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胃喉”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4 Sep 2024 02:37: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胃喉”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擔心突然昏迷、失智?教你「變老」前訂立持久授權書 找對受權人保障晚年 //www.afterroberto.com/%e6%93%94%e5%bf%83%e7%aa%81%e7%84%b6%e6%98%8f%e8%bf%b7%ef%bc%8d%e5%a4%b1%e6%99%ba%ef%bc%8d%e6%95%99%e4%bd%a0%e8%ae%8a%e8%80%81%e5%89%8d%e8%a8%82%e7%ab%8b%e6%8c%81%e4%b9%85%e6%8e%88%e6%ac%8a%e6%9b%b8/ Wed, 04 Sep 2024 02:36: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30 【明報專訊】(編按:生命無常,沒有人能確定自己會不會有一天突然中風、昏迷、失能,甚至失智……筆者多年來致力推動人在「變老」之前要做妥「老來三寶」,即包括文件: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究竟持久授權書的作用是什麼呢?如何找合適的受權人?受權人要了解授權人的生活和需要嗎?有哪些職責或權限?若授權人屬單身或沒有子女怎辦?擁有一定程度資產,但又找不到合適受權人選,可以找專業會計師或律師當受權人嗎?)

擔心突然昏迷、失智?教你「變老」前訂立持久授權書 找對受權人保障晚年
(TarikVis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突失智失能昏迷 有錢花不到 「變老」前訂立持久授權書

前幾天我收到邀請,為金齡人士講座當講者,題目是「持久授權書的重要性」。多年來我致力推動「老來三寶」,呼籲大家變老之前,最好為自己做妥「三寶」,即包括以下文件:遺囑、持久授權書及預設醫療指示。而在三寶之中,我認為二寶——持久授權書至為重要。

到目前為止,很多人對持久授權書仍感到陌生,已經訂立的人就更少。所以,每次講座我都盡量講解何謂持久授權書,其作用及要求等。對於這部分講解,我總可以依「書」直說,因為持久授權書是一份受《持久授權書條例》所規管的法律文件,其內容及權限都有根有據。

什麼是持久授權書?

簡單說,持久授權書的作用是容許授權人(即打算將其權力授予其他人的人)在精神上仍有能力行事時,便委任受權人(即接受授權的人),好讓在授權人日後變得精神上再沒有行為能力時,受權人可執行授予的權力,替他照顧財務事項。「一般授權書」在授權人精神行為無能力時便會失去效力,但持久授權書就能夠在授權人喪失精神行為能力後,仍然「持續」有效。

因此,這法律文件的重要一點,就在於「持久」這個關節上。常言道,生命無常,沒有人能確定自己會不會有一天突然中風、昏迷、失能,甚至失智。當喪失精神行為能力,但又「死不去」的話,情况會十分難堪。在沒有訂立持久授權書下,我們縱使有足夠金錢供自己度過餘生,亦會變得無能為力。因為沒有人能動用你的個人財產,生活醫療開支頓成問題,只能倚仗他人,構成負擔。

我曾目睹過不少病人遇上這樣苦况。原本富足的獨居老校長,突然被發現失智後,要倚賴教友合力為她墊支生活費,隨後的醫療費用更是一籌莫展。在缺乏持久授權書下,校長成為一個高資產的貧困者,造成諸多不便,亦帶給親友不少困擾及負累。另外一名失智老先生,本以為精靈老妻可管理兩人的餘生,怎知妻子突然去世,老先生頓失所依。由於事前沒有做持久授權書,老先生的生活由原本無憂,最後落得拮据及無奈。

「唉,如果病人一早訂立持久授權書,情况就絕不會如此。」我總會這樣想。所以,在講座中說起這些「遺憾個案」,即是沒有訂立「持久授權書」的遺憾。但究竟有沒有正面個案?

授權須經醫生測試 證精神正常

深思時,想起了西蒙老先生。大半年前一個晚上,我接到醫院門診部的電話。「梁醫生,我們接收了一名病人,他說是你的舊病人,希望你回來看看他。噢,他是一名外籍人士呀。」舊病人?外籍人士?我心中一陣納悶。過往一年,我似乎未曾看過外籍病人,究竟是誰?不過,無所謂,都是盡快趕回醫院看看他吧。

病人西蒙,今年90歲,單身,僱有一名外籍傭工照顧。外傭發覺西蒙不適,除了發燒及小便困難之外,已有幾天不肯進食,而且呈現精神混亂。替西蒙初步檢查後,建議他入院治療。不過,如果西蒙是舊病人,必存有他的病歷。我努力翻查存檔,都找不到疾病紀錄。

噢,終於找到了!原來西蒙於2017年到過診所一次。而那一次,他並不是來看病,而是專程為簽訂持久授權書而來。是的,我記起了。

7年前的西蒙十分醒目活躍,他告訴我「Hong Kong is my home」。他說自己念工程,20多歲便從英國來香港工作,一做便做到退休。由於沒結婚,退休後搬往長者屋苑。他說住進長者屋苑是最佳選擇,一方面可過着獨立自主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享有關顧護老的方便。記得當時,他仍不需要聘請外傭照顧。

擔心突然昏迷、失智?教你「變老」前訂立持久授權書 找對受權人保障晚年
(Julia Murtazin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個案:單身、沒直系親屬在港 訂立授權書:晚年最佳保障

他聽過屋苑舉辦的持久授權書講座,意識到這份文件的重要。他更說,以他單身、沒有任何直系親屬在港,如果想在香港終老,持久授權書是他的晚年最佳保障。

法律規定,授權人必須獲得一名註冊醫生簽署,證明其精神狀態正常才可授權。我於是為西蒙做測試,當時的他無論在健康、理解能力、社交活動上,都能一一通過設定測試;亦能清楚覆述持久授權書的內容及含意。相信在我簽署持久授權書後28天內,西蒙已找到律師簽署作實。自此之後,他沒有再回來診所找我看病。

既然診所沒有西蒙病歷,我唯有透過「醫健通」檢視他在公立醫院的紀錄。過往幾年,西蒙曾住過3次醫院;1年多前的那次住了個多月,其間出現混亂,明顯不能自理。由於西蒙獨居,醫護建議遷往護理安老院舍居住,惟他堅決不從,只願返回原來居所。

替授權人管理資產 應付生活醫療開支

醫務社工接獲西蒙的個案,頗感頭痛。因老先生不能自理、不宜獨居,亦喪失管理自己財務的能力。正當苦惱之際,社工發現他早已訂立持久授權書,於是接觸受權人,在他們共同努力下,受權人運用權限,替西蒙裝修家居、聘請外傭、應付恆常開支。西蒙能按照意願生活,沒有淪為高資產的貧窮者,全是因為預早備妥的持久授權書。

另外,西蒙的慧眼亦是關鍵。在他住院期間,我見過他的受權人。他說自己是西蒙兩名受權人之一,另一人已移民外地,現在只剩下他一人留港。他與西蒙認識多年,都是足球愛好者,西蒙更是球場上的老大哥。他盛讚西蒙為人慷慨真誠,對後輩愛護有加,是確確實實一名大好人。所以當他想找受權人時,大家都非常樂意效力。然而,我覺得,願意當受權者實在難能可貴,要盡心盡力,奉獻時間、精力,無償為朋友效勞的精神,實在值得敬佩。

「也不可以這樣說。有能力幫到人,其實已好滿足。尤其幫助的是西蒙先生,我們義不容辭啊。」他回應。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受權人宜較年輕 頭腦清晰可信賴

西蒙除了有遠見之外,也算是幸運,因為找到合適受權人,真是福分。其實有很多個案,尋找合適受權人往往是制訂持久授權書的關卡,單身或沒有兒女的夫婦在尋找受權人尤為困難。要找1、2名以上較年輕、頭腦清晰、有承擔、可信賴,而且在港生活,又了解授權人需要的受權人,真是談何容易。

因此,不少老友說:「我並不是不想做持久授權書,但真的找不到誰可以當受權人。」有些甚至說:「福哥,我找你,可以嗎?」

「哈,不要開玩笑!找一個年紀比你大的人當受權人,是不是比賽誰先失能失智!」我唯有答。因此,受權人最好要比授權人年輕,像西蒙般找比他年輕20年的好友,實在適合。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可找會計師律師當受權人

不過,若擁有一定程度資產,但又找不到合適人選,也可考慮找專業人士代勞,專業會計師或律師都可以當受權人。須留意,持久授權書的法律權限是指定授權予「個人」,不能授權予會計師樓或律師樓等公司或機構,但公司內個別專業人士可以指定為受權人;並且當受權人行使持久授權書所賦予的職責時,可收取酬勞,但相關酬金必須預先得到授權人同意及訂明。因此,如沒辦法找到合適親友當受權人,授權專業人士亦是辦法。

今次講座,我必定會提及西蒙,希望大家得到啟發,立即着手訂立持久授權書,好讓自己晚年生活「冇得輸」。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0%85%e4%bb%a5%e8%80%81%e8%ad%b7%e6%9b%b4%e8%80%81%e5%a3%93%e5%8a%9b%e5%a4%a7-%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80%a5%e6%95%91%e4%ba%94%e9%83%a8%e6%9b%b2/ Thu, 06 Jun 2024 04:42: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72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抑鬱症將成為全球主要致殘疾病之一,也是自殺原因之一。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明顯,不單年老長者需要照顧,許多護老者亦已「登六」,成為長者一族,「以老護更老」十分普遍。在長者地區中心發現,近年不僅長者精神健康使人關注,他們的照顧者同樣承受生活壓力,極需要精神健康急救支援。[編按:若發覺有人陷入精神健康危機,可按以下五部曲(ALGEE)提供精神健康急救。]

複雜醫療護理 照顧者難應付壓力大

醫學發展迅速,各種疾病的治療選擇多了。單就長者照護上,舉例說,需要插喉管的病人,以往常見是插鼻胃喉、尿喉,他們可以出院回家護理;但現在不少病人因肺積水、腹腔水、腎病等需要插喉管引流,亦可以出院回家護理。換句話說,照顧者需要面對更複雜的照顧程序,有些程序甚至連我們的前線同工都搞不清楚,要向專業人士請教;而沒有醫學背景、沒有接受過培訓的護老者更要考慮自己是否具備照顧的能力。對家人來說,將長者接出院回家護理是難題,但送醫院或院舍照顧同樣也是難題,他們擔心醫院和院舍多細菌病毒,增加感染風險。

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很多照顧者都面對「以老護更老」的問題,所承受的壓力大,需要精神健康急救支援。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照顧者易鑽牛角尖  精神健康五部曲ALGEE

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其中約2.8億人患有抑鬱症。世衛估計,有3.8%的人口患有抑鬱症。香港人口逾750萬,按此推算,估計約有285,000人患上抑鬱症。

在社區上接觸到許多照顧者,因為不同問題鑽進牛角尖,找不到出路。於是我們積極走入社區,在教會、屋苑或車站當眼位置,接觸更多照顧者,透過健康檢查和壓力評估,找出有潛在需要的護老者,協助他們。我們提供精神健康急救課程,教導公眾協助受精神困擾人士化解危機的技巧。如果發覺有人陷入精神健康危機時,就按以下五部曲(ALGEE)提供精神健康急救:

  • Assess
    (接觸及評估)︰
    選擇合適時間及地點,評估當事人是否正面對危機,包括有沒有傷害自己或別人的風險
  • Non-judgmental Listening
    (非批判聆聽)︰
    聆聽當事人感受,不妄加評論,亦不要急於解決問題;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技巧,保持真誠及接納態度,感同身受並給予痊癒的希望
  • Give
    (給予支持及提供資料)︰
    給予情緒支持,陪伴當事人做喜歡的事或嘗試一起作減壓及紓緩活動,提供合適的精神健康資訊
  • ‧Encourage
    (鼓勵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
    鼓勵當事人向專業人士求助,如醫生、社工、輔導員或臨牀心理學家等,有需要時可陪伴當事人尋求協助
  • Encourage
    (鼓勵尋求其他支援)︰
    鼓勵當事人向親友尋求支援或使用自助方法,如鬆弛練習、運動、建立良好睡眠習慣或參加減壓課程等有助改善情緒的活動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前線同工用傷風感冒比喻,感冒時大家會主動看醫生和服藥;但精神健康出現危機時,大家卻十分忌諱,精神健康其實與傷風感冒一樣,不需要害怕或逃避。我們鼓勵大家,如果發覺身邊人受精神困擾,可提供資訊支援,同時不要忽略自己的精神健康,在有需要時及早尋求專業協助。

文:靈實長者地區服務護老者支援服務隊

(實心實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www.afterroberto.com/%e7%bd%95%e8%a6%8b%e7%97%85-gsd1%e6%98%af%e9%81%ba%e5%82%b3%e7%97%85-%e5%b9%bc%e7%ab%a5%e7%97%85%e7%99%bc-%e7%97%85%e5%be%b5-%e4%bd%8e%e8%a1%80%e7%b3%96-%e5%b0%bf%e9%85%b8%e5%92%8c%e8%a1%80%e8%84%82/ Tue, 09 Apr 2024 08:1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22

【明報專訊】小孩愛甜食,但「糖」對兩歲半的昕昕來說卻像毒藥。昕昕罹患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肝醣(glycogen)分解及調節作用異常,無法順利轉化成葡萄糖應付人體需要,攝入糖分如服毒,又同時不斷出現低血糖(持續低血糖可致生長和發育遲緩,以及肌肉無力)。醃肉用的粟粉是她的救命藥,一日需用冷水冲泡喝5餐,以維持血糖穩定。昕昕的病暫無法治癒,父母經歷「天堂到地獄」,母親Athena辭職照顧女兒,再也無法「一覺瞓天光」,只盼為女兒控制好血糖,延遲併發症出現,多困難亦想同行。(明報記者 楊晨)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罕見病 GSD1是什麼?肝醣調節異常 持續低血糖可致發育遲緩

綜合美國基因與罕見疾病資訊中心和美國罕見疾病組織資料,肝醣儲積症第一型(GSD1)屬罕見的遺傳代謝疾病,發生率為約十萬分之一,暫無根治方法;患者因肝醣(glycogen)分解和調節異常,無法轉化肝醣為葡萄糖,導致低血糖症。幼童通常於3至4個月大病發,除了低血糖,也伴隨乳酸、尿酸和血脂高等病徵,亦因肝醣大量積存導致肝臟和腎臟肥大。

持續低血糖可致生長和發育遲緩,以及肌肉無力。患上該病的兒童通常臉頰肥胖,四肢較瘦,身材矮小,腹部凸出。該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可透過基因檢測確診。「GSD1a」與G6PC基因突變有關,患者缺乏「葡萄糖-6-磷酸酵素」功能,令肝醣無法轉成葡萄糖。

該病主要靠特定飲食配合作治療,以維持患者血糖在正常水平、預防低血糖症及促進生長。除了限制進食糖類食物,病人要頻繁攝取小量碳水化合物,並透過進食粟粉以助維持血糖穩定。

抽血確診尿酸、血脂、膽固醇高 肝醣積存大量毒素

2022年,一歲半的昕昕因感染新冠病毒求醫,詎料抽血後數小時便需入住深切治療部,「尿酸高、血脂高、膽固醇高、乳酸高」,醫生對Athena講了數個異常指標和從未聽過的「GSD1a」——女兒突然確診罕見病。那時她才知女兒一直肚脹,是因為確診前從未控制飲食,攝入太高糖分,令肝積聚大量毒素,長了一個個瘤。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兩歲半的昕昕(圖)一年前確診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自此失去飲食自由,不能吃糖果、雪糕等糖分高的食物,每日要喝5次由冷水冲泡的粟粉,以維持血糖穩定。(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按時進食粟粉小量飯麵 水果雪糕不能吃

一家人在昕昕確診後,開始學習另一種生活方式。生果、雪糕、海鮮等美食,昕昕都不能吃,但她每日需按時吃小量飯和麵以維持血糖,若15分鐘不進食便有低血糖風險,每日亦需食5餐粟粉,一餐能維持約3小時血糖正常。Athena說用冷水將粟粉冲開服用,能在體內慢慢釋放糖分,讓患者在一定時間內維持血糖穩定,因此昕昕睡前都要喝粟粉。

【罕見病】GSD1是遺傳病?幼童病發 病徵:低血糖、尿酸和血脂高 肝醣積存影響肝腎
昕昕每日要喝5次由冷水冲泡的粟粉,以維持血糖穩定。由於昕昕吃少許粟粉都容易肚瀉,母親Athena每次都會根據女兒體重確定分量,用量杯和電子秤精準量度,「粟粉唔可以隨便食,好容易腸胃炎,一腸胃炎就要插番鼻胃喉」。(受訪者提供)

粟粉易致肚瀉 身釘血糖機監測

冷粟粉水「杰噠噠」,味道難聞又易致腹瀉。Athena憶述,起初昕昕吃少許粟粉便腹瀉不止,確診後首半年只能用鼻胃喉掛奶袋進食,需時刻留意喉管有否移位以免奶滴入肺部。如今她每次冲粟粉,亦要用量杯和電子秤,按昕昕體重精準量度粟粉分量。

女兒確診後Athena辭去銀行工作,自此每日沒睡多過3小時,手機設了鬧鐘提醒餵食,又需提前備好粟粉和飯,即使是冬天,昕昕也需半夜起牀喝粟粉。身材瘦削的她,談起睡眠時啜泣,「我要一覺瞓到天光,可能要做到死嗰日」。

昕昕身上釘有一部稍大於硬幣的血糖機,24小時監測血糖,當數值過低或過高,便會發出火警般的聲響。Athena的手機連結着血糖機,隨時監測女兒血糖,又在客廳擺了一部手機,提醒及時餵食。曾有醫生建議Athena餵食時不要時刻看着血糖數值,「好似睇股票咁,人生會好痛苦」,但她希望女兒可遲些才出現併發症,指罹患GSD1a一定會出現併發症,有病童則因血糖控制得好,10歲才有併發症。

GSD1a病童易有情緒病

「最痛苦嘅係佢知道自己同人哋唔一樣。」Athena說女兒智力正常,清楚知道自己生病並和其他小孩不一樣,如今有些怕陌生人,也無朋友。她說GSD1a病童很容易有情緒病,自己亦不敢想未來。每當女兒問自己為何會生病時,Athena會說這是她與眾不同的地方,「人活一日,你一係選擇生存,一係選擇唔生存,而生存就係要去面對」。

昕昕確診一年,Athena在日復日的照顧壓力中,仍能細數窩心瞬間,「佢會唔想媽咪唔開心,就算幾辛苦都會食嘢」,昕昕又會主動餵她吃自己不能吃的東西,「話『昕昕唔食得,媽咪食』」。

Athena感恩丈夫和親人的支持,「我知佢(丈夫)好唔開心,但始終鼓勵我」,亦想對同路人說,小孩仍有手有腳是「不幸中的萬幸」,既然將孩子帶到世間,便無法逃避為人父母的責任,「幾難行都要行」。

暫無治療方法 盼政府支援

兩歲半女童昕昕罹患罕見病「肝醣儲積症1a型」(GSD1a),暫無醫治方法,靠定時餵食和食粟粉維持血糖穩定。其母親Athena形容社會對該疾病認知「幾乎為零」,部分醫護甚至從未聽聞。她對未來感迷茫,擔憂無幼稚園願意接收女兒,亦有朋友因不了解而說「粟粉係人食嘅咩」,令她非常傷心,期盼大眾認識到粟粉是病童的「救命藥」,不要因此歧視和嘲笑他們,也希望政府加強支援。

Athena說,據她了解,目前全球針對該病的基因藥研究仍處於非常初期階段。她曾寫信給李嘉誠基金會,希望對方投入資源到GSD1a的藥物研究,收到回信婉拒稱「暫未有相關計劃」,自言理性上非常清楚「(醫治)完全冇希望」。


相關閲讀:血糖過低也有問題?解構低血糖症的預防和治療


粟粉「救命藥」維持血糖穩定 勿歧視嘲笑

「完全無長遠打算,今日唔知下個月會發生咩事。」Athena不敢想未來,如今昕昕仍能24小時在自己照料下生活,但今年9月便到升讀幼稚園的年齡。由於昕昕需定時食粟粉,且可能會出現血糖不穩,Athena需全程在幼稚園守候;對於有沒有幼稚園願接受如此特殊的安排,忐忑的她正考慮能否到幼稚園當義工。


相關閲讀:【兒童健康】兒童發育黃金期 把握0至6歲訓練肌肉良機 大肌肉、小肌肉雙管齊下


18歲患者讀職業治療遭勸退

Athena說GSD1a病童不僅忍受病痛折磨,還要面對社會歧視。她認識患上同一疾病的香港病人,其中有18歲女生就讀職業治療師專業課程遭勸退,「職業治療師需要實習,係唔會畀你隔幾個鐘食粟粉」。她續稱該女生已做換肝手術,「其實醫生話換肝係最後一步,會有排斥反應,但佢話過去18年實在是太辛苦了」。

冀喚關注 「粟粉挑戰」未成事

為了能讓更多人認識GSD1a,Athena曾號召其他病童家長仿效昔日為「漸凍人」籌款的「冰桶挑戰」,希望發起「粟粉挑戰」,但一名病童母親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的病情,最後作罷。Athena無奈說,自己與其他病童照顧者罕有聚會,因為大家都忙於照顧孩子,「連message(信息)都好少」。

]]>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www.afterroberto.com/%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6%9c%aa%e8%81%bd%e9%81%8e-%e6%b8%af%e5%a4%a7%e8%aa%bf%e6%9f%a5%e5%9c%98%e9%9a%8a-%e7%94%9f%e6%ad%bb/ Fri, 19 Jan 2024 08:0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90

【明報專訊】(編按: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3年前見病情轉差,覆診時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政府正擬就「預設醫療指示(AMD)」及「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立法,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未聽過AMD,近七成從未聽過「安寧照顧」(專為晚期病人而設的身心照顧服務),不過經調查人員簡單解說,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接受設立AMD。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指出,結果反映受訪者對有關議題認識十分貧乏,呼籲加強生死教育,「讓市民及早認識,未雨綢繆」。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服務使用者邱婆婆(左)是晚期柏金遜患者,她早年了解到預設醫療指示,一直關注該議題,自己已簽署,表明病危時不用急救。(楊晨攝)

港大調查 75%市民未聞「預設醫療指示」 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是次調查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一部分,於去年7至10月訪問到1506名本港成年市民。結果顯示,約76%受訪者談論生死話題時並未感到不自在,當中近40%表示樂意;然而大部分人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或AMD。當受訪者簡單了解有關資訊後,大多數人均願意接受安寧照顧和預設照顧計劃(見表)。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願為自己設立AMD。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家人意願三成取態中立  建議多與家人溝通

身兼安寧頌項目總監的周燕雯說,調查發現受訪者較能確定自己的AMD需要,但對於家人意願,有三成受訪者取態中立,顯示受訪者對家人取向並不十分了解,強調多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她續稱,本港生死教育不足,令市民難接觸該議題,是次調查顯示死亡非忌諱話題,政府就相關議題立法正值適當時機,今年1至4月安寧頌將圍繞有關立法議題,舉辦社區教育講座。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昨日發布一項關於本港市民對安寧照顧等概念的調查結果,社科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周燕雯(右二)說,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有關議題陌生。80歲邱婆婆(中)早前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接受插管等侵入性治療及急救,希望「順其自然」。(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提供)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柏金遜婆婆:不想電擊及侵入性治療 盼順其自然

安寧頌服務使用者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早年從報章了解AMD,3年前有見病情轉差,在一次覆診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邱婆婆自言想順其自然,表明不想接受電擊及侵入性的治療,「我已經很老,不需要再救,這個柏金遜病都令我幾辛苦,現在腳都在震」。安寧頌服務團隊向她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並幫助她與身在加拿大的胞弟溝通,達成共識。

邱婆婆的醫生、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說,預設照顧計劃是個全面溝通的過程,讓晚期病患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行做決定時,預先與家人或醫護表達日後不能自決時的醫療及個人計劃,透過AMD可決定在指定情况下拒絕哪些維生治療。

]]>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www.afterroberto.com/%e7%b7%8a%e6%80%a5%e9%81%bf%e5%ad%95%e8%97%a5%e6%af%94%e8%bc%83-%e6%80%a7%e8%a1%8c%e7%82%ba%e5%be%8c%e6%9c%8d%e7%94%a8%e6%99%82%e9%99%90-%e5%a4%b1%e6%95%97%e7%8e%87-%e5%89%af%e4%bd%9c%e7%94%a8/ Tue, 02 Jan 2024 07:24: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22

【明報專訊】歡度佳節情迷意亂,發生性行為時忽略保護措施,激情過後才擔心自己「一擊即中」,事後尋求緊急避孕藥。婦產科專科醫生提醒,緊急避孕藥絕非常規避孕方法,只作緊急用途。若頻繁服用,有可能減低緊急避孕的成效。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的女士,可考慮放入子宮環作緊急避孕。(編按:兩代緊急避孕藥,分別為第一代的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和第二代的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成分、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和月經紊亂機率有什麼不同?)

兩代緊急避孕藥 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分別72及120小時內服

緊急避孕藥分為兩代,第一代為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第二代為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服用時限,分別為發生性行為後72及120小時內。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服藥的黃金時間,與人體受孕時卵子及精子結合的時間有密切關係。女性在排卵期,身體會釋放一顆卵子進入輸卵管,大約存留12至24小時,以預備受精;而精子一般可以存活5日,往後超過九成精子無法存活。若受精後胚胎順利在子宮內膜「着牀」,便能成功受孕。而緊急避孕藥的原理,主要是干擾女性排卵周期,延遲排卵,以減低卵子與精子相遇的機率。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設計圖片,Phira Phonruewiangphing、areeya_ann@iStockphoto)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吳嘉詠(受訪者提供)

處方藥物前了解求診者五大方向

在香港,緊急避孕藥屬醫生處方藥物,年滿16歲女性可到家計會指定診所、公立醫院急症室或私家診所合法取藥。吳嘉詠表示,就算兩代緊急避孕藥的作用一致,但從醫療及藥物成效上,醫生需要向求診女士了解五大方向:

1.發生性行為的具體日子及時間?

2.月經周期及排卵時間?

3.是否正在餵哺母乳?

4.是否一直有服用事前避孕藥,而忘了服用數天,卻又發生性行為?

5.今次性行為發生之前,有否曾服用緊急避孕藥?若有,何時服用及哪一代藥物?

服藥前已排卵 影響避孕藥效

由於兩代緊急避孕藥有不同的服用黃金時限,故需要向當事人了解發生性行為的確實時間。如果是在性行為發生後72小時才求診取藥,以藥效考量上,毋庸置疑需要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另外,若當事人服藥前已經排卵,藥效亦會受影響,未必能成功避孕。吳解釋,一般女性月經周期依28日計算,排卵期為第14日,分泌物白帶會變得清澈透亮。但部分女士月經周期不規律,亦有不少人對自身排卵期不太清楚,故需要借助婦產科檢查及醫生經驗來判斷。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在沒有避孕下發生性行為5天內,可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peakSTOCK@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服第二代藥 7天內不應哺乳

不少餵母乳的婦女擔心藥物會影響母乳量,吳嘉詠表示,母乳量不受緊急避孕藥影響,但女士也要衡量哺乳的次數及需求量。她建議若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藥物,可於服藥前預先泵奶,8小時後再哺乳;至於第二代藥物則由於有可能分泌到母乳中,服藥後7天內不應哺乳。

她亦提醒,一般女性在生育後半年內月經還未恢復,同時持續24小時餵哺母乳下,身體已經有避孕效果。但當月經已經恢復,又不是全天候餵母乳,這樣身體已經沒有避孕屏障,性行為時應採取適當避孕方法。

在不同避孕方法中,不少人選擇服用事前避孕藥,但往往漏服數天導致失效。吳提醒,有服用事前避孕藥的女士,若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成效會受影響,較適合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的緊急避孕藥。

嚴重肝病不宜服事後藥

曾有女士在服用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後,又在1周內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求診欲再服用緊急避孕藥。吳表示,短期內再服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功效受影響,因此並不建議。她亦重申,緊急避孕藥物絕不是常態用藥,不適合長期服用作為規律的避孕。重複服用不止會提高意外懷孕的機率,高劑量荷爾蒙亦有可能引致月經紊亂。

由於藥物經由肝臟代謝,如患有嚴重肝病,或需服食高劑量類固醇人士,不適合服用緊急避孕藥。另外,體重70至85公斤的肥胖女士,雖然仍可服藥,但效用或受影響。

緊急避孕藥的副作用,一般包括疲倦、頭暈頭痛、惡心、乳房脹痛等,徵狀在服藥後1至2天消失。若有不規則出血、下腹持續疼痛等情况,建議立即求診。

子宮環可緊急避孕 失敗率0.1%

女士若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物,可考慮佩戴子宮環。吳表示,在沒有避孕防護的性行為發生後5天內,可以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失敗率約0.1%。另外,子宮環可以留在子宮內達5至10年,可視為長遠避孕方法。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經期不準、經血過多、有血塊是婦科病抑或癌症警號?收經後出血? 7個關於經期的疑惑


知多啲:事前避孕藥調經 逾35歲煙民不宜服

不少女士對於「經痛」二字絕不陌生。每次月經來潮時,下腹嚴重疼痛,更有冒冷汗、惡心、腹瀉、腰背痠痛等徵狀,更有人嚴重腹痛嘔吐,需要入院治療,誤以為腸胃問題。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可服用事前避孕藥,成效顯著。

事前避孕藥,屬於正規安全的避孕方式,主要分為單一及混合荷爾蒙兩種,選擇上有口服藥及針劑。藥物主要抑制卵巢排卵,亦會抑制子宮內膜發展,讓受精卵無法着牀,減低受孕機率。

其中,混合荷爾蒙藥物具有調經作用。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曾接受腸胃科醫生轉介,治療一名年輕女學生,她月經來潮時會有經痛及嚴重嘔吐,每次持續逾1周,既無法上學,影響學業外,更需要入院治療。最初醫生以為是胃部問題,安排插胃喉檢查,及後發現女生每次嘔吐發作,連帶經痛而來,故轉介至婦產科。

經檢查,排除任何子宮瘜肉、病變或多囊卵巢綜合徵等之後,吳嘉詠確診女生是經前綜合徵(premenstrual syndrome)引致身體不適。嘗試用事前避孕藥的混合荷爾蒙藥物治療,經數月治療,女生有明顯改善,不用再每月入院,可以繼續上學,日後待情况穩定,更有機會停藥。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改善經痛–事前避孕藥除有避孕作用,還可用於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及經前綜合徵。(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9nong@iStockphoto)

長期服或輕微增乳癌風險

不少女士擔心避孕藥的副作用或增加患癌風險,吳表示,定時服用事前避孕藥,避孕效果十分顯著。一般副作用是輕微頭痛、頭暈或惡心,並於數星期內消失,另部分人或有輕微水腫及體重增加等情况。至於癌症風險,長期服用有可能輕微增加乳癌風險,但停止服藥後,相關風險就會在數年內消失。同時藥物可減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腸癌的機率。她認為,女士們不用過分憂慮避孕藥的風險,但若有吸煙習慣且年齡逾35歲女士,不宜服用,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www.afterroberto.com/%e7%b4%93%e7%b7%a9%e6%b2%bb%e7%99%82-%e6%8f%92%e9%bc%bb%e8%83%83%e7%ae%a1%e6%88%96%e8%88%92%e9%81%a9%e9%a4%b5%e9%a3%9f-%e9%9d%a2%e5%b0%8d%e5%90%9e%e5%9a%a5%e9%9a%9c%e7%a4%99%e6%80%8e%e8%be%a6/ Tue, 05 Sep 2023 07:55: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578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鼻胃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會舒適嗎?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也有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的風險……對晚期或有吞嚥障礙的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有十多廿項的應用及守則,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嚴重脫水 舒適餵食抑或插鼻胃管?

聽到飢餓和脫水,一般都覺得很淒慘。但臨終者的飢餓和脫水,狀况不盡相同;由於身體機能逐漸關閉,他們不會餓,也不會渴。電解質失調後,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狀態,病人會昏睡,最終會在睡夢中安詳辭世。所以,一般不會有太大痛楚。

「梁醫生,可不可以來我家看看媽媽啊?她已4日沒進食,現在迷迷糊糊,叫也沒反應,好擔心她會餓死,你可不可以盡快來看看怎樣救活她?」

來電約診是病人的女兒,病人是80多歲老太太。接過電話後,我當天前往探望。病人在迷糊狀態,相信沒有正常進食已一段時間。由於老太太意識不清,而且嚴重脫水,我告訴家人:她屬危急情况,如果不送院治理,恐怕性命難保。

「不可以,醫生」,女兒立即回應。「媽媽不肯入醫院。上次出院後,她已講過數百次『怎樣也不再入醫院!即使死,也要在家中』。我們捨不得媽媽,你可否在家中救活她?」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喜歡吃才吃——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又拒絕插管餵食,可以嘗試「舒適餵食」,即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喜歡吃就吃。(Toa55@iStockphoto/ 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持續斷食或致死亡  維持生命須介入性治療:吊鹽水、插鼻胃管

危殆病人可否完全救治,無人有百分百把握。但從醫療設備角度來看,醫院必然較齊全。在家治療,資源有限,只能盡力而為。「首先,要抽血去化驗檢查;其次,要立即為病人補充水分,現階段吊鹽水是必須;再其次,應盡快落實到家專業護理服務,無論對病人或對照顧者而言,有專業護士上門協助護理都很重要。」

血液檢查報告證實老太太嚴重脫水,我們立即安排在家輸液。在輸液及藥物治療下,不到兩周情况已大為改善,人完全清醒過來,而且精神尚可。家人雖未至於放下心頭大石,但也大大鬆一口氣了。老太太甚至可以從睡房步行到大廳,當她見到我,還有精神與我聊天。她說:「我一生人,最鍾意就是去非洲大草原睇動物。單是肯尼亞,我已經去過十幾次。每次體會都唔同,獅子、大象、長頸鹿、河馬、白犀牛、羚羊、斑馬、角馬……成群成群,數之不盡。見到動物在真實生態裏,我就會感到興奮滿足。每次歸來,我都會心癢癢,總是念念不忘。」

說起非洲大草原,我也是一名粉絲;雖然不如老太太般的鐵粉,但我亦早已「入坑」,手機內珍藏不少在非洲大草原拍攝的照片。我的珍藏除了動物,最主要是雀鳥。難得有「知音」,我立即拿出手機與老太太分享。手機畫面雖小,但我們看得不亦樂乎。老太太一邊品嘗陳年普洱,一邊耐心地逐張從攝影角度、光暗、背景來品評。她說最了得的是雀鳥的飛躍神態,最後更誇我為「打雀高手」,我感到飄飄然,被老太太逗樂了。

看來老太太已跨過這關口,如果能夠繼續正常進食,應該可以慢慢好起來。於是,在臨離開前,我勸道:「你一定要叻叻啊!繼續多吃、多喝。吸收足夠營養後,身體自然就會好。」老太太的女兒亦隨即說:「媽,你一定要聽醫生話,食多點,飲多點。身體好了,我們再去肯尼亞Masai Mara。現在就訂10月酒店和機票,好嗎?」

老太太點頭說好,我亦安心離開。怎知過了不到10天,老太太的女兒又再來電,焦急道:「醫生,阿媽又再拒絕進食!一啖營養奶都吐出來;就算灌入口,她轉頭就嘔出來。怎樣辦?我怕她會餓死。」

斷食,眾所皆知對身體極具影響;持續斷食更會直接導致死亡。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會拒絕進食。因此,若要救治病人,讓生命得以維持,必須用介入性治療,如吊鹽水、插鼻胃管,甚至開胃造口餵飼等。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延長痛苦——吊鹽水、插鼻胃喉等,雖說或可延長臨終長者的壽命,但或許對他們來說,亦等於延長痛苦。(alaskla@iStockphoto)

80多歲老太太意願:堅持不入院不吊鹽水不插喉

不過,今次到家診治與上次不同,上次老太太在昏睡狀態,今次她完全清醒。上次治療,她不能表達意見;今次我們要徵得她的同意,才可施予治療。怎知一問之下,她堅決地表示:不入醫院、不插喉、不吊鹽水、不吃藥、不接受任何形式治療。她態度認真和決絕,更要我們承諾一定要尊重她的意願,囑咐說:「千萬別在我昏迷後,忘記答應過的承諾。」

既然如此,可以做的確實不多。我唯有向她勸食,拿了一杯普洱茶及一小塊蛋糕,邀請她與我一起吃。老太太算是給足我面子,呷了一口普洱茶,再咬了一小口蛋糕。但她只是含在嘴裏,沒有吞下;過了約10分鐘,她將嘴裏的東西全部吐出。大家都拿她沒辦法!

吞嚥障礙病人可考慮舒適餵食 不強迫進食、與喜歡的人一起吃

我唯有對她的女兒講解「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的應用及守則。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又怎會舒適呢!於是,他們會反抗拔除,醫護唯有進一步約束,病人被綁手甚至綁腳。而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其實也有風險,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所以,對吞嚥障礙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守則有十多廿項,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家人及照顧者 尊重及盡心盡力就好

「作為照顧者,我們盡力盡心就好。」我對老太太的家人說。5天後,我再探望老太太,身體更虛弱,但意識仍然清醒。女兒說:「母親大部分時間都是躺牀,只是偶爾坐起來。我們已出盡方法勸吃,她就是不肯。孫仔孫女也回來,輪替陪她勸她,但都無效。前兩天連媽媽的老朋友也來了,陪媽媽說了大半天話,勸她吃東西,勸她長氣力,勸她開心活下去。可是媽媽卻答:她活夠了,不想再活。她想自然死,她是清醒、無悔。她更交帶:死後要火化;部分骨灰最好能撒在肯尼亞Masai草原上。如果一切如願,她就心意滿足了。」

聽到這裏我也無奈,病人既然清楚表達了意願,家人及照顧者只能尊重,任何強迫介入醫療及救治都違反病人意願。這時病人女兒說:「醫生,我們現在已接受。媽媽不再吃,我們不會再迫她。但是我們最怕她辛苦,不捨得她捱餓而死,可否幫忙使她不這麼辛苦呢?」


相關閲讀: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末期患者多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 送院插喉或致腹脹嘔吐

末期患者大都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如家屬不忍,堅持要將病人送院插喉,養料或許可以灌進食道,但消化吸收功能大多已衰退,造成腹脹嘔吐,只會帶來更大痛苦。因此,在晚期照顧及紓緩治療的大原則下,我們不會強迫臨終病人進食。無效的醫療只會延長死亡過程,徒添痛苦。

3天後,老太太如願地,在家裏、在至愛陪伴下、在睡夢中離世了。

再過兩個多星期,我手機收到短訊:「謝謝你,梁醫生。媽媽今天啟程了。」內附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副印上Masai Safari黃色吉普車的棺木,車身印有不同動物的剪影,有樹有草。另一張是吉普車的車頭,左邊放了一張老太太的照片,笑容燦爛,右邊印了一個藍綠色地球儀,中間寫着「*CHAMPION*」、「The Ultimate Safari」;上面放了一大束色彩繽紛的鮮花,真是醒目得出奇,精彩活現。

伯母,一路好走。

文:梁萬福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3%80%91%e8%a1%a8%e6%98%8e%e4%b8%8d%e6%90%b6%e6%95%91-%e4%b8%8d%e6%8f%92%e8%83%83%e5%96%89-%e4%b8%8d%e6%92%b3%e5%bf%83%e5%8f%a3/ Thu, 30 Mar 2023 06:2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918 【明報專訊】我太太好友的媽媽周伯母,在2015年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表明「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心口,不要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去年底她感染新冠送院,當刻因為不能進食,沒有小便,醫生建議插胃喉及尿喉,家人卻猶豫了,是否要執行預設醫療指示?(編者按:周伯母的丈夫,因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走得辛苦……周伯母遂想在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子女以後為此而為難。)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清醒時簽妥預設醫療指示 列明不搶救、不插胃喉、不吊呼吸機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預早安排——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依照當事人意願執行,生死兩相安。(設計圖片,in-future@iStockphoto)

去年聖誕後,周伯母在家安詳離世。安息禮拜在灣仔一間教堂舉行,太太和我均有出席。來參加的,差不多全是她的後輩,濟濟一堂。追思會由觀看周伯母一些生活照開始,從她的婚紗照直至抱着小狗在聖誕樹前所拍的近照止,氣氛溫馨。各人都好像能在懷念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生命真能影響生命,周伯母總能發放堅忍守護的能量,她慈祥體諒,我們曾深受她的影響。

太太的悼文有以下一段:「Auntie,感恩有您。您讓我們感受到尊重及信任。您給我們示範什麼是包容體諒、愛及信心。我們一路走過來,獲得您無限量的啟發和支持。Auntie,因為您,我們變得更好。因為您,我們懂得被信任的力量。有您真好。謝謝您及懷念您呢!」

太太與周伯母的女兒,自中學以來已是「孖公仔」,經常你來我家,我去你家。因此,太太與周伯母亦非常親近;至於我,自與太太拍拖後,亦隨她出入周家多次,因而認識周伯母。伯母好客親切,廚藝又佳,她的家也是我們的「飯堂」之一。我與伯母的情誼,已接近半個世紀。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目睹丈夫「走得好辛苦」 免子女爭拗

2015年夏天,正當我從醫管局轉往私家執業時,周伯母特意約我與妻子晚膳。甫坐下,老人家便開口道:「福哥,我有一請求,希望你能替我辦到。」

周伯母的請求,原來只是替她簽妥一份預設醫療指示。莫說是一個這麼簡單的要求,就算是更艱巨的,若我能力所及都一定答應。但是當時我有些疑惑,問道:「伯母,你身體很好啊,何解現在這般着緊,要盡快簽妥預設醫療指示呢?」

周伯母回應說:「我見過鬼怕黑啊!好想自己仍然清醒時列明意願,不想仔女以後因我而為難。我目睹我先生,即你的世伯,走得好辛苦。他高血壓及中風多次後要長期瞓牀,到了後期插着胃喉、戴着呼吸罩,不能說話,日日眼睜睜,有一啖、無一啖的喘着。我好不忍啊!」

拒裝心臟起搏器 順其自然

「人始終會老,會病,會死。我可能也會中風,或者失智、失能,變成癡呆,再沒有表達能力。所以,我要趁今日仍然清醒自主,好好交代一切。免得有朝一日病到末期,所謂死到臨頭,大家因為我而爭持,不知道我的心意而『估估吓』,阿女說『無論如何一定要急救媽媽,不可以眼白白看着她死亡』,阿仔卻說『阿媽吊命吊得辛苦,不要幫她插胃喉、縛住對手』。大家的意見難免有分歧,所以今日請你來,希望能夠在我兒子、新抱、女兒、女婿、兩個孫女及孫女婿面前,講清楚我的意願。」

我不得不佩服周伯母,她雖80多歲高齡,頭腦仍然如此清晰。她永遠都這麼沉着,有遠見及為至愛們着想。事實上,我曾見過不少兄弟姊妹,為着父母親晚晴照顧的安排而爭持不下。家人缺乏共識往往是晚晴照顧大忌,這會造成更大的傷痛和遺憾。

周伯母更告訴我們:「我的心臟一向不好。最近,醫生提議安裝心臟起搏器。但是所謂『生有時、死有命』,如果死亡要來時,強留在世、苟延殘喘,絕非我所願,所以我拒絕了。我還想藉今日說清楚:有朝一日,我的生命到了盡頭,你們千萬不要搶救,不要撳我心口,不要幫我插胃喉,不要吊呼吸機。總之,千萬不要拖着我。福哥,我的意願就是『自然離世,走得安樂』。」

就在當天,周伯母在家人見證下簽妥了預設醫療指示,選擇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記得當晚氣氛輕鬆、踏實;尤其周伯母,好像放下心頭的一塊頑石。

轉眼間就是7年多,在這期間,周伯母身體逐漸退化變差,心律不正常是老問題,她亦曾因患柏金遜症、股骨骨折、膀胱發炎等疾病而留院醫治。但是每一次留院,她都會問:「幾時可以返屋企啊?我不怕死,但怕住醫院。」

染疫入院 插不插喉?

【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避免爭拗——在身體健康、頭腦清晰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避免家人因照顧安排而發生爭執。(parinyabinsuk@iStockphoto)

「屋企」對於周伯母來說,是心寬安樂之所。她三代同堂都居於附近相連單位,在家就可見到女兒、孫兒,甚至小曾孫們,兒孫滿堂的鬧哄哄生活實在難得。除此之外,她也有自家生活情趣,每天由家傭推着她和小狗一齊到附近公園,享受戶外的空氣、曬太陽、看花草、聽鳥聲。所以,她常說:「在家就是福氣。」不過,縱使我們有多願意留在家裏,有時也免不了要入院。2021年尾,周伯母因為是新冠病毒密切接觸者,被送往隔離中心。到了2022年11月,她亦被感染,確診後因發燒氣促、血氧急降,被急送醫院。

當然,在防疫期間入院,家人不得陪伴探望,病人一切消息及病况都只能倚賴院方通知。入院不久,家人接獲通知:「婆婆不能飲水,無法食藥,亦沒有小便。所以,醫生要為她插胃喉餵藥,亦要插尿喉放小便。」

「福哥,媽媽一早簽了預設醫療指示,講明不插胃喉。現在怎麼辦?」老朋友立即致電給我。

是的,周伯母確簽妥預設醫療指示,說明在生命末期時,不作任何維持生命的治療。但關鍵是:伯母現在並非生命末期,只是不能以口服藥,如果透過胃喉可以治癒病情的話,醫治是必須的。當情况好轉,她能夠自己進食時,我們便必須替病人移除胃喉。

胃喉果然收到效果。不到1星期,醫院便通知周伯母的病毒含量降至安全水平,血氧含量亦大致正常。我們即時向醫院申請周伯母回家治療。醫院最終亦批准,但病人仍須隔離多7天及在家處理胃喉及尿喉。

老人家也實在爭氣,返家不到3天已可以自己進食。我替她移除了胃喉。再過兩天,連尿喉也甩掉。在家的生活復常後,她更能和小狗一起逛公園。

怎知好景不常,聖誕日剛過,我又收到電話:「福哥,阿媽突然氣喘,不能吞嚥,血氧又好低。怎麼辦?要打999送她入醫院嗎?」

在家寧養 彌留有至愛相伴

我立即趕往周家,今次周伯母的情况不大樂觀。她的心臟嚴重衰竭,肺部積水導致呼吸困難。雖然她的新冠病毒治好了,但是曾經引致血氧不足而影響到心臟加速衰竭,可說到了末期。

我們知道她的病情已不能逆轉。大家決定尊重老人家意願,不作任何徒勞的搶救。周伯母並沒有送往急症室,選擇在家寧養。在彌留的日子內她一直由至愛的家人陪伴,除了女兒、兒子、媳婦、女婿、孫女之外,她最鍾愛的小狗Maru更無時無刻依伴在旁。

周伯母在身體還是健康、頭腦依然精靈時,認真考慮自己的晚期照顧,讓兒孫及早知道她的看法及意願。她正式簽妥預設醫療指示,一份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有效法律文件。有了此依歸,家人便可在她生命末期時放心執行她的意願,生死兩相安。

大家對周伯母的離去雖是極度不捨,但知道她了無牽掛、無憾無痛、心願所及、含笑而終時,我們真是感恩。周伯母對生死的看法前瞻而透徹,以生命驗證生命教育。我預計預設醫療指示今年立法審議後,社會大眾更能廣泛認知及推動生命的抉擇。能夠依照意願,在家安然離世,確是福分。我相信善心真能積福。伯母,一路好走。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bb%9f%e9%a4%90%e3%80%91%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4%ba%ba%e5%a3%ab%e8%88%87%e5%8f%89%e7%87%92%e7%b5%95%e7%b7%a3%ef%bc%9f%e5%8f%83%e8%80%83%e6%97%a5%e6%9c%ac%e9%95%b7%e8%80%85/ Tue, 29 Nov 2022 10:46: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998 【明報專訊】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的黯然銷魂飯(叉燒煎蛋飯),教人垂涎三尺,但不少長者因為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與叉燒「絕緣」。到日本參觀安老院舍,發現同一餐單有4種選擇:常食、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所以我決定製作「黯然銷魂飯軟餐」,長者毋須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相關文章:【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軟餐非固體食物加水攪拌 吞嚥困難或咀嚼困難者有更多選擇

11月初舉行的第六屆樂齡科技博覽高峰會(下稱樂齡展),標誌着我加入安老服務、推廣軟餐文化的第五年。

軟餐一詞在5年前並未普及。在安老院舍,食物形態一般分為正常餐、碎餐、剪餐及糊餐;而大眾只會把固體食物加水攪拌後的形態視為「糊餐」。無論患者有沒有吞嚥困難,只要吃不到正常餐(如牙齒咬得不好),就只有糊餐的選擇。這是因為當時市場欠缺選擇,市面並未流行使用軟餐酵素粉、食物凝固粉等改變食物形態,甚或用模具塑形。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唔想食糊——以往吃不到正常餐的長者只有糊餐的選擇;不少安老院舍長者欠缺食慾、體重下降。(設計圖片,Toa55@iStockphoto)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多元飲食——當今香港照護食發展打開新一頁,多元飲食形態逐漸普及,百花齊放。(作者提供)

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我們團隊一直有留意日本的長者食品市場。因為日本社福機構對長者健康和飲食相當重視,照護食(日語稱為「介護食」)發展多年。日本就吞嚥困難作研究,發現吸入性肺炎是當地長者常見死亡原因之一。有見及此,日本早於上世紀80年代便開始研究照護食科技,例如食物軟化技術、食物凝固科學等,以及設計一系列社區服務配套,例如訂購式(subscription based)送飯服務。日本介護食品協議會還提倡通用設計食品(UDF- Universal Design Food)(見表)。 日本一直倡議「經口進食」的理念,希望延遲吞嚥困難患者使用鼻胃喉的需要,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飲食選擇。

記得第一次參觀日本東京安老院舍「青葉之鄉」,院長特意為我們準備院舍的日常餐膳。相同餐單有4種選擇,質感各異,分別是常食(即正餐)、柔軟餐、軟餐及糊餐。即使是糊餐,在顏色配搭和圖案設計花了心思,單看賣相也能提升食慾。院長分享說,只要能讓長者微笑,他們都會盡力做。他們以長者福祉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深感動了我。

我當時剛剛加入社福界,眼見香港安老院舍長者欠缺食慾、體重下降,桌上剩下的廚餘像沒吃過一樣,長者臉上一點笑容也沒有,我心想:「為什麼『吃』不是院舍生活最重要的部分?」「真的沒有辦法嗎?」看過日本院舍精細的「介護食」,我希望把軟餐製作技巧和技術帶回香港,設計長者喜歡的本地食品,只有這樣才能把技術本地化。於是我和團隊動動腦筋,湊巧聯想到周星馳經典電影《食神》裏,家燕姐吃完史提芬周煮的黯然銷魂飯後,驚呼一句對白:「點解?點解要畀我食到一碗咁好味嘅叉燒飯?我第日食唔番點算呀!」

黯然銷魂飯的味美固然教人垂涎三尺,但對我而言「食唔番點算呀」才是重點,不少長者因為吞嚥或咀嚼困難而與叉燒「絕緣」,所以我們決定把這道經典電影菜式製成現實中的「黯然銷魂飯軟餐」,希望長者毋須只靠電影回味這道美味料理。一碗「黯然消魂叉燒飯軟餐」就這樣誕生了。

【軟餐】吞嚥困難人士與叉燒絕緣?參考日本長者食品設計 提升食慾
(明報製圖)

讓吞嚥困難者吃得有尊嚴

2018年第一次參加樂齡展,帶着戰戰兢兢心情,穿上廚師制服,把一碗「黯然消魂飯軟餐」端出。我非常記得,很多長者充滿好奇上前詢問:「這是否假食物?」當知道是軟餐,又會問:「我是否有吞嚥困難?」當時他們不知道哪裏可以買到專門給吞嚥困難患者的食物,哪裏尋找相關資訊。

回顧這4年,除了為社區照顧者和院舍廚師舉辦軟餐學堂,更走進學校和社區中心分享軟餐技術。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在疫情下舉行了23場「流動五感大茶樓」,發現院舍長者對照護食需求非常大,幾乎每家院舍都有一半或以上長者的食物需要特別處理成軟餐。而參加「流動五感大茶樓」的長者每次都非常感激能夠透過軟餐重拾飲茶「一盅兩件」的滋味。 

軟餐的道路愈走愈闊,第一年樂齡展只有4個軟餐攤位,到今年有超過13間非政府機構、社企和商家參與,還有社會服務聯會提供公眾教育特設的「照護食體驗及教育館」,除了展示運用不同製作技巧的軟餐膳食,還有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和復康介紹,以及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 

樂齡展印證不同持份者的努力,感恩能夠參與這個過程,認識一班擁有共同理念的朋友,讓我們繼續履行使命, 維護長者有尊嚴地飲食!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文:文慧妍(The Project Futurus創辦人)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頭頸癌】留意4大警號 口腔癌、喉癌較常見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www.afterroberto.com/%e9%a0%ad%e9%a0%b8%e7%99%8c-%e7%95%99%e6%84%8f4%e5%a4%a7%e8%ad%a6%e8%99%9f-%e5%8f%a3%e8%85%94%e7%99%8c-%e5%96%89%e7%99%8c%e8%bc%83%e5%b8%b8%e8%a6%8b-%e5%8f%8a%e6%97%a9%e6%b2%bb%e7%99%82%e6%8f%90/ Thu, 16 Dec 2021 10:37: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574 除腦部、眼部、鼻咽及甲狀腺之外,在頭及頸部位置出現的惡性腫瘤,一般會歸納為頭頸癌,當中相對較常見的頭頸癌為口腔癌及喉癌;較為隱蔽的下咽癌則較多是晚期才能發現,增加治療難度。醫生一般會按腫瘤生長的部位及期數,針對性地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法。此外,若能愈早發現腫瘤並治療,愈可提升存活率,因此建議大眾需多留意頭頸癌的4大警號,如有疑慮應及早求醫。

注意頭頸癌的4大警號!
注意頭頸癌的4大警號!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頭頸癌牽涉範圍廣泛 較常見口腔癌、喉癌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羅振基醫生指出,頭頸癌只屬概括的描述,實際上牽涉的範圍非常廣泛,若惡性腫瘤原發於下列部位,均歸類為頭頸癌:

.口腔、舌頭

.軟顎、硬顎

.鼻腔、鼻竇

.咽部:包括喉嚨、吊鐘及扁桃腺

.下咽:連接口咽和食道的部分

.喉部

.唾液腺、腮腺

羅醫生表示,罹患頭頸癌的病人主要是65歲以上人士;男性患者比女性多,比例約為2.3:1;每年新確診病人約有1000人,死亡率約30%,相比肺癌及肝癌等癌症為低。在頭頸癌個案中,口腔癌病人佔最多,每1000宗約有三分之一屬口腔癌,其次是喉癌。

 

引致頭頸癌的風險因素

.年長人士

.吸煙

.酗酒

.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

.牙齒內生:牙齒長期與舌頭過度接觸和摩擦,或引致舌癌

 

腫瘤位置隱蔽或難早發現

頭頸癌能否及早察覺,需視乎腫瘤出現的位置及病人的警覺性。羅醫生解釋,其中下咽、軟顎、扁桃腺、懸雍垂(俗稱「吊鐘」)等屬較為隱蔽的位置,腫瘤體積如果不是太大,病人可能未必察覺,又或只有非常輕微的不適而未有求醫,當出現異物感、吞嚥困難、出血等情况時,代表腫瘤可能已變得很大,屆時可能已經屬中、晚期;另外,舌癌初期的狀態猶像普通的「痱滋」,病人有機會因而忽略,直至腫瘤開始變大及出現潰瘍、出血,則可能已經進入中、晚期,屆時治療會相對較困難。

 

相關文章:【頭頸癌症知多少】認識鼻咽癌成因與診斷

 

按癌症期數及病人實際情况制定治療

初期:早期發現的頭頸癌,治癒率相當高。例如早期舌癌,一般可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病人亦毋須太擔心切除部分舌頭後會大幅影響說話、咀嚼及吞嚥功能,因為早期舌癌的腫瘤體積小,所需切割範圍相對細,加上舌頭肌肉靈活,一般康復後不會造成大問題。

至於早期發現的喉嚨癌和聲帶癌,則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放射治療來醫治,經醫生臨床評估下,如病人適合以放射治療來醫治,則可避免因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聲帶,而影響到日後發音和說話。

一般而言,早期頭頸癌經治療後,觀察兩至三年都沒有復發,基本上約90%機會屬情况穩定,甚少在更遠的未來出現復發。

中期:中期的頭頸癌,一般腫瘤已有一定的體積,兼且有擴散風險,單純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未必足夠。例如中期的口咽癌,擴散至頸部或淋巴的機會提高,外科手術切割腫瘤亦會嚴重影響外觀和功能,因此這類病人有機會安排聯合治療,例如合併放射治療、標靶治療及化療,三管齊下,雖然治療時間相對較長,惟有望提高治癒率。

不過,病人需留意聯合治療或會承受很大的身體負擔,因上述治療手法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例如食慾下降、疲倦、免疫力低下等,建議在治療初期已需要確保攝取足夠營養,當治療期間的食慾受影響,有需要可採取靜脈注射營養液、胃喉餵食等方法,以維持足夠能量應付療程。

晚期:晚期頭頸癌的腫瘤,可能已未必適合採用手術切除,以往通常只能進行化療,透過低劑量、短期的治療去控制徵狀。10多年前起,醫生會按病人情况,可安排標靶治療來提升腫瘤控制率和患者存活期。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對頭頸癌有不錯的治療反應,用途亦相當廣泛,現時已可將免疫治療安排為晚期頭頸癌的一線治療方法,毋須待化療無效時才進行,而是可合併進行。

 

注意4大警號 張開口照鏡自我檢查口腔異常

羅醫生重申,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是應對頭頸癌最重要的一環,建議市民可定期張開口照鏡,自我檢查口腔內有否異常,如發現自身出現以下警號,建議盡快求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口腔有傷口逾兩星期仍未癒合;

.刷牙時經常流牙血;

.持續一至兩星期在吞嚥時感到喉嚨有卡住的感覺;

.持續一至兩星期聲音沙啞。

]]>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www.afterroberto.com/%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f%bd%9c%e5%90%8c%e7%90%86%e5%bf%83-%e5%a5%bd%e6%8a%80%e5%b7%a7-%e9%a4%b5%e9%95%b7%e8%80%85%e9%a3%9f%e5%be%97%e6%a8%82/ Mon, 16 Nov 2020 04:59: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07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身體變差,口腔肌肉減弱,吞嚥漸漸出現困難。照顧者往往不知如何打算,擔心轉食糊仔營養不足,加凝固粉又影響食物賣相,是否要插鼻胃喉,哪一個是最佳選擇?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重拾滋味——民以食為天,美食帶來快樂及動力。照顧者若了解患者喜好,預備他們喜愛的食物,能為他們的晚期生活帶來色彩。(hisa nishiya@iStockphoto)

「上星期餵媽媽時,她把食物吃進口裏,見到她盡力慢慢吞嚥;但最終只是含在嘴裏,無法吞下,最後吐了出來。」黃婆婆的女兒吳小姐說,年逾90歲的媽媽患有腦退化,加上晚期腸癌擴散至腦部,近年出現吞嚥困難

媽媽由自己吃得很好,變成現時一日4餐全是糊餐,每餐需要餵食至少1小時。女兒心裏百感交集,「有時你以為她吞了食物,卻原來一直含在口中,感覺失望又擔心,失望自己沒有令媽媽成功進食,擔心她沒有吃到東西,沒有足夠營養」。

很多照顧者跟吳小姐一樣,經歷親人因晚期病患引致吞嚥能力逐漸衰退,難免有很多擔憂,最怕是家人因食量低而不夠營養;照顧者甚至自責照顧不力,再加上長時間照顧患者,容易情緒低落,影響身心靈健康。

 

餵食若遇到困難,照顧者可參考下列貼士:

  • 了解進食困難背後原因

「當餵媽媽時,她的舌頭會頂出大部分食物;雖然她聽到指令,有時卻會做出相反動作,例如請她張開口,她會緊緊閉合嘴唇。」

「我們理解她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無法控制舌頭及嘴唇。媽媽其實想跟從指令,只是現實做不到。」

並非每個照顧者都理解患者未能配合的原因,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否則容易誤以為患者「不聽話」、「跟我作對」和「不想食」等,產生憤怒與失望等情緒,甚至責罵患者、強行餵食而引致雙方受傷。對於照顧者的想法、情緒及行為,患者亦會感到自責、難過及無力。如果照顧者願意理解患者背後原因,多一份包容及忍耐;或會發現,患者已很努力進食,他們與照顧者都一同在努力。

  • 進食軟餐 減省準備工夫

吳小姐經社工介紹,嘗試讓媽媽進食聖雅各福群會「盛饌」軟餐;過了一段時間,黃婆婆食量和吞嚥情况慢慢改善。軟餐由營養師及廚師研製,把營養濃縮在軟餐中,有不同款式及食物素材;照顧者減省買餸及煮飯的工夫,可爭取更多時間照顧患者,也騰出空間讓自己休息。

  • 選食物投其所好 偶爾嘗新

吳小姐知道母親最喜愛食蝦蟹,所以有時會買蝦餃和燒賣等點心,混合魚湯攪成糊狀給媽媽享用;又把香蕉、牛油果或提子加入營養奶做下午茶。所謂「民以食為天」,即使在患病時,美食也會帶來快樂及動力。照顧者若了解患者喜好,預備他們喜愛的食物;間中讓他們嘗試新口味,也能為患者晚期生活帶來色彩。

  • 坐得直 指示慢而清晰

餵食時,需要確定患者姿勢正確及舒適,身體坐直別東歪西倒;選擇適合餵食工具,如細匙羹或針筒(註:針筒要經言語治療評估後才可選用)。照顧咀嚼能力較好的患者餵食時,每一個動作都要給予清晰提示,而且語速要慢;要時刻觀察患者表情及喉嚨的聲音,如有咳嗽、濁喉和多痰,便必須暫停餵食。簡單的按摩可協助患者放鬆,如輕掃下巴和面頰等。別忘記定期請醫生、言語治療師及營養師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以調節進食方式、凝固粉劑量、餐膳質地及營養素。最後,口腔清潔也十分重要,餐前餐後可以用溫水或鹽水洗口棒洗口,讓患者口腔舒適及衛生。

  • 用鼻胃喉須考慮患者意願

若患者因吞嚥困難而長期無法進食,照顧者需要考慮患者是否要用鼻胃管餵食,讓病人維持適當營養。抉擇時,照顧者可以先了解患者意願,如患者未能表達自己,可嘗試根據患者以往的傾向作估計,亦可與家人分享自己想法。此外,向醫生查詢患者身體狀况,了解使用或不使用鼻胃喉的影響及建議。

面對照顧決定,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重要是作出一個最能配合患者身體情况及生活質素的決定。若能患者在清醒時,已商討及計劃好晚期照顧,照顧者可更容易作決定。

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困難與挑戰,吳小姐卻說:「我很感恩媽媽付出了很大努力活到今天!」希望大家不忘身邊患者正在與你一同為生命努力。

 

專家札記:貼心軟餐 別致造型開胃口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精緻軟餐——營養濃縮的精緻軟餐,為有吞嚥或咀嚼困難人士帶來嶄新、色香味營俱全和有尊嚴的用餐體驗。(作者提供)

晚期病人的吞嚥能力會漸漸減弱,慢慢由一般餐膳變成只能進食糊餐。然而,傳統糊餐賣相欠佳,加上攪拌過程費時;製作時需要加入額外水分,令分量變多,患者往往無法吃完,引致體重急劇下降、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更造成心理壓力,身體不適或外表憔悴令患者不願意維持正常社交。照顧者亦成為無助、無奈的一群,不單要打點患者各樣護理需要,還要面對飲食照顧上的重重障礙,壓力百上加斤。

近年,一些精緻軟餐應運而生。當中聖雅各福群會營養師及廚師團隊研發出有形狀、營養濃縮的軟餐,首先應用於院舍,進一步帶到社區,於2017年推出家居版軟餐「盛饌」,為在社區生活、有吞嚥或咀嚼困難人士帶來色香味營俱全和有尊嚴的用餐體驗。

患者每餐只需進食約200克、體積小巧的軟餐蔬菜和肉類各一份,搭配粥或糊飯,便能滿足營養需要。軟滑質感易於進食和吞嚥;加上適度調味和別致造型,提升患者食慾,紓緩照顧者壓力。

 

特製月餅、鮑魚添喜慶

此外,一些傳統節日食品如月餅和糉子,由於質感黏性較重,增加患者鯁塞風險。而多款經特別調製的節日食品相繼推出,例如暖心月餅、番薯豬肉糉和軟滑鮑魚等,緊貼患者需要,為患者在佳節增添喜悅。

一頓色香味營俱全的餐膳不是必然,對於有吞嚥或咀嚼障礙的晚期病人而言,更曾是一個奢望。盛饌團隊透過精緻軟餐,為患者帶來身心的舒適和滿足;也盼望各界共同關注晚期病人及照顧者的需要,推動軟餐的發展。

盛饌網頁:gracefulmeal.sjs.org.hk

文:李佩怡(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好」居家寧養服務照顧經理)
文:關建慧(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