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遺傳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3 Jul 2024 09:57:1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遺傳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早孕期結構性超聲波詳細評估胎兒結構 //www.afterroberto.com/%e6%97%a9%e5%ad%95%e6%9c%9f%e7%b5%90%e6%a7%8b%e6%80%a7%e8%b6%85%e8%81%b2%e6%b3%a2%e8%a9%b3%e7%b4%b0%e8%a9%95%e4%bc%b0%e8%83%8e%e5%85%92%e7%b5%90%e6%a7%8b/ Thu, 27 Jun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46

誕下健康寶寶是父母最大的心願,惟懷孕過程充滿未知之數,產前檢查有助準爸媽了解胎兒的健康情况。一般孕婦會在懷孕首3個月進行超聲波檢查,確定懷孕週數及確定預產期,並檢查胎兒心跳、大小、胎位、羊水量及胎盤位置,之後按懷孕周期作常規檢查,以掌握和監察胎兒的成長情况。

早孕期結構性超聲波詳細評估胎兒結構


相關閲讀: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3D及4D超聲波 更清晰檢查胎兒器官

部分有高危因素的孕婦,或希望進一步了解胎兒的結構是否健全,可以進行不同性質的結構性超聲波,仔細地檢查胎兒結構及內臟器官,包括頭骨、腦部、眼腔、脊骨、心臟等。二維(2D)超聲波一般適用於進行例行篩查和診斷,倘若診斷出或懷疑胎兒結構異常,例如有兔唇等情况,進一步接受三維(3D)或四維(4D)超聲波有助釐清及確定診斷。3D超聲波可讓孕婦及家人清楚看到胎兒的樣貌及其立體形態,4D超聲波則可將胎兒的影像「動態」地呈現。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及早診斷胎兒結構異常

結構性超聲波一般在18至22孕週進行,期間胎兒的結構及器官較為清晰,如有需要亦可較早進行檢查。現時超聲波儀器愈來愈先進,很多異常結構都可以在早孕期(即11至14週)時成功被診斷,讓準爸媽能與婦產科醫生商討後續治療方案,不過要注意若太早進行檢查,某些器官(如心臟)可能會因為胎兒太小而未能看得清楚。

當胎兒已足月(37孕週後)並完整發育則不太適合進行相關檢查,因為其骨頭可能會遮擋內臟器官,增加檢查難度。此外,結構性超聲波的準確度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異常的嚴重程度及性質、胎兒位置是否理想、孕婦腹部是否積聚過多脂肪或有否動過手術、超聲波儀器的質素、進行檢查的醫護人員有否足夠訓練及經驗等。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
陳運鵬醫生

]]>
認識IVF及其他輔助生育技術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8%ad%98ivf%e5%8f%8a%e5%85%b6%e4%bb%96%e8%bc%94%e5%8a%a9%e7%94%9f%e8%82%b2%e6%8a%80%e8%a1%93/ Thu, 30 May 2024 03:43: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40

近十年輔助生育技術不斷發展,除了「雪卵」技術幫助保持卵子的質量和受孕能力,為有意延遲生育的女士提供多一個選擇,亦有「試管嬰兒」技術、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等協助不育夫婦重燃生育希望。

認識IVF及其他輔助生育技術

雪卵助延長生育時限

大家經常聽見的「雪卵」,其實是以冷凍技術儲存卵子,以保持其質量。由於女性的卵子數量和質量會伴隨年齡下降,部分因遲婚或患病等原因希望延遲生育的女士,可趁年輕時雪卵,把部分生育能力「定格」,待有需要時便可提取卵子作人工受孕。雪卵的第一步會使用荷爾蒙藥物,即「促排針」刺激卵巢排卵,平均需連續注射10天,並定期作卵巢超聲波和驗血,待卵子成熟時便可進超聲波經陰道取卵,之後冷藏在-196℃的液氮內保存待日後使用。


相關閲讀: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體外受孕與胚胎移植

另一輔助生育技術是「試管嬰兒」,醫學上稱為體外受孕與胚胎移植(IVF-ET),即是把取出的卵子加上經處理過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順利受精並在實驗室培養2至5天發育成胚胎後,再利用導管移植至女士的子宮腔內,此技術適合因輸卵管受阻或受其他原因影響而令精子與卵子無法結合的夫婦。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

部分經歷慣性流產、帶有特定基因變異或有嚴重遺傳病史的夫婦,可趁胚胎發育成囊胚階段進行基因檢測,例如「胚胎植入前染色體數目異常檢測」(PGT-A)可檢視胚胎細胞內23對染色體有否異常,或透過「胚胎植入前基因檢測—單基因病變/染色體結構變異」(PGT-M/SR)篩選正常胚胎,以減低誕下染色體異常或帶有異常基因胎兒的風險,避免嚴重的基因異常遺傳至下一代,也增加人工受孕的成功率。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
柴逸蘭醫生

]]>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www.afterroberto.com/%e7%bd%95%e8%a6%8b%e7%97%85-gsd1%e6%98%af%e9%81%ba%e5%82%b3%e7%97%85-%e5%b9%bc%e7%ab%a5%e7%97%85%e7%99%bc-%e7%97%85%e5%be%b5-%e4%bd%8e%e8%a1%80%e7%b3%96-%e5%b0%bf%e9%85%b8%e5%92%8c%e8%a1%80%e8%84%82/ Tue, 09 Apr 2024 08:1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22

【明報專訊】小孩愛甜食,但「糖」對兩歲半的昕昕來說卻像毒藥。昕昕罹患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肝醣(glycogen)分解及調節作用異常,無法順利轉化成葡萄糖應付人體需要,攝入糖分如服毒,又同時不斷出現低血糖(持續低血糖可致生長和發育遲緩,以及肌肉無力)。醃肉用的粟粉是她的救命藥,一日需用冷水冲泡喝5餐,以維持血糖穩定。昕昕的病暫無法治癒,父母經歷「天堂到地獄」,母親Athena辭職照顧女兒,再也無法「一覺瞓天光」,只盼為女兒控制好血糖,延遲併發症出現,多困難亦想同行。(明報記者 楊晨)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罕見病 GSD1是什麼?肝醣調節異常 持續低血糖可致發育遲緩

綜合美國基因與罕見疾病資訊中心和美國罕見疾病組織資料,肝醣儲積症第一型(GSD1)屬罕見的遺傳代謝疾病,發生率為約十萬分之一,暫無根治方法;患者因肝醣(glycogen)分解和調節異常,無法轉化肝醣為葡萄糖,導致低血糖症。幼童通常於3至4個月大病發,除了低血糖,也伴隨乳酸、尿酸和血脂高等病徵,亦因肝醣大量積存導致肝臟和腎臟肥大。

持續低血糖可致生長和發育遲緩,以及肌肉無力。患上該病的兒童通常臉頰肥胖,四肢較瘦,身材矮小,腹部凸出。該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透過基因檢測確診。「GSD1a」與G6PC基因突變有關,患者缺乏「葡萄糖-6-磷酸酵素」功能,令肝醣無法轉成葡萄糖。

該病主要靠特定飲食配合作治療,以維持患者血糖在正常水平、預防低血糖症及促進生長。除了限制進食糖類食物,病人要頻繁攝取小量碳水化合物,並透過進食粟粉以助維持血糖穩定。

抽血確診尿酸、血脂、膽固醇高 肝醣積存大量毒素

2022年,一歲半的昕昕因感染新冠病毒求醫,詎料抽血後數小時便需入住深切治療部,「尿酸高、血脂高、膽固醇高、乳酸高」,醫生對Athena講了數個異常指標和從未聽過的「GSD1a」——女兒突然確診罕見病。那時她才知女兒一直肚脹,是因為確診前從未控制飲食,攝入太高糖分,令肝積聚大量毒素,長了一個個瘤。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兩歲半的昕昕(圖)一年前確診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自此失去飲食自由,不能吃糖果、雪糕等糖分高的食物,每日要喝5次由冷水冲泡的粟粉,以維持血糖穩定。(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按時進食粟粉小量飯麵 水果雪糕不能吃

一家人在昕昕確診後,開始學習另一種生活方式。生果、雪糕、海鮮等美食,昕昕都不能吃,但她每日需按時吃小量飯和麵以維持血糖,若15分鐘不進食便有低血糖風險,每日亦需食5餐粟粉,一餐能維持約3小時血糖正常。Athena說用冷水將粟粉冲開服用,能在體內慢慢釋放糖分,讓患者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血糖穩定,因此昕昕睡前都要喝粟粉。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昕昕每日要喝5次由冷水冲泡的粟粉,以維持血糖穩定。由於昕昕吃少許粟粉都容易肚瀉,母親Athena每次都會根據女兒體重確定分量,用量杯和電子秤精準量度,「粟粉唔可以隨便食,好容易腸胃炎,一腸胃炎就要插番鼻胃喉」。(受訪者提供)

粟粉易致肚瀉 身釘血糖機監測

冷粟粉水「杰噠噠」,味道難聞又易致腹瀉。Athena憶述,起初昕昕吃少許粟粉便腹瀉不止,確診後首半年只能用鼻胃喉掛奶袋進食,需時刻留意喉管有否移位以免奶滴入肺部。如今她每次冲粟粉,亦要用量杯和電子秤,按昕昕體重精準量度粟粉分量。

女兒確診後Athena辭去銀行工作,自此每日沒睡多過3小時,手機設了鬧鐘提醒餵食,又需提前備好粟粉和飯,即使是冬天,昕昕也需半夜起牀喝粟粉。身材瘦削的她,談起睡眠時啜泣,「我要一覺瞓到天光,可能要做到死嗰日」。

昕昕身上釘有一部稍大於硬幣的血糖機,24小時監測血糖,當數值過低或過高,便會發出火警般的聲響。Athena的手機連結着血糖機,隨時監測女兒血糖,又在客廳擺了一部手機,提醒及時餵食。曾有醫生建議Athena餵食時不要時刻看着血糖數值,「好似睇股票咁,人生會好痛苦」,但她希望女兒可遲些才出現併發症,指罹患GSD1a一定會出現併發症,有病童則因血糖控制得好,10歲才有併發症。

GSD1a病童易有情緒病

「最痛苦嘅係佢知道自己同人哋唔一樣。」Athena說女兒智力正常,清楚知道自己生病並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如今有些怕陌生人,也無朋友。她說GSD1a病童很容易有情緒病,自己亦不敢想未來。每當女兒問自己為何會生病時,Athena會說這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人活一日,你一係選擇生存,一係選擇唔生存,而生存就係要去面對」。

昕昕確診一年,Athena在日復日的照顧壓力中,仍能細數窩心瞬間,「佢會唔想媽咪唔開心,就算幾辛苦都會食嘢」,昕昕又會主動餵她吃自己不能吃的東西,「話『昕昕唔食得,媽咪食』」。

Athena感恩丈夫和親人的支持,「我知佢(丈夫)好唔開心,但始終鼓勵我」,亦想對同路人說,小孩仍有手有腳是「不幸中的萬幸」,既然將孩子帶到世間,便無法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幾難行都要行」。

暫無治療方法 盼政府支援

兩歲半女童昕昕罹患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暫無醫治方法,靠定時餵食和食粟粉維持血糖穩定。其母親Athena形容社會對該疾病認知「幾乎為零」,部分醫護甚至從未聽聞。她對未來感迷茫,擔憂無幼稚園願意接收女兒,亦有朋友因不了解而說「粟粉係人食嘅咩」,令她非常傷心,期盼大眾認識到粟粉是病童的「救命藥」,不要因此歧視和嘲笑他們,也希望政府加強支援。

Athena說,據她了解,目前全球針對該病的基因藥研究仍處於非常初期階段。她曾寫信給李嘉誠基金會,希望對方投入資源到GSD1a的藥物研究,收到回信婉拒稱「暫未有相關計劃」,自言理性上非常清楚「(醫治)完全冇希望」。


相關閲讀:血糖過低也有問題?解構低血糖症的預防和治療


粟粉「救命藥」維持血糖穩定 勿歧視嘲笑

「完全無長遠打算,今日唔知下個月會發生咩事。」Athena不敢想未來,如今昕昕仍能24小時在自己照料下生活,但今年9月便到升讀幼稚園的年齡。由於昕昕需定時食粟粉,且可能會出現血糖不穩,Athena需全程在幼稚園守候;對於有沒有幼稚園願接受如此特殊的安排,忐忑的她正考慮能否到幼稚園當義工。


相關閲讀:【兒童健康】兒童發育黃金期 把握0至6歲訓練肌肉良機 大肌肉、小肌肉雙管齊下


18歲患者讀職業治療遭勸退

Athena說GSD1a病童不僅忍受病痛折磨,還要面對社會歧視。她認識患上同一疾病的香港病人,其中有18歲女生就讀職業治療師專業課程遭勸退,「職業治療師需要實習,係唔會畀你隔幾個鐘食粟粉」。她續稱該女生已做換肝手術,「其實醫生話換肝係最後一步,會有排斥反應,但佢話過去18年實在是太辛苦了」。

冀喚關注 「粟粉挑戰」未成事

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GSD1a,Athena曾號召其他病童家長仿效昔日為「漸凍人」籌款的「冰桶挑戰」,希望發起「粟粉挑戰」,但一名病童母親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後作罷。Athena無奈說,自己與其他病童照顧者罕有聚會,因為大家都忙於照顧孩子,「連message(信息)都好少」。

]]>
血尿是嚴重疾病警告?注意尿液顏色變化 導致血尿的7種疾病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5%b0%bf%e6%98%af%e5%9a%b4%e9%87%8d%e7%96%be%e7%97%85%e8%ad%a6%e5%91%8a-%e6%b3%a8%e6%84%8f%e5%b0%bf%e6%b6%b2%e9%a1%8f%e8%89%b2%e8%ae%8a%e5%8c%96/ Mon, 08 Apr 2024 08:47: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13

【明報專訊】尿液顏色在某程度上是人體健康的風向儀。正常情况下,尿液呈淡黃色,飲水愈多尿液愈澄清。一旦尿液顏色出現變化,特別是呈紅色或粉紅色,常被懷疑為血尿,令人驚慌失措。尿液顏色變紅可能僅是飲食短暫影響,但也可能預示着嚴重疾病。(編按:導致血尿的疾病主要有以下7種,包括泌尿道或腎臟感染、膀胱或腎結石、前列腺肥大,甚或是晚期腎癌、膀胱癌或前列腺癌的徵兆。)

血尿是嚴重疾病警告?注意尿液顏色變化 導致血尿的7種疾病
前列腺肥大會對尿道帶來壓力,除引致血尿外,有可能令患者出現排尿困難等情况。

正常尿液顏色呈淡黃 火龍果紅菜頭過量可致假血尿

首先,我們需要區分食物導致的「假性血尿」和真正病理性血尿。過量攝取火龍果、紅菜頭、黑桑子等食物,可能會導致尿液變成紅色或粉紅色。

因此,如果出現尿液呈紅色的情况,可以回想自己前一天吃了什麼。如果有以上食材,就不必過度驚慌,持續觀察尿液顏色至恢復正常即可。

血尿是嚴重疾病警告?注意尿液顏色變化 導致血尿的7種疾病
正常情况下,尿液顏色呈淡黃色,一旦呈紅或粉紅色,常被懷疑是血尿。(設計圖片,blueshot@iStockphpto)


相關閲讀:排尿有問題?尿液顏色異常、氣味濃烈要留神(附5種尿液顏色可能涉及的原因)


血尿持續伴疼痛 或泌尿系統出事

血尿是指尿液中出現血液,是常見的泌尿系統問題。若不是假性血尿,那麼就需要考慮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如果血尿持續或伴有疼痛等不適徵狀,很可能罹患某種泌尿系統疾病。尿液從產生到最後排出,會經過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血尿。導致血尿的疾病主要有:

導致血尿的主要7種疾病

1.泌尿道感染:
患上尿道炎,小便看起來會很混濁,甚至可能導致出血,尿液呈紅色、粉紅色或棕色

2.腎臟感染:
腎臟感染與尿道炎一樣,也會引起與尿液有關病徵,還有可能引起發燒,背部、側面或腹股溝疼痛等徵狀

3.膀胱結石或腎結石:
當結石造成堵塞或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時,結石不斷滾動與摩擦,可能引致出血,產生血尿

4.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肥大會對尿道帶來壓力,除血尿外,可能還出現排尿困難、尿急或持續需要排尿等情况

5.鐮狀細胞性貧血:
這是一種影響紅血球的遺傳病,可導致尿液中帶血

6.腎損傷:
意外或接觸運動對腎臟造成損傷,會導致血尿

7.癌症:
肉眼可見的血尿,可能是晚期腎癌、膀胱癌或前列腺癌的徵兆

總之,發現尿液變紅時不要驚慌,應先分辨原因,若確定不是食物或藥物引起的「假性血尿」,便應及時就醫檢查。


相關閲讀:【前列腺肥大】尿頻、排尿困難難啓齒?了解常用兩類藥物、3種微創手術治療方法


及早發現膀胱癌治療較易 戒煙、避開有害化學物質助預防

膀胱癌及早發現,較易治療,診斷膀胱癌包括驗尿、影像檢查、膀胱鏡檢查、活組織檢查等。預防方面,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降低患癌風險。例如,戒煙、避免長期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和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等。膀胱癌容易復發,因此癌患者需定期覆查,注意身體狀况。

文:林河清(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5%86%b7%e8%97%8f%e5%8d%b5%e5%ad%90%e4%bf%9d%e6%87%b7%e5%ad%95%e6%a9%9f%e6%9c%83-%e4%ba%86%e8%a7%a3%e9%9b%aa%e5%8d%b5%e4%ba%94%e5%a4%a7%e6%b3%a8%e6%84%8f%e4%ba%8b%e9%a0%85/ Thu, 30 Nov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50

香港生育率之低位居全球前列,特首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為鼓勵市民生育,推出一系列措施,但現實是不少有意當媽媽的女士在多番嘗試下亦未能成功懷孕!近年愈來愈多女性懂得「未雨綢繆」,提早雪藏卵子(Egg Freezing)以備日後生育之用。不過,雪卵並非一蹴而就之事,因既不是人人都適合雪卵,亦非愈年輕雪卵便愈好,在計劃雪卵前,務必了解及注意5個重點,增加成功受孕的機會。

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愈來愈多女士選擇雪卵,但仍有不少人存一些誤解或疑問,以下5個常見問題,準備生育或計劃延遲生育的人士要注意!

雪卵技術保懷孕機會  解凍卵子存活率至九成  

betway体彩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駱紅醫生指出,在2015年前,女士多因為患病而需要雪卵備用,但近年則多了人屬於選擇性雪卵(selective/social egg freezing),目的是希望延遲生育計劃,到年紀較大時仍能保留懷孕機會。

駱醫生分析指,愈來愈多女士選擇雪卵,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技術已發展了三、四十年並愈趨進步,現時的玻璃化冷凍技術(Vitrification)令卵子解凍後的存活率提高至近九成;另一方面現代女性因為各種原因延遲生育,加上社會對各種輔助生育技術的認識增加,使到雪卵的需求上升。

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betway体彩 生殖醫學科專科醫生駱紅醫生建議,有需要的女士們可考慮在35至37歲前雪卵,因卵子的質量在38歲或以後會明顯下降,但建議患有卵巢或子宮相關疾病的女士提早雪卵。(相片由養和提供)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雖然如此,不少人對雪卵仍有一些誤解或疑問,準備生育或計劃延遲生育的人士應注意以下5個常見的問題:

1.雪卵是否愈年輕愈好呢?

女士的生育能力與年齡息息相關,理論上卵子的數目及質素會隨着年齡上升而下降,女士愈年輕自然成孕的機會便愈高;35歲前雪卵的數目及質素相對較理想,但這是否代表需要提早至20多歲便雪卵呢?駱醫生則對此有保留,因為香港法例規定卵子只可保存10年,若太年輕雪卵,未必能在保存期限內使用。相反,30多歲有計劃生育而未婚的女士,雪卵會比較具成本效益,因為日後需要使用儲備卵子的機會較高;而38歲或以後的卵子質量會明顯下降,取卵次數亦可能多於一次。不過,卵巢儲備功能較低的女性,例如患有巧克力囊腫或接受過卵巢手術的女性,則可考慮提早雪卵,以備日後生育之用。

2. 雪卵前要注射促排卵針?取卵過程是怎樣?

駱醫生強調,雪卵需要有一定數量成熟的卵子,所以女士們需要從經期第二、三日開始,大約連續10日注射促排卵針,期間需要監察卵泡發展,或調整注射劑量,以免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綜合症,在安全範圍內刺激一定數量的卵泡,直至卵泡成熟才可以「取卵」。

取卵手術需時約半小時,一般會在輕度麻醉下進行。醫生會利用超聲波引導,將取卵針經陰道穿刺進卵巢,吸取卵泡液,交由胚胎專家在顯微鏡下找出卵子,確認卵子成熟和狀態良好,才可進行冷凍,整個雪卵過程一般是12至14天。當日後需要生育時,只需要解凍卵子並在體外受精後,再把胚胎移植到子宮。

冷藏卵子保懷孕機會  了解「雪卵」五大注意事項  太遲生育增風險
當成功從卵巢吸取卵泡液後,胚胎專家會在顯微鏡下找出卵子,確認卵子成熟和狀態良好,才可進行冷凍。(相片由養和提供)

3. 雪卵可以永久保存?雪藏太長時間質素會否下降?

現時冷凍卵子技術較以往完善,駱醫生解釋,卵子會被保存於零下196℃的液態氮桶內,以維持其狀態及質素,儲存時間則可視乎個人需要而定。惟根據香港法例規定,有醫學需要的女士可把卵子冷凍並保存至55歲,否則只可保存10年,而且需要在結婚後才能解凍雪卵使用。

駱醫生強調,即使雪卵可保存卵子如年輕時的質素,但亦不建議女士拖延太久,始終年紀愈大,出現懷孕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會愈高,而且科技再進步,都不能百分百保證成功,故此及早計劃生育才是上策。

4. 哪些女性不適合雪卵?

駱醫生指出有3類女士有可能不適合雪卵:

․年紀太大或沒有卵子

․因身體疾病不適合使用排卵激素  

․出現血栓塞或手術風險較高

她建議有雪卵計劃的女士宜事前先接受生殖醫學科醫生評估,了解及平衡雪卵的風險與好處,確保相關程序不會帶來額外的健康風險。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 7大助孕飲食法則 提升懷孕成功率 附營養師提供準媽媽飲食禁忌


5. 雪卵會否影響人工受孕的成功機會?

雪卵的受孕機會會否大打折扣呢?駱醫生強調,若適當地儲存和解凍卵子,使用雪卵進行人工受孕的成功率與新鮮卵子大致相若,例如35歲以下女士進行人工受孕,單次胚胎移植受孕的機會有四至五成,但年過40則會大幅降至僅兩成或以下。

俗話有云「有仔趁嫰生」,駱醫生建議有意生育的男女盡早做好生育安排,包括孕前檢查,確保生育能力正常。若雙方在沒有避孕的情况下,女方在半年或1年間仍未能成功懷孕,建議及早尋求專業意見及進行相關檢查,以免錯失做爸媽的黃金機會。

]]>
牙周病治療先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注意口腔細菌游走增心臟病、早產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7%89%99%e5%91%a8%e7%97%85%e6%b2%bb%e7%99%82%e5%85%88%e6%b8%85%e7%90%86%e7%89%99%e7%9f%b3-%e5%9a%b4%e9%87%8d%e9%a0%88%e7%89%99%e6%a0%b9%e5%88%ae%e6%b2%bb/ Thu, 24 Aug 2023 09:2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295

【明報專訊】牙周病處理不當,不但有損口腔健康,導致牙肉萎縮、牙齒鬆脫,影響外觀和咀嚼;口腔細菌更可能循血液游走影響身體其他部位,增加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甚至早產等風險。(編者按:治療牙周病,首先要清理牙石。若已發展至牙周炎,須考慮牙根刮治,無論是非手術和手術兩類,都需要用麻醉藥。非手術方法是把工具延伸到牙齦底位置清理;手術則要把牙肉𠝹開,露出牙根清潔,然後把牙肉縫合……)

及早治療牙周病可減心腦血管併發症 注意口腔細菌經血管游走全身

新冠疫情除了留下「長新冠」後遺症,有牙醫指出,疫後牙周病患者亦見增加,估計是因為疫情期間不少人都暫停到牙醫診所檢查和清潔牙齒。坊間有傳牙周病可致癌,牙醫汪才生指出,暫沒文獻確定牙周病會導致癌症。不過,牙周病由細菌引起,細菌可由血管傳到身體不同部位,尤其需要血液供應的地方。牙周病得到治療,會減少其他併發症出現,例如心腦血管疾病;另外,牙周病亦會增加懷孕時的風險,所以年輕女士懷孕前,最理想是找牙醫檢查有否牙周病。

牙周病治療先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注意口腔細菌游走增心臟病、早產風險
(設計圖片,Dissoid、Tharakor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心臟病】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暫無文獻證牙周病致癌

牙醫梁柱恒亦指,有研究發現,牙周病跟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病、早產、不良妊娠結果等有關連。至於跟癌症的關係,目前研究只是對癌症病人的一些觀察,未有足夠統計數據證明牙周病是引致癌症的風險因素之一。

成因:不良刷牙習慣 食物殘渣分解成牙菌膜惹禍

牙周病治療先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注意口腔細菌游走增心臟病、早產風險
刷牙習慣——若沒有從小養成良好刷牙習慣,年齡漸長容易出現牙周病。(TAGSTOCK1@iStockphoto)

牙周病患者大多為35歲或以上人士,汪才生指出,青少年若沒有從小養成良好刷牙習慣,年齡漸長容易出現牙周病。牙周病成因與不良刷牙方法有關,「沒好好清潔牙齒,食物殘渣在37℃環境下存留,口腔內細菌會把它們分解成牙菌膜。沒有效清走牙菌膜,慢慢會形成牙石」。

梁柱恒指,口腔內有逾500種細菌,某些細菌會影響牙周健康。「牙菌膜在牙齒和牙肉邊緣形成牙石,成為細菌溫牀。而免疫系統會對抗細菌,牙周病就是免疫系統對抗細菌的發炎反應。簡單說,是口腔細菌與免疫系統的博弈過程。牙石積聚愈多,細菌愈多,免疫系統作出反應愈大,導致牙周組織被破壞。」

梁續指,還有其他因素影響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包括遺傳病、糖尿病、吸煙,還有一些會引致牙肉增生或腫脹的藥物,以及不平滑的牙齒填充物和咬合創傷等。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輕微牙齦炎 紅腫流血口臭 惡化成牙周炎

診斷牙周病,汪才生指出,牙醫會用一支鈍頭探針,在牙齦附近測度牙周袋的深淺度,並拍下X光,了解牙骨狀况,才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

輕微的牙周病稱為牙齦炎,牙齦出現紅腫流血,伴隨口臭。梁柱恒表示,「此階段清理牙石,配合正確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線、牙縫刷,問題可解決;若牙齦炎沒適當處理,慢慢惡化為牙周炎。此時,細菌向牙根、牙牀骨方向滋生,破壞牙周組織,出現牙齦和牙牀骨收縮」。

牙齦收縮致牙齒敏感痹痛 到甩牙階段難逆轉

牙周炎破壞牙周組織,梁說:「由於牙齦收縮,牙齒變長,牙齒與牙齦間出現『黑三角』,即牙齦萎縮出現小洞。另外,因牙根外露,沒有琺瑯質保護,導致牙齒敏感,出現痹痛。」若情况再嚴重,可能牙齒變鬆,咀嚼乏力,甚至甩牙。到了這階段,病人即使接受治療把牙周病根治,情况亦不可逆轉。

牙周病不但影響口腔衛生,還會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梁指出,牙齒鬆動,影響進食,有礙營養吸收。而牙肉收縮,牙齒不合比例變長;或門牙鬆動,形成哨牙;或門牙脫落,病人說話漏風;以上都影響儀容。「有研究發現,牙周病人的生活品質大降,從而影響心理質素。」

治療方法:首要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治療牙周病,首先要清理牙石。牙醫梁柱恒指出,洗牙方法主要有兩種,「普通洗牙毋須使用麻醉藥,針對牙齦以上及牙齦以下1毫米內的牙石, 可以治理牙齦炎」。但當發展至牙周炎,就須考慮牙根刮治,「分非手術和手術兩類,都需要用麻醉藥。非手術方法是把工具延伸到牙齦底位置清理;但有些情况非手術方法處理成效不彰,就會考慮手術。用小手術把牙肉𠝹開,露出牙根清潔,然後把牙肉縫合」。

牙醫汪才生指出,不少病人抱怨洗牙辛苦又痛,因牙石較多。「若病人3至6個月洗1次牙,牙石累積較少,位置較淺,洗走牙石困難不大,病人不舒服的時間很短。但1至2年才檢查牙齒1次,牙石積聚較多,洗牙亦較花時間。」早前新冠病毒疫情,很多人不敢看牙醫;相隔數年,到診病人幾乎個個都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建議大家及早檢查。

牙周病治療先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注意口腔細菌游走增心臟病、早產風險
(Kiwis@iStockphoto)

拆解謬誤:牙周病≠熱氣 漱口不可代替刷牙

牙肉又腫又痛,不少人即時想起「熱氣」,飲杯涼茶紓緩。牙醫汪才生指出,不少病人將牙周病誤以為「熱氣」,因而延誤治療。另外,有家長認為小朋友的乳齒會更換,故疏於教導孩子護理牙齒。汪才生強調,「應教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和正確的護齒習慣」。亦有人誤以為漱口或用漱口水便可清潔口腔,「這觀念絕對是錯。漱口不可代替刷牙;用牙線、牙縫刷等輔助工具更是必須,尤其35歲或以上的人」。

正確刷牙有效去除牙菌膜

預防牙周病,最基本是日常要有效地刷牙,以及使用不同工具防止牙菌膜形成和積聚。不過,不少人刷牙時忽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如後方牙齒或門牙內側,汪指,這些地方牙石積聚較多,牙周病亦多在這些地方出現。

他提醒病人要定期檢查牙齒,牙醫會視乎病人牙齒位置、手部靈活度、領悟力等,提供適切治療和護理方案。牙醫梁柱恒則指出,視乎牙石形成速度,建議每隔6至12個月洗牙1次。

正確刷牙方法十分重要,梁指出,美國牙科協會推薦改良了的貝氏刷牙法(The Bass Method),有效去除牙菌膜。

牙周病治療先清理牙石 嚴重須牙根刮治 注意口腔細菌游走增心臟病、早產風險
潔齒工具——漱口不能代替刷牙,而牙線、牙縫刷等是潔齒必備的輔助工具。(iuliia_n@iStockphoto)

勿忘刷後方牙齒、門牙內側

1.橫放牙刷,刷毛對着牙齒和牙肉交界位置,跟牙齒形成45度角

2.把牙齒分為3個區域:外側面、內側面、咬合面

3.由外側面最入的大牙刷起,每2隻牙為1組

4.每組左右來回非常輕力刷8至10次,由一邊刷向另一邊;再刷內側面,最後是咬合面

5.門牙內側,位置較窄,牙刷刷頭較大,難對準位置。梁建議,把牙刷打直,上下來回清潔

6.花點時間刷舌頭,預防口臭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82%9d%e7%82%8e%e6%97%a5-%e4%b9%99%e8%82%9d%e7%97%85%e6%af%92%e5%8f%af%e7%b6%93%e6%af%8d%e5%ac%b0%e5%82%b3%e6%92%ad/ Fri, 28 Jul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015

每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乙型肝炎(簡稱「乙肝」)由乙肝病毒所引起,而母嬰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本港自80年代起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篩查,以及為新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亦為乙肝孕婦所誕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儘管這些措施已大大減低母嬰傳播的風險,但仍未能完全杜絕乙肝母嬰傳播。

為進一步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政府早年已開始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篩查,若母親帶有乙肝病毒,嬰兒需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防乙肝感染。近年政府更為已接種疫苗的初生嬰兒再做血清測試,為沒有足夠抗體的嬰兒安排額外接種。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

乙肝病毒經血母嬰傳播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卓筠嬈醫生指出,乙肝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懷孕期間一般不會經母體感染胎兒,並不會導致畸胎,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大部分出現母嬰傳播是當分娩過程期間及前後,或母親進行羊水穿刺時,經血液接觸而傳播。如帶有病毒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沒有接受篩查,或在分娩時沒有採取預防措施,嬰兒受感染的機會高達九成,當中九成半會成為慢性帶病毒者,為嬰兒帶來終生影響。

增加母嬰傳播的高危因素包括:

• 乙肝病毒載量(HBV DNA)高於200,000IU/ml

• 乙肝E抗原(HBeAg)陽性

• 病毒載量高,而且需要進行入侵性檢查(如羊水穿刺)

卓醫生亦指出,如果患者在未懷孕時已出現肝硬化,她們出現妊娠高血壓、胎盤早期剝離、胎兒宮內生長緩慢及早產的風險會較高。


相關閲讀: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接受預防檢測及治療 保障下一代

急性肝炎患者會出現極度疲倦、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皮膚及眼白發黃等病徵。相反,慢性乙肝患者徵狀不明顯,當中約10%至15%慢性乙肝患者會出現肝硬化,當中一成更會演變成肝癌,因此截斷乙肝母嬰傳播,保護嬰兒免受乙肝感染十分重要。

卓醫生提醒,要有效預防傳播,準媽媽應定期進行檢測,包括肝功能、乙肝抗原及病毒DNA指數,並需於26至28周時再抽血檢驗。若發現抗體不足夠,便應接受疫苗注射。

若發現孕婦的病毒載量偏高,即高於200,000 IU/ml,可服用藥物抑制乙肝病毒,一般會由28至30周開始服用,直至分娩或甚至分娩後4至12周,以預防母嬰傳播。另外,如懷孕前孕婦的乙肝病情已需依靠藥物控制,懷孕期間必須繼續接受治療,並按醫生指示需否服用適合懷孕的乙肝藥物,千萬不要自行停藥。

藥物方面,較常用的一線藥物是「替諾福韋」(Tenofovir),此口服藥對嬰兒安全,不會額外增加胎兒先天遺傳問題、結構缺陷和早產的風險,但服用後有可能對孕婦產生輕微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頭痛、出疹等;其次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及「喜必福」(Telbivudine),兩者均對嬰兒安全,惟較常出現抗藥性。

【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乙型肝炎本身並非遺傳病,患者可正常懷孕,但若果病毒量高,仍有機會出現母嬰傳播。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乙肝媽媽可以母乳餵哺

卓醫生解釋,乙肝病毒不會經一般社交接觸而傳播,共同進食、握手或擁抱、咳嗽或打噴嚏等均不會引致感染,而唾液和母乳內的病毒量甚微,因此媽媽即使帶有乙肝病毒,仍然可以親吻嬰兒和進行母乳餵哺,現時沒有證據顯示乙肝病毒可透過母乳餵哺傳播,加上已接種預防針的初生嬰兒有一定保護力,傳播風險亦會減低。

至於正在服用抗病毒藥物的媽媽是否可餵哺母乳,有研究發現,由母乳分泌出來的藥物含量極低,約0.03%,不會對嬰兒健康構成影響,故正在服用治療乙肝藥物的媽媽仍可繼續餵哺母乳,但若果乳頭受損或流血,則需暫時停止餵哺母乳,避免血液接觸增加乙肝的傳播機會。

]]>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www.afterroberto.com/%e6%b7%ba%e8%ab%87%e7%97%85%e6%af%92%e6%80%a7%e8%82%9d%e7%82%8ea%e8%87%b3e%ef%bc%88%e9%a4%8a%e5%92%8c%e9%86%ab%e5%ba%a6%e7%99%be%e7%a7%91%ef%bc%89/ Thu, 20 Apr 2023 04:2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91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A)、乙(B)、丙(C)、丁(D)及戊(E)五型,個別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纖維化,一旦延誤治療時機,肝纖維化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家知否這五種肝炎有何分別?

甲型肝炎屬急性肝炎,病毒經由糞便傳染,也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循口腔及腸道感染。潛伏期約15 至45日,患者輕則長時間渾身疲倦,重則眼睛及皮膚發黃。甲肝不會變成慢性肝炎,亦甚少有肝衰竭等併症,一般可自行痊癒並終身免疫。只要注意個人和飲食衞生,就能有效預防甲肝,亦可接種疫苗,抗體可維持約十年。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肝病,本港約8%人口為乙肝帶病毒者。乙肝是一種傳染病而非遺傳病,主要是胎兒經母體血液及胎盤感染,亦可以透過性接觸、共用針筒等傳播。乙肝病毒可隨時間消減,但如果病毒未能清除,可發展成慢性乙肝,受感染時的年齡愈小,風險愈高,約一成半至四成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帶病毒者應每半年抽血及作超聲波檢查監察肝臟,按情况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丙型肝炎潛伏期大約半年,主要透過共用針筒或性接觸等經血液傳染。急性丙肝經治療後一般都能痊癒,不會演變成肝硬化等併發症,但若治療後半年仍驗出帶丙肝病毒,就要服藥跟進,否則可能變成慢性肝炎。近年推出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只需服用三個月,便能消除大部分病毒,副作用亦較少。


丁型肝炎與乙肝有關,通常先有乙肝,再受丁肝病毒感染,發炎會比較嚴重,其跟進及治療與乙肝相近,但在香港較罕見。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戊型肝炎主要因為飲用受污染食水,或進食未經煮熟的內臟(如豬膶)而禍從口入,亦可經血液及體液傳染。戊肝病毒可由孕婦傳給胎兒,而患有戊肝的孕婦死亡率可高達三成。戊肝病徵與甲肝相似,惟香港現時未有疫苗注射,孕婦應避免進食內臟,以防感染。與甲肝一樣,戊肝一般都能自行痊癒,患者康復後可終身免疫。病毒性肝炎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便可得知病毒類別。及早檢查和治療、持續跟進,有助大大減低出現肝纖維化後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陳安安醫生

]]>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7%ab%a5%e6%84%9f%e6%9f%93%e6%b5%81%e6%84%9f%e7%97%85%e5%be%b5-%e6%87%89%e5%b0%8d%e6%b5%81%e6%84%9f7%e5%80%8b%e5%95%8f%e9%a1%8c/ Tue, 11 Apr 2023 04:37: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985 【明報專訊】近日兒童感染季節性流感趨增,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新一期《新冠及流感速遞》,今年3月26日至4月1日,0至5歲年齡層在公院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為1.39(每1萬人口計算),重返2020年2月水平(見圖)。其中5歲或以下的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入院比率約6倍。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關日華表示,留意到部分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病徵,呼籲家長留意子女情况,有需要時盡快求醫。有家庭醫生指流感抗病毒藥「特敏福」上月起部分同業表示難訂貨,尤其是兒童使用的水劑特敏福。

兒童感染流感後是否必須入院治理?必須服用特敏福呢?有何副作用?關於應對流感高峰期的7個問題(詳見附表)。

兒童感染流感趨增 部分病徵嘔吐腹瀉 家庭醫生:特敏福藥水缺貨  

本港正式踏入流感季節,今波流感主攻兒童。醫管局指出,5歲或以下及6至11歲的兒童流感入院個案,本周(4月初)比上周增加四成多,其中5歲或以下的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入院比率約6倍。兒科統籌委員會副主席陳子宏稱,兒科病牀使用率曾達百分百。私家醫院兒科病牀亦緊張,本報致電多家私院,均回覆稱病房已爆滿,有兒科醫生指近日部分兒童患者要等兩三日私院才有牀位接收。與此同時,有家庭醫生指流感抗病毒藥「特敏福」上月起部分同業表示難訂貨,尤其是兒童使用的水劑特敏福(見另稿)。有兒科學者稱暫難估計高峰期持續多久,呼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打流感針。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昨天傍晚6時半,有家長抱着額頭貼有退熱貼的兒子到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求醫,另有數名長者臥牀等候。醫管局昨日表示,近日公立醫院兒童感染流感的數字有明顯升幅,尤其是5歲以下幼童,急症醫院兒科病房已八成滿。(曾憲宗攝)

0至5歲流感入院率為整體6倍

新冠疫情期間,兒童流感入院數字均處於極低水平,但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新一期《新冠及流感速遞》,今年3月26日至4月1日,0至5歲年齡層在公院診斷為流感的入院率為1.39(每1萬人口計算),重返2020年2月水平(見圖)。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部分染數種病毒 籲打流感針

陳子宏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近日公院兒童感染流感的數字有明顯升幅,與上周相比,因流感入院的兒童增加四成多;其中5歲或以下兒童,因流感入院比率是整體病人的約6倍。陳補充,6個月至兩歲以下年齡層,季節性流感針接種率只有8%,加上這群幼童不曾接觸呼吸道病毒,故現時最易感染,呼籲家長在人多地方為其佩戴口罩。陳續指,很多入院兒童的呼吸道樣本帶有多於一種呼吸道病毒,部分更感染3至4種病毒,又稱同時感染新冠及流感將有較高風險出現併發症,呼籲家長勿掉以輕心,盡快帶子女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

醫管局回覆查詢時表示,近日兒童感染流感數字有上升趨勢,3月28日至4月3日間,醫管局急症醫院兒科住院病牀使用率為81%。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學者:重症增 高峰難料何時完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在港台《千禧年代》稱,近日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的個案增多,重症病例亦趨增,暫難估計高峰期持續多久。他補充,兒童感染過濾性病毒後,病情一般在3至4日後穩定,惟近日留意到患慢性病、先天性遺傳病等病童,感染流感後出現嚴重併發症,因此延長住院時間。他指出,公立醫院醫護已相當努力,安排將病情穩定、毋須再「聞氧」的病童出院,以加快病牀流轉,但整體病牀仍緊絀;另稱聽聞有私家醫院找不到病牀收治病童,部分醫院或需等候兩至三日才能入院。

本報記者以家長身分致電多家私院,其中浸信會醫院、荃灣港安醫院、港怡醫院及仁安醫院的員工均表示,(7日)兒科病牀均非常爆滿。

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劉成志向本報表示,該院兒科有約50張病牀,而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等在年初開始陸續爆發,病牀使用率當時起已相當爆滿,近日未見入院數字因流感病毒開始活躍而有影響。劉補充,最近平均每日約有10名兒童因呼吸道感染入院,被問到為何近日私院病牀較爆滿,劉估計與學童選擇在長假期間留院做預約手術有關。

關日華:流鼻水、咳嗽部分腹瀉、嘔吐等腸胃病徵

關日華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受訪時稱,外國解除新冠防疫措施後,均出現流感爆發,而本港自上月初撤銷口罩令,令流感季節推遲。關日華補充,留意到近日患者感染甲型流感後,除會流鼻水、咳嗽外,亦有腹瀉、嘔吐等腸胃病徵,呼籲家長留意上述症狀,另要為病童補充充足水分。至於流感高峰期將維持多久,關日華回應稱,目前難以預測,而一般春季流感高峰期約維持10至12星期,因此認為在復活節長假期後,仍需要繼續觀察本港流感病毒的爆發情况。

對於近日甲型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腸病毒等個案均有增加,關日華表示,情况雖令公立醫院負荷增加,但升幅屬預期之內,醫護會靈活運用病牀,呼籲家長毋須過憂,應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

另外,小欖醫院流感感染群組持續擴大,該院嚴重智障科一個男病房再有6名病人染疫,至8日共有15人確診。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撤銷口罩令後迎來流感季節,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名譽臨牀副教授關日華認為疫情暫時不算嚴竣,未需要「全城戴口罩」,但建議兒童在人多擠逼的地方佩戴口罩,以減傳播風險。(曾憲宗攝)

相關閲讀: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私家診所兒童特敏福藥水缺貨 家庭醫生稱因供應鏈緊張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近日流感個案增加,本港含「奧司他韋」成分的兒童特敏福藥水供應不足。他解釋,由於疫情爆發3年,全球無爆發流感,當解除口罩令等防疫措施,各地流感個案上升,全球對流感藥物需求大增,藥廠因疫情而調節供應及生產鏈,需時追趕需求。他指,雖然特敏福藥水缺貨,但相信大部分診所都會以特敏福膠囊內的藥粉溶於糖水自製藥水,呼籲家長毋須擔心。

衛生署早前表示,一直根據「政府流感大流行應變計劃」儲備抗病毒藥物,政府已儲備約1100萬劑、足夠劑量的抗病毒藥物,當中約九成為「奧司他韋」。林永和(10日)於港台節目表示,相信政府儲備主要為成人特敏福膠囊,如私家診所的成人特敏福膠囊藥物不足,相信署方會與診所協商。

至於流感針方面,林永和指早前藥廠缺貨,但據了解,衛生署有詢問過藥廠,指3間大型提供流感針的藥廠有數萬針存貨,相信署方明日(11日)會通知千幾名參加「疫苗資助計劃」的醫生,可聯絡藥廠訂購流感針,強調本港不會出現流感針不足的情況。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於同一節目表示,特敏福膠囊的保存期有7至10年,但特敏福藥水的保存期只得兩年,在疫情期間儲備的存貨已經過期,加上全球需求增加,導致供應不足。崔俊明強調,感染流感不一定要服用特敏福,呼籲留給年長、長期病患者及5歲以下幼童等高危人士。

兒童感染流感病徵?需服特敏福?副作用?應對流感7個問題
(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