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邱宇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9 Oct 2024 07:34:4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邱宇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45至55歲更年期症狀停經前已出現:卵巢功能衰退、潮熱、情緒波動 中醫如何對付?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7%97%87%e7%8b%80%e5%81%9c%e7%b6%93%e5%89%8d-%e5%8d%b5%e5%b7%a2%e5%8a%9f%e8%83%bd%e8%a1%b0%e9%80%80-%e6%bd%ae%e7%86%b1-%e6%83%85%e7%b7%92%e6%b3%a2%e5%8b%95-%e4%b8%ad/ Tue, 29 Oct 2024 07:22: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50 【明報專訊】女性在45至55歲之間會踏入俗稱「更年期」的圍絕經期階段,身心狀况都會變化,部分女士會面對令人困擾不適的問題。中醫認為,更年期本身並非病態,當腎精漸衰時,如果受體質、起居、飲食、情志等影響而無法適應變化,可導致失調。這些失調可以透過中醫療法校正。

45至55歲更年期症狀停經前已出現:卵巢功能衰退、潮熱、情緒波動 中醫如何對付?
身心變化 《黃帝內經》指女性到了七七(即49歲)歲時,臨牀上出現停經、卵巢功能衰退、失去生育能力等,中醫認為,更年期本身並非病態。(設計圖片,lielos@iStockphoto)

更年期症狀:停經、卵巢功能衰退、潮熱、情緒波動 停經後仍維時

身體狀况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化,《黃帝內經》中有記載男女在不同年齡階段的身體盛衰演變過程。女性到七七(即49歲)時,「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臨牀上出現停經、卵巢功能衰退、失去生育能力外,還可出現潮熱、情緒波動等身心變化。這些身心變化通常在停經前已開始,到停經後持續一段時間直至身體適應,整個更年期維時約3至5年。

45至55歲更年期症狀停經前已出現:卵巢功能衰退、潮熱、情緒波動 中醫如何對付?
更年期可能出現停經、潮熱、情緒波動等身心變化,一般在停經前開始,到停經後持續一段時間。(設計圖片,Doucefleur@iStockphoto)

體虛少休 誘發絕經前後諸證

若女性在更年期出現令人困擾的問題,如潮熱、手足心熱、盜汗、煩躁、口乾、眼睛乾澀、皮膚乾癢、失眠、月經紊亂、劇烈情緒波動等,導致影響日常生活,這個程度便算作失調,中醫稱為「絕經前後諸證」。成因主要為身體無法適應更年期腎衰的生理變化,出現腎陰虛或心腎不交的失調。先天體質屬於陰虛、血虛,或情志不舒、長期勞神、休息不足、過食辛熱者,都容易出現絕經前後諸證。

絕經前後諸證的中醫治療策略,主要為補益肝腎、滋陰清熱、養血安神,常用方劑為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由宋代醫家錢乙創製,記載於《小兒藥證直訣》,為東漢醫家張仲景「腎氣丸」之變方。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淮山)、澤瀉、茯苓、牡丹皮6種中藥組成,前3種補腎滋陰,後3種清熱降火,按比例合用以補益為主,清熱為次。


相關閲讀: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六味地黃丸變方 各有主治功效

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又衍生了不少變方,各有不同特性和主治功效:

  • 知柏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知母、黃柏,加強清熱效果,適用於熱象比較明顯的人士,如潮熱、手足心熱、煩躁比較強烈者
  • 杞菊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上枸杞子、菊花,加強清肝養肝作用,適用於容易頭暈頭痛、眼睛乾澀者
  • 麥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加強斂陰功效,針對盜汗、煩躁不安較明顯者
  • 明目地黃丸:顧名思義針對目暗不明、視物昏花者,為六味地黃丸加當歸、蒺藜等,有養血、益精、明目的作用

至於六味地黃丸的原始方「腎氣丸」,又名金匱腎氣丸、桂附地黃丸、八味腎氣丸,方劑成分除了包含六味地黃丸6種藥物外,還有藥性偏溫熱的炮附子和桂枝,有溫補腎陽作用;適用於畏寒肢冷、乏力、夜尿清長、精神委靡不振等陽虛表現較明顯者,在治療絕經前後諸證時亦會根據辨證使用。

心腎不交 多夢易醒

由於腎水不足,不能制約心火,中醫稱作心腎不交,患者常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心悸等與心神不寧相關的症狀。治療方面宜滋陰養血、清熱安神,常用方藥如天王補心丹、酸棗仁、麥冬等,可與六味地黃丸合用。

紓緩不適:針灸調理更年期 應付失眠頭痛胸悶

針灸有助改善絕經前後諸證,有疏通經絡、調整臟腑的作用,具體能調節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機能,建議每周2至3次,常用穴位包括三陰交、太溪、太衝、腎俞等有補腎、滋陰、清熱效能的穴位。心神不寧、失眠者可加配神門、心俞,以養心安神;頭脹、頭痛者可加配風池、百會,以平肝熄風;胸悶氣窒、情志不舒者可加配足三里、中脘,以理氣健脾。

要減輕更年期不適反應,首先要對這個生理轉變過程有正確、正面認識,明白這是人生必經階段,需要積極面對,適應變化,做好心理建設。基於體質差異和後天條件不同,在圍絕經期每個女性的反應和調治細節都不一樣,毋須比較;要客觀看待網上資訊,有需要時向值得信任的專業人士諮詢。總之更年期不適反應都有辦法紓緩。

45至55歲更年期症狀停經前已出現:卵巢功能衰退、潮熱、情緒波動 中醫如何對付?
更年期可能出現停經、潮熱、情緒波動等身心變化,一般在停經前開始,到停經後持續一段時間。(設計圖片,Doucefleur@iStockphoto)

避吃辛辣燥熱

至於日常的養生調攝,在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多吃蔬果,補充足夠水分,避免濫用溫補,以防上火。作息方面應注意要有充足睡眠,使身體得以充分休息,避免過度思慮勞神,要學習放鬆減壓,養成運動健體的習慣。在更年期階段情緒容易起伏不定,建議可多與他人分享感受,不要鑽牛角尖。如情緒長期受到困擾,應主動尋求專業協助。


相關閲讀: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知多啲:男人也有更年期 55歲起 腎虛相關

手如果更年期的意思是「生育能力伴隨全身各方面機能逐漸由盛轉衰」的話,那麼不論男女都會有更年期。男性更年期通常在約55至60歲開始,比女性遲,常見表現包括體能及活力減退、容易疲勞、腰膝痠軟、健忘、情緒波動、夜尿增加、性能力下降等,中醫認為也是與腎虛有關。

如果症狀嚴重程度足以困擾日常生活及影響精神情緒,同樣可以通過中醫療法調治。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www.afterroberto.com/%e9%a0%b8%e8%82%a9%e7%97%a0%e7%97%9b%e6%88%96%e9%a0%b8%e6%a4%8e%e7%97%85%e4%bd%9c%e6%80%aa-%e7%95%99%e6%84%8f6%e7%a8%ae%e8%87%a8%e7%89%80%e7%97%87%e7%8b%80%ef%bc%9a%e9%a0%ad%e6%9a%88%e6%83%a1%e5%bf%83/ Tue, 08 Oct 2024 09:55: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75

【明報專訊】長期低頭伏案,頭頸前傾注視熒幕,經常聳肩、含胸(寒背)等,都會令頸肌勞損,加快頸椎退化,引致頸椎病。頸椎病病徵多樣,涵蓋全身,身體不適之餘更有可能影響情緒,屬於慢性疾病。要治療頸椎病,可透過中藥、針灸、推拿手法等紓緩肌肉繃緊,驅風散寒祛濕,促進氣血運行。(編按: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6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例如頸肩痠痛、頭暈眼花、惡心、耳鳴、視力模糊、健忘、失眠……)

頸椎30歲漸退化 或令椎體骨質增生 致各種頸椎病症狀

人體有7節頸椎,負責支撐頭部。附在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則負責控制頭部活動。頸椎約30歲開始逐漸退化,頸椎間盤退化會影響頸椎的穩定,如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過度操勞、缺乏鍛煉、有傷患等,將會令頸椎退化加劇,或令衰退提早發生。頸椎退化後有可能出現生理弧度改變,椎體骨質增生,神經或血管卡壓,壓迫脊髓及刺激周邊神經或軟組織等,造成各種各樣的頸椎病症狀。

初起頸肩痠痛 嚴重可致下肢癱瘓

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下列各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

1.頸型:為頸椎病初起階段,由於頸項周圍肌肉長期繃緊,令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患者出現頸肩痠痛、肌肉僵硬繃緊、頭頸活動受限,每於陰雨天、吹風受寒、勞動時症狀加重。患者亦容易發生落枕

2.神經根型:由於頸椎間盤退化或骨質增生,頸椎小關節不穩或錯位,令頸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根據受影響神經根位置,患者反覆出現同側頸、肩、臂、掌、指的疼痛或麻痹,臨牀常見,甚至影響睡眠或導致肌肉萎縮

3.椎動脈型:由於頸椎病變刺激椎動脈,造成血流障礙,導致腦供血不足。患者在頭頸活動時容易頭暈、眼花、惡心、耳鳴,甚至在旋轉頭部時,因椎動脈受卡壓而突然眼前發黑猝倒

4.脊髓型:為頸椎病重症,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骨質增生壓迫脊髓,患者可出現病灶以下的軀幹或下肢麻木,嚴重可影響下肢活動甚至癱瘓

5.交感型:由於頸椎退化刺激交感神經,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可影響全身。患者出現頭重、眼睛乾澀、視力模糊、耳脹耳鳴、咽喉異物感、心悸、胸悶、反酸、腹脹、異常出汗、怕冷、健忘、失眠等;有可能令患者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影響情緒。此型在臨牀少見,容易漏診

6.混合型:出現兩種或以上類型之表現者,為混合型。臨牀上因頸椎問題而求診的患者多屬混合型頸椎病,很少只單獨出現一項問題

醫者可通過詢問病史、觸診檢查、功能評估,並在有需要時配合X光、CT、MRI等檢查確立診斷。至於患者適合採用何種治療,則要視乎病情、病人狀况,以及醫者經驗。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jetacomputer@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中藥祛風寒濕 行氣活血

中藥治療頸椎病,可從祛風寒濕和行氣活血兩方面入手,舒筋活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初期頸椎病,頸椎結構病變不嚴重,病情易受天氣變化、勞累等影響者,治療多採用驅風、散寒、祛濕的方法,常用中藥如葛根、羌活、桂枝、桑枝、威靈仙等。

針對病程長、頸椎結構已改變、頸項有新傷舊患者,治療多考慮行氣活血祛瘀,常用藥包括當歸、川芎、乳香、丹參、田七等。中老年頸椎病患多有筋骨退化的因素,中醫理解為肝腎不足,治療時可配搭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功效的藥物,如杜仲、桑寄生、雞血藤等。

消炎止痛:針灸疏通經絡 推拿鬆弛肌肉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作用。局部用穴可選頸肩穴位或頭部穴位,如風池、天柱、頸百勞、大椎、天宗,以及根據「以痛為腧」的原則,選取稱為「阿是穴」的局部痛點施針。同時可根據患者症狀,循經針灸,如經常手麻者,可選配位於上肢的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建議每周治療2至3次,有需要時可配合電針加強刺激,或艾灸溫經驅寒。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的作用。(kokouu@iStockphoto)

落枕肌肉痙攣 不宜强力推拿

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可直接鬆弛肩頸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糾正關節錯位,有助紓緩頸椎病症狀。不良姿勢或操勞過度容易引致肩頸勞損,通常牽涉到胸鎖乳突肌、頭夾肌、肩胛提肌、斜方肌等位於肩頸的肌肉,通過局部推拿改善肌肉繃緊,理順筋絡,常用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滾法、拿法等,可配合如刮痧、拔罐等治療,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落枕患者如頸項肌肉處於痙攣緊張狀態,在此階段不宜强力推拿按摩,以免過度刺激令不適增加,可採用針灸配合輕柔的理筋手法幫助放鬆。嚴重頸椎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知多啲:「啪骨」整復不治本

手法復位為治療師根據病情,對患者使用牽引、旋轉、扳動等治療方法,徒手糾正關節錯位,用以整復筋骨。由於在施行手法時或會發出「咔」、「啪」的復位聲響,故俗稱「啪骨」。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洗頭後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浸襲。(maroke@iStockphoto)

注意姿勢 避風寒侵襲 伸展鍛煉

對慢性勞損患者來說,「啪骨」可修正關節錯位,暫時紓緩疼痛或改善關節活動障礙的問題,但不是長遠治本之法。只要勞損持續,已整復的關節很容易再次錯位,令病情反覆不癒。要長遠改善頸椎病,唯有注意日常工作起居的姿勢,避免感受風寒和加強伸展鍛煉。
頸椎病患者日常需留意保持姿勢正確,避免長時間低頭、頭頸前伸、聳肩、含胸等容易造成勞損的動作。使用電腦時要調整桌椅高度,使肩頸上肢可自然舒展。建議使用雙肩背包,避免經常單肩背重物。患者平日亦要注意多做仰頭、低頭、左右轉動頭部、左右側彎頭部、頭部前伸、挺胸、旋轉肩膀等伸展運動,以紓緩疲勞。避免頸部吹風受寒,例如長髮者洗頭後應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可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侵襲的風險。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易誘發皮膚癬病或反覆發作:汗多皮脂旺盛、脾胃濕熱、氣虛正氣不足人士 //www.afterroberto.com/%e6%98%93%e8%aa%98%e7%99%bc%e7%9a%ae%e8%86%9a%e7%99%ac%e7%97%85%e6%88%96%e5%8f%8d%e8%a6%86%e7%99%bc%e4%bd%9c-%e6%b1%97%e5%a4%9a%e7%9a%ae%e8%84%82%e6%97%ba%e7%9b%9b-%e8%84%be%e8%83%83%e6%bf%95%e7%86%b1/ Tue, 27 Aug 2024 09:27: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86 【明報專訊】天氣炎熱加上出汗多,容易誘發皮膚疾病,「癬」是其中一種常見皮膚病。[編按:臨牀上常見癬病,包括:頭癬、手癬、足癬、體癬、股癬、花斑癬/汗斑、灰指/趾甲等。]皮膚癬屬於真菌感染,中醫認為與身體機能失調有一定關係,導致病邪侵襲身體,而身體狀况欠佳也會使感染惡化和妨礙康復。治療上配合中醫療法扶正祛邪,促進痊癒。

易誘發皮膚癬病或反覆發作:汗多皮脂旺盛、脾胃濕熱、氣虛正氣不足人士
天氣炎熱加上出汗多,容易誘發皮膚病,而「癬」是常見的皮膚病之一。

常見皮膚癬病:頭癬、足癬、灰甲 體質失調影響皮膚狀態

中醫對癬病認識已久,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已經對癬的症狀、分類、治療等有詳細描述,並認為癬病發生與起居生活不潔,以致風、濕、蟲、毒侵襲有關,大約相對現代「感染」的概念。臨牀上常見癬病,包括頭癬(白禿瘡)、手癬(鵝掌風)、足癬(腳濕氣)、體癬(圓癬)、股癬(陰癬)、花斑癬/汗斑(紫白癜風)、灰指/趾甲等。中醫在古時對癬病認識多為濕熱侵襲,可引起皮膚紅疹、水疱、糜爛等症狀。病久則化燥傷血,皮膚會粗糙脫屑,病情反覆不癒。儘管現在我們都認識到皮膚癬的發病與真菌感染有關,但中醫認為癬的發生和體質狀况仍有一定關係。體質失調會影響皮膚及身體的狀態,增加致病機率,也影響病情發展和康復。

易誘發皮膚癬病或反覆發作:汗多皮脂旺盛、脾胃濕熱、氣虛正氣不足人士
真菌感染–皮膚癬與真菌感染有關,但中醫同時認為體質失調影響皮膚狀態,增加致病機率。(設計圖片,chanakon laorob@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汗多皮脂旺盛 利微生物滋長

脾胃濕熱內蘊者,皮膚亦有可能受影響,常見包括出汗較多、皮脂分泌較旺盛、皮垢較多、體味較濃烈等,這些均有利微生物滋長,增加感染風險。若不幸受到感染,證屬濕熱者易見較鮮艷的紅疹,皮膚痕癢、長水疱、滲液、潰爛的情况也會較嚴重。除此之外,濕熱偏盛之人還有易長粉刺、大便質黏而臭、口黏口苦、舌苔黃膩等表現。

易誘發皮膚癬病或反覆發作:汗多皮脂旺盛、脾胃濕熱、氣虛正氣不足人士
脾胃濕熱內蘊者受到感染,皮膚易見較鮮艷的紅疹,皮膚痕癢、長水疱、滲液、潰爛亦較嚴重。(Pornpak Khunatorn@iStockphoto)

紅疹明顯重清熱 傷口潰爛重祛濕

要改善體內濕熱問題,中醫可採用清熱祛濕策略,運用藥性寒涼的中藥清熱,同時以有健脾燥濕或利尿功能的中藥去除體內濕邪,紓緩皮膚長紅疹、痕癢、糜爛、滲液的症狀。在癬病治療中,常用清熱中藥包括金銀花、野菊花、苦參、黃芩、黃柏、茵陳等,常用祛濕中藥包括土茯苓、薏苡仁、淡竹葉等。臨牀上如果紅疹表現較明顯,會着重清熱;傷口潰爛、滲液較多者,則偏重祛濕。患處在下半身(如足部、會陰)者,辨證時多會考慮下焦濕熱,用藥會偏重清熱利尿滲濕。如患處痕癢劇烈,中醫認為與風邪有關,治療可配合驅風止癢,常用藥有荊芥、蒺藜、白鮮皮、地膚子。患癬病日久者常見皮膚乾燥脫屑,伴隨痕癢,痕癢症狀往往在晚上尤甚,中醫認為與血虛風燥有關,可配合養血驅風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等。

易誘發皮膚癬病或反覆發作:汗多皮脂旺盛、脾胃濕熱、氣虛正氣不足人士
改善內濕,運用藥性寒涼的中藥清熱,同時以有健脾燥濕或利尿功能的中藥去除濕邪。(資料圖片)

正氣虛弱無力抗邪 反覆發作

除內服中藥,中藥外治或浸洗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癬病。外治可選用成藥複方土槿皮酊;浸洗可選用有清熱解毒、祛濕、驅風等作用的中藥,製成藥液浸洗患處(見「知多啲」),常用如蒼朮、黃柏、苦參、牡丹皮、白鮮皮、地膚子等,功效包括改善感染,減輕皮膚紅癢不適,幫助皮膚修復。

氣血虛弱、正氣不足,也容易誘發癬病,並妨礙癬病康復。氣血不足可造就病邪乘虛而入,令皮膚受到感染發病;皮膚受感染後假如正氣虛弱無力抗邪,也會促使病情惡化、蔓延。有些頑癬即使長時間連續使用抗真菌藥物仍未能擺脫,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以中醫見解或與患者正氣不足有一定關係,患者多為長者、長期病患,或免疫力欠佳人士。通過中西醫療法雙管齊下,一方面對抗感染,另一方面補益扶正增強體質,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攻補兼施 祛邪扶正

在補益扶正方面,氣虛者常見皮損癒合困難、反覆潰爛、皮疹色淡,其他表現包括易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舌體腫脹或舌邊滿佈齒印等。治療可配合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五指毛桃等補氣健脾,增強抗邪力量,幫助創口修復。血虛者常見皮損蒼白、皮膚乾燥脫屑,其他表現包括頭暈眼花、精神不振、口乾、舌色淡等。治療可着重補血,臨牀常用方藥包括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大棗等。一般而言,用補益法醫治癬病時多數會攻補兼施,聯合清熱、祛濕、驅風的方藥,同時祛邪扶正。

知多啲:外洗祛濕 驅風止癢

預防或改善皮膚癬病,應少吃辛溫燥熱或油膩肥滯的食物,以防濕熱蘊結體內。在皮膚護理方面,平日宜穿通爽的鬆身衣物,避免穿緊身侷促服飾。出汗後應及時拭乾皮膚或替換內衣,沐浴後應盡快抹乾身體,特別要注意保持皮膚皺摺位置(如趾縫、腋下、會陰)乾爽。

相關閲讀:【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

觸碰患處須洗手 防交叉感染

由於皮膚癬會傳染,因此觸碰患處後必須徹底洗手,勿與他人共用毛巾、鞋襪、梳子、頭飾等個人物品,慎防交叉感染。

相關閲讀:【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癬病外洗方推介

材料:蒼朮20克、黃柏20克、苦參20克、土茯苓30克、野菊花20克、牡丹皮2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

製法:所有藥材放入大鍋內,加水2公升,大火煎煮30分鐘後將藥液濾出。每次浸洗時倒出合適分量微溫藥液,用毛巾濕敷或浸洗患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次。藥液只宜外用,不宜內服

功效:清熱祛濕、驅風止癢

備註:用藥前應先確認皮膚無過敏情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
【便秘怎麼辦】腸胃積熱大便乾硬 肝氣鬱結僅便意放屁 過食生冷氣虛排便乏力 如何暢便? //www.afterroberto.com/%e4%be%bf%e7%a7%98%e6%80%8e%e9%ba%bc%e8%be%a6-%e8%85%b8%e8%83%83%e7%a9%8d%e7%86%b1%e5%a4%a7%e4%be%bf%e4%b9%be%e7%a1%ac-%e8%82%9d%e6%b0%a3%e9%ac%b1%e7%b5%90-%e5%a6%82%e4%bd%95%e6%9a%a2%e4%be%bf/ Mon, 12 Aug 2024 03:43: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77

【明報專訊】大便次數超過3日1次,糞便質地乾硬,排便困難,排便後仍感腹部脹滿,是便秘的常見徵狀。每個人都有可能偶爾便秘,身體大多能自我調節,但如果持續超過12周,便屬於慢性便秘。慢性便秘的成因,通常與腸道傳導功能障礙或排便障礙有關,可以通過中藥、針灸,配合飲食作息調整,緩解便秘症狀。

【便秘怎麼辦】腸胃積熱大便乾硬 肝氣鬱結僅便意放屁 過食生冷氣虛排便乏力 如何暢便?
(設計圖片,Pattarisara Suvichanarakul@iStockphoto)

便秘成因: 實秘多因腸胃積熱 虛秘與氣虛血虛陽虛不無關係

中醫理論大致將便秘分作「實秘」和「虛秘」兩類,前者成因主要是腸胃積熱或氣機阻滯,導致腸道失潤或傳導失職;後者則與氣虛、血虛和陽虛有關,令大腸傳導無力或無法溫潤腸道。治療實證便秘需要清熱祛邪,並促進氣機運行;治療虛證便秘需要扶正補虛,恢復腸胃正常運化和傳導能力。

【便秘怎麼辦】腸胃積熱大便乾硬 肝氣鬱結僅便意放屁 過食生冷氣虛排便乏力 如何暢便?
腸熱、腸燥的便秘屬於熱秘,患者可同時有身熱面紅、口乾、煩躁、出暗瘡等上火徵狀。(設計圖片,Arisara_Tongdonnoi@iStockphoto)

過食炸物、飲水不足 腸熱大便乾硬

一般人稱作「腸熱」、「腸燥」的便秘屬於熱秘,特點為大便乾硬,津液不足。熱秘成因多與過食辛辣煎炸等溫熱食物及飲水不足,令胃腸積熱,耗傷津液有關。熱秘患者亦可同時出現身體積熱上火的徵狀,如身熱面紅、口乾、煩躁、出暗瘡等,舌診可見舌色偏紅,舌苔黃乾,反映身體有熱並且津液不足。中醫治療熱秘的方向是清熱潤腸,既能減少積熱津傷,亦可增加津液以滋潤腸道,常用方藥如麻子仁丸、增液湯、火麻仁、大黃、生地黃、玄參等。

肝氣鬱結 有便意卻排不出

肝氣鬱結使大腸傳導失常,可導致氣秘,病機為氣機阻滯,胃腸無法有效傳導,屬於不通,成因與情志不和、焦慮緊張,以及欠缺規律的如廁習慣,長期忽略便意等有關。這類患者往往主訴腹脹甚至脹痛,老是想如廁大便,但便意並不強烈,臨廁即解便困難,或僅有矢氣(放屁)。其他徵狀可包括胃口減少、噯氣胸悶、舌苔厚膩等。要改善氣滯便秘,中醫會採用理氣行滯的方法,使腸道能正常傳導糟粕,常用方藥包括六磨湯、木香檳榔丸、枳實、厚朴、烏藥等,有助疏肝行氣,促進腸道蠕動。

嗜食生冷、久病 氣虛排便乏力

氣虛便秘是臨牀常見的虛秘類型,特點是排便乏力,雖有便意,但如廁努責乏力,即使大便不乾硬,仍然久久未能排出。導致氣虛便秘的原因,多與缺乏運動、過食生冷等有關,也可因為年老、久病體弱所致。這類患者可伴隨易倦肢困、語聲低微少氣、面色蒼白、脈象虛弱無力等,在治療方面可以益氣潤腸,常用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白朮等。

失血、勞神 致血虛便秘

血虛便秘的成因包括失血過多,或勞神過度引致精血暗耗,或體弱精血無力生化。證屬血虛津虧的便秘同樣可見大便乾硬,不過全身虛象較為明顯,如見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易驚、唇舌色淡等。

在治療方面患者宜養血潤燥,常用方藥如《尊生》潤腸丸、五仁丸、當歸、生地黃、生何首烏等。


相關閲讀: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年老陽氣虛衰 腸道推動無力

陽虛便秘又稱作冷秘,多見於老年人,由於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既可阻礙氣機,亦令腸道推動無力。患者大多出現持續的排便困難,伴隨怕冷、腹冷、腰膝痠軟、小便清長等。在治療方面,冷秘患者宜溫陽通便,常用方藥如濟川煎、半硫丸、肉蓯蓉、牛膝等。

針灸刺激腸道蠕動

針灸治療便秘,一般可選用腹部穴位刺激腸道蠕動,再配合辨證選穴。常用腹部穴位包括中脘、下脘、天樞、大橫(見圖),熱秘者可配合手部曲池、合谷、支溝,氣秘者可配合太衝,虛秘者可選用足三里、三陰交,陽虛者再配合艾灸關元、氣海。

【便秘怎麼辦】腸胃積熱大便乾硬 肝氣鬱結僅便意放屁 過食生冷氣虛排便乏力 如何暢便?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玫瑰痤瘡 vs 暗瘡 認識扁平疣、汗管瘤 皮膚問題逐樣講 注意5件事提升皮膚健康

知多啲:長期食瀉藥削腸道功能 便秘惡化

要改善偶發便秘,可酌情使用瀉藥通便,常用如有潤滑作用的甘油,有軟便作用的乳果糖,以及刺激腸蠕動的番瀉葉,至於中藥如大黃、芒硝等亦有瀉下功效。但對於慢性便秘或習慣便秘者,不能只依靠服用瀉藥解決,必須審證查因對證下藥,並且堅持治療。長期依賴瀉藥不僅無助解決持續便秘,更有可能削弱腸道功能,使便秘惡化。近年亦流行服用益生菌整腸以改善便秘,不過要持續改善腸道生態環境,讓益菌得以在腸道順利扎根滋長,還需要配合飲食及作息調整。

服益生菌需配合飲食作息 改善腸道生態環境

飲食及日常生活方面,多吃蔬菜、水果、五穀類等含豐富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改善腸道生態及刺激腸道蠕動。少吃辛辣、煎炸等溫熱刺激食物,多喝開水,有助減少腸胃積熱,並保存津液,滋潤腸道。日常起居要留意多做運動,避免久坐久臥,以增進氣力及促進氣機暢行,有助保持大便通暢。精神壓力會對腸胃功能造成不良影響,當壓力大時由於消化能力減慢,胃腸蠕動遲緩,便有可能引起便秘。因此建議繁忙緊張的都市人學習鬆弛減壓。


相關閲讀:益生菌 vs 益生元 哪些食物含量豐富?好處你要知(附營養師提供餐單建議)

每天定時如廁專注腹部 勿忽略便意

臨牀上不少人罹患便秘的原因,是欠缺規律的如廁習慣,常常忽略便意,或經常在有便意時因不方便如廁而強行憋便,錯過排便時機,逐漸形成排便愈來愈艱困的苦况。養成定時如廁的習慣,可幫助身體和腸道建立定時活動的規律,增強便意,能預防便秘。對未有養成規律排便意識者來說,可以每天選定一個時間(通常在睡醒後或早餐後便意會較強烈)定時如廁,在起初階段即使全無便意,也得上個廁所10至15分鐘,中途不要看書報或滑手機,放鬆身心,專注腹部感覺,不嫌煩悶,慢慢訓練產生便意的條件反射,有助改善排便困難的問題。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更年期盜汗兩大原因 異常出汗夜睡不寧 中醫:陰虛內熱或心血不足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7%9b%9c%e6%b1%97%e5%85%a9%e5%a4%a7%e5%8e%9f%e5%9b%a0-%e7%95%b0%e5%b8%b8%e5%87%ba%e6%b1%97%e5%a4%9c%e7%9d%a1%e4%b8%8d%e5%af%a7-%e4%b8%ad%e9%86%ab-%e9%99%b0%e8%99%9b/ Mon, 17 Jun 2024 04:38: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37 【明報專訊】盜汗是指入睡後不自覺出汗,醒來即止,原因與環境炎熱或衣被過多等無關。盜汗在成年人身上屬於病態出汗,為體內機能失調所致。中醫理論認為血虛、陰虛是常見原因,多見於更年期女性、過勞或休息不足者。要改善盜汗,可通過中藥治療、針灸,配合飲食作息調攝,恢復陰陽平衡。

更年期盜汗兩大原因 異常出汗夜睡不寧 中醫:陰虛內熱或心血不足
異常出汗–入睡後異常出汗,醒來即止,是盜汗的典型病徵。(明報製圖)

更年期女士、過勞出現盜汗 陰虛內熱夜睡不寧

盜汗又名寢汗,始見於《黃帝內經》。明代《景岳全書》指出:「盜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覺來漸收。」在入睡後異常出汗,醒來汗止,是盜汗的典型病徵。臨牀上盜汗輕症者,可在臨睡醒前1至2小時出現輕微出汗,不影響睡眠,無特殊不適;重症者在剛入睡或快將入睡時便劇烈出汗,無法制止,甚則沾濕衣服被褥留下汗漬,伴隨口乾舌燥、心煩、潮熱、消瘦、容易驚醒、便秘等症狀。元代醫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認為盜汗屬血虛、陰虛。由於操勞過度,亡血失精,精血虧損可致虛火內生,津液不能自藏,常在陽去入陰時外泄,為陰虛盜汗之病機,治療需要養陰清熱。

陰虛者:午後潮熱、心煩易怒

證屬陰虛內熱的盜汗,常見於更年期女士、長期勞累休息不足者,或罹患熱病傷陰者。由於腎陰不足,水火不濟,引致虛熱內擾。患者當處於睡眠狀態時,陰虛內熱失調易使夜睡不寧,身體本來在夜間主靜的時候會變得亢奮,腠理開泄,出現流汗的反應。除盜汗外,陰虛患者在臨牀還可見身熱顴紅、午後潮熱、心煩易怒、口乾、消瘦、舌紅少津,女士可見月經提前、量多、經期延長,男士可見夢遺滑精。治療上患者宜滋陰降火,通過滋養肝腎來平衡陰陽,再配合清虛熱的治法使虛火自降。常用方藥有當歸六黃湯、麥味地黃丸、生地黃、熟地黃、麥冬、黃柏等。

更年期盜汗兩大原因 異常出汗夜睡不寧 中醫:陰虛內熱或心血不足
陰虛內熱的盜汗,常見於更年期女士、長期勞累休息不足者,或罹患熱病傷陰者。(設計圖片,maruco@iStockphoto)

盜汗另一原因:憂思心血不足 夜驚醒心慌胸悶

心血不足是盜汗另一個常見原因,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憂思鬱結,使心血過耗,繼而陰陽失調令心氣浮越,導致心液(汗為心之液)不藏,而乘夜間外泄形成盜汗。常見表現包括心慌心悸、心怯易驚、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失眠多夢等。這類患者容易在晚間盜汗時突然驚醒,伴隨心慌、胸悶、不安感,需要一段時間方能平復。在治療方面,這類患者可通過補心血和養心安神,從而控制出汗,常用方藥包括歸脾湯、天王補心丹、當歸、酸棗仁、龍眼肉等。

有些中藥具有收斂止汗作用,例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五味子等。治療盜汗時,可先按照辨證施治原則遣方用藥,再適量配搭有收斂止汗功效的藥物,以增強療效。

伴發熱咳血消瘦 或患嚴重疾病

中醫雖然認為盜汗為身體失調引致,但盜汗也有可能反映患上嚴重疾病,例如結核病、惡性腫瘤、甲狀腺危象(或其他嚴重內分泌紊亂)等。假如盜汗伴隨發熱、咳血、持續消瘦、經常倦怠乏力等,就不能輕描淡寫地視作簡單「失調」而掉以輕心,建議患者應該接受全面身體檢查,尋找病因,積極醫治。


相關閲讀: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知多啲:幼兒盜汗不是病

更年期盜汗兩大原因 異常出汗夜睡不寧 中醫:陰虛內熱或心血不足
(設計圖片,You2u@iStockphoto)

小朋友在6、7歲之前若出現盜汗,尤其是在入睡後最初2小時內頭部或上半身出汗者,屬於生理性盜汗,不是患病,毋須治療。小兒盜汗跟神經系統發育未成熟有關,由於神經調控尚未健全,幼兒入睡後通常有一段時間新陳代謝仍然維持高水平,汗腺分泌較多,於是身體便會增加排汗。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之體」,生長發育迅速,熟睡時身體機能仍然活躍,因此不時腠理開泄並排出汗液並不出奇。一般到7歲左右,盜汗問題會自然減退。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保健調養:針灸滋陰清熱 養心安神

針灸治療盜汗,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功效的穴位補肝腎陰、滋養心血,常用穴如位於大腿的血海穴,位於小腿的陰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復溜穴,均有補益作用,能夠扶正、補陰。針對熱盛患者,可選用位於足背的太衝穴、行間穴,以及手上的合谷穴,有清熱瀉火作用。心緒不寧、失眠多夢者可選用手上的神門穴、內關穴,以及足內踝尖的照海穴,有安神、養心作用。

針灸治療的具體方法可採用毫針刺,平補平瀉手法,或輔以電針刺激經絡,每次治療約20至30分鐘,每周2至3次。以中等力度按揉上述各穴1至3分鐘,每日1至2次,亦可起保健調養作用。

避吃溫熱食物 保情志舒暢

更年期盜汗兩大原因 異常出汗夜睡不寧 中醫:陰虛內熱或心血不足
盜汗患者需避免吃溫熱食物如燒烤。(資料圖片)

盜汗患者在飲食方面需避免辛辣、煎炸、炒爆等,以及屬性溫熱食物如薑、蒜、辣椒、荔枝、榴槤、牛肉、羊肉、燒烤、火鍋等,以免加劇陰虛陽亢的失調,引致盜汗惡化。

此外,要注意保持情志舒暢,避免持續發怒和焦慮,不要將日常生活安排得密密麻麻讓自己透不過氣,要學習自我鬆弛減壓,和有充足的睡眠休息,有助減少過度勞神使精血耗損,以及心煩氣躁導致熱擾心神的風險。

在盜汗出現的時候,應及時拭乾汗液或更換內衣(或牀鋪),避免吹風受寒着涼,並多喝水補充水分。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www.afterroberto.com/%e7%94%b2%e4%ba%a2%e7%97%87%e7%8b%80%e6%88%96%e6%9c%89%e9%a0%b8%e5%89%8d%e7%b5%90%e5%a1%8a%e8%85%ab%e5%a4%a7-%e4%b8%ad%e9%86%ab%e6%b8%85%e8%82%9d%e8%a2%aa%e7%97%b0-%e5%ad%b8%e8%85%b9%e5%bc%8f/ Tue, 14 May 2024 06:5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37

【明報專訊】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簡稱,好發於20至50歲青壯年人,女性多見。由於甲狀腺激素過多,身體機能趨向過分活躍,患者會出現心悸、發抖、怕熱、眼突、焦慮等症狀,可伴隨頸前結塊腫大(Graves’ disease)。中醫治療甲亢的大原則為平衡陰陽,通過內服中藥、針灸,配合飲食、作息調養,糾正身體過度亢奮的偏差。(編按:若平時性格容易緊張焦慮、多疑、急躁易怒的人,不一定是甲亢患者,但必須小心勿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過度透支的話有害健康。不妨嘗試練習「腹式呼吸」,透過緩慢而有節律的呼氣吸氣動作,讓全身鬆弛助減壓。)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甲亢5症狀:心悸眼突焦慮 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甲亢在中醫理解屬於「癭病」的範疇。此病最先記載於隋代醫家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指出情志內傷和水土因素能導致癭病發生。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按癭病局部證候分為石癭、肉癭、筋癭、血癭、氣癭5類。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認為癭病形成多與瘀血、濁氣、痰滯有關,治療上宜行散氣血、行痰順氣、活血消堅,這些治法在今時今日仍然常用。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癭病範疇–甲亢在中醫理解屬於癭病範疇,多與瘀血、濁氣、痰滯有關。(peakSTOCK@iStockphoto)

憂思鬱怒傷肝 干擾氣機運行

癭病成因多數與先天體質有關,後天飲食不慎、情志內傷,或水土失宜,是癭病發作的誘因,臨牀上以情志因素影響最大。長期處於憂思鬱怒、焦慮緊張的狀態,容易使肝失調達,干擾氣機運行,使氣機鬱滯。氣機鬱滯可引致氣鬱化熱、津液凝聚成痰、血行滯澀成瘀。肝鬱化熱者可見身熱煩躁、性急易怒、口苦、手震(熱盛動風)、眼突、舌紅、脈弦數等肝火熾盛表現。氣鬱痰阻者可見胸悶、頸前腫脹(按之不痛)、胃脹脘痞、易嘆息、痰多。氣滯血瘀者可見頸前出現硬塊不移、胃口欠佳、面色暗黑、唇舌瘀斑、脈象滯澀不暢。

頸部硬塊明顯 方藥理氣活血散結

中醫治療方面,針對癭病身體機能亢進,可從清泄肝火入手,常用方藥如柴胡、梔子、牡丹皮、梔子清肝湯等。針對氣鬱痰阻、頸部腫脹者,可從行氣化痰入手,常用方藥如香附、鬱金、陳皮、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遙散等。針對氣滯血瘀、頸部硬塊明顯者,可從理氣活血入手,常用方藥如三稜、莪朮、丹參、海藻玉壺湯等,活血軟堅散結。

長期亢奮耗氣血 頭暈目眩心慌

久病多虛,身體如長期處於亢奮狀態,過度消耗氣血,容易形成虛證,具體以心肝陰虛及肝腎陰虛為多,常見症狀包括頭暈目眩、心慌、夜睡不寧、耳鳴、腰膝痠軟等。在滋養心陰方面,常用方藥包括生地黃、麥冬、酸棗仁、天王補心丹、生脈散等。在滋養肝腎方面,常用方藥包括熟地黃、枸杞子、桑寄生、一貫煎、杞菊地黃丸等。如癭病患者症見長期大便溏瀉,可配合有健脾作用的中藥,如白朮、山藥、扁豆,改善吸收和腸道蠕動。

針灸清肝、祛痰、理氣

針灸治療癭病的原理與內服中藥近似,只是治療手段不同,前者用針刺或溫灸,後者則用藥物,效果相若。針灸常用包括風池、天突、膻中、曲池、內關、合谷、足三里、豐隆、太衝等有清肝、祛痰、理氣功效的穴位。虛證患者可選配三陰交、復溜、太溪、照海、關元,作用為滋陰降火、益氣養陰。

慎吃人參、當歸、貝殼、辛辣

患者在飲食方面,需留意不宜進食辛熱、煎炸等刺激食物,如辣椒、胡椒、蒜、羊肉、麻辣火鍋、燒烤,以及咖啡、濃茶、煙、酒等,以免上火。此外亦不宜隨便服用人參、當歸、鹿茸等藥性溫熱補藥,避免過度溫補加劇陽亢失調。含豐富碘質食物,如貝殼類海產、紫菜、海帶等亦應避免食用。患者可多食用有清潤作用的蔬果如蓮藕、綠豆、荸薺(馬蹄)、冬瓜、雪梨等,以平衡寒熱。


相關閲讀:甲亢VS甲減與TSH、T3及T4有何關係?

練腹式呼吸「調息」減壓

起居方面患者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由於晝夜節律會影響健康狀况,因此建議患者維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規律,不宜從事日夜顛倒的工作。為減少對身體造成刺激,平日宜學習保持心平氣和、隨遇而安,避免情緒經常大上大落,減少參與會導致精神亢奮的活動,如看驚悚電影、聽嘈吵音樂、去狂歡派對等。過分趕急緊湊的生活安排或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均不適合癭病患者,否則容易加重病情。

平時性格容易緊張焦慮、多疑、急躁易怒的人,不一定是甲亢患者,但必須小心勿使自己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否則在過度透支的基礎下,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壓力,有很大可能導致陽亢陰損失調,有害健康。透過學習自我鬆弛,使情志調和,平衡陰陽。

學習放鬆減壓,建議從調整日常呼吸動作入手,中醫稱為「調息」。對初學者而言,可以嘗試練習腹式呼吸,透過緩慢而有節律的呼氣吸氣動作,讓全身鬆弛。

甲亢5症狀或有頸前結塊腫大  多20-50歲發病 中醫:清肝袪痰 學腹式呼吸助減壓
情緒大起大落–甲亢患者宜保時心平氣和,避免情緒經常大起大落。(設計圖片,Jajah-sireenut@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帶氧運動】腹式呼吸2個步驟 3吸2呼跑步法 提升心肺功能(姿錯能改)

腹式呼吸鬆弛法:

1.找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可坐着或躺着。雙手放肚臍上方,中指指尖輕輕互觸,摒除雜念,專注呼吸時的腹部動作

2.慢慢用鼻子吸氣(約4秒),其間放鬆肚子,體會一下空氣進入鼻子、胸腔、腹部的感覺,會發現腹部隨吸氣動作慢慢隆起,使原本輕觸的手指分開。在吸到極限時,屏息閉氣約3至5秒,保持放鬆

3.慢慢用嘴巴呼氣(約7秒),呼氣速率保持平均,體會呼氣時腹部慢慢往內壓縮、肩頸位置逐漸下降的放鬆感覺。在呼到極限時,放鬆屏息3至5秒

4.重複10次,可按個人身體狀况改變呼吸的深度和速度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www.afterroberto.com/%e8%a8%88%e7%ae%97bmi-%e5%b1%ac%e8%b6%85%e9%87%8d-%e8%82%a5%e8%83%96%e8%80%85%e4%b8%ad%e9%86%ab%e9%bb%9e%e6%b8%9b%e7%a3%85-%e5%85%a9%e5%a4%a7%e7%98%a6%e8%ba%ab%e8%ac%ac%e8%aa%a4/ Tue, 23 Apr 2024 09:18: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06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現代都市人的「文明病」,肥胖不止影響外觀,更會帶來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嚴重可威脅生命。中醫認為超重和肥胖與體內痰濕積聚、脾胃運化欠佳,以及氣虛都有密切關係。中醫可以通過改善體質,配合飲食、作息調整,預防肥胖,並且幫助超重者積極減磅。(編按:坊間的瘦身方法五花八門,但常見有兩大謬誤,例如通過利尿排水或誘發腹瀉,快速減磅,但效果往往難以維持;第二類是戒食某類食物如澱粉質或肉類等助減肥,其實並非人人適合,甚或令部分人出現體力不支、貧血、眩暈、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預防肥胖–中醫角度,肥胖與痰濕積聚、脾胃運化欠佳及氣虛有關,透過中藥治療,配合飲食、運動調節,可以預防肥胖。(設計圖片,fcafotodigital、dashu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BMI計算23屬超重25屬肥胖  超重肥胖點算好?

肥胖,就是身體脂肪過多,是一種疾病。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正常體內脂肪含量為12%至19%,女性為25%至32%,超過即屬肥胖。臨牀上要診斷肥胖症,通常會透過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量度腰圍這類比較簡單的方法評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亞太區體重指標指引,BMI 23或以上屬於過重,BMI 25或以上屬於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約35.5吋)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約31.5吋),便屬於中央肥胖。
BMI計算方法:體重(公斤)÷ [身高(米)]²
腰圍正確量度方法:肋骨最下緣與盆骨側邊上緣之間的中間位置量度一圈

飲食不節、少動 致痰濕蘊結

肥胖成因簡言之,是營養攝入過多,或者是能量消耗太少,導致多餘熱量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慢慢積聚。這類有形之物並非憑空想像,按中醫理解可歸納為「痰濕」。中醫典籍普遍認為「肥人多痰」、「肥人多濕」,醫家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認為「肥白人多痰濕」。 隨生活條件改善,食物充裕,不少人會因過量飲食以致營養過盛;加上現代都市人常過着養尊處優、多坐少動的生活,毋須經常從事粗重的體力勞動,皆容易令痰濕脂膏積聚體內。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嗜食肥肉或油膩食品、糖分過高食物或飲料等,都會導致痰濕蘊結,造成身體臃腫、痰多、動作不靈活、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舌苔厚膩等情况。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保持運動–要增進減肥效果,除了節制飲食,還需保持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設計圖片,Chadchai Krisadapong@iStockphoto)

脾胃氣虛運化差 體重易大上落

除此之外,脾胃氣虛運化欠佳,也是致胖原因之一。清代醫籍《石室秘錄》認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由於嗜食生冷或鍛煉不足,容易形成脾胃氣虛的狀態。脾胃氣虛則運化食物和水液的能力欠佳,當正常飲食及水液不能有效運化時,容易產生痰濕一類性質黏滯滋膩、會妨礙氣血運行的病理產物。氣虛者常見表現包括氣短乏力、體力不支、肌肉鬆弛、身體浮腫、面色蒼白、語聲低微無力、小便不暢、舌體腫脹胖大等。氣虛者體重通常容易大上大落,此乃因脾胃運化差所致,容易形成水腫、虛胖。中老年人容易變胖,尤其是以腹部堆積脂肪為特徵的中央肥胖,中醫認為也與氣虛、新陳代謝減慢、脾胃運化失司有關,以致身形改變。

方藥調整體質 改善代謝、消化

要預防肥胖和增進減肥效果,除了節制飲食減少過量攝入營養、保持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外,中醫認為調整體質一環也相當重要,可以改善代謝、消化等機能。痰濕蘊結者可通過化痰、祛濕的辦法減輕身體痰濕積聚,有助促進氣血運行和改善脾胃運化,常用方藥如二陳湯、半夏、陳皮、瓜蔞等。脾胃氣虛者可通過健脾補氣,改善運化,提升體力,常用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淮山等。針對宿食停留胃腸,引起腹脹脘痞等症狀,可配合使用消食藥如山楂、麥芽、神曲等。氣滯胃腸者常見脹氣、大便不暢,噯氣或矢氣(放屁)增多,治療可配伍有行氣作用的中藥,如枳殼、厚樸等。


相關閲讀:【世界肥胖日】港逾五成人屬肥胖超重  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因素 健康減肥有法


2個瘦身謬誤:瀉下傷脾胃 食物更易積聚

坊間盛傳不少減肥方法,看似有效,實則容易傷身。第一類是不斷通過利尿、瀉下等方法,如飲用薏米水、服用有瀉下功效的中藥如大黃、番瀉葉等,達到排走體內水腫及宿便,以輕身減肥。中醫理論認為利尿、瀉下屬於攻伐病邪的手段,針對邪氣偏盛而正氣未衰之實證;對於本身正氣不足、脾胃氣虛者應避免使用,否則使身體更虛。此外,通過利尿排水或誘發腹瀉,看似能迅速排走累贅,快速減磅,但效果往往很難維持。而且久利、久瀉皆會耗傷正氣,當脾胃虛弱時,飲食和水液更容易積聚體內難去除,最終弄巧反拙。要記住健康減肥不能追求速效,理想減重目標應設定在每周減0.5至1公斤。

第二類謬誤是認為戒食某類食物有助減肥,例如戒食澱粉質或肉類等。對部分肥胖人士來說,的確有飲食失調的問題,通過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糾正高糖、高脂飲食組合,持之以恆,是可以有效減肥。但是對於飲食習慣正常的超重者來說,在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前提下,按個別需要調整體質才是關鍵。要有效減肥,不能只照本宣科光考慮食物熱量,還要考慮身體的代謝和吸收能力,即中醫強調的「運化」,運化能力欠佳者,很可能連「喝水都會胖」。胡亂戒口,既不見得能有效減磅,也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有可能出現體力不支、貧血、眩暈、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擺脫高糖、高脂飲食,可以有效減肥。(fcafotodigital@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知多啲:清泄胃火 糾正「暴食」

屬於進食失調範疇的「暴食症」,是臨牀上導致肥胖甚至癡肥的原因之一,患者完全無法控制食慾,出現狼吞虎嚥的暴飲暴食行為而不能自制,以致體重不斷增加,同時出現各種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西醫治療這類進食失調,可以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手術(如縮胃手術)等。中醫認為暴食的病機與胃火熾盛有關,導致「消穀善飢」,對食物有過度渴求,因過量進食而引致體重暴增。中醫在治療方面可從清泄胃火的方向入手,糾正亢進的食慾,常用方藥包括有清胃育陰作用的玉女煎、石膏、知母等,配合化痰祛濕,調理脾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前列腺肥大致尿頻等小便障礙問題 中醫:腎脾虛腸胃積濕熱 戒吃生冷多運動 //www.afterroberto.com/%e5%89%8d%e5%88%97%e8%85%ba%e8%82%a5%e5%a4%a7%e8%87%b4%e5%b0%bf%e9%a0%bb%e7%ad%89%e5%b0%8f%e4%be%bf%e9%9a%9c%e7%a4%99%e5%95%8f%e9%a1%8c-%e4%b8%ad%e9%86%ab-%e6%88%92%e5%90%83%e7%94%9f%e5%86%b7%e5%a4%9a/ Tue, 16 Apr 2024 09:48: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78

【明報專訊】幾乎每個男性到了中老年,都會碰到一種狀况——前列腺良性增生,或俗稱前列腺肥大。患者可能出現尿頻、夜尿、尿流變慢變少、尿後餘瀝、排尿不順暢等症狀,甚則引起尿瀦留、腎功能不全等。針對出現小便障礙的患者,中醫可透過中藥,配合飲食作息調攝,減輕不適症狀。(編按:為保養脾腎精氣,飲食方面應少吃寒涼生冷食物,少喝凍飲,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風受寒……另附五指毛桃湯湯水食療,有助溫補脾腎。)

前列腺肥大致小便障礙 年老膀胱氣化不利 影響排尿

因前列腺增生而引致的小便障礙問題,中醫可歸納到「癃閉」的範疇。清代中醫書籍《類證治裁.閉癃遺溺》指出:「閉者小便不通(尿閉不出),癃者小便不利(點滴而出)。」中醫認為年老體衰,腎陽不足,以致膀胱氣化不利,令小便無法正常排出,是導致中老年人出現癃閉的最主要原因。基於中醫認為男性以腎精為根本的主張,腎氣(陽)不足、腎虛精虧對男性無論體力、精神、小便、頭髮、生殖等影響都較為明顯。此外由於久坐少動、飲食生冷等造成脾胃氣虛,中氣不足清氣不升,以致濁陰不降,也可造成排尿乏力或不暢,甚至水液停聚體內。

前列腺肥大致尿頻等小便障礙問題 中醫:腎脾虛腸胃積濕熱 戒吃生冷多運動
小便障礙–前列腺增生引致的小便障礙,中醫可歸納到「癃閉」的範疇。(alphabetM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嗜肥甘厚味 濕熱下注膀胱

除腎虛、脾虛外,其他導致癃閉的原因還包括濕熱、氣鬱、血瘀等。對本身已出現前列腺增生的男士而言,由於飲食不節,嗜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積聚濕熱,濕熱下注膀胱;或由於情志不暢,憂思鬱怒,以致肝鬱氣滯,血氣不通,三焦水道不行;或由於久病絡阻,引致瘀血凝結,阻塞尿路,皆會加重小便不暢的問題。部分有止咳、通鼻塞功能的西藥,或部分有收斂作用的中藥,亦有可能妨礙排尿。治療癃閉需要根據患者體質、病况辨證施治。雖然臨牀上很難杜絕中老年男士前列腺增生的發生,但可以通過積極治療,減輕因前列腺增生而出現小便不利的問題。

針對腎陽虛的證候,患者常見精神委靡、畏寒肢冷、腰膝痠軟、頭眩耳鳴、夜尿頻數、排尿不暢等。治療可配合溫腎,促進膀胱氣化,改善排尿問題,常用方藥如製附子、菟絲子、濟生腎氣丸。針對脾虛中氣不足的證候,患者常見疲倦乏力、排尿乏力、尿後餘滴不止、胃口欠佳、大便溏瀉、身體浮腫、舌體胖大等,治療可配合補脾益氣,常用方藥如黃芪、黨參、補中益氣湯。

由於濕熱蘊脾,導致濕熱下注妨礙排尿者,常見症狀包括小便黃赤、尿道滴白、腹脹、口黏、舌苔黃膩等。治療方面可清熱利濕,通過利尿祛邪,常用方藥如車前子、萆薢、薏苡仁、八正散。因氣滯而使氣機運行不暢,影響小便不利者,常見表現如排尿艱澀不暢、脘痞脹氣、胸悶、經常嘆息、口苦等,病情可隨情緒起伏有變化,在治療方面可疏肝行氣利水,常用方藥如枳殼、柴胡、沉香散等。因瘀血凝結而致尿路不通,患者可能出現像結石、腫瘤一類有形之物妨礙排尿,伴隨小腹脹痛、唇舌紫暗有瘀點瘀斑,治療方面可活血祛瘀散結,常用方藥如桃仁、紅花、當歸尾、代抵當丸等。

戒生冷食物、凍飲 養脾腎精氣

男士一旦隨年齡增長出現前列腺良性增生,建議應透過養生調攝,力求減少不適症狀,延緩病情發展。為保養脾腎精氣,飲食方面應少吃寒涼生冷食物,少喝凍飲,起居方面要注意保暖,避免吹風受寒,以減少損耗陽氣或受寒邪侵襲,以免受「寒主收引」(寒冷時身體自然會收縮、緊繃)的特性影響引致小便不利。

前列腺肥大致尿頻等小便障礙問題 中醫:腎脾虛腸胃積濕熱 戒吃生冷多運動
戒生冷食物–男士隨年齡增長出現前列腺良性增生,建議透過養生調攝,少食寒涼生冷食物,減少不適症狀。(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前列腺肥大】尿頻、排尿困難難啓齒?了解常用兩類藥物、3種微創手術治療方法


曬太陽 多運動 助氣血運行

要預防痰濕蘊結引起小便不暢,日常飲食宜清淡,飲食組合應以多菜少肉為主,多吃深綠色蔬菜、根莖類食物,少食甘甜、肥膩、多油等肥甘厚味食物,不要暴飲暴食。而且應保持合適體重,避免超重或肥胖。氣滯血瘀失調的預防主要可通過多曬太陽及多做體育鍛煉,以促進氣血運行。此外還要注意調暢情志,保持情緒輕鬆愉快,使肝氣能正常疏泄,令氣機順暢,從而避免瘀滯產生。


相關閲讀:【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湯水食療:五指毛桃湯溫補脾腎 改善膀胱功能

勤做提肛動作如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縮緊肛門、陰道附近的骨盆底肌肉,從維持2秒開始練習,慢慢增加至10秒,可促進盆腔血液循環,有助紓緩前列腺增生者的小便不暢症狀。有研究指多吃煮熟番茄(內含豐富茄紅素)、柑橘類水果,以及鯖魚、三文魚等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的魚類,都對改善前列腺增生病情有幫助。

中醫認為性生活不節會導致「房勞」,耗損腎精,可以影響小便不暢或癃閉,因此中老年人從養生角度建議節制性生活,避免縱慾。頻繁性慾刺激容易導致前列腺經常充血,有可能妨礙排尿。千萬不要以為男性有性生活但不射精就不會對身體機能有影響,誘發的性興奮如未能得以適當釋放,前列腺充血時間將會更長,而且更容易患上充血性前列腺炎,影響排尿和下陰不適。

因前列腺增生而出現小便不利者,中醫辨證屬臟腑虛弱者多見,食療可側重於溫補脾腎扶正,配合行氣活血,改善膀胱氣化水液的功能,從而改善排尿不暢的症狀,建議可飲用五指毛桃杜仲核桃瘦肉湯。

前列腺肥大致尿頻等小便障礙問題 中醫:腎脾虛腸胃積濕熱 戒吃生冷多運動
五指毛桃(資料圖片)

五指毛桃杜仲核桃瘦肉湯
功效:溫補脾腎
材料:五指毛桃4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核桃30克、丹參12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6至8碗,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痔瘡發作致便血、便秘、肛門痛有異物感 中醫:飲食減辛辣油膩  如廁勿逾10分鐘 //www.afterroberto.com/%e7%97%94%e7%98%a1%e7%99%bc%e4%bd%9c%e8%87%b4%e4%be%bf%e8%a1%80-%e4%be%bf%e7%a7%98-%e8%82%9b%e9%96%80%e7%97%9b%e6%9c%89%e7%95%b0%e7%89%a9%e6%84%9f-%e4%b8%ad%e9%86%ab%e9%a3%b2%e9%a3%9f/ Fri, 01 Mar 2024 10:28: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352

【明報專訊】痔瘡是不少人的難言之隱。俗語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可見是都市人相當普遍的毛病,常引起便血、肛門疼痛、肛門異物感、便秘等不適徵狀。痔瘡治療除外科手術外,亦可透過中醫療法,利用內服及外用中藥,加上起居飲食調護,改善痔瘡問題。

痔瘡發作致便血、便秘、肛門痛有異物感 中醫:飲食減辛辣油膩  如廁勿逾10分鐘
痔瘡證候–俗語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生痔瘡是不少人難言之隱,中醫認為風熱、燥熱、血瘀、氣虛是常見痔瘡證候。(Nuttawan Jayawan、Liudmila Chernetska@iStockphoto)

痔瘡發作致便血、肛門痛有異物感 高危:久坐、便秘、生育

痔瘡是直腸末端黏膜下、肛管皮下的靜脈擴大、曲張所形成的靜脈團,按發生位置分為外痔、內痔和混合痔。中醫對痔瘡認識始於《黃帝內經》成書時代,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的記載。《丹溪心法》認為「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以故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衝突為痔也。」

風熱、燥熱、血瘀、氣虛都是臨牀上常見痔瘡證候。在病徵方面,內痔主要症狀是便血、痔核脫垂;外痔主要症狀是疼痛、肛門有異物感。久坐、經常提重物、長期便秘、飲食不節、不良如廁習慣、婦女懷孕生育、年老氣衰等,皆能誘發痔瘡。

中醫治療痔瘡不論發病具體位置,一律根據臨牀表現辨證,視乎患者最主要症狀制定治則用藥。便血是痔瘡患者最常出現的症狀,中醫根據出血顏色、質地、出血量等,以及患者全身表現、舌象、脈象,作出綜合分析辨證。


相關閲讀:【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風熱血熱便血鮮紅 口乾舌紅

便血色鮮紅者,多為風熱、血熱,火熱迫使血液妄行離開經脈,造成出血,熱勢愈盛則出血愈多愈急。證屬風熱、血熱者其他症狀包括身熱、口乾、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等。治療需要疏風、清熱、涼血,以減輕出血,常用中藥包括生地黃、槐花、地榆。

濕熱便血有黏液 肛門潮濕痕癢

便血顏色污濁且夾雜黏液、大便不成形,或肛門經常潮濕痕癢,伴隨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者,是為濕熱。治療需要清熱祛濕,常用中藥如茵陳蒿、薏苡仁、萆薢等。

如患者因內痔而經常便血,過量耗損可導致貧血,易見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此時調治便要顧及扶正補虛,可從補氣、補血方面入手,促進生血,常用藥如黃芪、當歸、大棗。值得一提的是,中醫理論認為少數痔瘡患者反覆便血,原因是體內積聚瘀血,令新血不得歸經。此時中醫治療需要用到「通因通用」的反治法,通過活血化瘀以排清體內積存瘀血,以使新血順利歸經而制止出血。

針對出血症狀 中醫:地榆、蒲黃「炒炭止血」

針對出血一症,中醫有「血見黑則止」的說法,通過把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的藥材加工炮製,炒成焦黑藥炭,可以增強止血作用。常見「炒炭止血」例子,如把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作用的中藥地榆炒製成「地榆炭」,或把有化瘀止血、利尿作用的蒲黃炒成「蒲黃炭」。這類經過炮製炭化的中藥,臨牀上可酌量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的方劑中,可起收斂止血效果。

增肌肉力量 改善肛門墜脹

除便血外,患者因外痔而出現肛門墜脹、疼痛、異物感者,中醫理解與氣滯、血瘀有關。由於血液循環受阻,引致不通則痛。治療可配合中醫活血、行氣、化瘀的治法,常用藥如當歸尾、桃仁、蘇木。痔核脫垂根據中醫理解為中氣不足,無力升提舉陷,屬於氣虛,治療需要通過補氣,增強肌肉力量,以改善臟器下墜脫垂等問題,常用中藥如黃芪、黨參、升麻。證屬腸燥者多見大便乾硬秘結,當如廁時過分用力,或排泄物摩擦腸壁時,都容易誘發或加重痔瘡,調治方面可適度通便潤腸,常用中藥如火麻仁、柏子仁等。

預防痔瘡:忌盲目溫補 如廁勿逾10分鐘

要改善或預防痔瘡,飲食上應減少辛辣、煎炸、炒爆等溫熱刺激食物,不要盲目溫補,以免上火。太甜、太油膩食物亦不宜多吃,以防體內積聚濕熱。多吃含豐富纖維的蔬果,補充足夠水分,有助刺激腸道蠕動及調整腸道微生態,從而改善便秘。

日常起居方面,建議勿長時間坐着或蹲着,亦要減少經常提重物,避免長期腹壓過大而導致痔瘡。如廁習慣方面,不要經常強忍大便,如廁時勿過度用力解便,如廁時間建議勿超過10分鐘,不要養成如廁時看書報、滑手機的習慣,以免令如廁時間過長,妨礙直腸附近血液循環而引起痔瘡。

痔瘡發作致便血、便秘、肛門痛有異物感 中醫:飲食減辛辣油膩  如廁勿逾10分鐘
要預防痔瘡,應減少辛辣、煎炸、炒爆等溫熱食物。(Kseniya Romazanova@iStockphoto)

食療清熱涼血潤腸 改善血液循環

要紓緩痔瘡不適,食療可從清熱、涼血、活血、潤腸方面入手,改善肛門直腸周圍的血液循環,以及改善便秘。


相關閲讀: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生地無花果蓮藕豬腱湯(3至4人份)

材料:生地黃20克、無花果5枚、麥冬12克、蓮藕500克、陳皮6克、豬腱適量

痔瘡發作致便血、便秘、肛門痛有異物感 中醫:飲食減辛辣油膩  如廁勿逾10分鐘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製法:豬腱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所有材料放鍋中加10碗水,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涼血潤腸

外用藥液:苦參湯先熏後洗 清熱化瘀消腫

除了內服中藥,還有以中藥藥液外用熏洗患處的方法,藥方如《瘍科心得集》所記載「苦參湯」。為提高療效,使用外用藥時建議「先熏後洗」,即患者在湯藥剛煎成時,先以蹲坐姿勢讓藥液蒸氣熏肛門5分鐘,然後再以暖和藥液浸洗或以毛巾濕敷患處10至15分鐘,有化瘀消腫、活血止痛、清熱解毒、祛風勝濕、收斂止癢等作用。

苦參湯
材料:苦參20克、金銀花20克、野菊花20克、黃柏20克、蛇牀子15克、地膚子15克、石菖蒲15克、白芷15克
製法:所有材料放鍋中加水1000毫升,大火煮沸後將藥液冷卻至約50℃,先熏洗局部5分鐘,再坐浴浸洗或以毛巾濕敷10至15分鐘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青光眼治療 多40歲以上發病 改善眼壓、眼底健康保住視力 //www.afterroberto.com/%e9%9d%92%e5%85%89%e7%9c%bc%e6%b2%bb%e7%99%82-%e5%a4%9a40%e6%ad%b2%e4%bb%a5%e4%b8%8a%e7%99%bc%e7%97%85-%e6%94%b9%e5%96%84%e7%9c%bc%e5%a3%93-%e7%9c%bc%e5%ba%95%e5%81%a5%e5%ba%b7/ Mon, 15 Jan 2024 09:32: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39

【明報專訊】青光眼是常見致盲眼疾,由於起病隱匿,加上雙眼視野能夠互補,以致患者很難察覺早期視野缺失,視力就此一點一滴被「偷走」。中醫對青光眼的認識始於唐代,臨牀上肝火、氣鬱和腎虛是常見病機。患者可通過中醫治療配合養生,改善眼壓和眼底健康,以穩定病情,保住視力。(編者按: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深近視人士,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等患者,都是青光眼高風險人士,更需要留意。若發現經常視物模糊如在霧中,或看東西時圍繞光源出現色彩鮮明的色環,並伴隨頭痛,以及持續眼脹、視力下降、視野收窄等,應該盡早就醫接受檢查。)

青光眼治療 多40歲以上發病 改善眼壓、眼底健康保住視力
(PonyWang@iStockphoto)

青光眼:肝火、氣鬱、腎虛  多40歲以上發病 

青光眼在中醫學可歸到「綠風內障」及「青風內障」的範疇,屬於瞳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以女性多見,而且有遺傳傾向。綠風內障症見眼珠變硬、瞳神散大、瞳色淡綠、視力嚴重減退、惡心嘔吐,類似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發作時眼壓急劇上升,視神經遭受破壞所出現的病徵。青風內障則病情發展緩慢,患者視力減退和視野縮窄都是漸進,眼壓可呈正常或逐漸增加,眼球逐漸變硬,瞳色慢慢變青,眼底檢查可發現視神經乳頭凹陷加深、顏色變淺,中央血管偏向鼻側,類似慢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表現。

青光眼治療 多40歲以上發病 改善眼壓、眼底健康保住視力
青光眼起病隱匿,視力一點一滴被「偷走」,是常見的致盲眼疾。(varniccha kajai@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青光眼隨時偷走視力致盲 及早控制眼壓 藥物、手術治療方法多

肝腎失調 破壞眼睛結構

無論是綠風內障或青風內障,根據中醫理解,均與肝臟和腎臟失調有關。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主疏泄,若肝臟疏泄功能失常,則導致氣機不和,影響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鬱會妨礙眼球內房水循環,形成淤積,繼而破壞眼睛結構。肝火熾盛,或肝氣鬱結日久出現肝鬱化熱,火熱上攻頭目,可形成頭脹目赤,使眼壓上升,破壞眼內組織,令視力下降。

中醫認為腎藏精,為人體一切生命活動之根本。腎虛精虧既能使精神委靡、視物昏花,當腎陰耗損,會導致陰虛火旺,上炎於目。腎陰虛也能影響肝陽上亢失去制約,以致風陽上擾目竅。腎精不足亦會使瞳神失養,具體可影響眼底的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令視神經逐步萎縮,視野逐漸喪失,隨着病情惡化最終失明。

青光眼治療 多40歲以上發病 改善眼壓、眼底健康保住視力
 腎虛精虛以致虛火上炎者,其中一個病徵是眼睛乾澀。(Puripatch Lokakalin@iStockphoto)

暴怒、不當進補 肝膽火盛攻頭目

青光眼的中醫治療策略,需要根據臨牀診察辨證,主要有清熱瀉火、疏肝行氣、滋養肝腎三方面。針對肝膽火盛,風火攻目者,其發病急驟,可因暴怒、過量進食辛熱刺激食物、不當進補而誘發,常見症狀包括眼脹、眼白紅赤伴熱感、黑睛混濁、視力急降、劇烈頭痛、惡心、口苦、舌色紅、舌苔黃等,屬實證。在治療方面,此類患者宜及時清肝瀉火,常用中藥如水牛角、鈎藤、黃芩、菊花等。若患者平素痰多,脾胃運化欠佳,出現痰熱上犯頭目時,可配合清熱化痰,常用中藥如半夏、陳皮、竹茹、礞石等。患者需留意戒食辛辣煎炸食物,避免情緒激動,保持血壓穩定。

情志不舒氣鬱化火 目赤心煩口苦

證屬肝鬱氣滯、氣鬱化火者,多見於平日情志不舒、鬱鬱寡歡之人,由於肝失條達,氣機鬱滯,日漸影響氣血水液的運行。肝鬱者常見症狀包括持續頭目脹痛、胸悶、噯氣、食慾不振、經常嘆息、舌色暗紅等,在治療方面宜疏肝行氣,常用中藥如柴胡、白芍、香附等。肝鬱氣滯到達一定程度能引起氣鬱化火,此時患者會出現眼壓增加導致目脹目赤、心煩口苦,可配合有清熱平肝作用的中藥瀉火,如夏枯草、梔子、黃連等。患者需留意調暢情志、清淡飲食,以及養成多做運動的習慣,理順氣機。

腎虛精虧 多與年老、操勞有關

因腎虛精虧引致的青光眼,病情發展緩慢,多與年老、操勞過度有關,長期積勞(尤其是勞神)、休息不足會使腎精耗損。腎虛精虧者臨牀常見表現包括頭暈眼花、精神不振、耳鳴、腰膝痠痛。單純腎虛者眼壓未必會升高,但可見視野狹窄、視力模糊,眼底檢查可見視神經萎縮、眼底血管病變等。由於腎陰虛以致虛火上炎者,可見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失眠多夢、煩躁潮熱,這類患者在檢查時或眼壓偏高,反映陰虛陽亢,風陽上擾。治療方面,患者適宜補腎填精、滋陰降火,常用中藥包括有滋腎作用的熟地黃、枸杞子、阿膠等,以及有清虛熱作用的黃柏、知母、地骨皮等。患者需避免過度操勞,勞神用眼不宜過量,要確保有充足休息,以補益精髓。

護眼貼士:按穴紓緩視力疲勞

另外,由於慢性青光眼通常起病隱匿,故萬一發現經常視物模糊如在霧中,或看東西時圍繞光源出現色彩鮮明的色環,並伴隨頭痛,以及持續眼脹、視力下降、視野收窄等,應該盡早就醫接受檢查。

青光眼治療 多40歲以上發病 改善眼壓、眼底健康保住視力
(明報製圖)

深近視、患心血管病高危

有青光眼家族病史者、深近視人士,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以及眼睛曾受創傷或做過手術,又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者,都是青光眼高風險人士,更需要留意,切勿忽視可疑症狀。

要改善青光眼的病情,保護視力,以及減慢視力衰退,日常可通過按摩眼睛周圍穴位,改善眼周血液循環,放鬆眼肌,紓緩視力疲勞。常用眼周穴位包括睛明、攢竹、瞳子髎、絲竹空、陽白和承泣穴,每次可以輕柔力度按揉各穴30秒至1分鐘,每日1至2次。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