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震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5 Aug 2024 08:00:1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震顫”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
【寒冷天氣】長者小孩注意低溫症3個病徵 洋葱式穿衣法最適合?保暖8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5%af%92%e5%86%b7%e5%a4%a9%e6%b0%a3-%e9%95%b7%e8%80%85%e5%b0%8f%e5%ad%a9%e6%b3%a8%e6%84%8f%e4%bd%8e%e6%ba%ab%e7%97%873%e5%80%8b%e7%97%85%e5%be%b5-%e6%b4%8b%e8%91%b1%e5%bc%8f%e7%a9%bf%e8%a1%a3/ Mon, 22 Jan 2024 08:44: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670

天文台表示受強烈冬季季候風影響,未來數天天氣持續嚴寒和寒冷。天氣轉冷,特別要留意長者和小孩的保暖!在低溫環境下,除了容易令人手腳冰冷外,流到心臟的血流量增多,增加心臟負擔,有機會導致急性心臟病、低溫症(Hypothermia)等,加上長者對熱的感覺較遲緩,應使用暖水袋、暖包或是用暖爐較為適合呢?穿衣保暖是基本,但「包到成隻糉」未必適合,坊間經常提及的洋葱式穿著法或粟米式穿著法究竟有什麼分別?多吃些熱騰騰的糯米飯、羊腩煲是很多人的「取暖」方法,但原來隱藏不少營養陷阱?怎樣吃才健康兼暖身呢?長者8個保暖貼士話你知。

天氣寒冷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

切勿以為天氣轉冷短短數天便掉以輕心,其實長者以外,嬰兒、新陳代謝較慢、血糖低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等人士,都會較為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等病徵,應立即為他們保暖和送院治理,以免嚴重者進入僵凍狀態……至於小朋友和嬰兒,家長可以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是否溫暖,若有懷疑,應如何處理?

【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慎防心臟病、低溫症 長者保暖8個貼士:暖爐好過暖水袋

人體具有體溫調節機能,一般維持在37℃左右,稱為「核心溫度」。若接近人體核心溫度的額頭、腹部等部位持續冰冷,並同時出現發抖及精神紊亂,則可能是低溫症徵兆!有專家指,在低溫環境下,容易手腳冰冷外,流到心臟的血流量增多,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因急性心臟病、低溫症而送到急症室的個案增加,加上長者對熱的感覺較遲緩,使用暖水袋、暖包容易燙傷,用暖爐代替會否更適合?還有什麼保暖貼士呢?

慎防心臟病、低溫症 長者保暖8個貼士:暖爐好過暖水袋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要抵禦寒冷,穿上羽絨、保暖內衣、毛衣、圍頸巾、戴冷手套、冷襪,總之「包到似隻糉」就一定得?未必,有人說洋葱式穿著法最保暖?還有粟米式穿著又是什麼?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呢?即睇專家拆解!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冬天做運動 暖身注意5個穿著宜忌

冬天應做適量的運動,有助增進血液循環!有物理治療師指,若選擇在戶外運動,要了解當日天氣、日夜溫差等問題,因對體感溫度有一定的影響。建議若是長期病患人士、長者和小孩應多留在室內運動會較為合適。在運動前和運動期間,穿著衣服有什麼需要留意呢?

【寒冷天氣警告】做運動暖身注意5個穿著宜忌 長者小孩易患低溫症 體溫32度或進入僵凍狀態

保暖食物陷阱?教你食得健康

天氣冷想身體感到暖和,很多人會選擇吃熱騰騰的糯米飯、羊腩煲……不過,有營養師提醒要注意營養陷阱,例如單是糯米的澱粉質含量及升糖指數(GI)高,未計算臘味的高脂及高鈉!如何食得保暖又健康呢?建議可多進食含鐵質及維化命B雜的食物,為什麼呢?

【容光煥發新一年】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89%8b%e9%9c%87%e6%88%90%e5%9b%a0%e5%a4%9a-%e5%85%bc%e6%9c%89%e8%a1%8c%e5%8b%95%e7%b7%a9%e6%85%a2-%e8%82%8c%e8%82%89%e5%83%b5%e7%a1%ac/ Tue, 28 Nov 2023 09:01: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29

【明報專訊】(編按: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若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明報製圖/axllll@iStockphoto)

手震是年老退化?柏金遜早醫有得救

「控制不了自己,雙手不停在震,連雙腳也顫抖,真是尷尬死了。」年逾七十的劉姐,因為手震不受控制,把自己困在家中。

手震是單純老年退化引起?老年退化是否需要醫治?手震可否治療?

當劉姐與丈夫老黃推門進診所,我真是有點意外,實在沒有想到他們會從澳門老遠跑來。劉姐今年70多歲,常說自己是地道澳門人,因為自3歲隨父母由順德移居澳門後,便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朋友之間常喚她作「澳門掌門人」,因為無論是澳門的歷史掌故、風景名勝、叱咤人物、政府架構、經濟體系,她都能一一如數家珍。對於我,劉姐必定是澳門美食「地膽」。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手震成因多–手震有多種成因,心情緊張、甲狀腺亢進、柏金遜症等都可能引致手震。(AsiaVisio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唱家班上台手揗腳震 「澳門掌門」變隱蔽婆婆

我與劉姐在港澳長者服務交流會上認識,是10多年的老朋友。每當有交流活動訪澳,劉姐必盡地主之誼。她熱情好客,總會帶我們到最地道的風味菜館去。不過,近年港澳協作護老工作上,我已沒碰上劉姐。接替她的同事欣然告知:「劉姐同老公一齊退休了!她優哉游哉,十分開心。劉姐是唱家班,之前在社區會堂表演,大家都拍爛手掌。梁醫生,下次她有表演,你記緊來捧場!」

老朋友過着豐盛的退休生活,真是最大安慰。所以,當我一見到劉姐,就忍不住問:「劉姐,你好嗎?有沒有唱歌?幾時有表演啊?」怎知語音未止,劉姐已連珠炮發將她的近况一一道來。

「哎啊,梁醫(劉姐總是喜歡這樣稱呼我),還問我有沒有表演!3年了!3年來我沒開口唱過一句。唉,真慘……不!與疫情無關。隔離限聚那段時間,日日困在家中。現在疫情緩和,我心情比之前更差。莫說出外練歌,即使在家中,我也不願意開口!」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行路緩慢 站不穩險跌倒

「噢,梁醫。不是聲帶有問題。而是我手揗腳震啊!我揸起咪,雙手就震到不得了,搖上搖落,沒辦法對準個嘴,真的很『肉酸』。我只想搵窿蜎!我也試過用企咪,但就變成雙腳揗揗震。」

「我有睇醫生,家庭醫生介紹我去政府專科,但是吃了藥都沒好轉。唉,梁醫,關鍵不在此,最慘是前陣子我與老黃返順德探親。親戚3年沒見,一見面,大家竟然……唉……」

劉姐情緒起伏,欲言又止。我唯有向老黃問個究竟。老黃轉告:「噢,不是什麼大件事。只是各人見到小花(劉姐的小名)都關心起來,忍不住問候她!」

他續說:「唉,小花不愛聽,但我仍然要說。其實我都覺得,小花自兩年前開始手震就老了很多。她最先只是右手揸咪唱歌,震得比較明顯。小花嫌肉酸,索性不去唱歌,只留在家。但情况變得更差,行又震、坐都震。我鼓勵她多走動。通關之後,我們就自駕遊,返鄉下。小花行路好慢,雙腳似是提不起,拖着行。兄弟姊妹一見到她,自然關心起她上來。有一次食完飯,小花起身去廁所,一轉身就企不穩,差不多趴在地下。好彩我當時醒目,即刻扶起她。其實還有一次,小花也是轉身就……」

劉姐此時忍不住插嘴:「不要再說了!醫生說是退化。梁醫,老人專科能否醫治退化?手震能否治癒?」

遺傳、甲亢可致手震

這些都是好問題。老人專科的範疇究竟包含什麼?年老退化能否醫治?需不需要醫治呢?一時間,很難一一解說清楚,或者先從簡單問題入手。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任何年齡的人每遇心情緊張,手便會不期然抖動,這是自然現象。不過如果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家族中人亦會有類似情况。然而這類型手震一般並無大礙,不會影響身體其他功能。如果病者自覺尷尬、不能忍受的話,可要求醫生處方藥物減輕顫抖。

另外一個與生理有關的手震原因,就是患上甲狀腺亢進。患者一般都是介乎10幾至30幾歲女性,我太太亦是在30歲那年得病。那時她提壺斟茶,竟然瀉滿一枱;舉箸夾餸,夾那件、跌那件,才發現她原來手震得厲害,檢查後證實患有甲狀腺亢進。若此病發生在老年,患者男女發病比例大致相若,並沒有女多於男的現象;而且徵狀亦沒有年輕患者般顯著,往往要透過驗血才可確診。甲狀腺亢進是一個可治理的疾病,長者若發現有手震徵狀,及早檢查為佳。

當然,較嚴重疾病如中風、腫瘤、腦退化等亦會有手震徵狀。但患者除了手震外,往往兼有其他影響小腦運作的徵狀如言語不清、行路搖擺不定等,很少只呈現手震單一病徵。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年長患者難察行動緩慢 延誤醫治

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50歲左右的患者若出現徵狀會較易察覺,若年紀較大,徵狀常被誤為因年老體弱、行動緩慢所致。如果病人未有提出,家人又未察覺,往往會延誤醫治。病人得了後遺症,變得長期行動不便,甚至臥牀不起。因此,柏金遜症絕對不容忽視。

「梁醫!你這樣說,我是否患上柏金遜症?」劉姐按捺不住地問。

我坦白地回答:「成數高。柏金遜症初期徵狀,多以手震為先,而以身體一邊較為明顯。根據老黃描述,你亦有類似情况。雖然你的活動能力至今仍未有大問題,但是兩次轉身時差不多跌倒的險象,亦正符合此症較後期徵狀。要診斷柏金遜症,一定要從患者病徵及病歷推測,再以臨牀檢查作實,包括動作速度、起步轉身穩定度、靜止及提高雙手顫抖度、肌肉緊繃度、字體書寫變更度、聲音沙啞度等。我們還可利用正電子掃描確定腦部多巴胺的情况。」

「噢,梁醫生,如果小花真的確診柏金遜,是否遲早會變成癡呆?」老黃絕望地問。

藥物控制徵狀 物理治療保活動能力

「當然不是!柏金遜症雖然同樣是退化性疾病,但與認知障礙症的病理不同。柏金遜症患者大都能保持正常思維,認知能力與同齡人士沒大分別。雖然現階段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藥物能有效地控制病徵。一般患者在服藥後,活動能力會改善,顫抖會減輕,日常生活的困擾亦會減低。不過,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自行中斷會令病情反覆。另外,物理治療可增強病人活動能力及減低跌倒風險。病人只要跟從治療師設計的個人化復康運動計劃來鍛煉,一般都會在肌肉、關節、步姿、轉移動作,以至助行器使用技巧等有改善。當然,還有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作跟進。現階段必須先要為劉姐檢查,才可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初步檢查,指標明顯,已可確定劉姐患上柏金遜症,藥物亦產生即時效果,病情很快得以紓緩。我寫了轉介信,希望她回澳門後獲跟進治療。我深信輔以適當運動訓練,劉姐筋肌得以紓緩,很快可回復正常生活。

果然,相隔6個月之後,我已收到邀請:「梁醫,我將於下月在澳門綜藝館舉行一場歌唱表演,誠意邀請你及夫人同來。我已在你最喜歡那間餐廳訂了一席。屆時你定必要來啊!」

劉姐既然久休復出,怎樣說,我也要過澳門捧捧場!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求生】急症科醫生:無糧食只飲水最多生存4周 赤裸失溫或有低溫症 山藝教練:求生4點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6%b1%82%e7%94%9f-%e6%80%a5%e7%97%87%e7%a7%91%e9%86%ab%e7%94%9f-%e7%84%a1%e7%b3%a7%e9%a3%9f%e5%8f%aa%e9%a3%b2%e6%b0%b4%e6%9c%80%e5%a4%9a%e7%94%9f%e5%ad%984%e5%91%a8/ Thu, 12 Oct 2023 08:48: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90

【明報專訊】拔萃男書院學生曾憲哲失蹤7日後於山上尋回,報稱連日來靠吃樹葉野果及喝溪水維生。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表示,一般人若不進食只飲水,最多可生存4周;若無飲水則難生存超過4日。(編按:有山藝教練提醒,若迫不得已要野外求生,有以下4點要注意。)

【求生】急症科醫生:無糧食只飲水最多生存4周 赤裸失溫或有低溫症 山藝教練:求生4點注意
失蹤7天的拔萃男書院學生曾憲哲被消防在沙田大輋陂近老鼠田坑一處草叢尋獲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吊起送院檢查。(孫華中攝  明報圖片)

急症科醫生:不進食只飲水最多生存4周 日夜溫度或中暑、低溫症

鍾認為,事主被尋獲時沒穿衣服,反而較危險,因夜晚氣溫較低,可能出現低溫症;日間太陽猛烈,容易曬到缺水、曬傷皮膚甚至中暑,一日之內已會有生命危險。另外赤裸身體易有蚊蟲叮咬,但香港蚊蟲致命風險較低,最多引起不適。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山藝教練:求生首選可遮蔽處 膠袋包身可保暖

山藝教練梁念豪表示,事主被發現地點靠近市區,不是深山也不是密林,「嗌都嗌到出來」,形容事件匪夷所思。他說,事主當時所在位置接近溪澗,雖代表有水可喝,但數日前有9號風球及黑雨,事主沒可能8天一直待在該處,否則會被水冲走。梁續稱,一般人數天沒進食,即使有水也捱不住,加上最近天氣轉涼,事主被尋獲時沒穿衣服,根本不能保暖,他覺得事件疑問多。


相關閲讀:【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野外求生4點注意

若迫不得已要野外求生,梁念豪認為有以下4點可以做的:

1. 最重要揀選可遮風擋雨之地例如山洞、廢屋,或以有限物資搭建臨時遮蔽處;

2. 若有膠袋可當外套包住身體保溫;

3. 解決食水問題,除找尋水源,亦可飲用樹葉上露水;

4. 香港野外求生較難解決食物問題,因進食不明野菇或果實有可能中毒,建議帶後備糧食上山。

]]>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8%80%b3%e9%bc%bb%e5%96%89%e5%95%8f%e9%a1%8c-%e8%80%b3%e6%b0%b4%e4%b8%8d%e5%b9%b3%e8%a1%a14%e5%a4%a7%e7%97%85%e5%be%b5-%e6%8c%81%e7%ba%8c%e6%9a%88%e7%9c%a9%e5%85%bc%e8%80%b3%e9%b3%b4-2/ Tue, 15 Aug 2023 07:4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563 耳水不平衡
耳蝸電圖測試有助判斷病人是否患有耳水不平衡,圖中藍色線顯示有耳水增多的情况,正常為紅色線。(受訪者提供)

「歌神」張學友近日在馬來西亞演唱會上因耳水不平衡感暈眩,日前帶病演出更在舞台上跌倒。究竟俗稱「耳水不平衡」的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 )是什麼一回事?縱然不會致命,但耳水不平衡的4大病徵之中,單是持續20分鐘或以上天旋地轉式的暈眩、耳鳴和作嘔等徵狀,也足夠令患者極之難受和困擾,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長遠更有機會令聽力永久受損。除了利用藥物或手術控制徵狀,聽力學家建議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亦可減少病發機會!

 

耳水不平衡成因 持續暈眩可令人「企唔穩」

【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betway体彩 聽力學家區建國博士指出,耳水不平衡的影響可大可小,持續出現的暈眩可令病人無法工作,甚至「企都企唔穩」,更會衍生其他問題。他分享曾有病人因為經常暈眩,不但要隨身帶備止暈藥物應付,更因為工作受影響,而出現抑鬱情緒,導致睡眠變差,最終令病情惡化,需要由精神科醫生跟進。

他稱,耳水不平衡確實是由耳水引起的問題,成因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前庭的暈眩毛細胞被「壓歪」,遂輸出錯誤的暈眩信息,而過多的耳水亦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致產生耳鳴、耳悶塞的感覺。聽力也會由初期的時好時壞,慢慢造成永久受損。「尤其最影響接收低頻率聲音,對日常交談也會影響。」

 

耳水不平衡4個病徵  大部分影響單邊耳朵

  1. 暈眩,天旋地轉的感覺持續20分鐘或以上
  2. 耳鳴
  3. 聽覺減弱,初時會時好時壞,之後聽力會越來越差,甚至永久受損
  4. 耳朵有悶塞或耳脹感覺

耳水增多的原因仍然未明,但區博士強調,相信與病毒感染、過敏、免疫失調偏頭痛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亦可能是排走耳水的管道出現阻塞,又或是調節耳水量和耳壓的內淋巴囊失效有關。

他表示,耳水不平衡大多影響30至60歲人士,男女都可能患病,女性略多於男性,大部分都只是影響單邊耳朵,僅約15%病例屬兩邊耳朵均受影響。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藥物改善頭暈、作嘔 手術針對暈眩

不過,耳水的多少無法量度,故耳水不平衡一般會憑臨床檢查和病徵作出診斷,其中耳蝸電圖測試有助判斷病人是否患病,準確度可達七成。雖然美尼爾氏綜合症暫時未有方法根治,但大部分人接受利尿藥、止暈、止嘔等藥物治療後,病情大致可得到控制,頭暈、作嘔等情况也得以改善。

區博士稱,現時有手術可處理耳水不平衡引起的嚴重暈眩,例如在前庭膜放入引流管,把過多的內淋巴液排到內淋巴囊或其他地方,又或是穿透耳膜注射藥物到內耳,惟會影響聽覺神經細胞。

另外亦可以利用手術切斷前庭神經,從而減少耳朵將暈眩信息傳送到大腦,但同時令兩邊耳朵傳送致腦袋的平衡信息不一致而導致平衡力變差或其他後遺症,例如他曾遇過一名病人在外國接受切斷前庭神經的手術,卻因而影響身體平衡引致發生交通意外。


相關閲讀:【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病發立即坐下  改變飲食習慣少鹽少酒精

區博士提醒病人,一旦出現不適感覺時,應第一時間坐下以防跌倒,盡力讓眼睛望著固定的目標,例如路牌、招牌等,從而減少因暈眩而引致的眼球震顫,有助減輕暈眩的不適感覺。同時,亦要讓親友知道病情,一旦病發時,知道怎樣協助。得到親人的諒解,也能減少抑鬱及憂慮等情緒。

除了以藥物改善徵狀外,病人長遠需要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以免多喝水,有助減少內耳的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機會有一定的幫助。

提提你:頭暈一定與耳水不平衡有關?

很多人覺得頭暈眼花,定必是耳水不平衡作怪,但其實耳水不平衡只是耳性暈眩的其中一種,其他原因還有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聽覺神經瘤,以及頭部創傷等。若出現持續頭暈,建議及早求醫了解致病原因。

]]>
【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bd%95%e8%a6%8b%e7%97%85%e3%80%91%e8%aa%8d%e8%ad%98%e7%99%bd%e5%8c%96%e7%97%87-%e8%ba%ab%e9%ab%94%e7%bc%ba%e8%89%b2%e7%b4%a0%e7%9a%ae%e8%86%9a%e6%af%9b%e9%ab%ae%e5%85%a8%e7%99%bd-%e5%81%9a/ Thu, 23 Feb 2023 02:55: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625 基因突變或染色體出問題會導致罕見的先天疾病,較多人認識的包括黏多醣症、結節性硬化症、小腦萎縮症、脊髓肌肉萎縮症等。2月28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就由醫學遺傳專家講解其中一種罕見病──白化症(albinism)。患有白化症,全身皮膚、頭髮甚至眉毛也是白色的,當白晢身驅失去「黑的保護」,原來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白化症屬罕見病 隱性基因遺傳 患者缺色素護 

白化症患者「從頭白到腳」,betway体彩 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表示,這是由於患者的體內缺乏色素所致,眼珠因而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則呈現白色。白化症是基因遺傳造成,目前已知有5個基因會影響人體內製造黑色素的過程、分布和功能。

林醫生指出,大部分個案都屬於隱性遺傳,即是父母都並非白化症患者,卻攜有這致病基因。若父母雙方都攜有致病基因,誕下的嬰兒有四分一機會患白化症;若其中一方有白化症,而配偶非白化症,以有隱性基因的機會是二萬分之一來計算,所誕下的嬰兒約七十分之一機會患白化症。目前估計本港約有300至400名白化症患者。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罕見病】認識白化症 身體缺色素皮膚毛髮全白 做足防曬免皮膚眼睛受損
罕見病之一的白化症,是基因遺傳所造成,患者的毛髮與皮膚顏色均呈現白色。(圖片來源:pexels photo)

易曬傷  視力較弱易斜視

身體所製造的黑色素,其實是一個保護皮膚防禦紫外線的重要機制。林醫生解釋,當受到紫外線照射,就會刺激皮膚產生色素,抵擋陽光避免曬傷甚至癌變。然而,白化症患者的皮膚缺乏色素保護,若經常受陽光照射,皮膚又沒有足夠保護,便會容易曬傷,增加患上皮膚癌的機會。

由於黑色素的製造出問題,白化症患者的視力首當其衝受影響,很多時患者眼球後的神經線會有先天問題,眼底細胞的生長受影響,導致他們的視力較弱、常出現眼球震顫致雙眼無法對焦、容易形成斜視,即是「鬥雞眼」或「射哩眼」。同時他們的眼脈絡膜(choroid)色素較少,會畏光和減低視覺的敏銳性,視膜網容易受陽光直接照射而受損。因此白化症患者必須為皮膚和眼睛做足保護措施,包括戶外活動時需要戴帽及太陽眼鏡,亦要定期進行視力檢查,若發現視力異常便要及早矯正,例如斜視可以透過手術或做眼部訓練改善。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壽命、生能力不受影

白化症屬隱性基因遺傳的疾病,如夫婦有家族史,可在計劃生育前進行基因檢驗。不過林醫生表示,白化症患者雖然面對外觀和視力問題,但非致命性,因此較少夫婦會特地為此檢驗基因。


相關閲讀:了解弱視3大成因 斜視不可忽略 注意兒童5個情况 把握8歲前治療黃金期


父母正面態度 助白化症孩子成長

隨着社會進步,大眾多了認識白化症,若夫婦誕下白化症嬰兒,只要嬰兒身體各項指數正常,日後生活做好皮膚防曬和眼睛的保護,成長期間父母以正面態度幫助孩子面對遇到的障礙,白化症患者的生活能力和智力與一般人無異,壽命並不會受影響。

]]>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6%8a%b5%e7%a6%a6%e5%86%b7%e9%a2%a8%e8%a6%81%e6%9c%89%e6%b3%95-%e6%b4%8b%e8%91%b1%e3%80%81%e7%b2%9f%e7%b1%b3%e7%a9%bf%e8%91%97%e6%b3%95%e6%9c%89%e4%bb%80%e9%ba%bc%e5%88%86%e5%88%a5%ef%bc%9f%e4%bf%9d/ Fri, 30 Dec 2022 10:11: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248

【明報專訊】怎様抵禦呼呼北風、冷風?保暖內衣以前由全羊毛製成,但隨新物料研發和紡織技術發展,現今它不單靠鎖住空氣保暖,而是混合幾種纖維和物料,各取所長,既柔軟貼身又能吸濕發熱,再不用「包到似隻糉」。究竟什麼是洋葱式穿著法?什麼是粟米式穿著呢?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呢?

香港日常 洋葱式穿著

˙香港室內場所一般沒有暖氣,但室內穿著厚重衣物不方便,建議洋葱式穿著法,先穿貼身保暖內衣,加外衣,再穿冷衫或外套

˙怕凍人士可選擇保暖效能較高的內衣,外層穿中褸或能蓋住臀部的大衣,悶熱時可脫下

˙怕凍女生可穿貼身褲或leggings,加長靴及頸巾

˙除特別怕凍的長者以外,不建議穿保暖緊身褲,因為在室內感到熱時難以脫下來

˙戶外運動時,則建議穿保暖效能較低的內衣,配搭擋風或保暖能力強的外套如羽絨

雪國外遊 粟米式穿著

˙嚴寒地區室內大多有暖氣,如穿著保暖力強的內衣或會太熱。因此內裏不用穿太多、太厚衣服;外層則穿一件保暖能力強的長褸(如羽絨),長及膝蓋以下,如粟米皮一樣厚厚包裹全身

˙戶外活動要配上冷帽、頸巾、手套或電子暖手器,滑雪要選防水手套

˙可在褲子內配搭保暖緊身褲;如下雪或滑雪,可選外層防風跣水、內層有抓毛絨(fleece)的保暖長褲

˙寒意會由地面傳上雙腳,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試過凍到腳趾沒有感覺,所以別忽略腳部保暖,建議穿防滑厚底鞋,或內櫳有毛的鞋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明報製圖)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薄薄內衣保暖奧秘

保暖內衣為何衣料薄薄,卻有保暖功效?葉曉雲解構當中奧秘。

.纖維存空氣 減體熱流失

空氣是熱傳導的不良導體,因此當保暖內衣的布料纖維保存愈多空氣,就愈能減少體熱流失。衣服質料和厚度都有影響,例如較厚的布料比較保暖,而羊毛熱傳導系數低,而且纖維上有鱗片狀組織,能鎖住很多空氣,因此很保暖。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李欣敏攝)

.吸濕發熱

水分子由氣態轉化為液態時,會產生凝結熱的放熱現象,若布料纖維吸收人體的濕氣,便可藉着放熱現象來提升布料溫度,吸濕能力愈好愈保暖。因此,一些纖維表面會加入親水質料,提升發熱效果;但若衣物保溫效能差,熱量很快便會流失。

.熱反射保溫

在內衣內層的金屬粉末或塗層,可反射人體的輻射熱,從而減少體熱流失。

.增加蓬鬆度

近距離觀察,有些布料的紗線十分捲曲,其實是特意織得蓬鬆一點,以保存更多空氣。另外,消委會曾測試保暖內衣,發現不少樣本經過30次洗濯後,保溫能力更高,原因是布料變得更蓬鬆,令纖維間保存到更多空氣。惟要注意,經多次洗濯後,內衣或會「縮水」、變形、起毛球等。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保暖纖維睇真啲

保暖內衣要貼身,纖維才有效吸收濕氣或鎖住暖空氣。查看產品標籤,選擇含有一定比例吸水纖維的保暖內衣,減少乾燥痕癢,較舒適。

•羊毛

保暖兼吸濕力強;但容易縮水,有些人覺得「拮肉」、痕癢

•聚酯(polyester)

耐用;本身吸濕力低,但可透過編織法或改變纖維形狀,改善吸濕和透氣度

•聚丙烯腈(acrylic)

仿羊毛的人造纖維,保暖、柔軟、水洗後不易變形;但吸水能力差

•黏膠(rayon)

即人造絲或人造棉,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彈性纖維(或稱氨綸,spandex)

具彈力,常用於緊身衣物

•聚丙烯(polypropylene)

熱傳導慢,保暖,質料輕;彈性較低,透水氣度高

•莫代爾(modal)

仿棉的人造纖維,吸水和透水氣度高,質感柔軟

抵禦冷風要有法 洋葱、粟米穿著法有什麼分別?保暖內衣知多啲
查看一款保暖內衣的衣物標籤,可發現布料混合了不同纖維,包括耐用的聚酯、保暖的聚丙烯腈、吸水的黏膠和具彈力的氨綸,各取所長。(李欣敏攝)

資料來源:葉曉雲、消委會

]]>
【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www.afterroberto.com/%e4%bd%8e%e6%ba%ab%e7%97%87-%e5%af%92%e5%86%b7%e5%a4%a9%e6%b0%a3%e8%ad%a6%e5%91%8a-5%e9%a1%9e%e4%ba%ba%e5%a3%ab%e5%ae%b9%e6%98%93%e5%87%ba%e7%8f%be%e4%bd%8e%e6%ba%ab%e7%97%87-%e6%b3%a8%e6%84%8f/ Fri, 16 Dec 2022 09:14: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011 氣溫驟降加上寒冷天氣警告,天文台預測星期日及星期一市區氣溫更進一步降至約8至9度。除了要注意自身保暖外,更要特別留意身邊長者的體溫是否正常,萬一體溫過低至攝氏35度,則有機會引發低溫症(Hypothermia)。長者以外,其實嬰兒、新陳代謝較慢、血糖低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等人士,都會較為容易出現低溫症。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有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出現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等病徵,應立即為他們保暖和送院治理,以免嚴重者進入僵凍狀態……至於小朋友和嬰兒,若懷疑患低溫症,應如何處理?

【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什麼是低溫症呢?若體溫低於攝氏35度即是低溫症,長者、嬰兒尤其要注意保暖。

低溫症高危人士:長者、新陳代謝慢、低血糖、服用精神科藥物

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岑健醫生表示,人體的正常體溫約攝氏37度,如果高於攝氏37.5度即發燒,相反體溫低於攝氏35度就是低溫症。當一個人感到寒冷時,正常情况下會不自覺地「打冷震」,肌肉會收縮並製造熱能,同時表層的微細血管會收縮減慢散熱,但由於長者、新陳代謝較慢或血糖低的人士,或者服用了精神科藥物的病人,他們的體溫調節機能較差,較容易出現低溫症。

初期病徵神智不清、不停震顫 嚴重進入僵凍狀態

低溫症通常與天氣寒冷有關,但不一定在冬季時才會出現。岑醫生指出,低溫症患者初期會神智不清、說話含糊、不受控地震顫,甚至會做一些不合情理的行為,例如在寒冷天氣下脫去外衣。如果未有及時處理,患者的體溫有機會下降至攝氏32度以下,此時身體肌肉會繃緊、瞳孔放大,有機會進入僵凍狀態,嚴重者甚至會死亡。


相關文章:保暖食物陷阱? 教你食得健康


量度身體核心溫度 明顯病徵即保暖及送院

如果懷疑長者患低溫症,可以為長者量度體溫,由於要量度身體內的核心溫度(core body temperature),以肛探會較為準確。萬一長者已出現明顯病徵,最好立即為他保暖以及送院治理。

檢查嬰兒手腳是否溫暖 成人注意劇烈運動後

除了長者,小朋友也有機會出現低溫症,特別是散熱較快及能量儲備較少的嬰兒。家長可以透過觸摸嬰兒的手腳是否溫暖,檢查子女是否出現體溫過低的情况。另外亦有一些成人低溫症的個案,例如在濕冷的天氣下進行劇烈運動後,人體無法製造足夠熱能,加上身體不夠血糖,也有機會引發低溫症。

總括而言,不論老幼,在寒冬下也必須注意保暖,保持家居環境溫暖,作適量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長者應保持適量的進食,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減少低溫症發生的機會。


相關文章:慎防心臟病、低溫症 長者保暖8個貼士:暖爐好過暖水袋


籲長者及早取出禦寒衣物檢查暖爐

另外,天文台和長者安居協會11月30日舉行聯合記者會。天文台助理台長陳栢緯表示,本港直至11月尾氣溫仍然炎熱,估計與全球暖化有關。他預料今個冬天平均溫度為正常至偏高,寒冷天氣日數則為正常至偏少,即9至17日或更少。

長者安居協會行政總裁王虹虹提醒,由於今次屬今年第一次寒冷預警,加上受疫情及季節性流感影響,長者應緊記保暖,並預先取出禦寒衣物,以及測試暖爐是否運作正常。

她說,以「一線通平安鐘」用戶為例,具流感徵狀的個案呈上升趨勢,從9月起按月增10%,至本月已超過1500人。她建議患有長期胸肺疾病者,若有不適應盡早求醫,同時呼籲長者接種流感疫苗及至少3針新冠疫苗。

【低溫症】天氣轉冷 5類人士容易出現低溫症 注意初期病徵神智不清、說話含糊、震顫(更新12月16日)

]]>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4%e7%a8%ae%e8%80%b3%e7%96%be%e3%80%91%e8%80%b3%e7%9f%b3%e3%80%81%e8%80%b3%e6%b0%b4%e4%b8%8d%e5%b9%b3%e8%a1%a1%e3%80%81%e8%81%bd%e5%8a%9b%e4%b8%8b%e9%99%8d%e3%80%81%e8%80%b3%e9%b3%b4-%e4%bb%a4/ Fri, 20 May 2022 09:06: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889 【明報專訊】一個早上,在診所看了4名病人。事有湊巧,4人都是80多歲老太太,都是由女兒陪同前來,都向我投訴精神狀况差。經診斷後,4人都患有耳疾。耳疾困擾,苦不堪言,不能忽視。(編者按:耳石移位令整個人「氹氹轉」,每次眩暈約維持1至2分鐘;耳水不平衡會令患者同樣眩暈,但不同的是持續天旋地轉,甚至出現嘔吐;聽力下降呢?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還有持續的耳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會令患者疲憊不堪、神經衰弱。4種耳疾問題逐一拆解。)

4種耳疾問題: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影響生活——耳疾不單影響聽力,還可能引起頭暈、眼花、嘔吐,影響精神狀態和日常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AsiaVision@iStockphoto)

耳石移位 起牀翻身眩暈2分鐘

第一個病人覆述病况時,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的疾病與耳朵有關。老太太女兒焦慮地轉述母親病况:「媽媽頭暈得厲害,已有個多月了。血糖、血脂、血壓都驗齊,急症室也去過兩次。服用醫生處方藥物後,就整天在睡,一起身就暈,躺下又暈,她不敢郁動,連轉身都不敢,不知怎麼辦!」

頭暈有多種:短暫、持久、眼花、目眩、休克、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等。引致頭暈的原因很多;所以,診斷前必須先弄清眩暈徵狀。

查問之下,老太太清晰告知:眩暈時,景物都在轉動,整個人在「氹氹轉」,她感到十分驚慌。不過每次眩暈時間不是太長,約維持1至2分鐘。所以,雖有眩暈,未曾有嘔吐及反胃。一天之中,頭暈曾發作多次,而每次都是與轉動頭部有關,最嚴重是起牀和翻身。所以很多個早晨,就算是眩暈止了,也不敢起來,只是賴在牀上,不敢移動身體。她說過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都只躺在牀上,甚少坐立,大大影響生活起居。

老太太清楚的描述使我立即想到耳石移位。耳石移位所產生的眩暈多與頭部姿勢變化有關。每次眩暈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每日以早上最為嚴重。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你的眩暈多數是由『耳石移位』所引致。」

「噢,什麼是耳石移位?醫生,我耳仔入面有石頭?」老太太反應敏捷地提問。

對的。內耳結構確實藏有耳石(otolith)。內耳前庭有3條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負責身體平衡。如果內藏的耳石一旦移位或脫落至其他位置,耳朵平衡功能便會受影響,誘發眩暈。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移位症」。

藥物未能止暈 大多自我康復

耳石移位可依據臨牀表現及特殊檢查來確定診斷。檢測是讓病人坐在牀上,讓頭轉向一側,並叫病人迅即躺下,將頭部放至低於牀的水平。只需數秒,病人出現嚴重眩暈,眼球旋轉震顫,約持續15秒。當病人坐立時,眩暈又會出現,而眼球震顫方向一般與躺臥時呈相反。

因此,若是患上耳石移位,服用止暈藥物是不能制止眩暈。不過,很多患者都能在數星期以至數月內自我康復,因為移位的耳石會慢慢被身體吸收,眩暈會逐漸改善及消失。不過,如果症狀持續,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把移位的耳石矯正過來,治療由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或物理治療師協助。老太太耳石移位症在適當治療後有望很快消除。

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嘔吐乏力

第二個病人,驟眼看,病情與第一個病人差不多。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頭暈得厲害。急症室也去過幾次。服用了處方藥物,都不能止暈。眩暈時,天旋地轉,站不穩,嘔吐至全身乏力。不知怎麼辦!」

細問病情,病人的眩暈與第一個病人的確有分別。當她眩暈時,感覺是劇烈、持續天旋地轉;而每次煎熬超過20分鐘。老太太說眩暈是隨時隨地觸發,沒有任何先兆,十分困擾及難受。當她告知還有耳鳴及聽力減弱的徵狀,我較為肯定地告知:「你應該是耳水不平衡!」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耳朵檢查——當發現聽力下降,應找醫生檢查,有助診斷各種耳疾。(設計圖片,Image Sourc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眩暈逾20分鐘 耳鳴聽力減弱

耳水不平衡,正確名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多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內耳前庭的眩暈毛細胞受壓,繼而輸出錯誤的眩暈信息,使人眩暈大作。過多的耳水還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讓人有耳鳴及耳悶塞的感覺。

至於耳水為何會突然增加,至今原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因素、耳管阻塞、耳壓失效等有關。雖然耳水不平衡暫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是藥物治療可大致控制病情,頭暈及作嘔得以改善。

除了以藥物改善症狀外,我還告訴老太太:「長遠可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有助減少內耳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有一定幫助。」

聽力下降 退化、耳垢導致

第三名病人是我老同學Christie的媽媽,我稱為勞Auntie。Christie告知母親的聽力已轉壞多年,電視機音量開至60度仍然是聽不到,日常交談已達吵架聲量。做過檢測,是退化。醫生建議用助聽器,購入了過萬元助聽器,但她總是諸多藉口,不願使用。

「她不想用就由她,但她又常常投訴自己聽不清!阿福,我媽媽最聽你話。我帶她來見你,你叫她戴助聽器啦!」Christie預早吩咐我。

5G助聽器減噪易操作

聽力下降是長者常見的問題。在香港的健康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士有四成受訪者有聽力下降。聽力下降多由退化引起,如內耳聽覺神經退化、中耳耳骨退化等。除了退化之外,耳垢阻塞亦可影響聽力。所以,每當發現聽力下降,便應接受耳朵檢查及聽力測試,找出原因。如果是外耳耳垢引起,就要定時清理。若是內耳神經退化,可以利用助聽器來提升聽力。但一般長者,對助聽器並不熱中,其中原因包括:錯誤選擇助聽器型號、不懂正確使用、助聽器聲音信號和噪音互相干擾、接收的噪音使人煩擾等。

看過Christie帶來的助聽器後,我建議:「不如看看新型助聽器吧!『靚仔』好多。」

隨數碼科技發展,現在的耳機有不同選擇,5G助聽器不但操作容易,減噪功能亦強,我強力推薦勞Auntie試試,她亦欣然答應。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提升聽力——因退化導致聽力下降,可考慮用助聽器提升聽力。(資料圖片)

耳鳴 「噪音」關不掉 致失眠抑鬱

最後一個到診病人,老太太一進門便說:「醫生,隆隆聲,不停呀!整日不停鑿,我的頭頂快要被鑿穿!」

老太太的女兒告知,母親兩個多月前耳鳴大作,看過耳鼻喉專科醫生,做過檢查,除了耳道、耳膜、鼻咽檢查外,還做了鼻咽內視鏡、中耳腔功能、聽力及電腦斷層檢查等,結果是無大礙,沒有發現嚴重疾病。但老太太的耳鳴持續,這些關不掉的噪音使她失眠、抑鬱及焦慮。

與之共存 「白噪音」分散注意

耳鳴通常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它的影響實在是煩擾不堪。搞不好,令人神經衰弱、疲憊不堪。我曾有一個舊同事,因為耳鳴請了兩個多月病假。當時她只是30多歲,當上醫生不久,差一點想辭職在家休養。因為耳鳴對她困擾不堪,令她完全睡不着,精神恍惚,甚至到達崩潰邊緣。

所以持續耳鳴,非常棘手,沒有特效藥,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抗抑鬱藥、鎮靜劑、阿士匹靈等,嘗試改善通往耳蝸的血流和病人的精神狀態。但是這些藥物不能根治問題,尤其是鎮靜藥物,使人有倦意,容易產生意外,對長者而言,往往是弊多於利。

因此,對付耳鳴,最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及生活方式適應去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透過患者對耳鳴反應的改變,減低他們對耳鳴的焦慮及抑鬱感。我們可以製造「白噪音」,為患者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讓大腦專注於其他聲音而忽略耳鳴,望能將耳鳴的噪音減少。除此,亦應定期清理耳垢、避免咖啡因飲料和食物、調整可引致耳鳴的藥物、在噪吵環境中戴耳塞避免聽覺進一步受損等。

不過,遇上任何一個受耳鳴困擾的病人,我都會用自己的狀况安慰他們。希望他們覺得此道不孤,有人同行吧!因為我是資深耳鳴患者。早在20多歲時,我已是高頻失聰兼患耳鳴,被無日無之的耳鳴纏繞接近40年,一直都揮之不去。至今,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與之共存。有了這想法之後,我有時會有中獎的喜悅:「咦!今天很清靜,為何沒了耳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耳水不平衡、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反覆暈眩是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物理治療師教你三類復康運動改善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8%80%b3%e6%b0%b4%e4%b8%8d%e5%b9%b3%e8%a1%a1-%e8%80%b3%e7%9f%b3%e7%97%87-%e5%89%8d%e5%ba%ad%e7%a5%9e%e7%b6%93%e7%82%8e-%e5%8f%8d%e8%a6%86%e6%9a%88%e7%9c%a9%e6%98%af%e5%91%a8%e9%82%8a%e5%9e%8b/ Mon, 31 Jan 2022 06:00: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299 有部分人經常覺得頭暈,求醫檢查排除腦部疾病後,才發現原來是跟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有關。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涉及內耳問題,令到由前庭系統傳至大腦的信息出現異常,造成暈眩。物理治療師解釋,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及耳水不平衡是三大常見引發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的主因,病人一般可透過物理治療及前庭復康運動來改善病情。

耳水不平衡、耳石症、前庭神經炎等內耳問題引致暈眩

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張嘉源指出,人體的前庭系統主要負責平衡功能及空間定向感,由內耳中的三條半規管、球囊及橢圓囊所組成。球囊和橢圓囊分別負責感應垂直及綫性的移動,例如在跳躍時感知高低及重力變化、前後奔跑的方向等。而球囊和橢圓囊的耳石膜有耳石晶體依附,當頭部的方向或位置改變,耳石會相應移動,大腦會感知有關改變並幫助身體平衡;此外,三條半規管內的淋巴液流動,能感知頭部或身體旋轉的動作改變,以助即時調整身體姿勢來維持平衡。

張嘉源指出,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主要與內耳問題有關,一般都不會產生嚴重的後遺症或構成生命威脅,常見主因包括: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及耳水不平衡。

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涉及內耳問題,令到由前庭系統傳至大腦的信息出現異常,造成暈眩。
周邊型前庭功能障礙通常涉及內耳問題,令到由前庭系統傳至大腦的信息出現異常,造成暈眩。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耳石症:每次暈眩持續數秒

俗稱耳石症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通常是因為病人退化或頭部受到衝擊等原因,令耳石跌入後半規管後,令信息由前庭系統傳遞至大腦時出現問題,病人在特定狀况及活動下,例如上、落牀時,才會引致暈眩;每次暈眩通常只持續數秒,沒有耳鳴或聽力喪失,一般有復發情况。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法治療去改善病情,成功率可達九成。研究顯示如再配合前庭復康運動,更有預防作用及加速功能性復原。

前庭神經炎:嚴重暈眩、噁心、嘔吐

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是因前庭神經受病毒感染而導致,令患者出現急速而嚴重的暈眩,惟聽力不受影響。病人通常會步態不穩,需卧牀減少活動,常同時出現噁心、嘔吐等徵狀,一般會持續數天或數周;醫生通常會處方藥物以減輕其症狀。當情况穩定後,接受前庭復健運動治療可有效改善姿勢控制及生活功能,更可減少因暈眩而導致抑鬱及憂慮等情况。

耳水不平衡:暈眩、聽力減弱、耳鳴等 持續時間較長

至於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是因為患者半規管內的淋巴液突然增多,絨毛細胞受壓,導致錯誤輸出暈眩信息。病人有機會同時出現暈眩、聽覺減弱、耳脹或耳鳴等三項或以上的病徵,每次持續20分鐘至12小時不等。此病除有機會復發外,亦沒有根治的方法,醫生一般會處方利尿藥、止暈止嘔藥來穩定病情,待病情受控後,通常會轉介物理治療安排前庭復康運動。

三類復康運動助改善、習慣暈眩感

張嘉源解釋,物理治療師一般會按患者個別情况,針對性地設計三種類型運動,以刺激大腦中樞系統產生代償,彌補失去或已減弱的前庭系統功能,或是讓患者習慣暈眩感,從而降低暈眩對病人的日常影響,運動類型包括:

代償性運動(Substitution exercise):

患者透過代償性運動來刺激視覺及本體感覺系統(肌肉、關節等運動器官),促進其平衡,以代償已喪失或減弱的前庭功能,長遠有助減少平衡問題及跌倒風險。

運動例子:

患者張開眼站在軟墊上保持平衡,促使加強運用視覺代償前庭系統的功能。
患者閉眼站在地上,促使加強運用本體感覺系統,代償前庭系統的功能。

相關文章:【頭暈】暈眩原因多 月經痛? 低血鈉? 心臟有問題? 臨床問診助找出致暈元兇(附緊急應變方法)

適應性運動(Adaptation exercise):

如果前庭功能受損,患者有機會出現眼球震顫的現象,從而引發暈眩。透過適應性運動,有助改善眼球震顫引發的暈眩情况,對眼球凝視能力有問題的患者,會有相對顯著的幫助。

運動例子:

在患者視線前方擺放一個標記(手指或記號),患者需重複地左右或上下轉動頭部,同時雙眼需持續凝視及追蹤該標記,轉動速度由開初的慢速,按患者適應及暈眩感降低後,循序漸進地加快轉動速度,以助改善眼球凝視能力並減少暈眩。

重複性運動(Habituation exercise):

患者不斷主動重複進行觸發暈眩的動作,反覆刺激患者出現暈眩感,讓其習慣以減少暈眩,常見有卡松庫克西運動(Cawthorne-Cooksey Exercise),患者會分數個階段進行相應的重複運動,當習慣了該階段引發出的暈眩感後,會進行下一輪難度更高的動作,從而習慣及改善暈眩感。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患者一般需每日做2至3次,經過6至8個星期後,預計會有明顯改善。

運動例子:

患者在比眼睛高的位置自行拋接傳球,當患者的視線追蹤皮球時,會誘發暈眩感覺,患者需持續進行傳球動作,以習慣暈眩帶來的不適感。

張嘉源強調,由於病人暈眩的原因及嚴重程度各異,上述前庭復康運動的強度未必適合所有病人,建議進行任何運動前應先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醫生的意見,經專業評估及指導後才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