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楊旭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9 Jul 2024 07:26:4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楊旭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9%ad%e5%82%b7%e3%80%91%e5%89%8d%e5%8d%81%e5%ad%97%e9%9f%8c%e5%b8%b6%e6%92%95%e8%a3%82%e3%80%8c%e5%8d%9c%e3%80%8d%e4%b8%80%e8%81%b2%e9%97%9c%e7%af%80%e8%84%ab%e4%bd%8d-%e8%a1%80%e6%b0%b4/ Mon, 29 Jul 2024 07:26: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48 (編按:女子重劍「世一」劍手江旻憓在巴黎奧運個人賽過關斬將,終於首奪奧運金牌,她曾於2017及2019年兩度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過去被問到傷勢只是說「膝蓋好傻」並輕輕帶過,但其港隊重劍教練Tavi(Octavian-Petru Zidaru)卻指愛徒經歷十字韌帶的傷患需要開刀,她不是每日,而是每分鐘都在經歷艱苦時刻,為她感到非常自豪,成為奧運冠軍之路絕不易行。)【明報專訊】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是一條長約3厘米、闊約1厘米的韌帶組織。有專家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會變得不穩定,一般走路未必有太大問題,但當運動比賽時,特別是需要急停和轉向的動作(如滑雪、球類運動等),膝關節容易扭傷,引致軟骨及半月板損傷,增加創傷性關節炎的風險。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香港女子重劍隊星將江旻憓(右)兩度克服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傷患,終首奪奧運金牌。

「卜」一聲膝關節扭傷?脫位? 前十字韌帶撕裂積血腫痛關節僵硬

如果仔細看,前十字韌帶可以再細分為前內束(anteromedial)和後外束(posterolateral)兩條小韌帶,它們分別在膝蓋彎曲不同角度時,扮演不同角色,維持膝關節穩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內,引致嚴重腫脹、痛楚,令關節僵硬,運動幅度減小,受傷後沒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緊急處理(RICE)緩減炎症。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都會聽見「卜」聲響,其實這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引致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卜」的一聲正是來自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前十字韌帶撕裂後病徵比較嚴重,甚至連走路也有困難,很多人會立即求醫。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位於深處——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維持膝關節穩定。(VectorMine@iStockphoto)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確定撕裂程度——醫生透過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的撕裂程度,左圖為撕裂的前十字韌帶,右圖為正常的前十字韌帶。(作者提供)

伴隨其他組織撕裂 膝關節「不快樂3人組」

大部分前十字韌帶撕裂都能透過臨牀檢查準確診斷,例如前抽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Lachman test等,測試膝關節前後穩定度;而轉軸移位測試(pivot shift test)則能測試膝關節在旋轉扭動時的穩定度。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通常會伴隨其他膝關節組織撕裂,包括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簡稱MCL)和內側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合稱膝關節的「不快樂3人組」(unhappy triad)。但急性前十字韌帶創傷,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會比內側半月板更容易受傷,所以醫生會安排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撕裂程度,以及其他韌帶和半月板有否受傷。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無法自我癒合 須手術重建

前十字韌帶的自我修復能力並不理想,原因它位於膝關節內,關節液妨礙了韌帶血塊形成,所以即使是利用手術修補(repair),韌帶也不能癒合。為了回復關節穩定,大部分傷者需要接受重建(reconstruction)手術。說到重建手術,大家自然問到:究竟是用什麼來重建呢?

自身後腿肌腱重建 傷口小

重建使用的韌帶,大多數來自患者自身移植(autograft),多數人使用部分後腿肌腱(hamstring graft)重建,好處是傷口比較細小,而後腿肌腱會再次生長,雖然新長出的肌腱會稍微細一點,但對跑步等活動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也可以選擇用部分髕骨和髕肌腱(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重建,好處是癒合後最穩定,但傷口比較大,甚至會有前膝痛。

在香港,選用患者自身以外的韌帶來重建的情况較少,當中包括同種異體移植(allograft)和合成骨移植(synthetic graft)。它們雖然毋須用到自身組織,沒有捐贈區併發症(donor site morbidity)和次數限制,但相比自身移植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一般較低,有研究指術後首年的再撕裂率(re-tear)較高。

待關節炎症過後 手術好時機

一般來說愈早做手術,效果愈好。然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需要等待時機,最理想是待關節炎症過後,膝關節回到原來運動幅度後才做手術。現今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會使用膝關節鏡輔助,可以同時處理半月板受傷,而且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可加快復康過程。重建手術完成後,韌帶需要約9個月復元(remodeling),其間需要以物理治療鍛煉關節幅度、肌力和關節平衡感。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前十字韌帶防傷 強肌vs.戴護膝

適合的運動裝備可以減少受傷風險,佩戴護膝可否減少前十字韌帶的傷患呢?研究只顯示,佩戴護膝對於已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包括曾接受重建手術的病人),有明顯減低膝傷的幫助。比較多人忽視肌力訓練的重要,研究顯示多訓練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的強度,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可以明顯減少。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佩戴護膝——前十字韌帶曾受傷的人,佩戴護膝可減低運動受傷的風險。(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5%89%8d%e8%86%9d%e9%ab%95%e9%aa%a8%e4%b8%8a%e4%b8%ad%e4%b8%8b%e7%97%9b%e9%bb%9e-%e6%88%90%e5%9b%a0%e6%9c%89%e4%b8%8d%e5%90%8c/ Mon, 28 Aug 2023 09:2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357

【明報專訊】醫學期刊The Knee刊登一項10年追蹤研究顯示,17,397名受訪者中,共有19,530次運動受傷,當中膝關節(knee joint)相關受傷比率高達39.8%。【編者按:膝關節涉及的骨骼,包括了股骨(俗稱大腿骨)、脛骨(俗稱小腿骨、髕骨(俗稱「菠蘿蓋」) 和腓骨。除了股骨和脛骨之間的股脛關節外,也包括了髕股關節;兩個關節相連一起組成膝關節。】膝關節結構複雜,痛楚出現在不同位置,成因大不同。單是前膝髕骨正中或上下的痛楚,就涉及不同骨骼和肌腱。【編者按:其中痛點位於髕骨,特別是在運動或上落斜坡之後出現,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是跑友膝痛的常見原因。】我根據膝痛位置分析原因,找出傷患根源。【膝痛系列一】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常見痛點——膝關節不同痛點反映不同問題。如痛點在髕骨正中(①),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如痛點位於髕骨之下(②),可能是髕肌腱炎;痛點在髕骨之上(③),則可能是股四頭肌肌腱炎。(choochart choochaikupt@iStockphoto)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成因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膝關節涉及的骨骼,包括了股骨(femur,俗稱大腿骨)、脛骨(tibia,俗稱小腿骨)、髕骨(patella)和腓骨(fibula)。除了股骨和脛骨之間的股脛關節(tibiofemoral joint)外,也包括了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兩個關節相連一起組成膝關節。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ttsz@iStockphoto)

大部分人都聽過膝關節,但對髕股關節就比較陌生。髕骨俗稱「菠蘿蓋」(knee cap) ,位於膝關節前端。髕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sesamoid bone,即嵌入肌腱內的骨頭),最重要的作用是將股四頭肌(quadriceps)的拉力,透過髕肌腱(patellar tendon)帶到脛骨上,讓膝關節自由運動。

前膝的軟組織,主要包圍在髕骨附近,包括髕骨對上股四頭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和對下的髕肌腱(patellar tendon)。髕肌腱位於髕骨與脛骨之間,主要功能是將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量由髕骨傳遞至脛骨上,幫助彎曲的膝關節做出伸直的動作。而髕肌腱兩側有脂肪組織,稱為髕骨下脂肪墊(Hoffa’s fat pad / Infrapatellar Fat Pad,IFP),IFP這個英文可能較為人熟悉 。

痛點①:髕骨深處——髕股關節綜合徵 出現炎症致持續疼痛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特別是在運動或上落斜坡(如山跑)之後出現,可能是髕股關節綜合徵(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這是跑友膝痛的常見原因,屬於前膝疼痛綜合徵(anterior knee pain syndrome)的一種。根本問題出在髕骨軟骨軟化(chondromalacia)或損傷(chondral defect),出現炎症,引致持續疼痛。

髕骨「脫軌」 磨損軟骨

膝關節屈伸時,髕骨會沿股骨前方軌迹上下滑動。如果偏離了滑行軌迹(patello-femoral joint mal-alignment),便會令到髕骨關節面壓力增加,令軟骨軟化和損傷,情况有如火車脫軌一樣。髕股關節偏離的原因眾多,例如膝關節過度外翻(genu valgum)、股骨溝發育不健全(trochlea dysplasia)、高位髕骨(patella alta),又或者髕骨韌帶和四頭肌不平衡等。

醫生直接在髕骨上加壓,而患者同時收縮四頭肌,令髕股關節壓力增加(patella grinding test),如果引發出膝痛,便可能是髕股關節出現問題。嚴重者在膝關節屈伸時,會出現沙紙摩擦的「擦擦」聲。


相關閲讀:【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痛點②:髕骨下——髕肌腱炎 疼痛慢慢加劇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以下的髕肌腱接合點,特別是在運動後發生,便可能是髕肌腱炎(patellar tendonitis)。髕肌腱炎最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又稱為「跳躍者膝」,但它不僅出現在跳躍項目的運動員,基本上所有運動都有可能出現,因為大部分競賽運動都需要利用膝關節做出衝刺和急停的動作。研究顯示,接近14%業餘運動員和45%職業運動員患有跳躍者膝。

運動員殺手舉重高危 演變慢性發炎撕裂

【膝痛】前膝髕骨上中下3個痛點 成因有不同 跑友常見髕股關節綜合徵
高危運動——舉重運動容易造成髕肌腱損傷。(資料圖片)

另一個高危族群是舉重,雖然和田徑截然不同,但仍需要利用膝關節和髕肌腱負重挺舉,同樣容易造成髕肌腱損傷。高強度和重複動作容易對髕肌腱造成創傷,在日積月累的微小創傷下,就會演變成髕肌腱慢性發炎,甚至退化性撕裂。

髕肌腱炎屬於慢性肌腱炎症(tendinopathy),大部分患者並沒有明顯創傷,而疼痛大多是慢慢加劇。

髕肌腱慢性發炎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成4期(blazina classification):

第一期:運動後才出現病徵,不影響運動表現

第二期:運動中途也出現病徵,停止後仍會疼痛,影響運動表現

第三期:日常行走也出現病徵,日常生活受影響

第四期:髕肌腱創傷性斷裂 ,需要手術修復才可以行走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痛點③:髕骨上——股四頭肌肌腱炎 膝關節全屈時最痛

如果痛點位於髕骨以上的股四頭肌接合點,可能是股四頭肌肌腱炎(quadriceps tendonitis)。股四頭肌是全身最大的肌肉,由4組肌肉組成,包括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側肌(vastus lateralis)、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和股中間肌(vastus intermedius)。股四頭肌肌腱炎也較常出現在運動員身上,算是「跳躍者膝」的一種。但相較於髕肌腱炎,股四頭肌肌腱炎出現機率較低,約0.2%至2%職業運動員有此情况,所以也較常被忽略。

股四頭肌肌腱炎的疼痛,在膝關節全屈(deep flexion)狀態最為嚴重。而且大部分股四頭肌肌腱炎都會有受傷病歷,可歸類為慢性勞損上的急性創傷(acute on chronic injury)。

下次繼續談膝痛:髕骨下脂肪墊綜合徵、髂脛束綜合徵、奧斯戈德氏症。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足底筋膜炎】成因與長時間站立、肥胖、扁平足有關?與足底筋膜撕裂有何不同?哪些人士屬高危群組? //www.afterroberto.com/%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6%88%90%e5%9b%a0%e8%88%87%e9%95%b7%e6%99%82%e9%96%93%e7%ab%99%e7%ab%8b-%e8%82%a5%e8%83%96-%e6%89%81%e5%b9%b3%e8%b6%b3%e6%9c%89%e9%97%9c-%e8%88%87/ Wed, 12 Jan 2022 07:30: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989 【明報專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常見的勞損性傷患,在運動員中十分常見。長時間站立、步行、負重、穿高跟鞋,肥胖、扁平足等都會令足底筋膜長時間伸張和受壓,可造成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除了導致日常走動疼痛,重複發炎會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如一條已硬化的橡筋,當遭到突如其來的外力,可引致足底筋膜撕裂。

足底筋膜炎屬慢性炎症 足底筋膜撕裂屬急性運動創傷「啪」一聲紅腫疼痛

足底筋膜炎多屬於慢性炎症;而足底筋膜撕裂則屬於急性運動創傷,患者多是在運動期間利用腳尖推進時受傷。當意外發生時,患者會聽到「啪」一聲,大部分人以為是阿基里斯跟腱(Achilles tendon)撕裂時,才發現紅腫、疼痛不是在腳跟位置。

有別於阿基里斯跟腱撕裂,足底筋膜撕裂會有瘀腫在足底,患者在受傷後一般都難以走動。大部分患者在受傷前已經有足底筋膜炎的病徵,包括早上起牀或在久坐後第一步踏地時疼痛,走路久了也會出現疼痛。由於足底筋膜炎的病徵一般比較輕微和反覆,也沒有明顯的紅腫,很多患者因而忽略。

足底筋膜撕裂多發生在足底內側,也是足底筋膜炎最常見位置;除了表面瘀腫,臨牀檢查還可以確定壓痛位置。影像掃描也可以協助診斷,X光檢查可以排除跟骨或腳掌骨骨折。要確定足底筋膜撕裂,則需要利用磁力共振(MRI),MRI可以分辨局部和完全撕裂。

MRI影像——磁力共振(MRI)影像顯示足底筋膜撕裂(紅圈)。(作者提供)
MRI影像——磁力共振(MRI)影像顯示足底筋膜撕裂(紅圈)。(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足底筋膜撕裂 運動員高危

患足底筋膜撕裂的高危群組是一眾已經有足底筋膜炎的運動員。足底筋膜因為日積月累的勞損,出現重複的發炎。足底筋膜位置留下傷疤,甚至鈣化,筋膜彈性愈來愈差,情况就有如一條已經硬化的橡筋,當遭到突如其來的外力便會斷裂。所以,如果運動前沒有足夠熱身和伸展,脆弱的足底筋膜便有可能在起步發力時撕裂。而部分足底筋膜炎的病人如果曾經接受過類固醇注射治療,足底筋膜會變得更為脆弱,而撕裂的風險也更加高。

足底筋膜撕裂治療主要以非手術性治療為主。醫生處方口服止痛藥紓緩疼痛徵狀,還會利用石膏保護足部,再循序漸進地讓足部增加受力以達至復元。傳統石膏比較笨重和難以走動,現在很多患者都會選用矯具,除了可以提供足夠的保護外,還可以輔助走動。足底筋膜撕裂大多會在4至6星期內改善。

高危族——運動員是足底筋膜撕裂的高危群組。重複發炎會令筋膜彈性變差,如運動前沒有足夠熱身和伸展,足底筋膜有可能在起步發力時撕裂。(ljubaphoto@iStockphoto)
高危族——運動員是足底筋膜撕裂的高危群組。重複發炎會令筋膜彈性變差,如運動前沒有足夠熱身和伸展,足底筋膜有可能在起步發力時撕裂。(ljubaphoto@iStockphoto)

鍛煉足部小肌肉 減足弓壓力

痊癒過程中, 因為足底筋膜撕裂位置會結疤和拉長,足部生物力學會隨之改變。因為足弓缺少了足底筋膜的承托,有可能下沉而形成扁平足,而外足和前足因為不正常地增加受力而出現疼痛。所以即使是經過足夠時間的保護,患者也要配合物理治療鍛煉足部的小肌肉,以及使用適當鞋墊(insole)來減輕足弓內側的壓力。大部分人可以透過非手術性治療完全復元,並不會對日常走動和運動構成任何影響。只有非常小部分的病人因為撕裂位置持續腫脹和疼痛,需要利用手術對黏連的足底筋膜作局部鬆解。

 腳底瘀腫——足底筋膜撕裂會有瘀腫(見紅圈)在足底,患者在受傷後一般都難以走動。(作者提供)
腳底瘀腫——足底筋膜撕裂會有瘀腫(見紅圈)在足底,患者在受傷後一般都難以走動。(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知多啲:足底「絞盤」助前進

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是足部最長的一組韌帶,由腳底跟骨(calcaneus)像魚網延伸至前掌的5隻腳趾。

靜態站立時,足底筋膜配合腳骨和肌肉承托起內足弓(foot arch)。動態走路時,足底筋膜又會隨着走動時伸展和收縮,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地移動重心。步行周期中,腳尖需要局部着地以推進軀幹(push off phase),足底筋膜便起了相當大的穩定作用,稱為絞盤作用(windlass mechanism)。當前掌蹠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向上屈曲(dorsiflexion)時,由於足底筋膜橫跨整個腳底,它便像絞盤一樣,利用自身張力將足弓拉緊鎖定,足部關節便可維持穩定以推進身體。而在步行周期中的其他時間,足底筋膜會相對鬆弛,幫助腳掌吸收因身體着地時所造成的衝擊力。

(medicalstocks@iStockphoto)
(medicalstocks@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止痛藥】有疼痛食止痛藥?過量影響胃肝腎心血管 世衛止痛階梯3個階段 1級由撲熱息痛開始 循序漸進減副作用 //www.afterroberto.com/%e6%ad%a2%e7%97%9b%e8%97%a5-%e6%9c%89%e7%96%bc%e7%97%9b%e9%a3%9f%e6%ad%a2%e7%97%9b%e8%97%a5-%e9%81%8e%e9%87%8f%e5%bd%b1%e9%9f%bf%e8%83%83%e8%82%9d%e8%85%8e%e5%bf%83%e8%a1%80%e7%ae%a1-%e4%b8%96/ Mon, 21 Jun 2021 10:12: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120 【明報專訊】2013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研究發現,有近3%人對止痛藥有濫用依賴的情况。自行服用止痛藥有健康危機,疼痛其實是身體出現疾病的警號,所以首先要確定痛症源頭,否則只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待病情惡化時,有可能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另一方面,過量服用止痛藥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坊間可以購買的止痛藥包括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過量服用有可能引致胃炎/胃潰瘍,或對肝臟、腎臟、心臟血管出現不良影響等。

 

紓緩疼痛 世衛建議止痛階梯 3階段由撲熱息痛開始

另一個常見情况是很多人會覺得撲熱息痛無效,要求更強力止痛藥。其實,紓緩痛楚有很多方法,包括物理治療和適當休息;而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環,當中更包括外用治痛膏和藥貼,以及口服止痛藥。比較常用的止痛指引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止痛階梯(圖),階梯分為3個階段,透過循序漸進使用止痛藥,盡量減低副作用。

(明報製圖)
(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及早找出疼痛根源 循序漸進服藥 減副作用

撲熱息痛便是第一階,藥物副作用相對較少。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單靠「啪」粒止痛藥,最重要是及早找出疼痛根源,再配合適當治療。

紓緩肌肉痛症,不是單靠「啪」粒止痛藥,最重要是找出疼痛的根源,再配合適當治療。(WanjaJacob@iStockphoto)
紓緩肌肉痛症,不是單靠「啪」粒止痛藥,最重要是找出疼痛的根源,再配合適當治療。(WanjaJacob@iStockphoto)

 

肌肉持續收縮致微小創傷 運動痠痛 伸展好過食藥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最近遇到一名病人,是健身愛好者,每次操肌後都習慣「啪」粒消炎止痛藥以減少肌肉痠痛。不過,未搞清楚是良性的運動後痠痛,還是創傷導致的疼痛,胡亂服止痛藥,新傷加上舊患,要完全復元便難上加難。

大家應該都試過,當做完劇烈運動後,第二天起牀時周身肌肉痠痛。這情况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多於運動後12小時開始發生,並於第24至72小時最嚴重,大多數痠痛會於3至5天後紓緩。

做完劇烈運動後,第二天肌肉痠痛,這情况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3至5天後自會紓緩。(paulaphoto@iStockphoto)
做完劇烈運動後,第二天肌肉痠痛,這情况稱為「延遲性肌肉痠痛」,3至5天後自會紓緩。(paulaphoto@iStockphoto)

 

乳酸「含冤」 發炎介質是真兇

以往一直相信,DOMS是因為運動後代謝物乳酸(lactate)積聚所致,但近年研究已指出真正成因並非乳酸,而是身體自然修復的良性情况。當我們做運動時,肌肉組織持續和強力收縮會引致形形色色微小創傷(micro-trauma),身體在修復過程中會經過炎症過程(inflammation phase),過程中釋放大量發炎介質(inflammatory mediators),這些介質一方面會促進細胞組織修復,另一方面也會引致疼痛感覺。這正正是DOMS的主要成因。

 

相關文章:胃炎?胃潰瘍?胃痛發作時間 揭成因端倪

 

適當休息後復元 肌肉更強

一般來說,DOMS毋須任何藥物治療,只要有適當休息便會完全復元,而肌肉經過修復後,會變得更強壯。要改善DOMS的負面影響,大家十分重視運動前的熱身(warm-up),但其實運動後的紓緩(cool-down)同樣重要。簡單伸展可以有效地緩解肌肉繃緊,令肌肉更柔軟,並且促進血液供應,帶走在劇烈運動時所積聚的新陳代謝物,這些方法都有效促進肌肉復元。

但是,對於部分職業運動員而言,DOMS的持續痠痛或會影響訓練計劃和表現,要如何減少痠痛對運動訓練帶來的影響成了重要課題。主要方法還是從運動計劃編排着手,包括交叉訓練,在保持運動量之餘又可以令各組肌肉得到休息復元。

運動後簡單伸展,有效緩解肌肉繃緊,改善血液供應,有助促進肌肉復元。(interstid@iStockphoto)
運動後簡單伸展,有效緩解肌肉繃緊,改善血液供應,有助促進肌肉復元。(interstid@iStockphoto)

 

知多啲:運動創傷 即痛 vs. 持續痛

常見運動創傷可分為急性、慢性兩大類。

 

● 急性創傷

因為組織結構撕裂所致,由輕微撞損、肌肉拉傷、韌帶撕裂、骨折甚至關節脫骱等。病徵相對明顯,嚴重的急性創傷對運動功能影響極大,多數需要求醫作適當處理。

 

● 慢性勞損

是日積月累的軟組織勞損,例如,網球肘、肌腱炎等。開始時病徵相對輕微,而且時好時壞,令人容易忽視。病徵的嚴重程度多和運動量有關,勞損受傷組織一般血液供應不佳,組織修復能力也不理想。如果不好好處理,脆弱組織更容易在運動時撕裂,因為新傷加上舊患,要完全復元便難上加難。

DOMS和運動創傷都會引致疼痛,如何分辨呢?主要還是看時間。DOMS多在運動後12小時疼痛才比較明顯,但急性運動創傷在受傷當刻便會開始疼痛。另外,DOMS多數持續大約5天,如果數天後疼痛仍未消退,便有可能是肌腱系統受創的慢性創傷,應該及早求醫。

運動創傷主要分為急性創傷和慢性勞損,需以不同方法應對。(Tharakorn@iStockphoto)
運動創傷主要分為急性創傷和慢性勞損,需以不同方法應對。(Tharakorn@iStockphoto)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6%8a%98-%e6%89%8b%e8%85%95-%e8%88%9f%e9%aa%a8-%e9%aa%a8%e6%8a%98%e7%97%85%e5%be%b5%e4%b8%8d%e6%98%8e%e9%a1%af-%e6%89%8b%e8%85%95%e5%83%b5%e7%a1%ac%e9%9b%a3%e6%b4%bb%e5%8b%95/ Thu, 08 Apr 2021 08:15: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880 【明報專訊】看看手部,在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anatomical snuffbox)。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個位置吸食而得名,而這個位置之下,正正是8塊腕骨中最容易受傷的舟骨(scaphoid)。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了求醫,甚至在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嚴重併發症 —— 舟骨骨折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可致患者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chokja@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常見跌倒手撐地受傷

舟骨是手腕裏8塊腕骨之一,因為形狀似一條船,所以名為舟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之間的橋樑,支撐和帶動兩排腕骨的運動。同時,舟骨也是眾多腕骨中最容易受傷。常見受傷模式是跌倒時以手支撐落地,舟骨骨折在臨牀上以年輕人比較多。

一般骨折後,會出現嚴重腫脹和疼痛,這些明顯病徵提醒患者受傷相對嚴重,要盡早求醫。但舟骨骨折卻是少有的例外,即使骨折後病徵也不明顯,和一般扭傷分別不大,所以不少人延誤求醫,甚至多年後出現併發症才求診。

 

逾20%初步X光不明顯

舟骨骨折病徵並不明顯,但只要細心檢查,也會發現蛛絲馬迹。如果在按壓「解剖鼻煙盒」有疼痛,便要當心是舟骨骨折。雖然大部分骨折都可用X光準確診斷,不過,對於部分舟骨骨折,即使受傷後馬上做X光檢查,也未能準確地診斷,超過20%舟骨骨折在初步X光中並不明顯,需要做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磁力共振同時可以檢測軟組織包括韌帶有否損傷撕裂。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解剖鼻煙盒 —— 大拇指底兩條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在解剖學上稱為解剖鼻煙盒,原來以前的人會把煙草放在這位置吸食而得名。(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容光煥發新一年】突頸、圓肩、寒背 不良姿勢易致勞損兼退化 物理治療師教路 5 組伸展運動容易學

 

變形難癒合 可致退化關節炎

舟骨其實是相當脆弱,它體積細小,超過80%面積覆蓋軟骨。它的血液供應稀少,血液由遠端至近端迂迴供應。舟骨橫跨手腕的兩排腕骨,外力容易令其骨折後變形,再加上即使骨折亦不易察覺,種種不利因素令到舟骨骨折比其他骨折更難癒合,更容易出現併發症。

舟骨骨折主要有兩類型併發症,包括骨癒合不良(mal-union / non-union)和舟骨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它們都會引致腕關節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患者初時只有輕微疼痛,運動幅度不太靈活。但隨着退化性關節炎愈來愈嚴重,患者會出現手腕嚴重疼痛、僵硬,以及關節難以活動,連日常生活也受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舟骨易傷 —— 手腕有8塊腕骨,舟骨是手腕兩排腕骨的橋樑,支撐和帶動腕骨,是最容易受傷的腕骨部位。(明報製圖)

 

移位需手術螺釘固定

輕微的舟骨骨折可以選用保守治療,雖然癒合時間比較長,但利用石膏固定手腕部位已經可以令它癒合。如果骨折位置已經移位,便需要手術復位,大多數病人可以利用X光導航作經皮(percutaneous)螺釘固定,骨折癒合率達90%以上,再配合物理治療復康療程,關節活動度及力量大多可以完全恢復。

 

植骨提升癒合率

如果延誤治療而出現的亞急性骨折(sub-acute fracture),因為骨癒合不良的機率非常高,除了用螺釘將骨折固定外,還需要同時利用腕關節鏡(wrist arthroscopy)植骨(bone grafting),提高舟骨骨折的癒合率。

最後,部分病人延誤至出現併發症才去求醫,腕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已經形成,這類病人只可以接受挽救性手術,關節運動幅度和力量會有較大影響。

【骨折】手腕「舟骨」骨折病徵不明顯 手腕僵硬難活動
植骨 —— 延遲發現的亞急性骨折(左圖),骨癒合不良風險非常高,除了螺釘固定,還需要利用腕關節鏡植骨(右圖),提高癒合率。(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www.afterroberto.com/%e8%82%a9%e9%97%9c%e7%af%80%e8%84%ab%e4%bd%8d-%e6%85%a3%e6%80%a7%e7%94%a9%e9%aa%b1-%e4%bc%b8%e6%87%b6%e8%85%b0%e9%83%bd%e5%87%ba%e4%ba%8b-20%e6%ad%b2%e5%89%8d%e5%8f%97%e5%82%b7-%e5%86%8d%e8%84%ab/ Mon, 22 Feb 2021 04:12: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153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有看過電影《激戰》,相信會對最後一幕拳賽留下印象,張家輝飾演的拳手以肩膊「甩骱」解圍,神奇地轉身以一記重拳擊倒對手。拳擊比賽和很多運動一樣,運動員經過長時間高強度訓練和比賽,已經五勞七傷。戲中張家輝被對手打至肩膊甩骱,輕描淡寫說自行將骱位駁回原位。其實,運動員如曾多次甩骱,屬復發性肩關節脫位,需要醫學檢查和治療。

肩膀是上身最靈活的關節,可以做出360度大幅度運動。它屬於球窩關節(ball and socket joint) ,由肱骨頭(humeral head)和關節盂(glenoid)組成。肩關節脫骱是指肱骨頭從關節盂中脫離,大部分初次脫骱都是受到外力拉扯所致,這情况經常發生在運動員身上。肩唇(labrum)包圍關節盂周圍,是關節盂外緣的緩衝擋(bumper effect),讓肱骨頭在運動時不會脫位。

 

肩膀呈方形 疼痛腫脹

肩關節脫位,患者肩膀位置會疼痛和腫脹,肩膀沒法運動,外觀上也有明顯變形,脫位的肩膀會呈方形(squaring of shoulder)。初次肩關節脫位通常在創傷後發生,因為關節僵緊,患者很難自行復位。臨牀診斷可以確定肩關節脫位情况,X光則可以檢測患者有否骨折,以及復位後肩關節位置是否良好。如果骨折嚴重,需要電腦掃描確定骨折範圍。另外,磁力共振掃描則可以更有效檢查肩關節肩唇組織有否撕裂和移位,特別是接受手術的患者,需要確定組織撕裂的程度。

 

肩唇撕裂 肱骨頭凹陷骨折

肩關節脫位最受影響是「緩衝擋」,即肩唇。因為超過90%肩關節脫位都是肱骨頭向前方脫位(anterior dislocation),在關節盂前方的肩唇最容易出現撕裂。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大部分班卡氏病變只是影響肩唇,但部分嚴重脫位可同時引致骨膜(periosteum)受損甚至關節盂骨折。如肩唇和骨膜撕裂並向前移位,便形成前肩唇韌帶關節損傷(ALPSA lesion)。而連接着碎骨(bony fragment)的肩唇就稱為「骨性班卡氏損傷」(bony Bankart),此類型較嚴重的肩唇損傷,修補也更為困難。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班卡氏病變 —— 因肩關節脫位而出現前方肩唇撕裂,就稱為「班卡氏病變」(Bankart lesion)。(明報製圖)

 

肱骨頭脫位時會撞擊關節盂和肩唇,所以除了肩唇受傷外,肱骨頭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凹陷性骨折,稱為「希爾沙克病變」(Hill Sachs lesion)。當凹陷性骨折範圍較大時,肱骨頭在脫位時有可能卡在關節盂(locked dislocation),以致無法復位。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肩關節脫位 —— 磁力共振掃描顯示班卡氏病變(紅圈示)和希爾沙克病變(紅箭嘴示)。(作者提供)

 

關節組織鬆弛 惡性循環

相比起初次肩關節脫位,慣性肩關節脫位患者在脫位後炎症反應比較小,關節也較鬆弛,患者較容易自行復位。但是,重複肩關節脫位會令肱骨頭、關節盂和肩唇的損傷更為嚴重,鬆弛和不穩定的關節組織更容易脫位,形成惡性循環。慣性肩關節脫位也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危機,患者會刻意避免某些動作,但一些簡單動作例如伸懶腰、舉手按電梯等足以引致肩關節脫位。

什麼人會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多項研究顯示和患者第一次脫位的年齡有關。簡單而言,愈年輕出現脫位,再出現脫位風險愈高。其中一項研究指出:

‧ 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

‧ 受傷年齡大於50歲,有近10%再脫位風險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年紀有影響 —— 多項研究顯示,出現慣性肩關節脫位,與患者第一次受傷年齡有關。其中一項研究指出,受傷年齡小於20歲,有近90%再脫位風險。(Nusara Promsiri@iStockphoto)

 

治療

線錨釘修補肩唇 恢復肩關節穩定

第一次脫骱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毋須手術復位,醫生用輕度麻醉讓患者肌肉組織放鬆,再利用牽引方法,如: Hippocratic technique,將肱骨頭重新復位至肩窩之中。病人在首6星期以矯具保護不穩定的肩關節,待受傷軟組織復元,再配合物理治療恢復肩關節運動幅度和強化肌肉。

但若是慣性肩關節脫位,便需要手術恢復肩關節的穩定度。手術主要是修復肩關節的受損肩唇組織。現在手術多數採用肩關節內視鏡,利用線錨釘將撕裂的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之上,以回復肩唇的緩衝擋作用。如果「骨性班卡氏損傷」和「希爾沙克病變」範圍廣泛,則需要再作相對應修復。患者在術後首6星期需要佩戴肩部矯具。待組織穩定後,就開始一系列復康運動,包括肩關節幅度訓練 ,當達到全幅度活動後,再做強化肌肉力量的訓練。大部分患者在3個月後可重回比賽場。

【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線錨釘修補 —— 肩關節內視鏡下,紅箭嘴所指是肩唇撕裂,黑箭嘴所指是利用線錨釘將撕裂肩唇重新修補在關節盂。(作者提供)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肱二頭肌撕裂變出「老鼠仔」 假大力水手軟弱無力 //www.afterroberto.com/%e8%82%b1%e4%ba%8c%e9%a0%ad%e8%82%8c%e6%92%95%e8%a3%82%e8%ae%8a%e5%87%ba%e8%80%81%e9%bc%a0%e4%bb%94-%e5%81%87%e5%a4%a7%e5%8a%9b%e6%b0%b4%e6%89%8b%e8%bb%9f%e5%bc%b1%e7%84%a1%e5%8a%9b/ Mon, 13 Jul 2020 05:05: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390 【明報專訊】有點年紀的人,都會認識美國經典卡通人物:「大力水手」Popeye(波派)。Popeye每次要保護女友,會先吃下菠菜罐頭,變身為肌肉男,擊退壞人兼情敵Brutus。

Popeye有一個招牌動作,喜歡展示自己誇張的「老鼠仔」。醫學上有一個現象用上Popeye的大名,稱為Popeye’s sign,可惜它不是指「老鼠仔」像大力水手一樣發達。Popeye’s sign是肱二頭肌腱撕裂後的徵狀,肌肉收縮造成的凸出外形,就像大力水手吃了菠菜之後一樣,可惜卻無力退敵。

「老鼠仔」是上臂肱二頭肌(biceps brachii),位於上臂前方,連接肩胛骨和前臂橈骨,當肱二頭肌收縮時會令前臂彎曲和轉動。肱二頭肌顧名思義擁有兩個頭(origin),分別是長頭(long head)和短頭(short head),長頭由盂上結節(supraglenoid tubercle)開始,經過肩關節,再和由喙突尖端(coracoid process)出發的短頭匯合形成肌肉和共同肌腱(biceps tendon),最後到達橈骨結節(radial tuberosity)。

 

肱二頭肌撕裂變出「老鼠仔」 假大力水手軟弱無力
兩類撕裂——肱二頭肌有兩個頭,分別是長頭和短頭。肱二頭肌腱撕裂主要分為兩大類:近端長頭或短頭,以及遠端共同肌腱。(明報製圖)

長頭撕裂較常見 投擲運動高危

肱二頭肌腱撕裂主要分為兩大類:近端長頭、短頭,以及遠端共同肌腱。

‧近端長頭屬於較常見的傷患,長頭的道路相對曲折,它經過肩關節同時協助肩袖肌群(rotator cuffs)穩定肩關節,所以各種肩關節傷患也會影響長頭,引致長頭勞損、炎症,甚至撕裂。不少運動都需要利用肩膀做出投擲動作,例如壘球、棒球、排球等運動員都是高危群組。另外,如果工作上需要利用上臂做出各種動作,也可能引致肱二頭肌腱受傷。短頭的受傷則比較少,多是因為急性創傷。

‧遠端共同肌腱撕裂是常被忽略的創傷,通常是由於突如其來的重量引致。特別是近年港人熱愛健身和拳擊運動,過度的強度訓練有可能造成撕裂。

肌肉收縮造成假「老鼠仔」

肱二頭肌腱撕裂發生時會突然感到撕裂疼痛,很多時會聽到「啪」斷裂聲,肩部或肘部斷裂處有壓痛,於上臂肌腱撕裂處有明顯凹陷、腫脹,上臂或手肘更會因肌腱撕裂而軟弱無力。另外,因肌腱附着點斷裂造成肱二頭肌肌肉收縮,上臂便會出現明顯隆起的Popeye’s sign。臨牀檢查已經可以診斷肱二頭肌腱撕裂,配合MRI確定撕裂位置和嚴重程度。

肱二頭肌撕裂變出「老鼠仔」 假大力水手軟弱無力
肱二頭肌遠端肌腱撕裂(白色箭嘴示)(作者提供)

年紀大、運動少 服藥+物理治療

治療方案因應肱二頭肌腱撕裂的位置和嚴重程度、病人年紀、工作和運動需求等因素而定。大部分的長頭撕裂患者,因為仍有正常的短頭,所以在功能上不會有太大影響,只有外觀上的差異。隨着肩部疼痛慢慢減少,輕微上臂無力或變形並不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特別是年紀較大或運動量比較少的病人,保守治療包括休息、服消炎止痛藥物,再配合物理治療便可以達到理想效果,並不會有長遠功能障礙。

「遠端」撕裂影響活動 多需手術

但是,某些患者例如職業運動員或從事體力勞動工作,他們需要強而有力的上臂力量以應付日常生活和運動需求,手術治療會是較理想選項。手術可以將已經撕裂的長頭重新固定在肱骨處,手術後再作復康訓練便可達到理想的效果。

另外,如果是肱二頭肌的遠端共同肌腱撕裂,因為會對手肘和前臂的運動能力構成相當大的影響,大部分病人都會選擇手術接合撕裂的肌腱,術後更需要以矯具保護數星期,待接合位置穩固後,就需要積極復健。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骨骼「偵」奇:波友四圍撞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e6%b3%a2%e5%8f%8b%e5%9b%9b%e5%9c%8d%e6%92%9e-%e5%b0%8f%e5%bf%83%e5%be%8c%e5%8d%81%e5%ad%97%e9%9f%8c%e5%b8%b6%e6%92%95%e8%a3%82/ Mon, 01 Jun 2020 07:35: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953 【明報專訊】經常聽到人說前十字韌帶受傷,相信有運動的朋友也不會太陌生,但既然有前十字韌帶,自然應該有後十字韌帶,大家對後十字韌帶傷患又知道多少呢?膝關節其實有兩條十字韌帶,分別是前和後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是膝關節內最粗壯的一條韌帶,它位於膝關節後方,和前十字韌帶形成交叉形狀,它的功能剛好和前十字韌帶相反,保護和避免脛骨出現後移(相對於股骨),以維持膝關節穩定。

骨骼「偵」奇:波友四圍撞 小心後十字韌帶撕裂
(明報製圖)

 

交通意外受傷佔多數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撕裂,後十字韌帶傷患比較少。非運動受傷的個案佔多數,大多是因為交通意外所致。當發生意外時,坐在車內的司機和乘客,膝關節都是彎曲,而車輛的撞擊力剛剛擊到脛骨前方,令到脛骨後移而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另外,帶衝撞的運動(如足球和欖球等)同樣可以引致後十字韌帶撕裂,運動時會有不少的攔截動作,若攔截時令膝關節受到猛烈撞擊,又或是膝關節過度向前方反曲等,此類創傷除了後十字韌帶撕裂外,其他組織包括前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也可以同時撕裂,屬於嚴重創傷。

 

疼痛腫脹 關節僵硬

後十字韌帶的創傷,經常和前十字韌帶、兩側副韌帶一起發生;受傷後,膝關節會出現血塊,病人感到膝部疼痛和腫脹,嚴重可以令關節僵硬,甚至無法走動。如果是單純後十字韌帶受傷,腫脹一般比較輕微,有時候連患者自己也沒發覺,直至膝關節出現不穩定才發現後十字韌帶受傷。後十字韌帶撕裂後如果沒有適當治療,長遠會令膝關節變得不穩定,除了增加再次受傷風險,更會加速關節退化。

後十字韌帶撕裂經臨牀檢查已經可以確診,受傷程度可分為1至3級,由輕微、局部撕裂至完全斷裂。醫生也會安排其他檢查作出全面和精準的診斷,例如X光可以顯示有否骨折,而磁力共振(MRI)則可以同時檢查其他的韌帶組織和半月板。

 

癒合力較佳 未必需要手術

相比起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的癒合能力較佳,並不是所有病人都需要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和各種運動復康。透過肌力訓練,特別是股四頭肌,以及本體感覺神經平衡訓練等,許多運動員都能夠回復受傷前的活動能力和運動表現。

但是,如果後十字韌帶完全斷裂,或經過一段時間保守治療後膝關節仍持續不穩定,就需要考慮手術重建後十字韌帶和關節的穩定度。現在手術多採用關節內視鏡,屬於微創手術,因為後十字韌帶沒法直接修復,醫生需要先借取大腿內側肌腱重建斷裂的後十字韌帶。手術後需要物理治療重新訓練肌肉和平衡力,經過復康後便可以重回球場。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健身3式 強化四頭肌護膝 減輕膝關節發炎退化 //www.afterroberto.com/%e5%81%a5%e8%ba%ab3%e5%bc%8f-%e5%bc%b7%e5%8c%96%e5%9b%9b%e9%a0%ad%e8%82%8c%e8%ad%b7%e8%86%9d-%e6%b8%9b%e8%bc%95%e8%86%9d%e9%97%9c%e7%af%80%e7%99%bc%e7%82%8e%e9%80%80%e5%8c%96/ Mon, 06 Apr 2020 04:0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832
健身3式 強化四頭肌護膝 減輕膝關節發炎退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練武之人,下盤要「穩打穩紮」,下身最強大肌肉股四頭肌,維持人體直立姿勢,也能提供膝蓋穩定度和力量,在做下半身運動時提供阻抗,分擔膝蓋關節承受的壓力。

股四頭肌(Quadriceps,簡稱四頭肌)是人體下肢最大和最強壯的肌肉,它位於大腿前方。股四頭肌所形成的肌腱包裹了髕骨(Patella) ,再經過髕肌腱(Patellar tendon)連接在小腿脛骨上,讓膝關節得以伸展。

四頭肌分別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外肌、股內肌所組成,各組肌肉有其獨特之處。最底層的股中間肌,位於股骨(Femur)和股直肌之間,可算是最「深藏不露」,臨牀上沒法直接觸診。而股直肌位於大腿正前方,特點是跨越了兩個關節:髖關節和膝關節,除了可以伸展膝關節外,還可以配合髂腰肌(Iliopsoas)屈曲髖關節。而左右兩頭分別是股外肌和股內肌,分別在髕骨兩側,提供髕骨兩側的穩定度。股外肌更是四頭肌中最大,力量也是最大;而股內肌一般則是比較弱的一組。

增強四頭肌 避免髕骨錯位

Q Angle是指四頭肌對髕骨所形成的拉力,它是由兩條力線形成的夾角。第一條力線是從髖部(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到膝蓋中央(Mid point of patella),而另一條力線則是由膝蓋中央到小腿脛骨結節(Tibial tuberosity)。男性Q Angle約是13度;女性因為骨盆較寬,Q Angle較男性大,約是18度。Q Angle愈大代表股四頭肌對髕骨向外的拉力愈強,太大的拉力容易令髕骨滑行時偏離原有軌道,形成髕骨錯位,髕骨外翻和屈伸時壓力增大,久而久之會引致軟骨軟化(Chondromalacia),甚至關節退化。有系統地訓練股四頭肌,特別是針對較弱的股內肌可以有效地平衡髕骨兩側拉力,令髕骨滑行時更為穩定。

手術後訓練 助膝關節穩定

膝關節手術如半月板和十字韌帶重建等,都會令四頭肌肌力明顯減弱。所以術後治療除了訓練關節活動幅度,更重要是強化肌力。一般來說,當做下肢運動或是跑步時,膝關節都會受到大量衝擊,如果股四頭肌沒有足夠力量,會引致髕骨軟骨的磨損;強壯的股四頭肌有助膝關節的穩定,也能吸收膝關節撞擊時衝力,可以有效減緩關節發炎。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示範:張冠東(全職泰拳健身教練)

編輯:李東阳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www.afterroberto.com/%e7%b7%b4%e8%b7%91%e6%ac%a0%e4%bc%91%e6%81%af-%e8%85%b3%e5%ba%95%e5%8b%9e%e6%90%8d%e9%88%a3%e5%8c%96-%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4%b8%80%e6%ad%a5%e4%b8%80%e6%a4%8e%e5%bf%83/ Wed, 29 Jan 2020 05:34: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694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跑出禍?——足底筋膜炎屬慢性炎症,主因是筋膜過度勞損;工作時要長期站立走路,或身體偏重、腳部先天變形(扁平足、高弓足)的人,以及一眾跑友都是高危一族。(Micolin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跑跑跑,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跑友佔運動員患者76%

雙足承托了全身重量,除了要支撐軀幹,還要吸收震動,更要在走路和跑步時推進軀幹。足部結構既精密又強壯,一隻腳掌由26塊骨頭緊密拼合組成,再由超過100條韌帶和肌肉互相連結,既要穩定地承托壓力,又要有適當伸展度以方便走動。

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是足部最長的一組韌帶,由足底跟骨(calcaneus)像魚網一樣延伸至前掌的5根腳趾。靜態站立時,足底筋膜配合腳骨和肌肉承托起內足弓(foot arch);動態走路時,足底筋膜又會隨着走動時伸展和收縮,讓身體更有效率地移動重心。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明報製圖)

在步行周期中,腳尖需要局部着地以推進軀幹,足底筋膜便起了相當大的穩定作用,稱之為絞盤機制(windLass mechanism)。當前掌的蹠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向上屈曲時,由於足底筋膜橫跨整個腳掌,它便好像絞盤一樣,利用自身的張力將足弓拉緊鎖定,足部關節便可以維持穩定以推進身體。而在步行周期中的其他時間,足底筋膜會相對鬆弛,以幫助腳掌吸收體重着地時的衝擊力。如果大家也想感受一下足底筋膜的繃緊,可利用這個絞盤機制,將自己的大腳趾向上屈曲,便能感受到這組強壯的韌帶。

 

長站長跑 肥胖中年高危

足底筋膜炎,大部分都是慢性炎症,主因是筋膜過度勞損,足底筋膜日復日、年復年地承受走路壓力,結果出現重複性創傷撕裂,如果這些創傷未及時修復,便會出現慢性炎症。患者以中年人為主,如果工作上需要長期站立、走路,或身體偏重、腳部有先天性變形(扁平足、高弓足),便更容易出現筋膜炎。

另一高危群組,便是一眾跑友了。如果估算每個成年人每天要走一萬步,跑友一課練習隨時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跑步對於足底筋膜構成更大壓力,而且不少跑友急於操練,足底筋膜沒有足夠時間復元,重複發炎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筋膜彈性愈來愈小,情况就有如一條已經硬化的橡筋,所以足底筋膜炎是一眾跑友最常見的腳部傷患。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點,多發生在足底筋膜和跟骨連接的位置,尤以跟骨內側(medial calcaneal tubercle)最常見,這位置也是整組筋膜壓力最大的地方。不少患者在早上起牀或在久坐後第一步踏地特別疼痛,部分人走路久了也出現疼痛。慢性炎症有以下數個特點:痛楚一開始時比較輕微但漸趨嚴重,沒有太明顯的紅腫,疼痛稍有好轉便再次發作等。

 

踩中骨刺致劇痛?未必關事

除了臨牀檢查,影像掃描也可以協助診斷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在X光檢查下,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會出現骨性增生,俗稱「骨刺」。骨刺是骨骼為應付長時間過大的壓力而形成,都是由跟骨向足底筋膜的方向生長。很多人以為足底痛是因為走路時踩着骨刺,其實骨刺和疼痛並沒有絕對關係。骨刺形成只顯示了足底筋膜炎已經存在了好一段時間,屬於慢性炎症。而磁力共振(MRI)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包括筋膜有否增厚等。

 

治療方法:足墊+物理治療 為筋膜鬆縛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鬆解筋膜——手術鬆解足底筋膜和跟骨內側連結,減少筋膜負重時的壓力,可以有效改善足跟疼痛。(作者提供)

治療足底筋膜炎要從多方面着手,在炎症嚴重時需要調整運動量,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走路,讓發炎的筋膜有機會自我修復。醫生會處方口服止痛藥,主要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接受類固醇注射以紓緩疼痛。而適當的鞋墊(insole)和足跟墊(heel pad)能減輕足弓內側的壓力。物理治療對於治療足底筋膜炎尤其重要,衝擊波治療能刺激結疤的筋膜再次修復,再配合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伸展運動,大部分病人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影響生活 微創最後方案

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增生骨刺——骨刺是因為骨骼應付長期壓力而形成,但骨刺和疼痛沒有絕對關係。(作者提供)

雖然大部分足底筋膜炎都可用非手術性治療來紓緩徵狀,但若病徵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或運動等,手術治療便是最後方案。手術主要目的為鬆解足底筋膜和跟骨的內側連結,以減少筋膜在負重時的壓力。局部筋膜鬆解(partial plantar fasciotomy)手術可以改善足跟疼痛的問題,也不會影響到足部負重時的力學。它是微創手術,在腳內外側各開5mm傷口,以內視鏡檢查確定筋膜位置,再施以清創(debridement)、局部筋膜鬆解、骨刺切除(cheilectomy)等步驟。術後第2天,病人已經可以配合適當鞋墊行走。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