟乳癌、卵巢癌相關的BRCA1和BRCA2這兩種基因,若能及早發現,便可以採取一系列預防性措施。「我們的技術還可以幫助一些帶有先天遺傳病基因的人士進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如將來考慮生育可利用輔助生育技術,減低下一代患上遺傳病的機會。」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betway体彩 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稱,分子病理部的醫務化驗師儼如情報分析人員,透過基因分析拆解疾病成因,從而協助醫生斷症、用藥、監察及預後評估等。

憑專業知識和技術 「陪伴」病人走過治療和康復路

Beca坦言,醫務化驗師的工作雖然較少直接與病人接觸,但在漫長的癌症治療和康復歷程中,為病人反覆的化驗、醫療監察下,Beca和每一個醫務化驗師都會不自覺地牢記病人的名字,默默「陪伴」着素未謀面的他們跟病魔「打仗」!

Beca深刻記得2018年有一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發現其基因融合情况較為特殊。「若以一般的監測系統未必能偵測及追蹤到病人這種罕見的錯誤編碼,我們最終為他找出其特殊基因融合,再按此為他度身訂製一套個人化監測系統,醫生遂能處方合適的標靶藥治療;在之後治療過程中也能進行緊密監測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令其病情得以慢慢好轉。」從病人覆診的血液檢測結果,Beca「看到」他踏上康復之路,正是工作滿足感所在。


由「幕後」到「台前」 醫務化驗師角色趨重要

「以前10個血癌病人採用同一種的癌症治療方案,但配合現時的病理化驗結果,面對10個血癌病人就要以應對10種不同的疾病的方式來處理,而醫務化驗的工作正是要配合這種精準或個人化治療。」——betway体彩 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

馬醫生表示,醫務化驗師一直是醫院中的幕後英雄,近年角色亦逐漸由「幕後」推至「台前」。他闡釋,隨着醫療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分子病理學的應用和發展亦愈趨廣泛,化驗結果所得的病理報告再不僅是一份報告。

「有醫學調查指出,目前有七至八成疾病都需要透過醫務化驗的結果來協助斷症,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病人確診、病情監察、疾病分類、預後評估(預測治療效果、存活率、復發或出現併發症等機會)、指導治療,甚至是醫院感染控制等的化驗範疇都要涉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betway体彩 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右)表示,醫務化驗師的角色已漸由「幕後」推至「台前」,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外,未來新一代更必須與時並進,如兼備生物資訊等知識,對工作發揮有莫大幫助。圖左:betway体彩 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betway体彩 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強調,今日的病理化驗工作涉及的範疇愈來愈廣泛。「以10個血癌病人為例,即要面對10種不同的疾病,而醫務化驗的工作正是要配合這種個人化治療。」

相關文章: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重視團隊協作 為逾百名 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治療

馬醫生強調,醫務化驗既講求團隊合作,更重視每一個崗位的工作發揮。「團隊中有化驗員、實驗室助理、醫務化驗師及病理科醫生等,工作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再配合精密的儀器和專門的技術,才能快而準地得出最準確的病理報告,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為配合個人化治療的方向,分子病理部一直致力研發和提升新的檢測技術,除了引入第一代基因排序儀器外,早於2012年已先後引入第二代、第三代基因排序儀器;2018年更引用高靈敏度的Droplet Digital PCR(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至今已為118名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醫學監測,為他們帶來康復希望。

Beca參與其中,除了樂見更多病人受惠外,更得到部門主管的推薦,於2021年代表團隊參加由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辦的「檢測認證人力發展嘉許計劃」,並獲頒「卓越檢測認證專業人員奬」,她坦言是次獲獎為她及整個團隊打下了強心針,更堅定了她在研發方向發展的決心。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醫務化驗工作講求團隊合作,不同角色環環相扣,才能做到快而準的病理報告。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繼續每天拆解難題 與時並進

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主修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Beca,回港後加入betway体彩 分子病理部工作,轉眼至今已10年,卻從不感到沉悶、刻板。她指出科技和醫務化驗的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作為醫務化驗師必須與時並進,面對奇難雜症,更要加快步伐,為病人的健康作出精準的分析。「每天進入實驗室,有着很多難題正等待我們拆解!」


醫務化驗師「專用」:

未來醫務化驗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馬醫生深信,未來醫務化驗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運用各類儀器的技術外,更需要有堅實的資訊科技根基和應用,如能兼具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的知識,對篩選重要的基因排序有莫大的幫助,其次還有數碼形態學(Digital Morphology)、人工智能等知識,同樣有助未來醫務化驗工作的發揮。


醫務化驗師必備哪些特質?

Beca寄語有意投身醫務化驗師行列的新一代,要多了解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性質和個人性格特質,對長遠工作發展大有幫助:

  1. 必備清晰、精密的頭腦:醫務化驗師的工作並非簡單將標本放入儀器然後等候出結果的「Sample-in-result-out」便可,而是在「Sample-in」前,不斷要進行分析、評估等工序;直至「Result-out」後仍要進行多項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清晰及精密的頭腦,以作出精準分析。
  2. 做事講求專注力、細心、手巧:工作過程中接觸的標本全都是極細微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物質,為避免標本污染環境或標本被環境污染,工作必須小心謹慎。做事要有高度專注力、細心、手巧,對追求準確的結果十分關鍵。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醫務化驗師會以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技術,即利用螢光試劑檢查染色體是否出現異常。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醫務化驗行業「術語」、工作守則知多啲?

Beca分享了一些同事間常用「術語」和工作守則,讓大家了解更多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日常。

釣魚/FISH當同事表示今日要「釣魚」,意思即需要使用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這種技術,利用螢光試劑檢查染色體有沒有出現異常情况。「釣魚」當日,醫務化驗師或需全日待在「黑房」工作,以免試劑接觸光線,影響測試結果。
刮片「刮片」正式學名:Microdissection,dissection即解剖。醫務化驗師「解剖」的對象是附在玻璃片上的活體組織切片。醫務化驗師會在顯微鏡下,利用刀片將組織中的癌細胞刮出,再進行核酸提取。
單一方向工作流程/Unidirectional workflow醫務化驗師經常需要處理極微細的物質,負氣壓可以防止飄散在空氣中的物質污染房外環境,因此經常需要更換外穿的袍、清潔環境和儀器。穿梭於不同房間時,更必須遵守「單一方向工作流程」,謹慎及嚴格遵循規定,在個別房間處理標本及試劑,確保標本及環境不受任何污染。
]]>
【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6%99%82%e5%88%bb%e9%97%9c%e6%b3%a8%e4%b9%b3%e6%88%bf%e5%81%a5%e5%ba%b7-%e9%a0%90%e9%98%b2%e4%b9%b3%e7%99%8c%e7%94%b1%e5%81%a5%e5%ba%b7%e7%94%9f%e6%b4%bb%e9%96%8b%e5%a7%8b/ Thu, 07 Jul 2022 09:07: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652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均有顯著上升趨勢。單單在2019年,女性乳癌個案新增超過4700宗,逾800名女性因乳癌離世。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發現乳癌 適時治療 提高存活率

然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早期乳癌存活率更可達95%或以上。可見及早發現乳癌,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因此,婦女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熟悉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例如沐浴、更換衣服或塗抹潤膚露時,多觀察、觸摸和留意自己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包括出現硬塊、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乳頭凹陷或有分泌物等。雖然這些症狀亦可以由良性乳房疾病引起,並不一定代表患上乳癌,但一旦發現症狀,都應盡快求醫,以便及早識別。

【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衞生署建議婦女實踐健康生活,包括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飲酒等,以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食療】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 營養師拆解治療前後選低脂、低糖、高纖食物原因 減復發風險


預防乳癌 由健康生活開始

由於有些乳癌的風險因素與生活習慣相關,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恆常進行體能活動、均衡飲食、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都可減低罹患乳癌和多種癌症的風險。母乳餵哺及較年輕時生育也有助預防乳癌。


評估乳癌風險 接受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婦女在未出現任何症狀前接受乳癌篩查,可及早發現乳癌,以便適時治療。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並就不同乳癌風險水平的婦女作出以下的篩查建議:

  • 高風險婦女(例如帶有BRCA1 BRCA2 基因突變等),應諮詢醫生意見及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 風險屬中等的婦女(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 44至69歲的一般婦女,如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因而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可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本港婦女可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www.cancer.gov.hk/bctool)評估乳癌風險。

所有篩查測試都有局限,並非百分百準確,或會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婦女若考慮接受乳癌篩查,應先諮詢醫生以了解篩查的好處和風險。如欲了解更多乳癌預防和篩查的資訊,請瀏覽癌症網上資源中心: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

政府已於2021年在衞生署轄下的3間婦女健康中心(www.fhs.gov.hk/tc_chi/centre_det/cent_pwhs/14734.html)和18間長者健康中心(www.elderly.gov.hk/tc_chi/about_us/main_services.html)展開「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合資格婦女評估罹患乳癌的風險,並按風險適當地為她們提供乳癌篩查服務。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癌症患者若病情穩定 籲及早接種新冠疫苗

癌症患者若感染新冠病毒,患重症及死亡風險會較高。癌症患者若病情穩定、沒有併發症或其他特別的長期病患,政府鼓勵他們及早接種新冠疫苗,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如果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療,可與醫生商討最佳的接種時間。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
【乳癌關注月】關注乳房健康 評估乳癌風險(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9%97%9c%e6%b3%a8%e4%b9%b3%e6%88%bf%e5%81%a5%e5%ba%b7-%e8%a9%95%e4%bc%b0%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Fri, 24 Sep 2021 03:11: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425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10月就是「國際乳癌關注月」,希望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

乳癌早期症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如果發現任何異常,應盡快求醫。及早發現乳癌,並適時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

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的外表和觸感,也要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盡快求醫,及早發現乳癌有助提高存活率。
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的外表和觸感,也要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盡快求醫,及早發現乳癌有助提高存活率。

 

相關文章:【乳癌食療】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 營養師拆解治療前後選低脂、低糖、高纖食物原因 減復發風險

 

預防乳癌和其他癌症 從均衡飲食、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酒做起

要預防乳癌和其他癌症,婦女應該奉行健康生活模式,例如均衡飲食、恆常進行體能活動、維持健康體重及腰圍(以體重指標介乎18.5至22.9之間及女士腰圍於80厘米以下為目標),避免飲酒和不要吸煙等。母乳餵哺也可以減低日後罹患乳癌的風險。

此外,進行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有助在未出現任何症狀前及早發現乳癌。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早前根據香港大學一項有關本地乳癌風險因素研究的結果及其他科學實證,就本地的篩查建議作出修訂。

 

乳癌風險評估工具 了解罹患乳癌風險

就一般年齡介乎44至69歲的婦女,如某些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組合令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應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適合本地婦女使用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例如由香港大學所開發的工具 – www.cancer.gov.hk/bctool),會按照一籃子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或女兒)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評估個人罹患乳癌的風險。婦女可以根據評估的風險水平,與醫生一起就乳癌預防及篩查作出更全面的考慮。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評估工具並非用作診斷受評估婦女是否罹患乳癌。簡而言之,即使評估結果為風險較平均人口高,也不表示將會患上乳癌。同樣地,被評估為罹患乳癌風險較平均人口低的婦女,仍須多加關注乳房健康和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對評估結果有任何疑問,應該諮詢你的家庭醫生。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乳癌篩查建議

至於屬專家工作小組歸類為罹患乳癌風險達中至高水平的婦女,有關評估工具無法準確評估其患上乳癌的風險。就此,專家工作小組作出下列乳癌篩查建議:

高風險婦女(例如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等),應諮詢醫生意見及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風險屬中等的婦女(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諮詢醫生意見及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婦女接受乳癌篩查前,應先諮詢醫生以了解潛在的好處和風險。

 

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順帶一提,為期兩年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已於9月6日展開。於計劃初期,衞生署在轄下的三間婦女健康中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參與婦女健康服務的合資格婦女評估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並適當地為她們提供乳癌篩查服務。有關婦女健康服務的詳情和服務對象,可瀏覽家庭健康服務網頁:www.fhs.gov.hk/tc_chi/main_ser/woman_health/woman_health.html

為了提升市民大眾對乳癌的關注,衞生署製作了全新宣傳短片「關注乳房健康 時刻守護自己」(https://youtu.be/dcjnR_01qKM),歡迎大家分享給親友。了解更多預防乳癌的資訊,請瀏覽癌症網上資源中心: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

 

文: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黎淑梅醫生

]]>
【乳癌】早期徵狀不易察覺 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留意6個不尋常變化(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6%97%a9%e6%9c%9f%e5%be%b5%e7%8b%80%e4%b8%8d%e6%98%93%e5%af%9f%e8%a6%ba-%e6%99%82%e5%88%bb%e9%97%9c%e6%b3%a8%e4%b9%b3%e6%88%bf%e5%81%a5%e5%ba%b7-%e7%95%99%e6%84%8f6%e5%80%8b/ Mon, 08 Mar 2021 09:25: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465 【明報專訊】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在2018年有超過4600名女性新確診,2019年有逾850名女性死於乳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乳癌第一至三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76%至99%)明顯較第四期(30%)高,顯示愈早發現乳癌,愈早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因此,提升對乳房疾病的警覺,及早識別乳癌,十分重要。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乳癌早期徵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洗澡、換衫和搽潤膚露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變化,例如:

.乳房出現硬塊

.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改變

.乳房或乳頭皮膚有異樣,例如變紅、呈鱗片狀、變厚或猶如「橙皮」

.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

.乳房或腋下新出現持續的不適或疼痛

.腋下有新增硬塊或皮膚變厚

如發現任何異常,應盡快求醫。

【乳癌】早期徵狀不易察覺 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留意6個不尋常變化(衛生處方)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政府委託香港大學作香港乳癌研究,分析本地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設計了一套適用於香港華裔婦女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研究結果發現除年齡因素外,其他因素包括:有直系親屬(母親、姊妹或女兒)曾患乳癌,曾診斷患有良性乳腺疾病,從未生育或第一次生產年齡較大(30歲或以上),初經年齡較早(11歲或以下),超重和肥胖(體重指標為23或以上),以及缺乏體能活動。

奉行健康生活有助預防乳癌,例如恆常體能活動,維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等。如果女性在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期,也有助減低患乳癌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依風險高低 適時造影篩查

此外,以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亦能及早發現乳癌,以便患者獲得適時治療。乳房X光造影是一種常用的篩查方法。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就不同乳癌風險水平的婦女作出下列篩查建議:

.高風險婦女(例如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曾診斷患有良性乳腺疾病,從未生育或第一次生產年齡晚,初經年齡早,體重指數偏高和缺乏體能活動),令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她們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並建議使用合適的風險評估工具評估乳癌風險

然而,所有篩查測試均有局限,且並非百分百準確,可能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婦女若考慮接受乳癌篩查,應先諮詢醫生意見。想了解更多乳癌預防及篩查的資訊,可瀏覽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今年稍後會提供由香港大學設計的乳癌風險評估工具。

 

文:劉昌志(衛生署非傳染病處高級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