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胸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16 Oct 2024 08:25:4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胸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www.afterroberto.com/%e6%89%8b%e8%b6%b3%e5%8f%a3%e7%97%85%e5%82%b3%e6%9f%93%e5%8a%9b%e9%ab%98-%e5%88%9d%e6%9c%9f%e7%97%85%e5%be%b5%e4%bc%bc%e6%84%9f%e5%86%92-%e7%97%87%e7%8b%80/ Wed, 16 Oct 2024 08:13: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37

【明報專訊】每年9月開學鐘聲響起,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潛在威脅隨之而來。這種常見於幼兒的傳染病,尤其容易在群體密集地方迅速傳播。儘管大多數手足口病相對輕微(初期病徵與普通感冒相似,不易察覺),但其高傳染力和可能帶來的併發症(編按:如脫水、心肌炎等,症狀包括:口乾、頭暈、發燒、嘔吐等),仍是家長的心頭大石。(編按:病名來自其典型症狀:患者手掌、腳底及口腔內出現紅疹或水疱。其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糞口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其間患者可能尚未出現明顯病徵,但已具有傳染力……)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Ramdan_Nai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手足口病典型症狀:手掌腳底口腔現紅疹 由多種腸病毒引起 傳染力高5歲以下高危

由多種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是急性傳染病,特別容易影響5歲以下嬰幼兒。病名來自其典型症狀,即患者手掌、腳底及口腔內出現紅疹或水疱。腸道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常見的包括柯薩奇病毒(coxsackievirus)和腸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後者特別值得注意,因可導致較嚴重的併發症如腦膜炎和腦炎等。雖然大部分患者在1至2周內自行康復,但由於病毒易於學校等群體環境中傳播,因此保持良好個人衛生對預防感染至關重要。

柯薩奇病毒A16型和腸病毒71型在人群中廣泛存在,特別是在兒童集中場所。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傳播、接觸傳播、糞口傳播。潛伏期一般為3至7天,其間患者可能尚未出現明顯病徵,但已具有傳染力。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手足口病特別容易影響5歲以下的嬰幼兒,初期病徵與普通感冒相似,不易察覺。(圖片:pexels / 明報製圖)

初期病微與普通感冒相似

手足口病初期病徵通常不易察覺,因為與普通感冒相似,包括:

•喉嚨痛:
患者可能感到喉嚨不適及刺痛,這是因為病毒感染了咽喉部位

•發燒:
低至中度發燒是常見初期症狀,通常體溫在37.5℃至38.5℃之間

•食慾不振:
由於喉嚨疼痛及全身不適,患者可能食慾減退

病情轉為舌頭牙齦潰瘍 手掌腳掌臀部出疹

隨後數天,手足口病會進入下一階段,出現一些明顯的症狀:

•口腔潰瘍:
患者口腔內,尤其是舌頭、牙齦和口腔內壁出現潰瘍,引起疼痛,使進食和飲水變得困難

•紅疹或斑點:
在手掌、腳掌,甚至腹股溝或臀部出現紅疹或斑點

•水疱形成:
隨病情發展,紅疹或斑點可能進一步演變成小水疱。這些水疱通常比周圍皮膚的顏色淺,呈現灰色,並且經常伴隨疼痛,尤其當它破裂時

常見併發症:口乾尿少或脫水 胸痛心悸或心肌炎

不單止是兒童,成年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並有相似症狀。然而由於成年人症狀通常比較輕微,故容易被忽略。成年人應該提高警覺,特別是在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避免無意中將病毒傳染給家人、同事或兒童。

儘管手足口病通常被認為是輕微疾病,但仍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特別是免疫力較弱的兒童。常見併發症包括:

•脫水:
由於口腔潰瘍引起疼痛,患者可能因進食和飲水困難而導致脫水。脫水症狀包括口乾、尿量減少、頭暈和疲倦。對於幼兒來說,脫水可能迅速加劇病情,因此應特別注意他們的水分攝取

•病毒性腦膜炎:
在少數情况下,手足口病或導致病毒性腦膜炎,影響腦和脊髓膜,症狀包括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惡心和嘔吐

•腦炎:
腦炎是更為罕見但更嚴重的併發症,症狀可能包括劇烈頭痛、行為改變、腦癇發作或意識改變

•心肌炎:
手足口病可能引發心肌炎,影響心臟正常功能,導致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

•小兒麻痹症癱瘓:
雖然極為罕見,但腸病毒71型引起的感染,可導致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引致突然的下肢肌肉無力或癱瘓,並永久損害活動能力

家長和照顧者在照顧手足口病患者時,應密切監察病情變化,留意併發症迹象。如果出現脫水或上述嚴重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及早識別和接受適當治療,早期治療對於減少長期影響至關重要。

治療方案:無特效藥 緩解為主

目前沒有針對手足口病的特效藥物,所以治理目標以緩解症狀為主。患者多喝水,保持充分休息,幫助身體對抗病毒。要紓緩發燒不適及口腔潰瘍引起的痛楚,可以使用止痛退燒藥撲熱息痛(paracetamol)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布洛芬(ibuprofen),能降低體溫並減輕疼痛。市面上大部分藥房都備有這兩款藥物的藥水劑型,可以減低吞服時的不適,讓兒童更願意服藥。選購藥物之前,宜先諮詢社區藥劑師相關劑量及注意事項。

此外,患病兒童應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直至所有水疱乾涸,防止病毒傳播。如果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起,應在完全康復後再額外休息兩周才回校,以確保安全。

家長應密切觀察兒童的病情變化,特別是持續高燒、神情呆滯或病情惡化時,可能預示病情加重或併發症出現,應立即求醫,讓專業醫療介入。總之,雖然手足口病通常能自然痊癒,但及時治理對於加快康復至關重要。

拆解3個迷思:
手足口病是「小朋友專利」?

雖然手足口病多發生在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展的小朋友身上,但不代表成年人不會感染,只是感染機率相對較低。當成年人接觸到受感染的兒童後,仍然有可能受感染,特別是當免疫系統較弱或壓力大的情况下。因此,作為主要照顧者的父母應注意衛生,避免因為照顧患病孩子而令自己受感染。

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應該注重個人衛生,勤洗手,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手足口病傳染力高 5歲以下高危 初期病徵似感冒 症狀:手腳掌口腔出紅疹 
預防手足口病最重要是保持手部衛生,經常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gahsoon@iStockphoto)

抗生素或抗病毒藥可治療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由腸病毒引起,抗生素僅對細菌感染有效,無法治療病毒感染。至於抗病毒藥物,雖然有些藥能針對特定病毒,例如針對流感病毒的奧司他韋(oseltamivir)、針對單純疱疹病毒的阿昔洛韋(acyclovir)。但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種類繁多且變異強,目前並沒有針對手足口病的抗病毒藥物。因此,手足口病治療目標以紓緩症狀為主,例如止痛退燒藥和口腔潰瘍紓緩藥物。大多數情况下,病情在7至10日內自行痊癒,在此期間注意休息和保持適當的水分攝取。

消毒酒精傍身,能預防手足口病?

僅靠酒精消毒來預防手足口病,事實並無效果。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引起,而腸病毒屬於無包膜病毒,它們的外層由蛋白質殼構成,而非脂質包膜。日常使用的酒精消毒液(例如70%乙醇)主要通過溶解病毒的脂質包膜來殺死病毒,但對於像腸病毒這樣沒有脂質包膜,僅由堅固蛋白質殼保護的病毒,酒精無法破壞其結構,因此不能有效消滅這類病毒。

預防手足口病不能靠酒精,最重要是保持手部衛生,經常用梘液和清水徹底洗手,並且避免與患病者接觸。消毒家居時,應選用有效對抗無包膜病毒的消毒劑,例如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感染。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 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腿部腫痛皮膚微紅發熱  或深層靜脈血栓可併發肺栓塞 //www.afterroberto.com/%e8%85%bf%e9%83%a8%e8%85%ab%e7%97%9b%e7%9a%ae%e8%86%9a%e5%be%ae%e7%b4%85%e7%99%bc%e7%86%b1-%e6%88%96%e6%b7%b1%e5%b1%a4%e9%9d%9c%e8%84%88%e8%a1%80%e6%a0%93/ Tue, 13 Aug 2024 07:18: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93

【明報專訊】陳婆婆患有腦退化及糖尿病,兩年前左腳股骨骨折後行動不便,大部分時間需要臥牀休養。最近院舍護理員留意到婆婆下肢有異常,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婆婆左腳足踝至小腿有明顯腫脹,伴隨着皮膚微微發紅。醫生懷疑她患上深層靜脈血栓,於是轉介婆婆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腿部靜脈形成血塊 腫痛發熱 小心深層靜脈血栓

深層靜脈血栓,是一種在身體深處的靜脈(通常是腿部靜脈)中形成血塊的疾病。其臨牀表現主要是有肢體腫脹、疼痛,較常見是單邊受影響的腿部腫脹,有可能伴隨皮膚微紅且發熱,以及淺表靜脈擴張。

腿部腫痛皮膚微紅發熱  或深層靜脈血栓可併發肺栓塞
深層靜脈血栓是身體深處靜脈中形成血塊,血塊可經血管流入肺部,併發肺栓塞。(ttsz@iStockphoto)

血塊入肺 併發肺栓塞

深層靜脈血栓是一種不可輕視的病症,因為可能會引起併發症肺栓塞,即是血塊經由血流到達肺部,並阻塞肺部動脈,患者有可能出現胸痛、咳血、呼吸困難甚至猝死。引致深層靜脈血栓的各種原因,包括中風、手術後(尤其是下肢手術)等需臥牀的病人;此外,長者、肥胖、使用口服避孕藥、吸煙、癌症,以及懷孕人士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相關閲讀:腰骨劇痛或骨折警號骨質疏鬆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療免失活動能力5個應對貼士


近年常用治療: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醫生一般會為懷疑病者安排血液檢查、超聲波檢查,以判斷栓塞位置,而診斷肺栓塞時則需要使用電腦掃描。治療方面主要是用抗凝血藥,傳統包括肝素、華法林,至於近年較常用的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由於毋須頻繁接受血液檢查,治療更方便。另外有些時候,醫生可能需要用到溶栓治療及手術介入,直接移除血塊。


相關閲讀:靜脈曲張可根治嗎?微創手術後病人注意3件事減復發風險


預防:久坐盡量伸展腿部肌肉 戒煙多喝水

預防方面包括保持適度運動,尤其當有需要長時間坐着,盡量適度伸展腿部肌肉。此外,應該戒煙、多喝水,並保持標準體重。早期診斷深層靜脈血栓並接受適當治療非常重要,如出現前文所述徵狀,盡快求醫。

文:陳天慈

(東華三院長者醫療外展服務主管、老人科專科醫生)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乙型流感併發心肌炎 8歲童發燒咳嗽四度求醫後入院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5%9e%8b%e6%b5%81%e6%84%9f%e4%bd%b5%e7%99%bc%e5%bf%83%e8%82%8c%e7%82%8e-8%e6%ad%b2%e7%ab%a5%e7%99%bc%e7%87%92%e5%92%b3%e5%97%bd%e5%9b%9b%e5%ba%a6%e6%b1%82%e9%86%ab%e5%be%8c%e5%85%a5%e9%99%a2/ Mon, 11 Mar 2024 08:32: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74

【明報專訊】本港正值流感高峰期,衛生防護中心10日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8歲男童本月初起出現發燒、咳嗽等病徵,曾經四度向私家醫生和公立醫院求醫,其後入院,前日(9日)轉送瑪嘉烈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臨牀診斷為乙型流感併發心肌炎及休克,男童現時情况危殆。

乙型流感併發心肌炎 8歲童發燒咳嗽四度求醫後入院
本港仍處流感高峰期,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徵狀,勿掉以輕心。(網上圖片)

確診乙型流感男童發燒咳嗽併發心肌炎 已打疫苗

根據防護中心資料,該名男童3月1日開始發燒、咳嗽和流鼻水,分別於當日及本月4日看私家醫生,本月6日及8日因徵狀持續,到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醫,上周五(8日)入住瑪嘉烈醫院。

男童至前日出現氣促、胸痛及腹痛,轉往瑪嘉烈醫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呼吸道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乙型流感病毒呈陽性反應,臨牀診斷為乙型流感併發心肌炎及休克,情况危殆。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防護中心籲接種流感疫苗

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男童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父母和姊姊為家居接觸者,目前沒有病徵,而男童曾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防護中心提醒社會各界提高警覺預防流感,並呼籲市民踴躍接種流感疫苗,以應對流感季節。


相關閲讀:教你分清新冠肺炎、流感、感冒!免費接種新冠疫苗/流感針2024整理

]]>
教你分清新冠肺炎、流感、感冒!免費接種新冠疫苗/流感針2024整理 //www.afterroberto.com/%e5%88%86%e6%b8%85%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b5%81%e6%84%9f-%e6%84%9f%e5%86%92-%e5%85%8d%e8%b2%bb%e6%8e%a5%e7%a8%ae%e6%96%b0%e5%86%a0%e7%96%ab%e8%8b%97/ Thu, 08 Feb 2024 09:05: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089

現在一有輕微咳嗽,喉嚨痛症狀便會心慌慌,尤其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十分相似,到底該如何判斷自己是患上普通感冒,還是流感或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和流感肆虐香港多時,2024年仍需要打新冠疫苗或流感針?立即了解如何分清新冠肺炎、流感、感冒;流感疫苗接種計劃詳情,獲接種資助的合資格人士,和指定接種地點。

感冒流感肺炎
種類過濾性病毒流感病毒病毒性、病菌性、非典型
徵狀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疲倦、頭痛、肌肉痛等,但一般不會發燒,或有輕微低燒徵狀與感冒相似,但會發高燒初期徵狀與流感相似,並可能有呼吸困難、胸痛、高燒超過38度、咳出黃綠色帶血的膿痰、X光肺片有陰影等
治理足夠休息及多喝水,通常於5~7日内自行減退,若徵狀持續則要盡快求醫足夠休息及多喝水,醫生會處方抗病毒藥物例,如特敏福作治療治理需要盡快求醫,因應不同類型肺炎使用不同的藥物處理


新冠肺炎症狀

【新冠肺炎 症狀】通常會出現:

  • 咳嗽
  • 喉嚨痛
  • 流鼻水
  • 打噴嚏
  • 呼吸困難
  • 胸痛
  • 高燒
  • 頭痛
  • 肌肉酸痛
  • 失去嗅覺或味覺

新冠肺炎 後遺症】可能出現持續咳嗽、氣短、難以集中精神、疲倦、腸胃問題及記憶力缺損、乾眼症、甚至引致性欲減低

常見後遺症
身體咳嗽、疲勞、呼吸困難、胸痛、關節痛、味覺和嗅覺喪失
心理抑鬱、焦慮
心血管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腦霧、記憶力下降
免疫性疾病濕疹、蕁麻疹

流感症狀

【流感 症狀】常見的流感病徵包括:

  • 高燒
  • 咳嗽
  • 喉嚨痛
  • 打噴嚏
  • 流鼻水
  • 頭痛
  • 肌肉酸痛
  • 乏力
香港流感高峰期時間
冬季流感高峰期一月至三月
夏季流感高峰期七月至八月

【流感 併發症】長者感染流感後,身體抵抗力變差,加上天氣轉變,可能因爲受寒引致血管及氣管收窄,誘發各種嚴重併發症:

  • 誘發慢阻肺病
  • 哮喘
  • 心臟病
  • 生蛇
  • 中風


感冒症狀

【感冒 症狀】較為輕微,包括流鼻涕、打噴嚏、喉嚨痛、咳嗽、頭痛,並且在一周內自行消失。

教你分清新冠肺炎、流感、感冒!免費接種新冠疫苗/流感針2024整理

如何分辨新冠肺炎、流感、感冒?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新冠肺炎、流感、感冒雖然都是呼吸道疾病,但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差異:

【症狀】新冠肺炎的症狀通常較為嚴重,並且可能包括失去嗅覺或味覺,流感的症狀通常較為明顯,並且伴有高燒和肌肉酸痛,感冒的症狀通常較為輕微,並且以流鼻涕和打噴嚏為主。

肺炎、流感、感冒症狀 – 嚴重程度

症狀感冒流感肺炎
發病速度突然突然逐漸
發燒程度輕微高燒高燒
咳嗽性質咳出黃綠色帶血的痰
呼吸困難

區分新冠肺炎、流感

由於新冠肺炎、流感的症狀有些相似,只靠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有時候可能不容易分辨,其中肺炎的特徵最明顯,有以下兩個症狀馬上分辨到!

  1. 呼吸困難
  2. 嗅覺或味覺喪失

  • 呼吸困難:新冠肺炎病毒會侵犯肺部,造成肺功能受損,導致走路和講話時容易累,稍微走動便會喘;同時亦會出現明顯的乾咳、喘憋、長時間發熱和胸骨疼痛等。
  • 嗅覺或味覺喪失:新冠肺炎的一個特殊症狀是嗅覺或味覺的喪失。流感通常不會引起嗅覺或味覺的喪失,除非鼻腔堵塞或有併發症。

如何預防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的感染?

雖然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的嚴重程度不同,但都是可以預防的疾病。以下是一些幫助減少感染風險的建議:

戴口罩
戴口罩可以阻擋呼吸道飛沫和空氣中的病毒。在公共場所或與他人接觸時,戴上合適的口罩,並且定期更換或清洗,減少感染和傳播的可能性。

保持社交距離
保持社交距離可以減少與感染者的接觸,與他人保持至少1.5米的距離,降低感染的風險。

勤洗手
勤洗手可以去除手上的病毒和細菌。使用肥皂和流動的水,並且按照正確的步驟洗手至少20秒,有助防止通過接觸污染的物體或表面而感染,尤其是在外出回家、吃飯前後、咳嗽或打噴嚏後等。

注意個人衛生
注意個人衛生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例如咳嗽或打噴嚏時,使用紙巾或肘部遮住口鼻,並且及時丟棄或清洗;避免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以防病毒進入身體;並定期清潔和消毒家中和辦公室的物體和表面,以去除病毒和細菌。

接種疫苗
目前已經有多種新冠肺炎和流感疫苗推出,可以有效地減少重症和併發症的風險。


相關閲讀:科興停產新冠疫苗 許樹昌:防新變異株感染效用較弱 可轉打XBB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流感針】接種疫苗途徑

根據衛生署的安排,香港市民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預約和免費接種新冠疫苗:

網上預約:市民可以登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的網站,選擇合適的疫苗,並且選擇預約日期、時間和地點。預約成功後,市民會收到一個電子確認信,並且需要在接種當日出示。

電話預約:市民可以致電熱線(2125 2125),選擇合適的疫苗(科興或復必泰),並且選擇預約日期、時間和地點。預約成功後,市民會收到一個短訊確認,並且需要在接種當日出示。

現場登記:市民可以直接到指定的接種中心或私家醫院/診所,選擇合適的疫苗(科興或復必泰),並且現場登記和等候接種。市民需要出示有效的身份證明文件,並且填寫一份健康評估問卷。

按此查看XBB 新冠疫苗接種地點名單

【接種新冠疫苗/流感針】接種疫苗計劃詳情

符合資格在政府疫苗接種計劃下免費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如同時符合資格免費或受資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可在以下指定地點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

預約方法:登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的網站

接種場所合資格同時接種人士
私家診所新冠疫苗接種站

接種站名單
1. 50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 (同時免費接種)
2. 6個月至18歲以下的香港居民 (同時免費接種)
參與「疫苗資助計劃」的私家醫生或診所

搜尋提供同時接種的名單
1. 孕婦
2.  50歲或以上人士
3. 未滿18歲的兒童/就讀香港中學的學生
4. 智障人士
5. 領取傷殘津貼的人士
6. 領取綜援標準金額類別為「殘疾程度達100%」
 或「需要經常護理」的人士

[ 部分醫生可能會就流感疫苗收取額外費用, 請向醫生或診所查詢 ]
非診所場地安排的疫苗接種活動#

搜尋提供同時接種的名單
主辦單位(機構、公司、學校等)
請直接聯絡醫生查詢詳情
兒童社區疫苗接種中心

接種中心名單
1. 6個月至17歲兒童
(同時免費接種新冠滅活疫苗與流感疫苗)

2. 6個月至4歲的幼童/5至11歲的兒童
(同時免費接種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與流感疫苗)
衞生署轄下的指定母嬰健康院

有關安排及指定母嬰健康院名單
1. 6個月至4歲的幼童
(同時免費接種)
衞生署轄下的指定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指定學生健康服務中心名單
1. 3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
(同時免費接種新冠滅活 疫苗與流感疫苗)

2. 5至11歲的兒童
(同時免費接種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與流感疫苗)
醫管局轄下的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

醫管局轄下的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名單
1. 年滿65歲或以上
(於2023年10月24日起,可同時免費接種新冠滅活/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與流感疫苗)
衞生署轄下的指定長者健康中心

有關安排及指定長者健康中心名單
1. 長者健康中心會員
(可同時免費接種新冠滅活疫苗 / 信使核糖核酸疫苗(XBB.1.5)與流感疫苗)

2. 非長者健康中心會員 – 年滿65歲或以上
(可同時免費接種新冠滅活疫苗 / 信使核糖核酸疫苗(XBB.1.5)與流感疫苗)
安老院、殘疾人士院舍及護養院

到診註冊醫生名單
1. 安老院舍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 (同時免費接種)
最新更新:2024/01/11

接種疫苗前,市民應該確保自己沒有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並且沒有接觸過新冠肺炎的確診或疑似個案。

接種疫苗後,市民應該留意自己的身體反應,並且在有需要時尋求醫療幫助。

]]>
解構高山症與潛水夫病的處理和預防 上山下海切忌急進 //www.afterroberto.com/%e8%a7%a3%e6%a7%8b%e9%ab%98%e5%b1%b1%e7%97%87%e8%88%87%e6%bd%9b%e6%b0%b4%e5%a4%ab%e7%97%85%e7%9a%84%e8%99%95%e7%90%86%e5%92%8c%e9%a0%90%e9%98%b2-%e4%b8%8a%e5%b1%b1%e4%b8%8b%e6%b5%b7%e5%88%87%e5%bf%8c/ Thu, 11 Jan 2024 03:35: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03

不少港人都是登山和水上活動的愛好者,更會趁假期外遊享受行山或潛水的樂趣。不過這兩項活動帶有一定的風險,出發前必須做好準備,並在進行活動時留意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觀察身體有否出現「高地綜合症」(即高山症)或「潛水夫病」(即減壓症)等徵狀,切忌貿然挑戰,才能夠安全地享受上山下海的樂趣。

什麼是高山症與潛水夫病?海拔愈高氣壓愈低 登山切忌急進

能夠成功「攻項」固然是每位登山者的目標,但若身處的地方海拔愈高,氣壓和空氣含氧量便愈低。betway体彩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林頌眉醫生提醒,若上山時過於急進,身體未必能夠適應氣壓和氧氣量的變化,有機會出現「高地綜合症」,即高山症。

高山症徵狀一般在攀至海拔2,500米(8,000多呎)時出現,包括頭痛、頭暈、作悶、作嘔等輕微徵狀,即時的處理方法是吸入較高濃度氧氣或服藥;嚴重的話則會出現腦水腫,甚至肺水腫,前者會令人失眠和疲倦,後者會導致氣喘、心翳和咳血,必須即時接受治療。

解構高山症與潛水夫病的處理和預防 上山下海切忌急進
登山、潛水均有風險,愛好者出發前應做好準備,並要了解高山症、潛水夫病可引致的徵狀,及早做好預防和懂得應變處理。

登山循序漸進 新手每天攀登不多於500

林醫生指出,要預防高山症,關鍵是要循序漸進地登山,切勿在短時間內攀得太高、太快。她建議於2,500米至3,000米處停留一至兩晚作適應期;當達到3,000米以上,休息地點的海拔高度可以每晚增加300至500米,每登高1,000米便應多停留一晚作適應期。對於新手而言,每天的攀登高度不宜多於500米,稍有不適便要提高警覺,不要堅持完成餘下的旅程。

出發前做好全方位準備

在計劃行程時,宜訂立日數和每天到達目標高度,盡量確保有充足的睡眠,若身體不適就不宜堅持上山。除了準備好基本的行山裝備,也應自攜氧氣筒及紓緩高山症徵狀的藥物,例如乙醯唑胺。林醫生提醒,如本身有肺氣腫、肺炎、肺纖維化、肺動脈壓力高,或者患有腦腫瘤、神經肌肉疾病、曾接受頸動脈手術、腦血管病等風險較高的人士,就不宜攀登高地。

正式出發前,謹記留意當日天氣變化,做好防曬,並適時補充足夠水分和鹽分以促進血液循環。進食方面,可以選擇高卡路里食物以提供足夠熱量,避免攜帶太多行李。林醫生指出,若行程中有專業人士陪同及指導則最為理想,有助應付任何突發情况。

潛水夫病:水壓急劇變化所致 血管充血或出血

潛水是另一項港人外遊的熱門活動,但不論是潛得太深或上水過急,都有機會出現潛水夫病(即減壓症),原因是外在水壓與身體軟組織的壓力霎時變得不平衡,下潛愈深,軟組織會因外在水壓增大而腫脹,令血管充血或出血。

當下潛逾10米,一半肺部無法擴張而出現呼吸困難、耳鳴、頭暈等徵狀。若繼續下潛,更會令人失去知覺、暈倒、心翳,甚至無法呼吸。一旦潛至超過40米,高達八成肺部無法擴張,屆時便要留意逗留在水中的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


相關閲讀:【減壓症會好嗎?】潛水前出現8種情况勿下水 提防減壓症 嚴重者可誘發心臟病

上水忌過急 或致耳膜破穿、鼻竇出血

即使潛得不太深,但若上水過急,身體軟組織亦會因壓力驟變而受損,繼而引致耳膜破穿、鼻竇不適或出血,嚴重者更會突然失聰。一般情况下,服用止痛藥可處理耳膜破穿及出血,患者會在數星期內痊癒,如逾兩個月仍未康復,或需進行耳膜修補手術;如鼻竇出血則須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爆肺徵狀:呼吸困難、氣促、胸痛

另一個有機會出現的情况是「氣胸」,俗稱「爆肺」,徵狀包括呼吸困難、氣促、胸口痛、乾咳。閉氣期間若未有慢慢呼氣,肺部會膨脹,令氣胸壓着心臟,使其無法泵血,又或造成動脈栓塞,在血管內迫出血泡,構成生命危險。處理「爆肺」需在胸膜腔放置導管排氣,令血壓回升,紓緩對心臟的壓力﹔若血管出現氣泡,須立刻送院進行高壓氧治療,否則對性命構成威脅。

另外,林醫生特別提醒以下的高危人士不宜潛水:

• 患有肺纖維化、慢阻性肺病、心律不正、心臟病、心臟衰竭,或曾有氣胸

• 經常感冒,或有嚴重鼻竇炎,導致鼻塞

要確保安全,潛水時的深度應逐步加深,讓身體慢慢適應壓力變化,以及預留足夠時間上水,並時刻留意身體狀况,一旦有任何不適,必須停止活動。此外,千萬不要單獨潛水,宜在專業人士從旁指導下才進行相關活動,以便適時得到協助。

大圖說:

]]>
心紋痛勿忽視 中醫:胸痹心痛4成因 長者陽氣不足天冷易誘發 痰濕肥胖注意三高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7%b4%8b%e7%97%9b%e5%8b%bf%e5%bf%bd%e8%a6%96-%e4%b8%ad%e9%86%ab-%e8%83%b8%e7%97%b9%e5%bf%83%e7%97%9b4%e6%88%90%e5%9b%a0-%e9%95%b7%e8%80%85%e9%99%bd%e6%b0%a3%e4%b8%8d%e8%b6%b3%e5%a4%a9/ Wed, 20 Dec 2023 03:25: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736

【明報專訊】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是常見都市殺手。一旦心肌梗塞,心臟無法將血液泵往全身,搶救不及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甚至致命。在心肌梗塞發生之前,有患者會反覆出現胸口憋悶、重壓感,可放射到下顎、肩、背、上肢,甚至引起呼吸困難,症狀在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時加重。這個病徵就是心絞痛,在中醫稱為「胸痹」或「胸痹心痛」。

心紋痛勿忽視 中醫:胸痹心痛4成因 長者陽氣不足天冷易誘發 痰濕肥胖注意三高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PonyWang@iStockphoto)

中醫稱心紋痛為胸痹心痛 4成因:陽虛、痰阻、氣滯、血瘀

胸痹一症比較詳細記載是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指出陽氣衰敗,令陰寒偏盛窒礙氣血運行,會導致「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胸中氣塞」、「不得臥,心痛徹背」、「胸滿,脅下逆搶心」等症狀。對於胸痹治療,《金匱要略》提出要溫陽祛寒、行氣、化痰濁,這樣的思路在今時今日仍具有指導意義。

陽虛、痰阻、氣滯、血瘀是臨牀上常見胸痹成因,當氣血運行不暢,或陰寒、痰濁凝聚令胸陽痹阻,便會導致不通則痛。產生胸悶如窒、疲乏、呼吸困難等不適,輕則僅在體力勞動時出現,重則在平日休息狀態下亦可見。治療方面可通過溫陽驅寒、化痰、行氣、活血化瘀的方法,有助行血通脈,溫經宣痹。根據臨牀辨證,不同體質的人,其調治策略有不同側重。


相關閲讀:養和質子治療中心全面運作 料每年為逾400乳癌、前列腺癌、兒童癌病等患者 精準對付癌細胞

不同體質調理治療策略有不同

‧陽虛寒多 長者常見 天冷易誘發

常見於老年人,由於陽氣不足,陰寒凝結,寒主收引,令血脈推動無力,容易窒礙氣血運行,造成瘀滯。如果本身冠狀動脈比較狹窄,陽虛寒多的失調會較易令血液運行受阻。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畏寒肢冷、面色蒼白、氣喘乏力、心悸頻作(類似西醫的心律不整),心痛發作時突然感到心痛如絞,痛徹肩背,每於天氣寒冷或感受風寒後容易誘發。治療方面需要溫陽祛寒、宣通心陽,常用如桂枝、薤白、細辛等藥性辛溫,有補陽、宣通作用的中藥。

‧痰濕蘊結 患者多膽固醇、血脂異常

多見於飲食不節、體重超標的壯年人,臨牀上這類患者多有膽固醇超標、血脂異常,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及形成斑塊,使血管變窄,血液循環受阻。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鍛煉的生活形態,容易造成痰濕積聚、氣虛、脾胃運化欠佳的失調。當痰濁上犯心胸,氣機不暢,心陽遏阻,便會出現胸痹症狀。隨痰濕持續積聚,胸悶氣緊症狀可反覆出現,而且胸痹發作會愈來愈頻密,程度愈來愈嚴重。除胸痹外,患者其他表現還包括痰多、身重、體形肥胖、舌體腫脹胖大、舌苔厚膩等。治療方面宜選用溫性藥物通陽泄濁、豁痰宣痹,常用中藥如瓜蔞實、半夏、石菖蒲等。

‧氣機鬱滯 憋悶感可擴至腋下

多見於情志不舒、經常鬱鬱寡歡之人。情志不暢,會導致肝失疏泄,妨礙氣機正常升降出入。當氣機鬱滯,血脈不運,便會形成胸痛、胸悶、呼吸不暢。證屬氣滯的胸痹,患者常感胸口隱隱作悶作痛,甚則憋悶感覺可擴展至腋下兩脅位置,症狀可在情緒鬱悶時加重。除此之外,患者還可見胃氣脹、食慾不振、經常哀聲嘆氣等。治療方面,需要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使氣機暢通從而促進血脈暢行,常用中藥有厚樸、枳殼、柴胡等。

心紋痛勿忽視 中醫:胸痹心痛4成因 長者陽氣不足天冷易誘發 痰濕肥胖注意三高
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的人,出現氣機鬱滯,血脈不運,會形成氣滯性胸痹。(amenic181@iStockphoto)

‧瘀血停聚 激動、勞累、入夜加重

多見於平日操勞過度,或有傷患病史的人。由於傷患積瘀未消,或操勞耗傷氣血,都會使血行不暢,造成瘀滯。因心血瘀阻而引致胸痹的特點,是心胸疼痛位置固定,呈針刺痛,可痛徹肩背,每於情緒激動、勞累,或入夜後加重。患者的其他表現,包括唇舌紫暗有瘀斑、皮膚黧黑粗糙、舌色紫暗、舌面上或舌底有瘀斑瘀點等。

治療因血瘀而引起的胸痹,需要活血化瘀、溫經通脈,常用中藥包括桃仁、紅花、丹參等。

注意保暖 預防寒凝心脈致胸痹

胸痹後果可大可小,患者絕對不可掉以輕心。一旦發現在運動或體力消耗時出現胸口翳悶、呼吸困難時,建議應盡早求醫接受診治。對無即時危險,毋須馬上接受如「通波仔」手術的冠狀動脈狹窄或動脈粥樣硬化患者來說,一方面宜積極控制「三高」,另一方面宜調整體質,並堅持養生調攝,至少要做到穩定病情。中醫認為胸痹的成因眾多,臨牀上以陽虛和痰濁多見。一些宣稱有活血化瘀、「通血管」作用的中成藥如三七(田七)、地龍、丹參等,或西藥抗凝血藥物(薄血丸),都未必對所有出現胸痹問題的患者有效,市民大眾千萬不要過分迷信,以免耽誤病情。要有效改善胸痹病情,必須辨證施治,對證用藥。

心紋痛勿忽視 中醫:胸痹心痛4成因 長者陽氣不足天冷易誘發 痰濕肥胖注意三高
預防胸痹,要積極控制「三高」。(Tatomm@iStockphoto)

要預防胸痹或改善胸痹的病情,除了老生常談的避免暴飲暴食,節制肥膩多油的食物,適量運動,充足睡眠,戒煙酒,放鬆減壓,維持合適體重,控制「三高」外,較有中醫特色的養生調攝建議是要注意保暖防寒,尤其是針對陽氣不足,全身整體機能下降的長者而言。他們要避免吹風受寒,並要戒吃寒涼生冷的食物和飲料,保持身體暖和,陽氣充足,身心機能活躍,有助預防因寒凝心脈而導致胸陽痹阻的問題。


相關閲讀:【頭頸癌】留意4大警號 口腔癌、喉癌較常見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www.afterroberto.com/%e7%aa%81%e7%84%b6%e9%9b%a2%e4%b8%96-%e5%96%aa%e8%a6%aa%e4%b9%8b%e7%97%9b%e9%9b%a3%e6%94%be%e4%b8%8b-%e4%bb%a5%e8%81%86%e8%81%bd%e5%92%8c%e9%99%aa%e4%bc%b4%e4%bd%9c%e5%ae%89%e6%85%b0/ Tue, 19 Sep 2023 08:50: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814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每年有超過5萬人去世,當中涉及急病、意外和自殺的個案約佔25%,即每4名死者就有1人在毫無預兆下突然離世。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至親好友即時反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而其他哀傷情緒如焦慮、憤怒、遺憾、自責等亦會陸續浮現,維持多久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在一年半載後有明顯改善,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甚至永遠悲傷。(編者按:筆者偶然讀到一名外國作家對哀傷的理解後,發現原來並非每份哀傷都可以放下,當哀傷無法縮小時,不如考慮將生命擴闊,令哀傷的影響力及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怎樣做到呢?)

至親突然離世  喪親者哀傷難放下 安慰陪伴勝說話

嘉儀結婚20年,沒有孩子。夫妻都是專業人士,收入不俗,一直以來生活十分寫意自在。一天,嘉儀的丈夫獨自在停車場準備駕車上班時,突然心臟病發昏迷,2小時後被發現時已經死去一段時間。嘉儀知道消息後,情緒即時崩潰,完全無法相信、無法接受數小時前還一起吃早餐的丈夫,已經永遠離開了。

事後,嘉儀需要服食精神科藥物和接受心理輔導。過了1年,她的情况大有改善,工作和日常生活差不多恢復正常,但每當憶起丈夫,仍會難過痛哭,悲傷始終未能放下。

我發表過一篇以〈最沒用的安慰說話〉為題的專欄文章,當中10句說話是我在多年輔導中,從不同喪親者分享中收集得來。文章刊登後,不少讀者在社交網站留言,既然有10句沒用的安慰說話,那麼什麼才是「有用的安慰說話」?

其實我跟各位一樣,希望找到那句只要一說出口,就能夠令喪親家屬恢復過來、重新得力的奇妙說話。可是經過16年尋覓,接觸近1000個喪親家庭,遺憾仍沒任何頭緒;相反,一句就令家屬加倍難過、失望,甚至憤怒的說話倒是存在。曾經有喪親家屬表示,至愛逝去的悲傷是錐心刺骨,因為當中夾雜多年彼此之間的愛和回憶,有時再加上又愛又恨的關係。試問這麼深厚複雜的情感,又怎能單憑一兩句說話就得到釋放。

喪親者或情緒激烈 需包容、接納、願意聆聽

在撰寫這篇文章前,我搜尋不少外國及本地資料,得出結論是,相比起說話,聆聽和陪伴才是最有效的安慰方法。聆聽是大部分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但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得好。有些人在聆聽過程中左顧右盼,根本沒有專注在對方的分享之中,令人感到不受尊重。又有不少人在聽到別人悲傷故事時,會不自覺地進入專家模式,急於分析和評估對方情况,給予意見或解決問題方法;當然這並非錯誤,但有時候喪親者需要的是包容和接納,即他在親人突然離世後有多麼激烈的情緒,如何無理取鬧,甚至滿口粗言穢語地發泄憤怒,你都願意靜靜地坐在旁邊,嘗試盡量聆聽和盛載他的感受。

曾經有意外死者家屬因過分悲傷,在急症室大吵大鬧,指罵醫護人員毫無用處,未能救活她的親人。當時我嘗試行近去安慰她的情緒,卻被拒絕,甚至大聲責罵並要我離開。當然我沒有離開,相反緩緩地坐在她旁邊,並跟她說:「我不會說太多話,只是想陪陪你,因為稍後醫護人員或警察都可能需要找你處理一些事,我可以幫你好好完成。」那天我陪了她約3小時,只是陪她去見醫生和警察,買水給她解渴和送她往巴士站乘車回家。兩天後,她主動致電辦公室找我,希望我陪她處理殯葬事情。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陪伴喪親家屬妥當完成需要或想做的事,就已經給予很大幫助。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個案事主,Filmstax@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真正的陪伴:觀察和感受對方需要 從一支水到一個擁抱

在香港,每一個突然死亡個案都需要呈報死因裁判官,過程可能需要見法醫、落口供和出席死因研訊。大部分市民應該不曾經歷這些程序,難免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這時候如果有人陪伴在旁,往往能夠有效地讓他們慢慢安定下來。

另外,真正有效的陪伴並非只在旁邊不發一言,而是敏銳地觀察和感受對方的需要,作出適當行動。例如你察覺到對方已經站了很久,便嘗試找一個合適地方讓他休息一下。若然知道對方已經在手術室門外等候多時,就應帶一些小食和水給他充飢。如果你感到家屬的情緒開始激動,就輕拍他的肩膀或擁抱。陪伴最重要是隨時準備「接着」對方「拋出」的需要,而並非拉他的手急着前行。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錐心之痛–至親逝世的悲傷錐心刺骨,難以單憑一兩句安慰說話就能得到釋放。(Chinnapong@iStockphoto)

如何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聆聽和陪伴能讓喪親者得到安慰和支持,但在我10多年輔導經歷中,曾遇過一些個案,無論如何努力嘗試不同的輔導手法,對方的悲傷程度仍然維持原狀,絲毫沒有下降。過往我一直認為哀傷輔導是要用盡方法幫喪親者放下哀傷,重新充滿力量,積極向前開展新生活。直至經歷3年疫情,我體會到人的能力原來十分有限和渺小,很多時面對外在環境發生的事,根本無力改變。

過去3年,有個案事主在疫情前親自送老父入住老人院,殊不知那是最後一次見面,之後老父染疫、病危、入院和離世,他都無法陪伴在旁。在輔導室裏,他表現出強烈遺憾;另一名個案事主在疫情稍為緩和時外出與朋友聚餐,卻因而受感染,更傳染家人,導致家中一名長者離世,他不斷怪責是自己害死家人。當我聽着他們的故事,不禁聯想若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否能夠做到放下悲傷?

帶着悲傷繼續生活下去,是否就不可接受,甚至會被標籤為有情緒問題?在我感到迷惘,對從前深信的輔導目標抱有疑問之時,偶然讀到一名外國作家對哀傷的理解,竟為我帶來全新的想法和出路:

很多人誤以為哀傷會因時間而逐漸縮小。真相是,哀傷從不曾變過,是生命隨着哀傷而逐漸強大了。(〈隨着哀傷而成長〉Growing around grief, Lois Tonkin)

嘗試令哀傷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

這段短短的文字讓我發現,原來並非每份哀傷都可以放下。當哀傷無法縮小,不如考慮將生命擴闊,從而令哀傷的影響力及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如果大家未能了解這概念,我用下列兩條數學算式解說。

例子一:3/4(75%)→ 1/4(25%)

在第一條算式中,分子代表「哀傷」,分母則代表「生命」。¾相當於75%,即是代表一名喪親者處於非常悲傷的狀態時,悲傷佔據他大部分的生命;當這人獲得關懷後能減少哀傷,分子變成1,那麼哀傷在他生命中的比例就大幅下降至25%。

例子二:3/4(75%)→ 3/40(18.75%)

如果一個人的哀傷經歷太嚴重,分子完全不能改變(75%),該怎樣做才能讓哀傷百分比減少?答案就是將分母加大,例如由4變為40,哀傷在生命中的比例就會由75%下降至18.75%。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相關閲讀:【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開放自己 參加興趣班 行山做義工 或能與哀傷共存

幫助喪親者,除了盡力協助他們減輕哀傷外,原來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鼓勵和幫助他擴闊生命。當生命範圍夠闊夠大,即使哀傷仍然存在,但對生命的影響會減低很多。當哀傷真的無法放下,就毋須勉強自己,反而考慮開放自己的生命,接受無限可能和不同邀請,例如有朋友相約參加興趣班、外出行山、參觀藝術館、參與義工服務等,即使興趣不大,但不要即時拒絕,反而鼓勵自己嘗試出席。日子久了,或許發現自己能夠與哀傷好好共存,每當憶起逝去親人,即使仍會哭泣,但再沒有往日般痛楚,那就已經足夠。

文: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www.afterroberto.com/%e4%ba%86%e8%a7%a3%e7%aa%81%e7%84%b6%e6%9a%88%e5%80%924%e5%80%8b%e7%97%85%e5%9b%a0%ef%bc%9a%e5%bf%83%e5%be%8b%e4%b8%8d%e6%ad%a3%e5%b8%b8%e3%80%81%e7%9f%ad%e6%9a%ab%e5%bf%83%e8%87%9f%e5%81%9c%e9%a0%93/ Mon, 20 Feb 2023 04:54: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598 【明報專訊】老馮半年內暈倒3次,但每次都在送入急症室前醒過來,看似回復正常,留院觀察也找不到任何問題。因為擔心隨時再次暈倒,老馮變得畏縮,整天留在家裏,什麼也不敢做。到底發生什麼事?(編者按:筆者指出,最常見引致突發暈厥的病因包括: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及突發性血壓低外,另外一個導致暈倒的腦部病理因素就是腦癇症(俗稱「發羊吊」),患者會突然手腳抽搐、全身顫抖、兩眼反白、口吐涎液,繼而失去知覺、昏迷暈倒,甚至……)


半年突然短暫暈倒3次 查找4病因:心律不正常、低血壓、腦癇症?

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發病先兆——腦癇症發病年齡主要分3個時間,嬰幼期、中小學階段及65歲以上。大多數病人發病前會有肚痛、頭痛、呆滯等先兆,然後短暫失去知覺。(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人物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老同學「大哥成」來電,說他的拍檔老馮最近入了幾次醫院,但到現在也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老馮每次送院前都是好端端,但卻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清醒之後又像沒事一樣。如是者多次進出醫院。病因仍是不明。

大哥成之後發覺老馮看來十分不妥,平常十分活躍及堅強的他,變得畏縮及煩憂,整天留在家裏,不敢外出。至於慣常的活動,如行山、耍太極,更是碰也不敢碰。他說不知自己身體何時會出狀况,一旦暈倒不省人事,便不知如何是好。眼見老拍檔驟然對自己的能力完全失卻信心,對一切充滿懷疑,大哥成於是想起我來。

「阿福,老馮真的有點不妥!你幫忙看看他到底發生什麼事。」大哥成說。

「好。我試試看。不過,暈倒可以好難搞。先要找出病因,才可對症下藥。」我回答。


相關文章:【暈倒】打針見血、胃痛、經痛均可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4個徵兆 突然暈倒原因逐個數 急救自救知多啲


擔心隨時暈倒跌倒撞傷

老馮今年68歲,曾是大哥成的生意伙伴,他倆早已退隱江湖。老馮與妻子過着逍遙的2人退休生活。他興趣多多,戶外活動如觀星、攝影、遠足、旅行、園藝,都樂在其中。但現在他自覺什麼也不能做、不敢做,生活了無生趣。

馮太將丈夫的情况一一向我講述。「疫症3年,我們算好彩,沒有中招。正當暗暗歡喜時,一日老馮突然不省人事,暈在家裏。我真的害怕,立即打999送他去醫院。到了急症室,他雖然已經醒來,但都要留院觀察。不過兩日後,醫生說可以出院,一切正常。」

「我們以為偶然暈一次好正常。但不足兩個月,他又暈倒了!不過今次暈之前,他感到肚痛和不適。我真的很擔心。跟上次一樣,他到急症室時已經醒來,看起來沒任何問題。醫生又安排他留院檢查兩日,結果同樣找不出原因,沒有任何藥物,只囑咐我們出院後約專科覆診。」馮太一口氣說了兩次情况,但原來還有第三次暈倒。那一次在3個月後,12月中,老馮又在家中突然暈倒,送院途中已清醒過來,又是留院觀察兩天。不同的是,之後他獲安排預約腦部磁力共振檢查。

「梁醫生,檢查排期在1年3個月之後啊!為何這麼久?我實在擔心。如果這段期間他又暈低,可能會跌倒、撞傷頭,會否有性命危險?我不敢多想。你幫他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馮太說。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腦或心血管病 可致短暫失知覺

聽罷馮太的描述,我嘗試從病理方向解釋。一個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應該與腦部失靈有關。失靈可以是短暫或是較為持久。據觀察,老馮3次暈倒均屬短暫,應該是患上引致短暫腦部功能失靈的疾病,病因可包括:腦袋病理或心血管病理。這兩項病理均可引致病人失去知覺一段短時間,然後暈倒,但當腦部功能恢復,病人便會醒來。


心律不正常 突發暈厥沒先兆

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心血管病——心律不正是常見引發突發性暈厥的原因之一。(設計圖片,Pamela Moore@iStockphoto)

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引致突發暈厥的病因包括: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及突發性血壓低。由於心律不正常或短暫心臟停頓的病徵均是突發出現,因此病人在暈厥前均沒有先兆,在無預警下突然不省人事,甚至跌倒在地。幸好大部分心臟突發停頓個案都是短暫,時間往往不會太長,大都維持1至2分鐘,很多患者在急救醫護人員趕到前已經慢慢轉醒。否則的話,心臟停頓稍一持久,病人必死無疑。

不過,突發暈厥怎樣說也有危險。因為不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及情况,病人都可能即時昏倒、失去知覺。由此可以想像,如果病人正處於高地活動、駕駛,又或在樓梯、馬路上,突發暈厥可導致嚴重意外創傷,甚至死亡。因此,若發現有突發暈倒的現象,最好盡快找出病因及醫治。


相關文章:【心臟病】留意胸痛警號?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律不整成因、徵狀和治療 及早預防併發症


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防心跳突停頓

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找出病因——突發暈厥原因可能與腦或心血管問題有關,必須了解病史和詳細檢查,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人物無關,xavierarnau@iStockphoto)

如果你是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患者,或是身體開始有退化迹象的60歲以上人士,那麼患上心律不正常或短暫心臟停頓的機率會較高。如果你試過突發暈倒,那麼心律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監測心律跳動等測試都不可少。萬一察覺徵狀,但心電圖監測沒有呈現數據時,就需要接受更持久的監測。一旦確診,務必盡快完成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預防心跳突然停頓。


低血壓可致暈倒 注意躺或坐突然站起

除了心律問題外,低血壓亦可引致暈倒。尤其當從躺着或坐着位置站起來,體內血壓驟然下降,形成體位性血壓低,因而暈倒。體位性血壓低可受糖尿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所影響。此外,藥物也可影響體位血壓。因此,最好從醫學檢查中找出暈倒原因,繼而作出針對治療。


老年腦癇發病年齡分3期 出現周痛、頭痛先兆

另外一個導致暈倒的腦部病理因素就是腦癇症。患者會突然手腳抽搐、全身顫抖、兩眼反白、口吐涎液,繼而失去知覺、昏迷暈倒,甚至停止呼吸數秒。「發羊吊」是較為人熟悉的俗稱(但醫學上早已不用此名稱)。腦癇症成因主要是腦電波失調,腦細胞間歇發放不正常電波,造成特殊變化。探討病因,往往是因為腦部發生某種病變或曾受傷害,小部分與遺傳有關。腦癇症發病年齡主要分為3個時期:第一是嬰幼期,第二是中小學入學前後,第三則是65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的腦癇多是因頭部受傷、遺傳或腦炎所造成;成年人腦癇主要是受腦腫瘤影響;而老年人多發生在中風後。但仍有很多個案是無法找出明確病因。不過,絕大多數腦癇症病人在發病前會有先兆,例如:肚痛、頭痛、重複咀嚼、舐唇、失神呆滯等;失去知覺時間可維持數分鐘至20分鐘。轉醒後,病人大多感到睏倦,有些會隨即睡覺,有些會嘔吐,甚至大小便失禁。

我還未解說完畢,馮太搶先回應:「醫生,他一定是腦癇症!第一、他68歲,正是這個病症第三發病期;第二、他每次暈倒都有先兆,感到頭痛不適;第三、每次暈倒都超過10分鐘;第四、醒後都很疲倦。」

我十分佩服馮太的觀察力及分析力,她提供了重要資料作診斷。病人徵狀發生病史是很重要的資料,目睹徵狀而又能準確描述出來,馮太確實幫上一大忙。既然老馮3次進院檢查都沒有發現心臟與腦中風的問題,我也相信腦癇症的機率最高。因此,我建議老馮再做腦電圖及腦部掃描。不過,腦電波檢查有時也未必準確顯示問題所在,或需要進一步使用睡眠期或深部電極腦波檢查,提高診斷的準確度。有病人更需要使用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造影(MRI) 來進一步確認。


藥物可控制病情 切勿自行停藥

「醫生,這個病有沒有藥物治療?如果有,我想老馮先食藥。因為我實在害怕他再次暈倒,發生意外!」馮太說。「目前有不少藥物有效控制病情。不過,藥物或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達到有效濃度,發揮作用,切勿因不再發作而自行停藥。我們要根據病人實際狀况而調整藥量。」

3個月後,老馮與太太同來覆診,開心的告訴我:「醫生,這幾個月很好,希望不會再復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bc%bb%e7%96%bd%e6%84%9f%e6%9f%93%e8%88%87%e5%8f%97%e6%b1%a1%e6%9f%93%e6%b3%a5%e5%9c%9f%e3%80%81%e6%b0%b4%e6%9c%89%e9%97%9c-%e5%b8%b8%e8%a6%8b%e7%97%85%e5%be%b5-%e6%ad%bb%e4%ba%a1%e7%8e%87/ Fri, 04 Nov 2022 08:41: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629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共錄得37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深水埗區自8月起錄得21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該區全年有8名患者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於區內配水庫泥土樣本種出與患者極度同源的類鼻疽菌,但至今所有水樣本均呈陰性,故傳播途徑仍未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17日)稱,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現階段仍不能排除食水受污染導致爆發的可能,但強調現時本港食水相當安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早前(10月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黏土。若接觸受污染的泥土和水源等有可能受感染,亦可能因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防護中心更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尤其在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李欣稱,難靠臨牀徵狀判斷病人有否感染,建議醫生可多留意患者近期有否土壤接觸史。深水埗區類鼻疽傳播途徑仍未明 袁國勇估計帶菌沙粒因大風大雨進入配水庫。

衛生防護中心昨(17日)公布一名患有糖尿病、居於深水埗的61歲男子確診感染類鼻疽,患者(6日)因發燒及疲倦入院,經臨牀診斷為肺部感染,痰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現時仍然留院,情况穩定。

列席記者會的袁國勇昨(17日)表示,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因食水樣本至今均呈陰性,袁稱,結果證現時食水相當安全,但同時因此未能找到深水埗出現爆發的確實傳播途徑。


袁:未能完全排除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袁國勇

他補充,儘管配水庫水源帶類鼻疽菌,亦要「啲細菌入咗去,咁啱驗到嗰啲水」才能發現呈陽性的水源,故至今未能完全排除因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歐家榮:部分配水庫泥土、通氣口等環境拭子樣本呈陽性 食水樣本呈陰性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17日)在記者會交代最新調查進度,團隊11月3至9日於石硤尾及蝴蝶谷配水庫採集逾200個環境樣本,部分配水庫泥土樣本、5個石硤尾配水庫通氣口及1個在通氣口附近採集的環境拭子樣本均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歐補充,拭子樣本的細菌培植結果均呈陰性,即未發現活細菌,加上在配水庫水體及拭子樣本均呈陰性,反映配水庫的水源未受污染。

歐表示,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至今沒有證據證實個案與配水庫自來水有關,而為避免食水受類鼻疽菌污染,水務署已進一步增加全港供水區的餘氯量,以及已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高效能空氣過濾網。歐稱,目標在兩個月內在其餘食水配水庫加裝相關過濾網,署方亦會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實時監察餘氯含量的儀器。


提醒:尤其長者及長期病患者 每日勿用首分鐘水喉水刷牙洗臉

衛生防護中心11月3日聯同水務署召開記者會交代調查進度,稱上月10日至本月1日於深水埗區內檢驗471個環境樣本,38個對類鼻疽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其中32個為配水庫草地泥土樣本,包括25個深層泥土樣本(見表)。調查人員成功從6個深層泥土樣本種菌,發現4個樣本細菌基因排序,與區內8名患者非常相似,防護中心相信兩者有關聯;其餘兩個樣本基因排序未完成。配水庫37個食水和相關拭子樣本則呈陰性(見圖)。

記者昨日兩度問及食水是否傳播途徑或是否當局調查方向,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未有回應。至晚上防護中心發稿,指無證據證實個案與相關配水庫提供的自來水有關。列席記者會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暫未確定傳播途徑,從患者住所分佈估計,細菌隨塵土飛揚至民居的機率很低。袁強調近日前往配水庫視察,沒發現滲漏問題,相信細菌循此污染食水的可能「極之低」,重申本港食水符合世衛要求、非常安全。

袁國勇再提醒居民早上開水喉讓首分鐘的食水排走,不要直接飲用和漱口等。防護中心亦再建議深水埗區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應先讓每日首一分鐘由水喉開出的食水排走後,才用作刷牙、洗臉或洗澡之用,亦不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此外,政府已於11月11日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孔繁毅料食水傳播仍最大可能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稱,配水庫食水樣本雖未驗出類鼻疽菌,但仍相信食水是最大可能的傳播途徑,建議暫停相關配水庫,直至完成氯氣消毒。

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蔡德業於記者會稱,署方有恆常監察食水水質,亦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至於袁國勇上月建議於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蔡稱仍正研究可行性,亦會研究加裝空氣過濾裝置,沒回應未能趕及近日颱風襲港前安裝設備是否太遲。

至於上月兩宗分別居於港島東和九龍東的個案,歐家榮稱患者細菌基因排序不同,相信兩宗個案與深水埗爆發未必有關。袁國勇補充,類鼻疽是風土病,若非同一源頭爆發便毋須擔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注意: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自費/免費檢測措施(更新2022年10月28日)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感染途徑:接觸受污染泥土、水 注意颱風或暴雨後

深水埗爆發源頭未明的類鼻疽感染,連同25日新公布的一宗個案,該區8月起累計20宗。衛生防護中心昨稱,今年錄得個案數目較往年增加,政府正計劃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中心補充,新增感染個案中,一名69歲男患者在潛伏期大部分時間居於將軍澳,亦住柴灣,與另一名北角居民發病前均沒到訪深水埗及相同場所,初步排除感染與食物或產品有關。


袁國勇:深水埗患者從未見面

袁國勇25日視察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後稱,現未能確定深水埗爆發原因,患者從未見面,亦無在同一酒樓用膳,有10名患者亦極少或從不外出。他說,除水及泥土等環境樣本,也會化驗患者在家使用的潔手液或口罩等,形容幾乎「咩都驗晒」。


歐家榮:深水埗區爆多宗不尋常 初步調查無關連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形容,深水埗出現多宗個案「不尋常」,初步調查個案行蹤無流行病學關連。未計昨日新增個案,8至10月深水埗每月分別有8、7及4人發病。個案居所分布於方圓1公里內的18座不同大廈,2宗個案居同一大廈。他續指,衛生防護中心於個案住所樓下的花叢、公園及山坡採集12個樣本,於白田邨兩地盤採集16個樣本,以及於個案居住大廈採集120個樣本個案,結果均為陰性。

對於有新地區錄得類鼻疽感染,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認為,患者病徵與其他疾病相似,醫生以往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近日出現多宗個案導致臨牀警覺提高,或令其他區域驗出個案;稱單從一兩宗個案難判斷是否已蔓延。


類鼻疽擬納須呈報傳染病 濾水廠增食水氯量

袁國勇稱,兩個配水庫食水游離餘氯含量均符世衛要求,應足以保障食水安全,惟食水會經濾水廠輸往配水庫,最後抵達家居出水位,其間氯含量會減少,建議水務署提升沙田濾水廠餘氯含量。他續稱,類鼻疽伯克氏菌可在細胞外壁分泌黏液,或會對氯氣有抗藥性,故建議在各配水庫的水出口位加設紫外線殺菌。

水務署稱,前日已增加沙田濾水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回覆本報查詢時補充,大埔濾水廠及大埔道濾水廠有需要時會為深水埗區供水,兩座濾水廠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會考慮提升其他濾水廠餘氯含量,冀最短時間研究在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


深水埗環境樣本對病菌呈陰性

本港自8月至今錄得多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累計共錄得34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2021年全年錄得17宗個案、2020年錄得12宗)。至於日前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該日有到場的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說,深水埗區內22名類鼻疽菌患者沒到過涉事地盤;中心21日晚發稿稱,深水埗107個環境樣本和近日收集的額外10個環境樣本,均對病菌呈陰性。


感染個案大多患有長期病

防護中心表示,21日新增一名居於深水埗的83歲男子感染類鼻疽菌,他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空腹血糖異常及高血壓。中心獲悉他在家跌倒後昏迷,17日送往明愛醫院,臨牀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現時情况嚴重,血液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

至於中心早前(20日)公布,深水埗區一名患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多種長期病的80歲婦人,日前出現氣促、咳嗽帶痰及胸痛,上周二(11日)前往明愛醫院急症室求醫,至本周一(17日)因自身疾病急性發作離世,死者痰液採樣樣本昨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中心調查後認為死因包括急性心臟和腎臟衰竭及肺水腫,與類鼻疽無關。


袁國勇: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 稱3方向查傳播鏈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深水埗爆發類鼻疽感染,至今感染源頭未明,港大專家袁國勇昨(23日)形容情况令人憂慮,指現時主要循泥土、食水和日用品3個方向調查傳播途徑,本周將前往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視察,了解運作。至於應否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袁認為這有助準確掌握數據,但需由衛生防護中心決定。另一港大專家孔繁毅相信,要求醫生須呈報懷疑個案可及早發現爆發群組,但暫時毋需為區內居民做大規模篩查。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23日無錄得新增類鼻疽個案。本報昨向衛生署查詢會否考慮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23日)出席一個論壇後表示,暫未能確認深水埗區內類鼻疽感染傳播途徑,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他亦得悉區內較多水管維修工程,將收集相關樣本化驗,另擬本周前往附近兩個配水庫調查,以了解運作。至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前日(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醫生若發現須呈報傳染病的懷疑或證實個案,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現時有52種須呈報傳染病,不包括類鼻疽。被問到應否將類鼻疽列入須呈報傳染病,袁國勇認為這有助掌握數據,但要交衛生防護中心決定。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感染與受污染泥土、水有關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0月24日)

孔繁毅: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認為透過法例要求醫生呈報懷疑或確定個案,有助及早發現爆發群組和提高醫生警覺。至於應否為區內居民或高風險者篩查,他稱現時欠缺有效和較廉價篩查方法,類鼻疽傳播情况亦未見流行,大規模篩查不具成本效益。


梁子超:天氣轉變 環境樣本未必呈陽難找源頭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今(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本港氣候未必適合類鼻疽於泥土長期繁殖,相信隨着天氣轉涼及乾燥,病菌數量會減低,未來數周未必完全沒有新增個案,但會逐漸減少。

對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但仍未能確定源頭,梁子超稱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但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若未能找到源頭,則要觀察病菌在明年雨季及夏天會否再現。被問是否所有地盤工人均需驗血,他稱可先為有風險人士驗血,如多人對類鼻疽呈陽性,則可擴至其他工人。


患者家中兩樣本陽性 類鼻疽細菌量「極低」

此外,衛生防護中心18日交代調查進度時稱,已在該區收集逾百個環境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於患者家中採集的樣本中,則有兩個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袁國勇向本報表示,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形容暫未找到當區出現多宗個案的確切原因,而供水系統的氯氣可殺死相關細菌,籲市民毋須過分憂慮。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深水埗類鼻疽個案源頭仍未明 家居接觸者無病徵

衛生署(18日)在深水埗舉辦「預防感染類鼻疽健康講座」,席間衛生防護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楊芊芊交代,有17名深水埗居民先後於8月8日至10月2日期間發病,當中4人已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昨在新聞稿表示,患者的家居接觸者均無病徵;又指初步可排除傳播與食物或產品有關;防護中心在深水埗收集107個環境樣本,包括從附近公園及地盤採集的泥土樣本、與患者居住樓宇相關的水樣本及環境拭子樣本,在家居採集的灰燼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而17名患者分別分佈於白田邨的5幢樓宇、石硤尾邨的3幢樓宇和其餘於深水埗的8幢樓宇。

袁國勇:供水系統氯氣可殺相關細菌 長期病患者宜煮沸水刷牙

袁國勇團隊亦有參與環境調查,在個別患者的家中採集31個環境樣本,並在同一住戶家中浴室水龍頭、花瓶內壁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樣本細菌含量「極低」。防護中心已通知水務署檢視該區的供水系統及過去3個月的維修保養紀錄,並無發現外來物污染供水的事故,相關配水庫及該區的食水樣本化驗檢測亦未見異常。

袁國勇向本報表示,兩個樣本的核酸檢測呈陽性,但樣本的細菌培養結果均呈陰性,反映細菌含量相當低,或並非活菌。他補充,陽性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或受空氣、水源等污染,目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掌握深水埗出現多宗類鼻疽的原因及源頭,需進一步監察情况。袁又指出,供水系統的氯氣有助殺死相關細菌,若市民希望「穩陣啲」,有以下用水建議:

。早上使用水龍頭可先開水約一分鐘才取用食水;

。長期病患或長者可先煮沸水喉水才用來刷牙、洗臉。


防護中心: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防護中心表示,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類鼻疽病菌一般在環境存活。感染個案多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由於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中心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於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圖片僅供參考。(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高危人士:糖尿病、肺病患者、農務工作人士屬高危

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人類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等受感染,人傳人屬非常罕見,惟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


類鼻疽多屬急性感染 出現細菌入血、嚴重肺炎、皮下膿腫

李欣稱,類鼻疽個案主要屬急性感染,如細菌入血、嚴重肺炎或皮下膿腫等,患者須靠抽血及抽取下呼吸道組織分泌物做基因檢測或種菌,方能判斷有否感染;由於其病徵與其他感染相似,醫生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而患者一般須先住院接受最少兩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後3至6個月仍要服用抗生素,才能徹底根治。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常見病徵:發燒、頭痛、胸痛、咳嗽、淋巴結腫大

中心指出,類鼻疽常見的病徵視乎感染的部位,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 出現如敗血病嚴重病徵方求醫

中心網頁稱,該病「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有醫學文章顯示,類鼻疽個案近年在海南等地亦見升幅,又指本港對該病臨牀警覺性不高。該文章作者之一的林緯遜補充,類鼻疽病徵不太特別,一般自然康復個案「可能唔知道中過」,個案通常出現敗血病等嚴重病徵方求醫,故病死率較高。文章另一作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稱,本港對類鼻疽警覺已提高,但建議將其列為「須呈報傳染病」。


籲市民提升免疫力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形容是次爆發屬罕見,而個案呈升勢與全球暖化、化驗技術等提升有關,過往重症、死亡個案主要涉免疫力低者,呼籲市民毋須太擔憂,最重要是要提升免疫力。


相關文章: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預防感染7點注意: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接觸土壤或進行泥水活動時,建議穿着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注意食物衞生;及
  • 進行戶外水上活動時可能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以減低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5%bf%83%e8%87%9f%e6%97%a5-%e5%bf%83%e5%8f%a3%e7%97%9b%e5%86%a0%e5%bf%83%e7%97%85%e3%80%81%e5%bf%83%e6%88%bf%e9%a1%ab%e5%8b%95%e5%be%b5%e7%8b%80%e6%9c%89%e4%b8%8d%e5%90%8c/ Wed, 28 Sep 2022 09:47: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36 本港心臟病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持續上升,根據衛生署數字,去年相關比率達0.089%,為近10年高位,有近6600名心臟病患者辭世。突如其來的「心口痛」、呼吸困難是否心臟病發的先兆?慢性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未必有明顯徵狀?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三高又有何關係?心房顫動、心碎症又是什麼?心臟病是本港最常見致命疾病的第三號殺手!9月29日是「世界心臟日」,立即認清心臟病背後的「元兇」,身體力行齊來護心,專家教你有效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的方法,減低患上心臟病風險。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突然心口痛?小心心臟病來襲!心臟病是本港第三號致命疾病,其中以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為主要死因,不能掉以輕心。(網上圖片)

心臟病有警號!心口痛、翳悶、呼吸不順須及早求醫

根據衛生署數字,心臟病患者離世個案、粗死亡率自新冠疫情爆發後上升,去年有6595名心臟病患者離世,稍增約30人,粗死亡率為0.089%,均為10年新高。

【痛症】留意胸痛警號 成因多隨時與心臟病、肺部感染、胃酸倒流有關

胸痛或俗稱「心口痛」不是疾病,而是一種徵狀,與心臟、肺部等相關的疾病都有機會引致胸痛,泛指胸部、頸部、上腹等位置出現痛楚、壓力,窒息、麻痺等不適感覺。「心口痛」的出現可能是一大警號,切勿輕視,立即了解胸痛的3大原因!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胸口痛、呼吸困難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作怪?小心非典型徵狀易延誤治療

急性和慢性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的徵狀大有不同!心臟科專科醫生表示,急性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患者會突然出現胸口不適,猶如被大石壓着、透不過氣的感覺,休息過後情况並沒有改善,即是心臟病發,需要立即送院救治!至於慢性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則未必有明顯徵狀,直到做運動或壓力等因素增加心臟負荷,供血不足便會令患者出現胸口翳悶及呼吸困難,但稍作休息後其情况會有好轉,醫生提醒大家切勿因為徵狀消失而置之不理……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心臟病】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有什麼常見的徵狀?病發前有何先兆?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常見徵狀為心絞痛,當患者做運動、情緒激動時心跳過快,可能感到心口翳悶。多數人在停止運動和休息後,心絞痛便會消失。若有嚴重心肌梗塞,除了有劇烈胸口痛,甚或會感呼吸困難、頭暈、心律不正及血壓急劇下降等徵狀……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屬常見心臟病,患者或因心臟血液供應不足而心絞痛。何時才應做手術,開通阻塞的心血管?(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tylim、SCI_InDy@iStockphoto)

【通波仔/搭橋】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俗稱「搭橋」)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手術是否需要全身麻醉?患者康復期又有沒有不同?術後患者是否需要一世服藥?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認識心房顫動 心碎症是什麼?嚴重可致中風甚至猝死?

【心臟病與三高】心房顫動無先兆 心跳可達200下?隨時致中風 治療康復添變數 (預防必做的5個任務)

心房顫動是常見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可以毫無先兆,直至出現中風入院才被發現!無論是預防心房顫動或心房顫動患者要進一步減低中風危機,嚴格的自我管理不可或缺,即看以下必做的5項任務,從日常監測、藥物控制、運動及飲食等做起!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心真的會碎嗎?當面對親人離世、生活出現巨變、失戀時,可能會突然感到胸痛、呼吸困難等,這種痛心的感覺,就像心臟碎了般。「心碎」聽起來好像很誇張,但原來現實中,極度悲傷或情緒突然重挫,都有機會引發心碎症(或稱「心碎綜合症」),臨床徵狀跟心肌梗塞相似,嚴重者可以引發心臟衰竭,甚至猝死。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護心戒條:減重控三高 恆常運動+健康飲食

【心臟病與三高】血糖失控?撃退糖尿病由重啟恆常運動開始 物理治療師:7個重要建議

恆常運動對保護心臟的好處多不勝數,對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士來說,應如何踏出第一步?物理治療師建議將運動「滲入」日常生活當中,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量——如上班族可在午膳後騰出時間散步,下班後提前一個站下車步行回家,已是良好的入門運動,還有……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對心臟健康而言,中央肥胖的「蘋果身形」比「啤梨身形」的傷害更大?心臟科專科醫生指,2008至2017年的10年間,被診斷患心臟病的人數上升兩成,除了人口老化、社會對疾病的認知增加及診斷技術進步等因素外,相信肥胖也是原因之一。減肥不能一蹴而就!醫生建議,每星期減輕一磅已是合適的速度……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肥胖與心臟健康】「三式」護心飲食攻略(衛生處方)

脂肪大致可分為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促進肝臟製造膽固醇,令血液中壞膽固醇水平上升,引致血管硬化及心健康減肥臟病;它主要來自高脂肉類、連皮家禽、全脂奶製品、以棕櫚油或椰子油製作的餅乾或麵條等。反之,適量攝取不飽和脂肪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水平,保持血管暢通;不飽和脂肪主要來自植物性食物如牛油果、橄欖油和合桃。至於反式脂肪……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心臟復康訓練 可減27%死亡率 八段錦強心肌 家居易做

有研究顯示,心臟復康訓練有助降低心臟病死亡率約20%至27%,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素。然而在疫情下,很多康復計劃被迫暫停,心臟病人如何鍛煉身體減低復發風險?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任何食物只要經過處理便可界定為加工食物,由於「超加工食物」含相對較高鹽、糖、油分及其他添加劑,對健康的影響不容忽視。有註冊營養師就指出,進食過多「超加工食物」會導致肥胖、提高患上心血管病、糖尿病、腸易激綜合症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種慢性病,甚至致癌的風險,建議多選擇新鮮食材,並在選擇加工食物時留意食物標籤,盡量選購添加物含量較低的產品。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三高飲食】燕麥是「三高救星」?即食燕麥粥、飲品、曲奇 添加味道或藏高糖高脂高鈉陷阱(煮得smart)

一直以來有很多研究指出燕麥對維持心臟、腸道健康及體重管理有幫助,據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建議,每日攝取3克燕麥水溶性纖維(oat beta glucans),配合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飲食,有助促進心臟健康。究竟燕麥是否真的那麼神奇,可作為「三高救星」?

此外,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公布(9月27日)近月訪問心臟科專科求診或覆診者,發現各有約三成受訪者疫下運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學院院長陳偉光提醒,運動可減低近七成心血管疾病致命風險。

學院呼籲成年人按世衛建議,每周至少做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運動,即使疫下不便經常外出,在家可做簡單伸展,避免肥胖和保持心臟健康。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提醒,市民一旦感染新冠,在陽性的兩周內應避免做劇烈運動,如無不適,則可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重症者則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世界心臟日】心口痛?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房顫動徵狀有不同? 專家教護心攻略控三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