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麻醉科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Sep 2023 07:28:5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麻醉科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輕視鼻鼾 引發高血壓兼不舉 睡眠窒息 點止「轟炸」枕邊人 //www.afterroberto.com/%e8%bc%95%e8%a6%96%e9%bc%bb%e9%bc%be-%e5%bc%95%e7%99%bc%e9%ab%98%e8%a1%80%e5%a3%93%e5%85%bc%e4%b8%8d%e8%88%89-%e7%9d%a1%e7%9c%a0%e7%aa%92%e6%81%af-%e9%bb%9e%e6%ad%a2%e3%80%8c%e8%bd%9f%e7%82%b8/ Mon, 03 Aug 2020 03:33: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689 【明報專訊】鼻鼾聲太大,枕邊人每晚被「轟炸」,患者自己睡眠質素亦欠佳,白天感到疲倦、難以集中精神。​

輕視鼻鼾 引發高血壓兼不舉 睡眠窒息 點止「轟炸」枕邊人
鼻鼾非小事——如果發現枕邊人鼻鼾聲太大,呼吸突然停止,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徵兆。(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鼻鼾與很多疾病相關,除了是睡眠窒息症的徵狀,肥胖鼻敏感、扁桃腺增生都可引致鼻鼾;另一方面,若不及早治療,會增加高血壓心臟病不舉的風險。

◆傅:傅邦彥(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許:許銳祥(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網購Power Up】COMFORT PLUS 舒適止鼻鼾/防磨牙牙托–以純物理治療為本,專利設計容易配戴,適合任何口腔齒形,適合改善鼻鼾及防磨牙之用。立即網上訂購

輕視鼻鼾 引發高血壓兼不舉 睡眠窒息 點止「轟炸」枕邊人
(林若勤攝)

■起牀見攰 因睡眠窒息?

問:打鼻鼾一定是患上睡眠窒息症

傅:睡覺時,呼吸道肌肉及軟組織鬆弛,使呼吸道收窄,空氣經過上呼吸道軟組織時產生振動而形成鼻鼾。成因有許多,不一定是睡眠窒息症所致,肥胖、睡前飲酒、服用安眠藥、疲倦都可能產生鼻鼾。

鼻鼾是睡眠窒息症其中一個病徵,患者睡覺時不但發出很大鼻鼾聲,還會突然有幾秒沒有鼻鼾、沒有呼吸;有枕邊人會誤以為患者死去,但突然又聽到鼻鼾聲!患者早上起牀會感到頭痛、疲倦、無法集中精神、記性變差、反應緩慢、脾氣暴躁、性功能減退等。如有以上病徵,應盡快看醫生。

■肥胖、鼻敏感、頸短高危?

問:如何診斷睡眠窒息症?

傅:醫生會評估風險因素,例如肥胖、嚴重鼻敏感、扁桃腺較大、下顎較細、頸短及脂肪多,加上伴隨睡眠窒息症病徵,確診機率較高。另外,透過自我檢測問卷,有助了解病人日常生活中譬如看書、看電視、乘搭交通工具時,出現打瞌睡的情况,愈高分代表愈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如有需要,將會安排做睡眠測試,檢查睡覺時是否有窒息現象。一旦確診,便會轉介給專科醫生跟進和治療。

許:專科醫生利用鼻咽喉內視鏡,檢查鼻、咽、喉有否阻塞,再配合睡眠測試及睡眠內視鏡檢查去診斷。睡眠測試是透過儀器監測病人睡眠時的心跳、呼吸血含氧量、呼吸停頓次數和長度,分析屬於輕度、中度或嚴重睡眠窒息。若睡眠窒息指數少於5,即每小時少於5次窒息,屬正常,並非睡眠窒息症。睡眠內視鏡則需要在醫院進行,在麻醉科醫生協助下,使病人進入睡眠狀態,然後將內視鏡放入鼻孔,觀察上呼吸道阻塞的位置,從而決定治療方案及評估手術成功率。

■男性患病比例較高?

問:睡眠窒息症成因是什麼?

許:睡眠窒息症主要分3大類:阻塞性、中樞性、混合性。最常見是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約佔八成至九成;下鼻甲骨肥大、鼻中隔彎曲、扁桃腺增生、吊鐘肥大、喉嚨軟組織增厚,令呼吸道收窄,都可引起睡眠窒息症;中樞性睡眠窒息症較少見,由於中風、腦部創傷使中樞系統不能發出指令控制呼吸;混合性則是同時患上阻塞性及中樞性睡眠窒息症。

患上此症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和年紀大。上呼吸道由鼻腔、口腔到喉嚨,全都是黏膜,黏膜下有皮下組織和脂肪。肥胖人士脂肪增厚,加上睡覺時處於鬆弛狀態,所以呼吸道收窄。而隨年齡漸長,上呼吸道軟組織變得鬆弛,特別容易有睡眠窒息症。此外,下顎比較短小的人,睡覺時舌頭容易向後墜,阻塞氣道。

男女比例方面,有研究顯示30至50歲的人,男性患病比例是女性的兩倍,原因是女性荷爾蒙對上呼吸道及血管有穩定作用。當女性收經後,發病率會與男性相若。當然還有其他風險因素,吸煙、酗酒、肥胖,都會增加發病率。

■側睡減輕鼻鼾?

問:如何治療睡眠窒息症?

許:無論是輕度、中度、嚴重睡眠窒息症,抑或是純粹有鼻鼾,病人首先要改善生活習慣,飲食上要少鹽、少糖、少油;做適量運動,減輕體重從而減低上呼吸道脂肪比例,減少呼吸道收窄的問題。

假如純粹鼻鼾問題,睡覺時可以考慮側睡,減低氣管受地心吸力的影響,從而減少阻塞。輕度睡眠窒息症患者,可使用牙托把下顎拉前,改善舌頭下墜的情况。中度病人則可考慮使用正壓呼吸機,將空氣打入鼻腔和呼吸道,以保持氣道暢通,亦可改善困擾家人的鼻鼾聲。若病人有結構上的問題,如鼻中隔彎曲、下鼻甲骨肥大、扁桃腺增大,或者小朋友常見的腺樣體增大,視乎嚴重程度,病人可考慮手術治療,切除阻塞部分。

輕視鼻鼾 引發高血壓兼不舉 睡眠窒息 點止「轟炸」枕邊人
使用呼吸機——中度睡眠窒息症的患者可考慮使用正壓呼吸機,避免窒息情况。(設計圖片,mcbworld@iStockphoto)

■呼吸機不可自行購買?

問:網購睡眠呼吸機或用止鼻鼾貼自救有無效?

許:鼻鼾可能是呼吸道阻塞或其他結構問題,應找醫生診斷,不要自行購買呼吸機!呼吸機是醫療儀器,需要相關認證,市民要留意於市面或網上有售的呼吸機,未必有售後服務和保養,喉管質素可能沒有保證。

至於止鼻鼾貼,原是用於足球員身上,擴張鼻孔以增加空氣吸入量,或可提升運動表現;但用於治療鼻鼾則作用有限,除非患者單純是因鼻腔阻塞。止鼻鼾貼原理是將鼻孔拉開,但患者可能有鼻瘜肉、扁桃腺和軟組織腫脹等問題,「通咗前面,通唔到後面」。

 知多啲:睡眠窒息 增心臟負荷易中風

「睡眠窒息症是常見導致血壓高的原因,假如沒有好好處理睡眠窒息症,病人遲早會有高血壓。有些病人食了3、4隻血壓藥,都未能有效降低血壓,便要考慮是否有其他成因,而睡眠窒息症是一個必要考慮的原因。」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傅邦彥表示,高血壓大多是原發性,沒有明確病因。但遇到較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便會了解一下有沒有鼻鼾、打瞌睡等睡眠窒息症徵狀。因睡眠窒息症引起的高血壓,當睡眠窒息症治癒後,高血壓問題亦隨之解決。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許銳祥補充,睡眠窒息症患者的血含氧量低;身體有一個反饋機制,以為血液帶氧功能不夠好,所以心臟會泵快一點,加重心臟負荷,從而血壓上升,久而久之對血管壁造成傷害,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順帶一提,睡眠窒息症可影響男性患者的性功能,因男士性功能倚賴健康血管,如果血管出問題,可導致性功能障礙。

文:丁寶兒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7%84%a1%e6%87%bc%e6%96%b0%e5%9e%8b%e5%86%a0%e7%8b%80%e7%97%85%e6%af%92-%e5%ad%95%e5%a9%a6%e6%96%b0%e6%89%8b%e7%88%b8%e5%aa%bd%e9%98%b2%e7%96%ab%e6%94%bb/ Thu, 23 Apr 2020 05:4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557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當懷孕、分娩遇上仍在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定必令孕婦、新手爸媽十分緊張兼有萬個擔心,由佗B到分娩會否感染胎兒?出入醫院產檢、湊BB如何做到最佳防疫?疫情下坐月少洗頭、餵母乳是否都屬「高危」?一次過由兩位專科醫生專業指導: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有以下15招傍身,兼懂得放鬆情緒,自然能夠開心迎接和照顧BB健康成長啦!

 

「孕婦並不是病人呀!」betway体彩 副院長、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煥堂醫生笑言,懷孕是一件開心事,但深明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下,孕婦在漫長的懷孕期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和擔心,怎辦呢?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betway体彩 副院長、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煥堂醫生表示,在疫情下,如孕婦情况穩定並無產科或內科等併發症,可以稍為「放鬆」產檢時間。不過,若有其他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則必須依照標準產前檢查的安排。(陳國良攝)

新型冠狀病毒非由血液傳染 孕婦切勿過分擔心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疫情蔓延至今已多月,很多孕婦亦已順利生產,無論從理論或臨牀層面,都已有實證病毒是經飛沫傳染,非經血液、胎盤直接傳染給胎兒,除非碰巧孕婦在分娩過程剛發病,又或者孕婦本身患有糖尿病血壓高等長期疾病,則會較為高危,否則實不用過分擔心!」不過,在疫情期間,陳醫生建議,孕婦進出醫院、個人衛生、分娩前後仍需要注意以下10大事項!

相關文章:

【抗疫你要知】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新手爸媽 5 個照顧錦囊

 

產前檢查 可彈性安排

 

1. 標準產檢延期可行嗎?

由懷胎十月至分娩,孕婦需要接受各項產前檢查,但在疫情下,是否可以有彈性安排呢?陳醫生指出,要視乎孕婦在不同階段的身體狀況,如懷孕穩定並無產科或內科等併發症,可以稍為「放鬆」產檢時間,例如在早孕期,可以由一般標準的4星期延至6星期檢查一次;中期約30周的則由2星期改為3星期一次,最後一個月則維持每星期一次。不過,若醫生診斷孕婦有其他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則陳醫生建議須依照標準產前檢查安排,以監控孕婦的血糖、血壓,以至胎兒的成長進度。

2. 哪些檢查必須依期進行?

陳醫生強調,以下兩項檢查應按時進行:「11至12周的唐氏綜合症篩查(包括:量度胎兒頸皮厚度、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篩查)和18至22周的結構性超聲波等重要檢查,並不建議延遲,至於其他如驗血、糖尿測試可以跟以上檢查一併進行,以減少出入醫院的次數。」

3. 什麼情况下孕婦要立即求醫?

陳醫生提醒,懷孕期間,孕婦遇到以下情况必須立即求醫: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包括:發燒、呼吸困難、喉嚨痛、咳嗽等;流血,以及血壓高的症狀如頭痛、嘔吐、腹痛等。

 

 

分娩前後 身心準備要充足

 

4.「走佬袋」要帶備哪些防疫用品?

臨盆在即,不少準媽媽都定必執拾「走佬袋」(入院用的物品),以便隨時入院分娩。在疫情下,陳醫生建議準媽媽多帶備口罩入院外,大部分醫院都有提供酒精搓手液,惟部分病牀可能跟洗手位置的距離較遠,故也可自備酒精搓手液,方便隨時使用。

5. 分娩時要戴口罩嗎?

陳醫生以私營醫院為例,大都已採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分娩)來減輕痛楚,因此產婦在分娩室可先戴上口罩,直至要進行分娩,在醫護人員提醒下便可除下口罩。若產婦以剖腹生產,絕大部分會採用局部麻醉,不用插喉及會提供氧氣,故準媽媽不用太擔心。

「醫院大部分都是單人分娩室,且嚴格執行衛生清潔、消毒制度。負責協助產婦分娩的所有醫護人員,包括婦產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助產士等都會全程佩戴口罩及做好手部清潔衛生,故孕婦分娩過程可以放心。」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出入醫院、家居 雙手衛生不偷懶

6. 孕婦是否不適宜外出?

孕婦是平常人,當中更不少要繼續上班,當然可以如常外出,但若知悉公司內有緊密接觸者,則孕婦可嘗試向公司申請在家工作,以減低感染機會。

7. 外出必須戴高效能口罩?

陳醫生說,孕婦外出時戴上外科口罩已足夠,但最重要是要「認真」佩戴(口罩必須完全覆蓋口鼻、下巴,並避免經常觸摸口罩;佩戴口罩前後都要用梘液或酒精搓手液徹底清潔雙手,最少20秒以上。),還要經常注意手部衛生,切勿「偷懶」!

8. 候診期間要注意什麼?

孕婦每次進入醫院檢查,必先要探熱和酒精搓手。至於候診期間,陳醫生建議不妨與其他孕婦保持一定距離,以減低飛沫傳染;離開醫院後,同樣如上述般清潔雙手才回家。

9. 回家後第一件事要做什麼?

如何避免帶病毒回家呢?陳醫生會提醒孕婦,要注意家居設計或擺設,若家居的洗手間與大門距離接近,孕婦或家中成員必須先往洗手間用梘液洗手;若否,則可在入屋的地方擺放酒精搓手液,方便先潔手,以免沾污傢具,然後再除下口罩、鞋、更衣、洗澡等。

10. 在家要經常量度體溫嗎?

發燒是新型冠狀病毒常見的徵狀之一,但孕婦也不用因為擔心受感染而每兩小時量度體溫,陳醫生建議孕婦每日量度2至3次體溫已足夠。

]]>
化療開刀減免疫力 癌症病人抗疫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5%8c%96%e7%99%82%e9%96%8b%e5%88%80%e6%b8%9b%e5%85%8d%e7%96%ab%e5%8a%9b-%e7%99%8c%e7%97%87%e7%97%85%e4%ba%ba%e6%8a%97%e7%96%ab%e6%9c%89%e6%b3%95/ Mon, 20 Apr 2020 04:03: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80 化療開刀減免疫力 癌症病人抗疫有法
做好準備——歐美各地疫情大規模爆發,在香港一定要做好準備,在漫長疫情中,平衡癌症治療效果、癌症治療相關風險、病人整體狀况和感染新冠病毒風險。(4X-image@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來勢洶洶,波及全球。雖然病毒感染整體死亡率只有3%至4%,但它帶來嚴重肺炎,對長者或長期病患者特別危險,死亡率可能逾10%。癌症病人年紀通常較大,許多治療方案亦會令身體免疫力受壓抑;加上經常要出入醫院,很可能成為新冠肺炎高危一族。

現時醫學文獻關於癌症病人罹患新冠肺炎的數據仍然很少,有一篇由中國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於2月14日在《刺血針‧腫癌學》發表。研究回顧分析內地31省市575間醫院的1590個新冠肺炎個案,當中18個病人有癌症病史,包括5名肺癌病人。18個病人當中,有4人在感染前1個月內曾接受化療或手術,12人是癌症康復者,2人資料不詳。

 

初步研究:癌病+新冠或惡化速度較快

研究發現,這18名癌症病人有較大風險出現嚴重併發症,包括進入深切治療和死亡,比例達39%(7/18),其他病人則是8%(124/1572)。癌症病人染上新冠肺炎後惡化速度也明顯較快,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時間中位數只有13日,相對於其他病人的43天明顯較短。而4個感染前一個月接受過癌症治療的病人,3人(75%)出現嚴重併發症。

這個分析建基於疫情早期的數字,對癌症病人風險敲響了警號。腫瘤科同僚對報告都很重視,但也提出了研究結論的限制。首先,病人數字只有18人,且只有4人正接受化療或手術,另有2人資料不詳。18人中逾半的癌症診斷已是4年或更久之前,可能腫瘤已治癒並和健康群組的健康情况沒有分別。這18人平均年齡比全組平均值大(63.1歲對比48.7歲),吸煙比例較高(22%對比7%),確診時肺部電腦掃描出現磨玻璃密度影 (ground glass opacity)亦較嚴重(94%對比71%)。鑑於數據上的種種限制,癌症病人在疫情中的風險仍未有定案。

 

化療開刀減免疫力 癌症病人抗疫有法
取消手術——大部分腫瘤手術不屬緊急手術類別,但屬於優先個案。不過,若疫情惡化,深切治療部供不應求,大型複雜的癌症手術可能會取消。(資料圖片)

儘管未有結論,世界各地,包括本港的癌症中心已推行一系列應變措施。大原則是平衡癌症治療效果、癌症治療相關風險、病人整體狀况和感染新冠病毒風險。以下建議整合了本港、內地和外國腫瘤中心的措施:

 

1. 化療或其他影響抵抗力治療

一刀切式完全暫停治療並不可取。對於病情正在迅速惡化,腫瘤病徵嚴重的病人,應該繼續接受有較好預期效果的治療。舉例說,小細胞肺癌(SCLC)晚期病情可以惡化得非常快,而化療預期比較好,化療就不應延遲。一些標靶治療對免疫力影響較低,亦可以考慮繼續。最近有個案報告,肺癌患者可以安全地同一時間接受標靶治療和抗病毒藥物去控制新冠肺炎。

 

考慮其他療法取代化療

對於一些預防性、輔助性(adjuvant)化療方案,若沒有其他方案代替,應考慮繼續進行,以減低長遠的腫瘤復發風險。但若有其他不會影響抵抗力的方案,例如早期乳癌的預防性荷爾蒙療法,用來取代化療亦是合理。

 

2. 癌症手術

腫瘤手術大多不能拖延,大部分地區都會盡量如期做手術。在香港公立醫院,雖然大部分腫瘤手術不屬緊急手術類別,但都屬於優先個案。可是,若疫情持續惡化,深切治療部供不應求,大型複雜的癌症手術可能會因為手術室、麻醉科醫生護士、深切治療部牀位不足而取消。有一部分腫瘤可以在手術前使用荷爾蒙治療或化療,先穩定或改善腫瘤情况,例如乳癌、胃癌、食道癌等。

 

3. 紓緩治療

醫護應該與晚期癌症病人及其家屬更好溝通,減少病人在臨終階段接受過度治療,因為一旦出現嚴重、由治療引起的併發症,深切治療部的支援可能不足;病人因併發症長期住醫院或免疫力下降,亦會增加他們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

 

4. 治癒後的覆診

早期腫瘤病人完成治療後,覆診能監察病情並控制治療後遺症。但在疫情嚴峻時刻,低風險復發的病友應該考慮推遲門診,或以視像診症代替。

 

5. 癌症篩查

為了減低醫療系統的負荷,各種在健康人群中的癌症篩查,如胸部電腦掃描、乳腺造影等,都應該暫停至疫情減退。

 

處方預防藥物 減感染發燒風險

6. 預防感染藥物

若病人的治療可能導致白血球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腫瘤科醫生應該考慮使用刺激白血球生長藥物(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以減低感染發燒的風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亦能夠減少化療期間發燒風險,可是暫時未有確定證明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能減少新冠病毒的感染。

 

7. 癌症中心人流管理

癌症中心應該設立熱線,以便病情穩定的病人改期覆診;也應該設立視像門診,讓部分病人和家人能遙距討論,減少候診室擠擁情况。在癌症中心入口,所有病人及家屬都一定要經過旅遊接觸史和病徵查問,以及體溫檢查。醫護人員也應該定期向管理人員上報身體情况,減少院內傳染風險。如果某一些癌症中心出現群組爆發,應考慮把高危病人盡快轉到聯網其他醫院接受治療。

執筆之時,美國馬里蘭州已有最少已有50名癌症病人感染新冠肺炎,再加上歐美各地大規模爆發,在香港一定要做好準備。相信醫學界會很快能分析得更多數據,讓我們在漫長的疫情中能更好地保護癌症病人。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ad%a6%e6%bc%a2%e8%82%ba%e7%82%8e%e3%80%91%e4%b8%80%e5%a4%a93%e7%a2%ba%e8%a8%ba-%e6%b8%af%e7%a6%81%e6%b9%96%e5%8c%97%e4%ba%ba%e5%85%a5%e5%a2%83-%e8%a2%81%e5%9c%8b%e5%8b%87%e6%96%99/ Wed, 29 Jan 2020 09:41: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775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明報專訊】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襲港,昨日再增3宗確診個案,即累計個案增至8宗,其中一人為日前在屯院確診的內地婦的丈夫(見另稿),另兩人為47歲男子及68歲居於深圳女子。連日有意見要求封關,港府昨宣布限制湖北省居民或過去14日曾到湖北的人入境,據悉靠入境處職員把關。專家袁國勇表示,本港或面對「排山倒海」的疫症,粗略估計一半患者為「隱形病人」,相信有「隱形病人」潛伏社區播毒;病毒傳播力強如普通感冒,呼籲全民戴口罩及勤洗手。

相關資訊:【武漢肺炎】戴口罩常見三錯誤 如何令兒童唔抗拒戴口罩?護理專家話你知

 

過去14天到湖北者同禁
入境處消息:靠職員把關

港府昨晚10時半發新聞稿宣布,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召開督導委員會暨指揮中心會議,因應湖北省疫情愈趨嚴峻,加上專家表示隱性病人大大增加防疫難度,由今日零時零分起,所有湖北省居民以及任何過去14日到過湖北省的人將不獲准入境香港,香港居民除外,直至另行通知為止。同時,各口岸的自助通道(即「e-道」) 只開放港人使用,所有非香港居民須使用一般入境櫃台辦理入境手續。入境處消息人士表示,有關措施由入境處人員把關。另一入境處消息表示,申報的客觀效果就是令大部分武漢人不來香港或澳門,因他們明知不能入境。

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歡迎政府措施,認為有效減少湖北省患者來港的可能,但他相信已有一定數目的湖北人進入香港社區,期望港府在行政措施上跟進該批人,例如仿效澳門聯絡在當地的湖北居民,建議沒病徵者自行離境,如逗留會安排強制隔離。

 

隱形病人無發燒呼吸道感染病徵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律敦治醫院急症室把發燒等候區設於室外,發燒病人須在特設的間隔內等候醫生,旁有醫護駐守。(林靄怡攝)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表示,估計新年期間已有20萬至30萬內地人來港,而根據武漢肺炎患者臨牀資料,部分人沒有發燒及呼吸道感染病徵,但檢查後發現肺部如磨砂玻璃,其後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他形容該批為「隱形病人」,粗略估算佔整體患者一半,不排除已有「隱形病人」在香港社區播毒。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長馬仲儀關注「隱形病人」的情况,「不要以為患者只在內科、急症科及深切治療部等,如患者數目眾多,普及率如感冒般亦不出奇」。她建議,需為手術患者插喉的麻醉科醫生等要穿著全副防護裝備,「要當所有病人都有事」,慎防有漏網之魚導致院內爆發。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圖)昨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個案正幾何級數上升,粗略估計有一半「隱形患者」,或已在社區播毒。(曾憲宗攝)

醫管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鍾健禮表示,關注「隱形病人」情况,強調傳染病控制是全方位的,不論急症、外科、康復照顧等,小心程度一樣,必須勤洗手及佩戴外科口罩。此外,一些近身的醫療程序、霧化治療、抽痰等,醫護人員需穿著保護衣。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一名在武漢工作的港人昨日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由全副防感染裝備的救護員從律敦治醫院轉送瑪嘉烈醫院治理。(蘇智鑫攝)

本報記者昨午約3時到達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觀察約一句鐘,暫未見有「迫爆」情况出現,不足20名市民輪症。其間曾有操普通話的一家三口到醫護站登記,稱從內地回港後兒子便發燒,擾攘約10分鐘後獲安排到發燒等候區候診,等候區內人數不算多,約有兩至三名病人隔離。

 

袁:病毒傳播力強如感冒
倘現源頭不明個案「大件事」

袁國勇形容內地疫症數目正「幾何級數」上升,他本月19日到武漢考察時,仍見有竹鼠、獾及刺蝟等出售,曾聽聞有人在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前偷運野味離開。他說本港需以「科學和愛心」應對或出現的「排山倒海」疫症,目前病毒的死亡率介乎2%至3%,比SARS低;但病毒傳播力強如普通感冒,擔心在社區、醫院或學校出現超級傳播。

袁指出,本港確診的首6宗個案,仍能追溯至與武漢相關,若社區出現源頭不明的個案則「大件事」,目前最重要是全民戴口罩及做好手部衛生,減低被感染風險,阻截病毒在社區傳播,守到本港溫度上升至30℃,病毒難以在高溫下生存,或能紓緩疫情。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香港天主教區上周公布戴口罩指引,要求教徒出席彌撒時須全程戴口罩。圖為中環聖若瑟堂早上彌撒,場內大部分教徒均戴上口罩。(蘇智鑫攝)

 

快速測試劑恐不足
醫局:已加快訂購

此外,袁國勇表示,瑪麗醫院只剩下1000個病毒快速測試試劑,目前每日有10至20個樣本要測試,但SARS爆發期間每日需要100至200個試劑,憂慮試劑數量不足。鍾健禮昨沒透露快速測試試劑存貨,稱當局已加快訂購快速測試試劑,預料2月中到貨,供予7個醫院聯網。

【武漢肺炎】一天3確診 港禁湖北人入境 袁國勇料一半患者「隱形」恐社區播毒 籲全民戴口罩

 

明報記者

(武漢肺炎)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
肺腑之言:支氣管鏡檢查辛苦嗎?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6%94%af%e6%b0%a3%e7%ae%a1%e9%8f%a1%e6%aa%a2%e6%9f%a5%e8%be%9b%e8%8b%a6%e5%97%8e/ Mon, 02 Dec 2019 07:02: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620 檢查氣管
檢查氣管——支氣管鏡用於檢查氣管內壁結構,同時可抽取組織及分泌液作化驗。用於診斷肺癌、不同肺部陰影,也可以用作查找咳血和肺部感染的元兇。(sudok1@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支氣管鏡是一個基本的呼吸系統「介入」醫療程序,主要目的是檢查氣管內壁結構、抽取組織及分泌液,以作分析和化驗。它經常用作診斷肺癌和其他不明肺部陰影,也可以檢查咳血原因和找尋導致持續肺部感染的元兇,亦可用作清除阻塞氣管的濃痰和異物。它是一支直徑約4至5毫米的軟性內窺鏡,從病人鼻孔或口部經咽喉進入氣管,一般檢查約30分鐘內就完成。

除了檢查本身的潛在風險外,病人最常提問是:「檢查過程會不會很辛苦?」

儘管內窺鏡是一支軟性導管,它始終是一個入侵性「介入」程序,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在內窺鏡進入鼻孔或口部時,以及當鏡管經過咽喉時,會產生受嗆或呼吸困難的感覺。而內窺鏡在檢查氣管的時候,鏡管和其他輔助儀器接觸到氣管內壁,以及當醫生注入小量生理鹽水去抽取肺部分泌物時,都有可能令病入咳嗽和不適。

 

多配合鎮靜藥 全身麻醉要慎用

為了減低病人不適,醫生很多時都會採用輕度鎮靜藥物。短效的「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靜脈注射藥物是常用選擇,有鎮靜和安眠功效,病人在術後會記不起檢查過程。此外,儘管檢查中很少會引致痛楚,鴉片類止痛劑(opioid analgesic)的藥物仍常常會採用,以提供額外的鎮靜和止咳功能。在一些預計較複雜或時間較長的支氣管鏡檢查,醫生可能會採用較深層的鎮靜(deep sedation)甚至全身麻醉。

雖然大家會覺得這樣會令病人更舒服,但是大量的止痛和鎮靜劑會影響病人維持氣道暢通和呼吸的能力,因而產生血氧甚至血壓下降等潛在風險。因此,採用這些鎮靜和麻醉的支氣管鏡檢查,通常需要麻醉科醫生協助。

決定選擇哪一種藥物,還需要參考病人病歷、長期服用藥物、有否對藥物敏感等因素去決定。對於一些較高風險的病人,如心肺功能不良、腎衰竭和高齡病人等,使用鎮靜藥物時更要加倍小心。

除了注射鎮靜藥物外,醫護人員在術前和檢查過程中,會在病人口、鼻孔、咽喉和氣管噴注局部麻醉劑(local anaesthetic),減低內窺鏡檢查過程所引起的咳嗽和不適感覺。

醫生在檢查過程使用適量藥物,除了令病人舒適一點,還可以令病人更加容易去配合檢查進行目測、活檢和抽針化驗等程序,間接減低因內窺鏡出現併發症(如大量出血和氣胸)的風險。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有片】切吊鐘「煮」脷根 睡眠窒息仲唔斷尾?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88%87%e5%90%8a%e9%90%98%e3%80%8c%e7%85%ae%e3%80%8d%e8%84%b7%e6%a0%b9-%e7%9d%a1%e7%9c%a0%e7%aa%92%e6%81%af%e4%bb%b2%e5%94%94%e6%96%b7%e5%b0%be%ef%bc%9f/ Mon, 14 May 2018 04:34: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343 打鼾,當事人不自知,大都是家屬或另一半被吵至無法入睡時投訴,才知道自己鼻鼾擾人。即使有鼻鼾,很多人只當作是噪音問題,不會聯想到要去睇醫生。其實鼻鼾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徵兆,長遠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病、血壓高的風險。

治療睡眠窒息症,傳統手術一刀切除吊鐘及扁桃體,未必可根治問題。需要改善生活習慣、手術、呼吸機多管齊下,才可安枕無憂。

■問醫生

:林樹春(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何頌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鼻鼾如雷=睡眠窒息?

問:鼻鼾聲很大,一定是睡眠窒息症?

林:鼻鼾的成因,主要因為睡眠時肌肉鬆弛,例如舌頭、舌根、會厭向後墜,軟顎或扁桃體肥大,導致呼吸道收窄,當空氣經過收窄的呼吸道,產生震動發出異常的聲響,就形成鼻鼾。但有鼻鼾,未必是睡眠窒息症,因為睡眠窒息症必須有窒息的徵狀。當氣道在睡眠時完全收窄,就會引致氣流完全停頓。若氣流停頓超過10秒或以上,醫學上就會定義為窒息,病情視乎窒息頻率而定,每小時窒息次數由5至15次屬於輕度,16至30次為中度,嚴重患者每小時會窒息超過30次,嚴重影響睡眠質素,降低集中力,長遠會增加病人患上心血管病、血壓高的風險。如果沒有窒息徵狀,就可能單純鼻鼾問題。

何:要確診睡眠窒息症,首先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會跟病人做問卷,評估睡眠質素,如懷疑有睡眠窒息症就要做臨牀檢查,最常用方法是睡眠測試,可以在醫院或家中進行,但因為要接上很多電線及儀器,監察血氧含量、心率及呼吸情况,在醫院檢查會較準確。

■如何揪出阻塞元兇?(圖1)

問:如何知哪個位置阻塞?

林:確診睡眠窒息症,也不一定跟阻塞有關,因為睡眠窒息分阻塞性、中樞性及混合性,而阻塞性約佔八九成,成因是上呼吸道組織及肌肉鬆弛導致氣道狹窄;中樞性主要是因腦部曾經受創或曾中風有關,導致腦部無法發出呼吸信號而缺氧,而混合性則是兩者都有。

何:若確診是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睡眠內視鏡檢查。需要在內視鏡中心或手術室內檢查,麻醉科醫生會為患者注射麻醉藥,令病人入睡,因為這樣更貼近平常睡眠的情况。當病人開始打鼻鼾,醫生經鼻放入內視鏡,檢查上呼吸道上中下三個位置,看看有沒有結構阻塞。

上:鼻甲骨肥大,鼻中隔歪,鼻黏膜腫脹

中:吊鐘、軟顎、扁桃體肥大或鬆弛

下:舌根、會厭肥大

以往不會做睡眠內視鏡檢查,只估計因吊鐘太長及扁桃體脹大導致睡眠窒息,以手術縮短吊鐘及切除扁桃體,結果很多時術後無法改善問題。現在用內視鏡找出阻塞位置,可減少不必要手術。

■智能手表測到窒息?

問:有什麼方法測試自己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

林:患有睡眠窒息的人,很少可以自己察覺,一般都是由身邊人發現,例如兩公婆一齊睇醫生,先生睇完傷風感冒,醫生問還有沒有其他問題時,太太投訴「丈夫好好瞓,但自己就被他的鼻鼾聲吵得無覺好瞓」,醫生再詢問詳情時發現,所以獨居的人,較難發現自己有睡眠窒息症。由於患者睡眠質素較差,所以如日間經常感到眼瞓或疲倦,駕駛時打瞌睡甚至因而發生車禍,就要找醫生檢查清楚。

何:現時有偵察心率的智能手表,標榜可記錄睡眠質素,曾有病人問:可否從中了解自己患有睡眠窒息?答案是未必有用,因為睡眠質素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睡眠中郁動的次數、心率的變化等,但未必一定跟睡眠窒息症有關。

■長大自然好返?

問:小朋友因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而患上睡眠窒息症,是否會隨着成長而自然痊癒?

何:小朋友睡眠窒息症成因,最常見是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醫生或會建議切除手術,但家長一般都會有3個疑問。

1. 扁桃體及腺樣體會隨成長而縮小,可否等待問題自然改善?這想法有對亦有錯,視乎小朋友年齡,如果只得4、5歲,要等他們發育成熟,還有10年時間,而這時是小朋友學習的黃金時期,如因睡眠窒息症導致日間沒有精神是一大損失。所以小朋友年紀太小,我會建議手術。

2. 小朋友太小,是否適合全身麻醉?不同醫生有不同的建議,但一般3歲以上兒童,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已屬安全。

3. 扁桃體及腺樣體是防禦外來病毒、細菌侵襲的屏障,切除會否影響免疫力?其實扁桃體及腺樣體肥大引致睡眠窒息,已在影響小朋友健康,包括因腦部缺氧影響智力發展;小朋友及早接受手術,反而對健康有所改善。

■好易瞓到死?

問:患睡眠窒息症,會否增加睡眠中的死亡風險?

林:很多病人對睡眠窒息症有誤解,以為會導致睡眠中死亡,擔心至無法入睡;但睡眠窒息症不會令人窒息而死,因為當有窒息情况出現,人就會自然醒來。如果在睡眠中窒息死亡,患者可能本身患有心臟病。

■做手術,一了百了?

問:確診睡眠窒息症後,做手術是否一了百了?

何:視乎病情,病人未必一定需要做手術,即使有需要做手術,也不一定能完全解決問題。透過睡眠內視鏡觀察上呼吸道阻塞,只是最貼近病人睡眠時情况,但不是百分百如實反映。當找到阻塞位置並以手術切除後,可能又到另一個位置收窄,所以有時手術後並不能完全根治,一般情况下可以改善50至70%,令病情由嚴重變為中度,或由中度變成輕度。如病情只是由嚴重改善至中度,病人睡覺時仍然需要戴正氣壓呼吸機。

手術風險方面,有可能因為切除過多吊鐘組織,導致吃東西時口腔與鼻腔無法完全隔離,令食物上鼻;其他還有出血及感染風險,但臨牀上所見不多。

文:周群雄

插圖:杜思頴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3/HET20180327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3/HET20180327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3/HET20180327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3/HET20180327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803/HET20180327_05.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2faad15e7a48d0dc110ccd17b6ae.jpg(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3e13db51bbacccd58547576d288a.jpg(圖:黃志東);//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4caee3027ffe3edb8f053e4db337.jpg;//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599fc0ac0246f1b93b33c253ec73.jpg影響學習——小朋友患有睡眠窒息症,由於睡眠不足及睡眠質素差,日間會經常感到眼瞓及疲累,學習時難以集中。(資料圖片,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69b99340c3e8392c6d7ecbc7c438.jpg機器助眠——新式的呼吸機可自動調節吹出的氣壓,靈活度較高,戴着瞓覺會較為舒適。(設計圖片,圖:mcbworld@iStockphoto);

]]>
【男性健康】最佳男主角:96歲就不能動手術?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94%b7%e6%80%a7%e5%81%a5%e5%ba%b7%e3%80%91%e6%9c%80%e4%bd%b3%e7%94%b7%e4%b8%bb%e8%a7%92%ef%bc%9a96%e6%ad%b2%e5%b0%b1%e4%b8%8d%e8%83%bd%e5%8b%95%e6%89%8b%e8%a1%93%ef%bc%9f/ Mon, 26 Mar 2018 03:08: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708 【明報專訊】何伯伯(化名)走進診症室時,行動靈活,毋須使用拐杖,精神奕奕,真不像一個九十六歲的老人。他一向身體健康,但在一年前開始無法排尿而要插尿喉,令他十分不適,很不喜歡這樣子,於是在家人陪同下前來泌尿外科,聽聽我的意見。之前有另一位醫生為他診斷,估計是前列腺增生,問題不大,惟用藥亦沒有太大改善;於是我向家屬建議,可以植入前列腺支架,作用是撐開尿道,不再受阻,之後便可自行排尿了。

 

【男性健康】最佳男主角:96歲就不能動手術?
(圖︰paylessimage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尊重病人意願 考慮風險

家人也有顧慮,畢竟何伯伯一把年紀,接受前列腺支架植入手術時即使是用「監察麻醉MAC」,會否也有生命危險?但他們很尊重何伯伯的意願,加上評估過後,預計手術風險不高,於是我便聯同麻醉科醫生動手術。說起來,我還是第一次為這麼大年紀的人動手術,最擔心是家人會否帶來壓力?幸好他們很明白事理,事情很順利展開了。

 

手術中發現潛藏膀胱癌

進入手術室,我們先以膀胱鏡檢查增生情况,再安放前列腺支架。沒想到這一檢查,竟發現何伯伯原來有個約三厘米的膀胱腫瘤(不是前列腺腫瘤),像個活塞似的堵塞膀胱頸位置,不止無法擺入前列腺支架,更要立即對付癌症,以免擴散。

 

年老非放棄積極治療理由

幸虧何伯伯的膀胱癌未算嚴重,沒有擴散;刮除腫瘤後,便可「根治」,我們亦同時處理了前列腺增生問題。兩個疾病一起出現,實屬少見,手術後,何伯伯三天後已出院,不止處理了癌症,而且可順利排尿,重拾生活質素。事後回想,幸好當時堅持要為何伯伯做膀胱鏡檢查,沒有因為他年長而心軟,才能夠找出潛藏的膀胱癌;要是拒絕為他治療,除了他餘生要繼續插尿喉,癌症亦可能在幾年後擴散,令他更為痛苦。

 

何伯伯的個案很罕見,也告訴我們,年老並非放棄積極治療的理由,只要患者身體條件許可,亦能接受手術。選對了方法,不止讓患者治了病,還可以舒適地生活,這亦是為醫者的責任。

 

文︰傅錦峯(香港男士健康學會召集人、泌尿外科專科醫生)

]]>
自願醫保料年供4800元 大手術賠5萬 團體﹕保費過高難減公院壓力 //www.afterroberto.com/%e8%87%aa%e9%a1%98%e9%86%ab%e4%bf%9d%e6%96%99%e5%b9%b4%e4%be%9b4800%e5%85%83-%e5%a4%a7%e6%89%8b%e8%a1%93%e8%b3%a05%e8%90%ac-%e5%9c%98%e9%ab%94%ef%b9%95%e4%bf%9d%e8%b2%bb%e9%81%8e%e9%ab%98%e9%9b%a3/ Sun, 24 Dec 2017 08:27: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340 【明報專訊】自願醫保計劃討論多時,預計明年推出。據了解,政府已大致擬定標準計劃的賠償框架,預料一年保費平均需4800元。在最新構思下,手術費賠償分4級,大手術可賠5萬元,中型手述可賠2.15萬元。關注病人權益組織指出,自願醫保的保費過高,難吸引病人用私院服務,對減輕公院壓力有限。

供款扣稅料似慈善捐款

據香港保險業聯會調查,2013年個人醫保平均保費為3814 元, 較2012年的3600元增5.9%,政府在2014年諮詢時,以2012年水平推算自願醫保平均保費為3600元。消息指出,醫保每年通脹率約5%至8%,因此自願醫保2018年接受投保的話,平均保費約介乎4800元至5000多元,擔心太貴減低吸引力,故不希望超過5000元。

至於扣稅方式,預計會類似現有扣除慈善捐款做法,但政府內部仍在商討劃線水平。

按手術複雜分四級賠償

消息指出,政府希望盡快落實有關內容,預料明年首季完成框架內容,並在第二季立法會休會前通過稅務等相關條例,以便保險業界跟進。

另一消息人士指出,醫保「標準計劃」把手術分複雜、大型、中型及小型共4種,手術定額賠償上限分別為5萬元﹑2.15萬元﹑1.45萬元及5000元;麻醉科醫生費、手術室設施費,最高理賠額均為手術費的35%;住院費、醫生巡房費均為750元一日,而雜費上限為1.4萬元。

如病人本身為慢性病患者,治療期間需額外專科醫生跟進,該項目可額外獲賠償,最高上限約3000元。

非強制購買 恐欠競爭力

若自願醫保投保人在私家醫院花16萬元切直腸,即做中型手術,連同病房及雜費賠償,可透過自願醫保獲逾6.5萬元賠償,即佔手術開支四成,其餘9.8萬元要自行負擔。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自願醫保最大問題是非立法強制購買,僅屬市場其中一種醫保產品,當其他產品的保費比自願醫保費低,保障範圍又差不多時,對比下自願醫保的競爭力較弱,無法吸引市民購買和使用私院服務,對減輕公院壓力的作用有限。

食衛局﹕2018年落實

食衛局表示,會在2018年落實自願醫保計劃,已委任獨立顧問就自願醫保計劃的技術細節提供意見,並正與保險業界和其他持份者商討相關安排,有關細節仍在商討,暫未有定案。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00-7.jpg;

]]>
【了解關節痛】換關節後 膝頭痛上痛? 多管齊下 痛楚拜拜!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6%8f%9b%e9%97%9c%e7%af%80%e5%be%8c-%e8%86%9d%e9%a0%ad%e7%97%9b%e4%b8%8a%e7%97%9b%ef%bc%9f-%e5%a4%9a%e7%ae%a1%e9%bd%8a%e4%b8%8b-%e7%97%9b/ Mon, 03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4fcee50747dee4efa3eb67464fc40ee2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