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躁鬱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23 Oct 2024 04:38: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躁鬱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81%b7%e5%a0%b4%e4%b8%8d%e5%8f%97%e6%ad%a1%e8%bf%8e%e4%ba%ba%e7%89%a9-%e9%9b%99%e7%9b%b8%e6%83%85%e7%b7%92%e9%9a%9c%e7%a4%99/ Wed, 23 Oct 2024 04:3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91 【明報專訊】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論「躁鬱症」,但在醫學上來說,躁鬱症已經是一個舊名,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顧名思義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有時會情緒高漲,有時會極之低落。病名改了,實際上病人在生活上碰到的問題仍是一樣,例如大多會在職場上成為不受歡迎人物。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躁鬱症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高漲時愈爭論愈亢奮

雙相情緒障礙病人在情緒高漲、躁狂時,一般表現包括:減少睡眠但仍精力充沛、亢奮、自信心滿瀉、思維轉數快、說話語速快、容易做出衝動行為等。驟聽似乎不太壞,有自信、思維快等都是好事。然而,若和他在同一團隊工作,感受就是另一回事。
常見情况是,這類人士情緒高漲時往往會覺得其他人工作效率太低,不及自己這麼快、這麼出色,甚至會不客氣地當面批評其他人,開會時搶着說話不讓其他人發言,令大家難於協調工作。有時他情緒太亢奮,也會容易憤怒和激動,經常在工作環境大聲斥責別人。一般在同事之間說話留三分餘地、在團隊中要論資排輩等潛規則,他們可能全然置諸不理,這樣的人又怎會受歡迎?

高漲情緒逐走向極端 影響身邊所有人

萬一你的工作環境甚至團隊中,有一個經常躁狂的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首先緊記不要和他爭論,這類患者很難被說服,你和他爭論只會令他更亢奮,覺得你在挑戰他,寧願不下班也會和你爭論到底,沒完沒了。若向上司反映,把他解僱,當然消除了同事的壓力,但對解決病人的問題卻毫無幫助,他會覺得自己明明表現出色卻被人解僱。須注意,結果不一定是令他情緒低落,反而可能更高漲,因為他們中心思維是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一定可在其他公司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高漲情緒會一步步走向極端,最終影響了身邊所有人。


相關閲讀:【了解躁鬱症】躁鬱症自殺傾向更强烈 早求醫可減損害

藥物治療為主 配合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

因此,爭論和解僱都幫助不了職場上表現躁狂的患者,基本上這是一種病,要醫生診斷和接受治療才可以將情緒平復。現時治療雙相情緒障礙主要靠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抑鬱藥等,可以平衡腦內分泌令情緒穩定下來;加上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療法等心理治療,可為病人帶來一定幫助。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www.afterroberto.com/%e5%bc%b7%e8%bf%ab%e6%80%a7%e8%b3%bc%e7%89%a9%e7%97%87%e6%98%af%e4%bb%80%e9%ba%bc-%e8%87%aa%e6%88%91%e6%b8%ac%e8%a9%a6%e6%9c%89%e7%84%a1%e8%a1%9d%e5%8b%95%e8%b3%bc%e7%89%a9%e9%9a%9c%e7%a4%99%e5%82%be/ Fri, 17 May 2024 04:35: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50

【明報專訊】日圓狂跌,不少人狂掃日本貨:藥妝、手袋、電子產品……購物,或會令人身心舒暢,但當購物行為失控,導致負債累累、雜物囤積,甚至影響家人之間關係,可能是情緒病徵狀,必須正視。因為新冠疫情令消費模式轉變,「宅經濟」興起,網購成為生活習慣,購物變得更方便,會否引致更多「購物狂」(稱為「強迫性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出現呢?(編按:CBD的成因是什麼?患者大多會伴隨着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衝動購物障礙」傾向?回答以下11個問題,進行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購物狂。如何減少購物衝動?專家教你9招傍身。)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Paper Trident、Rudzhan Nagiev@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購物狂?強迫性購物症?藉購物慰藉心靈 事後有罪惡感

購物狂,曾經被收錄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 但由於研究數據不足及在醫學界未有一致定論,第四版已刪除有關診斷。

CBD大多數由精神及情緒問題引發,患者或伴隨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等,屬衝動控制障礙行為問題,因自控能力出現障礙,患者會透過購物以獲取心靈慰藉,但購物後又出現罪惡感、迷惘,情况不斷重複。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解釋,CBD會經歷4個階段,首先是期望,經常感到一股衝動,想着一些物品及思索如何購物;緊接是準備,例如上網尋找產品資料,以及預算要怎樣付款;之後便是購物,此階段患者情緒最為高漲,並產生愉悅感;最後一個階段是消費過後感到失落,亦自覺行為有錯。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強迫性購物症大多數由精神及情緒問題引發,患者或伴隨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等。(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 takasuu@iStockphoto)

購物狂自我測試:有沒有衝動購物障礙?

想看看自己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依照以下各題同意程度填上適合選項:

A. 強烈同意
B. 有些同意
C. 不同意也不反對
D. 有些反對
E. 強烈反對

  1. 當我有錢時,會忍不住花掉一些或全部。
  2. 我經常沒計劃地購物,只是因為覺得必須擁有它。
  3. 對我而言,購物是一種面對生活壓力和放鬆的方式。
  4. 我有時覺得內心有一股力量,逼自己去購物,並不時盤算何時入手及怎樣付款。
  5. 我買了一件商品後先有愉悅感,隨後又感到內疚,並自知不太合理。
  6. 遇上節日推廣及大減價時,購物衝動更大。
  7. 有些東西買了之後,我不會給任何人看,因擔心別人會認為我浪費錢。
  8. 我花極多時間上網瀏覽購物平台,以及不由自主地尋找產品的資料。
  9. 我逛商場時,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衝動,必須買點東西。
  10. 我經常購買不需要的產品,即使明知自己財政緊絀。
  11. 購物後常忘記買了什麼,大部分甚至從來不曾使用。

計分方式:
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如總分達36分或以上,你可能有「衝動購物障礙」行為

受CBD困擾個案 接受治療病情好轉

黃宗顯及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分享幾個受CBD困擾的案例: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黃宗顯(受訪者提供)

個案1:強迫症患者 瘋狂購物傷感情

女性,20歲出頭,因強迫症到精神專科求診,被發現同時出現嚴重CBD,喜歡購買精品及擺設,即使疫情期間減少外出,都繼續網上購物,數量多到家中無法存放,要租用迷你倉,不但財政出現問題,更影響與同居男友感情,幾近分手。最後女事主為挽救感情而主動求醫,積極配合藥物及心理治療,強迫症病情受控,沒再瘋狂購物,和男友和好如初。

個案2:患躁鬱症 狂買衫打扮求自信

女性,20餘歲,疫情期間因工作及生活壓力,常常情緒低落而到精神專科求醫。求醫期間,醫生發現她經常濃妝豔抹,穿戴誇張,方知她經常網購衣飾,其後診斷患上躁鬱症。當她情緒高漲時,自覺要認真打扮才有自信,會不斷購買新衣服,但此舉未能紓緩情緒,反而令經濟陷入困境。最後透過藥物治療,並按治療師建議取消所有信用卡,病情逐漸好轉。

個案3:患ADHD 缺自制力借錢購物

女性,20餘歲,因工作常常犯小錯被上司責罵,情緒低落而向精神專科求診。治療初期沒明顯改善,其後她透露每次求診後便到商場購物,專買手袋,其後愈買愈多,花光所有積蓄,並向家人借錢。最後診斷她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常衝動行事缺乏自制能力。

個案4:偏執追完美感焦慮 購物減壓

男性,20餘歲,本身是資優學生,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但性格偏執,事事追求完美,家人對他亦要求極高,以致出現焦慮不安情緒,經常四出購物減壓。因本身家境富裕,起初不察覺問題,但發展下去,多張信用卡「碌爆」,家中囤積物件愈來愈多,最終向臨牀心理學家求助,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網購風氣不會助長「購物狂」

雖然現時網購風氣盛,但黃宗顯不認為會令「購物狂」增加。他指出,患者必須本身有此傾向或其他情緒、精神問題才會引發。朱嘉麗亦指出,疫情後確有不少人有焦慮及抑鬱,她曾接觸過有患者購買大量口罩、消毒用品及檢測產品囤積家中,不過,那是由於情緒影響了理智分析,與網購普及化無直接關係。而且,不少CBD患者為了購買心頭好,會不惜長途跋涉,故不存在因購物方便了,令患者增加的情形。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朱嘉麗(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藥物+認知行為治療 大多痊癒

黃續說,CBD患者經常在腦海盤算購物計劃,如不實行便會焦慮不安,必須透過購物來釋放情緒,有不少病患如上述案例,俱為20出頭的年輕女性,而她們求診原因均不是失控購物,而是各種情緒問題。CBD患者一般都有精神科或情緒病「共病」,女性佔八、九成,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他們需借助購物紓緩負面情緒,部分更因購物引發快感,令心癮愈來愈大。不過,患者只要透過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大多數都能痊癒。

朱嘉麗補充,CBD要分階段治療,大部分病患雖知自己問題所在,卻無法自控,故治療除了心理層面,亦要與精神科或家庭醫生合作,利用藥物控制情緒,再輔以減壓練習、認知行為治療,最重要一環是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她舉例說,會建議患者取消信用卡、每天限帶現金數額、想購物時盡量找人陪伴,以及多問自己購物需要,拖延購物時間線,制衡衝動。


相關閲讀:【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知多啲:9招減購物衝動 只買「絕對需要」商品

  • 購物前先把想買的物品詳細列出,分析它是「想要」、「需要」或是「絕對需要」,釐清只買「絕對需要」,刪除「想要」的商品。
  • 遇上商品引誘時,告訴自己一周後再考慮,立即離開現場,延遲想要的欲望
  • 學習增加金錢敏感度與財務管理,減低衝動購物
  • 不重複購買相同或類似產品
  • 避免在節日推廣或大減價時逛商店
  • 只帶足夠日常生活的現金金額出門
  • 若無法控制使用信用卡,將卡交親友保管或索性取消信用卡
  • 請家人或親友陪伴逛街,勸阻你的購物衝動
  • 培養有意義的興趣和活動,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看書、聽音樂、做家務、向人傾訴等,取代衝動購物的行為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

文:彭彥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www.afterroberto.com/%e5%90%83%e9%ad%9a%e6%9c%89%e4%bb%80%e9%ba%bc%e5%a5%bd%e8%99%95-%e9%86%92%e8%85%a6%e9%98%b2%e5%bf%83%e7%97%85-%e6%b5%b7%e9%ad%9a%e6%b7%a1%e6%b0%b4%e9%ad%9a%e7%9a%86%e6%9c%89%e7%87%9f%e9%a4%8a/ Fri, 11 Mar 2022 03:1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801 【明報專訊】健康飲食中,低糖低鹽低脂及高纖等飲食原則,很多人會想起多吃蔬菜水果;其實魚在健康飲食中也佔重要一席,並且受各地飲食指引推崇。根據英國膳食指南(The Eatwell Guide)建議,成人每星期應進食2份魚類(每份熟魚肉是140克,約相等於5隻麻將牌大小),其中1份應是富含脂肪的魚(oily fish),如鯖魚、馬鮫、三文魚、虹鱒、沙甸魚等。澳洲膳食指南也指出,成人每星期進食280克魚有益健康。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相關文章:【通波仔/搭橋】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為何吃魚這麼重要?吃魚有什麼好處?富含蛋白質、硒、鋅、碘

美國心臟協會一則專題新聞,標題為〈說到健康的蛋白質食材,魚就是那道菜〉。的確,魚含豐富蛋白質、硒、鋅、碘等營養素;相比一般豬、牛、羊、家禽類食物,富含脂肪魚類更是奧米加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列出幾類魚的營養含量(見表)。美國心臟協會指出,進食海產(包括魚類)的益處包括有助預防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等。那麼,是否海魚才有高營養價值呢?澳洲膳食指南指出不論是淡水魚或海魚、養殖或野生,均一致地提供健康效益。

不少人擔心腦部功能隨年紀逐漸退化,甚至出現認知障礙症。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為減低認知障礙症風險而發表指南,指地中海飲食與減輕認知退化有關係,魚類便是這膳食裏其中關鍵要素之一。

都市生活節奏急促,多少都要面對一些壓力。長期在精神壓力之下,容易誘發負面情緒,影響情緒健康。有科學文獻指出,富含脂肪魚類的進食量,與抑鬱、躁鬱症個案數目成反比的關係;故有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奧米加3脂肪酸有助預防和治療抑鬱症。此外,奧米加3脂肪酸可維持人體血清素水平,幫助穩定情緒。

吃魚有什麼好處?醒腦防心病 海魚淡水魚皆有營養(煮得smart)

 

● 薑葱蒸三文魚

材料(4人分量):

三文魚柳240克、薑(切絲)3湯匙、葱(切絲)3湯匙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調味料:

胡椒粉2茶匙、鹽1茶匙、生粉2湯匙、橄欖油1湯匙、生抽1湯匙

 

做法:

1. 將三文魚洗淨,抹乾後以鹽、胡椒粉及生粉塗滿表面

2. 將薑、葱和橄欖油拌勻後,淋於三文魚上;隔水蒸約5至7分鐘

3. 蒸熟後,拌少許生抽進食

薑葱蒸三文魚(作者提供)
薑葱蒸三文魚(作者提供)

 

營養師貼士:

‧用蒸煮方式烹調魚柳,油量較少,可減少添加額外熱量,適合關注體重管理的人士

‧薑、葱和胡椒粉帶有天然香辛味道,鈉含量低;善用天然低鈉調味料,有助減少鹽等高鈉調味品,減低患高血壓風險

 

想認識更多營養資訊,可瀏覽社區營養服務網頁 bit.ly/3rhHZiS(食譜由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營養師提供)

文:陳星輝(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服務 註冊營養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精神健康】情緒診所:走出躁鬱 復元經驗引領同路人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8%a8%ba%e6%89%80-%e8%b5%b0%e5%87%ba%e8%ba%81%e9%ac%b1-%e5%be%a9%e5%85%83%e7%b6%93%e9%a9%97%e5%bc%95%e9%a0%98%e5%90%8c%e8%b7%af%e4%ba%ba/ Mon, 02 Dec 2019 07:28: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577
bipolar disorder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每個人都有可能墮入人生低潮,精神病康復者也是如此。如能將自身的艱苦經歷轉化成人生智慧,透過不斷學習與分享,積極裝備自己,終有一天,復元人士也能發揮所長,勉勵同路人繼續向前,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

個案

1990年代初,Domi畢業於香港大學後獲聘於一所名校教授英文,他滿腔熱誠正要實踐所學之際,卻被隨之而來的病况打亂。教師工作排山倒海的壓力,加上當時受政治環境影響,Domi病情一觸即發。他患上躁鬱症,往後20餘年,間或需要入院接受治療。

經歷發病與治療的起伏人生,Domi從未放棄自己,曾經任職不同工作,更加積極地活出自己的價值。及至近年,他報讀思健學院的「朋輩支援課程」,同時修讀「身心健康行動計劃證書帶領員」及其他課程,學習應付生活中不同變化,維持良好精神健康狀態,亦為保持競爭力做好準備。後來Domi獲聘為新生精神康復會過渡期宿舍「天悅宿」的朋輩支援員,在職場上發揮所長。

 

助認識社區 陪覆診出庭

朋輩支援員的工作是透過個人復元經驗及「過來人」的角色,與服務使用者同行,提供支援和分享經驗,從而促進彼此復元。Domi會帶領不同復元人士認識社區,帶他們參加求職面試、到醫院覆診或到法庭出席聆訊;亦會了解他們的用錢習慣,助建立理財概念,以免他們入不敷支。

在公眾教育方面,Domi不時與不同背景的受眾如醫科系及社工系學生、公眾分享他的復元故事,讓外界加深對精神病的了解。他亦會協助組織小組活動,進一步開拓朋輩支援網絡,透過日常接觸與對話,鼓勵復元人士放眼當下重拾自信人生。

如今,Domi能夠坦然面對患病經歷,亦感恩能夠在人生下半場用一己所長及人生智慧,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他認為,自己的生命經歷有助他擔任朋輩支援員時,能夠從復元人士的立場看待事物,理解他們所想:「我認為能夠為復元人士帶來快樂、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長處,是非常有意義。我希望成為復元人士的楷模,讓他們看見希望,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到。」

 

知多啲:「過來人」專家 支援朋輩同尋希望

新生精神康復會聯同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香港明愛及香港心理衛生會,獲得「思健」贊助,開展思健朋輩支援計劃,提供基本知識培訓、技巧訓練和實習。朋輩支援工作員不是特殊員工,而是在朋輩支援及自助方面的專家,幫助服務使用者提升「希望感」,親身展示復元的可能。他們以「過來人」經歷,分享保持身心健康的知識和技巧、申請社會資源的心得,以及遇到困難時的自處方法;透過平等同行的關係,深入理解服務使用者,沒有批判地接納他們。

駐機構朋輩支援服務

查詢方法
九龍南昌街332號新生會大樓2樓安泰軒(深水埗)
查詢:2319 2103
網址:bit.ly/2I5w6HM

文:鄺嘉欣(新生精神康復會思健學院計劃主任,註冊社工)

資料提供:新生精神康復會

 

]]>
【心理健康】有片:病徵非典型易被忽略 笑得食得 也可能抑鬱 //www.afterroberto.com/%e7%97%85%e5%be%b5%e9%9d%9e%e5%85%b8%e5%9e%8b%e6%98%93%e8%a2%ab%e5%bf%bd%e7%95%a5-%e7%ac%91%e5%be%97%e9%a3%9f%e5%be%97-%e4%b9%9f%e5%8f%af%e8%83%bd%e6%8a%91%e9%ac%b1/ Tue, 25 Jun 2019 05:33: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9911 【明報專訊】情緒低落,食慾不振,失眠,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就會懷疑患上抑鬱症。

偏偏有些抑鬱症患者情緒激動,煩躁易怒,甚至會大吃大喝,病情容易被忽略。醫生提醒,當一個人情緒走向負面,或經常投訴身體不適,身邊人就要注意。

 

心理健康,抑鬱症
(明報製圖、鍾林枝攝)

 

問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曾:曾繁光(精神科專科醫生)

 

抑鬱症多屬遺傳?

問:抑鬱症徵狀,一定是不開心?

鄭:經傳媒廣泛報道,大眾對抑鬱症已有較深認識。抑鬱症可通過量表初步評估,量表分為兩部分,首先接受測試者必須持續兩星期以上情緒低落,或對身邊事情失去興趣;其次是食慾改變,經常疲倦,思想動作緩慢,集中力下降,有罪疚感或有自殺傾向等6項徵狀中出現4項,而以上徵狀並非因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失調、思覺失調或服食藥物所引起,並影響日常生活,便符合「1+4」的評估標準,可能患上抑鬱症。不過,當中還有「非典型抑鬱症」,患者未必有齊上述徵狀,所以應交由醫生詳細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曾:大部分抑鬱症都與先天遺傳有關,但長時間面對壓力、酗酒或濫用藥物,也有可能引發抑鬱症。發病年齡為15至60歲,但幾歲小朋友及八九十歲的長者也會患上。
 

行為突變要留神?

問:何謂非典型抑鬱症?徵狀有何分別?

鄭:非典型抑鬱症也是抑鬱症的一種,只是患者表現出來的徵狀未符合「1+4」的評估準則。其實非典型抑鬱症,只是在實證醫學下病症分類,方便醫生溝通或研究。臨牀上需要因應病人不同情况擬定治療方案。無論是典型或非典型,骨幹都是指一個人情緒走向負面。

曾:約兩成抑鬱症患者,表現未必是抑鬱徵狀,有些可能會好煩躁成日鬧人,甚至有些看起來很快樂,但實際上可能已在思考如何了結生命。有精神解剖學研究顯示,約五至七成自殺者生前已有證據顯示患有抑鬱症,但因未被發現徵狀,結果得不到治療而輕生。曾有個婆婆常說自己心口翳痛,腸胃不舒服,看了很多專科醫生也找不到問題所在,最後轉介來看精神科;陪同一起來的兒子說,婆婆從來沒有說不快樂,但會經常罵人。經詳細問症,發現原來她每晚失眠,常有便秘,體重在一年內減少了50磅,而且因為心口翳痛,間中會為此落淚,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最後確診患有抑鬱症,服用精神科藥物後,大大減輕了心口翳痛的感覺。由於病人沒有不開心或失去興趣等抑鬱徵狀,所以親友難以察覺。因此,最重要是留意日常行為的轉變,例如最近心情突然很差、暴飲暴食等,都可能是情緒問題。

 

心理健康,抑鬱症
抑鬱徵狀——常投訴身體不適、脾氣暴躁、失眠等,都可能是抑鬱症徵狀。(Toa55@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躁鬱誤當抑鬱 食錯藥亂買樓?

問:既然是非典型,如何確診?

曾:無論是抑鬱症抑或非典型抑鬱症,都無法用儀器或驗血確診,需要靠醫生臨牀診斷。為何醫生有時會建議患者檢查身體,因為有其他疾病也會出現抑鬱症徵狀,例如曾有一個校長,突然有天拒絕洗澡及吃飯,情緒很低落,服用抗抑鬱藥後情况仍未見改善;便懷疑是大腦前額葉功能出現問題,接受磁力共振後發現腦內有一個4厘米腫瘤。其他疾病如甲狀腺分泌過高或過低、感冒、肝炎,也可能出現抑鬱徵狀,所以為了排除其他疾病,有時也會建議患者接受檢查。

 

另外,醫生要分清楚患者是躁鬱症還是抑鬱症,由於兩者初期徵狀相似,醫生也有可能走漏眼。如果是躁鬱症患者,服用抗抑鬱藥後情緒會很亢奮,覺得自己好叻,曾有病人試過胡亂購物,走去買鑽石,甚至買了1個2000萬的物業。由於抗抑鬱藥在服用後4至8星期才出現效果,如患者用藥1星期後已表現異常,就要立即轉治療方向。

 

心理健康,抑鬱症
運動預防——隔天運動、曬太陽,以及多食含奧米加3魚類和五色蔬菜,都有助預防抑鬱症。(rcaucino@iStockphoto)

 

不吃藥可以嗎?

問:治療抑鬱症,一定要食藥?

鄭:自從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出現後,治療方面就簡單得多,因為藥效高,副作用較少,但仍未簡單到只靠一種藥或固定劑量就可治療。抑鬱症是長期病患,治療期一般4至6個月,醫生開藥前要先評估病情,例如是否有高度自殺傾向,如病情嚴重便要考慮院舍治療,同時亦可配合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曾:最具成本效益的治療方法依然是抗抑鬱藥,藥物有新舊之分,新藥較少副作用;有研究顯示病人在服用新藥後情緒會好轉,不會感到難過,還會有開心感覺。不過,雖然副作用較少,但在服藥初期會有反胃及作嘔的反應,通常一至兩星期後就會好轉。

 

此外,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月前批准一種含有艾氯胺酮(esketamine)成分的噴鼻劑,應用於治療重度抑鬱症,不過艾氯胺酮成分與俗稱「K仔」的氯胺酮(ketamine)相近,所以對成癮的爭議仍然很大。除了藥物,心理治療同樣有效,而腦磁力刺激治療或直流電刺激治療,對不適合服用藥物或重度抑鬱症病人亦非常有效。

 

運動曬太陽助預防?

問:如何預防抑鬱症?

曾:有病人說,抑鬱症既然是遺傳,沒法預防,好悲哀!但其實醫學界在病理上有新發現,其中有研究指出抑鬱症可能是腦內情緒迴環(Emotional Circuits)出現問題,導致神經單元樹突損毁無法傳遞神經信號。這些研究都有助了解問題所在,所以不用灰心。另外,亦有方法可減少病情復發和預防,例如隔日做中等強度運動,曬太陽,多食含奧米加3的魚類,多吃五色蔬菜等。另外,朋友支持及家人互信,都有助控制病情。
 
文:Genki

插圖:杜思頴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微電流激活快樂 醫6星期花10萬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中大最新研究 – 抑鬱藥治胃病 胃部如「小腦袋」 情緒壓抑可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健康】獨力湊仔拒援手 單親媽鬱爆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23_11.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23_12.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23_13.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23_14.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23_15.mp4;

]]>
【男性健康】靜觀男人心:元專注力 管好自己的心 //www.afterroberto.com/%e5%85%83%e5%b0%88%e6%b3%a8%e5%8a%9b%e7%ae%a1%e5%a5%bd%e8%87%aa%e5%b7%b1%e7%9a%84%e5%bf%83/ Mon, 15 Apr 2019 10:07: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241 【明報專訊】這星期在一個男士小組裏,安排男士靜心聽一段包含不同聲音的聲頻,邀請他們留意一下身體、情緒和腦內念頭有什麼變化。發現腦袋會自動為我們編寫許多故事,讓我們信以為真。

許多男士會把收到的信息,轉化成為畫面去思考,小組裏10個男士,不約而同表示當聽到聲音,會立時看到聲音帶動而來的畫面;接下來,各人如何與這些故事的畫面互動,就因人而異了。

 

靜觀男人心 男性健康 元專注力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
圖﹕陳俊偉

 

沉醉浪聲 錯過其他聲音

聲頻共有9段不同的聲音,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的背景聲音。有人聽到海浪聲時,因為從小愛海,並且有很多很好的聽海浪聲回憶,他立時走進了海邊的畫面,靠在大石旁放鬆享受海浪聲,就這樣走進了美好回憶裏;即使聲音轉了,他也沒有從回憶走出來,於是錯過了接下來的聲音,當驚醒過來,聲頻已播到最後一段,中間究竟有什麼聲音出現,他一無所知。

另一個男士也很喜歡海邊,當聽到海浪聲時,他並沒有走進大海的畫面,只在留意海浪聲的大小強弱;當聲音轉換時,他也立時留意自己的心情,隨聲音的轉變而轉變了。

 

聲音牽動情緒 時喜時躁

有人也留意到自己的喜惡感覺如此強烈,當聽到美好、輕鬆的鋼琴聲,心情會變得輕鬆愉悅;當聽到港鐵月台的廣播,便升起了人多擠迫的畫面,心情立時變得煩躁焦慮。原來我們的情緒如此容易被牽動,一點點的刺激,腦袋便會幫我們編寫好一個又一個熟悉的故事,讓我們以為這聲音和以前所聽的相同聲音,是在同一個處境,彷彿回到過去似的。

 

專注力修習 安在當下

當邀請組員把注意力放在聽到的聲音上,發現他們容易會被聲音帶進自己的故事裏,於是專注力有時會游走,不能安於聲音上。而能持續專注聆聽聲音的組員,往往是在專注自己的專注力,這個能力名叫「元專注力」(meta attention)。意思是,他們除了專注聆聽聲音外,有更大範圍的專注, 就是留意到自己專注力的移動,覺察自己每一刻所聽到東西,就好像喜歡海浪聲的組員,他沒有把自己放置在大海的畫面裏,只在一旁察覺自己每刻所聽到的聲音,他一直在聆聽聲音,沒有走進腦袋內游走的思緒而離開當下。

靜觀裏持續的專注力修習,就是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心,了解外面的刺激如何輕易把思緒帶進腦袋編寫的故事,以致離開了當下。當有能力察覺自己的思緒如何游走,並且能夠把心持續安在當下,那就是「元專注力」了。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有更多男士靜觀為本情緒學習課程,詳情:www.facebook.com/CaritasMenCentre

男士熱線:2649 9158

 

相關文章: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男性健康】靜觀男人心:男人的委屈

【性本善】靜觀男人心:讓身體解鎖——男人的擁抱

知多啲:4%港人患驚恐症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重度抑鬱患者 四成現時無法可治

與躁鬱症搏鬥30年 康復者做義工尋回自我

 

文:侯雪媚(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男士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督導主任)

 

]]>
與躁鬱症搏鬥30年 康復者做義工尋回自我 //www.afterroberto.com/%e8%88%87%e8%ba%81%e9%ac%b1%e7%97%87%e6%90%8f%e9%ac%a530%e5%b9%b4-%e5%ba%b7%e5%be%a9%e8%80%85%e5%81%9a%e7%be%a9%e5%b7%a5%e5%b0%8b%e5%9b%9e%e8%87%aa%e6%88%91/ Mon, 04 Mar 2019 09:09: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306 【明報專訊】昌維與躁狂抑鬱症搏鬥30多年,多次出進醫院,3年前入住康復宿舍,最初覺得無聊,一度考慮離開。參與宿舍義工隊後,到海灘拾垃圾、探訪居家長者、幫殘疾人士推輪椅,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能力幫助別人,再次找到生命的價值。

昌維鼓勵其他康復者多參與義工活動。「任何人都必須要走出框框以外,對生命才找到新的探索。」

常言道「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幫助別人的確並非必然。對一般人而言,要在忙碌的生活抽時間擔任義工已經不容易;而對於精神病康復者而言,要走出低谷,重新獲得扶助他人的勇氣與能力就更艱難。從前一路走來得到外界的支援,到復元後,回過頭來為別人崎嶇的路途添上一分暖意,當中的滿足與意義,就是幸福所在。

躁鬱症,
▲走出框框——康復者應走出框框,找到生命的價值。(baramee2554@iStockphoto)

患有躁狂抑鬱症的昌維,與疾病搏鬥多年,一直在情緒高漲與鬱悶之間浮沉。他早於1980年代起發病,多年來進出不同醫院,記憶早已變得迷糊:「有一次,我入住青山醫院,人完全無法運作,更曾被綁在病牀上動彈不得。我爸爸說當時他來探望我,我卻想打他,我對這些已經沒有印象。」

昌維病情一度好轉,至1996年他在深圳工廠工作時認識了後來的太太,兩人成婚後與女兒過着愉快生活。10年過去,昌維因工作過忙,未有按時用藥,以致再度病發入院,需要回港就醫。昌維因病失去了工作,又因欠下債務無力償還,要宣告破產。生命的曲折,輾轉之下他來到新生精神康復會,昌維在醫護人員及社工轉介下入住葵涌石籬宿舍,至今已有3年。

「我有少少條件助人 很感恩」
昌維入住宿舍初期,難以適應新環境。當時,他自覺一無所有,又無法與妻女見面,情緒變得不穩。此外,他對於作息有時的宿舍生活,覺得百無聊賴又感到焦慮,更一度考慮離開宿舍。幸獲社工開解,讓他漸漸明白到休息也是一種活動,不一定要工作繁多才是充實,調整心態過後,昌維才慢慢接納新環境。現在的他視宿舍如寄宿學校,更認識了不少朋友:「我喜歡熱鬧,喜歡參與不同活動,也會和舍友說說內心事。」

躁鬱症,
▲幫助別人——康復者透過做義工接觸不同人,發現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R_Tee@iStockphoto)

在社工呼籲下,昌維加入了共善行義工隊。他第一次的義工活動是到大澳參與清潔海岸垃圾活動及觀看白海豚:「我本來是個容易焦慮的人,但活動時眼見人人也面帶微笑,氣氛輕鬆,加上陽光很好,讓我感覺很舒服平安。」各式各樣的義工活動讓昌維感受甚深,例如為中風癱瘓的病人推輪椅、探訪獨居長者等,也令他對生命有不同想法:「早前探訪獨居長者時,我看見有舍友精神狀態較差,神情呆滯,也不太會說話,讓我想到過去自己也曾像他一樣。雖然,我也不及正常人般精靈,但已經很感恩,自己仍然有少少條件去幫助別人。」

現在,昌維在九龍灣上班,主要處理文書資料工作,與家人關係甚好,周末會和朋友外出晚餐相聚,偶爾抽空擔任義工,過着沒有壓力的生活。回想當初,由自我形象低落,到找到生命的價值,他走過了一段難忘的經歷:「雖然我有精神病,但早年我對精神病了解不多,故與其他精神病人也有隔膜,甚至會害怕他們。然而,精神病患者不一定會攻擊別人,其實病患者也會有表現脆弱的時候。」昌維續說,擔任義工令自己有所得着,現在他會鼓勵其他康復者多參與義工活動。昌維認為任何人都必須要走出框框以外,對生命才有新的探索。

文:何啟明(新生精神康復會宿舍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復康者領同路人走出迷路 //www.afterroberto.com/%e5%be%a9%e5%ba%b7%e8%80%85%e9%a0%98%e5%90%8c%e8%b7%af%e4%ba%ba%e8%b5%b0%e5%87%ba%e8%bf%b7%e8%b7%af/ Mon, 28 Jan 2019 05:03: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713 【明報專訊】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模式趨向復元為本,「復元」不再局限於「沒有病徵」、「不用吃藥」,而是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來重建有意義的生活。

復元人士在精神健康服務擔當更重要的角色,其中朋輩支援服務讓復元人士將自身經驗轉化成獨特的服務資歷,幫助「同路人」,這正正是實踐復元為本的服務模式的重要元素。

復康者領同路人走出迷路
▲分享經驗——雖然朋輩支援者並非專業人士,但其獨特的經驗,本身已是一個「見證」,可為同路人帶來希望。(Kenishirotie@iStockphoto)

 

■個案

從被安慰到施援手 更具同理心

「現在請大家分享一下今個星期發生了什麼事呢?」美芳向組員提問。她是一名躁鬱症患者,病發前在一間跨國企業任職,在10多年復元旅程中接受過不同的服務。當她認識到外國的復元概念,便萌生當朋輩支援者的念頭,並於5年前接受訓練,成為機構裏第一個朋輩支援員。她其中一項日常工作就是帶領復元小組。

「我參加了中心的旅行活動,同會員出去走走,幾好呀。」

「這陣子我手的舊患嚴重了,有時拿不到重物。」

一名陪着廿多歲兒子參加的母親加入討論說:「他,要叫先肯『郁』呀,食完藥好像『謝晒』,我也沒辦法。」

這時美芳的自身經驗可謂大派用場:「我要食好多藥,有次有個重要約會,但因為吃藥後太睏而失約了。」除了講述了服藥後的副作用,她也分享一些方法如何克服,組員聽得投入之餘也互相給予意見和支持。

 

因應情况裁剪復元故事

美芳雖然已經帶過不少小組,而且內容是自己參與編訂,所以倒背如流,但她仍然會用心預備每一次的活動,當中最具挑戰的莫過於回應參加者的問題,以及如何因應情况裁剪自己的復元故事。她坦言曾經無數次「撞板」,例如有會員聽完分享後沒有預期反應,甚至冷言相待,要拿揑得準確是靠經驗累積而來。這只是朋輩支援者工作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關顧復元人士:「我們都是同路人,有些事情不用多說。我不會一開始就問太多私人問題,又或者只問『食了藥未呀?』,這樣反而做不到關心,我會覺得是一個壓力。不過我們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要建立到關係,他們都會願意分享。」

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她曾經很介意被初相識的同路人問及自己的傷痛,人同此心所以會特別小心。

此外,她亦試過遇上復元人士、家人甚至同工質疑朋輩工作不夠專業。「我會解釋給他知道朋輩支援是什麼,再說說我們的工作,雖然我們不是專業輔導員或社工,但我希望其他人了解到我們的獨特性。如果是同路人不理會我們就慢慢去嘗試、慢慢去探索,先去嘗試發掘不同的話題。」

美芳強調,有系統的培訓、持續的進修和工作的前景也是朋輩圈子關心的問題。「開始時未掌握到自己的定位,確實需要時間和機會與其他專業溝通,但這工作我愈做愈開心,因為陪伴會員行復元的路,真的很有意義!希望其他朋輩都可以在工作單位發揮自己的優勢。」

朋輩支援服務在香港的發展雖然不到10年的時間,正在發芽成長,但已受到服務單位以及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在2016年,政府推出「精神病康復者擔任朋輩支援者的先導計劃」,並於2017/18年度起把朋輩支援服務常規化。於2017年約有50名兼職或全職朋輩支援者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中途宿舍或康復單位提供輔導和支援。目前更約有15名全職的朋輩支援者於醫管局轄下的醫院工作。

雖然服務愈見普及,但很多服務使用者和照顧者都不了解其工作內容,甚至不知道他們的存在。通常有興趣投身朋輩支援服務的人會先接受訓練,目前已有機構提供有系統的課程,內容涵蓋精神健康知識、基本的輔導技巧、如何分享復元故事、實習等等。

一般來說,朋輩支援者的工作內容包括組織小組活動、透過面談或電話傾談了解服務使用者的近况,有時會出外探訪,也會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情緒支援。朋輩支援工作員亦會籌辦精神健康教育活動,增加公眾人士對精神病康復者的正面認識。

 

如同「見證」 更具說服力

你可能有疑問,這些工作不是已經有專業人士,例如社工、輔導員、個案經理負責嗎?朋輩因着身分不同,其獨特的經驗可帶來新刺激和景象。首先,朋輩支援者可以投入更多時間予個別服務使用者。同樣的服務流程,由於復元人士是真正的同路人,執行起來或會比醫護人員和社工更有同理心和耐性。再者,他們本身就是一個「見證」,行出來已有一定說服力,帶給服務使用者希望,是其他專業人士難以取代。他們更可以成為不同持份者之間的溝通橋樑,筆者最近做了一項調查,訪問發現朋輩的分享使家人照顧者理解到復元人士為重建生活而努力、慢慢懂得欣賞其優點,並改善了關係。可見朋輩有助家人及大眾可以更宏觀面對精神健康的課題。

另一個常見的疑問就是人生的經歷各有不同,朋輩支援者的經驗對其他人未必有效。無可否認,每一個病患經驗是獨特的,面對的生活挑戰不盡相同,但有兩點是毋庸置疑的——這些病患及復元的經驗都是極其寶貴,而在病患中也有共通的部分,如心理社交特色、對藥物的反應及掙扎、尋找工作的難處、污名化及歧視、自我價值重整等等,就着這些話題,同路人之間的分享會變得更有分量、更有意義。

朋輩支援服務在香港正在發芽成長,往後的發展除了增設更多常規職位外,還要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持續地支持復元人士將個人經驗轉化成優勢。

 

文:謝樹基教授、袁穎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標籤反常行為 懶理背後問題 「你有情緒病」不是萬能key //www.afterroberto.com/%e6%a8%99%e7%b1%a4%e5%8f%8d%e5%b8%b8%e8%a1%8c%e7%82%ba-%e6%87%b6%e7%90%86%e8%83%8c%e5%be%8c%e5%95%8f%e9%a1%8c-%e3%80%8c%e4%bd%a0%e6%9c%89%e6%83%85%e7%b7%92%e7%97%85%e3%80%8d%e4%b8%8d%e6%98%af%e8%90%ac/ Mon, 03 Sep 2018 03:56: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4898 隨着精神科的診斷趨於精細,現時有關精神病的診斷,已被仔細分類為焦慮症、抑鬱症、躁鬱症等情緒病。當遇到身邊人出現情緒問題及反常的行為,市民大眾亦很容易將之標籤為患上精神病的表現。其實精神健康的問題自古已有,是否必須根據現代醫學方法才能解決?實在值得深思。

明仔今年15歲,過去數月精神緊張、心情差,意志消沉至不想上學。父母及學校均認為他患有抑鬱症,需要尋求臨牀心理學家的支援。

今天,社會大眾習慣把不接受的行為歸咎於精神、心理問題,坊間的討論、報章的報道,往往追溯事主是否患有精神病。「因為他有思覺失調,所以有暴力傾向」,試圖以此作解釋,將問題歸咎於事主。其實這是過於簡化、偽科學,甚至不負責任。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背後的心理,就需要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家庭關係、生活情况、社區環境等等。

現代精神病學 比古智慧更落後?

其實明仔在去年開始,上學時遭受同學長期欺凌、毆打,導致身體多處受傷,需要停學數月接受手術治療。事後,校方懲罰了涉事同學,又安排轉班,但之後就沒有其他跟進,甚至勸阻明仔母親不要報警。而且在雨傘運動後,明仔變得不信任警察,寧願獨自處理問題,在校園裏他選擇躲避欺凌他的同學,受傷後他變得善忘,成績退步。

家庭環境方面,明仔生於大陸,小時候隨母親來港與父親團聚。一家三口居住天水圍某公共屋邨的狹窄單位中,邨內充塞各種經濟民生問題,他和母親分別目擊過有人跳樓自殺。父母屬藍領階層,父親每晚工作夜歸,一家要等他放工後晚上十點多才一起晚飯,因此明仔午夜後才上牀睡覺,早上六點半起牀準備上學,長期睡眠不足。由於家貧,明仔除了打機,沒有別的娛樂和嗜好。管教方面,因父母讀書少工作忙,教導方式也是責罵為主,一家三口可謂非常「躁底」。

一個年輕人在這樣環境下生活,每天獨自面對着不安、睡眠不足、沒有運動、缺乏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信任……變得憂鬱、焦慮是誰之過?要改變的是誰?把他診斷為抑鬱症或創傷後遺症,甚至「對症下藥」,教他改變思維等等,是否本末倒置?將責任歸咎於父母,亦不見得合理,咒罵社會亦無補於事。

自古以來,生活充斥着大大小小的災難、創傷。直到上世紀,才有精神科醫生或心理學家治理這些問題。當今醫學昌明,但在精神健康的領域,發達國家不見得比發展中國家優勝。精神專科還未成熟的地區,對於異常的行為,通常有自己一套解讀和處理方法。

傳統中醫視精神科為內科,與五臟六腑息息相關。21世紀科學終於趕上,「發現」原來消化系統與精神健康不可分割。原來,不定時的作息可導致心理問題;原來,運動有益情緒……這些家喻戶曉的智慧,傳統的健康生活習慣,是否真的需要專家批核,才能被證明為有效?

環顧當今香港社會,個人主義高漲。人的價值取決於個人的成就,個人的成就亦被簡化為他一個人的努力。抬舉DSE狀元,其實間接否定其他考生的價值,忽視了教師的貢獻。當生命的價值只建立在個人的成就上,失敗,自然變得不能接受。

「我要快樂」反而變壓力

西方個人主義亦鼓吹個人的快樂。近年,不少團體鼓勵市民追求快樂,卻沒有深入討論快樂的定義。社會文化潛移默化,我們經常會自問:「我是否快樂?」久之,我們製造了「人生一定要快樂」的假象。若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它一定不會持久,因為感覺容易受環境影響,是短暫、易變的。

「我要快樂」可以變成另一種壓力、不切實際的幻想。名人的輕生,提醒我們:人,無論多成功,有多少粉絲,亦不保證感覺快樂。生命有涯,感覺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不同宗教哲學提供對快樂的另一種解讀。與其追求一些短暫、易變的快樂感覺,歷代智者教我們學習放下個人主義,施比受更為有福,知足常樂。

改善生活習慣 或勝專家治療

我們在盲目追求短暫快樂的時候,有多少個明仔被忽略、被犧牲?明仔所需要的,並不一定是專家的治療,例如改善一些生活習慣,反可事半功倍。我建議明仔早點睡,若父親不能爭取早點回家,明仔可以提早吃飯,等父親回來再共度時光。與其坐在家裏打機,明仔可以參與一些群體運動,既能鍛煉身體,亦能交友。

身為鄰居,你我可以主動關心、幫助明仔一家,給予鼓勵,甚至協助他們向學校尋求公義。在生活上或教育子女方面,你我可以提供資訊、簡單提醒,或作明仔的師友。在社區層面,我們可以為大家爭取多一點支援、權益。不能只有生存沒有生活,亦不能只有生活沒有生命。我們可以在這追求幸福快樂的生命旅途中互勉。

精神健康一環扣一環,緊扣着生活習慣、家庭關係、鄰舍關係和社會的價值觀,我們不一定要把我們的精神健康外判給專家。

文:陳濬靈(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13e7e383b8f96b90b3498b5205cd43bf.jpg全面了解——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及心理,必須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家庭關係及生活情况等,不能將判斷簡單化。(XiXinXing@iStockphoto,設計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13e7fea8f9896966c2f33830183e3b62.jpg關注狀元——傳媒報道集中留意DSE狀元、尖子身上,變相忽視了其他考生及教師的價值。(資料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13e81231a4b42e98b76db51aebcb2a49.jpg一舉兩得——養成參與群體運動的習慣,比起坐在家裏打機,更能鍛煉身體及建立社交。(XiXinXing@iStockphoto);

]]>
留言「R.I.P.」其實鼓吹輕生? 專家:不轉發消息 勿美化悲劇 //www.afterroberto.com/%e7%95%99%e8%a8%80%e3%80%8cr-p-%e3%80%8d%e5%85%b6%e5%af%a6%e9%bc%93%e5%90%b9%e8%bc%95%e7%94%9f%ef%bc%9f-%e5%b0%88%e5%ae%b6%ef%bc%9a%e4%b8%8d%e8%bd%89%e7%99%bc%e6%b6%88%e6%81%af-%e5%8b%bf%e7%be%8e/ Mon, 13 Aug 2018 04:13: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4658 盧凱彤墮樓逝世,不單傳媒廣泛報道,不少人也在社交媒體留言,有人惋惜、有人痛心、有人大罵。大家在抒發情感,變相廣泛傳送輕生的信息;即使一句R.I.P.(Rest in Peace),看似簡單表達惋惜及祝福,專家卻指出其實也美化自殺行為,增加有情緒困擾的人輕生念頭。

網上悼念等於鼓吹自殺?莫非要網上噤聲?

專家鼓勵趁此機會,直接與受情緒困擾的朋友討論事件,了解對方對輕生或死亡想法,是有效的援手。

盧凱彤墮樓逝世的消息,傳統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社交平台亦洗版式瘋傳,可說是無處不在。不少人留言表示惋惜,甚至說尊重她的決定。

情緒病患者對號入座 觸發輕生念頭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這些廣泛報道、留言及分享,尤其是當事人為名人或藝人,會影響有輕生念頭的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曾做研究,蒐集2005至2009年間韓國13名偶像輕生個案,研究對社會自殺率的影響,發現於藝人自殺後的一星期內,自殺率有所上升。「這與傳媒報道篇幅、輕生藝人的背景及特點有關,尤其是對歌迷或年齡背景相近的人士,影響較大。」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表示,「自殺報道內容愈詳盡,愈易讓有輕生念頭的人拿來比較,例如認為自殺的藝人是成功的偶像,但最後也要自殺,就會認定自己的生存價值更低,增加輕生念頭」。受情緒病困擾的人,會把同是患有情緒病的死者,與自己聯繫起來,對號入座,誤以為精緒病患者接受治療後也走上絕路,繼而觸發輕生念頭。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指出,有一名正接受治療的躁鬱症病人,近期病情反覆,上周看到新聞後,情緒變得非常波動,擔心自己會步上後塵,強烈希望家人陪伴,但家人未能即時配合,令病人情緒大受困擾,擔憂得接近精神崩潰。「病人需要重新調整藥物,亦要向她解釋情緒病情因人而異,每個病人的心身狀態及身邊支援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應集中處理自己病情。」治療目的是希望病人重拾復康希望。麥永接認同,名人輕生新聞對身心健康人士影響不大,但對於有自殺念頭的情緒病人則有影響,「他們可能會模仿,認同此舉是解決方法,或者擔心自己步上後塵」。

「尊重死者決定」 令人誤解輕生獲認同

每當有名人輕生的消息傳出,不少人在社交平台帖文寫下R.I.P.(Rest in Peace)表達惋惜及祝福,但原來簡單的留言可能美化了這個悲劇。葉兆輝指出,「願死者安息本是好意,但同時卻有可能予人錯覺,死者去了另一個世界便會獲得平靜,而生者則要繼續在現實生活中掙扎求存,美化了整件事」。另有不少網民留言呼籲「尊重死者決定」,麥永接表示雖然這是出於善意,但可能令到受情緒問題困擾人士誤解,輕生獲得認同,為被認可的解決方法之一。

那麼開宗明義留言責罵反對,一定不會鼓吹自殺吧?

麥永接表示,指摘死者,會令有輕生念頭人士覺得其他人不明白他們的困擾,增加無助感,更不敢與其他人傾談。

「登上樂土」字眼 予人死後無憂錯覺

既然支持或反對也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果,豈非要齊齊在網上噤聲?

非也,何永雄指出在社交平台上表達傷痛,發泄情感是人之常情,但盡量避免用上如「登上樂土」等意思的字眼,予人死後無憂的感覺,美化死亡。較理想做法是留下傷心的emoji,避免轉載和廣傳消息,減少觸發受情緒困擾病人的輕生念頭。葉兆輝表示在社交平台轉發消息,除非是帶有正面信息例如某人曾克服困難達至成功等,否則大家應避免廣傳負面消息,尤其抱有八卦心態的分享,因為網絡世界無界限,如果本身有自殺念頭的人看到,有可能會帶來負面效果。

文: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91e249bd722052582484c17646308f7.jpg(stnazkul@iStockphoto / 明報製圖,設計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91e38db085e0d0582a1577d124d3a0b.jpg葉兆輝(許朝茵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91e4ea1051cce24b39c37f61b613284.jpg何永雄(受訪者提供);//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91e5a43d9f7deb70673d437fc017488.jpg麥永接(資料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91e6874f14aa6f781b7201079a880ff.jpg主動關心——發現朋友情緒不穩,應主動關心,更可借輕生新聞,了解對方是否有尋死意欲,好言相勸。(tuaindeed@iStockphoto,設計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