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餵哺母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2 Sep 2024 06:31:1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餵哺母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6%89%8b%e5%aa%bd%e5%aa%bd%e6%93%94%e5%bf%83%e5%a5%b6%e9%87%8f%e4%b8%8d%e8%b6%b3-%e4%b9%b3%e6%88%bf%e8%84%b9%e7%97%9b%e5%a6%82%e4%bd%95%e7%b4%93%e7%b7%a9-%e9%86%ab%e7%94%9f%e6%8b%86%e8%a7%a3/ Thu, 12 Sep 2024 06:3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88 近年母乳餵哺廣受大眾推崇,但對於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而言,母乳餵哺並不容易。部分新手媽媽對於全母乳餵哺仍然心存疑慮,擔心因奶量不足而未能餵飽寶寶或提供充足營養。有婦產科專科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絕大部分孕婦產後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雖然母乳餵哺對嬰兒和媽媽健康均有莫大裨益,但每個媽媽及嬰兒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要有正確的餵哺信念及態度,結合健康的身體條件及情緒狀態,是順利餵哺母乳的第一步。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不少新手媽媽都對全母乳餵哺有很多的擔心,例如奶量不足無法令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大部分媽媽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勿予自己太大壓力。

首次母乳餵哺時間:分娩後及早開始 順產後30分鐘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解釋,孕婦產後隨着胎盤脱落,身體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大腦會發出信息分泌催乳激素,令乳房開始脹奶。若醫生認為婦女產後情况穩定,會建議媽媽在產後30分鐘內跟嬰兒肌膚相親,盡早讓初生嬰兒學習吸啜乳房,同時刺激乳汁分泌。剖腹生產的孕婦「上奶」相對遲一點,但一般會在生產後24至72小時內發生。

李醫生續指,嬰兒出生後首數周,母乳成分會出現巨大變化。初乳較濃稠,有助嬰兒排便和獲得抗體;上奶後2至3周會分泌過渡乳,奶量會開始提升建立供應,以應付嬰兒所需的具體奶量;4至6周後奶量開始穩定,分泌出來的成熟乳是嬰兒長期的營養來源。一般而言,媽媽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成長需要,製造和調配母乳成分。

餵哺時注意寶寶吸啜和吞嚥動作 

乳汁的製造基於供求原則,即需求愈大,供應量便愈多,反之亦然。李醫生表示,餵奶的次數按嬰兒需要而定,一般每天餵奶最少8至12次。餵哺時應注意姿勢正確,留意嬰兒的吸啜和吞嚥動作。除此之外,媽媽體內的催產素在凌晨會特別高,故建議晚上也堅持餵哺母乳或每4小時泵奶一次,以保持乳汁分泌和避免塞奶。平日勿待嬰兒太餓才開始餵哺,因為媽媽和嬰兒同時焦急,會增加餵奶難度。

「埋身」親餵 vs奶樽餵哺

不少媽媽認為「埋身」親餵最初較為辛苦,相比之下,用奶樽餵哺感覺較為實在,能控制份量和觀察嬰兒進食狀况,因此部分媽媽會選擇將母乳泵到奶樽再餵哺。李醫生提醒,埋身餵哺其實有不少好處,例如可透過增加身體接觸加強母嬰感情聯繫。嬰兒慢慢亦會懂得調整習慣,例如在不太餓時輕力吸啜;相反奶樽較易流出奶汁,嬰兒吸啜亦較被動,就像自助餐一樣,有可能吃得比需要的多。

觀察寶寶體重及大小便次數

一般而言,嬰兒的體重增長、黃疸指數和大小便數量,是判斷嬰兒進食量是否足夠的重要指標。嬰兒出生後4至5天,胎糞會開始變成正常大便,出生後收水或體重下跌約7至10%以內屬正常,大部分嬰兒於7至14日內會回復出生體重。正常嬰兒第一天最少一次小便、一次大便,至第5天後,次數會逐漸增加,每天最少應換上6至8條有清澈小便的尿片和3至6條有大便的尿片。

乳脹塞奶可致乳腺炎 溫和按摩乳房可緩解

痛楚是餵哺母乳的一大障礙,造成乳頭破損的常見原因包括嬰兒含啜方式不正確、舌繫帶過短而無法順利含住乳頭等。不少新手媽媽以為痛楚是正常,大多不以為意,倘若有持續不適,建議及早諮詢專業人士,找出原因。

另外李醫生指出,餵哺母乳導致塞奶或乳腺炎亦屬常見,誘發原因包括媽媽相隔太久沒餵奶或泵奶、休息不足、穿著太緊或有鐵線胸圍、乳頭破損引致細菌感染等。情况亦常見於在職媽媽剛投入工作未能定時泵奶、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對母乳需求下降等階段。

乳房脹痛時,過長時間熱敷或會令情况惡化。李醫生建議温和按摩乳房,使乳汁流動,紓緩塞奶情况,或以冷敷止痛和消腫,並考慮按摩塞奶處與乳頭之間的位置。媽媽亦應盡量最少每2至3小時讓嬰兒吸啜乳房或泵奶,因痛楚而停止餵哺,無法有效改善情况。


相關閲讀:【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哺乳期間均衡飲食毋須戒口 應避免飲酒

哺乳期間的飲食要均衡及多元化,注意水分和營養攝取,避免刻意節食,一般亦不需特別戒口,惟飲酒會影響母乳餵哺。酒精會進入母乳,加上出生數月的嬰兒餵哺次數比較頻密,過量攝取含酒精的母乳容易令嬰兒焦躁不安,故此媽媽應盡量少飲酒。

不少媽媽擔心藥物會影響嬰兒,因此抗拒服藥。實際上,大部分藥物都與母乳兼容,授乳媽媽如要服用藥物或注射疫苗,可先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閲讀:孕婦產後高危?腹直肌分離影響肌肉功能、肚皮下垂鬆弛 術後護理4點要注意

餵哺期無上限 家人支持最重要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嬰兒首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6個月至1歲繼續以母乳為主,再添加輔食;1歲後開始調整固體食品比例,可考慮持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以上,又或自然離乳,歲數並無上限。

餵哺母乳是自然的過程,媽媽要付出無比的耐性和信心,但切忌給自己太大壓力。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對媽媽堅持餵哺母乳十分重要。

]]>
【母乳餵哺】嬰兒最安全方便天然食糧 對母嬰健康有益  早產媽媽母乳未必足夠  //www.afterroberto.com/%e6%af%8d%e4%b9%b3%e9%a4%b5%e5%93%ba-%e5%ac%b0%e5%85%92%e6%9c%80%e5%ae%89%e5%85%a8%e6%96%b9%e4%be%bf%e5%a4%a9%e7%84%b6%e9%a3%9f%e7%b3%a7-%e5%b0%8d%e6%af%8d%e5%ac%b0%e5%81%a5%e5%ba%b7%e6%9c%89/ Thu, 01 Aug 2024 09:34: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08 【明報專訊】8月 1日至 7日是「國際母乳哺育周」。去年公立醫院住院期間全母乳餵哺率不足兩成,連續 4年下跌。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醫生劉偉霖表示,主要原因是社會對母乳餵哺認識不足,身邊人不支持全母乳餵哺。除了缺乏支持,母親亦會因為早產未必有足夠母乳餵哺。位於香港兒童醫院的本港首個母乳庫明年初投入服務,醫管局計劃每年收集1000升母乳,令早產嬰受惠。


相關閲讀:【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母乳:嬰兒最安全方便經濟天然食糧 有利母嬰健康

劉偉霖強調,母乳是嬰兒最安全、方便和經濟的天然食糧,對母嬰健康有益,除非有醫療需要,否則任何母乳代替品皆非必要。

廣華醫院與 7間設產科的公院自2016年起,陸續獲愛嬰醫院香港協會認證為「愛嬰醫院」。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助產士陳麗珊表示,醫院已提供產前母乳餵哺教育、一站式母乳餵哺環境和出院支援熱線,希望將來全母乳餵哺率達100%。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 7大助孕飲食法則 提升懷孕成功率 附營養師提供準媽媽飲食禁忌

計劃明年初接受母乳捐贈 早產嬰受惠

在廣華醫院誕下 5胎的Juliana,先後全母乳餵哺 5名仔女,直至他們 6個月大,之後以母乳為主餵哺子女至 9個月大或以上。其間她經歷乳腺炎、乳頭生水疱等,但形容餵哺母乳時光寶貴,鼓勵其他媽媽放鬆享受親子相處。

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梁永昌指,本港 32周或以下出生的早產嬰佔比約1%,媽媽未必有足夠母乳餵哺。為幫助早產嬰獲母乳餵哺,他表示母乳庫明年初起接受母乳捐贈,以增強早產嬰健康。

【母乳餵哺】嬰兒最安全方便天然食糧 對母嬰健康有益  早產媽媽母乳未必足夠 
Juliana喺13年間誕下5名子女,佢話全母乳餵哺嘅路途並唔平坦,鼓勵新手媽媽勇於向專業醫護求助,「唔需要死撐」。左起: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梁永昌、Juliana嘅丈夫Jason、Juliana、廣華醫院婦產科顧問助產士陳麗珊、廣華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醫生劉偉霖。(黃嘉禧攝)
]]>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4%b8%80%e6%88%90%e5%80%8b%e6%a1%88%e8%88%87%e9%81%ba%e5%82%b3%e5%9f%ba%e5%9b%a0%e6%9c%89%e9%97%9c-brca%e5%9f%ba%e5%9b%a0%e8%ae%8a%e7%95%b0%e6%98%af%e4%bb%80%e9%ba%bc/ Tue, 23 Apr 2024 10:20: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11 【明報專訊】基因是人類的生命密碼,不單影響智力及外形,連身體易於患癌與否,往往也與基因有關。乳癌就是其中一種常見而且與基因有關的癌症。(編按: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包括50歲以下乳癌患者、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患乳癌的男士,還有……)

一成乳癌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帶BRCA基因變異 乳癌風險高數倍

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發現有超過100種基因和乳癌有關,但是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約九成乳癌個案其實和基因或遺傳並沒有關係,真正和遺傳基因有關的乳癌個案只佔整體約一成。這百多種基因誘發乳癌的機率各有不同,根據它們的發病率,醫學界將之細分為高穿透性、中穿透性和低穿透性基因。高穿透性基因中,最常見兩種就是BRCA 1和BRCA 2基因變異。BRCA 1和BRCA 2是抑制腫瘤的基因,可以修補受損DNA,阻止細胞不正常生長。一旦這兩種基因變異,不單難以抑制腫瘤生長,更會增加患上癌症的機率。研究顯示,如果身上帶有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便有50%至70%在80歲之前確診患上乳癌。而一般人患乳癌的機率約為8%至9%,意味着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攜帶者,患上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數倍。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男士患乳癌宜驗基因

乳癌並非只影響女性,男士也有可能患上乳癌,他們亦會攜帶可能誘發乳癌的變異基因。然而,男士患乳癌只佔整體個案約1%,如不幸患上,醫生會建議病人作基因檢測,排除帶有變異基因的風險。

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都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1. 50歲以下乳癌患者

2. 三陰性乳癌病人

3. 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

4. 患上乳癌的男士


相關閲讀: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監察與切除乳房 存活率差不多

檢測乳癌基因的方法十分簡單,抽血檢查便可以。一旦發現攜帶高危基因,就可採取不同措施,保護自己、家人甚至下一代。例如有人選擇預防手術切除乳房,荷李活明星安祖蓮娜祖莉就是一例。香港亦有個案是病人年輕時一側乳房發病,當時由於科技所限不知道原來攜帶致病基因,近年再次檢查,發現自己原來是BRCA變異基因的攜帶者,經考慮後,為免另一邊乳房將來患癌,便決定切除乳房預防。

當然,每個選擇都有優劣之處,根據過往研究顯示,攜帶高致病基因的病人只要緊密監察,其實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病人的存活率相差不遠。病人可以按自己健康情况、生活及家庭計劃作出最適合的安排。


相關閲讀:養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年輕發病、雙側乳癌


文:洪家偉(外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紅麴助降膽固醇?日小林製藥保健品傷腎 哪些人避免服食?  //www.afterroberto.com/%e7%b4%85%e9%ba%b4%e5%8a%a9%e9%99%8d%e8%86%bd%e5%9b%ba%e9%86%87-%e6%97%a5%e5%b0%8f%e6%9e%97%e8%a3%bd%e8%97%a5%e4%bf%9d%e5%81%a5%e5%93%81%e5%82%b7%e8%85%8e-%e5%93%aa%e4%ba%9b%e4%ba%ba%e9%81%bf%e5%85%8d/ Wed, 27 Mar 2024 10:49: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37

【明報專訊】日本小林製藥的紅麴食安風暴愈演愈烈。小林製藥公司旗下3款含有「紅麴」成分保健品疑導致多人出現腎病,昨天涉事新住院人數急增50人至76人,另有一名長期服用問題產品的用家近日因腎病死亡,小林製藥懷疑與產品有關,正作調查。小林製藥再度呼籲不要服用旗下相關紅麴產品。[翻查資料:有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一些紅麴產品含有莫那可林K,它與降膽固醇藥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活性成分在化學上相同,或會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但亦可引起與洛伐他汀相同類型的副作用,由於紅麴可能與他汀類藥物具有相同副作用,因此不建議正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進食紅麴補充劑外,正在懷孕、計劃懷孕或餵哺母乳者,亦應避免服食……]

日小林製藥紅麴保健產品傷腎 疑致兩死住院急增

小林製藥周三(26日)表示,一名用家由2021年4月起購買旗下的「紅麴膽固醇顆粒」,並持續服用近3年至今年2月,該用家近日因腎病死亡。日本放送協會(NHK)報道,這宗死亡案例並非之前公布住院的26人之一,死者在2021年4月至今年2月期間,持續服用「紅麴降膽固醇錠」,每天3粒。小林製藥表示,察覺產品有問題後接獲超過3000封郵件,死者家屬上周六(23日)晚透過電郵聯絡,公司到周一才看到,並於周二確認。小林製藥懷疑產品與死者的死因可能有關,將與家屬會面了解詳情並展開調查。

小林製藥上周五宣布自行回收部分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食品,因為有人服用這些產品後出現腎病症狀。除了周二已確認的26個住院案例,截至周三上午,住院人數新增50人,達到76人。此外,7人曾到醫院求診,有些人需要洗腎。

紅麴助降膽固醇?日小林製藥保健品傷腎 哪些人避免服食? 
日本小林製藥此前宣布回收3款含有「紅麴」成分保健品。(小林製藥社交平台X截圖)

相關閲讀:【中醫治療】或與處方藥撞藥 亂服護心丸 釀出血危機


不排除港有水貨 公司籲勿食

小林製藥把紅麴賣給日台等地52家公司,已有廠商相繼宣布召回產品。日本「咚兵衛」紅色版的天婦羅蕎麥麵成分被發現含有「紅麴色素」,惹來質疑,生產商日清趕緊強調沒有使用小林製藥的問題原料。

小林製藥(香港)有限公司亦發表聲明,稱公司沒有進口或銷售涉事的「紅麴膽固醇顆粒」,但警告香港市面上或許存在平行進口(俗稱水貨)的產品。聲明稱,為保障香港消費者健康,公司建議正服用相關產品者停止服用。

(共同社/中央社)

知多啲:紅麴是什麼?可穩定膽固醇、血脂血糖?

不少心臟或心血管保健產品,都標明含「紅麴粉末」、「紅麴米粉末」、「紅麴」或「紅麴萃取物」成分。在中醫角度來說,紅麴有助降膽固醇。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張群湘指出,「《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有活血、健脾功效,而現代研究就發現紅麴可降低膽固醇,減少血液稠度,達至活血的作用。因為當血液中的膽固醇高,容易使血液的稠度增加,導致有瘀」。

紅麴:或含莫那可林K 與降膽固醇藥相互作用

2017年網上曾誤傳:「紅米早已在1998年被美國禁售,雖然可降膽固醇,但會損害肝功能。」註冊營養師李振洋引述食物安全中心資料,其實是網民將「紅米」與「紅麴米」混淆。紅米是糙米的一種,外層為紅色的麩皮;紅麴米則是由熟米經過紅麴菌屬真菌發酵而成,發酵過程中可能產生不同的色素及化學物質,例如莫那可林K(Monacolin K)。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4類人士避免服食紅麴補充劑

心臟科專科醫生麥耀光解釋,一些紅麴產品含有莫那可林K,它與降膽固醇藥洛伐他汀(Lovastatin)的活性成分在化學上相同,或會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亦可引起與洛伐他汀相同類型的副作用。他提醒,由於紅麴可能與他汀類藥物具有相同副作用,因此不建議正服用他汀類藥物的人進食紅麴補充劑;另外,正在懷孕、計劃懷孕或餵哺母乳者,亦應避免服食。

市面上某款聲稱有助穩定膽固醇、血脂、血糖、血壓的保健產品,成分表明「含標準化莫那可林K」,但僅註明「孕婦、哺乳婦女及12歲以下人士,服用前請先諮詢醫生」。「消費者無法知道紅麴產品中存有多少莫那可林K,標籤上通常僅表明紅麴的含量,而非莫那可林K的分量。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已經確定含有超過微量莫納可林K的紅麴產品是未經批准的新藥,不能作為膳食補充劑合法銷售。」麥耀光說。

李振洋補充,「煮食用的紅麴類產品,例如紅糟和南乳,通常只含小量或不含莫納可林K,因此沒有什麼特別功效和副作用。但紅麴補充劑上的營養標籤沒有註明含量,其實是『買大細』,不知道當中有沒有莫那可林K」。一般消費者不知道它與他汀類藥物的相互作用,購買紅麴類保健產品便要多加小心,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以上資料來源:【中醫治療】或與處方藥撞藥 亂服護心丸 釀出血危機

]]>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www.afterroberto.com/%e7%b7%8a%e6%80%a5%e9%81%bf%e5%ad%95%e8%97%a5%e6%af%94%e8%bc%83-%e6%80%a7%e8%a1%8c%e7%82%ba%e5%be%8c%e6%9c%8d%e7%94%a8%e6%99%82%e9%99%90-%e5%a4%b1%e6%95%97%e7%8e%87-%e5%89%af%e4%bd%9c%e7%94%a8/ Tue, 02 Jan 2024 07:24: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22

【明報專訊】歡度佳節情迷意亂,發生性行為時忽略保護措施,激情過後才擔心自己「一擊即中」,事後尋求緊急避孕藥。婦產科專科醫生提醒,緊急避孕藥絕非常規避孕方法,只作緊急用途。若頻繁服用,有可能減低緊急避孕的成效。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的女士,可考慮放入子宮環作緊急避孕。(編按:兩代緊急避孕藥,分別為第一代的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和第二代的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成分、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和月經紊亂機率有什麼不同?)

兩代緊急避孕藥 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分別72及120小時內服

緊急避孕藥分為兩代,第一代為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第二代為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服用時限,分別為發生性行為後72及120小時內。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服藥的黃金時間,與人體受孕時卵子及精子結合的時間有密切關係。女性在排卵期,身體會釋放一顆卵子進入輸卵管,大約存留12至24小時,以預備受精;而精子一般可以存活5日,往後超過九成精子無法存活。若受精後胚胎順利在子宮內膜「着牀」,便能成功受孕。而緊急避孕藥的原理,主要是干擾女性排卵周期,延遲排卵,以減低卵子與精子相遇的機率。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設計圖片,Phira Phonruewiangphing、areeya_ann@iStockphoto)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吳嘉詠(受訪者提供)

處方藥物前了解求診者五大方向

在香港,緊急避孕藥屬醫生處方藥物,年滿16歲女性可到家計會指定診所、公立醫院急症室或私家診所合法取藥。吳嘉詠表示,就算兩代緊急避孕藥的作用一致,但從醫療及藥物成效上,醫生需要向求診女士了解五大方向:

1.發生性行為的具體日子及時間?

2.月經周期及排卵時間?

3.是否正在餵哺母乳?

4.是否一直有服用事前避孕藥,而忘了服用數天,卻又發生性行為?

5.今次性行為發生之前,有否曾服用緊急避孕藥?若有,何時服用及哪一代藥物?

服藥前已排卵 影響避孕藥效

由於兩代緊急避孕藥有不同的服用黃金時限,故需要向當事人了解發生性行為的確實時間。如果是在性行為發生後72小時才求診取藥,以藥效考量上,毋庸置疑需要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另外,若當事人服藥前已經排卵,藥效亦會受影響,未必能成功避孕。吳解釋,一般女性月經周期依28日計算,排卵期為第14日,分泌物白帶會變得清澈透亮。但部分女士月經周期不規律,亦有不少人對自身排卵期不太清楚,故需要借助婦產科檢查及醫生經驗來判斷。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在沒有避孕下發生性行為5天內,可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peakSTOCK@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服第二代藥 7天內不應哺乳

不少餵母乳的婦女擔心藥物會影響母乳量,吳嘉詠表示,母乳量不受緊急避孕藥影響,但女士也要衡量哺乳的次數及需求量。她建議若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藥物,可於服藥前預先泵奶,8小時後再哺乳;至於第二代藥物則由於有可能分泌到母乳中,服藥後7天內不應哺乳。

她亦提醒,一般女性在生育後半年內月經還未恢復,同時持續24小時餵哺母乳下,身體已經有避孕效果。但當月經已經恢復,又不是全天候餵母乳,這樣身體已經沒有避孕屏障,性行為時應採取適當避孕方法。

在不同避孕方法中,不少人選擇服用事前避孕藥,但往往漏服數天導致失效。吳提醒,有服用事前避孕藥的女士,若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成效會受影響,較適合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的緊急避孕藥。

嚴重肝病不宜服事後藥

曾有女士在服用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後,又在1周內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求診欲再服用緊急避孕藥。吳表示,短期內再服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功效受影響,因此並不建議。她亦重申,緊急避孕藥物絕不是常態用藥,不適合長期服用作為規律的避孕。重複服用不止會提高意外懷孕的機率,高劑量荷爾蒙亦有可能引致月經紊亂。

由於藥物經由肝臟代謝,如患有嚴重肝病,或需服食高劑量類固醇人士,不適合服用緊急避孕藥。另外,體重70至85公斤的肥胖女士,雖然仍可服藥,但效用或受影響。

緊急避孕藥的副作用,一般包括疲倦、頭暈頭痛、惡心、乳房脹痛等,徵狀在服藥後1至2天消失。若有不規則出血、下腹持續疼痛等情况,建議立即求診。

子宮環可緊急避孕 失敗率0.1%

女士若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物,可考慮佩戴子宮環。吳表示,在沒有避孕防護的性行為發生後5天內,可以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失敗率約0.1%。另外,子宮環可以留在子宮內達5至10年,可視為長遠避孕方法。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經期不準、經血過多、有血塊是婦科病抑或癌症警號?收經後出血? 7個關於經期的疑惑


知多啲:事前避孕藥調經 逾35歲煙民不宜服

不少女士對於「經痛」二字絕不陌生。每次月經來潮時,下腹嚴重疼痛,更有冒冷汗、惡心、腹瀉、腰背痠痛等徵狀,更有人嚴重腹痛嘔吐,需要入院治療,誤以為腸胃問題。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可服用事前避孕藥,成效顯著。

事前避孕藥,屬於正規安全的避孕方式,主要分為單一及混合荷爾蒙兩種,選擇上有口服藥及針劑。藥物主要抑制卵巢排卵,亦會抑制子宮內膜發展,讓受精卵無法着牀,減低受孕機率。

其中,混合荷爾蒙藥物具有調經作用。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曾接受腸胃科醫生轉介,治療一名年輕女學生,她月經來潮時會有經痛及嚴重嘔吐,每次持續逾1周,既無法上學,影響學業外,更需要入院治療。最初醫生以為是胃部問題,安排插胃喉檢查,及後發現女生每次嘔吐發作,連帶經痛而來,故轉介至婦產科。

經檢查,排除任何子宮瘜肉、病變或多囊卵巢綜合徵等之後,吳嘉詠確診女生是經前綜合徵(premenstrual syndrome)引致身體不適。嘗試用事前避孕藥的混合荷爾蒙藥物治療,經數月治療,女生有明顯改善,不用再每月入院,可以繼續上學,日後待情况穩定,更有機會停藥。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改善經痛–事前避孕藥除有避孕作用,還可用於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及經前綜合徵。(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9nong@iStockphoto)

長期服或輕微增乳癌風險

不少女士擔心避孕藥的副作用或增加患癌風險,吳表示,定時服用事前避孕藥,避孕效果十分顯著。一般副作用是輕微頭痛、頭暈或惡心,並於數星期內消失,另部分人或有輕微水腫及體重增加等情况。至於癌症風險,長期服用有可能輕微增加乳癌風險,但停止服藥後,相關風險就會在數年內消失。同時藥物可減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腸癌的機率。她認為,女士們不用過分憂慮避孕藥的風險,但若有吸煙習慣且年齡逾35歲女士,不宜服用,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7%b4%85%e6%96%91%e7%8b%bc%e7%98%a1%e7%97%87-%e5%a5%b3%e6%80%a7%e6%82%a3%e8%80%85%e5%b1%85%e5%a4%9a-%e5%b8%b8%e8%a6%8b%e7%97%87%e7%8b%80%e7%9a%ae%e8%86%9a%e5%87%ba%e7%b4%85%e7%96%b9-%e5%9a%b4/ Wed, 13 Dec 2023 03:26: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719

皮膚出現蝴蝶形紅疹,「罪魁禍首」可能是免疫系統?紅斑狼瘡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患者會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失控,產生過量不正常抗體,同時錯誤辨識正常細胞為外敵而發動攻擊,有機會因此令身體各個器官發炎,造成不同問題。除了皮膚出紅疹外,紅斑狼瘡症亦有機會影響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嚴重可危及性命。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藥物治療,在病情控制得宜的情况下,女患者可嘗試懷孕,惟需留意紅斑狼瘡症有可能會遺傳予胎兒,甚至有小產、早產等風險。

紅斑狼瘡症患者女性居多 雌激素易誘發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醫生表示,紅斑狼瘡症患者的常見發病年齡為15至45歲,女性患者比男性多,青春期年齡層的男女比例大概為9:1。為何女性患者的比例較高?陳醫生解釋,雌激素是其中一個誘發紅斑狼瘡症的因素,而紫外線、香煙的化學物質、壓力、感染同樣有機會誘發病情;有家族病史人士,亦有較大機會患此病。

紅斑狼瘡症常見皮膚出紅疹 3類型皮膚表徵

紅斑狼瘡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出現紅疹,陳醫生補充,紅斑狼瘡症引致的紅疹可分為3類:

類型 皮膚表徵
急性 常見於鼻樑至臉頰位置出現蝴蝶形紅疹
亞急性 皮膚出現圈狀紅疹,紅疹外圍較紅,中心位置則呈淺紅色,有輕微脫皮狀况,常見於患者被太陽照射後引致
慢性 皮膚出現盤狀紅疹,猶如一隻碟或盤,患處乾涸並有萎縮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紅斑狼瘡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出現紅疹,所引致的紅疹可分為3類:急性、亞急性和慢性。

免疫系統失控可攻擊全身器官

除了皮膚的病徵,患者有可能會無故發燒、經常有口腔潰瘍,身體不同器官、部位或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如果失控的免疫系統攻擊患者腦部,嚴重可造成腦癇症、認知障礙症等;攻擊心臟、肺部的話,則分別可能會構成心包膜炎、心肌炎,以及肺積水、肺血壓高等問題,病情若持續失控,會有致命風險。

及早驗血診斷 藥物控制病情

陳醫生指出,要診斷紅斑狼瘡症,會安排病人驗血,檢測血液中是否含有抗核抗體(ANA)、抗可溶核抗體中(anti-ENA)的anti-Ro、anti-La及anti-Sm等抗體,這些抗體的存在能反映出病人的免疫系統是否失常。如果要監察及了解病情,則可留意血液中的抗雙縷DNA抗體及補體的數量,病情嚴重時,抗雙縷DNA抗體的數量會上升;補體的數量則會相應下降。

陳醫生表示,紅斑狼瘡症可透過藥物有效控制病情,常見會處方羥氯奎,亦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類固醇,以盡快穩定病情,惟醫生一般待患者病情穩定後,以其他免疫系統調節藥物取代類固醇,以減低副作用對身體構成的傷害,現時更有部分生物製劑適合控制病情。

藥物控制病情 患者可嘗試懷孕 7至8%遺傳機會

由於紅斑狼瘡症的患者是女性居多,不少婦女都擔心生育問題。陳醫生解釋,紅斑狼瘡症患者的懷孕機率不受影響,只要病情穩定半年或以上,器官沒有受到影響,患者可嘗試懷孕,惟需注意會有較大機會有小產、早產風險,出生後的胎兒亦會有較大機會生長緩慢。至於疾病遺傳,則會有7%至8%的遺傳機會,若同時有非直系親屬患有此病,遺傳機會更有10%至12%。

患者懷孕時亦必須透過藥物控制好病情,陳醫生強調,常用的羥氯奎是一種可在懷孕及餵哺母乳時服用的藥物,藥物同時可阻止不正常抗體影響胎兒心跳,對寶寶健康有利,貿然停藥反而可能有不良影響,必須小心並定時按指示服藥。

]]>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傳播途徑、病徵 今年首宗兒童感染 出現腦膜炎及敗血症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5%9e%8b%e6%b5%81%e6%84%9f%e5%97%9c%e8%a1%80%e6%a1%bf%e8%8f%8c-%e5%82%b3%e6%92%ad%e9%80%94%e5%be%91-%e7%97%85%e5%be%b5/ Fri, 20 Oct 2023 08:10: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096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可引致嚴重侵入性感染,多見於5歲以下幼童。衛生防護中心19日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4歲女童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為今年第三宗個案,及今年首宗兒童感染。該女童臨牀診斷為腦膜炎及敗血症,現時情况穩定。(編按: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可透過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需接受抗生素治療。防護中心稱,若出現持續發燒、舉動異常和情况惡化,應立即求診。)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經接觸鼻喉分泌物傳播  4歲女童患腦膜炎及敗血症

該名女童上周三(11日)起發燒、嘔吐和食慾不振,其後亦出現頸部僵硬症狀,兩日後到廣華醫院急症室求診並入院,其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呈陽性反應。她最近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


相關閲讀:流感高峰 3類疫苗:滅活、重組、減活噴鼻式成分、不適合接種人士各不同 感染康復後4至8周可打


持續發燒、舉動異常應立即求醫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並不會引起流感,可透過接觸病人的鼻喉分泌物而傳播,最常見病徵為腦膜炎和細菌入血,可影響身體多個部位,例如肺、會厭(喉嚨上部)、關節及骨骼,需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防護中心稱,若出現持續發燒、舉動異常和情况惡化,或對病情有懷疑,應立即求診。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傳播途徑、病徵 今年首宗兒童感染 出現腦膜炎及敗血症

相關閲讀:【兒童健康】 發燒39度屬高燒 兼有咳嗽、痾嘔、抽搐病徵即求醫 家長注意:處理方法7個 DOs and DON’Ts


夏季流感活躍程度仍處基線水平 專家籲盡快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

此外,衛生防護中心19日表示,衛生防護中心最新一期《2019冠狀病毒病及流感速遞》顯示,本港過去一周(10月8日至14日)流感陽性率跌至9.52%,跌近基線水平的9.21%,按周下跌3.78個百分點;入院率則為每一萬人口0.43宗,較前一周0.78宗下跌,仍高於0.25宗的基線水平。本港過去一周亦無新增兒童流感嚴重或死亡個案。

新冠病毒方面,數據顯示過去一周新冠活躍度維持平穩,陽性率和污水監測病毒量均較前一周稍為下跌。

香港兒科醫學會等12個醫護組織發表聯署,指北半球今年冬季流感季節將至,預計將對沒有免疫力的人群造成大範圍嚴重感染,而本港和澳門近日流感和新冠呈上升趨勢,惟未滿3歲幼兒新冠疫苗接種率仍「強差人意」,呼籲幼童、孕婦、餵哺母乳的婦女、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盡快同時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預防冬季流感和新冠同時來襲導致的重症、死亡和後遺症。

]]>
【兒童過敏】八大高致敏食物 愈早奉行多元化飲食 有助改善食物過敏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7%ab%a5%e9%81%8e%e6%95%8f-%e9%ab%98%e8%87%b4%e6%95%8f%e9%a3%9f%e7%89%a9-%e6%84%88%e6%97%a9%e5%a5%89%e8%a1%8c%e5%a4%9a%e5%85%83%e5%8c%96%e9%a3%b2%e9%a3%9f/ Tue, 17 Oct 2023 09:18: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050

八大「高致敏」食物包括哪些呢?食物過敏在全球都有上升的趨勢,若確診為過敏,傳統的應對方法是避免進食相關的食物,但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提醒,如非確診食物過敏,靠胡亂猜測而過度戒口的話,不但會影響小朋友的營養均衡,長遠而言更會引發更多的食物過敏。相反,提早在未出現食物敏感前讓小朋友進食多種所謂「高致敏」食物,跟過敏「鬥快」,反而有助身體盡快學習適應及增加耐受性,減低過敏機會。

【兒童過敏】八大高致敏食物 愈早奉行多元化飲食 有助改善食物過敏機會
食物過敏在全球都有上升的趨勢,但若非確診食物過敏而胡亂或過度戒口,有機會影響小朋友的營養均衡,長遠更會引發更多的食物過敏。(網上圖片)

八大「高致敏」食物 推遲進食反增兒童食物過敏機會

食物過敏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因為無法分辨食物中某些物質是否有害,而產生的反應,繼而出現臉部、舌頭或嘴唇腫脹、氣喘、皮膚出疹及痕癢等徵狀,情况嚴重更可引致休克甚至死亡。按統計最常見的8種食物致敏原包括奶類、蛋類、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動物、大豆及小麥,俗稱八大「高致敏」食物。

betway体彩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陳偉明醫生表示,不少家長因為受身邊朋輩或網上錯誤資訊影響,認為嬰兒在一兩歲前不應進食上述所謂「高致敏」食物,推遲多元化飲食的習慣,這反而會增加孩童日後出現食物過敏的機會。


相關閲讀: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讓免疫系統盡早適應「高致敏」食物

高風險的嬰兒或小朋友,即有家族過敏病歷或濕疹,更需要在1歲前及早開始維持多元化飲食,令身體愈早適應,以降低日後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這亦有助避免飲食失衡及營養不良。

陳醫生指出,若嬰兒出生後首年都沒有接觸高致敏食物,身體的「學習期」一過,當接觸到那些食物時,免疫系統便會把它們當作「敵人」,作出攻擊而形成過敏反應。除了透過進食,致敏原亦可經皮膚或呼吸道進入人體,例如烹調時的油煙、廚具及身體接觸,若某些食物不能經口腔進食正常進入身體,反而只是經皮膚或呼吸道接觸食物,身體便很容易誤認這些食物為有害物質、為敵人,便會引發過敏反應,形成食物過敏的情况。因此家長應讓嬰幼兒及早從出生後約6個月開始進食多元化的食物,當中包括所謂的「高致敏」食物,好讓身體盡早適應,增加對致敏原的耐受程度。

【兒童過敏】八大高致敏食物 愈早奉行多元化飲食 有助改善食物過敏機會
最常見的8種食物致敏原包括奶類、蛋類、堅果、魚類、甲殼類動物、大豆、小麥及花生(見圖),俗稱八大「高致敏」食物。(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1歲前循序漸進實行多元化進食法

近年愈來愈多臨床研究數據顯示,及早在1歲前開始多元化飲食可大大提高患者對相關食物的耐受程度,長遠來說可減少食物敏感和提升改善生活質素。陳醫生表示,一般嬰兒和高風險嬰兒的進食方法有所不同。一般嬰兒可按其出生月數分階段進行多元化飲食:

6個月大嬰兒:鼓勵盡量餵哺母乳;

6個月大後:家長可以開始餵食糊仔、南瓜糊、梨蓉等嬰兒食品,如適應便可嘗試蛋類、乳酪、花生醬、無骨的魚肉或蝦蟹肉等等的所謂「高致敏」食物;

6個月至1歲的嬰兒:可約每3日加添1款新的食材,並持續增加種類,務求達致多元均衡,而味道應由淡至濃。若餵食奶類食品則要留意,1歲前可先餵食配方奶粉或乳酪,而普通牛奶則適宜1歲後才食用。

高風險嬰兒:有濕疹、家族過敏病史 應先諮詢醫生

至於高風險的嬰兒,如早產或已確診有過敏體質、患有濕疹或有家族過敏病史的孩童,家長應先諮詢醫生意見,在醫生建議下盡早嘗試多元化食物。萬一家長發現子女進食某種食物後出現疑似過敏反應,例如手腳或臉部紅腫、痕癢等,便應停止餵食相關食物和諮詢醫生意見,以及早診斷是否過敏及安排適切治療。

]]>
【乳癌關注月】識別乳癌病徵減低患病風險 由健康生活做起(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8%ad%98%e5%88%a5%e4%b9%b3%e7%99%8c%e7%97%85%e5%be%b5%e6%b8%9b%e4%bd%8e%e6%82%a3%e7%97%85%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ue, 03 Oct 2023 03:14: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487

乳癌是香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亦是本港女性第三大癌症殺手。2020年有近5000名婦女確診乳癌,超過700人死於乳癌,情况令人關注。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識別乳癌病徵

在本港,確診第一期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8%,可見及早發現、適時治療,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衞生署藉此呼籲所有女士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平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異常,如發現可疑徵狀(例如乳房有硬塊、形狀改變、持續疼痛等),應盡早求醫。

【乳癌關注月】識別乳癌病徵減低患病風險 由健康生活做起(衛生處方)
衞生署建議婦女實踐健康生活,包括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飲酒等,以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相關閲讀:【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認識乳癌風險因素

增加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因素分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兩類別,不可改變的因素包括有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遺傳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例如:BRCA)、曾患過良性乳腺疾病、荷爾蒙因素等。而後天的因素則是可改變及預防,包括:

  • 更年期後肥胖 - 與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肥胖或超重的女性在更年期後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2至1.4倍。
  • 飲酒 - 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飲用酒精飲品會增加患乳癌和多種癌症的風險。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等於四分三罐(約250毫升)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或一小杯(約100毫升)酒精含量為12%的葡萄酒),其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5%至9%。
  • 缺乏體能活動 -在過去十年平均少於每周進行一次劇烈運動,例如提舉重物、強化心血管運動及快速踏單車等,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1倍。

相關閲讀: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實踐健康生活 減低患乳癌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奉行健康生活有助預防乳癌。一項跟進超過16萬名50至79歲女性的美國研究發現,生活方式最健康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較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女性低三成。衞生署鼓勵所有女性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

  • 多做體能活動 - 恆常運動可降低乳癌風險。據估計,足夠的體能活動量可預防全球約 12% 的女性乳癌。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士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例如急步行、行樓梯等);或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例如緩步跑、跳繩等)。
  • 維持適中的體重和腰圍 - 香港的華裔婦女應保持體重指數*在18.5至22.9之間。不論體重指數多少,腰圍應保持少於80厘米(約31.5吋)。

[*註: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2

  • 避免飲酒 - 就致癌風險而言,酒並沒有安全飲用水平;即使飲用少量酒精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 延長母乳餵哺期 - 餵哺母乳可降低婦女患乳癌的機會。一般而言,餵哺母乳期愈長,對預防乳癌的效益就愈大。

此外,婦女在未出現任何症狀前接受乳癌篩查,可及早發現乳癌,以便適時治療。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詳情請

瀏覽癌症網上資源中心: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
甲亢VS甲減與TSH、T3及T4有何關係? //www.afterroberto.com/%e7%94%b2%e4%ba%a2vs%e7%94%b2%e6%b8%9b%e8%88%87tsh-t3%e5%8f%8at4%e6%9c%89%e4%bd%95%e9%97%9c%e4%bf%82/ Wed, 23 Aug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262

甲狀腺是位於頸前氣管兩側的腺體,透過吸收身體內的碘,將其轉化成T3(三碘甲狀腺氨酸)和T4(甲狀腺素),用以調節新陳代謝、生長、血壓及心跳等。至於甲狀腺分泌多少甲狀腺素,則取決於血液內的T3和T4水平:當T3、T4水平低,腦下垂體便會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簡稱TSH),刺激甲狀腺分泌更多T3、T4;相反當T3、T4過多,TSH的分泌會受到抑制。

甲亢VS甲減與TSH、T3及T4有何關係?

甲狀腺分泌失調


一旦甲狀腺的分泌異常,便會出現甲亢或甲減。簡單而言,T3、T4高而TSH水平低,便屬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相反,當T3、T4低而TSH水平高,便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甲亢及甲減在香港均屬常見,並以女性患者居多。除了碘攝取不足或過量,又或服用某類藥物,自體免疫疾病也會誘發甲狀腺分泌失調,其中甲亢最常見的成因是一種名為格雷氏症(Graves’ Disease)的自身免疫病,其他成因包括甲狀腺發炎,患者會出現心跳快、手震、精神亢奮、食慾大增等徵狀;甲減患者則會像耗盡電池般,出現心跳緩慢、疲倦、怕冷、難以集中精神等。


相關閲讀:甲狀腺結節是良性或惡性?甲狀腺增生、炎症、腫瘤疾病常見病徵 (瘤言情深)


診斷及治療方法


甲狀腺疾病未必有明顯病徵,又或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要評估甲狀腺功能有否異常,可透過抽血檢驗TSH、T3及T4,及進行甲狀腺超聲波掃描,需要時也會安排甲狀腺同位素掃描以確定甲亢是否由於發炎引起,部分病人或需要接受活檢組織化驗,排除惡性病變,有需要時可轉介至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跟進。


如確認屬甲亢,一般會先處方藥物抑制甲狀腺素的製造,療程18至24個月。如口服藥物無效,病人可考慮放射性碘治療,透過飲用放射性碘水,破壞部分甲狀腺分泌組織,惟不適用於孕婦或正餵哺母乳的婦女,而且半年內不能懷孕,以免影響胎兒。若甲亢問題持續,病人可考慮切除全甲狀腺或部分甲狀腺,但有機會需長期服用甲狀腺素補充劑。至於甲減患者,治療方法主要是服用荷爾蒙補充劑,維持甲狀腺素於正常水平。


相關閲讀:【甲狀腺腫瘤】與大頸泡有關?出現甲亢徵狀怎辦?了解甲狀腺腫瘤的診斷及手術治療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郭業東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