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退化性關節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8 Oct 2024 08:47:1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退化性關節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退化性關節炎vs.骨質疏鬆症 病因症狀大不同 服葡萄糖胺、鈣補充劑? //www.afterroberto.com/%e9%80%80%e5%8c%96%e6%80%a7%e9%97%9c%e7%af%80%e7%82%8e-%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7%97%87-%e7%97%85%e5%9b%a0%e7%97%87%e7%8b%80-%e8%91%a1%e8%90%84%e7%b3%96%e8%83%ba-%e9%88%a3%e8%a3%9c/ Mon, 28 Oct 2024 08:47: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32

【明報專訊】常聽到病人問:「藥劑師,我經常全身骨痛,應該要補充鈣質還是葡萄糖胺?」要回答此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這兩種疾病,既常見又容易讓人混淆。

退化性關節炎:關節疾病 骨質疏鬆症:骨骼疾病 病因症狀大不同

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疾病,隨着年齡增長、過度使用關節、肥胖及關節舊患等因素,覆蓋在骨頭末端的軟骨組織開始退化磨損,削弱其緩衝及避震作用,導致骨頭直接摩擦,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活動受限。膝關節處於下肢,承受壓力和衝擊較大,因此通常最早及最常受影響。患者或感到關節在活動時有「卡卡」聲,並且在長時間站立或走路後疼痛加劇。

退化性關節炎vs.骨質疏鬆症 病因症狀大不同 服葡萄糖胺、鈣補充劑?
退化性關節炎是是關節疾病,覆蓋骨頭末端的軟骨組織退化,導致骨頭直接摩擦,造成關節疼痛、腫脹、僵硬。(tofumax@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關節痛非長者專利 分辨兩種常見關節炎


葡萄糖胺補軟骨功效待確定

部分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會選擇服用保健食品——葡萄糖胺。關節軟骨主要成分為蛋白聚醣,而葡萄糖胺是製造蛋白聚醣原料之一,透過直接補充葡萄糖胺,理論上可促進合成製造軟骨的過程,發揮修復關節軟骨強韌度的作用,但目前研究數據對葡萄糖胺臨牀功效仍待確定。


相關閲讀:【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鈣質攝取量不足 骨質疏鬆症者可服鈣補充劑

另一方面,骨質疏鬆症是骨骼疾病,因年齡、性別(尤其是更年期後女性)、營養不良、某些藥物影響和缺乏運動等不同原因,令骨骼內鈣質流失,骨質密度降低,骨骼變得脆弱,從而增加骨折風險。大部分骨質疏鬆症患者在早期沒有明顯徵狀,通常透過骨質密度測量發現;或者當骨質流失到一定程度,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情况,甚至在輕微碰撞跌倒後發現骨折,病情已屬嚴重程度。

骨質疏鬆症患者若日常飲食的鈣質攝取量不足,可使用鈣補充劑,並搭配維他命D3以加強鈣質吸收。一般建議成人每日由飲食及鈣補充劑中攝取的鈣質總和為1000至1200毫克,個別人士因應自身狀况,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選擇合適的鈣補充劑。

雖然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都常見於老年人,且皆能導致身體活動受限,但病因和症狀卻截然不同,屬於兩種不同疾病。了解這些差異有助及早識別和治療,從而改善生活。如有相關徵狀,建議尋求醫療專業人士評估。

文:邱文珊
(東華三院中銀香港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關節痛非長者專利 分辨兩種常見關節炎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7%af%80%e7%97%9b%e9%9d%9e%e9%95%b7%e8%80%85%e5%b0%88%e5%88%a9-%e5%88%86%e8%be%a8%e5%85%a9%e7%a8%ae%e5%b8%b8%e8%a6%8b%e9%97%9c%e7%af%80%e7%82%8e/ Wed, 31 Jul 2024 09:31: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99 關節痛屬關節炎常見徵狀之一,可以發生於大關節如髖或膝關節,或小關節如手指。很多人都以為關節炎是「老人病」,未必知道年輕人士也有機會受關節炎困擾。關節炎有分不同種類,最常見的分別是骨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它們有不同的成因和治療方法,必須要準確診斷,方能對症下藥,避免關節變形惡化至影響活動能力。

關節痛非長者專利 分辨兩種常見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由於關節軟骨組織長期勞損所致,雖然較常見於長者,但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勞損或運動創傷而引發。醫生會處方(NSAIDs)助抒緩痛楚,並配合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改善徵狀。較嚴重退化的病人或需考慮手術置換受影響的關節,最常見為膝關節置換。


相關閲讀:手部關節腫痛?分辨勞損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及銀屑病關節炎成因和治療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因為免疫系統失調,自我攻擊體內關節或周遭組織而引起。大部分病人於中年時期發病,但也有機會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身上,患者以女性較多。最先發病可於手腳大小不同的關節,大受影響的關節會有關節疼痛腫脹,還會出現晨僵,若不及早處理,嚴重的甚至會變形,影響活動能力。醫生會按病人的情況處方不同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緩解病情抗風濕藥。自90年代末生物製劑的出現,可以為病情較嚴重的病人控制徵狀,副作用相對較少。


相關閲讀:【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關節痛非骨質疏鬆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是患上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組,因為慢性發炎會增加骨質流失,加上治療若有用到類固醇,導致骨骼強度減弱,增加骨折發生的機會。不少人也誤以為關節痛是骨質疏鬆所致,但其實兩者並無關係。骨質疏鬆通常沒有明顯徵狀,最好是透過吸收足夠鈣質和維他命D,多做負重運動,有助預防骨質疏鬆發生。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李家榮醫生

]]>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6%ba%90%e6%96%bc%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8%80%81%e5%8c%96%e3%80%81%e8%82%a5%e8%83%96%e3%80%81%e6%9b%be%e9%aa%a8%e6%8a%98/ Wed, 26 Jul 2023 04:3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935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經歷過膝痛之苦,特別是長者及運動愛好者,輕則上落樓梯膝關節有拉扯痛;重則連日常走動都受影響,需要避免膝關節用力。膝痛成因各有不同,如意外創傷、運動勞損、老年退化等。無論任何原因,藥物治療外,增加運動鍛煉肌肉力量,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和負擔,做到護膝的效果。(編者按:有專家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其次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致勞損……)

膝痛原因:多屬膝關節退化 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適度運動——不少人飽受膝痛之苦,以為少動就能減緩膝痛,但物理治療師指少活動反而會令膝痛惡化,建議平日有系統地做運動,可以明顯減少痛楚。(Liudmila Chernetska@iStockphoto)

膝痛是骨科中常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王添欣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並主要發生在長者身上;第二大原因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負荷太大引致勞損,例如突然做較高強度運動;另外就是急性創傷,包括扭傷、骨折等,治療需視乎膝痛患者經歷,例如運動受傷、遇上交通意外。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王添欣(受訪者提供)

軟組織長期磨損致「骨磨骨」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膝痛大多源於膝關節退化,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王添欣指,關節之間的軟組織如軟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但長期摩擦使軟骨磨損,嚴重至「骨磨骨」,就會產生疼痛,較常出現在膝蓋內側及俗稱「菠蘿蓋」的髕骨,「痛只是其中一種徵狀,還會感到關節活動的幅度繃緊,再嚴重會出現變形,例如『O形腿』之類」。

他續指,很多原因會引致膝關節軟骨磨蝕,除老化外,肥胖、曾經骨折令關節不平、韌帶曾受傷令關節不穩定等,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補充,過重問題是膝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之一,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正常體重人士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比肥胖人士低30%,「若我們控制飲食,避免肥胖,便可以減低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正常體重膝退化風險低30%

運動創傷亦是引發膝痛的常見原因。王添欣舉例,扭傷、拉傷、關節磨損、過度運動的發炎;甚至同時出現多個病徵,例如半月板撕裂,有時會伴隨前十字韌帶撕裂和副韌帶撕裂。醫生會根據病歷及檢查來診斷,需要時會安排磁力共振。歐陽健表示,運動前適當熱身和伸展很重要,有助減少肌肉和軟組織受傷風險,例如輕度跑步熱身、高抬腳、踢腿、蹲式伸展等輕度運動及動態伸展,可以幫助肌肉和其他軟組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歐陽健(曾憲宗攝)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將身體的重心均勻分佈在各個關節上,從而減少對單個關節的負擔,例如跑步時挺背,保持膝蓋微彎。

護膝運動 保持「3分痛」以下

不少患者都以為,膝痛應減少活動,盡量不活動膝關節。惟歐陽健表示,如果長期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更加無力,膝痛反而惡化;相反有系統地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可明顯減少痛楚,提升患者生活質素。「運動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抗發炎性細胞素(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減低身體對痛感的感覺,又有助減弱痛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送。」

除了紓緩痛症,運動亦可重新建立膝關節的功能,例如肌肉訓練能加強膝蓋附近的肌力,令膝關節更穩定和有支撐力,「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就比較容易吸收負重活動時接收到的衝擊,減少在站立和行走時造成的關節磨損」。不過他提醒,訓練需量力而為,「運動是需要做,但不是想膝蓋過勞,而是要提升它的功能」。適量與否其中一個標準,以0至10分界定痛楚,在運動過程裏,痛楚需要保持在3分以下,超過5分則有過勞風險。他續指,通常這些訓練會分為不同的難度,視乎患者能承受什麼程度,若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力提升了,可嘗試高一級的難度。


相關閲讀:【肥胖系列】減肥關鍵:還原基本步 驅走肥胖症


知多啲:練大腿肌護膝 臀肌強化平衡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曾憲宗攝)

預防膝痛需要從根源着手,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保持理想體重,可減少膝關節負荷。運動可以強化下肢肌肉,促進關節健康和預防膝關節受傷,從而減緩膝關節退化;平衡訓練和柔軟度訓練則令身體更穩定,減少摔倒和扭傷風險。

加強訓練膝關節周邊肌肉,特別是大腿和臀部肌肉。增強大腿肌肉可改善膝關節穩定度和力量,並減少跑步對膝蓋的衝擊;加強臀部肌肉可改善跑步者的平衡和姿勢,減少膝頭創傷的風險,有護膝效果。

以下護膝運動,每次約做4至5分鐘,每星期做2至3次。(注意: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意見)

動作一:深蹲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雙手扶穩椅背,雙膝屈曲向下蹲,膝蓋向前,然後回復站姿。12次為1組,重複3組,每組之間休息30秒至1分鐘;進階版可於不平衡地面練習,例如半圓平衡球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進階版可訓練平衡及核心肌群的發力

動作二:小腿後肌拉筋

做法︰站於梯階邊緣,腳踭懸空,慢慢將重心放於腳踭並向下壓,令小腿有拉扯感,維持20秒,然後放鬆回復原狀,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

目的︰令肌肉更放鬆和靈活,從而減少拉傷和其他損傷的風險

動作三:弓箭步

做法︰手扶穩椅背,右腳踏前,右膝向前屈曲,維持約20秒,然後換邊再做。注意膝蓋不要內彎。可以搭配負重訓練提升強度,如雙手各拿1支700毫升的水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

動作四:蟹步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膝蓋上方綁上彈力帶,少許屈膝,然後像螃蟹般橫向移動。 進階版可將彈力帶綁於腳腕,增加阻力

目的︰強化臀部肌肉,減低膝關節負荷

示範︰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三年級學生鄧詠詩

文:陳真紀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a2%a8%e6%bf%95%e6%80%a7%e9%97%9c%e7%af%80%e7%82%8e%e5%b8%b8%e8%a6%8b%e7%b4%85%e8%85%ab%e7%86%b1%e7%97%9b-%e5%ae%9c%e7%9b%a1%e6%97%a9%e6%b2%bb%e7%99%82%e7%b4%93%e7%b7%a9%e9%87%8d%e6%8b%be/ Tue, 02 Aug 2022 02:3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75

下雨、潮濕天氣或下樓梯時感到膝蓋痛?起床時覺得手指、手腕僵硬,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這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延誤治療,關節可能會持續受到侵蝕及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是慢性疾病,但如能及早診斷及治療,有望回復正常生活,維持關節及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可在所有活動關節出現。陳醫生表示,典型會在手腕、手指、膝蓋、腳跟及腳趾等細關節位置發生。通常先由單側關節發炎,然後再延伸至對側關節,形成對稱性的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關節以外的病變,包括肌肉、心臟、肺、皮膚、血管、唾液腺、淚腺、神經及眼睛等器官及組織。

女性患者較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發病年齡是30至50歲,女性患者居多,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陳醫生表示,此病是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但成因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吸煙是其中一個環境因素,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抗體而發病,因此戒煙很重要。

正常關節有軟組織及滑膜保護,但出現慢性滑膜發炎時,就會引起紅腫熱痛,持續侵蝕關節及周邊組織,令關節失去保護而出現變形。陳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只憑單一測試來確診,因為不同患者的狀各異,還有可能與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症狀相似,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醫生會
詢問病人的病情及病徵,再安排合適檢查。

及早檢查緊記「331 」

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發病起計半年,病情已有機會迅速惡化。要及早發現問題,陳醫生提醒病人要留意「331 」,即身體同時有3處或以上的關節出現疼痛,又或同一關節位置反覆疼痛3次以上;再加上關節出現「晨僵」1小時,即睡醒時因關節長時間停止活動而持續疼痛;另外,有兩側對稱的關節疼痛,或有家族近親確
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應盡早求醫檢查。醫生會為病人驗血檢測發炎指數,了解有否引起炎症的抗體, 包括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也會觀察病人有否類風濕結節,如手肘位置出現軟組織腫脹,亦會照X光或在腫脹位置抽取積水化驗。

然而,X光無法偵測早期滑膜發炎病變,需要透過磁力共振來觀察骨骼及軟組織情況,惟檢查多個關節位置的費用相對較高,所以或會建議採取超聲波檢查,以了解筋腱、骨骼及軟組織等有否受炎症影響,有助向患者分析病情,對治療帶來正面幫助。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及早治療(出現症狀少於兩年內)及頻密跟進,病人的發炎指數會相對穩定,約一半病人的症狀可於一年內得到紓緩,亦有14至19%病人於發病後五年不需要長期服藥。陳醫生指出,最初會較頻密跟進,病人須按時覆診,由醫生檢查關節有否腫痛、安
排抽血檢查等,亦會透過健康評估問卷作整體評估。

五類藥物控制穩定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陳珮珊醫生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發病起計半年,病情已有機會迅速惡化,因此如發現有任何相關症狀,應盡早求醫。

陳醫生表示,現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分為五大類,可視乎情況安排單一處方或合併藥物治療。其中非類固醇抗炎藥、環氧化二抑制劑屬消炎藥,需要時才服用,以紓緩痛楚,但不建議長期服用,因會影響腎臟及胃部健康;類固醇同樣可消炎,也不建議長期服用。

此外,醫生一般會處方改善病情的風濕藥,有需要時亦會處方生物製劑藥物。生物製劑是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以控制關節發炎;如關節情況太差,亦會考慮手術治療。陳醫生強調,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制訂合適治療方案,也會視乎病人有否乙型肝炎等其他疾病來作決定,以策安全。

陳醫生提醒病人,日常要多休息及注重關節保養,保持正確坐姿,多做伸展運動,有需要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協助,分別有助鍛煉肌肉及透過善用小工具或改造家居設施,以減輕關節負擔;同時緊記按時服藥,以助控制病情並恢復正常生活。

]]>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bmi25%e4%bb%a5%e4%b8%8a%e5%b1%ac%e8%82%a5%e8%83%96-%e7%98%a6%e8%ba%ab%e6%96%b0%e6%8b%9b-%e7%b8%ab%e8%83%83%e6%89%8b%e8%a1%93%e6%b8%9b%e8%82%a5%e8%83%83%e6%b0%b4%e7%90%83/ Thu, 28 Jul 2022 07:04: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06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發表報告,自疫情爆發至今,近四成受訪者體重比2019年增逾一成!純粹是在家工作、少運動惹的禍?翻閱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有一半港人屬超重或肥胖,反映問題一直存在。不少人以減肥為終身事業,為何努力節食和運動卻瘦不下來?當肥胖引起併發症,就可能要藥物或手術幫助。究竟醫學瘦身有何新招,包括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的治療又是怎樣的呢?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BMI達25屬肥胖 減肥醫學瘦身新招知多啲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等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3以上屬超重,25以上為肥胖,世衛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要踢走肥胖,控制飲食與恒常運動很重要;但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有時並非單靠兩者就可達到持續減重的效果。不少因素並非患者能夠控制,當中「生存機制」尤其關鍵。他解釋,節食和運動令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增加,體重開始下降時,身體為了避免偏離「平衡」,會觸發生存機制,體內「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飢餓感,抑壓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減少,「慢慢食多了都不自覺,令體重反彈」。

亦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及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後,瘦素會下降、飢餓素上升,令肥胖人士更難減肥。一連串身體機制提升了減肥難度,患者或需尋求藥物或手術幫助。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設計圖片,Amax Photo、torwai、@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明報製圖)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徐俊苗(受訪者提供)

用藥刺激飽肚信號 需飲食運動配合

BMI逾27.5可考慮藥物或其他治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輕微肥胖(BMI<27.5)大多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可從生活方面調節,「但當BMI很高,甚至已出現肥胖併發症,要盡快用更有效方法減磅,否則(患者)很難開始做運動,無法運動又不能減磅,變相惡性循環,就要用藥衝破障礙」。

「下丘腦主宰身體很多基本功能,包括體重、能量管理等,當中有飽肚信號和飢餓信號,若荷爾蒙如飢餓素刺激飢餓信號,就會感到肚餓,而腸泌素GLP-1、瘦素、POMC等就會使人感覺飽肚。治療肥胖,就要刺激飽肚信號,並阻擋飢餓信號。」袁美欣指現時香港已註冊可用作肥胖症治療的藥物有4種,包括芬特明(phentermine)、納曲酮(naltrexone)/安非他酮(bupropion)、奧利司他(orlistat)及利拉魯肽(liraglutide),會根據患者情况而選擇。

「對於嗜甜患者,安非他酮與納曲酮的組合可能較有幫助。」袁美欣解釋,這兩種藥本身各自用作戒煙戒酒,用在減肥上可降低對甜食的渴望。藥物今年初才獲准在港使用,是最新用於治療肥胖症的藥物。兩者都針對可令胃口減弱的神經元POMC,安非他酮還可刺激多巴胺,更快增加滿足感,減少從食物獲取滿足感的需要;副作用有口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便秘等,不適用於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人士,以及情緒病、心臟病患者。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袁美欣(受訪者提供)

糖尿專用新藥 減磅中位數達17%

一般減肥藥物的減磅中位數為原本體重7%至10%,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批二型糖尿病藥物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用於肥胖症治療,其減磅中位數可達17%,「是目前成效最顯著的藥物」!但袁美欣補充,現時本港僅可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身上。

司美格魯肽是利拉魯肽的進階版,病人從每日注射一針,變成每周一針。兩者都能模仿GLP-1,抑制食慾,「食物去到迴腸,腸道會分泌GLP-1,通知身體已有足夠食物在腸胃,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就會產生飽肚感,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減慢腸胃蠕動,增加飽腹感」。不過藥物導致腸胃活動減慢,可能會帶來飽滯感、作嘔作悶、便秘或肚瀉等副作用。

治療肥胖症,還可使用歷史悠久的芬特明,可促進代謝、抑制食慾;以及俗稱排油丸的奧利司他,阻擋腸道吸收油分。

袁美欣強調治療成功並不單靠藥物,曾有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體重大減40磅,但亦有個案因為副作用,用藥效果不理想,「很多人誤以為,醫生開藥吃完就會瘦,其實真正要醫好肥胖症,需要多方面配合,病人要付出努力,調節飲食與運動」。


縫胃限食量 毋須切胃可還原

中大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黃健鴻指,根據國際肥胖外科聯合會亞太分會(IFSO-APC)及第二屆糖尿病外科手術峰會的指引,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之亞洲人為:

1.BMI>35

2.BMI>30及患有嚴重肥胖相關疾病(如代謝綜合症、睡眠窒息、脂肪性肝炎等)

3.BMI達27.5,經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醫生會為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做評估,排除風險因素,判定是否適宜做手術。「這50、60年來有10多種減重手術,最普遍是縮胃和胃繞道手術。」黃健鴻指,其中縮胃手術佔全港減重手術約八成,「因為手術原理較簡單,純粹將胃容量縮小,限制進食量,但不影響維他命、礦物質等吸收」。手術透過腹腔鏡割走胃大彎,胃部剩下10%至20%容量,令患者進食小量食物後便有飽足感,同時減少胃部分泌「飢餓素」,降低肚餓感覺。手術後起初2年可減去多餘體重約六至七成,但約5年後胃部可能慢慢脹大,或當飲食習慣改變,體重可能回彈。另外,小部分病人術後有胃酸倒流,需長期服降胃酸藥控制。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黃健鴻(李欣敏攝)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內鏡縫胃術療程(明報製圖)

必須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

至於2017年才引入香港的內鏡縫胃術療程,是現時最新的內窺鏡減重手術,適合BMI超過27.5人士。黃健鴻表示,做法是以最新內窺鏡縫合裝置,經口腔進入胃內,將部分胃體摺疊縫合,從袋狀變成管狀(見右圖),限制食量。過程要全身麻醉,但毋須切除胃部,也可以還原。不過,縫合線可能刺穿胃或周圍器官,引致出血或穿孔風險;治療後患者不能接受正常胃黏膜檢查,不適合需要定期檢查胃的患者(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危者),而且「減重速度稍慢」。

黃健鴻強調,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患者要了解手術風險和對術後飲食改變有心理準備,「我們有句金句:『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如果術後吃太多或不仔細咀嚼,容易「頂住」和引致嘔吐;同時要改變生活習慣,否則減重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有些個案縮胃後只減了10公斤」。


知多啲:新一代減肥胃水球 容易吞自動排出

胃水球治療肥胖症,在港已應用了10多年,近年有新一代胃水球,置入和取出都更方便。

胃水球佔據胃部約一半容量,可減少食量。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指出,舊式胃水球需以內窺鏡置入和取出,而2019年引入香港的新式胃水球,患者只需吞服一粒像指頭大小的膠囊,再通過接連膠囊的幼管注入生理鹽水來充滿胃水球。約4個月後,胃水球閥門自動打開,排出液體,膠囊亦隨之自然排出體外。

「它不是永久治療方式,而是一個踏腳石。」黃健鴻表示,療程平均可減去約10%至15%體重,但當水球排出身體後,體重有回升可能,「我們稱(治療期間)為『蜜月期』,讓體重去到一個較低水平,趁機多做運動、控制飲食」,之後要「靠自己」維持運動和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

胃水球適合BMI 27.5以上,沒有胃潰瘍、裂孔疝氣等胃病及未曾接受胃部手術人士使用。另外,也可作為BMI超過50的人做減重或其他手術前的減重治療,降低麻醉風險。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胃水球——指頭大小的膠囊及幼管(左),膠囊注入生理鹽水後變成胃水球(右)。(李欣敏攝)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胃水球在胃中的位置。(明報製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5%a4%8f%e5%a4%a9%e9%ab%98%e6%ba%ab%e6%bd%ae%e6%bf%95-%e5%93%ae%e5%96%98-%e8%82%ba%e7%82%8e-%e6%b2%99%e9%96%80%e6%b0%8f%e8%8f%8c%e8%87%b4%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9%97%9c%e7%af%80/ Thu, 23 Jun 2022 09:5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44 【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高溫潮濕 天氣因素與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等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文台今年早於4月已發出酷熱天氣警告,5月又錄得總雨量436.5毫米,較正常值多約50%。近兩周持續下雨,今年似乎要過一個又熱又濕的夏天!又熱又濕的天氣,不少人都覺得渾身不適,是心理作用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所長陳英凝表示,她與團隊曾研究本地住院和天氣資料,證實天氣因素(包括氣溫、濕度)與不同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哮喘風險——研究發現,天氣因素與哮喘入院率關係密切,哮喘患者在炎熱高濕度的日子需留意室內外環境風險。(設計圖片,Panupong Piewkleng、dongkui yi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雨天濕度高 食物中毒入院率攀升

引致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在高溫下容易大量繁殖,增加感染風險,但未有很多研究分析它與其他天氣因素的關係。陳英凝與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一個有關沙門氏菌住院率與溫度、濕度和降雨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陳英凝表示,當濕度高又下雨,感染沙門氏菌而食物中毒的入院率會攀升,氣溫30.5℃與13℃相比,相對風險高出逾6倍;相對濕度96%相比60%,相對風險約高出2倍;微量降雨(0.02毫米)與0降雨時比較,相對風險高1.3倍。


濕熱利產生致敏原 增哮喘、慢阻肺病、肺炎等氣管炎症發病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低溫、乾燥天氣容易刺激氣管、誘發哮喘。但這些被認為在冬天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病(COPD)和肺炎,高溫和高濕度同樣有顯著影響。陳英凝與團隊於2016年研究發現,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入院率也會增加。其中一個可能,是高溫潮濕環境有利於產生空氣傳播的致敏原,如花粉和真菌孢子,而黴菌、蟎蟲亦更容易生長;高溫也有利光解作用,產生引發哮喘的污染物臭氧。當空氣中有較高濃度的致敏原和污染物刺激氣管,就會增加氣管炎症。

「我們發現,在炎熱季節,如果當日平均溫度高於28℃,相對濕度高於82%,因肺炎入院的人有好明顯上升的趨勢。」陳英凝於2018年的研究發現,在高溫潮濕的日子,長者因肺炎入院的風險會明顯較高,而相比60至74歲,75歲或以上長者更高危;慢阻肺病則與高溫有較大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注意食物安全——疫情下經常外賣食物,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應注意食物安全,以免食物中毒。(courtneyk@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室內要陰涼通風

陳英凝指,上述研究均針對住院人數來分析,「住院值得關注,因為用了社會資源,不止是個人的事」。如果知道氣溫、濕度改變會增加入院率,並避開相關風險,就可以減低資源消耗;另外減少入院對病人身心都會有正面影響。她希望大眾提升相關意識,「第一、要對自己健康風險有了解」;第二、留意環境風險,室內外環境都要考慮;室內宜保持陰涼、通風,和留意濕度;「雖然鼓勵多活動和運動,但都要考慮當天的溫度和濕度」,長者或長期病患做運動不要「搏到盡」。


生活習慣隨天氣改變 如何減低濕熱環境引起的不適?

「近年因為疫情關係,多了上網訂購食物,有否想過,在炎熱潮濕的日子,運送食物的過程安全嗎?食物送到家是否即時食用?有沒有立即放進雪櫃?」陳英凝指出,這都是需要考慮的食物安全。我們的生活習慣需要隨着氣候改變,舉例說,以往習慣奶茶喝一半,放在室溫過一段時間再喝,但如果天氣又熱又濕,奶茶會很容易變壞。

另外,夏天去行山、室外運動要小心,不止要留意高溫,污染物濃度、濕度高都有風險。陳英凝提醒,哮喘患者在上述環境下運動,要適時休息及留意身體狀况。她的研究團隊亦建議哮喘患者和老年人,在惡劣環境下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可考慮使用除濕器和冷氣以保持較佳的室內溫度和濕度,避免暴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英凝(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知多啲:翻風落雨關節痛 氣壓改變是元兇?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大雨連連,在天文台發出預測前,已有人早早感知到大雨將至。「長者常說風濕痛,每逢翻風落雨就會關節痛,比天文台更準!」骨科專科醫生陳慧聰留意到,近期的確多了病人求醫,當中不止長者,還不乏年輕人,「有些之前打波扭傷腳踝,或曾經骨折做過手術,就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痛楚無端端出現」。究竟何謂「風濕痛」?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天氣作怪?——不少長者每逢「翻風落雨」都會關節痛,但專家指暫時未有研究確實解釋天氣轉變與關節痛的關係。(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軟骨磨蝕 關節生骨刺發炎

陳慧聰表示,風濕在中西醫範疇是不同的病症。中醫的風濕是指風邪入骨引致筋骨痛;西醫的風濕則是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疾病,身體製造抗體攻擊自己的關節,引發炎症和對稱的痛楚,即身體左右兩側同時痛。而因關節痛來求診的病人,大部分是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下肢出現,尤其在主要的負重關節,即膝蓋、腳腕及髖關節,以膝蓋最常見。關節用得多,導致內裏軟骨磨蝕,關節不能平均受力,產生骨刺,慢慢演變成關節發炎」。

天氣轉變為何會引起關節痛?陳慧聰翻閱不同研究,均指出天氣與關節炎的關係,較多與氣壓有關。有說法指,關節炎病人軟骨磨蝕,骨頭失去軟骨保護,令到裏面的神經線較易感受氣壓改變。當氣壓轉變,造成肌肉和疤痕等膨脹或收縮,帶來痛楚。不過「多年來雖有不少研究,但受研究規模所限,始終未能得出確實定論」。


每日冷敷 按指示用止痛貼

若每逢「翻風落雨」都關節疼痛,陳慧聰建議冷敷患處10至15分鐘,每日敷2至3次,或服用撲熱息痛紓緩痛楚。若未見改善,可用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品。在患處貼上止痛貼,都可能有幫助,但首先要了解自己有沒有對藥物、膠水或敷料的材質過敏;注意每款止痛貼都有每日使用上限,建議按包裝指示使用。建議用藥前先徵詢醫生意見,了解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例如坐骨神經痛,問題表徵未必出現在腰,而是反映在腳,若然腳痛就貼腳,未必改善問題。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慧聰(受訪者提供)

減磅游泳操肌 減關節壓力

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服用葡萄糖胺,陳慧聰解釋,「葡萄糖胺可幫助生成軟骨和關節所需的液體,長期服用或可減輕發作時的痛楚」,但未有文獻證實有助延緩關節退化,對晚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未必有明顯作用。


想關節耐用一點,陳慧聰建議:

1.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尤其膝蓋等負重關節如果承受較大重量,會加速退化,建議過重病人減磅,減低關節負擔

2. 多做運動: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毋須負重,相比其他運動對關節的壓力較低,又能活動全身

3. 鍛煉肌肉:鍛煉關節附近的肌肉組,如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這兩組肌肉在站立時能幫助身體負重,如果有足夠力量,就可減輕關節壓力

做法:

坐椅子上,雙腳踏地,屈曲膝蓋維持90度;抬起左腳並向前伸直(圖1),維持3至5秒後放下;重複10至15次為1組,每隻腳各做2至3組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圖1(明報製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對付類風濕性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保住關節活動免侵蝕 //www.afterroberto.com/%e5%b0%8d%e4%bb%98%e9%a1%9e%e9%a2%a8%e6%bf%95%e6%80%a7%e9%97%9c%e7%af%80%e7%82%8e-%e6%8a%8a%e6%8f%a1%e6%b2%bb%e7%99%82%e9%bb%83%e9%87%91%e6%9c%9f-%e4%bf%9d%e4%bd%8f%e9%97%9c%e7%af%80%e6%b4%bb%e5%8b%95/ Sun, 12 Jun 2022 20:30: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206 發現手指出現紅腫熱痛,別以為單純是過度操勞所致,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一旦延誤治療會令關節持續受到侵蝕而出現無法逆轉的變形,或妨礙日常生活和工作,簡單如拿筷子、寫字、開瓶蓋、梳頭及刷牙等都成問題,嚴重時更會走路不穩及要以輪椅代步。反之若能把握發病後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接受適當跟進,則很大機會可以控制病情,保持關節的活動能力。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指,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患者以女性較多,成因未明,但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令身體產生抗體並攻擊自身的組織而引起關節炎症,產生紅、腫、熱、痛等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佔多 發炎情况惡化始求醫

據估計,大約1%的人口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以人口推算,本地便有逾6萬名病人。陳醫生表示,由於患者通常較為年輕,不乏20多歲人士,對其學業、工作,以至家庭等日常生活都帶來很大影響。「曾有30出頭的女病人,最初只有一兩處關節發炎,覺得並沒有接受診治的迫切性,遂令病情逐漸惡化,甚至痛至無法起床才求醫,結果年紀輕輕由家庭照顧者變為需要被照顧的病人。」

她稱,持續的炎症會侵蝕關節,令病人即使執行一些簡單的細微動作也會變得困難,如扣鈕、開門、擰開瓶蓋、梳頭及洗頭等;若波及下肢關節則可影響日常行動,甚至平日走路亦容易會跌倒。過去更有些較年長的病人,求醫時已經手指彎曲變形,更甚是已需要坐輪椅。

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節易侵蝕變形

若要控制好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治療是病人保住關節活動功能的關鍵。「一旦出現病徵,若6個月內得到診斷並爭取在病發後首兩年接受治療,是治療的黃金期。有研究顯示,若然沒有適當的治療,關節受炎症影響5至10年便會出現變形,而早於患病後兩三年或已有侵蝕情况。」陳醫生強調,關節一旦受侵蝕便無法逆轉,病情嚴重則需要置換人工關節及其他相關治療,才能緩減症狀。

她提醒,此病症與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因病徵相似,很容易混淆。建議若發現關節有紅腫熱痛並持續一段時間,尤其是手指及手腕關節出現對稱性症狀,即左右2邊同樣位置出現相似症狀;起床時關節顯得僵硬要待一段時間後才有改善;而平日就算沒有走動或活動,關節依舊感到痛楚,宜接受詳細評估。

陳醫生表示,醫生可以從患者年齡、影響的關節及症狀等(見附表)作初步判斷,而抽血檢驗C反應蛋白和紅血球沉降速率等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 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加上X光及超聲波等影像檢查,有助盡早確診及評估炎症的嚴重程度,對症下藥。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強調,若能把握病發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有助減輕關節侵蝕和維持關節活動能力的機會。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強調,若能把握病發首兩年的治療黃金期,有助減輕關節侵蝕和維持關節活動能力的機會。

藥物治療外 患者注意日常關節保護 壓力大不利病情

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包括消炎止痛藥、類固醇、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以及生物製劑等。陳醫生稱,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類固醇則可以快速控制炎症,但副作用多故不能長期使用;生物製劑亦有針劑或口服藥物等不同選擇,醫生會視乎病人情况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很多病人對於長期服藥都有莫明的恐懼或抗拒,但陳醫生強調,進行超聲波檢查可以讓病人即時清楚看見關節的滑膜及筋腱等軟組織是否受炎症影響,讓病人明白為何症狀不嚴重也有接受治療的必要,對醫生與病人的溝通帶來很大的幫助。藥物治療以外,陳醫生建議病人日常要多加護理及保護關節,例如出現症狀時要多休息,症狀緩退後則可以重新進行適量運動,有需要時可由職業治療師配製手托及扶手等輔助器具,以減低關節過勞或受壓。同時亦要懂得減壓,有助穩定病情。

對付類風濕性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保住關節活動免侵蝕

「類風濕性關節炎大解構」明報副刊FB Live直播

日期:2022年6月23日(星期四)

時間:20:30 – 21:00

講者:陳珮珊醫生(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查詢電話:2515 5437

專科醫生Q&A 立即提問:https://link.mingpao.com/73886.htm

]]>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www.afterroberto.com/%e9%ab%96%e9%97%9c%e7%af%80%e7%82%8e-%e5%b8%b8%e8%a6%8b4%e5%a4%a7%e6%88%90%e5%9b%a0-%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9%aa%a8%e6%8a%98-%e7%97%9b%e6%a5%9a%e6%8c%81%e7%ba%8c%e7%99%bc%e7%82%8e/ Mon, 20 Dec 2021 08:35: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25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髖關節炎是什麼?常見4大成因:退化、骨折

髖關節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股骨頭)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由一撮韌帶將兩者連在一起,令髖關節穩固起來。兩個骨頭匯合之處由關節軟骨覆蓋,在骨頭移動及摩擦時有潤滑作用。

若是一個運作良好健康髖關節,滑膜會製造適量潤滑液,以減低髖關節的摩擦。相反,若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之間的軟骨表面長期磨損,變得不再光滑甚至粗糙。沒有了髖關節軟骨作為中間的緩衝,骨頭之間只好硬碰硬,長此下去甚至會長出骨刺,整組關節亦會變得僵硬,甚至喪失關節功能。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1. 原發性關節退化

多發生於年過50歲人士身上,部分患者親屬可能有此病史,或先天性髖關節結構發育不全。患者髖關節抗壓力較弱,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令關節滑膜及軟骨比正常人較早出現退化迹象,骨頭直接摩擦而引起痛楚。

 

2.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長期服用類固醇或飲酒過量,嚴重會發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逾10年酗酒史,每日酒量超過2支大啤酒之人士,更會大大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

 

3.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因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引起的關節炎,屬於慢性炎症疾病,患者關節會腫脹、疼痛、僵硬等,嚴重會失去關節功能。

 

4. 髖關節骨折

年長人士因肌肉及骨骼功能退化,加上反應及平衡力下降,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大增。而部分人因吸煙、酗酒、飲食不均而令骨質變得疏鬆及脆弱,就算輕輕跌倒也有可能引發嚴重骨折。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初發病藥物及物理治療止痛

為患者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前,醫生首先要清楚知道患者工作性質、日常生活習慣、關節受傷原因、痛楚維持時間等;再透過臨牀檢查進一步了解患者體重、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等;最後需要X光檢查,進一步區分關節痛成因及病况,以制訂適合治療方案,一般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

 

.保守治療——適合初期患者

對於初期患者,醫生一般會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另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

適合持續痛楚患者

若痛楚持續甚至有惡化迹象,則需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關節結構。當關節功能下降至影響日常生活,或面對以下幾種情况,均建議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疼痛影響走路和彎身等日常活動

- 關節僵硬影響走路和屈曲雙腳等活動

-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亦未能有效減輕痛楚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假體用逾20年 磨損嚴重可換

鈷鉻合金、鈦金屬、陶瓷及高密度聚乙烯(塑膠)都是近年常見的假體材料。醫生會視乎病人年紀及日常需要,選擇合適物料作股骨假體物料,令患者康復後活動更加順暢自然。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與保守治療法相比,治療時間比較短,成效更快彰顯。而隨人工髖關節耐磨技術進步,大部分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即使是磨損嚴重亦可更換,能為患者日常生活解憂。

 

兩新科技 減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不少受關節炎痛楚困擾的患者,於考慮是否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時,對手術存有一些疑問,包括術後復元期、人工關節靈活度及脫骱風險等。雖然近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愈趨成熟,但仍有約5%脫骱風險。而關節置換手術兩大新科技,包括「雙界面活動髖關節」及「機械人手臂」,有效增加術後滿意度、靈活度、精準度,減低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身體檢查】有關體檢的6個問題 檢查項目愈多愈好?如何解讀檢身報告?一表解讀主要體檢項目 //www.afterroberto.com/young-old%e9%ab%94%e6%aa%a26%e5%80%8b%e5%95%8f%e9%a1%8c%e4%bd%a0%e8%a6%81%e7%9f%a5-%e6%9c%aa%e7%97%85%e8%a6%81%e5%85%88%e9%98%b2-%e5%88%87%e5%bf%8c/ Fri, 18 Jun 2021 07:00: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592 新冠疫情仍未明朗,很多人仍為接種新冠疫苗與否而躊躇,不少人更為安全起見想先做身體檢查再作決定,尤其是踏入50歲以上,積年累月的身心勞損,隨之而來的可能是三高、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病、中央肥胖、關節痛、骨質疏鬆等問題,甚至擔心中風、癌症等風險會上升……怎辦?想做體檢,莫非檢測的項目愈多愈好?體檢前又有什麼注意事項?體檢套餐項目多多,如何解讀呢?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康天澤醫生解答以下6個關於體檢的問題,當中你又知道多少呢?一表了解各主要體檢項目。

【身體檢查】有關體檢的6個問題 檢查項目愈多愈好?如何解讀檢身報告?一表解讀主要體檢項目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康天澤醫生建議,Young Old人士可諮詢家庭醫生的意見,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但也不宜過度體檢,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接種新冠疫苗前要注意:長期病患者不適宜接種? 何謂糖尿、血壓高控制得差? 接種前做身體檢查?

Q1. 市面體檢套餐五花八門,應如何選擇?是否檢查項目愈多愈好?

康醫生:

體檢前建議先向家庭醫生查詢,根據個人及家族病史、年紀、徵狀及擔憂等,選取所需檢測項目,而非盲目選擇包羅最多項目的體檢套餐。體檢結果會受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影響,或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並非百分百準確。

「以檢測前列腺癌指數PSA為例,指數高未必一定等於患癌,其他泌尿系統功能異常,也有機會令指數超標。更重要的是部分體檢項目帶有輻射或創傷性,故此過度檢查反而會令身體承受不必要的風險。」

建議50歲以上、身體無特別病徵的人士,體檢項目可包括:

接近零風險的基本檢查:量度身高體重、查詢個人病歷及家族病史等

較低風險檢查:抽血、驗小便、心電圖、婦科檢查、大便隱血測試及部分癌症篩查等

人到中年,擔心三高、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病......甚至中風等風險?
人到中年,擔心三高、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病…… 甚至中風等風險?

Q2. 體檢項目中必定包括抽血,究竟檢驗什麼呢?抽血前特意吃得清淡及多做運動有意義嗎?

康醫生:

醫生可以透過知悉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評估求診者有沒有患上「三高」、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中風、糖尿病、中央肥胖等風險,通過血液常規檢查,主要可化驗血色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成分數量,以判斷是否有貧血、感染相關疾病的風險。

「在體檢前戒口及勤做運動,有機會令體檢報告個別指數較理想,但平均值則不會有改善,因此體檢前不必刻意改變飲食或生活習慣,也不要過度運動虛耗體力,否則檢測結果不能如實反映身體現况,失卻體檢的意義。」

相關文章: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營養師教你由控制飲食做起

Q3. 體檢項目中若已包括靜態心電圖,是否已足夠?必須配合運動心電圖或心臟電腦掃描嗎?

康醫生:

靜態心電圖主要檢測有否心律不正,如有則有較大中風的風險。另外,也有機會發現心臟異常情况,例如心肌發大,或反映心臟有電流傳導問題,需作進一步檢查。

「如求診者有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徵狀、屬高危群組或有家族病史,單靠靜態心電圖檢查未必足夠。建議進行運動心電圖。體檢人士會在跑步機上跑動,以監察其心臟在增加負荷後有否出現缺血情况。若結果顯示為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高危族群,就需作進一步檢查,如心臟電腦掃描。」

心臟電腦掃描能提供多角度、清晰的心臟結構影像,有助醫生更準確評估冠狀動脈收窄程度、粥樣斑塊之結構及其鈣化程度,但缺點是需注射顯影劑(部分人有機會會過敏)及會吸取到小量輻射。」

Q4. 更年期的女士要進行更多體檢項目嗎?

康醫生:

常見的婦女病包括骨質疏鬆症、乳癌、子宮頸及卵巢等問題,由於大多沒有明顯病徵,因此建議40、50歲的女士可定期做骨質密度、乳房及子宮頸檢查,尤其是已停經或有家族病歷(如容易骨折)的婦女。

「很多人都以為骨質疏鬆和退化性關節炎有關,其實兩者並無關係。前者是鈣質流失所致,導致腰椎及髖關節的骨質密度減少,遇上撞擊會容易骨折,需補充鈣質及荷爾蒙;後者則會造成軟骨磨蝕,需補充軟骨素、葡萄糖胺等。」

此外,女性在更年期後因缺乏荷爾蒙保護,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會大幅提高,因此女性在停經後也要定期進行心臟檢查。

40歲以上的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高,因此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需要在醫生的評估下,可考慮定期進行合適的乳房檢查。
40歲以上的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高,因此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需要在醫生的評估下,可考慮定期進行合適的乳房檢查。

Q5. 癌症指標項目多,Young Old應做哪些項目呢?

康醫生:

癌症指標有很多,若沒有明顯病徵或家族病史,建議可檢驗較普遍的癌症便可以,如大腸癌、肝癌、肺癌及鼻咽癌,女士則加上卵巢癌、子宮頸癌及乳癌。

以大腸癌篩查為例,會包含大便隱血測試及癌胚抗原(CEA),但需注意單一CEA指數並不能用作診斷癌症,正常值也沒有絕對標準。除非個別指數異常高,否則多以監察趨勢(即指數是否隨着時間不斷上升)作評估。至於中年男士,50歲後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會增加,因此建議可考慮參加前列腺癌篩查計劃。

「癌症指數是通過抽血檢驗,故風險比起其他檢查,如腸鏡、正電子掃描等低。而這些指數只作為參考,如有異常,或需接受其他檢查以再作了解。」

Q6. 如何解讀驗身報告?超出或低於參考值是否代表不合格,必須接受治療?

康醫生:

正常範圍僅是研究結果而計算出來的數據,可為參考之用,而並非一定代表異常。「如顯示單一指數偏高或低,大多沒有問題,醫生主要看整體數據的趨勢,及受檢測者的徵狀。建議相隔一段時間後再做檢查,如沒有轉變,可能是先天因素,不用太擔憂。」

接受體檢時的身體狀况也會影響指數出現輕微異常,例如:感冒時顯示的白血球指數會較低、服用中藥或藥膳後,肝酵素或會輕微上升,體檢前盡量避免以上情况。

解讀主要體檢項目

體檢項目 內容 解讀
血壓 。上壓
。下壓
血壓度數偏高,反映患心血管疾病、中風及腎病的風險增加。
血脂 。總膽固醇
。三酸甘油脂
。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
。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
如總膽固醇超出正常值,則要檢視好膽固醇、壞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的指數。
血糖 空腹血糖 配合檢測糖化血色素(HbA1c)及平均血糖估計值,可判斷是否患上糖尿病。
全血細胞 。血色素
。血小板
。白血球
。紅血球
。淋巴細胞
。5項指數需要整體評估
。血色素指數低,或有貧血;指數高,或會增加血管閉塞風險。
。血小板指數低,或有凝血問題;指數高,有可能有血癌。
。白血球指數過高,有可能是血癌。
。嗜中性白血球異常,或有細菌感染。
。淋巴細胞異常,或受病毒感染。
肝功能 。總膽紅素及直接膽紅素
。谷草轉氨酶(AST)
。谷丙轉氨酶(ALT)
。鹼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丙種谷氨酰轉肽酶(GGT)
。谷丙轉氨酶(ALT)異常,或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問題。
。丙種谷氨酰轉肽酶(GGT)異常,除顯示肝功能受損外,也反映膽問題,如膽管病或膽石,亦有可能跟酗酒有關。
小便常規 。蛋白
。潛血
。膽紅素
。尿酮體
。亞硝酸鹽
。驗出尿蛋白及血尿,反映腎病及泌尿系統感染。
。若酮體異常,反映高血糖狀態
。尿液中亞硝酸鹽,反映尿道是否受細菌感染。
]]>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6%8a%98-%e6%89%8b%e8%85%95-%e8%88%9f%e9%aa%a8-%e9%aa%a8%e6%8a%98%e7%97%85%e5%be%b5%e4%b8%8d%e6%98%8e%e9%a1%af-%e6%89%8b%e8%85%95%e5%83%b5%e7%a1%ac%e9%9b%a3%e6%b4%bb%e5%8b%95/ Thu, 08 Apr 2021 08:15: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880 【明報專訊】看看手部,在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anatomical snuffbox)。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個位置吸食而得名,而這個位置之下,正正是8塊腕骨中最容易受傷的舟骨(scaphoid)。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了求醫,甚至在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嚴重併發症 —— 舟骨骨折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可致患者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chokj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常見跌倒手撐地受傷

舟骨是手腕裏8塊腕骨之一,因為形狀似一條船,所以名為舟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之間的橋樑,支撐和帶動兩排腕骨的運動。同時,舟骨也是眾多腕骨中最容易受傷。常見受傷模式是跌倒時以手支撐落地,舟骨骨折在臨牀上以年輕人比較多。

一般骨折後,會出現嚴重腫脹和疼痛,這些明顯病徵提醒患者受傷相對嚴重,要盡早求醫。但舟骨骨折卻是少有的例外,即使骨折後病徵也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求醫,甚至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逾20%初步X光不明顯

舟骨骨折病徵並不明顯,但只要細心檢查,也會發現蛛絲馬迹。如果在按壓「解剖鼻煙盒」有疼痛,便要當心是舟骨骨折。雖然大部分骨折都可用X光準確診斷,不過,對於部分舟骨骨折,即使受傷後馬上做X光檢查,也未能準確地診斷,超過20%舟骨骨折在初步X光中並不明顯,需要做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磁力共振同時可以檢測軟組織包括韌帶有否損傷撕裂。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解剖鼻煙盒 —— 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位置吸食而得名。(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容光煥發新一年】突頸、圓肩、寒背 不良姿勢易致勞損兼退化 物理治療師教路 5 組伸展運動容易學

 

變形難癒合 可致退化關節炎

舟骨其實是相當脆弱,它體積細小,超過80%面積覆蓋軟骨。它的血液供應稀少,血液由遠端至近端迂迴供應。舟骨橫跨手腕的兩排腕骨,外力容易令其骨折後變形,再加上即使骨折亦不易察覺,種種不利因素令到舟骨骨折比其他骨折更難癒合,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舟骨骨折主要有兩類型併發症,包括骨癒合不良(mal-union / non-union)和舟骨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它們都會引致腕關節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患者初時只有輕微疼痛,運動幅度不太靈活。但隨着退化性關節炎愈來愈嚴重,患者會出現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連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舟骨易傷 —— 手腕有8塊腕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的橋樑,支撐和帶動腕骨,是最容易受傷的腕骨部位。(明報製圖)

 

移位需手術螺釘固定

輕微的舟骨骨折可以選用保守治療,雖然癒合時間比較長,但利用石膏固定手腕部位已經可以令它癒合。如果骨折位置已經移位,便需要手術復位,大多數病人可以利用X光導航作經皮(percutaneous)螺釘固定,骨折癒合率達90%以上,再配合物理治療復康療程,關節活動度及力量大多可以完全恢復。

 

植骨提升癒合率

如果延誤治療而出現的亞急性骨折(sub-acute fracture),因為骨癒合不良的機率非常高,除了用螺釘將骨折固定外,還需要同時利用腕關節鏡(wrist arthroscopy)植骨(bone grafting),提高舟骨骨折的癒合率。

最後,部分病人延誤至出現併發症才去求醫,腕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形成,這類病人只可以接受挽救性手術,關節運動幅度和力量會有較大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植骨 —— 延遲發現的亞急性骨折(左圖),骨癒合不良風險非常高,除了螺釘固定,還需要利用腕關節鏡植骨(右圖),提高癒合率。(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