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音樂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Sep 2024 04:21:4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音樂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www.afterroberto.com/%e5%94%b1%e6%ad%8c%e5%a8%9b%e6%a8%82%e5%85%bc%e9%a4%8a%e7%94%9f-%e9%87%8b%e6%94%be%e5%a3%93%e5%8a%9b%e9%98%b2%e6%b2%bb%e5%a4%b1%e6%99%ba%e6%94%b9%e5%96%84%e5%90%9e%e5%9a%a5%e5%9b%b0%e9%9b%a3/ Mon, 09 Sep 2024 04:21: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71 【明報專訊】(編按:筆者指出,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有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此外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還有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有助加強新陳代謝……)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唱歌美容–何樹勛指,唱歌時七情上面,令臉部較少應用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唱歌行氣養生法門  五音減壓力帶走鬱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相傳這是一首遠古時代的流行民歌。放鬆心情時,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我們的祖先很早已懂得運用此法抒發情感。人與天地相應,唱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孕育出順應養護生命的行為,藉以釋放身心靈的壓力和苦悶,既是娛樂,也是養生法門。

中醫對臟腑的理解與西醫截然不同。以肝臟為例,西醫說肝臟有解毒、合成、轉化、代謝、分泌膽汁等功能;中醫則認為其主要功能為疏泄與藏血。疏泄包含了精神、情緒、消化,以及氣血水液的流通;藏血則包括了血液的儲存和調節。

抑鬱症與肝氣鬱結有關 有精神病房設卡拉OK

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其實與肝氣鬱結有莫大關係。醫治抑鬱症,中西醫各有千秋;中醫多從肝氣鬱結入手。至於非藥物的輔助療法,中西醫一致認為音樂治療對緩解病情有良好效果。有病人告知,香港一家醫院的精神病房內設有卡拉OK,可以讓病人盡情唱歌。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心情變得暢快。

《素問》指出「百病皆生於氣也」,氣的意義至為廣大。氣的活動,也無所不至,因此疾病的發生和演變,與氣關係極為密切。中醫說「氣為血帥」,血之所以能循行脈中,有賴氣的推動。氣病例子至多,可概括為不足或過餘兩類。不足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過餘治療原則是「實者瀉之」。唱歌有助行氣,行氣就是補氣,強化機能;很多疾病其實是「鬱」出來,就要放開懷抱用歌聲將鬱悶帶走。

我在初中時開始對唱歌產生興趣,當時有一首流行英文歌My Bonnie,聽得如癡如醉,在一次音樂考試中唱了出來,沒想到竟然得到同學師長讚賞,因而受到極大鼓舞,高中校慶時甚至公開演唱,我的歌唱天賦逐漸浮現,可能是遺傳自家父。兒時居於澳門,家父和有「東方貓王」之稱的影星鄭君綿結交,兩人常結伴上松山練歌。

唱歌丹田發聲 如全身氣血循環運動

我在求學時期,與泰迪羅賓(本名關維鵬)、馮淬帆(本名馮兆覲)是同班同學,經常聽泰迪羅賓的樂隊演唱,十分陶醉。我又曾與馮兆覲一起練歌,當時我很欣賞其父親(知名粵劇武生馮鏡華)的獨特唱腔。馮兆覲後來成為影視圈忙人,我也另有發展,彼此聯絡漸少。我雖然做不成歌手,但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會開腔唱歌,例如在學院年度校慶晚會或一些慈善籌款活動上,各方好友邀請上台獻歌,我都是義不容辭。因為本着既可以娛人娛己,又可以為慈善作出一分心意,何樂而不為呢?有朋友說我唱歌時聲線有點像台灣歌星青山,那是太抬舉我了。

無論工作如何忙碌,我都會盡量安排時間練歌。運用丹田發聲,內氣從下腹丹田上達口腔產生共鳴,使全身氣機通暢,等同做了一次全身氣血循環運動。我鼓勵學院員工及學生一起學習唱歌,既可增進友誼,又可減少病痛。最初由我抽空指導,及後禮聘專業歌唱家指導,加強愉快學習氣氛。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娛人娛己–何樹勛(中)經常應好友邀請上台獻唱,既可娛人娛己,同時為慈善出力。圖為他為非牟利團體的演唱會獻聲。(作者提供)

防治失智症 改善吞嚥困難

中醫《黃帝內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音(角、徵、宮、商、羽),而五臟(肝、心、脾、肺、腎)又與五音相呼應,發展出「五音療疾」的理論。五音療疾可以分為主動治療(親自彈奏樂器或歌唱)與被動治療(聽音樂或聽歌)兩種;都是運用五行原理,編出不同音樂旋律,起到調和人體陰陽氣血之作用。《黃帝內經》是2000多年前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足以證明我們華夏文明很早已發現音樂是可以治病。

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

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90歲登紅館–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前中),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資料圖片)

疏肝解鬱 口腔潰瘍復發減

我有一個女病人長期受口腔潰瘍困擾,看過很多醫生,可是仍然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不勝其煩。把脈辨證發覺她兩手關脈有點鬱結凝滯,明顯肝膽不暢,脾胃運化不足,是肝鬱化火再加上脾胃積滯所致。我處方疏肝解鬱、健脾消滯的藥,叮囑她注意飲食,早睡早起;並建議她有空時多唱歌,卡拉OK也好,洗澡時清唱也好,唱得愈多,口腔潰瘍復發機率愈少。她聽從勸說,生活上改變了不少壞習慣,且逐漸培養出唱歌的興趣,每天曲不離口,數月後口腔潰瘍沒有再復發,整個人變得愈來愈開朗,容光煥發。我少了一個病人,多了一個歌友。

為什麼會鼓勵病人唱歌?因為唱歌對肝鬱化火的證候最有幫助。中醫有一道名方「逍遙散」,可以疏肝解鬱(當然需中醫臨牀辨證論治)。假若能夠時常唱歌,唱得歌多亦可以令人開懷舒暢,即使功效不及逍遙散般直接,但日子有功,亦不容小覷。試問你想長期服藥還是唱歌?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複式呼吸好運動 助瘦身延衰老

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令腹部良好運動,加強新陳代謝,消耗多餘熱量,有助減重瘦身。唱歌時呼吸有節奏起伏,有利於改善心臟血管功能,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當忘我演唱時,七情上面,令臉部平日較少應用到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鍛煉腦部 擴大生活圈子

唱歌還可以提高學習力,鍛煉到腦部,記歌詞用左腦,音樂和旋律刺激右腦。有病人告訴我,他在中學時期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之後,學業成績都進步了很多。而且唱歌多是與朋友結伴同行,一來可以擴大生活圈子,減少孤獨感,二來可以訓練膽量,增強自信。中醫認為膽氣壯的人身體通常都比常人好,較少生病。

綜合唱歌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更稱得上是優良運動,不少科研機構都極力推薦病人或普羅大眾將唱歌視作為輔助防治疾病,甚至養生保健的其中一種手段。

喜歡唱歌的人多長壽。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確是令人佩服。他曾表示非常喜歡唱歌,年紀愈大愈唱得多,他有其他養生之道,但單是唱歌這一點已經得益不淺。四川省有一位杏林同道羅明山,享壽116歲,他其中一個養生之道就是唱歌,曾自編歌謠,閒時高歌自娛。羅老這份才華,是我的榜樣。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表現和徵狀有不同 了解診斷及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5%b0%88%e6%b3%a8%e5%8a%9b%e4%b8%8d%e8%b6%b3-%e9%81%8e%e5%ba%a6%e6%b4%bb%e8%ba%8d%e7%97%87-%e8%87%aa%e9%96%89%e7%97%87-%e8%a1%a8%e7%8f%be%e5%92%8c%e5%be%b5%e7%8b%80%e6%9c%89%e4%b8%8d%e5%90%8c/ Tue, 09 Jul 2024 09:3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42

作為父母,除了着緊孩子的健康,亦會非常關注他們的心理發展及社交表現。當留意到他們表現內向、不善與人溝通,便擔心是否有自閉傾向;若他們坐不定、欠缺集中力,便會懷疑是否有專注力不足。近年自閉症個案在全球愈趨普遍,根據美國疾控中心2020年統計,每36名8歲兒童中就有一名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即2.8%,男女比例約4:1。而每100名兒童就有6人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男女比例約2:1。ASD(Autism Spectrum Disorder自閉症譜系障礙)及ADH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同屬兒童腦神經發展障礙,到底兩者有何分別,有方法可以治療嗎?

自閉症多與遺傳因素有關 與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徵狀有別

betway体彩 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學科專科醫生劉健真醫生表示,ASD成因與遺傳因素有頗大關係,由多項基因及環境因素互相影響,患者的兄弟姊妹患上ASD或ADHD的機會明顯地較高。大約有一成患者也同時患有其他遺傳及基因突變疾病,如唐氏綜合症、脆性X綜合症、結節性硬化症等等。與遺傳有關的ADHD個案則達七成,患者的父或母可能出現些急躁或善忘的迹象。

ASD的其他成因包括小童免疫系統異常,患者容易有哮喘、腸道問題或濕疹等情况;孕婦產前服用抗抑鬱藥或抗癲癇藥、母胎受感染、妊娠糖尿病、產前出血等都是ASD的風險因素;而ADHD的風險因素則包括食物色素及添加劑、農藥、環境污染等。

自閉症社交及溝通障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自閉症(Autistic Disorder)、亞氏保加症(Asperger Syndrome)、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等,均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劉醫生指出,每名ASD患者的行為表現都存在着差異,醫生會先根據兩大臨床診斷條件作出評估,包括:
1. 社交溝通、互動及人際關係障礙、難於理解社交提示及身體語言
2. 興趣狹隘、思想固執、行為重複刻板

其他徵狀包括:

  • 異常感官反應,感知過敏或過弱
  • 動作計劃及協調困難、自理能力較弱
  • 運動技能偏弱,難以做出控球或跳繩等動作
  • 專注力不足、自制及情緒控制偏弱、不能專心聆聽
  • 對某些感覺或事物特別有興趣
  • 睡眠困難

由於ASD是屬於早期的腦部神經發展障礙,家長一般很早已經留意到孩子有異常情况,而大部分個案的確診年齡約在4歲前。

行為治療針對溝通及社交能力

縱使目前還未有根治自閉症的方法,但劉醫生指,透過早期介入治療,包括行為治療(Behavioural Therapy),有助減低患者的重複性行為,協助他們建立自理能力,以及改善其社交互動和溝通方面的障礙。言語治療師也可利用引導的方式與自閉症兒童進行互動及模仿遊戲(Symbolic Play)及社交思維訓練(Social Thinking),從而建立溝通和社交能力。其他治療方式例如音樂治療可改善他們的互動及聆聽能力;感覺統合治療(Sensory Integration Therapy)則適用於過度尋找或過度避免感覺刺激的患者。綜合訓練是利用有系統的環境及視覺策略提供結構化教學(TEACCH)。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ural Analysis),簡稱ABA,則着重透過分析行為成因及後果,釐定改變行為的方法,配以獎勵及重複練習,讓兒童掌握新技巧。

劉醫生續指,現時沒有針對自閉症的藥物,但若孩子在自我控制及專注力方面出現問題,構成對學習及環境適應方面的影響,醫生可處方改善相關精神或行為徵狀的藥物,令他們更容易適應生活及學習需要。


相關閲讀:ADHD成人患者症狀:工作屢出錯、人際關係緊張、感情易觸礁 易被誤解性格或能力有問題

ADHD無法專注、過度活躍

ADHD的患者因腦部傳送信息的神經介質(Neurotransmitter)出現功能障礙,導致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等徵狀: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
■無法長時間專注需用腦的工作,容易分心
■疏忽細節,難以聽從指示做事
■無法細心聆聽別人說話
■做事欠組織能力、拖延工作操作記憶差、善忘
■腦袋精力不足、容易疲勞
■時刻亂蹦亂跳(特別在年幼時)、難以安靜下來
■坐立不安
■多言
■欠耐性、衝動
■打斷別人談話

劉醫生表示,要診斷是否患上ADHD,醫生會透過臨床觀察評估求診者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判斷力、集中力、處理資訊的速度、操作記憶、情緒、自控力,以及對學習和人際關係的影響。


相關閲讀:【自閉症譜系障礙】《非常律師禹英禑》助社會理解自閉症 了解ASD常見7個症狀

藥物治療   改善專注力

ADHD患者可透過藥物及行為治療改善徵狀,藥物有助改善患者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及去甲腎上線素(Norepinephrine)的不平衡,從而改善運作記憶、注意力、自我控制等。

在本港,常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藥物大致可分為中樞神經刺激劑(Stimulants)及非中樞神經刺激劑(Non-stimulants)。有研究顯示,大約六至八成的兒童患者對中樞神經劑有良好反應,包括提升自控力、專注力及運作記憶,惟需注意患者在服用藥物後有可能出現食慾不振、腸胃不適、頭痛、失眠、情緒變得緊張或低落等副作用,而此藥更不適用於同時患有青光眼或思覺失調的患者。

劉醫生提醒,按醫囑服藥和行為治療對改善及控制病情同樣重要。藥物能發揮即時性的效果,當停藥後徵狀容易重新出現。雖然行為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見效,但能達到長遠改善小朋友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

]]>
【認知障礙症】阿茲海默症新藥可延緩退化?臨牀測試成效參差副作用嚴重惹關注(附:阿茲海默症知多點)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6%96%b0%e8%97%a5%e5%8f%af%e5%bb%b6%e7%b7%a9%e9%80%80%e5%8c%96/ Wed, 09 Jun 2021 09:40: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941 【明報專訊】阿茲海默症 (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 是一種神經系統退化疾病,病徵包括記憶力衰退、執行功能障礙,甚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7日批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Aduhelm上市,是美國18年來批准的首款該症藥物,也是首款針對該疾病潛在病理生理學機制的療法。不過,此藥臨牀測試結果參差,而且副作用嚴重,FDA的獨立顧問委員會去年11月才反對批准它推出,因此FDA的決定公布後惹來巨大反響,但亦有阿茲海默症組織歡迎決定。

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 Aduhelm 新藥
馬里蘭州一間護理中心的阿茲海默患者在接受音樂治療。(法新社)

阿茲海默症新藥有臨牀測試 可延緩認知退化4個月

美國現時批准5款用在阿茲海默症不同階段的藥物上市。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累積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表現之一,最終可在大腦中形成團塊,破壞神經突觸的功能和導致腦細胞死亡。

爭議的焦點集中在美國生物技術公司渤健(Biogen)於2015年針對旗下Aduhelm做的兩項第3期臨牀測試,涉及超過300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兩項研究原本都因為預期成效不彰而於2019年3月中止。不過,公司幾個月後聲稱,在加入新數據後顯示其中一個研究「有成效」,在注射高劑量情况下可在18個月的測試期中,將認知退化情况延緩約4個月,但另一研究則顯示沒有明顯作用。

相關文章: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 及早評估治療 增根治機會 減退化速度

新藥Aduhelm針對「澱粉樣蛋白」藥效成疑

FDA的聲明稱,「有大量證據顯示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顯著減少,有理由相信會對病人帶來重大益處」。但有醫學專家認為,該藥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潛在病理生理學機制而非症狀,而過去20年已有很多類似能減少大腦β-澱粉樣蛋白的藥物,最終都未能證明可以顯著減緩該病進程。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加州阿茲海默症中心總監施奈德(Lon Schneider)說,「顯示有效的證據很少,我不知道研究結果中有什麼討FDA歡心」。病人權益組織「公民衛生研究組織」發表聲明,指審批是基於兩個有缺陷的第3期臨牀測試結果,FDA的決定為病人帶來假希望。

FDA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主任卡瓦佐尼(Patrizia Cavazzoni)承認,該藥物臨牀數據「很複雜」,「在臨牀好處上存在不確定性」,正因如此,FDA是以「加速審批」方式批出上市許可。「加速審批」藥物在推出市面後仍須進一步做臨牀測試(第4期臨牀測試),如果測試未能驗證療效,FDA有權撤回批准許可,但FDA以往極少撤回。

相關文章:【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 Aduhelm 新藥

專家擔心副作用 臨牀測試者腦腫脹出血惹關注

副作用亦是專家擔心的因素。FDA稱,Aduhelm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腹瀉、意識模糊和血管性水腫等。《紐約時報》指出,Aduhelm第3期臨牀測試中,有多達40%接受高劑量藥物的測試者出現腦腫脹或腦出血,有6%人更因抵不住而退出研究。

雖然爭議巨大,但有阿茲海默症病人表示,新藥始終為病者和家人帶來希望。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首席執行官約翰斯(Harry Johns)形容,這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新的一天」,預計會推動更多藥物創新和投資。

渤健同日表示,計劃短期內推出Aduhelm,療程每年費用5.6萬美元(約43.7萬港元)。渤健目前正在歐盟、日本和巴西等地申請Aduhelm上市許可。

(綜合報道)

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 Aduhelm 新藥

專家憂藥物標準降低

另外,Aduhelm的研發過程一波三折,藥效以至FDA的批核準則都惹來質疑。FDA今次批准使用Aduhelm,其處理阿茲海默症藥物的手法被用來與末期癌症藥物對比。當局假設腫瘤縮小可延長患者壽命或減慢病情惡化,因此末期癌症藥物通常顯示腫瘤縮小即可獲批,這獲科學界普遍認同。Aduhelm原理是消除澱粉樣蛋白,問題是這與認知衰弱的關係仍受爭議。有市場分析預期,今次或令藥廠重啟原已擱置的類似藥物研發。

哈佛醫學院轄下布里格姆婦女醫院神經病學家塞爾科(Dennis Selkoe)支持澱粉樣蛋白理論,認為今次反映FDA願接納不完美數據,長遠有助推動研發其他更有效的阿茲海默症藥物。不過,有專家憂慮未來藥物標準降低,如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神經病學家穆西克(Erik Musiek)指出,若只需證明藥物能消除澱粉樣蛋白團塊,「那肯定會是截然不同的競賽」。

(華爾街日報/彭博社)

認知障礙症 阿茲海默症 Aduhelm 新藥

]]>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5%a4%a7%e5%90%88%e5%94%b1-%e9%9f%b3%e6%a8%82%e6%b2%bb%e7%99%82-%e6%9c%89%e6%83%85%e7%b7%92%e5%9b%b0%e6%93%be%e5%bf%ab%e6%b1%82%e8%a8%ba/ Mon, 23 Sep 2019 08:02: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677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找認同感——有不少網民自發在不同場合大合唱,從中找到認同感或同路人。(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近期有網民發起在不同場合大合唱,到底對紓緩情緒有沒有幫助呢?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及註冊社工周雪甄認為,大合唱沒有治療目標,談不上有治療效果,但有紓緩情緒作用。平時看到新聞不開心,可能獨自在家哭泣,但當在外面與其他人大合唱時,亦即所謂的「集氣」,可以紓緩某些情緒。

只要覺得這首歌能夠與自己連結,而且可以寄託情感,已經是一首「好歌」。但須留意,處理情緒困擾與紓緩情緒是兩回事,並不是聽音樂便能解決。如有情緒困擾問題,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和跟進。

釋出安多酚多巴胺 紓緩情緒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鄭寶君(受訪者提供)

臨牀心理學家、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主席鄭寶君補充,有研究指出人類在聽音樂的時候,腦部的回饋反應(reward system)與進食時相似,很多時都會釋出紓緩情緒的物質——安多酚及多巴胺。不論創作、表演等任何形式的音樂,都會在腦部有類似的反應。音樂一方面可以紓緩情緒,另一方面有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繫,「簡單而言,即是we connect」。鄭寶君提到有研究發現,一群人一起聽歌或唱歌,特別是一些節拍感較強如戰曲的時候,人與人的距離感會減少,感覺更親密。某些音樂可以激動人心,因為人們在聽同一首歌曲時,從中找到共同的情感,形成凝聚力。

找共同情感 形成凝聚力

在大合唱中,人們找到認同感或「同路人」。鄭寶君從社會行為角度分析,市民覺得自己在集會中有一個角色,所以在集會中參與合唱;同時,他們因為參與了合唱,覺得自己是認同集會背後的理念。面對當前情况,很多人都希望找到在社會上自己可擔任的角色,合唱可能是其中一個方法。她認為這是既和平而且安全,表達自己情緒和個人感受的方法。

相關文章: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a4%a7%e5%90%88%e5%94%b1we-connect-%e9%9f%b3%e6%a8%82%e6%b2%bb%e7%99%82%e5%bb%ba%e6%ba%9d%e9%80%9a%e5%b9%b3%e5%8f%b0/ Mon, 23 Sep 2019 07:59: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663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音樂治療——失意時唱歌聽歌玩樂器,並不等同音樂治療。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周雪甄(圖)解釋,音樂治療是透過音樂技巧和音樂元素,配以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以達到治療目標。(林靄怡攝)

【明報專訊】反修例運動至今已超過100天,港人負面情緒積累。近來不少市民在香港各區大合唱,齊齊集氣,可否為悲傷憤怒不安找到出路?
音樂治療的應用範疇廣泛,包括情緒受困擾的人、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等。一起合唱感覺治癒,是否等於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 須配合心理輔導

相信不少人都試過,失戀時找來一班朋友大唱慘情歌「療傷」。然而平時唱歌、玩樂器、聽歌,並不等同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在英國、美國、澳洲、德國等國家,音樂治療屬於輔助醫療,必須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進行。目前,香港部分醫院提供音樂治療,例如基督教聯合醫院瑪麗醫院。澳洲註冊音樂治療師及註冊社工周雪甄(Cat Chau)表示,治療師與參加者之間建立治療關係(therapeutic relationship),透過音樂技巧、心理學和輔導學的知識、音樂元素,以達到治療目標。

 

應用廣泛 藉樂器互動梳理情緒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互動梳理——音樂治療並非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幫助他們梳理感受、情緒和需要。(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的應用層面廣泛,對象包括特殊學習需要兒童、認知障礙長者、長期病患者、情緒受困擾人士等,治療目標視乎參加者的年齡和需要而定。在歐美等國家,音樂治療師更會入產房,透過音樂協助產婦在自然分娩時減痛。

以情緒困擾為例,反送中運動持續數月,市民大眾的負面情緒或未及梳理。周雪甄透過音樂治療,為受事件影響的人提供情緒支援,當中有求助人受社會氣氛影響,勾起本身已有的問題,例如家庭關係、童年經歷。「很印象深刻的一次,有一名女士告訴我,不知道在這段時間自己在做什麼。當看到電視畫面的情景,她就覺得好傷痛,又不停追看社交媒體的資訊。」當周雪甄用鋼琴彈奏簡單音調,對方的眼淚便流個不停。

 

樂器選擇彈奏方式 反映困擾原因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樂器選擇——接受音樂治癒時,參與者可選擇喜歡的樂器,譬如沙槌、波板糖鼓。而選擇什麼樂器、如何彈奏,可能都反映困擾背後的原因。(林靄怡攝)

 

音樂治療不是純粹聽音樂,治療師會利用樂器與參與者互動。「我邀請她選一件樂器一起參與,她想要音量較細的樂器,便選了一個蛋形的小沙槌。原因是她覺得自己在這個社會裏,沒有什麼可以做,就好像這隻雞蛋,聲音又好細,她說自己的人生就好像鵪鶉一樣,有很多不滿很想講出來,但不敢發聲。」周雪甄指出,參加者如何彈奏、選擇什麼樂器,都有背後的原因;音樂治療就是利用音樂和樂器,幫助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需要。

求助人後來快速敲打鐵片琴,奏出明快而連續的琴音。周雪甄接着與她一起彈奏,以音樂作回應,讓她重新演繹和說出感受。她透露家人經常吵架、家無寧日,回家得不到安寧,但又不願出去面對社會這種氣氛。「音樂不是要去改變一個人,而是在對方接受到的情况下,慢慢與她一起找出她本身的內在資源(潛力、特質)。透過玩樂器,她發現原來可以輕力敲打,或是節奏不用太頻密。退一步不是抑壓自己,其實是給自己一個空間,而正正是她在這段時間需要的。」周雪甄認為,音樂治療可讓參加者透過與音樂連結而有所領悟。

 

作歌詞 助焦慮症小學生表達感受

音樂治療的過程除了聽歌、玩樂器,還可以創作歌曲。周雪甄提到,一名患有讀寫障礙和焦慮症的小四學生,從來都收藏自己的情緒,無論開不開心都不會說出來;接受大約7節音樂治療後,透過創作歌詞,開始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言語有時不足以表達內心的感受,音樂治療就正正可以補足。透過音樂和輔導技巧,協助參加者將內在感受呈現。」

 

自閉兒由無反應到模仿音節回應

【有片】大合唱we connect 音樂治療建溝通平台
馮桂儀(李祖怡攝)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項目經理馮桂儀表示,任何人的本能都對音樂有一份與生俱來的安全感及反應,而對於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音樂是一把能打開他們與外界溝通之門的鎖匙。在學校教育裏,可利用音樂介入的策略幫助他們,但要視乎學生的能力和特殊需要去決定使用什麼樂器,譬如鼓勵過度活躍症的小朋友,可以打非洲鼓等敲擊樂以釋放多餘的能量。

對於語言及表達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可用樂器或歌詞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至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兒童,也可透過輪流打樂器訓練他以非言語的方式互動。一名今年升小二的學生,患有嚴重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從未接觸過音樂,花約一年時間上了30節訓練後,開始懂得以音樂與人溝通。「他的轉變是由完全沒有反應,到有動作反應,直至現在有聲音反應。他會模仿音節,譬如聽到lu la la lu la la,他便跟着尾音發出lala……」

馮桂儀提醒,如果當事人對音樂沒有興趣,則難以利用音樂刺激反應,亦不會有治療成效。因此,家長亦毋須迫子女學樂器,否則音樂只會變成一個懲罰。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大合唱≠音樂治療 有情緒困擾快求診

]]>
【減壓好Apps】心理學家:讓用家專注當下 達放鬆效果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7%90%86%e5%ad%b8%e5%ae%b6-%e8%ae%93%e7%94%a8%e5%ae%b6%e5%b0%88%e6%b3%a8%e7%95%b6%e4%b8%8b-%e9%81%94%e6%94%be%e9%ac%86%e6%95%88%e6%9e%9c/ Mon, 05 Aug 2019 08:52: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758 【明報專訊】無論你是黑白黃藍,每天掃手機,大家都透不過氣來,壓力爆燈。

現代人機不離手,手機既是壓力源頭,亦可變成減壓放鬆的工具。網絡上聲稱放鬆減壓助眠的Apps林林總總:呼吸練習、填色遊戲、音樂治療……這些程式究竟能否減壓放鬆?有教育心理學家表示,程式如沒有研究支持,減壓效果成疑,下載前須注意。

練習靜觀
練習靜觀——坊間具研究實證的減壓手機應用程式並非難尋,當中部分程式設聲音導航,帶領用家練習靜觀。(takayuki@iStockphoto/屏幕截圖)

在手機程式商店搜尋「減壓」、「放鬆」字眼,旋即出現數以百計的應用程式,有腦力遊戲、填色遊戲,當中部分需要收費。應如何選擇才選得精明?

新生精神康復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表示,如要評論應用程式是否有效,需要知道程式有無研究支持,用家可查看開發者曾否做過相關研究。

 

讓用家專注當下 達放鬆效果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兼賽馬會心導遊計劃項目經理陳子盈表示,大部分標榜具放鬆減壓的應用程式,都是透過令用戶專注當下來達至目的。她引述2010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的研究指,不少人每日有近一半時間不能專注當下,傾向回想過去或擔心未來,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因此,當用戶使用應用程式時,不排除能透過專注其中,達到放鬆效果,但論及成效,則需要看看研究數據。

陳子盈
陳子盈(受訪者提供)

具研究實證的應用程式並非難尋,本地大學及社福機構按研究結果,推出不同手機應用程式助港人「鬆一鬆」。

 

聲音導航練靜觀 遠離負面思緒

名稱:newlife.330

開發單位:新生精神康復會

下載:App StoreGoogle Play

「newlife.330」提供一系列附有聲音導航的靜觀練習,當中長達21日的練習設有不同主題,如失眠、痛症等。程式另設單元練習,讓用家在不同處境中練習靜觀,放鬆心情。例如在「坐車」一單元練習中,聲音導航會帶領用家在身處人多擠迫的車廂時,留意身體最能覺察呼吸的部分,如小腹、鼻孔。

 

陳鑑忠表示,程式推出每個靜觀練習前,皆做過相關研究,確保成效。在以失眠為題的靜觀導航練習,新生精神康復會曾跟中大心理學系合作研究,208名受失眠困擾的參加者經練習後,逾八成人能改善入睡困難、太早睡醒的情况,近七成參加者改善了睡前難以放鬆的情况,如肌肉緊張、心跳加速等。

 

靜觀練習平均需時約3至5分鐘,是否確能即時減壓或情緒急救?陳鑑忠不諱言,用家初期練習後,或會不以為然,未覺有較大的心理變化,但長遠使用,對精神健康有益。他解釋,靜觀練習旨在提升用家的覺察能力,透過集中一呼一吸及身體感官,與負面思緒保持距離,有更大的空間選擇情緒反應。他舉例指,「例如在街上路過時,見到有花盛開,如果我們專心望一望,那一刻或已令我們在辛苦中得到滋養,但因為我們的察覺能力不足,有時會錯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一站式心理支援 按評估提供服務

名稱:賽馬會心導遊計劃

開發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新生精神康復會;「說書人」協辦

下載:App StoreGoogle Play

「賽馬會心導遊計劃」是一個網上一站式心理支援平台。年滿18歲的用家下載手機應用程式,登記做會員並完成心理健康評估後,程式會根據評估結果及個別需要,提供網上訓練及服務,如認知行為訓練等。

 

陳子盈表示,中大於2017年發表研究,探討用家透過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參與網上靜觀、自我慈悲及認知行為治療課程的成效。研究結果發現,857名參加者接受為期4周的網上課程後,有效提升其精神健康,減少情緒困擾。她指出,「心導遊」按研究數據實證,推出不同網上自學心理支援課程。

 

有別坊間標榜放鬆的應用程式,陳子盈表示「心導遊」採用「階梯支援模式」(Stepped Care Model),按用家需要,提供3個層次的服務:

  • 若參加者的情緒支援需要不太高,程式會提供情緒認知的資訊,如日常困擾小錦囊
  • 若參加者懷疑出現中度情緒困擾,程式會建議參加者接受為期6周網上課程,如針對非建設性的反覆思考的認知行為治療,並由心理健康主任跟進,預防抑鬱或焦慮徵狀
  • 若參加者懷疑出現嚴重情緒困擾,程式安排參加者與心理健康主任會面,作進一步跟進

 

僅輔助忌沉迷 兩周持續低落宜求診

雖然部分手機Apps具研究實證,但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陳雅文補充,減壓應用程式對紓緩緊張、壓力或有些幫助,但也不要沉迷或花太多時間在此,以致影響日常生活及忽略根本問題。以失眠為例,如患者本身對睡眠產生恐懼或已經對睡覺有壓力,這些應用程式都未必有用。減壓遊戲和應用程式可作為輔助,但一定不能代替心理治療。如在兩星期內,大部分日子都心情低落,或者持續地過分擔心,影響睡眠、胃口、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交,應尋求專業協助。

陳雅文
陳雅文(資料圖片)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減壓好Apps】打機分散注意力 紓緩壓力

【減壓好Apps】放慢呼吸 啟動副交感神經鬆一鬆

]]>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8%ad%e9%86%ab%e6%b2%bb%e7%99%82%e3%80%91%e9%86%ab%e5%be%b9%e4%b8%ad%e8%a5%bf%ef%bc%9a%e4%b8%ad%e8%97%a5%e8%aa%bf%e7%90%86%e9%98%b2%e7%99%8c%e5%be%a9%e7%99%bc-%e9%95%b7%e6%9c%9f%e4%bd%9c/ Mon, 29 Apr 2019 05:27: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429

【明報專訊】過往癌症治療目標是盡快切除腫瘤,或用化療和電療控制腫瘤。西方醫學逐漸發現,很多癌症康復者,腫瘤根治後伴隨不少後遺症。有些後遺症可能是疾病本身引起,有些卻是手術、電療或化療等治療手段併發。腫瘤科近年愈來愈注重處理這些康復者的徵狀,讓他們重回正常的生活,亦即所謂survivorship。亦即中國人所講的大病後「調理」。

西醫的survivorship,主要透過輔助醫療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醫療社工、音樂治療等協助;但中醫藥在這方面角色更為突出。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中藥調理防癌復發 長期作戰

 

固本培元 回復身體正氣

一個HER2陽性乳癌病人,接受了手術、化療、電療和標靶藥治療,完成1年治療後,想用中藥調理身體。初診見她右手因手術及電療後出現淋巴水腫,而化療後感到手腳麻痺,且經常失眠兼心情緊張,無法應付工作。從這病人情况,可以看出即使腫瘤已經痊癒,但仍有很多不同徵狀影響生活。從中醫角度,說病人屬於肝鬱血瘀、痰塞阻滯。利用對症的中藥治療,1年後徵狀逐漸消失,自覺精神比未病前更好;雖然腫瘤沒有復發迹象,但從病人舌頭和脈象中看出, 身體的「肝鬱血瘀」仍未完全消除,勸喻病人繼續服食中藥,並加上心理治療。這指出身體調理另外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預防復發。

讀者可能會問,既然身體已經沒有腫瘤,為何仍要繼續服食中藥?中醫角度來說,腫瘤是因為身體大環境受到影響,例如像上述病人的「肝鬱血瘀」;身體狀態長期不正常,久而久之產生癌症。所以治療癌症首先要針對性,利用各種手段消除腫瘤,康復後再要改變身體大環境,亦即所謂「固本培元」。否則身體正氣未得到回復,腫瘤有可能死灰復燃。情况就如一個社會經常有持槍劫匪打劫銀行金行,不能單靠警察去捉拿劫匪,通常當中有更深的社會問題,例如是經濟不景、財富分配不均,或有非法入境者問題等。若不處理這些大環境問題,就只會終日強盜滿街。

 

西方腫瘤學近年開始有類近概念。過往第3期肺癌在根治性電療或化療後,就只是定期覆診。但近來研究發現,電療化療後腫瘤消失,亦應接受1年免疫治療,可減低復發,延長壽命。這在肺癌治療中已經是一個新國際標準。類似的建議亦用於其他癌症研究,相信很快會公布結果。由此可見,疾病痊癒後需要增強免疫力減低復發風險。

已經退休的中醫腫瘤學者陳炳忠教授,在他的著作和公開講座中,經常強調利用中藥治療癌症要「長期治療」, 他建議康復後仍要服用至少兩年的中藥。當中是否說明中藥可以增強免疫力呢?仍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篇幅所限,下期再談談其他癌症康復調理。

 

中醫治療:

網上流傳生食大蒜可改善鼻敏感 燥熱體質易上火

中藥針灸雙管齊下 改善鼻敏感

雞屎藤止痕癢 治濕疹難斷尾 食用過量 腹瀉頭暈

食療推介:濕疹分急性慢性 前者要清熱 後者潤燥

醫徹中西:中西醫合璧藍圖

穴位紓緩咳嗽 杏仁豬肺湯性溫助止咳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
智障精神病夾擊 求助無門 支援少 服務不對位 照顧者爆煲 //www.afterroberto.com/%e6%99%ba%e9%9a%9c%e7%b2%be%e7%a5%9e%e7%97%85%e5%a4%be%e6%93%8a-%e6%b1%82%e5%8a%a9%e7%84%a1%e9%96%80-%e6%94%af%e6%8f%b4%e5%b0%91-%e6%9c%8d%e5%8b%99%e4%b8%8d%e5%b0%8d%e4%bd%8d-%e7%85%a7%e9%a1%a7/ Mon, 14 May 2018 04:17: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336 照顧智障人士本來就不是一件易事,若智障人士再患上精神病,照顧者更是有苦難言。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不足,令照顧者孤立無援,智障人士所承擔的內心痛苦,遠超我們的想像。智障人士及照顧者皆承受沉重壓力,一旦爆煲,隨時釀成家庭慘劇。

■個案

今年3月初,透過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轉介,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三年級學生約見了5名曾受情緒病困擾的唐氏/智障人士及其照顧者,以下為其中兩個案例的簡述:

◆個案1:輪候4個月 面診5分鐘

年約30歲的小文(化名)是一名輕度智障的唐氏綜合症人士。兩年前,小文媽媽留意到他固執、暴力的行為日益嚴重,有一次更從高處擲物,令她十分擔心。然而求醫時,精神科醫生未有診斷他是否患上精神病,只處方兩種抑壓暴力和固執行為的精神科藥物。媽媽更指每次覆診都需輪候3至4個月,面診時間卻不到5分鐘,醫生沒有花時間去了解病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不由得質疑診治的成效。

輪候一年,小文才獲得公立醫院臨牀心理學家的心理輔導服務。媽媽表示,心理學家的確有分析小文的情况,卻主要是跟她討論小文的病因和病情,很少與小文直接傾談。媽媽直言:「心理輔導對我自己比較有用,因為平時想找人傾訴一下都沒有!」媽媽需要長時間獨力照顧小文,苦不堪言;要管教小文就更困難,凡事也要忍讓。媽媽坦言會隱藏自己的負面情緒以免影響小文。「你有情緒,我都有情緒,但沒有辦法啦,媽媽怎可以不堅強呢?」在壓力和負面情緒日積月累下,媽媽也開始擔心自己的情緒狀態。

◆個案2:服藥以外無其他選擇?

32歲的小欣(化名)同樣是輕度智障的唐氏綜合症人士,3年前患上抑鬱症。小欣媽媽同樣質疑處方抗抑鬱藥的分量和副作用,認為精神科醫生缺乏診斷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唐氏/智障人士的經驗。因此,媽媽決定尋求藥物以外的支援服務,卻發現服務上有不足。她曾尋求臨牀心理學家的輔導服務,有關機構卻表示因缺乏相關經驗的輔導員而婉拒。現時心理輔導和復康服務不足令患者家庭求助無門,照顧者的需要也被忽略。因此,媽媽認為政府應增加有關服務,令智障人士得到藥物以外的適切治療,同時紓緩照顧者的心理壓力。

■智障者患精神病風險39% 遠超常人

不少人以為,「智障/唐氏綜合症人士(統稱智障人士)思想單純,怎會受情緒困擾呢」。實情是,公眾對他們接納程度偏低,而智障人士解決問題能力較弱、語言表達力欠佳,加上不懂得宣泄負面情緒,令他們患上精神病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根據美國的全國唐氏綜合症協會在2012年的調查,焦慮、強迫行為、抑鬱症等皆是唐氏綜合症人士面對的重大挑戰;另一項2003年的英國研究更指出,智障人士患上精神病的風險達39%,遠遠高於非智障人士的8%。

根據2015年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研究,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有88.3%的社工認為,智障人士同時患有精神病,並非由他們主要負責跟進。但是有提供智障人士精神科服務的醫院,全港只有3間,令求助過程困難重重,智障人士既無法及時獲得適切支援和治療,亦令照顧者不勝負荷。

以上的個案,便正正反映現時對患上精神病的智障人士支援不足,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因缺乏時間及經驗與智障人士溝通,往往未能對症下藥。

■醫療網窄外展服務不足 專家倡增培訓

早前筆者出席港大社工系學生與香港唐氏綜合症協會合辦的「論『智』談心——智障人士精神健康論壇」,發現從辨識精神問題、尋求協助,以至診斷及治療過程都缺乏適切支援,令智障人士及照顧者承受巨大壓力,以下為當天交流之重點:

1. 其他療法昂貴難尋

精神科藥物往往被認為「治標不治本」,只抑壓表面徵狀,卻未必能根治精神病。不少家長質疑:「難道一輩子依賴精神科藥物嗎?」所以有家長曾尋找其他療法,包括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但最後發現相關服務並不對位,而且收費不菲。

2. 缺唐氏資料庫 難計劃資源分配

部分家長對現時香港缺乏唐氏綜合症人士資料庫表示震驚,直言:「連實際唐氏綜合症人士數字也沒有,怎樣去分配資源?」

3. 倡增託管服務 減照顧者壓力

有家長指「每天24小時照顧子女,身心疲累」,建議政府增設託管服務和外展服務,以減輕照顧者心理和生活壓力。

4. 津貼時數審查「無謂」

「照顧者現金津貼計劃的時數審查很無謂,身為父母,當然要24小時隨時候命照顧子女,根本不用計算照顧時數。2000元,可以說是一份心意,有更多當然更好,可以多買保健品給子女。」

要解決治療問題,專家建議精神健康支援服務應以「身、心、社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為相關專業人士提供支援智障人士的額外培訓,並由政府提供經濟援助,令智障人士得到藥物以外的支援服務。另外,現時提供智障精神科服務的醫院只有3間,服務只涵蓋九龍西及新界西,交通費時,政府應將服務拓展至各醫院聯網。

此外,現時只得葵涌醫院及青山醫院駐有外展服務隊伍,現時服務亦未涵蓋輕度至中度智障人士。

同時,於2019年推出精神健康普查時,應獨立蒐集智障人士及唐氏綜合症人士的精神健康數據,針對智障人士制訂未來的精神健康服務政策。

去標籤 免諱疾忌醫

在今次論壇中,筆者深深體會到照顧者需要付出的勞力和心力。常言道:「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最近不少家庭發生倫常悲劇,都與照顧者壓力超出負荷有關,我們應該如何利用社會資源,預防照顧者壓力爆煲、照顧智障人士的精神健康需要呢?

最後,「智障人士」和「精神病」的雙重標籤令患上精神病的智障人士更難融入社會;當大眾都把「智障人士」和「精神病患」視為社會上的負擔,照顧者及病患者更容易因標籤效應而諱疾忌醫,對他們及其家庭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部分資料提供:謝樹基教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精神健康及社會政策小組召集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學生:區伊琪、陳君悅、陳嘉尹、龔錦文、劉旭均、劉晚晴、李鳳儀、鄧穎聰、蔣嘉嘉

文:林啟驄(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學生)、許嬋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師)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cbe9e55d2f26a38631a834d5da72.jpg專業支援——照顧智障人士常常要承受極大的情緒和壓力,尤其是照顧弱智精神病患者,更需要專業服務的支援。(圖:NikkiZalewski@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8b48e339d1d8abe303a80e57c2ef9420.jpg無力解困——智障人士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加上不懂宣泄負面情緒,其實比正常人患上精神病的風險更大。(圖:PRImageFactory @iStockphoto,圖中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

]]>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3%80%91%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5%bd%b1%e9%9f%bf%e8%a8%98%e6%86%b6-%e3%80%81%e8%a1%8c%e7%82%ba%e3%80%81%e6%83%85%e7%b7%92/ Wed, 25 Apr 2018 05:02: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132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亦不斷增加,只有及早發現及治療,才能延遲病情惡化,紓緩照顧者壓力。由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合辦的 「認知障礙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 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市民反應熱烈,加深對病症的了解和關注。

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約有 4,700 萬人,估計到2050年,患者人數將激增三倍達1.3億人。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隨年齡增長,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數將大幅上升,根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估計,70 歲或以上長者,每十人有一名有認知障礙症;85 歲或以上長者,每三人會有一名患者。

記憶力迅速衰退有機會患病

雖然記憶力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退,但假若記憶力迅速衰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即有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衰退,也會出現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的衰退問題,例如無法準確說出年月日。吳醫生表示,由於患者無法準確說出病情,因此在問症時需依靠熟悉患者生活情況的朋友及家人提供資料。例如患者在處理熟悉的事情時有否出現困難、將物品放在不適當地方、性格轉變、失去做事的主動性、語言表達或理解出現問題等。另外,患者會在行為、睡眠及情緒出現問題,經常做出與照顧者要求相違背的行為,例如可能會赤腳出走,令照顧者感到勞心勞力。

MoCA及MMSE常用診斷方法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或簡短智能測試(MMSE)是現時常用的診斷方法,除了評估專注力、執行能力、記憶力、言語能力及視覺構建技巧,MoCA還設有抽象概念及定位測試。兩個測試均會以患者的年齡及教育程度作為評估標準。患者要在十多分鐘內完成評估,例如進行1至10的繪圖連線,以評估患者的認知能力。吳醫生更指出,認知障礙症絕大部分屬於阿茲海默氏症或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暫未有治癒方法。另有小部分由其他病症引起,例如甲狀腺分泌過低、維他命B12不足、免疫系統疾病等,或由於抑鬱病而引起的 「假認知障礙」 徵狀,只要接受適切的治療或補充,則可改善認知障礙問題。醫生會在問症確診後,利用化驗或電腦掃描方式確認病症種類,再根據病徵及病變進行針對治療。

用藥物及非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成因,惟大部分沒有根治方法,只能靠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改善及延緩病情。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醫生表示,現時有用於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俗稱補腦藥)、預防中風復發及預防引起中風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藥物、用於補給甲狀腺分泌功能過低或維他命B12缺乏的藥物。當患者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部分亦會採用精神科藥物,例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抗腦癇藥或情緒穩定劑、安眠藥、抗焦慮藥,醫生會視乎照顧者承受能力及症狀嚴重程度等決定用藥。

另外,非藥物治療類別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現實導向、行為治療、緬懷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活動治療、多感官治療及光線治療等。黎醫生指出,當中的治療方法或會利用日曆或小組討論節日等方式,協助病人認清時間及地點;為患者準備生命歷程的相冊,誘導患者回憶及談論舊事,維持言語表達能力;甚至利用機械海豹Paro帶來類似寵物治療的效果。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徵、病情,選擇為病人進行個人或小組治療。

不同階段徵狀不一

認知障礙症有別於一般疾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徵狀,因此照顧者需要有相關了解和準備。黎醫生建議,在早期階段,患者可與照顧者共同制訂照顧計劃,以維持患者的工作、社交及自理能力。照顧者應鼓勵患者進行帶氧運動,以減慢記憶力缺損,並讓患者多動腦筋、協助財務安排(聯名戶口或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晚期的治療措拖)、工作及退休安排等。中期階段須關注患者安全,防止走失、跌倒、誤服藥物或使用爐具引發火警。

另外,患者有可能出現喧嘩或搖晃門窗等情緒及行為問題,需要建立安全居住環境;記錄令患者及照顧者困擾的症狀,跟醫生商討解決方法;亦可參與社區提供的治療服務及紓解照顧者壓力等活動。此外,照顧者要為晚期患者提供餵食等全面照顧,甚至啟動患者預設的醫療指示,讓患者舒適及有尊嚴地走過最後日子。

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最佳做法,黎醫生強調,最重要是維持健康飲食及進行帶氧運動,有助預防三高及患上腦血管病。另外亦要避免吸煙及酗酒、培養健康嗜好和興趣、保持社交生活及勇於接受新事物,以持續動腦筋。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左)及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醫生分享認知障礙症診斷及治療方法,鼓勵患者及照顧者及早正視病情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認知障礙症備受市民關注,會場坐無虛席

]]>
水中分娩 增感染風險 僅紓緩陣痛 婦產科醫生不建議 //www.afterroberto.com/%e6%b0%b4%e4%b8%ad%e5%88%86%e5%a8%a9-%e5%a2%9e%e6%84%9f%e6%9f%93%e9%a2%a8%e9%9a%aa-%e5%83%85%e7%b4%93%e7%b7%a9%e9%99%a3%e7%97%9b-%e5%a9%a6%e7%94%a2%e7%a7%91%e9%86%ab%e7%94%9f%e4%b8%8d%e5%bb%ba/ Sun, 18 Sep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8ca2cd73bba80fb63763241da776fbaf 【明報專訊】上周網上流傳一條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影片中的產婦在水中分娩,痛楚似乎很短暫,生產過程亦十分順利。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另外,婦產科醫生指出,陣痛時若浸泡在溫水中,或會令產婦感到較放鬆,有助減痛;但在水中分娩卻可能對產婦和胎兒構成風險。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除了止痛藥、麻醉劑外,還有什麼減痛方法?

英國廣播公司上周報道,美國一名助產士在九月初上載一條孕婦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得到10萬個讚和2.3萬個留言。片中孕婦站在浴缸,經歷短暫陣痛後,BB就出生了,媽媽立即將BB抱入懷中。

無證據指水中有利生產 港醫院未提供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但歐美不少人推崇水中分娩,指浸在溫水中,不單可以減痛,同時可以減少陰道損傷,然而這些說法仍欠研究支持。美國婦產科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的指引亦表示,在產程第一階段,產婦浸在水中或許有助減痛、減少使用麻醉藥及加快分娩;然而,在水中分娩則帶有風險。

明德國際醫院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解釋,產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陣痛至子宮頸全開

第二階段:子宮頸全開至BB出生

第三階段:BB出生至胎盤排出

「產程第一階段浸泡在溫水中,或許令產婦感到較放鬆,而水的浮力或可給予一點支撐,但這純屬個人感受,有些產婦未必喜歡。」陳世樂指出,而到了產程第二、三階段,至今未有醫學證據,證明水中分娩有好處;相反,水中分娩帶有風險:

倘情况不穩 水中難處理

◆即使是低風險懷孕,分娩過程也不能保證是零風險,萬一出了問題,例如:媽媽或胎兒情况不穩定,需要持續監察,在水中難以處理

◆醫護在接生過程中,難免接觸池水,當中有產婦的血液和分泌,有感染風險

◆BB在水中出世,或會增加感染風險

陳世樂指出,每一個產婦和胎兒承受風險不同,忍痛能力亦有差別,所以不要迷信某一種方法是最好;應是按自己情况,與醫生商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知多啲

分娩姿勢借力 半蹲趴地一樣得

分娩,沒有最好的方法。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有很多減痛方法。醫學上減痛,可選擇笑氣、止痛針或無痛分娩,而非醫學的選擇則更多。陳世樂醫生舉例,有產婦選擇透過音樂治療紓緩痛楚,亦有人選擇以微電流刺激穴位減痛、有人利用健身球幫忙。

另外,瑪麗醫院和明德國際醫院可讓產婦選擇不同的分娩姿勢,相信有助分娩。陳世樂說,「傳統躺臥在牀上,但對有些孕婦來說,例如有腰背痛,未必能夠用力,轉為側臥、趴或蹲,可能較容易發力」。

明德國際醫院註冊助產士Sue Winstone表示,較多產婦嘗試的姿勢,其中一個是站在牀邊,雙手按着牀發力,雙腳半蹲,這姿勢令盆骨張開,有利胎兒滑下;另外,亦有媽媽選擇趴在地上,上半身攬着健身球幫助發力。

哪一個姿勢最有利分娩?陳世樂指出,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腳力不足,有些人腰力不夠,因此應視乎產婦感覺,也不是限定只用一個姿勢,「分娩時,產婦可嘗試不同姿勢,找出最能發力的姿勢」。然而,這必須在助產士和醫生協助和指導,產房亦需要有足夠空間,確保產婦和胎兒安全。

文:鄭寶華

圖:林俊源

編輯:屈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005_.jpg明德國際醫院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圖:林俊源);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001_X.jpg分娩不一定是躺臥在牀上,如產房有足夠空間和人手協助,產婦可以嘗試不同分娩姿勢,Sue Winstone 示範其中一個姿勢,上半身趴在健身球上分娩。(圖:林俊源);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101.jpg註冊助產士Sue Winstone指出,陣痛時,雙腳張開坐在健身球上,有坐放鬆盆骨。(圖:林俊源);]]>
【明報專訊】上周網上流傳一條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影片中的產婦在水中分娩,痛楚似乎很短暫,生產過程亦十分順利。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另外,婦產科醫生指出,陣痛時若浸泡在溫水中,或會令產婦感到較放鬆,有助減痛;但在水中分娩卻可能對產婦和胎兒構成風險。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除了止痛藥、麻醉劑外,還有什麼減痛方法?

英國廣播公司上周報道,美國一名助產士在九月初上載一條孕婦水中分娩的影片,短時間內觀看次數達1600萬,得到10萬個讚和2.3萬個留言。片中孕婦站在浴缸,經歷短暫陣痛後,BB就出生了,媽媽立即將BB抱入懷中。

無證據指水中有利生產 港醫院未提供

香港公私營醫院均沒有提供水中分娩服務,但歐美不少人推崇水中分娩,指浸在溫水中,不單可以減痛,同時可以減少陰道損傷,然而這些說法仍欠研究支持。美國婦產科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的指引亦表示,在產程第一階段,產婦浸在水中或許有助減痛、減少使用麻醉藥及加快分娩;然而,在水中分娩則帶有風險。

明德國際醫院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解釋,產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陣痛至子宮頸全開

第二階段:子宮頸全開至BB出生

第三階段:BB出生至胎盤排出

「產程第一階段浸泡在溫水中,或許令產婦感到較放鬆,而水的浮力或可給予一點支撐,但這純屬個人感受,有些產婦未必喜歡。」陳世樂指出,而到了產程第二、三階段,至今未有醫學證據,證明水中分娩有好處;相反,水中分娩帶有風險:

倘情况不穩 水中難處理

◆即使是低風險懷孕,分娩過程也不能保證是零風險,萬一出了問題,例如:媽媽或胎兒情况不穩定,需要持續監察,在水中難以處理

◆醫護在接生過程中,難免接觸池水,當中有產婦的血液和分泌,有感染風險

◆BB在水中出世,或會增加感染風險

陳世樂指出,每一個產婦和胎兒承受風險不同,忍痛能力亦有差別,所以不要迷信某一種方法是最好;應是按自己情况,與醫生商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知多啲

分娩姿勢借力 半蹲趴地一樣得

分娩,沒有最好的方法。

想自然分娩,但又怕痛,有很多減痛方法。醫學上減痛,可選擇笑氣、止痛針或無痛分娩,而非醫學的選擇則更多。陳世樂醫生舉例,有產婦選擇透過音樂治療紓緩痛楚,亦有人選擇以微電流刺激穴位減痛、有人利用健身球幫忙。

另外,瑪麗醫院和明德國際醫院可讓產婦選擇不同的分娩姿勢,相信有助分娩。陳世樂說,「傳統躺臥在牀上,但對有些孕婦來說,例如有腰背痛,未必能夠用力,轉為側臥、趴或蹲,可能較容易發力」。

明德國際醫院註冊助產士Sue Winstone表示,較多產婦嘗試的姿勢,其中一個是站在牀邊,雙手按着牀發力,雙腳半蹲,這姿勢令盆骨張開,有利胎兒滑下;另外,亦有媽媽選擇趴在地上,上半身攬着健身球幫助發力。

哪一個姿勢最有利分娩?陳世樂指出,不能一概而論,有些人腳力不足,有些人腰力不夠,因此應視乎產婦感覺,也不是限定只用一個姿勢,「分娩時,產婦可嘗試不同姿勢,找出最能發力的姿勢」。然而,這必須在助產士和醫生協助和指導,產房亦需要有足夠空間,確保產婦和胎兒安全。

文:鄭寶華

圖:林俊源

編輯:屈曉彤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005_.jpg明德國際醫院婦產專科醫生陳世樂(圖:林俊源);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001_X.jpg分娩不一定是躺臥在牀上,如產房有足夠空間和人手協助,產婦可以嘗試不同分娩姿勢,Sue Winstone 示範其中一個姿勢,上半身趴在健身球上分娩。(圖:林俊源);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919/news/_19yd101.jpg註冊助產士Sue Winstone指出,陣痛時,雙腳張開坐在健身球上,有坐放鬆盆骨。(圖:林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