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肝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1 Nov 2024 07:24: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肝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7%a0%94%e7%a9%b6-%e6%9c%89%e6%95%88%e6%8e%a7%e8%a1%80%e7%b3%96-%e5%a4%a7%e8%85%b8%e7%99%8c%e8%82%9d%e7%99%8c%e9%a2%a8%e9%9a%aa%e6%b8%9b/ Thu, 31 Oct 2024 06:4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8 【明報專訊】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說,醫生以往較少提醒糖尿病人患癌風險,建議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指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風險。(網上圖片)

「有效控制血糖」指糖化血紅素低於7%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辨識2005至2013年間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持續追蹤血糖等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2年、最長13年,其中1229人(1.4%)確診大腸癌。團隊另辨識2001至2016年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追蹤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年、最長17年,其中1099人(0.8%)患上肝癌,1430人(1%)出現肝臟失代償,即有黃疸病、眼白變黃、腹水、肝昏迷等併發症,亦有978人(0.7%)死於肝病。


研究發現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28%患大腸癌風險,亦可減低13%出現大腸瘜肉風險。患者若控制HbA1c低於7%,可減低30%肝癌風險、24%肝臟失代償風險及30%肝病死亡風險,高風險病人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帶菌者更可減低40%肝癌風險。

兩項研究均顯示HbA1c水平愈高,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亦愈高(見表)。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腸胃》及《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刊登。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上眼 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

本身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的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稱,醫生一般會提醒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糖尿上眼的風險,而隨着醫學進步,病人現更易管理血壓和膽固醇,年紀漸長便有更高風險患癌。對於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篩查糖尿病,他稱可及早為病人管控血糖,亦可減患癌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說,現有大便隱血檢測和驗血等途徑篩查大腸癌和肝癌,但市民依從程度偏低,是次研究則顯示可透過控制血糖減低該兩種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左二)建議糖尿病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左一為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右一為該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右二為患有糖尿病和曾確診肝癌的74歲病人陳先生。(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倡乙肝篩查涵蓋未打疫苗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篩查乙肝,以預防肝癌。研究病毒性肝炎多年的司徒偉基建議篩查計劃可涵蓋所有未曾接種乙肝疫苗者,即1988年前出生的港人或2002年前在內地出生者,並須為帶菌者制定治療跟進方式。他說糖尿病人更應篩查乙肝,並須定期檢驗肝纖維化。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www.afterroberto.com/%e7%80%b0%e6%bc%ab%e6%80%a7%e5%a4%a7b%e7%b4%b0%e8%83%9e%e6%b7%8b%e5%b7%b4%e7%99%8c%e9%ab%98%e6%af%92%e6%80%a7-%e4%b8%80%e7%b7%9a%e8%97%a5%e7%89%a9%e6%b2%bb%e7%99%92%e9%98%b2%e5%be%a9%e7%99%bc/ Fri, 23 Aug 2024 08:3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0

面對頑疾如癌症,定必為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一旦確診淋巴癌(Lymphoma中屬本港常見、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豈不是大禍「淋」頭?請勿擔心,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隨着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一線的藥物治療已有效對付淋巴癌,即使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無論是首發或不幸復發,只要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仍有不錯的治癒機會。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是對付癌病的良藥。「有90歲的長者確診淋巴癌,經治療後已康復,現已活到100歲!」藥物治療方案有哪些選擇呢?

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的淋巴癌,種類有逾百種,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大類,而「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屬後者,梁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逾1000宗淋巴癌新症,當中屬高毒性、癌細胞生長迅速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約佔200至300宗,絕不可輕視。

港十大癌症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屬高毒性

梁醫生表示,超過九成淋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但曾接受電療/化療、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都會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由於淋巴細胞遍佈全身,除原發自淋巴結外,梁醫生強調,體內任何器官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則常見於胃部、扁桃腺、乳房、睪丸等。「淋巴癌其中一個常見症狀是淋巴結脹大,多見於頸、腋窩或大腿,較容易早期發現。其他徵狀還包括晚間盜汗、皮膚持續痕癢、發燒等,但有時患者直至出現器官脹大、腸塞等情况,才會發現患上淋巴癌。」

由於淋巴癌與其他疾病的病徵頗相似,加上若患者是由於其他癌症轉移至淋巴結,例如由腸癌擴散至淋巴結,則屬腸癌,切勿混淆。梁醫生提醒,淋巴癌必須通過活組織檢查才能確診,即使有淋巴結脹大,亦難「一眼看穿」是否淋巴癌。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表示,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雖然屬高毒性,但相對其他癌症,其一線藥物治療的治癒率仍然高。

一線藥物治療治癒率高 早期達九成

治療淋巴癌,雖難以利用手術或電療徹底切除,但以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早期」治癒率有九成,即使「第四期」仍有一半治癒機會。

醫生在考慮各項治療方案前,都會先參考國際預後指數(IPI),評估因素包括:年齡、期數(第一至四期)、擴散至其他器官、患者整體臨牀狀况(如自我照顧能力)、LDH(血清乳酸脱氫酶)數值等,以評估患者的預後、復發機會及存活率,再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預後指數 制定治療方案防復發

梁醫生表示,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標靶藥物「利妥昔」(Rituximab)及混合三種化療藥物,同時加入類固醇,此組合已沿用近二十年。而近年研發有「維泊妥珠單抗」(Polatuzumab vedotin) 加「利妥昔」(Rituximab)及化療藥物的方案,為病友帶來新希望。「若患者的淋巴癌細胞出現c-myc、bcl-2、bcl-6基因變異,腫瘤毒性會更高,醫生或會建議採用更進取的治療方案。除上述藥物外,醫生或會考慮添加更多化療藥物,而部分治療方案需連續4天24小時靜脈點滴,並有機會可改善預後。」

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影響及睪丸、眼窩、中央神經系統的硬膜外或鼻竇等器官部位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梁醫生指,癌細胞有機會「上腦」(隱藏在腦細胞內),建議用大劑量化療藥進行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herapy)。

一旦淋巴癌復發,他強調,患者仍可考慮其他治療方案,例如接受「自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如不幸再度復發,還可以考慮基因改造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簡稱CAR-T),治療效果亦顯著。他提醒,患者最重要是了解更多正確的資訊,並與主診醫生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對症治療積極面對 患者活到100

梁醫生表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期一般約6個月,整個治療過程相對其他癌症不算太辛苦。「年紀較大的病人要多加留意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細菌感染、食慾不振等,建議患者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應佩戴口罩;要注意補充營養,食物都要煮熟等。」他鼓勵在癌症路上的患者,曾有長者於90歲確診淋巴癌,經對症治療後,現在已活到100歲。「淋巴癌雖然『惡』,但治癒率仍然高,患者只要積極面對,有望康復。」

確診淋巴癌 大禍「淋」頭?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但隨著醫學發展,即使患上當中屬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亦非完全絕望!要對付此大B細胞淋巴癌,藥物治療是必須和重要的一環,想全面拆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徵狀、風險因素和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案,並可即場向醫生提問,立即報名參加講座。名額有限!

日期: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00至2: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禮堂
主講嘉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
報名https://link.mingpao.com/82837.htm

]]>
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7%82%8e%e5%8f%af%e5%a4%a7%e5%8f%af%e5%b0%8f-%e7%9c%bc%e7%99%bd%e8%ae%8a%e9%bb%83-%e7%97%85%e6%83%85%e8%bd%89%e5%a3%9e-%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8a%b5%e6%8a%97%e7%97%85/ Fri, 09 Aug 2024 04:47: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67 肝臟常被喻為人體的化工廠,具備分泌、解毒及代謝功能。當其功能受損,便會引致不同的疾病,而肝炎即肝臟細胞發炎,便是其中一種。肝炎成因眾多,病毒性肝炎主要經由血液或食物傳播,另外,酒精、脂肪肝、自體免疫病、濫用藥物及遺傳均可引致肝炎。

在香港,由病毒所引致的肝炎較為常見,部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更可能發展為持續6 個月以上的慢性肝炎,長遠可引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如何有效預防肝炎?肝炎患者會有什麼病徵?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提醒,若患者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即黃疸)的徵狀,代表肝炎病情已經轉壞。除了日常注意飲食、採取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外,接種疫苗亦能令身體產生足夠抗體,抵抗病毒。

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大部分肝炎患者均沒有明顯病徵,若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等徵狀,代表病情已經轉壞,應及早求醫。

肝炎在香港知多啲 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

根據衞生署發表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內的「病毒性肝炎主題報告」,本港有5.6%人口,即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本港自1988年起,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以及推行其他預防母嬰傳播乙型肝炎的措施,旨在降低年青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是次普查亦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最高(8.4%);反之,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的陽性率則明顯較低(15至24歲及25至34歲年齡組別分別為0.3%及1.5%),反映這些預防措施對公眾健康的重要性。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大部分的肝炎患者均沒有明顯病徵,或像重感冒一樣,然而若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即黃疸)的徵狀,代表病情已經轉壞。雖然患者有機會約在3至6星期康復,但不要低估肝炎所帶來的影響。衞生署的調查亦發現,約15-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遠會發展至肝硬化或肝癌等可致命的肝臟疾病。

肝炎甲至戊型傳播途徑、影響有別

一般來說,肝炎可分為甲(A)、乙(B)、丙(C)、丁(D)和戊(E)型,張醫生指,要認識不同類型的肝炎,可透過以下簡單易記的方法:

  • 甲型戊型肝炎(A&E):甲型肝炎(A)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傳播途徑包括接觸受感染者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水或物件,或與感染者有親密接觸。一般甲型肝炎病毒或大部分戊型肝炎(E)病毒感染只會引起急性肝炎,有可能需要到急症室(A&E)求診,患者一般可在數周或數月內逐漸康復。
  • 乙型丙型肝炎(BC=Busy:乙型肝炎(B)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由受感染母親於分娩時傳播給嬰兒、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與感染者進行不安全性接觸。而丙型肝炎(C)主要透過血液傳染,但一般不會透過日常社交接觸如共用餐具及接吻等傳播。如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有機會變成長期帶菌者,即超過6個月的慢性感染,因此會「keep you busy(BC)with treatment」,意即需要定期覆診。
  • 有缺陷(Defect丁型肝炎:引發丁型肝炎(D)的病毒可說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因它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在人體內存活。患者一般會先感染乙型肝炎、再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如果同時感染丁型和乙型肝炎,會增加出現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

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減染

香港屬甲型肝炎的中度流行地區,若計劃前往甲型肝炎流行地區(如非洲、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中東、中南美洲等)的人士,宜在出行前兩星期接種第一劑甲型肝炎疫苗,以產生足夠保護性抗體;而在注射首針後6至12個月,便要接種第二劑。

張醫生指,如在體檢時驗出沒有甲型肝炎免疫抗體的人士,均應接種甲型肝炎疫苗,特別是本身已經患有其他肝病如脂肪肝、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帶菌者。

至於需要經常洗腎或接受輸血的病人、醫護或化驗室人員、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乙型肝炎帶菌者的性伴侶及家庭成員,或於1988年前乙肝疫苗還未普及時出生的人士,都應透過驗血檢查以確定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的免疫抗體,或已經是帶菌者。若有需要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應先諮詢醫生意見,整個乙肝疫苗的接種程序共需三劑:完成接種第一劑後,一個月後注射第二劑,再在5個月後注射第三劑。


相關閲讀: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定期進行檢查 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患上肝癌風險較高,張醫生建議這類人士可定期進行檢查,以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

  • 乙肝檢查:一般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
  • 丙肝檢查可先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若結果呈陽性,表示曾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須再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確認測試。
  • ALT(谷丙轉氨酶)測試:可檢視出肝發炎指數,如指數持續偏高,即代表肝臟潛在着慢性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簡稱NASH)、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張醫生提醒,若檢測結果出現異常,須盡早求醫及接受適當治療。要守護肝臟健康及預防感染病毒,緊記維持均衡飲食,特別是要避免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品;另亦要避免煙酒及不要進食未煮熟的貝類海產。此外,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不要共用牙刷、剃刀及指甲鉗等個人用品,至於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還是接受預防疫苗注射。

]]>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82%9d%e7%82%8e%e6%97%a5-%e6%b2%bb%e7%90%86%e4%b9%99%e8%82%9d%e4%bf%9d%e9%9a%9c%e5%81%a5%e5%ba%b7-%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Fri, 26 Jul 2024 05:55: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81

每年的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以引起公眾關注乙型肝炎(乙肝)。香港屬乙肝中高度流行地區。按衞生署去年底發表的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當中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乙肝。

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至40%的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

調查報告亦顯示,近四成乙肝患者未知自己已受感染,高達七成患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乙肝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約15至40%的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

藥物有效預防乙肝併發症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加上早年未有有效的藥物治療乙肝,確診者許多時候都沒有積極跟進自己的乙肝狀况,忽視乙肝病毒的潛在健康威脅。

時至今日,乙肝治療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口服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大大減低患者出現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其副作用少,抗藥風險亦低。

醫生會根據慢性乙肝患者的個別情况,如肝功能、病毒數量、肝臟纖維化的程度,以及有否出現併發症等因素作詳細評估,以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


定期跟進檢查不能等

即使暫時無需接受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慢性乙肝患者的最大隱憂,莫過於無聲無色地併發出肝癌。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肝癌往往難以察覺,因此,乙肝患者定期進行檢查,對減低本港肝癌的患病及死亡數字至為重要。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治理乙肝 保障健康

有見及此,衞生署一直透過不同渠道,讓公眾了解本地乙肝流行情况、政府的防控工作,並提醒市民「早篩查 早發現 早醫治」乙肝的重要性。

衞生署今年以「治理乙肝 保障健康」為主題,宣傳預防乙肝,提醒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定期檢查,並遵從醫生指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及跟進,以控制乙肝病情。

最後,我們亦呼籲未知自己乙肝感染及免疫狀况的市民,及早諮詢家庭醫生,作乙型肝炎測試。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乙肝的健康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www.hepatitis.gov.hk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撰文:衞生署特別預防計劃高級醫生何美蓮醫生

]]>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www.afterroberto.com/%e6%89%81%e6%a1%83%e8%85%ba%e7%82%8e%e7%97%87%e7%8b%80%e7%99%bc%e7%87%92%e5%92%bd%e5%96%89%e5%85%a9%e5%81%b4%e7%97%9b-%e5%8b%bf%e6%b7%b7%e6%b7%86%e5%82%b7%e9%a2%a8%e6%84%9f%e5%86%92/ Mon, 06 May 2024 06:45: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93 【明報專訊】隨新冠疫情減退,社會全面復常後,不少傳染疾病出現上升趨勢,當中包括扁桃腺炎。(編按:扁桃腺的功能是什麼?具有免疫功能,與分別位於舌根和鼻咽內的兩組淋巴體,形成一個功能猶如哨兵的淋巴圈,是抵禦經口腔進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扁桃腺炎常見症狀是發燒、喉嚨痛,常被當作一般傷風感冒。但若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依然反覆,情况持續逾一周,就應馬上求醫。事關病情惡化可導致扁桃腺積膿,膿液可能擴散至呼吸道,以至胸腔,嚴重可導致呼吸困難、心臟受損。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喉痛元兇–扁桃腺位於咽喉深處兩側,是導致喉嚨痛的罪魁禍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Nuttawan Jayawan@iStockphoto)

扁桃腺位罝? 扁桃腺炎常見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當傷風感冒

位於咽喉深處兩側的扁桃腺,腺體雖小,卻是造成喉嚨痛的罪魁禍首。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杜永禧指出:「八至九成喉嚨痛源於扁桃腺炎,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扁桃腺炎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經空氣中飛沫傳播,自從口罩令解除後,臨牀上的確見到扁桃腺炎有上升趨勢。」感染途徑除了因接觸到病人飛沫外,也可能透過共享食物飲料或共用餐具而染病。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診斷方法–診斷扁桃腺炎,醫生會因應徵狀,並檢查耳朵、鼻子和喉嚨是否有腫脹和感染。需要時會以棉棒刮取扁桃腺或喉嚨後部的組織作細菌快速測試。(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torwai@iStockphoto)

注意不會流鼻水打噴嚏 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引起

跟傷風感冒最大的分別,扁桃腺炎不會出現流鼻水和打噴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而喉嚨痛位置亦不在中央,而是在咽喉兩側。嚴重者會因扁桃腺脹大而阻塞氣道,呼吸困難。杜永禧指出,絕大多數扁桃腺炎都屬於病毒性,而細菌性則只佔不多於三成。「病毒性扁桃腺炎多由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感染引起,一般都能自然痊癒。不過,醫生比較關注感染EB病毒引起的扁桃腺炎,因為此病毒可引起單核白血球增加,令病人發高燒及喉嚨痛,並維持2至4星期;此外,亦有可能影響肝功能,嚴重可導致肝衰竭。」而一般扁桃腺炎發燒只會持續3至5日,一旦發現高燒持續,就應及早求醫。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最大分別–扁桃腺炎跟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病人不會流鼻水和打噴嚏。(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karinsasaki@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EB病毒最「惡」 可致肝衰竭

感染EB病毒引起的扁桃腺炎病情相對嚴重,惟並無針對的治療方案,主要靠自身免疫系統消滅病毒,並透過紓緩藥物消除病徵,包括以類固醇藥物消炎止痛,杜永禧補充:「病情嚴重的病人或需入院治療和監察病情,例如因吞嚥困難而無法進食,甚至出現脫水情况,就要入院吊鹽水。此外,亦需監測病人肝功能,若病人患有慢性肝病,例如乙型肝炎,就要加倍小心,若肝酵素持續高水平,就要轉介至肝臟專科跟進治療。」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杜永禧(受訪者提供)

可引起併發症 積膿須打消炎針 開切口抽膿

細菌性扁桃腺炎引起的病情就更為嚴重,需要抗生素消滅細菌,一旦延誤治療,後果嚴重,因為扁桃腺炎可引起一系列併發症,徵狀由咽喉一直向下推移,杜解釋:「當扁桃腺炎不受控制,扁桃腺周圍會發炎積膿,例如扁桃腺旁膿瘍就表示出現併發症,病人須立即治療,包括注射消炎針,並在積膿位置開切口抽膿。嚴重積膿更可能擴散至氣管,令呼吸道收窄,造成呼吸困難,須即時安排插喉以打通呼吸道,否則有窒息的危險。」

病情惡化可致頸腫如被掐 呼吸困難心跳快

有病人因為未能獲得適切治療,病情急劇惡化,在深切治療部留院近兩星期。杜永禧憶述:「該名年約50歲女病人,病情由喉嚨痛開始,持續了10天,病情反覆,其間有向普通科醫生求醫,確診細菌性扁桃腺炎,獲處方抗生素,惟完成療程後,病情依然反覆。」據病人描述,服藥後病情反覆,除了喉嚨痛、吞嚥困難外,更逐漸出現頸部腫脹,感覺猶如被掐頸一樣,令其呼吸困難,心跳異常急速,捱病逾10日。杜指出:「病人當時的積膿已由扁桃腺附近擴散至心臟,因而出現呼吸困難及心跳加快等情况,須即時入院,並在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除了靜脈注射抗生素,還要透過胸腔鏡引流膿液。病人其後需要定時回醫院洗傷口,她坦言無法想像喉嚨痛會惡化至幾乎失去性命。」杜強調這種案例非常罕見,但提醒病人不要忽略扁桃腺炎的嚴重度。

知多啲:扁桃腺當「哨兵」 抗細菌病毒

位置:扁桃腺位於喉嚨內懸雍垂(俗稱「吊鐘」)兩側旁,是由淋巴體組成的腺體(見圖)

扁桃腺炎症狀發燒咽喉兩側痛 勿混淆傷風感冒 積膿嚴重可致心臟受損
(solar22@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功能:扁桃腺具有免疫功能,與分別位於舌根和鼻咽內的兩組淋巴體,形成一個功能猶如哨兵的淋巴圈,是抵禦經口腔進入人體的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

病因:扁桃腺炎多經由病毒感染引起,不過細菌也會導致扁桃腺炎

主要症狀:喉嚨痛、發高燒、吞嚥困難及頸喉部腫脹等

治療:病毒性扁桃腺炎靠紓緩藥物消除喉嚨痛、發燒等症狀;細菌性扁桃腺炎則需以抗生素治療消滅細菌

一般來說,扁桃腺隨年齡增長會逐漸萎縮,發炎情况逐漸減少,不過,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指出,若出現下述任何一種情况,醫生會建議病人考慮切除扁桃腺(詳見「治療對策」):

1.反覆發炎,雖沒有特定標準,但普遍認為每年發炎高達5次

2. 每次發炎均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3. 發炎導致積膿情况超過2次

4.扁桃腺肥大,阻塞氣道,影響呼吸,導致睡眠窒息

5.發炎反覆發作,對日常生活或工作造成影響

治療對策:慢性扁桃腺炎 可切除根治

扁桃腺炎長期反覆發作,會逐漸形成慢性扁桃腺炎,症狀雖比急性扁桃腺炎輕微,較少發燒,通常只有輕微吞嚥疼痛或感覺喉嚨有異物,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卻提醒:「當喉嚨痛時感到兩側扁桃腺發炎腫大,而且發作時間較長或時常反覆發作,就屬於慢性扁桃腺炎。慢性扁桃腺炎難以靠藥物治癒,若要徹底根治,就要透過手術切除扁桃腺。」但有說切除扁桃腺會影響免疫力,杜否定此說法,「雖然扁桃腺是免疫系統其中一部分,但舌根和鼻咽內兩組淋巴體,同樣具有免疫功能,若扁桃腺反覆發炎,將之切除對免疫力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且在青春期過後,扁桃腺的免疫功能會被身體其他免疫系統取代,因此切除扁桃腺並不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醫生會因應病人扁桃腺的大小、發炎頻密程度及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詳見「知多啲」),判斷是否有需要切除」。
隨醫療科技發展,扁桃腺切除手術已由外科手術刀,逐漸進展至採用止血刀、射頻燒融術,以至手術機械人,新型手術儀器大大減低流血風險和術後疼痛,復元期亦較短,杜指出:「術後24小時內會有出血風險,最怕出血量太大會阻塞氣管,引起窒息,因此必須小心監察。此外,病人應在術後及早進食,有助促進口腔內筋腱復元,恢復吞嚥功能。」


相關閲讀:【頭頸癌症知多少】扁桃腺、唾液腺、甲狀腺也會生癌?

反覆發炎 或癌症徵兆

不過,「喉嚨痛亦有可能是由咽喉炎,甚至口腔或咽喉腫瘤引起,切除扁桃腺後,會化驗扁桃腺組織,檢測有否癌細胞」。杜永禧提醒,扁桃腺反覆發炎不一定是慢性扁桃腺炎,也有可能是扁桃腺癌或淋巴癌的徵兆,應及早釐清。當檢查發現兩邊扁桃腺體積不均稱、扁桃腺質感堅硬,又或扁桃腺潰瘍,令唾液帶有血絲等情况,應及早進一步檢查。 文:葉凱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c%e5%85%a9%e7%97%85%e4%be%8b-%e4%b8%ad%e9%86%ab%e8%97%a5%e5%a6%82%e4%bd%95%e9%85%8d%e5%90%88%e6%a8%99%e9%9d%b6%e8%97%a5%e7%89%a9%e5%8f%8a%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f%bc%9f/ Mon, 08 Apr 2024 04:50: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06

【明報專訊】上期說到中藥在抗癌的作用(重溫:https://link.mingpao.com/82009.htm),抗癌西藥發展近10年出現爆發潮,傳統化療慢慢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治療癌症的骨幹藥物。(附兩個肺癌病例)中醫藥如何配合這些新式治療,將會是中西醫結合治癌的未來研究方向。【抗癌中藥的運用二之二】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mesh cube、tatniz、Moussa81、koosen、marilyna、marilyna、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很多人誤以為中醫一成不變。事實上,在中醫2000多年歷史裏是不斷向前發展。舉例說,第一本中藥著作《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365種中藥,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記載1892種。來到現代《中國藥典》的中藥數目就更多,2015年版藥典收載藥品5608種,2020年版擴充到5911種。而不同年代的中醫,治病手法也不斷進步,可見中醫藥其實是不斷擴張和發展的學科。面對癌症這相對棘手的疾病,中醫也不會故步自封,不會拒絕現時西醫各種治癌方法,內地現在趨勢也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癌症。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中醫藥如何配合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等治療癌症呢?

近10年來,抗癌西藥發展迅速,傳統化療變成次要角色,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骨幹藥物,無論在根治率、生存期和副作用方面都大有改善。舉例說,近年俗稱「聰明炸彈」的新型藥物——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嶄露頭角,這種把標靶藥和化療二合為一的藥物,能夠達到比化療藥物更強的抗癌作用,同時副作用相對輕微。而電療技術也日益進步,精準度提高,副作用減少。

這些新型藥物對身體產生的變化,可以用中醫學理論去理解和作出相應處理。舉例說,有病人接受免疫治療,注射PD-1抑制劑後,出現身體疲倦、甲狀腺功能減低,或引發身體各部分發炎反應,如皮膚發炎出疹;或免疫系統過激引起肝炎、肺炎等。中醫有句說話叫「壯火食氣」,免疫治療在中醫角度來說是一種激發火熱的藥物,身體產生大量「熱氣」而引起的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發炎反應),反過來會耗損正氣,形成了一方面熱氣一方面氣虛的症狀。所以用中藥配合免疫治療時,多會共同使用清熱和補氣的藥物。

長水疱停免疫治療 轉服中藥腫瘤受控

舉兩個病例。一名約70多歲病人,確診肺癌並已擴散,使用免疫治療後療效很好,腫瘤受控。但用藥1年多後,出現嚴重的皮膚副作用,全身出現類似天皰瘡的水疱,需要停止免疫治療,皮膚逐漸改善,但無奈癌細胞在頸部和腋下淋巴擴散復發。病人害怕副作用,拒絕接受化療,改用中藥抗癌治療,半年後發現淋巴的腫瘤再次受控。這個病人的治療效果,很大機會是免疫治療首先激發了免疫系統,再加上中藥相輔相成而來。


相關閲讀:【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按西醫療法靈活配搭中藥

另一名是三期肺癌的病人,由於原發腫瘤較大,再加上肺氣腫引致肺功能不足,不能做手術切除。治療方法是先用化療加免疫治療縮小癌細胞,再接受30次電療,完成後需要注射1年免疫治療作為鞏固治療。這療程的最大風險是,當電療和免疫治療在短時間內並用,電療雖能夠激發免疫治療產生協同效用,但最怕是免疫系統過激引發肺炎,嚴重甚至致命。因病人本身走路會氣喘,所以在治療期間配合中藥益氣補肺;另外他的處方中也經常看到白花蛇舌草,病人問是否用於抗癌?白花蛇舌草主要用來清熱解毒,減低肺火,希望減少引發嚴重肺炎的風險,並不是用來抗癌。由於這個西醫治療方案功效顯著,最擔心只是嚴重副作用,所以在接受免疫治療期間,中藥方不需要用太多抗癌藥物,只集中補氣清熱,相得益彰。

以上例子可見,了解到新的西藥抗癌治療,反過來可以指導中藥用藥的方針。

肺癌兩病例 中醫藥如何配合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
近年各種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成為治療癌症的骨幹藥物,然而或會引致身體各部分發炎,配合清熱和補氣中藥,能緩和這些副作用。(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FatCame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臨牀試驗不足 阻礙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發展最大困難之處,是不少藥方和療法未經非常嚴格的臨牀試驗。不少中醫藥研究只屬實驗室研究或一些臨牀案例(case study),相對於西藥大多數有嚴格的三期臨牀研究,中醫藥需要更多臨牀試驗。而其中最大困難之一,是嚴格臨牀試驗需要大量資金和大藥廠統籌,惟傳統中草藥和西藥不同,很難申請專利,所以缺乏投資之下發展試驗較為落後。

香港政府近年開始投放資源研發中藥,希望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大的突破。與此同時,使用中藥材作癌症治療或研究,其中一個關鍵是劑量和原藥材質素,這方面也需要努力制訂質素水平標準。

無論是單用中醫藥,或中西醫協作來治療癌症,還需要很多研究和實踐工作。由於每個病人的病情不同,病人如在治療癌症時希望加入中醫藥治療,務必先請教自己的主診醫生和中醫。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乙肝藥物TDF副作用減骨質密度 中大研究:服用兩年骨折風險較ETV高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8%82%9d%e8%97%a5%e7%89%a9tdf%e5%89%af%e4%bd%9c%e7%94%a8%e6%b8%9b%e9%aa%a8%e8%b3%aa%e5%af%86%e5%ba%a6-%e4%b8%ad%e5%a4%a7%e7%a0%94%e7%a9%b6%e6%9c%8d%e7%94%a8%e5%85%a9%e5%b9%b4%e9%aa%a8/ Fri, 22 Mar 2024 08:15: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99

【明報專訊】乙型肝炎患者通常需長期服抗病毒藥以減低惡化成肝硬化等疾病風險,本港最常服用「恩替卡韋」(ETV)和「富馬酸替諾福韋」(TDF)。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服用TDF逾兩年後,患者骨折風險明顯較ETV患者高,8年後累積骨折發生率高五成。團隊稱TDF有減低骨質密度的副作用,建議醫生處方時全面考慮患者狀况。

研究稱乙肝藥TDF較損骨質 長者長期服易骨折

研究團隊運用醫管局電子健康數據庫,分析逾4.1萬名在2008至2022年間服用TDF或ETV的年滿60歲慢性乙肝患者數據。結果發現TDF或ETV患者在治療首兩年骨折發生率相若,至第五年,服用TDF患者累積骨折發生率升至6.4%,較服用ETV患者4.7%高。8年後,服用TDF患者累積骨折發生率達10.2%,服用EVT患者則是6.8%。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倡小心處方 新藥風險較少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兼中大醫學數據分析中心主任及肝臟護理中心副主任黃麗虹說,部分慢性乙肝患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用抗病毒藥,長期服用TDF的長者倘遭遇撞擊或跌倒,更易骨折。

建議患者多攝鈣質維D 減骨折風險

團隊認為,醫生處方乙肝藥物時應更全面考慮年長患者身體狀况,出現骨折者通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鬆症等問題;新一代抗病毒藥「磷丙替諾福韋」會較適合腎病及骨質疏鬆症患者。團隊另建議患者攝取足夠鈣質和維他命D等以減骨折風險。


相關閲讀:腰骨劇痛或骨折警號骨質疏鬆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療免失活動能力5個應對貼士


乙肝藥物TDF副作用減骨質密度 中大研究:服用兩年骨折風險較ETV高
有研究發現乙型肝炎常用藥物TDF有減低骨質密度的副作用。(網上圖片)
]]>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9%85%b5%e7%b4%a0%e4%b8%8a%e5%8d%87-%e6%98%af%e8%86%bd%e7%9f%b3-%e8%86%bd%e7%ae%a1%e7%82%8e-%e8%82%9d%e7%82%8e-%e8%84%82%e8%82%aa%e8%82%9d%e4%bd%9c%e6%80%aa/ Wed, 13 Mar 2024 07:50: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80

【明報專訊】中年女士王小姐(化名)因為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查詢有關大腸鏡檢查的資訊。然而,我看了她最近驗身報告,發現她的肝酵素上升,肝功能可能受損,遂建議她先做關於肝的檢查。[編按:檢查顯示王小姐不是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但並非肝酵素上升的原因,於是進行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肝酵素上升 膽管炎作怪 肝炎脂肪肝症狀未必明顯

慢性肝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患者有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所以有不少患者是在驗身或其他原因抽血時才發現自己患上肝病。但是肝臟疾病的嚴重度不容忽視,若患者缺乏適當治療及跟進,或會導致肝硬化及肝衰竭,因此必須找出原因及對症下藥。

在診斷過程當中,要排除各種常見肝病元兇,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由藥物或酗酒引致的肝損傷等,亦要排除膽管及膽囊疾病。我為王小姐安排了抽血檢查、肝膽超聲波及肝纖掃描檢查。

令人意外的是,檢查報告顯示王小姐並沒有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亦沒有服用高危藥物或酗酒習慣,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並不能解釋肝酵素上升的狀况。於是我替王小姐作了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發現她有一些較為罕見的抗體,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慢性肝病患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iya227@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膽管炎:膽汁積聚肝致纖維化 或與免疫系統有關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並不常見,大部分患者為女性,當患者的膽管受破壞時,膽汁在肝臟積聚,導致肝功能受損及肝纖維化。這種疾病至今病因仍然不明,可能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

最後,王小姐服用了針對該疾病的藥物——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兩個月後覆診時,肝功能有顯著改善。

文:余霆鋒(東華三院副顧問醫生(內視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www.afterroberto.com/%e5%ad%95%e5%a9%a6%e5%b8%b6%e4%b9%99%e8%82%9d%e7%97%85%e6%af%92%e5%ac%b0%e5%85%92%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9%9d%e6%88%90%e5%8d%8a%e8%a6%8b%e6%95%88-%e6%9c%aa%e8%a6%8b%e6%8a%97%e9%ab%94/ Thu, 22 Feb 2024 03:17: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96

【明報專訊】衛生署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時年紀愈小,風險愈高,若初生嬰感染乙肝病毒,有九成機率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衛生署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本港大部分乙肝感染途徑為母嬰傳播,該署近年已為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疫苗後的血清測試,又為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有信心達至「無乙肝新一代」目標。

孕婦帶乙肝病毒嬰兒接種疫苗九成半見效 未見抗體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衛生署顧問醫生(特別預防計劃)黃駿君表示,乙肝治療已有突破,部分口服藥副作用少且抗藥風險低,有助減低肝衰竭和肝癌等風險。(李紹昌攝)

料港有41萬乙肝患者 母嬰傳播 已打疫苗嬰九成半見效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

黃駿君表示,去年約2.4%孕婦在公營機構驗出對乙肝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針對母嬰傳播,衛生署自2020年8月起每年為800至1000名患乙肝且病毒載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截至去年底,該署為1990名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安排接種乙肝疫苗後的血清測試,當中近九成半嬰兒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已受保護,約4.9%則未有對疫苗產生免疫反應;0.4%發現感染乙肝,將轉介至兒科跟進及治療。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半成未見抗體 或因免疫系統未成熟

對於少數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仍未產生抗體,黃駿君指嬰兒年紀小,免疫系統相對未成熟,即使接種疫苗「都未谷得出抗體」,同時不排除因正在演變成慢性乙肝感染,或是先天身體免疫系統毛病,建議家人照顧上多加注意,以降低嬰兒感染乙肝風險。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衛署:目標「無乙肝新一代」

黃又稱,7名接種疫苗後仍染乙肝的嬰兒,大部分源於母親未有參與服藥降病毒載量等服務,相信隨着計劃推進,加上自1980年代實施的預防乙肝母嬰傳播措施,令目前15至34歲年輕一代感染率少於2%,有信心未來患有乙型肝炎的人數將減少,「無乙肝新一代」是可達到的目標。

衛生署據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本港有41萬人患乙型肝炎。黃駿君指感染乙肝無明顯病徵,部分患者可能直至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等併發症才會發現。她說目前乙肝治療上已有突破,口服藥副作用少且抗藥風險低,有助減低患上肝衰竭和肝癌等風險。

]]>
【世界癌症日】預防癌症  由健康生活開始 附9個防癌貼士(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99%8c%e7%97%87%e6%97%a5-%e9%a0%90%e9%98%b2%e7%99%8c%e7%97%87-%e7%94%b1%e5%81%a5%e5%ba%b7%e7%94%9f%e6%b4%bb%e9%96%8b%e5%a7%8b-%e9%99%849%e5%80%8b%e9%98%b2%e7%99%8c%e8%b2%bc/ Fri, 02 Feb 2024 05:02: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16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最新統計數字,2021年本港癌症新症再創新高,達3.8萬多宗,而癌症仍是香港的頭號殺手,癌症死亡人數於2022年接近1.5萬人。最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序為肺癌、大腸癌和肝癌。

每年的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目的是提高大眾對癌症的認識,攜手應對癌症。今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題是「整合衞生資源,醫療人人共享」。世界衞生組織(世衞)指出,有接近一半的癌症個案是可以透過良好生活方式來預防。

【世界癌症日】預防癌症  由健康生活開始 附9個防癌貼士(衛生處方)
【世界癌症日】預防癌症  由健康生活開始 附9個防癌貼士(衛生處方)

「預防勝於治療」,要減低患上癌症的機會,可以由健康生活做起。其中保持均衡飲食和適量的運動是預防癌症的方法之一。

2.4世界癌症日 預防癌症9個貼士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以下是一些防癌貼士,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奉行健康生活模式,以減低患上癌症的風險。

  1. 不吸煙及避免吸入二手煙
    吸煙不但是肺癌的主要成因,還可能引致多種癌症包括子宮頸癌等。吸煙人士可致電衞生署綜合戒煙熱線1833 183或者瀏覽www.livetobaccofree.hk尋求免費戒煙服務。
  2. 避免飲酒
    酒精已被世衞列為第一類致癌物。不論是飲啤酒、紅酒、白酒或威士忌,都會增加癌症風險。飲酒人士為了健康着想,應該逐步減少飲酒,直至完全不飲酒。想了解改變飲酒習慣的資訊,可瀏覽www.change4health.gov.hk
  3. 保持均衡飲食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進食加工肉類和紅肉會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而鹽醃蔬菜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市民應每日進食最少5份蔬菜和水果;限制食用加工肉類和紅肉;以及減少進食高脂、高鹽或高糖的食物。
  4. 日常多進行體能活動 減少久坐不動時間
    久坐不動會提高患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世衞建議18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對於習慣靜態活動的人士,可以將步行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多行樓梯;或者平日乘車時,提早一個站下車,再步行到目的地。
  5. 保持適中體重和腰圍
    超重或肥胖與12種癌症風險增加有關。因此,奉行以上的健康生活,以降低肥胖風險尤其重要。對香港的華裔成年人來說,體重指數(BMI)大於或等於25便屬肥胖,而體重指數達23至少於25即屬超重。
  6. 接種疫苗 預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和人類乳頭瘤病毒 (又稱HPV)
    一些傳染性病原體已獲證實與癌症有關,包括引致子宮頸癌的高風險類型HPV,以及與肝癌有關的乙型肝炎病毒等,接種疫苗預防感染能有效預防相關的癌症。
  7. 避免過度曝曬於陽光下,適當使用防曬用品,可預防皮膚癌。
  8. 遵守職業安全和健康守則,包括在適當情况下使用保護裝備,以減少在工作場所接觸致癌物質的機會。
  9. 進行安全性行為(例如使用安全套),減低經性接觸感染HPV的風險。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3項癌症篩查計劃

要有效防控癌症,接受癌症篩查同樣重要,篩查的目的是在症狀尚未出現時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初期癌症,以便及早治療,從而提升存活率。現時,衞生署已推行3項實證為本的癌症篩查計劃:

「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腸癌篩查。

「子宮頸普查計劃」:鼓勵曾有性經驗的25至64歲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合資格婦女可透過24小時熱線3166 6631預約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提供的子宮頸篩查服務。市民可瀏覽「大腸癌篩查計劃」專頁(www.colonscreen.gov.hk)和「子宮頸普查計劃」專頁(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了解詳情。

「乳癌篩查先導計劃」:衞生署轄下的3間婦女健康中心及18間長者健康中心,為合資格婦女提供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服務。詳情可於家庭健康服務(www.fhs.gov.hk)和長者健康服務(www.elderly.gov.hk)的網站查閱。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相關閲讀:【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大腸癌篩查計劃專題網站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世界癌症日】預防癌症  由健康生活開始 附9個防癌貼士(衛生處方)
子宮頸普查計劃專題網站 https://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世界癌症日】預防癌症  由健康生活開始 附9個防癌貼士(衛生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