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陳偉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08:1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陳偉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疫苗】本港、日本出現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後死亡個案 許樹昌:三高、吸煙屬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藥劑師:8成過敏反應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附兩款疫苗副作用/禁忌一覽)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6%9c%ac%e6%b8%af-%e6%97%a5%e6%9c%ac%e5%87%ba%e7%8f%be%e6%8e%a5%e7%a8%ae%e7%a7%91%e8%88%88-biontech%e7%96%ab%e8%8b%97%e5%be%8c%e6%ad%bb%e4%ba%a1%e5%80%8b%e6%a1%88/ Wed, 03 Mar 2021 05:1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341 【明報專訊】本港出現首宗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死亡個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許樹昌說,據他所知,死者生前有吸煙習慣和「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其離世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要等待解剖確定死因。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一般而言,因接種疫苗後會出現過敏反應者中,約80%在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約20%或因身體免疫系統特殊情况,會在一兩日後出現延遲性過敏反應。至於本港今日(3日)開始預約接種的復星/BioNtech復必泰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日本厚生勞動省昨天表示,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60多歲、沒有長期病患和過敏史的女子,上周五接種BioNTech疫苗後,周一死亡,死因被認為是「蜘蛛膜下腔出血」。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逾2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私家診所明起可接種科興 復星/BioNTech復必泰疫苗3月3日可預約(附7間復必泰疫苗接種中心地點/預約網址/接種計劃私家診所名單)

 

接種科興疫苗兩日後離世 許樹昌:死者有三高、吸煙習慣 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衛生署昨晚10時公布,昨晚接獲醫管局通報懷疑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異常事件報告,63歲男子於2月26日在官涌體育館打科興疫苗,2月28日出現急性呼吸困難,自行前往伊利沙伯醫院求醫,同日死亡。伊利沙伯醫院發言人表示,死者於2月28日(周日)凌晨約1時半前往急症室,當時清醒,但呼吸困難,並稱曾於2月26日(上周五)接種新冠疫苗。急症室醫生初步診斷病人患支氣管炎,於周日凌晨約3時轉送內科病房。病人其後情况迅速惡化,延至早上約6時離世,個案會交由死因裁判官跟進。發言人又稱,有關部門昨日覆核個案時,察覺病人曾打疫苗,已按機制向醫院管理層、醫管局總部及衛生署呈報。

【新冠疫苗】本港、日本出現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後死亡個案 許樹昌:三高、吸煙屬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藥劑師:8成過敏反應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附兩款疫苗副作用/禁忌一覽)
本港出現首宗接種科興新冠病毒疫苗後死亡個案,醫管局於事發後兩天才通報。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林文健(右)、伊利沙伯醫院副行政總監(專業服務)陳偉文(中)等今日凌晨會見傳媒。陳偉文否認瞞報,稱病人入院後情况急轉直下,主診醫生沒留意患者曾打疫苗,臨牀判斷為慢性支氣管炎。(曾憲宗攝)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許樹昌說,據他所知,死者生前有吸煙習慣和「三高」,即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其離世或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要等待解剖確定死因。許舉例稱,若解剖發現死者有冠狀動脈栓塞,就解釋到死亡與疫苗無關。至於有「三高」者是否適合打疫苗,他說若病情控制得好可以打,他不清楚個別個案接種時病情控制的情况。

有份營運官涌體育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的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代表郭寶賢表示,接種中心沒接種者病歷,靠他們自行申報,會詢問其有否過敏史和未受控長期病,但不會逐一詢問每種長期病,病人應知悉自己病情是否受控;亦會觀察市民接種前有否異樣,如頭暈、發燒等。郭又說,支氣管炎是長者常見的病,「如果扯緊氣、扯哮咁,就唔會打」,否則通常都適合接種。

 

藥劑師:接種疫苗後8成過敏反應30分鐘內出現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認為,死者接種後兩日出現急性呼吸困難,與疫苗接種相關的可能較微,因接種後會出現過敏反應者中,約80%在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約20%或因身體免疫系統特殊情况,會在一兩日後出現延遲性過敏反應。崔續稱,一般而言,吸煙、酗酒的接種者出現副作用風險較其他人高;若慢性病控制欠佳,接種疫苗亦有可能令慢性病惡化。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首批抵港BioNTech疫苗德國生產 接種前5類人士應先諮詢醫護意見

 

累計7人接種科興送院

此外,政府昨晚稱,3月1日在九龍灣體育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有一宗接種後送院個案,一名84歲老翁打科興疫苗後,頭痛及發現血壓高,被送往聯合醫院,經治療及觀察後情况穩定,毋須留院。本港至前日累計最少7人在接種中心打針後送院。

 

日本:一醫護女子接種BioNTech疫苗後死亡 死因「蜘蛛膜下腔出血」

另外,日本厚生勞動省昨天表示,一名從事醫護工作的60多歲女子上周五接種BioNTech疫苗後,周一死亡,死因被認為是「蜘蛛膜下腔出血」。該婦人沒有長期病患和過敏史,日本當局稱未聞有相關接種疫苗後的不良反應病例,還不能確定她的死因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日本上月17日展開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安排醫護人員優先接種BioNTech疫苗。

【新冠疫苗】本港、日本出現接種科興、BioNTech疫苗後死亡個案 許樹昌:三高、吸煙屬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藥劑師:8成過敏反應接種後30分鐘內出現(附兩款疫苗副作用/禁忌一覽)

 

英:BioNTech牛津疫苗大減長者入院

另一方面,英國政府數據則顯示,接種一劑BioNTech-輝瑞或牛津-阿斯利康新冠疫苗的80歲以上長者,要入院治療的可能性大減逾八成,顯示這兩款目前在歐美成為主流的疫苗有助大大紓緩醫療系統壓力。政府科學家對結果感欣慰,但強調要接種兩劑疫苗才可得到最佳保障。衛生大臣夏國賢周一在記者會上形容疫苗效果「很強」,也解釋了為何過去數周英國要進入深切治療部的80歲以上長者單日新增個案數量跌至個位數。

目前英國已有超過2000萬人接種新冠疫苗,佔成年人口超過三分之一。數據顯示,免疫力在接種後3至4星期出現。

 

(明報記者/讀賣新聞/BBC)

(疫情第四波)

]]>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85%99%e6%b0%91%e4%b8%ad%e6%96%b0%e5%86%a0-%e9%87%8d%e7%97%87%e9%a2%a8%e9%9a%aa%e5%80%8d%e5%a2%9e-%e8%82%ba%e8%85%91%e4%b9%8b%e8%a8%80/ Tue, 29 Dec 2020 04:21: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176 【明報專訊】新冠(COVID-19)疫情已經進入第4波,醫學界至今對於什麼才是最有效治療方法,依然莫衷一是。但從過去1年世界各地大量病人分析與研究中,可以得知哪些類別的病人較容易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嚴重病徵、併發症甚至死亡。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明報資料圖片)

 

煙民約1.4至2.4倍機率患重症

除了長期病患(如糖尿、心血管和慢性呼吸病)、年長與男性等較常提及的不利因素外,吸煙也在一些綜合研究的醫學文獻中,發現與嚴重新冠肺炎(包括死亡)有關連。相比非吸煙者,「煙民」約有1.4至2.4倍機率罹患重症。儘管其確實的原因仍未清楚,但是吸煙對於呼吸道的破壞已經是不爭事實:包括增加發炎和氧化等現象,影響細胞結構,削弱呼吸道自身免疫能力等。上述現象都會增加呼吸道受到各種「入侵者」感染的風險。而且,吸煙本身是導致心血管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元兇,間接向新冠患者「貢獻」額外風險。此外,最近亦有初步研究發現,吸煙會在呼吸道增加「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的水平,從而增加新冠病毒經ACE-2受體(receptor)進入身體的機率。

 

轉吸電子煙會較安全嗎?

與傳統煙相比,電子煙與新冠病毒的研究較少,但最近一份美國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年輕人若吸食電子煙,被診斷患上新冠病毒的風險較不吸煙人士高出5倍;而吸食傳統煙及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相關風險更高至7倍。由於電子煙跟傳統煙一樣會削弱肺功能和破壞呼吸道局部保護能力,故上述發現並不令人驚訝。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明報資料圖片)

 

電子煙致肺損傷 增診斷用藥難度

此外,一種名為「與電子煙產品使用相關的肺損傷」(EVALI)的嚴重肺病,近兩年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其病徵、X光及電腦掃描影像,都與新冠肺炎十分相近。在新冠疫症肆虐地區,有可能增加前線醫生診斷及用藥的難度。

在新冠疫情下,無論吸食傳統煙或電子煙,除下口罩吸煙都會增加雙手觸摸口和面機率,亦會在吸食過程中交談和咳嗽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如果煙民在吸煙時,還有另外高風險習慣,包括與同伴分享不同味道的電子煙、飲酒,甚至使用軟性毒品等,「中招」風險更可以大為增加。

因此,不如趁這疫情之下,將電子煙和傳統煙統統戒掉,重新呼吸新鮮空氣,向健康人生重新出發。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嚴重肺炎引發胸腔積膿【肺腑之言】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f%bc%9a%e5%9a%b4%e9%87%8d%e8%82%ba%e7%82%8e%e5%bc%95%e7%99%bc%e8%83%b8%e8%85%94%e7%a9%8d%e8%86%bf/ Mon, 23 Nov 2020 06:35: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94 【明報專訊】一個40餘歲的男士,身體一向健康,卻因持續一星期發燒和左邊胸痛入院,X光顯示他整個左邊肺部「白茫茫」一片,臨牀和超聲波檢查發現他左邊胸腔積了大量液體。抽取胸腔樣本化驗時,發現是呈淡黄色膿狀液體,化驗分析發現有大量白血球和細菌,診斷出他患上「胸腔積膿(empyema)」。

 

 

病徵:發燒、咳嗽、濃痰、氣喘

「胸腔積膿」是「胸腔積液(pleural effusion)」 的一種,即有膿水積存於肺和胸壁之間,被兩層「胸膜」包圍於「胸腔」(pleural space)的虛位。大多數個案都是因為肺部細菌感染引致肺炎而產生,但有小部分是胸部手術和介入醫療程序引起的併發症。除了發燒、咳嗽、濃痰和胸部不適等較「傳統」的肺部感染病徵外,大量液體積聚在胸腔會霸佔了肺部活動的空間,令病人較易氣喘。然而,在一些年老體弱和受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藥物影響而功能下降的病人,病徵可能不甚明顯。

抗生素是治療這個疾病的必然骨幹,所需治療時間通常要長至數周,而首段治療通常會採用靜脈注射的抗生素,直至病况穩定和各項檢查數據改善才考慮轉口服藥,藥物選擇亦會根據膿液微生物培植報告調整。此外,胸腔插管引流(intercostal drainage)亦是一個重要的介入步驟,把胸腔裏的膿液排出體外,從而加快復元進度。然而,如果膿液已經積聚在體內一段較長時間,增加了它的黏稠度,甚至產生黏連(adhesions),就可能需要經胸腔管引進特別藥物,嘗試加快分解胸腔內的膿液和黏連,從而達到更有效的引流。

最後,在一些嚴重個案,當以上治療方法都未能有效控制病情,便可能需要手術把胸腔內因感染和發炎而積聚的厚硬物質移走,使肺部得以恢復正常擴張。

死亡率達30%

「胸腔積膿」是一種嚴重疾病,在醫學文獻中約有10%至30%死亡率。而長遠來說,由於胸膜會因積膿和纖維化而變厚變硬,從而影響日後呼吸系統的功能。由肺炎引致胸腔積液(parapneumonic effusion),再發展成「胸腔積膿」,是要經過3個發展期。如果較早接受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可以有效阻止由早期較稀的積液進化成「纖維化膿性」階段(fibro-purulent phase),避免引流或手術等較「侵入性」治療的需要。因此,如果有肺部感染病徵,應及早就醫,切勿怠慢。

文:陳偉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

 

]]>
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www.afterroberto.com/%e7%a9%b6%e7%ab%9f%e4%b8%8a%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8%b7%9f%e4%b8%80%e8%88%ac%e5%82%b7%e9%a2%a8%e6%84%9f%e5%86%92%e5%8f%8a%e6%b5%81%e6%84%9f-%e6%9c%89%e4%bd%95%e5%88%86%e5%88%a5/ Fri, 13 Nov 2020 05:12: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338 【明報專訊】近數周本港的學校及院舍等的上呼吸道感染爆發個案較去年同期反升20倍,錄得207宗;當中六成涉幼稚園及幼兒中心(見表)。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直至10月底未發現本港有上呼吸道感染爆發,近日感染個案急升。而近日幼稚園爆發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腸病毒和鼻病毒,沒找到流感病毒,但呼籲家長帶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政府昨宣布所有幼稚園及幼兒中心明起暫停面授課堂14日,之後不排除會延長。

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幼稚園及幼兒中心近日爆發上呼吸道感染,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表示,考慮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冬季流感高峰期將至、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以及幼兒的個人衛生情况等因素,決定停課14日。(鍾林枝攝)

 

衛生防護中心:幼稚園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主要是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病毒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說,近日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急升,顯示戴口罩亦可能爆疫,加上新冠疫情近日嚴峻,憂一旦有幼童感染新冠病毒會出現爆發,故決定停課。她續說,因幼兒自理能力較弱,故幼園仍會爆發上呼吸道感染,雖然當中暫未發現有人感染新冠病毒,「但我們亦非常關注,因為一旦有學童在幼稚園及幼兒中心不幸感染(新冠病毒)的話,將有很大機會傳染其他同學、教職員或他們的家人,並可能會導致類似的廣泛爆發和群組的出現」。她說,14日後若情况沒好轉或變差,不排除延長停課時間。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表示,直至10月底未發現本港有上呼吸道感染爆發,近日感染個案急升,而在新冠疫情下,市民防疫意識提高仍爆發上呼吸道感染,認為有需要加強社交距離措施。他說,近日幼稚園爆發的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腸病毒和鼻病毒,沒找到流感病毒,但呼籲家長帶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他又說,停課或影響部分幼稚園外展接種流感疫苗計劃,呼籲家長可帶小朋友到私家診所接種。

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李小朋友的外婆(左)一人要照顧3個分別就讀幼稚園及小學的外孫,早前3個外孫在家上網學習,她形容情况如「打仗」,家長十分辛苦。她昨得悉讀幼稚園的外孫即將停課,雖然擔心也無辦法,因更擔心出現第四波新冠疫情。(劉焌陶攝)

 

梁子超:學童輕微病徵不宜上學 兒科醫生:或經捽眼鼻感染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個人防護措施並非「萬能」,幼童今年停課時間較長,故對上呼吸道病毒的群體免疫較低,且上呼吸道感染病徵輕微,家長或會讓有病徵的幼童上學,故容易爆發群組感染,他認為即使之後復課,家長應留意即使只有輕微病徵亦不應讓子女上學。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表示,與往年比較,近日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沒大增,而是傾向「突然增加」,按其近期經驗,感染的學童以幼稚園學生為主,亦有小一、小二的學童。他估計,學童之前長時間留在家,較少接觸病毒,免疫力或變得較弱,復課後突然接觸到較多病毒,加上秋冬季的病毒較活躍,故容易感染。他又說,上呼吸道感染多經接觸或飛沫傳染,即使小朋友已戴口罩及洗手,亦不排除他們接觸到病毒後或捽眼、鼻,感染病毒。

 

相關文章:「自療」感冒 大病乘虛而入

 

關於上呼吸道感染的3個問題

 

陳:陳偉文(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問:何謂「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陳:很多醫生界定「上呼吸道」是由鼻去到咽喉位置(包括:鼻腔、鼻竇、咽喉等),也有文獻將主氣管包含在內。發生於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大部分由病毒引起,有一些嚴重個案是由細菌所致。病徵方面,傷風感冒病人多會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和咳嗽;但很少發燒,有些情况或會微燒。但若感染流感,病人辛苦得多,除了高燒,其他病徵還包括頭痛、流鼻水、鼻塞、咳嗽、肌肉痛、極度疲倦等。

鄭:「上呼吸道感染」是一個統稱,由於上呼吸道涉及多個器官,所以感染的病症可以十分廣泛,例如傷風、一般感冒、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扁桃腺發炎、會厭炎、氣管炎等,當中又以傷風感冒最常見。主要致病病毒包括:鼻病毒、腺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至於流感病毒,可以分為甲、乙、丙型3種。在香港來說,一般以13月(冬季流感)和78月(夏季流感)為高峰期。

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複方成藥真「萬能」?

問:如果出現流鼻水、咳嗽徵狀,購買感冒成藥服用就得?

鄭:如果肯定只是普通傷風感冒,病徵輕微,成藥有它的功效。市面愈來愈多複方成藥,聲稱可以止痛、消炎、收鼻水、化痰、止咳,甚至有維他命成分。建議有二,第一,留意自己的病徵,其實未必需要這麼多成分的藥物;第二,避免這種食一粒,那種食一粒,因為不同品牌的成藥,藥物劑量可能不同,容易造成藥物過量。

陳:不論哪個地方出產的成藥,都必須清楚它的成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未必適合服用每種藥物。過去曾發現有些成藥含有類固醇,不單無助改善病情,反而有可能引發併發症。如果成藥含有麻黃鹼(Ephedrine),可以引致心跳或血壓升高。如果含有可待因(Codeine,或會影響小朋友的呼吸。切忌胡亂購買成藥服用,尤其是小朋友、孕婦、長期病患、藥物過敏人士,以免得不償失。

上呼吸道感染|幼稚園爆發個案屬腸病毒和鼻病毒 非流感 究竟上呼吸道感染跟一般傷風感冒及流感,有何分別?

 

問:如何預防傷風感冒?

陳:不論普通感冒或是流感病毒,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播。最簡單的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個人衛生。勤加洗手,避免揉眼擦鼻。許多時候,接觸患者的飛沫、咳嗽或打噴嚏的分泌物,再觸摸眼、鼻、口,可能會被傳染。此外,緊記每年秋季時分接種流感疫苗(尤其高危群組)。疫苗除了有效預防流感,也可減低併發症和死亡風險。

 

相關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單日增 9 間學校爆發個案涉逾300學生職員 曾祈殷:一窩蜂式感染 料非新冠病毒或流感 防疫響警號

]]>
肺部有陰影|肺腑之言:如何診斷「肺花」?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9%83%a8%e6%9c%89%e9%99%b0%e5%bd%b1-%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5%a6%82%e4%bd%95%e8%a8%ba%e6%96%b7%e8%82%ba%e8%8a%b1/ Tue, 20 Oct 2020 03:58: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863 【明報專訊】隨着醫學科技發展,診斷肺部陰影(俗稱「肺花」)成因,除了照X光和驗痰外,有很多更先進的方法和選擇。各種掃描,包括電腦掃描(CT) 、磁力共振(MRI)和正電子掃描(PET)等,可根據病情需要,給醫生提供肺部更詳細的影像資料。另一方面,各種「介入」技術,包括支氣管鏡、支氣管鏡超聲波和胸腔鏡等內窺鏡,可以直接從病人下呼吸道內獲取樣本作病理和微生物學等測試。然而,如果大家以為可以替所有「肺花」病人100%確診,就可能會有所誤解。

70餘歲張女士是糖尿和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患者,上月被診斷患上晚期肺腺癌,之後接受口服標靶治療。然而,上星期因嚴重氣喘入院,需要接受高濃度氧氣才可勉强維持合理的血氧水平,肺片顯示兩邊肺多個肺葉都有廣泛陰影。基於她的病歷、病徵與肺片影像分析,可能病因有很多,包括是由細菌、病毒、癆菌,甚至真菌所引致的肺炎、心臟衰竭誘發的肺水腫(pulmonary oedema)、肺癌擴散,以及因標靶治療所引起的間質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tis)等。

然而,張女士與家人都不願意做任何侵入性(invasive)檢查和治療,包括內窺鏡和插喉協助呼吸;而她不穩定的病况和維生指標亦未能容許提供進一步診斷。因此,只可以依賴臨牀檢查,再配合其他血液、痰涎、鼻咽拭子等基本化驗數據,規劃治療方針。

用抗生素作「經驗治療」

從張女士情况,大家可以察覺到有很多因素左右醫療團隊的診斷過程和選擇,這些情况在很多長期病患的長者身上經常發生。在這些困難下,要作出確診是有困難。但是,醫生可以憑各種可能病因的特性,透過臨牀檢查和研究,排除一些較不可能的診斷。此外,醫生也可以根據經驗、病人狀况與風險等因素,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去作「經驗治療」(empirical treatment),再密切觀察其效果和病情發展。

其實,每一種檢查程序,除了對人體會構成風險外,都會有本身的靈敏度(sensitivity)和特異度(specificity),因而影響診斷的可靠和準確度。而且,診斷複雜病例如癌症,更需要多過一種檢測工具去互相配合輔助。因此,面對較為複雜和嚴重的病例,醫護人員很多時都需要向病者和家屬詳細解釋,除了加深了解和減少誤會外,亦可以增強他們共同參與診斷和治療計劃的能力。

最後,張女士臨牀病徵和檢測資料經過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及腫瘤科醫生會診後,認為較罕見的間質性肺炎可能性較高,可以靠停止標靶治療和服用類固醇去治療。她接受了抗生素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情况慢慢得到改善。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可以有「合乎理性」的恐懼嗎? //www.afterroberto.com/%e5%8f%af%e4%bb%a5%e6%9c%89%e3%80%8c%e5%90%88%e4%b9%8e%e7%90%86%e6%80%a7%e3%80%8d%e7%9a%84%e6%81%90%e6%87%bc%e5%97%8e%ef%bc%9f/ Mon, 30 Mar 2020 08:11: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639 可以有「合乎理性」的恐懼嗎?

【明報專訊】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擔憂自身和家人的安危,是正常不過的反應。尤其是在疫症初期,由於其性質與傳播途徑不明,所以抱有適當的戒備心態,再加上17年前SARS後積聚下來的感染控制與個人防護經驗,反而會令人人更加謹慎,個人覺得是正面和恰當。及後,隨着對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其快速測試很快便應用於診斷,它主要經飛沫(droplet)傳播的模式亦很快被公諸於世,似乎可以稍釋疑慮。

 

人人自危 盼全副「武裝」自保

然而,儘管關於COVID-19最新研究發現和流行病學資訊已經廣泛而快速地在各種電子平台和傳媒不斷出現,對於防禦措施和裝備依然是各大醫院經常討論的熱門話題。雖然飛沫是主要傳染途徑,但有研究提出帶有COVID-19飛沫,可以經「產生霧化的醫療程序」(aerosol generating procedures,簡稱AGP)而變成「霧化」(aerosols),浮游於空氣更長久而增加其傳播風險和能力。採用AGP(通常是指「插喉」、心肺復蘇法、支氣管鏡等與呼吸道有關的醫療程序)時,尤其是現時「緊急」應變(emergency response)期間,N95口罩是個人保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簡稱PPE)其中重要的一項。但是,當COVID-19可以「霧化」的消息一出,很多與呼吸道無關的醫療程序,都被聲稱會產生「霧化」而需要N95與其他高規格PPE!原本一個陰性COVID-19測試,在醫院裏就好像是一道「平安符」,令病人與醫護人員都可安心地在普通病房逗留。不幸的是,在疫症初期,曾出現數個沒有病徵和與流行病學有相關風險的「隱形個案」。及後,亦有確診者被發現有「假陰性」的測試結果。因此,很多在「非高危」區作「非AGP工作」的醫護人員,甚至街上的市民大衆,都人人自危,希望佩戴N95口罩等PPE以求自保。

 

錯除保護裝備反播毒

撇開什麼情况需要高規格PPE的爭議,我們一定要明白:正確佩戴、卸除與更換PPE程序,是十分重要。錯誤或草率的步驟,尤其在卸除過程中出錯,不但會令到自己受到感染,還會使到依附在PPE上的病毒沾污附近環境,令周圍的人遭殃。沒有經常佩戴N95口罩的朋友要留意,由於其頭帶彈性較强而卸除過程較為複雜,除下時動作要較慢和小心,避免口罩回彈至佩戴者的面上而導致感染風險。更重要的是,正確和適時用梘液洗手或以酒精搓手,是配合適當使用外科、N95或其他口罩不可或缺的一環。其實,除了飛沫外,「接觸或污染物傳染」(fomite transmission)亦是已知的傳染模式。但是,我們經常看到佩戴口罩的人不斷慣性地用手接觸口罩外面,而接着沒有潔手就接觸其他物品和身體。更甚的是,有些人用未經潔淨的手去「捽眼捽鼻」,使到病毒可以直接被帶進體內!因此,因恐懼而採用高規格保護裝備時,也要清楚知道其使用守則及潛在風險。

相反,城中外籍人士集中的某些區域,卻會發現大部分人同疫情之前一樣,沒有佩戴口罩,在餐館和街上集體舉杯暢飲、高談闊論,甚至握手、擁抱及作「友誼之吻」。執筆之時,正有大量人從海外回港,如果這些回港人士沒有遵守檢疫指引,而又缺乏防疫意識參與這些群衆聚集和派對的話,後果真的不敢想像。

在這肺炎疫情陰霾下,什麼才是「合乎理性」的恐懼,相信很難找到答案。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肺腑之言:疫症重臨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f%bc%9a%e7%96%ab%e7%97%87%e9%87%8d%e8%87%a8/ Mon, 24 Feb 2020 03:26: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532 肺腑之言:疫症重臨

【明報專訊】2月上旬,原本我應該在太平洋潛水勝地Galapagos Islands潛水。可是,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出現,不但令我期待多年的海底朝聖之旅泡湯,還要日以繼夜地工作,重溫17年前SARS的噩夢。跟17年前一樣,全城陷入恐慌,搶購口罩和消毒潔淨用品。不同的是,今次連米糧和廁紙都是瘋搶的目標。身兼家傭一職的我,自然不能怠慢,放工後還要拖着疲累的身軀去四處張羅。

 

「隱形」病人出沒普通病房 人人自危

同SARS年代一樣,恐慌的不僅是市民百姓,還包括一衆醫護人員。自從出現了本地社區感染個案,以及發現「隱形」確診者曾在普通病房出沒後,立刻人人自危,齊齊加强「裝備」自己,並且視內科病房為畏途,因為那裏每個病人都可能是疑似個案云云。所以每天除了去診治疑似和確診個案外,還要處理部門內外排山倒海的質詢、問症,以及林林總總的理性與非理性的擔憂。不同的是,比較起SARS年代,醫護人員的防疫知識和醫院的隔離設備整體上有所提升,而且病原較快被確定;再加上快速測試很快便出現,所以今次對抗的目標和方針會較上次清晰,大家陣腳亦較易穩定下來。

由於病原是新的冠狀病毒,所以跟17年前一樣,至今仍然未有經證實有效的治療藥物出現。現在採用的抗病毒藥物,例如利巴韋林(Ribavirin)和複方洛匹那韋/利托那韋(lopinavir/ritonavir),是根據從其他冠狀病毒(例如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研究而採用作治療。不同的是,在SARS時曾被廣泛長時間使用的高劑量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已經不會再採用。

 

醫院內憂外患 挑戰比17年前大

當然,跟上次疫情一樣,除了要診治病人和處理每天幻變不定的內科與隔離病房事務外,還要經常出席大小相關會議,以及閱讀回覆大量電郵和短訊。最後,每天還要花時間查閱關於這個病的最新資訊和研究報告。幸而不同的是,由於資訊科技已比17年前大為進步,只要善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工具及其軟件,可以省回很多面對面會議的時間,除了減低互相感染的風險,還可以很有效和快捷地與目標人物或群組溝通、討論,甚至開視像會議。

跟上次一樣,我仍然有機會和一班專業而頑强的前線同事在隔離病房工作。不同的是,同樣是帶領他們的我,已經是一個50幾歲的「叔叔」,心力大不如前。更加不同的是,當疫症在本港開始出現,剛巧碰上農曆年長假期和之後的工業行動,接着是收到本地醫護裝備供應緊張的消息,再加上本地的社區感染個案陸續出現。這數星期間,各大醫院面對排山倒海而至的內憂外患,頓時風聲鶴唳,四面楚歌。儘管有SARS的經驗作為參考,但挑戰卻比17年前更大。

寫稿之時,每天仍然有新增確診個案。希望各位市民大衆切勿鬆懈戒備,在公眾地方或在人多擠迫的場合佩戴外科口罩,以減低疾病傳播之風險。要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勤用梘液或酒精搓手液潔手,注意個人及家居衛生。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肺腑之言:醫學的「模擬訓練」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f%bc%9a%e9%86%ab%e5%ad%b8%e7%9a%84%e3%80%8c%e6%a8%a1%e6%93%ac%e8%a8%93%e7%b7%b4%e3%80%8d/ Mon, 06 Jan 2020 07:09: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206 肺腑之言:醫學的「模擬訓練」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醫生大部分時間都會用在醫治病人身上,但較有經驗的同業很多時會參與培訓後輩的工作,對象包括醫學生、實習醫生和初級醫生等。培訓方式除了一般的課堂講學和小組討論外,還會包括針對個別「手作」技術的工作坊。因為個人興趣,多年來都有機會參與籌辦本地及東南亞胸肺科「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和胸腔疾病(pleural diseases)技術研習班(hands-on workshop),給呼吸系統科醫生提供對各種內窺鏡與其他介入技術的接觸及訓練機會。每次籌備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用什麼教學方法和工具去令學員有效地學會一些技術。

當我還在讀醫的時代,如果要學習內窺鏡檢查等技術,傳統是類似「學徒」方式(apprenticeship)。先從旁觀察,接着在師父監察下嘗試,「滿師」便可以獨自進行。今時今日,很多技術都可以先利用工具訓練一段時間,到有一定掌握能力才在監察下於病人身上進行。這些訓練工具可以很多元化,包括簡單模型、動物器官或軀體,以至複雜電腦模擬器械和虛擬實境等等。除了可以給予學員多次嘗試機會以增強信心外,亦可以減低學習過程的壓力,和病人因受訓醫生經驗所限而引致損傷的潛在風險。除了內窺鏡外,其他技術如急救、胸腔穿刺及引流,甚至複雜的心臟科介入手術,都可以使用「模擬訓練」模式(simulation training)學習。

 

鍛煉溝通、領導、應變能力

其實,除了技巧類訓練(skill-based training),「模擬訓練」在一些團隊訓練(team-based training)亦早已被採用。「組員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就是由訓練飛機師推展至訓練醫療人員而包含「模擬訓練」的團隊訓練方式,目標在利用模擬環境和例子鍛煉學員的溝通、領導、敢言自信和偵測周圍環境變化等能力,加强學員在提供服務時的安全意識。此外,「團隊模擬訓練」亦可以使用於一些技巧訓練工作坊,例如訓練學員在內鏡房或手術室面對突發事故的應變能力。

然而,除了工具和地方等資源外,接受過相關訓練的導師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別於只需教授個別醫療技術的訓練,負責「團隊模擬訓練」的導師還要懂得設計訓練模式、引導學員和在訓練後跟學員分析匯報等能力。其實,由於一般醫生的培訓並沒有包括醫學教育的理論和技巧,亦沒有涵蓋評核學員的方法,因此醫學界已經開始留意到這些方面的需要,裝備同業更有效地培訓新一代醫生。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肺腑之言:支氣管鏡檢查辛苦嗎?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6%94%af%e6%b0%a3%e7%ae%a1%e9%8f%a1%e6%aa%a2%e6%9f%a5%e8%be%9b%e8%8b%a6%e5%97%8e/ Mon, 02 Dec 2019 07:02: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620 檢查氣管
檢查氣管——支氣管鏡用於檢查氣管內壁結構,同時可抽取組織及分泌液作化驗。用於診斷肺癌、不同肺部陰影,也可以用作查找咳血和肺部感染的元兇。(sudok1@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支氣管鏡是一個基本的呼吸系統「介入」醫療程序,主要目的是檢查氣管內壁結構、抽取組織及分泌液,以作分析和化驗。它經常用作診斷肺癌和其他不明肺部陰影,也可以檢查咳血原因和找尋導致持續肺部感染的元兇,亦可用作清除阻塞氣管的濃痰和異物。它是一支直徑約4至5毫米的軟性內窺鏡,從病人鼻孔或口部經咽喉進入氣管,一般檢查約30分鐘內就完成。

除了檢查本身的潛在風險外,病人最常提問是:「檢查過程會不會很辛苦?」

儘管內窺鏡是一支軟性導管,它始終是一個入侵性「介入」程序,會帶來一定程度的不適。在內窺鏡進入鼻孔或口部時,以及當鏡管經過咽喉時,會產生受嗆或呼吸困難的感覺。而內窺鏡在檢查氣管的時候,鏡管和其他輔助儀器接觸到氣管內壁,以及當醫生注入小量生理鹽水去抽取肺部分泌物時,都有可能令病入咳嗽和不適。

 

多配合鎮靜藥 全身麻醉要慎用

為了減低病人不適,醫生很多時都會採用輕度鎮靜藥物。短效的「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靜脈注射藥物是常用選擇,有鎮靜和安眠功效,病人在術後會記不起檢查過程。此外,儘管檢查中很少會引致痛楚,鴉片類止痛劑(opioid analgesic)的藥物仍常常會採用,以提供額外的鎮靜和止咳功能。在一些預計較複雜或時間較長的支氣管鏡檢查,醫生可能會採用較深層的鎮靜(deep sedation)甚至全身麻醉。

雖然大家會覺得這樣會令病人更舒服,但是大量的止痛和鎮靜劑會影響病人維持氣道暢通和呼吸的能力,因而產生血氧甚至血壓下降等潛在風險。因此,採用這些鎮靜和麻醉的支氣管鏡檢查,通常需要麻醉科醫生協助。

決定選擇哪一種藥物,還需要參考病人病歷、長期服用藥物、有否對藥物敏感等因素去決定。對於一些較高風險的病人,如心肺功能不良、腎衰竭和高齡病人等,使用鎮靜藥物時更要加倍小心。

除了注射鎮靜藥物外,醫護人員在術前和檢查過程中,會在病人口、鼻孔、咽喉和氣管噴注局部麻醉劑(local anaesthetic),減低內窺鏡檢查過程所引起的咳嗽和不適感覺。

醫生在檢查過程使用適量藥物,除了令病人舒適一點,還可以令病人更加容易去配合檢查進行目測、活檢和抽針化驗等程序,間接減低因內窺鏡出現併發症(如大量出血和氣胸)的風險。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肺腑之言:治急性呼吸衰竭 插喉非唯一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8%85%91%e4%b9%8b%e8%a8%80%ef%bc%9a%e6%b2%bb%e6%80%a5%e6%80%a7%e5%91%bc%e5%90%b8%e8%a1%b0%e7%ab%ad-%e6%8f%92%e5%96%89%e9%9d%9e%e5%94%af%e4%b8%80%e6%96%b9%e6%b3%95/ Mon, 28 Oct 2019 04:40: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84 肺腑之言:治急性呼吸衰竭 插喉非唯一方法

【明報專訊】每逢天氣轉冷,入院病人數字增加,因患上嚴重呼吸系統疾病而引致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的個案也特別多。主要病因為肺炎慢阻肺病(COPD)急性病發。在這些情况,除了用藥物治疾病根本,病人呼吸系統還需要接受外來支持以維持生命。

無法說話進食 或招奪命肺炎

如果單靠氧氣治療未能令血氧達滿意水平,醫生以往通常會經口腔插入喉管(俗稱「插喉」),將患者呼吸道連接至體外機器協助呼吸。但是,在「插喉」呼吸期間,病者需要藥物鎮靜以紓緩不適,無法如常地說話和進食,細菌更有可能隨供氧喉管直接進入肺部而導致奪命肺炎。

新療法縮短住院時間

近年,「無創通氣治療」(Non-invasive ventilation,簡稱NIV)為病人提供了毋須「插喉」治療呼吸衰竭的方法。病人只要佩戴一個鼻罩或面罩,經管道接駁到一個操作較簡單而體積較小的呼吸機。從醫學文獻所見,對於一些如慢阻肺病或心臟衰竭引致肺水腫(cardiogenic pulmonary oedema)等病例,NIV除可改善病情,還可以縮短住院時間和減低需要「插喉」去輔助呼吸的機率。病人除了可以繼續說話溝通外,如病情許可,更可以短時間暫停治療經口部進食。病人接受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會大為減低。

此外,經鼻高流量氧療(High flow nasal cannula,簡稱HFNC)是另一個近年冒起的治療方法。HFNC是經鼻管為病人供應高流量、濕潤和溫暖的氧氣,以維持滿意的血氧水平。它可以為部分「1-型」急性呼吸衰竭(Type-1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病人,提供一個避免「插喉」或減低需要依賴呼吸機支援時間的方法。

昏迷、心肺功能不穩者不適用

然而,不是每一個病例都適合NIV或HFNC。由於這些治療需要病人有一定程度清醒和呼吸能力,故一些昏迷、全沒自主呼吸能力、無法保證氣道暢通患者,就可能不適用。對於那些心肺功能維生指標極不穩定,以及經過這些治療仍未有改善的嚴重個案,就需要「插喉」接受機械通氣治療(mechanical ventilation)。當然,「插喉」與否,需要經醫生參考個別病情,以及病人和/或家屬的意願,再作出醫學決定。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