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拗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08 Oct 2024 08:26: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拗柴”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www.afterroberto.com/%e6%87%b6%e7%90%86%e9%81%8b%e5%8b%95%e7%96%bc%e7%97%9b%e5%8f%97%e5%82%b7-%e6%88%96%e8%87%b4%e5%be%8c%e9%81%ba%e7%97%87%e9%9b%a3%e9%80%86%e8%bd%89-%e9%81%8b%e5%8b%95%e5%89%b5%e5%82%b7%e6%b2%bb%e7%99%82/ Tue, 08 Oct 2024 04:2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96
「運動醫學與治療」講座
講者:羅英勤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陳潔嵐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

報名網址:https://link.mingpao.com/83093.htm
憑票入場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日期: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00-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每年10月開始,各類型的運動盛事陸續展開,近年甚受關注的馬拉松是其中之一。除職業運動員外,還有很多業餘運動愛好者或「忽然」運動的人士,都定必加強操練,力求突破自己的體能和成績。不過,有骨科專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提醒,運動前後稍不留神,有機會發生各種急性(如拗柴、跌傷、十字韌帶撕裂)或慢性(如阿基里斯跟腱勞損、足底筋膜炎)運動創傷,切勿小覷疼痛或傷患的影饗,若置之不理或延醫,隨時令治療和復健之路更複雜及漫長,甚或導致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羅英勤醫生強調,若忽視了運動創傷的嚴重性或延醫,有機會令勞損加劇,甚至令病情無法逆轉,影響治療和復康進度。

急性vs慢性運動創傷 延醫或致後遺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羅英勤醫生表示,運動創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主要是突然的撞傷、跌傷、扭傷等導致,常見的例如拗柴、踢球時被對方膝部撞至自己大腿肌肉受傷(俗稱「 炒芥蘭」),一般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消腫退瘀,並無大礙。

至於慢性運動創傷,泛指因為恆常運動時進行的重複性動作、重複輕微受傷所引致的慢性勞損,常見的有阿基里斯跟腱勞損、足底筋膜炎、骨頭壓力性骨折等。

羅醫生表示,大部分急性受傷多屬輕微,但不少人正因輕視了病情,當消腫或疼痛稍為減輕已急不及待恢復運動,結果可能原是一級的受傷(即輕微拉傷、扭傷)變成二級(涉部分軟組織撕裂),甚至三級(涉軟組織完全撕裂,下肢或無法負重)的嚴重受傷。

以下兩個都是常見的運動創傷病例,他們因延醫造成了什麼後果呢?

20出頭膝退化?脫骹要動手術?

個案一:患者20多歲,早於10多歲時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卻一直沒有理會,繼續打波,數年後才求醫,經檢查後已呈膝退化。羅醫生表示,若在受傷初期,這類患者或只需進行手術重建前十字韌帶,連同術後復康運動,已可康復,但延醫加上其他傷患影響,導致半月板、軟骨出現嚴重磨損,可令膝功能永久受損無法逆轉。

個案二:受傷時僅20多歲的手球愛好者,因投球被撞令單邊肩膊脫骹,由於屬首次脫骹,患者一般不需做手術,透過物理治療控制痛楚,逐步重新鍛鍊肩膊關節的肌肉力量和柔韌性,估計約2-4個月便可完全康復。不過,患者因心急比賽,3星期後即恢復投球,最終受傷後1個多月,肩膊同一位置再脫骹,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羅醫生強調,忽視運動創傷的病情,一般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運動表現未能回復至受傷前的狀態;二會導致重複受傷,令勞損的嚴重程度加劇,甚至引致其他結構受損,治療過程也更複雜和漫長。「以本港常見的膝蓋受傷為例,若受傷後出現明顯的腫痛、聽到關節卜一聲、膝痛情況愈見嚴重,應立即求醫。」

長跑下肢負荷重易勞損病變

本港近年的熱門運動之一,相信非馬拉松莫屬,原來背後也暗藏運動創傷危機。「長跑令跑手的整個下肢負重大,容易出現勞損性病變,如髖關節股骨頭壓力性骨折、大腿膕繩肌肌腱勞損、膝蓋髕骨肌腱炎(俗稱「跑步/跳躍膝」)、小腿脛骨受壓,還有腳踝的阿基里斯跟腱病變,若出現骨頭增生、鈣化,這些晚期病徵表示病情已出現結構性問題。」針對症狀嚴重或頑固的慢性勞損,羅醫生表示,有機會需注射針藥或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首要控制症狀 再按病況制定復康運動計劃

導致慢性勞損的風險因素主要有4個:運動時間和強度的負荷、肌肉力量、肌肉柔韌性及四肢體位。羅醫生強調,針對慢性勞損的治療,首要是控制患者疼痛,一方面是處方消炎止痛藥物以控制發炎;另一方面按患者病情,物理治療師會以手法治療或利用不同儀器如衝擊波、超聲波等,為患者紓緩痛楚和繃緊的肌肉。

第二步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陳潔嵐(Kelly)表示,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背景、年齡、運動項目、比賽日期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復康治療方案。「當患者症狀穩定,應配合足夠有針對性的復康運動,甚至加上運動專項訓練,務求讓患者身心狀況準備好,才安全地重投運動及比賽。」Kelly強調重投運動切勿操之過急,以免再次受傷。

以長跑為例,常見業餘跑手為了加快備戰馬拉松而加操,不少人出現能力和負荷的差距,導致膝蓋、肌腱病變等運動創傷。「以阿基里斯跟腱病變為例,我們會協助患者訓練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若已有膝蓋退化,要讓患者明白需做好「與退化共存」的心理準備,並逐步訓練其四頭肌、大腿膕繩肌、內收肌及臀部肌肉等,以保護患者的關節、減少關節負荷和減慢關節退化。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陳潔嵐表示,物理治療師會按患者病情,以不同手法治療紓緩患者的疼痛和繃緊的肌肉,並進行針對性的復康運動。

運動受傷急救5部曲:POLICE

作為物理治療師,經常被問及不小心拗柴應冰敷或是熱敷?肌肉拉傷後要休息或是繼續運動?Kelly表示,自己或別人不幸有急性運動創傷,不妨以「POLICE」5部曲先進行急救,不過,若受傷疼痛或腫脹持續,應盡快求醫,以免情況惡化。

Protection保護:以繃帶或承托物固定患處,保護受傷部位
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以適當活動或運動代替過度休息,例如走路、關節活動等
Ice冰敷:以冰敷患處來止痛、消腫
Compression加壓:使用繃帶或儀器加壓以控制腫脹
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至高於心臟位置,有助血液及淋巴回流,減低腫脹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物理治療常用的工具包括:用作消腫的壓力繃帶1﹔有彈性、能提供支撐或轉移壓力的運動貼布2;提供較高穩定性和保護強度的硬性貼布3﹔以及幫助強化肌肉的運動阻力帶4

運動醫學知多啲

羅醫生強調, 愈來愈多人運動,但對預防運動創傷及傷後復康的認識卻不多,以下兩個運動醫學概念必須要知:
動態恢復(Active recovery):一旦運動受傷,以往總有人着你先休息停止一切運動,但近年運動醫學則提倡動態恢復,取決於身體狀況,讓關節保持一定活動量。例如腳踝「拗柴」,當患處消腫且疼痛減輕後,可考慮進行游水、踏單車等相對輕度、無碰撞的運動,有助維持關節活動量、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有研究更顯示,適量運動反會令患處有足夠血液供應,康復步伐更快。

交替訓練(Cross training):在個人運動專項外,宜適度進行其他交替訓練項目,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及預防受傷。以跑步為例,很多下肢傷患都與跟腱繃緊、柔韌性不足等有關,建議可以練習瑜伽、普拉提(PiIates)等作為副項運動,交替訓練有助增加下肢柔韌性,更有利專項的發展。

「運動醫學與治療」講座
講者:羅英勤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陳潔嵐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

報名網址:https://link.mingpao.com/83093.htm
憑票入場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日期: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00-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www.afterroberto.com/%e5%bf%bd%e7%84%b6%e9%81%8b%e5%8b%95-%e5%ae%b9%e6%98%93%e8%82%8c%e8%82%89%e5%8f%97%e5%82%b7%e4%bd%8d-%e9%81%a9%e5%90%88%e8%87%aa%e5%b7%b1%e7%9a%84%e9%81%8b%e5%8b%95%e8%80%83%e6%85%ae%e5%9b%a0%e7%b4%a0/ Fri, 30 Aug 2024 04:25: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07

【明報專訊】今屆巴黎奧運會上,61歲盧森堡乒乓選手倪夏蓮打出「快樂乒乓」,強調「只要打得開心,就沒有理由停下來」。港隊劍手張家朗衛冕金牌,勉勵港人:「參與運動是開心、健康的事,大家最緊要是不要放棄。」每次奧運後,都會掀起運動熱潮,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如何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長跑考耐力,劍擊講反應,球類要手眼協調,英國有大學利用大數據為大家篩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香港專家則強調開心快樂最重要。(編按:對於「忽然運動」或是「周末運動者」,有物理治療師指出,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5類常見的受傷位包括:大腿後側膕繩肌、小腿肌肉、足踝、下背部和膝蓋。)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想開始運動但毫無頭緒?大原則是按個人的生理需求、身體狀况、能力和興趣去做適當和適量運動,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CandyRetriever、exdez@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知多啲:「忽然運動」5個常見肌肉受傷位

對剛剛開始運動的人或有一段時間沒運動的人來說,「忽然運動」或是「周末運動者」(weekend warrior)容易出現肌肉拉傷或扭傷。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常見受傷類型包括:

  • 膕繩肌拉傷
    久未運動,大腿後側膕繩肌特別容易在需要衝刺動作的運動中拉傷
  • 小腿肌肉拉傷
    小腿肌肉在突然增加活動量時容易拉傷
  • 足踝扭傷
    穩定足踝的肌肉和韌帶變弱,在恢復活動時容易導致足踝扭傷
  • 下背部拉傷
    核心和背部肌肉變弱,在身體突然受到壓力時容易拉傷
  • 膝蓋損傷
    膝蓋周圍的股四頭肌和膕繩肌變弱,容易導致扭傷或其他膝蓋問題

運動後,熱敷和用運動滾筒按摩有助放鬆肌肉,紓緩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久未運動或突然大幅增加運動量,肌肉痠痛情况更明顯。肌肉痠痛通常持續3至4天,如徵狀持續不適或沒有減輕,可能是肌肉拉傷,應該尋求專業治療。

按身心特徵分析 大數據助選運動

不同運動需要不同技能,例如體操需要高度敏捷和力量,舉重則着重力量而相對不太講究敏捷度。英國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運動科學家設計網上測驗(bit.ly/4dv1OL3),為大家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鼓勵更多人參與並持續運動。參加者回答有關自己身體和心理特徵的問題,電腦系統根據答案按英聯邦運動會的運動項目評估,得出3項最匹配的運動。

方便、可單獨做 提升持續度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測驗旨在提升運動興趣,啟發大家做運動,結果並非意味參加者只適合某項運動或其他運動不能做。以健康為目標來說,選擇運動最重要是符合個人興趣並且能夠持續。選擇方便容易執行的運動有助提高持續度,例如就近運動場所,減少交通耗時,或選擇個人運動如跑步、游泳、踩單車等,毋須隊友的運動較容易開始。相比之下,打欖球需要至少7人組成一隊,較難找到足夠的人來參與。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雷雄德補充,上述測驗利用大數據分析個人體能並配對適合運動,但由於英國與香港體育文化不同,得出的運動項目未必在香港普及。目前,香港未有足夠大數據做出可靠度高的推算。簡單而言,如何選擇合適運動?大原則是按不同年齡層的生理需求、身體狀况和能力去做喜歡的運動。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和能力也會發生變化,以下是一些對應身體能力發展的運動例子:

青春期前:多樣化運動
小朋友處於身體快速發育期,靈活度、協調和平衡等能力逐漸提高,可嘗試不同形式的運動,以滿足生理需求,例如游泳有助鍛煉心肺功能及身體協調,各式各樣球類運動可培養靈敏度和協調肢體控制。

青少年階段:增運動量及強度
踏入青春期,肌肉和骨骼迅速發育,青少年在運動技能和協調能力上都大有提升,可適當增加運動量和運動強度,例如參與乒乓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等運動。節奏快、體能消耗大的球類運動較能滿足青少年身心的需求,讓他們發揮拼勁。

30至60歲:運動減壓
30至60歲左右的成年人,處於事業拼搏期,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可嘗試行山和慢跑等運動,有助改善心肺、提升耐力、加快新陳代謝,接觸大自然的運動亦能緩解壓力。外國數據顯示,有恆常運動習慣的成年人平均壽命延長3至8年。以跑步作推算,跑步1小時大約可延長7小時壽命。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Thanakornsra@istockphoto)

長者:恒常運動緩衰老

隨年紀漸長,要維持年輕時的肌肉量是比較困難,因為新陳代謝速度、免疫系統、荷爾蒙系統變慢;但年紀大不一定機器壞,研究發現恆常運動,可有效延緩衰老。65歲後,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逐漸下降,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建議多做仰卧舉腿、弓步等練習。

「忽然運動」5類容易肌肉受傷位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5個考慮因素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減低受傷風險,尤其65歲以上長者需要更加關注身體的穩定度和平衡能力。(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睇片健身學瑜伽減肥增肌? 醫生提醒網上影片忌盡信 運動要適當適量

滿足社交需求 增內在動機

「年輕人反應較快,打乒乓球有一定優勢,而中年人及長者反應慢一些,但最重要是享受當中的快樂。」雷雄德強調,人與人之間存在體質上差異,沒有既定某年齡層非做某項運動不可,而是按個人興趣在可控風險下做適當和適量運動,擁有內在動機自願參與運動能夠延續運動生涯;而家長應該讓子女嘗試不同運動,即使未能掌握某項運動的技能,或可能在其他運動有不錯表現。

要養成持續運動,有3個主要元素——開心、社交、可量度。運動過程中找到快樂,而且具備社交元素,譬如運動後與朋友一起吃喝、聊天,以及量度得到的進步如打球技術有所提升,在相同運動強度下跑步變得輕鬆,有成功感和滿足感可以提升做運動的內在動機。雷雄德年輕時參加外展訓練,第一次接觸獨木舟,一玩便玩了40多年。他分享獨木舟令他「着迷」多年的原因:「每次坐上獨木舟,每撥一槳都能感受到前進,感覺十分舒適。在海中划獨木舟,遠離繁囂和石屎森林,又可與三五知己一邊划,一邊聊天。划到渺無人迹的荒島,有煥然一新的感覺,就像按下重置按鈕。」

考慮年齡 平衡受傷風險

做運動不受年齡限制,但要懂得平衡風險。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都有助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將近65歲的雷雄德在5年前已經甚少踢足球,因為考慮到平衡受傷風險。如果踢足球時跌倒或扭傷膝關節,其他活動如行山就無法參與。在當前年紀,他認為行山比踢足球更令他開心,惟要留意天氣,「現在天氣這麼熱,我會選擇黃昏時間行有樹蔭的平路或水塘,而不會登上獅子山、蚺蛇尖或鳳凰山,擁有應對環境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此外,要在運動時減低受傷風險,做好熱身運動相當重要。雷雄德表示,開始主項運動前要做熱身,將核心溫度升高,讓手腳暖和,甚至開始出汗。熱身可按主項運動類型,加入相關動作,例如,足球的熱身可以包括傳球、模仿射球動作、前後左右跑動等,這些動作要輕鬆慢慢做,讓大腦在真正踢球時,已經能夠激活相關感應器,控制肌肉。


相關閲讀:行路都「拗柴」?物理治療師推薦4組動作 改善肌肉力量及關節反應

運動新手 毋須追求最大心跳率

歐陽健補充,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地開展運動,逐步增加強度,有助養成持續運動習慣及減低受傷風險。一般健康人士做帶氧運動需要最大心跳率(220減去年齡)的60%至80%。以30歲為例,心跳率應保持在每分鐘114至152次,但對於完全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維持這個心跳率20分鐘可能感到吃力。因此可以退而求其次,先以最大心跳率50%至60%為目標,即每分鐘95至114次,將運動時間延長至約25分鐘。當感覺良好時,再逐步提升目標心跳率。

文:李祖怡

美術/謝偉豪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www.afterroberto.com/%e6%98%8e%e5%a0%b1-%e7%90%86%e5%a4%a7%e6%b8%ac%e8%a9%a6%e5%bc%8f%e6%b6%bc%e9%9e%8b%e6%8b%96%e9%9e%8b-%e8%b6%b3%e5%ba%95%e6%9c%80%e5%8f%97%e5%a3%93-%e6%ad%a5%e6%85%8b%e4%b8%8d%e7%a9%a9/ Fri, 16 Aug 2024 09:11: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03 【明報專訊】踩屎感拖鞋,雲朵拖鞋,枕頭拖鞋……名字或市井,或詩意,或可愛;統統形容同一類時尚拖鞋,標榜穿上後猶如腳踩白雲,柔軟舒適。聽起來美好,實際上卻可能增加肌肉疲勞和關節負擔。市面涼鞋或拖鞋款式眾多,楔形、粗跟、幼跟等,究竟如何選擇一對舒適安全的好鞋子?《明報》健康版聯同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測試不同款式的涼鞋和拖鞋,比較足底壓力分佈及步態穩定度。(編按:過軟鞋底會增加拗柴和跌倒風險?楔形涼鞋不適合扁平足人士穿着?……專家逐一拆解。)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穿涼鞋或拖鞋危機四伏?請來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測試涼鞋足底動態壓力分佈及步態穩定度,以及不同鞋款和物料的特性,揪出「壞鞋子」。(Liudmila Chernetska@iStockphoto)

4款式涼鞋拖鞋測試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李祖怡攝)

踩屎感拖鞋:鞋底軟缺支撐 可拉傷足弓增拗柴風險

踩屎感拖鞋的鞋底主要由乙烯(EVA,ethylene vinyl acetate)製成,柔韌且抗衝擊,軟硬度則視乎物料密度。香港理工大學時裝及紡織學院教授易潔倫表示,若鞋底太軟足底缺乏支撐,長時間穿著可致足弓拉傷和疼痛。沒有足弓支撐的鞋子,會使扁平足惡化。高足弓患者也應避免太軟鞋底,以免腳部過度下沉。此外,過軟鞋底無法支撐足踝關節和足底肌肉,降低穩定和動態平衡力,增加拗柴和跌倒風險;而且肌肉更需要發力維持平衡,愈行愈累。

易潔倫認為選擇涼鞋,在追求柔軟舒適的同時,鞋底設計宜兼顧支撐和緩衝,軟硬適中才站得穩。如果鞋底過硬或過厚,行路時前腳掌無法自然彎曲使力,持續以不自然步態行路,會造成腿部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

高厚鞋底:不利平衡 楔形前腳掌受罪

另外,高厚鞋底令身體重心升高,不利平衡和步態穩定,足部肌肉需更用力維持平衡,而且影響足部對地面感知,與地面回饋較差,容易跌倒。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骨科專科醫生凌家健補充,有關踩屎感拖鞋穩定度的研究未有一致定論;有研究發現這類鞋在凹凸不平或濕滑路面會更穩定,另有研究發現會導致步幅縮短,降低步行穩定。

楔形涼鞋是另一常見鞋款,易潔倫表示,厚底楔形涼鞋使身體重心前移,降低身體穩定度,在不熟悉的地面或步行較快時可能影響平衡。楔形設計使壓力集中在前腳掌,尤其是鞋跟較高時,可能引起前腳掌疼痛或足底筋膜炎,甚至改變正常步態,長期下來或影響膝蓋、髖關節和脊椎。建議選擇前後高度差異不大的鞋款,前掌與後跟高度差約2.5厘米為宜。楔形涼鞋的足弓支撐可能不足,不適合扁平足或其他有足部問題人士。

凌家健則指,楔形涼鞋比高跟鞋「穩陣少少」,不過穿楔形涼鞋增加踝關節外側前距腓韌帶和跟腓韌帶的張力,踝關節本身不太穩定的人容易拗柴。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凌家健(受訪者提供)

測試蒐集COP軌迹 看步態穩定度

為了解涼鞋和拖鞋設計如何影響足底壓力分佈及步態穩定度,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聯同易潔倫,以及博士後研究員李嘉寶及李佩凌,測試多款涼鞋和拖鞋。由一名習慣穿高跟鞋的女性受試者,穿著不同款式涼鞋及拖鞋,鞋內放置測量整個足底的感測器鞋墊,蒐集足底壓力特徵及足底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軌迹。

COP是指站立或行走時,地面反作用力在腳上的作用點,其軌迹可以提供關於步態穩定度的資訊:長直線軌迹代表身體重心搖擺幅度比較小,行走時比較平穩;當軌迹出現不規則、波動,表示步態較不穩定,平衡能力下降,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結果發現,有後帶的楔形涼鞋和帶軟墊的粗跟拖鞋,在足底壓力分佈及步態穩定方面表現較理想;而踩屎感拖鞋足底壓力分佈最均勻,受壓也最低,惟鞋太鬆出現步態不自然的情况(見表)。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李嘉寶(左起)、葉曉雲、易潔倫、李佩凌(李祖怡攝)

■測試:量度足底壓力 覓穩定好鞋

踩屎感拖鞋 步態不自然

  • 鞋底高約4厘米;在測試鞋款中,足底壓力分佈最平均、受壓最低,而且使用EVA物料,吸震能力較好,壓力圖顯示足底綠色面積佔大多數。惟受力平均不等於平穩,缺乏適當的固定和支撐設計導致整體的穩定度較差;鞋太鬆或會「甩拖」,增加拗柴風險
  • COP軌迹偏短且不對稱,顯示步態不自然,這可能是由於拖鞋前腳掌位置較闊,不能完全包裹腳掌,宜選較貼腳款式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踩屎感拖鞋(李祖怡攝)

楔形涼鞋 步態較穩定

  • 鞋底高約7厘米,與地面完全接觸,從分佈圖可見,前掌區域出現小量高壓區,足底壓力分佈尚算平均
  • 後帶提供支撐,COP軌迹呈現較長、較直的走向,表示步態較穩定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楔形涼鞋(李祖怡攝)

粗跟拖鞋 前掌受壓 步態平穩

  • 鞋跟高約7厘米。因前後腳掌位置有軟墊,整體壓力分佈相對平均;但由於腳背有橫帶,走路起步時前掌區域受壓
  • COP軌迹筆直,左右腳步態平穩,「工」字形鞋帶設計更好地包裹足部,不易滑脫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粗跟拖鞋(李祖怡攝)

幼跟拖鞋 步態不穩 前掌受力過重

  • 鞋跟高約10.5厘米,壓力集中在前掌,鞋跟幾乎沒有受力,意味着前掌受力過重
  • COP軌迹混亂,顯示步態不穩定。左腳COP軌迹短,估計是由於右腳是重心腳,承擔較多支撐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幼跟拖鞋(李祖怡攝)

註:是次測試結果未必適用於所有涼鞋/拖鞋款式,實際穿著時的地面材質和環境、個人步態習慣、足形等因素可能會影響結果


相關閲讀: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知多啲:患濕疹、汗多 不宜穿涼鞋

熱爆的日子,涼鞋通爽透氣。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葉曉雲表示,涼鞋理論上通風,減足部悶熱感,降低腳臭,但實際還取決於材質吸濕度和透氣度。天然材質如皮革、棉麻等通常較佳,腳汗易蒸發,減少細菌滋生。而草編鞋透氣度佳,但非完全防臭,需注重清潔保養,若吸收汗水而未能及時清洗晾乾,或會產生異味。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補充,穿涼鞋多數不穿襪子,容易積汗引起腳臭,且對雙腳皮膚缺乏保護,易沾污水細菌,「街上污水含菌量高,增加患香港腳、灰甲或其他細菌感染的風險」。此外,皮膚直接接觸涼鞋物料如皮革、塑膠、黏合劑及金屬,可能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建議穿涼鞋時穿襪子,並使用潤膚膏和防曬霜來保護雙腳。尤其皮膚敏感如濕疹或出汗多者應避免穿涼鞋,若必須穿著,平時可多塗潤膚霜保護雙腳。

《明報》×理大測試4款式涼鞋拖鞋 哪款足底最受壓、步態不穩易拗柴?
林嘉雯(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拆解夏天常見足部陷阱:5類人易有香港腳?穿人字拖或致足底筋膜炎?


選擇涼鞋時,宜考慮不同物料的特性:

真皮 自然柔軟

  • 天然透氣,吸濕力好,隨時間適應腳形,觸感自然柔軟
  • 需定期保養,價格較高,或不適合雨天穿著

PU(聚氨酯) 輕便耐磨

  • 輕便,易清潔,耐磨
  • 透氣度不如真皮,長時間穿著或不舒適

橡膠 透氣度較差

  • 耐用,易清潔,防滑,抓地力良好
  • 透氣度較差,在炎熱天氣或不夠舒適

草編 透氣度佳

  • 輕便,屬天然材料,通常具良好透氣度
  • 或不夠耐用,避免長時間浸泡或重壓

EVA 輕柔、長穿悶熱

  • 輕便,柔軟
  • 透氣度一般,長時間穿著或感悶熱

織物 輕便透氣

  • 透氣度佳,輕便,設計和顏色多樣
  • 或不如皮革耐用,需要定期清洗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9%ad%e5%82%b7%e3%80%91%e5%89%8d%e5%8d%81%e5%ad%97%e9%9f%8c%e5%b8%b6%e6%92%95%e8%a3%82%e3%80%8c%e5%8d%9c%e3%80%8d%e4%b8%80%e8%81%b2%e9%97%9c%e7%af%80%e8%84%ab%e4%bd%8d-%e8%a1%80%e6%b0%b4/ Mon, 29 Jul 2024 07:26: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48 (編按:女子重劍「世一」劍手江旻憓在巴黎奧運個人賽過關斬將,終於首奪奧運金牌,她曾於2017及2019年兩度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過去被問到傷勢只是說「膝蓋好傻」並輕輕帶過,但其港隊重劍教練Tavi(Octavian-Petru Zidaru)卻指愛徒經歷十字韌帶的傷患需要開刀,她不是每日,而是每分鐘都在經歷艱苦時刻,為她感到非常自豪,成為奧運冠軍之路絕不易行。)【明報專訊】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是一條長約3厘米、闊約1厘米的韌帶組織。有專家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會變得不穩定,一般走路未必有太大問題,但當運動比賽時,特別是需要急停和轉向的動作(如滑雪、球類運動等),膝關節容易扭傷,引致軟骨及半月板損傷,增加創傷性關節炎的風險。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香港女子重劍隊星將江旻憓(右)兩度克服膝蓋前十字韌帶斷裂的傷患,終首奪奧運金牌。

「卜」一聲膝關節扭傷?脫位? 前十字韌帶撕裂積血腫痛關節僵硬

如果仔細看,前十字韌帶可以再細分為前內束(anteromedial)和後外束(posterolateral)兩條小韌帶,它們分別在膝蓋彎曲不同角度時,扮演不同角色,維持膝關節穩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內,引致嚴重腫脹、痛楚,令關節僵硬,運動幅度減小,受傷後沒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緊急處理(RICE)緩減炎症。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都會聽見「卜」聲響,其實這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引致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卜」的一聲正是來自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前十字韌帶撕裂後病徵比較嚴重,甚至連走路也有困難,很多人會立即求醫。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位於深處——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維持膝關節穩定。(VectorMine@iStockphoto)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確定撕裂程度——醫生透過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的撕裂程度,左圖為撕裂的前十字韌帶,右圖為正常的前十字韌帶。(作者提供)

伴隨其他組織撕裂 膝關節「不快樂3人組」

大部分前十字韌帶撕裂都能透過臨牀檢查準確診斷,例如前抽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Lachman test等,測試膝關節前後穩定度;而轉軸移位測試(pivot shift test)則能測試膝關節在旋轉扭動時的穩定度。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通常會伴隨其他膝關節組織撕裂,包括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簡稱MCL)和內側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合稱膝關節的「不快樂3人組」(unhappy triad)。但急性前十字韌帶創傷,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會比內側半月板更容易受傷,所以醫生會安排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撕裂程度,以及其他韌帶和半月板有否受傷。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無法自我癒合 須手術重建

前十字韌帶的自我修復能力並不理想,原因它位於膝關節內,關節液妨礙了韌帶血塊形成,所以即使是利用手術修補(repair),韌帶也不能癒合。為了回復關節穩定,大部分傷者需要接受重建(reconstruction)手術。說到重建手術,大家自然問到:究竟是用什麼來重建呢?

自身後腿肌腱重建 傷口小

重建使用的韌帶,大多數來自患者自身移植(autograft),多數人使用部分後腿肌腱(hamstring graft)重建,好處是傷口比較細小,而後腿肌腱會再次生長,雖然新長出的肌腱會稍微細一點,但對跑步等活動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也可以選擇用部分髕骨和髕肌腱(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重建,好處是癒合後最穩定,但傷口比較大,甚至會有前膝痛。

在香港,選用患者自身以外的韌帶來重建的情况較少,當中包括同種異體移植(allograft)和合成骨移植(synthetic graft)。它們雖然毋須用到自身組織,沒有捐贈區併發症(donor site morbidity)和次數限制,但相比自身移植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一般較低,有研究指術後首年的再撕裂率(re-tear)較高。

待關節炎症過後 手術好時機

一般來說愈早做手術,效果愈好。然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需要等待時機,最理想是待關節炎症過後,膝關節回到原來運動幅度後才做手術。現今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會使用膝關節鏡輔助,可以同時處理半月板受傷,而且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可加快復康過程。重建手術完成後,韌帶需要約9個月復元(remodeling),其間需要以物理治療鍛煉關節幅度、肌力和關節平衡感。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前十字韌帶防傷 強肌vs.戴護膝

適合的運動裝備可以減少受傷風險,佩戴護膝可否減少前十字韌帶的傷患呢?研究只顯示,佩戴護膝對於已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包括曾接受重建手術的病人),有明顯減低膝傷的幫助。比較多人忽視肌力訓練的重要,研究顯示多訓練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的強度,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可以明顯減少。

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佩戴護膝——前十字韌帶曾受傷的人,佩戴護膝可減低運動受傷的風險。(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行路都「拗柴」?物理治療師推薦4組動作 改善肌肉力量及關節反應 //www.afterroberto.com/%e8%a1%8c%e8%b7%af%e9%83%bd%e6%8b%97%e6%9f%b4-%e7%89%a9%e7%90%86%e6%b2%bb%e7%99%82%e5%b8%ab%e6%8e%a8%e8%96%a6%e5%8b%95%e4%bd%9c-%e6%94%b9%e5%96%84%e8%82%8c%e8%82%89%e5%8f%8a%e9%97%9c%e7%af%80/ Mon, 22 Jul 2024 08:30: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44

日常如果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行走,甚或是在樓梯間踏空,都有機會不慎扭傷足踝,尤其是缺乏運動及經常穿高跟鞋的人士,會有較高的「拗柴」風險。有物理治療師指出,人體其實有關節修正神經反射機能,前提是要有良好的肌肉力量及反應去穩定關節,從而修正失衡的動作以避免「拗柴」。治療師建議日常除了跑步外,亦可多做特定的下肢訓練,以加強肌肉力量及關節感知能力。

行路都「拗柴」?物理治療師推薦4組動作 改善肌肉力量及關節反應
缺乏運動及經常穿高跟鞋的人士,會有較高的扭傷、「拗柴」風險。

拗柴分為內翻和外翻扭傷 超過八成屬內翻扭傷

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劉焯霆解釋,「拗柴」是因足踝關節過度屈曲或伸展,令關節周邊的足踝韌帶過度延伸而引致不同程度的韌帶或骨骼受傷;「拗柴」主要分為內翻扭傷及外翻扭傷兩種。在綜合性研究報告指出,超過八成至八成半的個案屬內翻扭傷,外翻扭傷雖然佔比較少數,惟很多時會傷及骨,情况較為嚴重。


相關閲讀: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穿高跟鞋、缺乏運動易「拗柴」

劉焯霆指出,經常穿高跟鞋的女士會有較高的「拗柴」風險,因為穿高跟鞋時會令足踝的「前踝關節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處於最緊最扯的狀態,一旦失平衡便很容易扭傷該韌帶。至於平日缺乏運動的人士,因為下肢肌肉力量不足,難以在關節失衡時有充足的力量穩定關節,當未及時修正姿勢便會扭傷足踝。因此劉焯霆提醒,日常走路時應特別留意凹凸不平路面,以及注意梯間的距離,因為下樓梯時腳尖會先着地,如着地時不夠準確或跨步幅不夠闊,就會很易「拗柴」,更特別容易出現較嚴重創傷,甚至骨折。


相關閲讀: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性訓練  強化下肢肌肉及關節感覺能力

要避免扭傷足踝,除了走路時警惕,劉焯霆建議,應多進行恆常運動強化下肢肌力,有助降低「拗柴」風險。他解釋,當步行時身體感覺到前踝關節韌帶被拉扯,就會作出自然反應,運用肌肉力量穩定關節,因此日常可針對性訓練關節感知能力,當關節不穩時能反應過來作出修正,其次是加強肌肉力量,以助順利修正。

劉焯霆指出,多做足部與地面接觸的運動,例如跑步等,亦能有效訓練關節和肌肉的強度,相反一些「不貼地」的運動如健身單車和游泳等,對減低「拗柴」風險的幫助不大。以下針對性的下肢訓練,有助訓練關節感覺能力及肌肉力量:

  • 單腳站立:有助增強關節感知能力及腳腕平衡力,起初可先在平地上站立;適應後可加強難度,在軟身的地面訓練,例如站立在軟墊上。
  • 閉眼單腳站立:平衡的關鍵在於三大元素,包括眼睛、耳朵半規管,以及關節感知,閉眼單腳站立能剔除視覺元素,有助更集中訓練關節感知。
  • 橡皮帶運動將訓練用橡皮帶綁住腳掌後,向外拉旋,有助強化足踝。
  • 屈膝單腳跳:有助鍛煉足踝關節的穩定性及下肢肌肉。

劉焯霆建議每日均可進行上述4組動作,每組動作應維持30秒至1分鐘,每次鍛煉約15至30分鐘,持之以恆鍛煉有助降低日後「拗柴」風險。

]]>
睇片健身學瑜伽減肥增肌? 醫生提醒網上影片忌盡信 運動要適當適量 //www.afterroberto.com/%e7%9d%87%e7%89%87%e5%81%a5%e8%ba%ab%e5%ad%b8%e7%91%9c%e4%bc%bd%e6%b8%9b%e8%82%a5%e5%a2%9e%e8%82%8c%ef%bc%9f-%e9%86%ab%e7%94%9f%e6%8f%90%e9%86%92%e7%b6%b2%e4%b8%8a%e5%bd%b1%e7%89%87%e5%bf%8c%e7%9b%a1/ Fri, 26 May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480

新冠一「疫」,令很多人已習慣了在家中運動,他們會一邊看網上教學影片,一邊學習健身、瑜伽等運動。隨便在網站一搜,相關運動教學短片數以萬計,內容包羅萬有,不少都聲稱「短時高效」,只須簡單數個步驟便可擁有完美身段。有骨科專科醫生提醒,做運動必須量力而為,不同的運動對體能的要求各有不同,若為了減肥或增肌胡亂嘗試,超出身體負荷,有機會令肌腱受損,甚至縮短運動壽命。

睇片「速食」健身瑜伽 隨時傷膝髕股關節

betway体彩 骨科專科醫生黃惠國醫生表示,運動看似簡單,但其實講求個人化,需要注重「適當」及「適量」。為了追求完美體態而過度操練,又或者平日疏於運動,隨便參考一些網上運動教學影片,一心「速食」,很可能會得不償失,換來周身病痛。

網上影片觀眾橫跨不同年齡,內容難以顧及不同人士的體質。以深蹲為例,片中人在示範時姿勢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對肌肉的強度及關節柔軟度卻有一定要求。黃醫生表示,如果平日甚少運動,肌肉不夠強壯、關節欠靈活,若深蹲的姿態或用力不正確,久而久之有機會令膝蓋腫痛,也見過患者「未學行,先開走」,手持啞鈴負重深蹲,就更加危險,甚至令「髕股關節」(Patellofemoral Joint)磨損及移位,嚴重更需要手術治理。

睇片健身學瑜伽減肥增肌? 醫生提醒網上影片忌盡信 運動要適當適量
近年流行的HIIT,若本身疏於運動,肌肉不夠發達,在進行密集式的劇烈運動時容易拉傷或扯傷肌肉,甚至在跳動時腳肘迅速著地,導致跟腱撕裂。

相關閲讀:【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 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深蹲、HIIT講求肌肉強度及關節柔軟度

近年非常流行的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講求肌肉的爆炸力,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劇烈運動,期間有短暫休息,以達到加強心肺功能及「燒脂」效果。黃醫生指出,如果本身疏於運動,肌肉不夠發達,在進行密集式的劇烈運動時容易拉傷或扯傷肌肉;某些動作需要肌肉急速收縮,例如跳動時腳肘迅速著地,亦容易導致跟腱撕裂。

肌肉愈痛不等於增肌 源於肌肉乳酸積聚

很多人誤以為運動或健身後肌肉痠痛便代表肌肉量有所增加,甚至認為愈痛愈有效,黃醫生說這實屬誤解,其實肌肉痠痛源於運動後有乳酸積聚,一般人在運動後翌日會感到肌肉有少許痠軟,大多在一、兩日後回復正常。若在運動後感到「周身散晒」,痛楚有如受傷,而且一、兩天後仍未消退,很大機會是運動過量,甚至是受傷,或者該項運動並不適合,建議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網上影片針對廣大群眾,指導或建議未必人人適用,而且運動只是「操肌」、消脂的其中一環,黃醫生提醒必須配合適當均衡飲食,並視乎個人能力和狀態選擇合適和適量的負重訓練,先打好基礎,若只是在健身室或家中埋頭苦練,看着影片亂試亂跟,隨時「未健身,先傷身」。凡事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對運動效果有一定要求,或者打算進行密集式訓練的人士,可以尋找專業人士的指導或意見,方能享受運動的樂趣及益處。


相關閲讀:【報復式運動】久休復出體適能下降 行山、跑步、健身易受傷拗柴 運動前後做足準備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ab%94%e8%83%bd%e4%b9%8b%e5%b7%94%e3%80%91%e6%b8%be%e8%ba%ab%e8%82%8c%e8%82%89%e6%9c%aa%e5%bf%85%e5%8a%9b%e9%87%8f%e6%9c%80%e5%bc%b7%e6%93%8d%e8%82%8c%e9%81%8e%e6%80%a5%e6%98%93%e5%8f%97/ Mon, 27 Feb 2023 08:13: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672 【明報專訊】韓國實境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成為城中熱話,吊單槓、單對單搶球、拉動1.5噸船等比賽項目緊張刺激,選手的身形也備受矚目。參賽者個個幾乎都是肌肉型健身男女,賽前大家或會覺得「爆肌大隻佬」應佔盡上風,但從比賽過程可見,肌肉型未必「贏硬」,為什麼?冠軍終出爐,37歲的混合健身選手兼韓國前單板滑雪代表克服各種體能挑戰,淘汰99名對手,奪得3億韓圜(約180萬港元)獎金。節目不停強調要找出最完美體格,冠軍體格是否等同完美?節目引起了操肌潮,「操」之過急會帶來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問題?還有什麼要留神?「build肌」最少有3大竅門,你又知道和做到幾多?


體能之巔引起操肌潮 渾身肌肉非力量最強?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擊敗99名選手——37歲的混合健身選手兼韓國前單板滑雪代表禹秦熔(左圖)擊敗99名選手,勝出韓國實境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Netflix截圖/spawns@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100個「手瓜起腱」的大隻仔女,一看就知肌力不凡。節目其中一關要參賽者抬起巨石,維持最長時間者勝出。健美選手金強敏肌肉爆棚,卻在早段落敗,打破不少人以為肌肉型必然是最大力,甚至體能各方面都是最強的觀念。

力量輸出 腦比肌肉圍度更重要

「要提升肌肉力量,肌肉圍度不能太小。」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說。在解釋什麼因素影響肌力大小之前,先了解肌肉如何生成。每次訓練,對肌肉而言都是一次破壞,為肌肉帶來「良性撕裂」,然後透過足夠睡眠、營養攝取修復撕裂。完成整個修復過程後,肌肉纖維變大,增加肌肉圍度,並提升肌肉每次收縮發力的力量,即愈有力。

「但純粹看肌肉圍度不代表體能最好、肌力最大」,因為力量的輸出,還視乎神經系統控制與協調;例如搬石頭時,需要大腦發信號到手部肌肉,才能發力搬動石頭。潘指,「腦部能否募集到足夠運動神經元,協調手肌肉收縮發力,(比起肌肉圍度大小)更重要」。一些很健碩的選手,如果肌肉協調力一般,神經系統未能靈活地控制肌肉收縮,單用蠻力其實很浪費力氣,使他們無法在一些需要技巧的動作上施力,從而令速度放慢,不利於遊戲表現。

3種「力」:力量、爆發力、肌耐力

健美選手公認「大隻」,他們的訓練追求肌肉圍度,講究肌肉線條,肌肉質素與其他同樣肌肉豐滿的人士如運動員、消防員等不同。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首席物理治療顧問、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解釋,「力」分為3種,包括力量,爆發力、肌耐力,即是很大力、很快產生力量和力量持久,「除此以外還有肌肉肥大(hypertrophy),主要是肌肉尺寸大,健美比賽就需要這種」。各個訓練目標的訓練次數、重量都有不同,力量訓練通常是次數少、重量高;肌耐力訓練次數多、重量低;肌肥大的訓練則介乎兩者之間,因此「健美選手不是最大力,但又不會只能舉得一兩下重物」。

沒有完美體格 訓練視乎目的

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空有蠻力並非所向無敵,「節目改名也有心思,是叫《體能之巔》不是《力量之巔》」。周錦浩表示,各個比賽項目考驗不同體能要素,包括力量、耐力、敏捷度等,要勝出各個關卡,才算是體能上整體優勝。節目聲稱為探尋最完美體格而打造,最後贏家的體格是完美嗎?潘梓竣指,「針對這個比賽,冠軍(混合健身(crossfit)選手禹秦熔)的體格不錯,crossfit就是講求綜合能力,可見他無論力量、心肺耐力、肌耐力、身體協調各樣也很平均,才可脫穎而出」。但周錦浩和潘梓竣均認為,沒有完美體格,只有理想體格,每人都應視乎個人需要和目的去訓練體能。

大眾中庸之道 強身健體減疾病

健康體能應是體適能,即「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及應付日常活動的能力」。周錦浩解釋,體適能可分為健康相關體適能元素,即心肺耐力、身體組合(脂肪百分比)、柔韌度、肌力與肌耐力,以及競技相關體適能元素,包括敏捷、速度、平衡、協調、爆發力、反應能力。每個人日常活動都不一樣,成年人、長者與精英運動員的需求有很大差別,「最理想體適能是各方面平均,但在競技層面,平均不能幫助取勝,一定要有針對訓練」。他舉例,獨木舟選手一般都針對上肢訓練,下肢較瘦削;馬拉松跑者着重提升肌耐力,而非肌肉力量和爆發力。至於普羅大眾,則可採取中庸之道,關注各項健康體適能元素是否足夠應付日常生活,強身健體、減少疾病,例如訓練肌力有助買米,柔韌度好能減低扭傷風險,心肺耐力良好的話,在火警逃生時也不怕行樓梯行到氣喘。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相關閲讀:【大隻奶粉】拆解蛋白粉成分、類型 要增肌蛋白質有幾重要


知多啲:BMI不知脂肪肌肉比例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明報專訊】BMI經常用作衡量一個人身高體重是否符合標準,亞洲人如超過22.9便代表過重;但兩個同是200磅的人,一個有大肚腩,另一個全身肌肉,他們的BMI可能一樣!

「BMI沒有分辨體重內的肌肉與脂肪比例,所以對於運動員和健美人士,未必是一個好的指標評價他們的身形。」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指出,體脂率與FFMI(fat-free mass index)較為合適。體脂率即是身體脂肪重量佔總體重的百分比,成年男士體脂率介乎10%至20%,女士則介乎20%至30%;而運動員的體脂一般較低,男士5%至10%,女士15%至20%。不建議男士和女士體脂率分別低於3%和13%,體脂過低可構成健康風險。

至於FFMI指標,男士平均值為17至20,低於17即比平均值低;而女士平均值為14至16,低於14則比平均值低。

潘梓竣指,FFMI主要用來衡量健身人士的肌肉量是否達到天然極限,台灣較常用此指標,香港則較常用體脂率評估。


相關閲讀: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健身熱潮:「build肌」竅門:食得好 瞓得好 練得好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攝蛋白質——從飲食中攝取充足蛋白質,才能有效增肌。(piotr_malczyk@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真人騷《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十分火熱,引發健身熱潮。「大家關注選手的同時,有人嘗試挑戰節目內的比賽項目,到公園或健身中心狂操引體上升!」香港健身Guide籌委組及調查組主席邱益忠表示,冬天至翌年春天一向是健身行業淡季,特別在防疫措施逐步放寬後,很多人報復式旅行,運動意欲近乎零;《體能之巔》卻帶起健身熱潮,不少男女都想變得像參賽者般健美。瘋狂健身操肌,會否引起問題?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  
邱益忠(資料圖片)

「操」之過急易傷

註冊物理治療師周錦浩提醒,「操」之過急,容易受傷,「過往不少個案,為了在暑假變得健碩,每年5、6月都有不少人因健身而受傷」,最常見是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要由一般體型操練至一身肌肉,「需時以年為單位,快則半年,正常要1年訓練」。想在夏天騷肌,現在便要開始特訓!但要操練得安全又有效,竅門是「食得好、瞓得好、練得好」,三點缺一不可。

食得好 加倍攝取蛋白質

周錦浩指出,「build肌」的建材是蛋白質,一般成年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攝取0.8克蛋白質,增肌人士則需要約1.5克。

瞓得好 操每組肌肉隔48小時

周錦浩表示,訓練令肌肉纖維撕裂,通過充足休息,配合適當營養攝取,身體才能修復肌肉纖維及增肌。教大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潘梓竣補充,一般建議同一肌群的訓練至少隔48小時,讓肌肉有足夠時間復元;有些健身人士或運動員會以「梅花間竹」方法操練,「一日操上身,一日操下身,再操上身」。

練得好 懶練背肌易受傷

周錦浩提醒,起初應由肌耐力開始鍛煉,「喚醒」肌肉後才訓練肌力。要清楚健身目的和體能狀况,選取合適訓練方法和器械,受傷很多時都因器械不合適而引致。潘梓竣留意到有些人為了拍照好看,只練胸肌、二頭肌,而不操練背部,有訓練不均衡的情况,「人體有如積木,如果缺少某部分,整個人的骨架就會不夠穩陣,容易受傷、影響運動表現,所以建議一個好的肌肉訓練,需要涵蓋全身肌肉。」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6%bb%91%e9%9b%aa%e6%9c%89%e9%a2%a8%e9%9a%aa-%e8%b7%8c%e5%80%92%e5%8f%af%e8%87%b4%e6%8b%87%e6%8c%87%e9%aa%a8%e6%8a%98-%e8%86%9d%e9%97%9c%e7%af%80%e6%9c%80%e6%98%93%e5%82%b7/ Wed, 21 Dec 2022 10:05: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187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人會在聖誕、新年假期出遊雪國,而滑雪更是熱門活動。新手老手有什麼需要注意?專家提醒,滑雪有一定風險,新手和疏於練習人士容易受傷,老手則可能因久休復出「去得太盡」,亦容易出事。例如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關節,其次在肩膊,更容易忽略的是「滑雪者拇指」,以為受傷後手指僅紅腫、疼痛,不加理會,結果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出發前先鍛煉下肢肌力和平衡力,落場前做足熱身、量力而為、學識求助,萬一受傷忌HARM宜PRICE,緊記專家貼士,就能盡情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滑雪有風險 滑雪板鎖死腳跟 膝關節最易傷

在白皚皚的雪山上「飛馳」,一個字——爽!但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滑雪是高速、高能量、對平衡力要求很高的運動,有一定危險,「香港沒有滑雪場地,專業滑雪者不多,很多人外遊滑雪都是新手,或是一年玩一兩次,技術未必熟練」。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亦指,不少人對上一次滑雪已是兩三年前,技術生疏了,加上外遊時玩起來容易樂極忘形,更加危險;「尤其是頭一兩天,熱身不足;或旅程即將結束,身體很疲累也是高危因素。大部分病人都是旅程的頭或尾段受傷,他們常說最後一天很疲倦本來不打算滑雪,但又覺得反正來了應該去玩,結果就出事」。

滑雪主要分為雙板滑雪(skiing)和單板滑雪(snowboarding)。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部,其次在肩膊,林健偉解釋,「滑雪運動牽涉很多跳躍動作,平時一個動作可以有很多關節承擔,但滑雪時腳跟鎖死在滑雪板上,力就會匯聚在膝關節」,加上急停、旋轉和轉身等動作,一旦失平衡跌倒,雙腳若未能及時從滑雪板鬆脫,長長的滑雪板卡在雪地上,膝關節卻順勢扭轉,便會受傷,或造成十字韌帶、半月板撕裂。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設計圖片,ljubaphoto@iStockphoto)

跌倒用手支撐 可致拇指骨折

另外,手部和腰背也容易受傷,例如滑雪跌倒時用手支撐,衝擊力之大可能撐開拇指關節,又或者拇指關節壓住滑雪杖,造成「滑雪者拇指」(skier’s thumb),拇指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可導致骨折。滑雪者跌倒時也常撞傷腰背,而所影響的脊骨位置視乎受傷情况而定,「最擔心是受傷後腿部麻痹、無力,可能傷及神經」;梁澤祺補充,「單純撞到腰骨可能只是輕微骨裂,但萬一影響到椎間盤或神經,就較為麻煩。所以如果出現腳痹、無力,就要小心處理並盡快求醫」。


撞傷腰背 腳痹無力或傷神經

玩單板滑雪時,雙腳同時固定在一塊滑雪板上,當滑雪者跌倒時經常下意識用手支撐,因此手腕扭傷、骨折較為常見。林健偉指,曾有朋友玩滑雪板時失平衡,一雙手掌同時落地,導致雙手手腕骨折。而無論雙板或單板滑雪,如果摔倒時肩膊首當其衝,可能導致肩關節扭傷、鎖骨脫位(肩峰鎖骨關節脫位,AC joint dislocation),甚至骨折。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林健偉(受訪者提供)

傷後宜PRICE 冰敷提腳消腫

「如受傷後手或腳變形,明顯知道是骨折的話,就不要胡亂移動,否則骨頭容易移位,痛楚亦會加劇;應盡量固定患處,等待醫護人員處理。」梁澤祺提醒,受傷後5天不宜HARM(heat、alcohol、running、massage),即熱敷、飲酒、走動,「也不要大力按摩,若是輕力搽上按摩膏則沒有問題」。相反,可以做PRICE(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護理,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包紮和提高患處有助消腫。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冰敷消腫——滑雪時若不慎受傷,可冰敷及抬高患處,有助消腫,惟在護理及休息後痛症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設計圖片,m-gucci@iStockphoto)

忽略「滑雪者拇指」 或需手術重組

林健偉和梁澤祺同指,不要忽視求診信號,假如休息後問題未有改善、痛楚日益嚴重及範圍持續擴散,便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治療。林健偉舉例,很多人忽略「滑雪者拇指」,因為受傷後手指雖然紅腫、疼痛,但多數人仍能活動、屈曲手指,以為是輕微拉傷,不加理會。他遇過一些病人待旅程完結回港後,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急性拇指韌帶撕裂可以修補,然後待韌帶慢慢痊癒,但如果過了6至8星期仍未得到治療,就可能要做重組手術」。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滑雪者拇指——「滑雪者拇指」其中一個成因是滑雪跌倒時,拇指關節壓住滑雪杖,導致韌帶拉傷、撕裂或骨折。(明報製圖)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安全貼士:受傷求助兩法寶——救援電話、地圖

「所有運動都有危險,我們應了解常見風險後,準備預防措施。」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建議,滑雪前應做適量熱身,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別因機會難逢就「去得太盡」,亦要遵從教練的安全指示,不應勉強挑戰難度過高的滑道,運動後應做緩和運動(cool down)、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開心出遊,如果受傷就得不償失。出發前看看滑雪教練黃啟舜的安全貼士。


教練貼士

1.建議跟教練上約3至6小時的課堂,學習滑雪的基本動作、煞停和控制方向

2.最好結伴同行,不要單獨滑雪

3.佩戴保護裝備,包括頭盔、雪鏡、手套、護腕(現時坊間有內有護腕的手套)、護臀、護膝等

黃啟舜指,滑雪板的滑雪鞋固定器受外力衝擊時會鬆脫,避免膝部扭傷,而租借滑雪板的人員會根據滑雪者的身高、體重和滑雪能力調校固定器鬆脫的難易程度,因此應如實提供資料。另外,「每次到新的滑雪場應先到服務中心查詢救援電話和索取地圖,這2個『法寶』一定要keep住」!如不幸跌倒受傷,可舉手示意,其他滑雪人士會在滑道上方放置障礙物(把snowboard反轉橫放或把雙板滑雪板以X形插在雪地上)警示前方有人受傷;惟在有盲點位置受傷,如沒傷及頸和脊骨,最好移到雪道旁邊。盡快撥打救援電話並根據地圖說出所在位置,等待救援人員到達支援。他提醒,協助傷者時可為他脫下面罩,以便呼吸,但不要為他除下頭盔。


訓練肌力:出發前單腳企、深蹲 提升膝部穩定度

滑雪需要肌肉力量、耐力、身體柔韌度、平衡力和關節穩定度各方面配合,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應在出遊滑雪前一個月開始鍛煉,有助刺激肌肉,避免因突然做劇烈運動,引致過度疲勞及受傷。

快要出發了?即使「臨急抱佛腳」,在滑雪前一兩星期甚至幾日前做訓練也聊勝於無!「下肢力量訓練是主打,因為下肢力量較佳,平衡力也會提升,減低跌倒的可能,繼而肩膊、手腕受傷的風險也會降低」,做簡單單腳企、深蹲、箭步蹲已可訓練膝部穩定度和鍛煉下肢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進階訓練,可以用健身器材輔助,練習平衡和跳躍。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梁澤祺(資料圖片)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受訪者提供)

.平衡球深蹲

.在平衡球上深蹲,雙手緊扣伸直(圖A)或叉腰,維持10秒後回復站姿

.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

.平衡力提升後可維持動作20秒,進階可深蹲時雙手緊扣伸直,腰部以上慢慢向左或右轉

目的:平衡球是不穩平台,模擬滑雪狀態,訓練肌肉耐力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彈牀跳躍

.在彈牀上雙腳跳起(圖B),落地動作要穩定

.跳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練習兩三個星期後可加至每次做4至5組

.起初跳躍幅度可以較細,熟習後逐漸增加幅度

目的:彈牀震盪像滑雪時下坡的狀態,可訓練肌肉耐力和跳躍落地的穩定度

]]>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b%97%e6%9f%b4%e3%80%91%e8%b6%b3%e8%b8%9d%e6%89%ad%e5%82%b76%e5%a4%a7%e9%a2%a8%e9%9a%aa-%e9%80%be%e4%b8%83%e6%88%90%e5%8d%8a%e5%82%b7%e8%80%85%e5%a4%96%e5%81%b4%e9%9f%8c%e5%b8%b6%e5%8f%97/ Mon, 19 Dec 2022 04:1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169 【明報專訊】不少人愛行山遠足或到球場打波,活動筋骨。運動為身體帶來好處,但若準備不足,會引發受傷危機。一般來說,膝部是最常因運動而受傷的部位之一;其次是足踝關節,當中足踝韌帶扭傷(俗稱拗柴)是常見的足踝關節創傷。

足踝是足部與小腿相連的部分,足踝關節由脛骨、腓骨、距骨及跟骨組成(見右圖)。足踝主要可向4個方向活動——足背屈(腳掌向上)、蹠屈(腳掌向下)、內翻及外翻。足背屈及蹠屈的活動主要靠距骨小腿關節,而足踝內翻、外翻則主要靠距骨及跟骨關節(又稱距下關節)。


相關文章:【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拗柴: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注意足踝扭傷6大風險

與其他關節一樣,足踝關節除了由外圍肌肉維持穩定外,兩側韌帶亦提供保護。足踝內側由扇形的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保護,而外側主要有3條韌帶固定,分別為:前距腓韌帶(ATFL)、後距腓韌帶(PTFL)及跟腓韌帶(CFL),前面兩條韌帶連接腓骨與距骨,後者連接腓骨與跟骨。

常見扭傷多發生在不平坦地面跑步、足踝跳起落地未及調整角度,或行山落斜時誤踏凹凸不平石面。當足踝幅度超出正常關節活動的幅度,便導致保護關節的韌帶或肌肉受傷。

美國運動創傷防護員協會(NATA)文獻指出,超過四分之三足踝扭傷的人是外側韌帶受傷,即足部過分向內並向下翻(蹠屈),因過分拉扯足踝外側的韌帶而受傷。

足踝外側韌帶群中,最常受傷是前距腓韌帶,佔超過七成。因為足踝外側3條韌帶中,前距腓韌帶的承受力是最弱,力量只及後距腓韌帶一半。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Caluian、janulla@iStockphoto)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明報製圖)

小腿肌力不足、平衡力差高危

足踝扭傷風險

‧在不平坦的地面步行或運動

‧穿著不合適鞋履,如不合尺寸的鞋、穿高跟鞋運動等

‧足部小腿肌肉柔韌度及力量不足

‧足踝曾受傷(如骨折) 影響活動幅度

‧平衡力較差

‧足踝外側韌帶曾扭傷


再次扭傷風險高3倍

我們的肌肉、筋腱及關節內均有感覺接受器,會因應身體當刻的姿勢、關節的位置而發放信號給腦部,此為「本體感覺」。腦部整合信息後會發出信號,控制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作出即時反應,從而調整姿勢以保持平衡。急性扭傷後會削弱足踝外側肌肉及韌帶組織的穩定度,本體感覺亦會因受傷而減弱,繼而影響平衡力,增加再次扭傷的風險。NATA期刊指出,有12%至47%足踝扭傷皆為重複扭傷。大多數扭傷患者經治療後,數星期後可回復日常生活;但根據美國急症室統計,三分之一曾扭傷足踝的人會發展成慢性踝關節不穩(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患者步行有時會「軟一軟」,更或引發創傷後足踝關節炎,造成痛症及影響日常生活,令患者或未能再次投入喜愛的運動。美國亦有大型研究發現,有扭傷歷史的軍校學員,對比沒有扭傷過的同伴,再次扭傷的風險高約3倍,可見預防扭傷的重要。


簡易運動:「低頭族」易踏空扭傷 強化小腿減風險

不少扭傷足踝的意外並非因運動引起,所以日常生活要多加留心 ,如避免做「低頭族」只顧看手機,可減少上落樓梯踏空而扭傷情况。要減低受傷風險,除了運動時挑選合適衣服鞋履,定期做小腿伸展運動、小腿肌肉訓練、本體感覺及平衡訓練等,亦有效減低足踝扭傷的機率。


小腿伸展練平衡

一、小腿肌肉伸展運動

每邊3次為1組,每日做3組

1.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腓腸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正面站立,前腳屈曲,後腳伸直;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2. 弓箭步小腿伸展

(針對比目魚肌)

雙手輕扶椅背(或穩固物件) 正面站立,向前踏步,後膝屈曲;趾尖向前,腳跟不離地,直至後小腿有拉扯感覺,維持15秒,回復原來位置,換邊再做


二、平衡訓練

‧初階平衡訓練

單手扶椅背側面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日做2至3組

備註:如能輕鬆掌握以上運動,可延長時間以提升難度

‧進階平衡訓練

1.中級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微微提起左腳,維持10秒,換邊再做。每邊10次為1組,每天做2至3組

2. 高難度:

雙手交叉放胸前挺直站立,提起左腳畫三角形,即凌空向前、外側及背後3點移動。畫完3點為1組,重複3至5組。換邊再做

注意:移動腳部時,身體盡量保持挺直


三、小腿肌力訓練

正面輕扶椅背,提起雙腳腳跟,身體垂直慢慢向上升,維持10秒後慢慢放下腳跟。做10次為1組,重複3組。每星期做3次。節奏宜慢上慢落

備註:急性足踝扭傷患者如有疼痛、發熱、腫脹或活動幅度受限制,建議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以上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業人士評估後的治療方案

【拗柴】足踝扭傷6大風險 逾七成半傷者外側韌帶受傷 簡易運動強小腿肌肉
(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示範:莫穎東(聖雅各福群會健體訓練主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凱茵(聖雅各福群會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8%96%e7%95%8c%e7%9b%83%e3%80%91%e8%b6%b3%e7%90%83%e9%8d%9b%e7%85%89%e9%ab%94%e8%83%bd%e5%85%bc%e6%b8%9b%e5%a3%93-%e6%b3%a8%e6%84%8f%e8%86%9d%e9%97%9c%e7%af%80%e3%80%81%e8%83%8c%e8%82%8c/ Fri, 02 Dec 2022 08:22: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031 【明報專訊】卡塔爾世界盃大戰如火如荼,令人「波癮」大發!足球不單是刺激的競技運動,普羅大眾參與其中,也能鍛煉體能、減壓。足球用腳踢,理所當然地以為練習着重下肢?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指,一般人通常會忽略背部訓練,「尤其星期六日才踢波的人,未必會做這些訓練,一下場就踢波,在沒有準備下容易受傷」,如拗柴、扭傷膝蓋等。另有專家教玩「2人足球」,一攻一守,長傳橫送頂頭槌,無論是新手或久未落場的老手,都可一邊鍛煉體適能,一邊享受足球樂趣。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世界盃令波癮大發 足球講求肢體協調上下肢肌力 注意膝關節

周志清指,足球是全身運動,肢體協調、上下肢肌力和穩定度等都很重要。訓練不單為了提升比賽表現,預防受傷亦是重要一環,「訓練涉及全身,尤其針對較易受傷的下肢多下工夫,如拉傷大腿、扭傷膝蓋或腳腕」。

國際足球協會(FIFA)近年推廣一套預防足球運動受傷的訓練系統「FIFA 11+」(bit.ly/3XuJJoz),當中包括跑動、跳躍、平衡訓練、衝刺等範疇,如單肢平衡訓練、空中碰撞後的落地訓練,減低球員運動創傷。「足球員多跑動,常用一隻腳做平衡點,然後另一隻腳射球、傳球,所以熱身大多會有單肢定點平衡的要求,幫助運動員平衡身體,以免因腳不夠力而拗柴或扭傷膝蓋」,通常會做單腳彈跳、單腳RDL(羅馬尼亞硬拉)。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周志清(受訪者提供)

球賽多身體碰撞 勿忽略背肌訓練

球賽多身體碰撞,例如頂頭槌撞到對方後,可能會整個人跌在地上。「練習上會強調保持軀幹平衡,與對手空中碰撞、落地後可怎樣穩定身體。」此外,亦會多練背部肌肉,如引體上升、划船機。周志清解釋,當每一次碰撞或轉向,都會搖擺脊椎骨,背部肌肉的控制力就很重要,鎖緊脊椎骨可減少受傷。一般人通常會忽略背部訓練,「尤其星期六日才踢波的人,未必會做這些訓練,一下場就踢,在沒有準備下容易受傷」。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健康活動——足球除了「好睇」,落場踢也有很多健康益處,有助提升心肺功能,還有不少社交機會,是消遣減壓的好活動。(FOTOKITA@iStockphoto)

阻力練習活化臀肌減膝傷

膝蓋扭傷亦是球員常見傷患。「常見扭傷膝蓋的動作是,微微向下蹲時膝蓋向內、如呈X形,多在疲累時出現,當這個動作加上轉向,即急停、蹲下少少再扭,膝蓋可能就會啪一聲!」或傷及半月板、前後十字韌帶等。在熱身訓練時,球員會用一條短的彈力帶箍緊大腿,然後撐開雙腿,令到雙腳的外展動作更有力,「這種阻力練習,是為了活化(activate)臀部肌肉,確保下肢姿勢穩定」,有助減少身體因疲倦而下意識做出容易扭傷膝蓋的動作。


足球屬高強度運動練心肺  2人足球攻守兼備

足球不單是刺激的競技運動,普羅大眾參與其中,也能鍛煉體能、減壓。惟要訂球場兼找齊兩隊人開波,即使踢5人賽都殊不容易。專家教玩「2人足球」,一攻一守,長傳橫送頂頭槌,無論是新手或久未落場的老手,都可一邊鍛煉體適能,一邊享受足球樂趣。

踢足球好處多多,牽涉不少跑動,「是相對高強度的運動」。周志清指,一場90分鐘賽事,球員一般跑9至14公里,會消耗不少能量。除了守門員外,大部分球員的活動模式都是「慢跑,當球來到眼前就加速,加速後3至4秒,回到慢跑或步行,然後再跑再行,是很大量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有助提升心肺功能。而踢球時有隊友、有對手,過程中有很多社交機會,可助減壓,是不錯的消遣娛樂。


健步足球輕鬆射傳

「我們鼓勵不同年齡層的人做運動,如何讓50歲以上朋友享受足球,而非純粹喘氣呢?」周志清指新興運動「健步足球」(walking football)是不錯的選擇。它以5人足球的規則作基礎,但規定球員不能跑、只能步行,不准出現故意的身體碰撞,換人無限制,「有機會讓一班中年人聚在一起,對他們而言很難得。10幾人來來回回踢波,又毋須很高強度的跑動,作為社交活動,可享受傳球、射球的樂趣」。


練跳躍、急停、轉向 增靈敏度

兩隊人在球場上比併固然刺激,但即使踢5人足球,要湊齊腳也不容易,想人少少也能練波?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介紹4項足球訓練(詳見表),兩個人就玩到,又可當作足球基本訓練,強心肺、考反應、練腳法;下次齊人落場比賽,就可以大顯身手。

訓練也針對一些比賽常見「陷阱」,特別是球員因跳躍、急停或轉向等動作而受傷的風險。曾任南華、香港飛馬等球會「軍醫」15年的梁澤祺指,「這些是職業足球員會做的訓練,特別是在受傷後康復的階段」;他也鼓勵久未練習的波友,以這類訓練為熱身。

「初學者可慢慢來,最緊要別受傷。」梁澤祺表示,雖然介紹的訓練講求速度,希望提升爆發力,但應循序漸進。一般玩2人足球,既可體驗足球樂趣,也可鍛煉體適能;例如乘港鐵時急煞車,關節穩定度較弱者就較大可能受傷。提升靈敏度、反應力等可令日常生活更順暢,甚至對其他運動,如打羽毛球、籃球都有幫助。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梁澤祺(楊柏賢攝)

4式2人足球 強心肺練腳法

甲:傳球人 乙:踢球人

一、左右橫移踢球

1.乙站在速度梯的最左一格內

2.甲傳球,乙用左腳回傳給甲後(圖a),打橫逐格跳步至最右側(圖b)

3.甲傳球,乙用右腳回傳後,打橫逐格跳步至最左側

訓練重點:

.訓練膝關節左右移動的穩定度及下肢靈敏度

.若沒有速度梯,可在公園「跳飛機」、有地磚的平地,甚至普通平地練習

.跳步時,盡量提高大腿

.踢球前重心腳要站穩


二、衝刺退後踢球

1.甲和乙相隔3至5米面對面站立

2.甲傳球,乙回傳給甲後立即向前衝

3.乙在甲一隻手臂位前急停,拍一拍甲的肩膊(圖c)

4.乙往後退返回起點

訓練重點:

訓練短途衝刺爆發力、急停和膝關節前後移動的穩定度


三、後衛V形防守

1.甲與乙之間放置一個障礙物;甲與障礙物相距約3米;乙與障礙物相距3至5米

2.乙斜線快跑到障礙物右邊

3.甲傳球,乙用右腳回傳給甲(圖d),再後退返回起點

4.乙斜線快跑到障礙物的左邊

5.甲傳球,乙用左腳回傳給甲(圖e),再後退返回起點

訓練重點:

.乙模仿後衛,障礙物為對手前鋒,乙要盡快踢走對手的球,再立即回防

.訓練下肢關節前後移動的穩定度、斜線衝刺的爆發力

.急停後,重心腳要站穩才踢球


四、跳躍踢球

1.甲與乙距離8米。乙在一端原地跳躍(圖f),膝蓋盡量貼近胸口

2.落地後向前快跑3至5米

3.甲在另一端(約3米外)傳球給乙,乙踢球(圖g)或頂頭槌給甲

訓練重點:

.球賽中經常要跳躍頂頭槌,若落地不穩容易受傷,此練習可訓練大幅度的跳躍和落地

.球員在跳躍後或需立即準備下個攻勢,落地後要立刻衝前,訓練反應及爆發力

.急停後,重心腳要站穩才踢球

貼士:4個動作對心肺功能要求高,訓練時間太長容易喘氣和速度變慢,建議重複動作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每組訓練之間宜作休息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楊柏賢攝)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動作示範:AFTC運動治療師曾燕填、AASFP數碼營銷主任張鼎軒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