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抑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抑鬱”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4%b8%8d%e8%89%af%e9%a3%b2%e9%a3%9f%e7%94%9f%e6%b4%bb%e7%bf%92%e6%85%a3-%e5%a2%9e%e6%82%a3%e7%99%8c%e7%97%87%e9%a2%a8%e9%9a%aa/ Tue, 12 Nov 2024 10:02: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78 【明報專訊】癌症是一個長期累積過程,有研究證明癌症與飲食有確切關聯,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增加患癌風險,不可忽視!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有研究顯示,久坐懶做運動,或增加患大腸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搣甩7個飲食及生活壞習慣 降患癌風險

1.常吃加工食品 致肥胖不利健康

有些人因不喜歡烹飪或出於便利考慮,經常購買即食加工食品,例如腸仔、漢堡、即食麵等。然而,這些高熱量、低營養的加工食品不僅導致肥胖,也增加患癌風險。加工肉製品通常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不利健康。

建議:減少外食或吃加工食物的頻率。自己煮飯相對健康。注意每餐食物搭配,蔬菜、全穀物、豆類、水果、堅果等佔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留給動物蛋白和乳製品

7個不良飲食生活習慣 增患癌症風險 
(pexels。經常進食加工食品增肥胖及患癌風險。)

2.久坐懶動 增大腸癌、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表明,久坐不僅增加患大腸癌風險,也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風險有關。此外,久坐還可能導致肌肉骨骼問題,如頸椎病和腰椎病,並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增加抑鬱和焦慮的風險。

建議:每1小時起身活動,伸腿、屈曲或升起足踝,或簡單按摩膝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每天堅持30至40分鐘中強度運動,幫助控脂減肥

3.不吃早餐 或致甲狀腺等內分泌系統失調

早餐非常重要。很多人為了多睡片刻,常常忽略早餐。不吃早餐可導致身體血糖供應不足,出現頭暈、乏力甚至昏厥等徵狀;更甚者可能導致甲狀腺等內分泌系統失調、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便秘、胃炎、膽結石等多種疾病風險。

建議:每天按時吃早餐,一份理想早餐應包含以下3類食物:澱粉類主食、雞蛋牛奶等優質蛋白、1至2種新鮮蔬果

4.懶做體檢 易忽視癌症徵兆

許多癌症若在早期發現,有較大治癒率。然而,很多人對體檢和篩查缺乏積極,甚至忽視身體上的癌症徵兆,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建議:增強定期體檢的意識,尤其是有家族史或相關疾病的高危群,更要注重癌症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治、早治療

5.翻吃隔夜剩菜 亞硝酸鹽具致癌作用

節儉是美德,但將吃不完飯菜留待翌日翻熱再食,對健康未必理想。食物在室溫下容易滋生細菌,且隔夜菜放久了會產生亞硝酸鹽,會產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亞硝胺,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當日烹調食物盡可能當日食完。剩餘食物應密封保存,盡快放入雪櫃冷藏。避免將食物反覆加熱,否則可能增加細菌和其他有害物質的含量

6.嗜煎炸食物 增患肺癌、乳腺癌風險

煎、炒、炸食物香口冶味,但由此產生的廚房油煙含有致癌物苯並芘,長期暴露會增加患肺癌和乳腺癌風險。此外,油煙亦有誘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

建議:烹調時不要放大量油,注意控制油溫,避免冒出油煙。同時緊記開啟抽油煙機,並遵循「早開晚關」原則,即產生油煙之前就打開抽油煙機,炒完菜後讓抽油煙機運行3至5分鐘;並盡量把廚房窗戶打開,促進空氣流通

7.吃過期壞掉食物 花生等易滋生黃麴毒素增肝癌風險

即使將蔬果腐爛發霉部分切掉食用,但內裏可能已經產生「致癌因子」。花生、粟米等澱粉類食物腐敗後,會滋生黃麴毒素,長期食用增加肝癌罹患風險。蘋果、香蕉等水果腐爛會產生多種黴菌毒素,吃後可能出現惡心、腸胃不適等徵狀。另外,竹木筷子長時間使用後可能會開裂,容易隱藏食物殘渣並導致發霉,亦可能會產生黃麴毒素

建議:花生、豆類等澱粉含量高食物應乾燥密封儲存,一旦發霉,建議丟棄。盡量選擇新鮮水果,優先購買並即時食用,避免食用腐爛水果。竹木筷子使用壽命通常為半年,應定期更換,避免使用發霉物品

文:李慧妍

(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6%97%a5%e8%a1%8c%e8%90%ac%e6%ad%a5-%e6%b8%9b%e5%bf%83%e8%a1%80%e7%ae%a1-%e4%ba%8c%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7%99%8c%e7%97%87-%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31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2 市民生活繁忙,不少人沒時間進行運動,甚至須長期久坐,導致體能活動不足。體能活動不足和久坐時間過長,均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癌症等非傳染病的風險。(編按:步行是一項既簡單又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如何逐步建立步行的習慣?怎樣才能夠達到日行萬步的目標呢?)

衞生署調查:四分一成人體能活動量不足

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接近四分之一的18歲或以上人士體能活動量不足,不符合世界衞生組織 (下稱「世衞」) 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另外,約七分之一的15歲或以上人士表示,每天維持坐着或躺着的時間長達10小時或以上。

按世衞建議,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 至 300 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和劇烈強度所組合的體能活動,才可獲得顯著健康裨益。我們亦應限制久坐時間,多作體能活動。

恆常體能活動 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骨骼

恆常的體能活動有益健康,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降低患非傳染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 二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而且更可改善精神健康,減少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要長遠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時間、健康狀况等選擇合適的體能活動。


相關閲讀:糖尿病人運動要恆常 帶氧、負重運動助穩定血糖 計算心跳率反映運動強度、成效


步行簡單兼易於實行 拾級達日行萬步目標

相信大部分市民每天都需要步行。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鼓勵大家養成步行的習慣。我們可先從短距離步行開始,例如通話時來回踱步、行樓梯替代乘搭電梯或升降機等,然後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節奏和個別情况,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將日行步數的目標逐漸提升至 10000 步。

除步數之外,步速亦影響活動量水平。一般來說,步速達至每分鐘100步為快步行,屬於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若持續一星期維持每天快步行約20至30分鐘,便能達到世衞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

我們亦鼓勵大家相約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步行,例如結伴到海濱長廊、公園、健步行徑及郊野公園等戶外地點步行,既可增加運動量,亦可欣賞風景,促進身心健康。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可以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和節奏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不難做到日行 10000 步的目標。(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步行融入生活  朋友相互鼓勵監察

現時許多電子裝置均設有計步功能,如智能電話、智能手表、健身手環和計步器等,市民可訂立步數目標,並與親朋好友互相監察進度,互相鼓勵,一起達到步數目標。

衞生署分別於2022及2023年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下的步行挑戰,推廣步行帶來的健康益處,鼓勵市民增加體能活動,增強體魄,以應對非傳染病。

今年11月,衞生署將繼續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並推出第3個階段的步行挑戰,活動以「陪我行 陪你講」為口號,讓更多市民認識步行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並鼓勵他們與朋友之間互相支持,將日行萬步融入生活之中。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如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www.10000stepsaday.hk/?lang=tc

文: 李予晴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

]]>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81%b7%e5%a0%b4%e4%b8%8d%e5%8f%97%e6%ad%a1%e8%bf%8e%e4%ba%ba%e7%89%a9-%e9%9b%99%e7%9b%b8%e6%83%85%e7%b7%92%e9%9a%9c%e7%a4%99/ Wed, 23 Oct 2024 04:3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91 【明報專訊】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論「躁鬱症」,但在醫學上來說,躁鬱症已經是一個舊名,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顧名思義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有時會情緒高漲,有時會極之低落。病名改了,實際上病人在生活上碰到的問題仍是一樣,例如大多會在職場上成為不受歡迎人物。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躁鬱症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高漲時愈爭論愈亢奮

雙相情緒障礙病人在情緒高漲、躁狂時,一般表現包括:減少睡眠但仍精力充沛、亢奮、自信心滿瀉、思維轉數快、說話語速快、容易做出衝動行為等。驟聽似乎不太壞,有自信、思維快等都是好事。然而,若和他在同一團隊工作,感受就是另一回事。
常見情况是,這類人士情緒高漲時往往會覺得其他人工作效率太低,不及自己這麼快、這麼出色,甚至會不客氣地當面批評其他人,開會時搶着說話不讓其他人發言,令大家難於協調工作。有時他情緒太亢奮,也會容易憤怒和激動,經常在工作環境大聲斥責別人。一般在同事之間說話留三分餘地、在團隊中要論資排輩等潛規則,他們可能全然置諸不理,這樣的人又怎會受歡迎?

高漲情緒逐走向極端 影響身邊所有人

萬一你的工作環境甚至團隊中,有一個經常躁狂的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首先緊記不要和他爭論,這類患者很難被說服,你和他爭論只會令他更亢奮,覺得你在挑戰他,寧願不下班也會和你爭論到底,沒完沒了。若向上司反映,把他解僱,當然消除了同事的壓力,但對解決病人的問題卻毫無幫助,他會覺得自己明明表現出色卻被人解僱。須注意,結果不一定是令他情緒低落,反而可能更高漲,因為他們中心思維是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一定可在其他公司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高漲情緒會一步步走向極端,最終影響了身邊所有人。


相關閲讀:【了解躁鬱症】躁鬱症自殺傾向更强烈 早求醫可減損害

藥物治療為主 配合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

因此,爭論和解僱都幫助不了職場上表現躁狂的患者,基本上這是一種病,要醫生診斷和接受治療才可以將情緒平復。現時治療雙相情緒障礙主要靠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抑鬱藥等,可以平衡腦內分泌令情緒穩定下來;加上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療法等心理治療,可為病人帶來一定幫助。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5%ad%b8%e7%ab%a5%e9%81%a9%e6%87%89%e9%9a%9c%e7%a4%99%e5%be%b5%e7%8b%80-%e9%96%8b%e5%ad%b8-%e8%80%83%e8%a9%a6-%e9%95%b7%e5%81%87%e6%9c%9f%e9%ab%98%e5%8d%b1-%e5%a2%9e%e6%82%a3%e7%84%a6%e6%85%ae/ Fri, 18 Oct 2024 08:40: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51 升學對小朋友來說是重要的轉變之一,而任何轉變都難免帶來壓力。由幼稚園入學、升小學、中學,甚至每個學年的開始,學生們都可能因生活上種種轉變被壓力所困擾,有些還會出現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的徵狀。究竟這種心理狀况,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家長應如何應對?若不及早處理,會否演變為抑鬱症、焦慮症呢?

不少家長都曾有這些經歷:每早要孩子起床上學甚為艱難,要不孩子賴床不加理睬、要不發脾氣大鬧一場;孩子下課後顯得悶悶不樂,連對最喜歡的零食、活動、玩手機等都顯得冷淡。家長看見孩子似有不懂或不願意表達的情緒,感到擔心卻不知從何入手。

留意學童適應障礙徵狀 對喜愛事失興趣、情緒變暴躁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如果學童對於上學突然顯得很擔憂、不願上學;或在開學後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如嗜好、食物、玩手機等;或有睡眠欠佳、時常發呆、時常感到疲累不堪、對社交不及以往的興趣、忟憎暴躁等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出現「適應障礙」的行為情緒表現。

適應障礙症的患者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時,未能適應或應對,因而引致心理、行為及情緒問題。學生除了在開學期間會出現適應障礙,考試期間及長假期亦屬高危時間。原因與學生的日常規律有變,或減少與同學見面及面對新的挑戰有關。

不斷「反芻」負面思想 增患焦慮症或抑鬱症機會

李永浩指,在未能適應轉變的背後,孩子心底裏或潛藏着一些負面的想法。有時,壓力會引發他們重複不停地想着負面的事情,心理學上稱為「反芻」(Rumination)。「舉例說,小朋友心裏會想:『如果同學不睬我怎麼辦』,這可能只是一個假想而非事實,但當他們不斷重複這個想法,變得愈來愈擔心卻沒有解決方案,最終,孩子真的會漸漸孤立自己,甚至認為只有在家中才安全,沉迷於自我的負面思想,如不能自拔會增加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會。」

李永浩續稱,如我們看待自己的想法變得負面,思路屬於負面思想,往往會引致以假亂真的感受。家長可教導孩子要時常考究、檢視自己的想法。例如可問孩子:「你怎知道別人看不起你呢?」然後,逐步引導孩子探索思想的真確性:「若同學真的看不起你,他們可能會走開、你說話他們也不會給予反應。但反思你的同學卻不是,他們似乎仍很有興趣聽你的說話呢。」可引發孩子作進一步的反思:「這觀察其實反映同學實際是否跟你想像的一樣負面。」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往內」「往外」看壓力 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人際關係與學業成績,是許多學生的壓力來源。李永浩指,面對壓力時,可從不同層面應對:往內看、也要往外看。所謂「往內」,是指先檢視問題(壓力狀况),衡量這些壓力有多確切(假使是真切的,對自己有什麼不良影響?可以怎樣應對等。)然後,再跟孩子討論可以怎樣提升自我的適應能力。有時更可與孩子試行一些角色扮演的訓練。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藉外在支援因素 助小朋友紓緩壓力

另外,亦可以透過一些外在的支援因素(rescue factors)幫助孩子降低壓力感。例如:

朋輩支持:知道自己無論遇到挫敗或難關,都會有同學朋友的支持、「撐自己」。無論是小息時的玩伴或一起溫習的同學,這種友誼可減低孩子孤立無援的感覺。友誼的建立是自主發生的,家長老師只需從旁觀察、支持便足夠。而當孩子慢慢發現,自己也可以為朋友提供支援,也有助建立自信心。

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不論能力高低,自卑感往往是負面思想的源頭。如「人人都比我叻」的想法變得以偏概全(generalization),會令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成功的證據視而不睹、也把難關想得太嚴峻。另一極端是過度的「完美主義」,以為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才是成功與完美,否則會「災難性」地認為自己是全盤失敗。事實上,每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優點及不足的地方,家長可教導孩子無需過份完美,發揮所長,同時間積極改善自己的弱點就可以了。家長如能耐心地與孩子傾談,讓孩子敞開心扉,才能引導他們從負面思緒中找到出口。

聆聽孩子的心事:只要有傾訴對象,任何情緒都會變得有出路。李永浩指,聆聽孩子時父母不應「訓話」,如此會失去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不特難以支援孩子,更令孩子怕了父母,在家也不安心。若孩子不懂用言語表達,家長可適量提問予以引導,「其實你是否想告訴我你在學校很孤單?」、「害怕別人會怎樣看自己?」回應時,可先取用孩子自己的智慧,「你自己曾經試過如何應付這件事?」如此,孩子便會感到自己有被聆聽,自然會吐露更多內心想法,與家人一起多元地探索紓緩壓力的有效方案。


相關閲讀:【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剝洋蔥」了解孩子壓力根源 制定心理治療適應方案

當然,現實中的親子溝通並不一定那麼順利。「許多孩子來接受心理治療時,有時我都會了解:你為什麼不跟父母說?許多孩子都反映,父母對他們的說話都聽不入耳,不知道如何啟齒。」李永浩指,在輔導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如「剝洋蔥」般讓孩子表達想法,先要弄清楚孩子腦袋內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如果孩子感到有壓力,那麼,壓力的根源是什麼?如果是因為缺乏自信,或可由如何提升自信心開始。想法思路或行為傾向都需要了解,了解後就可更有系統的想出更有效的適應方案。

他時常會跟孩子打這個比喻:「一班朋友去旅行,拍了一張團體照。大家一起看這張團體相,你第一個會看哪個人?」孩子會發現,原來人們通常只會關注自己的模樣。「別人不會特別留意你,你亦不會知道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掌握的是你怎樣可以充實自我,而不要被其他人的看法左右了你人生的大目標。」

他補充,適應障礙有時是心理困擾的表徵,如不及早處理,困擾會逐漸擴大,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抑鬱症、焦慮症等;亦有些時候,適應障礙的行為表徵,是由自閉症譜系障礙或過度活躍症等問題所引發。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獨特之處,家長如對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感到不解,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及意見。

]]>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5%be%b5%e7%8b%80-%e6%87%89%e5%b0%8d%e5%81%9c%e7%b6%93-%e6%bd%ae%e7%86%b1-%e5%b0%bf%e9%a0%bb%e7%ad%89%e5%95%8f%e9%a1%8c%e8%a6%81%e6%9c%89%e6%b3%95/ Wed, 16 Oct 2024 09:13: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44

【明報專訊】更年期是每個女性生命中自然經歷的過程,這階段標誌着女性從生育年齡邁向人生另一階段。隨年齡增長,卵巢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最終停經。這過程一般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香港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為51歲。更年期徵狀可能在停經前幾年開始出現,並持續數年,前後可長達7年。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常見現象包括月經變化、突然潮熱與出汗、陰道乾澀,以及泌尿問題,如尿頻和尿急等。這些徵狀不僅影響生理健康,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許多女性較易失眠和焦慮。研究顯示,正在經歷更年期的婦女有較高機率面臨情緒困擾,甚至可能增加患抑鬱症風險。

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 停經後乳癌發病高危期 勿停檢驗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健康和骨質密度也可能受到影響。隨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此外,骨質疏鬆風險也明顯增加。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如血液檢驗、骨質密度檢查、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查是十分重要,這能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人誤解收經後就不用定期做乳房和子宮頸細胞檢驗,其實停經後的女士正正處於乳癌發病高危期,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因此更年期婦女應每兩年定期做乳房X光造影,篩查早期癌變。

應對更年期:調整飲食少吃辛辣咖啡因 + 每周3次有氧運動

要有效應對更年期,飲食與運動的調整至關重要。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豐富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鈣質和維他命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避免進食辛辣食物和攝取過量咖啡因,這能減輕潮熱的不適。同時,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或踩單車,這不僅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改善情緒,減輕焦慮。


相關閲讀:更年期症狀會持續多久?荷爾蒙治療存風險?中醫傳授三大要訣 幫妳輕鬆渡過更年期

維持心理健康 學習放鬆

維持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靜觀或瑜伽,能有效減輕情緒不穩定和焦慮。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尋求他們的支持,也能減少孤獨感。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於女性在這階段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學習放鬆技巧如做瑜伽,能減輕情緒不穩定。(bernie_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徵狀嚴重 要荷爾蒙補充治療?

大部分女士都能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適應更年期變化,然而,對於一些徵狀比較嚴重的女性,醫生可能會考慮處方外用或口服荷爾蒙補充治療。這類治療能有效緩解潮熱、陰道乾澀等不適,但每個女性情况不同,因此在開始任何治療前,建議與家庭醫生詳細討論,根據個人健康狀况度身訂做最佳方案。透過專業建議和適當治療,配合正確生活方式和積極心態,女性可以更好地迎接這個人生新階段。

文︰陳婉晴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b2%be%e7%a5%9e%e8%a1%9e%e7%94%9f%e6%97%a5-%e6%8e%a8%e5%8b%95%e8%81%b7%e5%a0%b4%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Mon, 07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55

世界心理衞生聯盟將每年10月10日定為世界精神衞生日,以提高公眾關注精神健康。今年活動的主題為「優先關注職場精神健康由此刻做起(譯自”It is time to prioritize mental health in the workplace”)」。

許多人或誤以為沒有精神疾患便等於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為社會做出貢獻。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有研究指出,僱員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愈高,愈能減低倦怠感及缺勤率,並可提高生產力,激發潛能及創意,同時可為企業提升形象,吸引及挽留人才,獲取顧客及社會的認同及支持。

2024世界精神衞生日:推動職場精神健康 (衛生處方)
不要以為沒有精神疾患即等同精神健康,其實良好的精神健康還包括有效應對生活壓力、發揮潛能,並要為社會做出貢獻。若在職場中,能夠進一步促進精神健康,可為僱主及僱員雙方帶來好處。(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做一個好的聆聽者:理解、支持和陪伴情緒病患者 釋放壓力減輕孤獨感


建職場精神健康

為推動職場精神健康,我們鼓勵更多僱主支持並簽署《精神健康職場約章》,透過與僱員一同實踐有關的行動項目,共建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部分建議如下:

僱主/管理層:

  • 調整工作時間,安排彈性工時
  • 靈活及人性化的工作安排
  • 調整目標和職責,讓員工發揮所長
  • 保持雙向溝通

僱員:

  • 尊重及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
  • 避免使用「痴線」、「白卡」等帶有偏見的詞語
  • 避免以患者的精神健康問題開玩笑,或輕視他們的狀况

以下的方法亦有助在職人士管理壓力,促進精神健康:

  • 平衡工作及休息
  • 培養健康興趣,拒絕以吸煙、飲酒等不良方式減壓
  • 定時、適量及均衡飲食,避免情緒化飲食
  • 肯定自己的工作貢獻,勿過度自我批評
  • 保持社交聯繫,與人分享、互相支持
  • 遇上精神健康問題時主動求助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正視職場上的污名化

要推動職場精神健康,還需要對抗「污名化」。常見的「污名化」包括視受精神困擾人士為具性格缺陷、無法正常工作、不可靠、懶散、危險、無法康復等。

職場上的「污名化」打擊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向外求助的意願,致問題惡化,造成更大損害,更難復元及融入社會。

事實上,在接受合適的治療後,很多復元人士亦可以在工作上發揮所長,與同事和諧相處,為團隊繼續效力。

如想獲取更多精神健康資訊,請瀏覽「陪我講Shall We Talk」專題網站(https://www.shallwetalk.hk)或《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專題網站(https://mentalhealthcharter.hk)。

撰文:何宗偉 (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

]]>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5%85%ac%e9%99%a2%e7%b2%be%e7%a5%9e%e7%a7%91%e9%86%ab%e7%94%9f-%e7%a4%be%e6%9c%83%e5%a3%93%e5%8a%9b%e7%b6%93%e6%bf%9f%e7%92%b0%e5%a2%83%e6%9c%aa%e6%94%b9%e5%96%84/ Thu, 19 Sep 2024 07:0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45 【明報專訊】患思覺失調38歲男子日前在北角疑病發襲擊家人遭警員開槍擊斃,再掀社會關注精神病患支援。醫管局數據顯示,公院上年度跟進30.94萬精神病患,人數過去10年增近半,但同期精神科醫生增加不足兩成,平均每名醫生要多跟約154名患者,最新醫患比例達1:775.4。而最新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有5.2萬宗新症。有曾任職公院的精神科醫生說,部分同事更要跟進過千患者,預料情况只會惡化。有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建議加強基層醫療篩查和介入,並透露委員會將討論北角個案和如何及早識別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惡化。

精神科醫生:病患比例1:775.4  精神病患10年增近半

醫管局數據顯示,該局由2013/14年度跟進約20.81萬名精神病患,增約48.7%至2023/24年度30.94萬人,同期精神科醫生由335人增至399人,即每名醫生由10年前平均跟進621.2名病人增至最新的775.4名(見圖)。精神科門診總求診人次同期亦由79.12萬增約23.7%至97.9萬。而最新截至今年6月的過去12個月有5.2萬宗新症,緊急和半緊急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維持於目標的一周和4周內;各聯網穩定新症最長輪候84至100周,較去年同期的57至95周長。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醫局預留1.27億聘人支援

醫管局回覆本報稱,2024/25年度預留約1.27億元額外撥款,包括進一步增聘個案經理、加強精神科住院和門診服務的護理人手、支援專職醫療和朋輩支援員,以及加強精神科長效針劑治療。該局會適時檢討成效,並按需要推行補充措施,進一步縮短專科門診輪候時間和改善求診安排。

專科醫:社會壓力升 料病患續增

曾任職公院的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說,社會壓力愈大且對求診更開明,相信醫管局精神病患只會愈來愈多,「無論加幾多人都好難(足夠)」。她說,受內部人手編配和社會情况影響,曾聽聞部分醫生要跟過千宗個案;自己亦試過一個下午看40個症,即平均5分鐘一個,只能自行編配時間,「有些個案可能傾耐些會改變到,便會耐少少」。她認為支援精神健康要「全民皆兵」,若患者親友、同事、鄰里甚至保安均有相關認知並了解社區支援,可避免更多悲劇。

學者倡及早安排社工跟 避惡化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說,近年社會氣氛和經濟環境未見改善,精神病患者增加是預料之內,看不到可「扭轉乾坤」。他說精神科醫生需時培訓,亦難靠引入海外醫生,建議及早介入情緒困擾者並安排社工、臨牀心理學家等照顧,避免病人惡化至需由醫生跟進。

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張頴宗認同,須在基層醫療層面及早篩查和介入,而推出不久的地區康健中心篩查計劃需時顯現成效,建議未來在更多地區推行,並加強透過家庭醫生和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處理輕微抑鬱、焦慮及失眠個案,處方簡單抗抑鬱藥。

病情惡化有徵兆  未必及時能「捕捉」

北角慘劇死者病情一直穩定並準時覆診,張頴宗說病情惡化一般有徵兆,但現實環境複雜,未必及時「捕捉」得到,希望家屬不要自責;又稱委員會將討論有關個案,研究如何及早識別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惡化。他提醒今次死者只因特定情况觸發情緒,呼籲社會不應將精神病與暴力掛鈎。

覆診者稱住院逾月終獲重新校藥

患有思覺失調的61歲阿Wing(化名)去年接受本報訪問時談到,每次公院覆診會見不同醫生,只得寥寥數分鐘問診。他一直希望與醫生商討調校藥物,卻遲遲未有機會,他昨再受訪說早前疑因藥物問題引致抽筋和咬傷舌頭,一度留醫深切治療部,住院逾月期間終獲另一精神科醫生重新校藥,現時有感服藥副作用較小,病情更穩定,「可能之前每次覆診不同醫生就不敢轉藥,照開以前藥物」。

【精神健康】公院精神科醫生與病患1:775.4  社會壓力經濟環境未改善  料病患續增
患思覺失調的61歲阿Wing(化名,上)去年9月入院經醫生調校處方後,現時每日仍需服用10多顆藥丸,加上其他身體疾病,家中儲藥多得駭人。由於每次服藥數量多且分量略有不同,親友會幫他將藥丸分類放在膠盒。(鍾林枝攝)

曾因藥物問題抽筋入ICU

20多年前起出現幻覺和幻聽的阿Wing,患有思覺失調、抑鬱、焦慮和睡眠癱瘓症,由公院精神科跟進,現時每3個月覆診。他說過去一年政府和社會更關注精神健康,有感現時覆診醫生會多問幾句,更詳細了解病徵,但每次仍由不同醫生看症,覆診時間與以往相若,「因為病人多,已經好好了,沒有辦法」。

阿Wing每日要服用10多顆藥丸,其中一種藥日服9顆,他去年9月因家中藥物不足而停服數日,有天頭暈抽筋,更咬傷舌頭,幸好友人助召救護車。他最終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一周,轉送精神科病房約一個月,其間有醫生為他重新校藥和持續監察副作用,「醫生都話無理由每次要食9粒這麼多」,現時覆診已改用新處方。

社協倡持續提供社康外展

跟進阿Wing情况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說,阿Wing一直希望與醫生商量校藥,但每次覆診不同醫生且時間有限,到入院才有機會調校,身體卻已變差。她說阿Wing獨居、社交網絡較弱,需多些社區支援,曾有社康護士探訪卻只跟進約一年,認為醫管局應為有需要者持續提供外展。

日前北角警員開槍案死者亦患思覺失調,屬嚴重精神疾病個案,阮淑茵認為社康護士或個案經理可擔當監察和聯繫角色,及早識別個案惡化,並轉介至合適社區資源。她說雖然病患現可直接聯繫個案經理,惟曾聽聞有個案「3日都找不到人」,建議設立途徑讓患者及家屬在緊急情况下直接聯繫求助,例如透過「情緒通」精神健康支援熱線18111。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普通科門診公私協作:兩年66人參與 學者:須教育精神問題不一定看專科

公立醫院精神科病患人數持續增加,醫管局前年5月起將「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擴至精神科專科門診,邀請輕微情緒問題且病情穩定者轉由社區家庭醫生跟進。醫管局回覆本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有66名精神科病人參與計劃。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質疑杯水車薪,資源用以聘請醫生或更有用。

計劃資助病人每年10次到私家醫生求診,收費50元等同醫管局普通科門診,醫生每次另可獲361.2元資助。醫管局回覆稱,截至7月底有519名私家醫生參加計劃,其中41人具備精神科相關專業訓練,而獲邀參加計劃的病人都適合在社區基層醫療繼續跟進,他們可從醫生名單按意願選擇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莊勁怡說,平均每個聯網少於10名病人參與,醫管局須檢討參與率低原因,並稱醫生資助額吸引力不大,「用這麼多資源,會否將錢用來聘請或培訓專科醫生更好?」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認識情緒病症狀3大範疇 有別壓力反應

學者:家庭醫生處理輕症 可減標籤作用

中大社工系講師丁惟彬認為,家庭醫生有能力處理輕症並可減低標籤作用,但得悉部分備有精神醫學培訓的家庭醫生仍對處方安眠藥等有保留,認為須加強社會教育以改變風氣,讓大眾明白有精神健康問題不一定要看專科,可選擇其他支援。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精神醫學系臨牀副教授張頴宗說,委員會最近會議未有談及上述計劃,但認同須檢討成效,例如「會不會病人覺得繼續這樣(留在精神科門診)也很穩定,來拿藥又有專科醫生,沒有原因要去家庭醫生?」他亦建議檢視其他下放精神科門診病人的途徑。

]]>
美研究:新冠疫後加速腦成熟 女孩大腦皮層變薄加快逾4年 或與抑鬱焦慮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7%be%8e%e7%a0%94%e7%a9%b6-%e6%96%b0%e5%86%a0%e7%96%ab%e5%be%8c%e5%8a%a0%e9%80%9f%e8%85%a6%e6%88%90%e7%86%9f-%e5%a5%b3%e5%ad%a9%e5%a4%a7%e8%85%a6%e7%9a%ae%e5%b1%a4%e8%ae%8a%e8%96%84/ Wed, 18 Sep 2024 01: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37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青少年男女大腦發育情况在新冠疫情封城前後出現明顯差別,其中女性大腦成熟速度較快,顯示這一程度的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變薄情况遠遠高於男性,相信與女性天生依賴社交和溝通,而封城時的社交隔離政策剝奪這些活動有關。以往研究都曾發現疫情等壓力環境令大腦加速成熟,今次是首次有研究顯示男女有巨大差別。(編按:大腦皮層加速變薄是不是壞事呢?或與抑鬱和焦慮有關?)

美研究:新冠疫後加速腦成熟 女孩大腦皮層變薄加快逾4年 或與抑鬱焦慮有關
(網上圖片)

新冠疫情加速腦成熟 大腦皮層變薄速度女勝男

這項由華盛頓大學做的研究周一(9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人員2018年對160名9至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發育作磁力共振掃描(MRI),原本是想了解青少年時期大腦的變化,但隨後新冠疫情令計劃打斷。到2021年美國解封,研究主要作者科里根(Neva Corrigan)認為這為比較封城前後青少年大腦發育變化提供「自然實驗」的機會,於是在2021至2022年向其中130名測試者再做MRI以作比較。

結果發現,受測試者在封城期間大腦成熟速度都加快,女孩尤為明顯,她們的大腦皮層變薄速度快了4.2年,男孩則快了1.4年。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剝奪社交」壓力下加速成長

報告作者之一的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庫爾(Patricia K. Kuhl)說:「這是一個驚人的差異……一個11歲女孩到實驗室接受首次測量,當她14歲再回到實驗室時 ,她的大腦看起來就像一個18歲的大腦。」庫爾將皮層加速變薄歸因於「疫情造成社交剝奪」的壓力環境。她指出,疫情對青春期女孩的打擊更大,因為她們在神經元、體能和情感發展上更依賴社交互動。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壓力下加速變薄 與抑鬱焦慮有關

大腦皮層變薄並不一定是壞事。一些科學家將這一過程定義為大腦在成熟過程中重新把腦神經「佈線」,從而提高效率。但這一過程在壓力下會加速,而加速變薄與抑鬱和焦慮有關。

(紐約時報/衛報)

]]>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www.afterroberto.com/%e5%94%b1%e6%ad%8c%e5%a8%9b%e6%a8%82%e5%85%bc%e9%a4%8a%e7%94%9f-%e9%87%8b%e6%94%be%e5%a3%93%e5%8a%9b%e9%98%b2%e6%b2%bb%e5%a4%b1%e6%99%ba%e6%94%b9%e5%96%84%e5%90%9e%e5%9a%a5%e5%9b%b0%e9%9b%a3/ Mon, 09 Sep 2024 04:21: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71 【明報專訊】(編按:筆者指出,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有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此外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還有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有助加強新陳代謝……)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唱歌美容–何樹勛指,唱歌時七情上面,令臉部較少應用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唱歌行氣養生法門  五音減壓力帶走鬱悶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相傳這是一首遠古時代的流行民歌。放鬆心情時,大家就會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我們的祖先很早已懂得運用此法抒發情感。人與天地相應,唱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孕育出順應養護生命的行為,藉以釋放身心靈的壓力和苦悶,既是娛樂,也是養生法門。

中醫對臟腑的理解與西醫截然不同。以肝臟為例,西醫說肝臟有解毒、合成、轉化、代謝、分泌膽汁等功能;中醫則認為其主要功能為疏泄與藏血。疏泄包含了精神、情緒、消化,以及氣血水液的流通;藏血則包括了血液的儲存和調節。

抑鬱症與肝氣鬱結有關 有精神病房設卡拉OK

抑鬱症患者愈來愈多,其實與肝氣鬱結有莫大關係。醫治抑鬱症,中西醫各有千秋;中醫多從肝氣鬱結入手。至於非藥物的輔助療法,中西醫一致認為音樂治療對緩解病情有良好效果。有病人告知,香港一家醫院的精神病房內設有卡拉OK,可以讓病人盡情唱歌。心理學研究指出,唱歌可改善抑鬱,透過輕快歌曲旋律抒發情緒,心情變得暢快。

《素問》指出「百病皆生於氣也」,氣的意義至為廣大。氣的活動,也無所不至,因此疾病的發生和演變,與氣關係極為密切。中醫說「氣為血帥」,血之所以能循行脈中,有賴氣的推動。氣病例子至多,可概括為不足或過餘兩類。不足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過餘治療原則是「實者瀉之」。唱歌有助行氣,行氣就是補氣,強化機能;很多疾病其實是「鬱」出來,就要放開懷抱用歌聲將鬱悶帶走。

我在初中時開始對唱歌產生興趣,當時有一首流行英文歌My Bonnie,聽得如癡如醉,在一次音樂考試中唱了出來,沒想到竟然得到同學師長讚賞,因而受到極大鼓舞,高中校慶時甚至公開演唱,我的歌唱天賦逐漸浮現,可能是遺傳自家父。兒時居於澳門,家父和有「東方貓王」之稱的影星鄭君綿結交,兩人常結伴上松山練歌。

唱歌丹田發聲 如全身氣血循環運動

我在求學時期,與泰迪羅賓(本名關維鵬)、馮淬帆(本名馮兆覲)是同班同學,經常聽泰迪羅賓的樂隊演唱,十分陶醉。我又曾與馮兆覲一起練歌,當時我很欣賞其父親(知名粵劇武生馮鏡華)的獨特唱腔。馮兆覲後來成為影視圈忙人,我也另有發展,彼此聯絡漸少。我雖然做不成歌手,但在很多公開場合都會開腔唱歌,例如在學院年度校慶晚會或一些慈善籌款活動上,各方好友邀請上台獻歌,我都是義不容辭。因為本着既可以娛人娛己,又可以為慈善作出一分心意,何樂而不為呢?有朋友說我唱歌時聲線有點像台灣歌星青山,那是太抬舉我了。

無論工作如何忙碌,我都會盡量安排時間練歌。運用丹田發聲,內氣從下腹丹田上達口腔產生共鳴,使全身氣機通暢,等同做了一次全身氣血循環運動。我鼓勵學院員工及學生一起學習唱歌,既可增進友誼,又可減少病痛。最初由我抽空指導,及後禮聘專業歌唱家指導,加強愉快學習氣氛。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娛人娛己–何樹勛(中)經常應好友邀請上台獻唱,既可娛人娛己,同時為慈善出力。圖為他為非牟利團體的演唱會獻聲。(作者提供)

防治失智症 改善吞嚥困難

中醫《黃帝內經》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音(角、徵、宮、商、羽),而五臟(肝、心、脾、肺、腎)又與五音相呼應,發展出「五音療疾」的理論。五音療疾可以分為主動治療(親自彈奏樂器或歌唱)與被動治療(聽音樂或聽歌)兩種;都是運用五行原理,編出不同音樂旋律,起到調和人體陰陽氣血之作用。《黃帝內經》是2000多年前的中醫學經典著作,足以證明我們華夏文明很早已發現音樂是可以治病。

聽音樂或聽歌可以令人心情放鬆,肝氣舒暢,不過略為被動;而唱歌則主動得多,身心全情投入,對健康裨益更大。

現時全球很多地區,將唱歌這種娛樂行為應用於防治老年失智症。大學研究發現,柏金遜症病人接受歌唱治療,一段時間後吞嚥能力得到明顯改善。此外,有肺病患者參加歌唱課程,課程完結後檢測到病人肺活量普遍都得到大幅提升。

唱歌娛樂兼養生 釋放壓力防治失智改善吞嚥困難
90歲登紅館–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前中),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資料圖片)

疏肝解鬱 口腔潰瘍復發減

我有一個女病人長期受口腔潰瘍困擾,看過很多醫生,可是仍然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不勝其煩。把脈辨證發覺她兩手關脈有點鬱結凝滯,明顯肝膽不暢,脾胃運化不足,是肝鬱化火再加上脾胃積滯所致。我處方疏肝解鬱、健脾消滯的藥,叮囑她注意飲食,早睡早起;並建議她有空時多唱歌,卡拉OK也好,洗澡時清唱也好,唱得愈多,口腔潰瘍復發機率愈少。她聽從勸說,生活上改變了不少壞習慣,且逐漸培養出唱歌的興趣,每天曲不離口,數月後口腔潰瘍沒有再復發,整個人變得愈來愈開朗,容光煥發。我少了一個病人,多了一個歌友。

為什麼會鼓勵病人唱歌?因為唱歌對肝鬱化火的證候最有幫助。中醫有一道名方「逍遙散」,可以疏肝解鬱(當然需中醫臨牀辨證論治)。假若能夠時常唱歌,唱得歌多亦可以令人開懷舒暢,即使功效不及逍遙散般直接,但日子有功,亦不容小覷。試問你想長期服藥還是唱歌?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複式呼吸好運動 助瘦身延衰老

唱歌會用到腹式呼吸,令腹部良好運動,加強新陳代謝,消耗多餘熱量,有助減重瘦身。唱歌時呼吸有節奏起伏,有利於改善心臟血管功能,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當忘我演唱時,七情上面,令臉部平日較少應用到的肌肉組織也活躍起來,有美容效果,同時延緩衰老。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vs柏金遜 注意異常警號 早發現早治療 照顧者身心健康不容忽視

鍛煉腦部 擴大生活圈子

唱歌還可以提高學習力,鍛煉到腦部,記歌詞用左腦,音樂和旋律刺激右腦。有病人告訴我,他在中學時期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之後,學業成績都進步了很多。而且唱歌多是與朋友結伴同行,一來可以擴大生活圈子,減少孤獨感,二來可以訓練膽量,增強自信。中醫認為膽氣壯的人身體通常都比常人好,較少生病。

綜合唱歌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它不僅是一種娛樂,更稱得上是優良運動,不少科研機構都極力推薦病人或普羅大眾將唱歌視作為輔助防治疾病,甚至養生保健的其中一種手段。

喜歡唱歌的人多長壽。90歲開演唱會的藝人胡楓,創下最高齡登紅館演出的紀錄,確是令人佩服。他曾表示非常喜歡唱歌,年紀愈大愈唱得多,他有其他養生之道,但單是唱歌這一點已經得益不淺。四川省有一位杏林同道羅明山,享壽116歲,他其中一個養生之道就是唱歌,曾自編歌謠,閒時高歌自娛。羅老這份才華,是我的榜樣。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