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晚期病人”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1 May 2024 09:39:0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晚期病人”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www.afterroberto.com/%e4%bb%80%e9%ba%bc%e6%99%82%e5%80%99%e9%96%8b%e5%a7%8b%e7%b4%93%e7%b7%a9%e7%85%a7%e9%a1%a7%e6%a0%b9%e6%b2%bb%e7%99%82%e6%b3%95%e5%8f%af%e5%90%8c%e6%ad%a5-%e6%9c%89%e5%93%81%e8%b3%aa%e6%b4%bb%e5%88%b0/ Tue, 21 May 2024 09:3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82 【明報專訊】紓緩照顧,過去曾被誤為放棄病人生命的消極選擇,隨着生死教育的推廣,愈來愈多人認識和接受紓緩照顧,希望在病人離世前獲得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哪究竟應在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編按:筆者認為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認識兩個重要詞彙:根治療法(curative treatment)和紓緩照顧(palliative care),兩者的治療目標有何不同?同時施行又有沒有衝突呢?]

紓緩照顧、根治療法目標有不同 互補減痛苦

過去10年,有很多機構及專業人士都積極在社會上推行不同形式的生死教育活動,讓大眾對紓緩照顧的認識和接受程度都提高不少。但在20多年前,紓緩照顧並不受到病人和家屬歡迎,因為他們誤解這是醫療機構為了節省資源而放棄病人生命的消極選擇。

為什麼當時會有這種想法?這觀念後來又是如何改變?我認為開展紓緩照顧的時間,或許是其中一個帶來轉變的因素。在討論應該何時開展紓緩照顧前,首先要認識兩個重要詞彙:根治療法(curative treatment)和紓緩照顧(palliative care)。

根治療法的目標,是透過不同形式的治療去治癒病人的疾病,過程中病人或會面對痛楚、不適,甚至副作用;紓緩照顧則並非以治癒疾病為目的,而是透過不同藥物或治療方法去減輕病人的痛楚和不適,藉此提升他們的尊嚴和生活質素。

有關開始紓緩照顧的合適時間,大致分為新舊兩個觀念(見主圖「根治療法×紓緩照顧」)。


相關閲讀: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行動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臨終者 人人可出力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觀念轉變–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過去是徹底分割,兩者有先後次序;現在認為可以同時施行,令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和照顧。(Inna Mille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舊觀念 根治無效轉介紓緩 如判死刑

舊觀念認為,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是兩套完全不同的療法,需要徹底分割開來,當中並沒有任何共存或融合的可能。另外,這兩種治療方法有先後次序。大家試想想,一名癌症病人,醫生首先會嘗試用化療、電療、標靶治療和手術去根治他的疾病,但當上述治療都用盡並且毫無效果後,醫生才會建議轉介病人往紓緩照顧。在這情况下,實在不難理解為什麼當病人和家屬聽到紓緩照顧就等同判了死刑。曾經聽過一些從事紓緩照顧多年的前輩分享,當年有些病人和家屬知悉要轉介往紓緩病房後,會變得非常激動、大吵大罵、情緒崩潰。

什麼時候開始紓緩照顧?根治療法可同步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最佳照顧–當病人患上難以治癒的疾病,不需要去到末期,都可以開始紓緩照顧,目的是給予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設計圖片,FatCamera@iStockphoto)

新觀念 同時施行 沒有衝突

在經過很多不同背景專業人士的努力和推動下,紓緩照顧獲得更清晰的定位和價值。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根治療法和紓緩照顧可以同步施行,例如一名癌症病人可以一邊接受紓緩照顧,同時間繼續接受化療和電療。兩者不但沒有衝突,甚至可以互補不足,從而令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療和照顧。圖中可見,兩套治療方法會以兩個三角形共同出現,兩者的比重會隨着病人健康狀况而逐漸改變。在最初時候,紓緩照顧比例較低,根治療法比例較高;但當病人的情况愈趨嚴重,兩者比例就會逆轉。


相關閲讀:【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你是最重要的 有品質活到最後一刻

至於何時才適合開展紓緩照顧?舊觀念普遍認為是無計可施後,由醫生決定和轉介;新觀念則認為只要病人證實患上一個難以治癒的疾病(例如器官衰竭和癌症,但不需要去到末期階段),而他希望有方法減輕因疾病或治療帶來的痛苦和不適,就可以開始紓緩照顧。提出紓緩照顧的人可以是醫護人員,亦可以是病人,當中最重要是,這是一個經過雙方溝通,彼此都認為有正面效果的共同決定。

紓緩照顧絕非因察覺病人時日無多,為了節省資源所作的消極決定。相反,從事紓緩照顧的團隊都明白,人類永遠不能戰勝死亡,因此更要積極爭取時間,在病人離世前給予最好和最有尊嚴的照顧。被譽為紓緩照顧之母的英國人西西里·桑德斯(Cicely Saunders)曾經說過以下一番話,我認為很能夠代表紓緩照顧的信念和使命。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詳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you matter to the end of your life. We will do all we can not only to help you die peacefully, but also to live until you die.)

文: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www.afterroberto.com/%e9%a0%90%e8%a8%ad%e9%86%ab%e7%99%82%e6%8c%87%e7%a4%ba-%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6%9c%aa%e8%81%bd%e9%81%8e-%e6%b8%af%e5%a4%a7%e8%aa%bf%e6%9f%a5%e5%9c%98%e9%9a%8a-%e7%94%9f%e6%ad%bb/ Fri, 19 Jan 2024 08:0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990

【明報專訊】(編按: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3年前見病情轉差,覆診時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預設醫療指示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政府正擬就「預設醫療指示(AMD)」及「不作心肺復蘇術命令」立法,港大社會科學學院一項調查發現,約75%受訪者未聽過AMD,近七成從未聽過「安寧照顧」(專為晚期病人而設的身心照顧服務),不過經調查人員簡單解說,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接受設立AMD。港大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指出,結果反映受訪者對有關議題認識十分貧乏,呼籲加強生死教育,「讓市民及早認識,未雨綢繆」。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賽馬會安寧頌」計劃服務使用者邱婆婆(左)是晚期柏金遜患者,她早年了解到預設醫療指示,一直關注該議題,自己已簽署,表明病危時不用急救。(楊晨攝)

港大調查 75%市民未聞「預設醫療指示」 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是次調查屬「賽馬會安寧頌」計劃一部分,於去年7至10月訪問到1506名本港成年市民。結果顯示,約76%受訪者談論生死話題時並未感到不自在,當中近40%表示樂意;然而大部分人未聽過「預設照顧計劃」或AMD。當受訪者簡單了解有關資訊後,大多數人均願意接受安寧照顧和預設照顧計劃(見表)。調查顯示,74.4%的受訪者願為自己設立AMD。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相關閲讀:【柏金遜症】手震成因多 兼有行動緩慢、肌肉僵硬徵狀 早求醫長期服藥紓緩病情

家人意願三成取態中立  建議多與家人溝通

身兼安寧頌項目總監的周燕雯說,調查發現受訪者較能確定自己的AMD需要,但對於家人意願,有三成受訪者取態中立,顯示受訪者對家人取向並不十分了解,強調多與家人溝通的重要。她續稱,本港生死教育不足,令市民難接觸該議題,是次調查顯示死亡非忌諱話題,政府就相關議題立法正值適當時機,今年1至4月安寧頌將圍繞有關立法議題,舉辦社區教育講座。

預設醫療指示、安寧照顧未聽過?港大調查團隊:生死教育不足 多與家人溝通
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昨日發布一項關於本港市民對安寧照顧等概念的調查結果,社科院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主任周燕雯(右二)說,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有關議題陌生。80歲邱婆婆(中)早前簽署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接受插管等侵入性治療及急救,希望「順其自然」。(港大社會科學學院提供)

相關閲讀:【預設醫療指示】表明不搶救 不插胃喉 不撳心口 擔心簽紙後有病不醫?什麼情况下生效?

柏金遜婆婆:不想電擊及侵入性治療 盼順其自然

安寧頌服務使用者邱婆婆今年80歲,已患柏金遜症逾廿年,早年從報章了解AMD,3年前有見病情轉差,在一次覆診向醫生提出希望簽署AMD,「我問醫生,如果最差之時,你會點對我」。邱婆婆自言想順其自然,表明不想接受電擊及侵入性的治療,「我已經很老,不需要再救,這個柏金遜病都令我幾辛苦,現在腳都在震」。安寧頌服務團隊向她進一步介紹有關知識,並幫助她與身在加拿大的胞弟溝通,達成共識。

邱婆婆的醫生、律敦治醫院及鄧肇堅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副顧問王自強醫生說,預設照顧計劃是個全面溝通的過程,讓晚期病患者精神上仍有能力自行做決定時,預先與家人或醫護表達日後不能自決時的醫療及個人計劃,透過AMD可決定在指定情况下拒絕哪些維生治療。

]]>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7%99%8c%e9%ab%98%e5%8d%b1%e5%9b%a0%e7%b4%a0-%e6%82%a3%e4%b9%99%e8%82%9d-%e8%84%82%e8%82%aa%e8%82%9d-%e9%85%97%e9%85%92-%e5%90%83%e7%99%bc%e9%9c%89%e9%a3%9f%e7%89%a9/ Wed, 01 Nov 2023 04:05: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60

【明報專訊】(編按:肝癌在香港常見癌症排名第五,是第三號癌症殺手。)大眾聞肝癌而色變,因在大眾認知中,肝癌發現時很多已屆晚期,治療甚為困難,加上不少名人如影視藝人吳孟達、日本時裝設計界巨匠三宅一生(Issey Miyake)都因肝癌離世,加深了公眾對肝癌的恐懼。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0年香港共有1735人確診肝癌,而同年有1530人因肝癌離世,死亡率極高。要提升肝癌存活率,預防和及早發現至為關鍵。(編按:早期肝癌患者可以全無病徵,是否防不勝防呢?肝癌有哪些高危因素呢?乙肝、脂肪肝的患者、酗酒和長期攝取黃曲霉毒素,即吃發霉食物等人士都要特別留意……)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明報製圖)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者高危 早期可根治

一般來說,只有30%肝癌患者確診時尚屬早期,可以手術根治;約70%患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難以根治。如能手術切除,病人存活中位數逾5年,有機會完全根治。相反中晚期病人,平均存活率一般只有1至2年。由此可見,及早發現肝癌對提高病人存活率至為關鍵。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確診肝癌,為何大多是中晚期?

‧早期肝癌沒有病徵,直至腫瘤生長到很大,破壞肝功能時,病人才會因腹脹、腹痛及黃疸而察覺,但此時大多為中晚期

‧肝臟的再生能力強大,即使肝細胞受到了破壞,只要有30%肝細胞功能是正常,它仍能正常運作,抽血也會顯示肝功能正常;因此病人很可能以為肝功能正常便有所鬆懈

‧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所以早期肝癌不易引致疼痛,往往當腫瘤發展到侵犯肝包膜或周遭器官時才會引起疼痛,但此時已是癌症的中晚期

由於慢性肝炎患者,早期肝硬化、早期肝癌患者,往往全無病徵;故高危一族,宜及早定期檢查並妥善處理,將患癌風險降至最低。肝癌4大高危因素包括:

1.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癌的最主要原因。在香港,乙肝病毒攜帶者十分普遍,每8至10人中便有1人為病毒攜帶者或曾感染乙肝病毒。而有約75%至80%肝癌病人,都是由慢性乙型肝炎發展至肝硬化,再發展至肝癌。乙肝患者中,約每4人便有1人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

除乙肝病毒以外,丙型肝炎亦會引致肝癌。在香港,約有5%肝癌案例與丙肝有關。慢性乙肝患者患肝癌的風險較非帶病毒者高約100倍,慢性丙肝患者患肝癌機率則較非帶病毒者高約150倍。

2. 脂肪肝

肥胖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會引致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如果不妥善處理,會發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3. 發霉食物

發霉食品會產生黃曲霉毒素。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所(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分類,黃曲霉毒素是第一類致癌物(Group 1 carcinogen),它無色無味無臭,進入人體後主要由肝臟代謝,長期大量攝入會增加患肝癌風險。

4. 長期飲酒

肝臟在分解酒精過程當中,會產生大量毒素,破壞肝組織,慢慢就會發展為酒精性肝硬化,再演變成肝癌。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長期飲酒或會發展為酒精性肝硬化,再演變成肝癌。(ahirao_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預防做好4件事:定期檢查 戒酒多運動

肝癌在香港常見癌症排名第五,是第三號癌症殺手。患者多為肝炎病毒攜帶者,要有效預防肝癌,其實並不困難。

‧做腹部超聲波

因應年齡、家族史等臨牀準則,較高風險群組應考慮定期接受甲胎蛋白(癌指數)和腹部超聲波作臨牀監測(例如每6至12個月),一旦不幸患上肝癌,也能及早發現,提高根治率。

另外,乙型及丙型肝炎患者,可諮詢醫生意見,服用抗病毒藥物,抑制或清除肝炎病毒,研究顯示能減低患肝硬化、肝癌及因肝臟疾病致死的風險。

‧檢查乙肝抗體

自1988年起,本港實施兒童普及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 ,所有初生嬰兒於出生時均會在醫院接種第一劑乙型肝炎疫苗,其後分別於1個月及6個月大時,接種第二及第三劑疫苗。絕大部分健康人士可以產生具保護抗體,能長時間保護身體免受乙肝病毒感染。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否曾接種乙肝疫苗,建議找醫生驗血檢查。如未接種,建議考慮接種,保護肝臟免受病毒感染。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接種乙型肝炎疫苗,能長時間保護身體免受乙肝病毒威脅。(brightstars@iStockphoto)

‧酒淺嘗即止

應盡量減少飲酒,最理想是完全戒酒;而在任何日子,男性不應飲超過2個酒精單位,女性不應飲超過1個酒精單位(1單位約為1杯330毫升啤酒或125毫升紅酒)。

‧良好生活習慣

保持均衡飲食及多吃新鮮蔬果,多做體能活動及保持健康體重,完全避免進食發霉食物。

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切忌進食發霉食物。(TiSanti@iStockphoto)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10.14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行動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臨終者 人人可出力 //www.afterroberto.com/10-14%e4%b8%96%e7%95%8c%e5%ae%89%e5%af%a7%e7%99%82%e8%ad%b7%e6%97%a5-%e8%81%86%e8%81%bd%e8%a1%8c%e5%8b%95%e6%94%af%e6%8f%b4%e8%ba%ab%e9%82%8a%e7%97%85%e4%ba%ba%e3%80%81%e7%85%a7%e9%a1%a7%e8%80%85/ Fri, 13 Oct 2023 09: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009

【明報專訊】(編按:10月14日是「世界安寧療護日」,是由世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聯盟(The Worldwide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倡導,今年主題為「齊創關懷友善社區,共建安寧療護服務」。政府、醫療團隊及相關團體可從關懷友善社區概念出發,重新定位安寧照顧;為生命結局做好預設照顧計劃,也為安寧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更多關注……)香港每年約逾6萬宗死亡個案,每個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可能成為臨終病患者的家屬,需要安寧服務的支援。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安寧照顧。今天,公眾對紓緩治療開始有較多認識,然而,大家可以做什麼來支援?

10.14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臨終患者心聲 安寧照顧人人可出力

64歲的鳳雯患上多發性硬化症,身體機能漸漸衰退。早前在疫情下,由社工配對義工Maggie以電話慰問,談及生活興趣、家庭關係、病患適應,更講到預設照顧計劃,包括臨終前照顧意願及身後事安排等。樂觀開朗的鳳雯說:「希望離開世界時簡簡單單,不要麻煩家人;我死後,可以把還有用的器官捐出去,之後將骨灰撒在大海就可以了!」

10.14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行動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臨終者 人人可出力
(設計圖片,hisa nishiya@iStockphoto)

助辦「生命贊禮」圓夢

義工Maggie也提到:「我有照顧外婆的經驗,當時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有機會時,我也很希望成為安寧服務義工,關愛他人。當接觸到鳳雯後,她很願意分享經歷,我們每次都談1小時以上,而我的角色主要是用心聆聽並記着,然後作一道橋樑,向社工轉達鳳雯的意願,例如,簽署器官捐贈的意願。」

當疫情放緩,社工安排Maggie到鳳雯家探訪,並落實相關預設照顧計劃。了解到鳳雯想舉行一場「生命贊禮」,Maggie分享:「我們一起在鳳雯家中尋找相片,聽她喜歡的歌,製成生命故事冊。過程當中,我也得着很多。鳳雯開放的討論態度讓我十分欣賞,甚至覺得自己對生死的課題要認識更多,才能更有效地回應她呢。」

後來,在社工和義工協作下,鳳雯於今年初舉行「生命贊禮」,邀請了家人朋友出席,外地親友也透過視像參加,場面溫馨而感人。鳳雯及Maggie早前在賽馬會安寧頌舉行的「真人圖書館故事分享」活動中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

你我都是安寧服務的寶貴資源,可透過關心和支援身邊的病人和照顧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亦可以就安寧照顧相關政策發表意見,幫助改進安寧服務質素;又或者加入安寧服務義工團隊、捐贈資源,身體力行實踐「關懷友善社區」。

安寧服務義工是紓緩照顧團隊中重要一員,他們以朋輩身分聆聽患者的心聲和願望,分享生活故事,作簡單情緒支援、心理社交支援及帶領社交活動等。他們更可以作為溝通橋樑,將患者意願轉達給照顧團隊,以回應患者的需要,提升生活質素。

10.14世界安寧療護日 聆聽行動支援身邊病人、照顧者、臨終者 人人可出力
關懷身邊人–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在困苦中互相關懷不僅是醫護、政府的工作,更是每個人的責任。(baon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義工經過培訓、實習

要成為安寧服務義工,要多方面接收知識和技能,預備身心,才能好好提供服務。面對臨終病人是非常獨特的經驗,義工必須經過培訓、面試和實習,確保自我裝備足夠,才能陪伴患者走過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我們意識到,健康和生病、出生和死亡、關愛和失落等,每天都發生在社區當中。在危難和困苦時,社區互相關懷不僅是政府、醫療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更是每個人的責任。「關懷友善社區」不單能補充紓緩治療服務,更可推廣及促進全個社區健康及互助意識。除了參與義工服務外,亦可以在社交媒體、或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中,推廣關懷友善的理念和文化,鼓勵更多人認識和關注,從而創建更和諧和互愛的社區環境。

 

知多啲:10.14世界安寧療護日 從關懷身邊人開始

「世界安寧療護日」是由世界安寧療護緩和醫療聯盟(The Worldwide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lliance)倡導,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的紀念日;今年定於10月14日,主題為「齊創關懷友善社區,共建安寧療護服務」( Compassionate Communities: Together for Palliative Care)。

政府、醫療團隊及相關團體可從關懷友善社區概念出發,重新定位安寧照顧,透過社區協作,鼓勵民眾、病人及家屬談論生命、疾病、悲傷、死亡等話題;為生命結局做好預設照顧計劃,也為安寧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更多關注;關懷社區是人人都要追求、都可以實踐的文化。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行動貼士:

•靜下來想想自己對生死的看法,寫下自己的預設照顧計劃

•與你在乎的人(父母/朋友)聯繫,關心他的近况,送上問候與祝福

•留意社區安寧照顧中,病人和家屬的需要,並計劃行動協助,例如捐款或參與義工服務

有興趣了解更多有關安寧服務義工的資訊,可瀏覽賽馬會安寧頌網頁:foss.hku.hk/jcecc/zh

文:馮廣榮(賽馬會安寧頌講師)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www.afterroberto.com/%e7%b4%93%e7%b7%a9%e6%b2%bb%e7%99%82-%e6%8f%92%e9%bc%bb%e8%83%83%e7%ae%a1%e6%88%96%e8%88%92%e9%81%a9%e9%a4%b5%e9%a3%9f-%e9%9d%a2%e5%b0%8d%e5%90%9e%e5%9a%a5%e9%9a%9c%e7%a4%99%e6%80%8e%e8%be%a6/ Tue, 05 Sep 2023 07:55: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578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鼻胃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會舒適嗎?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也有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的風險……對晚期或有吞嚥障礙的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有十多廿項的應用及守則,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嚴重脫水 舒適餵食抑或插鼻胃管?

聽到飢餓和脫水,一般都覺得很淒慘。但臨終者的飢餓和脫水,狀况不盡相同;由於身體機能逐漸關閉,他們不會餓,也不會渴。電解質失調後,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狀態,病人會昏睡,最終會在睡夢中安詳辭世。所以,一般不會有太大痛楚。

「梁醫生,可不可以來我家看看媽媽啊?她已4日沒進食,現在迷迷糊糊,叫也沒反應,好擔心她會餓死,你可不可以盡快來看看怎樣救活她?」

來電約診是病人的女兒,病人是80多歲老太太。接過電話後,我當天前往探望。病人在迷糊狀態,相信沒有正常進食已一段時間。由於老太太意識不清,而且嚴重脫水,我告訴家人:她屬危急情况,如果不送院治理,恐怕性命難保。

「不可以,醫生」,女兒立即回應。「媽媽不肯入醫院。上次出院後,她已講過數百次『怎樣也不再入醫院!即使死,也要在家中』。我們捨不得媽媽,你可否在家中救活她?」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喜歡吃才吃——晚期病人不願進食,又拒絕插管餵食,可以嘗試「舒適餵食」,即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喜歡吃就吃。(Toa55@iStockphoto/ 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持續斷食或致死亡  維持生命須介入性治療:吊鹽水、插鼻胃管

危殆病人可否完全救治,無人有百分百把握。但從醫療設備角度來看,醫院必然較齊全。在家治療,資源有限,只能盡力而為。「首先,要抽血去化驗檢查;其次,要立即為病人補充水分,現階段吊鹽水是必須;再其次,應盡快落實到家專業護理服務,無論對病人或對照顧者而言,有專業護士上門協助護理都很重要。」

血液檢查報告證實老太太嚴重脫水,我們立即安排在家輸液。在輸液及藥物治療下,不到兩周情况已大為改善,人完全清醒過來,而且精神尚可。家人雖未至於放下心頭大石,但也大大鬆一口氣了。老太太甚至可以從睡房步行到大廳,當她見到我,還有精神與我聊天。她說:「我一生人,最鍾意就是去非洲大草原睇動物。單是肯尼亞,我已經去過十幾次。每次體會都唔同,獅子、大象、長頸鹿、河馬、白犀牛、羚羊、斑馬、角馬……成群成群,數之不盡。見到動物在真實生態裏,我就會感到興奮滿足。每次歸來,我都會心癢癢,總是念念不忘。」

說起非洲大草原,我也是一名粉絲;雖然不如老太太般的鐵粉,但我亦早已「入坑」,手機內珍藏不少在非洲大草原拍攝的照片。我的珍藏除了動物,最主要是雀鳥。難得有「知音」,我立即拿出手機與老太太分享。手機畫面雖小,但我們看得不亦樂乎。老太太一邊品嘗陳年普洱,一邊耐心地逐張從攝影角度、光暗、背景來品評。她說最了得的是雀鳥的飛躍神態,最後更誇我為「打雀高手」,我感到飄飄然,被老太太逗樂了。

看來老太太已跨過這關口,如果能夠繼續正常進食,應該可以慢慢好起來。於是,在臨離開前,我勸道:「你一定要叻叻啊!繼續多吃、多喝。吸收足夠營養後,身體自然就會好。」老太太的女兒亦隨即說:「媽,你一定要聽醫生話,食多點,飲多點。身體好了,我們再去肯尼亞Masai Mara。現在就訂10月酒店和機票,好嗎?」

老太太點頭說好,我亦安心離開。怎知過了不到10天,老太太的女兒又再來電,焦急道:「醫生,阿媽又再拒絕進食!一啖營養奶都吐出來;就算灌入口,她轉頭就嘔出來。怎樣辦?我怕她會餓死。」

斷食,眾所皆知對身體極具影響;持續斷食更會直接導致死亡。神經性厭食症患者會拒絕進食。因此,若要救治病人,讓生命得以維持,必須用介入性治療,如吊鹽水、插鼻胃管,甚至開胃造口餵飼等。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延長痛苦——吊鹽水、插鼻胃喉等,雖說或可延長臨終長者的壽命,但或許對他們來說,亦等於延長痛苦。(alaskla@iStockphoto)

80多歲老太太意願:堅持不入院不吊鹽水不插喉

不過,今次到家診治與上次不同,上次老太太在昏睡狀態,今次她完全清醒。上次治療,她不能表達意見;今次我們要徵得她的同意,才可施予治療。怎知一問之下,她堅決地表示:不入醫院、不插喉、不吊鹽水、不吃藥、不接受任何形式治療。她態度認真和決絕,更要我們承諾一定要尊重她的意願,囑咐說:「千萬別在我昏迷後,忘記答應過的承諾。」

既然如此,可以做的確實不多。我唯有向她勸食,拿了一杯普洱茶及一小塊蛋糕,邀請她與我一起吃。老太太算是給足我面子,呷了一口普洱茶,再咬了一小口蛋糕。但她只是含在嘴裏,沒有吞下;過了約10分鐘,她將嘴裏的東西全部吐出。大家都拿她沒辦法!

吞嚥障礙病人可考慮舒適餵食 不強迫進食、與喜歡的人一起吃

我唯有對她的女兒講解「舒適餵食」(comfort feeding)的應用及守則。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最常見解決方案就是插管餵食。但長期插入管道灌食,病人又怎會舒適呢!於是,他們會反抗拔除,醫護唯有進一步約束,病人被綁手甚至綁腳。而插鼻胃管除了引致極度不適之外,其實也有風險,不慎灌食可導致死亡。所以,對吞嚥障礙病人來說,可以考慮另外一個替代方案,就是舒適餵食。這方案守則有十多廿項,但重點是:不強求,順着病人清醒時間及意願,吃得多少就多少。讓病人喜歡就吃、隨時吃、吃喜歡的、與喜歡的人一齊吃。

家人及照顧者 尊重及盡心盡力就好

「作為照顧者,我們盡力盡心就好。」我對老太太的家人說。5天後,我再探望老太太,身體更虛弱,但意識仍然清醒。女兒說:「母親大部分時間都是躺牀,只是偶爾坐起來。我們已出盡方法勸吃,她就是不肯。孫仔孫女也回來,輪替陪她勸她,但都無效。前兩天連媽媽的老朋友也來了,陪媽媽說了大半天話,勸她吃東西,勸她長氣力,勸她開心活下去。可是媽媽卻答:她活夠了,不想再活。她想自然死,她是清醒、無悔。她更交帶:死後要火化;部分骨灰最好能撒在肯尼亞Masai草原上。如果一切如願,她就心意滿足了。」

聽到這裏我也無奈,病人既然清楚表達了意願,家人及照顧者只能尊重,任何強迫介入醫療及救治都違反病人意願。這時病人女兒說:「醫生,我們現在已接受。媽媽不再吃,我們不會再迫她。但是我們最怕她辛苦,不捨得她捱餓而死,可否幫忙使她不這麼辛苦呢?」


相關閲讀:抗癌路上 了解紓緩治療的4個問題


末期患者多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 送院插喉或致腹脹嘔吐

末期患者大都喪失進食意欲及能力。如家屬不忍,堅持要將病人送院插喉,養料或許可以灌進食道,但消化吸收功能大多已衰退,造成腹脹嘔吐,只會帶來更大痛苦。因此,在晚期照顧及紓緩治療的大原則下,我們不會強迫臨終病人進食。無效的醫療只會延長死亡過程,徒添痛苦。

3天後,老太太如願地,在家裏、在至愛陪伴下、在睡夢中離世了。

再過兩個多星期,我手機收到短訊:「謝謝你,梁醫生。媽媽今天啟程了。」內附兩張照片,一張是一副印上Masai Safari黃色吉普車的棺木,車身印有不同動物的剪影,有樹有草。另一張是吉普車的車頭,左邊放了一張老太太的照片,笑容燦爛,右邊印了一個藍綠色地球儀,中間寫着「*CHAMPION*」、「The Ultimate Safari」;上面放了一大束色彩繽紛的鮮花,真是醒目得出奇,精彩活現。

伯母,一路好走。

文:梁萬福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4%a7%e8%85%b8%e7%99%8c%e3%80%91%e4%b8%ad%e6%99%9a%e6%9c%9f%e5%a4%a7%e8%85%b8%e7%99%8c%e6%b2%bb%e7%99%82%e7%9f%a5%e5%a4%9a%e5%95%b2-%e8%a1%93%e5%be%8c%e7%b8%ae%e7%9f%ad%e5%8c%96%e7%99%82/ Mon, 22 Nov 2021 07:50: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166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大腸癌——2019年大腸癌新症5556宗,死亡個案2174宗;新症數字過去10年整體呈上升趨勢。(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術後縮短化療 手腳麻痹機率下降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激活抗癌機能 副作用較少

如發現腫瘤時已達第四期,會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MSI是其中一個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致基因損傷。正常情况下,身體會修復這些錯誤,但當修復系統未能糾正錯誤時,會導致基因微衛星序列改變,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增加患癌風險。

免疫治療原理跟化療截然不同,是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消滅癌細胞;最常用的免疫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全面驗基因 配對標靶藥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基因測試——病人可考慮作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適合標靶藥。(utah778@iStockphoto)

傳統上,絕大部分晚期腸癌患者也會檢查RAS基因,以確定是否適合採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的標靶藥,但近年研究進一步顯示,不少基因變異如NTRK、HER2、BRAF等,也有相對應標靶藥可供採用;因此,病人可考慮接受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合適標靶藥。

除此以外,以往病人在第一、二線化療藥失效後,藥物選擇不多,但近年相繼推出了新的化療藥物;整體而言,傳統化療失效的病人,近年有更多治療選擇,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大腸癌新症個案,由2009年4335宗增至2019年5556宗,10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情况令人憂慮。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或以上,其間正常細胞會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其外觀亦會由正常黏膜變化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為腸癌。因此,大腸癌可以預防。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篩查預防——「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設計圖片,Satjawat Boontanataweepol@iStockphoto)

驗大便 照腸鏡

現時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提供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有無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輸卵管癌】40歲以上女士注意:小心陰道排液、不正常出血、腹痛等徵狀 隨時影響卵巢、子宮等器官 //www.afterroberto.com/%e8%bc%b8%e5%8d%b5%e7%ae%a1%e7%99%8c-40%e6%ad%b2%e4%bb%a5%e4%b8%8a%e5%a5%b3%e5%a3%ab%e6%b3%a8%e6%84%8f-%e5%b0%8f%e5%bf%83%e9%99%b0%e9%81%93%e6%8e%92%e6%b6%b2-%e4%b8%8d%e6%ad%a3%e5%b8%b8%e5%87%ba/ Thu, 22 Apr 2021 05:52: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194 婦科癌症當中,較常聽見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卻很少聽過輸卵管癌。其實輸卵管癌佔所有婦科癌症大約百分之五,患者大多為40至60歲女士。輸卵管負責運送卵子到子宮,是女士生殖器官重要的一部分,一旦患癌會如何影響患者?

 

相關文章:【卵巢癌及腹膜癌】卵巢癌擴散 轉移致腹膜癌 治療見新機 減復發機會

 

輸卵管癌多歸類卵巢癌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醫生表示,由於以往輸卵管癌大多歸類於卵巢癌,因此大眾較少聽到輸卵管癌這個癌症。他解釋,輸卵管是子宮上方左右兩邊伸出的部分,當卵子由卵巢排出時,必須經輸卵管才能進入子宮。如果卵子與精子在輸卵管結合,形成受精卵,也需要經輸卵管進入子宮再着床並成孕。

 

常見於40至60歲女士

輸卵管癌佔所有婦科癌症大約百分之五,患者大多為40至60歲女士,目前成因未明。譚醫生指出,輸卵管癌主要是原發性,原發性輸卵管癌的癌細胞發生於輸卵管;繼而影響卵巢、子宮以及其他器官。

 

相關文章:【婦科疾病系列】近距離放射治療 貼身追擊子宮頸癌

 

早期病徵不明顯 陰道不正常出血、下腹痛 發現腫塊時已屬後期

早期輸卵管癌很多時都沒有明顯病徵,所以較難發現。常見病徵包括陰道滲出分泌物,但由於發病初期陰道排液並不明顯、時有時無,令患者很容易忽略。其他常見徵狀包括下腹疼痛、陰道不正常出血、盆腔腫塊等,但早期輸卵管癌目測不會見到任何腹脹,直至腫塊形成後,情况已較難控制。

如病人陰道出現反覆及不正常的出血,醫生會先利用宮腔鏡檢查子宮內膜,並檢查陰道、宮頸及宮腔等,以排除這些位置出現問題。若懷疑是輸卵管癌,須配合其他檢查,例如電腦掃描、超聲波檢查等,協助醫生診斷。

【輸卵管癌】40歲以上女士注意:小心陰道排液、不正常出血、腹痛等徵狀 隨時影響卵巢、子宮等器官
輸卵管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所如發病初期陰道排液時有時無,令患者很容易忽略。其他常見徵狀還有下腹疼痛、陰道不正常出血、盆腔腫塊等。

 

手術配合化療

治療方面,輸卵管癌的治療方向與治療卵巢癌及腹膜癌一樣,主要以手術為主,並配合化療。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况規劃治療方案,如腫瘤已經擴散且範圍廣泛,先安排病人進行化療,把腫瘤縮細,再進行手術切除,手術後再進行化療。另外一些晚期病人在適當情况下亦可以考慮使用標靶藥,有助改善存活率。

]]>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www.afterroberto.com/%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f%bd%9c%e5%90%8c%e7%90%86%e5%bf%83-%e5%a5%bd%e6%8a%80%e5%b7%a7-%e9%a4%b5%e9%95%b7%e8%80%85%e9%a3%9f%e5%be%97%e6%a8%82/ Mon, 16 Nov 2020 04:59: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07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身體變差,口腔肌肉減弱,吞嚥漸漸出現困難。照顧者往往不知如何打算,擔心轉食糊仔營養不足,加凝固粉又影響食物賣相,是否要插鼻胃喉,哪一個是最佳選擇?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重拾滋味——民以食為天,美食帶來快樂及動力。照顧者若了解患者喜好,預備他們喜愛的食物,能為他們的晚期生活帶來色彩。(hisa nishiya@iStockphoto)

「上星期餵媽媽時,她把食物吃進口裏,見到她盡力慢慢吞嚥;但最終只是含在嘴裏,無法吞下,最後吐了出來。」黃婆婆的女兒吳小姐說,年逾90歲的媽媽患有腦退化,加上晚期腸癌擴散至腦部,近年出現吞嚥困難

媽媽由自己吃得很好,變成現時一日4餐全是糊餐,每餐需要餵食至少1小時。女兒心裏百感交集,「有時你以為她吞了食物,卻原來一直含在口中,感覺失望又擔心,失望自己沒有令媽媽成功進食,擔心她沒有吃到東西,沒有足夠營養」。

很多照顧者跟吳小姐一樣,經歷親人因晚期病患引致吞嚥能力逐漸衰退,難免有很多擔憂,最怕是家人因食量低而不夠營養;照顧者甚至自責照顧不力,再加上長時間照顧患者,容易情緒低落,影響身心靈健康。

 

餵食若遇到困難,照顧者可參考下列貼士:

  • 了解進食困難背後原因

「當餵媽媽時,她的舌頭會頂出大部分食物;雖然她聽到指令,有時卻會做出相反動作,例如請她張開口,她會緊緊閉合嘴唇。」

「我們理解她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無法控制舌頭及嘴唇。媽媽其實想跟從指令,只是現實做不到。」

並非每個照顧者都理解患者未能配合的原因,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否則容易誤以為患者「不聽話」、「跟我作對」和「不想食」等,產生憤怒與失望等情緒,甚至責罵患者、強行餵食而引致雙方受傷。對於照顧者的想法、情緒及行為,患者亦會感到自責、難過及無力。如果照顧者願意理解患者背後原因,多一份包容及忍耐;或會發現,患者已很努力進食,他們與照顧者都一同在努力。

  • 進食軟餐 減省準備工夫

吳小姐經社工介紹,嘗試讓媽媽進食聖雅各福群會「盛饌」軟餐;過了一段時間,黃婆婆食量和吞嚥情况慢慢改善。軟餐由營養師及廚師研製,把營養濃縮在軟餐中,有不同款式及食物素材;照顧者減省買餸及煮飯的工夫,可爭取更多時間照顧患者,也騰出空間讓自己休息。

  • 選食物投其所好 偶爾嘗新

吳小姐知道母親最喜愛食蝦蟹,所以有時會買蝦餃和燒賣等點心,混合魚湯攪成糊狀給媽媽享用;又把香蕉、牛油果或提子加入營養奶做下午茶。所謂「民以食為天」,即使在患病時,美食也會帶來快樂及動力。照顧者若了解患者喜好,預備他們喜愛的食物;間中讓他們嘗試新口味,也能為患者晚期生活帶來色彩。

  • 坐得直 指示慢而清晰

餵食時,需要確定患者姿勢正確及舒適,身體坐直別東歪西倒;選擇適合餵食工具,如細匙羹或針筒(註:針筒要經言語治療評估後才可選用)。照顧咀嚼能力較好的患者餵食時,每一個動作都要給予清晰提示,而且語速要慢;要時刻觀察患者表情及喉嚨的聲音,如有咳嗽、濁喉和多痰,便必須暫停餵食。簡單的按摩可協助患者放鬆,如輕掃下巴和面頰等。別忘記定期請醫生、言語治療師及營養師評估患者的吞嚥能力,以調節進食方式、凝固粉劑量、餐膳質地及營養素。最後,口腔清潔也十分重要,餐前餐後可以用溫水或鹽水洗口棒洗口,讓患者口腔舒適及衛生。

  • 用鼻胃喉須考慮患者意願

若患者因吞嚥困難而長期無法進食,照顧者需要考慮患者是否要用鼻胃管餵食,讓病人維持適當營養。抉擇時,照顧者可以先了解患者意願,如患者未能表達自己,可嘗試根據患者以往的傾向作估計,亦可與家人分享自己想法。此外,向醫生查詢患者身體狀况,了解使用或不使用鼻胃喉的影響及建議。

面對照顧決定,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重要是作出一個最能配合患者身體情况及生活質素的決定。若能患者在清醒時,已商討及計劃好晚期照顧,照顧者可更容易作決定。

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不同困難與挑戰,吳小姐卻說:「我很感恩媽媽付出了很大努力活到今天!」希望大家不忘身邊患者正在與你一同為生命努力。

 

專家札記:貼心軟餐 別致造型開胃口

吞嚥困難|同理心 好技巧 餵長者食得樂
精緻軟餐——營養濃縮的精緻軟餐,為有吞嚥或咀嚼困難人士帶來嶄新、色香味營俱全和有尊嚴的用餐體驗。(作者提供)

晚期病人的吞嚥能力會漸漸減弱,慢慢由一般餐膳變成只能進食糊餐。然而,傳統糊餐賣相欠佳,加上攪拌過程費時;製作時需要加入額外水分,令分量變多,患者往往無法吃完,引致體重急劇下降、營養不良等健康問題;更造成心理壓力,身體不適或外表憔悴令患者不願意維持正常社交。照顧者亦成為無助、無奈的一群,不單要打點患者各樣護理需要,還要面對飲食照顧上的重重障礙,壓力百上加斤。

近年,一些精緻軟餐應運而生。當中聖雅各福群會營養師及廚師團隊研發出有形狀、營養濃縮的軟餐,首先應用於院舍,進一步帶到社區,於2017年推出家居版軟餐「盛饌」,為在社區生活、有吞嚥或咀嚼困難人士帶來色香味營俱全和有尊嚴的用餐體驗。

患者每餐只需進食約200克、體積小巧的軟餐蔬菜和肉類各一份,搭配粥或糊飯,便能滿足營養需要。軟滑質感易於進食和吞嚥;加上適度調味和別致造型,提升患者食慾,紓緩照顧者壓力。

 

特製月餅、鮑魚添喜慶

此外,一些傳統節日食品如月餅和糉子,由於質感黏性較重,增加患者鯁塞風險。而多款經特別調製的節日食品相繼推出,例如暖心月餅、番薯豬肉糉和軟滑鮑魚等,緊貼患者需要,為患者在佳節增添喜悅。

一頓色香味營俱全的餐膳不是必然,對於有吞嚥或咀嚼障礙的晚期病人而言,更曾是一個奢望。盛饌團隊透過精緻軟餐,為患者帶來身心的舒適和滿足;也盼望各界共同關注晚期病人及照顧者的需要,推動軟餐的發展。

盛饌網頁:gracefulmeal.sjs.org.hk

文:李佩怡(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安寧頌「安‧好」居家寧養服務照顧經理)
文:關建慧(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照顧晚期病人飲食 切忌將坊間食療當「藥」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6%99%9a%e6%9c%9f%e7%97%85%e4%ba%ba%e9%a3%b2%e9%a3%9f-%e5%88%87%e5%bf%8c%e5%b0%87%e5%9d%8a%e9%96%93%e9%a3%9f%e7%99%82%e7%95%b6%e8%97%a5/ Mon, 12 Oct 2020 17:19: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636 【明報專訊】60歲的瓊姐半年前確診晚期胰臟癌,和她自小相依為命的家姐相信食療和戒口能令妹妹康復,堅持要妹妹每一餐吃上一大碗蘑菇。醫生曾多次向家姐解釋,妹妹病情不能夠靠「食療」逆轉,妹夫亦告知瓊姐吃下一大碗蘑菇後,會胃痛得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照顧晚期病人飲食 切忌將坊間食療當「藥」
影響胃口——晚期病人胃口欠佳,可能跟過多飲食禁忌有關。(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Toa55、RistoArnaudov@iStockphoto)

但家姐未有理會,對她而言,這是為了對抗妹妹即將到來的死亡,任誰也不能夠阻止她。

「吃飯了。」聽到家姐輕聲叫喚,瓊姐緩緩步出睡房,走到飯桌,家姐端出餸菜,如她所料,除了豆腐魚湯、清菜之外,還有一大碗煠蘑菇。「又是菇嗎?」瓊姐按捺不住心中的煩厭,低聲念了一句。家姐把整碗蘑菇放到她面前,說:「這是藥,吃完便會好。」雖然知道這不是事實,但瓊姐沒有反駁,默默把「藥」吃掉。

 

堅信蘑菇是「藥」 強迫病妹戒牛

最近,瓊姐因疼痛加劇入院。一到探病時間,家姐送來飯餸,當然少不了煠蘑菇。眼見瓊姐不情願也慢慢吃下,醫生跟她再談一談面前這碗「藥」:「你家姐不明白,你不試着再勸一勸她嗎?」瓊姐放下筷子,說出心中糾結:「要說的都說過,大家都累了,我不想因而爭執。從小到大,她都是非常有主見的人。她喜歡這樣做,便隨她吧。畢竟我要先走,能夠吃她的飯餸時間都不多了。」

「就是說,你願意放棄自己喜好,甚至生活質素,而令她開心嗎?」聽到醫生追問,瓊姐濕了眼框,哽咽着回應:「但我的喜好對她來說是『毒』,不是『藥』呀!醫生,如果我能夠吃我喜歡吃的食物,你說有多好?」

原來,瓊姐不但聽家姐的話把蘑菇吃下,亦聽她的話戒了喜歡的牛肉。由確診開始,她都沒有再吃過了,因為家姐說牛肉「很毒」。一邊吃下令自己不適的食物,一邊戒掉自己喜愛的味道,瓊姐飲食方面正承受極大痛苦。這些痛苦,其實家姐一直都看在眼內,曾想過任妹妹吃想吃的;但想到妹妹與病患搏鬥多時,不甘心在這個時候放棄,作為家姐,只能靠一手好廚藝,煮一些健康食物來照顧她、支持她。即使妹妹辛苦,自己心痛,都要堅持下去,因為她未捨得妹妹離自己而去。而瓊姐也許察覺到這一點,既然身體不能夠好轉過來,唯有以「食」去報答家姐的照顧。

照顧晚期病人飲食 切忌將坊間食療當「藥」
以食傳情——「食」除了是權利,亦是樂趣,應讓病人及家屬以「食」共度最後時刻,留下溫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

 

食到胃痛無怨 只為報答家姐

幾天後,瓊姐情况轉差,醫生預計她剩下時間不多了。聽到這消息,家姐非常失望,亦很徬徨:「我盡了力,幫她預備食物、祈福,又定時去佛堂,自己亦轉吃素,希望她會好起來。」她的失落和對妹妹的不捨,一下子揪住醫生的心,醫生感覺到這是他要把握溝通的時機。

醫生先為這位家姐的努力給予肯定:「你愛惜妹妹的心,醫生、護士、社工等所有人都見證你為妹妹做的一切。」之後,引導她想一下自己用的方法是否有效:「不過,妹妹的生命正在倒數,此時此刻,你認為『食療』有用嗎?」家姐搖搖頭,其實她早知道自己的方法不能夠挽救妹妹生命。她在這一刻終於要承認,她將要和妹妹分別。醫生再慢慢引導她去回想妹妹吃蘑菇的情况。「她吃得很痛苦,我知道的。我也知道她胃痛得很厲害,但我以為這是為她好。」醫生趁機分享病人意願:「上一次,瓊姐說她很喜歡吃牛肉,特別是你煮的黑椒牛仔骨,但她希望得到你批准。你想,她可以吃嗎?」家姐心想這或許是妹妹最後一次要求,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打開盒蓋,黑椒香味撲鼻飄來,瓊姐很感動,雖然胃口不好,也把一小塊牛肉放入口中細味品嘗,她很久沒有吃到這味道了。她還把筷子遞給家姐:「家姐,你陪我吃吧。」姐妹談起牛仔骨的故事,「你知道嗎?有一年你生日,我試過學你的方法煮,但都不一樣……」

 

菜式按意願 共膳編織最後回憶

當家姐不再以「食」去抵抗妹妹即將到來的死亡,她便能夠拿起筷子,享受與妹妹共膳的時刻。她的廚藝、心機,雖然不能夠延長妹妹的生命,但同樣的廚藝、心機,卻能夠再次編織姐妹之間的回憶,而這一切將在妹妹離去後,繼續溫暖家姐的心。

文:劉芷詠(賽馬會安寧頌訓練主任)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家札記:晚期病人無謂戒口 剝奪自主徒添痛苦

華人社會,常有戒口及食療的觀念,在照顧晚期病人的過程中十分常見。有病人及家屬認為,病人需要吃得清淡,不能夠吃油膩、煎炸食物;又或者認為某些食物,例如雞、牛奶、海鮮等,會加劇病情惡化而戒口。就算病人喜愛當中某種食物,為了身體好,也只可以忍耐。這些飲食禁忌,普遍受到家庭和社會文化影響,亦可能來自坊間錯誤資訊。

照顧晚期病人飲食 切忌將坊間食療當「藥」
亂戒無用——除了醫生特定指示之外, 病人沒有需要戒口。(資料圖片)

事實上,除了醫生特定指示之外,戒口並無需要。晚期病人因為身體機能衰退和營養需要減少,導致食量下降;而不適徵狀如疼痛、惡心、口乾等,會進一步減低食慾。這情况下,過多飲食禁忌只會令病人進食得更差。心理方面,戒口會為病人帶來壓力及痛苦,不僅失去食的樂趣,也被剝奪食的自主權。要避免以上情况發生,照顧晚期病人及家屬的專業同工,可從以下方向預防及介入:

 

無胃口」實情是厭倦食療?

若病人胃口欠佳,可以檢視會否跟過多飲食禁忌有關。臨牀上,病人家屬按食療烹煮病人不想吃的食物,沒有提供病人喜愛的食物;而病人不想家屬傷心,不願意透露實情,只以「無胃口」作藉口,家屬誤以為病人身體變差,繼續以「食療」改善病人情况。這個惡性循環,全因「食療」而起。只要對病人「無胃口」的情况多一分敏感度,就能夠察覺箇中端倪。

另一方面,如果病人胃口欠佳與某些長期病患(如糖尿病腎功能衰竭)的戒口有關,可鼓勵病人向醫生反映,看能否在晚期照顧中按情况放寬飲食限制,或以輔助藥物幫助病人控制放寬飲食後身體的轉變。

 

引導家屬反思「食」的權利

踏入生命最後階段,病人意願要得到尊重,人生才能夠圓滿。這「自主原則」不單應用在照顧決定上,正所謂民以食為天,「自主權」在飲食上都同樣重要。不過,有家屬低估病人「食」的權利,以為要盡照顧病人的責任,要讓病人「吃應該吃的」或「吃對身體好的」,希望延長病人壽命。病人對「食」的意願被視為次要,甚至不重要。

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可在合適時候與家屬對話,引導對方評估並衡量這照顧方法的利弊。適當介入能夠令家人反思,是否將病人利益及意願放在第一位,或是只滿足自己「盡責」的個人需要。有時候,家屬對病人的愛或責任,若變成執著,反而會令病人受苦。透過輔導,可讓家屬放下執著,轉換另一種愛的方式,以病人意願及生活品質為依歸。

 

透過分享食物喜好回顧人生

「食」除了是權利,亦是樂趣。在晚期病人身上,這份樂趣會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有些病人享受食物味道,有些重視與家人進食時刻,有些則以食物去懷念與家人的生活點滴。無論是哪一種,都會給病人帶來獨有意義。鼓勵病人透過分享對食物的喜愛及回憶去回顧人生;就算病人不能夠再進食,亦能夠以這個方式再次享受食物的樂趣。

最後,亦可以利用食物架起病人與家人的溝通橋樑,讓病人分享自己獨有的食譜,甚至示範煮食方法等,藉此向家人傳承自己的生活智慧。這個方法讓病人及家屬以「食」共度最後時刻,亦為家人留下一份溫暖的禮物。

文:陳煒嬋(基督教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紓緩醫學專科醫生)

]]>
安寧頌:晚期病人厭食勿勉強 迎合喜好以食傳情 //www.afterroberto.com/%e5%ae%89%e5%af%a7%e9%a0%8c-%e6%99%9a%e6%9c%9f%e7%97%85%e4%ba%ba%e5%8e%ad%e9%a3%9f%e5%8b%bf%e5%8b%89%e5%bc%b7-%e8%bf%8e%e5%90%88%e5%96%9c%e5%a5%bd%e4%bb%a5%e9%a3%9f%e5%82%b3%e6%83%85/ Mon, 07 Sep 2020 03:13: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142
安寧頌:晚期病人厭食勿勉強 迎合喜好以食傳情
少食多餐——晚期病人因為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食慾,醫生會建議病人吃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kazoka30@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晚期病人因身體不適及情緒影響而食慾不振。針對他們厭食徵狀的管理,包括以下幾方面:

1. 營養諮詢

第一步是與晚期病人及家人溝通。從食物種類入手,防止病人出現營養不良。為了讓病人在日常飲食上吸收足夠營養,醫生通常建議病人進食高蛋白質、高熱量及容易消化的食物,亦宜少食多餐。如經諮詢後,病人吸收的營養仍未能達標,會建議服用營養補充劑,例如營養奶、營養飲品、蛋白粉等。

值得注意是,坊間經常流傳透過戒口、斷食或一些極端飲食方式去「餓死腫瘤」,這些方法未經研究證實,不但沒有科學根據,更會導致營養不良,恐怕得不償失。

相關文章:對不起,我吞不下你的愛 晚期病人食慾降 家人關懷添壓力

 

2. 治療可逆轉因素

造成「無胃口」成因很多,某些成因在適當治療後可以逆轉,包括:

腸胃不適:病人可能因惡心想吐、胃脹、消化不良、便秘等,令胃口減少。這些徵狀或與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例如因為吃了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胃脹、消化不良,亦可能因為行動不便、活動量減少而造成便秘。

口腔問題:受到疾病或治療副作用影響,病人出現口腔潰瘍或發炎等,令進食時痛楚。病人亦有可能因為舌頭出現厚厚脷苔,影響對食物味道的覺知,食而無味,因而降低食慾。

其他身體及情緒問題:疼痛、疲倦等徵狀都會影響胃口。另外,情緒不安、焦慮、憤怒、憂鬱等,都會令病人將進食放在次要位置。嚴重的話,病人甚至會因情緒問題而出現厭食徵狀。

若能及早識別及妥善處理上述問題,可有效提升病人的進食意欲。

 

3. 了解癌症惡病質 提升生活樂趣

隨病情惡化,病人食慾不振的情况愈來愈明顯。癌症厭食症惡病質(cancer anorexia cachexia)是其中一個導致病人食慾不振的情况,此時身體進入分解代謝(catabolism)階段,無法單純通過補充營養來逆轉,病人體重漸減、肌肉和脂肪流失、胃口變差及厭食情况只會逐漸加劇。

除了晚期癌症,受惡病質影響的晚期疾病還包括慢阻肺病、腎衰竭心臟衰竭等。由於病人的活動能力會同時下降,他們需要消耗的能量都會比正常人低。病人毋須太多能量,只需足夠能量去維持心跳、呼吸等身體機能運作便可。

除非病人食道或腸道有阻塞,歐洲臨牀營養與代謝學會及美國臨牀腫瘤學會都不支持使用鼻胃管或以靜脈注射方式提供營養。這些營養補充方法不但沒有預期效果,靜脈注射方式更增加感染或併發症風險。

在教育病人及家人有關癌症惡病質資訊時,醫生會同時與家人重新釐定照顧目標,讓家人明白自己的責任不是增加病人食量、體重,而是要提供病人喜歡的食物,令病人感受到樂趣,提升生活質素。當目標變得清晰後,病人和家人為「食」而感到的壓力及困擾也會減少。

 

周旋於食與不食 影響關係

病人和家人往往對「無胃口」有很多誤解,例如以為「無胃口」純粹是病人主觀感覺,只要鼓勵病人進食,他便能夠多吃一點,完全忽略導致食慾不振的生理或心理因素。有時候,病人和家人甚至會周旋於進食與否,影響雙方關係,又犧牲了病人生活質素。

事實上,若病人持續出現「無胃口」,最理想做法是盡早告知醫生,了解原因,再由醫生對症下藥及作出有效管理。若病人情况可以逆轉,可及早介入;若情况不可逆轉,亦要對病人多一份理解及體諒,而非強迫他們進食。另外,病人及家人切勿過分將「無胃口」視作正常,或只單單留意治療進度及其他身體徵狀,而錯過可以改善病人生活質素的機會。

無論醫護人員或病人家屬,都應該改變思考角度,將重心放到病人生活質素方面。比起增加食量,尊重病人喜好反而顯得更加重要;與其強迫病人進食,不如把時間心機花在食物的選擇上;可減少衝突,也可增進溝通,以「食」傳情。

文:陳煒嬋(基督教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紓緩醫學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