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遺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8 Nov 2024 06:30:4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遺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本港十大癌症】乳癌新症超越大腸癌位列第二 肺癌續居首 //www.afterroberto.com/%e6%9c%ac%e6%b8%af%e5%8d%81%e5%a4%a7%e7%99%8c%e7%97%87-%e4%b9%b3%e7%99%8c%e6%96%b0%e7%97%87%e8%b6%85%e8%b6%8a%e5%a4%a7%e8%85%b8%e7%99%8c%e4%bd%8d%e5%88%97%e7%ac%ac%e4%ba%8c-%e8%82%ba%e7%99%8c%e7%ba%8c/ Mon, 18 Nov 2024 06:29: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07

【明報專訊】癌症是香港頭號殺手,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本港於2022年錄得3.5萬宗癌症新症,較2021年下跌8%,其中肺癌仍然位列最常見癌症首位,乳癌則首度超越大腸癌成為第二位。有專家表示,政府近年逐步擴大大腸癌篩查計劃,不排除數據反映計劃有效防止高危個案演變患癌,惟須觀察多數年和進一步研究確認。

本港2022十大癌症 乳癌新症第二多超越大腸癌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表示,本港2022年錄得35,373宗癌症新症,較2021年減少3089宗,但仍多於2020年宗數,而整體數字由1992年起維持平穩上升趨勢。

所有癌症減8% 肺癌續居首

該中心又稱,在詮釋2020至2022年數據時,應考慮新冠疫情對癌症評估及診斷模式帶來的異常影響。

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5個主要癌症共佔本港所有癌症新症58%,最常見是肺癌,有5707宗(見圖),而乳癌(5208宗)則首度超越大腸癌(5190宗)成為第二位,但其新症宗數則低於2021年。

至於男性和女性最常見5種癌症排名與2021年一樣,肺癌仍是男性最常見癌症,女性則為乳癌。

【本港十大癌症】乳癌新症超越大腸癌位列第二 肺癌續居首

男肺癌佔多 女乳癌第一

死亡數字方面,本港2022年有14,717人死於癌症,平均每日40人,死亡人數較2021年減少391人。五大致命癌症排名與2021年相同,首3名分別為肺癌、大腸癌和肝癌,共佔所有癌症死亡人數逾半。

每30人一曾患癌 乳癌較普遍

中心表示,本港截至2022年初有約24.2萬人曾於過去20年患癌,即每30人有一人曾患癌,其中曾患乳癌最普遍,有約5.5萬人。

中心表示,過去10年患癌的人口一般對醫療系統造成最大負擔,截至2022年初有約17.7萬人於過去10年間患癌後仍活着,其中77.3%為55歲或以上。


相關閲讀:養和質子治療中心全面運作 料每年為逾400乳癌、前列腺癌、兒童癌病等患者 精準對付癌細胞


2022年新症同跌 專家:或因擴大腸篩查見效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臨牀教授兼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鄺靄慧說,據她了解,醫管局初步評估乳癌新症增加速度較快,而大腸癌篩查計劃近年逐步擴大,從時間點推斷不排除計劃有效防止高危個案演變患癌,惟暫未有確實數據證實,認為須再觀察和研究。


相關閲讀:【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倡當局分析新冠致延診否

鄺靄慧稱海外有研究顯示新冠疫情令癌症患者延誤確診,本地則無相關研究,未能確定疫情是否導致本港2022年癌症新症數目下跌的主因,認為醫管局可考慮進一步研究和分析,以更了解本地癌症情况。

]]>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罕見病XLH患者反覆承受治療考驗 身心靈痛漫長 新針劑暫限嚴重兒童使用 //www.afterroberto.com/%e7%bd%95%e8%a6%8b%e7%97%85xlh%e6%82%a3%e8%80%85%e5%8f%8d%e8%a6%86%e6%89%bf%e5%8f%97%e6%b2%bb%e7%99%82%e8%80%83%e9%a9%97-%e8%ba%ab%e5%bf%83%e9%9d%88%e7%97%9b%e6%bc%ab%e9%95%b7-%e6%96%b0%e9%87%9d/ Mon, 04 Nov 2024 09:47: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12 一旦確診罕見病,除了因為疾病的「罕見」而感到徬徨擔憂外,患者和其家人更要承受繁複、漫長,甚至隨時復發等的治療考驗,為身心靈帶來的痛實難以估量。「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下稱XLH)的罕見病患者,因體內長期缺磷,導致對骨骼健康、能量代謝和細胞功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最典型的症狀是O型腿、身材較矮小、骨痛、肌肉無力、牙齒膿腫……有骨科專科醫生表示,無論患者是從嬰兒或在成人階段確診,都必須面對繁複的下肢矯正手術、終身的服藥和覆診關卡!近年已有新針劑藥物可替代傳統藥物,但暫時只限於嚴重的XLH兒童患者可使用,其他成人或輕微患者呢?仍有待分曉。

XLH是一種X連鎖疾病,即是X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缺陷,導致患者腎臟把過多的磷酸鹽經由尿液排出體外。小兒骨科分會主席、骨科專科醫生洪力恆醫生表示,男性會把有問題的X染色體遺傳予女兒,至於有兩條X染色體的女性則有50%遺傳予兒子和女兒。不過,基因缺陷亦有可能是自發性產生,約有1/3患者並沒有家族病史。

罕見病XLH患者反覆承受治療考驗 身心靈痛漫長 新針劑暫限嚴重兒童使用
小兒骨科分會主席、骨科專科醫生洪力恆醫生表示,若屬嚴重的XLH兒童患者,即使進行矯正變形手術後,仍有機會因為生長未穩定或雙腳再彎曲,而需要反覆面對手術風險,對患者和其家人的身心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旁人難以想像。

XLH個案一:膝、髖關節突劇痛無比 中年確診呈骨折

無論屬遺傳與否的XLH患者,大多數都會在約兩歲、學習站立和走路階段,父母發現其走路不穩或雙腿向外彎,而且彎曲情况隨着成長會愈見明顯而求醫。然而洪醫生分享,也曾有病人直至55歲才確診患有XLH。

「患者是因為膝蓋、髖關節突然劇痛求醫,一般人都以為只是退化,但臨牀上兩邊髖關節同時出現退化的病例較少見,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患者的X光下肢骨骼呈暗啞色,是骨質密度低的表徴,而當中髖關節頸更出現壓力性骨折,加上患者有家族史-媽媽都患有O型腳,整體符合典型XLH的臨床表現,遂轉介患者接受內分泌科進行尿液、血液和基因檢測,最終確診XLH。」

罕見病XLH患者反覆承受治療考驗 身心靈痛漫長 新針劑暫限嚴重兒童使用
中年才確診XLH,患者需要在補充磷酸鹽和維他命D,加強骨質後才進行矯正手術,術後見數十個鋼板鋼釘傷口,雙腳亦見「直」了不少。(受訪者提供)

首要補充磷酸鹽維D強骨質 再矯正雙腳手術傷口處處

洪醫生強調,針對患者已出現嚴重雙腳彎曲的情况,治療上最迫切的是先補充磷酸鹽和維他命D,直至加強其骨質後,才能夠為患者進行骨科矯正手術。「手術要分開兩隻腳進行,在一隻腳嵌入外置支架和鋼釘,待痛楚稍為減輕後才再為患者另一隻腳做手術,雙腳合共有40處傷口,患者前後有9個月需要安裝着支架,無論是每次洗傷口,對工作、生活所帶來的影響,一般人難以想像。」

患者至中年才確診XLH,洪醫生相信有可能是早年病徵較輕微,加上患者的「忍痛」能力和甚少求醫,才會延遲了確診。經歷漫長的矯正手術後,患者的雙腳「直」了不少,骨折也逐步癒合,加上術後患者每天按時補充磷酸鹽、維他命D和定期覆診……至今一直生活如常。

XLH個案二:微創手術矯正O型腿 小朋友生長未定隨時反彈

另一同屬遺傳的9歲小朋友病例,洪醫生表示,由於她出生地對XLH罕見病的了解有限,故直至來港才為愈見彎曲的O型腿求醫。「小朋友同樣要接受矯形O型腿手術,因生長板仍開放,不需要用上如成人般的重金屬,可進行微創『雙側膝關節引導生長手術』。」

洪醫生闡釋,引導生長手術屬微創手術,患者的傷口會較小,手術是利用鋼板和鋼釘控制骨骼生長,即一邊停止或牽制着膝蓋外側的生長速度,而讓另一邊內側的骨骼則正常生長,可以逐步追上生長速度,以達至矯正作用。

罕見病XLH患者反覆承受治療考驗 身心靈痛漫長 新針劑暫限嚴重兒童使用
小朋友接受了微創「雙側膝關節引導生長手術」,利用鋼板和鋼釘控制內外側的骨骼生長,以達至矯正作用。(受訪者提供)

兒童反覆手術承受疼痛 影響學習作息

不過,洪醫生強調,若是嚴重的XLH兒童患者,或有機會因為生長仍延續,在「拆鋼板、鋼釘」後雙腳再次彎曲,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面對矯正手術,直至身高穩定下來。因此若小朋友太早進行這類手術,當身體逐漸長高,O型腿再反彈的機會相當大。

「我們會盡量延緩手術,期望把手術的頻密度減低,以減少每次手術後患者要承受的疼痛,還有對他們上課、日常作息等的影響。」

當患者的骨骼成熟時,若膝內翻變形仍然存在,可能需要進行多節段的截骨術以重新調整下肢,並進行內固定。然而隨着年齡漸長,患者即使定時服藥和覆診,但仍有機會出現早發性骨關節炎,屆時或需要進行「全關節置換手術」。

新針劑治療 本港暫限嚴重兒童患者注射

洪醫生表示,傳統治療包括口服藥物(磷酸鹽補充劑和維他命D)和矯正手術治療,都只屬「治標」之法,而近年針對XLH罕見病的新治療方法——注射針劑,根據有關的文獻和臨床試驗數據資料顯示,新針劑藥物最初獲批准的對象僅限於兒童患者,尤其是1歲或以上的兒童。新藥對於改善兒童患者的骨骼發育和減少骨骼畸形均有顯著效果,包括:有助提升血磷水平,對骨骼健康、減少骨骼疼痛和行走困難等。

在本港,暫時僅限於嚴重XLH的兒童患者使用,大約每兩星期接受皮下注射一次。然而成人則仍要以傳統口服藥物和手術作為一線治療,未能使用新治療法。

洪醫生提醒,新針劑藥物亦有其副作用(如注射部位出現紅腫痛等)和價格較昂貴,未必人人能夠負擔。「對於患者和醫療提供者來說,權衡治療的潛在益處和風險,並在治療過程中密切監控是至關重要的。」期望有更多的治療選擇,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罕見病患者及紓緩其家人 / 照顧者的壓力。


術後……醫患如「一世伙伴」?

由確診罕見病的那一刻開始,XLH患者和家人 / 照顧者每天必須定時頻密地服藥、反覆承受着骨科矯正手術的種種風險、病情亦會隨時反彈、朋輩或別人「好奇」的眼光……難免令XLH患者和家人感到無比的痛,甚至沮喪。洪醫生坦言,旁人實難以明白,過程中他體會到「learn from patient」的重要性。

「我們無法想像患者手術後每一處鋼釘都是一個傷口,而每次洗數十個傷口的痛有多痛?因雙腳變形屢被朋輩比較、指指點點,甚至以為是侏儒?無論外觀、身體、情緒、社交等都會受到影響……」

作為手術醫生,除了每次進行矯形手術前,讓罕見病患者及其家人知悉手術風險,做好心理準備;能夠成功完成手術,讓患者沒有後遺症、往後能夠如常生活外,更重要的還有什麼呢?「要跟患者及其家人建立信任的關係,就像朋友般聆聽他們的經歷,成為一世的伙伴。」

]]>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www.afterroberto.com/%e9%a0%ad%e9%ab%ae%e8%ad%b7%e7%90%86-%e9%a0%bb%e5%af%86%e6%b4%97%e9%a0%ad%e9%a0%ad%e6%b2%b9%e6%9b%b4%e5%a4%9a-%e9%a0%ad%e7%9a%ae%e9%83%bd%e8%a6%81%e9%98%b2%e6%9b%ac-%e5%a4%9a%e9%a0%ad%e6%b2%b9/ Fri, 04 Oct 2024 07:58: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39

【明報專訊】早上洗完頭,秀髮乾淨順滑,但出門跑一轉,頭髮就變得油膩黏笠,髮型扁塌,實在影響儀容。對付頻繁出油的頭髮,唯有勤清潔;但傳聞頻繁洗頭反而令頭油分泌更旺盛?乾洗噴霧能否解燃眉之急?想保持頭髮乾爽潤澤,中西醫從不同角度講述頭髮保養秘訣。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AI製圖@iStockphoto)

頭油何來?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到底「頭油」從何而來?註冊中醫郭瑩瑩指,頭油是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皮脂腺位於毛囊周圍,會根據天氣、身體需要及體內荷爾蒙水平而分泌油脂,來保護和滋養頭皮及頭髮。

分泌油脂本是身體正常機能,為何會發展至令人困擾的程度?郭瑩瑩指,高溫天氣、攝入過多油膩食物,又或荷爾蒙失調,如處於青春期、月經前、孕期等荷爾蒙變化劇烈時期,都容易導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此外,受遺傳因素影響,或患上皮膚炎症如脂溢性皮炎等,都會令皮脂腺過度活躍,分泌較多油脂。

油頭垢面,除了影響外觀,對皮膚和頭髮的傷害或比想像中嚴重。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出,汗水中的油脂緊貼在頭皮上,油脂不易蒸發,堆積過多會阻塞毛孔,容易引起頭瘡,更有可能刺激頭皮,使其發癢,引致敏感性頭皮或濕疹;嚴重也可能出現紅疹、多頭皮屑等脂溢性皮炎的症狀,炎症嚴重還有可能破壞毛囊,導致脫髮

頻密洗髮更易出油無依據

洗髮是對付頭油最有效方法,但坊間傳聞,頻密洗髮反而更容易出油。林嘉雯澄清,此說法沒有依據。在炎熱的日子,每天洗髮是正常頻率;若是油性髮質,可根據具體情况增加洗頭頻率;對於正常或偏乾髮質來說,每天洗髮多次或每次洗髮時重複用洗髮水,則有可能過度清潔,令頭皮變得乾燥、敏感,但不至於增加油脂分泌。

林嘉雯表示,對大部分人來說,正確洗髮要點是溫和、避免刺激。首先,水溫最好在37℃左右,過熱會刺激頭皮,傷害髮根。其次,選擇溫和、成分簡單的洗髮水,夏天選用控油功效洗髮水,冬天可側重保濕功效。而在洗髮過程中,不要用指甲抓頭皮,應用指腹按摩免傷頭皮;使用風筒吹乾頭髮時,避免溫度過高,否則會傷害髮質。

讓頭髮自然風乾,不使用風筒,會否更有利頭皮、頭髮健康?郭瑩瑩指,自然風乾雖然避免了頭髮因高溫造成過度脫水、乾燥斷裂,但頭皮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或真菌,引發頭皮炎症;也會容易受寒,導致風寒頭痛或血液循環受影響。因此建議適當吹乾,保持頭皮乾爽。

頭皮都要護理:戴透氣帽防曬 每周換枕套

每日面部護膚程序,不少人都會一絲不苟,但頭皮的日常保護常被忽略。很多人出門前面上都塗防曬霜以防紫外線傷害,但忽略了頭皮也需要防曬。林嘉雯建議,陽光普照的日子,可選戴透氣帽子,既能防曬又不會令頭皮毛孔呼吸不暢。至於晚上,與頭皮接觸時間最長的物件是枕頭,枕頭容易堆積大量細菌,建議每周更換一次枕套。

郭瑩瑩補充,要頭皮健康,有充足睡眠,保持情緒舒暢也很重要,「長期缺乏良好睡眠,導致內分泌失衡、氣血失調,從而影響毛髮生長周期,而精神壓力也會引發皮脂分泌失調,加重頭皮油脂問題」,她建議可嘗試冥想、瑜伽、輕量運動等放鬆心情。


相關閲讀:【頭髮護理】乾性/油性髮質11個護髮貼士 點揀洗頭水、護髮素?無矽、含咖啡因、中藥有效?


西醫意見:乾洗噴霧未能除油污 用後徹底清潔

髮型影響儀容。市面上不少美髮用品,有助提升儀容,但會否傷害髮質?使用時有什麼需要注意?

◇定形產品 勿接觸頭皮

原理:其中一類產品是含特殊黏合劑和凝固劑,以物理方式固定髮型;另一類產品是通過化學反應使頭髮變硬,從而達到定形效果

注意事項:
.盡量不接觸頭皮,使用後若頭皮不適應立即停用
.使用後要徹底清潔
.避免選購含致敏及刺激成分,如香料羚蘭醛(BMHCA),已證實有致敏風險,且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及內分泌系統;或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MIT)、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等都有致敏風險;高濃度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如乙醇(ethanol)、二甲醚(dimethyl ether)等,可能刺激眼睛、鼻腔及喉嚨

◇乾洗噴霧 不能長期代替洗頭水

原理:產品中粉末如粟粉、米澱粉等成分能吸住頭髮的油脂,令頭髮看起來不油膩;事實上油、灰塵等污垢仍然黏在頭髮、頭皮上

注意事項:
.可暫時使用,不能長期代替洗頭水
.產品中粉末可能吸入呼吸系統,不建議患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使用
.使用後若頭皮不適立即停用;用後徹底清潔

◇直髮夾/鬈髮器 先用抗熱髮尾油

原理:加熱板會產生高溫,熱能傳遞到頭髮後,熱力短暫改變頭髮間的氫鍵,令其產生記憶,達到直髮或鬈髮的效果

注意事項:
.溫度過高會將頭髮水分蒸乾,破壞頭髮蛋白質,溫度宜控制在150℃至180℃之間,若頭髮較粗硬,則在200℃或以下.使用時遠離頭皮,以免燙傷
.使用前,可先塗有抗熱功能的髮尾油保護頭髮,減輕傷害。但要小心選擇合適髮尾油,部分沸點低,沒有抗熱功能,高溫會使其蒸發,傷害頭髮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直髮夾溫度宜控制在150℃至180℃之間,避免破壞頭髮蛋白質。(ASETRI@iStockphoto)

(資料提供︰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


相關閲讀:查找脫髮、頭皮屑多問題根源 M字額、髮線上移與遺傳有關 掌握正確護髮之道 自然容光煥「髮」


中醫意見:黑豆黑木耳補腎護髮 按穴助頭髮生長

常聽說以形補形,有指黑色食物能養護頭髮,是真是假?註冊中醫郭瑩瑩解釋,在中醫角度,腎氣不足可以導致脫髮,而黑色食物有補腎作用,所以會推薦多進食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加上黑色食物通常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及抗氧化成分,能夠滋養頭皮,促進毛髮生長。所以適量食用黑色食物,對改善頭髮狀况有一定幫助。但要注意均衡飲食,根據身體狀態調整,不能單一依賴某類食材。

頭油分泌旺盛的人士,在熱天時要避免進食過多煎炸熱氣食物,如燒烤物、薯片等,避免引發心火上炎;適當服用清涼食材,如綠豆、薏米、百合等。體質濕熱人士,飲食更要保持清淡,適當戒口,可以適量進食瓜類、茯苓、赤小豆等清熱利濕食物。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五行理論中,黑色與腎相關,黑色食物如黑豆有補腎作用,助生髮。(kunchit2512@iStockphoto)

清熱利濕:老黃瓜赤小豆扁豆湯

材料:老黃瓜1條、赤小豆20克、白扁豆15克、紅蘿蔔1根、蜜棗4枚、陳皮1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老黃瓜去皮切大塊,紅蘿蔔去皮切塊;鍋中加入約2500毫升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滾,轉文火煮約2小時,下鹽調味即可

另外,按摩頭部穴位有助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幫助毛囊生長頭髮。睡前及起牀後可按摩右列穴位50至100下︰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明報製圖)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郭瑩瑩)

文:陳真紀、實習記者周可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9%a0%90%e9%98%b2%e4%b9%b3%e7%99%8c-%e6%b8%9b%e4%bd%8e%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26 Sep 2024 08: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76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亦是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

近年本港女性乳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本港於2021年就有5500多宗女性乳癌新症,2022年亦有近800宗乳癌死亡個案,情况令人擔憂。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發現乳癌

乳癌是乳房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如果不加以控制,腫瘤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嚴重更可致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8%,可見及早發現和適時治療是非常重要,可提升治癒率。

女性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密切留意有否出現異常變化,例如乳房硬塊、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等。如有任何症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兒童癌症、乳癌、頭頸癌適用


了解7個乳癌風險因素

影響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基因突變:乳癌患者中,約有10至15%個案遺傳了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而BRCA1和BRCA2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
  • 家族病史:若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女性患乳癌風險會增加一倍
  • 曾患良性乳房疾病
  • 荷爾蒙因素:例如較早(12歲前)出現初經、較遲(55歲後)收經、從未生育、較遲(30歲後)生育第一胎等
  • 更年期後肥胖:相比正常體重的女性,超重的女性在停經後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約五成,而肥胖女性更會高出逾兩倍
  • 飲酒:酒精是第一類致癌物。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5至 9%
  • 缺乏體能活動

衞生署鼓勵女性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煙酒,也建議剛生育的媽媽延長母乳餵哺期,這都有助預防乳癌。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評估乳癌風險 按需要接受篩查

另外,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年屆44至69歲的一般女性,可以瀏覽www.cancer.gov.hk/tc/bctool或掃瞄以下二維碼進行評估,如經評定發現帶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而令其患上乳癌的風險增加,可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至於高風險女性(例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

風險屬中等的女性(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最後提醒大家,所有癌症篩查都有局限性及潛在風險,在接受乳癌篩查前,建議先跟醫生商討,共同評估風險,在充分了解其利弊的基礎上,作出切合個人需要的知情決定。

]]>
倒及牙加劇牙齒磨損 影響咀嚼、面部骨骼發育兼外觀 了解3種矯齒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5%80%92%e5%8f%8a%e7%89%99%e5%8a%a0%e5%8a%87%e7%89%99%e9%bd%92%e7%a3%a8%e6%90%8d-%e5%bd%b1%e9%9f%bf%e5%92%80%e5%9a%bc-%e5%a4%96%e8%a7%80-%e4%ba%86%e8%a7%a3%e7%9f%af%e9%bd%92%e6%96%b9%e6%b3%95/ Tue, 24 Sep 2024 10:21: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63 【明報專訊】「倒及牙」又稱倒齒或地包天,是指下顎牙齒咬合時蓋過上顎牙齒。這種情况不單影響兒童的口腔功能,還會影響面部外觀、牙齒及牙周健康,甚至情緒及精神狀態。(編按:倒及牙影響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口腔健康,6個方面要注意。此外,什麼時候是矯正倒及牙的最佳時機呢?矯齒方法主要有3種:活動矯齒器、固定矯齒器及正顎手術,有何分別?)

倒及牙加劇牙齒磨損 影響咀嚼、面部骨骼發育兼外觀 了解3種矯齒方法
倒及牙(作者提供)

倒及牙影響咀嚼、面部骨骼發育 增牙周炎風險

倒及牙多方面影響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口腔健康,例如:

1. 咀嚼困難,影響食物消化吸收

2. 舌頭活動空間受限,導致口齒不清

3. 影響面部骨骼發育,令輪廓改變

4.牙齒加劇磨損,甚至導致牙齒鬆動

5.難以清潔牙齒,增加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風險

6.個人外觀受影響,從而減低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後天因素:下巴前伸 咬筆 吐舌

倒及牙成因,既有先天因素,亦受後天影響。先天遺傳因素包括父母或親屬有倒及牙,兒童出現咬合問題的比例一般較高;後天環境因素包括乳齒早失、下巴前伸、咬筆或吐舌等不良口腔習慣,亦會影響牙齒及顎骨的正常發育。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3種矯齒方法:活動矯齒器 引導牙齒顎骨正常發育

兒童換牙(7至12歲)是矯正倒及牙的最佳時機。兒童發育迅速,早期發現倒及牙並矯正,有效預防和減輕牙齒和顎骨畸形。此外,早期矯正還可以簡化成年後手術程序,降低治療風險。

矯齒方法主要有3種:活動矯齒器、固定矯齒器及正顎手術。活動矯齒器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童,通過改變口腔內肌肉功能和力量,引導牙齒和顎骨正常發育。固定矯齒器則適用於已長出恆齒的兒童和青少年,通過鋼絲和托槽等裝置,對牙齒施加適當力量,使其逐漸移動到正確位置。對於出現嚴重骨性畸形導致的倒及牙,且骨骼發育成熟的成人,可能需要正顎手術來調整上下顎骨的位置和形態。


相關閲讀:牙齒變黃、蛀牙問題多 牙醫利用數碼技術 打造自信笑容

7至12歲 倒及牙矯正黃金時機

若不想錯失矯正倒及牙的黃金時間,家長在孩子換牙期間,應多加留意他們的牙齒發育情况。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帶孩子到兒童牙科或矯齒科就診,以便得到及時的專業診斷和治療建議。家長亦應該引導孩子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並糾正下巴前伸、咬筆或吐舌等壞習慣。

文:單知一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臨牀助理教授)

(口齒生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www.afterroberto.com/%e9%a9%97%e7%9c%bc-ai%e7%9c%bc%e6%aa%a2-%e7%af%a9%e6%aa%a2%e9%9d%92%e5%85%89%e7%9c%bc-%e7%b3%96%e5%b0%bf%e4%b8%8a%e7%9c%bc%e9%a2%a8%e9%9a%aa%e8%80%85/ Tue, 17 Sep 2024 03:03: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17 【明報專訊】不少眼疾初期病徵不明顯,直到察覺異樣才求醫,失去的視力可能已無法逆轉。隨着人工智能興起,近期有眼鏡店、眼科檢查中心推出AI眼睛健康風險評估(下稱「AI眼檢」),幾分鐘內就可透過視網膜影像,快速分析到患青光眼糖尿上眼等常見眼疾風險,甚至可了解心血管疾病潛在危機。AI眼檢是否可靠?可否取代眼科醫生的檢查?應怎樣詮釋檢測結果呢?(編按:AI眼檢的準確度受不同因素影響,最直接就是拍攝或掃描影像質素,如果影像模糊不清,準確度就會較低。有專家舉例,瞳孔太小的人,或難以長時間注視一處的柏金遜患者,便可能無法獲取有效影像,需要由醫生做檢查……)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隨着人工智能發展,陸續有AI眼檢服務推出市場,可快速分析眼睛狀况,評估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風險,篩查出高風險患者。(kokouu@iStockphoto/明報製圖

AI眼檢 10分鐘揪出青光糖尿上眼

不少眼疾早期都沒有徵狀,例如有「視力小偷」之稱的青光眼,因視神經逐步萎縮引致視力受損,慢性青光眼早期幾乎沒有病徵,視力從兩側開始損失,直至擴散至眼球中央,影響日常生活後,患者可能才察覺異狀。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又稱糖尿上眼)初期也沒有明顯視力影響,但當血糖控制不穩,視網膜血管受損,就可引起視網膜病變,視野變得模糊,甚至突然失明。這類眼疾只有靠定期檢查,早發現早介入來預防。

近年科研人員、本地大學研發出不同的AI篩查工具,訓練人工智能辨識不同眼疾特徵。利用眼底攝影(影眼底相)或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掃描),分別得出視網膜影像或三維圖像後,交由AI分析運算,如從視網膜血管識別糖尿上眼,又或從視神經結構辨別青光眼等,短至幾分鐘就可評估出青光眼、白內障、糖尿上眼、黃斑病變等眼疾風險,甚至可了解心血管疾病風險(詳見知多啲)。最近有眼鏡店、眼科檢查中心推出AI眼檢服務,亦有本地大學正推動相關研究。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影眼底相」得出視網膜影像後,由AI分析影像和運算,短短幾分鐘即可評估出糖尿上眼、黃斑病變等眼疾風險,甚至了解心血管疾病風險。(meenon@iStockphoto)

AI初步篩檢 建議高風險者求醫

香港理工大學眼科視光學院科研眼科講座教授何明光表示,「AI眼檢是一個初步篩檢,當AI覺得你很大可能有糖尿上眼,會建議轉介眼科醫生,其實是一個分流方法」。他以糖尿上眼為例,外國建議50歲以上糖尿病人每年驗眼;香港糖尿病患者約70萬人,視光師和眼科醫生未必能每年處理大量檢查,AI眼檢可提供一個低成本、節省人力物力的篩查方式。

早前理大眼科視光學院聯同連鎖眼鏡店,推出糖尿上眼篩查研究計劃,300名糖尿病患者中,揪出約5%疑有糖尿上眼。另外,有些長者對於全面眼科檢查較為卻步,或對費用、需時、檢查過程等有顧慮,何明光認為透過簡便、容易接觸的AI篩檢,或可增加他們的檢查意欲。

當懷疑眼睛有異常,AI眼檢從拍照、掃描、運算到分析結果,只需10數分鐘就可將患病風險分級;相比起醫生做一系列檢查,時間大大縮短。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以青光眼為例,「一個懷疑有青光眼的新症患者,第一次門診起碼需1小時或以上,接受多項檢查,包括裂隙燈檢查、眼底檢查、OCT掃描,還要詳細了解病史」;有時檢查完畢亦未必能完全確診,例如近視人士的眼底結構改變,便與早期青光眼很相近,或許需做第2、3次檢查,呈現惡化迹象才能確診。診斷青光眼可以是一個漫長過程,醫生需花時間了解不同因素、有足夠經驗,才能確診或排除患病。「這個診斷過程難以處理成千上萬的人,因資源上不容許;而AI可幫很多人做篩查,找出高風險人士,建議他們盡早求診,才再做上述一系列檢查。」

中大正在眼科醫院試行AI檢測青光眼,按照計算的患病風險,為一些較高危的懷疑新症安排提早診症。根據醫管局眼科門診統計,穩定新症個案平均需輪候2年,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指,輪候時間過長,患者可能在期間喪失一定視力,因此希望早發現、早治療,找到早期青光眼患者,「另外,也不希望一些沒有患青光眼人士,長時間輪候後白擔心一場,既浪費他們的時間,也浪費醫療系統資源」,期望透過AI疏導醫療系統壓力。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何明光(張淑媚攝)

瞳孔小、患柏金遜 不宜AI眼檢

AI眼檢的準確度受不同因素影響,最直接就是拍攝或掃描影像質素,如果影像模糊不清,準確度就會較低。何明光舉例,瞳孔太小的人,或難以長時間注視一處的柏金遜患者,便可能無法獲取有效影像,需要由醫生做檢查。訓練AI所用的資料質素亦很重要,張艷蕾指,AI研究常說「garbage in, garbage out」,如果輸入質素較低的資料,得出結果都不準確。因此訓練AI除了要有合理數量的影像,還講究當中涵蓋到眼疾多少種形態和特徵,有沒有經過外部驗證,甚至由什麼人「教」AI分類,都很關鍵。因此,市民在選擇AI眼檢服務時,可多留意AI系統背後的研發過程、數據質素等。

教AI辨別假陽性特徵減犯錯

AI系統與人一樣都可能犯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何明光指,「如果是假陽性,或為當事人徒添擔憂;另外若轉介很多假陽性個案予眼科醫生,對醫療體系都可能製造不必要的負擔」。因此,AI系統推出市面前,一般需達到逾90%準確度;應用一段時間後亦需定期測試,例如他的團隊會在累積一定使用者數量後,將AI列為陽性的照片,交由眼科醫生判斷屬真或假陽性,再將結果交由AI深度學習,教AI辨別假陽性的特徵,減低犯錯。


相關閲讀:【青光眼】與深近視息息相關?小心青光眼來襲 教你瞄準桌球兼護眼之道

AI不能確診、完全排除患病

當AI評估出患病風險,下一步怎麼辦?譚智勇強調,AI眼檢只是篩查工具,並非醫療診斷,「不是做了篩查就毋須看醫生,它不能夠確診任何疾病,也不能夠完全排除患病」,最後仍需由醫生檢查和診斷。以青光眼為例,醫生診斷時除了觀察視神經結構,還需考慮一籃子危機因素,包括眼壓、遺傳史、深近視深遠視,或者糖尿病、高血壓、偏頭痛等共病;「而AI系統只看一項參數——視神經結構,所以不能夠確診或完全排除患病,只能給出一個機率。」

他建議若有眼疾相關危機因素,如眼壓高、家族遺傳史等青光眼風險因素,應該直接求醫,醫生可在當下確診或排除患病,「但如果有個人原因不想看醫生,都可考慮這類檢查,好過完全不理會」;而其他沒有眼疾危機因素人士,可自行衡量是否值得付出時間和金錢了解患病風險。何明光補充,建議糖尿病患每年接受一次篩查,預防糖尿上眼。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譚智勇(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嚴重可致盲出現視力模糊、飛蚊症、近視突變盡早求醫嚴控血糖有望逆轉視力

知多啲:心血管 中樞神經 病人眼裏出端倪

眼睛被形容為「靈魂之窗」不無道理,不止因為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對外窗口,它們亦是對內窗口,可指向身體多種疾病。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張艷蕾解釋,與其他器官相比,眼球內透明的玻璃體,提供一個很好的「窗口」,直接觀察和分析眼底神經和血管。

中大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系主任譚智勇指,眼睛是唯一可透過肉眼看到體內兩個重要組織——中樞神經系統和血管,包括動脈與靜脈,因此不止可診斷到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還可揪出心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眼睛是唯一可透過肉眼看到中樞神經系統和血管的地方,有助揪出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等。(TefiM@iStockphoto)

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80%

張艷蕾指出,眼睛和腦部在胚胎學、生理結構上很相似,視網膜一向被視為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而且全身微血管互相緊扣,透過眼睛可直接或間接地看到全身疾病,「因此是一個很好的地方研究全身疾病。過往亦有研究發現,除了腦病,從眼睛還可見到心臟病、腎病、肝病等的關聯」。中大醫學院早前研發出人工智能系統,透過影眼底相偵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逾80%。

【驗眼】AI眼檢10分鐘篩檢青光眼、糖尿上眼風險者?瞳孔小、患柏金遜者不宜
張艷蕾(受訪者提供)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9%a2%a8%e8%ac%ac%e8%aa%a4-%e6%b6%88%e7%82%8e%e6%ad%a2%e7%97%9b%e5%be%8c%e4%b8%8d%e6%88%92%e5%8f%a3%e6%88%96%e6%93%85%e5%81%9c%e8%97%a5-%e5%b0%bf%e9%85%b8%e7%b5%90%e6%99%b6%e5%8f%8d%e8%a6%86/ Fri, 13 Sep 2024 04:46: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02

【明報專訊】痛風(Gout),就像不速之客,毫無預兆來「敲門」;發作時關節積聚尿酸結晶,猶如小刀在關節內「切割」,帶來難以忍受的劇痛,摸不得,走不動。除了先天因素,痛風跟糖尿病一樣,是「吃出來」的富貴病。尿酸是嘌呤代謝產物,當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尿酸結晶就會在關節內沉積。若不正視,不僅會導致關節損傷變形,尿酸結晶也會在血管、腎臟等沉積,造成慢性發炎,長遠可引發多種共病,包括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Mon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知多啲:痛風常見5個謬誤——誤信偏方、胡亂停藥 小心加重病情

痛風患者有一些常見謬誤,導致延誤或加重病情。

1.依賴民間偏方
錯誤:許多人聽信民間偏方,如服用特定草藥、飲用某種湯水等
正確方法:痛風是代謝性疾病,應接受正規醫療診斷和治療。草藥和偏方缺乏科學驗證,分分鐘延誤病情,甚至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2.服藥不規律
錯誤:病人在症狀緩解後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
正確方法:痛風治療需要長期穩定地控制尿酸水平,應遵循醫生建議,規律服藥

3.忽視潛在併發症
錯誤:痛風患者常忽視可能的併發症,如腎結石、腎功能不佳等
正確方法:定期全面體檢,及早發現並處理痛風相關的併發症,減少長期健康風險

4.忽視早期徵狀
錯誤:忽視早期徵狀,不及時就醫,導致病情惡化
正確方法:出現痛風徵狀,例如關節劇痛、紅腫時,應及早就醫診斷和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5.飲高糖飲品
錯誤:飲大量含糖飲料,可以促進排泄尿酸
正確方法:每天至少飲8至10杯水,有助稀釋尿酸並促進排泄。研究發現,每攝取1克果糖,尿酸可在2小時內升1至2mg/dL

(資料來源: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吳善巍)

消炎後忘了痛風 尿酸結晶傷心腎

關於痛風,一直令人聞而生畏,事關急性發作時令人痛不欲生;但大部分病人在消炎止痛後,就將問題忘得一乾二淨。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吳善巍指出:「痛風好發位置是大腳趾第一蹠趾關節和膝關節,亦可以影響其他關節和軟組織,包括手指關節、肘關節,甚至耳廓。痛風是常見的代謝性疾病,體內尿酸積聚過多並形成結晶,在關節和其他組織中沉積,引發劇烈的疼痛和炎症。」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痛風可影響身體不同關節和軟組織,包括手指關節、肘關節,甚至耳廓。(Tharakorn@iStockphoto)

家族史、基因突變 影響腎代謝尿酸

人體所有組織含有一種叫「嘌呤」的物質,當細胞代謝時,嘌呤被分解,產生尿酸。吳善巍指出:「痛風的先天成因主要來自遺傳,包括家族史、基因突變等;這些先天因素會導致腎臟代謝尿酸功能不足,增加患痛風的風險。除此之外,痛風成因多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痛風患者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因為某些食物含有高嘌呤,會導致體內尿酸水平升高,從而引發或加重痛風症狀。」

高血壓糖尿病 增尿酸形成加重痛風

每逢大吃大喝的節日,又或秋冬火鍋旺季,就是痛風發作高峰期。吳善巍解釋:「痛風有分急性和慢性。進食大量高嘌呤食物,如紅肉、海鮮和動物內臟等,會增加體內尿酸水平;而攝取大量酒精,則會干擾尿酸的排泄,誘發痛風急性發作。而慢性痛風則由於尿酸結晶在關節和周圍組織中長期沉積所致。與急性痛風發作不同,慢性痛風通常會導致長期關節炎症,最終引致關節變形和喪失活動功能。」很多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腎病和代謝綜合徵等共病,都會增加尿酸形成或降低尿酸的排泄,加重痛風病情。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吳善巍(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用藥+改善飲食 減少痛風發作

他補充:「有病人在症狀緩解後,繼續大魚大肉,認為只要痛風沒有發作,就可以繼續食。值得留意的是,痛風發作通常需要一定的尿酸水平和結晶沉積。有些人尿酸水平較高,但沒有達到發作的臨界值,因而沒有出現徵狀;但長遠而言,高嘌呤飲食仍可能導致尿酸水平上升和痛風發作的風險。因此,控制尿酸值在正常範圍,是有效治療痛風的唯一途徑。」

目前治療痛風以藥物和飲食控制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秋水仙鹼(colchicine)和類固醇等,用於紓緩急性發作的疼痛和炎症。而降尿酸藥物如別嘌醇(allopurinol)和非布司他(febuxostat)則用於控制慢性痛風,降低尿酸水平。吳善巍指出:「病人尿酸值應維持低於0.36mmol/L,口服降尿酸藥物須長期服用,有效溶解尿酸結晶和降低尿酸水平,減少痛風發作的風險。建議痛風1年發作2次或以上、30至40歲較年輕開始發作,或腎功能不佳病人,應諮詢醫生,考慮及早服用降尿酸藥。」


相關閲讀:【痛風】尿酸濃度波動引發痛風發作 早期發病關節紅腫熱痛 多喝水助排走尿酸鹽(養生帖)


結晶沉積皮膚致潰瘍感染 或需截肢

雖然大多數病人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和改善飲食生活習慣來控制病情,但某些嚴重情况下,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香港港安醫院——荃灣骨科專科醫生霍偉明指出:「如果痛風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關節已變形至無法穿鞋,甚至行走,就可能要考慮手術。」若結晶沉積在皮膚表面形成潰瘍,可能會導致感染,若病人同時患有糖尿病,免疫系統較弱,傷口癒合能力亦較差,「潰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導致壞死或組織損傷,一旦損傷嚴重到無法修復時,醫生可能會考慮截肢以防止感染擴散」。

針對痛風的手術治療,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受影響關節和病人整體健康狀况。霍偉明解釋:「常見有結石移除手術,將結晶沉積物移除,從而減輕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若尿酸結晶在關節中長期沉積,造成關節損傷、變形或功能喪失時,例如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磨骨』,就需要做關節融合術,以幫助病人重拾活動能力和減少疼痛。若關節損傷及變形嚴重,且其他治療無效時,就可能要置換人工關節,以重建正常的關節功能。」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霍偉明(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病人戒口:紅肉內臟海鮮避之則吉

痛風病人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高嘌呤食物會升高體內尿酸水平,引發或加重痛風症狀。以下是痛風病人應避免吃喝的食物飲品。

痛風5個謬誤 消炎止痛後不戒口或擅停藥 尿酸結晶反覆發作傷心腎  
痛風病人避免飲以高果糖玉米糖漿製成的運動飲料。(leonori@iStockphoto)

高嘌呤食物:
紅肉和內臟:如牛肉、羊肉、豬肉、肝臟、腎臟等
海鮮:貝類(如蜆、扇貝)、鯖魚、沙甸魚、鰻魚和鯛魚等

蔬菜:菠菜、蘆筍、蘑菇、西蘭花

豆類:豆腐、豆漿、豌豆、乾扁豆

加工食品:
加工食品大都含高鹽、高糖和不健康脂肪,導致尿酸水平升高

過量酒精:
啤酒釀造過程中使用的酵母和其他成分會增加形成尿酸結晶,而其他烈酒的酒精則影響尿酸的排泄

含糖飲料:
高果糖玉米糖漿製成的飲料,尤其是汽水和運動飲料,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和增加形成尿酸結晶

資料來源: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吳善巍

文:葉凱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www.afterroberto.com/%e5%94%b1%e6%ad%8c%e5%a8%9b%e6%a8%82%e5%85%bc%e9%a4%8a%e7%94%9f-%e9%87%8b%e6%94%be%e5%a3%93%e5%8a%9b%e9%98%b2%e6%b2%bb%e5%a4%b1%e6%99%ba%e6%94%b9%e5%96%84%e5%90%9e%e5%9a%a5%e5%9b%b0%e9%9b%a3/ Mon, 09 Sep 2024 04:21: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71 【明報專訊】(編按:筆者指出,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有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此外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還有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有助加強新陳代謝……)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唱歌美容–何樹勛指,唱歌時七情上面,令臉部較少應用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唱歌行氣養生法門  五音減壓力帶走鬱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相傳這是一首遠古時代的流行民歌。放鬆心情時,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我們的祖先很早已懂得運用此法抒發情感。人與天地相應,唱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孕育出順應養護生命的行為,藉以釋放身心靈的壓力和苦悶,既是娛樂,也是養生法門。

中醫對臟腑的理解與西醫截然不同。以肝臟為例,西醫說肝臟有解毒、合成、轉化、代謝、分泌膽汁等功能;中醫則認為其主要功能為疏泄與藏血。疏泄包含了精神、情緒、消化,以及氣血水液的流通;藏血則包括了血液的儲存和調節。

抑鬱症與肝氣鬱結有關 有精神病房設卡拉OK

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其實與肝氣鬱結有莫大關係。醫治抑鬱症,中西醫各有千秋;中醫多從肝氣鬱結入手。至於非藥物的輔助療法,中西醫一致認為音樂治療對緩解病情有良好效果。有病人告知,香港一家醫院的精神病房內設有卡拉OK,可以讓病人盡情唱歌。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心情變得暢快。

《素問》指出「百病皆生於氣也」,氣的意義至為廣大。氣的活動,也無所不至,因此疾病的發生和演變,與氣關係極為密切。中醫說「氣為血帥」,血之所以能循行脈中,有賴氣的推動。氣病例子至多,可概括為不足或過餘兩類。不足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過餘治療原則是「實者瀉之」。唱歌有助行氣,行氣就是補氣,強化機能;很多疾病其實是「鬱」出來,就要放開懷抱用歌聲將鬱悶帶走。

我在初中時開始對唱歌產生興趣,當時有一首流行英文歌My Bonnie,聽得如癡如醉,在一次音樂考試中唱了出來,沒想到竟然得到同學師長讚賞,因而受到極大鼓舞,高中校慶時甚至公開演唱,我的歌唱天賦逐漸浮現,可能是遺傳自家父。兒時居於澳門,家父和有「東方貓王」之稱的影星鄭君綿結交,兩人常結伴上松山練歌。

唱歌丹田發聲 如全身氣血循環運動

我在求學時期,與泰迪羅賓(本名關維鵬)、馮淬帆(本名馮兆覲)是同班同學,經常聽泰迪羅賓的樂隊演唱,十分陶醉。我又曾與馮兆覲一起練歌,當時我很欣賞其父親(知名粵劇武生馮鏡華)的獨特唱腔。馮兆覲後來成為影視圈忙人,我也另有發展,彼此聯絡漸少。我雖然做不成歌手,但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會開腔唱歌,例如在學院年度校慶晚會或一些慈善籌款活動上,各方好友邀請上台獻歌,我都是義不容辭。因為本着既可以娛人娛己,又可以為慈善作出一分心意,何樂而不為呢?有朋友說我唱歌時聲線有點像台灣歌星青山,那是太抬舉我了。

無論工作如何忙碌,我都會盡量安排時間練歌。運用丹田發聲,內氣從下腹丹田上達口腔產生共鳴,使全身氣機通暢,等同做了一次全身氣血循環運動。我鼓勵學院員工及學生一起學習唱歌,既可增進友誼,又可減少病痛。最初由我抽空指導,及後禮聘專業歌唱家指導,加強愉快學習氣氛。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娛人娛己–何樹勛(中)經常應好友邀請上台獻唱,既可娛人娛己,同時為慈善出力。圖為他為非牟利團體的演唱會獻聲。(作者提供)

防治失智症 改善吞嚥困難

中醫《黃帝內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音(角、徵、宮、商、羽),而五臟(肝、心、脾、肺、腎)又與五音相呼應,發展出「五音療疾」的理論。五音療疾可以分為主動治療(親自彈奏樂器或歌唱)與被動治療(聽音樂或聽歌)兩種;都是運用五行原理,編出不同音樂旋律,起到調和人體陰陽氣血之作用。《黃帝內經》是2000多年前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足以證明我們華夏文明很早已發現音樂是可以治病。

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

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90歲登紅館–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前中),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資料圖片)

疏肝解鬱 口腔潰瘍復發減

我有一個女病人長期受口腔潰瘍困擾,看過很多醫生,可是仍然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不勝其煩。把脈辨證發覺她兩手關脈有點鬱結凝滯,明顯肝膽不暢,脾胃運化不足,是肝鬱化火再加上脾胃積滯所致。我處方疏肝解鬱、健脾消滯的藥,叮囑她注意飲食,早睡早起;並建議她有空時多唱歌,卡拉OK也好,洗澡時清唱也好,唱得愈多,口腔潰瘍復發機率愈少。她聽從勸說,生活上改變了不少壞習慣,且逐漸培養出唱歌的興趣,每天曲不離口,數月後口腔潰瘍沒有再復發,整個人變得愈來愈開朗,容光煥發。我少了一個病人,多了一個歌友。

為什麼會鼓勵病人唱歌?因為唱歌對肝鬱化火的證候最有幫助。中醫有一道名方「逍遙散」,可以疏肝解鬱(當然需中醫臨牀辨證論治)。假若能夠時常唱歌,唱得歌多亦可以令人開懷舒暢,即使功效不及逍遙散般直接,但日子有功,亦不容小覷。試問你想長期服藥還是唱歌?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複式呼吸好運動 助瘦身延衰老

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令腹部良好運動,加強新陳代謝,消耗多餘熱量,有助減重瘦身。唱歌時呼吸有節奏起伏,有利於改善心臟血管功能,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當忘我演唱時,七情上面,令臉部平日較少應用到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鍛煉腦部 擴大生活圈子

唱歌還可以提高學習力,鍛煉到腦部,記歌詞用左腦,音樂和旋律刺激右腦。有病人告訴我,他在中學時期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之後,學業成績都進步了很多。而且唱歌多是與朋友結伴同行,一來可以擴大生活圈子,減少孤獨感,二來可以訓練膽量,增強自信。中醫認為膽氣壯的人身體通常都比常人好,較少生病。

綜合唱歌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更稱得上是優良運動,不少科研機構都極力推薦病人或普羅大眾將唱歌視作為輔助防治疾病,甚至養生保健的其中一種手段。

喜歡唱歌的人多長壽。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確是令人佩服。他曾表示非常喜歡唱歌,年紀愈大愈唱得多,他有其他養生之道,但單是唱歌這一點已經得益不淺。四川省有一位杏林同道羅明山,享壽116歲,他其中一個養生之道就是唱歌,曾自編歌謠,閒時高歌自娛。羅老這份才華,是我的榜樣。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www.afterroberto.com/%e9%85%92%e7%b2%be%e4%b8%8a%e7%99%ae-%e9%85%97%e9%85%92%e8%88%87%e6%83%85%e7%b7%92%e7%97%85%e6%9c%89%e9%97%9c-%e5%bf%83%e7%97%85%e6%9c%aa%e8%a7%a3%e6%85%8e%e9%98%b2%e7%a0%b4%e6%88%92/ Fri, 23 Aug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5

【明報專訊】早年曾因醉酒鬧事而決心戒酒的藝人鄭中基,早前發聲明表示自己罹患抑鬱症,再次借酒逃避現實,為解決問題,他將到美國參加戒酒中心的療程。戒酒的挑戰,停止飲酒只是第一步,預防復飲才是重點,復飲隨時比之前飲得更多。專家指酗酒只是表徵,背後或隱藏情緒壓力,需處理背後原因,才可脫離酒癮,同時要提早制訂日後處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對策,預防破戒。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借酒澆愁–酒精上癮人士往往借酒精逃避現實問題。處理酒癮,需從飲酒原因着手,並需制訂長遠預防復飲的方案。(設計圖片,Domepitipat@iStockphoto)

酒精上癮 不飲酒出現焦慮失眠斷癮徵狀

何謂酒精上癮?承受酒精能力人人不同,青山醫院屯門酒與藥物依賴組顧問醫生董梓光指出,臨牀診斷時,不會以消耗酒精分量作衡量標準,「有些人因遺傳,沒有飲很多都可能有上癮問題」。診斷主要參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中對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use disorder)所列的徵狀,例如,需飲更多分量才達到飲酒帶來的歡愉效果,不飲酒後出現焦慮、失眠等斷癮徵狀,難以控制飲酒渴求,或者因為飲酒而在健康、社交、工作等範疇出現問題。

借酒逃避問題 掩蓋情緒病

下班後小酌,聚會時飲酒助興,本來尋常不過,但有些人把酒精當作逃避現實的窗口。東華三院「遠酒高飛」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負責社工仇鳳君指,求助人對酒精危機意識低,「例如他們初期以飲酒處理失眠,久而久之需依賴酒精才能入睡,甚至愈飲愈多,從一兩罐啤酒,到需要半打甚至一打才能入睡;亦有些人發現飲酒後毋須再想煩惱事情,借酒處理當下的情緒困擾、壓力等」。

酗酒與情緒病息息相關,鄭中基提到自己患上抑鬱症,借醉逃避現實。董梓光指,遇上問題時訴諸酒精,沒有認真解決問題,令壓力愈積愈多,甚至帶來新問題,更易患上情緒病。他留意到每年向屯門酗酒診療所求診的新症患者,四至五成同時患有精神疾病,當中過半是抑鬱症。酒精上癮與情緒病共存,增加治療難度,「酒精是中樞神經抑制劑,可令本身的抑鬱症更嚴重,使人想法更負面、無動力;亦會減低患者接受治療的誘因,因飲酒問題掩蓋抑鬱徵狀,讓人錯過背後的情緒問題;即使治療後,患者受酒精影響,對於覆診、服藥依從度都會變低,使抑鬱症更難治療」。當留意到自己或身邊人因酗酒令生活或健康出問題,應盡早求助。

「求助人來到說想戒酒,但聽下去發覺他們不止是戒酒,而是想處理背後的問題。」仇鳳君指,機構每年接收200至300宗求助,男女比例約7比3,多介乎30至49歲。求助人一般酒齡較長,令健康出問題,例如飲到「斷片」送院後,檢查發現肝酵素高、脂肪肝等而前來求助;「其次是家庭、親密關係出現問題,酒後情緒容易激動,衝突增加,希望戒酒改善關係」。長期飲酒亦會影響長期記憶,腦袋轉數、手眼協調等變慢,影響工作表現。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藝人鄭中基月初發聲明,指自己罹患抑鬱症,借酒精逃避現實,將到美國的戒酒中心接受治療。(鄭中基facebook圖片)

藥物輔助 心理支援力求治本

治療酒精上癮,着重心理輔導和行為治療。仇鳳君指,「例如因失眠而飲酒,問題源自工作壓力,當事人未必連接兩者;或在面對負面情緒時,身邊缺乏正面支援而訴諸酒精。輔導過程中,要尋找他真正的需要」。靜觀可提升戒癮人士對身體、情緒狀態的覺察;當發生衝突,比起習慣避開、以酒精處理,透過靜觀可穩定情緒,了解當下要處理的問題。

「有酒癮的人通常是『一岩一窟』,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喪失很多東西,我們就要將這些碎片拼合,幫忙修補缺口。」董梓光表示,藥物可抑壓酒精渴求,例如納曲酮(naltrexone)阻擋酒精帶來的快慰、舒暢、興奮;戒酒硫(disulfiram)使人飲酒後產生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想嘔等。但藥物只是輔助,治療重心仍在於心理支援。「治療計劃中,很強調給予戒癮人士新的生活重心或意義,讓他們知道做什麼令到自己覺得有用,發展一些可以幫助減壓的事情,飲酒自然不再是一個很大的引誘。」醫護人員、社工還會幫他們建立新嗜好、社交圈子,求職和修補與家人關係,是一個長遠的治療與支援。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準備應對方案防復飲

「停止飲酒只是開端,重點是怎樣持之以恆,要想方法克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董梓光表示,治療中醫護會與戒酒人士預測危機,準備應對方案。復飲最高危時段,是剛完成戒酒治療,無論是解難能力、壓力處理仍很不穩定,身邊人也可能半信半疑,缺乏鼓勵,這時候很容易受動搖而復飲;或者戒酒一段時間,對酒精戒心慢慢降低,見到身邊人可以節制飲酒,就猶豫是否應放棄滴酒不沾的目標。一旦復飲宜盡早坦白,分析在哪些情况下「破戒」,看看是否需要額外幫助,或重新檢視之前治療時可能遺漏的地方。戒酒人士一旦復飲或覺得前功盡廢,變得灰心,身邊人又感到失望、批評,可能很快就打回原形,甚至變本加厲。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預防復飲,除了培養新興趣分散注意力,也可加入同路人互助會,從同路人身上獲得支援與力量。(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培養新興趣 同路人互助

當「破戒」接觸到酒精,就會再次上癮?董指因人而異,如果當初酗酒的原因已解決,再接觸酒精可能無問題,「但若本身不利因素如患情緒病或壓力沒有解決,又或體質上較容易依賴酒精,就有較高風險」。東華三院「遠酒高飛」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資深戒癮輔導員陳潔華建議,戒酒人士盡量不要再飲酒,「因為身體很容易出現飲酒的記憶」,尤其是酗酒嚴重的人,或因飲酒衍生出不同健康或情緒問題;可透過培養新興趣,預防復飲,「如運動時可轉移視線,並非只透過飲酒來處理壓力」,或加入同路人互助小組,在傾談過程感受到被理解,獲得支援與力量。

東華三院「遠酒高飛」
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

查詢:2884 9876

屯門酗酒戒療所
查詢:2456 8260

戒酒3個貼士:戒酒循序漸進 飲酒紀錄增決心

1. 公開戒酒想法和目標
公開承諾,群眾壓力下更有決心和動力達成目標。同時避免身邊人引誘飲酒,還可幫忙督促

2. 一下子全停難適應
如果自行嘗試戒酒,可先將原本酒量減四分之一,讓身體慢慢習慣。一下子停止飲酒可能難以適應,尤其是對酒精依賴程度很高的人,或出現嚴重酒精戒斷徵狀,如痙攣、腦癇

3. 記錄飲酒模式
記下每次喝什麼、喝多少、什麼時候喝,一個月後回顧,可找到自己飲酒的高危情景,再找方法應對。留下紀錄可加強戒酒動機,如記下每日飲4至5罐啤酒,1個月就喝下150罐,驚人數字可鞏固戒酒決心;亦可記錄買酒的花費,看到可以節省多少錢,提升戒酒動機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董梓光、註冊社工仇鳳君及陳潔華)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董梓光(張淑媚攝)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知多啲:香港沒有住宿戒酒中心

不時聽到荷李活影星到戒癮中心接受戒毒或戒酒治療,鄭中基亦指將會到美國的戒酒中心戒酒。精神科專科醫生董梓光指,這種住宿戒癮模式,讓戒癮人士遠離本身環境,減少接觸誘發心癮的事物。在留宿期間,專家會協助分析觸發心癮的原因,再針對源頭安排心理輔導和治療,亦會助戒癮人士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入住戒癮中心,遠離依賴的事物,同時有助尋找更能穩定情緒、處理壓力的方法,又或培養新嗜好、正面人際關係,讓戒癮者重返社區時,即使遇到會觸發飲酒衝動的情况,都可以產生抵抗力。」

香港沒有專門提供住宿戒酒的地方,戒酒人士大多留在社區接受治療;如果因飲酒而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如嚴重抑鬱症、試圖自殺等,就會送院處理精神問題和酒精上癮。董梓光指,入院時間通常只有一兩個月,不足以產生明顯變化抵抗倚賴,因此回到社區後,仍需跟進治療,才可完全脫離酒癮。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