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腳跟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Oct 2023 10:52:0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腳跟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www.afterroberto.com/%e6%ad%a5%e8%a1%8c%e9%81%8b%e5%8b%95-%e9%96%93%e6%ad%87%e5%bc%8f%e6%ad%a5%e8%a1%8c%e5%8a%a9%e6%b8%9b%e8%82%a5-%e5%80%92%e5%be%8c%e8%a1%8c%e7%b7%b4%e5%b9%b3%e8%a1%a1/ Mon, 01 May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180

【明報專訊】做運動?游泳要買泳衣,跑步很辛苦,住所附近沒有單車徑……太多阻滯!但步行總可以吧!將步行當作運動,別以為沉悶沒挑戰,步行變奏可不少:倒後行、打橫行,還有交叉步行、間歇式步行、北歐式步行等,讓步行變得有趣之餘,還可帶來各式各樣好處:間歇式步行能助減肥、北歐式健行四肢並用、倒後行練平衡、橫行更可穩定下盤。是時候起行!

4種步行變奏 步行運動助減肥

1.間歇式步行快慢交替 助控血脂血糖

間歇訓練聽得多,連步行都可間歇?「平時叫人做運動,藉口多多,游泳要帶泳衣、踩單車要租車。步行相對簡單,較易讓一些不太願意運動的人做運動。」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黃嘉豪表示,普通步行的運動強度不夠高,而間歇式步行快慢交替,如快行3分鐘,再慢行3分鐘,可將心跳率提高至中等強度運動效果;而且不限於平路,「快行時可行斜路、行樓梯,只要去到中等強度就可以」。

他續指有不少研究證實間歇式步行的好處,尤其可助控制血壓、血糖;有研究指每星期行4日,每日行30分鐘,5個月後大腿肌肉量增加13%至17%,連血壓、血糖、心肺功能的表現都進步10%,體重亦減少了;步行減肥不是夢?「其實都是與運動強度有關,只要達至足夠運動強度,體重多多少少都會下降。」但此步行法不適合易跌倒、有痛症人士,而且不應在崎嶇不平、多沙石的路段步行,否則容易受傷。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2.北歐式健行四肢並用 適合長者、下肢痛症患者

平時步行兩手揈揈,北歐式健行則要手持兩支健走杖,四肢並用(右圖)。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物理治療師梁澤祺指,「步行作為一種運動,着重下半身,北歐式健行可讓上肢肌肉有一定參與,尤其是背闊肌、三頭肌等,活動到整體肌肉」。對長者、下肢痛症患者而言,它是不錯的運動選擇,以健走杖借力,減輕下肢壓力,「多數下肢痛的其一成因是身體太重,下半身壓力太大,需要減重,而這個運動可針對一些過重、有痛症而又想開始做運動的人」。他提醒應在一些沒太多人、平坦的地方練習,步行時注意應「左手右腳、右手左腳」,讓身體保持平衡。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資料圖片)

3.交叉步行法 加強平衡力 

時裝騷模特兒行catwalk體態優美,日本有專家創出一款類似的步行法——交叉步行法。雙手左右打開、舉高過頭或在背後緊扣,然後沿直線雙腳交錯前行(右圖),聲稱可矯正盆骨、改善身體僵硬疼痛、鍛煉肌肉等。

黃嘉豪說:「交叉腳前行,單腳時間比起一般步行長,理論上可以訓練平衡能力,並運動到盆骨附近的肌肉。」至於矯正盆骨,因為左右腳踩去另一面,同時要保持身體挺直,對於盆骨不平衡情况或有幫助,惟暫未有科研實證。其減肥效果亦存疑,他觀看網上示範短片後,認為行得比較慢,未能有效消脂。

他不建議雙腳有痛症的人士嘗試,單腳站立的時間較長,對腳的負擔較大,或加劇痛楚;而有些人天生盆骨一高一低,如脊柱側彎患者,強行做反而導致痛症。另外,假如平衡力較差,交叉步行時地面提供的支撐減少,有較大跌倒風險,「如果本身沒有痛症,試行後沒有痛感,當作新運動,沒有壞處;但若本身有痛症,或行完後痛感維持一段時間,就要小心」。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明報製圖)

4.倒後行、橫行、行斜坡 訓練少用肌

人類習慣前行,原來偶爾換個方向倒後行都有益處!「倒後行是一個好的運動方式,只要環境安全就可以。」梁澤祺解釋,平時向前行多用臀部肌肉、小腿肌肉,推動身體前進,倒後行恰恰相反,運用大腿前肌肉,練到一些平時少用的肌肉之餘,還可練習平衡感。不過倒後行有一定危險,練習時應有同伴照應,亦不適合年紀大、平衡力和集中力較弱的人。

「練打橫行更好,除了安全,亦練到一些平時練不到的肌肉。」雙腿向左右兩邊開合,可訓練臀中肌,增加下盤穩定。如果想增加運動強度,可嘗試行斜坡,對心肺功能和大腿力量要求較高,「建議上斜坡時加快,下坡時慢慢來,因為下坡時膝蓋承受較大壓力,如果股四頭肌承受不住壓力膝蓋就會受傷」。若膝蓋有痛,宜以Z形落斜,轉換膝蓋受力的位置,減輕不適。

除了北歐式健行以外,大部分的步行運動都是以下肢為主,梁澤祺建議加入手部動作,增加運動趣味,同時活動上肢關節和肌肉。例如手指開合、雙手向前向後向上輪流拍手或拍大腿等,「拍手時增加節拍,可讓人更精神」。他建議長者可結合幾款步行運動練習30分鐘,練習時應穿上運動服裝和跑步鞋。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張淑媚攝)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梁澤祺(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知多啲:研究:日行4400步 死亡率跌41%

行路與健康息息相關,常說「日行1萬步」,對於一日坐足8小時的上班族而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想維持健康,又抽不到時間行這麼多步,有沒有折衷方法呢?

物理治療師黃嘉豪引述一份有關步數與死亡率關係的研究,找來近17,000名平均年齡72歲的女士,連續7日戴上計步器,了解她們日常步行習慣,之後追蹤她們4年內的健康狀况,當中504人死亡。結果發現,每日步數愈多,死亡率愈低;直到每日步數達7500步,之後死亡率便沒有明顯改變。

研究另外指出,步數一樣的女士,步速快慢對死亡率影響不大。「所以是否需要每日行1萬步?純粹維持健康又未必需要,7500步可以是一個參考指標。研究又發現,與每日行2700步甚或更少的人比較,每天步行4400步的人,死亡率跌41%。」因此他建議,即使無法行7500步,每日起碼要行4400步。

【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黃嘉豪(馮凱鍵攝)

多行樓梯 飯後散步

疫情後大家習慣坐定定,更懶於步行,怎樣增加每日步數?「可以由低步數開始,再慢慢提升。」他舉例,平時搭車可提早一個站下車,乘搭升降機時提前幾層離開,行幾層樓梯回辦公室;午飯後外出散步,或幫同事買外賣,均能增加步行的機會。

知多啲:姿勢不當 行出「甲組腳」

大家每天都在步行,但原來很多人一直都「行錯」!「正確步姿可以減少關節損耗,令到肌肉、能量運用更有效率,讓人行遠一點。」物理治療師黃嘉豪指出,但當姿勢不良,身體需要投入很多肌肉協助維持這個不自然的姿勢,會增加肌肉負擔,更為費力,甚至「行」出一雙「甲組腳」!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微微收腹練核心肌群

黃嘉豪指很多人步行發力錯誤,不懂得用臀部肌肉推動向前,反而集中運用下肢肌肉而令小腿變粗,不僅增加關節損耗,還可能帶來痛症,如腳跟痛、小腿痛、膝痛等。

步行還可以訓練核心肌群。他解釋,核心肌群位於腹部深層,主要包括骨盆底肌肉、腹橫肌、橫膈膜、多裂肌,就像一個「天然腰封」,可助穩定和保護脊骨。「有研究指要鍛煉核心肌群,只需(將肌肉)收縮至20%至30%,所以日常步行時微微收腹可助鍛煉核心肌群。」

對於平時沒有時間做運動的人而言,步行可提供輕量的核心肌群訓練,但若是參與一些對核心肌群需求較大的運動,如獨木舟、網球,就不能單靠步行鍛煉。

文:張淑媚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5%b3%e7%97%9b%e3%80%91%e6%97%85%e8%a1%8c%e3%80%81%e8%a1%8c%e5%b1%b1%e3%80%81shopping%e4%bb%a4%e5%b0%8f%e8%85%bf%e7%97%9b%ef%bc%9f%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f%bc%9f/ Thu, 24 Nov 2022 07:13: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962 【明報專訊】出門去旅行,有人喜歡參觀名勝,有人主力shopping,有人偏愛行山遠足。無論你選擇哪一種路線,行足一天後雙腳肯定疲累不堪,隨時出現小腿痛、腳跟痛,甚至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如何紓緩?物理治療師和中醫教預防及紓緩腳痛貼士,出發前、旅程中都合用!(附:揀鞋貼士和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相關文章:【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旅行行山常見小腿痛 活動量突增易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 紓緩腳痛3貼士

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小腿痛或腳跟痛。「平時身體習慣較靜態作息,例如每日坐8小時,出行時卻步行8小時,肌肉柔韌度、肌肉力量及筋膜組織彈性等,未能承受一下子增加的活動量,可能誘發急性足底筋膜炎。」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郭志恒表示,長時間步行,小腿肌肉要不斷收縮放鬆造成疲勞,導致小腿疼痛。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無論旅行、行山、shopping行足一日,最常見是出現小腿痛或腳跟痛,如何紓緩?

患處紅腫熱痛 或拉傷肌肉快求醫

「運動後出現痠痛很普遍。」郭志恒表示,因訓練不足或超出肌肉負荷而引起的肌肉疼痛,稱為遲發性肌肉疼痛,以痠痛為主,程度較溫和,一般隨着休息,約2至3日就會紓緩,但如1星期都沒有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協助。若患處有紅腫熱痛、劇烈疼痛,甚至影響關節活動和肌肉控制,可能是肌肉拉傷或關節扭傷等急性炎症,應盡早求醫。想旅程行得舒適、避免腳痛,郭志恒教授3大貼士。


一、揀鞋貼士 視乎地點、步行時間

出遊時穿著的鞋會影響「戰鬥力」,應視乎旅行地點、步行時間及距離,揀選適合鞋款。如郊外觀光的路較崎嶇,又或需要登山,可選擇防滑和抓地功能較佳的行山鞋;相反,市內觀光路面比較平坦,就選避震較佳的鞋,減少足部因長時間行走所承受的壓力。

出遊寒冷地方,不少人會穿靴,郭志恒認同要注意保暖,「尤其血液循環較差的人,如糖尿病人、長者,避免出現凍瘡」;惟靴的形狀跟行山或運動鞋設計不同,或限制踝關節活動,小腿肌肉推動能力下降,令步速減慢、步行耐力降低,「身體為了配合步行需要而增加其他肌肉負荷,如髖關節肌肉,或造成不適」。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運動鞋宜透氣輕身 毛靴要散熱

此外,鞋的質料亦要考慮。郭志恒建議運動鞋「鞋面物料要透氣,盡量輕身」;選毛靴要注意會否散熱不足令足部出汗,同時要避免過度摩擦引致水疱。至於襪子要在保暖和透氣之間取得平衡,不吸汗物料令水分停留,增加起水疱風險;加上水分會加速皮膚表面溫度流失,「所以襪子濕了就要考慮更換」。保暖襪比較厚,選擇鞋時要預留足夠空間。


鞋形腳形匹配 後側板固定腳跟

旅客亦要注意鞋形與腳形是否匹配,若鞋的後側板(heel counter)未能穩妥固定腳跟,長時間步行會令腳跟着地時間及壓力增加,造成足底筋膜炎或腳跟痛。若鞋頭空間不足,步行時產生熱力令足部膨脹「頂住」鞋頭、鞋面或造成腳前掌疼痛。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製圖)

二、行程編排 首兩天勿太密

平日少運動、體能較差者,頭1、2日行程不要編得太密集。另外,身體機能和狀態隨時間變差,體能要求較高的行程可編排在早上,較輕鬆的可編排在較晚的時間;需長時間步行的行程宜有中途休息。


三、伸展鍛煉 改善肌肉柔韌度

如安排了較有難度的行程,出行前可鍛煉肌肉,減低腳痛風險,「如果旅程途中覺得肌肉不適,可在每日行程完結後都做伸展,有助改善肌肉因繃緊而造成的痠痛」。郭志恒推介簡易3招(見「簡易3招 伸展強肌」),引述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建議,每組肌肉伸展維持15至30秒,重複2至4次,每周至少做2至3次,可改善肌肉的柔韌度。


簡易3招 伸展強肌

.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伸展

左腳前,右腳後,作弓箭步姿勢,右膝保持挺直伸展腓腸肌;右膝微屈伸展比目魚肌,換邊再做


.足底筋膜伸展

用手將前腳掌向上屈,換邊再做


.小腿三頭肌強化

雙腳與肩同寬,慢慢抬起腳跟,再緩緩放下,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重複8至12次為1組,初訓練時做1組,待肌肉力量提升後可加至3組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受訪者提供)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紓緩貼士:急性炎症冰敷忌按摩 鎮痛貼小心成分

「長征」一整天,怎樣紓緩腳部壓力和疼痛?按摩、足貼有效嗎?

郭:郭志恒(物理治療師)

嚴:嚴耀堅(註冊中醫)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郭志恒(受訪者提供)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嚴耀堅(受訪者提供)

問:按摩有效嗎?要不要用按摩膏?

郭:研究顯示按摩對於處理遲發性肌肉疼痛有少許益處,建議出行後肌肉不適,排除嚴重情况,可按摩痛處,有助改善。定點按摩不需要按摩膏,但若想促進整個腿部血液循環或紓緩大面積肌肉不適,可配合按摩膏來增加潤滑作用,減少摩擦受損。但若出現急性炎症徵狀,不宜按摩,否則可能加重損傷;如徵狀輕微,可冰敷患處紓緩疼痛和消炎。


問:按摩膏選熱感還是凍感?

郭:未有研究顯示哪種按摩膏較有效,因此取決於個人喜好。發熱產品一般含辣椒成分,冷凍則有薄荷成分;讓皮膚感到灼熱或冰冷,可分散痠痛感覺。但這些成分未能滲透深層組織,對於改善深層肌肉血液循環的效果並不顯著。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設計圖片,NeoPhoto@iStockphoto)

問:鎮痛貼有用嗎?

郭:使用含有消炎藥成分(如水楊酸)的鎮痛貼要小心,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問:足貼有用嗎?

郭:暫時未有足夠研究數據證實足貼有助改善身體不適。

嚴:有些足貼聲稱祛濕排毒,但效果未必顯著。因為腳底會排汗,環境中也有濕氣,而足貼內的成分通常遇水或溫度變化就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變黑。因此,足貼變黑不一定是因為體內濕氣及毒素。另外,肌肉疲勞導致腳痛不一定與濕氣有關。

而一些傳統膏藥貼或足貼,含有活血化瘀的中藥(如乳香、沒藥、當歸、薄荷等),則有助緩解疲倦、過勞引起的不適。


紓緩貼士:暖水泡腳按穴鬆一鬆

去旅行浸溫泉,一身「鬆晒」!註冊中醫嚴耀堅表示,用暖水泡腳能紓緩小腿、腳底疼痛。只要膝蓋以下浸入暖水中,放鬆浸泡5至10分鐘即可,完成後緊記盡快擦乾腳部。另外,按摩以下穴位(圖)也可放鬆雙腿。

嚴耀堅建議,如果小腿勞損嚴重,經常腫脹、疲倦,可接受針灸治療,能迅速改善徵狀。

【腳痛】旅行、行山、shopping令小腿痛?足底筋膜炎?教你揀鞋貼士、簡易3招伸展強肌肉
(明報製圖)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報復式運動】久休復出體適能下降 行山、跑步、健身易受傷拗柴 運動前後做足準備 //www.afterroberto.com/%e5%a0%b1%e5%be%a9%e5%bc%8f%e9%81%8b%e5%8b%95-%e4%b9%85%e4%bc%91%e5%be%a9%e5%87%ba%e9%ab%94%e9%81%a9%e8%83%bd%e4%b8%8b%e9%99%8d-%e8%a1%8c%e5%b1%b1-%e8%b7%91%e6%ad%a5-%e5%81%a5%e8%ba%ab%e6%98%93/ Sat, 07 May 2022 02:3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716 【明報專訊】第五疫情回穩,社交距離防疫措施再鬆縛,運動場、健身室重開,大家摩拳擦掌要「報復式運動」!然而物理治療師提醒,大家久休復出,體適能下降,無論行山、跑步或健身,都要先提升肌力、平衡力防受傷;運動後做足拉筋、補水防痠痛、防拗柴。運動前後應要做足哪些準備?物理治療師更教路,做好下肢肌力訓練和肩膊強化訓練,有助全身上下都做好準備。

動態熱身——近日疫情緩和,大家急不及待出外「報復式運動」,惟物理治療師提醒,久休後突然做劇烈運動容易受傷,出發前宜做足準備!動態熱身如緩步跑、急步行等,有助肌肉作好準備及提升關節溫度。(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動態熱身——近日疫情緩和,大家急不及待出外「報復式運動」,惟物理治療師提醒,久休後突然做劇烈運動容易受傷,出發前宜做足準備!動態熱身如緩步跑、急步行等,有助肌肉作好準備及提升關節溫度。(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久休復出報復式運動 體適能減弱 關節負荷增易受傷

疫情高峰期,運動機會減少甚至歸零,體適能減弱,物理治療師藍芳指,「如果一下子做劇烈運動,尤其現在天氣開始炎熱,身體未必調節得到」,身體反應力也需要時間去鍛煉,「shut down幾個月,一開始就劇烈運動,反應不來就容易發生意外」。

藍芳遇到有人「報復式運動」,一口氣行山8小時,之後膝痛、腳跟痛;「因為熱身不足,加上太久沒有戶外活動,肌肉已變弱,突然長時間運動,關節負荷劇增,引致關節發炎,甚至受傷」;也有個案行山時跌傷腰骨「整親大陣」,因平時少曬太陽,可能有骨質疏鬆問題,一旦跌倒,輕則脊椎倒塌,重則骨折。尤其是45歲以上女士骨質疏鬆風險較高,所以要做好準備工夫才去登山遠足。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每周2次緩步跑鍛煉心肺 在家做深蹲平板支撐

藍芳教路,如沒有定期運動習慣,建議每星期做2次簡單心肺功能鍛煉,如急步行、緩步跑、踩單車等;最好在室外做,因為溫度、濕度等會影響身體反應。另外,也要鍛煉肌肉力量和耐力,「去健身室用機械操練,最快最有效」,但在家也可以做深蹲、箭步蹲、平板支撐等,或考慮做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

藍芳(資料圖片)
藍芳(資料圖片)

 

單腳企跳繩練小腿防拗柴 平衡訓練不可少

此外,平衡訓練也不能忽視,如模擬行鋼線或閉上眼單腳企立最少半分鐘,亦可跳繩,「就算沒有繩,原地模擬跳繩也可。單腳、雙腳、左右腳輪流、單腳跳幾下然後交替等,是很好的小腿鍛煉」。她解釋,「腳腕有很多神經感應細胞,其反應及運作主要由小腿肌肉控制」,如果小腿的反應好,有效避免拗柴。她建議每星期做2、3次肌力和平衡訓練。

 

急步行熱身 中途每45分鐘小休

平日做好準備,行山當天也要做熱身運動。藍芳表示,以往常說拉筋熱身,但近10多年發現運動前拉筋,未必有助防止受傷,反而約15分鐘的動態熱身,如緩步跑、急步行等令肌肉作好準備及提升關節溫度,反應力會較好。她鼓勵在中途休息時做伸展,「尤其是下肢伸展,如小腿、大腿前後、髖關節,拉一拉筋,可以減低疲勞」。長時間運動下,中段需要讓肌肉和關節休息,所以每45分鐘至1小時就要小休;但不建議休息太久,否則再起動會影響表現,「休息15至20分鐘,喝足夠水、吃輕量食物,補充能量,加上少少拉筋就繼續行」。

「我自己也有跑步和行山,有時看見有人兩手揈揈就上山,未有帶足夠的水。」藍芳提醒,香港5月時潮濕悶熱,排汗量也高,應每行30至45分鐘就補充約200毫升水,約4小時路程要帶2公升水,超過半日路程至少帶3公升水,「因為缺水加上疲勞,很容易肌肉抽筋、中暑」。

注意補水——戶外運動、行山要注意補水,即使未感口渴,也應每30至45分鐘補充約200毫升水,以免因缺水和疲勞,導致肌肉抽筋、中暑。(PhotoTalk@iStockphoto)
注意補水——戶外運動、行山要注意補水,即使未感口渴,也應每30至45分鐘補充約200毫升水,以免因缺水和疲勞,導致肌肉抽筋、中暑。(PhotoTalk@iStockphoto)

 

行山杖用錯邊 累上加累

一般遠足徑以石屎路為主,藍芳表示,穿平時慣用的運動鞋或跑步鞋已經足夠。行山靴鞋底偏硬,不習慣的人反而容易招致腳板、腳跟疲勞。至於行山杖,正確使用能夠在落斜和樓梯時卸力和平衡,減低跌倒風險。但不少人錯用行山杖,「有人以為一邊腳較累,用同一邊手握行山杖有助支撐,此舉反而加重累腳負荷,應用較fit的一邊握行山杖」。若路段有很多斜路和樓梯,擔心膝頭「頂唔順」,不妨考慮用行山杖。

 

運動後伸展「即日清」助復元

無論是行山或做其他運動,不想翌日周身痠痛,藍芳建議即時做1組伸展,「1組即是每個動作或每組肌肉都維持拉筋半分鐘,做4至5次」,然後當晚睡前再做1組,「隔天才做拉筋,復元效果較差,『即日清』最見效」;同時補充足夠水分,減少肌肉乳酸積聚,「就算不口乾,行山後都至少喝1.5公升水,排汗排尿足夠,有助肌肉放鬆」。

 

相關文章:【骨折】骨質疏鬆無聲無息!切勿忽視腰痛臀部疼痛 補鈣30歲前已要開始?(附營養師飲食建議)

 

深蹲+強膊 輕鬆上山

【明報專訊】腳力夠,行山當然輕鬆點,但揹背囊、垂頭看路,都會用到肩膊肌肉。物理治療師藍芳推介下肢肌力訓練和肩膊強化訓練,全身上下做好準備!

下肢肌力訓練:負重深蹲

 

做法:

站直,雙腳稍寬於肩,雙掌托起啞鈴一端(圖A),慢慢屈膝約90˚(圖B),回復開始姿勢。20至30次為1組,做4組

 

目的:

鍛煉背、腰、臀、大腿及核心肌肉

 

注意:

˙新手可先不負重,慢慢增加重量;女士最好達5公斤,男士則至少10公斤

˙眼望正前方;上身保持挺直,重心平均分佈在整個腳掌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肩膊強化訓練:彈力帶肩膊運動

做法:

站直,兩腳踏在彈力帶上,雙手各執彈力帶一端,垂直(圖C);肩膊向上縮,手肘保持伸直(圖D)。慢慢返回開始姿勢。15次為1組,做3至4組

 

目的:

強化肩膊肌肉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飲食陷阱:休閒行山運動飲品補能量 小心致肥

【明報專訊】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行山前、中途和完結後,有沒有飲食陷阱?

 

低GI澱粉質早餐「襟飽」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註冊營養師陳星輝建議,出發前,選擇豐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做早餐,提供能量,如雜豆肉絲通心粉、吞拿魚三文治、原味粟米片配低脂奶和水果等。應選擇低GI(升糖指數)澱粉質,因身體消化和吸收過程較慢,飽肚感高之餘,「能量供應可維持較長時間」。

行山中途需要補充能量,不少人帶備朱古力,陳星輝指,「朱古力熱量高,可以補充熱量,但脂肪含量亦高,對於休閒型行山活動來說,太多熱量和脂肪消耗不完,變成脂肪儲存體內,變相容易肥胖」。他亦指,如果是一般郊遊,運動量很低,不需要飲運動飲品,因運動飲品大多加入糖分去提供能量,糖分用不完,同樣容易增肥。但若預期運動量大,例如跑山,則建議準備能補充電解質的運動飲品。

加入糖分——營養師提醒,運動飲品大多加入糖分,如果是運動量很低的郊遊活動,不需要飲運動飲品,因糖分消耗不完易致肥。(Natalia Semenova@iStockphoto)
加入糖分——營養師提醒,運動飲品大多加入糖分,如果是運動量很低的郊遊活動,不需要飲運動飲品,因糖分消耗不完易致肥。(Natalia Semenova@iStockphoto)

 

蘋果雪梨提子 充飢補水

陳建議以香蕉、全穀物棒或即食甘栗作小食,都含豐富碳水化合物,又方便攜帶。另外,以無添加糖乾果充飢也不錯;一些較多汁水果,如蘋果、雪梨、提子,充飢之餘又可補充水分。「若預期行山超過2至3個小時,建議帶備較飽肚的食物,補充能量」,建議選方包或五穀合桃包做三文治,比腸仔包、菠蘿包等脂肪含量少;也可選原味和低脂餅乾,如水餅(water cracker)。

 

行山後食大餐要「計數」

行山後,不如去食下午茶獎勵自己?陳提醒,「要留意消耗量和熱量攝取,行山後食個大餐,攝取能量多於消耗,就達不到控制體重的目的」。根據康文署的資料,計算體能活動的熱量消耗方程式為:體重(公斤)×活動時間(小時)×代謝等值(MET)=所消耗的熱量(千卡),其中行山的MET是5.3。舉例,體重60公斤人士行山2小時,消耗能量就是:60公斤×2小時×5.3MET = 636千卡。如果行山後吃沙嗲牛肉即食麵配紅豆冰,攝取843千卡,攝取能量就比消耗多。

「運動後記住3R飲食口訣,Refuel、Repair、Rehydrate」,可以幫助身體恢復體力。陳指,應選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補充能量;富含蛋白質且低脂肪的食物有助修補身體組織,當然還要補充水分。他舉例,去皮白切雞飯配無糖飲品,再加煠菜「全走」,有肉有菜又有碳水化合物,健康又能補充體力。

陳星輝(受訪者提供)
陳星輝(受訪者提供)

 

康文署普及健體運動小冊子中,列出不同活動的MET

下載:bit.ly/3EWZ4Wh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www.afterroberto.com/%e7%ad%8b%e8%86%9c%e7%82%8e%ef%bd%9c%e7%b7%b4%e8%87%80%e9%83%a8%e5%b0%8f%e8%85%bf%e8%82%8c%e8%82%89-%e8%b8%a2%e8%b5%b0%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 Fri, 20 Nov 2020 04:00: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23 【明報專訊】腳跟痛,很多人都會「自」療,腳底踩網球滾動有助放鬆筋膜,紓緩痛楚,但似乎未能根治痛症。近期研究卻指出,足底筋膜炎並非炎症,而一直治不好的原因,是你沒做到「這件事」!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雙足中招——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雙足會同時痛楚。(RyanKing999@iStockphoto)

當足底近腳跟位置感到痛楚,大家普遍認知是足底筋膜炎,即是支撐足弓的足底筋膜發炎。然而臨牀上,有一部分患者服用消炎藥後效果並不明顯。近年研究指出,足底筋膜炎可能是退化引起,而不是炎症。

 

高危:長企、常跑、行山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長企高危——逾八成足底筋膜炎患者是25至65歲,需長期站立或步行的上班族,反映足底筋膜炎跟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習慣息息相關。(chee gin tan@iStockphoto)

超過八成足底筋膜炎患者是25至65歲,需要長期站立或步行的上班族,反映足底筋膜炎跟我們日常生活或工作習慣息息相關,需要長期站立,和經常跑步、行山人士容易患上。

足底筋膜在受到重複撞擊後會逐漸纖維化,產生疤痕組織及骨質鈣化。當附近肌肉同時有過緊或乏力的問題,便會導致足底疼痛。這個發現的重要在於提醒患者,應避免會導致足底筋膜勞損的動作,還有小腿拉筋十分重要。

 

下牀首15分鐘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的痛點多見於腳跟中間或偏內側。多半患者會感到,由起牀至落地的數步至首15分鐘,足跟位置有明顯刺痛或緊繃感覺;在久坐後(約15分鐘以上)也會有類似感覺,但通常痛楚較輕。活動時痛楚不太明顯,但多站或多步行後,例如下班回家後痛楚有可能加劇。研究指出,約三分之一患者會同時在雙側足底均患上足底筋膜炎,臨牀所見,雙側都有痛楚的亦不在少數。

 

冷熱敷 踩網球 紓緩不治本

網上流傳不少足底筋膜「自」療方法,如急性時冰敷、慢性時熱敷;再配合小腿拉筋及腳掌滾網球放鬆筋膜,以上方法都能有效紓緩問題,但多半不能根治痛症。要根治足底筋膜炎,患者必須從生活、運動各方面着手。

首先,改變習慣很重要,大多數足底痛患者經常需要久站或步行多於數小時。患者應避免穿著高跟鞋、人字拖、鞋底較硬或較薄的鞋款(包括部分帆布鞋及平底鞋),轉而多穿波鞋等減壓效果較好的鞋。同時,使用適當矯形鞋墊能改變步行時足跟落地的受力分佈,從而減輕足底筋膜進一步受傷的機率。

 

臀部小腿肌力弱 步姿不佳致痛

足底痛患者都會從網上或親友中得到資訊,要做小腿拉筋以減輕痛楚,但往往忽略了訓練肌肉的重要。近年研究指出,一直都不能康復的足底痛,其中一大元兇是由於臀部及小腿肌肉力量不足,導致步姿不佳,間接令足底筋膜承受更大壓力。

簡易運動:踮腳拱橋強肌

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作者提供)

無論有無足底痛,都可嘗試以下數項運動,每天早午晚做,強化相關肌肉預防痛症產生。假如有任何疑問或於運動後效果不明顯,應諮詢物理治療師或骨科醫生的專業意見。

  1. 腳尖站立或步行
    踮起腳尖站立,維持1分鐘,1組做5次,時間及次數可因應個人能力調整。假如平衡力較差,建議扶着牆壁。如腳尖站立1分鐘沒有問題,可以踮着腳尖步行50步,同樣地1組做5次;主要訓練小腿腓腸肌的肌力,以減輕足底筋膜的壓力。
  2. 拱橋
    平躺,曲起雙膝,放鬆肩膊,手部不應用力,慢慢提起臀部,維持30秒後回到原位,1組做5次。如可輕鬆完成以上1組運動,可嘗試提起單腳,只用單邊力量完成整組運動,但需留意身體及大腿應成一直線,同時肩頸應完全放鬆,避免借力;可紓緩下背痛,同時為一直未能康復的足底痛紓緩徵狀。
  3. 腳底滾球
    站立,將按摩球或網球放在痛點附近,慢慢將球滾到痛點,在每個痛點維持2分鐘。此外,按摩球在足底筋膜時,慢慢將腳趾向上及向下屈曲;動作有助完全放鬆深、淺層筋膜。
  4. 小腿拉筋
    站立,足底痛腳在後,另一腳在前,雙腳腳趾向前指,兩手扶着牆壁,後腳慢慢向後移,直至小腿有拉扯感,維持30秒,每組做5次。

文:關文浩(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示範:關文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www.afterroberto.com/%e8%85%b3%e8%b7%9f%e5%88%ba%e7%97%9b-%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4%bd%9c%e6%83%a1-%e9%95%b7%e7%ab%99%e5%8b%9e%e5%8b%95%e6%97%8f%e9%ab%98%e5%8d%b1/ Mon, 05 Aug 2019 07:56: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735 【明報專訊】某朝起身落牀時,雙腳着地一刻腳跟一陣刺痛,痛徹心扉,有被電擊的感覺。痛楚過了一會逐漸緩解,但情况反反覆覆,幾乎每天都會發作!

這是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常見徵狀,是成年人腳跟痛症的主因之一,多見於需要長期站立、行走及勞動多的職業族群,如:侍應、銷售人員、教師、護理人員等。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 高弓足, 足跟肌腱過短,
長站高危——侍應、教師、銷售人員、護理人員等需要長期站立的人,是患上足底筋膜炎的高危族。(monstArrr_@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足底筋膜是一層覆蓋腳板的堅韌纖維狀薄膜,主要連接足後方跟骨及前方蹠骨,其功能是承托足部內側的足弓。足弓是用作承托步行時身體的重量,由肌腱、肌肉及骨互相協調,來作避震及平衡身體之用,也能在運動時吸收來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如足底筋膜因長期過分伸張而引致勞損,或重複受傷而引起炎症,就有可能感到腳底疼痛,影響日常生活如步行、工作或運動。

 

 

著錯鞋 運動過度 加劇勞損

扁平足、高弓足(又稱「空凹足」)、足跟肌腱過短,或穿著不適當的鞋,如:過高的高跟鞋、夾腳拖鞋、鞋身太窄、鞋低太硬等,可能改變正常步態生物力學,加劇足底筋膜之張力,產生足底刺痛。另外,退化、運動過度亦會導致足底筋膜有不正常拉力,使其相連之肌肉、肌腱與韌帶不堪負荷,足底筋膜就承受更大衝擊力,甚至使足底筋膜纖維化,血液不易進入,漸漸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 扁平足, 高弓足, 足跟肌腱過短,
(明報製圖)

 

 

痛點為何多在腳跟?原因是人體約60%的身體重量落在腳跟,這也是足底筋膜最容易受損的地方。臨牀徵狀包括:

  • 足跟周圍(尤其是內側)腫脹及壓痛
  • 腳掌或大腳趾向上扳時,足跟疼痛
  • 早上起牀或久坐後起步踩地時,足跟瞬間刺痛、疼痛或觸電感覺,但痛楚會逐漸紓緩
  • 日間久站或行走一段長時間後,痛楚再度浮現或增強
  • 通常是一側足跟先出現徵狀,不久後兩側都會有徵狀

 

治療足底筋膜炎,首先經醫生診斷,如有需要,會處方口服止痛藥,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病情嚴重可能要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減輕臨牀徵狀。在患病初期及炎症活躍時宜多作休息,並適當地減少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因應足跟疼痛程度而酌量減少活動量,減輕足部承受的壓力。應選擇舒適、軟硬適中及吸震能力較佳的鞋子。調整鞋帶的鬆緊度,保持鞋子緊貼足部,維持良好的腳部功能結構,同時避免穿著高跟鞋。適當的鞋墊(insole)或足跟墊(heel pad)能改善足弓承托及足部各關節的力學結構,有效紓緩病情。

 

 

減足部負擔助預防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檢查所得之病徵,推斷病因,並選取適當的治療。一般而言,冷/熱療法、超聲波治療、運動繃帶貼紮治療、脈衝電磁波治療及衝擊波治療(shockwave therapy)等,均能有效改善足底筋膜炎的徵狀;最重要的是透過物理治療師的指導,配合適當運動,減低日後重複勞損或創傷的風險。

 

要預防及紓緩足底筋膜炎,關鍵在於減少足部負擔及紓緩足底筋膜,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 選擇合適的鞋子與鞋墊,須完整包覆足部;先天性結構異常者,可向醫生諮詢後穿著矯正鞋
  • 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如馬拉松、登山
  • 減少對足部高衝擊的運動,如排球、籃球;運動前應妥善熱身
  • 控制體重,避免提重物

 

文:冼有榮(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廖偉龍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
靜脈曲張夾擊 足底筋膜炎更難治 //www.afterroberto.com/%e9%9d%9c%e8%84%88%e6%9b%b2%e5%bc%b5%e5%a4%be%e6%93%8a-%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6%9b%b4%e9%9b%a3%e6%b2%bb/ Mon, 05 Aug 2019 07:5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737 【明報專訊】靜脈曲張和靜脈回血失全,大都發生在小腿,但有少數病人出現於腳底。靜脈曲張是因靜脈各種程度的擴張、彎曲等變化,下肢皮下靜脈對抗地心引力失敗,大小隱靜脈瓣膜失全和靜脈彎曲擴張,引起靜脈回血失全。這類病人的足跟底部本身的靜脈回流會受影響,有組織過度充血及靜脈小血管增生擴張的現象,導致足底筋膜的修復出現問題,足底筋膜炎更難痊癒。

 

足底筋膜炎, 靜脈曲張,
(明報製圖)

 

對於有靜脈曲張的足底筋膜炎病人,日常生活遇到需久坐久站時,每隔一小時就要休息或活動雙腳,運動可選擇散步、游泳等,休息或睡眠時墊高雙腿;同時在飲食上多吃高纖維、高蛋白質,以及豐含維他命C、E的食物,減少攝取鹽分,以免腳腫;平時可穿著合適的醫療用彈性襪。如腳跟痛或其他徵狀久久不能紓緩,應求醫或諮詢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相關文章︰

腳跟刺痛 足底筋膜炎作惡 長站勞動族高危

伸展 + 鍛煉 對付炎症

【運動消閒】改善坐姿 防頸背繃緊

【運動消閒】姿治通鑑:腰椎鍛煉三部曲

]]>
【有片】腳板痛 睇位揪元兇!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8%85%b3%e6%9d%bf%e7%97%9b-%e7%9d%87%e4%bd%8d%e6%8f%aa%e5%85%83%e5%85%87%ef%bc%81/ Mon, 01 Apr 2019 08:24: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968
腳板痛 腳痛 尿酸痛 扁平足 楊揚 骨科 鄭志文 骨刺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腳跟痛,一定是骨刺?腳前掌痛,肯定是扁平足?加個鞋墊或換對新鞋就無事?

站立時,一雙腳掌承受全身重量;每行一步,腳掌所受的衝擊力更大。一個痛點,可由不同問題引致,一對鞋墊未必能解決問題。

 

生骨刺未必痛?

問醫生

楊:楊揚(骨科專科醫生)

鄭:鄭志文(家庭醫生)

 

問:腳痛,一定是骨刺作怪?

鄭:腳痛成因很多,首先,從結構上看,可能是骨折或骨腫瘤;或關節問題如尿酸;或皮膚、肌腱和肌肉等軟組織出問題,如皮膚發炎、筋膜發炎和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等。或可從病理分析,辨別出細菌性感染或非細菌性發炎。基於以上原則,醫生會嘗試找出痛症原因,跟進檢查,如X光、掃描、驗血等,並為病人處方藥物治療或臨時紓緩。

 

病人照X光發現有骨刺,以為是腳痛原因,但其實骨刺未必導致痛楚。生骨刺是因骨骼受壓增生,反映周遭組織十分緊張,若不伸展紓緩,筋膜愈痛愈繃緊,愈緊又會愈痛,造成惡性循環。

 

腳跟正中最脆弱?

問:很多人受腳跟痛困擾,常見原因為何?

 

楊:最常見是足底筋膜炎,痛點在腳跟正中,屬足底筋膜和肌腱連接位置,最為脆弱。因工作或運動勞損,缺少伸展運動,導致筋膜和肌腱緊張。

 

腳跟痛困擾不同年齡的人,年輕人常因運動,如練習長跑,沒有適當休息而令筋膜勞損;中、老年人多因老化而慢性勞損。長期勞損會導致筋膜發炎,而重複發炎會導致筋膜纖維化,常見情况是早上起牀時,第一步踏在地板,腳板就感刺痛。

 

約略統計,足底筋膜痛的病人中,95%經保守治療,即肌腱伸展,一至兩星期已可紓緩。

 

但較嚴重個案,需要用消炎止痛針或藥,減輕痛楚,或接受物理治療。如接受上述治療半年仍沒改善,便需要再檢查,看看是否神經線受壓,如是者需要注射類固醇紓緩,有少數個案需要手術鬆解筋膜。

 

腳板痛 腳痛 尿酸痛 扁平足 楊揚 骨科 鄭志文 骨刺
(明報製圖)

 

尿酸痛風腳趾當災?

問:腳趾痛,一定是尿酸引致痛風?

 

楊:腳趾痛是指腳前掌範圍的痛症。常見原因是痛風和慢性退化性關節炎。醫生會抽血檢查是否痛風,有需要亦可照X光檢驗骨退化情况。

尿酸是身體多出的殘餘物不能排走,常積聚於腳趾關節,造成紅腫疼痛。腳趾關節退化的病人,關節會漸漸變緊和腫脹,甚至會有骨增生,走路時因關節受阻而做不到腳掌推前的動作。

 

 

20%人有扁平足?

問:前掌起繭,一定是扁平足所致?

 

楊:世界上逾20%人有扁平足,但扁平足定義仍未十分清晰,不能妄下判斷。一般是指站立時,足部內側足弓下塌;亦有另一種內反足,除足弓扁平外,從後看會發現腳掌向內偏側。

 

正常的腳掌有3個壓力點,包括腳跟、前掌近大腳趾及尾趾,剛好呈三角形。當壓力偏向任何一點,就可能引起痛患。若前掌近大腳趾位置起繭,反映該處反覆受壓,可能是扁平足或大腳趾外翻引起。

 

腳板壓力「偏心」易拗柴?

問:懷疑因扁平足導致腳掌痛,用足弓墊就可以解決問題?

 

楊:我們每天要行3000至5000步,有跑步訓練的人每天更達1萬至2萬步。假如腳掌三角形壓力點偏一邊,就會導致足底筋膜組織慢性勞損。再加上每走一步時,腳掌向兩邊擺動的幅度增多,影響走路的穩定度,容易「拗柴」。

 

選擇足弓墊,要注意承托力是否足夠,會否太硬,穿起來是否舒適。同時要視乎扁平足或內反足的嚴重程度,如果病人日常多走動或多做運動,建議度身訂做矯形鞋墊,由腳跟開始承托,把腳掌固定至中位,減少勞損。

 

4歲以下不宜檢查扁平足?

問:小朋友有扁平足,要盡快治理?

 

楊:1至2歲幼兒的足弓一般都是扁平,隨着慢慢發育,腳部運動增多,情况會改善。所以,建議家長在孩子4至5歲懷疑有問題才去做檢查,毋須過早擔心。

 

即使有扁平足,不一定出問題。當然有小部分嚴重個案影響走路,引致膝痛、腰痛,甚至腰板不能挺直,需要及早治療甚至做手術矯正。

 

粗略估計,需要接受手術矯正的人只佔1至2%,他們大多是40至50歲,因從小就有嚴重扁平足,導致長期勞損,肌腱韌帶開始磨蝕。但我們也會先建議保守治療,包括使用鞋墊,同時改變生活習慣,例如運動由跑步改為游泳或踏單車,減少勞損。如情况沒有改善,嚴重至日常走路也疼痛,檢查發現肌腱撕裂或近乎斷裂,便需要手術。

 

曾有一個扁平足病人,熱愛長跑,訓練頻密,而且訓練時採用腳跟落地跑姿,導致勞損性腳板痛,出現筋膜纖維化,需要做手術鬆解筋膜,經治療康復後可以再次投入馬拉松運動。

 

文:李欣敏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知多啲:鞋跟高1吋 寬緊適中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男性健康】伊人醫事:男人做家務會長壽?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1.mp4腳痛原因多 關節肌肉 都有關;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2.mp4皮膚顏色改變 或表示 「無血到」;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3.mp4勞損性跑傷 睡醒似針刺;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4.mp4關節發炎 或與跑步太 多有關;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5.mp4內反足易有慢性勞損;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2/HET20190228_06.mp4FB Live足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