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抗腫瘤壞死因子”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4:14:4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抗腫瘤壞死因子”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7%89%9b%e7%9a%ae%e7%99%ac%e3%80%91%e9%8a%80%e5%b1%91%e7%97%85%e6%88%90%e5%9b%a0%e6%98%af%e9%81%ba%e5%82%b3%ef%bc%9f%e7%9a%ae%e8%86%9a%e7%82%8e%e7%97%87%e9%9a%a8%e6%99%82%e5%bd%b1%e9%9f%bf/ Wed, 29 Mar 2023 04:18: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907 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 (Psoriasis),不但可引致皮膚炎症,令患者出現痕癢及脫屑等徵狀,還可誘發其他共病,例如多達四分一患者會有銀屑病關節炎,影響範圍可由脊椎到手指,甚至是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病情嚴重時更可帶來蝕骨之痛!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提醒,銀屑病患者應盡早接受適當治療,勿半途而廢,以目前使用的生物製劑為例,不但有助緩解皮膚症狀,亦可處理及預防關節炎等併發症,有助控制病情,維持生活質素。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銀屑病的成因是遺傳?

【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銀屑病本身並沒有傳染性,但由於皮膚炎症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紅皮症等,令病情更趨嚴重。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炎症:遺傳是銀屑病的主要病因, 加上後天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壓力、局部創傷及感染等,便可誘發銀屑病,有部分患者便是在確診新冠病毒後導致銀屑病復發。」男女的患病風險均等,30至50歲是發病的高峰期。

銀屑病在香港並不算常見,發病率約為0.3%-0.5%,但張醫生認為實際情况有可能被「低估」:「歐美的發病率高約10倍,單是種族因素並不能解釋為何兩地發病率有如此龐大的差異。 銀屑病可出現在頭皮中, 或只是影響指甲, 如病情輕微可能常被病人忽略。」


相關閲讀: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銀屑病會傳染嗎?

皮膚紅腫、痕癢及脫屑等都是銀屑病常見的症狀。張醫生指這些症狀不但會引起生理不適,更會影響外觀而窒礙社交,原因是異樣的皮膚、皮屑等,容易予人「不潔」的觀感,甚至誤以為患者有具傳染性的皮膚病。張醫生強調,銀屑病沒有傳染性,但由於皮膚炎症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紅皮症等,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銀屑病只會影響皮膚?會有併發症嗎?

【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以生物製劑治療銀屑病,除了有助患者控制症狀惡化,更重要是減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由於銀屑病是源於免疫系統失調,除了皮膚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亦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引起關節炎、眼睛發炎或慢性腸炎等共病,亦會間接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痛風、代謝綜合症及骨質疏鬆等風險。

張醫生指出,每4名銀屑病患者便會有1人患上銀屑病關節炎,這類關節炎的表現千變萬化,猶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的「混合體」,無論是大關節或小關節,以至手指等遠端關節、脊椎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起筋腱發炎及手指、腳趾炎症,最罕見和嚴重的是出現侵蝕骨骼的膿皰型關節炎,會令患者劇痛及骨骼變短。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病情控制

銀屑病難治療嗎?「過去治療銀屑病並不容易,因為照紫外線燈及口服免疫抑制劑的傳統治療方法成效不甚理想,導致很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直至生物製劑出現,打破了銀屑病『難醫』的限制,有效改善症狀之餘,更可同時治療關節炎及其他共病。」張醫生解釋。

目前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有3類,包括:第一代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以及較新的白介素(IL)-17抑制劑和白介素(IL)-12/23抑制劑。

張醫生表示,愈新的生物製劑, 除了成效更好,對抵抗力的影響亦較少。患者一般需每2星期至每3個月注射一次生物製劑,其中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有機會減低抵抗力,增加患者感染風險,注射次數亦較為頻密,使用兩至三年後,其療效或會下降,但價格相對另外兩種便宜。

除了藥物治療外,他強調病人合作亦是控制銀屑病的關鍵,因為銀屑病就如高血壓等慢性病,若置之不理可以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及控有望停藥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縱然未能「斷尾」,但積極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可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當病情轉趨穩定後才可以考慮減藥或停藥。若任由銀屑病病情惡化而不理會,代表免疫系統失調的情况會更嚴重,出現關節炎等共病的風險亦會愈大,「斷尾」機會更為渺茫。

張醫生亦建議患者調整生活模式,包括遠離煙酒、控制體重及恆常運動,尤其是多參與戶外活動接觸紫外線,對病情控制及預防共病均有幫助。

]]>
【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a2%a8%e6%bf%95%e9%97%9c%e7%af%80%e7%82%8e-%e6%8e%a7%e5%88%b6%e9%a1%9e%e9%a2%a8%e6%bf%95%e9%97%9c%e7%af%80%e7%82%8e%e6%b2%bb%e7%99%82%e8%97%a5%e7%89%a9%e7%9f%a5%e5%a4%9a%e5%95%b2-%e7%94%9f/ Thu, 23 Sep 2021 06:46: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415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相關文章:【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生物製劑針對發炎因子或免疫細胞 抑制發炎反應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現時新一代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有5種,包括4種生物製劑及一種標靶藥,合共有12種藥物可供選擇。生物製劑主要針對致病的發炎因子或免疫細胞,分別為「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白介素-6抑制劑」、「T細胞協同刺激抑制劑」和「抗B淋巴細胞生物製劑」。至於口服標靶藥物則是新型小分子藥物,針對特定「靶分子」,干擾在細胞內導致發炎的信息傳導,達致治療效果。 與傳統抗風濕藥相比,新一代藥物能更有效控制病情,令更多病人可達致緩解。

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能夠控制病情是十分重要的,而使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才能讓病人關節得到保護。
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能夠控制病情是十分重要的,而使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才能讓病人關節得到保護。

相關文章:【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生物相似劑價格較相宜 生產同受嚴格監管

然而,生物製劑價格高昂令不少病人未能受惠,近年本港引入了生物相似劑(Biosimilars),給病人多一個選擇。

生物相似劑的成分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治療效果亦接近,故稱為生物相似劑。張醫生表示,生物製劑由蛋白質組成,其研發和生產過程複雜,因此售價較高,當藥物的專利權屆滿後,其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序便會公開。不過由於生物製劑的製作技術要求高,即使生物相似劑的氨基酸排序與原廠生物製劑相同,其蛋白質的結構在製作過程中亦可出現變化,所以不能說是完全一樣的藥物。

目前本港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相似劑有3種,分別是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和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的生物相似劑,外國有更多選擇,其價格比生物製劑便宜三分一至一半,能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雖然生物相似劑較原廠生物製劑便宜,它同樣受嚴格生產監管,除了「生物等效性」測試確認其分解及吸收都與原廠藥物非常接近外, 生物相似劑亦需要經過臨床測試,獲評定與原廠生物製劑有同等效果及安全性,才能推出市場。

用藥後七成病人達致病情完全緩解

張醫生說,生物製劑和生物相似劑都是較新式的藥物,如果可以及早使用,有接近七成病人能達到病情完全緩解的程度,相反傳統藥物只有三至四成病人能妥善控制病情。

藥物選擇眾多,張醫生表示,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病情及個人需要、藥物對病情控制的效果、病人的經濟負擔等,並與病人共同協商,選用最適合病人的藥物。

如果撇除治療成本限制,每個病人都能使用有效藥物,張醫生估計本港約七成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可以達到病情完全緩解。張醫生強調,控制病情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十分重要,因為當病人關節得到保護,其生活質素得以保持,能夠如常工作,同時亦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淋巴白血病、間質性肺炎等, 都可有助延長病人壽命。

]]>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9%a0%90%e9%98%b2%e5%bc%b7%e7%9b%b4%e6%80%a7%e8%84%8a%e6%a4%8e%e7%82%8e-%e6%88%92%e7%85%99%e5%a5%bd%e9%81%8e%e4%ba%82%e9%a9%97%e5%9f%ba%e5%9b%a0/ Mon, 09 Nov 2020 08:49: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209 【明報專訊】不少人受背痛困擾,以為是姿勢不良所致?如果你是45歲以下,持續出現背痛,加上早上醒來腰背僵硬,就要小心,有可能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除了背痛、僵硬,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融合成一條,影響活動幅度。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背痛注意 ——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如背痛已維持一段長時間,就要找醫生詳細檢查。(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Makidotvn、porcorex@iStockphoto) 

 

陳:陳素懷(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譚:譚皓珮(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無視背痛 脊椎融合無彎轉?

問:背脊痛,只是姿勢不良引起,小問題而已?

陳:視乎背痛狀况,醫生會考慮很多因素,例如背痛維持了多久,如果是最近出現,可能只是運動或姿勢不良引致扭傷,病情很快改善;如背痛已維持一段時間,便要考慮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癌症或細菌(如肺結核)感染。此外,病人脊椎如因創傷或退化,令脊椎收窄壓着神經線,會導致四肢麻痹乏力,甚至失禁,要即時轉介專科醫生跟進。這些問題可以很嚴重,以強直性脊椎炎為例,如病人脊椎由一節節融合成一條,可導致站立及步行困難,而且無法逆轉,絕不可以輕視。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明報製圖)

臀痛膝腫 脊椎炎的錯?

問:如何分辨背痛是否強直性脊椎炎引起?

陳:背痛可分為機械性背痛(mechanical back pain)及發炎性背痛(inflammatory back pain)。前者因姿勢不良、肌肉和關節勞損引起,而強直性脊椎炎則屬發炎性背痛。

機械性背痛只要多加休息,數星期就會復元,但發炎性背痛通常會持續3個月或以上,而且當身體靜止時會特別痛,半夜更可能痛醒。晨僵是強直性脊椎炎典型徵狀,即早上醒來病人會感到關節僵硬,而且維持30分鐘或更長時間。

強直性脊椎炎還會出現其他徵狀,由於發病位置為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出現發炎,所以病人臀部亦會感到疼痛。病情也可能影響周邊關節發炎,如髖關節、膝蓋等,受影響關節會腫脹、發炎或積水等。此外,約四成病人會出現關節以外的器官炎症,例如眼睛、皮膚、腸道和心血管等發炎。醫生經過問診及檢查後,如懷疑病人患上強直性脊椎炎,便會將病人轉介風濕病科醫生接受評估及治療。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45歲前發病 男性居多?

問:帶有HLA-B27基因,就會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成因並未明確。男性較常見,男女比例約3至4:1。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徵狀通常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甚少大於45歲發病,香港每1000人約有3人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約90%患者擁有HLA-B27基因,帶此基因者患病風險較大。香港約有7%人口帶有HLA-B27基因,可幸這些人士發病機率只是2%。研究相信,除了基因外,還有環境刺激因素誘發強直性脊椎炎,例如感染或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調。另外,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虹膜炎等患者也可能出現脊椎關節炎徵狀。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初期照X光易走漏眼?

問:如何診斷強直性脊椎炎?

譚:如背痛持續多於3個月,患者年齡小於45歲,再評估背或關節痛特性,衡量家族病史及其他相關徵狀後,醫生如懷疑是強直性脊椎炎,會安排進一步檢查。病人須接受X光及磁力共振影像診斷,因為強直性脊椎炎首先影響骶髂關節,盆骨X光可判斷骶髂關節有否縮窄、侵蝕或融合;但X光未必能發現病發初期徵狀,或需靠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的磁力共振,偵測骶髂關節發炎狀况,避免耽誤病情。

另外,抽血檢查HLA-B27基因,亦是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其他發炎指數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可以判斷病情活躍度。醫生綜合上述資料,按國際診斷標準評分作出診斷。

 

帶遺傳基因不代表會患病?

問:基因測試,可否預防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如果擁有HLA-B27基因,家族同時有近親患此病,患病風險增加至20%。不過,雖然HLA-B27基因對診斷有參考價值,但由於只得2%發病機率,所以並不建議胡亂接受基因測試。

另一方面,研究證實吸煙會大大增加損害脊椎關節機率,高風險人士必須戒煙。

 

知多啲:無法根治 生物製劑紓緩病情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現時沒有方法根治,治療目標是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

 

消炎藥一線治療 減骨增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譚皓珮說,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物(NSAIDs)是強直性脊椎炎第一線治療,主要用來紓緩炎症,減低痛楚。大部分病人服用後徵狀有顯著改善,只需要疼痛時服用。但若病情活躍,醫生會建議在一段時間內服用全劑量以控制徵狀,有部分研究指出此能減少脊椎關節融合及骨增生。傳統NSAIDs常見副作用是增加消化性潰瘍風險。新一代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COX-II 抑制藥)能減少上述副作用,但長期服用仍會增加腎臟和心臟疾病風險,因此須徵詢醫生意見。

至於改善病情的風濕藥類,如「柳氮磺胺嘧啶」(Sulfasalazine),有調理免疫系統作用,可紓緩患者周邊關節炎,如手腳關節炎症,但對中軸關節如頸椎、胸椎、腰椎和髂關節等炎症,效果有限。

譚皓珮指出,如病人先後服用兩隻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最高劑量超過2至4個星期,病情持續活躍,便需要考慮進一步治療。現時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分兩大種類,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及抗白細胞介素-17A(anti-IL-17A)。臨牀研究顯示這兩類生物製劑療效顯著,能快速控制關節發炎,部分研究指出如果及早並長期使用生物製劑可避免脊椎關節變形。抗腫瘤壞死因子也能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相關的虹膜炎和腸炎。

生物製劑透過注射使用,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統,所以會增加感染風險。使用生物製劑前,醫生會詳細評估,例如隱性肺結核檢查,以確保安全使用。不過,病人須長期注射藥物,一旦停用病情可能復發。如病人因財政或其他問題,可與醫生商討減藥,其間配合消炎藥物紓緩病情。

 

文:wongyim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www.afterrobert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2.mp4,運動時痛楚減 休息時更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3.mp4,大關節或發炎 嚴重可影響視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4.mp4,男性患者較多 具遺傳性;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5.mp4,與家族病史有關 不能靠單一檢查斷症;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6.mp4,藥物分三類 視嚴重程度選擇;

]]>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a2%a8%e6%bf%95%e9%97%9c%e7%af%80%e7%82%8e%e6%97%a9%e6%9c%9f%e5%be%b5%e7%8b%80%e4%b8%8d%e6%98%8e%e9%a1%af-%e9%97%9c%e7%af%80%e7%b4%85%e8%85%ab%e7%96%bc/ Wed, 04 Nov 2020 07:23: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173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大多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徵狀並不明顯,醫生會先了解患者晨僵程度,還有其關節紅腫、疼痛等臨床表徵是否持續發炎,方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早期徵狀不明顯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醫生表示,一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是因為身體不同部位,包括手指、手腕、腳部等關節紅腫或疼痛而求診,但要觀察這些紅腫、疼痛及發熱等臨床表徵是否持續6星期發炎,方可確診類風濕關節炎。

診斷視乎患者晨僵程度 持續6星期發炎

不過,大多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徵狀並不明顯,要及早診斷,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會先了解患者晨僵的程度(即早上關節無端僵硬、無法握拳或握拳非常費力,感覺好像雙手手指沾滿膠水,一般維持1 至2小時,甚至一整天)、受影響的關節位置,以及關節以外的其他組織有否受影響,例如血管炎或乾燥症引起的眼乾及口乾等。

 

類風濕因子測試助診斷

陳醫生表示,一旦懷疑病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醫生會安排病人抽血,檢驗類風濕因子、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及C反應蛋白、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其中類風濕因子測試,大約七成患者會呈陽性,不過即使測試結果呈陰性,仍有可能患有類風濕關節炎,需要透過觀察臨床徵狀,例如關節有否持續紅腫疼痛、左右或多處關節發炎,並排除發炎與病毒感染或長者痛風有關。要留意的是類風濕因子測試並非針對性,其他疾病如乙型肝炎或結締組織病,亦有機會呈陽性。

另一測試是檢測血液中的Anti-CCP,陽性結果大部分都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有研究顯示,大部分Anti-CCP呈陽性人士即使未見典型病徵,部分人於一、兩年後亦有關節問題。

如未發現任何臨床徵狀,或只限有晨僵情况,亦可考慮接受超聲波檢查,觀察關節是否因發炎而有積液、滑膜有否增厚及血流增多,以及其他關節侵蝕及早期筋腱發炎。

 

生物製劑+抗風濕藥 提升治療效果

早期類風濕關節炎主要以藥物治療,陳醫生指出,一線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病人確診後則會處方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來氟米特(Leflunomide)、柳氮磺呲啶(Sulfasalazine)、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旨在調控病人的免疫系統及紓緩病情,避免關節侵蝕及變形。抗風濕藥需時發揮藥效,期間病人可服用短期類固醇,加快見效。

近年市面推出不同生物製劑和標靶治療,分為皮下注射或口服兩種,針對特定的發炎因子。生物製劑亦可與抗風濕藥一同使用,例如先處方甲氨蝶呤改善病情,再用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α),有助提升治療效果。非藥物治療方面,患者可透過物理治療、水療及運動減輕痛楚,以及配合職業治療等。

]]>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86%e8%a7%a3%e9%97%9c%e7%af%80%e7%97%9b%e3%80%91%e7%94%9f%e7%89%a9%e8%a3%bd%e5%8a%91%e5%bb%b6%e7%b7%a9%e9%80%80%e5%8c%96-%e5%bc%b7%e7%9b%b4%e7%97%85%e4%ba%ba%e4%bf%9d%e9%97%9c%e7%af%80/ Mon, 20 Nov 2017 04:04: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921 【明報專訊】「年紀大,骨頭脆」是自然定律,隨年齡增長,鈣質流失愈來愈快,加上年輕時勞損過度,「腰痠背痛」、「骨折」是不少長者常要面對的問題。然而,當心這些問題可能不是一般自然老化過程,而是與「強直性脊椎炎」有關。

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證實,生物製劑有效減低強直性脊椎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坊間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認知不足,過去,病人往往要到骨折時才發現患病;加上早年醫療科技仍未發達,病人大多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時至今日,雖然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成熟,但對病人來說,最好還是「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幸而,另一種治療方案──生物製劑,在近10年推陳出新,不但能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更有研究指能降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60歲的陳伯,是近年來求醫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記得當初見他總是一臉愁容,原來他20多歲已受背痛困擾,不過當時不以為意,到40歲時難忍疼痛才決定求醫,但當時亦只能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到近年經評估和建議後,才注射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病情改善了,而且相信短期內也沒有更換關節的需要,他才終於重拾久違的笑容。

減置換髖關節需求

美國風濕病學會的一項研究,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延緩強直性脊椎炎關節退化,2016年發布研究結果。研究找來631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當中有5%病人有嚴重的髖關節問題,醫護人員安排他們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並定期監測病情。

研究維持了3年,631名病人分別接受了兩個階段的髖關節X光檢測。醫護人員根據巴氏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指數(BASRI)分析髖關節X光檢測結果,評估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治療成效,當中若1個病人的評分在第2次髖關節X光檢測中增加了2分或以上,便會定義為病情更嚴重了。研究發現,共551名病人的BASRI沒有增加,即意味着抗腫瘤壞死因子能延緩強直性脊椎炎惡化。

■知多啲

年輕人發病率最高 背痛3個月快求醫

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的風濕科疾病,與HLA-B27抗原有關,佔所有慢性脊椎炎的4%至5%。因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免疫力過度活躍,令原本用作攻擊病毒的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病毒,還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持續炎症。強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發病位置為骶骼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痛症於晚間出現得較頻密,而大多數病人會在早上感到背部僵硬(又稱晨僵),亦有可能一直蔓延至腳部。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嚴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更會引起併發症,如周邊關節發炎、腸道炎、虹膜炎和銀屑病等。

骨骼融合 影響活動能力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仍待考究,但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發病率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出10倍。

較少人知道的是,年輕人的發病率其實是最高的,最年輕的十多歲便發病,只是坊間認知不足,常以為只是勞損或疲倦而忽略病情,持續至中年以後才因「受不了痛症」求醫才發現。所以,美國於2009年便已有指引,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或確定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接受血液檢測或X光檢驗、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發展。

■強直性脊椎炎早期徵狀

.下背痛及僵硬,持續3個月或以上,尤其早上醒來感覺最強烈(晨僵)

.靜止時或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後,感到僵硬

.活動或運動後痛楚會減輕

.痛楚最先在骶髂關節出現,逐漸上延至臀部、上背、前胸及頸部

.晚間經常因背痛痛醒,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生物製劑 調節免疫系統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工程技術所製造的藥物,精確地瞄準特定免疫分子,以降低非相關細胞的傷害,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效。腫瘤壞死因子(TNF)是急性反應蛋白質(acute stress protein)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在人體內除了造成關節發炎,還會導致發燒、厭食、休克、肝臟壞死等生物效應,引起病人全身倦怠、消瘦等徵狀。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能夠抵抗腫瘤壞死因子之侵害,迅速抑制強直性脊椎炎。

文:李梓恩(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565af1f6e3af7df2b2ccdb1de8ae700a.jpg腰痠背痛——腰痠背痛持續3個月或以上,就要求醫,檢查是否患上強直性脊椎炎。(圖:Chris_Paris@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565b017599dabf2ca2d982c13bb97a5b.jpg影響活動——患上強直性脊椎炎,若不及早醫治,患者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影響活動能力。;

]]>
【有片】眼紅紅 腰背痛? 小心銀屑病聲東擊西﹗ //www.afterroberto.com/%e7%9c%bc%e7%b4%85%e7%b4%85-%e8%85%b0%e8%83%8c%e7%97%9b%ef%bc%9f-%e5%b0%8f%e5%bf%83%e9%8a%80%e5%b1%91%e7%97%85%e8%81%b2%e6%9d%b1%e6%93%8a%e8%a5%bf%ef%b9%97/ Sun, 15 Jan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c70b06ad1a8fbfdaee44c29787faa79f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有腰痛、膝痛、手指關節痛等「小毛病」,覺得是小事而忽略,休息一下就會康復,但沒想過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看似是皮膚問題,但近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患者同時出現多種共病纏身,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抑鬱、虹膜炎等。因此不要忽略這些「警號」,及早求醫以全面控制病情。

一名年約40歲的女傳道人,每日需要步行三層樓梯回教堂工作,患上銀屑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余嘉龍指出,「她病發了數月,九成皮膚受影響,有紅、增厚、脫皮等徵狀,受影響範圍極大。另外,因腳跟和膝關節亦受影響,需要輪椅代步」。當她來求診時,不停地哭,有抑鬱徵狀,不願意上班。

另一名老婆婆病人,因為膝痛向骨科求診,以為是勞損退化需要更換關節。然而,因為病情惡化速度快,不似是一般關節退化,引來醫生懷疑;再經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銀屑病關節炎。

發病高峰:20-30歲及50-60歲

銀屑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為2%。余嘉龍指出,香港的發病率則約為0.3%至0.6%,而發病年齡通常分兩個高峰期,最多為20至30歲之間,這個年紀病發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係;另一個是50至60歲,多是後天因素激發所致。銀屑病早期徵狀,七成人皮膚有脫皮情况,「但亦有三成患者的關節、筋腱首先受到攻擊,增加診斷困難」。

生物製劑有效紓緩急性發作

雖然數據顯示,銀屑病在香港的發病率較低,但余嘉龍認為數據未完全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不少病人逃避求診。「過去一直以為,銀屑病人因為皮膚外表受影響,導致抑鬱,患者隱藏自己而不去正視病情;但新的研究發現,銀屑病會影響腦部,因而出現抑鬱。」除了抑鬱,近年發現銀屑病有不少「共病」,如指炎、虹膜炎、血管病變等,「誤導」病人和醫生,因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無法根治。但余嘉龍補充,現時藥物成效亦不斷提高,除了有傳統的免疫系統調節藥物,現時最有效是使用生物製劑。「約十多年前便有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近年研究發現,控制白細胞介素IL12、IL23、IL17數量,可減低免疫系統對身體的攻擊,所以新的生物製劑都會針對抑制白細胞介素,減輕發炎,同時減低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

以上述40歲病人為例,由於她病發速度較快,所以余嘉龍決定使用起效較快的生物製劑,「傳統免疫系統調節藥物,要兩個月才起效,而生物製劑一般可在兩個星期發揮作用,這個病人用藥約兩周之後,可以慢慢行路;一個月後可正常行走,三個月後皮疹全部消失。此時便停止注射生物製劑,改用傳統口服藥,至今沒有復發」。

文:勞耀全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1.mp4銀屑病不會傳染;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2.mp4銀屑病徵狀;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3.mp4銀屑病 眼睛 情緒一同發病;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4.mp4誰人適用生物製劑?;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116/news/_16ya101.jpg(圖:鍾林枝);]]>
【明報專訊】不少人都有腰痛、膝痛、手指關節痛等「小毛病」,覺得是小事而忽略,休息一下就會康復,但沒想過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警號」。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看似是皮膚問題,但近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患者同時出現多種共病纏身,關節疼痛、心血管疾病、抑鬱、虹膜炎等。因此不要忽略這些「警號」,及早求醫以全面控制病情。

一名年約40歲的女傳道人,每日需要步行三層樓梯回教堂工作,患上銀屑病。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余嘉龍指出,「她病發了數月,九成皮膚受影響,有紅、增厚、脫皮等徵狀,受影響範圍極大。另外,因腳跟和膝關節亦受影響,需要輪椅代步」。當她來求診時,不停地哭,有抑鬱徵狀,不願意上班。

另一名老婆婆病人,因為膝痛向骨科求診,以為是勞損退化需要更換關節。然而,因為病情惡化速度快,不似是一般關節退化,引來醫生懷疑;再經詳細檢查才發現是銀屑病關節炎。

發病高峰:20-30歲及50-60歲

銀屑病在全球的發病率為2%。余嘉龍指出,香港的發病率則約為0.3%至0.6%,而發病年齡通常分兩個高峰期,最多為20至30歲之間,這個年紀病發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係;另一個是50至60歲,多是後天因素激發所致。銀屑病早期徵狀,七成人皮膚有脫皮情况,「但亦有三成患者的關節、筋腱首先受到攻擊,增加診斷困難」。

生物製劑有效紓緩急性發作

雖然數據顯示,銀屑病在香港的發病率較低,但余嘉龍認為數據未完全反映問題的嚴重性,因為不少病人逃避求診。「過去一直以為,銀屑病人因為皮膚外表受影響,導致抑鬱,患者隱藏自己而不去正視病情;但新的研究發現,銀屑病會影響腦部,因而出現抑鬱。」除了抑鬱,近年發現銀屑病有不少「共病」,如指炎、虹膜炎、血管病變等,「誤導」病人和醫生,因而延誤診斷和治療。

銀屑病與免疫力失調有關,無法根治。但余嘉龍補充,現時藥物成效亦不斷提高,除了有傳統的免疫系統調節藥物,現時最有效是使用生物製劑。「約十多年前便有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近年研究發現,控制白細胞介素IL12、IL23、IL17數量,可減低免疫系統對身體的攻擊,所以新的生物製劑都會針對抑制白細胞介素,減輕發炎,同時減低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

以上述40歲病人為例,由於她病發速度較快,所以余嘉龍決定使用起效較快的生物製劑,「傳統免疫系統調節藥物,要兩個月才起效,而生物製劑一般可在兩個星期發揮作用,這個病人用藥約兩周之後,可以慢慢行路;一個月後可正常行走,三個月後皮疹全部消失。此時便停止注射生物製劑,改用傳統口服藥,至今沒有復發」。

文:勞耀全

圖:鍾林枝、受訪者提供

編輯:王翠麗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1.mp4銀屑病不會傳染;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2.mp4銀屑病徵狀;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3.mp4銀屑病 眼睛 情緒一同發病;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12/HET20161213_04.mp4誰人適用生物製劑?;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116/news/_16ya101.jpg(圖:鍾林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