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精神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9 Nov 2024 04:47: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精神健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5%bc%b7%e8%bf%ab%e7%97%87%e6%82%a3%e8%80%85%e9%87%8d%e8%a4%87%e6%83%b3%e6%b3%95-%e9%87%8d%e8%a4%87%e8%a1%8c%e7%82%ba%e7%b4%93%e5%85%a7%e5%bf%83%e7%84%a6%e8%ba%81-%e7%84%a6%e6%85%ae%e6%a0%b9%e6%ba%90/ Tue, 19 Nov 2024 04:47: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11

【明報專訊】「強迫症」這個中文譯名,有點以偏概全,令外界感覺其徵狀相當可怕。此症英文名是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簡單而言,是由重複思想(obsessive thoughts)及重複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兩部分組成。患者因為有重複想法(如害怕污糟或物件不對稱等),需要透過相應重複行為(如重複洗手或排列物件),紓緩內心的焦躁與不安。值得留意的是,重複行為並不僅限於洗手、冲涼或其他與健康衛生相關的舉措。患者的行為模式及種類非常多樣化,包括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抄寫、心算、祈禱等。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患者的重複徵狀,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透過重複行為紓緩內心的焦慮與不安。(設計圖片,Kudryavtsev Pave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強迫症=重複思想+重複行為 行為模式多樣化:洗手、檢查、抄寫

從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角度解釋,任何精神病徵狀,對當事人而言都有存在意義及價值,是他們應對惡劣狀况與高度壓力時所作的回應。因此,面對強迫症患者,助人者與身邊人不宜只聚焦於病徵,而是要了解他們過去經歷或現在處境。

以我讀大學時重複抄筆記為例子,當年大學尚未電腦化,我因擔心筆記內容不齊全及排序無條理,影響之後複習,於是一次又一次重抄筆記,有少少瑕疵也不滿意,要抄4、5次方才罷休。此外,我亦會不斷覆核文件與功課,出門後不時折返檢查有沒有關門。

另外,我接觸過一個年輕個案,他曾被父母送往內地居住2、3年,返港後擺脫不到被遺棄的感覺,會不斷重複洗衫及不同清潔行為,就像要洗走罪孽,讓自己舒服些。

強迫症患者重複想法+重複行為紓內心焦躁 身邊人同找出焦慮根源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重複行為不限於洗手,也可能重複檢查、說話、排列文件、心算、祈禱等。(Pranay Chandra Singh@iStockphoto)

重複徵狀非洪水猛獸 患者多處事認真、力求完美

想一想,我和這名年輕個案的重複想法及行為,都是由心而發,屬於自發行為,可以解讀成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方法。再說,相關行為雖然構成困擾,但我們至少能夠維持學習、工作以至社交等,生活功能未至嚴重受損。當事人在重複思想與行為困擾下仍然奮力掙扎,維持正常工作與作息,這也反映了人的堅韌。

由此可見,重複徵狀並不是洪水猛獸,當事人呈現的性格,更多屬於處事認真、注重細節,甚至力求完美。他們甚至可以在自己專屬範疇取得不錯成就,英格蘭前足球明星碧咸便是表表者。

重症增頻率力度 干擾生活陷惡性循環

當然,若重複想法及行為未及處理,或當事人面對壓力增加,就有可能發展成重症;即重複行為已不足以紓緩焦慮,需要增加頻率與力度,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干擾作息生活,甚至陷入失學失業等狀况。

藥物以外  與患者找出焦慮不安根源

說到底,重複思想及行為是人受壓或面對逆境時所作的回應,求醫和用藥有助紓緩病情,但與患者一起回顧及探索過往經歷,找出焦慮與不安根源更為重要。有些時候,若壓力來自家人,後者更要調校相處或管教方式,從根本處為當事人鬆綁。

知多啲:面對嚴重強迫症患者 身邊人共情同理 勿催逼治療

強迫症若進入嚴重狀况,患者就像被重複徵狀吞噬,陷入不能自拔的狀態。這時候,家人切忌給予壓力,催逼治療以求盡快減少重複行為。因為這樣只徒添患者壓力,甚至令他們自責,更難從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再者,緊張的家庭氣氛和爭拗,對改善病情也沒有幫助。


相關閲讀: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患者怕停止重複行為帶來「災難」

表面上,重症患者好像活在自己世界中,抗拒改變,但只要細心了解,其實他們都想走出來,只是害怕停止重複行為會帶來「災難」,例如因清潔衛生不徹底導致感染惡疾,因此無法踏前一步。 與重症患者相處,說教與施壓並沒有用,最重要是共情同理,讓他們感到有人理解自己的痛苦。另外,要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讓他們按照個人步伐慢慢走出來;過程中,患者若能維持個人興趣或喜好,焦躁情緒得到短暫放鬆,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發掘患者內在能力 個案聚焦重視工作 增求變動力

另外,助人者運用優勢觀點(strengths perspectives)協助患者探索對未來期盼,或聚焦於他們重視的東西,也可增加求變動力。優勢觀點是美國社會工作學者在1980年代提出,強調以正面角度看案主,探索並發掘他們內在能力與外在資源。我遇過一名中年男士,非常重視自己的工作,認定工作是他的個人價值;當重複檢查與清潔行為嚴重干擾工作,他便開始嘗試減少重複行為,努力克服引致的焦慮恐懼。

套用這患者的說話,他成功從人生谷底中反彈,過程中甚至沒有倚賴藥物,展現了人的韌力。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83%85%e7%b7%92%e9%80%9a-%e7%86%b1%e7%b7%9a-%e9%9a%94%e7%a9%ba%e6%80%a5%e6%95%91-%e8%81%86%e8%81%bd%e5%9b%b0%e6%93%be/ Tue, 12 Nov 2024 08:36: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71 【明報專訊】政府推出的「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去年底啟用,營運機構利民會接受本報專訪稱,截至今年9月底熱線接聽9.2萬宗來電,平均每日約340宗,熱線側重「傾偈」,向情緒受困者提供社交支援,回歸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對談,「可以有一個真人耐心聆聽,一起渡過呢個難關」。利民會總幹事黃建隆希望日後能恆常化服務,說見證港人更願意傾訴情緒,希望情緒通能連結彼此,守望相助。(明報記者 楊晨)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去年底啟用的「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營運機構利民會稱截至今年9月底收到約9.2萬個求助來電。該會總幹事黃建隆(左)說,情緒通強調「傾」,希望透過直接對話連結彼此,資深接聽員KK(化名,右)則形容自己是「情緒急救員」,即時包紮來電者的情緒傷口,並用溝通及關係提供情緒支援。(黃志東攝)

「情緒通」日均接340來電 常見精神困擾:家庭、身體、壓力

「傾吓,好嘛?」是情緒通的宣傳標語。黃建隆多次強調熱線最主要透過「傾偈」提供情緒支援,每日來電高峰期為下午5時至晚上11時,最常見來電原因為精神困擾,其他包括家庭關係、身體狀况、工作壓力、遭受親友離世或移民等生活變故。

下午5至11時來電高峰 340宗轉介社區中心社署醫局

情緒通會適時向來電者提供社區資源或服務等資訊,亦會轉介有需要個案至中長期的精神健康服務跟進。自去年12月27日啟用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熱線接聽9.2萬宗來電,並以書面形式轉介340宗個案至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社署照顧者支援熱線、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及非政府機構等。另有6宗需警方跟進的危急個案,如來電者出現企跳等自殺行為。

情緒通標誌為一條線串起兩個聽筒,分別代表接聽員和來電者。情緒通可同時接聽最多6條線路來電,並可因應情况調配人手以同時接聽最多30條線路來電。利民會稱,接聽員需接受30小時培訓,亦會在兩名督導的指導下接聽來電,督導亦會對部分個案初步評估,提供更深度支援。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會適時向來電者提供社區資源或服務等資訊,亦會轉介有需要個案。(pexels。圖片僅供參考。)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接聽員:首要「止血」穩情緒 避免說「唔好咁諗」

KK(化名)2016年起任利民會熱線「即時通」接聽員,9月以資深接聽員身分加入情緒通,他說培訓時會設置不同場景並角色扮演,模擬不同類型求助,接聽員亦會定期討論來電個案及支援方案。

「情緒急救員」,KK如此形容自己的角色。他說接到來電第一件事就是穩定來電者情緒,「喺佢情緒最辛苦嘅時候,我哋先簡單包紮住佢先,等佢止咗血」,而接聽員最重要是接受來電者情緒,並做好承受情緒的準備,盡量避免「唔好咁諗」之類的字句。

KK說,熱線強調以人為本,「唔係用藥物去處理好多嘢,係用關係同溝通」。黃建隆說過去數年受疫情等不同限制影響,人與人的關係有所疏離,希望情緒通能促進人與人的對話,「如果我哋可以直接對話,就多一啲了解,少一啲批判,希望可以做到守望相助」。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近年港人趨願「多講一啲」

利民會2011年起提供24小時精神健康支援熱線,直至情緒通啟用,黃建隆說公眾精神健康意識逐漸提升,港人由「有啲唔願意講自己嘅情緒狀况」到「願意多講一啲,亦留意多一啲身邊人」。

他提及利民會營運情緒通熱線合約期為18個月,強調市民對情緒通需求不小,希望能恆常化服務,並透露正與政府研究更好地銜接地區康健中心等基層醫療服務。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6%97%a5%e8%a1%8c%e8%90%ac%e6%ad%a5-%e6%b8%9b%e5%bf%83%e8%a1%80%e7%ae%a1-%e4%ba%8c%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7%99%8c%e7%97%87-%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31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2 市民生活繁忙,不少人沒時間進行運動,甚至須長期久坐,導致體能活動不足。體能活動不足和久坐時間過長,均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癌症等非傳染病的風險。(編按:步行是一項既簡單又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如何逐步建立步行的習慣?怎樣才能夠達到日行萬步的目標呢?)

衞生署調查:四分一成人體能活動量不足

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接近四分之一的18歲或以上人士體能活動量不足,不符合世界衞生組織 (下稱「世衞」) 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另外,約七分之一的15歲或以上人士表示,每天維持坐着或躺着的時間長達10小時或以上。

按世衞建議,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 至 300 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和劇烈強度所組合的體能活動,才可獲得顯著健康裨益。我們亦應限制久坐時間,多作體能活動。

恆常體能活動 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骨骼

恆常的體能活動有益健康,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降低患非傳染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 二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而且更可改善精神健康,減少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要長遠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時間、健康狀况等選擇合適的體能活動。


相關閲讀:糖尿病人運動要恆常 帶氧、負重運動助穩定血糖 計算心跳率反映運動強度、成效


步行簡單兼易於實行 拾級達日行萬步目標

相信大部分市民每天都需要步行。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鼓勵大家養成步行的習慣。我們可先從短距離步行開始,例如通話時來回踱步、行樓梯替代乘搭電梯或升降機等,然後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節奏和個別情况,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將日行步數的目標逐漸提升至 10000 步。

除步數之外,步速亦影響活動量水平。一般來說,步速達至每分鐘100步為快步行,屬於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若持續一星期維持每天快步行約20至30分鐘,便能達到世衞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

我們亦鼓勵大家相約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步行,例如結伴到海濱長廊、公園、健步行徑及郊野公園等戶外地點步行,既可增加運動量,亦可欣賞風景,促進身心健康。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可以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和節奏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不難做到日行 10000 步的目標。(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步行融入生活  朋友相互鼓勵監察

現時許多電子裝置均設有計步功能,如智能電話、智能手表、健身手環和計步器等,市民可訂立步數目標,並與親朋好友互相監察進度,互相鼓勵,一起達到步數目標。

衞生署分別於2022及2023年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下的步行挑戰,推廣步行帶來的健康益處,鼓勵市民增加體能活動,增強體魄,以應對非傳染病。

今年11月,衞生署將繼續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並推出第3個階段的步行挑戰,活動以「陪我行 陪你講」為口號,讓更多市民認識步行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並鼓勵他們與朋友之間互相支持,將日行萬步融入生活之中。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如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www.10000stepsaday.hk/?lang=tc

文: 李予晴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

]]>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81%b7%e5%a0%b4%e4%b8%8d%e5%8f%97%e6%ad%a1%e8%bf%8e%e4%ba%ba%e7%89%a9-%e9%9b%99%e7%9b%b8%e6%83%85%e7%b7%92%e9%9a%9c%e7%a4%99/ Wed, 23 Oct 2024 04:3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91 【明報專訊】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論「躁鬱症」,但在醫學上來說,躁鬱症已經是一個舊名,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顧名思義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有時會情緒高漲,有時會極之低落。病名改了,實際上病人在生活上碰到的問題仍是一樣,例如大多會在職場上成為不受歡迎人物。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躁鬱症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高漲時愈爭論愈亢奮

雙相情緒障礙病人在情緒高漲、躁狂時,一般表現包括:減少睡眠但仍精力充沛、亢奮、自信心滿瀉、思維轉數快、說話語速快、容易做出衝動行為等。驟聽似乎不太壞,有自信、思維快等都是好事。然而,若和他在同一團隊工作,感受就是另一回事。
常見情况是,這類人士情緒高漲時往往會覺得其他人工作效率太低,不及自己這麼快、這麼出色,甚至會不客氣地當面批評其他人,開會時搶着說話不讓其他人發言,令大家難於協調工作。有時他情緒太亢奮,也會容易憤怒和激動,經常在工作環境大聲斥責別人。一般在同事之間說話留三分餘地、在團隊中要論資排輩等潛規則,他們可能全然置諸不理,這樣的人又怎會受歡迎?

高漲情緒逐走向極端 影響身邊所有人

萬一你的工作環境甚至團隊中,有一個經常躁狂的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首先緊記不要和他爭論,這類患者很難被說服,你和他爭論只會令他更亢奮,覺得你在挑戰他,寧願不下班也會和你爭論到底,沒完沒了。若向上司反映,把他解僱,當然消除了同事的壓力,但對解決病人的問題卻毫無幫助,他會覺得自己明明表現出色卻被人解僱。須注意,結果不一定是令他情緒低落,反而可能更高漲,因為他們中心思維是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一定可在其他公司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高漲情緒會一步步走向極端,最終影響了身邊所有人。


相關閲讀:【了解躁鬱症】躁鬱症自殺傾向更强烈 早求醫可減損害

藥物治療為主 配合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

因此,爭論和解僱都幫助不了職場上表現躁狂的患者,基本上這是一種病,要醫生診斷和接受治療才可以將情緒平復。現時治療雙相情緒障礙主要靠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抑鬱藥等,可以平衡腦內分泌令情緒穩定下來;加上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療法等心理治療,可為病人帶來一定幫助。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b2%be%e7%a5%9e%e8%a1%9e%e7%94%9f%e6%97%a5-%e6%8e%a8%e5%8b%95%e8%81%b7%e5%a0%b4%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Mon, 07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55

世界心理衞生聯盟將每年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衞生日,以提高公眾關注精神健康。今年活動的主題為「優先關注職場精神健康由此刻做起(譯自”It i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

許多人或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等於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為社會做出貢獻。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有研究指出,僱員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愈高,愈能減低倦怠感及缺勤率,並可提高生產力,激發潛能及創意,同時可為企業提升形象,吸引及挽留人才,獲取顧客及社會的認同及支持。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不要以為沒有精神疾患即等同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要為社會做出貢獻。若在職場中,能夠進一步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建職場精神健康

為推動職場精神健康,我們鼓勵更多僱主支持並簽署《精神健康職場約章》,透過與僱員一同實踐有關的行動項目,共建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部分建議如下:

僱主/管理層:

  • 調整工作時間,安排彈性工時
  • 靈活及人性化的工作安排
  • 調整目標和職責,讓員工發揮所長
  • 保持雙向溝通

僱員:

  • 尊重及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
  • 避免使用「痴線」、「白卡」等帶有偏見的詞語
  • 避免以患者的精神健康問題開玩笑,或輕視他們的狀况

以下的方法亦有助在職人士管理壓力,促進精神健康:

  • 平衡工作及休息
  • 培養健康興趣,拒絕以吸煙、飲酒等不良方式減壓
  • 定時、適量及均衡飲食,避免情緒化飲食
  • 肯定自己的工作貢獻,勿過度自我批評
  • 保持社交聯繫,與人分享、互相支持
  • 遇上精神健康問題時主動求助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正視職場上的污名化

要推動職場精神健康,還需要對抗「污名化」。常見的「污名化」包括視受精神困擾人士為具性格缺陷、無法正常工作、不可靠、懶散、危險、無法康復等。

職場上的「污名化」打擊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向外求助的意願,致問題惡化,造成更大損害,更難復元及融入社會。

事實上,在接受合適的治療後,很多復元人士亦可以在工作上發揮所長,與同事和諧相處,為團隊繼續效力。

如想獲取更多精神健康資訊,請瀏覽「陪我講Shall We Talk」專題網站(https://www.shallwetalk.hk)或《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專題網站(https://mentalhealthcharter.hk)。

撰文:何宗偉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5%ac%e9%99%a2%e7%b2%be%e7%a5%9e%e7%a7%91%e9%86%ab%e7%94%9f-%e7%a4%be%e6%9c%83%e5%a3%93%e5%8a%9b%e7%b6%93%e6%bf%9f%e7%92%b0%e5%a2%83%e6%9c%aa%e6%94%b9%e5%96%84/ Thu, 19 Sep 2024 07:0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45 【明報專訊】患思覺失調38歲男子日前在北角疑病發襲擊家人遭警員開槍擊斃,再掀社會關注精神病患支援。醫管局數據顯示,公院上年度跟進30.94萬精神病患,人數過去10年增近半,但同期精神科醫生增加不足兩成,平均每名醫生要多跟約154名患者,最新醫患比例達1:775.4。而最新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有5.2萬宗新症。有曾任職公院的精神科醫生說,部分同事更要跟進過千患者,預料情况只會惡化。有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建議加強基層醫療篩查和介入,並透露委員會將討論北角個案和如何及早識別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惡化。

精神科醫生:病患比例1:775.4  精神病患10年增近半

醫管局數據顯示,該局由2013/14年度跟進約20.81萬名精神病患,增約48.7%至2023/24年度30.94萬人,同期精神科醫生由335人增至399人,即每名醫生由10年前平均跟進621.2名病人增至最新的775.4名(見圖)。精神科門診總求診人次同期亦由79.12萬增約23.7%至97.9萬。而最新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有5.2萬宗新症,緊急和半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維持於目標的一周和4周內;各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輪候84至100周,較去年同期的57至95周長。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醫局預留1.27億聘人支援

醫管局回覆本報稱,2024/25年度預留約1.27億元額外撥款,包括進一步增聘個案經理、加強精神科住院和門診服務的護理人手、支援專職醫療和朋輩支援員,以及加強精神科長效針劑治療。該局會適時檢討成效,並按需要推行補充措施,進一步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和改善求診安排。

專科醫:社會壓力升 料病患續增

曾任職公院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說,社會壓力愈大且對求診更開明,相信醫管局精神病患只會愈來愈多,「無論加幾多人都好難(足夠)」。她說,受內部人手編配和社會情况影響,曾聽聞部分醫生要跟過千宗個案;自己亦試過一個下午看40個症,即平均5分鐘一個,只能自行編配時間,「有些個案可能傾耐些會改變到,便會耐少少」。她認為支援精神健康要「全民皆兵」,若患者親友、同事、鄰里甚至保安均有相關認知並了解社區支援,可避免更多悲劇。

學者倡及早安排社工跟 避惡化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說,近年社會氣氛和經濟環境未見改善,精神病患者增加是預料之內,看不到可「扭轉乾坤」。他說精神科醫生需時培訓,亦難靠引入海外醫生,建議及早介入情緒困擾者並安排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等照顧,避免病人惡化至需由醫生跟進。

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張頴宗認同,須在基層醫療層面及早篩查和介入,而推出不久的地區康健中心篩查計劃需時顯現成效,建議未來在更多地區推行,並加強透過家庭醫生和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理輕微抑鬱、焦慮及失眠個案,處方簡單抗抑鬱藥。

病情惡化有徵兆  未必及時能「捕捉」

北角慘劇死者病情一直穩定並準時覆診,張頴宗說病情惡化一般有徵兆,但現實環境複雜,未必及時「捕捉」得到,希望家屬不要自責;又稱委員會將討論有關個案,研究如何及早識別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惡化。他提醒今次死者只因特定情况觸發情緒,呼籲社會不應將精神病與暴力掛鈎。

覆診者稱住院逾月終獲重新校藥

患有思覺失調的61歲阿Wing(化名)去年接受本報訪問時談到,每次公院覆診會見不同醫生,只得寥寥數分鐘問診。他一直希望與醫生商討調校藥物,卻遲遲未有機會,他昨再受訪說早前疑因藥物問題引致抽筋和咬傷舌頭,一度留醫深切治療部,住院逾月期間終獲另一精神科醫生重新校藥,現時有感服藥副作用較小,病情更穩定,「可能之前每次覆診不同醫生就不敢轉藥,照開以前藥物」。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患思覺失調的61歲阿Wing(化名,上)去年9月入院經醫生調校處方後,現時每日仍需服用10多顆藥丸,加上其他身體疾病,家中儲藥多得駭人。由於每次服藥數量多且分量略有不同,親友會幫他將藥丸分類放在膠盒。(鍾林枝攝)

曾因藥物問題抽筋入ICU

20多年前起出現幻覺和幻聽的阿Wing,患有思覺失調、抑鬱、焦慮和睡眠癱瘓症,由公院精神科跟進,現時每3個月覆診。他說過去一年政府和社會更關注精神健康,有感現時覆診醫生會多問幾句,更詳細了解病徵,但每次仍由不同醫生看症,覆診時間與以往相若,「因為病人多,已經好好了,沒有辦法」。

阿Wing每日要服用10多顆藥丸,其中一種藥日服9顆,他去年9月因家中藥物不足而停服數日,有天頭暈抽筋,更咬傷舌頭,幸好友人助召救護車。他最終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一周,轉送精神科病房約一個月,其間有醫生為他重新校藥和持續監察副作用,「醫生都話無理由每次要食9粒這麼多」,現時覆診已改用新處方。

社協倡持續提供社康外展

跟進阿Wing情况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說,阿Wing一直希望與醫生商量校藥,但每次覆診不同醫生且時間有限,到入院才有機會調校,身體卻已變差。她說阿Wing獨居、社交網絡較弱,需多些社區支援,曾有社康護士探訪卻只跟進約一年,認為醫管局應為有需要者持續提供外展。

日前北角警員開槍案死者亦患思覺失調,屬嚴重精神疾病個案,阮淑茵認為社康護士或個案經理可擔當監察和聯繫角色,及早識別個案惡化,並轉介至合適社區資源。她說雖然病患現可直接聯繫個案經理,惟曾聽聞有個案「3日都找不到人」,建議設立途徑讓患者及家屬在緊急情况下直接聯繫求助,例如透過「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普通科門診公私協作:兩年66人參與 學者:須教育精神問題不一定看專科

公立醫院精神科病患人數持續增加,醫管局前年5月起將「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擴至精神科專科門診,邀請輕微情緒問題且病情穩定者轉由社區家庭醫生跟進。醫管局回覆本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有66名精神科病人參與計劃。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質疑杯水車薪,資源用以聘請醫生或更有用。

計劃資助病人每年10次到私家醫生求診,收費50元等同醫管局普通科門診,醫生每次另可獲361.2元資助。醫管局回覆稱,截至7月底有519名私家醫生參加計劃,其中41人具備精神科相關專業訓練,而獲邀參加計劃的病人都適合在社區基層醫療繼續跟進,他們可從醫生名單按意願選擇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說,平均每個聯網少於10名病人參與,醫管局須檢討參與率低原因,並稱醫生資助額吸引力不大,「用這麼多資源,會否將錢用來聘請或培訓專科醫生更好?」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學者:家庭醫生處理輕症 可減標籤作用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認為,家庭醫生有能力處理輕症並可減低標籤作用,但得悉部分備有精神醫學培訓的家庭醫生仍對處方安眠藥等有保留,認為須加強社會教育以改變風氣,讓大眾明白有精神健康問題不一定要看專科,可選擇其他支援。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張頴宗說,委員會最近會議未有談及上述計劃,但認同須檢討成效,例如「會不會病人覺得繼續這樣(留在精神科門診)也很穩定,來拿藥又有專科醫生,沒有原因要去家庭醫生?」他亦建議檢視其他下放精神科門診病人的途徑。

]]>
【精神健康】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10年高 女生飈7倍 專家籲留意子女「功能上」轉變勿忌諱談死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3%80%9115%e6%ad%b2%e4%bb%a5%e4%b8%8b%e9%9d%92%e5%b0%91%e5%b9%b4%e8%87%aa%e6%ae%ba%e7%8e%8710%e5%b9%b4%e9%ab%98-%e5%a5%b3%e7%94%9f%e9%a3%887%e5%80%8d/ Wed, 11 Sep 2024 06:49: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82

【明報專訊】 昨日(10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本港自殺數據,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去年顯著上升,該組別自殺死亡個案由2022年7人增至去年24人,以自殺率計見10年新高,當中女童自殺率更急升7.4倍,去年共16名女生自殺。中心總監葉兆輝稱情况令人憂慮。他續說,去年15歲以下自殺個案八成生前沒有精神問題紀錄,部分或因未及早識別,但亦可能是其自殺原因無法提早識別,「可能只是一次被責罵,一時想不開」,提醒防自殺工作切忌醫療化,「不要覺得自殺一定有精神病,或有精神病一定會自殺」,改善整體校園及家庭氛圍更重要。中心認為,女性更重視人際關係,踏入青春期易受荷爾蒙變化影響情緒,故自殺率更高。葉慨嘆昔日疫下長期停課犧牲了全港學童精神健康,造成的成長缺口影響深遠,各界應共同努力填補,否則難言自殺潮會否持續。

中心根據去年死因庭數據分析自殺趨勢,報告顯示,去年本港15歲以下自殺死亡個案中,16宗為女生,8宗為男生;以每10萬人口計算自殺率,按年升2.2倍,由0.9升至2.9,為10年新高,當中女生自殺率由0.5升至4.2,升幅7.4倍(見表)。

生命熱線高級程序策劃經理余利安稱,前線經驗反映不少家長不了解,甚至拒絕接受子女可能有精神健康問題,盼各界多討論,改善對自殺的忌諱。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培訓顧問及臨牀心理學家何倩恒提醒家長多留意子女,要分辨是青春期情緒化,還是精神健康出現危機,可觀察子女有否「功能上」的轉變,例如對平日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成績下滑、人際關係突變、與好友鬧翻等。她說萬一子女談及想死,不要誤解詳談會鼓勵對方實行而迴避,反而應直接討論,表達關心,才能真正幫到子女。

【精神健康】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10年高 女生飈7倍 專家籲留意子女「功能上」轉變勿忌諱談死

疫後追學業人際壓力爆煲

「如抵抗力低突多致敏原」

葉兆輝說,青少年自殺並非單一原因所致,多數同時有學業及家庭問題,而翻看去年自殺個案的時間線,很多在剛復課及開學後發生,重返校園令很多新障礙「爆發」,如要追趕學業進度、與同學和老師重建人際關係等,學童在未建立好支援網絡的新環境下面對壓力,心靈上會處於較脆弱狀態。何倩恒分析,青少年在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情緒較波動,在此狀態下面對眾多新挑戰,猶如「一個抵抗力低的人身邊突然多了很多致敏原、要一個腳痛的人再走好多里路」,壓力會引起青年自殺念頭。她說,女生在8至13歲踏入青春期,較受荷爾蒙影響,故自殺率較男生高。

【精神健康】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10年高 女生飈7倍 專家籲留意子女「功能上」轉變勿忌諱談死

遺書顯非無交帶 多求家人原諒

葉兆輝又稱,三分之一15歲以下自殺個案有留下遺書,慨嘆他們並非外界以為般「無交帶」,自殺者在遺書中表現出強烈「無望感」,對未來失去信心和盼望,同時亦覺對不起家人,盼獲原諒,有個案更叮囑弟妹照顧好爸媽。

何倩恒認為,這些遺書反映家長對子女期望,不論是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子女精神健康,而「無望感」則反映青少年欠缺「成長心態」。她說成長心態本應是「今日我不成功,但我覺得若我努力,就可能會成功」,但很多青年做不到某事時會自責,認為只有結束生命才能解決困難。她說青年缺乏成長心態與社會文化有關,社會多以成績表現為讚美指標,卻很少有人讚賞一個人很努力,令他有動力進步。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葉兆輝籲社會共補「成長缺口」

葉說,香港是全世界在疫下停面授課最久的地方之一,日後不應再為防疫忽略精神健康而長期停課。他說現時各界要多做工夫,打造具「幸福感」的校園環境,協助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彌補疫情兩三年空白期,否則學生繼續帶着「缺口」成長,長大後面對困難仍欠穩定支援網,對整個社會都有深遠影響。

籲檢討三層應急機制 八成未見精神問題 防自殺勿「醫療化」

政府去年底因應學童自殺潮,在全港中學推出校本「三層應急機制」,以及早識別及支援有自殺風險學生。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稱認同應及早識別,但去年15歲以下自殺個案有八成生前沒有精神問題紀錄,很多自殺個案事前未必有高風險徵狀,在醫療診斷下亦未必有精神病,要在眾多學生中找出有自殺風險個案較困難,當局應反思靠有關機制是否真的能識別高危學生,提醒應避免將自殺問題「醫療化」。他認為防止自殺工作應更着重強化學校及家庭功能,着力改善整體氛圍。

教局:已聘顧問檢視成效

三層機制將運作至今年底,第一層為學校及早識別及優先輔導較高自殺風險學生;第二層是若學校人手不足,教育局會將個案轉介至社署跟進;第三層為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學生予公立醫院精神科,緊急個案會優先處理。對於如何應對15歲以下自殺個案上升及會否延長機制,教育局回覆稱,估計去年15歲以下輕生情况增長,與疫情期間學生社交生活受影響有關,據局方紀錄,以往疑自殺身亡個案絕大部分為中學生。局方稱會密切留意機制運作,已委聘顧問檢視機制成效。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葉:或只一次責罵 一時想不開

葉兆輝說,去年15歲以下自殺個案八成生前沒有精神問題紀錄,部分或因未及早識別,但亦可能是其自殺原因無法提早識別,「可能只是一次被責罵,一時想不開」,提醒防自殺工作切忌醫療化,「不要覺得自殺一定有精神病,或有精神病一定會自殺」,改善整體校園及家庭氛圍更重要。他透露政府已委託中心檢討機制,已有校長向他反映,希望即使機制不延續,日後仍有途徑供學校求助。

研究:女長者自殺減 料因疫後重啟社交

另外,中心研究發現,去年60歲或以上自殺率由20.4稍跌至19.4,當中女性下降25.9%,男性則升近一成。葉兆輝認為,長者自殺率改善與疫後重投社區活動有關,女較男更願重啟社交,故改善較大。

報告亦發現15歲以下自殺個案中,觀塘及九龍城區佔比較高。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稱,兩區青少年比例較低、資源較少,亦有多舊樓和劏房戶,希望兩區學校加強支援學生。

【精神健康】15歲以下青少年自殺率10年高 女生飈7倍 專家籲留意子女「功能上」轉變勿忌諱談死
]]>
開學在即 學生精神健康注意4R:休息、人際關係、放鬆、抗抗力 //www.afterroberto.com/%e9%96%8b%e5%ad%b8%e5%9c%a8%e5%8d%b3-%e5%ad%b8%e7%94%9f%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6%b3%a8%e6%84%8f4r%ef%bc%9a%e4%bc%91%e6%81%af%e3%80%81%e4%ba%ba%e9%9a%9b%e9%97%9c%e4%bf%82%e3%80%81/ Wed, 28 Aug 2024 10:13: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98

【明報專訊】新學年下周展開。教育局昨日撰文稱,新學年將以《4Rs精神健康約章》加強照顧學生精神健康,4R涵蓋休息(Res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放鬆(Relaxation)及抗逆力(Resilience)。所有參與《約章》的中小學將獲發一個「不倒翁」,鍛煉學生「不倒」的精神,讓學生在校園抱抱或拍拍「不倒翁」,盼學校響應《約章》,營造輕鬆的上學氣氛。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鼓勵學生盡快調節作息時間,對上學抱好奇心,建立正向感受。

開學在即 學生精神健康約章 涵蓋4R:休息、人際關係、放鬆、抗抗力

教育局今年4月公布《4Rs精神健康約章》,4R涵蓋休息(Res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放鬆(Relaxation)及抗逆力(Resilience),參與約章的學校須承諾與家長及不同持份者協作,採取行動,落實與「4R」相關的措施,藉此加強學生的幸福感及抗逆力,9月新學年開始「貫徹執行」。現時共有數百間中小學參與。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及早辨識兒童及青少年情緒困擾個案  適時介入遊戲治療助解困


鍛煉「不倒」精神 讓學生抱抱

教育局副秘書長蘇婉儀昨在「局中人語」專欄撰文,鼓勵學校積極響應約章,稱局方會向參與學校贈送一個「4Rs不倒翁」,配合「抖一抖、鬆一鬆,擁抱4Rs不倒翁」的口號,學生可在校園抱抱或拍拍「不倒翁」,營造輕鬆氣氛。

倡學生歌單「貼堂」 需要時聆聽

局方在「新學年•好精神」專頁推出「4Rs不倒翁」藝術活動素材供學校使用,例如多款「不倒翁」填色圖、手工立體卡、地圖音樂播放清單,當中學生分組列出自己喜歡的曲目,製成歌單與同學分享,教師可貼在課室,讓學生需要休息、放鬆、人際關係支持、抗逆力時聆聽,「以安撫身心並獲得支持」。

另外,局方亦推出5頁「4Rs開學家長錦囊」,從4方向建議家長協助子女適應新學年。

李伊瑩昨向本報說,學生在學期初的壓力之一是重新適應「規律的學習生活」,她鼓勵學生盡快調節作息時間迎接新學年,又盼學生對學校保持好奇心,稱每間學校新學年總有新猷,期望學生對學校有新鮮感,建立正面感受。她又說,教師壓力亦不少,尤其新入職者,鼓勵他們向資深教師交換想法,互相分享教學點子,「做足準備亦可減低壓力」。


相關閲讀:【增強抗逆力】青年抗逆 添動力(衛生處方)


開學在即 學生精神健康注意4R:休息、人際關係、放鬆、抗抗力
]]>
【DSE考生注意】放榜前後有規劃未來少疑惑(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dse%e8%80%83%e7%94%9f%e6%b3%a8%e6%84%8f-%e6%94%be%e6%a6%9c%e5%89%8d%e5%be%8c%e6%9c%89%e8%a6%8f%e5%8a%83%e6%9c%aa%e4%be%86%e5%b0%91%e7%96%91%e6%83%91-%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ue, 16 Jul 2024 06:22: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10

各位DSE考生,很快就是讓人緊張的放榜時刻。成績揭盅往往都會激發起複雜的情緒,此刻你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DSE放榜在即 焦慮情可導致災難化

多數同學在放榜前都有焦慮情緒,大都會擔心得不到自己、父母及別人期望的成績,有些更慣性想像出災難化後果,好像「考不到最佳成績便不能入讀最心儀學系,就一定沒有前途,便白費所有努力,以後都會被人看低」般的想法,就是常出現的負面思維。

有些同學長期焦躁不安,腦海中反覆浮現不同的情境,甚至怪責自己考試之前沒有預備好、考試時大意犯錯或自己的不足之處,不斷被負面思想重複折騰。

情 有助理思考

面對影響自己前景的大事,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明白和接納自己正在焦慮狀態是幫助有效應對的好開始。大家可做些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先紓緩緊張情緒,例如深呼吸一會、聽喜歡的歌曲、到外邊散步、做運動或和好朋友閒聊等都有助放鬆身心,之後再慢慢思考如何部署。

放榜前:作好準 效應對

如果能在放榜前掌握足夠資料,了解不同選擇,會令同學心情更為安穩。

沒有人可以全然準確地預知未來,同學可模擬兩三個最可能發生的情境。成績理想固然可喜,但若成績未如理想,亦要計劃如何應對。例如事先和家人或師長認真商討,選定數個感興趣和適合自己的學科;若有困難或疑問時,可尋求哪些人協助、或致電哪些熱線或機構查詢;情緒欠佳時,誰人可以安撫或陪伴自己等。

以上的安排令同學在放榜日有所把持,亦避免獨自陷入手足無措的境况。同學要提醒自己,認真落實計劃後,要避免「鑽牛角尖」,反覆思索或過度糾纏於細節之中。這個時候,應安排充實的日程,享受其中的樂趣,培養健康的身心迎接放榜。


相關閲讀:【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放榜後:調節心態

面對成績欠佳,調節心態是一大挑戰,一些人往往會不其然地產生責怪自己、不停「反芻」回想做得不夠好之處、自怨自艾或與別人比較而自貶的想法,也有些人因想擺脫迷茫不安而急於找個「水泡科」,勉強報讀不感興趣的課程,錯過更適合自己的方向。

這時適宜與信任的人傾訴,慢慢接納成績和當中的情緒。同學可與父母、師長或有經驗的相熟學長及學姐開放地商討,不要只把個別大學或學系視為唯一目標,要確信成績並不代表自己所有的價值,仍可尋找其他適合自己的出路。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總結經驗 必有得着

成績以外,多年的中學生活中也有其他得着。例如努力學習到的新知識、與同學師長一起渡過的快樂時光,建立情誼、有家人支持為自己打氣等。這些正面經驗都能令我們感到溫暖鼓舞。

放榜是個里程碑,代表同學步入新的階段。不論同學日後是選擇繼續升學或向其他方向發展,希望也能以廣闊目光去看待自己寶貴的經歷,並繼續以積極的態度為自己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同學如希望了解更多有關DSE放榜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困擾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精神健康資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