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李昭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4 Oct 2023 06:39:1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李昭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6%92%95%e8%a3%82%e4%ba%86%e6%83%b3%e4%bf%ae%e8%a3%9c-%e5%85%88%e7%82%ba%e6%ba%9d%e9%80%9a%e5%b0%8b%e5%85%b1%e8%ad%98/ Mon, 09 Sep 2019 09:4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9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來源: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已持續3個月,家人朋友間可能早已爆發過衝突,想修補關係亦是一大學問。踏出第一步不容易,李昭明提議,父母子女暫時放下政見,向對方重申自己重視這段關係,並坦白自己的感受,同時亦要處理對方的感受:

「最近的事令到大家都好不開心,但不希望這影響到我們的關係。我知道此刻很難讓大家明白彼此的想法,但我希望你知道我着緊你。」

「我知道你很難受,但就算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想法或立場,我都好重視你。」

然而,社會紛爭持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難免再次談到相關話題。李昭明認為,不妨就日後的溝通方式尋求一個共識,「問一下對方,之後想大家怎樣溝通。想不想討論?抑或想多說說彼此的想法?怎樣相處你會覺得舒服些?」

 

討論非政治議題試水溫

不過,最終如何溝通亦視乎大家本來的相處模式。例如,有些家長採用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傾向期望子女服從,一旦子女與他們意見不合,甚或是在政治立場上對立,雙方關係容易變得緊張。李昭明建議:「作為子女可先在其他事件上,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父母慢慢明白子女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再觀察父母的反應。」譬如跟媽媽說:「我知道你擔心我,我長大了,下次夜歸我會打電話給你。看,今次晚回家我也很安全呢。」相處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大家都需要時間調節,可循序漸進,先在非政見問題上試試水溫,再逐漸在政治議題上向表達想法。

相關文章:
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 管理情緒 中秋團圓不撕裂

]]>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bb%83%e8%97%8d%e5%ae%b6%e4%ba%ba%e9%a3%af%e6%95%98%e7%82%92%e5%a4%a7%e9%91%8a-%e7%ae%a1%e7%90%86%e6%83%85%e7%b7%92-%e4%b8%ad%e7%a7%8b%e5%9c%98%e5%9c%93%e4%b8%8d%e6%92%95%e8%a3%82/ Mon, 09 Sep 2019 09:3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8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明報專訊】中秋是親朋戚友飯敘時節,飯桌上,話題難免觸及近日社會紛爭。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如何應對?

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並安排同一陣線的「和事老」在大家說得激動時作調和,不要把中秋團圓變成割席!

無論是每逢過年過節才見面的親戚,或是朝夕相對的家人,大家總有不同政見,同枱食飯時一旦論及政治,難免擔心發生爭執。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指,中秋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時光,未必合適深入討論政治。不妨跟大家閒話家常,聊聊生活近况,或者專注眼前的菜餚,「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李昭明(資料圖片)

 

然而,近日社會紛爭實在太貼身,閒話家常也難免觸及政治,究竟沉默是金?還是要捍衛自己立場?則視乎對方的親疏關係。

 

情景1:疏離親友飯局

積極聆聽

不常見面的親友難得在節日聚首,當然不想在飯局裏為政治問題吵架傷和氣。李昭明認為,不談政治都是一個選擇,可以聊一下其他話題。當然,難免有人會提及當前社會爭拗,各人對政治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容易觸動情緒。建議食飯前做些心理準備,提一提自己,「當聽到政治話題的時候,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聆聽不代表認同,純粹做一個聆聽者。如果不想吵架,可以做一個聆聽者角色,給予簡單回應,如『嗯』、『唔』、『OK』」。

 

代入對方角度 摒棄預設立場

李昭明建議嘗試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專注地聽說話內容,並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或者狀態,嘗試了解當中的信息,盡量不帶預設去聆聽。在情感上,試着代入對方角度,感受對方情緒。在行為上,以肢體語言或說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如點頭、給予對方空間表達、不打斷對方。此舉有助了解對方的看法、感受,亦提供一個場合讓對方表達想法。

 

轉移話題

親友飯局不是一個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場合,亦未必一時三刻說得清楚自己的想法。萬一聽到一些觸動自己的說話時,不要直斥其非,也不要反枱離場。可以嘗試轉移話題:「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或離開座位一會,如去洗手間洗臉。

李昭明表示,最好事先了解有什麼人出席飯局,若知道某些親友與你的想法比較相近,或者平時擔當調和角色,可以跟他「夾定」,例如是「如果我比較激動的話,你提一提我」之類的提醒。萬一出現爭吵,就要有人充當和事老。和事老要避免火上加油,只宜處理雙方當下的感受,然後再開展其他話題,舉例說:

「對喇!大家有不同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自然。」

「大家都嬲,大家都辛苦。」

「是的,大家都不舒服。」

情景2:親密家人食飯

大時大節親戚飯敘,聽到不同的言論,情緒忍一下便過去。但若是同住家人,天天見面,當大家立場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互相尊重

不少家庭「電視送飯」,但看到某些新聞片段可能會令自己或家人情緒激動,李昭明建議,不妨轉台看新聞以外的節目。當提及某些話題時發現不對勁,便轉移話題。「每個人接收的信息、成長背景、追求的東西都不同,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對方感受到我們想改變他,他反而會抗拒呢!」她強調,根深蒂固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一下子便互相明白了解。

 

抱「說服」心態 反招抗拒

李昭明指出,我們很多時就着政見想說服對方,但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難以了解對方,對方也會容易抗拒接收你的想法。如果想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他重視的事情,再就對方所重視的範疇提供一些你知道的資料,「有些人比較着重經濟,有些則關心社會安全或穩定,可讓他們知道有關方面的資料,大家或會較容易展開討論」。

 

非暴力溝通

不少人溝通時,容易依主觀印象或過往經驗,投射想法於對方身上,造成衝突;註冊社工陳源裕曾在民間機構教授「非暴力溝通」,指出非暴力溝通正正是鼓勵溝通者帶着意識,留意當下,觀察對方,「留意對方有何感受?自己又有何感受?」非暴力溝通又名為「愛的語言」,有助溝通者更了解自己及對方的需要。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陳源裕(受訪者提供)

 

「愛的語言」包含四大要素,依次序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假設一對母子共膳時,為近日的示威風波爭論,母親喋喋不休,兒子感到不耐煩及憤怒。陳源裕建議其中一方平靜下來,觀察及聆聽對方。他續指,面對近日社會事件,大部分父母的核心情緒多為恐懼、憂心,與子女溝通時,容易把恐懼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子女與父母交談時,若觀察到對方有類似感受,不妨嘗試描述、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得悉自己確有認真聆聽。舉例說:「媽媽,我感受到你很憂心,擔心我的安全。我都知道你好惜我。」

當觀察到對方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可嘗試進入非暴力溝通的最後兩個步驟,表達自己的需要及請求。舉例說:「但你每次重複講及同一件事,令我感覺好困擾。我需要一些空間,請問你願不願意先放下這話題一會兒?」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自我觀察——社工提醒,如果意會到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可先冷靜下來,不需急於申辯立場。(davidf@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停一停 給自己的3問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助雙方了解彼此的情緒及感受,減少誤解。但陳源裕坦言,非暴力溝通並非隨時適用,若溝通者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尚未了解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便難以與他人展開非暴力溝通。面對衝突,運用非暴力溝通前可以先詢問自己3個問題:

  1. 我是否在發脾氣?
  2. 我是否處於激烈、難以自控的情緒中?
  3. 我是否已經預備好,應對眼前的溝通衝突?

如果意會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未預備好應對溝通衝突,不需急於展開非暴力溝通;而是先冷靜下來,了解及聆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在這狀態,溝通不是向外,而是向內。舉例說,情緒高漲時,試試感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話,『我明白你現在好??、好激動,因為媽媽好似不太明白自己,所以你會有這些反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有片:停一停 專注五官感覺 急救香港人情緒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c%89%e7%89%87%e3%80%91%e5%81%9c%e4%b8%80%e5%81%9c-%e5%b0%88%e6%b3%a8%e4%ba%94%e5%ae%98%e6%84%9f%e8%a6%ba-%e6%80%a5%e6%95%91%e9%a6%99%e6%b8%af%e4%ba%ba%e6%83%85%e7%b7%92/ Mon, 29 Jul 2019 11:10: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674 【明報專訊】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衝突,不少香港人輾轉難眠,時時刻刻手機不離手,腦海反覆浮現暴力畫面,情緒低落。臨牀心理學家表示,大家出現壓力反應是「人之常情」 。

情緒受困擾,傷心、恐懼、憤怒、無助……不妨到公園行一圈,或拿起畫筆,投入色彩繽紛的點線圈,釋放負面情緒。

 

 

【精神健康】有片:停一停 專注五官感覺 急救香港人情緒
減壓方法多——近期壓力「爆煲」?不妨嘗試不同的減壓方式,譬如愛笑瑜伽(右圖上)、頌缽(右圖左),甚至簡單如數數身邊的物件,也有助紓緩情緒,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林靄怡攝)

 

 

人人壓力反應不一 毋須比較排斥

面對不斷升級的衝突,不少港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表示,在生理、思想或情緒上產生壓力反應,屬自然反應,是人之常情。但每個人反應不一,有人或比較冷靜,有人則會崩潰大哭,毋須比較。而即使情緒暫時無法紓緩,也不用完全排斥或急於消除壓力反應,尊重自己和不同人的情緒步伐。

 

 

【精神健康】有片:停一停 專注五官感覺 急救香港人情緒
李昭明(李祖怡攝)

 

 

面對壓力可能出現的反應:

● 生理:胃口轉變、失眠、身體不適(例如呼吸短促、頭痛、心跳加速、疼痛)等

● 思想:腦海反覆出現某些畫面、想法;對人或事失去信心

● 情緒:恐懼、緊張、憤怒、抑鬱、無力、麻木等

 

 

與壓力來源無關活動 可調節情緒

李昭明建議,留意自己的身體感覺、思想和情緒的轉變,「想想要不要停一停,紓緩一下,給自己一個空間,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有人喜歡運動減壓,有人則喜歡靜態活動,持開放態度嘗試不同的減壓方法,可以是近期流行的頌缽、禪繞畫,或上一課愛笑瑜伽,或到公園賞花賞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投入其中。

 

「當你很專注畫禪繞畫,留意畫上的圖案和手部動作。玩頌缽的時候,你會留意到當下聽到的聲音。」李昭明指出,雖然這些活動的治療效果未有充分科學根據,但理論上可以減壓,根據美國臨牀心理學家James Gross的情緒調節(Emotional Regulation)研究,提到調節情緒的元素和方向,任何跟壓力來源無關的活動,都可暫時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如活動能讓人專注當下五官感覺,激活情緒調節機制,即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都有助紓緩情緒。

 

頌缽 渾圓聲響沉澱思緒

頌缽有不同大小,以棒輕敲便能發出渾圓的聲響。大頌缽聲音較低沉,細頌缽音調較高;棒亦可分為敲棒和磨棒,敲棒頭以羊毛製,磨棒頭則以皮製作。頌缽聲頻課程導師劉妙芬表示,在家中可利用頌缽達到靜心和沉澱思緒的效果。

首先,整個人放鬆坐下,將頌缽放在掌心。拿起敲棒,一下一下敲在頌缽邊緣的發聲帶。「聽着聲音,感受頌缽的震動。有雜念的時候,也不去多想。」除了敲缽,也可以用磨棒繞着頌缽邊緣打圈,產生震動及聲響。磨缽所發出的聲音和震動不會斷續,更有助帶引情緒平靜。

 

禪繞畫 重複畫圖案助靜心

禪繞畫以重複手法繪圖的特點,容易令人進入專注的狀態。「當你很專注慢慢重複畫圖案的時候,不知不覺就達到靜心的效果,遇到有壓力的時候都能夠轉換心態。」香港癌症基金會(下稱「基金會」)身心靈課程導師余狄夫提到,投入繪畫的過程,可達到減壓的效果。

無繪畫天分,怎辦?余狄夫指出,禪繞畫毋須高深的繪畫技巧,只有5大步驟——點、線、圈、影、名。基本入門可利用紙、針筆、鉛筆,以線條繪畫重複的圖案即可。如想加添趣味,可利用咖啡漬當顏料。此外,配搭合適的畫筆,也可在其他物件上創作禪繞畫,例如利市封、布袋、面具等。

香港癌症基金會身心靈健康服務高級經理黃佩珊表示,癌症病人在得悉患癌後,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即使在康復階段亦會感到憂慮,擔心復發。基金會為癌症患者提供身心靈課程,當中包括禪繞畫、愛笑瑜伽等活動。過往有不少禪繞畫參加者認為,在繪畫過程中有活在當下的感覺,亦能提升專注力。

 

 

【精神健康】有片:停一停 專注五官感覺 急救香港人情緒
(林靄怡攝)

 

 

愛笑瑜伽 激活開心荷爾蒙

愛笑瑜伽結合了瑜伽的呼吸方法和大笑動作,參加者只需在過程中盡情地笑。心情不好,真的笑不出來怎麼辦呢?余狄夫表示,參加者可以先「扮笑」,刺激大腦產生開心荷爾蒙,例如多巴胺、血清素等,自然便會有開心的感覺,繼而由「假笑」變成「真笑」。根據香港癌症基金會2018年課後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患者參加愛笑瑜伽後,心情變得輕鬆,部分人的社交和家人關係有所改善。

愛笑瑜伽主要是透過人與人的互動、眼神交流、不同的身體動作,讓參加者投入於笑聲中。「呵!呵!哈哈哈!」以笑聲配合簡單動作,譬如運用想像力,假想倒牛奶,也可模仿企鵝、蜆的肢體動作,一邊大笑。余狄夫提醒,參加者不必太在意呼吸、動作是否正確,否則難以投入活動。

 

園藝治療 藉觀賞抽離現實

栽種植物,不但可換來一室花香,亦可治癒身心。新生精神康復會註冊園藝治療師兼職業治療師金駿業表示,植物具有柔性魅力,當人觀察和接觸植物時,有助從現實中抽離,讓大腦和精神放鬆,幫助大腦恢復專注力。

今年為新生會引入園藝治療的第10年,金駿業表示,不少輕度至中度抑鬱患者參與課程後,抑鬱情况獲得紓緩。園藝治療活動多不勝數,包括植物觀賞、葉紋拓印及盆景種植等。種生菜、菜心,可帶來自給自足的滿足感;製作乾花或葉紋拓印,治療師會讓參加者選擇植物品種及顏色,增強其正面情緒。

 

 

【精神健康】有片:停一停 專注五官感覺 急救香港人情緒
盆景種植——園藝治療活動多不勝數,包括盆景種植,讓參加者放鬆心情,提升正面情緒。(受訪者提供)

 

 

金駿業表示,日常生活中可應用園藝治療,自我放鬆減壓。方法如下:

 

多用感官遊公園

在遊公園時,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觀賞植物不同細節,如樹葉形狀、花卉顏色、枝條分佈、氣味等。過程中嘗試抽離日常思想,以紓緩壓力。

 

種植家居盆栽

透過照顧和觀察盆栽植物成長,達到放鬆效果。可種植的盆栽植物包括文竹、網紋草、家樂花、迷你羅漢松、迷你椰子、富貴竹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健康】有片:病徵非典型易被忽略 笑得食得 也可能抑鬱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07/HET20190725_01.mp4;

]]>
【容光煥發新一年】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9%99%8d%e6%ba%ab-3%e6%8b%9b%e5%88%86%e6%95%a3%e6%b3%a8%e6%84%8f%e5%8a%9b-%e9%87%8d%e6%8b%be%e5%bf%83%e7%90%86%e8%b3%87%e6%ba%90/ Mon, 29 Jul 2019 10:38: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670 【明報專訊】腦袋被暴力畫面佔據,眼淚湧出、全身顫抖、情緒失控,怎辦?當聽音樂也未能冷靜時,必須找有效佔據腦袋的事情才能分散注意力。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提議,當情緒、壓力爆表時,可嘗試以下幾招,較能即時分散注意力,為情緒降溫。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網上圖片)

刺激感官

  • 味覺:食酸糖、山葵
  • 觸覺:用冰凍物件敷面頰約30秒

數呼吸

  • 慢慢呼氣(數到5)、慢慢吸氣(數到3),維持3至5分鐘

數物件、計數

  • 數物件(身邊有什麼黑色的物件?身邊有什麼黃色的物件?)
  • 計數(100減7減至0,或其他有效佔據腦袋的數學題,惟不宜過深或過淺)

壓力反應持續一個月 宜求診

李昭明提醒,分散注意力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拾心理資源(Mental Resources)。減壓有助保存和恢復心理資源,不被過度耗盡,從而「有心力」去面對生活。

李昭明補充,當壓力尚可承受時,日常可做一些滋養身心活動。「平時可多專注五官感覺,例如吃飯時專注味覺、嗅覺,數一下吃了幾多口飯;洗澡專注水的溫度、力度;拉筋時留意身體拉緊放鬆的感覺。」每周可做數次20分鐘的帶氧運動,或者其他紓緩情緒的活動。另外,朋友間互相聆聽,社交支援亦有助釋放情緒。如壓力反應超出負荷或持續一個月,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子女面對考試壓力 拍拍膊頭勝萬語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心理健康】有片:病徵非典型易被忽略 笑得食得 也可能抑鬱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忌批判

]]>
練習靜觀 改善失眠 //www.afterroberto.com/%e7%b7%b4%e7%bf%92%e9%9d%9c%e8%a7%80-%e6%94%b9%e5%96%84%e5%a4%b1%e7%9c%a0/ Mon, 10 Sep 2018 04:02: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4950 都市人最痛苦的,莫過於辛勞工作過後夜不能寐。根據2010年衛生署調查顯示,20%受訪者受失眠困擾,香港失眠人口推算高達140萬人,非常嚴重,失眠也是全球關注的精神健康議題。要改善失眠,除了藥物治療,靜觀訓練亦有助放鬆心情,以不批判的態度看待事情,冷靜地思考問題及困擾,從而改善失眠情况。

一般而言,失眠包括難以入睡、易扎醒、早醒,以致日常生活受影響,而有失眠困擾的人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次數亦比正常人士多。不少外國研究證實,靜觀課程可以幫助受失眠困擾的人士,網上心理課程亦漸趨普及。網上課程既是實證為本,以資訊科技作為傳遞媒介,亦有數據支持;對參加者而言則強調自主學習,省時方便。

上靜觀課 失眠程度降三成

新生精神康復會旗下的newlife.330計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研究,針對都市人常見的失眠情况,推出首個「21天靜觀導航(失眠篇)」,並試驗研究靜觀與失眠的關係。研究透過WhatsApp隨機對照,把有意參與計劃的參加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要完成21日的課程,另一組則不接受課程。所有參加者均在同一時間填寫課前、課後、課後1個月後的問卷,以評估課程的效果。

是次研究合共收取213份有效數據,男女比例為1比4。結果發現,實驗組的參加者在睡眠各方面均有改善,包括失眠情况改善,減少因為無法入睡而憂慮無助,身心健康提升等,其中失眠嚴重程度下降逾三成,抑鬱及焦慮程度亦分別下降約兩成及一成半。至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出的五項身心健康指數,上課者提升了近三成,各項數據表現皆較沒有上課者明顯優勝。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會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陳玥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7bdb933a96af968a26b0cdd7f5907158.jpg接受失眠——不少受失眠困擾人士,無法接納自己未能入睡的情况,往往要強求身體跟隨自己的速度入睡,結果更難解決問題。(eggeeggjiew@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7bdba98aea186bc7d2e39a465c919b80.jpg保持距離——透過靜觀,有助練習人士將困擾的事情拉開一些距離,減少被思想、身體感覺所牽引。(DragonImage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
接納自己憂愁一面 逃避反延長壞情緒 //www.afterroberto.com/%e6%8e%a5%e7%b4%8d%e8%87%aa%e5%b7%b1%e6%86%82%e6%84%81%e4%b8%80%e9%9d%a2-%e9%80%83%e9%81%bf%e5%8f%8d%e5%bb%b6%e9%95%b7%e5%a3%9e%e6%83%85%e7%b7%92/ Tue, 08 May 2018 04:03: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294 編按:負面情緒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不應該出現的事,不單想方設法擺脫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容身邊人有負面情緒,深怕會干擾自己的心情,總之對負面想法避之則吉。不過,負面情緒其實是人生必須經歷的事情,愈想擺脫,只會延長它的出現時間。

「盡快將憂愁眼睛、憂愁面孔、憂愁內心拋棄吧,找回你的微笑嘴巴一同和唱可以嗎……」

《生命有價》這首兒歌陪伴着不少人成長,短短兩分鐘的歌曲宣揚生命充滿愛和希望,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歌詞簡單而有意義,難怪成為一代膾炙人口的兒歌。當王馨平姐姐近日在電視節目再唱這首歌時,亦再次引起了大眾的共鳴。

生活中總有令人難過、疲累、焦慮、煩躁和擔憂的事情,這時負面的情緒或許會出現。然而,這些負面情緒是否說拋棄就能拋棄呢?大概我們都曾經試過被負面情緒纏擾,揮之不去。

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我們便會想推開它,費盡心思想擺脫。當我們跟親朋好友訴說時,得到的回應可能會是「你睇嘢正面啲啦」 、「唔好唔開心啦」 、「同你食餐好嘅就唔會記得唔好嘅嘢喇」。無論是我們自己或別人的反應背後,都假定了負面情緒是生命中不應出現的部分,因此我們要盡力拋棄它。

不同情緒皆有其用

然而,負面情緒是生活中必然經歷的一部分,逃避不單不能使我們擺脫負面的情緒和想法,很多時更會延長這些情緒和想法的生命,就像一個皮球,你不推開它,它會自然停下來,你推開它,它反而會到處跑。有不少心理學文獻都指出,逃避會造成更大的心理負擔。

「靜觀」是指靜心觀察生活每一刻,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和情緒,不批判,不追求舒適的感受,也不抗拒不舒適的感受,只要客觀地知道並容讓情緒來、容讓情緒走就可以了。

「什麼是靜觀?我是一個普通人,點樣可以做到呀……」這或許是不少人對靜觀的看法。其實把靜觀應用在不同的情緒時,我們要做的就只是覺察這些情緒的存在,化逃避為容讓,不批判這些情緒的好壞,不同的情緒其實都有它的用處。

覺察當下 專注呼吸

˙留意一下現在腦海有什麼念頭經過?

˙留意一下現在有什麼情緒?

˙留意一下現在由頭至腳,身體有什麼感覺?(不論是什麼身體感覺、情緒、念頭,也是可以的,我們只要留意到就可以了)

˙慢慢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留意一下呼吸的一起一伏,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不需要刻意地快或慢,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注意:靜觀呼吸並不是深呼吸,我們只需要自然地呼吸)

˙將呼吸擴展到整個身體,觀察整個身體,好像整個身體都一起呼吸

跟情緒建友好關係

小提示:練習靜觀並不是拋棄負面情緒的工具,而是讓我們跟情緒建立一個更友好、更親切的關係

「靜觀」是需要持續練習的,單看文字很難實踐。如果想嘗試練習靜觀,你可以選擇:

1.下載newlife.330的手機應用程式,按照聲音導航練習

2.到newlife.330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選取聲音導航練習

靜觀是一種態度,下次不同的情緒出現時,不妨試用這個新的態度面對。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曾嘉寶(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四年級學生)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22030377fb47c851c556fc9a1a27ee5c.jpg 學懂相處——很多人害怕被負面情緒纏擾,但其實它是生活中必然經歷的一部分,應該學懂與負面情緒相處,因為不同的情緒都有它的用處。(圖:MatiasEnElMundo@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220311b9cbb6a0bcfa25845070673cdc.jpg認清情緒——練習靜觀不是拋棄負面情緒,而是讓我們了解自己每種情緒的出處,更容易與之相處。(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
停一停 靜一靜 聽聽你的心 //www.afterroberto.com/%e5%81%9c%e4%b8%80%e5%81%9c-%e9%9d%9c%e4%b8%80%e9%9d%9c-%e8%81%bd%e8%81%bd%e4%bd%a0%e7%9a%84%e5%bf%83/ Mon, 09 Apr 2018 03:14: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859 【明報專訊】【編按】生活在節奏急速的香港,很多人也被壓得透不過氣來,連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時間也沒有,無暇留意自己的身體及情緒變化。當一切都習以為常,情緒及感覺變得麻木,就再難去認識真正的自己,了解情感的需要。

「你今日過成點呀?」這一句問候若來自不同的人,回應可以截然不同:如果是來自一個不相熟的朋友或同事,你可能只會簡單回應一句「還好吧」;如果是來自知心好友或家人,你可能會不停訴說今天發生的好事和壞事。

但如果這句問候是來自你自己,你又會怎樣回應?別人的關懷固然暖在心,但你又有否想過你也可以關心你自己?

大大小小的事務,再加上香港急促的節奏,使得生活變成一個巨輪追趕我們,我們只得不斷向前跑。一個典型香港「打工仔」的一天大概就是工作、工作和工作。完成排山倒海的工作後,拖着疲憊的身軀回家又要處理家務,有小朋友的家長還要看功課、溫默書,能停下來的一刻或許就只有睡覺了。我們失去的不止是休息的時間或者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間,還有跟自己相處的時間。

獨處≠跟自己相處

「我每天也會自己食飯、坐車、看電視,不就是已經跟自己相處了嗎?」獨處不同於跟自己相處。獨處的時候,我們或會有不同的活動,有些人喜歡呷一口咖啡,有些人會追劇,更多的人會滑手機。然而,跟自己相處是讓自己靜下來,留意當下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探視這些感覺、情緒和想法的來源,那可能是身體疼倦痠痛的感覺、被老闆罵了一頓後的不滿、和朋友相聚後的快樂、被稱讚後的自豪。這些感覺、情緒和想法常被忙碌的生活掩蓋了,被我們忽略了。

留意內心感覺 毋須批判

也許你會疑惑:好的感覺固然不妨多留意,為什麼壞的感覺也要留意呢?其實無論這些感覺是好是壞,它們都是你的一部分。跟自己相處就是留意、好奇和接納自己當下的任何感覺,毋須批判它們的好壞。這協助我們了解自己,也是對自己的關心,而靜觀就是讓我們跟自己相處,關心自己的行為。

「靜觀」是指靜心觀察生活每一刻,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和情緒,不批判,不追求舒適的感受,也不抗拒不舒適的感受,只要客觀地知道並容讓感受來、容讓感受走就可以了。每天不妨花三分鐘的時間關心自己,做一次靜觀呼吸練習。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曾嘉寶(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四年級生)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0a0a19dae21934106b34456b63f3bc7.jpg情感需要——不少人常被忙碌的生活壓迫,忽略了自己的內心感受。要認識真正的自己,必須關心自己的心,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圖:nuvolanevicata@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4/80a0b9f0f9314bc98785d35801b054e1.jpg探視內心——跟自己相處,需要靜下來留意身體的感覺、情緒和想法,探視好的及壞的感覺來源,而不是獨個兒娛樂。(資料圖片);

]]>
重啟感官 拒做「自動波」機器 出走不如靜觀 重探日常精彩 //www.afterroberto.com/%e9%87%8d%e5%95%9f%e6%84%9f%e5%ae%98-%e6%8b%92%e5%81%9a%e3%80%8c%e8%87%aa%e5%8b%95%e6%b3%a2%e3%80%8d%e6%a9%9f%e5%99%a8-%e5%87%ba%e8%b5%b0%e4%b8%8d%e5%a6%82%e9%9d%9c%e8%a7%80-%e9%87%8d%e6%8e%a2/ Mon, 22 Jan 2018 04:28: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865 【明報專訊】生活在節奏急促的香港,工時長、壓力大,想要完全放鬆心情過生活,「出走」是不少人的選擇。旅途中各種新鮮體驗讓人分外回味、樂而忘返,可是回到現實世界,一切依舊。我們懷着旅行過後的失落感,繼續以自動導航方式過着乏味的生活,然後期待下次「出走」,讓人生彷彿是為了「出走」而活,而「工作、出走、工作」,更成為了生活的循環。

旅行讓我們暫時擺脫擾人的日常事務,投入平靜的空間,享受因環境轉換所帶來的新鮮感。我們會不期然對身邊所有事產生好奇:「原來緬甸男人係著裙!」、「到底丹麥嘅麥當勞同香港有乜唔同?」旅行使我們將平時封閉了的五官打開,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新發現。除了發現新鮮事物,我們會記下旅途中每一個瞬間,把每一件小事、每次相遇都記錄下來;哪怕是在泰國伸手向你兜售糖果的小妹妹臉上的天真微笑,還是冰島那變幻莫測天氣下的壯麗風景,我們都會好好藏在心裏。

旅行喜悅源自好奇心

這份旅行中獲得的平靜和好奇,對於很多人而言,一回到香港很快就會消失不見。一早拿着公事包擠上8時正的港鐵,在狹窄擁擠的車廂內,為下一站會否被人擠至動彈不得而擔憂;回到辦公室就開始愁眉苦臉,為今天能否準時下班而焦躁;精神緊繃地處理完一疊又一疊的文件後,回到家又有一連串的家務要處理。日復日的生活,劇本每天都在反覆重演,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生活調校成自動運作的機器,好奇心早被枯燥乏味的生活磨滅掉。

培養覺察力 平凡景物變新鮮

旅行時由於可以暫且放下忙碌的工作及生活,我們會較容易有靜觀的生活態度,對四周事物的覺察力(awareness)也會提高,因而獲得更豐富的旅程經驗。相反,在愈是熟悉的環境中,加上生活的壓力,我們傾向用自動波模式作出反應,減少對四周事物的好奇心,錯失尋找喜悅的泉源。

練習靜觀,是透過重新啟動並強化我們平常怠倦的感官(視、聽、嗅、味、觸覺),培養對外界的覺察力。當我們抱持靜觀的心時,會自然地從一成不變的生活中發掘到令人好奇的新鮮事物。舉個例子,平日乘搭港鐵時,我們可會留意到海報轉換了?平日回家的路上,地上的樹葉多了?抬起頭時,天空的藍有點不一樣了?透過靜觀,我們可以發現更多生活上的不一樣。所謂「景由心生」,現實看到的不過是心裏所想的反照。與其「出走」,不如培養靜觀的生活態度,重新發現此時此刻的香港,重新發現此時此刻的自己。

■知多啲

3分鐘呼吸練習

不加批判靜觀思緒

「靜觀」就是靜心觀察生活每一刻,觀察自己身體的感受和情緒,不批判,不沉醉於好的想法和感受,也不抗拒不好的想法和感受,簡單、客觀地知道並接受就可以了。許多科學研究及醫學實證顯示,靜觀對提升身心靈、整全健康有顯著成效。不如現在就來一個3分鐘呼吸空間練習吧:

1. 覺察當下

留意一下現在由頭至腳,身體有什麼感覺?

留意一下現在有什麼情緒?

留意一下現在腦海有什麼念頭經過?

(不論是怎樣的身體感覺、情緒、念頭,也是可以的,我們只要留意到就可以了)

2. 注意呼吸

慢慢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留意每一下呼吸的一起一伏,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不需要刻意地快、不需要刻意地慢,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注意:靜觀呼吸並不是深呼吸,我們只需要自然地呼吸)

3.擴展身體 

將呼吸擴展到整個身體,觀察整個身體,好像整個身體都一起呼吸

下載Apps聲音導航練習

「靜觀」需要持續練習,單看文字未必容易實踐出來。如果想嘗試練習靜觀,你可以選擇:

1. 下載newlife.330的手機應用程式(圖1),按照聲音導航練習

2. 到newlife.330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選取聲音導航練習

別看輕一個呼吸,因為一個呼吸,已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身邊的事物。

資料提供:新生精神康復會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古芷甄(靜觀推廣大使)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361be6e00d641e3b12f15128528075b.jpg靜觀新發現——不少香港人以為只有「逃出香港」,才能體驗新鮮事情;但練習靜觀,可讓我們重拾好奇心,從熟悉的日常香港中,發現出令人好奇的新鮮事物。(資料圖片、MoustacheGirl@iStockphotos);//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361d42cb4203e1f9c359fac5d192718.jpg五感重啟——旅行時由於較能放下忙碌的工作及生活壓力,對四周事物的覺察力會提高,五感重新啟動,容易「看到」特別的事物。(資料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361e64fe7fe5ed80779e9ef06570e7d.jpg;

]]>
情緒診所:學習靜觀:愛惜自己第一步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8%a8%ba%e6%89%80%ef%bc%9a%e5%ad%b8%e7%bf%92%e9%9d%9c%e8%a7%80%ef%bc%9a%e6%84%9b%e6%83%9c%e8%87%aa%e5%b7%b1%e7%ac%ac%e4%b8%80%e6%ad%a5/ Sun, 28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aa5246fbfcac2f5b520a5a3680a8ea32 【明報專訊】大家試過以下情况嗎?

1. 坐了一段長時間導致腰痠背痛

2. 看着電腦一段長時間導致眼睛乾澀

3. 口乾了一段時間才去喝水

4. 尿意持續一段時間,到了非去不可才去洗手間

現時有不少人宣傳「對自己好啲」,並推出不同的方法去照顧自己,卻遺忘了「對自己好啲」其實是第二步,靜觀才是第一步。我們不是不懂得做伸展練習,只是未能覺察到自己腰背腳疼痛;我們不是不懂得休息,只是未能覺察到眼睛乾澀。沒有靜觀,我們不論學習多少照顧自己的方法也徒勞無功。

給自己身體三個問題

靜觀(mindfulness)簡單而言是覺察(awareness),我們可否留意到自己當下一刻正在經驗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我邀請大家在此時此刻問自己三個問題,你可以親切地問自己﹕

1. 從頭到腳身體有什麼感覺?可能有些地方收緊、有些地方放鬆、或者其他身體感覺

2. 這一刻你有什麼情緒?可能是愉快、緊張或者其他情緒

3. 這一刻你的腦海有什麼思想?

不論你的答案是什麼,只要知道自己這一刻的經驗是什麼就可以了。

學習不同的方法照顧自己的確重要,但必須配合自己當下一刻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的覺察,否則無法作出有智慧的回應。我們要先留意到當下一刻身體的信號,才可以選擇如何回應身體的需要,正如要先留意到伴侶黑面、留意到同事開會時躁底,才可以有智慧地回應一樣。

都市人很多時都過着「不知不覺」的生活,腰背疼痛不知道,眼睛乾澀不知道,無視身體的信號;身邊的人有情緒不知道,自己有限制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不知道,忽視內心的聲音,過分地依賴自動波,盲目地過生活。這種盲目是有代價,久而久之我們會承受後果。練習靜觀讓我們慢慢離開「不知不覺」的生活,進入覺察的生活,讓我們培養覺察的習慣,清晰知道當下一刻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是謂「活在當下」。

■練習與身體同呼同吸

1. 覺察當下

留意一下現在由頭至腳,身體有什麼感覺?

留意一下現在有什麼情緒?

留意一下現在腦海有什麼念頭經過?

(不論是什麼身體感覺、情緒、念頭也可以,我們只要留意到就可以了)

2. 慢慢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留意一下呼吸的一起一伏。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不需要刻意地快、不需要刻意地慢,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注意﹕靜觀呼吸並不是深呼吸,我們只需要自然地呼吸)

3. 將呼吸擴展到整個身體,觀察整個身體,好像整個身體都一起呼吸

別輕看一個呼吸,一個呼吸可以讓我們留意到自己的需要。「靜觀」需要持續練習,單看文字很難實踐出來。如果想嘗試練習靜觀,你可以選擇﹕

‧ 下載newlife.330的手機應用程式,按照聲音導航練習

‧ 到newlife.330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選取聲音導航練習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G002_.jpg察覺當下——學習靜觀,可以幫助我們留意身體當刻的感覺、情緒、思想。(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大家試過以下情况嗎?

1. 坐了一段長時間導致腰痠背痛

2. 看着電腦一段長時間導致眼睛乾澀

3. 口乾了一段時間才去喝水

4. 尿意持續一段時間,到了非去不可才去洗手間

現時有不少人宣傳「對自己好啲」,並推出不同的方法去照顧自己,卻遺忘了「對自己好啲」其實是第二步,靜觀才是第一步。我們不是不懂得做伸展練習,只是未能覺察到自己腰背腳疼痛;我們不是不懂得休息,只是未能覺察到眼睛乾澀。沒有靜觀,我們不論學習多少照顧自己的方法也徒勞無功。

給自己身體三個問題

靜觀(mindfulness)簡單而言是覺察(awareness),我們可否留意到自己當下一刻正在經驗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我邀請大家在此時此刻問自己三個問題,你可以親切地問自己﹕

1. 從頭到腳身體有什麼感覺?可能有些地方收緊、有些地方放鬆、或者其他身體感覺

2. 這一刻你有什麼情緒?可能是愉快、緊張或者其他情緒

3. 這一刻你的腦海有什麼思想?

不論你的答案是什麼,只要知道自己這一刻的經驗是什麼就可以了。

學習不同的方法照顧自己的確重要,但必須配合自己當下一刻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的覺察,否則無法作出有智慧的回應。我們要先留意到當下一刻身體的信號,才可以選擇如何回應身體的需要,正如要先留意到伴侶黑面、留意到同事開會時躁底,才可以有智慧地回應一樣。

都市人很多時都過着「不知不覺」的生活,腰背疼痛不知道,眼睛乾澀不知道,無視身體的信號;身邊的人有情緒不知道,自己有限制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不知道,忽視內心的聲音,過分地依賴自動波,盲目地過生活。這種盲目是有代價,久而久之我們會承受後果。練習靜觀讓我們慢慢離開「不知不覺」的生活,進入覺察的生活,讓我們培養覺察的習慣,清晰知道當下一刻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是謂「活在當下」。

■練習與身體同呼同吸

1. 覺察當下

留意一下現在由頭至腳,身體有什麼感覺?

留意一下現在有什麼情緒?

留意一下現在腦海有什麼念頭經過?

(不論是什麼身體感覺、情緒、念頭也可以,我們只要留意到就可以了)

2. 慢慢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留意一下呼吸的一起一伏。我們不需要控制呼吸,不需要刻意地快、不需要刻意地慢,只要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注意﹕靜觀呼吸並不是深呼吸,我們只需要自然地呼吸)

3. 將呼吸擴展到整個身體,觀察整個身體,好像整個身體都一起呼吸

別輕看一個呼吸,一個呼吸可以讓我們留意到自己的需要。「靜觀」需要持續練習,單看文字很難實踐出來。如果想嘗試練習靜觀,你可以選擇﹕

‧ 下載newlife.330的手機應用程式,按照聲音導航練習

‧ 到newlife.330的facebook專頁或YouTube,選取聲音導航練習

文:李昭明(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9/news/_29YG002_.jpg察覺當下——學習靜觀,可以幫助我們留意身體當刻的感覺、情緒、思想。(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