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正電子掃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5 Oct 2024 08:59:1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正電子掃描”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www.afterroberto.com/%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8%85%a6%e9%80%80%e5%8c%96%e7%97%87%e7%97%85%e7%a8%8b-%e6%bc%ab%e9%95%b7%e5%91%8a%e5%88%a5%e6%b4%bb%e5%9c%a8%e7%95%b6%e4%b8%8b/ Fri, 25 Oct 2024 08:41: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20 【明報專訊】[編按: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當腦退化病人連最親近的人也認不出時,就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無論他們變得如何,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生活。」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務必將照顧重擔減輕!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是一場持久戰,照顧者要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而家居亦要補充醫療設施,如醫療牀、輪椅等。(byryo@iStockphoto)

腦退化病程可達10年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減重擔

步入小禮堂,第一眼見到達哥大頭照片掛在中央。相信任何認識他的人,看到照片時,心裏必定即時泛起暖意,甚至不自覺地咧嘴含笑,向他回應。達哥是長青開心果,我們常說:「同達哥一齊,個個鐘頭都是happy hour(歡樂時光)。」在追思會中,大家盡是不捨與感恩。

達哥生於1933年,足足比我大22年,但不要以為年齡差距會把我們拉開;相反,我們每次見面就是「雞啄唔斷」,因為大家有太多共同話題。達哥喜歡攝影,對相機極有研究;對於每款型號操作竅門、如何擊中拍攝效果,他總能如數家珍。除此,達哥是熱愛旅行的拍友,邊旅遊邊拍攝的經驗,他說來眉飛色舞,而聽者亦悠然神往。另外,他更是一名資深茶客,對普洱茶學問尤其淵博。所以,我和他又怎會沒有話題呢?記得達嫂(達哥的太太)曾認真地問過:「咁啱channel,你們是否失散了的兄弟呢?」

當然,達哥與我沒有血緣關係,相識只因為達嫂是我工作上的「大家姐」。她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輩,數十年前我剛轉往醫院老人科工作時,她已是高級的護士領導人。當時無論大小醫生、老嫩護士,一碰到達嫂總會心悅誠服地冠以Miss字。達嫂退休後某一天,回來醫院找我,問道:「梁醫,我想refer阿達給你看。可以嗎?」老師有命,我當然樂於效勞。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腦退化症病程漫長,照顧者宜先尋找外援,以減輕照顧的重擔。(圖片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缺皮質醇 須終身服補充藥

所以,我與達哥第一次見面時,他的身分是我的病人。他患有愛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是缺乏足夠皮質醇(cortisol)所致。皮質醇由腎上腺分泌,是人體重要荷爾蒙,可發揮調節及代謝功能。當人體遇上感染、病變或受壓時,皮質醇可協助抵抗。相反,如缺乏就會疲倦不堪,潰不成軍,甚至喪命。對愛迪森氏症患者來說,皮質醇補充至為重要,他們需要終身無間斷地服用補充藥物。

因此,達哥每次覆診時,我總會提醒:「老兄,一定要記得食藥,否則後果嚴重。生病或手術前要告知醫生,加大皮質醇劑量!」達哥聽後,總是笑嘻嘻回應:「收到,doctor。我知道我是『無兵司令』!沒有外援肯定『死梗』。你放心,你給我的『補給兵』,我依時依候食硬佢!嘻嘻。」

達哥就是一個開朗、樂觀、積極,甚至是頑皮的人。他點子多多,每次見面,總送我們一些新奇小玩意,如:聲控自動摺疊器、手掌大小五用背囊、九式水果去皮機……有時就弄出一盒盒隱世美食,如朱古力榴槤餅、秘製雞屎藤、八寶銷魂雞等。不過,最使大家開懷的是他與老妻同遊時一堆堆趣聞。所以,達哥每3個月的1次覆診,就是診所內歡樂時光,一直維持10多年,達哥亦由病人身分成為我的知心老兄。

阿茲海默症:年齡愈大 罹患風險愈高

不過,在2015年開始情况有變。達嫂向我說出達哥的徵狀,希望安排檢查。老實說,未做檢查,大家已多少猜到結果。但是,診斷還是要做。一般來說,醫生評估包括詳細病歷、藥物、身體檢查、精神及記憶評估等;還需要一些檢驗,如血液測試。而為進一步找出腦部問題,還可能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而我安排達哥接受正電子掃描檢查,由於他的腦部退化病變很明顯。

有了結果,我就告訴達嫂:「是 Alzheimer’s(Alzheimer’s Disease,阿茲海默症),已過了早期。」阿茲海默症是腦退化症的一種,與年齡有密切關連,年齡愈大,罹患風險愈高。達嫂聽了之後,只是「啊」了一聲,沒有再追問下去了。這也不奇怪,一個在老人科病房打拼幾十年的人,長年與老人疾病打交道,又怎會不清楚腦退化症呢?

腦退化症惡化 說話不清鬧脾氣拒服藥進食

雖然如此,我仍忍不住叮囑達嫂:「達哥現在大腦功能已明顯受損,無法正確連結記憶,產生出來的混亂信息會引致妄想及游走。日後會陸續出現失語、失禁、失能、日夜顛倒、吞嚥困難等,相信你最清楚。所以,一定要及早做好準備,目前只有你倆同住,遲早出事。你也接近80歲,不可能是家中唯一照顧者。快快着手聘請外傭姐姐幫忙。一般腦退化症病程可長達8至10年,肯定是持久戰!無論如何,你得先裝備自己,尋找外援,蒐集資源,內應外合,務必要將照顧重擔減輕!」

達嫂果然是一名聰慧賢妻,達哥在她照顧下活得自在。但是,腦退化症仍是會惡化。約4年前,達哥開始說話不清,常因未能表達而鬧脾氣,又因吞嚥困難經常拒絕進食。而最頭痛是,他有時不肯服用皮質醇補充藥物。為此,他在2年間3次進出醫院,每次情况都極為嚴重。尤其在2021年那次,達哥染上嚴重吸入性肺炎,血壓降得奇低;抗生素及物理治療也未能將肺內痰涎清除。達哥呼吸衰竭,血氧驟降至警號,但二氧化碳卻高企。若不做進一步治療,達哥必死無疑。

究竟是「做」還是「不做」呢?當時大家經過一番掙扎。「做」是指支氣管鏡手術,將儀器放進肺內把痰清除,然後再施以抗生素治療;同時亦要用上胃管餵食,開始時用鼻胃管,穩定之後,再做胃造口管道。從此,達哥便只能用胃管進食。「不做」就是什麼介入性手術也不做,讓病人自然停止呼吸。

達嫂目睹過不知多少苟延殘喘、生不如死的病人,決定是十分艱難。然而,經過徹夜難眠及與女兒充分商量後,達嫂終於告訴我:「上兩次在醫院吊皮質醇藥物後,他都能『醒目』地回家。我期望只要餵到藥,他或者可以再撐多一下。所以,我們希望再給大家多一次機會。梁醫,你就安排做吧!」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回家安心自在走最後一程

於是,胸肺科醫生立即替達哥做了手術。兩星期後,達哥肺炎康復,食物及藥物可透過胃造口喉管餵食,精神及血壓都穩定,可以回家了。但出院時,達嫂提出了請求:「梁醫,你可否以後來家裏看阿達?我們已決定無論將來發生什麼事,都不會送阿達進醫院。大家已有心理準備,他有多久時間,我們就聚多久。安靜地在家,阿達必定是最安心,而我們亦是最放心。」

從此開始,我每隔兩星期便家訪達哥一次。他們已搬往與女兒同住,新家除了面積較大,照顧人手亦有輪替及增添;而且補充了不少設施,除了醫療牀、步行架及輪椅外,還有吊機、坐磅、沐浴椅、氧氣機及各種護理用品。設備恍如一間標準醫院病房,但佈置依足老房子的模樣。莫說達哥,我每次到訪也感到舒適自在。

出院後,達哥雖然已不能走動,但達嫂仍會替他編排日常活動;每天有用餐、運動、電視、音樂、沐浴的時間等。很多次我到訪時都是達哥的電視時間,他盯着電視,時而微笑,時而開懷,不捨得移開視線;尤其看到孫儷在《甄嬛傳》的舉動時,彷彿像一個小粉絲。不過,當時的達哥連最親近的老妻也認不出。他是沒有過往、沒有將來,只有當下的人。

【阿茲海默症】腦退化症病程長達8至10年 漫長告別活在當下 照顧者盡早尋外援
只有當下–腦退化症病人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當下。(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提及人物,M Isolation 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高錕太太:「變得如何也應有權利開心過活」

接着3年,達哥都是活在當下,沒多大憂愁。雖然已認不出我,但有人和他聊天,總是本能地反應,尤其當我和他道別時,他偶爾會揮手咧嘴作「拜拜」狀。

高錕太太黃美芸曾在訪問中說:「腦退化的家人,漸漸變了另外一個我們不熟悉的人,無法跟我們像從前一樣的相處,但無論他們變得如何,他們還是應該有權利開心地過生活的。」我深信達嫂和她的女兒們肯定是做到了。今年8月一個早上,達哥在家中安然離世。我趕至為他簽署死亡證,這次道別,他雖然未能向我作出任何的回應,但我看到他嘴角微微上揚,正正就好像是說「Goodbye, my dear friend」。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口腔癌家族:舌頭、唇、頰、牙齦 徵狀:口腔潰瘍、脹痛、出血、異味 //www.afterroberto.com/%e5%8f%a3%e8%85%94%e7%99%8c%e5%ae%b6%e6%97%8f-%e8%88%8c%e9%a0%ad-%e5%94%87-%e5%be%b5%e7%8b%80-%e5%8f%a3%e8%85%94%e6%bd%b0%e7%98%8d-%e8%84%b9%e7%97%9b/ Fri, 28 Jun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72

【明報專訊】隨着香港人愈來愈長壽,癌症也變得愈來愈常見。口腔癌頭頸區域最常見腫瘤,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口腔癌新症數目為812人,創過往10年新高。(編按:口腔癌可能為患者帶來一系列的口腔問題,包括口腔潰瘍、腫脹、疼痛、出血、異味,或顏色改變等。有什麼治療方法?可以預防嗎?)

口腔癌家族:舌頭、唇、頰、牙齦 徵狀:口腔潰瘍、脹痛、出血、異味
舌頭潰瘍是口腔癌的症狀之一。(香港大學牙醫學院提供)

口腔癌徵狀:口腔潰瘍、脹痛、出血、異味

口腔癌不是指單一癌症,而是多樣化的口腔癌家族。口腔中任何組織和器官,例如舌頭、唇、頰、牙齦都可能產生腫瘤,其中最常見就是鱗狀細胞癌。它就像是這個家族的「老大」,比例約佔九成。其他類型像是唾液腺癌和黑色素瘤就是這個家族的「親戚」,雖然相對少見,但亦不容忽視。

口腔癌是一個不速之客,可能帶來一系列口腔問題,包括口腔潰瘍、腫脹、疼痛、出血、異味,或顏色改變等。它們就像是口腔癌的「小嘍囉」,總是惹人討厭,但也是讓我們及早發現口腔癌的線索。

當你發現以上徵狀長時間不癒,就需要進一步檢查和診斷,例如組織化驗、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正電子掃描、內窺鏡檢查等。

治療口腔癌是一場大戰,現代醫學發展使得我們有很多「武器」可以使用。


相關閲讀:【口腔癌先兆】痱滋、口腔內白斑逾兩星期未癒?留意5S風險因素 及早發現提升存活率

皮膚骨骼移植 術後恢復外觀功能

手術是這場戰爭的「大將軍」,除了直接移除癌細胞,有時亦需要皮膚或骨骼移植。目前先進電腦輔助手術和3D打印技術,令病人在術後最大程度上恢復外觀和功能。

放射療法和化學療法就像是「特種部隊」,可以在適當時機輔助手術大將軍的作戰計劃。而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就是「新型武器」,在傳統治療方法無計可施時提供幫助。


相關閲讀:【頭頸癌】留意4大警號 口腔癌、喉癌較常見 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預防:戒煙、控制酒精  定期牙科檢查

預防和早期篩查是治療口腔癌的關鍵,我們需要在它進攻之前,把它拒之門外。讓我們放下手中的煙盒,控制攝入酒精量,保持健康飲食,定期接受牙科檢查,為健康保駕護航。

另一方面,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網上平台,為口腔白斑病人預測口腔癌病變風險,希望有助預防和及早診斷口腔癌。

雖然患上口腔癌是嚴肅的事情,但在治療口腔癌時,也要時刻保持樂觀、幽默和積極的態度,為健康和快樂而戰!

文:蒲靜雅(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牀助理教授)、蘇宇雄(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口腔頜面外科臨牀教授)

(口齒生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www.afterroberto.com/%e5%ad%90%e5%ae%ae%e5%85%a7%e8%86%9c%e7%99%8c-%e9%a6%99%e6%b8%af%e6%9c%80%e5%b8%b8%e8%a6%8b%e5%a5%b3%e6%80%a7%e7%99%8c%e7%97%87-%e8%85%ab%e7%98%a4%e5%8f%af%e6%93%b4%e6%95%a3/ Tue, 11 Jun 2024 09:4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09

【明報專訊】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第4位最常見女性癌症,過去20年間,一直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子宮內膜癌新症數字,由2002年435宗,上升至2021年1250宗。約九成患者確診時屬早期,其餘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腫瘤擴散至子宮體外,甚至轉移至其他地方,預後情况明顯較差,平均5年存活率低於20%。最近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治療新方案–晚期子宮內膜癌平均5年存活率低於20%。研究發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mi-viri@iStockphoto)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

46歲黃小姐兩個月前開始咳嗽,看了幾個醫生,情况沒有改善,慢慢更嚴重至氣喘,「肺片」發現肺部有很多細小腫瘤。跟進正電子掃描,發現腫瘤原發於子宮內膜,經婦科醫生抽取組織,證實患上子宮內膜癌,並轉移至肺部和淋巴。由於病情來得急,黃小姐決定盡快接受治療。

兩研究證能延晚期患者壽命

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除化療之外,有沒有其他更有效方法呢?

以往,紫杉醇類和鉑類(taxol/carboplatin)化療組合,是治療晚期和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方案。隨着免疫治療進步,近年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能延長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率和壽命。

其中兩個研究去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

1. NRG-GY018研究:逾800名第三、四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參與,使用混合化療(taxol/carboplatin)共6套,並隨機分配使用免疫治療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或安慰劑共2年時間。結果發現,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明顯延長無惡化存活率。對於腫瘤具有特定基因改變的患者(d-MMR或MSI-High)尤其明顯,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把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而沒有基因改變的患者,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也由30%提升至50%。

2. RUBY研究:研究化療配合免疫治療多塔利單抗(dostarlimab),用於復發或晚期子宮內膜癌病人。494名女士分為2組,一組接受6次紫杉醇類和鉑類(taxol/carboplatin),另一組接受化療配合免疫系統藥物多塔利單抗,總共3年療程。結果顯示,使用免疫系統治療有效提高無惡化存活率和總存活率。當中118名患者的腫瘤具有特定基因改變(d-MMR或MSI-High),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把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15.7%提升至61.4%,24個月總存活率由58.7%升至83.3%。而376名沒有基因改變患者,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18.8%提升至28.4%。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延長壽命–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能延長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率和壽命。(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gahsoon@iStockphoto)

嚴重副作用少於5%

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會否加劇?

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免不了會增加藥物副作用。不過,免疫治療在不同癌症已廣泛利用,用於子宮內膜癌病人身上,並沒有明顯其他副作用。由於免疫治療是利用自身免疫力去對抗癌症,身體不同部位也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包括出現皮疹、肚瀉、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素低、皮質醇低等)、影響肝酵素或腎功能等,不過大多數副作用輕微,嚴重副作用少於5%。而上述兩個研究,都沒有因免疫治療而引致的死亡個案。


相關閲讀:子宮下垂5個徵狀 患者陰道下墜、小便困難 女性更年期後高危 盆底肌肉運動助改善


HER2陽性 化療+標靶療效理想

除了免疫治療配合化療作一線治療外,還有沒有其他新型治療對抗子宮內膜癌?

現時,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以檢查特定基因MMR/MSI之外,檢測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HER2)也可幫助治療選擇。

子宮漿液性癌是一種罕見但入侵性很高的癌症,當中三成子宮漿液性癌患者HER2陽性。一項第二期臨牀研究,61名HER2陽性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別接受化療或化療配合抗HER2標靶治療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結果顯示,加入標靶治療組別的無惡化存活期由8個月升至12.6個月。

另一項研究,40名HER2陽性表現1至3分(HER2表現量由低至高分為0至3分,0分屬陰性,1至2分表現量低,3分表現陽性)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在一線或後線治療無效後,接受針對HER2因子的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治療,整體反應率高達57%,而HER2為3分(HER2表現陽性)病人整體反應率達84.6%,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逾六成。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是子宮最內層長出的惡性腫瘤。(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標靶藥或影響心臟泵血

抗HER2的標靶藥物有什麼副作用?

抗HER2標靶藥物常用於乳癌和胃癌,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食慾不振等,亦可能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所以醫生會定期替病人用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雖然新型藥物能幫助提高存活率和無惡化存活率,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現抗藥性,期望將來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案,加強藥物效果之餘,也能減低副作用,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www.afterroberto.com/%e6%9c%ab%e6%9c%9f%e7%99%8c%e7%97%87%e7%97%85%e4%ba%ba%e7%97%9b%e6%a5%9a%e6%a4%8e%e5%bf%83-%e9%87%8d%e8%97%a5%e6%ad%a2%e7%97%9b%e6%86%82%e5%89%af%e4%bd%9c%e7%94%a8-%e6%99%9a%e6%99%b4%e7%85%a7%e9%a1%a7/ Tue, 28 May 2024 08:55: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27

【明報專訊】末期癌症擴散至骨,帶來椎心之痛,病人天天都在極大痛楚中度過。醫者及照顧者最應考慮的是病人福祉,協助他消除困擾、減低痛楚;讓他抓緊時光,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編按:文中病人除了血壓高之外,並沒有任何長期病患,直至突然覺得喉嚨好像「塞」了,不能吞嚥才求診,結果顯示食道癌細胞已擴散至胸腔內的淋巴組織,其中一節胸脊骨骨折。腫瘤科醫生說不能手術……個案正受3種徵狀困擾:痛楚、失眠、氣喘,一定要先為病者止痛,其次就是解決安眠,普通止痛藥如撲滅息痛(paracetamol ) 已未必見效,要用上含嗎啡類止痛藥……)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id-work@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蝕骨  止痛藥遏止痛楚先解困擾

早前,周末連上周一公眾假期,診所連休數天。我不需回診所,只需到醫院巡房。工作減半,這可算是我的「小小黃金周」。

但是手機傳來老友麗麗的短訊:「福哥,我女兒老友的爸爸剛於月前診斷出癌症。雖已接受電療,但似乎無大幫助。老人家感到痛苦不堪,整天喊着生不如死。全家人感到非常徬徨無助。他們很想知道,究竟還有沒有其他治療幫到他。想想既然是老人,不如就找個老人科醫生來看看,可否到你診所,讓你給他們一些意見。」

當然沒問題。不過這幾天正是小小黃金周,我回覆麗麗:「好。待星期二我回診所後,與護士約好,再通知他們吧!」

原以為很妥當,怎知過不了一天,麗麗就像熱鍋上螞蟻般追來電話:「哎呀,福哥,不得了啦!他們全家都說不能再等!想你盡快見病人。我真的要拜託你!」

食道癌擴散 喉嚨阻塞胸脊骨折

既然如此,我唯有盡量安排。雖然假期診所不開,但可安排他們到醫院門診部。於是,假期一早,病人及其家人已到了醫院門診部。病人是剛滿80歲的老伯,陪伴他的還有老妻及女兒。甫坐下,女兒向我交代父親病况。

「醫生,爸爸身體一向都很好。除了血壓高之外,沒有任何長期病患。不過,1個多月前,他突然覺得喉嚨好像塞了,不能吞嚥。找了腸胃科醫生照胃鏡後,醫生說爸爸食道有腫瘤阻塞食物通過,建議即時做手術。外科醫生替爸爸做了『胃造口』管,代替口部進食。爸爸也做了正電子掃描,結果顯示食道癌細胞已擴散至胸腔內的淋巴組織,其中一節胸脊骨骨折。腫瘤科醫生說不能手術,只能做放射治療,治療在兩個多星期前開始了。」

聽罷病人女兒覆述,我不禁要問:「既然陳老正接受治療,為何這麼急來看我?」

這時陳太忍不住搶着說:「醫生,你有所不知。阿陳雖然有電療,但他仍然好痛!痛到坐立不安,最慘是不能睡覺,整天喊救命。全家人快被他弄瘋了!」

於是我請陳老到檢查牀躺下。陳老做了胃造口,但行動仍然自如,毋須攙扶。他躺到牀上,未等我開口問症,竟然絕望地說:「醫生,我想死!我真的想自殺啊!」

自殺?為何想死?陳太不是說他常常叫救命嗎?既然要救,就是不想死吧!我相信病人一定是極度辛苦才出此言。

於是,我安慰着陳老:「等我檢查完,看看有什麼可以幫到你。處理好徵狀、減低痛楚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止了痛,你的情况會好很多。」


相關閲讀:食道癌3徵兆:吞嚥有異物感、進食喝水疼痛、胸骨後不適 忌吃臘味燒烤太熱食物

劇痛失眠氣喘 辛苦到想死

詢問之下,陳老有兩個壞習慣。一是吸煙,他抽煙數十年,一直沒有任何不妥,所以從來沒有想過戒煙;直至做了胃造口手術後,在醫生警誡下再沒有吸煙。換句話說,陳老戒煙只有兩個多月。另外一個習慣是,每晚臨睡前飲一小杯威士忌。陳老喜歡威士忌留在口腔的餘韻,所以從不會去漱口就去睡覺。得知他這兩個持久的習慣後,我不禁為他揑一把汗。試想想,就算是消毒酒精,如果長期用來抹幼嫩的皮膚,也必造成傷害;何况是每晚用烈酒冲洗食道,而內臟還要受煙熏數十年呢!

檢查後,證實食道癌已處於末期,腫瘤偏大,阻塞了食道,無法用口進食,所以要透過胃造口喉管吸收營養。而且整個左邊肺受壓於腫瘤,影響了呼吸。癌細胞更擴散至胸脊骨,其中一節已出現骨折。所以,不用陳老說,我也知道他必然正受着莫大痛楚。

「醫生,我好痛,真的好痛,分分鐘都痛。我睡不下,1秒鐘都無法蓋眼。我氣喘,條氣扯着扯着,時時都不暢順。我真的好辛苦。我想即刻死去!」陳老說。

先下重藥止痛 改善失眠、氣喘

我明白。陳老一定很辛苦,腫瘤擴散至骨的痛,必定椎心。劇痛之下,又怎能安睡?所以,失眠是意料之中。至於氣喘,因陳老是長期煙民,肺功能早已受創;現在左肺主氣管受食道腫瘤沉重地壓着,試問呼吸又怎能暢順呢?他感到氣促也是必然。陳老的病情非常嚴重,要逆轉痊癒可能不大。放射治療只能減低腫瘤增長速度,並不能把腫瘤及癌細胞消滅。

所以,我請病人及其家人一起了解病情及坦誠討論。對末期病人來說,充分了解病况,明白治療效用,計劃照顧方案,獲取家人共識都非常重要。當大家坐下討論時,病人及其家人均表示知曉實際病况,亦已有心理預算病情不會大逆轉,因為畢竟是末期癌症。

然而,我仍然將現况及預計發展狀况向他們一一解說。因為我相信只有使患者及其家人完全理解下,病情才會有較好控制。「現階段最要處理的是,減低徵狀對病人的影響。陳先生現正受3種徵狀困擾:痛楚、失眠、氣喘。首先,一定要先止痛,其次就是安眠;劇烈痛楚減緩後才能安睡。至於氣喘,擴張氣管藥物可以紓緩慢阻肺病及肺功能減退所引致的不適。所以,我為陳先生添配多4項止痛藥,還附以安眠及擴張氣管藥物。希望藥物發揮效用後,止了痛,睡眠便自然好轉。氣喘減弱,人也會精神多了。」

對末期癌症病人來說,停止或減低痛楚非常重要。當腫瘤擴大壓着周邊神經線,而癌細胞又擴散至骨導致骨折,痛楚是可想而知。痛楚影響着生理心理,纏繞心內,揮之不去。因此,最要緊就是將痛楚遏止。以陳老的情况,普通止痛藥如撲滅息痛(paracetamol ) 已不能見效,要用上含嗎啡類止痛藥如曲馬朵(tramadol)以增強效力。除此,為收即時之效,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確能幫上一把。3種藥物加起來,可紓緩大部分痛症;但在較晚期個案,患者要服用嗎啡(morphine)才有效止痛。一般個案,不會一開始就開出4種止痛藥,但由於陳老的痛楚已超出他所能承受,故我主張先下重藥,待情况穩定才循序減退。最後,我吩咐病人好好回家休息,服用新添的各種藥物,1星期後覆診,到時視乎情况再調整治療方案。


相關閲讀: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太太憂食「馴」自行減藥

過了兩天,我收到麗麗短訊:「陳老這幾日有覺好瞓了!」我大為安慰,1星期後,陳老由太太陪同覆診時,我滿懷期望,以為陳老會說痛楚止了。怎知,他苦着面說道:「沒用呀!梁醫生,我仍然很痛!」

「吓,怎會這樣?你有服用我處方的藥物嗎?」我追問。未等陳老回答,陳太搶着說:「沒有給他食齊4種止痛藥,醫生。我讓他先食2種。因為怕他一開始用重藥,食『馴晒』後,遲陣子就沒有效!而且這麼重藥,一定會有副作用,對身體不好!」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優先考慮–晚晴照顧不是容易事,應最先考慮病人福祉,讓他們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享受僅餘生命才是王道

哎呀,看來我仍需努力!或者我真的未能解說清楚陳老的情况!疾病已到末期,不能逆轉,病人天天都在極大痛楚中度過,醫者及照顧者最應考慮的是病人福祉,協助他消除困擾、減低痛楚;讓他抓緊時光,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晚晴照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末期癌症病人痛楚椎心  重藥止痛憂副作用 晚晴照顧非容易 享受僅餘生命
晚晴照顧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能夠讓末期病人好好享受餘下的生命才是王道。

梁萬福
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8%a1%80%e6%b6%b2%e6%aa%a2%e6%b8%ac%e8%a8%ba%e6%96%b7%e6%97%a9%e6%9c%9f%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6%ba%96%e7%a2%ba%e7%8e%87%e9%80%be/ Tue, 20 Feb 2024 08:3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88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早期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只需抽取少於5微升血漿,就可檢測人類血液中21種蛋白質,對診斷早期AD及MCI的準確率分別有超過96%及超過87%。[編按: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該項技術現已可臨牀使用,例如評估AD藥物效果及治療進程等,相關技術同時授權科大的初創公司「康至德有限公司」(Cognitact Limited)在市面使用,為有需要市民提供檢測服務,費用約7000元。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等。(網上圖片)

血液檢測$7000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及輕度認知障礙症

研究團隊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適用於不同族群,包括中國和歐洲,亦較傳統診斷方法簡單、高效且入侵性低,只需抽取少過5微升的血漿,透過集成檢測芯片,可同時檢測21種與AD相關的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的水平變化,從而評估多個關鍵生理進程,更準確檢測AD和MCI,以及密切監測病情發展。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可精準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團隊主要成員包括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左起)、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江源冰、校長葉玉如、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及該中心臨牀研究員莫健英。(黃志東攝)

早識別 2050年患者可減四成

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根據現有趨勢,推算2050年美國的AD患者數量將有近1400萬,但若有早期及時的疾病診斷、管理與治療,延緩AD發病,則估計只有約800萬,顯著降低對社會醫療的負擔。

科大洽醫局納恆常測試 有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兼康至德董事葉翠芬指出,血液測試的技術於去年7月起投入市面,費用約7000元。她透露正與醫管局溝通,未來是否有機會將有關血液測試納入恆常測試,「很希望做到這件事,幫到更多老人家」。

至於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做血液檢測,葉翠芬指出有兩個考慮因素,一是有家族病史、尚未求醫,但擔心患上AD的人,另一是55歲以上、認為出現記憶力衰退的人,均可以聯絡康至德做血液測試。

同時可測藥物成效 治療更佳

科大校長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除了用作早期診斷,亦能幫助篩查適合相關藥物的患者,以及用於評估藥物成效,為患者提供更好治療。

葉玉如舉例說,去年7月專門治療早期AD患者的藥物倫卡耐單抗(Lecanemab)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而血液檢測對醫生分辨早期病人,以及選擇如何用藥非常重要,「病人毋須經常照腦,就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技術監察藥物反應,以檢視藥物有沒有效」。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上)- 血液常規檢查 (養和醫度百科)


話你知:傳統診斷難覓早期患者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該病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患者的大腦異常積聚有害的澱粉樣蛋白斑塊(Aβ)與神經纖維纏結,令腦細胞功能受障礙和喪失,進而導致漸進式的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以及日常活動和溝通困難。

現時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臨牀認知能力評估,但較主觀,亦未能在早期輕度認知障礙階段診斷,無法判斷早期患者腦部是否有病變。臨牀症狀一般在患者大腦病變10至20年後才出現,屆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難以獲得有效治療。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另一個方法則是基於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利用腦部Aβ正電子掃描檢測(Amyloid-PET)或腦脊液測試來診斷,儘管可以做到疾病早期管理與治療,但檢測費用昂貴,或有入侵性高的採集方式,故亦未有普及使用。

]]>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 近心肺氣管腫瘤大或致吐血呼吸困難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9%81%93%e7%99%8c%e7%97%87%e7%8b%80%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8%bf%91%e5%bf%83%e8%82%ba%e6%b0%a3%e7%ae%a1%e8%85%ab%e7%98%a4%e5%a4%a7/ Tue, 09 Jan 2024 04:55: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77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香港過去10年,每年平均約有410宗食道癌新症,逾310人死於食道癌。食道是一個管狀器官,連接咽喉和胃部,長約25至30厘米。食道本身沒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只是通過蠕動將食物送到胃部消化。食道癌患者常見症狀是吞嚥困難,但患者許多時會調節進食習慣,如咬碎一點才吞嚥,忽略治療,因而導致病情惡化。(編按:食道鄰近有許多重要器官,如心臟、肺部、氣管、大動脈等,若腫瘤較大,病人有可能出現吐血、呼吸困難等。若食道癌沒有或已擴散,在治療又有什麼不同?免疫治療有效嗎?)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 近心肺氣管腫瘤大或致吐血呼吸困難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kazuma seki@iStockphoto)

食道癌常見症狀吞嚥困難 鄰近心肺氣管或吐血呼吸困難

王先生,74歲,3個月前開始感到吞嚥困難,向外科醫生求診,胃鏡發現食道有腫瘤,組織化驗確診鱗狀食道癌,轉介來到腫瘤科。我建議他先做正電子掃描,以肯定腫瘤有否擴散至其他地方,才作下一步療程計劃。這也帶出了以下問題:

食道癌患者多於初期感到吞嚥困難,但患者許多時候會不自覺地改變進食習慣,例如咬碎一點才吞嚥,或進食質地較軟的食物,忽略治療,因而導致病情惡化。患者進食時也可能感到胸部不適或疼痛,甚至嘔吐;由於患者無法正常進食,會令體重下降和消瘦。食道鄰近有許多重要器官,如心臟、肺部、氣管、大動脈等,若腫瘤較大,病人有可能出現吐血、呼吸困難等。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 近心肺氣管腫瘤大或致吐血呼吸困難 
鄰近重要器官–食道鄰近有許多重要器官,如心臟、肺部、氣管、大動脈等,若腫瘤較大,病人可能出現吐血、呼吸困難等。(kowalska-art@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食道癌3徵兆:吞嚥有異物感、進食喝水疼痛、胸骨後不適 忌吃臘味燒烤太熱食物

一半患者術後1至2年復發

若食道癌沒有擴散,可以怎樣處理?

若食道癌屬中期但未擴散,無法直接做切除根治手術,治療方式是先做化療和電療,把腫瘤縮小後,再安排手術切除。不過,即使做了手術,預後也不太理想,仍有超過一半患者在術後1至2年復發。

近年,有第三期臨牀研究證明,利用免疫治療為術後輔助治療,對已接受化療電療再做手術,而術後仍發現殘存腫瘤細胞的鱗狀食道癌病人,能有助減低腫瘤復發及轉移風險。

另外,國際與內地亦正做研究,混合免疫治療藥物和化療藥物作新輔助治療,在手術前先把腫瘤縮小,期望這些研究能幫助食道癌患者。

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 近心肺氣管腫瘤大或致吐血呼吸困難 
(Dr_Microbe@iStockphoto)

免疫+化療治晚期 提升存活率

若食道癌已擴散,免疫治療有效嗎?

以往已擴散的食道癌會採用紓緩化療來控制病情,常用一線化療藥物包括順鉑(cisplatin)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簡稱5-FU)作混合療程,但效果不太理想,有效緩解率約30%至40%,無惡化存活率約4至5個月。若一線化療無效,便會轉用第二線化療藥物,例如紫杉醇,但治療效果也不太理想,中位存活率約8至10個月之內。

近年臨牀研究證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又稱免疫治療)對轉移或復發性食道鱗狀癌患者有幫助,可以與化療混合使用作一線治療或單獨使用作二線治療。

1. 一線治療

現時,國際和內地都有研究顯示,混合免疫治療和化療使用在轉移性食道鱗狀癌患者,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和延長壽命。例如:在Keynote 590研究,749名轉移性晚期食道癌患者被隨機分配至兩組,一組接受化療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而另一組只接受化療。結果顯示,若病人腫瘤帶有免疫檢查點PD-L1陽性,接受混合治療的病人無惡化存活期由5.5個月升至7.5個月,而整體存活期也明顯增加,由9.4個月升至13.5個月。

另一研究是在2022年英國醫學期刊刊登的Checkmate 648研究報告,證實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納武利尤單抗(nivolumab)和化療,混合用於晚期食道鱗狀癌患者,比起只用化療藥物,能更有效控制病情,約五成病人用藥後腫瘤縮小,提升無惡化存活率,並延長壽命,由9.1個月升至15.4個月。

另外,內地也有研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信迪利單抗(sintilimab)、替雷利珠單抗(tislelizumab)、卡瑞利珠單抗(camrelizumab)等做第三期研究,效果也十分顯著,並與國際研究成果脗合,令人鼓舞。

2. 二線治療

免疫治療除了作一線治療之外,研究也指出,單用免疫治療作二線治療,比紫杉醇化療更有效控制病情和延長無惡化存活率和總存活率。

支架撐開食道助進食

若食道癌導致不能進食,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進食問題呢?

除了化療和免疫治療,可以利用紓緩電療,醫生會按病人需要決定次數,約10至25次;外科醫生也可以利用內窺鏡放入食道支架,撐開腫瘤阻塞的位置,讓患者能夠進食。

王先生在診症時最後問到,他年紀比較大是否能夠撐得住各項治療,我回答:「相信年紀並不是最大問題,我們還需要看病人的體質和以往健康紀錄,來決定用藥和治療計劃,腫瘤科醫生也會按病人情况,調節藥物的劑量,希望藥物效果和副作用之間能取平衡。」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支援癌症患者在家護理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應用程式,是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屬下一個項目。「家支援」有「加」強「家」庭支援之意,應用程式希望能支援癌症病人和家人在家照顧,為他們加添可用資源,以正面積極心態面對癌病;例如應用程式內「認識多一點」提供癌症資訊、紓緩治療和安寧服務的資料,讓病人和照顧者能裝備自己,有足夠知識和技巧在家護理。下載應用程式:shorturl.at/dLXZ8

文:陳穎樂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4%b8%89%e5%a4%a7%e5%a9%a6%e7%a7%91%e7%99%8c%e7%97%87-%e8%a7%a3%e6%a7%8b%e6%97%a9%e6%9c%9f%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5%ad%90%e5%ae%ae%e5%85%a7%e8%86%9c%e7%99%8c-%e5%8d%b5%e5%b7%a2/ Fri, 29 Dec 2023 04:15: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11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大多早期徵狀不明顯,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及早發現、診斷和接受治療,有助提升患者的治癒機會和存活率。醫生會按病灶的影響範圍為病人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屬早期的婦科癌症患者一般可通過手術切除腫瘤,中或晚期、已擴散或腫瘤體積大的病人雖然未必適合接受手術,但目前也有不同方式,例如先進行放射治療及化療等,使腫瘤縮小後再做手術切除,改善患者的存活率和預後。

全子宮、兩邊卵巢切復發風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表示,女性的卵巢較細,正常大約只有3厘米,而且位於盆腔內,所以即使卵巢出現腫瘤,甚至大至10厘米,患者都可能全不知情,只出現腹脹、餐後腹部不適、輕微腹痛等不明顯的徵狀,容易被忽視。若懷疑屬卵巢癌,醫生一般會先安排超聲波檢查,一旦有異常便會安排接受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檢查癌症有否轉移。卵巢癌一般需要手術協助確診,術前病人需要接受詳細評估包括檢視腫瘤標記和惡性風險指數等,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組織作病理診斷,判斷癌症分期,協助醫生針對性地制定治療方案。

卵巢癌的第一線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譚醫生表示,由於卵巢癌復發率高,因此即使患者只有一邊卵巢患癌,為安全起見一般都會建議患者把兩邊卵巢、兩條輸卵管及全子宮一併切除,以減低復發風險。若患者希望保留生育能力,則可與視乎情況採取單側輸卵管卵巢切除術。


相關閲讀:【婦科病病徵】卵巢癌徵狀如消化不良、腹脹?子宮內膜癌陰道異常出血?注意5大常見徵狀


子宮頸癌:子宮頸錐形切除術

至於子宮頸癌,早期病徵包括收經後、行房後或不規則出血,但譚醫生指出,大部分早期子宮頸癌患者都沒有任何徵狀,而是透過子宮頸抹片檢測發現異常後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十分重要,當出現上述提及的徵狀都應及早求醫檢查,抽取子宮頸活組織檢驗作診斷。

譚醫生表示,大部分早期子宮頸癌患者都可以透過手術治療,手術後病人的存活率大多理想。腫瘤較小的子宮頸癌病人,可考慮接受錐形切除手術,經陰道切除子宮頸的圓錐形部分;或進行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經陰道、腹部或微創腹腔鏡,切除子宮和子宮頸,部分較年輕的患者可視乎情况,保留子宮、輸卵管和卵巢,以保存生育能力。如患者年紀較大,手術及麻醉的風險較高,醫生可能會建議其他治療選項,例如放射治療、化療、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團隊幕後三大專業 各司其職精準追擊腫瘤 跨團隊合力擊退癌魔


子宮體癌低擴可採用微創腹腔鏡手術

上述講解的子宮頸癌和卵巢癌都是大眾較常聽到的,但其實最常見的婦科癌症是子宮體癌,它在女性十大常見癌症中排第4,每年逾1,200宗新症。譚醫生指出,子宮體癌早發現所以較不易擴散,因此早期子宮體癌的治愈率可達九成。要診斷子宮體癌,醫生可透過子宮內膜抽吸術,或進行宮腔鏡檢查和刮宮術,從子宮內膜抽取組織化驗。

一旦確診為子宮體癌,不論分期,若病人適合進行手術,手術仍屬標準治療方案。早期低擴散風險的子宮體癌患者一般可透過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子宮、雙側輸卵管及卵巢,不能進行腹腔鏡會建議開腹手術;高擴散風險的患者需要同時進行盆腔淋巴結切除術,作仔細的手術分期,以制定合適的術後輔助治療。

譚醫生提醒,婦科癌症較常見徵狀包括陰道出血、陰道分泌帶血或有異味、陰唇疼痛、腫瘤擴散引致背或腹痛、腹部出現腫塊等等,建議女士定期接受婦科檢查,以便及早確診和接受適當治療。他補充,早期與後期的婦科癌症,五年存活率可以相差很遠。以卵巢癌為例,第1期存活率達九成,第2期只有六成,第3期更降至只有三至四成,因此建議女性每年接受卵巢癌篩查。其他婦科癌症現時雖未有篩查指引,但如果女性有性行為,建議25歲起每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若首兩次結果正常,便可每隔3年檢查一次。

【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早期徵狀並不明顯。(明報資料圖片)
]]>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7%99%8c%e7%97%85%e5%be%b5-%e8%aa%8d%e8%ad%98%e8%a1%80%e7%99%8c%e4%b8%89%e5%a4%a7%e9%a1%9e-%e7%99%bd%e8%a1%80%e7%97%85-%e9%aa%a8%e9%ab%93%e7%98%a4-%e6%b7%8b%e5%b7%b4%e7%98%a4-%e5%bd%b1/ Wed, 13 Dec 2023 03:34: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848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醫學界大致將血癌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
醫學界大致將血癌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

血癌: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betway体彩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血癌是造血細胞或淋巴細胞出現變異、增生,演變成癌症。血癌當中的 「白血病」及「骨髓瘤」屬非實體腫瘤,是壞細胞在骨髓內增生,並游走在血液循環系統內,因而不能像常見的肺癌、腸癌般可利用外科手術切除;至於「淋巴瘤」則屬實體腫瘤,令淋巴結會脹大,有機會可讓醫生透過觸診「摸」得到。

相關文章:【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白血病:造血幹細胞變質、增生

骨髓猶如「造血工廠」,由負責造血的幹細胞無間斷製造正常血液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而白血病是源於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變成壞細胞佔據了「造血工廠」,以致無法製造正常的血液細胞,令正常血球的數量變得極低,或引發不同病徵:

血液成分異常 病徵
紅血球數量低 經常疲累、氣喘、上落樓梯有困難
白血球數量低 容易受感染,以致發燒;如果細菌入血,嚴重可引致敗血症
血小板數量低 容易出血,皮膚有微細紅色斑點,輕微碰撞已可致流血,甚至有腦出血風險

白血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亦可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急性白血病一般因為癌細胞增長得快,令正常血液細胞急速下跌,因此患者較大機會出現發燒、皮下血斑等徵狀。不過,慢性白血病的病情進展相對較緩慢,早期可能沒有病徵,病人可以患病多年仍不察覺;然而,曾有病人在定期身體檢查中發現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偏高,因此提高警覺;在約7年後的恆常檢查中發現淋巴細胞異常飆升,雖然過程中病人並無感到不適,惟終確診「慢性淋巴白血病」,反映定期身體檢查或提供有用的線索,讓病人可提高警惕。

骨髓瘤:製造失去免疫功能的抗體

骨髓內的漿細胞是淋巴系統的其中一員,正常情况是負責製造抗體,令人體有免疫力;一旦漿細胞變壞並失控增生(骨髓瘤),會製造單克隆抗體,失去正常免疫能力。

患者最常見的徵狀是持續腰痠背痛及骨痛等,這是由於癌細胞沉澱在骨髓,導致溶骨性病變,令骨骼變得脆弱,情况嚴重有可能只是受到輕微碰撞已經會導致骨折。不過,不少病人在病情初期可能主觀認為與年齡增長而引致的骨質疏鬆,又或是年輕上班族以為因長期工作疲勞、坐姿不正有關,因而容易被忽略。

除了骨痛及容易導致骨折外,溶骨性病變會令骨骼中的鈣質溶解並進入血液,引致血鈣升高,腎臟功能有機會受損致腎衰竭;此外,病人亦有機會出現蛋白尿、容易受感染而發燒等徵狀。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淋巴瘤:淋巴細胞異常增生

淋巴瘤主要分為「何傑金氏」及「非何傑金氏」兩類,而「非何傑金氏」在本港較為常見。由於淋巴瘤屬實體腫瘤,患者一般有機會出現淋巴結脹大,如果脹大的淋巴結是在頸部、腋下、大腿內側等位置,病人有機會因自己摸得到而察覺或由醫生在觸診時發現。但若果淋巴瘤發生在胸腔或腹腔內等較深入的位置,初期有機會較難發現,直至淋巴瘤脹大至一定程度,才可能引起徵狀,經追查下才確診。

淋巴瘤亦有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淋巴瘤患者有機會出現發燒、夜汗和消瘦等徵狀;至於慢性淋巴瘤可以沒有明顯病徵,以致較難察覺。

多元檢查助診斷及分類

由於血癌涉及多個種類,而且對身體可能有不同影響,因此透過一系列檢查協助診斷猶為重要。詹醫生解釋,一般病人需要進行全血檢查,在血液樣本中測量各種血液細胞的數量,以找出線索;病理科醫生會利用顯微鏡檢視血像;有需要亦可能需抽取病人的骨髓作進一步檢查。

至於淋巴瘤患者,一般會在淋巴結脹大的位置做活組織檢查,以分辨屬發炎還是惡性腫瘤,如屬惡性腫瘤,需再進一步診斷屬急性或慢性、何傑金氏還是非何傑金氏、屬T型、B型、抑或NK細胞淋巴瘤等。有需要會安排正電子掃描以診斷是否已擴散,為癌症分期。

之後主診醫生會按病人的需要,安排合適的療程,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甚至近年會新採用的免疫治療,主要分為抗體治療或CAR-T細胞治療兩種,冀能令病情得以緩解,延長存活率。

]]>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6%9f%8f%e9%87%91%e9%81%9c%e7%97%87-%e6%89%8b%e9%9c%87%e6%88%90%e5%9b%a0%e5%a4%9a-%e5%85%bc%e6%9c%89%e8%a1%8c%e5%8b%95%e7%b7%a9%e6%85%a2-%e8%82%8c%e8%82%89%e5%83%b5%e7%a1%ac/ Tue, 28 Nov 2023 09:01: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29

【明報專訊】(編按: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若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明報製圖/axllll@iStockphoto)

手震是年老退化?柏金遜早醫有得救

「控制不了自己,雙手不停在震,連雙腳也顫抖,真是尷尬死了。」年逾七十的劉姐,因為手震不受控制,把自己困在家中。

手震是單純老年退化引起?老年退化是否需要醫治?手震可否治療?

當劉姐與丈夫老黃推門進診所,我真是有點意外,實在沒有想到他們會從澳門老遠跑來。劉姐今年70多歲,常說自己是地道澳門人,因為自3歲隨父母由順德移居澳門後,便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朋友之間常喚她作「澳門掌門人」,因為無論是澳門的歷史掌故、風景名勝、叱咤人物、政府架構、經濟體系,她都能一一如數家珍。對於我,劉姐必定是澳門美食「地膽」。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手震成因多–手震有多種成因,心情緊張、甲狀腺亢進、柏金遜症等都可能引致手震。(AsiaVisio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世界柏金遜症日】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唱家班上台手揗腳震 「澳門掌門」變隱蔽婆婆

我與劉姐在港澳長者服務交流會上認識,是10多年的老朋友。每當有交流活動訪澳,劉姐必盡地主之誼。她熱情好客,總會帶我們到最地道的風味菜館去。不過,近年港澳協作護老工作上,我已沒碰上劉姐。接替她的同事欣然告知:「劉姐同老公一齊退休了!她優哉游哉,十分開心。劉姐是唱家班,之前在社區會堂表演,大家都拍爛手掌。梁醫生,下次她有表演,你記緊來捧場!」

老朋友過着豐盛的退休生活,真是最大安慰。所以,當我一見到劉姐,就忍不住問:「劉姐,你好嗎?有沒有唱歌?幾時有表演啊?」怎知語音未止,劉姐已連珠炮發將她的近况一一道來。

「哎啊,梁醫(劉姐總是喜歡這樣稱呼我),還問我有沒有表演!3年了!3年來我沒開口唱過一句。唉,真慘……不!與疫情無關。隔離限聚那段時間,日日困在家中。現在疫情緩和,我心情比之前更差。莫說出外練歌,即使在家中,我也不願意開口!」

【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

行路緩慢 站不穩險跌倒

「噢,梁醫。不是聲帶有問題。而是我手揗腳震啊!我揸起咪,雙手就震到不得了,搖上搖落,沒辦法對準個嘴,真的很『肉酸』。我只想搵窿蜎!我也試過用企咪,但就變成雙腳揗揗震。」

「我有睇醫生,家庭醫生介紹我去政府專科,但是吃了藥都沒好轉。唉,梁醫,關鍵不在此,最慘是前陣子我與老黃返順德探親。親戚3年沒見,一見面,大家竟然……唉……」

劉姐情緒起伏,欲言又止。我唯有向老黃問個究竟。老黃轉告:「噢,不是什麼大件事。只是各人見到小花(劉姐的小名)都關心起來,忍不住問候她!」

他續說:「唉,小花不愛聽,但我仍然要說。其實我都覺得,小花自兩年前開始手震就老了很多。她最先只是右手揸咪唱歌,震得比較明顯。小花嫌肉酸,索性不去唱歌,只留在家。但情况變得更差,行又震、坐都震。我鼓勵她多走動。通關之後,我們就自駕遊,返鄉下。小花行路好慢,雙腳似是提不起,拖着行。兄弟姊妹一見到她,自然關心起她上來。有一次食完飯,小花起身去廁所,一轉身就企不穩,差不多趴在地下。好彩我當時醒目,即刻扶起她。其實還有一次,小花也是轉身就……」

劉姐此時忍不住插嘴:「不要再說了!醫生說是退化。梁醫,老人專科能否醫治退化?手震能否治癒?」

遺傳、甲亢可致手震

這些都是好問題。老人專科的範疇究竟包含什麼?年老退化能否醫治?需不需要醫治呢?一時間,很難一一解說清楚,或者先從簡單問題入手。手震有多種成因,最常見是生理和心理影響,任何年齡的人每遇心情緊張,手便會不期然抖動,這是自然現象。不過如果年紀愈大,手震愈趨頻密,那便多與遺傳有關,家族中人亦會有類似情况。然而這類型手震一般並無大礙,不會影響身體其他功能。如果病者自覺尷尬、不能忍受的話,可要求醫生處方藥物減輕顫抖。

另外一個與生理有關的手震原因,就是患上甲狀腺亢進。患者一般都是介乎10幾至30幾歲女性,我太太亦是在30歲那年得病。那時她提壺斟茶,竟然瀉滿一枱;舉箸夾餸,夾那件、跌那件,才發現她原來手震得厲害,檢查後證實患有甲狀腺亢進。若此病發生在老年,患者男女發病比例大致相若,並沒有女多於男的現象;而且徵狀亦沒有年輕患者般顯著,往往要透過驗血才可確診。甲狀腺亢進是一個可治理的疾病,長者若發現有手震徵狀,及早檢查為佳。

當然,較嚴重疾病如中風、腫瘤、腦退化等亦會有手震徵狀。但患者除了手震外,往往兼有其他影響小腦運作的徵狀如言語不清、行路搖擺不定等,很少只呈現手震單一病徵。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年長患者難察行動緩慢 延誤醫治

不過,若老年人同時出現手震顫抖、行動緩慢、肌肉僵硬等徵狀,那便千萬別忽略柏金遜症。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發病年齡一般在50至60歲後。成因可分為原發性和誘發性,原發性佔大多數,病因至今未有一致定論,現時公認因素只有:多巴胺(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導致神經系統功能受損。至於誘發性柏金遜症,成因可由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止暈藥)、腦部受創、腦炎、多次中風等引致。

50歲左右的患者若出現徵狀會較易察覺,若年紀較大,徵狀常被誤為因年老體弱、行動緩慢所致。如果病人未有提出,家人又未察覺,往往會延誤醫治。病人得了後遺症,變得長期行動不便,甚至臥牀不起。因此,柏金遜症絕對不容忽視。

「梁醫!你這樣說,我是否患上柏金遜症?」劉姐按捺不住地問。

我坦白地回答:「成數高。柏金遜症初期徵狀,多以手震為先,而以身體一邊較為明顯。根據老黃描述,你亦有類似情况。雖然你的活動能力至今仍未有大問題,但是兩次轉身時差不多跌倒的險象,亦正符合此症較後期徵狀。要診斷柏金遜症,一定要從患者病徵及病歷推測,再以臨牀檢查作實,包括動作速度、起步轉身穩定度、靜止及提高雙手顫抖度、肌肉緊繃度、字體書寫變更度、聲音沙啞度等。我們還可利用正電子掃描確定腦部多巴胺的情况。」

「噢,梁醫生,如果小花真的確診柏金遜,是否遲早會變成癡呆?」老黃絕望地問。

藥物控制徵狀 物理治療保活動能力

「當然不是!柏金遜症雖然同樣是退化性疾病,但與認知障礙症的病理不同。柏金遜症患者大都能保持正常思維,認知能力與同齡人士沒大分別。雖然現階段未有根治柏金遜症的方法,但藥物能有效地控制病徵。一般患者在服藥後,活動能力會改善,顫抖會減輕,日常生活的困擾亦會減低。不過,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自行中斷會令病情反覆。另外,物理治療可增強病人活動能力及減低跌倒風險。病人只要跟從治療師設計的個人化復康運動計劃來鍛煉,一般都會在肌肉、關節、步姿、轉移動作,以至助行器使用技巧等有改善。當然,還有職業治療及心理輔導作跟進。現階段必須先要為劉姐檢查,才可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初步檢查,指標明顯,已可確定劉姐患上柏金遜症,藥物亦產生即時效果,病情很快得以紓緩。我寫了轉介信,希望她回澳門後獲跟進治療。我深信輔以適當運動訓練,劉姐筋肌得以紓緩,很快可回復正常生活。

果然,相隔6個月之後,我已收到邀請:「梁醫,我將於下月在澳門綜藝館舉行一場歌唱表演,誠意邀請你及夫人同來。我已在你最喜歡那間餐廳訂了一席。屆時你定必要來啊!」

劉姐既然久休復出,怎樣說,我也要過澳門捧捧場!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罕見病】縱膈腫瘤病因是什麼?年輕女性較高危 //www.afterroberto.com/%e7%bd%95%e8%a6%8b%e7%97%85-%e7%b8%b1%e8%86%88%e8%85%ab%e7%98%a4%e7%97%85%e5%9b%a0%e6%98%af%e4%bb%80%e9%ba%bc-%e5%b9%b4%e8%bc%95%e5%a5%b3%e6%80%a7%e8%bc%83%e9%ab%98%e5%8d%b1/ Mon, 30 Oct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49

【明報專訊】縱膈(mediastinum)乃人體胸腔內一個較隱蔽的部位,處左右兩肺之間;前面是胸骨,後面有脊椎,內藏胸腺(thymus gland)、心臟、大動脈、大靜脈、氣管、食道及淋巴結等重要器官。縱膈腫瘤屬罕見病,病因包括淋巴癌肺癌、胸腺瘤及生殖細胞腫瘤,其中淋巴癌可以是何傑金氏淋巴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或T母細胞淋巴瘤。大體積縱膈腫瘤壓住周邊器官,可導致上腔靜脈綜合徵(superior vena caval obstruction ),影響靜脈血液回流心臟,引致面腫手脹及皮膚靜脈血管擴張等現象。

縱膈腫瘤屬罕見病 患者咳嗽氣促 年輕女性較高危

28歲陳小姐近日嚴重咳嗽,並有氣促病徵,肺部X光顯示兩肺之間的縱膈有10厘米腫塊,電腦掃描導向活檢確診原發性縱膈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primary mediastinal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正電子掃描及骨髓活檢未見擴散。陳小姐接受DA-EPOCH-R化療方案,估計徹底治癒的機會高。

原發性縱膈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乃罕見腫瘤,原發自胸腺內的B淋巴細胞,其病理與原發自其他器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不一樣,患者一般較年輕,女性較多受影響。

【罕見病】縱膈腫瘤病因是什麼?年輕女性較高危
縱膈腫瘤屬罕見病。患者一般較年輕,女性較多受影響。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化療後放射治療 減復發機率

治療原發性縱膈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有兩個標準方案可供選擇。R-CHOP化療方案包括抗B細胞單克隆抗體安妥昔,再加化療藥物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及類固醇,化療後患者大多需要接受放射治療,減少腫瘤復發機率。放射治療或增加病者將來患另一癌症風險,例如乳癌及甲狀腺癌;如放療範圍包括心臟,可令心臟動脈血管加速硬化,增加將來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風險。

另一治療方案DA-EPOCH-R較複雜,除安妥昔、環磷酰胺、多柔比星、長春新鹼及類固醇外,還加入依托泊苷;病者需要住院多天接受24小時持續靜脈注射,化療藥物劑量亦較高,好處是有較大機會毋須接受放射治療。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