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睇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31 Jan 2024 08:18: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睇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0%85-%e4%bb%a5%e8%80%81%e8%ad%b7%e8%80%81365%e6%97%a5%e7%84%a1%e4%bc%91%e5%a3%93%e5%8a%9b%e5%a4%a7-%e5%b0%88%e5%ae%b6-%e5%8b%bf%e5%be%85%e5%95%8f%e9%a1%8c%e6%83%a1%e5%8c%96/ Wed, 31 Jan 2024 08:1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00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算,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了照顧身邊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全年365日無休,當中不少更是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逾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而感到精神壓力。新聞不時出現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劇,反映照顧者壓力大如山,亟待援手。「照顧‧照顧者」嘗試透過不同照顧者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要。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照顧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chayathonwong@iStockphoto)

照顧者漸步入高齡  照顧路上以老護老感壓力 

子女照顧老邁雙親,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照顧路上種種困難,不少人默默挑起擔子、見步行步;直至父母風燭殘年,子女也步入高齡,照顧變得愈來愈吃力,日常生活好像陷入了死胡同。專家提醒,不能待問題惡化才見招拆招,一開始就得有長遠計劃,家人有商有量,善用社區各種支援,才能在照顧路上得心應手。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照顧需求愈來愈高,照顧者應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a55@iStockphoto)

■個案:逾60歲糖尿病漸惡化 照顧九旬母親

61歲的勤哥自小已是家庭照顧者,8歲起負責一家幾口伙食,視照顧家人為份內事。勤哥有年長2歲的家姐及小4歲的弟弟,年幼時父母在旺角街市做流動小販賣魚和菜,家中洗衫煮飯等家務由勤哥包辦。「始終要有人做,買餸最緊要便宜,求其煮熟就得。」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据,大家姐早已投身社會工作。當年17歲的勤哥在夜校半工讀至中六,做過機械學徒、單車石油氣送貨和送貨司機等基層工作,長期搬運令骨骼變形,有肩周炎;他亦患上糖尿病,近10年病情惡化,加上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每日服逾10粒藥,停工多年靠微薄積蓄生活。

母親多病雙腳無力 性格變孤僻剛烈

勤哥自2000年與母親同住,近年亦主力照顧年逾九旬的母親。母親雖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定期覆診,但行動自如。勤哥每天和母親飲茶和逛公園;弟弟阿壽偶爾駕車載母親到廟宇食齋。惟任職保安員的家姐因工時長,探訪次數較少。

不過,近3年母親逐漸體弱,加上受腰背痛煎熬,雙腳無力。勤哥每天推輪椅送母親到酒樓和公園,先乘電梯落大廈1樓,扶母親步行10級樓梯到大街,再搬輪椅接載她。儘管他認為母親腌尖挑剔,仍盡力遷就,例如她不愛坐輪椅上落巴士,他便推輪椅由旺角寓所步行至油麻地賽馬會診所,陪伴母親完成10多次皮膚療程。

弟弟阿壽說,母親年輕時朋友多,退休後經常和街坊在家搓麻將,但邁入老年,多病纏身,加上好友一一離世,性格變得愈來愈孤僻剛烈,和兄長相處如「火星撞地球」,又常抱怨道:「哪裏都不能去,留下『獻世』。」

勤哥承認照顧有壓力,曾考慮聘請女傭幫忙照顧,他說:「媽媽嫌我照顧不夠周到,曾經提過請外傭,但好的工人難搵,最終無請,目前她自己仍可以冲涼。」問及他日母親自理能力減退時,有何打算?勤哥不諱言未有想過。

吞嚥困難人消瘦 確診胃癌

「細佬1個月睇阿媽2晚,我輕鬆些少。」勤哥難得「放假」,就會趁機到深圳找盲人按摩,紓緩肩部不適。阿壽因為不諳廚藝,由他照顧媽媽的日子,三餐就以外賣為主,試過買來蒸肉餅飯,母親嫌飯硬,吞不下。他自認照顧技巧不及哥哥純熟,周圍買不同食物給她試,始終都不合媽媽心意,有時吃了會嘔吐。兩兄弟見母親日漸消瘦,以為是老人常見的吞嚥困難,但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技巧或專業支援。

勤哥說, 因為母親無牙,平時煮豆腐、魚、爽口米粉給她,但近月兩兄弟都發覺她進食異常,嘔吐頻密了,「吞嚥不下,嘔吐,叫她看醫生,她不去,(社福機構)送飯不一定食,有點固執」。今年8月母親主動提出看私家醫生,確診胃癌,轉介到廣華醫院。她卧病在牀禁食,靠靜脈注射葡萄糖水補充營養,只有一次試食幾匙粥水。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兄弟照顧路上見步行步

對於母親日後的照顧,兄弟徬徨失措,沒有任何計劃,說只能見步行步。

訪問當天,醫生將約見他們交代病情,兩人憂心忡忡。勤哥知悉母親患病後憂心煩躁,難以入眠,說先聽醫生治療安排再考慮,或需安排母親入住老人院,但估計母親不願意。記者送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製作的《照顧秘笈》,並建議他們聯絡醫院醫務社工求助。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明報製圖)

■專家: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長遠規劃

就像勤哥和阿壽兩兄弟,不少子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力照顧年老的父母。但當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由最初行動自如,起居生活能自理,至逐漸需要拐杖助行、輪椅出入,同時可能有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有認知障礙。當照顧需求愈來愈高,不少家人只會想起安老院舍,但其實除了院舍,還有不少日間中心、上門服務,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香港賽馬會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指出,當父母年事漸高,身心健康開始衰退,甚至出現長期病患,照顧者就應預早認識各類長者服務,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馬凱茵(受訪者提供)

長者鄰舍中心或地區中心進行評估

以勤哥一家為例,當長輩身體衰退,受痛症困擾,甚至開始要依賴輔行工具,馬凱茵建議,可以到區內的長者鄰舍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接受評估,了解其所需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服務如送膳、陪診或復康服務,亦可按需要申請及輪候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等。中心會以個案形式一直跟進長者情况。

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

另外,若病人有長期病患,醫生確診一刻,亦可聯絡醫務社工尋找社區資源和輪候長期照顧服務。以勤哥媽媽患上癌症為例,不少機構專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如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等。當中有情緒輔導、同路人分享、中醫服務,甚至援助金及的士錢資助。

有需要時要放手 輪候院舍動輒三四年

不少照顧者非常抗拒將父母送進院舍,但馬凱茵認為,有需要時就要放手交給專業人士照顧,子女仍可繼續提供心理關顧,減輕照顧壓力。政府資助院舍大多數要輪候3、4 年,家人可先申請,如長者不想太早入住安老院,有凍結機制,詳情可諮詢社工意見。

男照顧者小組服務 適時宣泄情緒

馬凱茵又提到,愈來愈多男士擔起照顧者角色,中心兩年前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有年逾50的男士,因照顧患病的太太或母親而提早退休,亦有因照顧兄弟而放下工作。不少男性照顧雖然有心,但因不懂家務,無從入手,顯得煩躁,「很想幫忙,但不懂如何幫忙,以前不用入廚,現在連煲飯也不懂,不知怎樣做,覺得自己『無用』」。

直至今年8月底, 該中心護老者會員有1097人,男性約佔25%,當中過半數為子女,其次是配偶。馬凱茵指出,男士認為照顧家人是份內責任,不安心交給他人或安老院照顧,直至家人無法自理,例如體弱無力、無法冲涼、失禁才急急求助,想安排入住質素好的院舍,但因輪候需時而未能如願。

另外,男士不易分享感受,隱藏低落情緒,壓力無法宣泄,「有男士知道媽媽患口腔癌後晴天霹靂,不敢在媽媽及家姐前表露情緒,免她們擔心,但進入專業輔導室內即爆喊」。馬凱茵說,找對的人傾訴,讓情緒流露出來,才能理性處理事務。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文:梁淑貞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家庭醫生睇醫生]

]]>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89%8b%e9%9c%87%e6%88%90%e5%9b%a0%e5%a4%9a-%e5%85%bc%e6%9c%89%e8%a1%8c%e5%8b%95%e7%b7%a9%e6%85%a2-%e8%82%8c%e8%82%89%e5%83%b5%e7%a1%ac/ Tue, 28 Nov 2023 09:01: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29

【明報專訊】(編按: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若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明報製圖/axllll@iStockphoto)

手震是年老退化?柏金遜早醫有得救

「控制不了自己,雙手不停在震,連雙腳也顫抖,真是尷尬死了。」年逾七十的劉姐,因為手震不受控制,把自己困在家中。

手震是單純老年退化引起?老年退化是否需要醫治?手震可否治療?

當劉姐與丈夫老黃推門進診所,我真是有點意外,實在沒有想到他們會從澳門老遠跑來。劉姐今年70多歲,常說自己是地道澳門人,因為自3歲隨父母由順德移居澳門後,便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朋友之間常喚她作「澳門掌門人」,因為無論是澳門的歷史掌故、風景名勝、叱咤人物、政府架構、經濟體系,她都能一一如數家珍。對於我,劉姐必定是澳門美食「地膽」。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手震成因多–手震有多種成因,心情緊張、甲狀腺亢進、柏金遜症等都可能引致手震。(AsiaVisio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唱家班上台手揗腳震 「澳門掌門」變隱蔽婆婆

我與劉姐在港澳長者服務交流會上認識,是10多年的老朋友。每當有交流活動訪澳,劉姐必盡地主之誼。她熱情好客,總會帶我們到最地道的風味菜館去。不過,近年港澳協作護老工作上,我已沒碰上劉姐。接替她的同事欣然告知:「劉姐同老公一齊退休了!她優哉游哉,十分開心。劉姐是唱家班,之前在社區會堂表演,大家都拍爛手掌。梁醫生,下次她有表演,你記緊來捧場!」

老朋友過着豐盛的退休生活,真是最大安慰。所以,當我一見到劉姐,就忍不住問:「劉姐,你好嗎?有沒有唱歌?幾時有表演啊?」怎知語音未止,劉姐已連珠炮發將她的近况一一道來。

「哎啊,梁醫(劉姐總是喜歡這樣稱呼我),還問我有沒有表演!3年了!3年來我沒開口唱過一句。唉,真慘……不!與疫情無關。隔離限聚那段時間,日日困在家中。現在疫情緩和,我心情比之前更差。莫說出外練歌,即使在家中,我也不願意開口!」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行路緩慢 站不穩險跌倒

「噢,梁醫。不是聲帶有問題。而是我手揗腳震啊!我揸起咪,雙手就震到不得了,搖上搖落,沒辦法對準個嘴,真的很『肉酸』。我只想搵窿蜎!我也試過用企咪,但就變成雙腳揗揗震。」

「我有睇醫生,家庭醫生介紹我去政府專科,但是吃了藥都沒好轉。唉,梁醫,關鍵不在此,最慘是前陣子我與老黃返順德探親。親戚3年沒見,一見面,大家竟然……唉……」

劉姐情緒起伏,欲言又止。我唯有向老黃問個究竟。老黃轉告:「噢,不是什麼大件事。只是各人見到小花(劉姐的小名)都關心起來,忍不住問候她!」

他續說:「唉,小花不愛聽,但我仍然要說。其實我都覺得,小花自兩年前開始手震就老了很多。她最先只是右手揸咪唱歌,震得比較明顯。小花嫌肉酸,索性不去唱歌,只留在家。但情况變得更差,行又震、坐都震。我鼓勵她多走動。通關之後,我們就自駕遊,返鄉下。小花行路好慢,雙腳似是提不起,拖着行。兄弟姊妹一見到她,自然關心起她上來。有一次食完飯,小花起身去廁所,一轉身就企不穩,差不多趴在地下。好彩我當時醒目,即刻扶起她。其實還有一次,小花也是轉身就……」

劉姐此時忍不住插嘴:「不要再說了!醫生說是退化。梁醫,老人專科能否醫治退化?手震能否治癒?」

遺傳、甲亢可致手震

這些都是好問題。老人專科的範疇究竟包含什麼?年老退化能否醫治?需不需要醫治呢?一時間,很難一一解說清楚,或者先從簡單問題入手。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任何年齡的人每遇心情緊張,手便會不期然抖動,這是自然現象。不過如果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家族中人亦會有類似情况。然而這類型手震一般並無大礙,不會影響身體其他功能。如果病者自覺尷尬、不能忍受的話,可要求醫生處方藥物減輕顫抖。

另外一個與生理有關的手震原因,就是患上甲狀腺亢進。患者一般都是介乎10幾至30幾歲女性,我太太亦是在30歲那年得病。那時她提壺斟茶,竟然瀉滿一枱;舉箸夾餸,夾那件、跌那件,才發現她原來手震得厲害,檢查後證實患有甲狀腺亢進。若此病發生在老年,患者男女發病比例大致相若,並沒有女多於男的現象;而且徵狀亦沒有年輕患者般顯著,往往要透過驗血才可確診。甲狀腺亢進是一個可治理的疾病,長者若發現有手震徵狀,及早檢查為佳。

當然,較嚴重疾病如中風、腫瘤、腦退化等亦會有手震徵狀。但患者除了手震外,往往兼有其他影響小腦運作的徵狀如言語不清、行路搖擺不定等,很少只呈現手震單一病徵。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年長患者難察行動緩慢 延誤醫治

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50歲左右的患者若出現徵狀會較易察覺,若年紀較大,徵狀常被誤為因年老體弱、行動緩慢所致。如果病人未有提出,家人又未察覺,往往會延誤醫治。病人得了後遺症,變得長期行動不便,甚至臥牀不起。因此,柏金遜症絕對不容忽視。

「梁醫!你這樣說,我是否患上柏金遜症?」劉姐按捺不住地問。

我坦白地回答:「成數高。柏金遜症初期徵狀,多以手震為先,而以身體一邊較為明顯。根據老黃描述,你亦有類似情况。雖然你的活動能力至今仍未有大問題,但是兩次轉身時差不多跌倒的險象,亦正符合此症較後期徵狀。要診斷柏金遜症,一定要從患者病徵及病歷推測,再以臨牀檢查作實,包括動作速度、起步轉身穩定度、靜止及提高雙手顫抖度、肌肉緊繃度、字體書寫變更度、聲音沙啞度等。我們還可利用正電子掃描確定腦部多巴胺的情况。」

「噢,梁醫生,如果小花真的確診柏金遜,是否遲早會變成癡呆?」老黃絕望地問。

藥物控制徵狀 物理治療保活動能力

「當然不是!柏金遜症雖然同樣是退化性疾病,但與認知障礙症的病理不同。柏金遜症患者大都能保持正常思維,認知能力與同齡人士沒大分別。雖然現階段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藥物能有效地控制病徵。一般患者在服藥後,活動能力會改善,顫抖會減輕,日常生活的困擾亦會減低。不過,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自行中斷會令病情反覆。另外,物理治療可增強病人活動能力及減低跌倒風險。病人只要跟從治療師設計的個人化復康運動計劃來鍛煉,一般都會在肌肉、關節、步姿、轉移動作,以至助行器使用技巧等有改善。當然,還有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作跟進。現階段必須先要為劉姐檢查,才可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初步檢查,指標明顯,已可確定劉姐患上柏金遜症,藥物亦產生即時效果,病情很快得以紓緩。我寫了轉介信,希望她回澳門後獲跟進治療。我深信輔以適當運動訓練,劉姐筋肌得以紓緩,很快可回復正常生活。

果然,相隔6個月之後,我已收到邀請:「梁醫,我將於下月在澳門綜藝館舉行一場歌唱表演,誠意邀請你及夫人同來。我已在你最喜歡那間餐廳訂了一席。屆時你定必要來啊!」

劉姐既然久休復出,怎樣說,我也要過澳門捧捧場!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www.afterroberto.com/%e8%87%89%e7%9b%b2%e7%97%87-%e7%84%a1%e6%b3%95%e8%be%a8%e8%aa%8d%e4%ba%ba%e8%87%89-%e8%85%a6%e7%99%8c%e3%80%81%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6%82%a3%e8%80%85%e8%87%b4%e5%be%8c%e5%a4%a9%e8%87%89/ Tue, 06 Jun 2023 09:01: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44

【明報專訊】臉盲症,又稱「臉部識別能力缺乏症」(prosopagnosia),即是有辨識人臉的障礙,無法從腦袋中抽取過往與對方經歷過的信息。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出,當病人不是因視力問題而無法辨認人臉,而那張臉曾跟患者有許多互動經歷,甚至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那便有可能是臉盲症。患者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難以辨識他人容貌。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前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至於後者,患者會因腦創傷、腦癌、認知障礙等而導致臉盲。

臉盲症徵狀:無法辨認人臉 分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

電視劇中不時出現患「臉盲症」的角色,他們視力正常、智力正常,又不是失憶, 偏偏無法辨認眼、耳、口、鼻組合成的容貌,分不清長相,結果鬧出不少誤會。這種怪病,絕非編劇為劇情需要而創作。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每33人中約有1人患發展性臉盲症!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一張臉,是每一個人的「身分證」,大家一看就能識別誰與誰。但對某些人而言,這張「身分證」跟白紙沒兩樣,難以認人!

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

‧發展性臉盲症:

相對較常見,患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

‧後天臉盲症:

患者因腦創傷、腦癌或認知障礙症等導致問題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臉盲症——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有病人因為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連自己的容貌也認不出來。(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Kateryna Onyshchuk@iStockphoto)

徵狀:家人朋友個個差不多樣

陳龍達指,臉盲症的研究並不多,而且較多集中發展性臉盲症。「從腦神經科看,其中一類臉盲症患者存有facial perception問題,即病人無法整合兩張臉孔其實是同一張臉孔,因而認不出昨日的『你』與今日的『你』,其實是同一個『你』,反而把今日的『你』認作是新的『你』。」

「另一類臉盲症是聯想障礙(associative),病人無法透過聯想辨認一個人,例如患者雖然能夠認出這幅相的男生跟那幅相的男生是同一人,卻無法勾起這男生的相關資訊;那就是不能把相中臉容,跟大腦儲存的臉容連結,因而無法認出相中男生其實是自己兒子!」

陳龍達補充,「單純認不出一個人,不能說是臉盲症。例如我現在透過視像會議接受你(記者)訪問,日後在街上碰面,或有可能認出對方;也有可能因大家只見過一次,腦部沒有強烈記憶,你認不出陳醫生也不為奇。但如果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的話,那便有臉盲症的徵狀」。

影響人際關係 睇劇混淆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相認」,更重要是透過臉容識別,認知大家存在什麼關係、有什麼回憶和經歷等,這些資訊均可從大腦提取出來。但臉盲症患者卻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辨識他人容貌時,難以把相關信息抽取應用,出現不同程度的臉盲症。

大部分發展性臉盲症患者的臉盲程度輕微,他們大多可自己找到其他認人的代替方法,沒有帶來許多情緒影響。然而陳龍達指,他們要長期面對社交困擾等問題。「因為認人能力較差,別人看在眼內,可能誤以為他故意扮不認識人,影響彼此關係;或因為要比一般人費勁認人,要多望幾眼或不停打量對方衣著等,令人感覺奇怪,在人際互動上構成壓力。」

「臉盲症患者常常經歷有人跟自己對話後,弄不清對方是誰的尷尬和誤會,容易有挫敗感。」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Iris)說,除社交困擾外,臉盲問題也影響患者的職場關係,就連生活樂趣也未能如常人般享受。

「例如同事們閒來傾某同事的八掛事,但患者連相關同事是否在現場也認不出來!日常娛樂如睇戲,臉盲症患者要認出劇中人物的臉,實在困難,例如劇中個個也是穿西裝,究竟誰是誰呢?於是對劇情發展感到混亂,看戲的樂趣便沒有了!」Iris說。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右腦梭狀回——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紅箭嘴示),一旦功能受損,可導致臉盲。(myboxp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小朋友眼疾問題 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非小事 及早察覺慎防影響視力發展


無標準治療 觀察其他特徵認人

發展性臉盲症患者大多病徵輕微,患者往往不當一回事。「他們很多時不為意自己有問題,就算自覺有問題也甚少睇醫生,可能認不到人沒為他帶來很大影響。」陳龍達稱,醫學文獻至今也沒有特定有效治療臉盲症的方法,部分人自我發展一套認人方法,「例如寫下簡單描述,『戴眼鏡打呔的就是陳醫生』,幫自己認人」。

臨牀心理學家亦會協助患者建立認人技巧。Iris認為,患者最重要是接受自己有強弱項。雖然沒有標準治療方案,但會因應病情提供專注能力、語言能力、記憶力、空間概念、執行能力等評估。並與患者一起制訂「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協助他們適應生活和重投工作。類似方法,不論對發展性或後天臉盲症患者,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陳龍達稱,臉部識別能力是一種從小發展高度專業化的視覺認知能力。過往有研究指,5歲小孩的臉部識別能力已趨成熟。「整體而言,隨年齡增長,臉部識別能力愈漸成熟。成年人的臉部識別能力會較兒童好,但當步入衰老,臉部識別能力也會老化衰退,尤其在70歲後較為明顯。」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龍達(醫管局提供)

個案:認眼鏡髮型 誤當兩人為同一人

發展性臉盲症

個案1:藉身高聲線分辨教師

Sandy(化名)說她的女兒常常自嘲是臉盲群組。「在街上碰見同學的媽媽,與對方閒聊離開後,女兒立即問我:『她是誰?』其實那個媽媽跟我們蠻熟,曾一起吃飯逛街行山……追韓劇時,女兒最常問我的並非劇情,卻是『這是誰』?那是幾乎每集都出現的角色啊!」

自覺有臉盲問題的女兒,從小已透過觀察別人身高、髮型、衣著、聲調語氣等來建立認人方法。Sandy說,「例如她跟我分享學校有兩個體育教師,同是戴眼鏡和紮馬尾,她一直以為是同一人,後來經同學提醒,才透過身高和聲線辨別出是兩名教師」。

後天臉盲症

個案2:腦創傷後突臉盲

Thomas(化名)因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面對突如其來的臉盲症,他不但認不到伴侶和家人,連自己也認不出來!某天經過大廈玻璃幕牆,看見反射出來的影像,理性上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像,但就是認不出!那種震撼令他驚嚇。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稱,由於Thomas年輕,接受能力強,加上以正面和積極態度面對臉盲症,經1年多治療,能夠掌握「認人」方法。「他特製一個公司組織表,張貼所有同事相片,並記錄各人約2至3個特徵,例如某人臉上有墨痣、戴眼鏡等。至於並非一起工作但出入公司常遇見的人,他的策略是主動向大家打招呼。」

個案3:認知障礙 配偶當陌生人

李伯伯某天發現家中來了陌生人,受驚報警。其實「陌生人」是跟他相處逾30年的配偶!當時李伯伯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中後期。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相對發展性臉盲症,後天臉盲個案較不常見,但患者及其家人面對的問題和困擾更嚴重和複雜。患者多因腦中風、腦癌、認知障礙症或腦創傷等導致臉盲症,有可能是伴隨其他病患的徵狀,重點是找出對患者影響更深遠的疾病。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記認特徵——臉盲症患者可制訂一套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設計圖片,edha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知多啲:發展性臉盲患者 三分之二病情輕微

臉盲症臨牀個案向來不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工作20年間,跟進過的後天臉盲症個案只有單位數字。

醫學期刊Cortex剛於今年刊登一篇有關臉盲症的大型研究報告,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主持,合共3116名年齡由18至55歲人士參與。結果發現,發展性臉盲症比率有3.08%,即每33人中有1人可能患有發展性臉盲症,當中三分之二病情屬輕微。上述研究結果,較過往研究指發展性臉盲症約2%的比率略高。

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詠詩(醫管局提供)

文:王思澄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9%a2%a85%e5%a4%a7%e6%88%90%e5%9b%a0-%e9%81%a9%e7%95%b6%e6%88%92%e5%8f%a3%e5%b0%bf%e9%85%b8%e6%bf%83%e5%ba%a6%e5%8f%af%e6%b8%9b15/ Tue, 30 May 2023 08:14: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02

【明報專訊】(編者按: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其中男性、年紀愈大、肥胖、高血壓等更是痛風的高危人士。痛風與自身飲食習慣不無關係,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且看筆者的老同學「大麻成」的痛風經歷和如何「對症下藥」。)

痛風因尿酸作怪 高危人士:男性 肥胖 高血壓 

「風吹過都覺得痛,一痛就痛到發瘋。」我的老同學「大麻成」形容痛風症的感覺。他受過痛風發作之苦,慨嘆活到今天,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連老火湯與濃湯都是禁忌,應如何自處!

在港大時,我與大麻成和十多名同學一齊當上《學苑》編委。編委會成員雖來自不同學系,但目標及觀點倒是頗一致。我們畢業後仍保持聯絡,不過多在電子平台上,實際的聚首不算太多。尤其在過往3年疫情,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就算昔日戰友決定連根拔起離開香港,我們亦沒有好好話別的機會。直至今年初,防疫措施終於大解放,大家便立即來一次大聚會。因為我們都在耳順之年,要作出離港他去的決定絕對不容易,因此難得的見面機會,大家十分珍惜。

在這次聚會中,我重遇了大麻成及他的太太Daisy。怎知一見面,大麻成便向我訴苦:「阿福,我好慘呀!隻腳趾公無端端痛到飛起,住了兩日醫院,醫生說是痛風。那種痛,真是風吹過都痛,一痛就痛到發瘋!」

大麻成說話一向非常「應棍」(一矢中的),他這次形容也是蠻準確。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不過是否「無端端」便有待商榷了,大麻成確是痛風的危險分子。首先,男性患痛風比女性高出6倍,大麻成是男兒,當然危險成分高了;其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以我們接近70歲之齡,怎樣算也不是年輕,風險必然是高了;再其次,大麻成之所以叫「大麻成」,除了名字有「成」字之外,身軀肥大亦是緣由之一。而且大麻成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又喜好美食和紅酒。怎樣看來他已是痛風症的「大好友」,因為肥胖、高血壓、高嘌呤飲食、含糖飲料,均是痛風症的誘因。

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痛風禁忌——痛風症患者需要調節生活及飲食習慣,避免吃火鍋、飲老火湯等,也要戒掉酒精和精製糖食品如蛋糕、雪糕等。(kimberrywood、ahirao_photo、Ximagination@iStockphoto、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痛風發作椎心痛 代謝起變化 尿酸積聚關節

所以,我對大麻成說:「阿成,無計啦!你是高危分子。痛風與人體基因和性別有很大關聯。痛風,簡單來說是尿酸作怪。當體內代謝功能出現改變,血中積聚過多尿酸無法排出時,尿酸最終會結晶積累在關節、腎臟等部位,引致關節紅腫發熱發炎。那些症狀,相信你是最清楚。縱使基因和性別無法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可以改;所以,想預防痛風發作,一定要從飲食及運動入手呀!」

「老友,當然知道,我已開始減肥。唉!『人一肥,病就嚟』。愈老愈不可以肥!老婆大人已禁止我飲酒。日日看着酒瓶,一滴都沒有入口。真是遲早『瘋』,是『痛風』加『發瘋』呀。」大麻成嘆道。不過猶記得,大麻成當晚不斷勸酒:「兄弟,飲呀!把酒當歌,人生幾何?」他除了為我們添酒,更為自己添上不知多少杯呢!

自那晚聚會後,我有好一段時間沒見過大麻成。直至上星期,我準備從診所趕回醫院巡房之際,護士告知:「外面有一個病人,說趕不及預約,但想你看完他才走。」啊,是急症嗎?好吧!應該還有時間。護士交來病人名字,竟是大麻成,不過進來的就只有Daisy一人。

「噢,Daisy,怎麼喇?是阿成要睇病?還是你呀?」我問。

「唉,當然是阿成啦!痛風又發作喇!痛到『𩥇牀𩥇蓆』,不能下牀。他叫我找你,開止痛藥給他頂住先。」

高尿酸需運動兼戒口 處方降尿酸藥物

大麻成是退休公務員,一直以來都在公立醫院求診及覆診,從未到過我診所。未能親見病人,便為他開止痛藥,實在是不安全做法。於是,我問Daisy:「阿成究竟有沒有睇醫生和食藥?」

「有。約5個月前一晚,他睡眠中突然大叫:『腳趾公好痛!』真的痛到標眼淚,更連續嘔吐兩次,終於被送入伊利沙伯醫院,住了2晚。醫生說他高尿酸,開了藥,又叫他做運動兼戒口。不過上次痛完之後,就沒看過醫生。」Daisy回答。

既然大麻成曾在公立醫院看病,病歷紀錄自然能在「醫健通」找到。獲取同意後,我查看他的病歷及藥物名單。紀錄顯示:5個月前,病人因急性痛風發作(gout flare)入院治理。尿酸高確診為痛風症,曾處方降尿酸藥物及止痛風症藥物。

「Daisy,雖然阿成今次很大可能是痛風發作,但為安全計,最好先做檢查。因為痛楚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先兆。不過,我查看『醫健通』藥物名單,醫院曾給他止痛風藥物作備用。不如你吩咐他先服用這些藥物,看看能否收效。若痛楚減緩而他方便行動,你再陪他來看我。好嗎?」我問。

2天後,Daisy陪同大麻成來了。阿成雖然仍有少許步履蹣跚,但人看來仍是精神。一進門,他便說:「阿福,你給任何藥我食都可以。總之,千祈不要再發作。」

「哎呀,老友。不是吃什麼。應該是,不吃什麼才對!」我回答。

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痛到發瘋——痛風發作,患者形容為「風吹過都痛,痛到發瘋」。(設計圖片,ThamKC@iStockphoto)

節制飲食 尿酸濃度可減15%

為何痛風患者需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但是自身飲食習慣也是其中誘因之一,因為體內尿酸雖然大部分由自然代謝產生,但仍有兩至三成是由食物攝取。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因此,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

因此,我鄭重地說:「阿成,若你不想痛風再發作,就一定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飲食方面,盡可能戒掉酒精及含糖飲料。啤酒、烈酒、含果糖蔗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乳酸會加速尿酸增長和影響尿酸排泄。所以,精製糖食品如蛋糕、雪糕等亦應避免。其次,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要吃含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蝦、蟹、蠔、海帶及乾燥香菇等。」

「阿福,你不用說了!我已統統戒掉。我剛從台灣探完老朋友回來,日日同朋友打邊爐,但我只眼巴巴看着他們食蝦、蟹等海鮮,我一點也沒放進口裏。我只食豆腐、菜和飲湯。」大麻成搶着解釋。

「吓,打邊爐?你日日打邊爐還說自己沒『踩界』?」我嚴厲地說:「和你一起打邊爐的『老鬼』齊齊犯了『伯仁由我』之罪。你痛得要命,全因為他們啊!要知道,雖然你沒有食海鮮,但是精華吸盡呀!各類海鮮經數小時生滾,湯底美味無窮。但同時,高嘌呤精華亦盡在其中呀!你飲了湯,想不『發』都難!」

這時Daisy問道:「阿福,照你所說,連家常老火濃湯都不可以飲嗎?」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運動後雙腳或關節不消腫 或痛風初兆

「對。老火濃湯是導火線。我有病人每次打完邊爐,痛風就發作。所以,都是戒掉火鍋較好。」我回答。除此之外,創傷亦會誘發痛風。年過50人士,如果發現經過長時間運動或踢波碰撞後,雙腳或關節痛,幾天不消腫,往往是痛風症初兆。而且關節痛楚不止在腳趾,身體任何其他關節包括:膝關節、手關節,甚至牙關關節,也可以發作。

「唉,阿福。我真的有點接受不來。活在今天的香港,老友離散,恆常活動消失。現在連個人生活喜好都要幻滅;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現在連濃湯都是禁忌,你真的要教我應如何自處。」大麻成哭喪着嘆道。

不過,未等我回應,Daisy已說:「阿福,你不用操心啦!我會開解阿成。人老咗,終有一天身體自然會出毛病。這點我相信阿成也知道,只不過心理還未準備好。」

是的,當社會、氣氛、環境、家庭,連自身健康都在轉變時,事實是難適應。因此,我們最好能互勵互勉,積極樂觀,盡量調適,做好迎接各項轉變的功課。

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更年期】停經後出血 藏子宮癌危機(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5%81%9c%e7%b6%93%e5%be%8c%e5%87%ba%e8%a1%80-%e8%97%8f%e5%ad%90%e5%ae%ae%e7%99%8c%e5%8d%b1%e6%a9%9f-%e9%86%ab%e5%ad%b8%e6%bb%bf%e6%9d%b1%e8%8f%af/ Tue, 08 Jun 2021 03:39: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914 【明報專訊】不同年齡層的女士面對不同婦科問題,很多女士在更年期後有出血現象,感到一頭霧水。究竟怎樣才能斷定是否停經,相信很多女士都不太清楚。

停止來經一年才真正停經

最近,58歲的黃女士來診所接受婦科檢查。

醫生:「黃女士,最近經期有什麼問題?」

黃女士:「醫生,我最近經期比較亂。我已經一年多沒有月經,以為已停經,上月突然又來經。」

醫生:「即停經後出血,有沒有睇醫生?」

黃女士:「沒有,聽朋友說,經期要停幾次才算正式停經,所以我以為是正常。」

相關文章: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其實黃女士的情况十分常見,很多女士對於更年期都不太了解。一般而言,女士在45至55歲期間踏入更年期,而每個人情况都不太一樣,有些人一停經就不會再出血,而多數女士可能會出現經期斷斷續續情况,如來幾個月又停一兩個月,甚至多過半年才再有經期。在醫學角度,由最後一次經期開始計起,一年內再沒有經期出現,就是真正的停經。如果女士在停經後發現有出血現象,就絕不可以掉以輕心。

約六成停經後的出血是萎縮性出血,屬於良性。由於卵巢停止分泌雌性荷爾蒙,使陰道黏膜開始萎縮變薄,亦令陰道壁上皮細胞保護功能變弱,引致慢性發炎繼而出血。大多數萎縮性陰道炎或宮膜炎只需要觀察,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隔一段時間便會自行痊癒。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約六成因陰道萎縮出血

另外,少數停經後出血是由瘜肉或子宮內膜增生引起,亦屬於良性。

比較值得關注的是子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引起的陰道出血,此佔停經後出血個案約10%至15%。現時子宮頸抹片檢查十分普及,可及早發現因子宮頸癌而導致的影響並及早處理。相比之下,子宮內膜癌就必須特別留意,因其較少有疼痛等不適徵狀,但是九成子宮內膜癌患者都會有出血徵狀。而女士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從未生育或曾使用荷爾蒙藥物。

無論如何,女士發現自己有異常出血時,先別太擔心,但也不要置之不理,應向婦科醫生求診,及早處理。

文:李天惠(東華三院醫療中心(北角)醫生(婦女健康))

]]>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www.afterroberto.com/%e9%81%99%e8%b7%9d%e8%a8%ba%e7%97%87%e6%88%90%e7%96%ab%e4%b8%8b%e5%b8%b8%e6%85%8b-%e6%96%b0%e7%97%87-%e8%a7%b8%e8%a8%ba-%e7%9a%ae%e8%86%9a%e7%a7%91%e7%ad%89%e7%97%85%e6%82%a3%e6%9c%aa%e5%bf%85/ Fri, 01 Jan 2021 02:00: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27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改寫了大家的工作模式,視像會議、在家工作成為新常態;安坐家中睇醫生又是否可行?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疫情下,不同遠程醫療服務逐漸發展,隔住熒幕睇醫生,有什麼注意事項?(Jae Young Ju@iStockphoto)

遠程醫療(telemedicine)近年在中國內地、歐美等地發展,但香港一直未見普及。碰上久未完結的疫情,遠程醫療會否成為疫下新趨勢?到社區藥房配藥,甚至是用「免診取藥」服務又會否成為新出路?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與面對面會診相比,遙距診症有一定的限制,譬如不能為病人觸診檢查。(受訪者提供)

香港醫務委員會於2019年12月發出《遙距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涵蓋電話、電郵、社交媒體(如WhatsApp、facebook)等形式的遙距醫療溝通,建議醫生和病人先建立醫患關係,才為病人遙距診症。按醫委會指引,新症病人未必適合接受遠程醫療。

醫管局將與將軍澳醫院耳鼻喉科、伊利沙伯醫院腦外科合作,2021年初推出telehealth(遙距診症),透過手機應用程式「HA Go」,讓病人在家中接受醫生會診。而坊間亦有醫療機構提供遙距診症,並將藥物送上門。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自2020年2月開始,安排部分病人以電話和視像覆診。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趙志輝表示,在第一、二波疫情開始時,有病人因擔心受感染而不願外出,不敢到診所求醫。當時有一名病人屬高危群組,但他沒有徵狀,不知怎麼辦;四處問人、上網查看,但仍無法得知自己風險有多大。最後醫生利用遠程醫療為他解答疑問,例如需否去驗深喉唾液,當中有何考慮因素,也解釋假陰性等情况。

 

不適用於觸診、皮膚科疾病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趙志輝(受訪者提供)

趙志輝補充,遠程診症有一些技術限制,例如不能為病人觸診檢查,「如果病人肚痛,醫生需要按肚檢查」,會建議病人到診所檢查;另外,診斷皮膚科疾病或需要解像度較高的影像,否則有可能誤判病情。私隱保障亦是其中一個令遠程醫療難以迅速發展的原因,例如病人擔心會診過程意外泄露,某些私隱原因不方便透過視像診症。慢性病患者相對比較適合遠程診症,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配合remote monitoring(遠程監測),病人量度血壓等數據後,傳到醫生的database(資料庫),可更快和準確掌握病情,有助減低併發症風險」。

 

非常時期 市民求助藥房解疑難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趙國亮(受訪者提供)

新症未必適用遙距診症,遇上小毛病,又不想到醫院、診所等高危地方,還有何選擇?在連鎖藥房工作的註冊藥劑師趙國亮指,他們留意到自疫期開始,愈來愈多市民到店舖查詢健康問題,由肚瀉、皮膚敏感、發燒,至如何分辨口罩保護力等,「這些問題好難找醫生、護士問,而藥劑師就可答到這些簡單,但(對市民生活)有大影響的問題」。

他續指,疫情下如果有小病痛,可到社區藥房找藥劑師初步評估,再視乎情况決定是否要看醫生;舉例說,近日天氣轉變,不少人出現皮膚敏感,藥劑師可提供成藥處理簡單皮膚問題,同時會留意有沒有其他警號,如皮膚有否發炎、細菌感染等徵狀,亦會查問病歷,「如果有糖尿病,又在腳上『生嘢』,我們會叫他馬上看醫生」。而新冠病毒徵狀與感冒相似,如遇上客人出現疑似病徵,他們亦會了解對方背景,如有沒有接觸確診者、所住大廈有沒有人確診等,提供合適的建議。

 

藥劑師線上跟進服藥情况

2020年6月,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亦推出免費遙距藥劑服務(telepharmacy),首階段針對慢阻肺病患者。透過電話及視像,由藥劑師跟進服藥情况。

聖雅各福群會早前亦推出「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減少病人在疫症期間外出的風險,在家中透過視像通話或電話,免費獲得專業藥物諮詢。病人使用此服務前,須先登記醫健通及下載相關應用程式。

遙距診症成疫下常態 新症、觸診、皮膚科等病患未必適合
崔俊明(資料圖片)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很多病人服用不同專科的藥物,面對多種藥物治療問題。遙距藥劑師諮詢服務下,病人毋須到醫院,也有藥劑師解答服藥問題。藥劑師可透過醫健通了解病人服用的藥物,檢討治療成效。而透過視像通話,對未能清晰表達的長者尤為重要,藥劑師與病人有眼神接觸,做到「用藥醫病,用心醫人」,提供人性化藥療服務。

 

文:李祖怡、姚穎彤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9%a0%90%e9%98%b2%e5%bc%b7%e7%9b%b4%e6%80%a7%e8%84%8a%e6%a4%8e%e7%82%8e-%e6%88%92%e7%85%99%e5%a5%bd%e9%81%8e%e4%ba%82%e9%a9%97%e5%9f%ba%e5%9b%a0/ Mon, 09 Nov 2020 08:49: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209 【明報專訊】不少人受背痛困擾,以為是姿勢不良所致?如果你是45歲以下,持續出現背痛,加上早上醒來腰背僵硬,就要小心,有可能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除了背痛、僵硬,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融合成一條,影響活動幅度。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背痛注意 ——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如背痛已維持一段長時間,就要找醫生詳細檢查。(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Makidotvn、porcorex@iStockphoto) 

 

陳:陳素懷(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譚:譚皓珮(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無視背痛 脊椎融合無彎轉?

問:背脊痛,只是姿勢不良引起,小問題而已?

陳:視乎背痛狀况,醫生會考慮很多因素,例如背痛維持了多久,如果是最近出現,可能只是運動或姿勢不良引致扭傷,病情很快改善;如背痛已維持一段時間,便要考慮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癌症或細菌(如肺結核)感染。此外,病人脊椎如因創傷或退化,令脊椎收窄壓着神經線,會導致四肢麻痹乏力,甚至失禁,要即時轉介專科醫生跟進。這些問題可以很嚴重,以強直性脊椎炎為例,如病人脊椎由一節節融合成一條,可導致站立及步行困難,而且無法逆轉,絕不可以輕視。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明報製圖)

臀痛膝腫 脊椎炎的錯?

問:如何分辨背痛是否強直性脊椎炎引起?

陳:背痛可分為機械性背痛(mechanical back pain)及發炎性背痛(inflammatory back pain)。前者因姿勢不良、肌肉和關節勞損引起,而強直性脊椎炎則屬發炎性背痛。

機械性背痛只要多加休息,數星期就會復元,但發炎性背痛通常會持續3個月或以上,而且當身體靜止時會特別痛,半夜更可能痛醒。晨僵是強直性脊椎炎典型徵狀,即早上醒來病人會感到關節僵硬,而且維持30分鐘或更長時間。

強直性脊椎炎還會出現其他徵狀,由於發病位置為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出現發炎,所以病人臀部亦會感到疼痛。病情也可能影響周邊關節發炎,如髖關節、膝蓋等,受影響關節會腫脹、發炎或積水等。此外,約四成病人會出現關節以外的器官炎症,例如眼睛、皮膚、腸道和心血管等發炎。醫生經過問診及檢查後,如懷疑病人患上強直性脊椎炎,便會將病人轉介風濕病科醫生接受評估及治療。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45歲前發病 男性居多?

問:帶有HLA-B27基因,就會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成因並未明確。男性較常見,男女比例約3至4:1。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徵狀通常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甚少大於45歲發病,香港每1000人約有3人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約90%患者擁有HLA-B27基因,帶此基因者患病風險較大。香港約有7%人口帶有HLA-B27基因,可幸這些人士發病機率只是2%。研究相信,除了基因外,還有環境刺激因素誘發強直性脊椎炎,例如感染或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調。另外,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虹膜炎等患者也可能出現脊椎關節炎徵狀。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初期照X光易走漏眼?

問:如何診斷強直性脊椎炎?

譚:如背痛持續多於3個月,患者年齡小於45歲,再評估背或關節痛特性,衡量家族病史及其他相關徵狀後,醫生如懷疑是強直性脊椎炎,會安排進一步檢查。病人須接受X光及磁力共振影像診斷,因為強直性脊椎炎首先影響骶髂關節,盆骨X光可判斷骶髂關節有否縮窄、侵蝕或融合;但X光未必能發現病發初期徵狀,或需靠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的磁力共振,偵測骶髂關節發炎狀况,避免耽誤病情。

另外,抽血檢查HLA-B27基因,亦是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其他發炎指數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可以判斷病情活躍度。醫生綜合上述資料,按國際診斷標準評分作出診斷。

 

帶遺傳基因不代表會患病?

問:基因測試,可否預防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如果擁有HLA-B27基因,家族同時有近親患此病,患病風險增加至20%。不過,雖然HLA-B27基因對診斷有參考價值,但由於只得2%發病機率,所以並不建議胡亂接受基因測試。

另一方面,研究證實吸煙會大大增加損害脊椎關節機率,高風險人士必須戒煙。

 

知多啲:無法根治 生物製劑紓緩病情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現時沒有方法根治,治療目標是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

 

消炎藥一線治療 減骨增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譚皓珮說,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物(NSAIDs)是強直性脊椎炎第一線治療,主要用來紓緩炎症,減低痛楚。大部分病人服用後徵狀有顯著改善,只需要疼痛時服用。但若病情活躍,醫生會建議在一段時間內服用全劑量以控制徵狀,有部分研究指出此能減少脊椎關節融合及骨增生。傳統NSAIDs常見副作用是增加消化性潰瘍風險。新一代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COX-II 抑制藥)能減少上述副作用,但長期服用仍會增加腎臟和心臟疾病風險,因此須徵詢醫生意見。

至於改善病情的風濕藥類,如「柳氮磺胺嘧啶」(Sulfasalazine),有調理免疫系統作用,可紓緩患者周邊關節炎,如手腳關節炎症,但對中軸關節如頸椎、胸椎、腰椎和髂關節等炎症,效果有限。

譚皓珮指出,如病人先後服用兩隻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最高劑量超過2至4個星期,病情持續活躍,便需要考慮進一步治療。現時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分兩大種類,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及抗白細胞介素-17A(anti-IL-17A)。臨牀研究顯示這兩類生物製劑療效顯著,能快速控制關節發炎,部分研究指出如果及早並長期使用生物製劑可避免脊椎關節變形。抗腫瘤壞死因子也能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相關的虹膜炎和腸炎。

生物製劑透過注射使用,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統,所以會增加感染風險。使用生物製劑前,醫生會詳細評估,例如隱性肺結核檢查,以確保安全使用。不過,病人須長期注射藥物,一旦停用病情可能復發。如病人因財政或其他問題,可與醫生商討減藥,其間配合消炎藥物紓緩病情。

 

文:wongyim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www.afterrobert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2.mp4,運動時痛楚減 休息時更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3.mp4,大關節或發炎 嚴重可影響視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4.mp4,男性患者較多 具遺傳性;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5.mp4,與家族病史有關 不能靠單一檢查斷症;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6.mp4,藥物分三類 視嚴重程度選擇;

]]>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www.afterroberto.com/%e8%bd%89%e5%ad%a3%e6%80%95%e6%80%95-%e5%a4%a9%e6%b0%a3%e8%bd%89%e6%b6%bc%e6%b0%a3%e7%ae%a1%e6%95%8f%e6%84%9f/ Wed, 14 Oct 2020 04:55: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640 一到轉季,天氣轉涼,一眾「高敏感」人士便會擔心敏感毛病發作!無論是氣管敏感、鼻敏感、哮喘抑或濕疹在這些時候是否容易發作或病情反覆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敏感一族」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氣管敏感是否必然有哮喘?鼻敏感隨時會演變成鼻竇炎?臉上出紅斑又痕癢莫非濕疹作怪?頭皮痕癢難耐,是頭癬或是濕疹?即刻看看各路專家的講解,為大家解疑釋惑!

【網購Power Up】擊退致敏原!Smartech UV除蟎吸塵機助你保持家居清潔,減輕皮膚痕癢、氣管敏感。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明報健康網製圖)


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敏感咳都會惹人誤會!疫情之下,人人自危,就算隔着口罩咳嗽都會被投以懷疑目光。到底氣管敏感是怎樣形成,是什麼引致咳嗽不止?是否久咳之下就會變成哮喘?

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鼻敏感的致敏原各有不同,有人是花粉、有人是天氣。一到轉季,不少鼻敏感患者都會流鼻水、眼水,甚至不斷打噴嚏和伴隨鼻塞症狀。若不及早控制病情,更會影響睡眠質素。有醫生指出,目前有短、中、長期三類的治療方法,鼻敏感更有機會斷尾!

【過敏系列】鼻敏感頻發作 脫敏治療3年可望根治

【耳鼻喉問題】 急性與慢性鼻竇炎症狀有不同 拖延治療隨時擴散至眼睛、腦部 併發症後果嚴重

鼻敏感會變鼻竇炎?其實鼻竇是分佈在頭顱內、從鼻腔伸延的空間,假如鼻竇出口有阻塞,令鼻液無法流走,便有機會造成炎症。原來鼻竇出口堵塞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是呼吸道感染鼻敏感等,而鼻竇炎亦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鼻竇炎】 急性與慢性鼻竇炎症狀有不同 拖延治療隨時擴散至眼睛、腦部 併發症後果嚴重

【有片: 濕疹】玫瑰痤瘡當濕疹 亂塗藥膏變關公

一轉天氣就痕癢難當?臉上手上長出紅疹,又癢又腫,到底是濕疹、玫瑰痤瘡或是暗瘡呢?

【有片: 濕疹】玫瑰痤瘡當濕疹 亂塗藥膏變關公

濕疹患者戴口罩須注意保濕 護理專家:不宜戴超過6小時 選低致敏口罩

踏入秋季,空氣濕度愈來愈低,有專家提醒,濕疹患者在佩戴口罩時一定要留意保濕,否則皮膚太乾燥就會誘發濕疹。他亦提到,濕疹患者可選購低致敏口罩,以及將佩戴時間設定為上限6小時,讓皮膚吸一口新鮮空氣。

【新冠肺炎】濕疹患者戴口罩須注意保濕 護理專家:不宜戴超過6小時 選低致敏口罩

區分頭瘡:濕疹掉皮屑 頭癬脫髮似圓餅

頭瘡、濕疹及頭癬,三者究竟有什麼分別?經常掉皮屑、甩頭髮天氣乾燥所致?不一定是濕疹或頭癬?頭瘡皆因頭髮太油之過?即睇醫生講解。

區分頭瘡:濕疹掉皮屑 頭癬脫髮似圓餅

]]>
識搵支援 安渡兩周家居隔離 隔離注意:在家隔離須戴口罩 遠離家人1.8米 //www.afterroberto.com/%e8%ad%98%e6%90%b5%e6%94%af%e6%8f%b4-%e5%ae%89%e6%b8%a1%e5%85%a9%e5%91%a8%e5%ae%b6%e5%b1%85%e9%9a%94%e9%9b%a2-%e9%9a%94%e9%9b%a2%e6%b3%a8%e6%84%8f%ef%bc%9a%e5%9c%a8%e5%ae%b6%e9%9a%94%e9%9b%a2/ Mon, 02 Mar 2020 05:15: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742

家居檢疫
檢查物資——社工提醒,一旦要接受家居隔離,記緊檢查家中糧食是否充足。(monzenmachi@iStockphoto,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衛生署截至上周已發出逾萬個檢疫令,愈來愈多人需要接受家居隔離。足不出戶14天,必有不少煩惱,糧食、藥物、日用品是否足夠?可否與家人同枱食飯、同房睡覺?遇上突發事件,又如何處理?

 

單親家庭瀕缺糧

一名在葵青區服務的社工透露,曾接獲一個強制家居檢疫個案人士的求助。她是一名育有3個子女的單親母親,早前回鄉探親,當時衛生署尚未要求從內地入境的人要強制家居檢疫14日,亦未公布復課日期延至4月;加上離港多天,家中沒有儲存太多糧食。回港後甫入境,她即要接受強制家居檢疫,但家中食物只有2至3日分量,孩子奶粉亦不足夠,唯有向相熟社工求助。「幸好該母親過往接觸過我們的機構,找到我幫忙。如果部分檢疫家庭需要協助,但從未接觸當區社福機構,可能頓感彷徨失措」。

 

社署只送物資一次

社工表示,這名母親回港時獲發一疊指引文件,但因忙於照顧3名子女,未有細看,不知道文件列有民政事務總署支援電話;結果經社工通報民政事務總署,再轉介至社署,同日晚上社署派員登門送上14天物資,當中以食品為主,包括嬰兒奶粉。根據個案引述,社署人員上門前,曾致電問及需要什麼食品及日用品,並表示因人手有限,只能安排一次送遞。但這名母親接收物資後,才發現家中又欠缺嬰兒用濕紙巾,最後由社工送上門。社工表示,理論上社署只會在14天內派送物資一次,接獲求助個案時,會提醒對方盡量一次過表達物資所需。

 

兒子突腹瀉 幸得鄰居協助

即使有足夠的糧食和日用品,但14天內難免有突發事情。隔離期間,兒子有一日突然腹瀉,但當時家中沒有止瀉藥,最後幸獲鄰居協助給予藥物,毋須等待政府部門再次轉介。

根據社署資料,由強制家居檢疫令實施當日至上月25日,社署向超過2800名接受強制家居檢疫的人士提供服務。現時強制家居檢疫只適用於由內地返港人士,但隨着疫情擴散,愈來愈多人需要面對隔離。早前,港鐵旺角東站一名站務主任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港鐵便要求曾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同事,留在家中自我隔離。

 

自律隔離 屬公民責任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副會長張志偉表示,足不出戶14天並非易事,而不具法律效力的自我隔離,更講求自律,部分人或抱僥倖心態,擅自外出,認為自己的傳播風險較低,忽視危險。他提醒在疫情中,自我隔離屬公民責任,「要理解這不是懲罰,而是對社會的貢獻」。

家居檢疫
張志偉(受訪者提供)

為了履行公民責任,隔離者保持自律,足不出戶兩周,張志偉建議,身邊親友可提供協助,支援隔離人士。

 

知多啲:劏房非理想隔離地

【明報專訊】早前有報道指,有劏房戶接受強制家居檢疫,同層住戶擔心廁所播毒,寧到快餐店洗手間。中文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專業應用副教授趙志輝直言,快餐店洗手間同樣是共用,亦不知道有無隱形帶菌者用過。他建議劏房戶的隔離者,除了基本防疫措施,亦可留意大門、房門和廁所門柄、扶手的清潔。

劏房環境密集,衛生欠佳,容易散播傳染病。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補充,劏房並非理想隔離地方。如劏房戶需自我隔離,較穩妥做法是要求衛生防護中心安排到檢疫中心。

家居檢疫
聶揚聲(李祖怡攝)

主要服務獨居長者的榕光社,主席聶揚聲指出,深水埗和觀塘有不少劏房,「有木蝨……蟑螂、老鼠周圍走,衛生情况很差!如果有事(確診),應該都很大件事,一傳染便很嚴重」;加上口罩供應緊張,長者未必買得到。聶揚聲提到,有些獨居長者連去排隊買口罩都無能力,沒有口罩照樣外出,更直言:「我都這麼老了,死就死啦!」現時,榕光社為每名接受免費膳食服務的長者,每星期提供5個口罩,以及在各服務地區派發防疫包。

 

隔離注意:在家隔離須戴口罩 遠離家人1.8米

每個人都隨時面對隔離,究竟有什麼要準備?

「從傳染病學的角度,不建議接受隔離人士與家人同住。」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提醒,由於政府並無強制家居隔離者的家人搬離住所,如繼續同住,便需承受感染風險。

家居檢疫
曾祈殷(李祖怡攝)

中文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專業應用副教授趙志輝表示,如果接受隔離人士在家居隔離期間沒有戴口罩,有可能在潛伏期內傳染家人,導致傳播鏈在家中出現。建議相關人士除了戴口罩外,最好與家人至少保持1至1.8米距離。

家居檢疫
趙志輝(受訪者提供)

趙志輝嘗試代入角色,審視接受家居隔離將要面對的問題,包括醫療需要、日常生活、起居飲食,因應需要而給予建議。

 

慢性病可視像睇醫生

醫療需要:現時部分私家醫院或門診提供遙距診症服務,醫生可透過視像或電話,為家中病人評估病况。趙志輝表示,對於不願外出或正接受家居隔離的人士,可考慮以遙距諮詢家庭醫生。慢性病、焦慮、皮疹等問題都適合遙距診症。但遙距診症有一定限制,譬如須觸診檢查、新症病人就不適合。

 

1:49漂白水清潔家居

日常生活:被隔離者的飛沫可能帶有病毒,飛沫落在物件表面,家人碰到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便會受感染。所以除了戴口罩,趙志輝建議,以1:49漂白水或濃度70%以上酒精,清潔家中常接觸到的位置和物件。另外,垃圾應放在有蓋垃圾桶,每天清理;紮好垃圾袋,扔到垃圾房。

 

外賣門口交收 避免現金支付

起居飲食:被隔離人士接受家居檢疫時,可由家人代買菜或叫外賣。曾祈殷建議在門口交收,盡量減少直接接觸,例如改用電子支付。「避免與外賣員有錢銀接觸,因為不知道自己會否成為下一個感染人士……做好心,不要令他們冒這個風險。」

執「走佬袋」入隔離營

  • 入住隔離營,「走佬袋」裝什麼?(2至4星期)
  • 平安藥
  • 長期病患藥物(如有需要)
  • 個人健康紀錄(例如正服用的藥物名稱和劑量、對什麼藥物敏感)
  • 口罩
  • 酒精搓手液
  • 信封/膠袋(裝起用過的口罩)
  • 適量的衣服鞋襪

資料提供:中文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專業應用副教授趙志輝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ad%a9%e5%ad%90%e6%8c%81%e7%ba%8c%e5%99%b4%e5%9a%8f%e9%bc%bb%e5%a1%9e-%e8%aa%a4%e7%95%b6%e6%84%9f%e5%86%92%e9%86%ab-%e9%bc%bb%e6%95%8f%e6%84%9f%e6%8b%96%e5%be%97/ Mon, 03 Feb 2020 03:35: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68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mokuden-photos@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踏入流感高峰期,小朋友持續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吃了傷風感冒藥也不斷尾,何解?

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上鼻敏感;如果父母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看待,延誤醫治,持續性鼻敏感可演變成睡眠窒息症鼻竇炎中耳積水,甚至下顎咬合不正。

【網購Power Up】擊退致敏原!Smartech UV除蟎吸塵機助你保持家居清潔,減輕皮膚痕癢、氣管敏感。

 

◆馮:馮加恆(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吳:吳國強(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

 

  • 感冒鼻敏感易混淆?

問:鼻塞塞,究竟是感冒還是鼻敏感?

馮:鼻敏感與感冒的病徵相似,容易混淆。當小朋友鼻塞以致呼吸困難時求診,可從徵狀及持續時間,診斷是感冒還是鼻敏感。感冒是由於上呼吸道受病毒感染引起,鼻水分泌較濃稠呈黃色,通常伴隨發燒喉嚨痛等病徵,持續數天至一周。

鼻敏感是過敏反應,患者沒有發燒徵狀,但會持續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等。在早晚及轉季時病情特別明顯,難以斷尾。

小朋友因鼻塞求診,家庭醫生會為患者做耳鼻喉檢查,查看鼻腔內有沒有異物如玩具或擦膠等堵塞,同時檢查皮膚及呼吸系統有沒有濕疹及哮喘等過敏徵狀。如診斷是鼻敏感,會提供生理鹽水洗鼻,並配合口服藥或類固醇噴鼻劑紓緩病情,如沒改善便需轉介專科進一步檢查。

 

  • 奶粉也會誘發鼻敏感?

問:鼻敏感一定是遺傳?

吳:在香港每4名兒童便有1人患鼻敏感,十分普遍。半數患者遺傳了父母的過敏體質,容易因進食或吸入致敏原引起過敏,出現持續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發癢及流眼水等徵狀。如果小朋友屬「過敏底」,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最早由嬰幼兒時期開始;嬰兒鼻腔細小很容易有持續鼻塞;到2、3歲時因奶粉或牛奶等食物誘發過敏而經常流鼻水及鼻塞;至幼年大多數是吸入致敏原如塵蟎及貓狗毛引起鼻敏感。尤其在天氣潮濕的香港,約七成患者是因為家居塵蟎而產生過敏反應。

治療鼻敏感,除了藥物治療控制徵狀,最有效方法是找出致敏原從而避免接觸。現時較常用的有血液測試(blood tests for sIgE)及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ing),前者可以測試10至20種致敏原;後者是將小量懷疑致敏原刺入皮膚測試過敏反應,即時可知結果。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洗鼻紓緩——用生理鹽水洗鼻腔,有助清除鼻黏膜的致敏原,紓緩鼻內發炎及鼻水倒流等徵狀。(yaoinlove@iStockphoto,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網購Power Upflo 深層鼻竇沖洗系列沖洗鼻腔內花粉及過敏原,適合鼻咽手術後,或日常護理之用。立即網上訂購。

  • 嚴重患者用類固醇噴鼻?

問:治療鼻敏感,一定要用類固醇?

吳:輕微患者只須使用口服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s),有效減少打噴嚏、流鼻水及眼睛痕癢等徵狀。目前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效果比第一代更佳,不會產生昏睡副作用。另外,亦可按嚴重程度使用生理鹽水或高濃度鹽水冲洗鼻腔,有助清除鼻黏膜的致敏原,紓緩鼻內發炎及鼻水倒流等徵狀。

如病情未有改善,1年超過4星期或每星期超過4天出現鼻敏感徵狀,可定性為中度至嚴重的持續鼻敏感。患者先用生理鹽水洗鼻,再用血管收縮劑(decongestants)減少鼻膜充血,達到通鼻塞效果;類固醇噴鼻劑(intranasal steroids)有效消炎及減輕敏感徵狀,需要使用1至2星期才可達最佳藥效。噴鼻劑的類固醇含量低,很多病人用幾個月至幾年也沒有問題。如有需要可加上口服藥如白三烯受體阻斷劑(l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減低炎症及敏感反應,它同時可有效控制哮喘。鼻敏感與哮喘關係密切,約九成哮喘患者同時患有鼻敏感,如能控制鼻敏感,治療哮喘也會事半功倍。

 

  • 用口呼吸影響顎骨生長?

問:鼻敏感久未治理,會有何併發症?

吳:誤把鼻敏感當作感冒來看待而延誤治療,增加併發症危機。有一個家長說6歲女兒一年有6至8次傷風感冒,吃了感冒藥也不斷尾,長年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檢查發現女孩鼻黏膜呈青白及腫脹、眼睛發炎,還曾受濕疹困擾。經確診為鼻敏感,而且已持續了一段時間,嚴重影響了她的睡眠、日常生活及情緒;又因長時間鼻塞而用口呼吸,影響顎骨生長,下顎骨特別細小,牙齒咬合不正。

小孩因鼻敏感久未治理而患上睡眠窒息症、鼻竇炎或中耳積水等併發症,案例相當普遍,尤其是睡眠窒息症。由於鼻敏感造成呼吸道堵塞,需長期用口呼吸,令上呼吸道變得狹窄,容易引起睡眠窒息。如果小朋友睡覺時經常有鼻鼾、輾轉反側及出大汗,日間嗜睡及專注力差,有可能是患上睡眠窒息症。治療鼻敏感可改善睡眠窒息症,如有需要可透過牙科矯正的裝置擴張顎骨,有助改善鼻塞及鼻鼾徵狀。

持續鼻敏感亦容易引發鼻竇炎及中耳積水。鼻敏感會令鼻黏膜腫脹,阻塞鼻竇通道,分泌物積聚於鼻腔及鼻竇而滋生細菌,造成亞急性鼻竇炎。患者鼻涕倒流、嗅覺功能減退而影響味覺,令胃口變差,同時有口臭。鼻竇炎患者需要使用類固醇和抗生素治療。鼻敏感也可影響咽扁桃體發大,堵塞中耳出口造成中耳積水。如果發現小朋友有鼻敏感又經常聽不清楚,應盡快睇醫生。

 

  • 想斷尾勿自行停藥?

問:鼻敏感可以斷尾嗎?

吳:鼻敏感是慢性病,及早正視及配合治療可增加斷尾機會。有很多家長以為鼻敏感不發作便自行停藥,結果很快又復發。幼兒一旦患上鼻敏感,需要持久地做預防措施以防止復發,包括改善環境避開致敏原、定時用鹽水洗鼻,並以藥物來控制病情;讓小朋友可過正常生活並能經常運動,運動有助強化肺部及氣管,減少氣管發炎及氣喘,大大提高日後斷尾的機會。我們鼓勵家長每日寫「鼻敏感日記」,記錄孩子日夜間的徵狀,幫助我們量化及監察病情,只要病情受控便可逐步減藥。

患者亦可嘗試脫敏治療(immunotherapy)。原理是通過皮下注射或舌底口服方式持續吸收微量致敏原,慢慢改變免疫系統對致敏原的反應,療程需時2、3年才有效果。不過,只限於致敏原種類不多的病人。

【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林靄怡攝)

 

知多啲:七成兒童過敏 由家居塵蟎誘發

家居塵蟎是鼻敏感的真正「元兇」?兒童呼吸科專科醫生吳國強指出,研究發現,超過七成過敏體質的兒童,因對塵蟎過敏而誘發不同程度的鼻敏感徵狀。肉眼難以看見的塵蟎,最愛藏於潮濕溫暖的棉被、牀褥、地氈等,其排泄物容易令人過敏。家長可以從家居環境入手,減低塵蟎的數量,有效減低小朋友的鼻敏感徵狀。

減少家居塵蟎方法:

  • 定期用攝氏60度的熱水清洗牀單、枕套、毛氈及冷氣機隔塵網
  • 使用緊密編織的抗過敏牀罩及枕頭套,以阻隔塵蟎及其排泄物
  • 使用抽濕機或打開窗戶令家居空氣流通,降低濕度
  • 定期以濕布或吸塵機清潔家居,避免用乾布或掃帚打掃以免塵埃飛揚
  • 趁小朋友上學將毛公仔放在雪櫃冰格殺死塵蟎
  • 家居東西擺放整齊,避免放置易堆積灰塵的物品
  • 移除地氈及其他塵蟎易於生長的家居用品

 

文:吳敏霞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1.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2.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3.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4.mp4;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1/HET20200102_05.mp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