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皮膚過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18 Oct 2024 10:01:2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皮膚過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栗子提拉米蘇爆紅 小心熱量:12粒栗子 = 1碗白飯 糖尿病人勿雙倍攝取澱粉質 //www.afterroberto.com/%e6%a0%97%e5%ad%90%e6%8f%90%e6%8b%89%e7%b1%b3%e8%98%87%e7%88%86%e7%b4%85-%e5%b0%8f%e5%bf%83%e7%86%b1%e9%87%8f-%e7%b3%96%e5%b0%bf%e7%97%85%e4%ba%ba%e5%8b%bf%e9%9b%99%e5%80%8d%e6%94%9d%e5%8f%96/ Fri, 18 Oct 2024 09:53: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58 【明報專訊】在大熱韓國料理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中,冠軍廚師權聖晙巧妙運用便利店食材,創作出栗子提拉米蘇。這款甜品因而爆紅,不少觀眾都跟着食譜炮製。秋天,栗子當造。餅店的栗子蛋糕,街頭攤販的糖炒栗子,還有餐桌上的栗子雞煲、栗子排骨湯……屬堅果類的栗子,營養豐富,熱量和脂肪較其他堅果低。以栗子炮製的提拉米蘇,會否更輕盈「抵食」?(編按:糖尿病、腎病病人是否可以進食?另有中醫表示,秋栗適合進補的秋冬時節。服用栗子等食療,可以補益脾腎,增強體力,對於老年人和體弱者特別有益。其滋補的特性,還能紓緩乾燥而出現的便秘。不過,並非所有體質的人都適合食用栗子……)

栗子提拉米蘇爆紅 小心熱量:12粒栗子 = 1碗白飯 糖尿病人勿雙倍攝取澱粉質
栗子香甜可口,營養豐富,雖然屬於堅果類,但脂肪少,澱粉質及膳食纖維含量高,適合代替部分主食。圖右為《黑白大廚》爆紅的栗子提拉米蘇。(明報製圖/Aamulya@iStockphoto/《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影片截圖)

爆紅栗子提拉米蘇 栗子屬澱粉質 糖尿病人勿過量吸收

在《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第8集,冠軍廚師權聖晙曾以一道甜點栗子提拉米蘇成功在敗部復活。這道甜品食材雖然簡單,製作方式卻營造出高級感,食譜推出便吸引不少觀眾跟風製作;有韓國便利店更隨即聯同冠軍推出栗子提拉米蘇,一開賣迅速售罄。而在當中擔任主角的栗子,無論作為小食,還是甜點、燜肉、煲湯,都常見於餐桌上。

栗子較開心果杏仁低脂高纖

作為秋天代表食物之一,栗子本身營養豐富。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栗子雖屬堅果類,但在營養分類上更偏向澱粉質,「相比其他常見堅果如開心果、杏仁,栗子脂肪含量相對較低」。每100克烤栗子(約12粒)有約2.2克脂肪、約245千卡熱量,是其他堅果的一半。惟碳水化合物較高,約有60克,其中澱粉質含量甚至比同等分量的薯仔更高;而膳食纖維則每100克約有5克,與一般全穀物如紅米、糙米一樣,都是高纖維的澱粉質食物。栗子適合代替部分主食或作為能量補充,增加飲食纖維,有利腸道健康;尤其是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後食栗子能迅速補充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帶來飽腹感,可減少攝入其他高脂肪食物。

栗子提拉米蘇爆紅 小心熱量:12粒栗子 = 1碗白飯 糖尿病人勿雙倍攝取澱粉質
陸肇麟(受訪者提供)

富含維C、鉀質 患腎病慎吃

此外,栗子含豐富維他命及礦物質,當中維他命C及鉀質含量特別豐富。陸肇麟指,100克栗子基本上補充到人體每日所需的43%維他命C;而鉀質可以幫助穩定血壓。不過,腎病患者不能處理過多鉀質,不宜進食過量,最好先諮詢營養師意見。

糖尿患者吃栗子 飯或麵量要扣減

值得一提是,栗子含有植化素,具有抗氧化功能,「有研究指栗子有一些特別的抗氧化物,可以幫助調節人體血糖水平,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或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但陸肇麟提醒,糖尿病患者緊記限制分量,「許多人都不將栗子當作澱粉質來源,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分量上有嚴格限制,既吃飯又吃栗子很容易吸收雙倍分量的澱粉質,因此要懂得換算」。12粒栗子熱量與一碗白飯相若,所以視乎進食栗子的數量,同一餐減少飯或麵的分量,以取平衡。

栗子營養價值及飽腹感都比白飯高,有人就提出用它取代正餐來控制體重。陸肇麟指做法可取,但提醒栗子熱量不低,緊記控制分量。若平日以栗子作為餐與餐之間的小食,要小心熱量隨時超標,所以正餐分量也需要適當調整。

傳統vs栗子提拉米蘇哪種高卡? 正餐要「留肚」吃

對於喜歡吃甜點的朋友來說,最近大熱的栗子提拉米蘇,加入了營養豐富的栗子,能否成為較輕盈的甜品選擇呢?與傳統的提拉米蘇相比,熱量是否更低?

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傳統提拉米蘇主要成分包括雞蛋、砂糖、咖啡、馬斯卡彭芝士等,熱量及脂肪含量較高,1份熱量逾350千卡。而栗子提拉米蘇材料則是栗子、牛奶、忌廉、奶油乳酪(cream cheese)、全麥餅乾等;雖然少了砂糖和馬斯卡彭芝士,但熱量相差並不大,估計約300千卡。

他表示,栗子提拉米蘇雖沒有額外使用砂糖,可能糖分較少,但是栗子本身碳水化合物高,因而整體熱量沒下降多少。「根據食譜,使用cream cheese及忌廉分量都算多,拉上補下之後,兩者熱量沒有太大分別,都屬比較高熱量的食物。」要說其中優點,就是多了栗子本身的營養素,以及沒有使用酒。若要自製提拉米蘇,他建議盡量減少添加糖及脂肪,利用栗子天然甜味,再搭配低脂或脫脂奶油等乳製品。

蒙布朗保留更多天然營養

談到栗子甜品,不由得令人想起另一款法式經典甜品、栗子蓉堆成山的蒙布朗(mont blanc)。陸表示,1份蒙布朗熱量約187千卡,製作過程中栗子被搗成泥,保留原有甜味,沒有加入太多糖或忌廉,因而熱量及脂肪含量略低,同時保留更多天然的營養成分。

惟陸肇麟提醒,進食任何甜點都應該適量,尤其是關注糖分或熱量攝入的人士,需要謹慎控制分量。「1份可隨心享用的食物(discretionary food),包括零食、甜品、加工食品等,熱量應該約150千卡。但具體食多少,還要視乎個人健康、當日攝取熱量及運動量。」例如想在餐後享用甜品,就要減少餐中澱粉質或含高脂肪的食物,拉上補下,如有疑問建議諮詢營養師。

中醫意見:秋吃栗子補益脾腎 紓緩乾燥便秘

栗子富含鉀質,營養師提醒腎病患者要適當控制分量;從中醫角度,栗子有「腎之果」美稱,唐代醫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到,「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亦記載,「治腎虛,腰腳無力,以袋盛生栗懸乾,每日吃十餘顆」。

配紅棗煮粥 補氣養血

註冊中醫郭瑩瑩解釋,從中醫角度,栗子是補虛健脾的食材,性味甘溫,入脾胃腎,具有補腎、益氣的功效。秋栗營養成分最豐富,正好配合適宜進補的秋冬時節。「服用栗子或包含栗子的食療,可以補益脾腎,增強體力,對於老年人和體弱者特別有益。」其滋補的特性,還能紓緩乾燥而出現的便秘。她建議將栗子搭配黑芝麻、牛奶或紅棗,例如配搭紅棗煮粥,增強栗子補腎益氣的功效之餘,也可以補氣及養血,並改善口感和營養價值。若想補充蛋白質,可以嘗試栗子燉雞,將栗子與雞肉一起燉煮,能夠增強養生效果。

栗子提拉米蘇爆紅 小心熱量:12粒栗子 = 1碗白飯 糖尿病人勿雙倍攝取澱粉質
栗子滋補,配搭紅棗煮粥,可以補腎益氣,補氣養血。(yipengge@iStockphoto)
栗子提拉米蘇爆紅 小心熱量:12粒栗子 = 1碗白飯 糖尿病人勿雙倍攝取澱粉質
郭瑩瑩(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7個水果冷知識 1份水果有多少?糖尿病、腎病患者應選哪些水果?飯前或飯後果健康啲?

易上火、消化不良宜少吃

惟她提醒,並非所有體質的人都適合食用栗子,栗子甘溫,容易上火的人也盡量少吃。此外,「栗子含有豐富澱粉質,食用栗子有即時飽肚的感覺,正如李時珍所說『若頓食至飽,反致傷脾矣』」,所以脾胃虛弱或消化不良的人,應該要控制進食分量或避免食用,建議吃的時候細細嚼碎,待口感無渣時再一點一點咽下去。


相關閲讀: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生吃難消化 或致過敏

踏進秋冬,糖炒栗子是受歡迎的街頭小食,但亦有人會生吃栗子。郭瑩瑩提醒栗子雖可生食,但難以消化,甚或引致敏感反應。「一般情况下,吃煮熟栗子不易引起過敏,但生栗子含有一種特殊蛋白質,加熱後會分解;但若未經加熱食用,可能會引起皮膚過敏或呼吸道疾病,還可能導致腸胃疾病」,所以過敏體質者不宜生吃栗子。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衣物中殘留甲醛成分有無致癌風險?可致皮膚過敏紅腫 //www.afterroberto.com/%e8%a1%a3%e7%89%a9%e4%b8%ad%e6%ae%98%e7%95%99%e7%94%b2%e9%86%9b%e6%88%90%e5%88%86%e6%9c%89%e7%84%a1%e8%87%b4%e7%99%8c%e9%a2%a8%e9%9a%aa%ef%bc%8d%e5%8f%af%e8%87%b4%e7%9a%ae%e8%86%9a%e9%81%8e%e6%95%8f/ Wed, 04 Sep 2024 03:49: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37

【明報專訊】不少人在購買新衣時開始留意甲醛(CH2O)殘留問題。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均將甲醛歸類為可致癌物質,到底衣物中殘留的甲醛成分有無致癌風險?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去除甲醛?

甲醛歸類為可致癌物質 可刺激皮膚過敏 長期接觸可致鼻咽癌

甲醛在室溫下是一種無色、劇毒、易燃的氣體。它不僅會刺激皮膚、喉嚨、肺部和眼睛,職業上長期接觸甲醛,亦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導致鼻咽癌、結腸癌、腦瘤等。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環境中甲醛濃度保持在0.08ppm(即0.1mg/m³)以下對人體相對安全,而這也是多數國家及地區室內甲醛濃度限值。簡言之,日常環境中接觸低濃度甲醛不足以致癌。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接觸甲醛平均水平1.34mg/m³以下和峰值水平5.36mg/m³以下的人群中,鼻咽癌發病率並未增加。

游離甲醛通過汗液被吸收 含量不足致癌

衣物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衣物染色牢度和防皺性能,會使用固色劑;塗料印花工藝也常使用含甲醛的自成體系交聯劑。這些化學物質中的甲醛與衣物纖維結合,確保衣物色彩鮮艷和形態穩定。然而,衣物出廠時可能殘留甲醛,其中未與纖維固定部分稱為游離甲醛。由於甲醛能溶於水,未清洗新衣物中游離甲醛可能會通過汗液等途徑被人體吸收,但這種吸收極為微小,甲醛含量和暴露時間遠未達到致癌水平。


相關閲讀:【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徵狀不明顯 鼻塞、頸側脹大是警號?三大風險因素你要知

長期接觸低濃度甲醛或引發急性眼不適、咳嗽、流淚

然而,這並不意味可以完全忽視甲醛的存在。雖然衣物中殘留甲醛在一般情况下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可能引發一系列皮膚問題,如過敏、紅腫等。此外,長期接觸低濃度甲醛還可能引發急性眼部不適徵狀、咳嗽、流淚等反應。對於敏感人群來說,這些影響可能更為顯著。

衣物中殘留甲醛成分有無致癌風險?可致皮膚過敏紅腫
衣物中殘留甲醛在一般情况下不會直接導致癌症,但可能刺激皮膚過敏紅腫,若職業上長期接觸甲醛,有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導致鼻咽癌等。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新衣物宜先洗後穿 有效除殘留甲醛

新衣通過清洗,可有效去除殘留甲醛及其他有害物質。此外,購買衣物時盡量選擇天然材質,如棉、麻、絲等衣料;此類材質毋須使用過多化學處理劑,甲醛殘留量相對較低。另選擇經過合格檢測的衣物,並在穿新衣前先清洗,可以減少接觸甲醛。享受時尚帶來的愉悅與自信的同時,不忘呵護自身健康,營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

文:曾偉光(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止痛貼四大類 成分或致皮膚過敏反應 紅腫皮疹非起效現象 勿以身試藥 //www.afterroberto.com/%e6%ad%a2%e7%97%9b%e8%b2%bc%e5%9b%9b%e5%a4%a7%e9%a1%9e-%e6%88%90%e5%88%86%e6%88%96%e8%87%b4%e7%9a%ae%e8%86%9a%e9%81%8e%e6%95%8f%e5%8f%8d%e6%87%89-%e7%b4%85%e8%85%ab%e7%9a%ae%e7%96%b9/ Mon, 05 Feb 2024 09:33: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46

【明報專訊】長假過後,不少友人旅行回港大派手信,其中不乏止痛貼,它的受歡迎程度不下於美容面膜。事實上,肩頸痛、腰痠背痛及膝蓋痛等在本港非常普遍,身旁總不乏患者,而止痛貼使用方便,難怪被大眾視為居家傍身必備品。(編按:止痛貼可以根據其主要成分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不含藥用成分的鎮痛貼,其成分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包括紅腫、皮疹、痕癢、出水疱等。不少人誤以為這是止痛貼起效現象,這可是天大謬誤!)

四大類止痛貼成分有別 常見鎮痛貼或致皮膚過敏紅腫皮疹

止痛貼可以根據其主要成分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不含藥用成分的鎮痛貼,也是坊間最容易購買的止痛貼;主要成分為樟腦、水楊酸、辣椒萃取物等。貼於皮膚表面產生冰涼或溫熱感覺,這些感覺遮蓋了患處原來的痛感,透過「瞞騙」大腦以產生鎮痛作用。第二類是含有消炎止痛藥物(NSAIDs)成分;第三類則以麻醉藥成分為主;第四類是嗎啡止痛貼。

止痛貼四大類 成分或致皮膚過敏反應 紅腫皮疹非起效現象 勿以身試藥
止痛貼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導致紅腫、皮疹、痕癢、水疱等。(Andrzej Rostek@iStockphoto)

過敏是起效現象?天大謬誤

不少人認為止痛貼只是局部黏在患處皮膚上,較口服的止痛藥安全。可是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帶來不良效果。以最常見第一類止痛貼為例,其成分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包括紅腫、皮疹、痕癢、出水疱等。不少人誤以為這是止痛貼起效現象,是止痛貼把引起痛楚的「毒素」散發至皮膚表面所產生的效果。這可是天大謬誤!從來沒有研究證明這些過敏反應能夠減輕痛楚;相反,我處理過不少對止痛貼出現皮膚過敏的個案,患者皮膚紅腫潰瘍的情况在停用止痛貼後仍然持續,需要治療好一段時間才好轉。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麻醉藥致惡心 嗎啡致頭暈嘔吐

第二至四類止痛貼所含的藥用成分,即使劑量普遍較口服藥物低,如沒有按照指示長期胡亂使用,也可帶來不良副作用,例如消炎止痛藥有可能傷胃,麻醉藥可帶來惡心,嗎啡類藥物可引致頭暈及嘔吐等。

在香港嚴密的藥物監管制度下,市民一般難以在沒有醫生或藥劑師許可下,購買到第二至第四類止痛貼。但在藥物把關制度較寬鬆的地區,不少港人能夠輕易購買到上述含藥性的止痛貼,然後在沒有按照正確指示下使用,便容易出現不良效果。


相關閲讀:【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勿亂用止痛貼 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

眾所周知,使用新品牌面膜前,不要急着敷上臉部,先找手肘手臂等皮膚部位試試會否過敏。同樣地,使用不知名止痛貼時,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勿胡亂以身試藥。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談痛說情)

中大痛症頻道

bit.ly/47ksJWy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www.afterroberto.com/%e9%a6%99%e6%b8%af%e8%85%b3-%e5%b0%8d%e4%bb%98%e8%b6%b3%e7%99%ac%e5%a4%96%e7%94%a8%e8%97%a5%e5%a4%9a-%e9%81%b8%e6%ae%ba%e7%9c%9f%e8%8f%8c%e6%88%96%e6%8a%91%e5%88%b6/ Mon, 01 May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171

【明報專訊】天氣溫暖潮濕,雙腳痕癢又脫皮,是不是足癬(俗稱「香港腳」)來襲?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其外用藥品繁多,成分各異,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如何選擇?即使同一品牌都有不同劑型,到底哪一種才適合自己?明明已經用藥,香港腳為何反覆發作無法根治?小心長期亂用「消炎」藥膏,反加速真菌增長,令病情惡化!(編者按: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足癬外用藥品前,記得3件事。此外,足癬、濕疹、汗皰疹都會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如何分辨?如何對症下藥呢?)

香港腳發作?對付足癬首選殺真菌外用藥 5類劑型需切合個人需要

足癬屬於真菌感染,坊間藥房可找到很多外用膏藥處理。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董吳以晴表示,對付症狀輕微的足癬,首選外用抗真菌藥物,塗抹在患處,這類外用藥物毋須醫生處方,但有部分需要在藥劑師監督下售賣。

「外用抗真菌藥物有兩大原理,一種是殺死真菌細胞,另一種是抑制真菌生長,卻不能直接殺掉。」市面上能殺滅真菌的藥物大部分屬於唑類,「英文名字最後帶有azole的藥物都屬於唑類,例如咪康唑(miconazole)、克霉唑(clotrimazole)、酮康唑(ketoconazole)、異康唑(isoconazole)等。它們每一種成分都有點不同,但藥理相同」。其他能殺滅真菌的非唑類抗真菌藥,還包括特比萘芬(terbinafine)及阿莫羅芬(amorolfine)等不同種類。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忌亂用藥——夏天一到,天氣潮濕又悶熱,香港腳困擾許多人;市面外用藥品繁多,切忌亂用藥。(設計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塗抹藥品注意3件事 應先清洗抹乾腳

另一種治療香港腳的藥物tolnaftate,則屬於抑制真菌生長,這類藥物用於初期能見效,但較容易復發。吳以晴建議首選唑類或特比萘芬等能殺滅真菌的藥物。至於哪一種成分最有效呢? 她指因人而異,「通常建議病人要試哪一種更適合自己,因為每個人的皮膚和所感染的真菌略有不同,其實都是trial and error」;加上市面上有不同劑型,如藥膏、噴霧、乾粉,要視乎病人症狀、使用便利度及接受度來選擇。

無論選哪一種劑型,每次使用前記得以下3件事:

1. 先清洗腳部

2. 抹乾腳部

3. 將藥品均勻塗抹在感染處及其周圍,尤其是趾縫,最容易出現脫皮和痕癢。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不同劑型——要殺滅真菌,建議首選唑類或特比萘芬等藥物,並選擇適合自己的劑型。(設計圖片,Henadzi Pecha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個人衛生:洗腳唔抹腳香港腳易惡化


5類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吳以晴列舉以下5類現時常見劑型和適應症:

•乳膏:通常是白色,cream狀,比較滋潤

•凝膠:透明或半透明,油分較乳膏低,比較清爽

•軟膏(油膏):比較油膩,適用於皮膚乾燥、脫皮患者

•噴霧:使用方便,不沾手,可噴於鞋子或襪子裏;比較乾身,不適用皮膚較乾、脫皮患者

•乾粉:以水溶解後浸泡,比較清爽,香港較少見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吳以晴(受訪者提供)

症狀消失 也須完成療程

除劑型外,藥效長短也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terbinafine標榜每天使用1次,1星期即可痊癒;而其他藥膏,藥劑師通常會建議用3至4星期,或待症狀消失,再使用1星期」,確保所有真菌都被殺滅,減低復發機率,亦會根據病人情况調整用藥。吳提醒,最重要是堅持完成整個療程,「很多人塗2天,覺得沒效就停下來,其實不是藥膏沒用,而是還沒有使用到能夠發揮效用的程度」。另外,即使症狀已經消失,仍應該完成整個療程,不然會有復發風險。

舊式藥物水楊酸 無法殺真菌

以往治療香港腳的舊式藥物,主要成分是水楊酸。吳以晴指出,水楊酸主要用途是去角質,無法殺滅真菌,現在較少用,「有些病人因角質增生變厚,藥物很難滲透至皮膚裏面,此情况下便會採用水楊酸來輔助治療」。這些通常是二合一複方藥物,除水楊酸外,還加入硼酸(boric acid),用於抑制真菌生長,治療香港腳。不過,去角質成分較刺激皮膚,病人或出現過敏、輕度燒灼感、發紅或痕癢等副作用,通常不建議作為第一線的療程。


相關閲讀:【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長用類固醇反加速真菌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用於治療皮膚炎症的外用類固醇藥物,雖然可用於初期消炎、止痕,但吳以晴不建議長期用於治療足癬,「類固醇是消炎的藥物,能幫助止癢消炎,但類固醇不是用於抗真菌;若長期使用,皮膚會變薄,加速真菌增長,隨時可能令香港腳或真菌感染的情况惡化」,特別是治療足癬的療程通常較長,故千萬不可亂用。

知多啲:足癬、濕疹 同樣可致汗皰疹

足癬、濕疹、汗皰疹,同樣出現脫皮、痕癢、水疱等徵狀,令人混淆!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幫助診斷——汗皰疹可由足癬或濕疹引致,病徵近似,醫生會根據病人生活習慣、徵狀和病歷等幫助診斷。例如患者有無到過泳池等傳染病高危地方,本身有無鼻敏感等過敏問題。(資料圖片/karinsasaki@iStockphoto)

依生活習慣、徵狀找成因

足癬是真菌感染,濕疹是皮膚過敏反應,至於汗皰疹,「這是一種急性皮膚炎的反應,不同病因都有可能引致;足癬、濕疹亦可能是原因之一」。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解釋,感染真菌,有些人只是趾縫間脫皮、痕癢;但有小部分人因免疫系統對真菌反應過大,出現急性皮膚炎。另外,受濕疹困擾的人,在春夏或汗流過多的時候,手掌、腳掌可能出現汗皰疹。汗皰疹成因還包括接觸性皮膚炎、接受化療或標靶藥治療,甚至單純多汗也可能引致。

當汗皰疹出現,我們怎樣分辨是足癬還是濕疹引致呢?陳俊彥指,雖然兩者病徵近似,但亦不難區分,可根據病人生活習慣和臨牀徵狀幫助診斷,「足癬最常見是脫皮、痕癢;若脫皮的同時出現水疱,水疱呈圓圈狀,外圍有紅疹,再加上有灰甲的話,足癬引起汗皰疹的可能較大」。患者若近期去過泳池、醫院或焗桑拿等高危地方,這些都能幫助確認。

相反,如果病人一直受濕疹困擾,手腳關節內側容易出現濕疹,自己或家人有敏感傾向,包括鼻敏感、哮喘和眼睛敏感的話,汗皰疹多數源自異位性皮膚炎。此外,有些人單純在特定季節,如春天,就會出現汗皰疹,而沒有任何濕疹相關的證據,那可能和多汗有關。

【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陳俊彥(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先短暫塗類固醇消炎

不論是何種原因的汗皰疹,治療急性皮膚炎, 陳俊彥表示通常會首先使用外塗類固醇,用藥時間短,主要是減輕過敏反應,加快消炎。若汗皰疹是異位性皮膚炎引起,通常使用外塗類固醇已經能解決,「若痕癢比較厲害,就可能會加上口服抗敏感藥如抗組織胺幫助」。若是因足癬引起的汗皰疹,外用類固醇減退皮膚炎便要停藥,需要用上抗真菌藥物才能抑制真菌,病情嚴重者才會考慮處方口服抗真菌藥物。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7%89%a9%e9%81%8e%e6%95%8f%e2%89%a0%e9%a3%9f%e7%89%a9%e4%b8%8d%e8%80%90-%e7%87%9f%e9%a4%8a%e5%b8%ab%e6%8b%86%e8%a7%a3%e4%b8%8d%e5%90%8c%e6%b8%ac%e8%a9%a6%e6%96%b9%e6%b3%95/ Fri, 17 Mar 2023 04:17: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04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進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究竟是食物過敏或是食物不耐所致的病徵呢?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5%85%a8%e7%90%83%e5%85%a9%e6%88%90%e5%85%92%e7%ab%a5%e6%82%a3%e6%bf%95%e7%96%b9-%e6%b8%af%e5%a4%a7%e7%ad%89%e7%a0%94%e7%a9%b6%e7%99%bc%e7%8f%be%e6%9c%89%e7%94%9f%e7%89%a9%e8%a3%bd%e5%8a%91%e5%8f%af/ Fri, 10 Mar 2023 04:5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748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自幼受嚴重過敏困擾的Jesse(左三)使用Dupilumab好轉。旁為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左二)、臨牀助理教授陸俊文(左一)及博士生梁子熙(右)。(黃志東攝)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5%be%8c%e9%81%ba%e7%97%87%e3%80%91%e6%9f%93%e7%96%ab%e7%99%92%e5%be%8c%e8%aa%98%e7%99%bc%e6%bf%95%e7%96%b9%e3%80%81%e8%95%81%e9%ba%bb%e7%96%b9-%e7%97%95%e7%99%a2%e5%8a%a0/ Tue, 13 Dec 2022 08:57: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118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痕癢不適——新冠感染,有熱的特徵,肺部受風、熱、濕等影響,會引起皮膚問題,尤以蕁麻疹、濕疹多見。(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Tharakorn@iStockphoto)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紫蘇散寒——有殼海鮮如蝦、蟹、蜆等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紫蘇葉驅風散寒、行氣寬中,有助緩解不適。(資料圖片)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www.afterroberto.com/%e9%a0%ad%e7%9a%ae%e7%89%9b%e7%9a%ae%e7%99%ac%e8%a2%ab%e8%aa%a4%e8%a8%ba%e7%82%ba%e6%bf%95%e7%96%b9%e6%85%98%e7%8f%be%e8%84%ab%e9%ab%ae%e5%95%8f%e9%a1%8c/ Fri, 17 Dec 2021 03:27: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520 衛生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全港約有兩萬名患者飽受額頭、頸、手肘及頭皮牛皮癬困擾,但坊間對此病的認識不多,有患者初期自以為,甚至被醫生誤診為濕疹而誤用治療方式,以致出現脫髮問題,嚴重影響外觀,對患者造成身心創傷。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頭皮牛皮癬與濕疹早期表徵相近 患者或難以察覺

為何不少患者及醫生都會將頭皮牛皮癬誤以為是頭皮濕疹?德善健髮顧問醫師兼皮膚專科中醫師潘子剛醫師表示,雖然兩症都會在皮膚表面形成紅腫及痕癢,但其症型及發病機理卻大相逕庭。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就表徵而言,頭皮牛皮癬大多在頭部皮膚表面形成對稱性的厚厚的銀白色鱗片,皮膚表面多為乾燥;頭皮濕疹則是反覆出現的慢性症狀,患者頭屑呈黏膩狀、頭皮容易出現劇烈痕癢、局部位置粗糙及脫皮,皮膚表面也可能出現紅棕色的斑點,或出現流膿的細小傷口。

潘醫師指患上頭皮牛皮癬初期,皮膚會紅腫或頭皮屑增多,除了有銀白色鱗屑,皮屑底層也會出現呈半透明的薄膜。當皮屑刮除後,皮膚表層出現點狀出血;一旦忽視紅斑及痕癢問題,久而久之就會擴大紅腫面積,引起發炎。當表皮層過度增加,就會影響頭部健康,不但會出現乾癬,更會導致脫髮問題及其他頭皮疾病,牛皮癬甚至損害心血管健康,這會令治療時間變得更長、更棘手。

 

發病機理大不同 用錯治療方法後果堪虞

從中醫的角度看,濕疹乃由脾胃功能虛弱引致。當體內正氣不足,導致臟腑失調,濕邪就會趁虛而入,中醫云:「脾主濕」,脾胃功能差,水濕無法正常代謝,長期滯留體內就會出現濕疹等皮膚問題,頭部濕疹也由此引起;頭皮牛皮癬則是自身免疫系統失衡所導致,潘醫師指「情緒低落或失控、飲食不節、睡眠不足或壓力都有機會誘發病症。另外,皮膚外傷或損傷、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細菌感染,及在使用某些藥物後,牛皮癬患者的症狀都會加劇。」

頭皮牛皮癬若處理不當,或誤將頭皮牛皮癬當成濕疹,施以錯誤的治療方案,後果堪虞。因在頭皮牛皮癬部位塗抹類固醇藥物會使表徵改變,令醫師診症時更困難。加上類固醇會壓抑免疫系統,對於因免疫系統失調而引致的頭皮牛皮癬不但毫無幫助,反而會使感染加重,出現更嚴重、範圍更大的泛紅、脫皮及痕癢等表徵。潘醫師指,如患者未有及時治療頭皮牛皮癬,甚至會引發脫髮問題,曾有患者誤以為頭皮生癬只是小事而誤用偏方,結果引致皮膚過敏,進而導致脫髮等嚴重問題。

潘醫師稱「臨床診治過不少頭皮牛皮癬病例,患者除了會出現脫髮問題,更會產生血熱、血燥、血瘀等情況。當血液循環不暢順,便間接地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曾有些前來求診的病人,初時只是頭皮出現牛皮癬,及有輕微脫髮問題,但因未有及時求醫,引起全身嚴重紅腫發炎,或背部或臀部出現膿包,甚至要入院治療。」

潘醫師表示都市人生活過於忙碌,長期睡眠不足,會擾亂腑臟功能,造成免疫系統失衡,引起頭皮牛皮癬。
潘醫師表示都市人生活過於忙碌,長期睡眠不足,會擾亂腑臟功能,造成免疫系統失衡,引起頭皮牛皮癬。

 

潘醫師接著分享一個印象深刻的病例——曾有一位頭皮牛皮癬的男患者,反覆患有此症已有十餘年,患者青年時發病,起初以為只是濕疹,繼而向西醫求醫後,便一直使用外塗式類固醇藥膏,但卻絲毫沒有好轉,最後令頭部皮膚變薄,更演變成脫髮等問題,甚至導致身體免疫系統失衡。」

最後該名男患者向潘醫師求診,經檢查後發現由於患者使用類固醇太久,令身體虛火上升。為求治標治本,潘醫師分三個階段,共7個多月時間治療頭皮牛皮癬及脫髮問題。

.第一階段——清血養血、疏肝安神:以內服中藥解毒消斑,穩定血熱;處方疏肝安神的中藥,助患者放鬆緊張情緒,令肝的疏泄功能回復正常,使全身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

.第二階段——深層清潔:透過深層淨化清潔毛囊,恢復頭皮水油平衡,兼顧消炎殺菌,改善因牛皮癬導致的頭部痕癢及出血水等問題。

.第三階段——滋陰潤燥:處方滋陰潤燥的內服中藥,調理肝腎陰虧引起臟腑功能失調,令臟腑器官的活動維持正常;輔以中藥外敷,改善頭皮血液循環,促進頭髮再生,解決脫髮問題。

患者十年來飽受頭皮牛皮癬困擾,沒想到僅以七個月的中藥治療,便能痊癒。
患者十年來飽受頭皮牛皮癬困擾,沒想到僅以七個月的中藥治療,便能痊癒。

 

潘醫師稱,若自覺頭部發熱經常出汗、睡眠欠佳、口乾舌燥、皮膚特別乾燥、眼睛冒血絲,很大機會是血熱,患頭皮牛皮癬的機會很高。「如果不易出汗人士,排便不順,體內陽氣不足,血熱,應避吃煎炸、辛辣,或貝殼類、蝦蟹、蠔等海產。並多做些呼吸練習,但不宜跑步,因血熱的人,跑步會令身體的神經高度興奮,心跳上升得很快,反而會導致血熱問題更嚴重,從而誘發牛皮癬,務必格外謹慎。」他最後再次強調牛皮癬並非不治之症,只要病向淺中醫,定能藥到病除。

 

了解更多:https://bit.ly/3DgSJTP

 

頭皮牛皮癬被誤診為濕疹 慘現脫髮問題?中醫教你重新辨別兩大常見頭皮疾病

德善健髮 潘子剛 註冊中醫師兼顧問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藥及草藥學碩士

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

 

]]>
【膽固醇】大閘蟹蟹膏愈多膽固醇愈高 解構食蟹3大禁忌 痛風、懷孕等4類人士忌吃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9%96%98%e8%9f%b9%e8%9f%b9%e8%86%8f%e6%84%88%e5%a4%9a%e8%86%bd%e5%9b%ba%e9%86%87%e6%84%88%e9%ab%98-%e8%a7%a3%e6%a7%8b%e9%a3%9f%e8%9f%b93%e5%a4%a7%e7%a6%81%e5%bf%8c-%e7%97%9b%e9%a2%a8/ Tue, 26 Oct 2021 04:48: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808 【明報專訊】大閘蟹一年當造一次,鮮美蟹膏真的避之則吉嗎?有說蟹與柿相剋,又有指吃蟹時不能喝酒,孰真孰假?中醫指蟹寒涼,營養師又說蟹含高膽固醇,明明含豐富蛋白質、鈣質兼低脂,卻被標籤為「不利健康」。蟹,真的如此「邪惡」嗎?怎樣才可驅寒解毒?膽固醇攝取上限早已取消,來一個大閘蟹放題也不怕超標?專家解構關於食蟹的3大禁忌問題,還有痛風、懷孕等哪4類人士不適合食蟹呢?

(yanjf、flyingv43、ansonmiao@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yanjf、flyingv43、ansonmiao@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大閘蟹膽固醇有多少?解構食蟹3大禁忌

「蟹膏較多的蟹,膽固醇的確比較高。」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冼雯菁指,大閘蟹每100克有267毫克膽固醇,阿拉斯加皇帝蟹則只有42毫克。雖然美國農業部的美國膳食指南從2015年就把「每日300毫克膽固醇攝入上限」剔除,但依然引用美國國家學院建議「膽固醇攝入量應該愈少愈好」。冼表示:「尤其是心臟病和糖尿病患者,新陳代謝機能較差,食大閘蟹要注意分量,不要太過分。」

註冊營養師萬侃亦表示應減少攝入膽固醇,以一隻大閘蟹可食用部分為42%計算,一隻4両重(約重150克,可食用部分約63克)大閘蟹約有168毫克膽固醇,建議每日最多吃1至2隻。「現在有很多大閘蟹放題,有些人瘋狂食十幾廿隻,其實都要小心過量攝取膽固醇」。

冼雯菁(資料圖片)
冼雯菁(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禁忌1. 柿與蟹相剋?

有指鞣酸(又稱單寧酸)豐富的柿子與高蛋白質的蟹,在消化過程會結合成鞣酸蛋白,引致腸胃不適,甚至肚瀉。註冊營養師萬侃認為對正常人影響不大,需要吃上大量的蟹與柿,而且胃酸分泌過多才會導致。但胃消化功能較弱的人就要避免,如果他們胃酸較多,當遇上未成熟的柿,鞣酸含量較高,就會較容易導致胃部不適。而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出,柿性味寒涼,當吃蟹「寒上加寒」,很有可能引起腹瀉。

 

禁忌2. 吃蟹不宜配酒?

不一定。彭明慧指,選對酒可袪除蟹的寒性。建議選用以米釀造的酒配食,米入脾胃經,有和胃功效,尤其糯米酒更好,因性質偏溫,可平衝蟹的寒性;蒸蟹時澆上花雕,都可減低蟹的寒涼。清酒亦是可取之選,不過切忌凍飲,「中醫角度凍食傷胃,脾胃已要招架寒涼的蟹,凍飲不是更差嗎?」啤酒就可免則免,事關啤酒不止寒涼還偏濕,可能加重脾胃負擔。

 

禁忌3. 「寒底」者勿吃?

彭明慧指寒底人的確不適合吃蟹,但所謂寒底,很多人存有誤解。「中醫認為人是『無底』,體質會改變,應根據病人求診當下的體質來斷症。」如果大家想吃蟹,就要留意當刻身體狀况,若面青唇白、容易頭暈、小便清長(即小便多、稀及淡色)、手腳冰冷、容易傷風感冒、做事提不起勁,就不建議吃蟹。

彭明慧(受訪者提供)
彭明慧(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4類人士忌食蟹:來經、懷孕、痛風、腎病

另,女性來經、孕婦、痛風患者、皮膚過敏人士都應忍口。因女性來經期間多會氣血虧損,當身體過於寒涼,氣血運行不暢,有可能令經血排得不乾淨;尤其本身經血量較多的女性,再吃寒涼食物,或令經期延長、血量增多。孕婦亦忌吃,由於蟹具活血去瘀之效,或增流產風險,整個懷孕期間都不宜吃用。

萬侃則補充,蟹屬高嘌呤食物,痛風患者進食後或令尿酸加劇;腎病患者亦要注意,攝入過量蛋白質或增腎臟負擔。

 

■ 茶療推介:紫蘇陳皮茶(可於進食大閘蟹後飲用)

功效:驅寒溫胃、和中解毒

材料:紫蘇葉2塊、陳皮1角、生薑3片、片糖1/4片

紫蘇葉(資料圖片)
紫蘇葉(資料圖片)

 

做法:

1. 洗乾淨材料

2. 將紫蘇葉和陳皮切絲

3. 所有材料加入約300至400毫升水

4. 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15分鐘,溫服

 

晚上歎蟹放題 午餐減攝蛋白質

萬侃提醒,大閘蟹放題也不應毫無節制地吃,需注重均衡飲食,蔬菜、五穀類食物等都要吸收。如果當晚準備吃大閘蟹放題,午餐相應減少攝取蛋白質;但都要配搭均衡,別為「留肚」只吃菜,「否則食放題時就會超餓,反而吃得更多,產生反效果!」而翌日午、晚餐分量都可相對減少,減輕腸胃負擔。

蟹不是一味「邪惡」,除了含有膽固醇,也含鈣質。鈣對骨骼健康、神經傳送和肌肉收縮有幫助。冼雯菁舉例,每100克大閘蟹有126毫克鈣,「成人每天鈣質建議攝取量約800毫克,吃100克、約2両半大閘蟹肉已有近兩成攝取量」。根據中國江南大學實驗室的化驗結果,大閘蟹的鈣含量,約三成分佈在蟹肉,七成在蟹膏。

蟹本身營養價值高,蘊含豐富蛋白質。冼雯菁指,蟹肉是蛋白質來源,「(蟹)蛋白質含量較雞、豬肉低,但脂肪量較少,如每100克蟹肉平均只有2克脂肪,烤雞肉則有6.63克脂肪」。另外,蟹肉的飽和脂肪含量近乎零,又含奧米加3不飽和脂肪酸,對血管健康有幫助。不同品種蟹肉營養價值相若,整體而言都是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除了鈣和蛋白質,也含鎂、磷、鋅等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但冼提醒「不要倚賴單一蛋白質來源,有時吃海鮮,有時吃肉類,有時吃植物性蛋白質,就會又均衡又健康」。

中醫角度又如何?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蟹具舒筋益氣、滋陰清熱、理胃消食、去瘀通經絡之效,尤其食得飽滯時,蟹肉可助消滯。不過據《本草綱目》記載,蟹味鹹性寒,尤以蟹心「寒中之寒」,進食過量的蟹或引致嘔吐、泄瀉、四肢困重。蟹亦屬「發物」,容易出現皮膚過敏。

萬侃(受訪者提供)
萬侃(受訪者提供)

 

配蒜頭、薑、紫蘇平衡寒涼 食生蟹增感染肝吸蟲風險

雖然蟹性味寒涼,但美食當前,怎能忍口?彭明慧指,蟹雖「本性難移」,但可透過食物配伍減輕寒性。「熱者涼之,寒者溫之」,烹煮時配上溫性蒜頭、薑、九層塔,平衡蟹的寒涼;購買大閘蟹時所送的紫蘇葉亦是好配料,具祛寒溫中之效;而每次食蟹應一隻起兩隻止。至於生蟹如醉蟹、醬油蟹等,彭則反對進食。「中醫認為食物煮過後某程度上會減低寒性,蟹本身屬性寒涼,生蟹則更加寒涼!」除此以外,進食生蟹亦有感染肝吸蟲的風險。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7%89%a9%e9%81%8e%e6%95%8f-%e6%88%92%e5%8f%a3%e6%b2%bb%e6%bf%95%e7%96%b9-%e6%85%a2%e6%80%a7%e9%81%8e%e6%95%8f%e8%b5%b0%e6%bc%8f%e7%9c%bc-%e9%a3%9f%e7%89%a9%e5%8a%a0%e7%86%b1%e6%b8%9b/ Mon, 30 Aug 2021 11:13: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067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戒口治療濕疹有效嗎?(網上圖片)
戒口治療濕疹有效嗎?(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