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3 Aug 2024 08:33:1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www.afterroberto.com/%e7%80%b0%e6%bc%ab%e6%80%a7%e5%a4%a7b%e7%b4%b0%e8%83%9e%e6%b7%8b%e5%b7%b4%e7%99%8c%e9%ab%98%e6%af%92%e6%80%a7-%e4%b8%80%e7%b7%9a%e8%97%a5%e7%89%a9%e6%b2%bb%e7%99%92%e9%98%b2%e5%be%a9%e7%99%bc/ Fri, 23 Aug 2024 08:3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0

面對頑疾如癌症,定必為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一旦確診淋巴癌(Lymphoma中屬本港常見、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豈不是大禍「淋」頭?請勿擔心,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隨着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一線的藥物治療已有效對付淋巴癌,即使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無論是首發或不幸復發,只要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仍有不錯的治癒機會。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是對付癌病的良藥。「有90歲的長者確診淋巴癌,經治療後已康復,現已活到100歲!」藥物治療方案有哪些選擇呢?

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的淋巴癌,種類有逾百種,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大類,而「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屬後者,梁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逾1000宗淋巴癌新症,當中屬高毒性、癌細胞生長迅速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約佔200至300宗,絕不可輕視。

港十大癌症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屬高毒性

梁醫生表示,超過九成淋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但曾接受電療/化療、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都會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由於淋巴細胞遍佈全身,除原發自淋巴結外,梁醫生強調,體內任何器官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則常見於胃部、扁桃腺、乳房、睪丸等。「淋巴癌其中一個常見症狀是淋巴結脹大,多見於頸、腋窩或大腿,較容易早期發現。其他徵狀還包括晚間盜汗、皮膚持續痕癢、發燒等,但有時患者直至出現器官脹大、腸塞等情况,才會發現患上淋巴癌。」

由於淋巴癌與其他疾病的病徵頗相似,加上若患者是由於其他癌症轉移至淋巴結,例如由腸癌擴散至淋巴結,則屬腸癌,切勿混淆。梁醫生提醒,淋巴癌必須通過活組織檢查才能確診,即使有淋巴結脹大,亦難「一眼看穿」是否淋巴癌。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表示,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雖然屬高毒性,但相對其他癌症,其一線藥物治療的治癒率仍然高。

一線藥物治療治癒率高 早期達九成

治療淋巴癌,雖難以利用手術或電療徹底切除,但以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早期」治癒率有九成,即使「第四期」仍有一半治癒機會。

醫生在考慮各項治療方案前,都會先參考國際預後指數(IPI),評估因素包括:年齡、期數(第一至四期)、擴散至其他器官、患者整體臨牀狀况(如自我照顧能力)、LDH(血清乳酸脱氫酶)數值等,以評估患者的預後、復發機會及存活率,再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預後指數 制定治療方案防復發

梁醫生表示,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標靶藥物「利妥昔」(Rituximab)及混合三種化療藥物,同時加入類固醇,此組合已沿用近二十年。而近年研發有「維泊妥珠單抗」(Polatuzumab vedotin) 加「利妥昔」(Rituximab)及化療藥物的方案,為病友帶來新希望。「若患者的淋巴癌細胞出現c-myc、bcl-2、bcl-6基因變異,腫瘤毒性會更高,醫生或會建議採用更進取的治療方案。除上述藥物外,醫生或會考慮添加更多化療藥物,而部分治療方案需連續4天24小時靜脈點滴,並有機會可改善預後。」

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影響及睪丸、眼窩、中央神經系統的硬膜外或鼻竇等器官部位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梁醫生指,癌細胞有機會「上腦」(隱藏在腦細胞內),建議用大劑量化療藥進行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herapy)。

一旦淋巴癌復發,他強調,患者仍可考慮其他治療方案,例如接受「自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如不幸再度復發,還可以考慮基因改造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簡稱CAR-T),治療效果亦顯著。他提醒,患者最重要是了解更多正確的資訊,並與主診醫生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對症治療積極面對 患者活到100

梁醫生表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期一般約6個月,整個治療過程相對其他癌症不算太辛苦。「年紀較大的病人要多加留意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細菌感染、食慾不振等,建議患者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應佩戴口罩;要注意補充營養,食物都要煮熟等。」他鼓勵在癌症路上的患者,曾有長者於90歲確診淋巴癌,經對症治療後,現在已活到100歲。「淋巴癌雖然『惡』,但治癒率仍然高,患者只要積極面對,有望康復。」

確診淋巴癌 大禍「淋」頭?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但隨著醫學發展,即使患上當中屬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亦非完全絕望!要對付此大B細胞淋巴癌,藥物治療是必須和重要的一環,想全面拆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徵狀、風險因素和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案,並可即場向醫生提問,立即報名參加講座。名額有限!

日期: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00至2: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禮堂
主講嘉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
報名https://link.mingpao.com/82837.htm

]]>
持續耳鳴鼻塞或早期鼻咽癌信號 留意5個常見症狀和體徵 //www.afterroberto.com/%e6%8c%81%e7%ba%8c%e8%80%b3%e9%b3%b4%e9%bc%bb%e5%a1%9e%e6%88%96%e6%97%a9%e6%9c%9f%e9%bc%bb%e5%92%bd%e7%99%8c%e4%bf%a1%e8%99%9f-%e7%95%99%e6%84%8f%e5%b8%b8%e8%a6%8b%e7%97%87%e7%8b%80%e5%92%8c%e9%ab%94/ Mon, 05 Aug 2024 06:51: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38

【明報專訊】日常生活中,我們偶爾會遇到一些看似普通的小病小痛。然而,正是這些容易讓人輕視的徵狀,可能反映嚴重的健康問題。例如,持續鼻塞經常被認為是鼻炎的典型病徵,但它亦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信號。因此,面對這些不太起眼的病痛,應給予適當的關注,才能保持自身健康。(編按:由於鼻咽癌的早期徵狀,如持續鼻塞、喉嚨痛等,常被誤以為是普通鼻炎,因此了解鼻咽癌的警示信號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還要多加留意鼻咽癌5個常見症狀和體徵。)

持續耳鳴鼻塞或早期鼻咽癌信號 留意5個常見症狀和體徵
持續鼻塞經常被認為是鼻炎的典型病徵,但亦有可能是鼻咽癌的早期信號。

鼻咽癌5個常見症狀 早期信號:持續耳鳴鼻塞 勿誤以為鼻炎

據統計,不同地域鼻咽癌的發病率存在顯著差異。在美國與全球大多數地區,鼻咽癌發病率約是十萬分之一。然而,在中國南方部分地區,鼻咽癌發病率提高近100倍;其中,以廣州、香港等地為主,每10萬人中可能會有80至100例鼻咽癌患者。鼻咽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性別:男性比女性更易患鼻咽癌
  • 地域:中國、東南亞和北非的人群患病風險較高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鼻咽癌病史的人更易患病
  • 病毒: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與鼻咽癌的關聯度極高,大部分患者的鼻咽癌細胞內都可發現EB病毒DNA。這種病毒主要是經由唾液傳染,EB病毒本身不會直接導致鼻咽癌,但有可能與其他因素(如遺傳易感性或環境風險因素)相互作用促進鼻咽癌的發生
  • 環境:長期暴露在有害化學物質、煙草煙霧和空氣污染物中,如石棉、甲醛等
  • 生活方式:如飲食不均衡(飲食中含有大量鹽漬魚類,缺乏新鮮水果和蔬菜)、不良習慣(大量飲酒和吸煙)也可能增加患鼻咽癌的風險

相關閲讀:【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鼻咽癌 5個常見症狀和體徵:

由於鼻咽癌的早期徵狀,如持續鼻塞、喉嚨痛等,常被誤以為是普通鼻炎,因此了解鼻咽癌的警示信號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

以下鼻咽癌的常見症狀和體徵需密切留意,包括:

  • 頸部腫塊
  • 耳朵堵塞、聽力損失或耳鳴,尤其是單側耳鳴
  • 鼻涕和唾液帶血
  • 鼻子堵塞,尤其是單側,且突然發生
  • 當腫瘤伸延至顱骨底及腦部時,可引起頭痛、臉部感覺麻痹、複視、牙關緊閉等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上徵狀,特別是長時間存在,頻繁復發,逐漸加重或伴隨其他不適時,必須高度重視,及時就醫檢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手術難徹底除腫瘤 或有後遺症

治療鼻咽癌的方法因病情和病人體質而有差異。早期鼻咽癌通常採用放射治療(radiotherapy ,俗稱電療),這是一種利用高能量束(通常為X光)精確照射腫瘤以摧毁癌細胞的療法。治療過程中無痛,毋須麻醉或住院,接受治療後身體不會帶有輻射,也毋須隔離。

對於晚期鼻咽癌,則需要結合電療和化療來加強療效。化療是通過使用能夠殺死癌細胞的化學藥物治療,一般透過靜脈注射或口服形式把藥物送進體內,兩者亦可並用。

如治療後仍有殘留癌細胞,或治療後癌症復發,有時可能需要考慮外科手術治療。由於鼻咽位於頭部深處,手術一般難以將腫瘤徹底清除,並可能帶來後遺症,所以目前手術通常只在某些情况下,如極早期的局部復發或頸部淋巴腺復發,才會考慮手術切除。在治療前,患者應先與醫生討論各種治療方法的可行度、風險,以確保選擇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案。

文:張明智(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鼻咽癌新藥物殲滅帶EB癌細胞  中大研「聰明導彈」料副作用較少 //www.afterroberto.com/%e9%bc%bb%e5%92%bd%e7%99%8c%e6%96%b0%e8%97%a5%e7%89%a9%e6%ae%b2%e6%bb%85%e5%b8%b6eb%e7%99%8c%e7%b4%b0%e8%83%9e-%e4%b8%ad%e5%a4%a7%e7%a0%94%e8%81%b0%e6%98%8e%e5%b0%8e%e5%bd%88/ Fri, 21 Jun 2024 07:52: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72

【明報專訊】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有關,中大醫學院與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利用EB病毒作治療標靶,運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俗稱「聰明導彈」的新鼻咽癌藥物,殲滅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研究團隊稱新藥比化療等方法更高效率及少副作用,藥物價格亦較低,目標4年後開始人體臨牀測試。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發表。

鼻咽癌新藥物殲滅帶EB癌細胞  中大研「聰明導彈」料副作用較少
中大醫學院與美國傑克森實驗室合作,以EB病毒作為治療標靶,利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研發新的鼻咽癌治療藥物。研究團隊成員包括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左二起)及教授羅國煒、腫瘤學系教授馬碧如、美國傑克森實驗室成員鄭瑚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副教授李林鮮。(劉焌陶攝)

中大研「聰明導彈」治鼻咽癌 採mRNA技術專攻EB病毒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癌症,有「廣東瘤」之稱。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1年數據顯示,鼻咽癌在男性常見癌症類型排第九,死亡率排第十。早期鼻咽癌的5年相對存活率可超過90%,晚期則少於50%。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教授羅國煒說,鼻咽癌致病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因素,以及EB病毒感染,而全球超過95%人口曾感染EB病毒,但通常無症狀,感染後會潛伏人體細胞內。

鼻咽癌一般治療方法包括電療、化療及免疫療法,由於鼻咽位處頭顱內,較難做切除手術。中大醫學院病理解剖及細胞學系助理教授曾智敏指出,EB病毒進入細胞會維持「潛伏狀態」,變得不活躍,新藥物的「脂質納米顆粒」擔當激活劑角色,「引爆」體內EB病毒,令病毒在裂解過程中死亡。她說研究結果顯示,新療法可有效並安全地抑制腫瘤生長。

鼻咽癌新藥物殲滅帶EB癌細胞  中大研「聰明導彈」料副作用較少
鼻咽癌(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小鼠測試見效 料副作用較少

曾智敏解釋,新藥的非學術名稱為「聰明導彈」,藥物可去到身體不同細胞,包括正常細胞,但只會在有EB病毒感染的癌細胞「爆炸」,病毒進入裂解機制後誘發抗原的免疫反應,引發人體的免疫細胞攻打癌細胞。她說,目前在小鼠模型初步證實該藥治療有成效,正積極推進人體臨牀試驗,期望4年後進入第一期臨牀試驗。


相關閲讀:EBV病毒與鼻咽癌及多種淋巴癌等關係密切(醫言有理)

稱較化療更低價有效 盼4年後臨牀測試

羅國煒說,已有外國研究嘗試利用mRNA技術治療肝癌等多種癌症,今次團隊嘗試將新技術用於鼻咽癌治療,在小鼠模型亦取得滿意成果,且沒產生抗藥性,新藥亦有高特異性,會針對攜帶EB病毒的癌細胞,相比化療等治療方法,預計副作用會較少。他又說,新藥同時配合免疫療法可達到協同效應,令治療效果更佳,未來或可擴展應用在其他與EB病毒相關的癌症。

至於價格,羅說很多時藥物價錢並非取決於生產成本,而是研發過程,「以前啲藥咁貴,係因為藥廠要試幾十萬種化合物」,但今次研發「目標好清楚」,預計售價會較傳統標靶藥物便宜。

]]>
【食物中毒】小心腸胃炎作怪 查找背後原因 照顧嘔吐患者5重點避免脫水  //www.afterroberto.com/%e7%96%ab%e6%83%85%e4%b8%8b%e5%98%94%e5%90%90%e7%96%91%e6%9f%93%e6%96%b0%e5%86%a0-%e6%9f%a5%e6%89%be%e8%83%8c%e5%be%8c%e5%8e%9f%e5%9b%a0-%e5%b0%8f%e5%bf%83%e8%85%b8%e8%83%83%e7%82%8e%e4%bd%9c%e6%80%aa/ Fri, 14 Jun 2024 09:04: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035

[編按:香港君悅酒店3間食肆接連出現食物中毒個案,6名兒童6月初分別在該酒店3間食肆進食雪糕後,出現腹痛、發燒、惡心及嘔吐等病徵。衛生防護中心(12日)稱個案有流行病學關聯,其中5人糞便樣本證實對沙門氏菌呈陽性。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指出,無論是冷盤食物有可能因未有即時進食,容易變壞及滋生細菌,又或者吃火鍋時食物未完全煮熟便進食……都有可能引致嘔吐等腸胃炎徵狀,必須查找背後原因,因小朋友和成人長者的致嘔原因不盡相同。在照顧嘔吐患者時有哪5大重點需要注意呢?有預防方法嗎?]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醫生建議在照顧嘔吐患者時,要注意以下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醫生建議在照顧嘔吐患者時,要注意以下5大重點。

6童酒店進食食物中毒 急性腸胃炎症狀:腹痛、發燒、嘔吐

4名3至5歲男童本月1日在香港君悅酒店咖啡廳進食自助餐,約36.5小時後出現病徵。一名6歲男童翌日在酒店Grissini意大利餐廳午膳,約31小時後出現病徵。另一6歲女童同日在酒店港灣壹號晚膳,約17小時後亦出現病徵。全部兒童均已求醫,其中4人入院,經治療後出院,全部情况穩定。衛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該批兒童曾進食共同食物。據悉,他們均曾進食雪糕。 衛生防護中心呼籲若本月1至2日光顧上述食肆後出現急性腸胃炎症狀,應盡快求醫及聯絡中心,中心已設立熱線2125 2371。衛生防護中心及食安中心仍在調查,包括食物及環境樣本化驗。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出,把食物置放在攝氏4至60度之間的「危險溫度」,容易令細菌滋生,提醒正確解凍冷藏食物的方法應是放在攝氏0至4度的雪櫃內或流動的冷自來水,放置在室溫超過4小時的食物不宜進食,也要確保食物徹底煮熟及翻熱。

了解嘔吐背後原因  小朋友長者有不同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張醫生強調,嘔吐這個徵狀並不局限於腸胃問題,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不盡相同亦多不勝數。

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輪狀病毒感染也屬常見;亦可因嚴重疾病如肺炎、腦膜炎、心肌炎、腸套疊及小腸氣等引起,又或者誤吃了家中的清潔劑或成人藥物都可以引致嘔吐。

成人及長者嘔吐:常見原因為腸胃炎,但亦可以因盲腸炎、嚴重便秘、耳石症、腫瘤、中風、前庭神經炎及生蛇等疾病誘發;或者手術或電療後產生腸道黏連阻塞;血糖過高亦可引起酮酸中毒致嘔吐。其他原因包括藥物副作用、精神病患及創傷,甚至有年輕女性胡亂服藥減肥,結果劑量過高而引起劇烈嘔吐。

張醫生表示,大多嘔吐都與「食錯嘢」有關,但若果是由於其他原因所致,有時醫生亦未必可以立即準確分辨背後原因,例如早期盲腸炎引起的嘔吐,有可能會以為是普通腸胃炎,直至出現典型的右腹劇痛,才能確定成因。所以重點是持續觀察症狀變化,有需要時覆診。


相關閲讀: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嘔吐兼有其他徵狀 勿自行用止嘔藥

張醫生強調,處理嘔吐最重要是查找背後的原因,在確定原因前不應胡亂服藥。

「嘔吐與咳嗽一樣,都是保護身體的自然反應,例如食物中毒後嘔吐可以把毒素排出體外,所以不應自行服用止嘔藥。若嘔吐由於其他嚴重問題所致,例如腸塞,只靠藥物抑制嘔吐徵狀,反而可能會拖延病情,適得其反。」張醫生說。

他提醒市民若嘔吐同時伴隨其他徵狀,如嘔吐物帶有鮮血、暗紅血液或咖啡渣血液、腹痛、腹脹、嚴重頭痛、發燒、咳嗽、脫水,甚至休克等,可能反映問題不簡單,需要立即求醫。

對於輕微或已確定原因的嘔吐問題,一般在處方適當藥物治療後便有助減輕不適。至於由疾病引起的嘔吐,則要由病源入手,例如酮酸中毒引致嘔吐需要使用胰島素降低血糖水平、由感染引起的嘔吐則需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

患者注意脫水、鉀低 補充水份勿「灌飲」

除了找出引致嘔吐的原因外,病人還要避免脫水和鉀低,故必須補充足夠水份及礦物質。張醫生表示,礦物鹽飲料需按指示比例沖調,身體才能吸收得最好,補水時亦切忌「灌飲」,而是要分開多次小量啜飲,否則可能會令胃部脹起、刺激嘔吐發作,若脫水嚴重則要安排入院「吊鹽水」補充。

嘔吐同時會清空胃內的食物令人感到肚餓,張醫生建議患者,可以進食一些稀粥加少許鹽調味,幼童則可如常飲奶,在徵狀紓緩後再循序漸進恢復正常的飲食。他提醒,注意食物衞生是預防嘔吐的重要一環,家長亦可考慮讓小朋友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作預防。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表示,嘔吐並不局限於腸胃問題,而小朋友、成人和長者出現嘔吐的背後原因不盡相同,必須從病源入手才能對症下藥。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表示,嘔吐並不局限於腸胃問題,而小朋友、成人和長者出現嘔吐的背後原因不盡相同,必須從病源入手才能對症下藥。

相關閲讀:腸胃炎徵狀腹瀉、肚痛可伴隨發燒 酒精搓手未能殺滅腸病毒

照顧嘔吐患者5大重點

.留意除嘔吐外有否其他徵狀,若徵狀持續應盡早求醫

.預防脫水及鉀低,補充水份時宜分多次小量攝取,勿「灌飲」刺激胃部

.成人或長者嘔吐後可以逐步進食一些稀粥加少許鹽調味,幼童則可如常飲奶

.未能坐起嘔吐的兒童和長者,以及癲癇發作病人,應讓其側臥以防嘔吐物阻塞氣道或入肺引起吸入性肺炎

.適當處理嘔吐物及注意家居環境衞生,包括使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徹底清潔家居,以免其他家人受到感染

]]>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www.afterroberto.com/%e6%9c%ab%e6%9c%9f%e7%99%8c%e7%97%87%e7%97%85%e4%ba%ba%e7%97%9b%e6%a5%9a%e6%a4%8e%e5%bf%83-%e9%87%8d%e8%97%a5%e6%ad%a2%e7%97%9b%e6%86%82%e5%89%af%e4%bd%9c%e7%94%a8-%e6%99%9a%e6%99%b4%e7%85%a7%e9%a1%a7/ Tue, 28 May 2024 08:55: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27

【明報專訊】末期癌症擴散至骨,帶來椎心之痛,病人天天都在極大痛楚中度過。醫者及照顧者最應考慮的是病人福祉,協助他消除困擾、減低痛楚;讓他抓緊時光,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編按:文中病人除了血壓高之外,並沒有任何長期病患,直至突然覺得喉嚨好像「塞」了,不能吞嚥才求診,結果顯示食道癌細胞已擴散至胸腔內的淋巴組織,其中一節胸脊骨骨折。腫瘤科醫生說不能手術……個案正受3種徵狀困擾:痛楚、失眠、氣喘,一定要先為病者止痛,其次就是解決安眠,普通止痛藥如撲滅息痛(paracetamol ) 已未必見效,要用上含嗎啡類止痛藥……)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id-work@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蝕骨  止痛藥遏止痛楚先解困擾

早前,周末連上周一公眾假期,診所連休數天。我不需回診所,只需到醫院巡房。工作減半,這可算是我的「小小黃金周」。

但是手機傳來老友麗麗的短訊:「福哥,我女兒老友的爸爸剛於月前診斷出癌症。雖已接受電療,但似乎無大幫助。老人家感到痛苦不堪,整天喊着生不如死。全家人感到非常徬徨無助。他們很想知道,究竟還有沒有其他治療幫到他。想想既然是老人,不如就找個老人科醫生來看看,可否到你診所,讓你給他們一些意見。」

當然沒問題。不過這幾天正是小小黃金周,我回覆麗麗:「好。待星期二我回診所後,與護士約好,再通知他們吧!」

原以為很妥當,怎知過不了一天,麗麗就像熱鍋上螞蟻般追來電話:「哎呀,福哥,不得了啦!他們全家都說不能再等!想你盡快見病人。我真的要拜託你!」

食道癌擴散 喉嚨阻塞胸脊骨折

既然如此,我唯有盡量安排。雖然假期診所不開,但可安排他們到醫院門診部。於是,假期一早,病人及其家人已到了醫院門診部。病人是剛滿80歲的老伯,陪伴他的還有老妻及女兒。甫坐下,女兒向我交代父親病况。

「醫生,爸爸身體一向都很好。除了血壓高之外,沒有任何長期病患。不過,1個多月前,他突然覺得喉嚨好像塞了,不能吞嚥。找了腸胃科醫生照胃鏡後,醫生說爸爸食道有腫瘤阻塞食物通過,建議即時做手術。外科醫生替爸爸做了『胃造口』管,代替口部進食。爸爸也做了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食道癌細胞已擴散至胸腔內的淋巴組織,其中一節胸脊骨骨折。腫瘤科醫生說不能手術,只能做放射治療,治療在兩個多星期前開始了。」

聽罷病人女兒覆述,我不禁要問:「既然陳老正接受治療,為何這麼急來看我?」

這時陳太忍不住搶着說:「醫生,你有所不知。阿陳雖然有電療,但他仍然好痛!痛到坐立不安,最慘是不能睡覺,整天喊救命。全家人快被他弄瘋了!」

於是我請陳老到檢查牀躺下。陳老做了胃造口,但行動仍然自如,毋須攙扶。他躺到牀上,未等我開口問症,竟然絕望地說:「醫生,我想死!我真的想自殺啊!」

自殺?為何想死?陳太不是說他常常叫救命嗎?既然要救,就是不想死吧!我相信病人一定是極度辛苦才出此言。

於是,我安慰着陳老:「等我檢查完,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到你。處理好徵狀、減低痛楚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止了痛,你的情况會好很多。」


相關閲讀:食道癌3徵兆:吞嚥有異物感、進食喝水疼痛、胸骨後不適 忌吃臘味燒烤太熱食物

劇痛失眠氣喘 辛苦到想死

詢問之下,陳老有兩個壞習慣。一是吸煙,他抽煙數十年,一直沒有任何不妥,所以從來沒有想過戒煙;直至做了胃造口手術後,在醫生警誡下再沒有吸煙。換句話說,陳老戒煙只有兩個多月。另外一個習慣是,每晚臨睡前飲一小杯威士忌。陳老喜歡威士忌留在口腔的餘韻,所以從不會去漱口就去睡覺。得知他這兩個持久的習慣後,我不禁為他揑一把汗。試想想,就算是消毒酒精,如果長期用來抹幼嫩的皮膚,也必造成傷害;何况是每晚用烈酒冲洗食道,而內臟還要受煙熏數十年呢!

檢查後,證實食道癌已處於末期,腫瘤偏大,阻塞了食道,無法用口進食,所以要透過胃造口喉管吸收營養。而且整個左邊肺受壓於腫瘤,影響了呼吸。癌細胞更擴散至胸脊骨,其中一節已出現骨折。所以,不用陳老說,我也知道他必然正受着莫大痛楚。

「醫生,我好痛,真的好痛,分分鐘都痛。我睡不下,1秒鐘都無法蓋眼。我氣喘,條氣扯着扯着,時時都不暢順。我真的好辛苦。我想即刻死去!」陳老說。

先下重藥止痛 改善失眠、氣喘

我明白。陳老一定很辛苦,腫瘤擴散至骨的痛,必定椎心。劇痛之下,又怎能安睡?所以,失眠是意料之中。至於氣喘,因陳老是長期煙民,肺功能早已受創;現在左肺主氣管受食道腫瘤沉重地壓着,試問呼吸又怎能暢順呢?他感到氣促也是必然。陳老的病情非常嚴重,要逆轉痊癒可能不大。放射治療只能減低腫瘤增長速度,並不能把腫瘤及癌細胞消滅。

所以,我請病人及其家人一起了解病情及坦誠討論。對末期病人來說,充分了解病况,明白治療效用,計劃照顧方案,獲取家人共識都非常重要。當大家坐下討論時,病人及其家人均表示知曉實際病况,亦已有心理預算病情不會大逆轉,因為畢竟是末期癌症。

然而,我仍然將現况及預計發展狀况向他們一一解說。因為我相信只有使患者及其家人完全理解下,病情才會有較好控制。「現階段最要處理的是,減低徵狀對病人的影響。陳先生現正受3種徵狀困擾:痛楚、失眠、氣喘。首先,一定要先止痛,其次就是安眠;劇烈痛楚減緩後才能安睡。至於氣喘,擴張氣管藥物可以紓緩慢阻肺病及肺功能減退所引致的不適。所以,我為陳先生添配多4項止痛藥,還附以安眠及擴張氣管藥物。希望藥物發揮效用後,止了痛,睡眠便自然好轉。氣喘減弱,人也會精神多了。」

對末期癌症病人來說,停止或減低痛楚非常重要。當腫瘤擴大壓着周邊神經線,而癌細胞又擴散至骨導致骨折,痛楚是可想而知。痛楚影響着生理心理,纏繞心內,揮之不去。因此,最要緊就是將痛楚遏止。以陳老的情况,普通止痛藥如撲滅息痛(paracetamol ) 已不能見效,要用上含嗎啡類止痛藥如曲馬朵(tramadol)以增強效力。除此,為收即時之效,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確能幫上一把。3種藥物加起來,可紓緩大部分痛症;但在較晚期個案,患者要服用嗎啡(morphine)才有效止痛。一般個案,不會一開始就開出4種止痛藥,但由於陳老的痛楚已超出他所能承受,故我主張先下重藥,待情况穩定才循序減退。最後,我吩咐病人好好回家休息,服用新添的各種藥物,1星期後覆診,到時視乎情况再調整治療方案。


相關閲讀: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太太憂食「馴」自行減藥

過了兩天,我收到麗麗短訊:「陳老這幾日有覺好瞓了!」我大為安慰,1星期後,陳老由太太陪同覆診時,我滿懷期望,以為陳老會說痛楚止了。怎知,他苦着面說道:「沒用呀!梁醫生,我仍然很痛!」

「吓,怎會這樣?你有服用我處方的藥物嗎?」我追問。未等陳老回答,陳太搶着說:「沒有給他食齊4種止痛藥,醫生。我讓他先食2種。因為怕他一開始用重藥,食『馴晒』後,遲陣子就沒有效!而且這麼重藥,一定會有副作用,對身體不好!」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優先考慮–晚晴照顧不是容易事,應最先考慮病人福祉,讓他們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享受僅餘生命才是王道

哎呀,看來我仍需努力!或者我真的未能解說清楚陳老的情况!疾病已到末期,不能逆轉,病人天天都在極大痛楚中度過,醫者及照顧者最應考慮的是病人福祉,協助他消除困擾、減低痛楚;讓他抓緊時光,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晚晴照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晚晴照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能夠讓末期病人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

梁萬福
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www.afterroberto.com/%e4%bb%80%e9%ba%bc%e6%99%82%e5%80%99%e9%96%8b%e5%a7%8b%e7%b4%93%e7%b7%a9%e7%85%a7%e9%a1%a7%e6%a0%b9%e6%b2%bb%e7%99%82%e6%b3%95%e5%8f%af%e5%90%8c%e6%ad%a5-%e6%9c%89%e5%93%81%e8%b3%aa%e6%b4%bb%e5%88%b0/ Tue, 21 May 2024 09:3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82 【明報專訊】紓緩照顧,過去曾被誤為放棄病人生命的消極選擇,隨着生死教育的推廣,愈來愈多人認識和接受紓緩照顧,希望在病人離世前獲得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哪究竟應在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編按:筆者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認識兩個重要詞彙:根治療法(curative treatment)和紓緩照顧(palliative care),兩者的治療目標有何不同?同時施行又有沒有衝突呢?]

紓緩照顧、根治療法目標有不同 互補減痛苦

過去10年,有很多機構及專業人士都積極在社會上推行不同形式的生死教育活動,讓大眾對紓緩照顧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都提高不少。但在20多年前,紓緩照顧並不受到病人和家屬歡迎,因為他們誤解這是醫療機構為了節省資源而放棄病人生命的消極選擇。

為什麼當時會有這種想法?這觀念後來又是如何改變?我認為開展紓緩照顧的時間,或許是其中一個帶來轉變的因素。在討論應該何時開展紓緩照顧前,首先要認識兩個重要詞彙:根治療法(curative treatment)和紓緩照顧(palliative care)。

根治療法的目標,是透過不同形式的治療去治癒病人的疾病,過程中病人或會面對痛楚、不適,甚至副作用;紓緩照顧則並非以治癒疾病為目的,而是透過不同藥物或治療方法去減輕病人的痛楚和不適,藉此提升他們的尊嚴和生活質素。

有關開始紓緩照顧的合適時間,大致分為新舊兩個觀念(見主圖「根治療法×紓緩照顧」)。


相關閲讀: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行動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臨終者 人人可出力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觀念轉變–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過去是徹底分割,兩者有先後次序;現在認為可以同時施行,令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和照顧。(Inna Mille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舊觀念 根治無效轉介紓緩 如判死刑

舊觀念認為,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療法,需要徹底分割開來,當中並沒有任何共存或融合的可能。另外,這兩種治療方法有先後次序。大家試想想,一名癌症病人,醫生首先會嘗試用化療、電療、標靶治療和手術去根治他的疾病,但當上述治療都用盡並且毫無效果後,醫生才會建議轉介病人往紓緩照顧。在這情况下,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當病人和家屬聽到紓緩照顧就等同判了死刑。曾經聽過一些從事紓緩照顧多年的前輩分享,當年有些病人和家屬知悉要轉介往紓緩病房後,會變得非常激動、大吵大罵、情緒崩潰。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最佳照顧–當病人患上難以治癒的疾病,不需要去到末期,都可以開始紓緩照顧,目的是給予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設計圖片,FatCamera@iStockphoto)

新觀念 同時施行 沒有衝突

在經過很多不同背景專業人士的努力和推動下,紓緩照顧獲得更清晰的定位和價值。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可以同步施行,例如一名癌症病人可以一邊接受紓緩照顧,同時間繼續接受化療和電療。兩者不但沒有衝突,甚至可以互補不足,從而令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和照顧。圖中可見,兩套治療方法會以兩個三角形共同出現,兩者的比重會隨着病人健康狀况而逐漸改變。在最初時候,紓緩照顧比例較低,根治療法比例較高;但當病人的情况愈趨嚴重,兩者比例就會逆轉。


相關閲讀:【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你是最重要的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至於何時才適合開展紓緩照顧?舊觀念普遍認為是無計可施後,由醫生決定和轉介;新觀念則認為只要病人證實患上一個難以治癒的疾病(例如器官衰竭和癌症,但不需要去到末期階段),而他希望有方法減輕因疾病或治療帶來的痛苦和不適,就可以開始紓緩照顧。提出紓緩照顧的人可以是醫護人員,亦可以是病人,當中最重要是,這是一個經過雙方溝通,彼此都認為有正面效果的共同決定。

紓緩照顧絕非因察覺病人時日無多,為了節省資源所作的消極決定。相反,從事紓緩照顧的團隊都明白,人類永遠不能戰勝死亡,因此更要積極爭取時間,在病人離世前給予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被譽為紓緩照顧之母的英國人西西里·桑德斯(Cicely Saunders)曾經說過以下一番話,我認為很能夠代表紓緩照顧的信念和使命。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you matter to the end of your life. We will do all we can not only to help you die peacefully, but also to live until you die.)

文: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治療前列腺癌時間由8周大減至1.5周 了解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什麼? //www.afterroberto.com/%e6%b2%bb%e7%99%82%e5%89%8d%e5%88%97%e8%85%ba%e7%99%8c%e6%99%82%e9%96%93-%e4%ba%86%e8%a7%a3%e7%ab%8b%e9%ab%94%e5%ae%9a%e4%bd%8d%e6%94%be%e5%b0%84%e6%b2%bb%e7%99%82/ Mon, 06 May 2024 04:43: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89

【明報專訊】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已經成為治療前列腺癌的新標準。這種治療方法大幅縮短了治療周期,從原本長達8周的傳統放射治療時間,減少到僅需5次治療,每次治療間隔1天,整個療程可在1個半星期內完成,而且毋須住院。

治療前列腺癌時間由8周大減至1.5周 了解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什麼?
副作用–在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小便不暢、小便頻繁或腹瀉等副作用。(設計圖片,airdone@iStockphoto)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前列腺癌新標準 時間縮 減大便出血風險

傳統放射治療常見副作用包括因直腸和膀胱受到輻射劑量影響而引起大便出血和膀胱發炎。然而,隨影像技術進步,利用SBRT作前列腺癌治療的副作用已顯著減輕。例如,透過控制膀胱容量可以減少膀胱發炎,而在放射治療前使用水凝膠注射技術,將前列腺與直腸分隔,則可以有效減少大便出血的風險。

MR-Linac提高放射精確度

此外,使用磁力共振直線加速器(MR-Linac)能進一步提高放射治療的精確度,更準確地定位前列腺,從而減少直腸和膀胱的輻射劑量。MR-Linac利用清晰影像技術,在治療前精確地對準前列腺,並根據前列腺每日位置變化作劑量調整,有效減少副作用。近年針對前列腺癌電療的MIRAGE研究已證實,使用MR-Linac技術可以進一步降低治療副作用。


相關閲讀: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難、尿頻 早期前列腺癌存活率逾98% 留意長者如廁習慣及聲量(醫路同行)


嚴重前列腺增生患者不適用

然而,並非所有前列腺癌患者都適合接受SBRT治療。對於前列腺體積較大或有嚴重前列腺增生的患者,由於SBRT的高劑量可能引起前列腺腫脹,而導致排尿困難,這種情况可能需要先接受荷爾蒙治療或配合藥物治療,以減少前列腺腫脹。此外,對於控制膀胱容量或大便排泄配合不理想的患者,可能更適合接受20次的分次放射治療(hypofractionation)。


相關閲讀:大便像豬紅疑胃出血?照胃鏡腸鏡找不到原因 「源頭不明腸道出血」棘手難醫


中藥緩解副作用

在接受放射治療期間或治療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小便不暢、小便頻繁或腹瀉等副作用。這時,中藥清熱解毒、健脾止瀉等方法可以有效緩解這些副作用。此外,對於需要配合荷爾蒙治療的患者,中醫的補腎養陰清熱方法同樣可以有效紓緩由荷爾蒙藥物引起的身體疲倦、潮熱徵狀及性功能障礙等不適。

綜上所述,SBRT結合MR-Linac技術在前列腺癌治療中展現出高效率和低副作用的優勢。然而,每個患者的具體情况不同,是否適合使用SBRT或MR-Linac技術,需與主診醫生詳細討論。同時,適當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除了可以有效治療疾病,亦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隨着技術不斷成熟和獲得更多數據的支持,未來有望進一步減少SBRT的治療次數,從目前5次縮減到3次,甚至1次。

文︰蘇子謙(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口咽癌初期沒明顯病徵 新症倍僧 中大料因HPV //www.afterroberto.com/%e5%8f%a3%e5%92%bd%e7%99%8c%e5%88%9d%e6%9c%9f%e6%b2%92%e6%98%8e%e9%a1%af%e7%97%85%e5%be%b5-%e6%96%b0%e7%97%87%e5%80%8d%e5%83%a7-%e4%b8%ad%e5%a4%a7%e6%96%99%e5%9b%a0hpv/ Mon, 29 Apr 2024 09:34: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37

【明報專訊】感染高風險HPV(人類乳頭瘤病毒)除了可引致子宮頸癌,亦可導致口咽癌,男女均可患病。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本港「鱗狀細胞口咽癌」每年新症在過去約30年增加約兩倍,其中帶有HPV的患者比例自2005年起顯著增加。領導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認為,數據反映本港口咽癌新症增幅由HPV引致,且男女風險相若,建議政府將免費接種HPV疫苗計劃擴至男童。(明報記者 張逸羲) (編按:口咽癌是什麼呢?初期並沒有明顯病徵,患者一般先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和口腔等有硬塊、喉嚨痛,其後會唾液帶血絲、咳血、耳痛、聲音嘶啞和體重下降……)

口咽癌初期沒明顯病徵 新症倍僧 中大料因HPV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右)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左)有份參與的研究顯示,本港近年口咽癌新症個案增幅,主要由感染高風險HPV(人類乳頭瘤病毒)所致,建議政府資助所有學童免費接種HPV疫苗。(鄧家烜攝)

口咽癌是什麼?初期無明顯病徵 無常規篩查

口咽癌患者初期無明顯病徵,亦無常規篩查方法。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副教授陳英權稱大部分口咽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逾八成屬中至晚期,較難單靠做手術切清病變部分,治癒率跌至約六至七成。陳英權指出,口咽癌初期沒明顯徵狀,尤其是與感染HPV(人類乳頭瘤病毒)相關的病例,患者一般先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和口腔等有硬塊、喉嚨痛,其後會唾液帶血絲、咳血、耳痛、無法完全張口和移動舌頭、聲音嘶啞和體重下降。診斷方面,他稱醫生會以手指觸摸口腔內部,並以內窺鏡觀察和抽取活組織化驗。

確診多屬中至晚期 電療化療治癒率六七成

陳英權引述數據稱,本港口腔癌新症約12%屬早期,70%和14%屬中期和晚期,其餘無法分類。他稱醫治早期口腔癌主要以手術和電療,又或電療和化療,治癒率達九成,中至晚期則較難以手術清除病變部分,主要是電療和化療,治癒率跌至六至七成。他說電療會令患者口乾,不夠唾液分泌,「可能食飯都食不到」,而手術或令神經線受損,影響肩頸活動。

口咽癌多於舌根、扁桃體、口咽側壁發生 帶病毒患者比例升

口咽癌主要發生於舌根、扁桃體、軟顎、口咽側壁和後壁,鱗狀細胞口咽癌最常見。中大醫學院分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發現本港鱗狀細胞口咽癌每年新症由1986年36宗,增至2020年116宗,增幅2.2倍;單計2011至2020年的10年間,增幅亦達147%,遠超同期整體癌症新症增幅的26%。

研究團隊分析2010至2020年的310宗鱗狀細胞口咽癌新症,發現HPV陽性率為36.1%;再對比早前同類研究數據,發現陽性率由2005至2010年的20.8%,增至2016至2020年的41.9%。研究亦發現扁桃體癌(口咽癌之一)新症的HPV陽性率同期亦由29%增至64.7%。


相關閲讀:【食道癌】死亡率高 常見病徵吞嚥困難 注意5大高危因素:吸煙、嗜酒、長期胃酸倒流

全球三成個案與HPV有關

陳基湘說全球普遍約三成口咽癌個案與HPV有關,歐美國家比例較高,達七至九成。他說HPV可透過口交等性行為傳播,令其他人口腔受感染,尤其扁桃體;感染者大多無病徵,身體約數月至半年可自行清除病毒,吸煙和飲酒則令身體較難清除病毒,感染部位長遠可致癌。

目前市民可自費接種HPV疫苗,政府2019/20學年將HPV疫苗納入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為小五和小六女童免費接種兩針。陳基湘稱HPV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的數據清晰,相反口咽癌一般在感染HPV後10至15年始病發,暫無清晰和直接數據證實HPV疫苗可預防口咽癌,惟今次研究反映本港HPV引致口咽癌新症愈來愈多,且男女比例相若,建議政府考慮資助男童免費接種。


相關閲讀: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料可依病毒致癌機理篩查

陳英權引述另一研究數據稱,HPV口咽癌患者普遍較年輕,平均確診年齡59.8歲,無HPV者為63.9歲;HPV口咽癌患者確診時癌症多數處於早期階段,故5年存活率達六成,非HPV口咽癌的存活率則不足三成。陳基湘稱現時本港無口咽癌篩查,相信HPV可引致口咽癌的機理可作為篩查方向。

]]>
【痛症】調查:43 %慢性疼痛逾3月 半數影響睡眠、工作 養和:勿忍痛適時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8%aa%bf%e6%9f%a5-%e6%85%a2%e6%80%a7%e7%96%bc%e7%97%9b-%e5%8d%8a%e6%95%b8%e5%bd%b1%e9%9f%bf%e7%9d%a1%e7%9c%a0-%e5%b7%a5%e4%bd%9c-%e9%a4%8a%e5%92%8c-%e5%8b%bf%e5%bf%8d%e7%97%9b/ Fri, 19 Apr 2024 03:52: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92

【明報專訊】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調查發現,76%受訪者稱過去一個月曾經歷疼痛,當中最常經歷的疼痛部位為肩頸痛,其次是腰背、頭、手腳和膝蓋。逾40%出現持續3個月或以上的慢性疼痛問題,當中三成受訪者表示會求醫。betway体彩 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張志偉稱,求醫比例雖然並非不合理,但相對低,提醒慢性疼痛者除止痛外,找出痛症原因亦很重要,應適時求醫「唔好忍痛」。

【痛症】調查:43 %慢性疼痛逾3月 半數影響睡眠、工作 養和:勿忍痛適時求醫
養和早前就港人疼痛和疼痛管理習慣調查,逾四成受訪者有持續3個月以上的長期痛症。圖左起為betway体彩 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兼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該院副院長陳煥堂、該院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兼麻醉科專科醫生李振垣及張志偉。(賴俊傑攝)

調查:四成人疼痛逾3月 當中三成人會求醫

養和去年第四季至今年第一季展開調查,收集3018名成年受訪者意見,了解他們疼痛和處理方法。27%受訪者疼痛持續一年以上,逾半表示疼痛涉及多於一個部位。至於痛症對生活的影響,近六成人認為影響睡眠作息,受訪者認為工作效率、情緒和精神健康、社交及人際關係等亦受影響。

【痛症】調查:43 %慢性疼痛逾3月 半數影響睡眠、工作 養和:勿忍痛適時求醫


相關閲讀:【痛症】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求醫查找疼痛原因 先以非藥物後介入治療

經歷疼痛的受訪者中,過去一個月最常經歷的疼痛部位為肩頸,佔逾六成;約三成表示不清楚疼痛原因。調查亦發現,近六成受訪者選擇以休息緩解疼痛,三成會選擇求醫。張志偉說,大眾缺乏對慢性疼痛的認識,提醒若患者持續3個月或以上經歷疼痛,並已排除感染及腫瘤風險,所用治療未能有效改善疼痛,應尋求痛症科治療。

betway体彩 麻醉科名譽顧問醫生李振垣說,門診醫生會透過臨牀診斷找出痛因,包括超聲波、抽血、影像等方式,亦會因應患者病况轉介至其他專科,進行跨專科治療,並舉例稱曾有肺癌病人因腫瘤壓迫神經而劇痛,長時間難入睡,甚至無法平躺做電療治療癌症,為病人安排藥物紓緩痛症時需視乎其腫瘤情况。

【痛症】調查:43 %慢性疼痛逾3月 半數影響睡眠、工作 養和:勿忍痛適時求醫


相關閲讀: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個案:因肺癌致脊椎劇痛無法躺平影響電療

張志偉亦提及,現時本港醫學培訓中關於疼痛方面的知識不足,相比其他地方「十分落後」,課堂時間有限,導致不少醫學生畢業後或不清楚疼痛管理方面的轉介,建議大學檢視。

政府擬修例容許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師毋須醫生轉介而直接為病人服務,李振垣認為「(有醫生轉介)會好少少」,指每年在他診治下確診的癌症個案有2至3宗,「擔心(無轉介)走漏咗一啲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