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高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8 Nov 2024 04:14: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高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傷口處理】急性傷口、燙傷、燒傷傷口處理方法各異 徹底清除異物防發炎感染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82%b7%e5%8f%a3%e8%99%95%e7%90%86%e3%80%91%e6%80%a5%e6%80%a7%e5%82%b7%e5%8f%a3%e3%80%81%e7%87%99%e5%82%b7%e3%80%81%e7%87%92%e5%82%b7%e5%82%b7%e5%8f%a3%e8%99%95%e7%90%86%e6%96%b9%e6%b3%95/ Fri, 08 Nov 2024 04:14: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67

日常生活難免會弄傷流血,若當刻能找到最合適的敷料盡快止血固然最為理想,因為當傷口處理不當,有可能引致細菌感染,甚至演變成慢性傷口,後果可大可小。形成傷口的原因除了磨擦、碰撞或割傷,因燙傷及燒傷而造成的傷口亦非罕見,嚴重者甚至有機會傷及全層皮膚和皮下組織,需要植皮甚至是截肢處理。到底怎樣才是正確處理傷口的方法呢?如何減低出現發炎、感染、疤痕增生等機會呢?

處理急性傷口 應盡快止血避免血壓驟降

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黃建華醫生指出,要處理由意外受傷引致的急性傷口,首先要盡快止血,因大量流失血液有機會導致血壓驟降,引致昏迷,甚至危及性命。若當刻未能找到潔淨無菌的敷料幫助止血,只能就地取材,除了首選的紗布,也可用上潔淨的毛巾,若欠缺這兩種東西,可使用潔淨的紙巾按着傷口約10分鐘以上直至沒有再出血。若傷者屬高風險出血人士,例如正在服用薄血藥、本身凝血指數異常或血小板偏低的傷者,有機會未能短時間內止血,便應盡快前往醫院待醫護人員處理傷口。

勿用過期、不潔、受污染藥膏敷料塗抹傷口

另外,有不少人會自行使用坊間各種止血粉或藥膏的外敷方法處理傷口。黃醫生提醒,首先要看清楚這些物料是否已過期,或已開封了一段時間。若貿然將不潔、受污染的藥膏敷料塗在傷口上,這不但會減慢傷口復原,更有機會令發炎情况惡化,增加引致併發症的風險。常見併發症包括疤痕增生、傷口復原後仍持續出現神經痛,甚至令其演變成慢性傷口等等,所以妥善處理急性傷口非常重要。


相關閲讀:【疤痕修復】改善疤痕、傷口癒合 拆解飲食須知(附8種營養素食物來源和功效)


如何處理受污染或沾有異物的傷口?

黃醫生指出,在室內環境造成的傷口,如被利器割傷或不小心跌倒致擦損等,傷口不會太骯髒;但若在戶外,傷口有機會因接觸了泥土、沙石或廢物而受污染,增加發炎風險。要處理受污染的傷口,宜先用含消毒成分的清洗液或生理鹽水清潔,若情况不許可,可使用潔淨的冷開水。如在戶外,則可先以自來水沖洗傷口,再盡快前往醫院或診所,待醫護人員使用合適的消毒液清洗傷口最為理想。

被尖銳物刺傷 應盡快求醫

醫學上有一種特別的傷口稱為「刺傷」(Puncture wound),這種傷口通常由直徑小而尖銳的物體所造成,例如動物的牙齒或破損的玻璃。「刺傷」的特點是傷口面積可能很小,外觀不會產生大的缺損,從而令人掉以輕心,但是尖銳物可能穿入較深層的組織,並且把各種異物,如玻璃碎或木屑,帶進皮膚深層,污染傷口,數量可能多於一顆。在此情况下,應盡快讓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的處理程序,把異物清除。他們首先會把傷口局部麻醉,再將傷口翻開,以檢查清楚有沒有殘留的異物。殘留異物會引致發炎、令傷口滲出黃綠色的膿液,妨礙傷口癒合,嚴重者更可能發高燒,所以必須徹底清除。

什麼原因會令急性傷口演變成慢性傷口?

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或正在服用類固醇的人士,其傷口復原會較其他人慢。除此之外,血液循環較差,例如患有血管閉塞的病者,亦會出現此情况,有可能需要用上半年至一年的時間護理傷口,更甚者是傷口一直不能癒合。

除縫針外,還有什麼方法處理傷口?

黃醫生建議,若傷口不是太深,經過初步處理後沒有再出血,可考慮用醫學膠布或膠水,便未必需要縫針。然而縫針仍然是其中一種最常用於處理傷口的治療方法,縫針前醫護人員會先為傷者進行局部麻醉,以便更仔細、更深層地清洗傷口,清除異物後,才再把傷口縫合。因此縫針除了可盡快為傷口止血,更可把其發炎的機會減至最低,以減低疤痕增生及長出肉芽的機會,促進痊癒。


相關閲讀:疤痕處理要及時 嚴重至蟹足腫怎辦?了解疤痕治療和預防3點要注意


如何處理燙傷及燒傷的傷口?

由於高溫會破壞皮膚的組織,所以急救的方法是用自來水沖洗傷口約10分鐘或以上,把熱能帶走,減輕痛楚。黃醫生解釋,流動的水才能更有效地帶走熱能,如當刻找不到水源,可使用冰敷或以潔淨的毛巾包裹着冰粒、冰凍的罐裝飲品或玻璃瓶,敷在燙傷位置。

燒傷傷口4級別 處理有別

至於由燒傷造成的傷口,按燒傷的嚴重程度可分為4個級別:

第一級:只發生在表皮淺層,令皮膚出現像曬太陽後的紅腫,經沖洗後會有所改善;第二級:可分為傷及部分真皮層(相對較淺的燒傷)和傷及真皮深層(較深層的燒傷),令傷口出現水泡,小水泡在1至2周內便會消失,唯不建議自行刺穿水泡。若水泡太大,建議由醫護人員使用專業的儀器抽走水泡內的水分,防止水泡突然破損,引致發炎;

第三級:傷及全層皮膚,傷口呈白色或焦黑狀,硬如皮革並已無法自行癒合,需要植皮;

第四級:指傷及全層皮膚和皮下組織,以及傷及肌肉和骨骼,令皮膚呈焦炭狀,需要植皮甚至截肢處理。

若傷口出現異常情况應怎辦?

一般而言,傷口經適當處理後的2至3天,腫痛會明顯減少。假若傷口的疼痛感突然急劇增加,傷口出現溫熱、紅腫、隆起、流出膿水,甚或患者發燒,這些都是傷口受到細菌感染引致發炎的危險信號。一旦出現以上情况,便應盡快求醫,待醫護人員用上專業手法及儀器清潔傷口,並根據傷者需要處方抗生素。

【傷口處理】急性傷口、燙傷、燒傷傷口處理方法各異 徹底清除異物防發炎感染
處理由意外受傷引致的急性傷口,首要是盡快止血,緊記切勿用已過期、不潔、受污染的藥膏敷料塗抹傷口,以免減慢傷口復原,甚或令傷口發炎的情况惡化。(pexels)
]]>
白血肉復發? T細胞基因改造抗血癌 //www.afterroberto.com/%e7%99%bd%e8%a1%80%e8%82%89%e5%be%a9%e7%99%bc-t%e7%b4%b0%e8%83%9e%e5%9f%ba%e5%9b%a0%e6%94%b9%e9%80%a0%e6%8a%97%e8%a1%80%e7%99%8c/ Fri, 18 Oct 2024 08:47: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54

【明報專訊】20歲病人早前確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化療後病情穩定,骨髓檢查確認進入緩解狀態。白血病屬復發高危一族,醫生建議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惜移植1年後,白血病復發,醫生建議接受針對B細胞的CD19 CAR-T細胞療法,屬基因改造T細胞免疫治療(genetically engineered T cell immunotherapy)。

白血肉復發? T細胞基因改造抗血癌
白血病屬復發的高危一族。(網上圖片)

第一代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 有效治療多種B淋巴細胞腫瘤

第一代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CAR-T),有效治療多種B淋巴細胞腫瘤,包括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及套細胞淋巴癌(mantle cell lymphoma),效果顯著。

醫生先從病者血液收集足夠數量T淋巴細胞(T lymphocytes),然後在無菌實驗室為T細胞作基因改造工程,加入嵌合抗原受體(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經改造後的T細胞,能夠確認目標癌細胞上特定抗原,消滅癌細胞。利用CAR-T治療B細胞白血病或淋巴癌,針對的是CD19抗原。

從血液收集T淋巴細胞是一個簡單步驟,利用細胞分離儀器採集所需T細胞,然後將餘下血液成分,包括紅血球及血漿回輸給病者。在無菌實驗室內,技術員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令病人T細胞表達指定的嵌合抗原受體,如CD19受體,T細胞因此可以識別目標癌細胞上抗原蛋白質CD19。基因改造後的T細胞需要在實驗室內繁殖,目標達到所需數百萬個CAR-T細胞,整個過程需時數星期。有足夠CAR-T細胞後,細胞會冷凍至零下150℃,以維持其生命力。然後適時送到醫院,解凍後以類似輸血方法回輸給病者。回輸前,患者一般需要接受適量化療,有助CAR-T細胞在體內繁殖,發揮功效。


相關閲讀:【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殺死癌細胞 紓緩移植物抗宿主病

回輸CAR-T細胞後,病者必須留院數星期,監測身體狀况,不良反應包括發燒、感染、中央神經系統疾病,還有疲倦及食慾不振等現象。CAR-T細胞療法可引致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ytokines release syndrome),CAR-T細胞釋放大量細胞因子(cytokines),可引發嚴重炎症反應(inflammatory reaction)。病徵類似流感,病人出現高燒、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精神錯亂及胡言亂語等現象,嚴重甚至昏迷,可以致命。


相關閲讀: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內地研新一代技術  冀治療對付白血病及淋巴癌

內地醫療科研中心積極發展新一代CAR-T治療技術,最近推出針對T細胞的CD7 CAR-T,可治療極難對付的T細胞腫瘤,包括白血病及淋巴癌。病者接受CD7 CAR-T後,馬上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CD7 CAR-T不但殺死癌細胞,同時可紓緩移植後經常出現的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可謂一石二鳥。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行醫逾卅年,依然滿腔熱血)

(醫言有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www.afterroberto.com/%e6%89%8b%e8%b6%b3%e5%8f%a3%e7%97%85%e5%82%b3%e6%9f%93%e5%8a%9b%e9%ab%98-%e5%88%9d%e6%9c%9f%e7%97%85%e5%be%b5%e4%bc%bc%e6%84%9f%e5%86%92-%e7%97%87%e7%8b%80/ Wed, 16 Oct 2024 08:13: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37

【明報專訊】每年9月開學鐘聲響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潛在威脅隨之而來。這種常見於幼兒的傳染病,尤其容易在群體密集地方迅速傳播。儘管大多數手足口病相對輕微(初期病徵與普通感冒相似,不易察覺),但其高傳染力和可能帶來的併發症(編按:如脫水、心肌炎等,症狀包括:口乾、頭暈、發燒、嘔吐等),仍是家長的心頭大石。(編按:病名來自其典型症狀:患者手掌、腳底及口腔內出現紅疹或水疱。其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糞口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其間患者可能尚未出現明顯病徵,但已具有傳染力……)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Ramdan_Nai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手足口病典型症狀:手掌腳底口腔現紅疹 由多種腸病毒引起 傳染力高5歲以下高危

由多種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是急性傳染病,特別容易影響5歲以下嬰幼兒。病名來自其典型症狀,即患者手掌、腳底及口腔內出現紅疹或水疱。腸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常見的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和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後者特別值得注意,因可導致較嚴重的併發症如腦膜炎和腦炎等。雖然大部分患者在1至2周內自行康復,但由於病毒易於學校等群體環境中傳播,因此保持良好個人衛生對預防感染至關重要。

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病毒71型在人群中廣泛存在,特別是在兒童集中場所。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糞口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其間患者可能尚未出現明顯病徵,但已具有傳染力。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手足口病特別容易影響5歲以下的嬰幼兒,初期病徵與普通感冒相似,不易察覺。(圖片:pexels / 明報製圖)

初期病微與普通感冒相似

手足口病初期病徵通常不易察覺,因為與普通感冒相似,包括:

•喉嚨痛:
患者可能感到喉嚨不適及刺痛,這是因為病毒感染了咽喉部位

•發燒:
低至中度發燒是常見初期症狀,通常體溫在37.5℃至38.5℃之間

•食慾不振:
由於喉嚨疼痛及全身不適,患者可能食慾減退

病情轉為舌頭牙齦潰瘍 手掌腳掌臀部出疹

隨後數天,手足口病會進入下一階段,出現一些明顯的症狀:

•口腔潰瘍:
患者口腔內,尤其是舌頭、牙齦和口腔內壁出現潰瘍,引起疼痛,使進食和飲水變得困難

•紅疹或斑點:
在手掌、腳掌,甚至腹股溝或臀部出現紅疹或斑點

•水疱形成:
隨病情發展,紅疹或斑點可能進一步演變成小水疱。這些水疱通常比周圍皮膚的顏色淺,呈現灰色,並且經常伴隨疼痛,尤其當它破裂時

常見併發症:口乾尿少或脫水 胸痛心悸或心肌炎

不單止是兒童,成年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並有相似症狀。然而由於成年人症狀通常比較輕微,故容易被忽略。成年人應該提高警覺,特別是在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避免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家人、同事或兒童。

儘管手足口病通常被認為是輕微疾病,但仍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免疫力較弱的兒童。常見併發症包括:

•脫水:
由於口腔潰瘍引起疼痛,患者可能因進食和飲水困難而導致脫水。脫水症狀包括口乾、尿量減少、頭暈和疲倦。對於幼兒來說,脫水可能迅速加劇病情,因此應特別注意他們的水分攝取

•病毒性腦膜炎:
在少數情况下,手足口病或導致病毒性腦膜炎,影響腦和脊髓膜,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惡心和嘔吐

•腦炎:
腦炎是更為罕見但更嚴重的併發症,症狀可能包括劇烈頭痛、行為改變、腦癇發作或意識改變

•心肌炎:
手足口病可能引發心肌炎,影響心臟正常功能,導致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小兒麻痹症癱瘓:
雖然極為罕見,但腸病毒71型引起的感染,可導致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引致突然的下肢肌肉無力或癱瘓,並永久損害活動能力

家長和照顧者在照顧手足口病患者時,應密切監察病情變化,留意併發症迹象。如果出現脫水或上述嚴重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及早識別和接受適當治療,早期治療對於減少長期影響至關重要。

治療方案:無特效藥 緩解為主

目前沒有針對手足口病的特效藥物,所以治理目標以緩解症狀為主。患者多喝水,保持充分休息,幫助身體對抗病毒。要紓緩發燒不適及口腔潰瘍引起的痛楚,可以使用止痛退燒藥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能降低體溫並減輕疼痛。市面上大部分藥房都備有這兩款藥物的藥水劑型,可以減低吞服時的不適,讓兒童更願意服藥。選購藥物之前,宜先諮詢社區藥劑師相關劑量及注意事項。

此外,患病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乾涸,防止病毒傳播。如果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起,應在完全康復後再額外休息兩周才回校,以確保安全。

家長應密切觀察兒童的病情變化,特別是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時,可能預示病情加重或併發症出現,應立即求醫,讓專業醫療介入。總之,雖然手足口病通常能自然痊癒,但及時治理對於加快康復至關重要。

拆解3個迷思:
手足口病是「小朋友專利」?

雖然手足口病多發生在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展的小朋友身上,但不代表成年人不會感染,只是感染機率相對較低。當成年人接觸到受感染的兒童後,仍然有可能受感染,特別是當免疫系統較弱或壓力大的情况下。因此,作為主要照顧者的父母應注意衛生,避免因為照顧患病孩子而令自己受感染。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應該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預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保持手部衛生,經常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gahsoon@iStockphoto)

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可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腸病毒引起,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無法治療病毒感染。至於抗病毒藥物,雖然有些藥能針對特定病毒,例如針對流感病毒的奧司他韋(oseltamivir)、針對單純疱疹病毒的阿昔洛韋(acyclovir)。但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繁多且變異強,目前並沒有針對手足口病的抗病毒藥物。因此,手足口病治療目標以紓緩症狀為主,例如止痛退燒藥和口腔潰瘍紓緩藥物。大多數情况下,病情在7至10日內自行痊癒,在此期間注意休息和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

消毒酒精傍身,能預防手足口病?

僅靠酒精消毒來預防手足口病,事實並無效果。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引起,而腸病毒屬於無包膜病毒,它們的外層由蛋白質殼構成,而非脂質包膜。日常使用的酒精消毒液(例如70%乙醇)主要通過溶解病毒的脂質包膜來殺死病毒,但對於像腸病毒這樣沒有脂質包膜,僅由堅固蛋白質殼保護的病毒,酒精無法破壞其結構,因此不能有效消滅這類病毒。

預防手足口病不能靠酒精,最重要是保持手部衛生,經常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並且避免與患病者接觸。消毒家居時,應選用有效對抗無包膜病毒的消毒劑,例如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感染。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 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嬰兒感染RSV可致支氣管炎、肺炎  世衛倡懷孕28周可接種疫苗 防幼兒重症 //www.afterroberto.com/%e5%ac%b0%e5%85%92%e6%84%9f%e6%9f%93rsv%e5%8f%af%e8%87%b4%e6%94%af%e6%b0%a3%e7%ae%a1%e7%82%8e-%e8%82%ba%e7%82%8e-%e4%b8%96%e8%a1%9b%e5%80%a1%e6%87%b7%e5%ad%95%e6%8e%a5%e7%a8%ae%e7%96%ab%e8%8b%97/ Thu, 03 Oct 2024 04:42: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25

【明報專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引致未滿1歲嬰兒支氣管炎和肺炎最常見原因。世界衛生組織的疫苗專家組周二發表建議,孕婦應在妊娠第三期(一般為懷孕28周或以後)接種一劑RSV疫苗,或為初生嬰兒接種一劑長效單株抗體,預防幼兒重症。(編按:有兒科專科醫生表示,兒童在5歲前「百分百」會感染RSV,高危者可致重症,危險程度不下於新冠和流感。)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計劃今年稍後開會討論RSV疫苗接種,主席劉宇隆稱未充分排除RSV疫苗導致早產風險,須有紮實安全數據才在港推行。

嬰兒感染RSV可致支氣管炎、肺炎  世衛倡懷孕28周可接種疫苗 防幼兒重症

世衛稱懷孕28周可接種RSV疫苗 或初生嬰打抗體

本港今年RSV陽性率介乎0.16%至2.32%,去年介乎0.11%至8.34%。衛生署回覆稱,衛生防護中心知悉世衛建議,正待預計今年12月6日發布的完整報告。該署稱將新疫苗納入接種計劃會以科學實證為基礎,考慮多項公共衛生因素,包括疾病對社會整體醫療負擔、疫苗效能及安全、有否其他有效預防措施等。

嬰兒感染RSV可致支氣管炎、肺炎  世衛倡懷孕28周可接種疫苗 防幼兒重症
圖為一名孕婦牽着孩子外出。世衛最新建議孕婦接種一劑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以防幼兒感染引致重症。(廖凱霖攝)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指南非阿根廷較多早產案 需續評估

世衛免疫接種戰略諮詢專家組(SAGE)周二發表幼兒RSV免疫建議,指孕婦接種疫苗或嬰幼兒接種單株抗體,有效預防嬰孩出生6個月內出現RSV相關嚴重下呼吸道感染。但專家組指藥廠在南非和阿根廷研究發現,接種組較對照組出現較多早產個案,建議進一步研究評估疫苗安全和有效,而納入免疫接種計劃應考慮成本、資金、供應、預期覆蓋率及可行性。

FDA准用3疫苗 一在港註冊 劉宇隆:待充分排除早產風險才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3款RSV疫苗用於長者,其中輝瑞疫苗獲批用於懷孕32至36周孕婦;另批准兩款長效單株抗體用於嬰幼兒。輝瑞和GSK的RSV疫苗及一款長效單株抗體已在港註冊。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稱,RSV疫苗在低至中收入地區研究數據不足,他認為現有數據未能反映各類人接種是否安全,亦未能排除早產風險,難說服孕婦接種。他說委員會曾初步討論RSV疫苗,正待藥廠更多數據再討論,「夠數先會開會」。他下周將與世衛專家組開會了解。


相關閲讀: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兒科醫:5歲前「百分百」染RSV 可致重症

大學教授、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說,兒童在5歲前「百分百」會感染RSV,高危者可致重症,危險程度不下於新冠和流感。他說單株抗體較貴,建議本港參考百日咳疫苗接種計劃,在母嬰健康院和公院讓孕婦選擇免費接種RSV疫苗,並為高風險幼兒注射單株抗體。他說孕婦對打針難免有憂慮,建議政府協調醫學界以統一方式游說並解答疑難,避免以威嚇論調強迫接種。

]]>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6%9a%91-%e6%b6%88%e6%9a%91%e6%96%b9%e6%b3%95%e5%95%8f%e9%a1%8c-%e9%a2%a8%e6%89%87%e5%90%b9%e8%87%89%e8%87%b4%e9%9d%a2%e7%99%b1%e9%80%80%e7%86%b1%e8%b2%bc/ Mon, 22 Jul 2024 07:21: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27

【明報專訊】是日大暑,今年高溫紀錄屢被打破,7月7日更錄得今年最高氣溫34.8℃。戶外活動,感覺自己像雪糕一樣融化中!應對酷暑,大家出盡法寶,但原來頸掛風扇長期吹臉可致面癱,而退熱貼貼額頭、薄荷噴霧無助降溫;大汗淋漓下跑入冷氣間,更隨時中「陰暑」。專家點出消暑誤區,以免大家消暑不成,可能更易中暑兼傷身!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設計圖片,cem seke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中暑用盡法寶 拆解5個消暑問題

什麼是中「陰暑」?
楊: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楊小鳴 蕭:註冊中醫蕭驪珣指蕭驪珣


今個夏天,溫度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酷熱天氣,容易中暑。楊小鳴指出,熱病分為不同程度,從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到最嚴重的中暑,「正常身體透過排汗、汗水蒸發帶走熱力,但當散熱速度不夠快,體溫過高,細胞或喪失功能而壞死,嚴重可致死亡」。兒童、長者、肥胖人士等較高危;服用特定藥物如利尿劑或部分精神科藥都可能影響散熱能力,增中暑風險。楊小鳴建議,夏日活動時可留意「暑熱指數」,尤其是長期病患,當指數達30或以上,就要採取防暑措施,避免暴曬。

中醫:毛孔突收縮 熱氣被困易不適

蕭:對中醫而言,中暑還細分為陽暑與陰暑,陽暑與西醫的中暑症狀相近,而陰暑雖常見於都市人身上,卻較少人為意,「運動後或戶外工作者本身體溫很高,貪涼馬上走入溫度較低的地方,雖然為了避暑,但反而更易中陰暑」!陰暑多出現在身體經歷很大的溫差,如從高溫室外突然進入冷氣房,「本來毛孔擴張得很厲害,入到低溫環境後毛孔、微血管突然收縮;排汗能力變差,熱氣被困在體內,猶如體內在焗桑拿,易不適」,症狀如身體微微發熱,卻不出汗,想吐,沒有胃口等。預防陰暑,宜避免在高熱下出入溫差大的地方,應用溫和方法慢慢穩定體溫。

消暑誤區:風扇吹臉可致面癱 薄荷噴霧無助降溫

便攜風扇仔款式愈出愈方便,由手持「進化」到掛頸就能送來涼風。不過內地曾有男童戴着掛頸風扇午睡,睡醒後出現面癱,與風扇仔有沒有關係?

蕭:在中醫角度,面癱與風邪有關;天氣炎熱時毛孔打開,風邪有機可乘。當風邪吹到臉上,進入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時,容易引起臉部歪斜的症狀。不建議長期吹風扇,尤其是大汗淋漓時,亦不宜對正臉部、頭部、頸部等部位吹風,否則容易產生偏頭痛、感冒;長者應避開關節部位,否則易致關節僵硬,產生痛症;小朋友不宜將風扇放入衣服內對着肚皮吹,避免肚痛。在室內時可把風扇向牆方向擺放,透過將周圍的溫度降低,幫助散熱。

楊:面癱又稱貝爾氏麻痹症,即控制臉部肌肉的第7條神經線發炎,暫未知成因,可能與神經線受損、受壓、出現腫瘤等有關,令到患者無法控制臉部肌肉。男童用掛頸風扇後出現面癱,可能是被風扇壓到臉部神經,使神經線受損,不建議睡眠時使用掛頸風扇。另外,使用手提風扇時亦要小心,若風扇曾受猛烈撞擊、跌過地上,電池結構或已受損,使用時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災。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風扇不宜長期對正臉部、頭部、頸部等部位吹風,否則容易產生偏頭痛和感冒。(linegold@iStockphoto)

退熱貼降溫 貼頸勝額頭

退熱貼貼額頭,散熱效果最理想?

楊:退熱貼雖清涼,但降溫成效沒有風扇明顯,如想增加降溫效果,可貼在血液流量大、血管貼近皮膚的位置,如頸部兩側、腋下、大腿等,當血液循環流動,接觸到冰涼物質時,就可較快將熱力帶走,冷卻血液,達到散熱效果。

蕭:退熱貼貼在皮膚,屬物理性降溫,相比起額頭,貼在頸後大椎穴或手腕內關穴(詳見「中醫意見」),效果更佳。不過,將冷藏過的退熱貼直接貼在穴位上,易造成不適,建議用濕毛巾抹腋下、頸部、大腿內側等位置,直接帶走汗水,更能幫助散熱。

冲凍水涼溫差太大 苦了心臟

薄荷噴霧噴在皮膚上「涼浸浸」,可助降溫?

楊:薄荷提供涼快感覺,是因為薄荷成分刺激到控制溫度的神經受體,錯誤發放信息,令人有涼快感覺,實際上身體並沒有降溫,只能讓人覺得舒服一點。

喝冰水、用凍水洗澡降溫效果明顯?

楊:兩者雖可幫助降溫,不過冲凍水涼非人人適合,需視乎身體情况,擔心溫差太大,血管大幅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不建議長期病患嘗試。

蕭:不建議。雖然可帶來短暫的舒暢,但有可能導致陰暑,因本身毛孔擴張得很厲害,突然急速收縮,熱氣被焗在體內,無法順利排汗,身體或覺不適,甚至發冷;建議喝室溫水慢慢降溫,亦可補充電解質;洗澡前可用毛巾先抹汗,散去部分熱力。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比起飲用冰水,中醫建議喝室溫水慢慢降溫,可避免中陰暑。(mashuk@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中醫意見:刮痧消暑 按穴紓緩不適

天時暑熱,坊間指中醫刮痧可消暑。註冊中醫蕭驪珣指,「痧是氣血內的毒,阻礙氣血運行,可透過刮痧活血化瘀,疏通體表經絡,將熱氣導出體外,幫助降溫」,刮痧較適合中陽暑的人士。當在酷熱環境,感到胃口不適、輕微頭昏腦脹,可先在陰涼地方休息,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再試刮痧。不過,當出現嚴重嘔吐、失去意識、呼吸急促等熱衰竭和中暑徵狀時,就應馬上求醫;「陰暑患者,較多出現腸胃不適,以中藥或其他方法調理身體會較適合」。

很多人對刮痧有誤解,以為刮得愈大力,愈紅甚至變紫則效果愈好,其實皮膚不同顏色反映不同問題。呈淡紅色或鮮紅色,代表體內有熱邪或暑氣;若是偏紫紅色,即是體內有氣血瘀阻,循環不通。另外,不是所有人都能起痧,「如本身氣虛,無法將邪氣逼出體表,難以出痧;又或病情隱於深處,刮痧也不能處理」,因此不建議盲目用力、「狠毒」地刮,否則影響外觀之餘,身體亦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多氣血修復。

小朋友、體弱長者、本身有皮膚問題如濕疹、牛皮癬,或BMI很低的人,都不適合刮痧,血小板量較低的人亦不宜,因刮痧是一個出血過程,身體或較難修復,有需要應找專業人士刮痧。

如怕痛,或怕刮痧令皮膚左一處紅、右一處紫,平日可按壓穴位,紓緩暑熱帶來的不適。蕭驪珣建議下列穴位按摩,按需要可分別按3至5分鐘:

  • 大椎穴
    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若此穴受寒易影響身體溫度調節,或頭痛、頸痛
  • 內關穴
    功效:紓解食慾不振、氣候引起的胃部不適
  • 曲池穴
    功效:疏風清熱,紓緩夏日中暑時的高燒、潮熱等症狀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夏日食療解熱 促進食慾

天氣持續升溫,胃口盡失,中醫擅長以食療消暑,去除體內暑氣。註冊中醫蕭驪珣推薦適合夏日的食療,解熱之餘,亦促進食慾。

  • 冬瓜湯:
    冬瓜清熱、消暑;但因冬瓜利水,本身尿頻的人飲用後或有更多小便,月經期間、容易胃痛的人都不宜多吃
  • 苦瓜:
    正所謂不時不吃,夏日當造的苦瓜性寒味苦,可清熱消暑、利尿;可涼拌,煲苦瓜湯或苦瓜排骨湯;但本身手腳冰冷的人不建議多吃
  • 西瓜:
    含水量高的西瓜是夏日水果,性寒,可助退熱;但亦因其寒涼,多吃易肚瀉,建議脾胃功能一般的人,如常胃痛、腸胃炎的人不宜多吃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西瓜清甜多汁,消暑一流,但屬性寒涼,不宜多吃。(MahirAtes@iStockphoto)

  • 酸梅湯:
    味道酸甜開胃,生津解渴,紓緩口乾、心煩等症狀;但始終酸梅味道帶酸,腸胃功能一般的人不宜空腹飲用;另外因酸性食物具收斂特性,月經期間飲用或使流量減少,來經時不宜飲用
  • 薏仁綠豆糖水:
    薏仁健脾益胃、利水、清熱退火,綠豆清熱消暑;不過因兩者含一定澱粉質,糖尿病患需留意攝取量,亦不建議加入太多糖調味
  • 薄荷水:
    夏日宜多補充水分,嫌清水清淡無味,可加入薄荷。薄荷具疏散風熱之效,可助改善夏天暑熱症狀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www.afterroberto.com/%e5%b0%bf%e9%81%93%e7%82%8e-%e8%82%ba%e7%82%8e%e8%87%b4%e6%95%97%e8%a1%80%e7%97%87-%e4%b8%83%e6%88%90%e7%94%b1%e7%b4%b0%e8%8f%8c%e6%84%9f%e6%9f%93-%e7%9f%ad%e6%99%82%e9%96%93%e4%bb%a4%e5%99%a8/ Wed, 17 Jul 2024 04:48: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98 【明報專訊】89歲的烹飪專家「方太」方任利莎,早前患尿道炎引致敗血症(sepsis),慶幸有驚無險,留醫20日後康復出院。然而,未必人人都像方太般幸運,敗血症病情可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當病人多重器官衰竭,並有感染性休克,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2018年香港成人死亡個案中,有27.8%都與敗血症相關。[編按:有專家指,誘發敗血症的原因眾多,加上可以出現體溫過高或過低、心跳過快、呼吸急促等徵狀亦非敗血症獨有,因此醫生要診斷敗血症並非易事。以敗血症成年患者為例,最常見的3個受感染部位: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敗血症–敗血症的出現不限於細菌入血,當真菌、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單攻擊外來物,更破壞器官,導致炎症反應,甚至器官衰竭。(設計圖片,Aleksei Naumov@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敗血症拖延1小時 死亡率增9% 方太尿道炎引致

方太早前患上尿道炎,其女兒在社交平台分享經歷,指方太按醫生指示服用7天抗生素,突然高燒、嘔吐、「躺着一動不動」,最終證實患上敗血症,留院20日後才康復出院。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醫生嚴建明指,敗血症具高死亡率和病情迅速惡化的特性,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方太(方太(任利莎)fb圖片)

病原體入侵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中大醫學院去年發表研究指,本港成人四分之一死亡個案與敗血症有關,發病率、死亡率在10年間呈上升趨勢(詳見「知多啲」)。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是敗血症成年患者最常見的3個受感染部位。

很多人認知,敗血症是由細菌入血引起,但遠不止於此,嚴建明解釋敗血症是因細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不單攻擊這些外來物,更破壞體內器官,導致全身出現炎症反應」。與此同時,病原體在體內繁殖,「引起血管損壞、滲漏及擴張,令血壓偏低,還影響身體凝血功能,結成血塊,造成栓塞」。當血壓不足以提供血液予重要器官,微血管又出現血栓,便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引致器官衰竭。

長幼、長期病患 免疫力低增風險

數列風險因素,嚴建明指,長者、兒童,還有長期病患如癌症、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等,本身免疫力較低;或未有接種疫苗的人士,身體缺乏抗體保護,都較容易受感染後惡化成敗血症。其次,病原體數量和殺傷力都會影響敗血症的發病及惡化速度,「例如(患者)感染的細菌或病毒量較高、有抗藥性,或是遇上像SARS、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俗稱『食肉菌』的甲型鏈球菌等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兩者結合下,病情就會迅速惡化,引致敗血症風險大增。 在方太的案例中,雖然她服用抗生素,但是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再加上身為高齡長者,結果就演變成敗血症。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長者高危–長者等免疫力較低人士,遇上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從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較高。(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zGel@iStockphoto)

徵狀非敗血症獨有:發燒、心跳快、呼吸急促

嚴建明又指,敗血症會引致全身性免疫反應,「例如體溫過高(超過38℃)或過低(低於36℃)、心跳過快(每分鐘90次以上)、呼吸急促、白血球數值過低或過高等徵狀」。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補充,患者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寒顫、皮膚變紫等徵狀。正因為誘發敗血症的原因眾多,上述徵狀亦非敗血症獨有,醫生診斷敗血症並非易事。曾有研究發現,「20%個案起初以為是敗血症,最後卻發現不是,找到其他源頭」。

凌若崴表示,醫生主要靠經驗和臨牀診斷,留意病人徵狀找出有沒有受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等;觀察各器官的指標,如呼吸、含氧量、血壓等;還要抽血觀察腎指數、血小板量、肝指數等,看看有沒有出現器官衰竭;同時從血液培養找出細菌、病毒等的蹤影。綜合以上,才能判斷病人是否患上敗血症。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嚴建明(受訪者提供)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凌若崴(受訪者提供)

源頭難尋 醫生落藥如查案

對付敗血症,最理想情况就是找到「元兇」,對症下藥。敗血症約七成由細菌感染導致,約三成由病毒與真菌等引起,分別要處方抗生素、抗病毒藥及抗真菌藥應對。若感染部位有膿瘡,還需透過手術放膿等,讓組織不再發炎;並輔以器官支援,如用呼吸機幫助呼吸、「強心藥」維持血壓。「不過治療最困難的地方是,最嚴重、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僅約30%能確診由什麼細菌引起;有60%至70%嚴重病人,我們知道他們有感染,卻找不到源頭。」凌若崴說。

雖然可透過血液培養尋找感染源頭,但可能需要三數日才驗出,亦不一定找到,為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醫生會憑臨牀經驗用藥,例如了解病人曾感染的細菌,曾到訪的地區,懷疑哪些器官有感染,從而推測可能的菌種,再處方合適抗生素療程;用藥後再評估病情,若沒有好轉就再找其他可能,猶如偵探一樣;但若病情嚴重,無計可施下就會直接用效力最強的抗生素。

從細菌感染惡化至敗血症,凌若崴指,速度可快至以日數甚至小時為單位。有病人可能在社區接受治療數日,才演變成敗血症,但他亦遇過患者入院時身體狀况還可,卻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出現敗血症。治療敗血症分秒必爭,「很多研究指,一般敗血症患者,建議3小時內處方抗生素,但當惡化至最嚴重的程度,即多重器官衰竭並出現感染性休克,就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嚴建明補充,有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

4器官衰竭 死亡率近五成

隨着衰竭器官數量增加,死亡率亦會上升,以香港為例,凌若崴的研究發現,當有1個器官衰竭死亡率為15%,4個或以上飈升至接近五成。即使敗血症受控,文獻記載康復者可能在腦部、肺部出現後遺症,如神志錯亂或記憶衰退,若肺部曾有嚴重呼吸綜合徵,有可能出現肺纖維化、肺硬化,影響呼吸功能。

凌若崴在訪問中多次提到「現代醫學都不是很清楚……」儘管現時醫學昌明,但敗血症對醫生而言仍是一大敵人,「有時即使用對藥,有些病人仍可能無法康復,是治療此病的難處」。醫學界對敗血症的療法很有限,暫未有針對的藥物面世,「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早給予適當治療,控制感染。因此當懷疑出現敗血症相關徵狀,應盡早求醫」。嚴建明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讓免疫系統產生相關抗體,身體就能得到較好的保護。


相關閲讀:【尿道炎】常見病徵尿頻、尿急、尿痛 中老年更年期後女性注意 養生:少吃辛辣煎炸


知多啲:新藥研發應用 快不過抗藥細菌變異

「全球趨勢而言,敗血症數字不斷上升,香港也是。」中大醫學院去年發布本地成年人敗血症的研究報告,分析2009至2018年的10年間本港公立醫院逾1300萬住院病例,指出敗血症發病率每年增2.8%,而死亡率每年增1.9%。在2018年,每10萬人有759人患敗血症,當中有156人死亡。

尿道炎、肺炎致敗血症?七成由細菌感染  短時間令器官衰竭 處方抗生素分秒必爭  
插喉供氧、手術等治療都有可能使細菌更易侵襲身體,增加感染風險。(ake1150sb@iStockphoto)

老化+治療風險 敗血症年增2.8%

負責研究的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指,本地發病率上升有幾個原因。人口老化下長期病患增加,他們免疫系統較弱,容易受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亦會隨之增加。醫療進步亦是因素之一,病人可接受的治療更多,如插喉供氧、手術等,這些治療都有可能使細菌更易侵襲身體,增加感染風險。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細菌愈見「惡毒」 勿濫用抗生素

急症科專科醫生嚴建明亦指,現今的細菌愈來愈「惡毒」,「20年前沒有看到這麼多抗藥性細菌,但現在卻很常會遇到,所以醫生經常提醒不要濫用抗生素,因細菌會逐漸演變出抗藥性,一旦感染,普通抗生素就會失去效用」。儘管現今藥物治療成效不斷進步,但細菌變異速度亦很快。「研發抗生素或其他藥物需要做許多臨牀檢查及測試,才能通過藥檢去到實際應用,大部分都需要10至20年時間。但一種細菌短短2、3年,甚至幾季已經可以出現不同的抗藥性。」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續增 料暑假高峰 孔繁毅籲高危群組接種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6%84%9f%e6%9f%93%e5%91%bc%e5%90%b8%e9%81%93%e5%90%88%e8%83%9e%e7%97%85%e6%af%92rsv%e7%ba%8c%e5%a2%9e-%e6%96%99%e6%9a%91%e5%81%87%e9%ab%98%e5%b3%b0-%e5%ad%94%e7%b9%81%e6%af%85%e7%b1%b2%e9%ab%98/ Tue, 21 May 2024 10:17: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87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昨稱,本港正處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病毒)流行季節,今年4月以來每周RSV個案均錄得增長,至今升幅逾70%,料7、8月進入感染高峰期。他說60歲以上長者,以及糖尿病、心臟病等長期病患者屬高危群組,感染RSV後更易出現重症甚至死亡,呼籲接種RSV疫苗。身兼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的孔繁毅建議政府早日將RSV疫苗納入長者疫苗接種計劃。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料暑假高峰 長者重病率高

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科學委員會現時未有就接種RSV疫苗提出建議,衛生防護中心知悉世衛將於9月開會討論RSV疫苗,並發表新建議,預期有更多關於RSV疫苗安全和成效的科學證據;科學委員會將繼續留意本港及海外有關RSV疫苗的科學發展及成本效益研究,適時討論並從公共衛生角度提出接種建議。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孔繁毅:感染RSV需住院65歲人士死亡率11% 長期病患者亦高危

孔繁毅昨表示,今年1月起RSV檢測陽性數目每周錄得升幅,預計今年感染流行趨勢與往年相若。他引述研究指出,感染RSV而需住院的年滿65歲長者死亡率為11%,較其他年齡層高出逾100倍;糖尿病、心臟病、慢阻肺病、哮喘患者亦屬高危,提醒長者及長期病患者做好個人防護,在人多擠逼地方戴口罩及注意手部衛生。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稱,RSV疫苗對於60歲以上人士的效力達八成,且通常只需接種一劑。他稱加拿大安大略省今年開始資助居住安老院年滿60歲等合資格人士接種RSV疫苗,且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美國糖尿病協會等國際醫學組織皆發指引建議60歲以上長者接種一劑RSV疫苗。


相關閲讀:糖尿病人運動要恆常 帶氧、負重運動助穩定血糖 計算心跳率反映運動強度、成效


藥劑會倡院舍長者免費接種

目前本港接種RSV疫苗需自費。蘇曜華建議政府適時研究外國做法和國際指引,盡早免費為安老院長者接種,亦相信院舍外展服務能有效降低院舍長者感染RSV的死亡及重症率。

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續增 料暑假高峰 孔繁毅籲高危群組接種疫苗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講座教授孔繁毅(左)及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右)昨召開記者會,籲高危一族盡快接種RSV疫苗。(曾憲宗攝)
]]>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www.afterroberto.com/%e6%89%81%e6%a1%83%e8%85%ba%e7%82%8e%e7%97%87%e7%8b%80%e7%99%bc%e7%87%92%e5%92%bd%e5%96%89%e5%85%a9%e5%81%b4%e7%97%9b-%e5%8b%bf%e6%b7%b7%e6%b7%86%e5%82%b7%e9%a2%a8%e6%84%9f%e5%86%92/ Mon, 06 May 2024 06:45: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93 【明報專訊】隨新冠疫情減退,社會全面復常後,不少傳染疾病出現上升趨勢,當中包括扁桃腺炎。(編按:扁桃腺的功能是什麼?具有免疫功能,與分別位於舌根和鼻咽內的兩組淋巴體,形成一個功能猶如哨兵的淋巴圈,是抵禦經口腔進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扁桃腺炎常見症狀是發燒、喉嚨痛,常被當作一般傷風感冒。但若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依然反覆,情况持續逾一周,就應馬上求醫。事關病情惡化可導致扁桃腺積膿,膿液可能擴散至呼吸道,以至胸腔,嚴重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臟受損。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喉痛元兇–扁桃腺位於咽喉深處兩側,是導致喉嚨痛的罪魁禍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Nuttawan Jayawan@iStockphoto)

扁桃腺位罝? 扁桃腺炎常見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當傷風感冒

位於咽喉深處兩側的扁桃腺,腺體雖小,卻是造成喉嚨痛的罪魁禍首。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杜永禧指出:「八至九成喉嚨痛源於扁桃腺炎,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扁桃腺炎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經空氣中飛沫傳播,自從口罩令解除後,臨牀上的確見到扁桃腺炎有上升趨勢。」感染途徑除了因接觸到病人飛沫外,也可能透過共享食物飲料或共用餐具而染病。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診斷方法–診斷扁桃腺炎,醫生會因應徵狀,並檢查耳朵、鼻子和喉嚨是否有腫脹和感染。需要時會以棉棒刮取扁桃腺或喉嚨後部的組織作細菌快速測試。(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torwai@iStockphoto)

注意不會流鼻水打噴嚏 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引起

跟傷風感冒最大的分別,扁桃腺炎不會出現流鼻水和打噴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而喉嚨痛位置亦不在中央,而是在咽喉兩側。嚴重者會因扁桃腺脹大而阻塞氣道,呼吸困難。杜永禧指出,絕大多數扁桃腺炎都屬於病毒性,而細菌性則只佔不多於三成。「病毒性扁桃腺炎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一般都能自然痊癒。不過,醫生比較關注感染EB病毒引起的扁桃腺炎,因為此病毒可引起單核白血球增加,令病人發高燒及喉嚨痛,並維持2至4星期;此外,亦有可能影響肝功能,嚴重可導致肝衰竭。」而一般扁桃腺炎發燒只會持續3至5日,一旦發現高燒持續,就應及早求醫。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最大分別–扁桃腺炎跟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病人不會流鼻水和打噴嚏。(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karinsasaki@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EB病毒最「惡」 可致肝衰竭

感染EB病毒引起的扁桃腺炎病情相對嚴重,惟並無針對的治療方案,主要靠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病毒,並透過紓緩藥物消除病徵,包括以類固醇藥物消炎止痛,杜永禧補充:「病情嚴重的病人或需入院治療和監察病情,例如因吞嚥困難而無法進食,甚至出現脫水情况,就要入院吊鹽水。此外,亦需監測病人肝功能,若病人患有慢性肝病,例如乙型肝炎,就要加倍小心,若肝酵素持續高水平,就要轉介至肝臟專科跟進治療。」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杜永禧(受訪者提供)

可引起併發症 積膿須打消炎針 開切口抽膿

細菌性扁桃腺炎引起的病情就更為嚴重,需要抗生素消滅細菌,一旦延誤治療,後果嚴重,因為扁桃腺炎可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徵狀由咽喉一直向下推移,杜解釋:「當扁桃腺炎不受控制,扁桃腺周圍會發炎積膿,例如扁桃腺旁膿瘍就表示出現併發症,病人須立即治療,包括注射消炎針,並在積膿位置開切口抽膿。嚴重積膿更可能擴散至氣管,令呼吸道收窄,造成呼吸困難,須即時安排插喉以打通呼吸道,否則有窒息的危險。」

病情惡化可致頸腫如被掐 呼吸困難心跳快

有病人因為未能獲得適切治療,病情急劇惡化,在深切治療部留院近兩星期。杜永禧憶述:「該名年約50歲女病人,病情由喉嚨痛開始,持續了10天,病情反覆,其間有向普通科醫生求醫,確診細菌性扁桃腺炎,獲處方抗生素,惟完成療程後,病情依然反覆。」據病人描述,服藥後病情反覆,除了喉嚨痛、吞嚥困難外,更逐漸出現頸部腫脹,感覺猶如被掐頸一樣,令其呼吸困難,心跳異常急速,捱病逾10日。杜指出:「病人當時的積膿已由扁桃腺附近擴散至心臟,因而出現呼吸困難及心跳加快等情况,須即時入院,並在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除了靜脈注射抗生素,還要透過胸腔鏡引流膿液。病人其後需要定時回醫院洗傷口,她坦言無法想像喉嚨痛會惡化至幾乎失去性命。」杜強調這種案例非常罕見,但提醒病人不要忽略扁桃腺炎的嚴重度。

知多啲:扁桃腺當「哨兵」 抗細菌病毒

位置:扁桃腺位於喉嚨內懸雍垂(俗稱「吊鐘」)兩側旁,是由淋巴體組成的腺體(見圖)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solar22@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功能:扁桃腺具有免疫功能,與分別位於舌根和鼻咽內的兩組淋巴體,形成一個功能猶如哨兵的淋巴圈,是抵禦經口腔進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

病因:扁桃腺炎多經由病毒感染引起,不過細菌也會導致扁桃腺炎

主要症狀:喉嚨痛、發高燒、吞嚥困難及頸喉部腫脹等

治療:病毒性扁桃腺炎靠紓緩藥物消除喉嚨痛、發燒等症狀;細菌性扁桃腺炎則需以抗生素治療消滅細菌

一般來說,扁桃腺隨年齡增長會逐漸萎縮,發炎情况逐漸減少,不過,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指出,若出現下述任何一種情况,醫生會建議病人考慮切除扁桃腺(詳見「治療對策」):

1.反覆發炎,雖沒有特定標準,但普遍認為每年發炎高達5次

2. 每次發炎均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3. 發炎導致積膿情况超過2次

4.扁桃腺肥大,阻塞氣道,影響呼吸,導致睡眠窒息

5.發炎反覆發作,對日常生活或工作造成影響

治療對策:慢性扁桃腺炎 可切除根治

扁桃腺炎長期反覆發作,會逐漸形成慢性扁桃腺炎,症狀雖比急性扁桃腺炎輕微,較少發燒,通常只有輕微吞嚥疼痛或感覺喉嚨有異物,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卻提醒:「當喉嚨痛時感到兩側扁桃腺發炎腫大,而且發作時間較長或時常反覆發作,就屬於慢性扁桃腺炎。慢性扁桃腺炎難以靠藥物治癒,若要徹底根治,就要透過手術切除扁桃腺。」但有說切除扁桃腺會影響免疫力,杜否定此說法,「雖然扁桃腺是免疫系統其中一部分,但舌根和鼻咽內兩組淋巴體,同樣具有免疫功能,若扁桃腺反覆發炎,將之切除對免疫力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且在青春期過後,扁桃腺的免疫功能會被身體其他免疫系統取代,因此切除扁桃腺並不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醫生會因應病人扁桃腺的大小、發炎頻密程度及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詳見「知多啲」),判斷是否有需要切除」。
隨醫療科技發展,扁桃腺切除手術已由外科手術刀,逐漸進展至採用止血刀、射頻燒融術,以至手術機械人,新型手術儀器大大減低流血風險和術後疼痛,復元期亦較短,杜指出:「術後24小時內會有出血風險,最怕出血量太大會阻塞氣管,引起窒息,因此必須小心監察。此外,病人應在術後及早進食,有助促進口腔內筋腱復元,恢復吞嚥功能。」


相關閲讀:【頭頸癌症知多少】扁桃腺、唾液腺、甲狀腺也會生癌?

反覆發炎 或癌症徵兆

不過,「喉嚨痛亦有可能是由咽喉炎,甚至口腔或咽喉腫瘤引起,切除扁桃腺後,會化驗扁桃腺組織,檢測有否癌細胞」。杜永禧提醒,扁桃腺反覆發炎不一定是慢性扁桃腺炎,也有可能是扁桃腺癌或淋巴癌的徵兆,應及早釐清。當檢查發現兩邊扁桃腺體積不均稱、扁桃腺質感堅硬,又或扁桃腺潰瘍,令唾液帶有血絲等情况,應及早進一步檢查。 文:葉凱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流感或冬夏季無間斷 新冠JN.1病毒株趨升 防護中心籲接種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6%b5%81%e6%84%9f%e6%88%96%e5%86%ac%e5%a4%8f%e5%ad%a3%e7%84%a1%e9%96%93%e6%96%b7-%e6%96%b0%e5%86%a0jn-1%e7%97%85%e6%af%92%e6%a0%aa%e8%b6%a8%e5%8d%87-%e9%98%b2%e8%ad%b7%e4%b8%ad%e5%bf%83%e7%b1%b2/ Tue, 30 Apr 2024 09:57: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50

衛生防護中心指流感活躍程度維持高水平,預料流感季節會持續一段時間;新冠活躍程度輕微上升,其他呼吸道感染亦較流行。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目前難以具體評估流感季節長度,相信仍會維持約數星期,亦不排除冬季與夏季流感季節會「無間斷」交替,呼籲市民盡快接種流感及新冠疫苗外,更要注重個人衛生,例如佩戴口罩亦同樣重要,若小童感染流感,也應盡快求醫。

流感或冬夏季無間斷 新冠JN.1病毒株趨升 防護中心籲接種疫苗 
(馮凱鍵攝)

流感病毒株H1趨升 599宗成人重症、死亡個案 或冬夏季無間斷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黃凱基目前流行病毒株由1月的甲型H3轉為甲型H1,4月起甲型H1流感活躍程度持續上升,現時比例佔超過八成。流感嚴重個案方面,今季共599宗成人重症或死亡個案,當中逾7成沒有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超過8成人患慢性疾病;22宗0至15歲兒童重症或死亡個案,其中10宗為甲型H1流感、8宗H3流感、3宗乙型流感和1宗有待分型流感,當中近8成七人沒有接種疫苗,共10人併發嚴重肺炎,8宗涉神經系統併發症,3宗休克及1宗心肌炎。

黃凱基又指,安老院舍流感疫苗覆蓋率逾8成,長者和兒童群組亦超過一半,比率較過去「大大增加」,但同時反映院舍有近兩成長者沒接種疫苗,亦有近一半長者和兒童未打針。

流感或冬夏季無間斷 新冠JN.1病毒株趨升 防護中心籲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高級醫生黃凱基(左)表示,流感活躍程度維持高水平,預料流感季節會持續一段時間。圖右為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馮凱鍵攝)

衛生防護中心料流感季節有新一輪感染

衛生防護中心指,早前較流行的甲型H3病毒近期感染比例下降,同時甲型H1流感的活躍程度在4月開始持續上升,感染比例現在已經佔超過八成,成為最流行的病毒株。張竹君指, 本港流行的流感病毒株由甲型H3轉為甲型H1後,料會再有一輪感染,而且港人外遊頻繁,目前外地不少地方有其他病毒株流行,也有機會因此令其他病毒株在港流行,拉長流感季節。

流感或冬夏季無間斷 新冠JN.1病毒株趨升 防護中心籲接種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馮凱鍵攝)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籲接種疫苗戴口罩 小童感染盡快求醫

張竹君又指,流感疫苗可應對目前流行的病毒株,故無改變接種疫苗的建議。至於近期兒童感染個案的腦病變情况增加,她相信因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增,所以相應有更多人感染,而腦病變屬嚴重情況,部分個案涉及個人體質或遺傳因素,除接種疫苗以外,注重個人衛生例如佩戴口罩亦同樣重要,若小童感染流感,也應盡快求醫。

流感或冬夏季無間斷 新冠JN.1病毒株趨升 防護中心籲接種疫苗 
流感季節尤其是兒童及高風險人士,在人多擠逼的地方佩戴口罩,以減低傳播風險。(明報資料圖片,曾憲宗攝)

相關閲讀: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新冠JN.1病毒株 一周19宗嚴重或死亡個案 

至於新冠病毒,黃凱基指新冠活躍程度輕微上升,當中JN.1病毒株最流行,檢測陽性比率為9.73%,較過去一周上升。過去一周(21日至27日)共19宗新冠嚴重或死亡個案,當中3名為兒童,均未曾接種疫苗。至於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兒童呼吸道病原體陽性檢測率中,鼻病毒和腸病毒仍屬最高,而腺病毒陽性檢測率有8%至9%,肺炎支原體有8%,較早幾周前的5%上升。

病牀使用率方面,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表示,過去兩周急症室首次求診人次和內科住院病床使用率在高位徘徊,但無明顯上升趨勢,屬周期性起伏。兒科住院病床使用率就由90%上升至110至109%之間,顯示公立醫院服務需求輕微上升,而基於明日是公眾假期,預料服務需求亦會上升,會適時調動急症科、內科及兒科人手應付需求,有需要時將調整和採取不同應變措施。


相關閲讀:流感高峰注意6徵狀盡快求醫 提防上呼吸道感染併發腦膜炎及肺炎致命


上呼吸道感染個案升 多為喉嚨痛、咳嗽、流鼻水徵狀

醫管局家庭醫學統籌委員會主席梁堃華表示,明日勞動節14間普通科門診會繼續提供服務。過去兩、三周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所見,上呼吸道感染個案上升,大部分求診市民有喉嚨痛、咳嗽和流鼻水等癥狀,個別小童出現高燒,呼籲高風險人士接種流感疫苗及注意個人衛生。

]]>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