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按摩”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2 Nov 2024 10:02: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按摩”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8%8d%e8%89%af%e9%a3%b2%e9%a3%9f%e7%94%9f%e6%b4%bb%e7%bf%92%e6%85%a3-%e5%a2%9e%e6%82%a3%e7%99%8c%e7%97%87%e9%a2%a8%e9%9a%aa/ Tue, 12 Nov 2024 10:02: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78 【明報專訊】癌症是一個長期累積過程,有研究證明癌症與飲食有確切關聯,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增加患癌風險,不可忽視!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有研究顯示,久坐懶做運動,或增加患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搣甩7個飲食及生活壞習慣 降患癌風險

1.常吃加工食品 致肥胖不利健康

有些人因不喜歡烹飪或出於便利考慮,經常購買即食加工食品,例如腸仔、漢堡、即食麵等。然而,這些高熱量、低營養的加工食品不僅導致肥胖,也增加患癌風險。加工肉製品通常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不利健康。

建議:減少外食或吃加工食物的頻率。自己煮飯相對健康。注意每餐食物搭配,蔬菜、全穀物、豆類、水果、堅果等佔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留給動物蛋白和乳製品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pexels。經常進食加工食品增肥胖及患癌風險。)

2.久坐懶動 增大腸癌、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表明,久坐不僅增加患大腸癌風險,也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風險有關。此外,久坐還可能導致肌肉骨骼問題,如頸椎病和腰椎病,並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增加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建議:每1小時起身活動,伸腿、屈曲或升起足踝,或簡單按摩膝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30至40分鐘中強度運動,幫助控脂減肥

3.不吃早餐 或致甲狀腺等內分泌系統失調

早餐非常重要。很多人為了多睡片刻,常常忽略早餐。不吃早餐可導致身體血糖供應不足,出現頭暈、乏力甚至昏厥等徵狀;更甚者可能導致甲狀腺等內分泌系統失調、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便秘、胃炎、膽結石等多種疾病風險。

建議:每天按時吃早餐,一份理想早餐應包含以下3類食物:澱粉類主食、雞蛋牛奶等優質蛋白、1至2種新鮮蔬果

4.懶做體檢 易忽視癌症徵兆

許多癌症若在早期發現,有較大治癒率。然而,很多人對體檢和篩查缺乏積極,甚至忽視身體上的癌症徵兆,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建議:增強定期體檢的意識,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相關疾病的高危群,更要注重癌症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治、早治療

5.翻吃隔夜剩菜 亞硝酸鹽具致癌作用

節儉是美德,但將吃不完飯菜留待翌日翻熱再食,對健康未必理想。食物在室溫下容易滋生細菌,且隔夜菜放久了會產生亞硝酸鹽,會產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當日烹調食物盡可能當日食完。剩餘食物應密封保存,盡快放入雪櫃冷藏。避免將食物反覆加熱,否則可能增加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含量

6.嗜煎炸食物 增患肺癌、乳腺癌風險

煎、炒、炸食物香口冶味,但由此產生的廚房油煙含有致癌物苯並芘,長期暴露會增加患肺癌和乳腺癌風險。此外,油煙亦有誘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

建議:烹調時不要放大量油,注意控制油溫,避免冒出油煙。同時緊記開啟抽油煙機,並遵循「早開晚關」原則,即產生油煙之前就打開抽油煙機,炒完菜後讓抽油煙機運行3至5分鐘;並盡量把廚房窗戶打開,促進空氣流通

7.吃過期壞掉食物 花生等易滋生黃麴毒素增肝癌風險

即使將蔬果腐爛發霉部分切掉食用,但內裏可能已經產生「致癌因子」。花生、粟米等澱粉類食物腐敗後,會滋生黃麴毒素,長期食用增加肝癌罹患風險。蘋果、香蕉等水果腐爛會產生多種黴菌毒素,吃後可能出現惡心、腸胃不適等徵狀。另外,竹木筷子長時間使用後可能會開裂,容易隱藏食物殘渣並導致發霉,亦可能會產生黃麴毒素

建議:花生、豆類等澱粉含量高食物應乾燥密封儲存,一旦發霉,建議丟棄。盡量選擇新鮮水果,優先購買並即時食用,避免食用腐爛水果。竹木筷子使用壽命通常為半年,應定期更換,避免使用發霉物品

文:李慧妍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www.afterroberto.com/%e5%8b%95%e6%9a%88%e7%97%87-%e6%9a%88%e6%b5%aa%e8%87%b4%e9%a0%ad%e6%9a%88%e4%bd%9c%e5%98%94-%e5%b9%b3%e8%a1%a1%e7%b3%bb%e7%b5%b1%e4%bd%9c%e6%80%aa-%e6%ad%a2%e6%9a%88%e9%a3%9f%e6%9a%88%e6%b5%aa/ Fri, 11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02 【明報專訊】「低頭族」無論坐車坐船,眼睛都離不開手機熒幕,結果玩到「暈浪」,又暈又作嘔,難受!熱門手機iPhone最近更新作業系統iOS 18.0,新增「車輛移動提示」功能,聲稱可減輕用家邊坐車邊用手機的不適感。民間還有不少其他秘方:按穴、吃薑糖、服暈浪丸……哪招有效止暈?無論是暈車浪、暈船浪或暈機浪,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指,在醫學上都屬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患者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頭暈、作嘔作悶等不適,主要與平衡系統協調有關……(編按:哪些人較容易會頭暈呢?耳朵發炎、有白內障、雙眼近視卻沒配眼鏡、睡眠不足、血糖低、長者、小朋友?)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gahsoon@iStockphoto)

動暈症是什麼?暈浪頭暈不適 平衡「鐵三角」不協調所致

平衡系統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組成。杜永禧解釋,前庭系統內的半規管充滿淋巴液,負責偵測身體不同方向,作出相應平衡;就像手機內陀螺儀會隨着手機豎直或橫放而改變畫面方向。而眼睛除了看東西,同時會傳送信息至大腦,左右平衡感;就如閉眼單腳企會左搖右擺,較難平衡。至於本體感覺,就是從身體不同肌肉和關節接收信息,分析體感,如判斷地面平坦或傾斜等,從而精準地控制四肢。

「綜合這3個元素,將身體不同地方接收的信息,轉達給大腦分析,從而控制身體平衡。」如果「鐵三角」某項出毛病,大腦預期接收到的信號與感官有矛盾,就會干擾平衡系統。杜永禧舉例,「在車上看手機,眼睛定點在手機上,眼前事物是靜止;但前庭系統或本體感覺卻感受到身體隨車在移動,兩邊產生衝突,大腦不知道該信哪一邊,因而引致暈車浪」,身體連串不適如惡心、頭暈、腸胃不適等,就是大腦分析出錯的結果。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內耳前庭系統是平衡系統一員,裏面的半規管充滿淋巴液,就像手機的陀螺儀,負責偵測身體不同方向,作出相應平衡。(S-S-S@iStockphoto)

耳發炎、長者、小孩易暈浪

何解有些人一上車就暈,有些人全程看書、玩手機也安然無恙?杜指先天與後天因素都有影響,有些人前庭系統天生較弱和敏感,容易頭暈;鐵三角任何一環出現健康問題都會影響平衡系統,如耳朵發炎、前庭系統有障礙,或雙眼近視卻沒有配眼鏡,都會使三者收集到的資訊不一致;而隨年紀增長平衡系統亦會變差,較易暈車,「長者前庭系統開始退化,或有老花、白內障、關節退化等情况,每項都變差一點,信號傳到大腦分析時出現衝突,都會令暈車惡化」。乘車當刻身體狀態也有關係,如睡眠不足、血糖低、焦慮、腸胃不適、懷孕等,鐵三角接收信號能力被削弱,加劇暈浪。另外,小朋友的前庭系統發展未成熟,而且坐車經驗較少,都較易暈車浪,大約到15、16歲,前庭系統發展完成,慢慢沒那麼容易暈車。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杜永禧(受訪者提供)

手機新功能防暈車「騙大腦」  建議多望窗外景物 聽音樂分散注意

iPhone新推出的防暈車功能,針對坐車時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信號不一致而設計。啟動「車輛移動提示」功能後,熒幕兩邊會顯示多粒動態小圓點;當手機偵測車輛加速轉向,小圓點會作出相應移動,如車輛轉左,小圓點會向右移,車輛減速,圓點向下移,「它其實是在『欺騙大腦』,以為熒幕上的文字在一起移動,而非靜止狀態,令到平衡系統的信號一致」。看過用家分享,有人稱有效,亦有說沒效,杜解釋,「可能有些用家的前庭系統較弱,或者眼睛看事物不夠清楚,傳送至大腦的信號本身已經弱,再加幾點作用不大,甚至有人認為這些圓點擾亂畫面」。若屬容易暈車浪的人,宜盡量避免在車上看手機、看書,多望窗外景物,使視覺系統與前庭系統、本體感覺一致,或者聽音樂、閉目養神、與身邊朋友聊天,分散注意力。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防暈浪新招–開啟手機「車輛移動提示」功能後,畫面側出現數個黑點,會跟隨車輛行駛而移動,聲稱能藉此減輕低頭族不適感。(熒幕截圖/明報製圖)

暈浪藥皮膚貼 提前30至60分鐘前使用才有效

不少暈車一族都會隨身攜帶暈浪藥,現時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包括抗組織胺和抗膽索性藥物(anticholinergics),兩者都能預防頭暈,但需要在乘搭前30至60分鐘服用,若出現暈車症狀才服用,就難以發揮效用。除了口服藥丸,抗膽索性藥物還有皮膚貼,因皮膚吸收速度較慢,需提早3至4小時貼在耳後才能生效。

「這類藥物可減弱外界對前庭系統的刺激,減少干擾」,杜提醒,服藥後容易眼睏,睡着後就不會頭暈。兩者效用、副作用相若,服用後或疲倦、口乾、眼乾、便秘等。有前列腺問題的長者、青光眼患者、哮喘人士,服用前應與醫生商討合適劑量,而孕婦和小朋友應避免服用,暫未有足夠研究指出暈浪丸對小朋友的副作用。另外,暈浪藥不可與酒精同服。建議血糖低人士乘車前可吃糖改善血糖,或者小食如梳打餅,「小量梳打餅可助吸收胃酸,減少反胃的不適」,但不建議吃得過飽,「太飽會令到胃脹,暈車浪時惡心、作嘔的感覺會更強烈」。

iOS防暈浪新功能

tinyurl.com/mrxnb32b

知多啲:坐前排較少暈車浪 盪鞦韆訓練平衡系統

司機與乘客同樣坐車,卻較少見暈浪,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解釋:「司機駕駛時盯着路面,視覺接收到的信號,與前庭系統或本體感覺都保持一致,自然較少暈車浪」;坐在前排的乘客亦沒那麼易頭暈,因為前排視覺較易接收到外界刺激,與平衡系統的信號同步。容易暈車的人,建議坐私家車或的士時選前排座位;巴士和火車亦建議中間或稍前位置。

另外,顛簸道路較易使人頭暈,「因為前庭系統不停接收到不同信號,令大腦混亂,加劇暈車浪」。飛機則相對平穩,若仍然擔心暈機浪,可選靠近機翼座位,起飛降落時更平穩;搖晃較明顯的機尾座位則應避開。

「有研究指出,透過前庭系統訓練有效減少暈車」,杜永禧鼓勵家長多帶小朋友到遊樂場盪鞦韆、玩滑梯或翻滾運動,有助發展兒童平衡系統。前庭系統訓練無分年齡,成人以至長者都可嘗試以下訓練:

在面前大概一個手臂位的距離放置一張A4紙,上面寫有英文字母或數字,定睛注視紙上文字,然後在視線不離開文字的情况下,將頭緩緩地向左右上下移動。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透過訓練前庭系統可助平衡系統發展,家長可多帶小朋友到遊樂場盪鞦韆、玩滑梯或翻滾運動。(Edwin Tan@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中醫意見:按穴+吃薑止暈止嘔

中醫怎看暈車浪?註冊中醫蕭驪珣指,氣血虛弱、腎氣不足的人,氣血循環較差,平衡系統易受到影響,平時容易眩暈;而脾虛濕重人士,因脾胃內濕氣無法好好運化,氣血運行得較弱,就易有胸悶、反胃,甚至嘔吐,兩者在乘車時都較易暈車。都市人夜睡、焦慮、好吃生冷等,都較易出現上述問題。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明報製圖)
【動暈症】暈浪致頭暈作嘔 平衡系統「鐵三角」作怪  止暈食暈浪丸、薑糖有效?
蕭驪珣(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血糖過低也有問題?解構低血糖症的預防和治療


薑微溫燥 喉嚨痛發燒慎吃

「我都暈車浪,通常會按穴位紓緩,尤其是當有反胃、作嘔等感覺時,成效都幾好。」她建議按內關穴,可助止嘔和胃;太陽穴和百會穴可分別止頭痛、止頭暈;按壓穴位至不適症狀減退為止。除了穴位按摩,也可在太陽穴搽藥油,「穴位有和暖感覺,可助驅寒,使氣血運行得更好,紓緩頭痛」。
乘車前吃薑糖、飲薑茶,甚至含薑片,都可助減輕暈車不適,「薑調理脾胃,溫中止嘔,驅寒驅風,對處理暈車出現的頭暈、作嘔有很大幫助」。惟薑少許溫燥,有喉嚨痛、發燒,或腸胃易受刺激人士不宜吃用。陳皮、話梅皆可抑制作嘔感,但處理頭暈、頭痛等就未必有效。下車後如果症狀持續,除了按內關穴,呼吸新鮮空氣或飲暖水都可緩解。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www.afterroberto.com/%e9%a0%b8%e8%82%a9%e7%97%a0%e7%97%9b%e6%88%96%e9%a0%b8%e6%a4%8e%e7%97%85%e4%bd%9c%e6%80%aa-%e7%95%99%e6%84%8f6%e7%a8%ae%e8%87%a8%e7%89%80%e7%97%87%e7%8b%80%ef%bc%9a%e9%a0%ad%e6%9a%88%e6%83%a1%e5%bf%83/ Tue, 08 Oct 2024 09:55: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75

【明報專訊】長期低頭伏案,頭頸前傾注視熒幕,經常聳肩、含胸(寒背)等,都會令頸肌勞損,加快頸椎退化,引致頸椎病。頸椎病病徵多樣,涵蓋全身,身體不適之餘更有可能影響情緒,屬於慢性疾病。要治療頸椎病,可透過中藥、針灸、推拿手法等紓緩肌肉繃緊,驅風散寒祛濕,促進氣血運行。(編按: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6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例如頸肩痠痛、頭暈眼花、惡心、耳鳴、視力模糊、健忘、失眠……)

頸椎30歲漸退化 或令椎體骨質增生 致各種頸椎病症狀

人體有7節頸椎,負責支撐頭部。附在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則負責控制頭部活動。頸椎約30歲開始逐漸退化,頸椎間盤退化會影響頸椎的穩定,如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過度操勞、缺乏鍛煉、有傷患等,將會令頸椎退化加劇,或令衰退提早發生。頸椎退化後有可能出現生理弧度改變,椎體骨質增生,神經或血管卡壓,壓迫脊髓及刺激周邊神經或軟組織等,造成各種各樣的頸椎病症狀。

初起頸肩痠痛 嚴重可致下肢癱瘓

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下列各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

1.頸型:為頸椎病初起階段,由於頸項周圍肌肉長期繃緊,令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患者出現頸肩痠痛、肌肉僵硬繃緊、頭頸活動受限,每於陰雨天、吹風受寒、勞動時症狀加重。患者亦容易發生落枕

2.神經根型:由於頸椎間盤退化或骨質增生,頸椎小關節不穩或錯位,令頸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根據受影響神經根位置,患者反覆出現同側頸、肩、臂、掌、指的疼痛或麻痹,臨牀常見,甚至影響睡眠或導致肌肉萎縮

3.椎動脈型:由於頸椎病變刺激椎動脈,造成血流障礙,導致腦供血不足。患者在頭頸活動時容易頭暈、眼花、惡心、耳鳴,甚至在旋轉頭部時,因椎動脈受卡壓而突然眼前發黑猝倒

4.脊髓型:為頸椎病重症,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骨質增生壓迫脊髓,患者可出現病灶以下的軀幹或下肢麻木,嚴重可影響下肢活動甚至癱瘓

5.交感型:由於頸椎退化刺激交感神經,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可影響全身。患者出現頭重、眼睛乾澀、視力模糊、耳脹耳鳴、咽喉異物感、心悸、胸悶、反酸、腹脹、異常出汗、怕冷、健忘、失眠等;有可能令患者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影響情緒。此型在臨牀少見,容易漏診

6.混合型:出現兩種或以上類型之表現者,為混合型。臨牀上因頸椎問題而求診的患者多屬混合型頸椎病,很少只單獨出現一項問題

醫者可通過詢問病史、觸診檢查、功能評估,並在有需要時配合X光、CT、MRI等檢查確立診斷。至於患者適合採用何種治療,則要視乎病情、病人狀况,以及醫者經驗。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jetacomputer@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中藥祛風寒濕 行氣活血

中藥治療頸椎病,可從祛風寒濕和行氣活血兩方面入手,舒筋活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初期頸椎病,頸椎結構病變不嚴重,病情易受天氣變化、勞累等影響者,治療多採用驅風、散寒、祛濕的方法,常用中藥如葛根、羌活、桂枝、桑枝、威靈仙等。

針對病程長、頸椎結構已改變、頸項有新傷舊患者,治療多考慮行氣活血祛瘀,常用藥包括當歸、川芎、乳香、丹參、田七等。中老年頸椎病患多有筋骨退化的因素,中醫理解為肝腎不足,治療時可配搭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功效的藥物,如杜仲、桑寄生、雞血藤等。

消炎止痛:針灸疏通經絡 推拿鬆弛肌肉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作用。局部用穴可選頸肩穴位或頭部穴位,如風池、天柱、頸百勞、大椎、天宗,以及根據「以痛為腧」的原則,選取稱為「阿是穴」的局部痛點施針。同時可根據患者症狀,循經針灸,如經常手麻者,可選配位於上肢的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建議每周治療2至3次,有需要時可配合電針加強刺激,或艾灸溫經驅寒。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的作用。(kokouu@iStockphoto)

落枕肌肉痙攣 不宜强力推拿

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可直接鬆弛肩頸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糾正關節錯位,有助紓緩頸椎病症狀。不良姿勢或操勞過度容易引致肩頸勞損,通常牽涉到胸鎖乳突肌、頭夾肌、肩胛提肌、斜方肌等位於肩頸的肌肉,通過局部推拿改善肌肉繃緊,理順筋絡,常用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滾法、拿法等,可配合如刮痧、拔罐等治療,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落枕患者如頸項肌肉處於痙攣緊張狀態,在此階段不宜强力推拿按摩,以免過度刺激令不適增加,可採用針灸配合輕柔的理筋手法幫助放鬆。嚴重頸椎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知多啲:「啪骨」整復不治本

手法復位為治療師根據病情,對患者使用牽引、旋轉、扳動等治療方法,徒手糾正關節錯位,用以整復筋骨。由於在施行手法時或會發出「咔」、「啪」的復位聲響,故俗稱「啪骨」。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洗頭後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浸襲。(maroke@iStockphoto)

注意姿勢 避風寒侵襲 伸展鍛煉

對慢性勞損患者來說,「啪骨」可修正關節錯位,暫時紓緩疼痛或改善關節活動障礙的問題,但不是長遠治本之法。只要勞損持續,已整復的關節很容易再次錯位,令病情反覆不癒。要長遠改善頸椎病,唯有注意日常工作起居的姿勢,避免感受風寒和加強伸展鍛煉。
頸椎病患者日常需留意保持姿勢正確,避免長時間低頭、頭頸前伸、聳肩、含胸等容易造成勞損的動作。使用電腦時要調整桌椅高度,使肩頸上肢可自然舒展。建議使用雙肩背包,避免經常單肩背重物。患者平日亦要注意多做仰頭、低頭、左右轉動頭部、左右側彎頭部、頭部前伸、挺胸、旋轉肩膀等伸展運動,以紓緩疲勞。避免頸部吹風受寒,例如長髮者洗頭後應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可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侵襲的風險。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www.afterroberto.com/%e9%a0%ad%e9%ab%ae%e8%ad%b7%e7%90%86-%e9%a0%bb%e5%af%86%e6%b4%97%e9%a0%ad%e9%a0%ad%e6%b2%b9%e6%9b%b4%e5%a4%9a-%e9%a0%ad%e7%9a%ae%e9%83%bd%e8%a6%81%e9%98%b2%e6%9b%ac-%e5%a4%9a%e9%a0%ad%e6%b2%b9/ Fri, 04 Oct 2024 07:58: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39

【明報專訊】早上洗完頭,秀髮乾淨順滑,但出門跑一轉,頭髮就變得油膩黏笠,髮型扁塌,實在影響儀容。對付頻繁出油的頭髮,唯有勤清潔;但傳聞頻繁洗頭反而令頭油分泌更旺盛?乾洗噴霧能否解燃眉之急?想保持頭髮乾爽潤澤,中西醫從不同角度講述頭髮保養秘訣。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AI製圖@iStockphoto)

頭油何來?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到底「頭油」從何而來?註冊中醫郭瑩瑩指,頭油是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皮脂腺位於毛囊周圍,會根據天氣、身體需要及體內荷爾蒙水平而分泌油脂,來保護和滋養頭皮及頭髮。

分泌油脂本是身體正常機能,為何會發展至令人困擾的程度?郭瑩瑩指,高溫天氣、攝入過多油膩食物,又或荷爾蒙失調,如處於青春期、月經前、孕期等荷爾蒙變化劇烈時期,都容易導致皮脂腺分泌增加。此外,受遺傳因素影響,或患上皮膚炎症如脂溢性皮炎等,都會令皮脂腺過度活躍,分泌較多油脂。

油頭垢面,除了影響外觀,對皮膚和頭髮的傷害或比想像中嚴重。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指出,汗水中的油脂緊貼在頭皮上,油脂不易蒸發,堆積過多會阻塞毛孔,容易引起頭瘡,更有可能刺激頭皮,使其發癢,引致敏感性頭皮或濕疹;嚴重也可能出現紅疹、多頭皮屑等脂溢性皮炎的症狀,炎症嚴重還有可能破壞毛囊,導致脫髮

頻密洗髮更易出油無依據

洗髮是對付頭油最有效方法,但坊間傳聞,頻密洗髮反而更容易出油。林嘉雯澄清,此說法沒有依據。在炎熱的日子,每天洗髮是正常頻率;若是油性髮質,可根據具體情况增加洗頭頻率;對於正常或偏乾髮質來說,每天洗髮多次或每次洗髮時重複用洗髮水,則有可能過度清潔,令頭皮變得乾燥、敏感,但不至於增加油脂分泌。

林嘉雯表示,對大部分人來說,正確洗髮要點是溫和、避免刺激。首先,水溫最好在37℃左右,過熱會刺激頭皮,傷害髮根。其次,選擇溫和、成分簡單的洗髮水,夏天選用控油功效洗髮水,冬天可側重保濕功效。而在洗髮過程中,不要用指甲抓頭皮,應用指腹按摩免傷頭皮;使用風筒吹乾頭髮時,避免溫度過高,否則會傷害髮質。

讓頭髮自然風乾,不使用風筒,會否更有利頭皮、頭髮健康?郭瑩瑩指,自然風乾雖然避免了頭髮因高溫造成過度脫水、乾燥斷裂,但頭皮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細菌或真菌,引發頭皮炎症;也會容易受寒,導致風寒頭痛或血液循環受影響。因此建議適當吹乾,保持頭皮乾爽。

頭皮都要護理:戴透氣帽防曬 每周換枕套

每日面部護膚程序,不少人都會一絲不苟,但頭皮的日常保護常被忽略。很多人出門前面上都塗防曬霜以防紫外線傷害,但忽略了頭皮也需要防曬。林嘉雯建議,陽光普照的日子,可選戴透氣帽子,既能防曬又不會令頭皮毛孔呼吸不暢。至於晚上,與頭皮接觸時間最長的物件是枕頭,枕頭容易堆積大量細菌,建議每周更換一次枕套。

郭瑩瑩補充,要頭皮健康,有充足睡眠,保持情緒舒暢也很重要,「長期缺乏良好睡眠,導致內分泌失衡、氣血失調,從而影響毛髮生長周期,而精神壓力也會引發皮脂分泌失調,加重頭皮油脂問題」,她建議可嘗試冥想、瑜伽、輕量運動等放鬆心情。


相關閲讀:【頭髮護理】乾性/油性髮質11個護髮貼士 點揀洗頭水、護髮素?無矽、含咖啡因、中藥有效?


西醫意見:乾洗噴霧未能除油污 用後徹底清潔

髮型影響儀容。市面上不少美髮用品,有助提升儀容,但會否傷害髮質?使用時有什麼需要注意?

◇定形產品 勿接觸頭皮

原理:其中一類產品是含特殊黏合劑和凝固劑,以物理方式固定髮型;另一類產品是通過化學反應使頭髮變硬,從而達到定形效果

注意事項:
.盡量不接觸頭皮,使用後若頭皮不適應立即停用
.使用後要徹底清潔
.避免選購含致敏及刺激成分,如香料羚蘭醛(BMHCA),已證實有致敏風險,且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及內分泌系統;或防腐劑甲基異噻唑啉酮(MIT)、對羥基苯甲酸酯類(parabens)等都有致敏風險;高濃度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如乙醇(ethanol)、二甲醚(dimethyl ether)等,可能刺激眼睛、鼻腔及喉嚨

◇乾洗噴霧 不能長期代替洗頭水

原理:產品中粉末如粟粉、米澱粉等成分能吸住頭髮的油脂,令頭髮看起來不油膩;事實上油、灰塵等污垢仍然黏在頭髮、頭皮上

注意事項:
.可暫時使用,不能長期代替洗頭水
.產品中粉末可能吸入呼吸系統,不建議患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的病人使用
.使用後若頭皮不適立即停用;用後徹底清潔

◇直髮夾/鬈髮器 先用抗熱髮尾油

原理:加熱板會產生高溫,熱能傳遞到頭髮後,熱力短暫改變頭髮間的氫鍵,令其產生記憶,達到直髮或鬈髮的效果

注意事項:
.溫度過高會將頭髮水分蒸乾,破壞頭髮蛋白質,溫度宜控制在150℃至180℃之間,若頭髮較粗硬,則在200℃或以下.使用時遠離頭皮,以免燙傷
.使用前,可先塗有抗熱功能的髮尾油保護頭髮,減輕傷害。但要小心選擇合適髮尾油,部分沸點低,沒有抗熱功能,高溫會使其蒸發,傷害頭髮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直髮夾溫度宜控制在150℃至180℃之間,避免破壞頭髮蛋白質。(ASETRI@iStockphoto)

(資料提供︰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


相關閲讀:查找脫髮、頭皮屑多問題根源 M字額、髮線上移與遺傳有關 掌握正確護髮之道 自然容光煥「髮」


中醫意見:黑豆黑木耳補腎護髮 按穴助頭髮生長

常聽說以形補形,有指黑色食物能養護頭髮,是真是假?註冊中醫郭瑩瑩解釋,在中醫角度,腎氣不足可以導致脫髮,而黑色食物有補腎作用,所以會推薦多進食黑色食物,例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加上黑色食物通常富含維他命、礦物質及抗氧化成分,能夠滋養頭皮,促進毛髮生長。所以適量食用黑色食物,對改善頭髮狀况有一定幫助。但要注意均衡飲食,根據身體狀態調整,不能單一依賴某類食材。

頭油分泌旺盛的人士,在熱天時要避免進食過多煎炸熱氣食物,如燒烤物、薯片等,避免引發心火上炎;適當服用清涼食材,如綠豆、薏米、百合等。體質濕熱人士,飲食更要保持清淡,適當戒口,可以適量進食瓜類、茯苓、赤小豆等清熱利濕食物。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五行理論中,黑色與腎相關,黑色食物如黑豆有補腎作用,助生髮。(kunchit2512@iStockphoto)

清熱利濕:老黃瓜赤小豆扁豆湯

材料:老黃瓜1條、赤小豆20克、白扁豆15克、紅蘿蔔1根、蜜棗4枚、陳皮1角

做法:所有材料洗淨,老黃瓜去皮切大塊,紅蘿蔔去皮切塊;鍋中加入約2500毫升水,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滾,轉文火煮約2小時,下鹽調味即可

另外,按摩頭部穴位有助促進頭皮血液循環,幫助毛囊生長頭髮。睡前及起牀後可按摩右列穴位50至100下︰

【頭髮護理】頻密洗頭頭油更多?頭皮都要防曬?多頭油成因:炎熱、食物過油、荷爾蒙失調
(明報製圖)

(資料提供︰註冊中醫郭瑩瑩)

文:陳真紀、實習記者周可欣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長者養生5招關鍵補腎:飲食、藥膳、足浴 中藥紓緩腰膝無力夜尿徵狀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9%a4%8a%e7%94%9f%e9%97%9c%e9%8d%b5%e8%a3%9c%e8%85%8e-%e9%a3%b2%e9%a3%9f-%e8%97%a5%e8%86%b3-%e8%b6%b3%e6%b5%b4-%e4%b8%ad%e8%97%a5%e7%b4%93%e7%b7%a9%e5%be%b5%e7%8b%80/ Thu, 19 Sep 2024 03:31: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41 【明報專訊】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地區之一,除了與地區經濟水平、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良好條件有關之外,個人生活方式、基因等因素也密切相關。隨年紀增長,身體會逐漸出現易於疲勞、腰膝痠軟乏力、夜尿增多、失眠健忘、耳鳴耳聾等一系列徵狀,從中醫角度看,這些徵狀是由腎虛而導致。腎主藏精,是人體最重要臟腑之一,而精是人體全身陰陽根本。因此,長者養生保健關鍵在於補腎。腎好,身體才好。

長者養生5招關鍵補腎:飲食、藥膳、足浴 中藥紓緩腰膝無力夜尿徵狀
長者隨着年紀漸長,身體會逐漸出現腰膝痠軟、夜尿多、失眠健忘、耳鳴耳聾等徵狀,中醫角度認為,與腎虛不無關係。

相關閲讀:夜尿頻繁成因多 飲水太多抑或疾病警號? 改善夜尿5個方法由日常做起

長者養生5法 補腎:每日足浴 按穴增腎臟功能

適合長者養生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一些常用方法:

1.飲食調理:適當選用對腎臟功能有益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

2.養生保健: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同時做適量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以維持機體活力

3.足浴和穴位按摩:每日足浴,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特定穴位促進腎的運行,增强腎臟功能,如:湧泉穴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中藥調理紓緩腰膝、耳鳴、尿頻、怕冷徵狀

4.中藥:具補腎作用的藥物很多,根據長者具體情况可適當選擇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腎氣丸、固本延齡丸等,緩解腰膝痠軟無力、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怕冷、尿頻等徵狀

5.藥膳:可參考下列湯水

藥膳:固本培元牛尾湯(6至8人分量)

食材:牛尾600克、洋葱1個、番茄3個、紅蘿蔔半條、西芹1條、香葉2片、白胡椒粒及鹽適量

中藥材:熟地黃10克、山茱萸10克、山藥10克、杜仲10克、巴戟天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

做法:

1.牛尾切塊後汆水

2.番茄、洋葱、紅蘿蔔和西芹切成大塊

3.香葉、中藥材清洗乾淨

4.將上述1至3材料放進鍋裏,加2升清水,用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煮2小時,用鹽和白胡椒粒調味

功效:固本培元、滋陰腎陰腎陽、補髓填精、強精健骨

註:食療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可向註冊中醫查詢

文:劉玉萍(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

(中醫以人為本,強調「治未病」,從起居生活、運動娛樂、食療藥膳,保健養生) (養生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6%89%8b%e5%aa%bd%e5%aa%bd%e6%93%94%e5%bf%83%e5%a5%b6%e9%87%8f%e4%b8%8d%e8%b6%b3-%e4%b9%b3%e6%88%bf%e8%84%b9%e7%97%9b%e5%a6%82%e4%bd%95%e7%b4%93%e7%b7%a9-%e9%86%ab%e7%94%9f%e6%8b%86%e8%a7%a3/ Thu, 12 Sep 2024 06:3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88 近年母乳餵哺廣受大眾推崇,但對於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而言,母乳餵哺並不容易。部分新手媽媽對於全母乳餵哺仍然心存疑慮,擔心因奶量不足而未能餵飽寶寶或提供充足營養。有婦產科專科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絕大部分孕婦產後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雖然母乳餵哺對嬰兒和媽媽健康均有莫大裨益,但每個媽媽及嬰兒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要有正確的餵哺信念及態度,結合健康的身體條件及情緒狀態,是順利餵哺母乳的第一步。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不少新手媽媽都對全母乳餵哺有很多的擔心,例如奶量不足無法令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大部分媽媽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勿予自己太大壓力。

首次母乳餵哺時間:分娩後及早開始 順產後30分鐘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解釋,孕婦產後隨着胎盤脱落,身體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大腦會發出信息分泌催乳激素,令乳房開始脹奶。若醫生認為婦女產後情况穩定,會建議媽媽在產後30分鐘內跟嬰兒肌膚相親,盡早讓初生嬰兒學習吸啜乳房,同時刺激乳汁分泌。剖腹生產的孕婦「上奶」相對遲一點,但一般會在生產後24至72小時內發生。

李醫生續指,嬰兒出生後首數周,母乳成分會出現巨大變化。初乳較濃稠,有助嬰兒排便和獲得抗體;上奶後2至3周會分泌過渡乳,奶量會開始提升建立供應,以應付嬰兒所需的具體奶量;4至6周後奶量開始穩定,分泌出來的成熟乳是嬰兒長期的營養來源。一般而言,媽媽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成長需要,製造和調配母乳成分。

餵哺時注意寶寶吸啜和吞嚥動作 

乳汁的製造基於供求原則,即需求愈大,供應量便愈多,反之亦然。李醫生表示,餵奶的次數按嬰兒需要而定,一般每天餵奶最少8至12次。餵哺時應注意姿勢正確,留意嬰兒的吸啜和吞嚥動作。除此之外,媽媽體內的催產素在凌晨會特別高,故建議晚上也堅持餵哺母乳或每4小時泵奶一次,以保持乳汁分泌和避免塞奶。平日勿待嬰兒太餓才開始餵哺,因為媽媽和嬰兒同時焦急,會增加餵奶難度。

「埋身」親餵 vs奶樽餵哺

不少媽媽認為「埋身」親餵最初較為辛苦,相比之下,用奶樽餵哺感覺較為實在,能控制份量和觀察嬰兒進食狀况,因此部分媽媽會選擇將母乳泵到奶樽再餵哺。李醫生提醒,埋身餵哺其實有不少好處,例如可透過增加身體接觸加強母嬰感情聯繫。嬰兒慢慢亦會懂得調整習慣,例如在不太餓時輕力吸啜;相反奶樽較易流出奶汁,嬰兒吸啜亦較被動,就像自助餐一樣,有可能吃得比需要的多。

觀察寶寶體重及大小便次數

一般而言,嬰兒的體重增長、黃疸指數和大小便數量,是判斷嬰兒進食量是否足夠的重要指標。嬰兒出生後4至5天,胎糞會開始變成正常大便,出生後收水或體重下跌約7至10%以內屬正常,大部分嬰兒於7至14日內會回復出生體重。正常嬰兒第一天最少一次小便、一次大便,至第5天後,次數會逐漸增加,每天最少應換上6至8條有清澈小便的尿片和3至6條有大便的尿片。

乳脹塞奶可致乳腺炎 溫和按摩乳房可緩解

痛楚是餵哺母乳的一大障礙,造成乳頭破損的常見原因包括嬰兒含啜方式不正確、舌繫帶過短而無法順利含住乳頭等。不少新手媽媽以為痛楚是正常,大多不以為意,倘若有持續不適,建議及早諮詢專業人士,找出原因。

另外李醫生指出,餵哺母乳導致塞奶或乳腺炎亦屬常見,誘發原因包括媽媽相隔太久沒餵奶或泵奶、休息不足、穿著太緊或有鐵線胸圍、乳頭破損引致細菌感染等。情况亦常見於在職媽媽剛投入工作未能定時泵奶、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對母乳需求下降等階段。

乳房脹痛時,過長時間熱敷或會令情况惡化。李醫生建議温和按摩乳房,使乳汁流動,紓緩塞奶情况,或以冷敷止痛和消腫,並考慮按摩塞奶處與乳頭之間的位置。媽媽亦應盡量最少每2至3小時讓嬰兒吸啜乳房或泵奶,因痛楚而停止餵哺,無法有效改善情况。


相關閲讀:【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哺乳期間均衡飲食毋須戒口 應避免飲酒

哺乳期間的飲食要均衡及多元化,注意水分和營養攝取,避免刻意節食,一般亦不需特別戒口,惟飲酒會影響母乳餵哺。酒精會進入母乳,加上出生數月的嬰兒餵哺次數比較頻密,過量攝取含酒精的母乳容易令嬰兒焦躁不安,故此媽媽應盡量少飲酒。

不少媽媽擔心藥物會影響嬰兒,因此抗拒服藥。實際上,大部分藥物都與母乳兼容,授乳媽媽如要服用藥物或注射疫苗,可先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閲讀:孕婦產後高危?腹直肌分離影響肌肉功能、肚皮下垂鬆弛 術後護理4點要注意

餵哺期無上限 家人支持最重要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嬰兒首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6個月至1歲繼續以母乳為主,再添加輔食;1歲後開始調整固體食品比例,可考慮持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以上,又或自然離乳,歲數並無上限。

餵哺母乳是自然的過程,媽媽要付出無比的耐性和信心,但切忌給自己太大壓力。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對媽媽堅持餵哺母乳十分重要。

]]>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www.afterroberto.com/%e5%bf%bd%e7%84%b6%e9%81%8b%e5%8b%95-%e5%ae%b9%e6%98%93%e8%82%8c%e8%82%89%e5%8f%97%e5%82%b7%e4%bd%8d-%e9%81%a9%e5%90%88%e8%87%aa%e5%b7%b1%e7%9a%84%e9%81%8b%e5%8b%95%e8%80%83%e6%85%ae%e5%9b%a0%e7%b4%a0/ Fri, 30 Aug 2024 04:25: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07

【明報專訊】今屆巴黎奧運會上,61歲盧森堡乒乓選手倪夏蓮打出「快樂乒乓」,強調「只要打得開心,就沒有理由停下來」。港隊劍手張家朗衛冕金牌,勉勵港人:「參與運動是開心、健康的事,大家最緊要是不要放棄。」每次奧運後,都會掀起運動熱潮,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如何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長跑考耐力,劍擊講反應,球類要手眼協調,英國有大學利用大數據為大家篩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香港專家則強調開心快樂最重要。(編按:對於「忽然運動」或是「周末運動者」,有物理治療師指出,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5類常見的受傷位包括:大腿後側膕繩肌、小腿肌肉、足踝、下背部和膝蓋。)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想開始運動但毫無頭緒?大原則是按個人的生理需求、身體狀况、能力和興趣去做適當和適量運動,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CandyRetriever、exdez@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知多啲:「忽然運動」5個常見肌肉受傷位

對剛剛開始運動的人或有一段時間沒運動的人來說,「忽然運動」或是「周末運動者」(weekend warrior)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常見受傷類型包括:

  • 膕繩肌拉傷
    久未運動,大腿後側膕繩肌特別容易在需要衝刺動作的運動中拉傷
  • 小腿肌肉拉傷
    小腿肌肉在突然增加活動量時容易拉傷
  • 足踝扭傷
    穩定足踝的肌肉和韌帶變弱,在恢復活動時容易導致足踝扭傷
  • 下背部拉傷
    核心和背部肌肉變弱,在身體突然受到壓力時容易拉傷
  • 膝蓋損傷
    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和膕繩肌變弱,容易導致扭傷或其他膝蓋問題

運動後,熱敷和用運動滾筒按摩有助放鬆肌肉,紓緩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久未運動或突然大幅增加運動量,肌肉痠痛情况更明顯。肌肉痠痛通常持續3至4天,如徵狀持續不適或沒有減輕,可能是肌肉拉傷,應該尋求專業治療。

按身心特徵分析 大數據助選運動

不同運動需要不同技能,例如體操需要高度敏捷和力量,舉重則着重力量而相對不太講究敏捷度。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運動科學家設計網上測驗(bit.ly/4dv1OL3),為大家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更多人參與並持續運動。參加者回答有關自己身體和心理特徵的問題,電腦系統根據答案按英聯邦運動會的運動項目評估,得出3項最匹配的運動。

方便、可單獨做 提升持續度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測驗旨在提升運動興趣,啟發大家做運動,結果並非意味參加者只適合某項運動或其他運動不能做。以健康為目標來說,選擇運動最重要是符合個人興趣並且能夠持續。選擇方便容易執行的運動有助提高持續度,例如就近運動場所,減少交通耗時,或選擇個人運動如跑步、游泳、踩單車等,毋須隊友的運動較容易開始。相比之下,打欖球需要至少7人組成一隊,較難找到足夠的人來參與。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補充,上述測驗利用大數據分析個人體能並配對適合運動,但由於英國與香港體育文化不同,得出的運動項目未必在香港普及。目前,香港未有足夠大數據做出可靠度高的推算。簡單而言,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大原則是按不同年齡層的生理需求、身體狀况和能力去做喜歡的運動。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和能力也會發生變化,以下是一些對應身體能力發展的運動例子:

青春期前:多樣化運動
小朋友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期,靈活度、協調和平衡等能力逐漸提高,可嘗試不同形式的運動,以滿足生理需求,例如游泳有助鍛煉心肺功能及身體協調,各式各樣球類運動可培養靈敏度和協調肢體控制。

青少年階段:增運動量及強度
踏入青春期,肌肉和骨骼迅速發育,青少年在運動技能和協調能力上都大有提升,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例如參與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等運動。節奏快、體能消耗大的球類運動較能滿足青少年身心的需求,讓他們發揮拼勁。

30至60歲:運動減壓
30至60歲左右的成年人,處於事業拼搏期,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可嘗試行山和慢跑等運動,有助改善心肺、提升耐力、加快新陳代謝,接觸大自然的運動亦能緩解壓力。外國數據顯示,有恆常運動習慣的成年人平均壽命延長3至8年。以跑步作推算,跑步1小時大約可延長7小時壽命。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Thanakornsra@istockphoto)

長者:恒常運動緩衰老

隨年紀漸長,要維持年輕時的肌肉量是比較困難,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免疫系統、荷爾蒙系統變慢;但年紀大不一定機器壞,研究發現恆常運動,可有效延緩衰老。65歲後,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逐漸下降,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建議多做仰卧舉腿、弓步等練習。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減低受傷風險,尤其65歲以上長者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睇片健身學瑜伽減肥增肌? 醫生提醒網上影片忌盡信 運動要適當適量

滿足社交需求 增內在動機

「年輕人反應較快,打乒乓球有一定優勢,而中年人及長者反應慢一些,但最重要是享受當中的快樂。」雷雄德強調,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上差異,沒有既定某年齡層非做某項運動不可,而是按個人興趣在可控風險下做適當和適量運動,擁有內在動機自願參與運動能夠延續運動生涯;而家長應該讓子女嘗試不同運動,即使未能掌握某項運動的技能,或可能在其他運動有不錯表現。

要養成持續運動,有3個主要元素——開心、社交、可量度。運動過程中找到快樂,而且具備社交元素,譬如運動後與朋友一起吃喝、聊天,以及量度得到的進步如打球技術有所提升,在相同運動強度下跑步變得輕鬆,有成功感和滿足感可以提升做運動的內在動機。雷雄德年輕時參加外展訓練,第一次接觸獨木舟,一玩便玩了40多年。他分享獨木舟令他「着迷」多年的原因:「每次坐上獨木舟,每撥一槳都能感受到前進,感覺十分舒適。在海中划獨木舟,遠離繁囂和石屎森林,又可與三五知己一邊划,一邊聊天。划到渺無人迹的荒島,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就像按下重置按鈕。」

考慮年齡 平衡受傷風險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懂得平衡風險。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都有助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將近65歲的雷雄德在5年前已經甚少踢足球,因為考慮到平衡受傷風險。如果踢足球時跌倒或扭傷膝關節,其他活動如行山就無法參與。在當前年紀,他認為行山比踢足球更令他開心,惟要留意天氣,「現在天氣這麼熱,我會選擇黃昏時間行有樹蔭的平路或水塘,而不會登上獅子山、蚺蛇尖或鳳凰山,擁有應對環境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要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做好熱身運動相當重要。雷雄德表示,開始主項運動前要做熱身,將核心溫度升高,讓手腳暖和,甚至開始出汗。熱身可按主項運動類型,加入相關動作,例如,足球的熱身可以包括傳球、模仿射球動作、前後左右跑動等,這些動作要輕鬆慢慢做,讓大腦在真正踢球時,已經能夠激活相關感應器,控制肌肉。


相關閲讀:行路都「拗柴」?物理治療師推薦4組動作 改善肌肉力量及關節反應

運動新手 毋須追求最大心跳率

歐陽健補充,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逐步增加強度,有助養成持續運動習慣及減低受傷風險。一般健康人士做帶氧運動需要最大心跳率(220減去年齡)的60%至80%。以30歲為例,心跳率應保持在每分鐘114至152次,但對於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維持這個心跳率20分鐘可能感到吃力。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先以最大心跳率50%至60%為目標,即每分鐘95至114次,將運動時間延長至約25分鐘。當感覺良好時,再逐步提升目標心跳率。

文:李祖怡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6%9a%91-%e6%b6%88%e6%9a%91%e6%96%b9%e6%b3%95%e5%95%8f%e9%a1%8c-%e9%a2%a8%e6%89%87%e5%90%b9%e8%87%89%e8%87%b4%e9%9d%a2%e7%99%b1%e9%80%80%e7%86%b1%e8%b2%bc/ Mon, 22 Jul 2024 07:21: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27

【明報專訊】是日大暑,今年高溫紀錄屢被打破,7月7日更錄得今年最高氣溫34.8℃。戶外活動,感覺自己像雪糕一樣融化中!應對酷暑,大家出盡法寶,但原來頸掛風扇長期吹臉可致面癱,而退熱貼貼額頭、薄荷噴霧無助降溫;大汗淋漓下跑入冷氣間,更隨時中「陰暑」。專家點出消暑誤區,以免大家消暑不成,可能更易中暑兼傷身!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設計圖片,cem seke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中暑用盡法寶 拆解5個消暑問題

什麼是中「陰暑」?
楊: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楊小鳴 蕭:註冊中醫蕭驪珣指蕭驪珣


今個夏天,溫度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酷熱天氣,容易中暑。楊小鳴指出,熱病分為不同程度,從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到最嚴重的中暑,「正常身體透過排汗、汗水蒸發帶走熱力,但當散熱速度不夠快,體溫過高,細胞或喪失功能而壞死,嚴重可致死亡」。兒童、長者、肥胖人士等較高危;服用特定藥物如利尿劑或部分精神科藥都可能影響散熱能力,增中暑風險。楊小鳴建議,夏日活動時可留意「暑熱指數」,尤其是長期病患,當指數達30或以上,就要採取防暑措施,避免暴曬。

中醫:毛孔突收縮 熱氣被困易不適

蕭:對中醫而言,中暑還細分為陽暑與陰暑,陽暑與西醫的中暑症狀相近,而陰暑雖常見於都市人身上,卻較少人為意,「運動後或戶外工作者本身體溫很高,貪涼馬上走入溫度較低的地方,雖然為了避暑,但反而更易中陰暑」!陰暑多出現在身體經歷很大的溫差,如從高溫室外突然進入冷氣房,「本來毛孔擴張得很厲害,入到低溫環境後毛孔、微血管突然收縮;排汗能力變差,熱氣被困在體內,猶如體內在焗桑拿,易不適」,症狀如身體微微發熱,卻不出汗,想吐,沒有胃口等。預防陰暑,宜避免在高熱下出入溫差大的地方,應用溫和方法慢慢穩定體溫。

消暑誤區:風扇吹臉可致面癱 薄荷噴霧無助降溫

便攜風扇仔款式愈出愈方便,由手持「進化」到掛頸就能送來涼風。不過內地曾有男童戴着掛頸風扇午睡,睡醒後出現面癱,與風扇仔有沒有關係?

蕭:在中醫角度,面癱與風邪有關;天氣炎熱時毛孔打開,風邪有機可乘。當風邪吹到臉上,進入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時,容易引起臉部歪斜的症狀。不建議長期吹風扇,尤其是大汗淋漓時,亦不宜對正臉部、頭部、頸部等部位吹風,否則容易產生偏頭痛、感冒;長者應避開關節部位,否則易致關節僵硬,產生痛症;小朋友不宜將風扇放入衣服內對着肚皮吹,避免肚痛。在室內時可把風扇向牆方向擺放,透過將周圍的溫度降低,幫助散熱。

楊:面癱又稱貝爾氏麻痹症,即控制臉部肌肉的第7條神經線發炎,暫未知成因,可能與神經線受損、受壓、出現腫瘤等有關,令到患者無法控制臉部肌肉。男童用掛頸風扇後出現面癱,可能是被風扇壓到臉部神經,使神經線受損,不建議睡眠時使用掛頸風扇。另外,使用手提風扇時亦要小心,若風扇曾受猛烈撞擊、跌過地上,電池結構或已受損,使用時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災。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風扇不宜長期對正臉部、頭部、頸部等部位吹風,否則容易產生偏頭痛和感冒。(linegold@iStockphoto)

退熱貼降溫 貼頸勝額頭

退熱貼貼額頭,散熱效果最理想?

楊:退熱貼雖清涼,但降溫成效沒有風扇明顯,如想增加降溫效果,可貼在血液流量大、血管貼近皮膚的位置,如頸部兩側、腋下、大腿等,當血液循環流動,接觸到冰涼物質時,就可較快將熱力帶走,冷卻血液,達到散熱效果。

蕭:退熱貼貼在皮膚,屬物理性降溫,相比起額頭,貼在頸後大椎穴或手腕內關穴(詳見「中醫意見」),效果更佳。不過,將冷藏過的退熱貼直接貼在穴位上,易造成不適,建議用濕毛巾抹腋下、頸部、大腿內側等位置,直接帶走汗水,更能幫助散熱。

冲凍水涼溫差太大 苦了心臟

薄荷噴霧噴在皮膚上「涼浸浸」,可助降溫?

楊:薄荷提供涼快感覺,是因為薄荷成分刺激到控制溫度的神經受體,錯誤發放信息,令人有涼快感覺,實際上身體並沒有降溫,只能讓人覺得舒服一點。

喝冰水、用凍水洗澡降溫效果明顯?

楊:兩者雖可幫助降溫,不過冲凍水涼非人人適合,需視乎身體情况,擔心溫差太大,血管大幅收縮增加心臟負荷,不建議長期病患嘗試。

蕭:不建議。雖然可帶來短暫的舒暢,但有可能導致陰暑,因本身毛孔擴張得很厲害,突然急速收縮,熱氣被焗在體內,無法順利排汗,身體或覺不適,甚至發冷;建議喝室溫水慢慢降溫,亦可補充電解質;洗澡前可用毛巾先抹汗,散去部分熱力。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比起飲用冰水,中醫建議喝室溫水慢慢降溫,可避免中陰暑。(mashuk@iStockphoto)

相關閲讀:【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中醫意見:刮痧消暑 按穴紓緩不適

天時暑熱,坊間指中醫刮痧可消暑。註冊中醫蕭驪珣指,「痧是氣血內的毒,阻礙氣血運行,可透過刮痧活血化瘀,疏通體表經絡,將熱氣導出體外,幫助降溫」,刮痧較適合中陽暑的人士。當在酷熱環境,感到胃口不適、輕微頭昏腦脹,可先在陰涼地方休息,補充電解質及水分,如果症狀沒有緩解再試刮痧。不過,當出現嚴重嘔吐、失去意識、呼吸急促等熱衰竭和中暑徵狀時,就應馬上求醫;「陰暑患者,較多出現腸胃不適,以中藥或其他方法調理身體會較適合」。

很多人對刮痧有誤解,以為刮得愈大力,愈紅甚至變紫則效果愈好,其實皮膚不同顏色反映不同問題。呈淡紅色或鮮紅色,代表體內有熱邪或暑氣;若是偏紫紅色,即是體內有氣血瘀阻,循環不通。另外,不是所有人都能起痧,「如本身氣虛,無法將邪氣逼出體表,難以出痧;又或病情隱於深處,刮痧也不能處理」,因此不建議盲目用力、「狠毒」地刮,否則影響外觀之餘,身體亦需要較長時間和較多氣血修復。

小朋友、體弱長者、本身有皮膚問題如濕疹、牛皮癬,或BMI很低的人,都不適合刮痧,血小板量較低的人亦不宜,因刮痧是一個出血過程,身體或較難修復,有需要應找專業人士刮痧。

如怕痛,或怕刮痧令皮膚左一處紅、右一處紫,平日可按壓穴位,紓緩暑熱帶來的不適。蕭驪珣建議下列穴位按摩,按需要可分別按3至5分鐘:

  • 大椎穴
    功效:升陽益氣,退熱補虛,若此穴受寒易影響身體溫度調節,或頭痛、頸痛
  • 內關穴
    功效:紓解食慾不振、氣候引起的胃部不適
  • 曲池穴
    功效:疏風清熱,紓緩夏日中暑時的高燒、潮熱等症狀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夏日食療解熱 促進食慾

天氣持續升溫,胃口盡失,中醫擅長以食療消暑,去除體內暑氣。註冊中醫蕭驪珣推薦適合夏日的食療,解熱之餘,亦促進食慾。

  • 冬瓜湯:
    冬瓜清熱、消暑;但因冬瓜利水,本身尿頻的人飲用後或有更多小便,月經期間、容易胃痛的人都不宜多吃
  • 苦瓜:
    正所謂不時不吃,夏日當造的苦瓜性寒味苦,可清熱消暑、利尿;可涼拌,煲苦瓜湯或苦瓜排骨湯;但本身手腳冰冷的人不建議多吃
  • 西瓜:
    含水量高的西瓜是夏日水果,性寒,可助退熱;但亦因其寒涼,多吃易肚瀉,建議脾胃功能一般的人,如常胃痛、腸胃炎的人不宜多吃
【中暑】消暑方法5個問題:風扇吹臉致面癱?退熱貼散熱?薄荷噴霧冇降溫?什麼是中「陰暑」
西瓜清甜多汁,消暑一流,但屬性寒涼,不宜多吃。(MahirAtes@iStockphoto)

  • 酸梅湯:
    味道酸甜開胃,生津解渴,紓緩口乾、心煩等症狀;但始終酸梅味道帶酸,腸胃功能一般的人不宜空腹飲用;另外因酸性食物具收斂特性,月經期間飲用或使流量減少,來經時不宜飲用
  • 薏仁綠豆糖水:
    薏仁健脾益胃、利水、清熱退火,綠豆清熱消暑;不過因兩者含一定澱粉質,糖尿病患需留意攝取量,亦不建議加入太多糖調味
  • 薄荷水:
    夏日宜多補充水分,嫌清水清淡無味,可加入薄荷。薄荷具疏散風熱之效,可助改善夏天暑熱症狀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脫髮7個原因與長新冠、遺傳有關 中西醫:勿亂拔白髮傷毛囊易脫髮  //www.afterroberto.com/%e8%84%ab%e9%ab%ae%e5%8e%9f%e5%9b%a0%e8%88%87%e9%95%b7%e6%96%b0%e5%86%a0-%e9%81%ba%e5%82%b3%e6%9c%89%e9%97%9c-%e4%b8%ad%e8%a5%bf%e9%86%ab-%e5%8b%bf%e4%ba%82%e6%8b%94%e7%99%bd%e9%ab%ae/ Mon, 24 Jun 2024 09:57: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23

【明報專訊】稱得上三千煩惱絲,大家對髮質、髮色、髮量都有不同煩惱,人人都希望有一頭絲滑濃密的秀髮。(編按:頭髮生長分三大階段,包括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在休止期時,頭髮的毛囊會逐漸萎縮,頭髮脫落,然後再生長新的毛髮,整個過程循環不息。不過,有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指出,若生長和休止期受干擾或毛囊受破壞等,便會有脫髮或禿頭的危機。以下7個都是導致脫髮的原因,當中包括長冠患、遺傳、疾病、壓力等。)此外,都市傳說白頭髮拔一長三,雖然未必是事實,但中西醫都提醒,頭髮不能亂拔……

脫髮7個原因與長新冠、遺傳有關 中西醫:勿亂拔白髮傷毛囊易脫髮 
(設計圖片,itakayuki@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脫髮7個原因 長新冠後遺症之一  或遺傳、疾病有關

頭髮生長分三大階段,包括生長期(約2至6年)、退化期(約2至6星期)、休止期(約3至4個月);在休止期時,頭髮的毛囊會逐漸萎縮,頭髮脫落,然後再生長新的毛髮,整個過程循環不息。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胡惠福指出,約九成頭髮處於生長期,其餘頭髮分別處於退化期及休止期。正常頭髮生長過程必會經歷以上3個階段,但若生長和休止期受干擾或毛囊受破壞等,便會有脫髮或禿頭的危機。

他以長新冠為例,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2022年研究報告指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中,有五分之一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其中一個症狀就是脫髮。新冠患者康復後有脫髮問題,估計是因病毒干擾,誘發毛囊提早進入休止期,此現象一般在感染後1至3個月出現,休止期落髮約持續6個月,待毛囊恢復至生長期,會慢慢長出新頭髮。

脫髮7個原因與長新冠、遺傳有關 中西醫:勿亂拔白髮傷毛囊易脫髮 
胡惠福(受訪者提供)

雄激素致雄禿 最早青春期開始

除長新冠外,以下原因亦會導致脫髮:

  • 雄激素遺傳性禿頭(簡稱雄禿)
    雄激素遺傳性禿頭是結合遺傳及荷爾蒙引發。雄激素二氫睾酮會令毛囊轉變,受影響毛囊所生出的毛髮會逐漸變得幼細、較短和較淺色,最終毛囊會完全萎縮至停止生髮。雄禿最早可在青春期開始,男士到了50歲,半數會受影響,先是髮線後移,其後頭頂和太陽穴頭髮相繼變薄,形成M字額或「地中海」。至於女性,通常會從頭頂開始變得稀薄,更年期後會更加明顯
  • 斑禿
    斑禿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毛囊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如硬幣大小的禿髮,嚴重會有大面積脫髮。除頭髮以外,眉毛、腋毛等也可能受影響
  • 疾病
    例如缺鐵性貧血、甲狀腺失調、紅斑狼瘡、長期病患如肝腎功能衰竭
  • 頭皮受感染或皮膚受損
  • 身心壓力
    心理或身體受到極大壓力,導致廣泛脫髮,頭髮會提早進入休止期,並在2至3個月內大量脫落,例如大病一場、嚴重精神壓力、營養不良、藥物影響等
  • 藥物或治療副作用
    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癌藥物、高劑量維他命A、關節炎藥等,或接受放射治療影響毛囊生長

中醫:新冠患者肺脾兩虛或氣陰兩虛致脫髮

從中醫角度,肝藏血,肝血充分,頭髮就有充足供血;脾主運化,負責把營養輸送全身,包括毛髮;腎中精氣是人體根本,故頭髮可健康生長及維持都與腎有關。註冊中醫胡子軒稱,新冠患者因肺脾兩虛或氣陰兩虛,引發脫髮。加上肝臟與氣血相關,還處理情緒,新冠患者因有持續後遺症伴隨焦慮不安,令情緒不穩,進一步傷肝,繼而影響肝血的生成。他續指,正常人每天約掉100條頭髮,只要持續有新頭髮長出便屬正常,但如新頭髮生長緩慢、較原先幼,以及局部位置顯得稀薄便要留意。

脫髮7個原因與長新冠、遺傳有關 中西醫:勿亂拔白髮傷毛囊易脫髮 
胡子軒(資料圖片)

西醫:治療脫髮 外用及口服藥物 留意副作用

治療脫髮,先要找出脫髮原因,對症下藥。以雄禿為例,胡惠福表示,有外用及口服藥物,可單獨或合併使用,口服藥物非那雄胺(finasteride)只適用於男性,外用生髮水米諾地爾(minoxidil)則男女皆適用。不過,兩者都要持續數月至數年治療才見效。另外,口服藥可能會出現性慾降低、精液減少等副作用。

知多啲:提早長白髮?黑色素細胞衰退

一頭銀絲白髮,一般會令人顯老,還可能反映健康狀况。白髮出現是因為頭髮毛囊中黑色素細胞新陳代謝變差,無法分泌黑色素。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胡惠福解釋,到了一定年齡,生白髮乃正常生理現象;但有部分是遺傳導致,因毛囊黑色素細胞功能衰退,分泌黑色素不足或缺乏,灰髮或白髮提早出現。

腎氣充足 頭髮烏黑強韌

中醫理論「腎主骨,其華在髮」及「髮為血之餘」,意指腎有足夠精華才能養髮。註冊中醫胡子軒解釋,頭髮健康來自血液滋養,當血液充盈流通順利,便能將營養輸送至毛髮,使頭髮茂密生長;當腎氣充足血氣旺盛,頭髮會有光澤、烏黑及強韌,相反,頭髮則顯得乾燥、開叉、斷裂及脫落。女子約42歲開始出現白髮,男子則48歲左右;有些人白髮集中在某一位置,可能反映健康狀况:

  • 兩鬢、耳上 肝火盛或缺肝血
    可能與失眠、過勞、壓力過大相關。建議保持良好作息、充足睡眠,紓緩緊張壓力。按壓陽陵泉穴和太衝穴,多吃養肝血食物,如枸杞及紅棗等,疏肝理氣,以助入眠
  • 前額 脾胃失調
    反映身體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建議三餐要正常,少吃生冷食物,忌過度節食減肥。另外,可能與過度思考或婦女產後氣虛血弱有關,可多補充平性、溫性食物,如地瓜、南瓜、胡蘿蔔等,三餐定時及定量;另可按摩足三里,有助氣血循環
  • 頭頂、後腦勺 腎氣虛弱
    腎臟及生殖、泌尿系統出了狀况,可能熬夜、作息不正常、過度疲勞,情緒容易緊張;建議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幫助補腎,以及定時做低強度有氧運動

相關閲讀:【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


「食黑補黑」 亂拔傷毛囊致脫髮

胡子軒續指,因年老長出白髮是沒法逆轉,不過,可進食一些護髮的黑色食材「食黑補黑」,如黑芝麻、黑豆、烏雞、桑椹、黑木耳等,有一定保健作用。他又提醒,頭髮不可亂拔,雖然坊間傳聞拔一根白髮就長三根的說法無稽,但拔頭髮會傷害毛囊,嚴重可引致毛囊炎和脫髮。

脫髮7個原因與長新冠、遺傳有關 中西醫:勿亂拔白髮傷毛囊易脫髮 
食黑補黑–多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圖)、黑芝麻、黑木耳等幫助補腎,有利頭髮生長。(kunchit2512@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查找脫髮、頭皮屑多問題根源 M字額、髮線上移與遺傳有關 掌握正確護髮之道 自然容光煥「髮」


過度染髮、壓力 反增白髮

另外,不少人為了遮蓋白髮而選擇染髮,但胡子軒指出,不要過度染髮,因大部分染髮劑含有化學成分,頻密使用會刺激毛囊,反而增加白髮形成。

從西醫角度,胡惠福表示,目前醫學上沒有有效治療白髮的方法,建議養成健康生活模式,如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均衡飲食,都有助維持頭髮健康;此外,壓力也會令白髮增加,因此要適當紓緩精神壓力。

文:彭彥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6%b4%97%e7%9c%bc%e7%94%a8%e9%8a%80%e7%8f%a0%e6%a3%92%e7%bf%bb%e9%96%8b%e7%9c%bc%e7%9a%ae%e6%b7%b1%e5%b1%a4%e6%b8%85%e6%bd%94-%e8%ad%b7%e7%90%86%e7%9c%bc%e7%9d%9b%e8%a6%81%e6%9c%89%e6%b3%95/ Tue, 28 May 2024 07:49: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15 【明報專訊】另類美容服務愈來愈多,繼採耳風潮後,近年有美容店推出「銀珠洗眼」。美容師利用銀珠棒在眼瞼內來回滑動,聲稱能「刺激淚腺」、「深層清潔眼睛」云云。不少網紅拍片體驗洗眼,大讚舒服、放鬆,紓緩眼睛疲勞……眼科專科醫生及中醫看過片段後直言「幾驚嚇」,絕不建議市民嘗試。(編按:要清潔眼內污垢或清除異物,例如沙塵、眼睫毛等異物入眼,用銀珠棒、棉棒等安全有用嗎?眼乾兼眼澀,用市面上各式各樣的洗眼液來「洗除眼內污垢」、「有助消除眼睛疲勞」等,是否又有效呢?經常使用洗眼液會有什麼影響……如何好好護理眼睛呢?)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明報製圖)

銀珠洗眼無療效 美容師錯把結膜當淚腺 護眼要小心

愈來愈多美容服務聲稱有治療功效。銀珠洗眼是近年新興清潔眼睛美容服務。眼科專科醫生伍立祺及註冊中醫潘咨遐均表示,銀珠洗眼不是中醫或西醫的醫療程序,沒有醫學根據。

從網上短片所見,美容師用銀珠棒「戳」內眼角的小洞(淚孔 punctum ),也就是淚管入口,聲稱銀珠洗眼通淚腺。伍立祺質疑,片中美容師將眼部結構「全部撈亂」,銀珠棒接觸位置是結膜,而不是淚腺;若不認識淚管結構,將銀珠棒戳進眼角容易令淚管受損,使淚管閉塞而經常流眼水。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銀珠洗眼」過程中美容師將銀珠棒接觸覆蓋眼球的結膜,甚至靠近內眼角的淚孔,是非常危險,可能會令淚管受損。(明報製圖)有異物入眼時,應先閉上眼睛一會,再眨眼數下,讓淚水自然冲走異物。而並非用手捽眼、向眼吹氣等。(prpicturesproduction@iStockphoto)

忌翻開結膜 接觸外物易發炎

片中美容師又翻開眼皮「深層清潔」。伍立祺指出,眼皮背面紅色位置是結膜,結膜是一層薄膜,覆蓋上、下眼瞼內表面及鞏膜(俗稱「眼白」)。結膜可分泌黏液和淚液來潤滑眼球,以及阻隔灰塵、細菌入侵。淚腺位於眼眶外上方眶骨內側,負責分泌淚液,在醫學上沒有所謂的「通淚腺」。類似術語有俗稱「通淚管」的淚管冲洗/探通術,用以檢查淚管阻塞,一般要先局部麻醉。

銀珠洗眼的宣傳中,聲稱可以深層清潔眼內污垢,如彩妝、異物等。伍強調,在不戴手套、沒有麻醉的情况下,直接用外物接觸結膜非常危險,「不應該翻開眼瞼露出結膜,使之暴露在空氣之中,亦不需要特別清潔結膜」,因每次眨眼,淚水都會帶走眼睛污垢。眼睛有自我清潔機制,自身天然眼淚水是最有效的潤滑和保護,而且有一定程度殺菌作用。眼淚含有溶菌酶,能夠破壞細菌細胞壁,達到殺菌作用。然而,眼淚的殺菌作用有限,不能完全消除所有細菌,「一般在皮膚、眼睫毛上共生的細菌應該都夠保護,但對於外來細菌,如用污糟手捽眼,就未必夠」。

棉棒、吹氣除異物 增感染風險

銀珠洗眼聲稱可洗除異物。伍立祺指出, 當有沙塵、眼睫毛等異物入眼,胡亂用銀珠棒、棉棒,甚至向眼內吹氣,這些做法不但無效,還增加感染風險。建議先閉上眼一會,然後不斷眨眼數下,「當有異物入眼,眼睛受刺激就會馬上『標眼水』,將異物冲出」。如果未能靠淚水排走異物,可用人工淚液(又稱人造淚水)、生理鹽水或蒸餾水冲洗眼球表面。一旦情况持續或惡化,例如張不開眼、不斷流眼水、眼痛,應找眼科醫生治理,而不是用銀珠洗眼。伍提醒,若化學品濺進眼睛,應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最好使用蒸餾水,條件不許可,緊急時也可使用自來水),並盡快求醫。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有異物入眼時,應先閉上眼睛一會,再眨眼數下,讓淚水自然冲走異物。而並非用手捽眼、向眼吹氣等。(prpicturesproduction@iStockphoto)

眼結石須醫生局部麻醉清除

部分瞼板腺功能障礙患者,眼瞼內有黃色顆粒狀眼結石,可能會感覺「刮」眼、有異物感,就需要醫生利用顯微鏡,在局部麻醉下慢慢將眼結石清除;切勿以銀珠洗眼或其他方式自行清除眼結石。伍立祺提醒,用外物刺激結膜很容易引起過敏性結膜炎或其他發炎反應。銀珠洗眼有可能弄傷結膜,在眼球表面造成傷口,細菌就可以乘虛而入,輕則導致結膜炎;若弄傷角膜或角膜附近的結膜,可導致角膜細菌感染,甚至角膜潰瘍,嚴重可能致盲。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伍立祺(受訪者提供)

中醫意見:中藥養肝腎 改善眼乾

註冊中醫潘咨遐對於銀珠洗眼聞所未聞,亦找不到文獻證明其效用。她從網上短片所見,美容師用銀珠棒觸碰眼角附近,位置雖然鄰近睛明穴,但銀珠洗眼非中醫範疇。而中醫學有眼部針灸,魚腰、攢竹、絲竹空、四白、瞳子髎、太陽、印堂,都是眼部常見的針灸穴位。不過中醫經過長期專業訓練,根據病人具體情况調整治療方向。潘強調,銀珠洗眼做法危險且容易傷及角膜,處理不當可引發感染,嚴重會導致失明,因此不建議用銀珠洗眼。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潘咨遐(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肝火盛 眼紅腫痛

潘咨遐引述《黃帝內經》:「諸脈者,皆屬於目……肝受血而能視」,眼睛與五臟六腑、經絡等有密切關係,肝血足能濡養於目,將養分輸送給眼睛,使眼睛明亮。《黃帝內經》又說:「肝開竅於目」,肝的部分功能通過眼睛表現出來。肝經循行路線始於足底大腳趾,經眼直達頭頂。因此,肝火旺盛時可能會引起眼睛不適,肝火盛其中一個表現是眼紅、腫痛。

肝火分為虛火和實火,虛火表現為眼睛乾澀、疲乏、頭暈耳鳴等;實火表現為眼睛紅、腫、痛,還有口乾、口苦、急躁易累、大便乾結等。潘指出,如要紓緩眼部疲勞、改善眼乾,中醫會按照病人體質處方中藥調理,例如清肝瀉火、滋養肝腎,配合穴位按摩或針灸治療。


相關閲讀:【眼敏感】家長注意小朋友眼痕常捽眼 可致結膜角膜受損、影響視力 4個紓緩眼睛敏感方法(有片)

貼士:洗眼液洗走天然淚水 得不償失

工作一整天,下班後眼睛又乾又澀,市面上有各式各樣洗眼液,標榜「洗除眼內污垢」、「有助消除眼睛疲勞」等。用法是將洗眼液倒入眼罩杯中,將眼罩杯對準眼睛並蓋上,然後在洗眼液裏眨眼。然而,眼科專科醫生伍立祺不建議使用,因為經常使用這類洗眼液,很多時會把眼睛表面的天然淚水洗走。想好好護理眼睛,伍立祺有以下貼士:

稀釋BB洗頭水抹眼瞼

  • 每日早晚洗面時,用化妝棉或棉花棒沾水,輕輕拉低下眼瞼,由眼角內向外貼着眼睫毛根部抹乾淨。上眼瞼以同樣方法清潔,輕輕拉高上眼瞼,輕抹眼瞼邊緣,過程中毋須翻開眼皮。市面有售清潔眼瞼專用濕紙巾,亦可用作日常清潔。經常化眼妝的人更要留意上下眼瞼的清潔,化妝品容易殘留積聚在臉板腺的出口
  • 想加強清潔效果,尤其是油脂分泌多的人士,可使用稀釋的不澀眼配方嬰兒洗頭水,1至2滴嬰兒洗頭水加入50毫升清水稀釋,用化妝棉或棉花棒沾水抹眼
  • 至於眼科手術前後的眼部護理及清潔,應根據醫生指示處理

熱敷軟化瞼板腺油脂

閉上眼睛,以約40℃至42℃熱毛巾或眼膜,熱敷雙眼10至15分鐘,有助軟化積聚在瞼板腺的油脂,促進正常的油脂分泌和排出(瞼板腺負責分泌油脂,形成淚水最表層的油脂層)。醫學實證熱敷能預防或治療瞼板腺功能障礙,以及改善乾眼徵狀和紓緩眼部疲勞。

人工淚液紓緩乾澀

建議容易乾眼、眼睛疲勞的人使用人工淚液,成分模仿天然眼淚,可以在眼睛乾澀或不適時使用。一般每天用3、4次已足夠,在醫生指示下有時可能需要用更多次數。人工淚液分為補水或補油為主,屬於非處方藥物。如果徵狀比較嚴重,醫生會視乎情况處方特效藥水。

中醫:茶飲養肝明目

註冊中醫潘咨遐推介養眼茶飲及穴位。

杞子石斛茶

材料:杞子12克、石斛6克

做法:加入所有材料於250毫升沸水中,浸泡20分鐘,待常溫飲用(每星期飲1、2次)

功效:養肝明目、滋陰生津

注意:杞子糖分高,糖尿病患者慎服,服用前需向註冊中醫查詢

按穴紓緩炎症

用拇指每日按揉眼部穴位10至15次,以痠脹為宜,但不可按壓眼球或過分用力。

洗眼用銀珠棒翻開眼皮深層清潔?戳結膜當通淚腺?護理眼睛要有法
(明報製圖)

攢竹:
眉頭內側,有助紓緩角膜炎、結膜炎等徵狀

魚腰:
瞳孔正上方,眉毛中間位置,有助紓緩結膜炎等徵狀

絲竹空:
位於眉尾後凹陷處,改善眼睛痕癢、乾澀、疲勞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