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纖維瘤”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5 Aug 2024 09:17: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纖維瘤”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月經量變多 小心子宮肌瘤 變惡性腫瘤機率有多少? //www.afterroberto.com/%e6%9c%88%e7%b6%93%e9%87%8f%e8%ae%8a%e5%a4%9a-%e5%b0%8f%e5%bf%83%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8%ae%8a%e6%83%a1%e6%80%a7%e8%85%ab%e7%98%a4%e6%a9%9f%e7%8e%87%e6%9c%89%e5%a4%9a%e5%b0%91/ Mon, 01 Jul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79

【明報專訊】50歲的陳女士,自從30歲生過兩個孩子後,再沒有接受婦科檢查。最近她發覺月經量變多,而且睡覺時感覺有一個球狀物體在下腹凸起來,擔心得了癌症,因此預約婦科醫生檢查。醫生發現,原來一切都是子宮肌瘤引起。究竟子宮肌瘤是什麼呢?(編按:子宮肌瘤成因仍不明確,但這種常見的婦科病,大多屬良性,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低於千分之五,但要注意肌瘤大小及位置有可能影響生育……)

子宮肌瘤徵狀:月經量過多 或有經痛 變惡性機率低於千分之五

子宮肌瘤,又名子宮纖維瘤,多出現在中年婦女身上,是十分常見的婦科病。大部分子宮肌瘤是良性,且生長緩慢,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機率低於千分之五,很少致命。子宮肌瘤成因尚不明確,但有研究顯示與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分泌有關,例如服用含有雌激素藥物如避孕丸,以及肥胖、壓力等,均可能影響雌激素分泌,增加患子宮肌瘤的風險。

子宮肌瘤患者大多沒有病徵,通常在照超聲波檢查時發現;常見病徵包括月經量過多,少數患者可能會有經痛。如果子宮肌瘤很大,可能會引起腹痛,甚至腹部隆起。如果肌瘤壓着膀胱則會令患者有尿頻的感覺。此外,肌瘤大小及位置,也可能影響生育。懷孕時,子宮肌瘤可能會增長,容易引致流產或早產,亦可能引起腹部劇痛或胎位異常。

月經量變多 小心子宮肌瘤 變惡性腫瘤機率有多少?
子宮肌瘤是十分常見的婦科病,病徵包括月經量過多、經痛等。(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baona@iStockphoto)

影響生育、壓附近器官 或需割除

由於子宮肌瘤是良性,且大多數情况下無徵狀,通常毋須手術切除。一般而言,醫生會視乎患者經期有否受到影響,決定需否服藥減少經量及經痛。如果月經未受影響,可以等待收經後,讓肌瘤慢慢縮小。然而,如果婦女因子宮肌瘤而導致月經量過多、嚴重經痛,且藥物無法控制;或肌瘤大小和位置影響生育、壓着附近器官等,則可能需要做手術。

手術切除肌瘤 仍有復發風險

肌瘤即使割除,也有復發風險,因此若患者沒有生育的打算,可以考慮割除整個子宮,以杜絕復發的可能。除了手術切除外,還有其他治療方法,如荷爾蒙療法、子宮動脈栓塞手術和較新的HIFU等,至於採用哪種方法,則要視乎子宮肌瘤的大小、數量及病情等決定。

聽完醫生解釋,陳女士放下心頭大石,決定先服用藥物減少經血流量,再觀察情况才決定是否需要做手術。

文︰張皓華[廣華醫院婦女健康普查部(婦女保健)醫生]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乳腺增生症狀部分跟乳癌相似? 5招降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8%85%ba%e5%a2%9e%e7%94%9f%e7%97%87%e7%8b%80%e9%83%a8%e5%88%86%e8%b7%9f%e4%b9%b3%e7%99%8c%e7%9b%b8%e4%bc%bc-5%e6%8b%9b%e9%99%8d%e9%a2%a8%e9%9a%aa/ Tue, 06 Feb 2024 03:28: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52

【明報專訊】乳腺增生常見於20至40歲的女士,因乳腺組織增生導致結構改變,會引起不同症狀,例如乳房疼痛、腫脹,乳頭出現分泌物,觸摸時感到有腫塊或結節等。由於部分症狀與乳癌相似,一些女性甚至懷疑自己患上乳癌。然而,一般乳腺增生都是良性,不會導致乳癌。

乳腺增生症狀部分跟乳癌相似? 5招降風險
乳腺增生常見於20至40歲的女士,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提防荷爾蒙失調等都有助降低患乳腺增生的風險。

乳腺增生分囊性和纖維瘤增生

乳腺增生一般分為兩類,包括囊性增生和纖維瘤性增生。「囊性增生」是指乳腺組織出現充滿液體的囊腫,囊腫可能是單個或多個,大小和數量可能會在月經周期出現變化,通常在周期完結後縮小;「纖維瘤性增生」則是乳腺組織中的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結節或腫塊。這些結節同樣可能不止一個,觸摸時感覺堅實、有彈性。兩種增生有可能並存,稱為混合型增生。

多與荷爾蒙水平波動有關

醫學界尚未清楚乳腺增生的確切成因,但相信與女性荷爾蒙水平變化有關。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乳腺組織的成長和發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當荷爾蒙水平變化,尤其是女性荷爾蒙水平波動,便可能導致乳腺組織異常增生。其他因素如家族史、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亦可能有影響,例如不良飲食、缺乏運動、酗酒等,都可能增加乳腺增生的風險。


相關閲讀:【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5招降風險

雖然乳腺增生確切成因不明,亦無法完全預防,但可透過以下方法降低風險︰

1.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營養,尤其是蔬菜、水果和全穀物;避免煙酒;適量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2.提防荷爾蒙失調
除非經醫生指導,否則避免使用荷爾蒙補充劑,特別是長期使用

3. 管理壓力
尋找適合自己的減壓方法,如運動、冥想等

4.定期檢查乳房
學習正確的乳房自我檢查方法,每月自我檢查;安排定期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檢查

5.定期體檢
定期接受全面體檢,包括評估乳腺健康,及早治療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維持整體健康狀况,有助保持乳腺健康

如確診乳腺增生,可根據嚴重程度及症狀影響,採取不同治療方法。輕症或無明顯不適的乳腺增生,一般建議定期自我檢查乳房、乳腺,監察異常變化。一些醫生處方藥物亦有助紓緩乳腺增生的症狀,例如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可以減輕乳房疼痛和不適。對於囊性增生中較大的囊腫,醫生可以穿刺抽液,將囊腫內液體抽出及化驗,紓緩症狀。在少數情况下,如乳腺增生引起嚴重症狀、纖維瘤性增生變大或有異常變化,或發現可疑腫塊,醫生會建議抽取組織化驗,確定腫塊性質,考慮是否需要手術切除。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狙擊癌細胞 縮短治療次數減副作用


文︰梁小蘭(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6%98%af%e4%b9%b3%e8%85%ba%e7%99%8c%e5%97%8e-%e4%b9%b3%e8%85%ba%e7%b5%90%e7%af%80%e5%8e%9f%e5%9b%a0%e5%8f%8a%e5%85%a9%e7%a8%ae%e5%b8%b8%e7%94%a8%e6%aa%a2%e6%9f%a5%e6%96%b9%e6%b3%95/ Sat, 23 Dec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784

【明報專訊】近年,許多女性體檢報告上出現「乳腺結節」,有人馬上聯想到乳腺癌,有人則不以為意。到底乳腺結節是什麼?乳腺結節通常因雌激素反常增高,刺激乳腺異常增生而產生。大多數是良性,未必需要手術切除,但是要依醫生指示密切觀察,一旦發現結節增長速度過快,及早就醫。(編按:要預防和降低患上乳腺結節風險,要注意以下5點,如控制攝入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和藥物、減吃高脂、高熱量食物、適量運動;定期接受乳腺癌篩查……)

 

檢查乳腺結節兩種常用方法:乳房超聲波、乳房造影

乳房超聲波和乳房造影是檢查乳腺結節的常用方法。乳房超聲波是運用超聲波能量掃描乳房組織,沒有輻射,優點是能夠診斷細小的腫瘤和結節,但一些初期乳房病變例如微鈣點就難以發現。乳房造影則運用X光射線拍攝影像,檢查乳房組織是否有鈣化,能夠發現早期癌前病變。針對乳房組織密度高的年輕女士,乳房造影或未能有效檢測腫塊,因此一般以40歲作分水嶺,40歲以下無病徵女士,建議用乳房超聲波篩查;40歲以上則建議定期接受乳房造影檢查,配合乳房超聲波,兩者相輔相成。


相關閲讀:【乳癌】40歲以上患乳癌風險增 定期3D乳房攝影+超音波 及早偵測癌魔減少假陽性

乳腺結節:多種乳腺疾病表現形式

乳腺結節可以是多種乳腺疾病的表現形式,比如乳腺囊性增生、乳房纖維腺瘤、導管內乳頭狀瘤、乳腺錯構瘤等良性腫瘤,惡性乳腺癌也會出現結節樣病變。而不同疾病有不同治療方法,乳腺增生和乳房纖維腺瘤都是臨牀上常見的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 跟月經周期關係密切

乳腺增生多發生在20至50歲女士,估計超過60%處於生育年齡期女士都受影響。部分病人可能會感到乳房腫脹或出現腫塊。典型乳腺增生的疼痛跟月經周期關係密切。不少女性在月經前覺得乳房腫脹,時不時有刺痛感,經期結束後疼痛感會減輕或消失。大部分乳腺增生毋須治療,輕至中度疼痛患者只需心理疏導和改變生活習慣,若疼痛較嚴重且持續,可用藥物緩解。值得注意的是,若患有非典型乳腺增生(非上述情况),應及早求醫及定期監察其改變。


相關閲讀:【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房纖維腺瘤 良性不會疼痛

乳房纖維腺瘤是常見的乳腺良性腫瘤,特別是生育年齡的女性。乳房纖維腺瘤通常不會引起疼痛,觸摸起來較為圓滑、易於移動且邊緣清晰。腫瘤生長速度因人而異,有些即使在沒有治療情况下也會隨時間自動縮小,有些則會持續變大。如摸到乳房有硬塊,千萬別過度驚慌,但也別掉以輕心,應盡早求醫。乳房纖維腺瘤未必會變成癌症,但需要持續追蹤,定期做乳房檢查、影像掃描,確保腫塊沒有增長。若乳房纖維腺瘤逐漸變大或持續出現痛楚等異常徵狀,醫生可能會建議手術切除,細小的纖維瘤可考慮用微創針清除。

預防有法 5點注意降乳腺結節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做好以下幾點,可降低患乳腺結節風險:

1.保持愉快心情,少熬夜,戒煙戒酒,避免長期大量服用避孕藥,以及避免服用激素類藥品及食品

2.控制攝入含有雌激素的藥物和食物,如蜂王漿、蜂蜜、阿膠等;減少吃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如肥肉、蛋糕、燒烤食物、漢堡、炸雞髀等;多吃蔬菜水果,如番茄、椰菜、南瓜、提子、奇異果等;適當補充微量元素,如黃魚、蝦等

3.適當運動,避免脂肪堆積

4. 適齡生育,堅持母乳餵哺

5.重視防癌篩查,定期接受乳腺癌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文:張寬耀(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子宮肌瘤成因不明?患者或有經血過多、尿頻等徵狀  微創手術切除前的考慮因素 //www.afterroberto.com/%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6%88%90%e5%9b%a0%e4%b8%8d%e6%98%8e-%e6%82%a3%e8%80%85%e6%88%96%e6%9c%89%e7%b6%93%e8%a1%80%e9%81%8e%e5%a4%9a%e3%80%81%e5%b0%bf%e9%a0%bb%e7%ad%89%e5%be%b5%e7%8b%80/ Fri, 21 Jul 2023 07:11: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850

子宮肌瘤(又稱為「子宮纖維瘤」)是婦女常見疾病,數據顯示每十名生育年齡的女性便有至少三人患上。臨床上子宮肌瘤成因不明,但會受女性荷爾蒙刺激而生長。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都沒有明顯徵狀,不過,部分患者亦會有不正常子宮出血,導致經血量過多和經期持續不停;或因肌瘤壓迫着膀胱,出現尿頻、排尿不清;壓着直腸致背痛、便秘等的病徵,因此絕不能掉以輕心。至於治療,什麼情况下才要進行微創手術?手術前應考慮哪些因素呢?

子宮肌瘤成因不明、徵狀不明顯? 風險因素隨年紀增加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阮邦武醫生指出,一般而言女性年紀愈大,患上子宮肌瘤的風險愈高。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肥胖、無生育經驗,以及早來經(如早於11至12歲之前)和缺乏維生素D等。

近年子宮肌瘤有年輕化趨勢,與女性遲婚、遲生育及子女數目少有關。也有指子宮肌瘤或與食物含過量荷爾蒙(黃豆類黃酮素或稱植物雌激素)有關,惟研究數據不足,兩者關係有待確認。一般而言,植物雌激素是安全可食用,對人體無害,但過量服食或會增加患有子宮肌瘤的風險。另外,醫學上亦無證據顯示服用雞隻會增加子宮肌瘤的風險。

子宮肌瘤成因不明?患者或有經血過多、尿頻等徵狀  微創手術切除前的考慮因素
有部分子宮肌瘤患者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留意不正常子宮出血、盤腔壓迫致尿頻、便秘

子宮肌瘤可以出現於子宮不同位置,徵狀因應肌瘤的位置和體積而異,逾五成患者都沒有明顯徵狀,大部分女士都是在體檢或常規婦科檢查時發現。部分患者亦會有病徵,以下為一些常見徵狀:

  • 肌瘤或會影響子宮宮腔,導致經血量過多和經期持續不停。患者也會有經痛、貧血等情况。

  • 肌瘤會壓迫着盤腔器官,引致盤腔有下墜或脹痛的感覺,當壓着膀胱,便會導致尿頻、排尿不清;壓着直腸會引致背痛及便秘。若肌瘤的位置較低或壓着尿道出口,患者或會出現小便困難,甚至無法排尿。

相關閲讀: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腹部持續隆起感覺硬實 應及早求醫

阮醫生提醒,由於子宮肌瘤徵狀一般不太明顯,患者容易掉以輕心,例如患者會誤當小腹隆起乃肥胖所致,以為只是減肥無效,無意求醫。其實腹部持續隆起有可能是因腹腔有子宮肌瘤,或者是卵巢腫瘤,因此若腹部隆起處感覺硬實,而且外觀不圓潤,必須格外留神,應及早求醫檢查清楚。

子宮肌瘤或影響受孕 易早產、流產

若肌瘤體積太大,有可能壓着盆腔血管,阻塞血液循環,令患者出現腳腫,以至深層靜脈栓塞,甚至引發肺栓塞。子宮肌瘤亦會影響患者受孕機會,令胚胎較難著床,容易出現流產、早產、疼痛、胎兒生長遲滯或胎位異常。患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很大機會要剖腹產嬰,產後子宮更有可能收縮不良,導致大量出血。

微創手術適用於體積較小肌瘤 手術前4考慮因素

子宮肌瘤愈大愈多,手術便會愈複雜,大大增加手術時間和風險。因此即使未引起任何徵狀,患者若在檢查時發現子宮肌瘤,亦應定期以超聲波掃描監察其生長速度,如果達到一定體積或出現徵狀,便要及早切除。

傳統切除子宮肌瘤手術以剖腹形式進行,傷口較大、併發症較多,術後黏連亦較嚴重。醫學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微創手術,婦科專科醫生可利用腹腔鏡來切除肌瘤或整個子宮。至於宮腔內的子宮肌瘤,則可以經陰道和宮頸置入宮腔鏡,將肌瘤削出,毋須剖腹或切開子宮。手術是否保留子宮則取決於患者的年齡、肌瘤大小、數目和位置、生育和保留子宮的意願。患者宜先與醫生商討及了解以下考慮因素,以便選擇最合適治療方案:

  1. 手術能否紓緩或解決徵狀,例如令經期回復正常?
  2. 手術能否清除所有子宮肌瘤?短時間內復發率有多高?
  3. 手術是否複雜?例如肌瘤數目多,要切開子宮逐粒取出,傷口又大又多,很難止血和修補。
  4. 保留或不保留子宮的分別和影響。

宮腔鏡手術適用於體積較小的宮腔內肌瘤,身體表面無傷口,痛楚較低,復原較快,對子宮的損傷及術後黏連亦較少。其他位置的肌瘤需要用腹腔鏡處理,肌瘤愈大,微創手術愈困難,手術時間也相對較長,手術風險如出血、對腸道或輸尿管的損傷,甚至需要轉回剖腹手術處理的機會也較高,特別是位處盆腔後方深處狹窄位置(即子宮直腸凹窩)、接近直腸和輸尿管的肌瘤。


相關閲讀: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 女性3種常見炎症成因與徵狀 置之不理或引發不育、宮外孕等併發症?


傳統或微創手術外的治療選項

阮醫生指出,子宮動脈栓塞術(Uterine Artery Embolisation,簡稱UAE)和聚焦超聲波(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簡稱HIFU)是其他治療肌瘤的選擇。UAE是一項影像導向的介入治療,將導管從腹股溝動脈置入患者子宮動脈中,注入栓塞微球以阻塞血管,令子宮肌瘤壞死和萎縮。HIFU則是一種以熱能消融腫瘤的無創技術,把一組一組能量低的超聲波聚焦於體內肌瘤,以高溫把它局部逐少消毀。然而,兩種治療至今仍未獲廣泛應用於治療肌瘤,整體治療效果亦遜於外科手術。

至於藥物治療方面,阮醫生表示,目前未有藥物可以徹底根治子宮肌瘤。治療子宮肌瘤的藥物一般以荷爾蒙為主,需要長期服用,用以控制或減少經血過多或不正常子宮出血,但對於因肌瘤引起的盆腔壓迫徵狀的幫助不大,也不能控制或抑壓子宮肌瘤的生長,停藥後徵狀有機會復發。

定期檢查肌瘤防惡化

阮醫生表示,早期子宮肌瘤如無徵狀,而且體積細小,可暫時不用治療,但應定期檢查監察,因為大部分子宮肌瘤會隨時間變大及增多,每顆肌瘤的生長速度亦不同,難以預測。雖然大部分肌瘤都屬良性,但仍有惡性的機會,現時醫學造影掃描和癌指數均無法準確判斷肌瘤良惡,必須在手術切除肌瘤組織後進行病理分析。研究發現因子宮肌瘤進行手術後,發現為惡性腫瘤的風險為1,500 至2,000分之一,雖屬較低風險,但並不罕見。

一般而言,若肌瘤大小少於2至3厘米,可每一、兩年檢查一次﹔如達5至6厘米或已出現徵狀,或者肌瘤屬多發性(即多於一個位置發生),應至少每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阮醫生強調定期檢查是預防肌瘤惡化的關鍵,如已開始了性生活的女士,建議可一併進行宮頸抹片和超聲波檢查卵巢。

子宮肌瘤成因不明?患者或有經血過多、尿頻等徵狀  微創手術切除前的考慮因素
定期檢查是預防子宮肌瘤惡化的關鍵。

收經後子宮肌瘤會縮小或消失嗎?

子宮肌瘤受荷爾蒙刺激而生長,不少女士以為停經後再無荷爾蒙分泌,子宮肌瘤便會自行縮細,甚至消失。阮醫生解釋,事實上停經(或絕經)後,女性雌激素大幅下降,不再有月經周期和經血流出,經期引起的問題會自然解決,但肌瘤所引起的壓迫徵狀和肚脹不一定會消失。雖然子宮肌瘤大部分在收經後會縮小,但縮小程度因人而異,亦視乎肌瘤本身的大小。有部分肌瘤會維持不變,並不會縮小,甚至有小部分會繼續生長,這情况下便需要切除,確認並無癌變。

女士一般在51、52歲停經,阮醫生認為,若年紀尚輕已有嚴重徵狀,如嚴重貧血、腹部隆腫,影響日常生活和生活質素下降,難以等待收經後肌瘤慢慢消失,建議這類患者應盡快接受手術治療。

簡而言之,肌瘤在停經前變數甚多,有機會變大或出現嚴重症狀,屆時不但難以處理,患者生活質素亦有大打折扣。更嚴重者,這些肌瘤的真身有可能是腫瘤,如不及早檢查並以手術切除,隨時後患無窮。等待停經只適合接近收經年齡或手術風險太高的病人。一般患者宜及早跟進和處理,不宜盲目等待停經,令肌瘤有機會中途惡化,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
子宮肌瘤|醫學滿東華:子宮肌瘤多屬良性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5%ad%b8%e6%bb%bf%e6%9d%b1%e8%8f%af-%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5%a4%9a%e5%b1%ac%e8%89%af%e6%80%a7/ Thu, 22 Oct 2020 03:58: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857 【明報專訊】某天早上,張小姐(42歲)第一次來到診所做婦科檢查。她過去從沒有不適或任何徵狀,只是想做一個徹底檢查,所以要求照一照超聲波。一照,發現子宮裏生了幾個約1至2厘米的子宮肌瘤

相信大家對子宮肌瘤/子宮纖維瘤並不陌生。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uterine myoma/leiomyoma)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約每4個女士中,就有1個會有,大多數發生在30至50歲期間。子宮肌瘤是由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其發生原因並不是十分清楚,相信與某些平滑肌細胞對雌激素特別敏感而導致。因此在受到雌激素刺激後會特別加速成長,演變成肌瘤。由此推論,當女性到了更年期後,肌瘤很多時都會因雌激素逐漸衰退而慢慢縮小。

長在不同位置 出現徵狀有別

大部分子宮肌瘤並沒有徵狀,也毋須治療,通常在接受定期婦科檢查時才被發現。但根據肌瘤大小及數目,以及生長在子宮上不同位置,可能出現不同徵狀,常見徵狀包括:

1. 經血過多、有血塊、貧血

2. 經痛、性交疼痛

3. 壓迫性徵狀:肌瘤太大可能會壓迫膀胱或直腸,導致尿頻/解尿困難、頻頻有便意/便秘、腹部隆起或下墜感

4. 下腹急性痛楚:如肌瘤發炎,或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損壞,或扭轉引致劇痛

5. 不育:視乎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形狀和內部情况,影響小部分女性難以受孕。但子宮肌瘤引起不育機率不高於3%,所以不育女性要徹底檢查不育原因,才可把不育問題歸咎於肌瘤。

子宮肌瘤|醫學滿東華:子宮肌瘤多屬良性
經痛要留意——子宮肌瘤常見徵狀為經血過多、有血塊、貧血、經痛、性交疼痛等。(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與疾病無關,baona@iStockphoto)

引致癌症罕見

若肌瘤沒引起病徵或不適,毋須治療。定期覆診接受超聲波掃描監察,等收經後,肌瘤可自動縮小。但如肌瘤導致經血過多或貧血,一般可以用止血藥、黃體素或避孕藥來調整。如有貧血,就須補充鐵質。除非藥物控制不理想,或肌瘤太大引起壓迫性徵狀,大部分肌瘤是沒必要手術切除。手術可分單純切除肌瘤或全子宮切除,視乎患者有沒有生育計劃。只有全子宮切除才可完全根治子宮肌瘤,不會復發。一般而言,絕大部分子宮肌瘤是良性。由子宮肌瘤引致癌症是十分罕見,機率為0.5%。

文:李天惠(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婦女健康)醫生)

]]>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www.afterroberto.com/%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9%9d%a0%e6%8b%96%e6%87%89%e5%b0%8d-%e5%b0%8f%e5%bf%83%e8%ae%8a%e6%83%a1/ Tue, 07 Jul 2020 09:05: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310 【明報專訊】香港每4個女性便有1人患上子宮肌瘤,不少患者飽受「血崩」煎熬,甚至貧血、暈眩、尿頻、凸肚腩。然而,超過50%患者卻毫無徵狀,肌瘤隨年月增大而渾然不知。而一直被認定為良性的子宮肌瘤,近年醫學界發現有「變惡」風險。
患上子宮肌瘤,是否必須手術切除子宮?還是等到更年期,肌瘤就會消失?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Kamonchai Mattakulphon@iStockphoto)

◆鍾:鍾澤鏘(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阮:阮邦武(婦產科專科醫生)

誰是高危族?

問:子宮肌瘤成因為何?

鍾:子宮肌瘤即長在子宮的纖維瘤,多屬良性,高危年齡層為40至50歲,不過亦有年輕化趨勢,臨牀不時遇到30歲或以下的患者。病因不明,但已知會受雌性激素刺激而生長,例如患有子宮肌瘤的病人懷孕,肌瘤會因體內雌激素上升而增大,產後多數會縮小;若病人隨更年期停經,肌瘤有可能隨雌性激素下降而停止生長或縮小。其他高危因素包括肥胖、月經初潮較早(如早於11至12歲以前),或有家族病史。

子宮肌瘤可生長於子宮內外不同位置,子宮最外層叫漿膜,漿膜下的子宮肌瘤可向外生長,甚至生上腹腔,壓迫其他器官;還有生於肌肉層,以及子宮內膜下、於子宮內腔生長的肌瘤(見圖1)。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圖1(明報製圖)

尿頻、凸肚、腰痛都關事?

問:子宮肌瘤有何徵狀?

鍾:患上子宮肌瘤,不一定有明顯病徵;一般因應肌瘤大小、數目、位置而出現不同病徵,大致分為3類:

‧月經問題:月經血量增加、有血塊,甚至血流不止、月經日數增長。可能引致貧血,因而頭暈、氣喘、心跳加速、長期疲倦,亦可能出現經痛

‧其他器官病徵:當子宮肌瘤太大,壓到附近的器官或組織,可引致不同病徵,例如下腹受肌瘤影響而隆起,引起腰背痛;如壓到膀胱,會有尿頻或小便困難;如壓到腸道,則可能有便秘

‧生育問題:小部分子宮肌瘤會影響生育,可能出現早產、流產或胎位異常等情况

家庭醫生會診斷子宮肌瘤大小,處方藥物紓緩病徵;若發現子宮肌瘤太大、生長異常快速,或病徵太嚴重、藥物效果不理想等,便會轉介婦產科。

陰道超聲波檢查夠仔細?

問:如何診斷子宮肌瘤?

阮:由於大部分子宮肌瘤均無徵狀,不少病人在身體檢查或因某些原因接受掃描檢查時才發現。診斷子宮肌瘤,婦產科醫生會初步為患者做婦科檢查,包括陰道及盆腔檢查;若醫生能從腹部觸診中摸得到,肌瘤可能已撐到子宮大如懷孕3個月。

至於確診子宮肌瘤,則要靠超聲波檢查,可即時知道結果。檢查方法有多種,可在腹部或經肛門進行,適合因未有性生活或子宮肌瘤太大,未能接受陰道超聲波檢查的病人。不過,大部分婦科醫生會採取經陰道超聲波檢查,因為較接近子宮,影像會更大及清晰,小至0.5厘米的肌瘤都診斷得到,同時可檢查卵巢情况。至於位置較隱蔽的子宮肌瘤,則可透過喉管在宮腔注入生理鹽水,再用超聲波探測宮腔內的肌瘤。若單靠超聲波做不到確定的診斷,則可考慮其他的造影,如磁力共振。

子宮肌瘤靠「拖」應對 小心變惡
(林若勤攝)

只切肌瘤保子宮難斷尾?

問:如何治療子宮肌瘤?是否要做手術切除子宮?

阮:如肌瘤不大、沒有徵狀,不一定需要做手術。但子宮肌瘤一般會隨時間慢慢變大,所以必須定期監察,當愈來愈大或出現徵狀時,就要考慮治療。

治療上,目前沒有藥物可令肌瘤永久消失或縮小。若經血過多而情况不太嚴重,醫生會處方止血藥、荷爾蒙藥控制經期,但若有血崩,甚至引致貧血,則建議手術處理。另外,不少患者因肌瘤令盆腔出現壓迫感、下墜及脹痛,或有小便問題、受孕困難、流產風險,亦需考慮手術。

手術治療,最有效方法是切除子宮,可根治子宮肌瘤,不會復發;但切除子宮後不會再有月經,亦不可能懷孕,因此不適合年輕或有生育意願的女性。這情况可考慮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但有以下注意:

‧若保留子宮,徵狀未必完全改善,復發率約15%至27%

‧多發性子宮肌瘤無法完全割清,剩下肌瘤有可能繼續生長,復發率約30%至50%

‧子宮肌瘤數目愈多、愈大,手術風險較高,或會因止血困難而可能要切除子宮

‧割去子宮肌瘤後,子宮宮壁會有傷口,懷孕時傷口有可能爆裂,尤其是由外層至宮腔較深的傷口,風險更大,醫生多建議這類女士剖腹生產。但整體而言,導致懷孕時子宮傷口爆裂只屬少數,少於100分之1。

不論切除子宮抑或子宮肌瘤,都可以微創手術,傷口較小。

微創取惡瘤有擴散風險?

問:子宮肌瘤可危及生命?會否變為惡性腫瘤?

阮:當子宮肌瘤愈來愈大,不僅令肚腩突出,影響儀容,亦可能壓到輸尿管令腎腫脹,破壞腎組織引致腎衰竭;甚或肌瘤壓住尿道出口,致排尿困難;嚴重者,肌瘤壓住盆腔,影響血液循環,引起腳腫,甚至深層血管栓塞,導致肺栓塞,可危及生命。

近年不少文獻證實,不是所有子宮肌瘤都屬良性,惡性機率佔1500分至2000分之1。所以,當發現子宮肌瘤出現特別或新的徵狀,應及早考慮手術。就發現子宮肌瘤癌變風險,醫學界對微創手術亦出現爭議。幾年前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警告,微創手術使用粉碎器將肌瘤切碎取出會帶來風險,萬一肌瘤為惡性,此舉可令癌細胞擴散。此後2至3年間,美國做子宮肌瘤微創手術的數字大為下跌,採取傳統手術的數字上升,但手術風險、併發症增加,因傳統手術後傷口爆裂、發炎,或影響腸胃問題的風險較大。所以現時不少醫生做微創手術時,先將肌瘤放入一個袋內才切碎,再經小傷口取出,此舉雖令手術難度增加,但較為安全。


知多啲:怕開刀等收經 捱痛添風險

對付子宮肌瘤,不少女士不想「捱一刀」,希望拖延至更年期,肌瘤隨雌激素下降而萎縮,這方法可行嗎?

婦產科專科醫生阮邦武指出:「曾有病人為等收經而延誤做手術,未等及收經,肌瘤卻變大了,增加手術難度及風險。」的確有部分病人收經後肌瘤縮小,但亦有患者肌瘤沒有縮小;若日後因不明原因而變大或出血,依然須靠手術處理。加上更年期有人較早、有人較遲,若病人本身病徵嚴重,每個月都在忍受痛苦,「等收經」實在不智。

此外,怕手術的患者,有人會考慮保守治療,如子宮動脈栓塞術,堵塞子宮兩條主要動脈,令肌瘤缺血而縮小及壞死;另一種方法是利用聚焦超聲波消融子宮肌瘤。但這些方法只是控制徵狀,不會移除肌瘤,肌瘤多數會隨時間再生長,有可能仍需手術處理。

為及早發現問題,建議女性自25歲,或開始有性生活後,便要定期做婦科檢查,提防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卵巢瘤等早期徵狀不明顯的婦科疾病,及早診治。

文:吳穎湘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40至50歲為高危層 有年輕化趨勢

多因素主導病徵 月經異常最普遍

先做婦科檢查 多以超聲波確診

治療以手術為主 子宮切除可根治

子宮肌瘤繼續生長 過大影響其他器官

]]>
【女性健康】生育黃金期常見婦科病 懷孕時有子宮肌瘤 割唔割好? //www.afterroberto.com/%e7%94%9f%e8%82%b2%e9%bb%83%e9%87%91%e6%9c%9f%e5%b8%b8%e8%a6%8b%e5%a9%a6%e7%a7%91%e7%97%85-%e6%87%b7%e5%ad%95%e6%99%82%e6%9c%89%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5%89%b2%e5%94%94%e5%89%b2%e5%a5%bd/ Mon, 02 Dec 2019 06:28: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592
圖2之1
(資料圖片/FancyTapis@iStockphoto/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女性生育黃金期常見的婦科病。年紀愈大,發病率愈高。由於徵狀不明顯,不少人做產前檢查時才驚覺「買大送細」,發現子宮長有纖維瘤或瘜肉。

現今女性遲婚,生育年齡亦一併推延,子宮肌瘤愈來愈普遍。雖然微創手術愈趨成熟,但仍無法處理太大的肌瘤,需要開刀切除,風險亦相對提高。因此定期婦科檢查,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最能對付子宮肌瘤。

一旦懷上寶寶才發現有子宮肌瘤,一般會留待分娩時才一併處理。那麼,子宮肌瘤對懷孕甚至餵哺母乳會有什麼影響?這是很多患者關心的問題。最常見情况是:肌瘤阻礙胎位令胎兒無法轉頭;懷孕期間肌瘤增大令孕婦感到痛楚;分娩時即使肌瘤沒有造成阻礙,產後子宮收縮亦會變得較差,影響復元。

緊密觀察
緊密觀察——懷孕時子宮充血液相當充沛,若冒然切除肌瘤,手術過程中容易造成大出血;加上生產後,肌瘤通常會縮小,因此建議追蹤觀察。(資料圖片/設計圖片)

未生育 遺傳 肥胖風險高

子宮肌瘤是從子宮肌肉長出來的纖維瘤,出現風險與年齡息息相關,平均六成45歲以上女士曾經或正長有子宮肌瘤,而35歲以下女士只有三成。雖說成因不明,但從未曾生育、有家族遺傳、本身有高血壓、肥胖等都是高危因素。過往研究亦發現,黃豆類如豆漿、醃製食物及咖啡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女士一般在以下兩種情况下發現患上子宮肌瘤:一是月經過多,導致貧血求醫而發現;另一是從無不適、無明顯病徵,有小肚腩但誤以為是肥胖所致,直至接受體檢或產前檢查才驚覺子宮一直長有纖維瘤。部分患者按肚時會感到有小硬塊,小部分嚴重患者會感到下腹有下墜感、痛、小便頻密或大便時較辛苦。

可致子宮內出血或不育

月經期間,子宮會正常收縮。若子宮內長有肌瘤就有可能阻礙收縮。肌瘤長在子宮腔內,容易引致大量出血,亦有可能阻礙輸卵管導致不育。至於懷孕後才發現的患者,醫生更要小心監察肌瘤於懷孕期間的生長速度和大小。

今年發表的醫學研究,追蹤了175名處於生育年齡、被診斷有子宮肌瘤後一年內懷孕的婦女。她們每3個月接受跟進,直至產後6個月為止;其間她們都沒有急性切除子宮肌瘤的需要。結果發現,第一孕期(懷孕首3個月)子宮肌瘤直徑比懷孕前大,懷孕前中位數為22毫米、第一孕期35毫米;第二孕期(4至6個月)轉趨穩定,中位數為36毫米;第三孕期(7至9個月)亦趨穩定,中位數為37毫米;產後6個月子宮肌瘤則會收細,中位數大幅下降至14毫米,比懷孕前還要小。研究更發現,母乳餵哺對子宮肌瘤有抑制作用。此研究結果有助醫生處理相同個案時作為參考。

對付子宮肌瘤,定期檢查十分重要。一旦太遲發現,或會因肌瘤長得太大而無法接受微創手術,創傷及手術風險亦相對增加。醫學界雖然並沒有設下檢查的指引,但女士們應該定期接受婦科檢查,當發現有肌瘤,要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並減少攝取雌激素含量高的食物,如雞皮、黃豆及豆漿等。如月經長期過多以至影響生活,也應及早接受詳細婦科檢查,利用超聲波儀器檢查是否長有子宮瘜肉或肌瘤。

手術選擇:瘤細可用微創 少痛楚不留疤

子宮肌瘤大小並無特別指向,一般年輕時發現的較小。做手術與否需視乎肌瘤位置,若長在子宮內腔,即使體積小也容易影響月經;若肌瘤長至逾4厘米,就要考慮切除。

肌瘤大小、位置及徵狀,還有變癌風險和生育意向,都是手術與否的考慮因素。若屬於內腔肌瘤,會引致經量較多,亦增加小產風險。若子宮內壁長出子宮內膜瘜肉(即細小良性腫瘤),同樣會引起經血增加及不正常月經出血。一般手術可用宮腔內窺鏡,把鏡頭伸到子宮內,當見到子宮肌瘤或瘜肉便直接用手術電刀等儀器切除或削平,不會有傷口。這技術逐漸成熟,在國際上廣泛採用,不單可以減少痛楚,比起傳統手術,對外觀影響較小。最近醫學界亦嘗試利用HIFU(高效聚焦超聲波)達至治療效果,提供多一種選擇。

若長在子宮肌肉內或子宮黏膜外的肌瘤,則視乎不同位置和患者情况,可選擇開刀或微創。若患者已接近更年期又無生育計劃,可考慮切除肌瘤或把整個子宮切除;另外也要視乎肌瘤大小,較大的肌瘤要在子宮開刀,切出肌瘤後再把傷口縫合;子宮肌瘤直徑不大於12厘米則可選擇微創手術,將肌瘤削平。若不計劃生育,亦可用方法短暫阻塞子宮血管,有效令肌瘤縮細八成。

近年微創手術愈見精湛,但只適用於子宮肌肉內及子宮壁外的肌瘤。手術最初為多孔微創手術,肚臍有1厘米傷口,再加附近有3至4個約0.5厘米的傷口;至後來發展單孔微創,只需在肚臍開2至3厘米傷口,視乎醫生的技術和肌瘤的大小,縫合起來近乎見不到傷口。

文:李文軒(婦產科專科醫生)

編輯:陳志暘

]]>
健康新知:不煙不酒 乳癌為何選中我? //www.afterroberto.com/%e5%81%a5%e5%ba%b7%e6%96%b0%e7%9f%a5-%e4%b8%8d%e7%85%99%e4%b8%8d%e9%85%92-%e4%b9%b3%e7%99%8c%e7%82%ba%e4%bd%95%e9%81%b8%e4%b8%ad%e6%88%91%ef%bc%9f/ Tue, 08 Oct 2019 05:55: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16
健康新知:不煙不酒 乳癌為何選中我?
大壓力增風險——長期感到大壓力是乳癌發病誘因之一。(undefined undefined@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粉紅10月,是每年一度「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婦女最常見癌症,位列香港婦女致命癌症第3位;香港女性平均每15人有1個於一生中患上乳癌,確診年齡中位數為56歲。

Why me?是不少乳癌患者的疑問。

「Why me?我無家族史,不煙不酒,飲食均衡,為何乳癌選上我?」陳小姐,40歲,未婚,從沒有考慮生兒育女;她是公司高層,每天辛勤工作,平日亦注重飲食健康,說到壞習慣,便是缺乏運動和睡眠時間較少。一個沒有不良嗜好的事業女性,在一次定期乳房檢查時發現罹患乳癌,晴天霹靂,難以接受。無奈的是,癌症本來就不一定有迹可尋。

女強人高危? 壓力大運動少增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6年有4108宗女性乳癌發病個案,同年有702名女性死於乳癌,分別佔癌症總數26.6%及12.2%。除了家族史,缺乏運動、飲食西化、遲婚和遲生育都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過往有研究顯示,婦女一生人經歷多於521個月經周期,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1.5倍,因為每次月經來潮,荷爾蒙刺激乳腺。

另有研究指高學歷女性的乳癌發病率亦特別高,值得關注的是,長期壓力也是乳癌誘因之一。以陳小姐為例,她要應付龐大工作量,每天工作15小時亦非罕見,即使沒有不良嗜好,但長期受壓,加上沒有時間做運動和睡眠,都間接增加患上乳癌風險。

近半體檢發現 四成無病徵

不過,隨着港人對定期身體檢查的意識提高,很多時無病徵的早期乳癌亦能及早發現。要知道,近一半乳癌個案是在體檢時發現,而且約40%乳癌並沒有病徵。一旦發現乳房有異、出現硬塊、皮膚紅腫,以及乳頭分泌帶血等乳癌徵狀,便應及早求醫並接受乳房造影等相關檢查。

一般來說,醫生會有個「分數表」,以鈣化點密度來評分,並建議病人下一步該怎樣做。1至2分屬良性纖維瘤、周期性乳房變化等良性問題,不用過分擔心;3分亦屬良性,但病人需要每半年檢查,密切觀察;4分便需要接受影像性檢查和抽針檢查,抽取乳房組織細胞或活組織,以確定組織屬良性還是惡性。

乳腺異型增生 跟乳癌只差一線

另一方面,不少女性檢查時發現有乳腺非典型性增生,這跟乳癌只是一線之差,不正視的話,最終亦會演變成乳癌。乳腺非典型性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或異型增生,是一種病理診斷,指的是上皮細胞異乎常態的增生,表現為增生的細胞大小不一,形態多樣,核漿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細胞排列較亂而且細胞層次增多,可視為「癌前病變」。面對乳腺非典型性增生,一般建議視作腫瘤來處理,把增生部分切除會較理想,以防止日後變成乳癌。

不論乳腺非典型性增生或乳癌,外科手術為第一步治療。外科手術可分為局部切除及全乳房切除。若是較小的乳癌腫瘤,可考慮局部切除手術,只把腫瘤及附近乳腺切除,增加保留乳房的機會,減少對病人生活質素的影響。但是,病人於局部切除手術後必須配合輔助電療或放射治療。而腫瘤較大、年長病患或會因身體狀况等不同原因未必完全適合接受電療,故醫生會建議病人接受全乳房切除,避免手術後的附加治療加重病人負擔。不過全乳房切除,又或局部切除配合輔助電療,其治病效果及存活率也是相同,須考慮腫瘤的大小和分佈而決定。

按摩飲豆漿預防? 無科學根據

正確的乳癌知識亦十分重要,可避免延誤醫治。不少女士誤以為定期按摩乳房可防止硬塊增生,或多飲豆漿可防乳癌,其實都沒有科學根據。沒錯,多自我檢查有助發現乳癌,但不代表可防止乳癌發生。而正確檢查乳房時間應是經期後3天進行,要站着或仰卧,檢查乳房有否硬物、乳頭有否出血及淋巴是否腫脹。若發現硬物兩星期後仍沒有消失,便應盡快求醫。

另一方面,年紀愈大患乳癌的風險亦會愈大,建議更年期婦女服用荷爾蒙補充劑,應與醫生詳細商討以平衡罹患乳癌、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文:英偉亮(外科專科醫生)

]]>
醫學滿東華﹕乳房X光造影數碼化 更易偵測病灶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5%ad%b8%e6%bb%bf%e6%9d%b1%e8%8f%af-%e4%b9%b3%e6%88%bfx%e5%85%89%e9%80%a0%e5%bd%b1%e6%95%b8%e7%a2%bc%e5%8c%96-%e6%9b%b4%e6%98%93%e5%81%b5%e6%b8%ac%e7%97%85%e7%81%b6/ Tue, 02 Jul 2019 05:00: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081 【明報專訊】又到兩年一度的乳房檢查,我雖身為乳房放射師,但跟常人一樣,都會想逃避。經常和女士們分享說,對發明乳房X光造影(Mammography)的外國醫生,既要感謝他救了千千萬萬的婦女,但更多婦女卻要受此痛苦的檢查所煎熬。

醫學滿東華﹕乳房X光造影數碼化 更易偵測病灶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liza5450、Lin Shao-hua@iStockphoto)

 

幸好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近20多年科技躍進,雖然乳房仍離不開被夾,但痛苦已稍為減輕,影像更清晰可讓放射科醫生作出更詳盡及準確分析。近年3D造影的出現最令婦女受惠,夾的程度稍減之餘,也可避免因組織重疊而需增加拍照,減少被夾的次數。希望科技繼續幫助我們找到其他既準確又無痛的檢查,讓更多婦女得到乳癌篩檢的好處。

 

檢查方法互補不足 準確診斷

由於香港政府沒有推行全面乳癌篩檢,婦女需自己付錢。而所謂篩檢,是為沒有徵狀的人士做檢測,希望及早找出患者或有較高風險的人。東華三院於1990年開始的婦女普查計劃,提供大型乳癌篩檢服務,近年亦陸續有其他的乳健檢查計劃加入乳癌篩檢,漸漸受更多婦女接受。

隨着科技進步,乳癌篩檢包括乳房觸診、乳房X線攝影、超聲波、磁力共振等檢查方法,每項都有其獨特性,互補不足才能作出準確診斷。一般來說, 乳房觸診、乳房X光造影及輔助超聲波檢查,仍然是世界主流的常規篩檢早期乳癌的方法。

乳房X光造影是利用低劑量的X光,偵測各種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有助發現早期乳癌,特別是早期乳癌伴隨的鈣化點,在篩檢早期乳癌仍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其他乳房影像檢查之間比較的標竿。超聲波能在偵測到陰影時,協助分析陰影的特性,如水囊、纖維瘤等。磁力共振則可以為高危的年輕女士作早期的乳癌篩檢,以及為有懷疑的病灶作更深入的檢查,然而需時較長及需要注射顯影劑,收費亦較高。

 

影像即時傳送、儲存及放大

早年的乳房X光造影是用菲林攝影,解像度及質素受到攝影及冲曬技術所局限,檢查時間亦因要等候冲曬而加長,更會有冲壞的危險。菲林的保存會受環境因素影響而不能長久,令審視及覆核新舊病灶時帶來困難。

2000年代,乳房X光造影全面數碼化,影像可以即時傳送、儲存及放大,後期加工令其更清晰,令病灶更容易偵測;再加上有電腦輔助偵測系統(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由軟體搜尋影像中可能是腫瘤的陰影、腫塊或鈣化點,在可疑區域做記號,提醒放射科醫生多加檢視。3D乳房X光造影更將乳房X光造影推向新領域,用同一放射劑量便能拍攝出多張一毫米的斷層影像,令以前乳腺組織重疊的問題迎刃而解,特別適合年輕及東方女性。

文:蕭永碧
(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放射科項目經理、香港放射師學院院士)

]]>
乳癌微創手術 滅腫瘤保乳房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5%be%ae%e5%89%b5%e6%89%8b%e8%a1%93-%e6%bb%85%e8%85%ab%e7%98%a4%e4%bf%9d%e4%b9%b3%e6%88%bf/ Mon, 05 Nov 2018 07:1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615 【明報專訊】乳癌是女士最常見癌症,2016年有4108名女士患上乳癌,死亡人數為702人,這兩組數字意味着很多病人得到有效治療,保住性命。

 

乳癌微創手術 滅腫瘤保乳房
針無兩頭利?——乳癌切除手術保住病人性命,但失去乳房卻對女士造成心理影響。(Tharakor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手術是乳癌的關鍵治療,無論是接受全乳切除或局部切除的病人,都擔心影響外觀,部分人更因而失去自信。

乳癌微創手術,消滅腫瘤保留乳房,同時兼顧病人傷口和心理「微創」。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乳癌是女性癌症的榜首,而且發病人數不斷上升,2006年新症人數2584,至2016年新症人數為4108。45至64歲為發病高峰期,定期檢查乳房對女性十分重要。一旦發現乳房有硬塊,乳房皮膚紅腫,乳頭出血或異常分泌等徵狀,應及早求醫(詳見配稿)。醫生會為病人臨牀檢查,如有懷疑會安排影像掃描檢查和抽針作病理化驗,以確診屬良性還是惡性。大多數的乳房腫塊屬良性,如纖維瘤、水囊等。

 

非切除愈多存活率愈高

一旦確診為乳癌,病人該如何是好?

外科為第一步治療,手術分為局部切除及全乳切除。早期乳癌,病人不論全乳切除,或局部切除配合輔助電療,治病效果及存活率相同,不會「切得多,存活率就高一點」。因此,選擇哪一種手術的考慮重點,是腫瘤大小和分佈,以及病人意願。乳癌腫瘤小,相對保留乳房的機會及治療效果較佳。至於希望保留乳房的病人,由於局部切除手術必須配合放射治療才有效,有些病人因為較年長或身體狀况等不同原因,未必適合接受電療,醫生就會建議全乳切除,避免手術後的輔助治療加重病人負擔。

 

傷口小 無阻清除癌細胞

無論是全乳或局部切除,傳統手術切口較大,約4至5厘米,康復時間較長;即使是局部切除,胸口疤痕也會影響病人的心理。新的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Endoscopic Assisted Breast Surgery,簡稱EABS)可切除全乳或局部乳房,傷口相對小,約2至3厘米,復元較快,而且不影響清除癌細胞。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分兩個階段,先從腋下進行乳腺分離,再在乳暈旁做錐形乳房切除:

腋下——先從腋下做約3厘米的切口,並延伸到胸大肌,以內窺鏡沿胸大肌將乳腺組織分離;腋下傷口可同時做前哨淋巴切除

 

乳癌微創手術 滅腫瘤保乳房
(明報製圖)

 

乳暈旁——第二階段要從乳暈旁開弧形切口,利用內窺鏡沿皮下將乳腺組織分開,一直延伸至胸大肌前,將乳房切除

 

關於這手術的成效和復發風險,台灣有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研究小組於2009年5月至2014年12月期間收集了台灣90%以上的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數據,包含病人臨牀病徵、乳房切除手術種類、手術情况、康復時間及復發率等加以研究並發表文獻。研究中292名女性乳癌病人共進行了315次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病人平均腫瘤大小為1.8至2.2厘米,當中23.3%病人出現淋巴結轉移。26%的病人接受了內窺鏡輔助保留皮膚的乳房切除手術,74%的病人接受了內窺鏡輔助乳頭保留乳房切除術。

 

加快復元 復發率相若

研究顯示,為保留乳房,內窺鏡輔助乳房手術所花的時間會較傳統手術長,但傷口小。

或許病人會擔心:「傷口小,腫瘤切得乾淨嗎?」研究小組追蹤病人手術後3.3至68.6個月(中位數為26.8個月),約1%病人復發,死亡率為0.3%。復發率與傳統手術相若,「傷口小」不會增加復發及死亡率。有15.2%的病人出現併發症,但屬輕微且與傷口有關,如感染、炎症。

 

乳癌微創手術 滅腫瘤保乳房
(明報製圖)

 

乳癌徵狀

90%乳房腫塊都是女士自己發現,定期自我檢查,是早期發現的最佳方法。乳癌常見徵狀包括:

  • 乳房出現腫塊
  • 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
  • 乳房或腋下持續不適或疼痛
  • 腋下有新增硬塊或皮膚變厚
  • 乳房大小及形狀改變

如出現上述任何徵狀,就要及時求醫。

 

資料來源:衛生防護中心

 

乳房自我檢查三部曲

1、站在鏡前,舉高手,觀察:

皮膚:有否異樣、皺紋、凹凸不平、不正常的泛紅等顏色轉變。

乳頭:有否異常情况,如形狀改變、結焦、疼痛或泛紅。留意乳頭有無血迹或擠壓下會否流出異物。之後把手掌放在臀部向下壓,拉緊胸肌,觀察乳房有否下陷。

2、可站立或仰臥,舉起右手,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無名指放在右側乳房,由腋下位置開始,由外至內打圈輕按整個乳房,其間留意有沒有硬塊或不正常的痛楚。換邊再做。

3、和以前比較,乳房的大小及形狀有否不正常變化;比較左右兩邊乳房,有否異常變化。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基金會

 

文:英偉亮(外科專科醫生)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