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空氣傳播”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5 Aug 2024 09:12:5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空氣傳播”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www.afterroberto.com/%e8%88%87%e7%89%80%e8%9d%a8-%e5%a1%b5%e8%9f%8e%e5%90%8c%e7%9c%a0-%e8%9d%a8%e5%8f%ae%e5%92%ac%e7%97%95%e7%99%a2%e7%b4%85%e8%85%ab%e5%bf%8c%e6%8a%93%e6%90%8d%e6%84%9f%e6%9f%93%e7%b4%b0%e8%8f%8c/ Mon, 13 Nov 2023 06:00: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298

【明報專訊】牀蝨大軍從歐洲大陸飄洋過海入侵韓國,當地戲院、酒店、汗蒸幕甚至交通工具都現蝨蹤。韓國向來是香港人熱門旅行地,讓人擔心把牀蝨當「手信」帶入香港。年底外遊旺季,怎樣避免與牀蝨共眠?如何阻擋不速之客跟着回家呢?(編按:適逢秋冬換季,是塵蟎過敏的好發季節。有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指出,比起牀蝨,塵蟎過敏在香港更常見,有機會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皮膚泛紅、皮膚痕癢,甚至濕疹;若經呼吸進入體內,可引起流鼻水、鼻敏感、氣管敏感等。塵蟎體積細小至肉眼看不到,但從牀單被鋪、衣物、窗簾甚至皮膚上,幾乎無處不在,怎樣才能減低塵蟎致敏的機會?)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設計圖片,arto_can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牀蝨叮咬 痕癢紅腫難耐 忌抓破患處易感染金黃葡萄球菌

被蝨叮咬,不止痕癢難耐,有患者更被咬出「心理陰影」,擔心蝨患重臨而增添精神壓力。年底外遊旺季,怎樣避免與牀蝨共眠?如何阻擋不速之客跟着回家呢?

今年法國、英國先後牀蝨為患,近期更蔓延至韓國,首爾、仁川、大邱等地都受蝨患困擾,甚至攻入地鐵車廂的布質座位,人心惶惶。首爾政府向牀蝨「宣戰」,加強滅蝨消毒行動,定下「零牀蝨城市」目標。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蝨咬患處–蝨咬患處通常呈圓形,中間或有一紅點,而且通常不止一處,而是數粒排成一列。(smuay、Joel Carillet@iStockphoto)

牀蝨躲木器布料 夜間出沒吸血

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指,牀蝨又稱臭蟲或木蝨,成蟲體長約5至6毫米,主要躲在木器隙縫中,其次如布料(窗簾)、塑膠等,由於身形扁平,所以在極窄小隙縫中也能夠藏身。而且牠們適應環境能力強,不進食也可以生存6至9個月,1年可產200至400粒卵,繁殖能力強大。

他續指,牀蝨通常在夜間出沒吸血,與其他吸食血液昆蟲的機制一樣,先受二氧化碳濃度吸引而接近人體,再感受到裸露皮膚的體溫而叮咬吸血。吸血時會先注入麻醉劑令人失去痛感,再注入抗凝血劑防止血液凝固才吸血。吸血後留下唾液等組織胺,會令皮膚出現過敏反應。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陳偉強(受訪者提供)

香港四成受害人被咬出「心理陰影」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牀蝨透過吸食動物血液維生,被咬後常見在面部、頸部、手、腳等地方出現紅腫、丘疹甚至水疱,雖然不會像蚊一樣傳播疾病,但讓人痕癢難耐。由中大師生成立的「香港滅蝨研究行動組」在2019年的調查發現,受蝨患困擾的受訪者除了皮膚痕癢和紅腫,更有四成人的精神與情緒受嚴重影響。林嘉雯曾接觸過受蝨患困擾者,「有些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對蝨患問題)變得緊張;例如發現家中有牀蝨後,便將牀、牀褥、牀單全部換過,有人甚至因壓力大而搬家,擔心牀蝨再現。」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林嘉雯(受訪者提供)

止痕:冷敷患處 或服用含抗組織胺藥物

林嘉雯表示,叮咬位置的紅腫,一般1、2星期後就會自行消散,但千萬不要抓破患處,「若將皮膚抓破,可能使患處受細菌感染,如金黃葡萄球菌,出現蜂窩性組織炎等」。若想止癢,坊間的止痕膏、藥油等有效嗎?「這些產品透過化學成分,讓皮膚覺得涼快來止痕,有可能刺激皮膚引起敏感」,建議用物理方法如冰袋冷敷患處,或服用含抗組織胺藥物,「蟲咬蝨咬的痕癢和紅腫是免疫系統反應,口服抗組織胺藥物可減低免疫系統反應,減少痕癢感覺。」

蚊叮和蝨咬後皮膚同樣出現紅腫、痕癢等徵狀,如何分辨?林嘉雯指通常蝨咬的患處呈圓形,約兩毫米大小,患處中間或有一紅點(蝨咬的痕迹),而且通常不止一處,而是數粒排列成行;外觀或較難分辨兩者,但可留意自己近期有沒有到訪過爆發蝨患的地點如韓國、法國、英國等,如沒有外遊,可檢查家中牀框、縫隙、牀褥有沒有牀蝨蹤影,辨別是否蝨咬。

與牀蝨、塵蟎同眠?蝨叮咬痕癢紅腫忌抓損感染細菌 吸入塵蟎可誘發氣管敏感
 殺死塵蟎–進入塵蟎好發季節,換季時可將衣物、牀單被鋪先以蒸氣熨斗熨一熨,以高溫殺死塵蟎,減低塵蟎過敏反應。(artursf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組織胺誘發?哪些屬高組織胺食物? 冷敷5分鐘可止痕?


家中有牀蝨怎辧?蒸氣清洗機噴灑牀褥牀邊

最近多國牀蝨為患,香港有沒有蔓延風險?陳偉強估計,在公共地方爆發的可能較低,「牀蝨爆發通常先在酒店出現,因旅客交流而傳播,再傳至住戶,一般都存於室內;今次在交通工具及公共場所爆發,實屬罕見」。外國鐵路座位若使用布料,不易清潔打理,座位間接縫有可能藏蝨;香港鐵路多使用不鏽鋼座位,容易清理,藏蝨機率極低,而且香港的公共交通例如港鐵、巴士等,都有定期滅蟲,所以傳播的風險不大。

假如在家中發現牀蝨,陳偉強提醒,應立即檢查被單、牀褥及牀頭板,尤其是近牆一面最易匿藏牀蝨。牀蝨不耐熱,身處超過45℃環境10分鐘便會熱死,所以適合以熱力方式處理。陳建議,如果家中有蒸氣清洗機,就應立即沿牀褥及牀邊噴灑蒸氣。


相關閲讀: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牀蝨專用藥粉:DE粉撒牀褥牀板間

若情况不嚴重,可到藥房購買牀蝨專用藥粉,通常成分是矽藻土(又稱硅藻土),即坊間俗稱的「DE粉」。矽藻土吸水力強,能磨損牀蝨皮膚,令牠們脫水而死,建議於牀褥和牀板間撒上薄薄一層,可令牀蝨在數日間死亡。如情况嚴重,最好找尋有信譽的滅蟲公司處理。

防蝨貼士:重點清潔行李箱

到外地旅行,應如何預防牀蝨侵擾,避免將這些不速之客帶返家中呢?

出發前:

•行李寄艙前,可用保鮮紙或膠膜完全包裹

•衣物裝入密實袋

到達酒店:

•用電筒檢查牀頭板,揭開牀單查看牀褥,特別牀頭兩角、包邊內,如有黑色點,可能存有牀蝨

•行李遠離睡牀

•行李箱不要長期打開,衣物也最好保持包裹狀態,需穿著時才打開取出

•帶備成分避蚊胺(DEET)30%或10%(小孩適用)驅蚊劑

•於酒店房間內不建議使用除害劑(包括除蝨噴霧或殺蟲水),因濃度未必足夠殺死牀蝨,反令牀蝨躲入深處;酒精對牀蝨作用亦不大

返港後:

•細看行李箱內外隙縫,例如輪子、密碼鎖、拉杆把手,並拉開行李箱裏所有拉鏈檢查

•使用蒸氣清洗機,以高壓蒸氣蒸焗行李箱內外

•如沒有蒸氣機,可在行李箱噴灑一般除害劑

•檢查衣領、衣袖等衣服接口,再以60℃以上熱水浸泡10至20分鐘或乾洗

資料來源: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

知多啲:麈蟎可致敏  吸入可誘發鼻、氣管敏感

牀單被鋪除可能被牀蝨入侵,亦可能有塵蟎長駐。

來到秋冬換季之際,是塵蟎過敏的好發季節。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比起牀蝨,塵蟎過敏在香港更常見,幾乎每日都有患者因塵蟎引起的不適而向她求醫。塵蟎是一種有8隻腳的蛛形綱(arachnida)節肢動物,是蜘蛛的親戚,體積細小至肉眼看不到,從牀單被鋪、衣物、窗簾甚至皮膚上,幾乎無處不在。香港蟲害控制從業員協會副會長陳偉強補充,塵蟎並不吸血,只以人體皮膚掉下的皮屑為食,也不傳播疾病,但牠們會經由空氣傳播,所以幾乎無法預防。

被鋪曬太陽 衣物熱水洗蒸氣熨

溫暖潮濕的夏天是塵蟎滋生的季節,到了秋冬天氣乾燥時,塵蟎雖無法生存,但其屍體和排泄物卻會飄浮在空氣中,使人過敏。林嘉雯解釋,「塵蟎本身、其屍骸和排泄物內的蛋白質,與皮膚接觸後會引起過敏反應,出現皮膚泛紅、痕癢,甚至濕疹」;塵蟎亦可經呼吸進入體內,引起流鼻水、鼻敏感、氣管敏感、哮喘,還有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痕、流眼水、眼紅等徵狀,對患者生活帶來很大影響。

加強家居清潔 抽濕機降空氣濕度減塵蟎滋生

換季時拿出冬季衣物、厚重被鋪時,有可能不小心接觸到依附在上面的塵蟎,林嘉雯建議將被鋪放在太陽下晾曬,衣物用超過60℃熱水清洗或以蒸氣熨斗熨一熨,以高溫殺死塵蟎。另外,換季時將衣物、被鋪放入密實袋後抽真空,都可減低塵蟎積聚。平時除了加強家居清潔,還可選用纖維密度較高的牀品,每星期更換牀單被鋪並以熱水清洗,牀褥則可用防塵蟎吸塵機清潔,亦可多用抽濕機,降低空氣濕度,都有助減少塵蟎滋生。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8%81%bd%e5%8a%9b%e9%9a%9c%e7%a4%99%e6%9c%89%e5%be%b5%e5%85%86-%e9%99%8d%e5%99%aa%e8%80%b3%e6%a9%9f%e9%9d%9e%e4%ba%ba%e4%ba%ba%e9%81%a9%e6%87%89/ Mon, 03 Apr 2023 08:01: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931 【明報專訊】城市噪音紛沓,地盤修路聲、旁人對話聲、巴士貨車駛過的聲音等,為了聽清楚耳機的音樂,容易不自覺把音量上調,然而這未必能抵擋環境聲音,反而增加聽力受損的風險!降噪耳機能濾走環境噪音,毋須放大音量,世界衛生組織都認為降噪耳機是較好選擇。不過,有人戴上降噪耳機後卻有耳鳴、耳壓失衡、頭暈、嘔吐等不適,為何出現如此現象?(編者按: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會伴隨一生,可留意以下幾個徵兆!要注意聽力受損或無法逆轉,怎樣做才能夠盡早保護耳朵,專家教你護耳4個貼士!)

聽力障礙或受損有徵兆  降噪耳機或出現耳鳴頭暈?

聽力受損的過程漫長,未必馬上察覺到。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指可留意幾個信號,如經常需要他人重複說話,周遭的人叫你卻不為意,平時聽歌音量漸漸提高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補充,如果在一些相對嘈吵的環境如酒樓裏難同人溝通,都是聽力變差的徵兆,建議接受詳細的聽力測試。聽力障礙帶來的不便伴隨一生,鄧麗芬表示一旦聽力受損,不止影響日常溝通、社交生活、工作,無論看醫生抑或添置助聽器亦需一定開支;另外亦有研究發現,長者聽力受損的程度愈高,患腦退化的機率就愈大,「所以年輕一代從小開始就要有對聽覺保護的意識」。

城市噪音四方八面襲來,只要戴上降噪耳機,這些噪音就會被一一消除,換來片刻耳根清淨。黃嘉輝指,耳機降噪原理分為主動與被動。被動降噪利用隔音物料,阻擋背景聲音傳遞至耳朵,達到降噪效果,戴上耳機已能隔去小量噪音;至於主動式降噪,「是透過耳機揚聲器(speaker)主動收音和分析,用不同方法消除背景聲音,最常見是製造與噪音反方向的聲波,將其抵消,相對上就會聽少了背景聲音」。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雖然毋須放入耳道,但長時間大聲播放音 . . . . . . (設計圖片,metamorworks@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有報道指降噪效果愈強不適應或愈高

鄧麗芬指出,降噪耳機可減少耳邊雜音,聽歌時自然毋須調校至很大聲,避免高分貝破壞聽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是對聽力較好的耳機款式。

不過,並非人人都適應降噪耳機,有人佩戴後出現耳鳴、頭暈、嘔吐等不適。黃嘉輝表示,「戴上降噪耳機後出現耳鳴的人,可能本身已有耳鳴,只是平時有背景聲時沒有察覺;但戴上耳機後環境安靜,或更易察覺到」。另外,有人開啟降噪功能後耳壓不平衡,感覺猶如搭高速升降機,為什麼呢?黃嘉輝引述《紐約時報》報道,採訪團隊曾量度降噪耳機在耳內造成的壓力,但找不到它與一般耳機的差異,「當中提到會不會與心理因素有關?當大腦聽不到背景聲,覺得耳朵不舒服,以為耳壓有問題,不排除這個情况,但較難透過科學證實」;該文章亦提到,耳機降噪效果愈強,不適感或愈高。

雖然主動式降噪耳機可消去大部分背景噪音,但兩名專家都不建議在噪音環境下工作的人,用主動式降噪耳機當作保護聽覺的工具。黃嘉輝指出,職業性預防聽力受損的裝備多使用隔音(即被動降噪)的方法,它們經過嚴密測試,可準確知道阻隔到多少分貝的聲音,並需通過特定標準才可用於防備職業噪音;獲認可的聽力保護器名單中,暫未將主動式降噪耳機納入其中。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長期塞雙耳睡眠 耳垢可堵塞耳道致發炎受損

睡眠時當作耳塞又可以嗎?黃嘉輝說:「不建議這樣做,長期塞住雙耳有損耳朵健康,外耳道皮膚或會發炎、受損;另外,外耳道有自行排走耳垢機制,長期塞耳會妨礙耳垢排走,嚴重可堵塞耳道,導致發炎甚或聽力下降。」鄧麗芬補充,耳機材質偏硬,睡眠時佩戴其實不太舒適,建議使用海綿耳塞,材質柔軟,又可隨時棄置,較為衛生。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受損徵兆——若經常要他人重複說話,周遭的人叫你卻不為意,聽歌音量漸漸提高,或在嘈吵環境下難與人溝通,可能是聽力受損的徵兆。(設計圖片,9nong@iStockphoto)

85dB噪音 連續聽8小時壞耳

雖然降噪耳機對聽力的傷害,理論上比一般耳機小,但黃嘉輝強調,無論是哪一款耳機,仍需視乎實際使用時的音量和時間。當雙耳連續8小時暴露在85dB噪音環境下,聽力就會開始受損;音量每提升3dB,耳朵可忍受噪音的時間就減半。如88dB,4小時後聽力就會受損,91dB則以2小時為上限,餘此類推。

「耳蝸毛細胞會隨着年紀增長受到破壞,通常50、60歲開始聽力退化。」不過新一代用耳機的不良習慣,使聽力受損問題年輕化。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逾11億青少年及年輕人面對聽力喪失的風險,元兇之一正正就是長期用耳機聽音樂。「何謂聽力受損?大部分人在隔音房最低可聽到0至25dB的聲音,但如果需要調高音量至26dB或以上才聽得到,就是聽力受損。」黃嘉輝指可接收的最低音量範圍介乎26至40dB是輕度弱聽,41至55dB為中度弱聽,56至70dB為中重度弱聽。「由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通常是感音性失聰,即耳蝸受損,令到傳送音量下降,不能逆轉,沒有手術或藥物可改善,所以應保護雙耳,以免受到噪音的影響。」

知多啲:骨傳導耳機 使用不當也傷耳

耳機款式多,常見有耳罩式,掛在外耳道口的耳塞式,深入耳道的入耳式,還有針對運動人士設計的骨傳導耳機。骨傳導耳機毋須塞入耳道傳聲,大聲播音樂,就不會損害聽力嗎?

耳機傳播聲音途徑主要有兩種,傳統如耳罩式、耳道式和入耳式耳機都是經空氣傳播。聽力學家鄧麗芬解釋,聲音經外耳道傳到耳膜,產生震動,然後由3枚耳骨傳入內耳,耳蝸內毛細胞受刺激後,將神經信號經聽覺神經傳送至大腦,完成整個傳聲過程。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ttsz@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或直接傷害內耳毛細胞

至於骨傳導耳機,「運用骨傳聲原理,直接震動骨頭,將聲音『打』入內耳,不經外耳道、耳膜和3枚耳骨」。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舉例,市面上骨傳導耳機款式部分夾在太陽穴兩旁,有些則夾在耳旁或掛在耳後。這類耳機又稱「開放式耳機」,因耳道不被堵塞,在聽音樂時亦能保留周遭的環境聲。

哪款耳機對耳朵較好?「沒有哪一款耳機較好,最主要視乎個人習慣,如果長期大聲聽音樂(逾85dB),任何一款都會影響聽覺。」黃嘉輝說,別以為只有耳罩式、耳塞式或入耳式等經外耳道傳聲的耳機可損害聽力,骨傳導耳機一樣可造成傷害,「噪音引致的聽力受損是指耳蝸內毛細胞受到破壞,骨傳聲耳機同樣會傳聲至耳蝸,開得大聲,都會使聽力受損」。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黃嘉輝(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護耳4貼士:不超最大音量60% 聽1個鐘休息

聽力受損或無法逆轉,因此應盡早開始保護耳朵,避開不良的聽歌習慣:

1. 記住60/60:耳機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60%,使用耳機60分鐘後讓耳朵休息。不單耳機,音樂節、演唱會的噪音水平亦很高,觀賞過後耳朵有「wing、wing」聲,代表音量過大,應讓耳朵休息

2. 留意最大音量提示:現時部分耳機或手機有最大音量提示,超出某個音量後就會警告。如果平時聽歌音量超出建議,聽得太大聲,耳朵或已出現某程度的損害,建議檢查

3. 選用貼合耳形、具降噪功能耳機:有效減低噪音後,可以用較低音量來聽音樂,切記音量仍不可高於最大音量的60%

4. 靈活開關降噪模式:若在街上戴着降噪耳機,應調校至保留環境音的模式,因隔去周邊環境聲或會帶來危險,假如過馬路時,聽不到汽車的鳴笛聲或行人的呼叫聲,可釀成意外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忌長戴耳機——年輕一代習慣長戴耳機,專家建議聽1小時後就需讓 . . . . . . (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溝通、發展與資訊科學部助理講師、聽力學家鄧麗芬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世界衛生組織

聽力障礙有徵兆 降噪耳機非人人適應 或耳鳴頭暈耳壓失衡 護耳4個貼士
 鄧麗芬(張淑媚攝)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2%ba%e7%99%86%e7%97%85%e3%80%913-24%e4%b8%96%e7%95%8c%e9%98%b2%e7%99%86%e6%97%a5-%e7%b1%b2%e5%85%ac%e7%9c%be%e9%97%9c%e6%b3%a8%e7%b5%90%e6%a0%b8%e7%97%85%ef%bc%88%e8%a1%9b%e7%94%9f/ Wed, 22 Mar 2023 02:53: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26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至十八及十九世紀更在歐洲肆虐。1882年3月24日,德國醫生羅拔特·郭霍(Dr. Robert Koch)發現結核桿菌,幫助日後治療結核病患者。為紀念這個重要日子,每年的3月24日獲定為「世界防癆日」。


結核病俗稱肺癆病 空氣傳播影響肺部

【肺癆病】3.24世界防癆日 籲公眾關注結核病(衛生處方)
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持續咳嗽、痰中帶血、發燒、體重下降、夜間出汗等病徵。(pexels-photo)

藉「世界防癆日」,世界衞生組織及夥伴會舉辦各種活動,促進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防癆工作。各社會團體及政府機構也會透過各種渠道,提高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

結核病俗稱為「肺癆病」,是一種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由結核桿菌引起,主要影響肺部。視乎傳染性及環境因素,肺結核病患者可在一年內感染多達5至15個密切接觸者。有效的結核病治療,可迅速降低傳染性,減低疾病傳播風險。

病徵持續咳嗽發燒 可影他器官

肺結核患者可能會出現的病徵包括持續咳嗽、痰中帶血、持續發燒、體重下降、夜間出汗。除了肺部,結核桿菌亦可通過肺部的淋巴管及血管,影響淋巴、胸膜、心包、骨骼、關節、腦部、泌尿生殖系統等其他器官。

時至今日,結核病仍是全球須關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全球約四分一人口曾感染結核菌,當中約有十分之一人會病發,約一半在感染後數週至5年內發生。世界衞生組織亦指出,近年新冠疫情的侵襲,亦阻礙到結核病控制的工作。面對種種挑戰,防癆工作絕不能鬆懈。

結核病診斷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X光肺片及驗痰(塗片和培養細菌)。一部分患者需要胸部斷層掃描、支氣管內窺鏡或相關活組織或標本(如肺部、淋巴、胸膜、胸水)檢查幫助診斷。

準時服藥 6個月治療可康復

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耐受性及進展,更改藥方和療程。醫護人員亦會監督病人服用抗結核藥物,以便鼓勵病人準時服藥。在沒有耐藥性的情况下,大多數結核病患者在接受 6 個月的治療後會康復。

衞生署胸肺服務設有17間胸肺科診所,為結核病提供免費的結核病診斷和監督治療,並為結核病人的緊密接觸人士進行篩查及治療服務。關於衞生署胸肺服務,詳情可瀏覽胸肺服務的網頁 (https://www.dh.gov.hk/tc_chi/main/main_chp/tuber.html)。

盡快接種新冠疫苗

除了結核病防控外,接種新冠疫苗亦對健康十分重要。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對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病重症及死亡情況高度有效。衞生署建議尚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特別是長者及幼童,應盡快安排接種疫苗,以得到最有效的保護。打齊針,寧早莫遲,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撰文:衞生署胸肺科高級醫生鄭國釗醫生

]]>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www.afterroberto.com/%e9%bc%bb%e6%95%8f%e6%84%9fvs-%e8%8a%b1%e7%b2%89%e7%97%87-%e8%87%b4%e6%95%8f%e5%8e%9f%e6%9c%89%e4%b8%8d%e5%90%8c-%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5%8a%a0%e5%8a%87%e8%8a%b1%e7%b2%89%e7%97%87/ Mon, 06 Mar 2023 05:05: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719 【明報專訊】鼻敏感在香港頗普遍,花粉症則較少見。日本的花粉症盛行,更稱為「國民病」,常見由柳杉和柏樹的花粉引起過敏反應。東京都政府預測,今年春季花粉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7倍,到日本旅行要小心花粉症嗎?香港花卉展覽周五開鑼,身處繽紛花海,要提防花粉症來襲嗎?(編者按:究竟引發兩症發作的致敏原有何分別?有研究指空氣污染都有可能令花粉症發作,如何減少發作和紓緩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徵狀呢?)


致敏原有不同 鼻敏感:塵蟎、動物毛髮 花粉症:花粉刺激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karinsasaki@iStockphoto/資料圖片)

針對鼻敏感和花粉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立言指出,過敏性鼻炎即鼻敏感,分為全年性和季節性過敏。主要由塵蟎、霉菌、動物毛髮、昆蟲等致敏原引起;至於花粉症,通常由花粉導致。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李立言(受訪者提供)

花粉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李立言解釋,當致敏原(花粉)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並黏附在肥大細胞上,下次再接觸致敏原時,已帶有IgE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等徵狀,有時還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發癢、流眼水等。另外,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在花粉症致病機制同樣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接觸到花粉時,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使其釋放化學物質引發過敏徵狀。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風力傳播花粉細而輕 較易吸入引發花粉症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汁液有毒——繡球花汁液具毒性,賞花時應眼看手勿動,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資料圖片)

花粉症與花粉的傳播方式、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表示,植物為了繁殖下一代,花粉通常要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植物,過程稱為授粉。部分植物能夠自花授粉,有些是靠風力或昆蟲動物作為傳播媒介。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李偉展(受訪者提供)

藉風力傳播授粉的植物(風媒花),花粉產量一般較多,而且細小和輕,甚至小至2.5微米,肉眼看不見(一條頭髮直徑約70微米)。風媒花外表通常不豔麗且沒香味,例如松樹、白樺、白千層、楓樹等,花粉依靠風力在空中飄散,相對容易被吸入體內,從而誘發花粉症。

以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蟲媒花)如玫瑰、牽牛花、蘭花等,大多顏色豔麗或芳香撲鼻,從而吸引昆蟲。雖然蟲媒花都可能引起花粉症,但由於花粉粒一般較大、重而黏,所以難以在空氣中飄散,不至於引致花粉症大規模流行。

在日本,花粉症罪魁禍首主要是柳杉和柏樹。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資料,幾乎全年都有不同種類植物傳播花粉,其中柳杉傳播期約在2月初至4月下旬,柏樹則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遊客春遊日本會患上花粉症嗎?


父母皆過敏 子女遺傳機率約30%

李立言表示,不是人人都對花粉過敏。花粉濃度高低是誘發花粉症的外在因素,而遺傳基因是主要內在因素。花粉症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子女過敏機率約10%;如果父母雙方皆有過敏,子女就有約30%的機率出現過敏。


相關閲讀: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建議:戴口罩、抗組織胺藥物傍身助止痕、打噴嚏

數據顯示,哮喘患者同時較易患上敏感性鼻炎,李立言建議他們到花粉症流行地區或花卉展,可佩戴口罩阻擋花粉,並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有助止痕及控制打噴嚏、流鼻水徵狀,約30分鐘見效;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類固醇噴鼻劑,通常連續使用5至7天才見效,建議哮喘患者在出發前1、2星期開始使用。如出現花粉過敏徵狀,一般在遠離致敏原後1至2日即可減輕徵狀。


賞花眼看手勿動 繡球花汁液有毒

李偉展補充,花卉展覽通常展出繽紛豔麗的蟲媒花,花粉較大,通常要靠近嗅聞才會吸入花粉,所以遵守賞花禮儀,眼看手勿動,不要觸摸或摘下花朵,加上戴口罩,已可減低致敏風險,市民去花卉展覽不必太憂慮。

特別一提,賞花除了小心花粉,也要提防有毒花卉。今屆花卉展以繡球花為主題花,繡球花的汁液有毒,世界各地均有因修剪繡球時意外接觸汁液而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個案,日本曾有餐廳誤把繡球葉入饌導致數人食物中毒。過敏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繡球花的汁液,市民亦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以免有毒汁液流出。


知多啲: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空氣污染——車輛揚起的灰塵混合花粉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的眼睛、鼻和喉嚨,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資料圖片)

花粉症,顧名思義與花有關,理論上在花草樹木繁茂的郊區更常見?答案可能不是。即使生活在市區,亦不一定倖免於花粉症。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解釋,空氣中污染物如塵蟎和廢氣都是致敏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適,而空氣污染亦會使花粉症更嚴重。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和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白樺樹花粉的過敏原濃度,並影響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質的過敏度增加,可能令花粉症更常發作。


郊區兒童較少過敏

此外,交通污染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因為車輛會揚起灰塵,混合花粉並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們的眼睛、鼻和喉嚨。當受污染的花粉再次黏附在污染物,便會增加花粉的致敏度。

李偉展續指,多項研究發現,與城市的兒童相比,生活在郊區或常接觸農場的兒童較少患上過敏症。2000年刊於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的研究指出,奧地利農場的兒童患花粉症、哮喘和過敏症機率較低,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對花粉產生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免疫系統漸漸「適應」特定抗原,但長大後突然接觸就未必獲得免疫耐受。


中醫意見:按穴茶飲 扶正固本改善鼻鼽

中醫並無「花粉症」、「過敏」的名詞,但根據臨牀表現可歸類於鼻鼽(類似過敏性鼻炎)、癮疹(相當於風癩,又稱蕁麻疹)等範疇。從中醫角度,花粉症的主要表現是癢,譬如眼鼻和皮膚痕癢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癢多因風邪引起,瘙癢位置游走不定,尤其春天多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皮膚癢。花粉症不一定是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會打噴嚏、咳嗽、流鼻水等。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潘咨遐(資料圖片)

中醫認為,花粉症患者的體質大多屬於肺、脾、腎虛,衛表不固(人體防禦系統不足),當受風寒或風熱夾雜花粉的外邪入侵,容易造成體內邪正相爭,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肺主氣且通調水道,調節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同時,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肺氣不宣,就未能正常發揮各種生理功能,外邪容易從口鼻、皮毛入侵,引發花粉症。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明報製圖)

治療花粉症,中醫以扶正、固本、祛邪為主。中藥以外,還會用針灸和天灸治療。此外,按壓相關穴位(見圖)可改善花粉症徵狀,用拇指或食指按摩,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約2至3分鐘。


桑葉菊花薄荷茶 清熱明目

最後,潘咨遐介紹「桑葉菊花薄荷茶」,有助紓緩花粉症引起的鼻子不適,飲用前建議先諮詢中醫。

材料:桑葉6克、杭菊花9克、薄荷3克、熱水150毫升

做法:用水浸泡10分鐘,再用熱水冲

作用:疏風清熱、明目通竅

註:G6PD患者不要加薄荷;孕婦慎服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b5%90%e6%a0%b8%e7%97%85%e3%80%91%e8%82%ba%e7%99%86%e5%8d%8a%e5%b9%b470%e6%82%a3%e8%80%85%e5%b1%ac3%e8%87%b324%e6%ad%b2%e5%b0%b1%e5%ad%b8%e5%b9%b4%e9%bd%a1-%e9%95%b7%e6%9c%9f%e5%92%b3/ Fri, 03 Mar 2023 04:20: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703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日前(2月28日)公布2022年下半年香港學校結核病(俗稱「肺癆」)概况,稱有專上院校曾出現一宗涉及兩名學生的群組個案,該群組的基因分型測試顯示並無細菌學上的關連。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中心亦呼籲市民,包括學校管理層、學生及家長應時刻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預防結核病。

結核病俗稱肺癆 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衛生署表示,去年7月至12月共接獲1666宗(臨時數字)結核病呈報個案,其中70宗年齡介乎3歲至24歲,即處於一般就學年齡,佔同期結核病呈報個案4.2%,較前年同期減少0.12個百分點。

有專上學院出現群組 涉兩學生

署方發言人稱,縱使香港的結核病呈報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顯著下降,結核病仍是全球重要的傳染病,群組個案在校園亦時有發生。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致力在學校、社區和醫療界推廣防癆意識,以期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結核病,達到終止結核病的目標。

結核病經空氣傳播  注意咳嗽打噴嚏可感染他人

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若旁人吸入這些小點,便有可能受感染,但一般而言,與病人長時間接觸才是造成傳染的最重要條件。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若不幸染上結核病,應加強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儀,並在監督下接受治療。

]]>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7%85%e6%af%92%e5%99%b4%e5%8a%91%e2%89%a0%e5%99%b4%e9%bc%bb%e5%bc%8f%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8%a7%a3%e6%a7%8b%e5%99%b4%e5%8a%91%e6%88%90%e5%88%86%e8%83%bd%e5%90%a6%e9%98%b2/ Mon, 09 Jan 2023 10:03: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319 【明報專訊】科學家正研究使用鼻腔和口腔噴霧劑治療和預防新冠病毒,市面上亦有類似噴劑出售,主要成分有一氧化氮、卡拉膠、結冷膠、紫錐花等,價錢由幾十至幾百元不等,有的更標榜是「隱形口罩」。會否成為新的防疫武器?出外用餐或做運動時除下口罩,噴一噴鼻能否預防感染?抑或只是虛假安全感?坊間出售各款抗病毒噴劑,絕不等同噴鼻劑型新冠疫苗,兩者在原理或預期效果究竟有何不同?若用噴鼻產品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除口罩時想「保險一點」,有哪5大注意事項呢?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設計圖片,Cristian Storto Fotografi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抗病毒噴劑防感染效果有待研究 不等同噴鼻式新冠疫苗

◆一氧化氮

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鼻腔和口腔噴霧劑研究,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中包括一氧化氮噴鼻劑,正針對預防新冠感染作第三期臨牀研究。家庭醫生林永和提醒,雖然一氧化氮可能是以抑制SARS病毒相同方式來抑制新冠病毒,但針對新冠病毒的確切作用機制尚不清楚。臨牀研究尚未完成,產品效果有待確認。

另有研究顯示,新冠患者一氧化氮水平和生物利用度低,外來補充一氧化氮或有助預防或治療新冠感染;吸入式一氧化氮(iNO)在新冠治療方面有大量研究,惟安全且有效的劑量尚不清楚。林永和留意到,一氧化氮與新冠相關研究多數是針對治療,例如將一氧化氮與抗病毒藥物結合使用,作為治療新冠的潛在選擇;能否應用於預防新冠感染,值得商榷。


◆紫錐花

有口腔噴劑成分含紫錐花提取物,產品指紫錐花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林引述,有研究指以茶袋冲泡紫錐花可改善感冒病徵;另有研究顯示紫錐花錠劑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目前沒有關於紫錐花在預防新冠感染研究或臨牀確鑿數據,究竟紫錐花可否作為新冠病毒預防劑、治療輔助劑和高危人群免疫增強劑,有待進一步研究。

林提醒,某物質的研究成效可能僅針對口服效用,研究結果不能應用在其他劑型,如某成分口服膠囊有用,但不代表噴劑有相同效果。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口罩防護——口罩有源頭控制功能,旅行時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上最好戴口罩。(設計圖片,Tomwang@iStockphoto)

◆其他成分

有噴鼻劑使用卡拉膠(carrageenan),聲稱有科學認證能抑制新冠病毒,產品列明獲「美國FDA產品認證」。然而,能抑制病毒,與有效預防感染或減輕病情,未必有關連。另一方面,產品要進入美國市場,醫療廠商需要對產品註冊(establishment registration)和產品列名(device listing),但不代表美國FDA認可該產品能達到其聲稱效果。

卡拉膠、木糖醇、羥丙甲纖維素都是鼻腔和口腔噴霧劑常見成分,有研究測試這些成分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提醒,體外實驗結果不足以反映臨牀效用。要證明噴劑有效,首先要在試管測試能否阻截病毒感染細胞,再做動物實驗,最後是臨牀研究。目前,部分噴劑有做動物實驗,有些未進入臨牀階段或進展緩慢。

加上預防性藥物臨牀研究有其困難之處,由於每100人至1000人才有1個傳播者,需要大量群組作預防性研究,變相要投入相當大的資源,令研發工作增添困難。再者,要廣泛使用於人群,噴劑安全考慮特別高,尤其是吸入性產品或藥物,必須經認可的臨牀研究才可廣泛使用,目前看來仍需一段時間。


鼻水帶走成分 難長期附黏膜

另外,噴劑本身有一定局限。「愈來愈多證據發現,新冠病毒很多時透過微細的氣溶膠在空氣傳播,感染範圍除了鼻、眼、口黏膜之外,亦可能感染整個呼吸道,包括氣管、支氣管、肺氣泡,總表面面積達100平方米,等於千幾呎豪宅的大小!」梁子超表示,純粹只覆蓋鼻黏膜的噴劑,未必能完全阻截病毒入侵身體。

梁又指出,即使噴劑能全面覆蓋感染位置,亦要確保有效成分能持續停留才可發揮作用。由於呼吸道有自我清潔功能,內裏的絨毛和分泌物將外來物排出體外,使噴劑難以長期附在呼吸道黏膜上。

林永和同樣指出,帶有病毒飛沫可接觸眼、口、鼻黏膜,噴劑存在防護漏洞,呼吸、流鼻水會帶走噴鼻劑成分,未必能長時間待在鼻腔,達到預防效果。加上,未知產品是否防水,未必適合游泳時使用。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林永和(資料圖片)

戴口罩最穩妥防護 可源頭控制

「雖然現時的產品功效成疑,但相關研究值得支持,或者將來真的能幫助疫情。」林永和認為,恰當佩戴口罩是最穩妥的防護,未必需要額外使用噴劑,「去旅行或需要除罩的時候如做運動、用餐,使用這些噴劑當輔助是個人選擇,但有可能過猶不及,譬如對成分過敏、無妥善戴口罩、對防疫措施鬆懈。」出外旅行需了解當地疫情風險,在人多擠迫的地方、公共交通工具上最好戴口罩。

美國FDA早前向一些銷售聲稱可以預防、治療、減輕、診斷或治癒新冠產品的公司發出警告信,指可能會導致公眾產生虛假安全感和錯誤印象,以為不需要嚴格遵守社交距離和良好衛生習慣等。梁子超最後提醒,噴鼻劑的作用有別於口罩。口罩不但提供個人保護,還有源頭控制功能,若所有人都戴口罩,即使口罩只有八成保護力,亦能將整體感染風險減低96%。他認為視乎冬天過後新冠病毒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會否廣泛流行,待今年春天才考慮放寬口罩令較合適。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梁子超(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合作研發噴鼻式疫苗 袁國勇:有效對抗Omicron 保護率有多少? (附與科興及復必泰針劑疫苗比較)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選購注意:噴劑須有嚴謹研究 不宜外地買

噴鼻產品尚在研究中,技術仍未成熟,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現階段不應依賴這類產品作防疫用途;至於作為輔助工具在食飯、打球、吹奏樂器除罩時想「保險一點」噴一噴,最重要是「do no harm」,使用後沒有不適。

抗病毒噴劑≠噴鼻式新冠疫苗 解構噴劑成分能否防新冠?購買時5大注意
除罩「保險」——抗病毒噴劑技術尚未成熟,不應單靠噴鼻作防疫用途,但做運動除口罩時想「保險一點」,作為輔助工具純屬個人選擇。(設計圖片,allensima@iStockphoto)

注意事項

‧留意有否全面科學實證和臨牀研究支持

‧研究有否涉及贊助商的利益衝突,如有藥廠資助,分析研究結果時應更加小心

‧參與研究人數(樣本數量)是否足夠

‧衛生防護中心有否認可相關產品作預防新冠或建議使用,市民可瀏覽衛生防護中心或同心抗疫網站

‧不建議在外地購買抗病毒產品,因為消費者未必看懂產品標籤,亦未能了解產品有否研究支持、內容是否可信等

]]>
類鼻疽感染有季節性 風暴後空氣可存活 理大港大分析深水埗個案屬吸入性感染 籲住戶颱風後關窗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bc%bb%e7%96%bd%e6%84%9f%e6%9f%93%e6%9c%89%e5%ad%a3%e7%af%80%e6%80%a7-%e9%a2%a8%e6%9a%b4%e5%be%8c%e7%a9%ba%e6%b0%a3%e5%8f%af%e5%ad%98%e6%b4%bb-%e7%90%86%e5%a4%a7%e6%b8%af%e5%a4%a7/ Wed, 21 Dec 2022 09:52: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182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錄得43宗類鼻疽個案,近八成集中於深水埗。理大聯同港大醫學院分析類鼻疽在西九龍區的擴散情况,其中在白田邨重建計劃第十期地盤附近一個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首次證實風暴吹襲後的空氣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並估計深水埗個案的傳播途徑屬吸入性感染,但目前未能確認造成類鼻疽爆發的源頭。團隊估計,類鼻疽感染個案明年將增加,呼籲倘遇上颱風,居所接近山坡的市民,在颱風後數天應把窗户保持關閉,另建議政府加強綠化帶。


相關文章: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本港類鼻疽感染有季節性 風暴後採樣 白田邨地盤空氣檢活菌

本港今年錄得43宗類鼻疽個案,近八成集中於深水埗,當局上月將之列入須呈報的法定傳染病,至今仍未查出爆發原因。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早前於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表示,經當局調查,未有證據顯示有任何因素令類鼻疽於深水埗擴散。

理大與港大的研究團隊經環境調查後發現,香港類鼻疽感染有明顯季節性,於颱風及暴雨後較常出現感染個案。團隊今年8至10月在深水埗採集20個空氣及泥土樣本,並於8月15日(即風暴「木蘭」襲港後第5日),在白田邨重建地盤附近的空氣樣本,培植出類鼻疽伯克氏菌,首次證實風暴吹襲後的空氣帶有存活的類鼻疽伯克氏菌。


類鼻疽感染有季節性 風暴後空氣可存活 理大港大分析深水埗個案屬吸入性感染 籲住戶颱風後關窗
理大聯同港大團隊分析類鼻疽於西九龍區的擴散情况,今年8至10月在深水埗區採集20個空氣及泥土樣本,包括到最多泥土樣本的白田邨地盤視察及採樣(紅框示)。

確診類鼻疽個案與白田鄒空氣樣本 同屬「ST-1996」菌株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副教授蕭傑恒指出,團隊將九龍西聯網醫院確診的38宗類鼻疽個案與白田邨空氣樣本做全基因組排序及比對,證實兩者基因相近,同屬於一種全新名為「ST-1996」的菌株。他解釋,經比對後發現該菌株最早見於2016年的深水埗區個案,當時白田邨地盤仍未動工,故團隊認為白田邨重建計劃第十期地盤並非爆發源頭。


引風向資料 陽性樣本疑嘉頓山吹至

團隊其後將調查範圍擴大至嘉頓山及石硤尾公園一帶,收集的48個泥土樣本及17個污水樣本中,有11個泥土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即細菌曾於以上地方出現,污水樣本則均呈陰性。團隊據8月15日採樣當日錄得的風向資料,懷疑陽性空氣樣本由嘉頓山吹至。


類鼻疽感染有季節性 風暴後空氣可存活 理大港大分析深水埗個案屬吸入性感染 籲住戶颱風後關窗

18確診13肺炎 吸入感染病徵

另外,今年8至10月確診類鼻疽的18宗個案中,13人患肺炎,團隊指出屬吸入性感染病徵,經臨牀證據及分子流行病學分析,推斷深水埗類鼻疽的傳播途徑屬吸入性感染,但未能確定這是否唯一傳播途徑導致爆發,故暫時未確定傳播源頭。

研究團隊又指,由2016至2022年,深水埗區消失了逾16萬平方米植被面積,故當遇到大雨,類鼻疽菌會由深層土壤層向表層移動,使鬆散的泥土容易氣溶膠化,受到強風驅散時,有可能經空氣傳播。


相關文章:【疫苗接種】50歲以上人士可同時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 長者打肺炎球菌疫苗等的9個問題(更新10月10日)


團隊呼籲颱風後住戶保持窗戶關閉

團隊估計,類鼻疽感染個案明年將增加,呼籲倘遇上颱風,居所接近山坡的市民,在颱風後數天應把窗户保持關閉,另建議政府加強綠化帶。蕭傑恒表示,團隊已將地盤泥土樣本分析結果匯報衛生防護中心,中心曾往地盤調查和消毒。本報昨向中心查詢如何跟進,以確保深水埗居民健康,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3%80%91%e6%b7%b7%e5%90%88%e5%85%8d%e7%96%ab%e6%98%af%e4%bb%80%e9%ba%bc%ef%bc%9f%e6%8e%a5%e7%a8%ae3%e9%87%9d%e7%96%ab%e8%8b%97%e5%be%8c%e5%86%8d%e6%84%9f/ Mon, 18 Jul 2022 10:58: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768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4名港大學者建議,除了維持戴口罩措施外,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明報專訊】4名港大學者包括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及孔繁毅等日前(15日)撰文,認為本港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新冠和注射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並提出放棄「圍封強檢」和學校每日快測。獲續任政府專家顧問的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回應查詢時認同港大學者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新冠疫苗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昨回應稱,群體免疫或混合免疫「始終仍是一個理論」,強調政府絕不能在這剎那「躺平」,需保衛醫療系統及長者。


混合免疫是什麼?學者:即感染和接種新冠疫苗帶來的免疫力 冬季前達最佳保護

本港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逾兩年半。4名港大學者日前在港大「AsiaGlobal Online」發表文章,包括兩名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以及微生物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龍振邦和臨牀助理教授薛達撰文,認為要在今年冬季前達至最佳保護的「混合免疫」,即感染和打疫苗帶來的免疫,避免醫療系統崩潰。除了維持戴口罩,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資料圖片)

讓社區低度傳播?學者:夏季病毒存活力低 空氣傳播較少

專家又提倡放棄圍封強檢,學校亦應取消快測,讓社區有低度傳播,令人群透過自然感染加強防重症的免疫力。4名學者指出,若所有社交距離措施都取消,入境者改為家居檢疫,根據新加坡經驗,每日個案數字或在3000至21,000宗之間上落,需聞氧氣住院者最高約1000人,死亡個案主要是未完成疫苗接種者及有嚴重自身疾病者。他們認為,在夏季病毒存活能力較低、空氣傳播較少,趁此時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邊境措施較好。

4名港大學者認為要在等待針對Omicron疫苗的同時,有需要繼續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透過自然感染持續加強人群中防重症的「背景免疫」(background immunity),包括感染Omicron BA.2、BA.2.12.1、BA.2.75、BA.4或BA.5等亞系,不過戴口罩措施要維持。


建議圍封強檢、學校快測可取消?學者:須維持戴口罩

因內地仍繼續實施清零策略,他們建議優先和海外通關,逐步縮短入境檢疫期,並改為家居檢疫;不論感染什麼變種,在社區感染者也應盡量在家隔離,除非家居環境不適合,或密切接觸者是高危者。

至於檢測,他們認為核酸檢測應集中在邊境、醫院和安老院舍等,圍封及強制檢測不僅昂貴,還會打亂生活及造成浪費,需要放棄,因為社區需要有低度傳播,令市民黏膜免疫力加強。至於學校,他們認為應取消快速測試,參考現有的流感監察機制,制定機制監察學校、幼稚園等的新冠疫情。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同步推高接種率增驗核酸檢測?許樹昌:夏天推混合免疫較好時機

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盧寵茂回應稱,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稱,「混合免疫」非只是理論,有國家已「實戰」成功,如英國及新加坡,問題只是香港「夠唔夠膽做」,而推行「混合免疫」亦應同步推高高危群組接種率及加強核酸檢測,故不會是「躺平」。

許樹昌又稱,病毒在冬天較活躍,夏天為推行「混合免疫」較好時機,認為只要當局做好分流,無症狀或輕症者送往亞博等社區隔離設施,缺氧或有多種長期病患者才收入急症醫院,早些給高危但輕症者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毋須太擔心本港醫療系統無法承受。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資料圖片)

接種3針後再感染是方法?劉宇隆:非先感染後接種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則認為,打3針後再感染,是獲得混合免疫好方法,但不是先感染、再打針,故要先將長者3針接種率提升到愈高愈好。他又認為,戴口罩措施最短要維持到明年,亦要維持學校每日快測安排,減低學童間傳播。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人第五波高峰後抗體水平正下跌?專家:冬季染疫「更弊」 抗病毒藥保護未打針長者

另一不願具名專家分析,感染後的抗體水平隨時間下跌,過4個月抗體會跌75%,本港第五波高峰在3月,若到今年冬季、高峰已過9個月,屆時才感染會「更弊」,現時社區抗體水平已下跌,但大部分個案仍是輕症,是好時機開始推混合免疫,雖然英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地放寬措施後都有一浪接一浪疫情,但每浪嚴重程度都低過上一浪。

該專家說,雖仍有長者未打針,但接種計劃推出一年多,又經歷第五波逾9000人死亡,這些長者仍不打針,相信很難說服他們,要靠抗病毒藥物來保護他們,且疫苗研發永遠追不上病毒變種速度,需靠自然感染才能鞏固人口混合免疫,不認同混合免疫是「躺平」。


現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 盧寵茂稱老幼接種低未必可保護

【新冠疫情】混合免疫是什麼?接種3針疫苗後再感染是方法?港人第五波後抗體水平正下跌 冬季病毒更活躍?
圖為早前需圍封強檢的大埔富亨邨亨裕樓,有居民落樓檢測。(林靄怡攝,明報圖片)

新任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日前稱,本港「動態清零」是要維持個案數目向着零的方向,他在商台《政經星期六》稱,政府不能單憑免疫屏障或混合免疫概念就「乜都唔做」,因「呢一種理論未必咁實在可保護市民」,強調政府需繼續做好減感染工作,不可能「躺平」。盧於節目後晤傳媒時再被問到政府會否推行4名港大專家建議,他稱上任前已聯同特首李家超與新委任的6名政府專家顧問會面,會上有充分聆聽專家意見及作分析。對於群體或混合免疫,政府絕對會在防疫政策中考慮,但「始終仍是一個理論」,政府需考慮「會否不能保護我們的市民」,特別是某些重點人群,如80歲以上仍有三成未打針、3歲以下未能打針,亦要考慮醫療系統負擔。

盧又引述數據稱,現時本港新冠即時傳播率達1.68,兩周後個案數字或升兩倍,即每日約6000至7000宗甚至更高,以此趨勢,本月底新冠病人或將佔用近2400張病牀,為公營醫療系統的約10%,屆時四分之一醫療服務會受影響,需延遲或暫停。政府會按照疫情發展,制定精準應對策略和措施,務求以最小的代價達致最大效果,在保障巿民生命安全及健康的同時,減低對社會正常活動影響。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5%a4%8f%e5%a4%a9%e9%ab%98%e6%ba%ab%e6%bd%ae%e6%bf%95-%e5%93%ae%e5%96%98-%e8%82%ba%e7%82%8e-%e6%b2%99%e9%96%80%e6%b0%8f%e8%8f%8c%e8%87%b4%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9%97%9c%e7%af%80/ Thu, 23 Jun 2022 09:5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44 【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高溫潮濕 天氣因素與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等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文台今年早於4月已發出酷熱天氣警告,5月又錄得總雨量436.5毫米,較正常值多約50%。近兩周持續下雨,今年似乎要過一個又熱又濕的夏天!又熱又濕的天氣,不少人都覺得渾身不適,是心理作用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所長陳英凝表示,她與團隊曾研究本地住院和天氣資料,證實天氣因素(包括氣溫、濕度)與不同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哮喘風險——研究發現,天氣因素與哮喘入院率關係密切,哮喘患者在炎熱高濕度的日子需留意室內外環境風險。(設計圖片,Panupong Piewkleng、dongkui yi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雨天濕度高 食物中毒入院率攀升

引致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在高溫下容易大量繁殖,增加感染風險,但未有很多研究分析它與其他天氣因素的關係。陳英凝與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一個有關沙門氏菌住院率與溫度、濕度和降雨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陳英凝表示,當濕度高又下雨,感染沙門氏菌而食物中毒的入院率會攀升,氣溫30.5℃與13℃相比,相對風險高出逾6倍;相對濕度96%相比60%,相對風險約高出2倍;微量降雨(0.02毫米)與0降雨時比較,相對風險高1.3倍。


濕熱利產生致敏原 增哮喘、慢阻肺病、肺炎等氣管炎症發病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低溫、乾燥天氣容易刺激氣管、誘發哮喘。但這些被認為在冬天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病(COPD)和肺炎,高溫和高濕度同樣有顯著影響。陳英凝與團隊於2016年研究發現,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入院率也會增加。其中一個可能,是高溫潮濕環境有利於產生空氣傳播的致敏原,如花粉和真菌孢子,而黴菌、蟎蟲亦更容易生長;高溫也有利光解作用,產生引發哮喘的污染物臭氧。當空氣中有較高濃度的致敏原和污染物刺激氣管,就會增加氣管炎症。

「我們發現,在炎熱季節,如果當日平均溫度高於28℃,相對濕度高於82%,因肺炎入院的人有好明顯上升的趨勢。」陳英凝於2018年的研究發現,在高溫潮濕的日子,長者因肺炎入院的風險會明顯較高,而相比60至74歲,75歲或以上長者更高危;慢阻肺病則與高溫有較大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注意食物安全——疫情下經常外賣食物,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應注意食物安全,以免食物中毒。(courtneyk@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室內要陰涼通風

陳英凝指,上述研究均針對住院人數來分析,「住院值得關注,因為用了社會資源,不止是個人的事」。如果知道氣溫、濕度改變會增加入院率,並避開相關風險,就可以減低資源消耗;另外減少入院對病人身心都會有正面影響。她希望大眾提升相關意識,「第一、要對自己健康風險有了解」;第二、留意環境風險,室內外環境都要考慮;室內宜保持陰涼、通風,和留意濕度;「雖然鼓勵多活動和運動,但都要考慮當天的溫度和濕度」,長者或長期病患做運動不要「搏到盡」。


生活習慣隨天氣改變 如何減低濕熱環境引起的不適?

「近年因為疫情關係,多了上網訂購食物,有否想過,在炎熱潮濕的日子,運送食物的過程安全嗎?食物送到家是否即時食用?有沒有立即放進雪櫃?」陳英凝指出,這都是需要考慮的食物安全。我們的生活習慣需要隨着氣候改變,舉例說,以往習慣奶茶喝一半,放在室溫過一段時間再喝,但如果天氣又熱又濕,奶茶會很容易變壞。

另外,夏天去行山、室外運動要小心,不止要留意高溫,污染物濃度、濕度高都有風險。陳英凝提醒,哮喘患者在上述環境下運動,要適時休息及留意身體狀况。她的研究團隊亦建議哮喘患者和老年人,在惡劣環境下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可考慮使用除濕器和冷氣以保持較佳的室內溫度和濕度,避免暴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英凝(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知多啲:翻風落雨關節痛 氣壓改變是元兇?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大雨連連,在天文台發出預測前,已有人早早感知到大雨將至。「長者常說風濕痛,每逢翻風落雨就會關節痛,比天文台更準!」骨科專科醫生陳慧聰留意到,近期的確多了病人求醫,當中不止長者,還不乏年輕人,「有些之前打波扭傷腳踝,或曾經骨折做過手術,就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痛楚無端端出現」。究竟何謂「風濕痛」?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天氣作怪?——不少長者每逢「翻風落雨」都會關節痛,但專家指暫時未有研究確實解釋天氣轉變與關節痛的關係。(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軟骨磨蝕 關節生骨刺發炎

陳慧聰表示,風濕在中西醫範疇是不同的病症。中醫的風濕是指風邪入骨引致筋骨痛;西醫的風濕則是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疾病,身體製造抗體攻擊自己的關節,引發炎症和對稱的痛楚,即身體左右兩側同時痛。而因關節痛來求診的病人,大部分是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下肢出現,尤其在主要的負重關節,即膝蓋、腳腕及髖關節,以膝蓋最常見。關節用得多,導致內裏軟骨磨蝕,關節不能平均受力,產生骨刺,慢慢演變成關節發炎」。

天氣轉變為何會引起關節痛?陳慧聰翻閱不同研究,均指出天氣與關節炎的關係,較多與氣壓有關。有說法指,關節炎病人軟骨磨蝕,骨頭失去軟骨保護,令到裏面的神經線較易感受氣壓改變。當氣壓轉變,造成肌肉和疤痕等膨脹或收縮,帶來痛楚。不過「多年來雖有不少研究,但受研究規模所限,始終未能得出確實定論」。


每日冷敷 按指示用止痛貼

若每逢「翻風落雨」都關節疼痛,陳慧聰建議冷敷患處10至15分鐘,每日敷2至3次,或服用撲熱息痛紓緩痛楚。若未見改善,可用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品。在患處貼上止痛貼,都可能有幫助,但首先要了解自己有沒有對藥物、膠水或敷料的材質過敏;注意每款止痛貼都有每日使用上限,建議按包裝指示使用。建議用藥前先徵詢醫生意見,了解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例如坐骨神經痛,問題表徵未必出現在腰,而是反映在腳,若然腳痛就貼腳,未必改善問題。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慧聰(受訪者提供)

減磅游泳操肌 減關節壓力

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服用葡萄糖胺,陳慧聰解釋,「葡萄糖胺可幫助生成軟骨和關節所需的液體,長期服用或可減輕發作時的痛楚」,但未有文獻證實有助延緩關節退化,對晚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未必有明顯作用。


想關節耐用一點,陳慧聰建議:

1.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尤其膝蓋等負重關節如果承受較大重量,會加速退化,建議過重病人減磅,減低關節負擔

2. 多做運動: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毋須負重,相比其他運動對關節的壓力較低,又能活動全身

3. 鍛煉肌肉:鍛煉關節附近的肌肉組,如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這兩組肌肉在站立時能幫助身體負重,如果有足夠力量,就可減輕關節壓力

做法:

坐椅子上,雙腳踏地,屈曲膝蓋維持90度;抬起左腳並向前伸直(圖1),維持3至5秒後放下;重複10至15次為1組,每隻腳各做2至3組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圖1(明報製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www.afterroberto.com/%e5%91%bc%e5%90%b8%e9%81%93%e6%84%9f%e6%9f%93-%e7%a0%94%e7%a9%b6-%e5%8c%85%e8%86%9c%e7%b4%b0%e8%8f%8c-%e7%8c%a9%e7%b4%85%e7%86%b1-%e6%b0%b4%e7%97%98%e5%8f%8a%e8%82%ba%e7%b5%90%e6%a0%b8%e7%ad%894/ Mon, 06 Jun 2022 07:39: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139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 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

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研究發現,以疫前2014至2019年的數據對比2020至2021年,本港抗生素供應量跌幅顯著,按每1000名港人的平均規定每日劑量計算,私家醫生供應量由10.4減至6.74,社區藥房供應量則由2.75減至0.91,反映抗生素消耗量下降。

 

相關文章:小心猩紅熱  徵狀:紅疹+「士多啤梨脷」

 

非經空氣傳播 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敗血病無下降

研究檢視2012至2021年公立醫院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發現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包括甲型化膿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腦膜炎奈瑟菌,其引起的社區發病之敗血病發生率,在疫情期間持續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經飛沫或空氣傳播疾病的呈報個案亦減少。不過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團隊倡考慮續戴口罩 減上呼吸道感染

研究團隊分析,上述4種包膜細菌一直被視為可經飛沫或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傳播,而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均非經空氣傳播,認為結果顯示廣泛佩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及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不但有助預防新冠病毒,更可能有效預防上述細菌爆發,避免出現致命個案,同時因應上述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減少,進而減少私醫或社區藥房抗生素供應量,顯示措施或有助控制抗生素用量。

 

相關文章:【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憂放寬防疫措施掀反彈

本港新冠疫情放緩,港府提出「復常」路線圖,團隊在論文提到,若放寬防疫措施,上述呼吸道感染及抗生素用量很大機率出現反彈。領導團隊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今次結果主要受佩戴口罩影響,由於本港人口長期未有接觸上述細菌及疾病,預期放寬措施後感染水平可能較10年前更高,若冬季感染個案急增,令醫院牀位及深切治療部接近飽和,可能要再考慮維持上述防疫措施。

 

(新冠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