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老人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31 Jan 2024 08:18: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老人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0%85-%e4%bb%a5%e8%80%81%e8%ad%b7%e8%80%81365%e6%97%a5%e7%84%a1%e4%bc%91%e5%a3%93%e5%8a%9b%e5%a4%a7-%e5%b0%88%e5%ae%b6-%e5%8b%bf%e5%be%85%e5%95%8f%e9%a1%8c%e6%83%a1%e5%8c%96/ Wed, 31 Jan 2024 08:1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00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算,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了照顧身邊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全年365日無休,當中不少更是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逾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而感到精神壓力。新聞不時出現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劇,反映照顧者壓力大如山,亟待援手。「照顧‧照顧者」嘗試透過不同照顧者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要。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照顧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chayathonwong@iStockphoto)

照顧者漸步入高齡  照顧路上以老護老感壓力 

子女照顧老邁雙親,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照顧路上種種困難,不少人默默挑起擔子、見步行步;直至父母風燭殘年,子女也步入高齡,照顧變得愈來愈吃力,日常生活好像陷入了死胡同。專家提醒,不能待問題惡化才見招拆招,一開始就得有長遠計劃,家人有商有量,善用社區各種支援,才能在照顧路上得心應手。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照顧需求愈來愈高,照顧者應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a55@iStockphoto)

■個案:逾60歲糖尿病漸惡化 照顧九旬母親

61歲的勤哥自小已是家庭照顧者,8歲起負責一家幾口伙食,視照顧家人為份內事。勤哥有年長2歲的家姐及小4歲的弟弟,年幼時父母在旺角街市做流動小販賣魚和菜,家中洗衫煮飯等家務由勤哥包辦。「始終要有人做,買餸最緊要便宜,求其煮熟就得。」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据,大家姐早已投身社會工作。當年17歲的勤哥在夜校半工讀至中六,做過機械學徒、單車石油氣送貨和送貨司機等基層工作,長期搬運令骨骼變形,有肩周炎;他亦患上糖尿病,近10年病情惡化,加上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每日服逾10粒藥,停工多年靠微薄積蓄生活。

母親多病雙腳無力 性格變孤僻剛烈

勤哥自2000年與母親同住,近年亦主力照顧年逾九旬的母親。母親雖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定期覆診,但行動自如。勤哥每天和母親飲茶和逛公園;弟弟阿壽偶爾駕車載母親到廟宇食齋。惟任職保安員的家姐因工時長,探訪次數較少。

不過,近3年母親逐漸體弱,加上受腰背痛煎熬,雙腳無力。勤哥每天推輪椅送母親到酒樓和公園,先乘電梯落大廈1樓,扶母親步行10級樓梯到大街,再搬輪椅接載她。儘管他認為母親腌尖挑剔,仍盡力遷就,例如她不愛坐輪椅上落巴士,他便推輪椅由旺角寓所步行至油麻地賽馬會診所,陪伴母親完成10多次皮膚療程。

弟弟阿壽說,母親年輕時朋友多,退休後經常和街坊在家搓麻將,但邁入老年,多病纏身,加上好友一一離世,性格變得愈來愈孤僻剛烈,和兄長相處如「火星撞地球」,又常抱怨道:「哪裏都不能去,留下『獻世』。」

勤哥承認照顧有壓力,曾考慮聘請女傭幫忙照顧,他說:「媽媽嫌我照顧不夠周到,曾經提過請外傭,但好的工人難搵,最終無請,目前她自己仍可以冲涼。」問及他日母親自理能力減退時,有何打算?勤哥不諱言未有想過。

吞嚥困難人消瘦 確診胃癌

「細佬1個月睇阿媽2晚,我輕鬆些少。」勤哥難得「放假」,就會趁機到深圳找盲人按摩,紓緩肩部不適。阿壽因為不諳廚藝,由他照顧媽媽的日子,三餐就以外賣為主,試過買來蒸肉餅飯,母親嫌飯硬,吞不下。他自認照顧技巧不及哥哥純熟,周圍買不同食物給她試,始終都不合媽媽心意,有時吃了會嘔吐。兩兄弟見母親日漸消瘦,以為是老人常見的吞嚥困難,但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技巧或專業支援。

勤哥說, 因為母親無牙,平時煮豆腐、魚、爽口米粉給她,但近月兩兄弟都發覺她進食異常,嘔吐頻密了,「吞嚥不下,嘔吐,叫她看醫生,她不去,(社福機構)送飯不一定食,有點固執」。今年8月母親主動提出看私家醫生,確診胃癌,轉介到廣華醫院。她卧病在牀禁食,靠靜脈注射葡萄糖水補充營養,只有一次試食幾匙粥水。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兄弟照顧路上見步行步

對於母親日後的照顧,兄弟徬徨失措,沒有任何計劃,說只能見步行步。

訪問當天,醫生將約見他們交代病情,兩人憂心忡忡。勤哥知悉母親患病後憂心煩躁,難以入眠,說先聽醫生治療安排再考慮,或需安排母親入住老人院,但估計母親不願意。記者送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製作的《照顧秘笈》,並建議他們聯絡醫院醫務社工求助。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明報製圖)

■專家: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長遠規劃

就像勤哥和阿壽兩兄弟,不少子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力照顧年老的父母。但當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由最初行動自如,起居生活能自理,至逐漸需要拐杖助行、輪椅出入,同時可能有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有認知障礙。當照顧需求愈來愈高,不少家人只會想起安老院舍,但其實除了院舍,還有不少日間中心、上門服務,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香港賽馬會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指出,當父母年事漸高,身心健康開始衰退,甚至出現長期病患,照顧者就應預早認識各類長者服務,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馬凱茵(受訪者提供)

長者鄰舍中心或地區中心進行評估

以勤哥一家為例,當長輩身體衰退,受痛症困擾,甚至開始要依賴輔行工具,馬凱茵建議,可以到區內的長者鄰舍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接受評估,了解其所需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服務如送膳、陪診或復康服務,亦可按需要申請及輪候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等。中心會以個案形式一直跟進長者情况。

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

另外,若病人有長期病患,醫生確診一刻,亦可聯絡醫務社工尋找社區資源和輪候長期照顧服務。以勤哥媽媽患上癌症為例,不少機構專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如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等。當中有情緒輔導、同路人分享、中醫服務,甚至援助金及的士錢資助。

有需要時要放手 輪候院舍動輒三四年

不少照顧者非常抗拒將父母送進院舍,但馬凱茵認為,有需要時就要放手交給專業人士照顧,子女仍可繼續提供心理關顧,減輕照顧壓力。政府資助院舍大多數要輪候3、4 年,家人可先申請,如長者不想太早入住安老院,有凍結機制,詳情可諮詢社工意見。

男照顧者小組服務 適時宣泄情緒

馬凱茵又提到,愈來愈多男士擔起照顧者角色,中心兩年前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有年逾50的男士,因照顧患病的太太或母親而提早退休,亦有因照顧兄弟而放下工作。不少男性照顧雖然有心,但因不懂家務,無從入手,顯得煩躁,「很想幫忙,但不懂如何幫忙,以前不用入廚,現在連煲飯也不懂,不知怎樣做,覺得自己『無用』」。

直至今年8月底, 該中心護老者會員有1097人,男性約佔25%,當中過半數為子女,其次是配偶。馬凱茵指出,男士認為照顧家人是份內責任,不安心交給他人或安老院照顧,直至家人無法自理,例如體弱無力、無法冲涼、失禁才急急求助,想安排入住質素好的院舍,但因輪候需時而未能如願。

另外,男士不易分享感受,隱藏低落情緒,壓力無法宣泄,「有男士知道媽媽患口腔癌後晴天霹靂,不敢在媽媽及家姐前表露情緒,免她們擔心,但進入專業輔導室內即爆喊」。馬凱茵說,找對的人傾訴,讓情緒流露出來,才能理性處理事務。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文:梁淑貞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家庭醫生睇醫生]

]]>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50歲以上發病?紫外線影響?臉上黑痣破皮滲血要留意 //www.afterroberto.com/%e7%9a%ae%e8%86%9a%e7%99%8c-%e5%9f%ba%e5%ba%95%e7%b4%b0%e8%83%9e%e7%99%8c%e6%98%af%e4%bb%80%e9%ba%bc-50%e6%ad%b2%e4%bb%a5%e4%b8%8a%e7%99%bc%e7%97%85-%e7%b4%ab%e5%a4%96%e7%b7%9a%e5%bd%b1%e9%9f%bf/ Mon, 20 Nov 2023 06:24: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352

【明報專訊】(編按: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七至八成。而其發病年齡大多是50歲或以上。至於主要病因:長期暴露在陽光下,受到紫外線影響……)鄧婆婆是一名退休漁民,數年前因股骨骨折後行動不便,入住南區一間老人院舍。約兩年前,婆婆左臉鼻旁長了一顆小黑痣,她常跟別人講笑,稱自己長了一顆美人痣,但最近黑痣久不久會有一點破皮及滲血,經診斷後,證實是基底細胞癌的皮膚病變,需要手術治療。

最常見皮膚癌:基底細胞癌  多50歲或以上發病

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眾多形態的其中一種,「名氣」或許沒有黑色素瘤或鱗狀細胞癌那麼響亮,但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約佔七至八成。而其發病年齡大多是50歲或以上。

【皮膚癌】基底細胞癌是什麼?50歲以上發病?紫外線影響?臉上黑痣破皮滲血要留意

相關閲讀:【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紫外線經常照射臉、頭皮 小腫塊呈啡黑色

基底細胞癌的主要病因是長期暴露在陽光下,特別是受到紫外線影響,所以經常出現在陽光照射部位如臉部、頭皮,其生長速度緩慢及極少會轉移,但如果不接受治療,癌細胞有可能深入皮膚深層,損害附近皮膚,令治療變得困難。早期基底細胞癌,看起來通常是表皮周圍光亮突出,呈現膚色伴隨有微血管擴張的小腫塊,中間偶爾有潰瘍傷口,但亞洲人的基底細胞癌很多時會呈啡黑色,所以經常被誤認為一顆良性痣,但如果該痣有經常破皮及滲血的情况,便要特別多加注意。


相關閲讀:【防曬】選擇防曬霜 PA幾多+才適合?建議皮膚白淨揀 3+以上 古銅膚色選1至2+


預防:減少暴露於紫外線、注意皮膚健康

醫生一般可以通過檢查皮膚病變外觀來診斷,之後會透過皮膚活檢以作確診。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冷凍療法、放射線治療和局部化學治療等。而預防措施最主要是減少紫外線暴露、使用防曬霜、注意皮膚健康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文:陳天慈(東華三院長者醫療外展服務主管)

(醫學滿東華)

]]>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www.afterroberto.com/%e7%aa%81%e7%84%b6%e9%9b%a2%e4%b8%96-%e5%96%aa%e8%a6%aa%e4%b9%8b%e7%97%9b%e9%9b%a3%e6%94%be%e4%b8%8b-%e4%bb%a5%e8%81%86%e8%81%bd%e5%92%8c%e9%99%aa%e4%bc%b4%e4%bd%9c%e5%ae%89%e6%85%b0/ Tue, 19 Sep 2023 08:50: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814 【明報專訊】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本港每年有超過5萬人去世,當中涉及急病、意外和自殺的個案約佔25%,即每4名死者就有1人在毫無預兆下突然離世。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至親好友即時反應是震驚和難以置信;而其他哀傷情緒如焦慮、憤怒、遺憾、自責等亦會陸續浮現,維持多久則因人而異。有些人在一年半載後有明顯改善,但有些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甚至永遠悲傷。(編者按:筆者偶然讀到一名外國作家對哀傷的理解後,發現原來並非每份哀傷都可以放下,當哀傷無法縮小時,不如考慮將生命擴闊,令哀傷的影響力及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怎樣做到呢?)

至親突然離世  喪親者哀傷難放下 安慰陪伴勝說話

嘉儀結婚20年,沒有孩子。夫妻都是專業人士,收入不俗,一直以來生活十分寫意自在。一天,嘉儀的丈夫獨自在停車場準備駕車上班時,突然心臟病發昏迷,2小時後被發現時已經死去一段時間。嘉儀知道消息後,情緒即時崩潰,完全無法相信、無法接受數小時前還一起吃早餐的丈夫,已經永遠離開了。

事後,嘉儀需要服食精神科藥物和接受心理輔導。過了1年,她的情况大有改善,工作和日常生活差不多恢復正常,但每當憶起丈夫,仍會難過痛哭,悲傷始終未能放下。

我發表過一篇以〈最沒用的安慰說話〉為題的專欄文章,當中10句說話是我在多年輔導中,從不同喪親者分享中收集得來。文章刊登後,不少讀者在社交網站留言,既然有10句沒用的安慰說話,那麼什麼才是「有用的安慰說話」?

其實我跟各位一樣,希望找到那句只要一說出口,就能夠令喪親家屬恢復過來、重新得力的奇妙說話。可是經過16年尋覓,接觸近1000個喪親家庭,遺憾仍沒任何頭緒;相反,一句就令家屬加倍難過、失望,甚至憤怒的說話倒是存在。曾經有喪親家屬表示,至愛逝去的悲傷是錐心刺骨,因為當中夾雜多年彼此之間的愛和回憶,有時再加上又愛又恨的關係。試問這麼深厚複雜的情感,又怎能單憑一兩句說話就得到釋放。

喪親者或情緒激烈 需包容、接納、願意聆聽

在撰寫這篇文章前,我搜尋不少外國及本地資料,得出結論是,相比起說話,聆聽和陪伴才是最有效的安慰方法。聆聽是大部分人都擁有的基本能力,但並非人人都能夠做得好。有些人在聆聽過程中左顧右盼,根本沒有專注在對方的分享之中,令人感到不受尊重。又有不少人在聽到別人悲傷故事時,會不自覺地進入專家模式,急於分析和評估對方情况,給予意見或解決問題方法;當然這並非錯誤,但有時候喪親者需要的是包容和接納,即他在親人突然離世後有多麼激烈的情緒,如何無理取鬧,甚至滿口粗言穢語地發泄憤怒,你都願意靜靜地坐在旁邊,嘗試盡量聆聽和盛載他的感受。

曾經有意外死者家屬因過分悲傷,在急症室大吵大鬧,指罵醫護人員毫無用處,未能救活她的親人。當時我嘗試行近去安慰她的情緒,卻被拒絕,甚至大聲責罵並要我離開。當然我沒有離開,相反緩緩地坐在她旁邊,並跟她說:「我不會說太多話,只是想陪陪你,因為稍後醫護人員或警察都可能需要找你處理一些事,我可以幫你好好完成。」那天我陪了她約3小時,只是陪她去見醫生和警察,買水給她解渴和送她往巴士站乘車回家。兩天後,她主動致電辦公室找我,希望我陪她處理殯葬事情。面對突然而來的死亡,陪伴喪親家屬妥當完成需要或想做的事,就已經給予很大幫助。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個案事主,Filmstax@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真正的陪伴:觀察和感受對方需要 從一支水到一個擁抱

在香港,每一個突然死亡個案都需要呈報死因裁判官,過程可能需要見法醫、落口供和出席死因研訊。大部分市民應該不曾經歷這些程序,難免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這時候如果有人陪伴在旁,往往能夠有效地讓他們慢慢安定下來。

另外,真正有效的陪伴並非只在旁邊不發一言,而是敏銳地觀察和感受對方的需要,作出適當行動。例如你察覺到對方已經站了很久,便嘗試找一個合適地方讓他休息一下。若然知道對方已經在手術室門外等候多時,就應帶一些小食和水給他充飢。如果你感到家屬的情緒開始激動,就輕拍他的肩膀或擁抱。陪伴最重要是隨時準備「接着」對方「拋出」的需要,而並非拉他的手急着前行。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錐心之痛–至親逝世的悲傷錐心刺骨,難以單憑一兩句安慰說話就能得到釋放。(Chinnapong@iStockphoto)

如何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聆聽和陪伴能讓喪親者得到安慰和支持,但在我10多年輔導經歷中,曾遇過一些個案,無論如何努力嘗試不同的輔導手法,對方的悲傷程度仍然維持原狀,絲毫沒有下降。過往我一直認為哀傷輔導是要用盡方法幫喪親者放下哀傷,重新充滿力量,積極向前開展新生活。直至經歷3年疫情,我體會到人的能力原來十分有限和渺小,很多時面對外在環境發生的事,根本無力改變。

過去3年,有個案事主在疫情前親自送老父入住老人院,殊不知那是最後一次見面,之後老父染疫、病危、入院和離世,他都無法陪伴在旁。在輔導室裏,他表現出強烈遺憾;另一名個案事主在疫情稍為緩和時外出與朋友聚餐,卻因而受感染,更傳染家人,導致家中一名長者離世,他不斷怪責是自己害死家人。當我聽着他們的故事,不禁聯想若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否能夠做到放下悲傷?

帶着悲傷繼續生活下去,是否就不可接受,甚至會被標籤為有情緒問題?在我感到迷惘,對從前深信的輔導目標抱有疑問之時,偶然讀到一名外國作家對哀傷的理解,竟為我帶來全新的想法和出路:

很多人誤以為哀傷會因時間而逐漸縮小。真相是,哀傷從不曾變過,是生命隨着哀傷而逐漸強大了。(〈隨着哀傷而成長〉Growing around grief, Lois Tonkin)

嘗試令哀傷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

這段短短的文字讓我發現,原來並非每份哀傷都可以放下。當哀傷無法縮小,不如考慮將生命擴闊,從而令哀傷的影響力及佔據生命的比例降低。如果大家未能了解這概念,我用下列兩條數學算式解說。

例子一:3/4(75%)→ 1/4(25%)

在第一條算式中,分子代表「哀傷」,分母則代表「生命」。¾相當於75%,即是代表一名喪親者處於非常悲傷的狀態時,悲傷佔據他大部分的生命;當這人獲得關懷後能減少哀傷,分子變成1,那麼哀傷在他生命中的比例就大幅下降至25%。

例子二:3/4(75%)→ 3/40(18.75%)

如果一個人的哀傷經歷太嚴重,分子完全不能改變(75%),該怎樣做才能讓哀傷百分比減少?答案就是將分母加大,例如由4變為40,哀傷在生命中的比例就會由75%下降至18.75%。

【突然離世】喪親之痛難放下 以聆聽和陪伴作安慰 學會擴闊生命 令哀傷「縮小」

相關閲讀:【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開放自己 參加興趣班 行山做義工 或能與哀傷共存

幫助喪親者,除了盡力協助他們減輕哀傷外,原來還有另一種方法,就是鼓勵和幫助他擴闊生命。當生命範圍夠闊夠大,即使哀傷仍然存在,但對生命的影響會減低很多。當哀傷真的無法放下,就毋須勉強自己,反而考慮開放自己的生命,接受無限可能和不同邀請,例如有朋友相約參加興趣班、外出行山、參觀藝術館、參與義工服務等,即使興趣不大,但不要即時拒絕,反而鼓勵自己嘗試出席。日子久了,或許發現自己能夠與哀傷好好共存,每當憶起逝去親人,即使仍會哭泣,但再沒有往日般痛楚,那就已經足夠。

文: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www.afterroberto.com/%e5%90%b8%e5%85%a5%e6%80%a7%e8%82%ba%e7%82%8e%e6%88%90%e5%9b%a0-%e7%b4%b0%e8%8f%8c%e6%98%93%e5%85%a5%e8%82%ba-%e6%b3%a8%e6%84%8f%e5%8f%a3%e8%85%94%e8%ad%b7%e7%90%86/ Wed, 02 Aug 2023 04:29: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990

【明報專訊】吸入性肺炎,顧名思義,就是病人吸入一些含菌量大的東西,細菌從上呼吸道跑進肺部,引起肺炎。引致吸入性肺炎3個主要原因,分別是外來物誤入氣管、下呼吸道防禦機制受損,以及外來物含菌量高。除了適當的口肌和吞嚥復康訓練,保持良好口腔衛生,亦有助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編者按:患有中風、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長者,口腔靈敏度及口肌活動能力減退。無論用口進食或用鼻胃管餵食的長者,假如口腔護理不足,會滋生大量細菌,形成牙菌膜,引致蛀牙及牙周病等。當長者不幸「落錯格」,口腔大量細菌便會跟隨唾液及食物一同進入肺部,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了解吸入性肺炎3大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者倘食物「落錯格」細菌隨唾液食物入肺

要解構吸入性肺炎,首先要了解口腔至咽喉這個區域負責的3項工作:呼吸、咀嚼和吞嚥。三者之間,呼吸和咀嚼能同時進行,但吞嚥時必須閉氣,待吞嚥後才能繼續呼吸,兩者之間需要精準協調(breathing-swallowing coordination)。如果過程中發生任何不協調或遲緩,都有可能導致吞嚥困難(dysphagia)。

當食物進入咽喉,喉部聲帶會閉合,會厭軟骨也會向下將氣管入口蓋住,防止食物掉進氣管。一般人偶有「落錯格」,即食物意外掉進氣管中;正常情况下,有外來物誤入氣管會引發咳嗽反射(cough reflex),用作清除外來物以保護肺部。因此,單純「落錯格」未必會導致吸入性肺炎,還需要考慮另外兩個因素。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一.咳嗽反射變差

咳嗽反射是下呼吸道防禦機制的第一道屏障,部分長者因疾病如中風,令咳嗽反射的靈敏度減退,或因長期臥牀導致咳嗽反射功能變差,以致未能清除下呼吸道殘留的外來物,再加上長者普遍抵抗力相對較弱,都會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二.細菌隨唾液食物入肺

患有中風、認知障礙症等疾病的長者,口腔靈敏度及口肌活動能力減退,導致口腔進食後積聚食物殘渣;另外,使用鼻胃管(nasogastric tube)餵食的長者因長時間缺乏口部刺激,口腔可能積聚痰涎。無論用口進食或用鼻胃管餵食的長者,假如口腔護理不足,會滋生大量細菌,形成牙菌膜,引致蛀牙及牙周病等。當長者不幸「落錯格」,口腔大量細菌便會跟隨唾液及食物一同進入肺部,令吸入性肺炎的風險顯著上升。總括而言,引致吸入性肺炎3個主要原因(見圖):

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ankomand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1. 外來物經常誤入氣管

2. 下呼吸道防禦機制受損

3. 誤入氣管的外來物含菌量高

針對外來物經常誤入氣管,透過適當的口肌和吞嚥復康訓練改善吞嚥能力,能減少「落錯格」頻率。針對下呼吸道防禦機制受損,適量運動保持肺功能,以及確保攝取足夠和均衡的營養,均有助改善下呼吸道防禦機制及增強抵抗力。針對誤入氣管的外來物含菌量高,保持良好口腔衛生是降低口腔含菌量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知多啲:筷子毛巾助長者清潔口腔

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包括每天清潔牙齒及假牙,配合每年定期由牙醫檢查牙齒,是保持牙齦及牙齒健康的最好方法。根據衛生署建議,每天起牀及晚上睡前使用含氟化物(fluoride)牙膏刷牙,以及使用牙縫刷或牙線清除牙齒表面和鄰面的牙菌膜,有助預防蛀牙。如有使用假牙托,每晚睡前必須除下清洗。如果長期佩戴的假牙托不潔淨,可能會導致牙托性口炎,即口腔黏膜與假牙托接觸處出現疼痛、紅腫、潰爛等情况。

對於患有腦退化症、中風、柏金遜症等手部肌肉不靈活的長者,如仍能自己刷牙,應鼓勵他們盡力自行完成或按需要提供協助,如將毛巾綑上牙刷手柄加粗,使他們更易握住牙刷改善操控,或可考慮轉用電動牙刷,減少對刷牙技巧的要求。

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衛生——要保持長者口腔衛生,否則一旦「落錯格」時,口腔細菌可能隨食物跌入肺部,令吸入性肺炎風險上升。(sakai000@istockphoto)

對於未能自行清潔口腔的長者,按照需要協助的程度,分為3個組別。

1. 清醒,能合作,有牙齒 每天早晚清潔牙齒

照顧者每天早晚應替他們清潔牙齒,使用含氟化物的牙膏能有效防止蛀牙,而牙膏劑量(標準為一顆青豆大小)可按牙齒數目適當調整。然而,照顧者可能擔心長者刷牙時不慎吞下牙膏,其實吞下一顆青豆大小牙膏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

2. 清醒,能合作,但沒有牙齒 每晚夾紗布抹口腔

照顧者每天晚上都要替他們抹口腔一次,可用能鎖緊物件的鉗子把一片紗布夾好,用開水沾濕紗布,擠出多餘水分,放入他們口中並按以下順序(見上圖):面頰內側→上頜牙齦→下頜牙齦→上顎→舌面→舌底→嘴唇,清潔每個位置兩次,以及每次替換乾淨的紗布。

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Reflu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3. 不清醒,不能合作,有吞嚥困難 以不易碎輔助工具清潔口腔牙齒

‧如果他們有牙齒,照顧者需替他們刷牙及使用牙縫刷或牙線清潔牙齒表面和鄰面,惟不能使用牙膏,以免牙膏誤入氣管;如果他們沒有牙齒,則每天晚上用濕紗布替他們抹口腔一次。

‧協助長者護理口腔及清潔牙齒時,他們可能咬住潔具,照顧者可使用有一定厚度並且不易破碎的輔助工具,例如把幾支筷子用毛巾捲起,讓他們用其中一邊的牙齒咬着,這便能將口固定張開,照顧者有足夠空間清潔另一邊牙齒。

‧由於他們不能漱口,完成所有口腔護理程序後要把口腔抹乾淨,如有需要可用棉花棒為唇部乾燥的長者以甘油(glycerine)塗抹。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言語治療師 度身設計口腔護理

老人院長者的口腔護理工作,以往通常由保健員或護士負責,近年有安老服務單位提供言語治療服務。以仁濟護養院為例,言語治療師為院舍員工提供長者口腔護理教育及建議,加強長者口腔護理服務。對於複雜個案,言語治療師制訂個人化及針對性建議後,由復康助理執行,全面照顧所有院友的口腔衛生。

我們亦在院舍推行「全面口腔護理行動」,除了教育及護理工作外,還有一系列活動,包括改善院友自行護理口腔技巧的工作坊、重溫口腔護理要點之員工教育講座、口腔健康評估量表(Oral Health Assessment Tool, OHAT)推廣及應用等,期望加深大家對口腔護理的認知,共同築起預防院友感染吸入性肺炎的防線。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承駿(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仁濟護養院言語治療師)

吸入性肺炎3成因 中風、認知障礙症患者倘「落錯格」細菌易入肺 注意口腔護理
 馮承駿(作者提供)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變種】梁卓偉:Omicron可1傳6至10人 空姐母親已傳7人 袁國勇:社區定有隱形傳播鏈 //www.afterroberto.com/%e6%a2%81%e5%8d%93%e5%81%89-omicron1%e5%82%b36%e8%87%b310%e4%ba%ba-%e7%a9%ba%e5%a7%90%e6%af%8d%e8%a6%aa%e5%b7%b2%e5%82%b37%e4%ba%ba-%e7%a4%be%e5%8d%80%e6%9c%89%e9%9a%b1%e5%bd%a2%e5%82%b3%e6%92%ad/ Mon, 10 Jan 2022 07:25: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941 【明報專訊】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表示,過往數據顯示,在沒有任何防疫措施下,新冠病毒變異病毒株Omicron每名感染者可傳染6至10人,現時國泰機艙服務員母親(第12754宗)傳染7人,經追蹤及隔離,群組中感染者僅再傳染約2至3人,顯示措施初步有效,能避免海嘯式爆發。不過,梁認為本港未過「危險期」,按本港過往數據,每3至4名感染新冠病毒者僅能找到一人,擔心日前出現的源頭不明58歲理貨員(第12872宗)個案,若未能連結至已知感染群組,或證明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要觀察未來2至3日有否新增源頭不明個案,若有需要應隨時收緊防疫措施。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說:「社區一定有隱形傳播鏈。」至於是否要收緊措施,他認為要視乎政府是否仍有能力追蹤接觸者;若已追蹤不到,便要收緊措施。

【新冠變種】梁卓偉:Omicron可1傳6至10人 空姐母親已傳7人 袁國勇:社區定有隱形傳播鏈

 

梁卓偉:Omicron感染者可傳染6至10人 空姐母親傳7人後 感染者再傳2至3人

新冠病毒疫情繼續蔓延,梁卓偉昨出席無綫電視《講清講楚》時分析,過往數據顯示,在沒有任何防疫措施下,新冠病毒變異病毒株Omicron 每名感染者可傳染6至10人,現時國泰機艙服務員母親(第12754宗)傳染7人,經追蹤及隔離,群組中感染者僅再傳染約2至3人,顯示措施初步有效,能避免海嘯式爆發。他並稱,今次港府收緊防疫限制措施較快及到位,但措施對相關業界和市民有嚴重影響,政府可能要考慮如何攤分和彌補其損失。

不過,梁認為本港未過「危險期」,按本港過往數據,每3至4名感染新冠病毒者僅能找到一人,擔心日前出現的源頭不明58歲理貨員(第12872宗)個案,若未能連結至已知感染群組,或證明社區仍有隱形傳播鏈,要觀察未來2至3日有否新增源頭不明個案,若有需要應隨時收緊防疫措施,包括考慮學校停課或提早放農曆新年假,以及擴大在家工作規模等,家長應作好準備。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第三針溝針夠抗體抵禦Omicron 許樹昌籲補針揀復必泰 3針科興未達保護門檻

 

港三日兩宗源頭不明個案 袁國勇:社區一定有隱形傳播鏈

本港3日內出現第二宗源頭不明個案,20歲崇光女售貨員昨日初步陽性,她上月28日最後一日上班,平時會到家人在屯門愛定商場開設的東亞大藥房逗留,潛伏期曾光顧大埔超級城內的「壽司郎」。至於前日證實陽性的58歲女超市理貨員,衛生署發現其病毒基因與北角空姐引發的群組一致,但找不到理貨員如何染疫,懷疑社區有隱形傳播鏈。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認為,社區一定已有隱形傳播鏈,若政府的追蹤有困難,或要收緊措施。

本港昨日新增33宗陽性個案,其中6宗為本地感染,另有逾20宗初步陽性,包括一宗源頭不明個案,患者是20歲女子,住屯門愛琴海岸8座,在銅鑼灣崇光百貨任職售貨員,上月28日最後一日上班。

 

20歲售貨員無病徵、沒接種新冠疫苗

20歲售貨員無病徵,沒打新冠疫苗,Ct值約24至31,因應北角空姐群組一名曾到陸田園的59歲女子(第12821宗)上月27日曾到訪崇光百貨,售貨員要定期強制檢測,早前的檢測陰性,前日樣本驗出陽性。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患者最後一日上班時間在上月,不像是在崇光感染,但要再核實其上班情况。

除了崇光,售貨員平時還會到其家人在屯門愛定商場經營的東亞大藥房,逗留時間較長,並曾在該商場的長城參茸行看中醫,1月2日下午曾到大埔超級城的壽司郎吃迴轉壽司。

本港再出現源頭不明個案,20歲女售貨員初步陽性,她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工作,平時會到家人在屯門愛定商場經營的東亞大藥房。(鄧宗弘攝)
本港再出現源頭不明個案,20歲女售貨員初步陽性,她在銅鑼灣崇光百貨工作,平時會到家人在屯門愛定商場經營的東亞大藥房。(鄧宗弘攝)

 

日前確診理貨員病毒基因與空姐群組一致 衛署:未見兩者交集

此外,前日確認為陽性的58歲女理貨員調查有新進展。衛生署發現,理貨員的病毒基因排序與空姐群組個案一致,但暫時找不到理貨員與該群組個案有何交集。張竹君表示,社區或有隱形傳播鏈,由於找不到理貨員與其他個案的流行病學關聯,會將理貨員列為源頭不明個案。她又說,愈來愈多個案基因排序一致,或反映該病毒株已成為流行病毒株,之後有可能所有個案的病毒基因都一樣,但不能說個案有相關。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說:「社區一定有隱形傳播鏈。」至於是否要收緊措施,他認為要視乎政府是否仍有能力追蹤接觸者;若已追蹤不到,便要收緊措施。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接種科興/BioNTech復必泰疫苗第一針或第三針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安排、流動接種車、公立醫院、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先導計劃安排(更新2022年1月7日)

 

梁子超:群組已出現五代傳播 涉多個高危場所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20歲售貨員與崇光相關的可能性較高,或因潛伏期長未發現,但除非崇光有新個案,否則難判斷源頭何處。另58歲理貨員基因與空姐群組相關,但未知傳播鏈,梁分析,個案證明社區可能已經有隱形傳播,有可能相隔兩至三代傳染,便難以追蹤,或只是傳播鏈冰山一角。梁說群組已出現五代傳播,涉及多個高危場所,大部分傳播於多日前發生,未能追蹤所有密切接觸者,質疑當局憑何理據認為社區未有擴散。

梁又表示,Omicron傳播性高,外國即使疫苗接種率高,數日內已有新一批個案,「每過一日可能已經有多一代傳播」,批評現時本港防疫措施嚴重滯後,「唔係無個案出現,可能係你搵唔到」,促港府盡快實行停課及公務員帶頭在家工作等措施,大幅減少市面人流,減慢跨家庭傳播,愈遲實施,控疫可能愈小。

 

大埔美新大廈再多一宗初陽 疑垂直傳播

至於大埔美新大廈再多一宗初步陽性個案,懷疑出現垂直傳播,大廈6樓至24樓D室住戶昨晚撤離,其他住戶須再強制檢測。初步陽性的為10D室一名66歲獨居女士,疑被樓下5D室的患者傳染,袁國勇估計涉煙囪效應,低層患者單位帶病毒的暖空氣經污水渠向上升,惟10D單位經改裝的套廁U形隔氣乾涸,因而播毒。

美新大廈上周有一名曾出席教會活動的印傭(#12854)確診,其同住女僱主(#12910)及13歲少主(#12909)亦在檢疫中心病發。大廈上周四(6日)已圍封檢測,當中沒發現陽性檢測個案。衛生防護中心昨表示,該名居於10D室的66歲女子無病徵,已接種兩劑科興疫苗,上周四晚接受強制檢測,結果呈陰性,周六(8日)到社區檢測中心檢測則初步呈陽性,病毒Ct值約30。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初步陽性的66歲女子與5D室的患者不認識,平時多去附近的大快活吃早餐,有時會去大埔翠屏花園一帶購物;1月6日曾到位於美豐花園的蓬瀛仙館大埔長者鄰舍中心畫畫,數名一同畫畫者須送檢疫;1月7日曾前往八號花園的Market Place超市。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視察美新大廈後,懷疑D單位出現垂直傳播,10D室的女患者疑因煙囪效應受感染。(林靄怡攝)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午視察美新大廈後,懷疑D單位出現垂直傳播,10D室的女患者疑因煙囪效應受感染。(林靄怡攝)

 

單位加建套廁 袁國勇疑U形渠管乾涸播毒

袁國勇昨與衛生防護中心、環保署及屋宇署人員到美新大廈視察。袁國勇表示,美新大廈所有渠管狀態良好,但10D室其中一間房加裝套廁,新加了渠管,「狀况上有啲出入,形成傳播機會」。他續說,該套廁內沐浴處的U形隔氣乾涸,估計無使用;而5D室帶病毒的暖空氣經煙囪效應向上升,尤其當廁所開啟抽氣扇,容易有更強的負壓,令污水渠帶病毒的空氣傳入屋內。另外,袁國勇說,喉管的空氣會在天井排出,高層單位住戶或有可能受擾流效應感染,因此6樓至24樓D室單位住戶應全部撤離。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大廈4樓是老人院,但其渠管與樓上單位分隔開,料5樓以下單位風險較低,6樓至24樓D室住戶需撤離,大廈昨晚重新圍封強檢。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說,中心人員會在相關單位採集約50個環境樣本,包括地渠、廁所喉管、窗門、天台等。

衛生防護中心昨午派員到大埔美新大廈,有身穿全副保護裝備的人員在早前出現3宗確診個案的5D單位向外探視,檢查單位渠管。(林靄怡攝)
衛生防護中心昨午派員到大埔美新大廈,有身穿全副保護裝備的人員在早前出現3宗確診個案的5D單位向外探視,檢查單位渠管。(林靄怡攝)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流感疫苗】(更新)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 冬季流感重臨?未接種新冠疫苗與流感針 專家建議先打新冠 關於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附流感疫苗接種地點) //www.afterroberto.com/%e6%b5%81%e6%84%9f%e7%97%85%e6%af%92-%e5%ad%b8%e6%a0%a1%e7%88%86%e7%99%bc%e4%b8%8a%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5%86%ac%e5%ad%a3%e6%b5%81%e6%84%9f%e9%87%8d%e8%87%a8-%e6%9c%aa/ Fri, 15 Oct 2021 05:05: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637 【明報專訊】衛生署長林文健表示,至昨日(14日)已錄得261宗涉及幼稚園和小學的上呼吸道感染爆發。他呼籲市民盡快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特別是長者及兒童,預防新冠病毒及流感雙重夾擊。另有專家指出,從近期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已看出徵兆,冬季流感有可能重臨。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已於上周展開,建議市民打流感針。但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季節性流感活躍程度維持在低水平。流感和新冠是否不會同時出現?還有需要接種流感疫苗嗎?究竟打了新冠針還需打流感針嗎?兩針都未打,要先打哪針?為何兩針要相隔14日?關於流感與新冠疫苗的7個問題。

 

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 併發症及死亡率更嚴重 流感疫苗接種地點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今日(15日)表示,臨近冬季流感季節,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已經展開,呼籲市民接種流感疫苗,尤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市民如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併發症及死亡率會更嚴重,所以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同樣重要。她亦提醒,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的接種時間應相隔14天。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右三)率領食衛局、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代表接種流感疫苗。(劉澤浩攝)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右三)率領食衛局、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代表接種流感疫苗。(劉澤浩攝)

 

流感疫苗接種地點:

.衛生署轄下101間診所

.醫管局普通科門診

.逾1000間私家診所

.逾2000個接種點

.地區康健中心

.地區康健站

增死亡風險——有研究指,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死命率可提高近6倍,專家建議市民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預防。(AsiaVision、Tetiana Lazunova@iStockphoto / 明報製圖)
增死亡風險——有研究指,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及流感病毒,死命率可提高近6倍,專家建議市民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預防。(AsiaVision、Tetiana Lazunova@iStockphoto / 明報製圖)

 

問:自新冠疫情本港去年沒有大規模爆發流感,流感已消失?

大家日日戴口罩,衛生意識又加強了,香港在過去一年多都沒有大規模爆發流感,流感已消失吧?家庭醫生林永和指,受惠於封關和防疫措施,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本地流感活躍程度一直處於低水平,但很難估計2021至22年度會否大爆發。「因為流感高峰期一般在1月才出現,下年都未知咩世界!」衛生署利用英國數據以數學模型推算,若防疫措施完全放寬,回復疫情前的情况下,流感感染人數可能是「正常」情况的1.5至2.2倍。

本港冬季流感高峰期從2019年的14星期,大大縮短至2020年的5星期,威脅看似大減,林緯遜卻表示:「沒有流感高峰期,其實只是假象。」流感病毒多在學校傳播,但過去一年大家戴口罩,學生也遙距上課,流感才沒有爆發;現在學生已重返校園,當他們聚集,社區流感就會更活躍。近期有幼稚園、小學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正是今年冬季流感重臨的信號:「現在感染控制措施比疫情前嚴格很多倍,但都有上呼吸道感染爆發,即難以100%減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相信今年冬季流感會重臨。」

林永和補充,流感在小童間的傳播率特別高,若他們受感染,容易傳染家人,尤其是長者,打流感針可防患於未然。他指,流感針保護效用可達七至八成,接種可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染流感會有很多身體不適如發燒、咳嗽、頭痛、嘔吐和腹瀉等,而且長者和小朋友死亡率高,打流感針可在社交距離和戴口罩之外,多一重保障」。

流感重臨信號——近期有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專家認為是今年冬季流感重臨的信號。(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流感重臨信號——近期有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專家認為是今年冬季流感重臨的信號。(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相關文章:預防流感及2019冠狀病毒病來襲 醫生建議及早接種疫苗

 

問:接種流感針與新冠疫苗,可二擇其一?

流感疫苗開打,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又持續。很多人都問,接種了新冠疫苗是否毋須再打流感針?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留意到市民混淆流感與新冠病毒;尤其近期有研究報告指,一種原本針對流感病毒的口服藥Molnupiravir,發現對新冠病毒同樣有效,或令人誤以為兩種病毒相關,兩種疫苗可二擇其一,「流感疫苗針對表面抗原血凝素,而新冠疫苗針對表面抗原棘蛋白,兩者針對組織完全不同,並無交叉防護作用」,接種其中一種疫苗,並不能預防另一種病毒。

 

問:未接種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打邊種先?

如果新冠疫苗和流感針都未打,林永和建議先打前者,因為新冠疫情較迫切,而香港70歲以上人士新冠疫苗接種率僅達四成,所以贊成先打新冠;總之兩針都建議接種。

林緯遜亦認同先打新冠疫苗,尤其現時接種限制較少,又有得抽獎;加上新冠疫苗接種率影響通關、處所防疫措施等限制,故可先接種。「香港流感高峰期一般在1月開始,我們仍有時間,現在盡快接種新冠疫苗,到11月或最遲12月打流感針,預留兩星期時間予身體產生流感抗體。」

高峰期或更長——專家認為,本港過去一年沒有大型爆發流感,很多人未必有抗體,今年萬一爆發,相信疫情會更嚴重,高峰期更長。(Chaay_Tee@iStockphoto)
高峰期或更長——專家認為,本港過去一年沒有大型爆發流感,很多人未必有抗體,今年萬一爆發,相信疫情會更嚴重,高峰期更長。(Chaay_Tee@iStockphoto)

 

問:新冠疫苗與流感疫苗,可否同時接種?

各地政府就分隔兩種疫苗接種時間指引不同,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認為可同時接種,台灣、澳洲建議隔7天,本港就相隔14天。林緯遜認同衛生防護中心採較保守態度分隔兩針,但理論上同時接種兩種非活性疫苗,不會干擾免疫反應,所以CDC建議可同時接種;加上,外國去醫療場所打針可能需長時間駕駛,若要求市民短期內去幾次,或減低接種意欲。林永和亦指「外地疫情較嚴峻,戴口罩未必有香港般戴得咁足,所以當地政府要把握機會為市民接種疫苗;到老人院或其他地方大型接種,一次過打兩針就會比較方便快捷,而且英國亦有研究顯示,同時接種不會增加健康風險」。

本港為什麼要相隔14日?「大家都很關注疫苗的副作用,如果隔14日,能方便分辨出現的是哪種針的副作用」,林永和解釋,如果同時接種,在心理和實際上都較容易有不適的可能,「所以打完一針才一針,希望大家比較安心」。

其他「打」算——除了流感針,大家可能有其他「打」算,專家指滅活的流感疫苗與多數其他疫苗可以同一日打;接種前,宜先諮詢醫生意見。(Teka77@iStockphoto)
其他「打」算——除了流感針,大家可能有其他「打」算,專家指滅活的流感疫苗與多數其他疫苗可以同一日打;接種前,宜先諮詢醫生意見。(Teka77@iStockphoto)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科興/BioNTech復必泰疫苗接種中心地點分佈、60歲以上人士即日籌安排 (附慢性疾病人士接種疫苗注意事項)(更新8月10日)

 

問:全球流感個案減少,世衛會否「估錯針」?打了也沒有保護效用?

世衛的流感化驗室網絡會監察流行及新發現的流感毒株,從而建議疫苗組合。惟過去一年全球流感個案減少,世衛指出由於可參照的流感病毒數量較少,增加了預測2021至22年度流感病毒的不確定因素。但林永和表示,建議使用的4價疫苗中,有3款是2019年或以後未有在香港大型爆發的流感病毒品種,「正因是未爆發過的病毒,很多人自身免疫系統都未必有抗體,就算有,數量也偏低,如果今年真的爆發流感,情况會更為嚴重」。林緯遜亦補充,由於很多人過去一兩年沒染上流感,整體上有流感抗體的人口比率理論上較低,流感高峰期亦可能延長。

林永和又指,若估錯了病毒類型,疫苗成效雖會打折扣,但建議中甲型H1、H3是常見流行病毒類型,即使不完全脗合流行品種,接種疫苗也有可能提升免疫系統能力,應付這兩種甲型流感。

 

問:Delta變種病毒與流感,會否雙重夾擊?

Delta變種病毒全球肆虐,大家最擔憂與冬季流感雙重夾擊。林緯遜認為現時預測言之尚早,畢竟距離香港流感高峰期仍有數月。如果delta在早冬引發第五波疫情,兩者有可能同時爆發;但仍需視乎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和市民怎樣應對。他相信因應疫情發展,本港防疫政策會收緊到與內地看齊,爆發第五波的風險不高,本港同時受流感及新冠病毒夾擊的機率較低。不過始終難以預計,萬一同時染上兩種病毒,致命率大增,不能掉以輕心!研究發現,同時染上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情會相對嚴重,較大可能要用呼吸機和入深切治療部,死亡率更可提高近6倍,建議市民接種流感疫苗預防。

林永和補充,「以往流感高峰期都會耗用大量醫院病牀、資源、特敏福等;如果有足夠多人打了流感針,就較容易排除是流感,可減輕醫療負擔,醫護人員亦可專注新冠疫情,擔憂和工作量也可減少」。

林緯遜(受訪者提供)
林緯遜(受訪者提供)

 

問:一下子打多種疫苗,會否「打」亂免疫系統?

疫情下,大家除要考慮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可能還有其他「打」算。年輕人可能想打HPV疫苗,長者可能想打肺炎球菌疫苗、帶狀疱疹疫苗(蛇針),會否「打」亂免疫系統?

林永和指「我們對流感疫苗已有一定認識,滅活流感疫苗與多數其他疫苗都沒有牴觸,可以同一日打;但減活噴鼻式流感疫苗,就可能需要與其他疫苗相隔較長時間,詳情可參考疫苗指引和諮詢醫生意見」。惟同日接種多種疫苗需要注射不同部位,如「左流右肺」,即左手打流感針,右手則注射肺炎球菌疫苗。

林表示,疫苗在批准使用後會作研究,評估它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的有效率和安全度,並制定指引,因此,「只要按照指引接種,不用擔心免疫系統不能承受,或出現疫苗互相抵消的反效果」。

林永和(資料圖片)
林永和(資料圖片)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疫苗】本港3款新冠疫苗第三期臨牀數據 保護率70至95% 科興疫苗100%防重症 許樹昌:未有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數據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6%9c%ac%e6%b8%af3%e6%ac%be%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7%ac%ac%e4%b8%89%e6%9c%9f%e8%87%a8%e7%89%80%e6%95%b8%e6%93%9a-%e4%bf%9d%e8%ad%b7%e7%8e%8770/ Mon, 11 Jan 2021 04:47: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442 【明報專訊】港府擬下月起開展新冠疫苗接種計劃,已達成協議採購的3款新冠疫苗,當中中國科興疫苗CoronaVac早前於巴西向1.24萬名醫護進行的第三期臨牀研究顯示,疫苗有效率為78%,100%防重症,但尚未公布不同年齡組群的有效率、副作用等,數據亦未經同行評審,且未整合印尼及土耳其的臨牀測試數據。港大學者薛達和中大專家許樹昌均認為保護效能不錯,但許相信若測試對象主要是醫護,或未有較年長者接種數據,他指出,BioNTech疫苗測試對象由18至85歲、牛津疫苗亦有4%參與者是70歲以上。藥劑師崔俊明則認為,以現有資料,另一款BioNTech/輝瑞/復星疫苗有較多長者上使用的數據,可成為首選為長者接種的疫苗。

 

港3款新冠疫苗保護率、副作用一覽 科興疫苗臨牀初步數據保護率78%

食衛局回覆稱,得悉科興疫苗在巴西臨牀測試的數據,衛生署已與科興接洽,以盡快取數據評估。

綜合路透社、彭博報道及巴西聖保羅州政府新聞稿,巴西布坦坦研究所(Butantan Institute)公布,科興控股新冠疫苗「CoronaVac」的第三期臨牀試驗初步數據,約1.24萬名醫護參與,疫苗保護率為78%。計劃中共有218人感染,當中約160人是接受安慰劑,其他是注射疫苗。

【新冠疫苗】本港3款新冠疫苗第三期臨牀數據 保護率70至95% 科興疫苗100%防重症 許樹昌:未有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數據

 

科興疫苗稱100%防重症

接種疫苗後仍受新冠病毒感染者中,無人需住院或出現中至重症,只需門診治理,即100%預防中至重症。但彭博報道稱,有關公布未有包括注射人群的年齡分佈、保護率計算方法和副作用。路透社報道稱上述臨牀測試包括長者,但無提及人數和長者年齡。《紐約時報》昨報道,巴西衛生部長愛德華多.帕祖埃洛(Eduardo Pazuello)表示,聯邦政府準備購買1億劑CoronaVac。

 

專家稱數字理想 需更資料供審核 許樹昌憂欠長者數據

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認為,結果反映有關疫苗效能不錯,能減重症,料有助減醫院壓力和控制疫情,但仍待不同年齡組群的保護效能資料出爐。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昨在《千禧年代》稱,78%保護率頗理想,但如測試主要招募醫護,會以中年人為主,即年紀大或長期病患者未有數據。他又說,如果接受測試的年齡組群較闊會較好,例如BioNTech疫苗測試對象由18至85歲、牛津疫苗亦有4%參與者是70歲以上;但雖然科興可能沒招募較年長的人測試,不等於疫苗無效。

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則稱,港府另外達成協議採購的兩款疫苗中,BioNTech的第三期臨牀研究招募的長者最多,40%接種者逾55歲,亦包括60多至70多歲的長者;牛津疫苗則有20%接種者逾55歲。崔認為理論上BioNTech疫苗有較多在長者身上應用的數據,如本港首階段為長者接種疫苗時,可首選BioNTech。

 

藥劑師料BioNTech成長者首選

就科興疫苗78%有效率較BioNTech疫苗早前公布的95%為低,崔俊明指出,由於不同臨牀測試接種的人群年齡、是否有長期病等都有不同,有效率不能直接比較,現時只有傳媒轉述了科興疫苗在巴西第三期臨牀研究的初步數據,仍待受同行審查和刊登醫學文獻出爐,待公布接種人群年齡分佈、不同年齡層的有效率、副作用和預防無症狀感染有效率。不過,多名專家曾表示科興疫苗不必極低溫貯存,較適合帶到老人院替院舍長者接種。

許樹昌說,科興需再向衛生署提供更多疫苗詳情,包括抗體水平、副作用、保護率及成分等,據許理解,BioNTech疫苗下月底會有貨到港,上述科興疫苗則需更多資料審核,然後才有貨到。

 

聶德權:疫苗接種料最快農曆新年可開始 預計每區最少一間接種中心

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9日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表示,復星與德國藥廠BioNTech合作研發的疫苗預計2月左右到港,當局目標於本月內大致完成籌備工作,估計農曆新年或之後可以為市民接種,惟具體時間須視乎情況如疫苗實際到港時間。

聶德權稱,疫苗接種途徑大致有4種:第一是於社區設立疫苗接種中心,計劃每區最少有一間接種中心,市民可透過網上預約登記接種;第二,安老院及殘疾院舍的院友「不宜舟車勞頓」,當局會安排接種隊到院舍為他們接種疫苗;第三是在私家醫院及私營診所接種,做法如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第四則是由醫管局的醫院診所與衛生署門診提供接種服務。

聶德權又表示,當局要考慮不同疫苗有不同的儲存方法及接種前的準備工作,例如BioNTech疫苗須儲存於-70℃環境,在2℃至8℃的環境只能保存數日,稀釋後要在數小時內用完,在物流及保質安排上較具挑戰性,故統一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處理較為穩妥。其他一般可保存於2℃至8℃環境的疫苗,包括科興疫苗,以及預計第二季度尾抵港的牛津-阿斯利康疫苗,則可透過私家診所或醫院接種。

 

(疫情第四波)

]]>
新冠疫苗|料2月起港人可接種疫苗 許樹昌引述BioNTech藥廠:變種病毒株 暫不影響疫苗功效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6%96%992%e6%9c%88%e8%b5%b7%e6%b8%af%e4%ba%ba%e5%8f%af%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8%a8%b1%e6%a8%b9%e6%98%8c%e5%bc%95%e8%bf%b0biontech%e8%97%a5%e5%bb%a0/ Mon, 04 Jan 2021 06:3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1 【明報專訊】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日前表示,港府籌備中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劃,目標在本月底完成籌備,估計2月起在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公營醫院、安老院舍、私家醫院和診所為市民接種。有熟悉疫苗接種決策的消息人士預計,每區最少有一個接種中心,視乎到手的疫苗彈性安排不同優先群組接種。至於疫苗對變種病毒株是否仍有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引述與BioNTech研發疫苗的藥廠說,目前變種病毒株只是S蛋白出現小變種,相信無影響疫苗功效,若將來大變種,料6周就可推出新版疫苗。此外,英國為了讓盡量多的民眾接種到新冠疫苗,當局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混合疫苗」新指引,批准讓接種過第一劑疫苗的人士,可以注射其他藥廠疫苗作為第二劑。新接種指引,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已表明,疫苗不可混合使用,因為未有相關的安全與效用數據。

 

新冠疫苗|料2月起港人可接種疫苗 許樹昌引述BioNTech藥廠:變種病毒株 暫不影響疫苗功效
輝瑞 – BioNTech疫苗(法新社資料圖片)

 

首批科興、BioNTech疫苗若下月抵港 100萬人可先接種

聶德權昨在社交網站撰文表示,疫苗接種專責工作小組上周二(12月29日)舉行首次跨部門會議,目標是各部門於本月底完成籌備,估計可在2月起為市民接種疫苗。政府早前表示會為醫護、長者、院舍員工和長期病患者等優先接種,料涉300萬人,而科興和BioNTech疫苗首批約各有100萬劑抵港,由於每人要打兩針,若兩種疫苗首批均可在下月抵港並獲批緊急使用,共可供約100萬人接種。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約有18至20個

有熟悉疫苗接種決策的消息人士表示,疫苗接種優次的考慮並非固定,需盡量善用到手疫苗,視乎情况彈性考慮讓不同目標群組接種,除了長者及醫護,也會考慮跨境司機、機師等,「如醫護反應不佳,無理由(讓疫苗)等他們」。他說現要為不同可能情况作準備,科興尚未出第三期臨牀數據,「如科興(疫苗)遲來,BioNTech(疫苗)先到,不可帶針入老人院,那如何處理呢?」

他又稱,目前最大困難可能是要視乎情况調節不同群組的配額,另正討論多種選項,「可不可以像換身分證,讓老人家帶後生的去打針?這些都放在枱面去傾,但未有定案」。

據了解,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數量不及普及社區檢測採樣中心,但起碼每區有一個,即約有18個至逾20個,選址要視乎後備電供應及有無地方供接種者觀察等配套。對於接種中心數量少或致不便,該消息人士稱,BioNTech疫苗要在接種中心處理,要稀釋及於解凍後6小時內接種,「條數要計得好啱」,否則會浪費,「中心要網上預約還是walk in,好多物流要傾」,暫定中心數量有限,盼有安全及順暢的開始。

本港60歲以上人口近190萬,數目多於首批供港疫苗。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薛達認為,65歲或以上的長者應優先接種,尤其是院舍長者,院舍職員、前線醫護亦應首批接種。他說,若首批有100萬劑疫苗、可為50萬人接種,預計要3至4周才打完,料屆時後續批次陸續抵港,不需再將65歲以上長者劃為優先。

新冠疫苗|料2月起港人可接種疫苗 許樹昌引述BioNTech藥廠:變種病毒株 暫不影響疫苗功效

 

許樹昌引述BioNTech藥廠:現變種病毒株無減疫苗功效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昨在港台《星期六問責》表示,科興及阿斯利康疫苗可在2℃至8℃存放,並已入樽,會由醫管局及衛生署門診或私家診所幫助接種;BioNTech疫苗要雪藏及稀釋,多數要到社區會堂作較大規模接種。許又引述與BioNTech研發疫苗的藥廠說,目前變種病毒株只是S蛋白出現小變種,相信無影響疫苗功效,若將來大變種,料6周就可推出新版疫苗。

 

英政府稱接種兩劑疫苗可不同藥廠 美疾控中心:疫苗不能混合用

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周三(2020年12月30日)在沒有科學根據下,公布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新指引,批准讓接種過第一劑疫苗的人,可以注射其他藥廠疫苗作為第二劑,盡可能使更多人接種到疫苗,惹來醫學界抨擊。

英國政府推出新接種指引,表示雖然第二劑疫苗應跟第一劑屬同一產品,惟「無法獲取相同疫苗,或者不知道第一劑接種了什麼時,提供當地所能提供的其他疫苗產品,是理所當然的」。指引稱,「假如該人看來有即時高度風險,或被視為大概不會再來接受注射」,便以此為優先選項。

然而,英國目前認可的輝瑞-BioNTech與牛津-阿斯利康疫苗,雖然均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刺突蛋白,但技術與引發免疫的方式不同,成分亦有異,沒有科學數據確定疫苗能否混合使用。

 

美專家批英官員「棄科學靠猜想尋出路」削公眾信心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表明疫苗不能混合使用,因未有相關的安全與效用數據。美國康奈爾大學疫苗專家穆爾(John Moore)批評英國官員「似乎徹底揚棄了科學,靠猜想從混亂中找出路」。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傳染病醫生田‧菲利絲(Phyllis Tien)警告,英國未經公眾諮詢又沒有大數據支持下決定變更接種方針,可能削弱大眾對接種疫苗運動與公共衛生措施的信心。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表示,當局準備今年內展開混合疫苗臨牀實驗。

 

(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

]]>
93歲,還可以做手術! 健康行先 年齡非拒醫理由 //www.afterroberto.com/93%e6%ad%b2-%e9%82%84%e5%8f%af%e4%bb%a5%e5%81%9a%e6%89%8b%e8%a1%93-%e5%81%a5%e5%ba%b7%e8%a1%8c%e5%85%88-%e5%b9%b4%e9%bd%a1%e9%9d%9e%e6%8b%92%e9%86%ab%e7%90%86%e7%94%b1/ Wed, 09 Dec 2020 04:00: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727 【明報專訊】Young old唔易做!我們到了這年紀,雖然可以卸下養育兒女的重責,但另一邊廂,要照顧old-old父母長輩的擔子就愈負愈重,無法放下。同輩中,有很多要為摯愛做決定的煩惱:是否需要遷居同住,還是安排入住老人院?聘請外傭照顧,或是安排移居海外與其他兄妹一同生活?應該為他們選哪個醫療照顧方案?他們會願意插喉嗎?如何向他們解釋?要為他們選擇晚晴照顧嗎?怎麼樣的方案才適合?

93歲,還可以做手術! 健康行先 年齡非拒醫理由
(明報製圖)

我只能說,在這些決定中,摯愛的意願及生活質素應是最重要的考慮點。年齡絕對不應是不作治療的原因。

病人的女兒,一聽到母親的診斷結果,就追問:「醫生,媽媽已經93歲!還可以做手術嗎?」「年紀這麼大!好做手術嗎?」記得同樣的問題,太太也曾經問過我。

病人是一名93歲老太太。那天,她的兒子及女兒齊齊陪她來診所見我。兒子剛從加拿大趕回來。據知,當他接獲姊姊通知,便立即買機票回港。自我隔離後,便陪母親見醫生了。

 

母親由精靈變疲累乏力

93歲,還可以做手術! 健康行先 年齡非拒醫理由
責任重大——Young old要照顧old-old的父母,需在治療和照顧上做很多決定,責任重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老太太雖已93歲,但據兒女說,她一向健康良好。「媽媽好叻。一直沒有病痛。只是十幾年前通過一次波仔,無再入過醫院,只是每半年去心臟科覆診一次。平時自己可以照顧自己,行得、走得、食得,經常自己行去我屋企坐坐。」

我見老太太亦算精靈,對答正常,只是面露疲態,身體有點虛弱。

「但自從農曆年開始,她就不能自己走路去我家!」女兒說,母親住在她家附近,平常生活自理,落街飲茶是她的日常。但是自從今年1月,老太太身體出現狀况,經常感到疲累不堪,連行去女兒家的力氣都沒有。她起初以為母親的疲累是受疫情影響,因整天困在家裏,所以變得乏力。但到了5月,她覺得媽媽情况實在太不對勁。母親不但腳腫,還有嚴重氣促。於是,急忙把老太太送往急症室。

急症室醫生看過老太太情况,把她收入院。但是在疫情期間,家人不得探望。要了解母親情况,女兒只能透過電話與醫護聯絡。過了幾天,內科醫生終於告知:老太太患有氣喘和貧血;醫院已替她輸血。但是由於疫情嚴峻,而且病人年紀大,於是醫生就說:「你不會同意阿婆再做檢查和手術啦!」

最後,醫生認為根據目前情况,最好是接老太太回家,然後等候心臟科覆診,再讓心臟科醫生跟進。

 

轉介紓緩治療 家人心慌

女兒唯有照辦,接母親回家,等待心臟科覆診期到來。她說,好不容易才等到6月見心臟科醫生,但其間老太太情况沒有好轉,還好像愈來愈差。於是,她將母親情况一五一十告知心臟科醫生。醫生將老太太入院紀錄及駐院醫生建議看過一遍後,只是說:「阿婆年紀太大。我轉介紓緩治療科跟進,不用再回心臟科覆診了。」

女兒說:「聽醫生這樣說,我心慌了。這表示阿媽無得醫!立刻召弟弟回港!」

兒子接着說:「醫生,可否告訴我們,阿媽情况如何?」

我翻查老太太「醫健通」(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所存的個人病歷紀錄),發現她入院時血色素是低於4度(g/dL)(血紅素標準值女性為11.5至16.5度),大便樣本亦有血,患上大腸癌機率極大。其實,80歲以上長者患上大腸癌情况常見。由於老人家多數沒有做大腸鏡例行檢查,早期徵兆會被忽略,往往等到貧血、消瘦、乏力、大便出血、排便困難等病徵出現才有所警覺。

 

疑患大腸癌 憂開刀捱不住

我再看老太太紀錄,半年前覆診驗血仍是正常,貧血及乏力等徵狀近月才出現。因此,估計即使是大腸癌,也許是早期,腫瘤未有擴散。所以,我建議為老太太多作檢查;驗血和驗大便查找癌徵和大腸癌指數,如發現有異常,便做正電子檢查追蹤腫瘤,究其大小及有沒有擴散。如果沒有擴散,可考慮做手術切除腫瘤。但兒女一聽到「手術」二字便問:「已經93歲!還可以做手術嗎?」

這樣的問題,太太曾反覆問我。前年岳母在一次老人科定期覆診時,醫生要求再抽血及留大便檢驗,因為留意到她的血色素及體重同時下降了,懷疑她患上大腸癌。其後檢測證實她大腸內有一個約5厘米惡性腫瘤。於是,醫生建議將腫瘤切除。太太猶豫並問:「阿媽91歲了!還可以做手術嗎?」

「當然做得!」記得當時我是這樣告訴太太:「年齡絕不是考慮手術與否的首要因素,她的健康狀况才是最重要。如果手術能夠恢復她的活動能力和生活質素,沒理由因為年紀大而放棄。」

「不是放棄,我不是放棄媽媽。但她已91歲!捱得住嗎?」

記得我當時的解釋是,老年人,無可否認,較多長期疾病如高血壓、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病、中風、慢阻肺病、認知障礙症等。這些疾病無疑會增加各種治療包括手術的風險。但是究其原因,手術風險是由疾病所引致,並非關乎年齡。因此,一個高齡人士,如果沒有任何嚴重慢性疾病,手術風險並不會差於年輕人。太太聽了之後,仍有猶豫,續問:「手術值得嗎?我最大關注點是,不想阿媽辛苦。」

 

恢復活動能力 手術值得

「如果你問我,就一定值得。」記得我當時這樣回應:「辛苦,凡施手術或治療必有痛楚。但是不做手術,任由腫瘤在腸內生長,媽媽持續貧血、虛弱、氣促、不能排便、塞腸。」我更告訴她,曾看過不少病人,病情到了晚期,肚脹腸塞,糞便從口中溢出,苦不堪言。那種痛苦,真是慘不忍睹啊!

太太最終同意媽媽在91歲高齡接受了大腸切除手術。由於是微創手術,岳母住院5天便可回家。其後太太亦常說:「好彩阿媽做了手術。難道是麻醉藥作怪,她手術後比以前更精靈。」

事實上,岳母手術後,身體很快便恢復過來。在這兩年間,仍然能夠自理,行動自如,冲涼吃飯都毋須幫忙,我們是感恩的。面對病人兒女的疑惑,我忍不住向他們說一遍岳母情况,希望他們同意為老太太作出適當的治療決定。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肺炎|張竹君:研究發現銀礦灣Staycation群組後本地個案病毒株跟尼泊爾輸入相似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f%bd%9c%e5%bc%b5%e7%ab%b9%e5%90%9b%e7%a0%94%e7%a9%b6%e7%99%bc%e7%8f%be%e9%8a%80%e7%a4%a6%e7%81%a3staycation%e7%be%a4%e7%b5%84%e5%be%8c%e6%9c%ac%e5%9c%b0%e5%80%8b/ Thu, 12 Nov 2020 08:19: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323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引述港大研究表示,第三波疫情的彬記、老人院群組,甚至10月出現的殘疾院舍「國寶之家」,其病毒株基因排序相似,不過自10月中起出現的銀礦灣Staycation群組、將軍澳、東涌及大埔等本地個案,則流行另一種與尼泊爾輸入個案相似的病毒株。本港3日出現兩宗未等陰性結果就回家的獲豁免者確診,包括從尼泊爾抵港前已病發的30歲女。港府抗疫顧問、中大專家許樹昌相信,病毒流入社區主要與當局將檢疫人士第二次檢測提前兩天有關,建議所有來自高風險地區的人,包括領事須等候陰性結果才放行。

新冠肺炎|張竹君:研究發現銀礦灣Staycation群組後本地個案病毒株跟尼泊爾輸入相似

第三波病毒株源自菲律賓 10月銀礦灣Staycation後與尼泊爾個案相似

本港昨新增18宗確診,包括15宗輸入,當中7宗均乘搭尼泊爾航空RA409航班在前日抵港,其中兩人有病徵,包括獲豁免檢疫的30歲女,未有陰性結果已返回紅磡都會軒1座寓所。衛生署引用第599H章禁止尼泊爾航空於11月12日至25日從加德滿都着陸香港。其餘輸入個案涉及美國、英國及印度等。

衛生署昨引述港大研究發現,本港第三波新冠病毒疫情源自菲律賓等輸入個案,本地個案病毒株與之相似。不過,本地社區自10月中起流行與尼泊爾個案相似的新病毒株。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的團隊,早前發現第三波本地個案,病毒基因排序與哈薩克機組人員和菲律賓輸入個案相似,他昨稱有關個案在9至10月已沒出現。10月發生國寶之家等群組的病毒基因排序,與9月從尼泊爾及印度輸入個案相似。

翻查資料,本港自9月中出現尼泊爾輸入個案,至昨累計29宗,另有2宗為輸入相關。當中12人在酒店檢疫,其中7人在9月至10月初居住尖沙嘴酒店,一名72歲婦於檢疫期間病發沒通報,第10天提交的深喉唾液樣本陰性,她回家後傳染兒子及媳婦。

許樹昌認為,如患者出現病徵沒通報,檢疫期後會將病毒帶出社區;又稱當局於7月底將檢疫人士第二次檢測提前至第10天,有可能走漏個案,上述尼泊爾婦正是其中一例。他建議來自高風險地區的人,不論是否外國領事,都要等候陰性結果才離開機場。

浸大女生確診 曾訪兩酒店

此外,本港昨增3宗源頭不明個案(見表),包括一名浸會大學23歲體育系女學生,她曾於10月底及11月初到旺角帝京酒店、北角凱悅尚萃酒店Staycation,並曾到多區體育館和跆拳道館。另有一名76歲男,他入院時經篩查確診;44歲男於石門偉達中心任項目經理,7名同事要檢疫。

衛生署長:倘職業司機5宗全確診是警號

至於的士及小巴司機檢測向衛生署轉介5宗個案,當中77歲的士司機及47歲復康及保母車司機初步確診;3名的士司機結果不確定。衛生署長陳漢儀稱若5人最終確診,將是個警號,呼籲市民提高警惕。對於目前是否第四波先兆,許樹昌認為未來兩周要密切觀察。

倘群組再現 酒店或納限聚

近日有確診者曾到酒店住宿度假(Staycation),當中更出現群組感染,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表示,若持續有涉及酒店或私人地方的聚會群組,不排除會將私人地方納入規管。此外,當局亦宣布收緊豁免檢疫者的入境安排,他們抵港後要等病毒檢測呈陰性後才獲放行。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本港將10多個地區列為極高風險,但全球100多個國家均屬高風險,除了連續14日零感染的低風險地區外,其他地區抵港的機組人員都應有檢測結果才放行。目前本地的機組人員回港後只需自我隔離24小時,梁形容是「大問題」,可將病毒帶入社區,他建議要求短期內會離港的機組人員,在機場附近的指定酒店自我隔離直至再離境;如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再執行任務,則需檢疫14日再入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