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躁狂抑鬱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躁狂抑鬱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注意自殺警號 預防和及早處理自殺危機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6%b3%a8%e6%84%8f%e8%87%aa%e6%ae%ba%e8%ad%a6%e8%99%9f-%e9%a0%90%e9%98%b2%e5%92%8c%e5%8f%8a%e6%97%a9%e8%99%95%e7%90%86%e8%87%aa%e6%ae%ba%e5%8d%b1%e6%a9%9f-%e8%a1%9b%e7%94%9f%e8%99%95/ Fri, 19 Aug 2022 04:51: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171 以下是自殺的常見徵狀,若身邊的人有這些情况,他可能是出現了自殺的危機:

自殺的警號

食慾、睡眠明顯增多或減少

持續情緒低落、不安或易激動

對事物失去興趣、不願與人接觸

感到絕望或沒有生存的意義

不斷自責,例如重複表達自己「冇用」、「負累他人」

性格或行為突然有明顯轉變,例如本來節儉的人變得胡亂花費

在網上瀏覧有關死亡或自殺的方法或地點

主動提及或在社交媒體留言有關死亡或自殺,例如「那種自殺方法死得冇咁辛苦呢?」、「我想死」

將心愛或貴重之物,例如珠寶、保險箱鎖匙、屋契或有紀念價值的物件交給信任的人

叮囑或安排身後事、立遺囑

跟親友道別 ,叮囑親友好好照顧自己

預備自殺工具,例如繩、炭或收集藥物等


相關文章: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預防和處理自殺危機

建立良好精神健康

有不少研究發現,良好的精神健康有助預防自殺。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和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等,都能促進精神健康。此外,盡早處理情緒困擾或精神疾患,例如喪親之痛、抑鬱症、躁狂抑鬱症或焦慮症,也能大大減低自殺的風險。

詢問自殺意圖

想自殺的人心情普遍是矛盾的,而他們自殺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多個。親友直接詢問當事人的自殺意圖,不但不會促使他們付諸實行,反而能讓他們有機會說出心底話,身邊的人可以分憂,同時也能協助他們解決困難和提供支援。

盡早求醫

親友如有懷疑 ,應盡快協助當事人尋求醫護人員的診治,處理他們的自殺危機或/和情緒困擾。

做好預防措施

多陪伴當事人,減少他們獨處的機會,避免讓他們濫用藥物和酗酒,也不要讓他們獲得有潛在風險的物品,例如收起多餘的藥物、利器和鎖好窗花,也有助預防自殺。

持續留意和關心

 親友可以耐心聆聽當事人的傾訴,讓他們抒發情緒,並給予鼓勵和支持。親友要注意,縱使當事人就診後情緒好轉,身邊的人宜持續關懷和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 這樣也有助他們康復。

提供實際幫助

 親友可協助當事人解決困難、處理壓力來源或提供實際的幫助,例如提供經濟支援或分擔照顧工作,也有助預防自殺。

—勿掉以輕心

 對於自殺問題,我們宜慎重處理,不要輕視潛在的危機或相關的可能性。


注意自殺警號 預防和及早處理自殺危機 (衛生處方)
適時以耐心聆聽當事人的傾訴,讓他們抒發情緒,並給予鼓勵和支持,有助預防自殺危機的出現。(網上圖片)

如有需要,當事人或親友可向以下的社區資源尋求協助

1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 : 2389 2222
2 撒瑪利亞會 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2382 0000
3 生命熱線 24小時預防自殺熱線:2382 0000
4 利民會 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3512 2626
5 明愛向晴軒 24小時危機支援熱線:18 288
6 香港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Open 噏」 WhatsApp/SMS:91 012 012(24小時)
7 醫院管理局 24小時精神健康專線:2466 7350
8 社會福利署 熱線服務:2343 2255

如欲了解更多相關的精神健康資訊,可瀏覽「陪我講 Shall We Talk」網頁 : https://shallwetalk.hk/zh/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此外,疫情正在升溫,建議大家盡快接種新冠疫苗,提供有效保護,免於感染後出現併發重症甚至死亡。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死亡風險極高的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其他免疫力較弱人士,應盡快接種以保護自己,並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撰文:  鍾燕群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
e代精神:多角度觀察 別以顏色入罪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f%bc%9a%e5%a4%9a%e8%a7%92%e5%ba%a6%e8%a7%80%e5%af%9f-%e5%88%a5%e4%bb%a5%e9%a1%8f%e8%89%b2%e5%85%a5%e7%bd%aa/ Mon, 19 Aug 2019 06:21: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035
e代精神:多角度觀察 別以顏色入罪
圖片來源:(JulNichols@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疾病分類學(Nosology),顧名思義,就是一門將各類疾病作有系統分類的學科。疾病分類的原則,是根據病因、病理,組織形態、解剖等作出分類。比如世界衛生組織,每10年便會修訂一次《國際疾病分類》,目的就是讓世界各地(美國除外,有自己的一套)的醫療機構建立診斷的基礎,更是公共衛生組織統計發病率的標準,亦為保險行業作理賠的依據。

可是,上世紀的疾病分類礙於對生物學沒有足夠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病與病灶之間的確實關係。例如,因為早年沒發現瘋狗症之病原體,當時只是根據一些早期徵狀,把這種被狗咬過之後的行為變異,分類為精神病之一種;又因缺乏對人體新陳代謝之認識,沒有區分一型和二型糖尿病,令單一治療在同樣被診斷為糖尿病的不同患者,出現天淵之別的反應。

硬歸類分化社會 無助理性討論

科技進步,很多疾病分類已很清晰,比如透過血液化驗便能知道求診者有沒有糖尿病; 做心臟電腦掃描便知道患者有否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可是在精神科的領域,各種行為心理病的分類依然模糊。比如精神分裂病(出現幻覺和妄想)和躁狂抑鬱症(情緒徘徊高漲和抑鬱兩極)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在臨牀上,確有大量患者同時出現兩種病之不同輕重程度病徵,以至醫學界採納向度的取向(dimensional approach),把這類看成一個光譜(Spectrum),即不同病者有不同傾向,以至各個傾向亦有不同輕重之分,好比形容一種味道,用品酒師的語言,某酒有很重花味和少許木味等。若硬要把某患者歸類為某一種病,那是過分依賴類別取向(categorical approach),而忽略當中一些細節分別,導致妄下判斷,治療不能個人化。

現代社會,人都喜歡分類,如把自己歸為黃或藍,非黑即白。套用疾病分類學曾經面對過的困難,不難理解,說自己黃的一群不可能想法價值觀完全一致,說是歸藍的取態與判斷亦不可能一模一樣。常見撐什麼的請進群組、反對什麼的請自動unfriend退出之呼籲,若只把個別突出之人士之言行亂扣某一派帽子,只會令社會分化,無助理性討論,更莫說凝聚力量,共建和諧。

精神科的診斷,都是靠醫生經驗,透過和病者長期的接觸和了解。看人亦然,要多角度觀察,別以顏色入罪,別讓深交多年的朋友因為一場社會運動而決裂。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
與躁鬱症搏鬥30年 康復者做義工尋回自我 //www.afterroberto.com/%e8%88%87%e8%ba%81%e9%ac%b1%e7%97%87%e6%90%8f%e9%ac%a530%e5%b9%b4-%e5%ba%b7%e5%be%a9%e8%80%85%e5%81%9a%e7%be%a9%e5%b7%a5%e5%b0%8b%e5%9b%9e%e8%87%aa%e6%88%91/ Mon, 04 Mar 2019 09:09: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306 【明報專訊】昌維與躁狂抑鬱症搏鬥30多年,多次出進醫院,3年前入住康復宿舍,最初覺得無聊,一度考慮離開。參與宿舍義工隊後,到海灘拾垃圾、探訪居家長者、幫殘疾人士推輪椅,發現自己原來也有能力幫助別人,再次找到生命的價值。

昌維鼓勵其他康復者多參與義工活動。「任何人都必須要走出框框以外,對生命才找到新的探索。」

常言道「施比受,更有福」,有能力幫助別人的確並非必然。對一般人而言,要在忙碌的生活抽時間擔任義工已經不容易;而對於精神病康復者而言,要走出低谷,重新獲得扶助他人的勇氣與能力就更艱難。從前一路走來得到外界的支援,到復元後,回過頭來為別人崎嶇的路途添上一分暖意,當中的滿足與意義,就是幸福所在。

躁鬱症,
▲走出框框——康復者應走出框框,找到生命的價值。(baramee2554@iStockphoto)

患有躁狂抑鬱症的昌維,與疾病搏鬥多年,一直在情緒高漲與鬱悶之間浮沉。他早於1980年代起發病,多年來進出不同醫院,記憶早已變得迷糊:「有一次,我入住青山醫院,人完全無法運作,更曾被綁在病牀上動彈不得。我爸爸說當時他來探望我,我卻想打他,我對這些已經沒有印象。」

昌維病情一度好轉,至1996年他在深圳工廠工作時認識了後來的太太,兩人成婚後與女兒過着愉快生活。10年過去,昌維因工作過忙,未有按時用藥,以致再度病發入院,需要回港就醫。昌維因病失去了工作,又因欠下債務無力償還,要宣告破產。生命的曲折,輾轉之下他來到新生精神康復會,昌維在醫護人員及社工轉介下入住葵涌石籬宿舍,至今已有3年。

「我有少少條件助人 很感恩」
昌維入住宿舍初期,難以適應新環境。當時,他自覺一無所有,又無法與妻女見面,情緒變得不穩。此外,他對於作息有時的宿舍生活,覺得百無聊賴又感到焦慮,更一度考慮離開宿舍。幸獲社工開解,讓他漸漸明白到休息也是一種活動,不一定要工作繁多才是充實,調整心態過後,昌維才慢慢接納新環境。現在的他視宿舍如寄宿學校,更認識了不少朋友:「我喜歡熱鬧,喜歡參與不同活動,也會和舍友說說內心事。」

躁鬱症,
▲幫助別人——康復者透過做義工接觸不同人,發現自己也有能力幫助別人。(R_Tee@iStockphoto)

在社工呼籲下,昌維加入了共善行義工隊。他第一次的義工活動是到大澳參與清潔海岸垃圾活動及觀看白海豚:「我本來是個容易焦慮的人,但活動時眼見人人也面帶微笑,氣氛輕鬆,加上陽光很好,讓我感覺很舒服平安。」各式各樣的義工活動讓昌維感受甚深,例如為中風癱瘓的病人推輪椅、探訪獨居長者等,也令他對生命有不同想法:「早前探訪獨居長者時,我看見有舍友精神狀態較差,神情呆滯,也不太會說話,讓我想到過去自己也曾像他一樣。雖然,我也不及正常人般精靈,但已經很感恩,自己仍然有少少條件去幫助別人。」

現在,昌維在九龍灣上班,主要處理文書資料工作,與家人關係甚好,周末會和朋友外出晚餐相聚,偶爾抽空擔任義工,過着沒有壓力的生活。回想當初,由自我形象低落,到找到生命的價值,他走過了一段難忘的經歷:「雖然我有精神病,但早年我對精神病了解不多,故與其他精神病人也有隔膜,甚至會害怕他們。然而,精神病患者不一定會攻擊別人,其實病患者也會有表現脆弱的時候。」昌維續說,擔任義工令自己有所得着,現在他會鼓勵其他康復者多參與義工活動。昌維認為任何人都必須要走出框框以外,對生命才有新的探索。

文:何啟明(新生精神康復會宿舍主任、註冊社工)
編輯:陳淑安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性本善】情愛妄想症 堅定不移地自作多情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0%a7%e6%9c%ac%e5%96%84%e3%80%91%e6%83%85%e6%84%9b%e5%a6%84%e6%83%b3%e7%97%87-%e5%a0%85%e5%ae%9a%e4%b8%8d%e7%a7%bb%e5%9c%b0%e8%87%aa%e4%bd%9c%e5%a4%9a%e6%83%85/ Sun, 09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40ea11d78220df76ad49496f54f1365f 【明報專訊】電台DJ麻利在社交平台貼上心形圖案的照片(圖),一名癡情狂迷卻認定是麻利送給他,繼而跟蹤對方及犯下傷人案件。

有人在facebook寫一段情深文字,或貼一個心形圖案,你認定他在向你示愛?你深信他暗戀你很久?精神科醫生說是「情愛妄想症」作怪!妄想症究竟有幾多種?社交平台會否催化情愛妄想?

DJ麻利在社交平台貼上心形圖案的照片,一名男子認為是麻利對他暗示有好感,不時跟蹤她。一次跟蹤時,男子襲擊與麻利同行的男DJ,因而被捕。法庭上,精神科醫生援引一系列例子,評估被告患有妄想症,辯方則認為被告只是想像力豐富。法庭判決被告六個月醫院令。

到底如何界定妄想症?

妄想症有很多種,幻想與某人談戀愛或被某人暗戀,且信念堅定不移的,叫「情愛妄想症」(Erotomanic Type)。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說,臨牀上,大概每半年遇到一至兩宗這類個案。

患者多單身 對象多為社會地位高

情愛妄想的患者有一些特徵,麥永接說﹕「患者相信妄想對象已偷偷傾慕、暗戀自己一段時間,而該對象通常是日常生活上很少接觸或碰面的對象,而社會地位或其他客觀條件通常比患者優勝,例如是名人、明星、上司等,如果發生在醫院,對象好多時是醫護人員。」患者很多時會認定對方先愛上自己,聽患者引述,對象會以一些無關痛癢或不可思議的方式,甚至藉一些身體語言、動作,或透過媒體示愛。但除情愛方面,患者在生活上其他方面的心理、思想行為,通常很正常。

麥永接說,患者一般是未婚或離婚人士,已婚個案亦見過。「曾有一位太太,幾天睡不好,日日夜夜瀏覽facebook,看到一個朋友公開寫的文字,就認定對方暗戀自己。那段日子正好是情人節,她走在街上見到周圍張貼傳達愛意的句子及告示,就認定是對方傳給她的示愛信息。」她告訴丈夫,丈夫懷疑她有精神問題,帶太太求醫。

妄想跟想像力豐富不同,麥永接解釋﹕「一般人即使富有想像力,亦未必會對自己的想法如此深信不疑,通常考慮到客觀事實,抱懷疑態度。」例如﹕懷疑對方可能對自己有意思,或懷疑自己會否過分敏感;但妄想症患者會堅定地認為,對方一定是向自己發放示愛信息,該信念堅定不移,不會因任何辯論、客觀事實及證明而動搖。

斷症過程,精神科專科醫生會細心分析患者叙述的妄想事件是否脫離現實,且是否屬無法動搖的歪曲信念;亦會參考背景相似的人會否有類似想法,抑或只屬患者個人想法。麥永接指,情愛妄想症一般有以下成因﹕

◆生理因素﹕

不少研究發現,與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失衡有關

◆心理因素﹕

患者在情愛方面的經歷比較崎嶇,或暫時沒有親密伴侶;自尊心或自我形象較低落,覺得自己沒有人愛

◆其他因素﹕

家族遺傳,或因其他精神科問題(如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而引起情愛妄想症

麥永接以上述太太的個案為例,治療時,一方面會處理她的睡眠問題,配合藥物處理多巴胺失衡的情况,而過程中因發現她與丈夫關係出現問題,亦需作相應處理。「以前,精神科界認為妄想症很棘手,因要改變病人的想法,並不容易。但近年最新研究發現,有超過一半病人對藥物治療有正面反應,服食一些處理多巴胺失衡的藥物後有改善;配合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可嘗試慢慢改善患者的想法。」麥永接說,一開始不會強行拆解及分析患者的妄想事件,但當用藥及進行心理治療一段日子,再與患者傾談時,患者的想法會逐漸清晰,慢慢發現之前的情愛事件只屬自己的妄想。

家人多聆聽 不宜反駁

較嚴重的情愛妄想症患者,可能會對妄想對象作出騷擾行為。例如有些患者覺得對方愛上自己,但因客觀因素阻礙而不得見面,便極力主動嘗試聯絡對方,例如電話、電郵,甚至親自拜訪、跟蹤等,亦曾有患者天天送花給醫療人員。一旦患者發現這些自製的「浪漫」遙不可及,感到被拒絕,便可能做出自毁行為,甚至因愛成恨而傷害別人。不過,這些嚴重個案並不常見。大部分患者與妄想共存、受妄想纏繞而沒有影響他人,只對自己及家人造成困擾。

情愛妄想症的患者,一般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會主動求醫,通常靠家人發現。如不處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能都會圍繞這妄想而受影響,久而久之令其妄想信念更穩固,時間愈長愈難處理。麥永接提醒﹕「家人不要急於與患者爭辯及作理性分析,甚至吵架,患者信念根本不會輕易動搖,無助治療,反而引起不信任,從此封口,絕口不提妄想內容,令家人無從得知他的情况。」可是,亦不能認同患者的妄想,因會加強他的信念。只須聆聽、與患者溝通,集中處理因妄想而引起的困擾心情,加強患者的信任,從而鼓勵求醫。

隨facebook等社交平台普及,公開展示的文字及圖像信息,會不會激發妄想行為?麥永接說,臨牀所見,病人數目沒有因而增加。近年遇上的妄想症個案中,患者都會談及社交平台上被暗戀的例子,但未必是由這些方式誘發病情。

文:吳穎湘、勞耀全

圖:imtmphoto、SZE FEI WONG yanukit@iStockphoto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10/news/_10yd101.jpg;]]>
【明報專訊】電台DJ麻利在社交平台貼上心形圖案的照片(圖),一名癡情狂迷卻認定是麻利送給他,繼而跟蹤對方及犯下傷人案件。

有人在facebook寫一段情深文字,或貼一個心形圖案,你認定他在向你示愛?你深信他暗戀你很久?精神科醫生說是「情愛妄想症」作怪!妄想症究竟有幾多種?社交平台會否催化情愛妄想?

DJ麻利在社交平台貼上心形圖案的照片,一名男子認為是麻利對他暗示有好感,不時跟蹤她。一次跟蹤時,男子襲擊與麻利同行的男DJ,因而被捕。法庭上,精神科醫生援引一系列例子,評估被告患有妄想症,辯方則認為被告只是想像力豐富。法庭判決被告六個月醫院令。

到底如何界定妄想症?

妄想症有很多種,幻想與某人談戀愛或被某人暗戀,且信念堅定不移的,叫「情愛妄想症」(Erotomanic Type)。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說,臨牀上,大概每半年遇到一至兩宗這類個案。

患者多單身 對象多為社會地位高

情愛妄想的患者有一些特徵,麥永接說﹕「患者相信妄想對象已偷偷傾慕、暗戀自己一段時間,而該對象通常是日常生活上很少接觸或碰面的對象,而社會地位或其他客觀條件通常比患者優勝,例如是名人、明星、上司等,如果發生在醫院,對象好多時是醫護人員。」患者很多時會認定對方先愛上自己,聽患者引述,對象會以一些無關痛癢或不可思議的方式,甚至藉一些身體語言、動作,或透過媒體示愛。但除情愛方面,患者在生活上其他方面的心理、思想行為,通常很正常。

麥永接說,患者一般是未婚或離婚人士,已婚個案亦見過。「曾有一位太太,幾天睡不好,日日夜夜瀏覽facebook,看到一個朋友公開寫的文字,就認定對方暗戀自己。那段日子正好是情人節,她走在街上見到周圍張貼傳達愛意的句子及告示,就認定是對方傳給她的示愛信息。」她告訴丈夫,丈夫懷疑她有精神問題,帶太太求醫。

妄想跟想像力豐富不同,麥永接解釋﹕「一般人即使富有想像力,亦未必會對自己的想法如此深信不疑,通常考慮到客觀事實,抱懷疑態度。」例如﹕懷疑對方可能對自己有意思,或懷疑自己會否過分敏感;但妄想症患者會堅定地認為,對方一定是向自己發放示愛信息,該信念堅定不移,不會因任何辯論、客觀事實及證明而動搖。

斷症過程,精神科專科醫生會細心分析患者叙述的妄想事件是否脫離現實,且是否屬無法動搖的歪曲信念;亦會參考背景相似的人會否有類似想法,抑或只屬患者個人想法。麥永接指,情愛妄想症一般有以下成因﹕

◆生理因素﹕

不少研究發現,與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失衡有關

◆心理因素﹕

患者在情愛方面的經歷比較崎嶇,或暫時沒有親密伴侶;自尊心或自我形象較低落,覺得自己沒有人愛

◆其他因素﹕

家族遺傳,或因其他精神科問題(如思覺失調、躁狂抑鬱症等)而引起情愛妄想症

麥永接以上述太太的個案為例,治療時,一方面會處理她的睡眠問題,配合藥物處理多巴胺失衡的情况,而過程中因發現她與丈夫關係出現問題,亦需作相應處理。「以前,精神科界認為妄想症很棘手,因要改變病人的想法,並不容易。但近年最新研究發現,有超過一半病人對藥物治療有正面反應,服食一些處理多巴胺失衡的藥物後有改善;配合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可嘗試慢慢改善患者的想法。」麥永接說,一開始不會強行拆解及分析患者的妄想事件,但當用藥及進行心理治療一段日子,再與患者傾談時,患者的想法會逐漸清晰,慢慢發現之前的情愛事件只屬自己的妄想。

家人多聆聽 不宜反駁

較嚴重的情愛妄想症患者,可能會對妄想對象作出騷擾行為。例如有些患者覺得對方愛上自己,但因客觀因素阻礙而不得見面,便極力主動嘗試聯絡對方,例如電話、電郵,甚至親自拜訪、跟蹤等,亦曾有患者天天送花給醫療人員。一旦患者發現這些自製的「浪漫」遙不可及,感到被拒絕,便可能做出自毁行為,甚至因愛成恨而傷害別人。不過,這些嚴重個案並不常見。大部分患者與妄想共存、受妄想纏繞而沒有影響他人,只對自己及家人造成困擾。

情愛妄想症的患者,一般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更不會主動求醫,通常靠家人發現。如不處理,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能都會圍繞這妄想而受影響,久而久之令其妄想信念更穩固,時間愈長愈難處理。麥永接提醒﹕「家人不要急於與患者爭辯及作理性分析,甚至吵架,患者信念根本不會輕易動搖,無助治療,反而引起不信任,從此封口,絕口不提妄想內容,令家人無從得知他的情况。」可是,亦不能認同患者的妄想,因會加強他的信念。只須聆聽、與患者溝通,集中處理因妄想而引起的困擾心情,加強患者的信任,從而鼓勵求醫。

隨facebook等社交平台普及,公開展示的文字及圖像信息,會不會激發妄想行為?麥永接說,臨牀所見,病人數目沒有因而增加。近年遇上的妄想症個案中,患者都會談及社交平台上被暗戀的例子,但未必是由這些方式誘發病情。

文:吳穎湘、勞耀全

圖:imtmphoto、SZE FEI WONG yanukit@iStockphoto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10/news/_10yd1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