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認知障礙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2 Nov 2024 08:01:3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認知障礙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每100長者11患輕度認知障礙 「修復」記憶要有法:卡牌數獨遊戲 訓練專注力兼醒腦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6%82%a3%e8%bc%95%e5%ba%a6%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4%bf%ae%e5%be%a9%e8%a8%98%e6%86%b6%e8%a6%81%e6%9c%89%e6%b3%95-%e5%8d%a1%e7%89%8c%e6%95%b8%e7%8d%a8%e9%81%8a%e6%88%b2/ Fri, 22 Nov 2024 08:01: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39

【明報專訊】「出門時有沒有鎖門?」「關掉煮食爐了嗎?」你或身邊長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這些問題嗎?有沒有方法治療記憶力衰退呢?

記憶力變差是正常老化現象。據統計,每100名香港老年人中,約11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記憶力相較同齡人差。這階段的老年人,日常自我照顧並沒有太大問題;但當發展成腦退化,對獨立處理日常生活就有一定程度影響。(編按:職業治療師會針對記憶下降人士的記憶受損階段,設計不同記憶步驟治療方案,兩種常用的治療法包括:「補償法」和「修復法」,其中可透過玩記憶卡配對遊戲或數獨,有助訓練長者的專注力、提升思維及腦部活躍度。)

認知障礙:記憶認知能力下降 記憶力衰退可修復嗎?

研究指到2039年,香港將有逾30萬60歲以上老年人罹患腦退化症。患者因記憶和認知能力下降,很可能會損害日常活動的自理能力,例如購物、煮食、做家務、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理財,甚至穿衣服、洗澡等。記憶力衰退會影響日常生活自理,繼而影響整體生活質素。患者通常需要家人或醫療人員支援,才能處理日常起居生活。

每100長者11患輕度認知障礙 「修復」記憶要有法:卡牌數獨遊戲 訓練專注力兼醒腦
據統計,每100名香港老年人中,約11人患有輕度認知障礙,若發展成腦退化,患者的記憶和認知能力會下降,對日常生活質素會有一定影響。如何改善記憶力衰退呢?

藥物治療成效低 職業治療介入

有方法治療記憶力衰退嗎?藥物治療可能難以改變認知和日常活動能力;因此,非藥物治療就顯得非常必要。好消息是,儘管輕度認知障礙患者有認知和記憶問題,但仍保留學習新資訊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為正常老化而記憶力差或是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採取有效的預防或早期介入措施,幫助他們緩解記憶和認知能力下降的趨勢,並減少對日常活動功能和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職業治療師會根據個人需要,設計合適治療方案。

每100長者11患輕度認知障礙 「修復」記憶要有法:卡牌數獨遊戲 訓練專注力兼醒腦
(明報製圖)

記憶過程涉3步驟:收錄、儲存、提取

介紹職業治療針對記憶下降人士的治療方案前,首先需要了解記憶過程,當中涉及3個步驟:

1. 收錄:將需要記下來的資料收錄於腦內
2. 儲存:把收錄資料儲存
3. 提取:把儲存資料提出應用

兩種常用治療法

針對患者的記憶受損階段,職業治療師會設計不同記憶步驟治療方案。以下是兩種常用治療法。

補償法

這方法是在第3個記憶步驟「提取」階段發揮作用,主要用於幫助因記憶受損而缺乏提取儲存資料能力的患者,把資料取出應用。例如:

1.透過電子日曆等輔助工具,記下重要約會

2.使用智能手機或記事本,把家人的電話號碼記錄下來

3.使用便利貼,在家中當眼地方貼上,例如提示要小心爐火

修復法

這方法是在第一個記憶步驟「收錄」階段發揮作用,主要用於幫助訓練老年人專注力,提升思維及腦部活躍度。例如:

1. 記憶卡配對遊戲

2. 數獨

3.數字迷宮遊戲

每100長者11患輕度認知障礙 「修復」記憶要有法:卡牌數獨遊戲 訓練專注力兼醒腦
腦力訓練–玩數獨、記憶配對卡、數字迷宮遊戲,有助訓練老年人專注力,提升思維及腦部活躍度。(happyday@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串合時地人物 記憶策略減衰退

除了上述利用遊戲來增強腦力、減低記憶力衰退的治療模式外,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職業治療研究團隊現在正研發利用記憶策略,減慢老年人由於記憶力衰退及認知變化,而可能引致日常生活功能退化的治療模式。使用關聯法,用時間、地點、人物、物件,把需要做的日常活動加以分析,並把這些資料串合一起。例如「明天(時間)要到醫院(地點)覆診,女兒(人物)會陪同覆診,覆診時需要帶上覆診紙及身分證(物件)」。

團隊計劃開發一個應用程式,方便老年人日常在家中使用,以減慢記憶功能衰退,繼續應付日常生活所需要,例如購物、煮食、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理財等。

隨年紀增長,老年人認知能力可能下降,影響日常獨立活動,這些影響對有記憶障礙或早期認知障礙的老年人更為顯著。作為預防措施,當老年人在記憶障礙階段仍然能夠學習時,使用修復法,有助延遲認知退化對日常活動的影響。

每100長者11患輕度認知障礙 「修復」記憶要有法:卡牌數獨遊戲 訓練專注力兼醒腦
長者招募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知多啲:職業治療師 治療什麼人?

每人都有自己的「職業」,例如學生、家庭主婦、司機、廚師、會計,以至退休人士,而每一個職業都涉及自我照顧、照顧家人,工作、娛樂等。但有人因疾病或意外,導致不能獨立地參與自己「職業」。職業治療師就是為他們設定合適治療,重建他們獨立地參與自己「職業」的能力。

文:廖佩儀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教授、職業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www.afterroberto.com/%e8%85%a6%e9%80%80%e5%8c%96%e8%80%85%e5%9b%9e%e5%ae%b6-%e5%bf%98%e8%a8%98%e5%9b%9e%e5%ae%b6%e8%b7%af%e7%b7%9a-%e8%88%87%e5%ae%b6%e4%ba%ba%e5%a4%b1%e6%95%a3-%e8%b9%a4%e8%b7%a1app-%e6%8c%89%e6%8e%a3/ Mon, 28 Oct 2024 08:25: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28 【明報專訊】全港現有逾10萬名腦退化患者。在筆記本寫下是日工作清單,剛到巴士站,清單連同回家路線忘得一乾二淨——腦退化症患者每日徘徊在與家人失散的邊緣。屈臣氏集團和賽馬會耆智園合作推出「耆跡守護網」計劃,在全港逾500間百佳超市、屈臣氏等全線門市的逾1200部流動裝置安裝「友里蹤跡」應用程式,協助照顧者尋找走失患者。(編按:耆智園2021年透過網上問卷訪問576名腦退化患者的照顧者,發現逾三成受訪者家中患腦退化症親人曾走失,四成則因擔心親人再走失而禁止他們單獨外出。)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供腦退化患者隨身攜帶、連接「友里蹤跡」手機應用程式的「守護蹤」電子裝置現由左方黃色扁身圓形的第一代,升級至右方白色長方體的第二代,定位系統能接收更廣信號。(鄧家烜攝)

照顧者按掣報失 裝置掃描定位

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期望計劃能將香港塑造為腦退化症友善社區。

耆智園與科大3年前合作研發手機應用程式「友里蹤跡」,照顧者先在程式輸入患者資料,再讓患者隨身攜帶體積小於半隻手掌的「守護蹤」電子裝置。「守護蹤」有定位功能,照顧者憑程式能掌握患者的大概位置。若發現患者走失,照顧者可按「報失」鍵,程式會將失散消息通知其他安裝程式的用家,只要用家在裝置開啟藍牙,裝置便能自行收發信號。一旦「守護蹤」進入用家裝置50米範圍內,裝置便能掃描定位,協助照顧者偵測和尋回失散親人。

【腦退化者回家】忘記回家路線、與家人失散 超市等裝友里蹤跡App 照顧者按掣報失
屈臣氏集團和賽馬會耆智園合作推出「耆跡守護網」計劃,協助偵測及尋找走失的腦退化症患者 。左起為賽馬會耆智園總監郭志銳、屈臣氏集團企業傳訊及屈臣氏品牌營銷總監李民漢、百佳超級市場董事總經理吳逸群、百佳旗下TASTE店舖經理吳翹暉,以及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教授陳雙幸。(鄧家烜攝)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3年尋回140宗 攜醫生證明申請

團隊稱應用程式創立至今3年,下載量超過5萬,共收到350宗報失,當中140宗尋回。計劃早前收到創科署近900萬元資助,擴展應用程式和升級裝置的定位系統。耆智園至今已派發逾4300個「守護蹤」,有需要者帶同腦退化醫生證明書到耆智園便能申請。

屈臣氏集團將成為全港首個零售商和耆智園合作推出「耆跡守護網」計劃。屈臣氏集團企業傳訊及屈臣氏品牌營銷總監李民漢表示,沙田、觀塘、東區、黃大仙和葵青區是全港最多走失個案的地區,集團在這些地區有近150間門市,有信心擴大程式網絡覆蓋率達1.5倍。

百佳旗下TASTE店舖經理吳翹暉憶述,曾遇見一名70多歲伯伯在店內罐頭貨架前徘徊近一小時,詢間得知他想買糖果給女兒。吳後來協助伯伯致電女兒,才發現女兒已40多歲,伯伯原來患有腦退化。百佳超級市場董事總經理吳逸群形容超市是「長者集中地」,集團已為逾萬名員工提供逾8000小時培訓,識別腦退化患者,期望前線能提供協助。

耆智園2021年透過網上問卷訪問576名腦退化患者的照顧者,發現逾三成受訪者家中患腦退化症親人曾走失,四成則因擔心親人再走失而禁止他們單獨外出。郭志銳希望計劃為照顧者提供另一選項,在保障患病親人自由同時,放下害怕親人走失的心頭大石。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www.afterroberto.com/%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8%85%a6%e9%80%80%e5%8c%96%e7%97%87%e7%97%85%e7%a8%8b-%e6%bc%ab%e9%95%b7%e5%91%8a%e5%88%a5%e6%b4%bb%e5%9c%a8%e7%95%b6%e4%b8%8b/ Fri, 25 Oct 2024 08:41: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20 【明報專訊】[編按: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當腦退化病人連最親近的人也認不出時,就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無論他們變得如何,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生活。」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務必將照顧重擔減輕!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要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而家居亦要補充醫療設施,如醫療牀、輪椅等。(byryo@iStockphoto)

腦退化病程可達10年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減重擔

步入小禮堂,第一眼見到達哥大頭照片掛在中央。相信任何認識他的人,看到照片時,心裏必定即時泛起暖意,甚至不自覺地咧嘴含笑,向他回應。達哥是長青開心果,我們常說:「同達哥一齊,個個鐘頭都是happy hour(歡樂時光)。」在追思會中,大家盡是不捨與感恩。

達哥生於1933年,足足比我大22年,但不要以為年齡差距會把我們拉開;相反,我們每次見面就是「雞啄唔斷」,因為大家有太多共同話題。達哥喜歡攝影,對相機極有研究;對於每款型號操作竅門、如何擊中拍攝效果,他總能如數家珍。除此,達哥是熱愛旅行的拍友,邊旅遊邊拍攝的經驗,他說來眉飛色舞,而聽者亦悠然神往。另外,他更是一名資深茶客,對普洱茶學問尤其淵博。所以,我和他又怎會沒有話題呢?記得達嫂(達哥的太太)曾認真地問過:「咁啱channel,你們是否失散了的兄弟呢?」

當然,達哥與我沒有血緣關係,相識只因為達嫂是我工作上的「大家姐」。她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輩,數十年前我剛轉往醫院老人科工作時,她已是高級的護士領導人。當時無論大小醫生、老嫩護士,一碰到達嫂總會心悅誠服地冠以Miss字。達嫂退休後某一天,回來醫院找我,問道:「梁醫,我想refer阿達給你看。可以嗎?」老師有命,我當然樂於效勞。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漫長,照顧者宜先尋找外援,以減輕照顧的重擔。(圖片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缺皮質醇 須終身服補充藥

所以,我與達哥第一次見面時,他的身分是我的病人。他患有愛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是缺乏足夠皮質醇(cortisol)所致。皮質醇由腎上腺分泌,是人體重要荷爾蒙,可發揮調節及代謝功能。當人體遇上感染、病變或受壓時,皮質醇可協助抵抗。相反,如缺乏就會疲倦不堪,潰不成軍,甚至喪命。對愛迪森氏症患者來說,皮質醇補充至為重要,他們需要終身無間斷地服用補充藥物。

因此,達哥每次覆診時,我總會提醒:「老兄,一定要記得食藥,否則後果嚴重。生病或手術前要告知醫生,加大皮質醇劑量!」達哥聽後,總是笑嘻嘻回應:「收到,doctor。我知道我是『無兵司令』!沒有外援肯定『死梗』。你放心,你給我的『補給兵』,我依時依候食硬佢!嘻嘻。」

達哥就是一個開朗、樂觀、積極,甚至是頑皮的人。他點子多多,每次見面,總送我們一些新奇小玩意,如:聲控自動摺疊器、手掌大小五用背囊、九式水果去皮機……有時就弄出一盒盒隱世美食,如朱古力榴槤餅、秘製雞屎藤、八寶銷魂雞等。不過,最使大家開懷的是他與老妻同遊時一堆堆趣聞。所以,達哥每3個月的1次覆診,就是診所內歡樂時光,一直維持10多年,達哥亦由病人身分成為我的知心老兄。

阿茲海默症:年齡愈大 罹患風險愈高

不過,在2015年開始情况有變。達嫂向我說出達哥的徵狀,希望安排檢查。老實說,未做檢查,大家已多少猜到結果。但是,診斷還是要做。一般來說,醫生評估包括詳細病歷、藥物、身體檢查、精神及記憶評估等;還需要一些檢驗,如血液測試。而為進一步找出腦部問題,還可能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而我安排達哥接受正電子掃描檢查,由於他的腦部退化病變很明顯。

有了結果,我就告訴達嫂:「是 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已過了早期。」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達嫂聽了之後,只是「啊」了一聲,沒有再追問下去了。這也不奇怪,一個在老人科病房打拼幾十年的人,長年與老人疾病打交道,又怎會不清楚腦退化症呢?

腦退化症惡化 說話不清鬧脾氣拒服藥進食

雖然如此,我仍忍不住叮囑達嫂:「達哥現在大腦功能已明顯受損,無法正確連結記憶,產生出來的混亂信息會引致妄想及游走。日後會陸續出現失語、失禁、失能、日夜顛倒、吞嚥困難等,相信你最清楚。所以,一定要及早做好準備,目前只有你倆同住,遲早出事。你也接近80歲,不可能是家中唯一照顧者。快快着手聘請外傭姐姐幫忙。一般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肯定是持久戰!無論如何,你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蒐集資源,內應外合,務必要將照顧重擔減輕!」

達嫂果然是一名聰慧賢妻,達哥在她照顧下活得自在。但是,腦退化症仍是會惡化。約4年前,達哥開始說話不清,常因未能表達而鬧脾氣,又因吞嚥困難經常拒絕進食。而最頭痛是,他有時不肯服用皮質醇補充藥物。為此,他在2年間3次進出醫院,每次情况都極為嚴重。尤其在2021年那次,達哥染上嚴重吸入性肺炎,血壓降得奇低;抗生素及物理治療也未能將肺內痰涎清除。達哥呼吸衰竭,血氧驟降至警號,但二氧化碳卻高企。若不做進一步治療,達哥必死無疑。

究竟是「做」還是「不做」呢?當時大家經過一番掙扎。「做」是指支氣管鏡手術,將儀器放進肺內把痰清除,然後再施以抗生素治療;同時亦要用上胃管餵食,開始時用鼻胃管,穩定之後,再做胃造口管道。從此,達哥便只能用胃管進食。「不做」就是什麼介入性手術也不做,讓病人自然停止呼吸。

達嫂目睹過不知多少苟延殘喘、生不如死的病人,決定是十分艱難。然而,經過徹夜難眠及與女兒充分商量後,達嫂終於告訴我:「上兩次在醫院吊皮質醇藥物後,他都能『醒目』地回家。我期望只要餵到藥,他或者可以再撐多一下。所以,我們希望再給大家多一次機會。梁醫,你就安排做吧!」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回家安心自在走最後一程

於是,胸肺科醫生立即替達哥做了手術。兩星期後,達哥肺炎康復,食物及藥物可透過胃造口喉管餵食,精神及血壓都穩定,可以回家了。但出院時,達嫂提出了請求:「梁醫,你可否以後來家裏看阿達?我們已決定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送阿達進醫院。大家已有心理準備,他有多久時間,我們就聚多久。安靜地在家,阿達必定是最安心,而我們亦是最放心。」

從此開始,我每隔兩星期便家訪達哥一次。他們已搬往與女兒同住,新家除了面積較大,照顧人手亦有輪替及增添;而且補充了不少設施,除了醫療牀、步行架及輪椅外,還有吊機、坐磅、沐浴椅、氧氣機及各種護理用品。設備恍如一間標準醫院病房,但佈置依足老房子的模樣。莫說達哥,我每次到訪也感到舒適自在。

出院後,達哥雖然已不能走動,但達嫂仍會替他編排日常活動;每天有用餐、運動、電視、音樂、沐浴的時間等。很多次我到訪時都是達哥的電視時間,他盯着電視,時而微笑,時而開懷,不捨得移開視線;尤其看到孫儷在《甄嬛傳》的舉動時,彷彿像一個小粉絲。不過,當時的達哥連最親近的老妻也認不出。他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只有當下–腦退化症病人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當下。(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提及人物,M Isolation 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高錕太太:「變得如何也應有權利開心過活」

接着3年,達哥都是活在當下,沒多大憂愁。雖然已認不出我,但有人和他聊天,總是本能地反應,尤其當我和他道別時,他偶爾會揮手咧嘴作「拜拜」狀。

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腦退化的家人,漸漸變了另外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人,無法跟我們像從前一樣的相處,但無論他們變得如何,他們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過生活的。」我深信達嫂和她的女兒們肯定是做到了。今年8月一個早上,達哥在家中安然離世。我趕至為他簽署死亡證,這次道別,他雖然未能向我作出任何的回應,但我看到他嘴角微微上揚,正正就好像是說「Goodbye, my dear friend」。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吞嚥困難人士月餅、年糕易黏食道  慕絲月餅軟餐減黏度同應節 //www.afterroberto.com/%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4%ba%ba%e5%a3%ab%e6%9c%88%e9%a4%85-%e5%b9%b4%e7%b3%95%e6%98%93%e9%bb%8f%e9%a3%9f%e9%81%93-%e6%85%95%e7%b5%b2%e6%9c%88%e9%a4%85%e8%bb%9f%e9%a4%90/ Wed, 21 Aug 2024 08:25: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36

【明報專訊】食物不單可果腹,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華人傳統歡度佳節,一家人聚首,長者尤其重視,定必準備一桌盛宴,團圓兼大快朵頤,享受節日氣氛。因此,受年老退化或健康問題困擾的人,都不應因疾病影響對美食的追求;就算是吞嚥困難的長者,透過精緻軟餐,都能以味覺慶祝節日,感受幸福。(編按:兩款慕絲質地的月餅軟餐,一款是甘薯蛋黃蓮蓉月餅,另一款為創新的紫薯黑糖栗子月餅,以紫薯蓉作為外層,配以黑糖及幼滑的栗子餡料,適合素食人士、痛風及糖尿病患者食用。)

吞嚥困難人士月餅、年糕易黏食道  慕絲月餅軟餐減黏度同應節
月餅軟餐–兩款慕絲質地的月餅軟餐,分別是甘薯蛋黃蓮蓉月餅和紫薯黑糖栗子月餅,讓老友記都可以安心享用應節食物。(animicsgo@iStockphoto/作者提供/明報製圖)

吞嚥困難:食物過軟或硬 易「落錯格」致肺炎 細味月餅軟餐

因年紀漸長,或長期病患如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中風等,影響咀嚼、吞嚥及口水分泌,導致咀嚼及吞嚥困難,是其中一個困擾長者及照顧者的飲食難題。

由於患者吞嚥能力逐漸衰退,常見徵狀如流口水,易被鯁住,進食期間或餐後咳嗽,無法由吸管吸收食物,食物殘渣留在舌頭上或口腔周圍,食物倒流到鼻或口腔等。因此,需要改變食物質地,將之變軟變碎甚至打成糊狀,以令食物更容易經食道送到胃部消化。如果食物軟硬度不適中,可能會導致鯁住,甚至「落錯格」,食物走進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等危急狀况。

年糕、糉、月餅 易黏食道生危險

傳統應節食品,例如年糕、糉子、月餅等,質地較黏口。對於患吞嚥困難的病人,容易黏在喉嚨或食道而產生危險。這時候,一份家居精緻軟餐可讓家中吞嚥困難的長者,與家人開心地同桌慶祝節日,一起享用應節食品。聖雅各福群會於2017年起推出家居精緻軟餐,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營養軟餐,令長者能保持尊嚴地進食,重拾生活樂趣。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有營全糊餐 解凍隔水蒸即可

「盛饌」軟餐是已煮熟的急凍食品,採購本地時令食材,由香港廠房製造,廚師人手挑筋攪碎,使用薑、葱、大地魚粉等天然調味料,煮熟後放入急速冷凍櫃,不添加防腐劑,可冷藏6個月,只需解凍並隔水蒸熱即可享用。

軟餐由註冊營養師分析營養及製作營養標籤,為確保軟餐營養均衡,一份200克包括一肉一菜的軟餐,當中提供14克蛋白質及4克膳食纖維,配搭家中一碗粥或飯,可提供一餐營養所需。近年亦新推出集齊菜肉飯營養的餐盒套裝,每份240克當中,除了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及纖維量,再增加了25克根莖類碳水化合物,即等於半碗飯,完整進食一餐的餐盒分量,即可提供足夠營養需要。

吞嚥困難人士月餅、年糕易黏食道  慕絲月餅軟餐減黏度同應節
瑞士汁雞髀餐盒由營養師設計,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纖維,有完整一餐所需的營養。(作者提供)

不同地區對軟餐的軟硬度、黏稠度等的標準不同,常用標準包括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日本的通用設計食品UDF、台灣飲食質地製備指引草案等;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同香港中文大學食品研究中心及香港大學吞嚥研究所,制訂本地化的「照護食標準指引」,共分為9個級別,為用家及生產商提供統一指引(詳情可瀏覽「照護食」網站:www.carefood.org.hk)。盛饌軟餐經言語治療師評估,符合香港「照護食標準指引」及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第四級(全糊餐、高度黏稠)之要求,即等同日本通用設計食品不用咀嚼的標準,評估為需進食糊餐的吞嚥困難人士,可安心食用。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或因肌肉衰退、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 注意進食痰多咳嗽 預防4方法

知多啲:慕絲月餅軟餐減黏度 外層紫薯蓉痛風及糖尿病患可食

了解到長者及照顧者希望與家人一齊慶祝節日,盛饌定期推出節日系列軟餐食品,包括農曆新年的軟餐鮑魚盆菜、年糕及蘿蔔糕,端午節的糉,以及快將推出市場的中秋節月餅。

今年推出兩款慕絲質地的月餅軟餐,一款是甘薯蛋黃蓮蓉月餅,外層番薯蓉加入普洱茶,帶淡淡茶香,配以幼滑的蛋黃及蓮蓉餡料,是傳統經典滋味;另一款為創新的紫薯黑糖栗子月餅,以紫薯蓉作為外層,配以黑糖及幼滑的栗子餡料,適合素食人士、痛風及糖尿病患者食用。盛饌月餅使用較健康及黏度較低的食材製作,確保有需要人士可以安心享用質地改變後的月餅,與家人一同人月兩團圓。

除了位於灣仔聖雅各福群會滋味廚房、上環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和荃灣懷愛長者鄰舍中心的分銷點,亦與樂善堂合作於樂善復康站寄賣。盛饌亦提供網上訂購及送貨,直接急凍冷運送貨到家中,減輕照顧者準備膳食的壓力。詳情可瀏覽網頁gracefulmeal.sjs.org.hk或WhatsApp至6846 2333了解。今年中秋,為家中有需要老友記準備好應節食品,一起開心過節。

文:余韋樂(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b4%9e%e6%82%89%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5%85%88%e5%85%86%e8%a1%8c%e7%82%ba%e8%bd%89%e8%ae%8a%e5%ae%9c-%e5%bb%b6%e7%97%85%e6%83%85/ Fri, 12 Jul 2024 08:0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75

阿茲海默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認知障礙症,佔所有病例六成,成因是腦細胞出現病變而逐漸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患者會出現健忘、表達及行動能力衰退等8個先兆,病情更會隨時間惡化。雖然現時治療已有突破,惟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預防及延緩疾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治療的大方向。

阿茲海默症佔認知障礙症六成病例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從60歲開始只有約1%,之後每5年會增加一倍;年屆85歲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見此症的發病率會隨着人口老化而愈見嚴重。在本港,據醫院管理局統計數字指出,2022年約有近85,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正接受治療。此外,據衞生署與統計處進行的研究推斷,2039年將有33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

腦組織發炎和萎縮 響認知功能

吳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當大腦的神經系統細胞內出現濤蛋白(Tau Proteins)異常沉澱,以及在大腦表面出現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澱,腦部不斷積聚這兩種蛋白質,細胞會受到干擾繼而死亡;當腦部衰退及腦細胞死亡至一定程度,腦組織便會開始發炎和萎縮,令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

他續指, 除了年齡、家族病史及遺傳基因變異等不可逆轉的因素,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素包括:

  • 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高膽固醇
  • 頭部創傷
  • 聽力受損
  • 飲食不健康或營養不均
  • 抑鬱症及壓力
  • 缺乏社交

留意8個徵狀 行為轉變提高警覺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可長達10多年,期間患者會持續出現病理變化,當病情發展至臨界點,病徵才會陸續浮現。吳醫生提醒家人或照顧者可留意家中長者有否出現以下徵狀,加以警剔:

  • 記憶力變差:忘記剛得知的資訊,或重要日子及活動;重複詢問相同事情
  • 在計劃、執行或解決問題上出現困難:可能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出現困難、無法專心, 或比以往需要更多時間處理
  •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忘記日期、季節和時間的關聯性,有機會忘記或不清楚自己身處何方
  • 對視覺影像和空間的理解出現困難:可能在閱讀、判斷遠近距離和顏色認知及對比上出現困難;或當看着鏡子時無法理解自己就是鏡子裏的那個人
  • 表達能力出現困難:可能在未完成句子時突然停頓、不斷重複語句或用錯詞彙表達
  • 方向感變差:外出時會較難認路,導致容易迷路
  • 對事物及社交失去興趣:開始不再有嗜好,退出或避免社交活動,將自己隔絕
  • 情緒及性格轉變:變得困惑、憂鬱或焦慮。一旦離開自己認定的 「舒適圈」便會感到不安或心煩意亂,甚至對身邊熟悉的人失去信任,例如常懷疑被人偷錢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及早評估治療增根治機會減退化速度

及早診斷對症下藥  建良好生活習慣 多訓練腦力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非常明顯,更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吳醫生建議家人及照顧者應多留意長者的身體狀况,定期為他們安排身體檢查,並留意起居作息有何變化,以便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除了影像掃描,抽取腦脊髓液或血液化驗都是常用的診斷方法。小部分病人的阿茲海默症與家族遺傳有關,這可能源自於基因突變或濤蛋白出現變化,如果能從普查中驗出相關變化,便可盡早得知病人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

另外,如果脂蛋白(apolipoprotein ε4)的基因組合排列有異,也會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如果能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患者可早接受治療。若同時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恆常運動、健康飲食、控制酒精攝取量、戒煙、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多進行訓練腦力的遊戲,更有助防止病情發展至更嚴重的階段,達至預防目的。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家人或照顧者多關心患者 提供適切輔助和鼓勵

吳醫生提醒,作為家人及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上中為患者提供輔助,如在家裏放置和時間、日子有關的指示,譬如放置字體較大的日曆、將時鐘放在顯眼的位置,提高他們對時間、日子和所處地方的認知,有助減低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混亂感覺。同時,應給予長者多點關心及鼓勵,對減低患者的焦慮及改善病情有莫大幫助;並要鼓勵長者多參與運動和多動腦筯的活動,也可以減慢病情的發展。

]]>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www.afterroberto.com/%e8%aa%a4%e5%90%9e%e9%aa%a8%e9%a0%ad-%e5%b0%8f%e7%89%a9%e4%bb%b6%e7%ad%89%e7%95%b0%e7%89%a9-%e9%a3%9f%e7%89%a9-%e5%8f%a3%e6%b0%b4%e8%90%bd%e9%8c%af%e6%a0%bc-%e6%80%a5%e6%95%91%e6%b3%95/ Wed, 03 Jul 2024 09:41: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95

【明報專訊】最近英國一名4歲女童吞下玩具中的鈕扣電池,報道指她靠着不停食蜜糖而保住一命!是真是假?根據外電報道,英國每年約有2名兒童因誤吞電池而死亡。兒童誤吞異物屢見不鮮,常見是骨頭、玩具配件等體積較小物件。其中電池暗藏危險,一旦吞下,輕則阻塞食道,重則嚴重化學燒傷。了解誤吞異物的急救知識至關重要,可以降低損傷風險。(編按:什麼是「蜜糖急救法」、「哈姆立克法」人人都可以助人把鯁喉、鯁塞異物吐出?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由於食道與氣管位置相近,異物一旦落入氣管會比較麻煩,有可能造成肺炎。至於日常「落錯格」的東西如飯粒、口水等,則要視乎能否咳出來,一旦持續劇烈咳嗽,便要盡快求醫檢查……)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設計圖片,IL21、EkaterinaZakharova、photoman@iStockphoto)

兒童誤吞異物 常見魚骨、玩具小物件  蜜糖急救法可行?

小朋友好奇心旺盛,常將身邊小物件放進嘴裏,甚至吞進肚子。最近英國發生一宗誤吞電池事件,一名4歲女童玩耍時吞下發光戒指玩具中的鈕扣電池,送到急症室後,獲醫護處方一大罐蜜糖,女童父母按醫生指示,每10分鐘餵女童吃1湯匙(10毫升)蜂蜜,持續2小時直至醫生叫停,藉此阻擋電池腐蝕腸胃,隔天女童順利將電池排出體外。

電池含電解液 致腸胃壁壞死

急症科專科醫生朱國強指,一個急症醫生平均每兩星期都會接診一個誤吞異物個案,患者多數是小朋友,最常吞魚骨,其次是小玩具如BB彈及塑膠積木等,再者就是硬幣;吞電池則並不常見,可能1年只有1宗甚至沒有,但危害不容小覷。常見能夠吞下的電池通常為圓柱形電池或鈕扣電池,後者尤其危險。「鈕扣電池通常是鋰金屬,對於食道或黏膜傷害會大一點,吞下可能會燒傷食道內壁。」加上電池含電解液,一旦外殼被消化液蝕穿流出,鹼性物質也會導致腸胃壁壞死,「無論哪一種電池,內裏的液體通常並非中性,一些過酸或過鹼的東西吞進食道,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化學燒傷」。

誤吞電池立即求醫 須X光檢查

若電池體積較大,更可能卡在消化道或壓迫腸壁,造成肌肉損傷或阻塞,阻礙食物通過,甚至導致呼吸困難。此外,電池本身帶有電流,「如果電池正極和負極都碰到體內黏膜,有可能會通電」,電流雖然並非強烈,但都有可能造成組織損傷。

他指,誤吞電池應立即求醫,接受X光檢查,判斷電池能否通過胃部入口,「如果通過,大部分情况可以自然排出」,視乎患者腸道蠕動速度,一般2至3日就會排出。但如卡在胃部入口,不上不下就較危險,要用內窺鏡將電池取出。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立即求診–孩子誤吞異物,最好立即往就近醫院或診所求診。(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蜜糖急救欠實證 未滿1歲或致敏

近年,美國中毒控制中心提倡使用蜜糖作為誤吞電池的急救措施,「因為蜂蜜黏力較高,可以形成一道保護膜,令電池減少與肌肉、食道直接接觸,從而降低損傷」。惟朱國強強調,相關科學依據尚未完善,目前理據主要來自動物實驗和臨牀案例,尚未有大型、嚴謹的臨牀試驗證實其效用。歐美建議應用蜜糖的原因,主要基於蜜糖是一種常見食物,一般人食用後不會產生不良反應,「就算未必有幫助,也不會造成傷害」,因此在緊急情况下使用相對安全。建議吞掉電池後12個小時內使用,用於1歲或以上小朋友,「因有些1歲以下小朋友,會對蜜糖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或減傷害–蜂蜜具有黏力,能夠包裹電池形成保護膜,或可減少電池與食道直接接觸,減低傷害。(Ljupco@iStockphoto)

「蜜糖急救法」香港未必適合

他又補充,「蜜糖急救法」在外國的實際作用較大,因為地方廣闊,許多時到就近醫院都需要1小時或以上,因此醫護人員通常會用這個方法,以爭取時間送院診斷或將異物拿出來。香港則未必適合,通常建議立即到最近醫院或診所求診,一般只需約10分鐘,若家裏有蜜糖才不妨一試。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朱國強(受訪者提供)

■診治對策:磁石貼合夾爛腸

急症比較常見誤吞骨頭的個案,例如魚骨、豬骨碎、雞骨等鯁塞。急症科專科醫生朱國強指,醫生先以電筒照射咽喉,若見到骨頭就嘗試取出;若肉眼看不見,又屬沒有危險的異物,如小型積木、塑膠玩具等,即使吞入胃部都不會構成傷害,通常X光檢查觀察位置,沒有危險的話便可回家觀察,待自然排出,隔數天覆診便可。

吞針恐穿腸或要留醫

若是較危險的異物,就要考慮用內窺鏡或手術取出。磁石是例子之一。朱國強說若只是吞掉一粒尚可,但有小朋友吞掉多於一粒磁石,在等待排出期間,兩粒磁石位置移動,「若一粒在腸道上游,另一粒在下游,兩粒磁石的正負極吸引而貼在一起,就會夾住腸道,變成像三文治般,有可能會壓爛腸道」。所以當X光檢查見到多粒磁石,醫生通常選擇立即取出。一般6歲或以上小朋友,消化道已夠寬闊,通過內窺鏡免開刀取出;但年齡較小,消化道可能較窄,或異物位置停留在內窺鏡及腸鏡無法到達的「盲區」,就需要開刀手術。

至於一些尖銳物件,「如吞了一支針,就算能落到胃,我們都會擔心它排出來的時候會刺穿腸,可能會留醫觀察」。如有需要,會使用內窺鏡取出。

急救Dos & Don’ts:異物誤入氣管 亂催吐隨時窒息

誤吞異物,視乎吞掉了什麼、患者身形、年齡等,有時難以判斷是否危險,建議盡快求醫。急症科專科醫生朱國強指,比較令人擔心的情况是異物鯁塞或掉落氣管影響呼吸,所以應盡快求醫。不要自行催吐或灌水,因有可能造成二次傷害,例如嘔吐物噴出有可能會掉進氣管,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或有些人直接用手指或匙羹嘗試挖出來,絕大部分情况都是有害,如小朋友喉嚨較窄,更容易造成阻塞,甚至窒息;亦有見挖出血的情况。」


相關閲讀: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哈姆立克法非人人可急救 腹部衝擊錯姿傷肋骨

遇上鯁塞,若有相關急救知識,例如哈姆立克法(一種腹部衝擊方法令鯁塞異物吐出),可立刻執行。但朱指出,若未學過急救或沒有相關訓練,可能會做錯姿勢而造成傷害,例如過度用力或是弄錯位置如肋骨而受傷。

誤吞骨頭、小物件等異物 食物、口水落錯格 急救法Dos & Don’ts
哈姆立克法–若擁有急救知識,遇上有人鯁塞可立即以哈姆立克法急救,並致電999求助。(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鯁喉急救有法 幼童吞嚥能力較弱 注意食物大小吃前先喝水免濁

持續劇烈咳嗽 異物或入肺

此外,由於食道與氣管位置相近,異物一旦落入氣管會比較麻煩,例如落入肺部較細小的氣管,有可能造成肺炎。不過,日常「落錯格」的東西如飯粒、口水等,氣管入口有絨毛定時分泌黏液,黏着異物,然後慢慢撥出,並咳出來,毋須過於擔心。但如咳嗽持續且劇烈,有可能是異物已經落入肺部,建議盡快求醫檢查。朱國強分享,曾有一個小朋友咳嗽了很長一段時間,入院接受X光檢查發現患上肺炎,最後經內窺鏡檢查發現有一顆花生堵塞了支氣管,分泌物無法流走演變成肺炎。因此家長應時刻警覺,以及做好家居安全。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www.afterroberto.com/%e5%96%aa%e5%81%b6-%e9%9b%a2%e5%a9%9a%e6%84%9f%e5%ad%a4%e5%96%ae-%e8%80%81%e4%be%86%e6%89%be%e5%80%8b%e4%bc%b4%e5%9b%b0%e9%9b%a3%e9%87%8d%e9%87%8d-%e6%ad%a3%e8%a6%96%e9%95%b7%e8%80%85%e6%83%85/ Wed, 12 Jun 2024 08:24: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14

【明報專訊】76歲老翁與比他年輕30載的女子結婚,成為城中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但焦點多集中在家人間的金錢糾紛,卻忽略長者的情性需要。長者喪偶或離婚後,感情孤單無依;想重新找個伴,卻被貼上「為老不尊」、「臨老入花叢」的標籤。當長者有了新伴侶,家人則會擔心受人非議,甚至懷疑對方欺騙感情和財產,不予支持。老來想找一個伴,似乎困難重重。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正視需求–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不應被忽視,專家認為社會應該對長者拍拖持開放的態度,欣賞他們在晚年仍然擁有熱情。(Nalinee Supapornpasupad@iStockphoto)

喪偶、離婚感孤單 長者找個伴是臨老入花叢、為老不尊?

喪偶或離婚後的長者,除要忍受失去配偶的傷痛,也要面對日後孤單無伴的生活。傳統「從一而終」的觀念,令不少孤獨長者抑壓感情需要。

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創會會長及現任副會長邱貴生表示,不少喪偶長者抱着「從一而終」的傳統觀念,認為自己應該忠於已故配偶,即使想尋新伴侶,內心也充滿矛盾和掙扎,尤其擔心家人或朋友不理解。惟他認為,長者應先清楚了解自己的感情需要。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邱貴生(資料圖片)

子孫親友 無法代替伴侶陪伴

喪偶後經歷憂傷十分正常,尤其若兩人本來感情深厚,衝擊尤其巨大。長者可能會抑鬱、自我否定、內疚,甚至覺得應該隨伴侶而去;但憂傷會隨時間慢慢改變,如果能夠妥善處理情緒,長者通常能夠較快地恢復正常生活。重建社交圈子,展開新社交生活,都有助跳出憂傷。但若憂傷情緒持續,並伴有強烈的內疚和失落感,則可能需要尋求專業輔導甚至藥物幫助。

退休後離開工作崗位,社交圈逐漸縮小,再加上伴侶離去,寂寞感強烈,更渴望尋求陪伴。在長者喪偶的過渡期間,家人不應忽視長者對親密關係的需要,尤其是與家人關係較疏遠的長者,對於尋求伴侶的欲望或更強烈。邱貴生指,與年輕時相比,晚年對情感需求和親密關係有不同的渴望;年輕時通常追求更多親密接觸,年老時更多的是尋求一個陪伴。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認為,社會應該對長者拍拖持開放態度,欣賞他們在晚年仍然擁有熱情,無論是愛情、伴侶的陪伴,還是性方面,仍然抱有盼望。「不忠於逝去的配偶」是封建觀念,無疑在逼迫和壓榨長者。無論生前兩人感情如何深厚,過世的配偶相信也希望在世的人好好生活下去;子女更無權阻止長者去追求愛情或者陪伴,子孫或親友的陪伴亦無法代替伴侶之間的陪伴。「子女或照顧者都要給長者有自由度去開心,經歷一個新的關係,何必要他一個人孤獨終老?」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渴望陪伴–步入老年,離開工作崗位,社交圈逐漸縮小,再加上伴侶離去,寂寞感強烈,更渴望尋求陪伴。(imtmphoto@iStockphoto)

子女強行阻撓 愈難愈愛

至於擔心長者受騙,程翠雲認為「這種擔心很正常」,但不應因而反對或阻止長者尋找新的感情。若擔心長者受騙,邱貴生和程翠雲皆認為,子女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宜過分保護和無理批判。

程續指,為免遇到不懷好意的人,子女可以提醒長者,例如設置提款限額,或者將銀行戶口加簽授權給子女,需要「雙簽」才可提款。當發現長者頻繁轉帳且金額巨大,應及時介入。不過,長者如何運用自己的財產,意願也應該受尊重。「正如有人花十幾萬元買手袋、幾百萬元買車,有人認為亂花金錢。要是能夠換來彼此的快樂,為何要加以阻止呢?」

「開開心心過餘下的日子,已經值回票價啦!」邱貴生表示,不應該因為擔心長輩受騙,而阻撓他們發展新關係。「我們不能期望世上全是好人,沒有壞人,就算是年輕時的婚姻或親密關係中,都會遇到衰人。」年輕人亦有可能成為戀愛詐騙目標,不要隨便認定長者一定會受騙;即使最後分手收場,子女可以給予長者多些關懷和支持,助他們過渡分手期。「長者跟一般人分手一樣,都是經過一個階段再重新上路。」

程翠雲又指出,長者並非無時無刻都需要受保護,他們有一定人生經歷,可衡量自己需要什麼,患有認知障礙症另作別論;相反,子女強行阻撓或拆散往往適得其反,長者覺得子女不相信其判斷,會更堅決維護這段感情,保護對方這個「弱者」,並試圖向子女證明自己正確。

喪偶、離婚感孤單?老來找個伴困難重重?正視長者情性需要
程翠雲(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家庭聚會 認清真愛定騙子

當發現長者認識了新伴侶,家人應該先以開放態度了解來龍去脈,包括對方背景、如何認識、目前感情狀况、關係發展到哪個階段、平時約會活動等,而非不問情由就反對。程翠雲提醒,家人可與長者新伴侶多溝通,互相認識;切忌用侮辱或專橫無理的態度,要是對方有心欺騙長者,反會成為跟長者哭訴的把柄。

要分辨對方是否「情場騙子」,程翠雲建議多安排家庭聚會。若對方真誠好意,會感到被接納;相反立心不良的騙徒,通常會刻意迴避接觸家人,因為愈接觸多人,愈容易「露出馬腳」。


相關閲讀:【性生活】五六十歲女性更年期陰道乾燥影響性慾?男性勃起障礙或與心血管病有關?


知多啲:性慾隨年齡降低 仍有親密感需要

長者要開展一段新關係,從子女、生活習慣、健康、壽命等考慮點往往較多,要怎樣維持健康關係?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副會長邱貴生建議,長者可以先培養共同興趣,同時尊重彼此的空間,了解對方的需要;畢竟大家在晚年才相識,不能要求對方放棄自己的朋友和生活來迎合,要明白為何走在一起,而不是要求改變對方。

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表示,有人看到長者牽手搭膊就認為是不正經,甚至直斥「鹹濕」、「為老不尊,教壞子孫」,其實這都是拍拖的正常交流;除非是在公眾場合做出猥褻行為,就需要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可能因認知退化,未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做出不合宜的行為。

至於性生活,性慾會隨年齡降低,但親密感的需要依然存在。邱貴生表示,長者應理解自己和伴侶的能力和需求,抱合理和實際的期望,享受愉悅的性愛,「不一定要做到『放煙花』達到高潮,而是彼此享受,覺得滿足」。程翠雲補充,性不僅僅是性器官的互動,身體其他部分也能帶來快感和滿足,親密關係不一定通過性交來建立,拖手、接吻、擁抱、身體接觸等,亦能滿足部分人對親密感的需求。她提醒,長者體力不如年輕人,或需要較長時間的刺激才有性興奮,但小心不要胡亂吃藥,特別是心臟病患者。

文:李祖怡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b3%a8%e5%a4%9a%e7%99%bc%e6%80%a7%e7%a1%ac%e5%8c%96%e7%97%87-%e5%be%b5%e7%8b%80-%e5%8f%8a%e6%97%a9%e6%b2%bb%e7%99%82%e6%b8%9b%e4%bd%8e%e9%a2%a8%e9%9a%aa/ Tue, 28 May 2024 03:53: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12

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腦神經科疾病的一種,在香港並不常見,加上它的病徵跟其他疾病相似,故不容易被診斷。腦科疾病如中風或認知障礙症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惟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發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由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神經細胞,導致神經信號無法正常地傳遞,因而出現各種徵狀,如手腳無力或麻痹、視力模糊、言語障礙等。此疾病所影響的身體功能可以十分廣泛,及早診斷及治療有助紓解徵狀,加快復發後的康復進程,令患者可盡快重回正常生活。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當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免疫細胞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的髓鞘(Myelin sheath),引起發炎。髓鞘是包裹大腦神經元軸突(Axon)的外膜,功能像電線的絕緣體,能有效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它一旦受損會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送,導致不同的徵狀出現,最終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退化。 

多發性硬化症特質:病徵多樣、多次復發 

邵醫生解釋,「多發性」的意思是指每次病發都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包括視神經、大腦、小腦、腦幹或脊髓等,病發後有機會再復發;而「硬化」是指中樞神經出現炎症受損後形成的斑塊。多發性硬化症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率大概為3比1,白種人的患病率較亞洲人高。發病的確實成因未明,而遺傳因素、居住在較高緯度和日照少的地方,甚或是過去曾受某類病毒感染,都有較高的病發機會。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並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難以分辨顏色,甚至失明等。至於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或大小二便受影響;腦幹發炎會導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視覺出現重影。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次病發只會影響某一部位,當有超過一個部位受影響時,病情已屬嚴重。 

因此當出現上述病徵,而且病情持續,便應盡快找醫生檢查清楚找出原因,及早接受治療。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等……

病發次數增 逐步影響身體機能 

多發性硬化症早期多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即病人在第一次病發之後,或會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病徵,到下次病發時,體內可能已有多於一處曾經出現過炎症,影響身體機能。邵醫生指,早期病發時身體的修復機制,會使輕微病徵慢慢消退,令患者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隨着病發次數增加,身體的修復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病徵及殘障程度亦會日趨嚴重,這階段稱為「繼發進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SPMS)。一般由「復發緩解期」發展至「繼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過程大約20年。邵醫生表示,踏入「繼發進展型」階段的患者其復發頻率較少,甚至不會復發,但腦部的修復功能經已耗損,腦神經細胞會慢慢衰退及死亡。殘障慢慢累積,身體機能退化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患者可能需要用上輔助工具如輪椅,甚至大、小便功能出現障礙,需要別人協助。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藥物及規律生活有助減輕病情 

縱然多發性硬化症暫時未能根治,患者仍可透過不同的方法,緩解不適和加快康復,改善生活質素。 

邵醫生表示,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加快復原的速度,長期就要接受改善病情藥物的治療。現時已有超過20種不同的口服藥及效力較強的注射針劑,可以減少復發頻率和延緩殘障程度。除此之外,醫生也會處方一些適用於紓緩痛症、麻痺感,或減低影響大小便功能等徵狀的藥物,目標是希望減輕患者的身心不適。 


相關閲讀:黃斑區常見眼疾:黃斑前膜、黃斑病變可致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勿與白內障混淆


飲食宜三低一高 作息定時免過勞

飲食方面,雖然暫時沒有證據顯示哪些食物有助減低病發,但患者應遵從「三低一高」,即減少糖、鹽及脂肪的攝取,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對健康亦有幫助。另外,進行適量運動,加強呼吸及肌肉訓練,有助改善肌肉張力、平衡和協調性。患者還要注意作息定時、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受壓,亦有助紓緩徵狀。

]]>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6%9f%8f%e9%87%91%e9%81%9c%e7%97%85%e6%97%a5-%e6%97%a9%e8%a8%ba%e6%96%b7-%e6%97%a9%e6%b2%bb%e7%99%82/ Thu, 11 Apr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57

4月11日是「世界柏金遜病日」,藉此呼籲各界多關注身邊的患者,並留意家人,及早作出診斷和治療。

「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包括手腳震顫、肌肉疆硬、動作緩慢和神情呆滯,筆者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柏金遜症」是一種「腦退化症」,多數發生在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患者的腦部發生病變,腦幹的黑質體和大腦的基底核欠缺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在香港,每一百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位患有「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與「柏金遜病」

「柏金遜症」跟「柏金遜病」究竟有何不同?馬漢明醫生解釋百分之八十的「柏金遜症」成因不明,被稱之為原發性「柏金遜病」,是「柏金遜症」中最常見的的一種;其餘百分之二十的「柏金遜症」個案則由藥物(例如抗精神病藥、止暈藥和止嘔藥)引起、血管閉塞導致,或是較罕見的「非典型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徵狀

「柏金遜症」有運動和非運動的徵狀。運動的徵狀是指患者身體運動不協調,導致佝僂、步履蹣跚和經常跌倒。非運動的徵狀則包括膀胱過度活躍、排尿困難、便秘、嗅覺或味覺減弱、血壓不穩、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情緒起伏、幻覺和妄想。

運動不協調是「柏金遜症」的早期徵狀。「柏金遜病」患者身體的其中一邊會出現手腳震顫、肌肉疆硬或動作緩慢,經過數年時間,徵狀會擴展至身體的兩邊。反之,由藥物或血管閉塞引致的「柏金遜症」,其運動徵狀會對稱地出現於患者的左右兩邊。而非運動的徵狀則多見於「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和其他「柏金遜症」的後期患者。

「柏金遜症」與「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是「腦退化症」之一,常見於「柏金遜症」的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部份原發性「柏金遜病」的患者可能出現「認知障礙症」的徵狀,例如記憶力衰退、行為重覆、情緒起伏等。馬漢明醫生稱,「非典型柏金遜症」的早期患者,也會受到「認知障礙症」的困擾,例如「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的患者呈現「柏金遜症」的運動徵狀、視幻覺(包括人、動物或天然災難)和快速動眼睡眠行為失調症 (用說話或行動演出夢境)。

治療藥物與手術

「柏金遜症」的治療以藥物為主,它們有三大種類:左旋多巴胺、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和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馬漢明醫生指出這些藥物能提升腦部「多巴胺」的水平,減少運動的徵狀。除此之外,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和金剛胺可以控制輕微的震顫。同時,藥物也可以舒緩非運動的徵狀:瀉藥緩和便秘血清素藥物改善情緒、膽鹼分解抑制劑減慢認知衰退和抗精神藥減少幻覺或妄想。對於同時患有運動和非運動徵狀的病者,藥物的處方十分重要,因為它們之間或跟疾病本身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病情,常見的例子如下:抗膽鹼能類的藥物加劇便秘、排尿困難和認知障礙;多巴胺受體激活劑引起幻覺或妄想;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跟血清素藥物的同時使用導致血清素綜合症,徵狀包括高燒、亢奮、震顫、肌肉僵硬、腹瀉或癲癎。

當藥物不能夠控制原發性「柏金遜病」的運動徵狀,患者可以考慮「腦深層刺激術」。手術會把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兩側,並與埋在胸前的調節器連接,以高頻率的脈衝微電流來處理腦部不正常的訊息,從而控制異常的運動徵狀。可是,這項手術並不適合其他「柏金遜症」的患者。

馬漢明醫生認為雖然目前沒有任何療法可以根治「柏金遜症」,但是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再配合適當的治療與復康運動,亦可以繼續他們精彩的人生。

世界柏金遜病日 早診斷 早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