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甩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Sep 2023 09:28:0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甩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5%89%8d%e8%86%9d%e9%ab%95%e9%aa%a8%e4%b8%8a%e4%b8%ad%e4%b8%8b%e7%97%9b%e9%bb%9e-%e6%88%90%e5%9b%a0%e6%9c%89%e4%b8%8d%e5%90%8c/ Mon, 28 Aug 2023 09:2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357

【明報專訊】醫學期刊The Knee刊登一項10年追蹤研究顯示,17,397名受訪者中,共有19,530次運動受傷,當中膝關節(knee joint)相關受傷比率高達39.8%。【編者按:膝關節涉及的骨骼,包括了股骨(俗稱大腿骨)、脛骨(俗稱小腿骨、髕骨(俗稱「菠蘿蓋」) 和腓骨。除了股骨和脛骨之間的股脛關節外,也包括了髕股關節;兩個關節相連一起組成膝關節。】膝關節結構複雜,痛楚出現在不同位置,成因大不同。單是前膝髕骨正中或上下的痛楚,就涉及不同骨骼和肌腱。【編者按:其中痛點位於髕骨,特別是在運動或上落斜坡之後出現,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是跑友膝痛的常見原因。】我根據膝痛位置分析原因,找出傷患根源。【膝痛系列一】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常見痛點——膝關節不同痛點反映不同問題。如痛點在髕骨正中(①),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如痛點位於髕骨之下(②),可能是髕肌腱炎;痛點在髕骨之上(③),則可能是股四頭肌肌腱炎。(choochart choochaikupt@iStockphoto)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成因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膝關節涉及的骨骼,包括了股骨(femur,俗稱大腿骨)、脛骨(tibia,俗稱小腿骨)、髕骨(patella)和腓骨(fibula)。除了股骨和脛骨之間的股脛關節(tibiofemoral joint)外,也包括了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兩個關節相連一起組成膝關節。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ttsz@iStockphoto)

大部分人都聽過膝關節,但對髕股關節就比較陌生。髕骨俗稱「菠蘿蓋」(knee cap) ,位於膝關節前端。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sesamoid bone,即嵌入肌腱內的骨頭),最重要的作用是將股四頭肌(quadriceps)的拉力,透過髕肌腱(patellar tendon)帶到脛骨上,讓膝關節自由運動。

前膝的軟組織,主要包圍在髕骨附近,包括髕骨對上股四頭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和對下的髕肌腱(patellar tendon)。髕肌腱位於髕骨與脛骨之間,主要功能是將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量由髕骨傳遞至脛骨上,幫助彎曲的膝關節做出伸直的動作。而髕肌腱兩側有脂肪組織,稱為髕骨下脂肪墊(Hoffa’s fat pad / Infrapatellar Fat Pad,IFP),IFP這個英文可能較為人熟悉 。

痛點①:髕骨深處——髕股關節綜合徵 出現炎症致持續疼痛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特別是在運動或上落斜坡(如山跑)之後出現,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這是跑友膝痛的常見原因,屬於前膝疼痛綜合徵(anterior knee pain syndrome)的一種。根本問題出在髕骨軟骨軟化(chondromalacia)或損傷(chondral defect),出現炎症,引致持續疼痛。

髕骨「脫軌」 磨損軟骨

膝關節屈伸時,髕骨會沿股骨前方軌迹上下滑動。如果偏離了滑行軌迹(patello-femoral joint mal-alignment),便會令到髕骨關節面壓力增加,令軟骨軟化和損傷,情况有如火車脫軌一樣。髕股關節偏離的原因眾多,例如膝關節過度外翻(genu valgum)、股骨溝發育不健全(trochlea dysplasia)、高位髕骨(patella alta),又或者髕骨韌帶和四頭肌不平衡等。

醫生直接在髕骨上加壓,而患者同時收縮四頭肌,令髕股關節壓力增加(patella grinding test),如果引發出膝痛,便可能是髕股關節出現問題。嚴重者在膝關節屈伸時,會出現沙紙摩擦的「擦擦」聲。


相關閲讀:【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痛點②:髕骨下——髕肌腱炎 疼痛慢慢加劇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以下的髕肌腱接合點,特別是在運動後發生,便可能是髕肌腱炎(patellar tendonitis)。髕肌腱炎最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又稱為「跳躍者膝」,但它不僅出現在跳躍項目的運動員,基本上所有運動都有可能出現,因為大部分競賽運動都需要利用膝關節做出衝刺和急停的動作。研究顯示,接近14%業餘運動員和45%職業運動員患有跳躍者膝。

運動員殺手舉重高危 演變慢性發炎撕裂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高危運動——舉重運動容易造成髕肌腱損傷。(資料圖片)

另一個高危族群是舉重,雖然和田徑截然不同,但仍需要利用膝關節和髕肌腱負重挺舉,同樣容易造成髕肌腱損傷。高強度和重複動作容易對髕肌腱造成創傷,在日積月累的微小創傷下,就會演變成髕肌腱慢性發炎,甚至退化性撕裂。

髕肌腱炎屬於慢性肌腱炎症(tendinopathy),大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創傷,而疼痛大多是慢慢加劇。

髕肌腱慢性發炎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成4期(blazina classification):

第一期:運動後才出現病徵,不影響運動表現

第二期:運動中途也出現病徵,停止後仍會疼痛,影響運動表現

第三期:日常行走也出現病徵,日常生活受影響

第四期:髕肌腱創傷性斷裂 ,需要手術修復才可以行走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痛點③:髕骨上——股四頭肌肌腱炎 膝關節全屈時最痛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以上的股四頭肌接合點,可能是股四頭肌肌腱炎(quadriceps tendonitis)。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大的肌肉,由4組肌肉組成,包括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和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股四頭肌肌腱炎也較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算是「跳躍者膝」的一種。但相較於髕肌腱炎,股四頭肌肌腱炎出現機率較低,約0.2%至2%職業運動員有此情况,所以也較常被忽略。

股四頭肌肌腱炎的疼痛,在膝關節全屈(deep flexion)狀態最為嚴重。而且大部分股四頭肌肌腱炎都會有受傷病歷,可歸類為慢性勞損上的急性創傷(acute on chronic injury)。

下次繼續談膝痛:髕骨下脂肪墊綜合徵、髂脛束綜合徵、奧斯戈德氏症。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94%a9%e9%aa%b1%e3%80%91%e8%8f%a0%e8%98%bf%e8%93%8b%e5%85%a9%e6%ac%a1%e8%84%ab%e4%bd%8d-%e5%be%a9%e8%84%ab%e6%a9%9f%e7%8e%87%e8%bf%91100-7%e9%a1%9e%e4%ba%ba%e5%a3%ab%e6%b3%a8%e6%84%8f/ Tue, 21 Feb 2023 07:08: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612 【明報專訊】「菠蘿蓋」脫骱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多形容為「扭親『膝頭哥』」。近年熱門運動跳彈牀,便是其中一種容易引致菠蘿蓋脫位的運動。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會再脫位;脫位兩次後,復脫機率幾近100%。如果反覆脫骱又不處理,會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菠蘿蓋兩次甩骱 復脫骱機率近100%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高危運動——跳彈牀是其中一種可能引起「菠蘿蓋」脫骱的運動。(設計圖片,kokouu@iStockphoto)

提及脫骱,大家對肩膊脫骱、肩膊慣性脫骱可能略有所聞,尤其有看過張家輝主演的電影《激戰》的話,大概就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但原來除了肩膊脫骱,俗稱「菠蘿蓋」的髕骨(patella)出現脫骱或慣性脫骱,也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通常都知道自己已經脫骱,會跟醫生說:「扭親『膝頭哥』,膝頭好像移位了」。


相關閲讀:【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膝關節正前方凹陷 疼痛腫脹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明報製圖)

什麼是「菠蘿蓋」脫骱?醫學上稱為髕骨不穩(patellar instability),通常又分為創傷性髕骨脫位(patellar dislocation)和慢性髕骨半脫位(patellar subluxation)。病人出現第一次脫位後,較易出現第二次脫位,重複脫位會令到髕骨關節不穩,經常出現半脫位的情况。

要了解髕骨脫位,首先要認識髕股關節結構。髕骨位於膝關節正前方,骨頭呈三角形。髕骨和後面的股骨構成一個關節面,稱為髕股關節(見右圖)。髕骨上方連接股四頭肌下方是髕骨肌腱,再接連脛骨。

當膝關節屈曲伸直時,股四頭肌帶動髕骨,髕骨在股骨凹槽上下滑動,再帶動脛骨提起。髕骨形狀與股骨凹槽形狀極為脗合,一凹一凸,幫助髕骨在關節滑動時不會脫位。一般股四頭肌的外側肌力比內側大,因此股骨凹槽外壁比內壁高,防止脫位。髕骨左右有髕內側及髕外側支持韌帶,進一步協助穩固髕骨。

當膝蓋扭傷時,強健的外側四頭肌會把髕骨拉離股骨凹槽,導致髕骨向外側脫位。當「菠蘿蓋」脫骱,傷者會嚴重膝痛,腫脹,不能活動膝關節,膝關節正前方會凹陷。「菠蘿蓋」脫骱一般很容易復位,有時一脫出去,會自動復位。

以下7類人士較容易出現髕骨脫骱

‧女士

‧肥胖

‧先天韌帶鬆弛

‧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

‧X形腳

‧先天股骨凹槽發育不良過淺

‧大腿肌肉內外不平衡

當髕股關節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發生第二次脫位;如果發生了兩次脫位,復脫機率幾近100%。因為當髕骨出現了兩次以上脫位,內側支持韌帶會受傷鬆弛,打破內外側拉力的平衡,令「菠蘿蓋」難以穩定在股骨凹槽,導致重複脫位。

如有上述高危因素,會較容易出現重複脫位或慣性脫位。患者會感到「菠蘿蓋」十分不穩定,即使簡單轉向動作,也有可能引致脫位。如果不斷重複脫骱而不處理,髕股關節軟骨組織會反覆受創,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長期膝痛——當髕骨反覆脫位,會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起長期疼痛。(設計圖片,lzf@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手術重建內側髕股韌帶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向外側脫位——當膝蓋扭傷時,外側四頭肌會把髕骨拉離凹槽,導致髕骨向外側脫位(紅圈示)。(作者提供)

患者首次創傷性脫位,經復位後,會安排X光或磁力共振檢查,確定關節復位進度,並檢查有沒有因關節脫位撞擊引致的碎骨。若有碎骨於關節內,需要透過關節鏡移除。如果關節內沒有碎骨及復位理想,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佩戴護膝2至4星期,其間透過冷敷幫助消腫,之後以物理治療強化內側四頭肌肌力,增強內外側平衡。

若出現第二次髕骨脫位,由於再脫位機率十分高,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要視乎患者有沒有重複脫位的高危因素,例如股凹槽過淺,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等先天問題存在。如果沒有,患者可以接受內側髕股韌帶重建手術,以平衡髕骨內外側軟組織。

手術方法是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放鬆髕骨外側支持韌帶,減少髕骨向外拉力;再取出自身半腱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用作內側髕股韌帶假體,把肌腱連接於髕骨內側,再在股骨鑽一條骨隧道,把肌腱另一端用螺絲鎖緊於隧道內,藉此代替內側髕股韌帶,加強內側拉力。術後需要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研究顯示九成病人術後能重投運動,效果理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www.afterroberto.com/%e9%ab%96%e9%97%9c%e7%af%80%e7%82%8e-%e5%b8%b8%e8%a6%8b4%e5%a4%a7%e6%88%90%e5%9b%a0-%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9%aa%a8%e6%8a%98-%e7%97%9b%e6%a5%9a%e6%8c%81%e7%ba%8c%e7%99%bc%e7%82%8e/ Mon, 20 Dec 2021 08:35: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25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髖關節炎是什麼?常見4大成因:退化、骨折

髖關節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股骨頭)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由一撮韌帶將兩者連在一起,令髖關節穩固起來。兩個骨頭匯合之處由關節軟骨覆蓋,在骨頭移動及摩擦時有潤滑作用。

若是一個運作良好健康髖關節,滑膜會製造適量潤滑液,以減低髖關節的摩擦。相反,若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之間的軟骨表面長期磨損,變得不再光滑甚至粗糙。沒有了髖關節軟骨作為中間的緩衝,骨頭之間只好硬碰硬,長此下去甚至會長出骨刺,整組關節亦會變得僵硬,甚至喪失關節功能。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1. 原發性關節退化

多發生於年過50歲人士身上,部分患者親屬可能有此病史,或先天性髖關節結構發育不全。患者髖關節抗壓力較弱,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令關節滑膜及軟骨比正常人較早出現退化迹象,骨頭直接摩擦而引起痛楚。

 

2.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長期服用類固醇或飲酒過量,嚴重會發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逾10年酗酒史,每日酒量超過2支大啤酒之人士,更會大大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

 

3.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因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引起的關節炎,屬於慢性炎症疾病,患者關節會腫脹、疼痛、僵硬等,嚴重會失去關節功能。

 

4. 髖關節骨折

年長人士因肌肉及骨骼功能退化,加上反應及平衡力下降,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大增。而部分人因吸煙、酗酒、飲食不均而令骨質變得疏鬆及脆弱,就算輕輕跌倒也有可能引發嚴重骨折。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初發病藥物及物理治療止痛

為患者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前,醫生首先要清楚知道患者工作性質、日常生活習慣、關節受傷原因、痛楚維持時間等;再透過臨牀檢查進一步了解患者體重、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等;最後需要X光檢查,進一步區分關節痛成因及病况,以制訂適合治療方案,一般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

 

.保守治療——適合初期患者

對於初期患者,醫生一般會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另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

適合持續痛楚患者

若痛楚持續甚至有惡化迹象,則需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關節結構。當關節功能下降至影響日常生活,或面對以下幾種情况,均建議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疼痛影響走路和彎身等日常活動

- 關節僵硬影響走路和屈曲雙腳等活動

-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亦未能有效減輕痛楚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假體用逾20年 磨損嚴重可換

鈷鉻合金、鈦金屬、陶瓷及高密度聚乙烯(塑膠)都是近年常見的假體材料。醫生會視乎病人年紀及日常需要,選擇合適物料作股骨假體物料,令患者康復後活動更加順暢自然。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與保守治療法相比,治療時間比較短,成效更快彰顯。而隨人工髖關節耐磨技術進步,大部分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即使是磨損嚴重亦可更換,能為患者日常生活解憂。

 

兩新科技 減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不少受關節炎痛楚困擾的患者,於考慮是否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時,對手術存有一些疑問,包括術後復元期、人工關節靈活度及脫骱風險等。雖然近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愈趨成熟,但仍有約5%脫骱風險。而關節置換手術兩大新科技,包括「雙界面活動髖關節」及「機械人手臂」,有效增加術後滿意度、靈活度、精準度,減低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4類人士易甩骹?人工髖關節新設計 雙活動介面減脫骹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a%ba%e5%b7%a5%e9%ab%96%e9%97%9c%e7%af%80%e7%bd%ae%e6%8f%9b%e6%89%8b%e8%a1%93%e5%be%8c4%e9%a1%9e%e4%ba%ba%e5%a3%ab%e6%98%93%e7%94%a9%e9%aa%b9-%e4%ba%ba%e5%b7%a5%e9%ab%96%e9%97%9c%e7%af%80%e6%96%b0/ Tue, 28 Sep 2021 07:11: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498 髖關節退化不但帶來痛楚,還會影響患者活動能力及步行,若情况嚴重或需要考慮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隨着醫學進步,近年配合電腦導航技術,令手術做得更精準,加上人工髖關節的設計不斷改善,令病人在術後仍能保持關節活動靈活性,同時減低脫骹風險,加快康復。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 4類人士易脫骹

betway体彩 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說,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已在香港施行數十年,技術十分成熟。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相比,髖關節置換因其位置及力學原因,術後有較大機會出現脫骹,因此多數病人於術後需要較長時間休息,方能開始活動及進行物理治療,以避免脫骹。然而,病人術後愈遲活動,康復進度愈慢。

為了減低脫骹風險,醫學界不斷研究改良人工髖關節設計及其擺位,直至大約5年前,醫學界成功研發出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大大改善關節活動範圍及靈活度。

4類人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特別容易脫骹,包括腰椎曾進行手術、長者、腦癱病人和肥胖人士也要特別注意。
4類人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特別容易脫骹,包括腰椎曾進行手術、長者、腦癱病人和肥胖人士也要特別注意。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新人工髖關節兩活動介面 增活動幅度及穩定性

鄧醫生解釋,以往傳統人工髖關節只有一個活動介面,即位於人工髖關節的金屬波頭及墊片(或稱內襯)之間。新的雙活動式(dual mobility)人工髖關節,除了原有活動介面外,在人工髖關節的金屬臼杯與墊片之間亦加上一個活動介面。兩個活動介面可增加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及幅度,同時更加接近人體結構,增加人工髖關節的穩定性。美國已廣泛使用這種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近年亦引入本港。

 

腰椎曾做手術、長者、腦癱、肥胖人士 可考慮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

鄧醫生特別指出,以下4類人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特別容易脫骹,可考慮選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減低脫骹機會。

1)腰骨曾經進行手術的人士,由於多個腰椎關節融合令活動能力較差,活動時要多依靠髖關節支撐,因此對髖關節的活動要求較高,導致容易脫骹;

2)長者的肌肉力量相對較弱,沒有足夠肌力保護髖關節也是術後容易脫骹的高危一族;

3)腦癱(cerebral palsy)病人由於肌肉不協調及肌力較弱,難以支撐及保護髖關節,術後亦較大機會脫骹;

4)肥胖人士,即身高體重比例(BMI)超過30,因身體負荷較重,增加髖關節的壓力,在術後亦較容易甩骹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新人工關節 術後脫骹風險明顯減少

鄧醫生表示,上述高脫骹風險病人,如果用傳統人工髖關節,術後脫骹機會達4%至5%,若使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術後脫骹機會減至2%,風險大大減低。

物料方面,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的墊片使用耐磨性最高的高分子聚乙烯,波頭使用磨損度低的陶瓷,臼杯則是金屬。聚乙烯、陶瓷、金屬的人工髖關節組合,被喻為「最佳拍檔」,術後可使用超過15年。

以往置換傳統人工髖關節,由於墊片已鎖死在金屬臼杯上,手術時只需要把單一活動介面連接上,即是把金屬波頭復位到墊片上便可。至於新的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手術期間醫生會把先波頭壓在墊片上,再把墊片復位於金屬臼杯上。鄧醫生說雖然後者手術多一個步驟,但其實兩者的整體手術時間相若。

 

術後即日落床 加快康復

傳統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醫生需要檢查關節有否容易脫骹的位置,以及評估其穩定性,一般而言病人需要在術後翌日才離床站立;使用雙活動介面人工髖關節的病人,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即日站立步行,例如病人早上或中午接受手術,傍晚便可以落地,讓他們可以更快開始接受物理治療,有助加快康復進度。

術後視乎病人情况,一般住院約1至2星期出院,住院期間及出院後仍需按醫生指示,持續進行復康訓練,亦要避免高強度或撞擊活動,避免脫骹。病人術後要每年覆診,照X光監察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

]]>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www.afterroberto.com/%e8%82%a9%e9%97%9c%e7%af%80%e8%84%ab%e4%bd%8d-%e6%85%a3%e6%80%a7%e7%94%a9%e9%aa%b1-%e4%bc%b8%e6%87%b6%e8%85%b0%e9%83%bd%e5%87%ba%e4%ba%8b-20%e6%ad%b2%e5%89%8d%e5%8f%97%e5%82%b7-%e5%86%8d%e8%84%ab/ Mon, 22 Feb 2021 04:12: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153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激戰》,相信會對最後一幕拳賽留下印象,張家輝飾演的拳手以肩膊「甩骱」解圍,神奇地轉身以一記重拳擊倒對手。拳擊比賽和很多運動一樣,運動員經過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已經五勞七傷。戲中張家輝被對手打至肩膊甩骱,輕描淡寫說自行將骱位駁回原位。其實,運動員如曾多次甩骱,屬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需要醫學檢查和治療。

肩膀是上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以做出360度大幅度運動。它屬於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 ,由肱骨頭(humeral head)和關節盂(glenoid)組成。肩關節脫骱是指肱骨頭從關節盂中脫離,大部分初次脫骱都是受到外力拉扯所致,這情况經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肩唇(labrum)包圍關節盂周圍,是關節盂外緣的緩衝擋(bumper effect),讓肱骨頭在運動時不會脫位。

 

肩膀呈方形 疼痛腫脹

肩關節脫位,患者肩膀位置會疼痛和腫脹,肩膀沒法運動,外觀上也有明顯變形,脫位的肩膀會呈方形(squaring of shoulder)。初次肩關節脫位通常在創傷後發生,因為關節僵緊,患者很難自行復位。臨牀診斷可以確定肩關節脫位情况,X光則可以檢測患者有否骨折,以及復位後肩關節位置是否良好。如果骨折嚴重,需要電腦掃描確定骨折範圍。另外,磁力共振掃描則可以更有效檢查肩關節肩唇組織有否撕裂和移位,特別是接受手術的患者,需要確定組織撕裂的程度。

 

肩唇撕裂 肱骨頭凹陷骨折

肩關節脫位最受影響是「緩衝擋」,即肩唇。因為超過90%肩關節脫位都是肱骨頭向前方脫位(anterior dislocation),在關節盂前方的肩唇最容易出現撕裂。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大部分班卡氏病變只是影響肩唇,但部分嚴重脫位可同時引致骨膜(periosteum)受損甚至關節盂骨折。如肩唇和骨膜撕裂並向前移位,便形成前肩唇韌帶關節損傷(ALPSA lesion)。而連接着碎骨(bony fragment)的肩唇就稱為「骨性班卡氏損傷」(bony Bankart),此類型較嚴重的肩唇損傷,修補也更為困難。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班卡氏病變 —— 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明報製圖)

 

肱骨頭脫位時會撞擊關節盂和肩唇,所以除了肩唇受傷外,肱骨頭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凹陷性骨折,稱為「希爾沙克病變」(Hill Sachs lesion)。當凹陷性骨折範圍較大時,肱骨頭在脫位時有可能卡在關節盂(locked dislocation),以致無法復位。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肩關節脫位 —— 磁力共振掃描顯示班卡氏病變(紅圈示)和希爾沙克病變(紅箭嘴示)。(作者提供)

 

關節組織鬆弛 惡性循環

相比起初次肩關節脫位,慣性肩關節脫位患者在脫位後炎症反應比較小,關節也較鬆弛,患者較容易自行復位。但是,重複肩關節脫位會令肱骨頭、關節盂和肩唇的損傷更為嚴重,鬆弛和不穩定的關節組織更容易脫位,形成惡性循環。慣性肩關節脫位也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危機,患者會刻意避免某些動作,但一些簡單動作例如伸懶腰、舉手按電梯等足以引致肩關節脫位。

什麼人會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多項研究顯示和患者第一次脫位的年齡有關。簡單而言,愈年輕出現脫位,再出現脫位風險愈高。其中一項研究指出:

‧ 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

‧ 受傷年齡大於50歲,有近10%再脫位風險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年紀有影響 —— 多項研究顯示,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與患者第一次受傷年齡有關。其中一項研究指出,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Nusara Promsiri@iStockphoto)

 

治療

線錨釘修補肩唇 恢復肩關節穩定

第一次脫骱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毋須手術復位,醫生用輕度麻醉讓患者肌肉組織放鬆,再利用牽引方法,如: Hippocratic technique,將肱骨頭重新復位至肩窩之中。病人在首6星期以矯具保護不穩定的肩關節,待受傷軟組織復元,再配合物理治療恢復肩關節運動幅度和強化肌肉。

但若是慣性肩關節脫位,便需要手術恢復肩關節的穩定度。手術主要是修復肩關節的受損肩唇組織。現在手術多數採用肩關節內視鏡,利用線錨釘將撕裂的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之上,以回復肩唇的緩衝擋作用。如果「骨性班卡氏損傷」和「希爾沙克病變」範圍廣泛,則需要再作相對應修復。患者在術後首6星期需要佩戴肩部矯具。待組織穩定後,就開始一系列復康運動,包括肩關節幅度訓練 ,當達到全幅度活動後,再做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大部分患者在3個月後可重回比賽場。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線錨釘修補 —— 肩關節內視鏡下,紅箭嘴所指是肩唇撕裂,黑箭嘴所指是利用線錨釘將撕裂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有片】機械臂精準預測 導航到位 妙「手」神算換髖關節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7%89%87-%e6%a9%9f%e6%a2%b0%e8%87%82%e7%b2%be%e6%ba%96%e9%a0%90%e6%b8%ac-%e5%b0%8e%e8%88%aa%e5%88%b0%e4%bd%8d-%e5%a6%99%e6%89%8b%e7%a5%9e%e7%ae%97%e6%8f%9b%e9%ab%96%e9%97%9c%e7%af%80/ Mon, 06 Jan 2020 03:47: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201 【明報專訊】關節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的噩夢,膝與髖關節更是重災區。「人體有些組織如牙齒般,損壞了就無法恢復,只會一直惡化下去,直至服藥、打針皆無法處理,只能換上假牙。關節亦一樣,軟骨磨蝕後,要終止關節『骨撞骨』的痛楚,唯有換上人工關節。」骨科專科醫生胡永祥說。

常見的關節痛,除了退化,還有什麼成因?有何方法減痛?位於大腿骨上方的髖關節,又怎樣置換?

◆ 梁:梁玉鸞(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醫生)
◆ 胡:胡永祥(骨科專科醫生)

 

死忍「小傷」 日後難醫?

問:門診常見哪一類關節痛病人?
梁:在急症科門診遇到的關節痛,以膝關節較常見,髖關節則較少。病人按年齡區分可有不同狀况:

青少年至中年病人:大部分痛楚與受傷有關,當中以運動創傷為主,其次是意外受傷。青少年受傷常見因劇烈運動引起,事前沒有足夠熱身準備,做衝力大的運動相對較易扭傷、跌倒,尤其打籃球、網球等不時有急停動作,創傷風險相對較高

中年至老年病人:可能是交通意外、運動創傷;若出現長期痛楚,一般跟勞損、退化有關。若中老年人活動及運動量低,肌肉力量相對較差,甚至萎縮,不但保護不了關節,還會加快關節退化速度

另外,亦有些病人沒有恒常運動習慣,1年沒有打球,偶然1次運動便受傷。不少病人受傷後沒有即時求醫,只靠忍痛、減少郁動來避免痛楚,反而造成惡性循環,令肌肉愈加萎縮,肌肉力量更差,直至關節痛到難以忍受,影響日常生活才求醫,增加治療難度。

【有片】機械臂精準預測 導航到位 妙「手」神算換髖關節
(黃志東攝)

診斷先分退化或受傷?

問:門診如何幫助關節痛病人?什麼情况需轉介骨科?

梁:醫生首先會問症,詢問病人的受傷原因、痛楚持續時間,以及工作性質、飲食習慣等基本資料,繼而臨牀檢查,了解體重、關節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以及有否出現紅、腫、熱、發燒、皮膚發炎等情况,之後安排X光檢查。當區分關節痛成因屬退化或受傷後,便會制定治療方案,可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

內服:分為止痛藥、消炎止痛藥、放鬆肌肉藥物

外用:貼布有紓緩(如薄荷成分)或含藥性的止痛膏布

建議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並學習正確負重和運動姿勢,避免再次受傷,進而透過訓練強化肌肉,保護關節。如痛楚持續,醫生會建議接受磁力共振檢查結構,再轉介骨科。

 

髖關節勞損難剪腳甲?

問:什麼情况需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胡:需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常跟年紀大關節勞損退化有關,或因飲酒太多或服食類固醇藥物致股骨頭骨枯,亦有些特別情况如髖關節位置有腫瘤、嚴重受傷等。病人大部分因髖關節疼痛求診,亦有不少病人起初以為腰痛引起,經檢查後才發現是髖關節問題。髖關節勞損退化的徵狀包括蹲下、彎腰穿襪子、剪腳甲較困難,或走路不正常、長短腳等。

【有片】機械臂精準預測 導航到位 妙「手」神算換髖關節
術前計劃——利用智能機械臂系統,醫生手術前可在電腦計劃髖臼杯安裝的位置。(受訪者提供)

軟件即時設計假體模型?

問: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有什麼新技術?

胡:近年最突出的新技術是智能機械臂,該技術於2012年引入做部分膝關節置換手術,現時已發展到應用於全膝關節、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好處是令手術更精準。智能機械臂由3個部分組成,包括電腦及特製軟件、導航系統以及機械臂。手術前,醫生會為病人髖關節做電腦掃描,將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特製軟件即時設計出髖關節假體的立體模型,預計假體的大小、手術時安放位置,於手術期間利用導航系統,於病人髖關節及不同位置取得資料,將之與術前電腦掃描資料配合。而手術移除損壞骨骼、安裝假體過程中,均根據電腦預測的差距、角度、時間執行,由機械臂精準地處理,大大提高手術安全度。

 

假體按患者骨質選材?

問: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假體,有什麼選擇?

胡:髖關節主要靠股骨頭及髖臼組成,早期人工股骨頭多使用不鏽鋼,髖臼位置使用聚乙烯(塑膠)材料;經幾十年發展,物料已大為改善。現在人工髖臼有一部分用鈦金屬作底部支撐,內裏物料用上高密度聚乙烯或陶瓷,而股骨假體則一般用鈦金屬或鈷鉻合金,耐用度較高。

【有片】機械臂精準預測 導航到位 妙「手」神算換髖關節

醫生會視乎病人身體狀况及需求,選擇合適物料,如病人年紀較大、股骨有骨質疏鬆,股骨假體物料多採用鈷鉻合金配合骨水泥,才能將假體鑲嵌得穩妥;而年輕病人一般會採用鈦金屬,因鈦金屬製的人工假體硬度和彈性與人類的真骨接近,但需要較健康的骨質才能應付。如病人平時不太活躍,會傾向用陶瓷材料;但如病人活躍、活動量大,則多採用高密度聚乙烯,配合合金或陶瓷股骨頭。

九成的人工髖關節可使用超過10年。不過,有些因素會影響其耐用度,包括患者活動量、體重及術前髖關節損壞程度,如發現患者的人工關節磨損嚴重,可安排更換。

知多啲:生活配合防「甩骱」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接連股骨(即大腿骨)與骨盆,它主要由股骨上方圓球形的股骨頭,以及凹陷如碗狀的髖臼接合而成。一般人髖關節痛,成因多由退化引起,走路及日常活動令股骨頭受力,兩邊軟骨磨蝕、關節慢慢磨損所致。

一般治療方案會由淺入深,簡單如服食止痛藥,若成效不大,則會考慮打針。傳統為注射類固醇藥物,新式療法是注射血清素或透明質酸。但髖關節注射不如膝關節般簡單,不能在一般診所進行,因髖關節位置較深入,亦鄰近重要的血管神經,需要輔助儀器,由骨科專科醫生以X光或超聲波一邊監察位置,一邊準確注射。

骨科專科醫生胡永祥說,退化引起的髖關節勞損,一般會令股骨頭與髖臼兩邊軟骨皆磨蝕而損壞,甚少出現單邊損壞,這些情况下要做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併發症是「甩骱」(假體脫位),機率約3%至6%,原因可能是手術處理得不理想,或病人在生活上不配合,如術後初期腳部屈伸過度、經常蹲下等,而病人身體瘦弱乏力、肌肉萎縮等因素,亦會增加「甩骱」風險。

若非退化問題,而是跌倒引起的股骨頸骨折,髖臼仍保有完整的軟骨,則可考慮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對醫學技術要求較低、併發症及風險較低,亦較易復元。

文:吳穎湘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2/HET20191216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2/HET20191216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2/HET20191216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2/HET20191216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2/HET20191216_05.mp4;

]]>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www.afterroberto.com/%e7%a2%b0%e6%92%9e%e8%b7%8c%e5%80%92%e4%ba%82%e6%80%a5%e6%95%91-%e5%82%b7%e4%b8%8a%e5%8a%a0%e5%82%b7/ Tue, 21 May 2019 07:3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940 【明報專訊】意外發生時,不論肌肉拉傷或軟組織受損,應如何急救?患處腫脹時應熱敷抑或冷敷?無論是運動員、家庭主婦,任何人都應好好學習基本的急救常識,否則會令傷勢惡化。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傷肩包手掛 三角巾須繞過頸打結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院長蕭粵中表示,當上肢或前臂受傷,如手骨骨裂、膊頭甩骱等,便需用上手掛,三角巾應繞過頸部打結,「簡單來說,由頸部承擔上肢重量,減輕痛楚」。蕭看相片後,指出陳恒鑌的三角巾未有繞過頸部,卻綁在身體兩側,其中一邊的巾更滑落至左手上臂位置,不能承托患處。

包紮出錯,會否加重患處傷勢?蕭粵中表示,即使在包紮處以橫闊帶加固,但若包紮方法出錯,會失去保護作用。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核心講師兼國際紅十字會全球急救資源中心急救師資培訓師周昭榮謂,「如果『亂包』手掛,但沒有令到傷者增添痛楚、加劇傷勢,並沒有問題;最擔心是『亂包』過程中有不恰當的移動,令傷勢惡化。」

 

【有片】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蕭粵中,運動消閒,紅十字會,撼頭,骨折,急救,包紮
蕭粵中(受訪者提供)

 

 

「亂包」不當移動 傷勢惡化

周昭榮補充,以敷料止血及包紮外傷後,如傷勢不嚴重,活動能力正常,不感到痛楚,可以不使用手掛。以肩膊痛為例,手掛可令傷者減少活動,從而減輕痛楚,「如純粹是肩膊軟組織受傷,建議用R.I.C.E.的處理方法,即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壓)、Elevation(承托)」。以冰袋冷敷傷口不超過20分鐘,達到減少腫脹及止血效果。周昭榮提醒,冰粒加水效果更佳,「只用冰粒會太凍,而且冰水的覆蓋面積較大」。

蕭粵中表示,患者遭壓倒拉傷後,應該先向醫生求診,判斷病情,若出現骨裂或甩骱等嚴重情况,應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以防再次受傷及出現併發症,「因甩骱有可能影響神經線,例如頸椎往下負責上肢的感覺神經線」。

 

周昭榮,運動消閒,紅十字會,撼頭,骨折,急救,包紮
周昭榮(李祖怡攝)

 

頸後軟組織受傷 冷敷止痛減炎症

蕭粵中表示,在急症室常見有頸後軟組織受損患者,主因是長期勞損,較少由單一意外導致。他解釋,不少港人長期低頭工作,加重頸部的承受力度,造成勞損,一旦遇上意外,如突然急速轉動頭部,容易出現突發性拉傷,致頸後軟組織受損。周昭榮補充,打籃球、欖球等撞擊型運動也有可能導致頸軟組織受傷。

 

熱敷擴張血管 「拗柴」骨折忌用

蕭表示,對於急性炎症及痛症,急症室多用冷敷,用以降低患處的溫度,減少創傷所產生的炎症,並具止痛效果。至於熱敷則會增加血液循環,急救上較少使用。他提醒,熱敷能令血管擴張,「拗柴」及骨折等情况嚴重的患者不宜熱敷,否則會招來反效果,令患處愈敷愈腫。

除了熱敷,頸後軟組織受損的患者也會服食止痛藥,減輕痛楚。蕭粵中指出,患者可服食撲熱息痛或非類固醇消炎藥,其中非類固醇消炎藥不但止痛,亦能控制軟組織的發炎。但他提醒,對阿士匹靈有過敏反應人士不宜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腸胃敏感者的用藥風險亦較高,服藥後可能出現胃出血等情况。他補充,頸後軟組織受損患者若病情嚴重,需用上數個月時間治療,其間需接受物理治療。

 

高處墮下忌移動頸 側臥防窒息

蕭粵中表示,若墮地時面向地面,這情况着地容易令胸部受傷,可導致肋骨骨折或肺部挫傷等嚴重情况,亦有可能因氣道阻礙,失去意識。

周昭榮表示,如發現傷者躺在地上,懷疑不省人事,應先了解跌倒原因,並檢查傷者對外界的反應,例如能否聽到急救人員的呼叫。假如沒有反應,須立即送院。如傷者呼吸正常,沒有外傷,可考慮置患者於復原臥式,亦即讓患者側臥,以保持氣道暢通,預防被嘔吐物阻塞,減低窒息風險。「因為患者昏迷時,有可能因『舌倒後』阻塞氣道。另外,暈倒的患者有可能會嘔吐。」

 

托起下顎 免氣道受阻

針對患者「舌倒後」,蕭粵中表示,學習急救的人士應先確保現場環境安全,替患者作創傷托顎法,即托起患者的下顎,拉高舌頭,以免其氣道受阻。他提醒,患者由高處墮地後,頸椎容易受傷,因此急救人士為患者調整姿勢及翻轉身體時,切忌移動頸部。

究竟頭部意外碰撞後,是否必須接受腦掃描?蕭粵中表示,視乎臨牀反應,如患者出現記憶模糊、抽筋、失禁等反應,就必須接受腦掃描檢查;另外正服食薄血丸的人跌倒後,亦宜接受檢查,確保沒有出現腦出血的情况。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7%b4%85%e5%8d%81%e5%ad%97%e6%9c%83%e7%a4%ba%e7%af%84%e6%92%bc%e9%a0%ad%e9%aa%a8%e6%8a%98%e6%ad%a3%e7%a2%ba%e6%80%a5%e6%95%91%e6%96%b9%e6%b3%95/ Tue, 21 May 2019 05:49: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931 【明報專訊】一般人日常生活會有意外跌撞或滑倒等情况;約是運動員更常有肢體碰撞。一旦肌肉骨骼受傷或流血,大家都應學懂簡單正確包紮及止血方法。香港紅十字會醫護服務部核心講師周昭榮示範,3種受傷正確急救處理。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前臂碰傷流血

步驟:

1. 檢查傷口有無異物;如果有異物,用清水冲洗

2. 用清潔敷料直接按壓傷口止血

3. 「8」字形包紮法常用於包紮四肢,以彈性繃帶「8」字形斜繞肢體,直至將敷料完全遮蓋

注意:

– 不要紮太緊

– 包紮完畢,檢查傷者手部皮膚的顏色、溫度、觸覺,確保血液循環良好(圖)

– 可視乎需要,使用大手掛承托肢體

 

跌倒致手腕骨折

步驟:

1. 觀察傷者有否外露傷口,並確保手部血液循環良好

2. 用軟墊承托

3. 以大手掛承托前臂

4. 再利用橫闊帶加以固定

注意:

– 前臂彎曲至略高於水平

– 手指外露於手掛,以便檢查血液循環

 

撞傷頭部出血

步驟:

1. 如傷口沒有異物,用清潔敷料直接按壓傷口止血

2. 以三角巾包紮

3. 三角巾底邊置於眉毛對上位置

4. 繞到前額打結

5. 最後將頭後三角巾向上翻摺

注意:

三角巾不要遮蓋雙耳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李祖怡攝)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衛生處方:郁一郁 不做「匿獅Lion」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簡單4式訓練核心肌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5/HET20190516_01.mp4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www.afterroberto.com/%e6%92%9e%e6%93%8a%e9%81%8b%e5%8b%95-%e7%b7%b4%e5%a5%bd%e8%86%8a%e9%a0%ad%e5%85%8d%e7%94%a9%e9%aa%b1/ Mon, 01 Apr 2019 05:12: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908 【明報專訊】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將於4月5日(本周五)展開,比賽中常有強力的撞擊、攬抱、拉扯等刺激畫面,球員受傷風險高,當中常見是肩關節脫位(俗稱膊頭甩骱)。

 

運動消閒,關節活動度,甩骱,物理治療,欖球,rugby, hk sevens,
▲欖球高危——高撞擊型運動,例如有較多身體接觸的欖球,球員容易甩骱。(Getty Images)

 

除了欖球,近年流行的拳擊,還有同樣有不少跳躍和碰撞的籃球、足球,亦有甩骱風險。如何減低甩骱風險,玩得開心又放心?

 

欖球常有拉扯、撞跌等埋身肉搏,手腕、鎖骨骨折時有發生,而最常見的創傷是膊頭甩骱。運動導致甩骱不限於欖球,近年流行的拳擊,亦有大量肢體碰撞,香港港安醫院骨科專科醫生林顯爵表示,「練拳打靶,你出拳時,若握靶一方稍微退後了,衝力太大,肩關節『過咗龍』可致甩骱。」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自行亂托或敷冰 骱難復位

肩關節是身體轉動幅度最大的關節,是最常甩骱的部位,即上臂骨(又稱肱骨)從肩窩(肩盂)滑出。林續指,甩骱可分為半脫位和脫位,若只有部分滑出,屬肩關節半脫位。「半脫位即甩了一半,未完全脫位,有可能自行復位。初時甩一半,郁一郁膊頭便復位,以為無事再打球。不久再次受傷,便完全脫位。」

 

大型運動比賽通常有醫生駐場,即時處理甩骱問題。林顯爵說:「醫生啪一啪,5秒便托回原位,但球員通常都不會馬上再落場比賽,之後要到醫院照X光,作進一步檢查。」

 

一般市民若不慎甩骱,又沒有醫護人員在旁,第一時間應怎樣處理?應否敷冰或自行托骱?「若果托得不理想,左扯右扯,之後才找醫生托,就更加困難,可能要全身麻醉。而敷冰會令肌肉變硬,到時更難托回骱位。」林顯爵表示,傷者應立即送院治理,不宜自己嘗試托骱或敷冰。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運動消閒,關節活動度,甩骱,物理治療,欖球,rugby, hk sevens,
▲林顯爵(劉毓霖攝)

 

首次甩骱妥善處理 減復發風險

運動員肩關節脫位的成因,多是由於肩關節盂唇(labrum)撕裂,盂唇是肩盂上覆的軟組織,令肩關節保持穩定,有助上臂骨更穩固地套進肩窩,以及吸收外來的撞擊力。急性創傷或重度的肩部運動都可能令盂唇撕裂,導致肩關節不穩定,甚至脫位;例如跌倒時撞傷肩膀、手高舉過頭時過度伸展、重複投擲或舉重等動作。林顯爵表示,可透過微創關節鏡班卡氏修補術(Arthroscopic Bankart Repair)修補盂唇,穩定肩關節。但若盂唇嚴重撕裂或經常重複甩骱的患者,則要考慮開放式Latarjet重建手術,將肩胛骨上的喙突(coracoid)切除,再將之固定到肩盂。

 

提到甩骱的復發率,林顯爵指第一次甩骱後的處理最為關鍵,「如果病人聽從醫生囑咐,戴3至4星期護托,再甩的風險不大。但若病人不聽話,未康復就每晚去打波,很容易再甩」。甩骱後,韌帶變得很鬆,或某些組織沒有修補好,不久便會再甩骱。有些肩關節半脫位的人士,沒有妥善處理患處,亦容易重複甩骱,「睡覺又甩一甩、穿衣時又甩一甩!此時才發覺要看醫生」。

【運動消閒】骨骼「偵」奇:跑步傷膝的魔咒

 

運動消閒,關節活動度,甩骱,物理治療,欖球,rugby, hk sevens,
▲盂唇撕裂——肩關節脫位成因多是由於肩關節盂唇撕裂,導致肩關節不穩定。(明報製圖)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個案分享:港欖女將甩骱七八次 開刀「重建」 重返運動場 //www.afterroberto.com/%e6%b8%af%e6%ac%96%e5%a5%b3%e5%b0%87%e7%94%a9%e9%aa%b1%e4%b8%83%e5%85%ab%e6%ac%a1-%e9%96%8b%e5%88%80%e3%80%8c%e9%87%8d%e5%bb%ba%e3%80%8d-%e9%87%8d%e8%bf%94/ Mon, 01 Apr 2019 05:04: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904 【明報專訊】「第一次甩骱是發生於2011年,在日本比賽。我記得當時我坐在地上,望一下自己的膊頭,整個都脫了位!」現年30歲的香港欖球隊成員華蓮絲(Lindsay Varty),12歲開始打欖球,17歲首次代表香港出賽。她直言曾甩骱七八次,全是打欖球受傷所致。

 

運動消閒,關節活動度,甩骱,物理治療,Lindsay Varty,欖球,Latarjet,重建手術,
▲術後留疤——香港欖球隊成員華蓮絲多次甩骱,去年初做了Latarjet重建手術,左肩留下約3厘米的疤痕。(李祖怡攝)

 

華蓮絲經歷過三四次甩骱後,在2012年決定做微創修補軟組織的手術。但作為全職欖球員的她,運動創傷始終難免,手術後四五年再度甩骱。甩骱後需要佩戴護托,她不諱言日常生活受影響,簡單如洗頭、切菜也做不到。在醫生建議下,華蓮絲去年初接受Latarjet重建手術,她表示多次甩骱的經歷令她不得不做手術。

撞擊運動 練好膊頭免甩骱

 

「我想繼續打欖球,不做手術的話會繼續甩骱,並造成很多不便。每次甩骱都要等兩三個月復元,那不太合理!」這次手術後約5個月,她重返訓練場,「欖球比賽中有很多接觸和碰撞,例如攔截對手。

 

我需要更多時間復元,因為驚會再甩骱,需要重新建立信心,並且要鍛煉好身體才正式打欖球」。華蓮絲要做額外的肩部運動,以加強肩部周圍的肌肉。

 

【有片】預防運動:簡單運動 強肌增關節活動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