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慢性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9 Oct 2024 05:07:0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慢性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養和調查:九成受訪者脊椎痛症影響生活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白領背頸痛佔多 //www.afterroberto.com/%e9%a4%8a%e5%92%8c%e8%aa%bf%e6%9f%a5-%e4%b9%9d%e6%88%90%e5%8f%97%e8%a8%aa%e8%80%85%e8%84%8a%e6%a4%8e%e7%97%9b%e7%97%87%e5%bd%b1%e9%9f%bf%e7%94%9f%e6%b4%bb-%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 Tue, 29 Oct 2024 04:17: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38 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脊椎健康問卷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因脊椎問題影響生活,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同時受到兩種或以上脊椎痛症困擾。調查結果亦顯示,白領人士的背痛和頸痛發病率高;至於64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坐骨神經痛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脊椎退化是脊椎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長者,這類退化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腰背疼痛,負重時更會引致疼痛加劇或活動受限。建議市民戒煙、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以減少病發風險。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betway体彩 副院長陳煥堂透露,該院未來數月將成立脊椎中心作跨專科共診,並已聯同港大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市民經手機應用程式上載的脊椎相片,篩查脊骨變形患者。

養和調查:九成受訪者脊椎痛症影響生活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白領背頸痛佔多
現需依靠輪椅出入的68歲頸椎脊髓病變患者阮太(前排)曾接受兩次手術治療,她說知道很多港人飽受嚴重脊椎問題折磨,希望以個人經驗鼓勵他人正視脊椎問題。後排左起:betway体彩 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港大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脊柱外科主任及臨牀副教授關日康、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高天祐、betway体彩 副院長陳煥堂、betway体彩 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胡永祥、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陸瓞驥、betway体彩 副院長翁維雄、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黃一華。(廖凱霖攝)

脊椎痛症常見成因:脊椎退化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在職者背頸痛佔多

養和今年8月蒐集813名年滿18歲香港受訪者回應,發現87%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因脊椎問題,即背痛、頸痛或坐骨神經痛影響生活,28%同時受兩種或以上脊椎痛症影響。調查亦發現,白領人士脊椎痛症比率達九成。各年齡層方面,64歲或以上組別的坐骨神經痛比率明顯較其他年齡組別高,達41%。63%有脊椎問題的受訪者會選擇放鬆或休息緩解痛楚,32%會尋求西醫意見及治療。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脊椎退化引發多種併發症  嚴重骨質疏鬆或致脊柱變形

脊椎退化是長者常見的脊椎健康問題之一。養和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胡永祥醫生表示,這類退化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腰背疼痛,負重時疼痛加劇或活動受限,嚴重者連翻身、起坐或行走都有困難。他提醒,嚴重的骨質疏鬆,同樣會引發脊柱變形、身高縮短、駝背;壓縮性骨折更會導致胸廓畸形丶腹部受壓,影響心肺功能;脆弱性骨折更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常見骨折部位包括手腕丶腰椎丶髖部等。

微創手術減創傷 術後復康訓練助恢復

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高天祐醫生指出,長者或同時患有多種長期病症,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並與其他專科醫生,例如心臟科、神經科的醫生等,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亦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養和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強調,微創手術的復康周期較短,能減少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配合術後的專業復康訓練,有助患者更快恢復活動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

青少年脊柱側彎問題 或致成人脊柱畸形

還有一些隱性的脊柱畸形或慢性病變,亦有可能因延遲治療而導致病情惡化。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陸瓞驥醫生以一些有脊柱畸形問題的成人患者為例,可以追溯到其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脊柱側彎,由於未能及時發現及處理,成年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脊柱結構性問題。建議家長應特別留意孩子在青春期的脊柱快速增長發育時,若有異常,應盡早求醫。

其他成因:脊椎腫瘤、脊髓或神經受損等病變

除了脊椎退化外,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黃一華醫生還指出,脊椎腫瘤、脊髓或神經受損等病變也不罕見。「以脊椎轉移腫瘤為例,骨科醫生需要與腫瘤科醫生合作,提供最適切的緩和治療。有些病例可能可以採用腫瘤分離手術,使放射治療更加有效。對於某些病例,腫瘤整塊切除可降低惡性腫瘤在局部區域復發的機率,有助預後治療。」

運動過量可致脊椎問題

要減少病發風險,胡永祥建議市民戒煙及控制體重。若出現脊椎或骨骼問題,應該及早治理,以免引起其他併發症或失去日常活動的能力。他提醒,時下流行健身,市民或因運動過量或不小心而有脊椎問題,做運動也要小心。黃一華亦建議,白領人士久坐易感腰背痛,鼓勵要不時轉換坐姿,並適量運動如游泳,若懷疑牽涉更嚴重病情,就應及早求診諮詢專業意見。


相關閲讀:【腰背痛】物理治療師話你知處理疼痛四部曲避免惡化成慢性痛症


將設脊椎中心跨專科共診
伙港大研AI篩查脊骨變形

陳煥堂透露該院未來數月將設立脊椎中心,除了骨科專家外,更會涵蓋腦神經外科醫生、痛症專科醫生、復康科專家及物理治療師等的跨專科共診,並與港大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合作,研究複雜脊椎疾病及最新治療技術。黃一華補充,養和已聯同港大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市民經手機應用程式上載的脊椎相片,篩查脊骨變形患者,期望病人可及早獲治療,現正向醫管局中央研究倫理委員會申請開展研究。

]]>
慢性腎病無法逆轉 留意5病徵 早期患者控血壓、血糖、蛋白質攝取 //www.afterroberto.com/%e6%85%a2%e6%80%a7%e8%85%8e%e7%97%85%e7%84%a1%e6%b3%95%e9%80%86%e8%bd%89-%e7%95%99%e6%84%8f%e7%97%85%e5%be%b5-%e6%97%a9%e6%9c%9f%e6%82%a3%e8%80%85%e6%8e%a7%e8%a1%80%e5%a3%93-%e8%a1%80%e7%b3%96/ Thu, 17 Oct 2024 06:41: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47 【明報專訊】慢性腎病是常見「無聲殺手」之一,因為早期沒有明顯病徵,容易被忽略,當發展到末期便需要洗腎或換腎。糖尿病和高血壓是導致慢性腎病的常見成因,慢性腎病無法逆轉,治療只能緩解症狀,所以要好好預防及定期檢查。(編按:早期慢性腎病治療,包括以下的慢性病控制:控制血壓、血糖,限制蛋白質飲食,控制鈉、水分攝取,盡可能延緩病情惡化;以及實踐得舒飲食(DASH Diet)/ 低鹽飲食。)

慢性腎病無法逆轉 留意5病徵 早期患者控血壓、血糖、蛋白質攝取
慢性腎病初起時無聲無息,要留意小便有沒有異常、下肢水腫、高血壓等病徵,及早對症下藥,避免陷洗腎之苦。

慢性腎病無聲無息 無法逆轉病情 留意5病徵

腎病幾乎沒有前兆,但可以留意有否以下病徵:

  • 小便異常:蛋白尿、尿痛、血尿、少尿或無尿
  • 水腫:下肢等處浮腫
  • 高血壓
  • 貧血
  • 疲倦

人體有兩個腎臟,當腎功能損失逾七成,才有症狀可見。所以對一些病者來說,腎病起初無聲無息,及後症狀稍現,便已進入需要洗腎的末期階段。

早期治療:控血壓血糖 減緩腎功能衰退

除非是急性腎衰竭,否則慢性腎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無法治癒,沒有特效藥,只能針對病因、病况選擇適合藥物來控制與減緩腎功能衰退速度。

早期慢性腎病治療,包括各項慢性病控制:控制血壓、血糖,限制蛋白質飲食,控制鈉、水分攝取,盡可能延緩病情惡化;以及實踐得舒飲食(DASH Diet)/ 低鹽飲食。


相關閲讀: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個案學習健康管理 免陷洗腎之苦

雷婆婆是一名護老者,需照顧家中老伴。透過仁濟愛傳家護老同行計劃參與減重小組重「身」出「FAT」,學習健康管理,其間團隊營養師發現她有腎病問題,給予營養諮詢服務,針對她的狀况提供建議。

‧水分攝取量

每名慢性腎病患者會有不同的水分攝取量建議,醫生會因應疾病進程判斷。足夠水分有助腎臟排走多餘鈉質、尿素及其他身體的廢料。維持身體鈉質水平對於控制血壓尤其重要。

‧適量蛋白質

建議蛋白質攝取量為0.8至1克乘以公斤體重。但若受到感染或發燒時,蛋白質攝取量可高於建議。 避免過量攝取蛋白質能減低腎臟負擔,但同時亦需留意,蛋白質量不足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正常運作,因此蛋白質攝取量不容忽視。

慢性腎病無法逆轉 留意5病徵 早期患者控血壓、血糖、蛋白質攝取

相關閲讀:【高血壓飲食】低鹽高鉀「DASH」得舒降血壓飲食法 控制血壓要有法

得舒飲食控血壓 避食楊桃

病人若需控制血壓,可跟從得舒飲食法,透過增加蔬果提升鉀質、鈣質及鎂質的攝取,這些礦物質有助減低體內鈉質,從而降低血壓。日常飲食也強調進食全穀、脫脂或低脂奶、魚、肉及豆類;亦需要限制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全脂奶類(奶、芝士、乳酪),以及熱帶油類(椰子油、棕櫚油),另要限制高糖分飲品和食物;腎病患者亦要小心避免食用楊桃。

雷婆婆跟從營養師的建議後,健康狀况有所改善,避免陷入需要血液透析(俗稱「洗腎」)的階段。

文:「仁濟愛傳家」(護老同行計劃跨專業團隊)

(仁濟健康快訊)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81%a5%e8%ba%ab%e3%80%91%e6%96%b0%e4%b8%80%e4%bb%a3%e9%95%b7%e8%80%85%e9%81%8b%e5%8b%95%e6%93%8d%e8%82%8c%e4%b8%80%e6%a8%a3%e5%be%97-%e7%b4%93%e7%b7%a9%e7%97%9b%e7%97%87%e6%94%b9%e5%96%84/ Thu, 10 Oct 2024 08:05: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90 【明報專訊】對於運動選擇,普遍認為,年輕可以跑跳碰,年長就適宜太極八段錦。然而,不少年過半百的哥哥姐姐仍然活力滿滿,勇於接受挑戰,希望透過運動增肌強身,甚至針對地緩解痛症、改善慢性病,提升人生下半場生活質素,因此愈來愈多長者到健身室操肌健身。不過,坊間健身室多以青壯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較少考慮長者需要,器材普遍依歐美人士的體格設計,未必適合體型較小的亞洲長者。顧及長者強身健體的需求,長者健身室應運而生。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長者健體教室創辦人兼教練Roy(後)與學員Dora(前)正在示範懸吊式阻抗訓練,是一以體重為阻力的全身肌肉訓練。(馮凱鍵攝)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長者健體教室的環境及上堂基本配置,每堂最多容納8人上堂。(馮凱鍵攝)

長者健身適當抗阻力運動 改善骨質密度減痛症

年近七旬的Dora,曾經受腳痛、腰痛、五十肩纏繞;去年1月看到私營健身室「長者健體教室」的宣傳,膽粗粗報名上堂。她說,以前喜愛打網球,卻患上俗稱「網球肘」的肱骨外上髁炎。痛症治理改善後,她就開始到健身室操練,痛症之後再沒復發。她現在每星期健身2次、每堂1小時,感覺四肢變得有力,直呼健身「逆齡」。「透過核心訓練收腹挺胸,我的身板變得挺直,現在站幾個小時也不會駝背,走樓梯也不喘氣!」Dora的例子並不罕見,另一間長者健身室東華三院金齡中心,最年長的學員已屆92歲。

「新一代長者讀書多見識多,明白到單靠太極、八段錦等健身氣功運動未必足夠解決身體因老化而陸續浮現的各種毛病。」東華三院金齡中心活動計劃主任、註冊社工潘創熙說,新一代長者對自身健康要求更高,深知必須建立正確的運動習慣,才能維持健康,長者健身室便能配合他們的需求。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長者筋膜棍–健體教室獨家設計的筋膜棍,柔軟防滑,在手柄、粗幼、重量等設計上專為長者而設。(馮凱鍵攝)

世衛:65歲以上每周2天中或高強度肌肉訓練

「長者需要健身,只是形式與年輕人不同。」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陳立新說。長者常見的中央肥胖、肌少症等問題,都能靠健身改善,有氧運動能消脂,負重訓練則能增強肌肉力量及體積,甚至改善骨質疏鬆,「準確而言,長者應做抗地心吸力的運動,例如跑步時,腳與地面對抗,是一種以地心吸力為阻力的運動;游泳的阻力訓練主要源自於身體與水的阻力對抗,水的阻力不及地心吸力強,故對改善骨質密度的效果較遜色」。

陳引述世衛建議,65歲及以上長者每周至少應做2天中或高強度肌肉訓練,然而強度因人而異,「每組完成時有點累及吃力,過一兩日便回復,代表強度適中」。他同時建議,長者恢復能力較慢,故訓練間隔至少要有一天。

Dora經常游說「登六」的朋友健身,發現他們最憂慮是不知到哪兒健身,因為香港專為長者設計的健身室極少,亦不了解它們與一般健身室有何分別。記者分別採訪一間非牟利機構與一間私人經營的長者健身室,看看有什麼特色。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長者健體教室把下肢訓練安排在上半場,讓長者有足夠時間恢復腳力。(馮凱鍵攝)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陳立新(受訪者提供)

長者健身室特製器材 安全易用

走進私營的長者健體教室,空間不大但環境寬敞,有別於坊間一般健身室健身器材密集得一部接一部,這裏沒有常見的大型推胸機,健身器材尺寸相對較小,而且全放置在牆邊。長者健體教室創辦人、體適能教練Roy解釋,這些都是為防止長者受傷而設計。坊間大型健身器材,設計上未必適合長者,如器械通常以2.5公斤為單位調節重量,但一些長者可能連最輕的重量也拉不動。因此,健體教室使用較安全的纜繩機,即使失手時亦可免被砸傷;同時配合特製的安全健身器材和小工具,能靈活地操練並避免長者受傷。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金齡中心的健身環境,上課期間會有1至2名活動發展助理(體育)在場,教導學員正確的健身姿勢。(蘇智鑫攝)

以氣壓為阻力 避免乏力失控受傷

東華三院金齡中心設置的健身室,亦以相同標準挑選器材。潘創熙指出,他們的健身室相對接近傳統健身房模樣,有不同健身器材如:推胸機、拉背機、跑步機、軀幹旋轉機等,器材之間保持寬闊距離。器材不使用傳統啞鈴與槓鈴片,避免更換鐵塊調節重量的不便與危險。中心採用芬蘭HUR大型健體機器,以氣壓為阻力,重量調節可輕至0.1公斤;同時氣壓亦能用作緩衝,避免動作回落時受重力影響,一乏力放手便失控跌落,引致受傷。記者親嘗氣壓拉放感覺,用力時軟綿而穩定,容易掌握,相對安全和寧靜。

除了內部設計講究,長者健身室選址亦經小心考量。東華三院金齡中心和長者健體教室皆選擇交通方便、鄰近鐵路、位置明顯的商業大廈,以方便參加者安全出入。

課程設計:小班教學 專攻核心穩定減跌倒風險

除了硬件上的考量,長者健身室在課程設計、訓練流程等軟件上,亦小心照顧長者需要。長者健體教室、東華三院金齡中心的課程都以小班教學為主,劃分初、中、高3種程度,以配合不同長者的能力,除了提升運動效率,更為長者提供與同道中人交流的平台,增添健身的動力和樂趣。


相關閲讀:【腰背痛】物理治療師話你知處理疼痛四部曲避免惡化成慢性痛症

貼心課程編排 免腳軟之苦

長者健體教室創辦人Roy表示,長者常見雙腿無力、膝痛而走路不順等問題,故教室課程主要針對下肢肌力、核心肌力與平衡力訓練,以強化核心穩定,加強腿部與盆骨肌肉力量,減少跌倒風險。而課堂安排亦針對長者情况而設計,「例如會刻意把下肢訓練安排於上半場,因為一些長者若在下半場才練腿,離去時便會因腳軟而走不了」。故上肢訓練通常留在下半部分,讓長者有足夠休息恢復腳力離去。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Roy(馮凱鍵攝)

相關閲讀:40歲肌肉量驟降?肌少症非長者專利肌肉流失容易跌倒、失平衡增骨折風險

評估體能 度身訂做個人計劃

至於金齡中心,則以數據為每名長者打造專屬訓練計劃。會員入會時先接受體能評估,包括身體組成分析(肌肉量、脂肪比率及BMI等);體適能評估柔軟度、上下肢肌力及心肺功能;超聲波骨質密度儀檢測骨質。金齡中心活動發展助理(體育)、運動教練張家耀表示,透過報告分析,中心為長者度身訂做健康管理計劃,推薦合適課程及提供針對的器械訓練。

除上述兩間健身室外,女青年會轄下的青健坊亦設有長者健身室,健身不再是年輕人的玩意,長者亦能安全地體驗健身的樂趣。

【健身】新一代長者運動操肌一樣得 紓緩痛症改善骨質疏鬆慢性病
金齡中心會員先接受體能評估,透過報告分析度身訂做健康管理計劃。每次健身前用電子手環(圖)拍卡,便會顯示當日健身流程。健身器材設有熒幕,一拍手環,系統會自動顯示並跟進動作、重量、組數及休息時長,可隨時調節重量。(蘇智鑫攝)

長者健體教室

查詢:9670 4935

網址:elderly-fitness-studio.com.hk

金齡中心

查詢:2884 9011

網址:yoc.tungwahcsd.org

青健坊

網址:ycare.ywca.org.hk

文:彭堦琛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拆解濕疹3個謬誤 抗拒用類固醇或延誤治療 查找誘發因素+藥物治療 病情可控 //www.afterroberto.com/%e6%8b%86%e8%a7%a3%e6%bf%95%e7%96%b9%e8%ac%ac%e8%aa%a4-%e6%8a%97%e6%8b%92%e7%94%a8%e9%a1%9e%e5%9b%ba%e9%86%87%e6%88%96%e5%bb%b6%e8%aa%a4%e6%b2%bb%e7%99%82-%e6%9f%a5%e6%89%be%e8%aa%98%e7%99%bc%e5%9b%a0/ Tue, 09 Jul 2024 09:45: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45

【明報專訊】濕疹,一種令病人、家屬、醫護人員都頭痛不已的慢性皮膚病。坊間對濕疹治療有一堆謬誤和偏方,即使醫生不斷解釋,依然難以去除這些恐懼和心魔——「濕疹好難對付」、「類固醇治標不治本」……實情是,一旦病發,外用消炎類固醇應早用早着,同時及早找出引發濕疹的因素和發炎形態,避開致病原因。若發覺無助改善病情,濕疹可能不單純是皮膚病,而是系統性免疫系統病。適時轉用其他藥物,濕疹其實可防可控。

拆解濕疹3個謬誤 抗拒用類固醇或延誤治療 查找誘發因素+藥物治療 病情可控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Jajah-sireenut@iStockphoto)

拆解3個濕疹謬誤:盲目避塗類固醇 持續發炎皮膚「老人化」

濕疹謬誤和偏方眾多,令病人大感煩惱,偏偏在醫生眼中,只要病人去除心魔,聽從醫護指示並給予耐性,控制濕疹一點不難。(編按:先拆解 3個常見對濕疹治療、患者抗拒用類固醇的謬誤。)

病人對類固醇治療的抗拒,歷久不衰,有針對類固醇恐懼症(corticophobia)的研究發現,類固醇恐懼症很普遍,當中以1歲以下的中、重度濕疹病童的父母尤為嚴重。然而,因擔憂類固醇副作用而延誤治療,反而造成更多不良影響。醫生拆解常見謬誤。

拆解濕疹3個謬誤 抗拒用類固醇或延誤治療 查找誘發因素+藥物治療 病情可控
不少家長對類固醇存有謬誤結果拖延濕疹治療,反令患者皮膚發炎。(設計圖片,comzeal@iStockphoto)

1. 長期塗抹類固醇藥膏,皮膚會變乾、硬、黑,甚至生毛。
答:醫學上的外用消炎類固醇,濃度通常是0.05%或0.1%,平均每日塗1至2次,正確使用產生副作用風險低。相比之下,濕疹發作,持續發炎會令患處皮膚「老人化」,變得又硬又厚又黑。不當使用類固醇可導致患處生毛;不過,隨減少用藥和時間,皮膚質素可以得到改善。

2.類固醇藥膏只能治標,搽的時候有用,不搽就好快復發;而且用得愈久,效用愈低。
答:外用類固醇的作用是調節和減低皮膚炎症,若非患處由於長期治療不當而令皮膚變厚變硬,類固醇可以有效消炎。而所謂無法斷尾或經常翻發,主要是由於再遇引致濕疹發作的因素,包括細菌感染,吃了可引發濕疹的食物,接觸到不應接觸的物質,又或環境和氣候的改變,例如秋冬乾燥季節沒有做好保濕,與類固醇效用無關。所以要徹底斷尾,健康生活習慣尤其重要。

3. 忍無可忍,抓到患處出水流血,才迫於無奈使用類固醇藥膏。
答:如果皮膚開始流水流血,已經是嚴重的細菌感染。這時候,一般低濃度類固醇已不足以應付,需要採用更強力的消炎藥物。此外,若發現患處有金黃葡萄球菌感染,一定要先控制好這種細菌,才能修復受損皮膚。

(資料來源: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

查找誘發因素+藥物治療  病情可控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指出:「治療濕疹,醫生要透過仔細的臨牀問診,了解發病紀錄、發炎形態及發作位置等。」尤其要了解濕疹發炎形態,相當重要,「濕疹只是一個統稱,當中因受刺激物引致的接觸性皮膚炎最為常見,例如主婦手,只要找出誘發因素,避免接觸刺激物,配合藥物,治療相對容易;相反,若與身體免疫系統失衡有關,再加上皮膚天然屏障受損而引致的異位性皮膚炎,由於會反覆發作,相對難處理,特別是同時患有接觸性和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

中重度患者 需系統性治療

盧景勳指出,醫學界近年在濕疹診斷和藥物治療上都有重大發展,病人若依從治療,根本毋須忍受濕疹帶來的痛苦。「首先治療目標是希望用1至2個月去控制病情,再以3至6個月去維持療效。」對於中、重度濕疹患者而言,外用消炎藥物難以改善病情,需採用系統性治療。「近5至10年發現,病情反覆及難以受控的病人,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中Th2淋巴免疫細胞失衡,這類濕疹已不算是皮膚病,單純外用藥治療,很難徹底處理;這屬系統性的免疫系統病,需以系統性治療藥物治理。」

所謂系統性治療,包括免疫抑制劑、JAK抑制劑和生物製劑。盧景勳解釋,「傳統免疫抑制劑,透過抑壓免疫系統以控制濕疹炎症,但同時降低病人抵抗力,較容易受感染,需長期監察有否副作用,包括檢測白血球及血色素等」;而JAK抑制劑是小分子藥物,能直接進入免疫系統,抑制Th2細胞,以減少發炎性細胞激素的形成,從而改善濕疹,「臨牀治療效果快速,研究證實,近八成病人EASI分數(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濕疹面積和嚴重程度指數,詳見「知多啲」)改善至少75%。惟此藥有可能抑制其他T細胞,需要抽血檢查觀察副作用」;至於注射型生物製劑,則透過中和與濕疹相關的發炎因子,從而減少發炎,改善病情,「研究證實,逾七成病人在接受16星期治療後,EASI分數改善至少75%。副作用是針口痛,小部分病人出現結膜炎」。

鼠李糖乳桿菌 減幼兒四成風險

盧景勳強調,控制濕疹除了依從藥物治療外,成功關鍵是靠病人的努力,控制濕疹3大因素包括保護皮膚天然屏障、用藥對付Th2免疫系統細胞,以及維持健康腸道微生態。「近年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有七成來自腸道微生態,睡眠質素、飲食及運動等能影響腸道微生態,有助改善濕疹。」此外,目前坊間有不少針對改善濕疹的腸道微生態配方,例如鼠李糖乳桿菌(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早於20年前已證實,若在嬰幼兒階段服用,有效減低三至四成濕疹發病風險。


相關閲讀:面上紅疹是玫瑰痤瘡定濕疹作怪 5個關於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

九成濕疹患者5歲前發病

成人和兒童治療濕疹有分別,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指出,濕疹屬於兒童疾病,九成濕疹都在5歲前發病,成人只佔一成。治療原則是「醫得早,醫得好」,因為小朋友皮膚比較嬌嫩,容易醫得好,患處受損情况亦較容易逆轉。相反,若拖延治療,患處皮膚因反覆發作而變得又硬又黑又老化,屆時就很難復元。此外,成人較兒童容易接觸到外來刺激物,接觸性皮膚炎的發病機率亦相對較高。

韓錦倫以家居失火為喻,他說:「家裏火燭,就要救火,就如小朋友皮膚發炎,自然是要盡量滅火。皮膚發炎應當全力消炎,不能斷續用藥,應徹底滅火,不能因為害怕藥物副作用而猶豫不決。」


相關閲讀:轉季濕疹又發作從頭到手腳7個日常護理方法 紓緩皮膚痕癢減惡化機會

■知多啲:EASI濕疹分數反映嚴重程度

濕疹是常見慢性病,病情隨天氣、飲食、壓力而反覆。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指出,醫生普遍根據EASI來評估患者濕疹嚴重程度及治療效果。

EASI主要針對身體4個區域評估,包括頭部和頸部、軀幹包括生殖器區域、上肢,以及臀部和下肢。醫生記錄患者4區域受濕疹影響的皮膚面積及嚴重程度,包括發紅、增厚/腫脹、抓傷、苔蘚化的強度,然後再按公式得出分數。盧景勳解釋:「濕疹治療目標是希望減少搔癢、發炎等症狀,並持續控制,防止復發,以提升患者生活質素。評估治療是否有效,要與治療前分數比較,EASI分數至少改善75%方為及格。」

文:葉凱欣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168斷食減磅快?傷心定護心?5類人不宜 //www.afterroberto.com/168%e6%96%b7%e9%a3%9f%e6%b8%9b%e7%a3%85%e5%bf%ab-%e5%82%b7%e5%bf%83%e5%ae%9a%e8%ad%b7%e5%bf%83-%e4%b8%8d%e5%ae%9c/ Thu, 13 Jun 2024 10:12: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26

【明報專訊】夏天一到就要開啟減肥mode!在芸芸減肥方法中,「168斷食」相對較易理解和執行,成為不少人追隨的減肥方法。不過,這個曾被推崇為減磅見效快、有助降血脂、減低心臟病風險的斷食法,有研究卻發現,會令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增加91%。168斷食法究竟是傷心定護心?斷食還有什麼健康風險?

168斷食減磅快?傷心定護心?5類人不宜
(karandaev、Suze777@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168斷食減磅降血脂?傷心定護心? 

168斷食法,是指每日禁食16小時,其間只喝水、茶等無糖無熱量飲品,只限餘下8小時內進食,但對食物選擇、餐單類型等不設任何規範。早前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於芝加哥舉行的論壇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研究結果,回顧2003至2018年間,美國2萬多名參與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簡稱NHANES)成人的飲食數據。研究參與者平均年齡49歲,完成兩份24小時飲食回憶問卷,計算出平均進食時間後,分成5個組別:少於8小時組、8至10小時組、10至12小時組、12至16小時組、多於16小時組,探討進食時間與死亡率之間關係。

結果發現,進食少於8小時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比一般進食時間(12至16小時組)增加91%;每日進食時間8至10小時組,心血管病死亡風險也增加66%。研究沒有解釋168斷食法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

168斷食減磅快?傷心定護心?5類人不宜
均衡飲食–168斷食法限制進食時間,若同時配合均衡飲食,可有效減重。(violet-blue@iStockphoto)

「傷心」研究沒考究吸煙喝酒運動等高危因素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葵涌院校健康及生命科學系講師、註冊營養師雷嘉敏指出,是次研究只靠參與者填寫飲食回憶問卷的數據作分析,相關數據會受到多個原因影響,尤其是參與者的記憶力,影響準確度。「這研究除了飲食模式,並沒有考究其他高危因素,包括吸煙、喝酒、不做運動等,這些高危因素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值得一提,這個屬於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以觀察和檢閱記錄方式蒐集數據分析,並不能確定因果關係。如果想研究飲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不應把焦點放在進食時間,反而食物選擇更為重要。」

168斷食減磅快?傷心定護心?5類人不宜
雷嘉敏(受訪者提供)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林景欣亦指出:「除了進食時間,其他高危因素都沒有納入分析中,包括參與者是否吸煙者、有否運動習慣等,這些都會令結果產生變數。值得注意的是,進食少於8小時組別,本身患有心臟病和吸煙者的比率較多。如果想證明168斷食法與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風險的關係,最理想是做大型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招募至少幾千人,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實行一段時期(例如6個月)168斷食法,另一組正常飲食,並追蹤這兩組人士5至10年的身體狀况。 」

168斷食減磅快?傷心定護心?5類人不宜
林景欣(受訪者提供)

大量進食血糖飈升 可致急性併發症

過往不少研究指出,168斷食法對改善心臟和代謝疾病有一定作用,與上述研究結果相反。林景欣說:「過往大多數研究結果指出,斷食有效改善心臟和代謝疾病風險因素。168斷食法有助減重,可減輕心臟負擔,降低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又有研究發現斷食有助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有助保護心臟健康。亦有研究表明,斷食可以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但另一方面,研究亦指出168斷食法確存健康風險,如導致血糖不穩定。由於進食時間僅得8小時,有些人可能會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碳水化合物,令血糖水平急升;而長時間禁食,空腹太久,血糖與能量處於較低水平,產生飢餓感,亦會影響情緒,令精神欠佳,血糖低更會導致頭暈、手腳冰冷等,令人感到不適。雷嘉敏說:「168斷食法對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人士有一定風險。另外,空腹時做運動可能會導致血糖過低,使人容易感到虛弱,影響運動效率。如想做運動,建議在飯後2小時,快步行半小時。」

林景欣亦表示,糖尿病患絕對不宜選擇斷食法控制體重。糖尿病患對胰島素阻抗,當大量進食,血糖必然飈升,嚴重會引致急性併發症。他們適宜少食多餐,有助嚴格維持血糖穩定。

戒肉或致蛋白質不足 肌肉流失

肌肉流失亦是168斷食法另一風險。由於進食時間縮短,有些人可能減少食量或忽略均衡飲食,以致營養不均,尤其是蛋白質攝取不足,造成肌肉流失。雷嘉敏指出,蛋白質來源,最好以低脂肉類為主,紅肉、白肉均可,要避免加工肉類。奶類及其製品、雞蛋、豆腐、海產類也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成人每天進食5至8両肉、魚、蛋及代替品。有些人在斷食期間,為了增加減肥效果,不吃肉,雷嘉敏建議不吃肉者可以選擇其他富含蛋白質食物如雞蛋,1隻雞蛋等於1両肉。另外,建議增加蔬菜量,攝取更多纖維,有助維持飽肚感並減少熱量攝取。


相關閲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提防心腦血管疾病 降低壞膽固醇控血脂 新藥知多啲

進食時間「暴食」 功虧一簣

兩名受訪者均表示,168斷食法限制進食時間,若同時配合均衡飲食,可有效減重。雷嘉敏說:「進食時首先消化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糖分提供能量。透過斷食,身體出現生酮反應,體內葡萄糖、肝醣耗盡後,開始消耗體內儲存的脂肪,繼而做到消脂減肥效果。一般斷食最少12小時,身體才開始消耗脂肪。有研究指168斷食法減重效果,初期(即頭2至3個月)較明顯,可減約3%至8%體重,但後期(即6至12個月)身體慢慢適應後,減重效果和一般限制熱量攝取的減肥法沒有太大差異。」但如果在8小時進食時間內放任地進食,甚至比正常吃得更多,熱量攝取有增無減,體重不跌反升。


相關閲讀:【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知多啲:斷食破壞正常用餐規律 飲食失調者增焦慮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林景欣強調,只要能量攝取少於能量消耗,就能減肥。168斷食法基於以下兩個原因有助減重。首先,它限制進食時間,從而減少總熱量的攝取。另外,當長時間禁食,血糖不足以應付身體需要,肝臟就會分解肝醣(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作為能量的儲備物質)成葡萄糖,送到身體各部位使用。假設肝醣仍不足夠,體內開始燃燒脂肪,繼而幫助減重。

不過,林景欣和註冊營養師雷嘉敏均指出,以下幾類人士絕對不宜168斷食法。

1. 患胃病
遵循規律的飲食模式,有助減輕胃病症狀,168斷食法會對胃部造成負擔。

2. 血糖及血壓不穩
168斷食法可致血糖水平不穩定,需要保持血糖及血壓穩定的人士不適合。

3. 飲食失調症
168斷食法不會引發飲食失調,但如果本身有飲食失調,包括厭食症、暴食症和過度節食等,患者精神狀態絕不適合採用斷食法。飲食失調是複雜的心理病,當中涉及個人對食物、體重和身體形象的異常觀念。患者需要穩定的飲食模式和規律的進食時間,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而168斷食要求在特定時間進食及禁食,破壞正常飲食規律,增加患者焦慮和壓力,會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困擾。

4.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為了胎兒及嬰兒的生長和發育,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必須攝取充足的營養,不建議斷食。

5. 青少年及兒童
發育中的青少年及兒童需要攝取充足的營養,不宜斷食。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單靠低脂飲食難控三酸甘油脂 營養師提醒注意3個熱量陷阱 //www.afterroberto.com/%e4%b8%89%e9%85%b8%e7%94%98%e6%b2%b9%e8%84%82-%e8%86%bd%e5%9b%ba%e9%86%87-%e5%96%ae%e9%9d%a0%e4%bd%8e%e8%84%82%e9%a3%b2%e9%a3%9f%e9%9b%a3%e6%8e%a7%e4%b8%89%e9%85%b8%e7%94%98%e6%b2%b9%e8%84%82/ Mon, 13 May 2024 07:0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30

「三高」(即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是都市常見的慢性病,相信港人對此並不陌生,但其實第四高:高三酸甘油脂,同樣不能忽視,不少人會將高膽固醇與高三酸甘油脂混為一談,甚至誤以為只需要奉行低脂飲食,就可以順理成章同時控制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的問題。究竟要如何改善飲食,才能妥善控制三酸甘油脂的水平?營養師提醒,日常飲食中有以下3個熱量陷阱值得注意!

高三酸甘油脂:增罹患心臟病及中風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解釋,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同是血內脂肪的成分,亦是人體最常見的脂肪類型。其化學結構為甘油(Glycerol)及三條脂肪酸(Fatty acids),有助人體儲存熱能、保持體溫、運送脂溶性維他命A、D、E、K,以及保護器官、內臟功能,使神經系統和皮膚正常運作。

三酸甘油脂超標常見於中央肥胖人士。腹部的脂肪細胞,容易影響新陳代謝及出現抗胰島素情况,引致血液內的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水平出現紊亂,增加三酸甘油脂量,並減低好膽固醇的數量,令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經常處於高水平。三酸甘油脂過高會令血液變得較濃稠,會增加血塊堵塞血管風險,從而增加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

【三酸甘油脂≠膽固醇】單靠低脂飲食難控三酸甘油脂 營養師提醒注意3個熱量陷阱
三酸甘油脂過高人士要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外,更要控制碳水化合物及整體熱量的攝取,尤其外出用餐時應注意食物的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資料圖片)

首要控糖分及碳水化合物攝取量

三酸甘油脂過高患者或誤以為只需要戒掉所有肥膩食物,奉行「低脂飲食」,就等同於能妥善控制三酸甘油脂的水平。不過,陳勁芝指出,除了在飲食上控制脂肪攝取,高三酸甘油脂患者應首要控制糖分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時,多餘的熱量便會轉存為三酸甘油脂:同時,進食碳水化合物會令胰島素上升,胰島素會促進身體把碳水化合物轉為三酸甘油脂。因此三酸甘油脂過高人士除了要減少進食高脂肪食物外,控制碳水化合物及整體熱量攝取亦很重要,建議患者在出外用餐或選購包裝食品時,應注意食物的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關閲讀:【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提防心腦血管疾病 降低壞膽固醇控血脂 新藥知多啲

日常飲食注意三大熱量陷阱

陳勁芝表示,日常飲食其實有不少熱量陷阱需要注意,例如:

  • 上班族外出用餐時或會選擇「碟頭飯」,它不但含高碳水化合物,更可能會淋上高鈉、高脂的醬汁,不利健康。
  • 應酬及聚會少不免會飲酒,攝取過多酒精亦會提升三酸甘油脂的水平。
  • 即使一日三餐都奉行健康飲食,從不喝酒,都需要留意另一個隱藏陷阱,因為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來源未必一定是來自米飯及麵食,事實上零食、含糖飲料、甜品等同樣含有相當高的糖分,閒時喜歡吃零食、甜品的人士要特別小心,盡量減低攝取量。

相關閲讀:膽固醇的奇妙「實用數字」

降三酸甘油脂水平:攝取奧米加三脂肪酸 + 帶氧運動

要妥善控制三酸甘油脂的水平,陳勁芝建議,高三酸甘油脂的患者除了控制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攝取量之外,日常可進食亞麻籽,以及不同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及沙甸魚等,最好每星期最少2至3份,每份3安士(85克),以增加奧米加三脂肪酸的攝取量,有助降低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另外,患者每周應進行最少150分鐘中強度的帶氧運動,透過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都有助改善三酸甘油脂的水平。

]]>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5%8c%97%e4%b8%8a%e7%9d%87%e7%89%99%e9%86%ab-%e5%85%88%e4%ba%86%e8%a7%a3%e7%89%99%e5%91%a8%e7%97%85-%e6%9d%9c%e7%89%99%e6%a0%b9-%e6%a4%8d%e7%89%99-%e6%8b%94%e6%99%ba%e6%85%a7%e9%bd%92-%e6%b2%bb/ Tue, 30 Apr 2024 09:04: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41

【明報專訊】(編按:你因為什麼原因見牙醫呢?牙痛、蛀牙、杜牙根、牙周病、矯齒箍牙、活動假牙、植牙、拔智慧齒?)香港人北上消費除了吃喝玩樂,也有人北上求醫,做身體檢查、驗配眼鏡、箍牙植牙。最新的審計報告揭示香港牙科街症服務縮減,導致病人需大排長龍。近日港人尋求內地牙科診所服務成了大熱話題。專家提醒,無論在任何地方求醫,最緊要有詳細病歷,了解各類牙齒疾病的治療方案及風險,切勿輕信社交媒體上的宣傳內容。(編按:有牙醫提醒,若是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牙科治療時更要特別小心。以前者為例,若沒細心照料傷口,很容易受感染;至於後者,一旦細菌入血可造成心瓣發炎及壞死……)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評估風險–到香港境外接受牙科療程前,必須了解治療方案,評估成本及風險,並考慮往來交通、時間及療程次數等, 不要盲目相信網上宣傳。(設計圖片,Portra@iStockphoto)

了解牙齒疾病療程:牙周病、蛀牙、植牙 處理不當增風險

牙齒疾病涉及不同類別,市民最常接受的治療包括牙周病、蛀牙、矯齒箍牙、活動假牙及植牙、拔智慧齒等。社會牙醫科專科院士吳建葦提醒,各種療程均有不同風險,市民要小心選擇合適及具經驗的牙醫。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牙齒疾病涉及牙周病、蛀牙、矯齒等不同類別,各種療程的風險亦有不同,市民要了解更多和小心選擇。(明報資料圖片)

牙周病嚴重 需切開牙齦清理

牙周病是由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膜引起,初期病徵包括流牙血、口臭等;若不及時處理,導致牙齦與牙齒脫離,形成牙周囊袋,令牙菌斑堆積,此時單靠刷牙也不容易清潔,炎症更會向深層牙周組織蔓延。嚴重導致牙齦萎縮、牙齒動搖,甚至脫落。

早期牙周病,可接受專業洗牙,清除積聚的牙石和牙菌膜。若牙周囊袋太深,則需小型牙周翻瓣手術,切開牙齦清理感染範圍。術後患者要注意口腔衛生,避免傷口感染,一般3星期後回診所拆線,檢查傷口癒合情况。

蛀牙杜牙根 牙脆弱需戴牙套

不少人誤以為蛀牙必須杜牙根,其實牙齒組織分為琺瑯質、象牙質及神經線,輕度蛀牙只影響琺瑯質及象牙質外部,或會誘發暫時的牙髓發炎,只要及時清走蛀牙菌及補牙,牙齒神經可自行修復。但若嚴重蛀蝕神經線至無法修復,就需要杜牙根,抽出受感染的牙髓神經,修補蛀掉的牙齒。術後牙齒變得脆弱,感知能力亦會受影響,故建議患者佩戴牙套加強保護,以免牙齒脆弱易斷、崩裂。

矯齒事前檢查、跟進要做足

不少人箍牙以改善咬合和儀容。箍牙前要否拔牙、拔哪幾隻牙,需要牙醫判斷,拔牙目的是釋出空間來排列牙齒。牙醫亦需要評估顎骨及牙齒情况,若有嚴重蛀牙或牙周病,會增加矯齒難度及治療時間。箍牙療程由1至3年不等,若事前牙齒檢查不足、沒有定時跟進牙齒移動進程、沒定時洗牙,或選用不合適箍牙物料,均會影響效果,有可能導致箍牙失敗或不同牙病。

植牙療程約半年 術後腫脹出血

不少長者因蛀牙及牙周病等原因,導致牙齒脫落,需要訂製活動假牙;但長時間佩戴活動假牙,容易鬆脫及令牙肉收縮,故亦愈來愈多人考慮植牙。植牙手術需要切開和翻開牙齦,在適當位置鑽孔,植入鈦合金植體,用作牙根;待約3個月鈦合金植體與牙槽骨癒合,再套上牙齦癒合裝置,令牙齦生長成為理想形狀,最後印模及再安裝牙冠,整個植牙過程約需時半年。植牙屬入侵性手術,術後會有腫脹、出血等不適。若牙醫經驗不足,可能會插穿牙齒神經線,或致流血不止;而護理不當則增加傷口感染、化膿、發炎等風險。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拔智齒不慎傷神經恐面癱

拔智慧齒屬於口腔頜面手術。由於智慧齒蛀牙、生長空間不足以致長歪,影響鄰近牙齒等問題,令患者感到痛楚、牙肉膿腫、張口困難,需要拔掉。手術需局部麻醉,牙醫先鬆動牙齦,再用手術鉗把智慧齒拔除;或根據患者牙齒情况,將智慧齒分割再拔除。術後患者需保持口腔衛生,小心傷口受感染。

由於智慧齒與舌頭和面頜神經線關連,萬一手術令神經線受損,可能導致嘴角或面部失去知覺及永久麻木。

北上求醫睇牙  勿盲信宣傳

近年內地牙醫集團的宣傳十分多樣化,例如以廉價、環境寬敞為賣點,又或請藝人宣傳。牙醫吳建葦透露,早前有牙醫在社交媒體上發現一張宣傳圖片,印有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及香港全科牙科醫學會會徽,標題為「2024年香港最新植牙計劃」,註明「2024年3月起,香港口腔醫院將提供免費牙齒植牙活動,不需要花錢,活動為期1個月」。吳建葦直言,有關宣傳圖片屬虛假信息,香港全科牙科醫學會沒有提供相關免費植牙活動,提醒網民勿點擊不明來源的連結。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吳建葦(受訪者提供)

了解治療方案、風險 備詳細病歷減風險

根據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指引,香港註冊牙醫禁止宣傳業務;惟非香港註冊牙醫,如內地牙醫則不受有關條文規管。有參與本港和內地牙醫培訓的吳建葦表示,兩地均有完善的牙醫培訓課程。本港牙醫需接受全科訓練,另有8大類專科培訓,包括牙齒矯正科、口腔頜面外科、牙周治療科、牙髓治療科、兒童齒科、修復齒科、家庭牙醫科、社會牙醫科。

吳建葦提醒,每種牙疾有不同治療進程,牙醫需因應患者情况,擬定不同治療方案及風險評估。故市民決定到境外接受牙科療程之前,必須了解治療方案、全面評估成本及風險,並考慮往來交通、時間及療程次數等,不要盲目相信網上宣傳。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提供病歷–不論在何地求醫,向醫生提供完整的病歷,有助對症下藥,減低醫療風險。(設計圖片,teekid@iStockphoto)

心臟病患睇牙 細菌入血可攞命

若是骨質疏鬆、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接受牙科治療時更需要特別小心。吳建葦解釋,牙科治療過程中,簡單如洗牙,會有輕微出血;一些慢性病患者的傷口可能較難癒合,或會增加感染風險。以糖尿病人為例,若沒細心照料傷口,很容易受感染,所以患者治療前必須先管控好血糖水平;至於心臟病患,一旦細菌入血可造成心瓣發炎及壞死,嚴重可致命,故患者接受牙齒治療前,牙醫或要求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減低細菌感染導致心瓣發炎的風險。不少長者患有骨質疏鬆,正服用的藥物可能導致拔牙後傷口遲遲無法癒合。若選擇植牙,治療前應請牙醫評估。

牙齒治療 可涉不同專科

不同慢性疾病及相關藥物均有可能影響牙科治療。吳建葦提醒,牙科治療不止是牙齒問題,有可能跨不同醫療專科,故市民決定到境外接受牙科治療前,必須全面評估成本及風險,更特別需要詳細交代個人病歷,以便牙醫評估。

知多啲:反覆轉醫生 長期病難跟進

隨大灣區交通網絡發達,不少長者選擇北上養老;亦有不少人香港內地兩邊走,既工作兼生活,令北上求醫需求增加。當大眾追求「平、靚、正」的醫療服務下,有醫生提醒,在兩地求醫均需向醫生提供完整的病歷,才能對症下藥,減低醫療風險。

今年2月,政府公布擴大醫療券使用範圍,把7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當中包括牙科服務。betway体彩 副院長、婦產科專科醫生陳煥堂表示,有關計劃讓港人得到更多醫療選擇,但對於長者或長期病患來說,必須小心管理個人病歷紀錄,以便在不同地區看診時,幫助醫生掌握病情,提供合適治療。

陳煥堂說,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或白內障,有別於傷風感冒,需要長時間監察及藥物治療。以糖尿病為例,不少患者血糖水平時高時低,需要因應情况調節藥物,一旦血糖控制不穩定,可併發糖尿眼或糖尿足。反覆轉換醫生,難以跟進病情及適切治療。

北上睇牙醫?先了解牙周病、杜牙根、植牙、拔智慧齒等治療方法和風險
陳煥堂(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兩地病歷寫法或有差異

另外,兩地醫療對疾病資訊和病歷寫法,可能有文化及中英文差異。陳煥堂曾經接觸一名居港的內地孕婦,香港婦產科指引,在懷孕20周時須接受結構性超聲波,但她表示在內地接受過「大牌子超聲波」,輾轉了解純綷是名稱差別,所指同樣是結構性超聲波。因此在北上求醫熱潮下,病人需要整理個人病歷紀錄交給醫生,而兩地醫生亦要了解兩地的治療及記錄方式,讓患者得到全面的醫療服務。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7%94%a8%e6%b2%b93%e7%a8%ae%e8%84%82%e8%82%aa%e9%85%b8%e6%af%94%e4%be%8b%e6%9c%89%e5%88%a5-%e6%a4%b0%e5%ad%90%e6%b2%b9-%e6%a9%84%e6%ac%96%e6%b2%b9-%e4%ba%9e%e9%ba%bb%e7%b1%bd%e6%b2%b9/ Fri, 26 Apr 2024 04:2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18

【明報專訊】食用油是人體主要脂肪來源,而油(脂肪)是重要營養素之一,跟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並列三大營養素。雖然建議攝取量應盡量低,但是不可不吃,並要注意正確選油,不同烹調方法選擇不同種類的油,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食用油中包含飽和脂肪酸(植物脂肪中有椰子油及棕櫚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及花生油等),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例如魚油及亞麻籽油富含Omega-3脂肪酸)3種。不同食用油中,3種脂肪酸比例各有不同,適合的烹調方式亦自然不同。(編按:哪種適合高溫烹調、涼拌?哪些有助降壞膽固醇?哪些過量攝取會增加壞膽固醇,甚或會增三高、心臟病及中風等風險呢?反式脂肪對身體有何影響?)

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正確選油–食油含有不同成分的飽和脂肪及不飽和脂肪,各有不同特性,對健康的影響亦有分別。(設計圖片,Okea、GEMINI PRO STUDI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食用油含3種脂肪酸比例各不同
飽和脂肪酸:適合煎炸烘焙 攝過量增壞膽固醇

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呈白色固體狀,主要來源是動物脂肪,如肉類脂肪、蛋黃、牛油、全脂奶等,植物脂肪中椰子油及棕櫚油亦主要由飽和脂肪酸構成。飽和脂肪酸熔點(由固體變成液體的溫度)高,結構較穩定,所以比其他脂肪酸更適合作煎炸烘焙等高溫烹調方式。不過飽和脂肪酸攝取不宜過量,因為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進一步提高血管硬化、心臟病及中風等風險。

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植物脂肪中的椰子油和棕櫚油主要由飽和脂肪酸構成,過量攝取會增加患心血管病風險。(Magone@iStockphoto)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助降壞膽固醇 初榨橄欖油高溫易變質

不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液體狀態,主要來源是植物油。其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脂例如橄欖油、芥花籽油、花生油及堅果油,有助降低體內壞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是屬於應用最廣泛的家居用油。健康飲食中強調每天要有好油脂,正正是這類對健康有助益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當中初榨或冷壓橄欖油成分較不穩定,屬較為淺色及輕身的油,高溫下容易變質,煙點(由熔點至沸點中油品冒煙的溫度)低於200℃,所以不建議煎炸。而成分較穩定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如化學精煉橄欖油、芥花籽油、花生油等,煙點高於200℃,可以用於煎炸。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宜涼拌 攝過量增患三高風險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中,較多人認識的是屬Omega-6脂肪酸的亞麻油酸(LA)及屬Omega-3 脂肪酸的α-亞麻油酸(ALA),都是身體必需脂肪酸。因為身體無法自行製造,需從食物中吸收。魚油及亞麻籽油均富含Omega-3脂肪酸,能調節血脂組成比例,有助調整血壓、抗氧化、降低壞膽固醇、製造腦部神經細胞物質等。食用油如粟米油、大豆油等富含Omega-6脂肪酸,雖然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飽和脂肪酸有益,不過亦要注意不要攝取過量,因為過量Omega-6脂肪酸容易觸發身體異常免疫反應,造成慢性發炎,有可能增加患上三高或肥胖等慢性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不飽和脂肪酸不耐熱,發煙點低,適合燉煮涼拌,不適合高溫料理,否則油品容易變質,變成更危險的反式脂肪,對健康有害。

總括來說,大部分油品都會在200℃或以上開始發煙及變質,所以即使煎炸時油溫也不要超過200℃,同時不建議將食油反覆煎炸使用,因為會增加變質風險,應每次煎炸時更換新的油。一般家庭常見的油炸溫度為160℃至180℃,不超越常見食用油的煙點,只要不是長時間用油煎炸並反覆使用同一鑊油,問題不大。

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大部分油品在200℃以上會變質,所以烹調時油溫不應超過200℃。(kazoka30@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少吃為妙:「垃圾增清道夫減」 反式脂肪「傷心」

反式脂肪產生自植物油的氫化過程,屬不飽和脂肪酸。食品製造商把植物油由液體轉為半固體,以此來延長食品保質期及增加口感。市面上以反式脂肪為主的食物,主要是以氫化植物油為材料,或用氫化植物油來烹調的煎炸及烘焙食品,例如椰絲奶油包、炸薯條、酥皮糕點、蛋撻及雞批等。另外牛和羊的奶、脂肪及其製品,如牛油,均含有小量天然反式脂肪。

食用油3種脂肪酸比例有別  椰子油、橄欖油、亞麻籽油烹煮錯誤惹三高壞固醇? 
反式脂肪常見於煎炸及烘焙食物中,少吃為妙。(popovaphoto@iStockphoto)

煎炸烘焙食物宜少吃

攝取反式脂肪,會增加體內壞膽固醇,同時減少好膽固醇;此舉猶如增加垃圾卻減少清道夫,結果就是大幅增加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無論任何脂肪,熱量都比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為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取脂肪的熱量不應超過總熱量30%,而飽和脂肪更應低至10%以下,以每日熱量2000千卡為例,飽和脂肪應少於22克;至於反式脂肪的每日攝取量,應少於每日所需熱量1%,即少於2.2克。


相關閲讀:【反式脂肪酸】研究:酥皮湯、蛋撻、響鈴卷等6食物超標 食安中心籲攝入過多增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風險

看成分表避氫化植物油

所以,日常飲食要盡量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食物成分表中列出:氫化植物油(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氫化脂肪(hydrogenated fat)的食物,以及煎炸及烘焙食物均含高量反式脂肪,要避之則吉。

誠然,沒有一支好油走天涯這回事,脂肪不是壞人,只是要小心選擇而已。選用適當的油,配合適用的烹調方法。聰明吃油,而不是滴油不沾,才能發揮脂肪的營養價值,令身體健康。

文:余韋樂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www.afterroberto.com/%e7%b1%b3%e9%85%b5%e8%8f%8c%e9%85%b8%e4%b8%ad%e6%af%92%e8%80%85%e6%83%a1%e5%bf%83%e5%98%94%e5%90%90%e8%85%b9%e7%97%9b-%e6%9c%8d%e7%94%a8%e7%b4%85%e9%ba%b4%e6%9c%89%e7%a6%81%e5%bf%8c/ Wed, 03 Apr 2024 04:58: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69

【明報專訊】(編按:近期台灣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有註冊營養師表示,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致命率更可達40%至100%。至於早前日本小林製藥旗下紅麴保健品的傷腎風波亦愈演愈烈,據報部分批次驗出含高毒性物質「軟毛青黴酸」,但暫未確認它是否事件元兇,以及為何會混入保健品之中。紅麴被視為有助降低膽固醇,不少高膽固醇病人都聽過甚至服用這類產品。專家強調,若不清楚紅麴的功效、副作用和用藥禁忌,分分鐘補身變傷肝腎功能。)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中央社).jpg

米酵菌酸中毒患者出現胃不適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近期台灣有累計兩死的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兩名死者體內驗出的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亦常見於長時間發酵的澱粉類食物中。

米酵菌酸是來自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Burkholderia cocovenenans)的毒素,小量足以致命。註冊營養師陸肇麟指,此菌主要存在於土壤和植物中,當環境溫度介於22℃至30℃、pH值中性至微鹼性等條件下,椰毒伯克霍爾德氏菌就可迅速繁殖,並產生大量米酵菌酸,尤其常見在椰子、粟米、穀類等澱粉類食物與發酵製品。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陸肇麟(受訪者提供)

粿條、河粉添加粟米澱粉 久泡木耳易招米酵菌酸

內地、印尼都曾有米酵菌酸食物中毒個案,與發酵椰子、粿條、米粉等濕米麵製品或粟米產品等有關。黑龍江曾有家庭進食由粟米發酵而成的自製「酸湯子」,導致9人死亡。而今次台灣食物中毒事件中,多名顧客曾在店內進食過炒粿條、滑蛋河粉等,兩者在製作過程為增加韌度,常添加粟米澱粉。此外,過長時間浸泡黑木耳等菇菌,亦會產生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河粉之「危」–米酵菌酸常見於椰子、粟米、穀類等澱粉類食物與發酵製品,處理不當的河粉也是高危食物之一。(Thai Liang Lim@iStockphoto)

無解藥嚴重可傷肝或致死 清洗、高溫烹調毒性無法消除

米酵菌酸中毒後,患者會出現胃部不適、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可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由於未有解毒藥物,致命率可達40%至100%。陸肇麟指,「高溫無法消除米酵菌酸,食物即使經烹調後,毒性仍在」,清洗、浸泡幫助不大。因此他提醒,任何經發酵處理的食物,都不應長時間放在室溫下,而且一旦保存期已過,就不宜再食用。食物安全中心亦提醒,浸泡黑木耳不宜過長時間,若要浸過夜,應放在雪櫃內;處理食物的範圍、設備、工具及接觸食物的表面,都應保持清潔。

(資料來源: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澳門市政署食品安全資訊)

紅麴可傷肝腎 生產不當或添毒

除了台灣近期發生嚴重食安致命事件外,日本小林製藥紅麴保健品(截至3月30日)已有5宗懷疑相關死亡個案,逾百人入院。

小林製藥早前陸續接獲消費者報告,服用旗下3 款紅麴保健品後,出現腎臟問題,其中有死者生前連續3年服用保健品「紅麴コレステヘルプ」(意譯:紅麴膽固醇幫助)。小林製藥宣布回收多款涉事產品;另外其他使用小林製藥紅麴原料的食品生產商,亦主動回收產品。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在銅鑼灣一家零售店,發現有售懷疑使用有問題紅麴原料的黑醋產品「紅糀黒酢」,已下架及展開回收。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設計圖片,koosen、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紅麴雙面刃 可助降膽固醇 可致腎衰竭損肝功能

今次食安風暴的主角紅麴,又稱紅麴米,由米加入紅麴菌發酵而成。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指,發酵後的紅麴產生出活性物質莫那可林K(Monacolin K),與降膽固醇藥物他汀類(statins)的活性成分相近,可助降低壞膽固醇。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曾有小型研究指紅麴可抗發炎,對心臟健康、代謝系統帶來好處。

「紅麴其實是雙面刃,有他汀類的好處,亦可帶來他汀的副作用」,陳志鵬續說,副作用包括消化不良、肌肉痛或發炎,嚴重可致橫紋肌溶解症,破壞肌肉組織,令大量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加重腎臟負荷,引致腎衰竭;亦可致肝酵素上升,影響肝臟功能。「紅麴活性成分的藥理、副作用與他汀類藥物相似,其實紅麴類產品不應該放在貨架上,讓消費者自行購買。」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陳志鵬(受訪者提供)

驗出青黴菌代謝產物 毒性強

據日媒報道,受小林事件影響人士大多出現腎臟功能下降,雖然紅麴可傷腎,但陳志鵬和陸肇麟都指,實際上引致腎病的情况並不常見。今次為何有大量用家腎功能受損?小林製藥上周五表示,在部分批次驗出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據厚生勞動省資料,軟毛青黴酸是青黴菌(penicillium)的代謝產物,毒性甚強。陳志鵬指暫未有太多研究指出它對人體的影響。但很多黴菌的代謝產物都對人體有害,如可致肝臟或腎臟衰竭,因此推斷軟毛青黴酸對人體健康可構成一定風險;相信可能是在發酵過程條件控制不佳,導致出現活性成分以外的化合物;暫時它與腎病的確切關連,仍然未明。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同服抗生素、抗真菌藥 或增副作用

除了保健品的食安因素,他指用家若本身有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齡等,長期或高劑量服用受污染的紅麴產品,或進一步加重腎臟負荷,「當腎臟失去過濾血液雜質的功能,不能夠將毒素排出體外,毒素累積在血液內,就有可能出現急性腎衰竭」。

另外,同時服用影響肝臟分解功能的藥物,包括免疫力抑制劑(如cyclosporine)、抗真菌藥物(如ketoconazole)、抗生素(如clarithromycin)等,因藥物抑制肝臟代謝功能,增加血液中紅麴活性成分濃度,副作用或更多。

不少慢性病人,雖獲醫生處方降膽固醇藥物,但因希望減藥而自行服用保健品。陳志鵬直指是錯誤觀念,「有人擔心藥物有副作用,尋求藥物以外的方法;保健品看似天然,但不能取代醫療方案」。處方藥物經嚴謹研究,有統一標準,可清楚知道不同劑量的效果、不同歲數服用風險等;但在香港部分保健品不受管制、毋須註冊,每款產品的活性成分差異可以很大。美國有機構比較12款紅麴產品的活性成分莫那可林K,含量從每粒0.10至10.09毫克不等。另外,生產過程有沒有攙入其他物質而導致化學作用,無從可知。他再三提醒正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士,不應以紅麴保健品取代。

陳志鵬近日亦接到市民查詢紅麴保健品的安全風險。他表示,若正服用其他品牌的紅麴保健品,未必需要立即停用,但建議評估有沒有服用的需要。不少人對保健品有謬誤,以為吃保健品後毋須運動和注重飲食,其實是本末倒置,「保健品不能夠取代健康生活方式」。陸肇麟補充,「除非經醫生或營養師評估過需服用保健品,否則很多保健品對大家健康而言都不是必要」。

腐乳、清酒都見紅麴蹤影

紅麴除了用於保健品,還常用作食用色素、增味劑、釀酒原料等添加在食物或飲品中,如腐乳、米酒、清酒等都見紅麴蹤影。陸肇麟指,食物安全中心禁止使用紅麴作食用色素,「而用於食物原料的紅麴濃度相對保健品低許多,進食使用紅麴製作的食物,對身體影響不大」。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紅麴應用廣泛,腐乳也見其蹤影。(資料圖片)

紅麴食用宜忌:活血 孕婦哺乳婦女忌吃

紅麴常見於針對膽固醇的保健品上,而在中醫角度,紅麴應用廣泛、歷史悠長。註冊中醫莫茸式指,《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味甘溫,可健脾、消食杜滯、活血化瘀,臨牀上較常處方予過飢過飽、吃太多生冷或煎炸食物的病人,緩解胃脹、胃痛、肚瀉等;亦會用於治理血瘀氣滯的疾病,如血瘀型腹痛、婦女產後惡露(產後分泌物)不盡等情况。不過,陰虛火旺、無積滯、沒有血瘀的人不應服用。紅麴具活血功效,孕婦忌吃,哺乳婦女亦應避免。

米酵菌酸中毒者惡心嘔吐腹痛 致命率可達100%  服用紅麴有禁忌誤服傷肝腎
莫茸式(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膽固醇的奇妙「實用數字」


肝腎功能差者不宜服 避免與西柚同吃

註冊營養師陸肇麟補充,肝腎功能較差者不宜服用紅麴保健品。此外,紅麴與部分食物、藥物有相互作用,應避免同吃,「如西柚,可使紅麴活性成分停留在身體較長時間,從而副作用也可能增加」。正服用他汀類藥物或抗真菌、抗生素藥物等人士,亦應避用紅麴保健品。他建議購買保健品前,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看看個人健康狀况是否適合。註冊藥劑師陳志鵬提醒,服用後若出現肌肉痛、疲累、皮膚變黃、小便呈茶色等肝臟受損徵狀;又或小便多泡,小便量突然減少,可能是腎功能減弱的徵狀,應停止服用紅麴保健品,並應求醫。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睡眠質素】瞓得差與荷爾蒙有關?增患心臟病及癌病風險?了解睡眠周期 //www.afterroberto.com/%e7%9d%a1%e7%9c%a0%e8%b3%aa%e7%b4%a0-%e7%9e%93%e5%be%97%e5%b7%ae%e8%88%87%e8%8d%b7%e7%88%be%e8%92%99%e6%9c%89%e9%97%9c-%e5%a2%9e%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5%8f%8a%e7%99%8c%e7%97%85%e9%a2%a8/ Thu, 28 Mar 2024 06:59: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51

都市人生活繁忙,連「有覺好瞓」都逐漸變得奢侈。睡眠質素欠佳,輕則臉上一對「熊貓眼」;重則工作效率下降、引致肥胖,甚或會增加患上癌症、阿茲海默氏症、抑鬱症及心臟病等風險;更有研究指,女士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因心臟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要改善睡眠質素,原來調節身體的荷爾蒙分泌都十分重要,怎樣做呢?

睡眠周期有46循環 自我修補減壓黃金時間

人的睡眠周期一般有4至6個循環,每個循環維持90分鐘,即最多相等於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指出,人類睡眠期間會處於「非快速動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on-REM)及「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兩者皆是人體自我修補、復原和減壓的黃金時間。

  1. 我們剛入睡時,會處於「清醒」與「非快速動眼睡眠」之間,屆時心跳會減慢,腦部會進行相對簡單的工作。
  2. 然後我們會進入「非快速動眼睡眠」。這時身體會分泌荷爾蒙,修補骨骼及皮膚,同時血液流向肌肉,補充所需能量。
  3. 接着是「快速動眼睡眠」,心跳與體溫會一同上升,腦部保持活躍,夢境意象清晰。

缺乏睡眠影響健康 減低工作及學習效率

人體會在睡眠時分泌生長荷爾蒙,以保持及修補肌肉,消耗腹部脂肪。睡眠亦有助鞏固記憶,期間腦部會釋出腦脊髓液,清除與神經退化相關的有害因子,改變腦細胞結構。李博士表示,我們身處的環境、生活模式,以至有意或無意作出的決定,都與睡眠質素有着緊密的關係。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增加患上癌症、阿茲海默氏症、抑鬱症及心臟病的風險,女士每晚睡眠不足4小時,因心臟病而提早死亡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大腦有兩個重要部分,分別為頂葉及前額葉皮質,專責思考、分辨概念、社交自制及辨別是非等重要功能。李博士指出,若睡眠不足,輸送至腦部的葡萄糖會減少,導致效能下降,人便會變得遲鈍。有研究指出,缺乏睡眠者比有充足睡眠的人,不但要花多一成時間工作,出錯率更會提高兩成。

人體的腦淋巴系統是由腦部的神經膠質細胞控制,負責排走廢物,促進腦部成長及發展。此系統在睡眠期間會較清醒時活躍10倍,因此睡眠不足會減低其工作效率,令腦部難以清除有害物質,更有機會導致阿茲海默症!

除工作之外,睡眠不足亦會影響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有不少莘莘學子以為犠牲睡眠便能換取「成功」,卻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的大學畢業生,其成績往往低於睡眠充足的同學。


相關閲讀: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睡眠品質好  取決於荷爾蒙分泌

有良好睡眠質素的人士理應能很快入睡、半夜不會起床、白天能時刻保持清醒。要「有覺好瞓」,李博士認為最重要是調節身體的荷爾蒙分泌。

人體的生理時鐘由下丘腦主宰,作為荷爾蒙系統的中樞,下丘腦能控制飢餓、口渴、疲累、體溫及睡眠周期,指示我們早上醒來、晚間入睡。日間所吸收的陽光會影響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血清素常見於多種抗抑鬱藥,有助改善情緒及認知功能,令人感到快樂之餘,對調節人體的生理時鐘亦至為重要。吸取足夠的陽光,有助皮膚製造血清素,並將之轉化為褪黑激素(Melatonin),向細胞發出入睡信號,而入夜後人體亦會自然分泌褪黑激素,產生睡意。

皮質醇分泌失衡 影響晝夜節律

另外一種影響睡眠的荷爾蒙是皮質醇(Cortisol)。李博士解釋,皮質醇是身體裏「壓力性荷爾蒙」的一種,有着固定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早上濃度為最高,晚上則逐漸下降。若體內皮質醇分泌失衡而失去晝夜節律,例如晚間吸收過多電子產品藍光、攝取過量咖啡因、長期緊張受壓等,便會造成睡眠障礙。


相關閲讀:港逾五成人屬肥胖超重  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因素 健康減肥有法


6個好眠Tips 改睡眠質素

想每晚都能自然進入夢鄉,李博士建議,生活作息定時、多做運動、曬太陽、減少攝取咖啡因和時刻放鬆心情外,更要注意晚間睡前減少接觸燈光或電子產品,這樣身體才會適當和有規律地分泌荷爾蒙,改善睡眠質素。

【睡眠質素】瞓得差與荷爾蒙有關?增患心臟病及癌病風險?了解睡眠周期
睡眠時人體會分泌生長荷爾蒙,以保持及修補肌肉,甚至有助鞏固記憶,期間腦部會釋出腦脊髓液,清除與神經退化相關的有害因子,改變腦細胞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