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性暴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5 Apr 2024 10:26:1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性暴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www.afterroberto.com/%e6%8b%86%e8%a7%a3%e9%81%bf%e5%ad%95%e8%bf%b7%e6%80%9d-%e9%ab%94%e5%a4%96%e5%b0%84%e7%b2%be%e4%b8%8d%e6%9c%83%e6%87%b7%e5%ad%95-%e5%ae%89%e5%85%a8%e6%80%a7%e8%a1%8c%e7%82%ba/ Mon, 15 Apr 2024 10:26: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61

【明報專訊】支援年輕女性的本地非牟利機構「青躍」發現,近來接獲意外懷孕的求助個案是疫情前3倍,當中不乏中學生,估計與交友渠道多元有關,如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令親密關係界線變得模糊;加上網上充斥錯誤的性資訊,不少青少年容易抱有僥倖心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導致「意外」頻生。(編按:究竟體外射精不會懷孕?計算安全期只要是月經「前7後7」便可避開排卵期?安全套「打孖上」避孕更安全?婦產科專科醫生逐一拆解3個避孕迷思!)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交友Apps、網上打機等交友方式的親密界線模糊,青躍指是近年向機構求助的意外懷孕個案上升原因之一。(設計圖片,TarikVision、KIT8@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疫後意外懷孕趨升青少年對安全性行為存偏差

青少年遇上意外懷孕,面對隨之而來的責任,人生計劃被全盤打亂,令他們手足無措。青躍:求助者最小11歲關注年輕女性權益與發展的「青躍-青少女發展網絡」(簡稱:青躍),處理不少戀愛暴力、家暴、少女援交、意外懷孕等求助個案,發現近來意外懷孕的個案明顯上升。青躍資源發展主管周昭欣指,疫情前機構每月平均接獲2至3宗個案,但在疫情爆發後及至近年,直接求助數字是疫情前3倍;連同由學校、教會、其他中心等轉介,每月曾有近20宗個案。求助數字至今未見回落,而求助人年齡差距愈來愈大,「我們主要支援16至25歲的女生,但機構熱線每日24小時運作,收過未成年懷孕個案,年齡最小的僅11歲;近期較常見17歲左右的個案,亦有30至40歲女士求助」,當中甚至牽涉性暴力、原生家庭問題等複雜情况。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周昭欣(受訪者提供)

性知識不足 網上多錯誤信息

意外懷孕求助數字急增,青躍曾向不同院校、醫院及前線同工了解原因。比如疫情期間公立醫院暫停終止懷孕手術等非緊急服務,女士唯有轉向機構求助;另外,近年結交朋友的渠道多元,如交友Apps、網上組團打機等,這些交友方式對親密關係的界線較模糊。周昭欣又指,網上討論區、社交平台等不少人談論性,但內容分散又夾雜謬誤,青少年容易抱有僥倖心態發生不安全性行為。 「我們發現,根本原因在於當事人對於安全性行為的看法出現偏差,他們對避孕措施有一定認識,但對『安全』卻有不同詮釋。」青躍外展項目幹事、註冊社工蔡凱霖表示,最常見是誤以為體外射精、計算安全期等方法能有效避孕(見「拆解迷思」)。家計會「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亦發現,僅三至四成的中三至中六學生對上述性知識有正確認知。周昭欣續說,「在溝通過程中,伴侶之間未必有明確共識,女方即使覺得不安全,也未有表態,結果雙方在對安全性行為的模糊定義下性交,就易有意外懷孕的情况出現」。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蔡凱霖(受訪者提供)

打亂人生計劃 壓力大可致抑鬱

「當少女發現意外懷孕,情緒會即時受到影響;因讀書、工作或各樣計劃都可能因而被打亂。」周昭欣指,求助人聯絡機構時,很多都徬徨無助、備受壓力,例如應否繼續懷孕,在港抑或內地做終止懷孕手術、有何風險、怎向家人交代等,「華人社會對未婚懷孕仍有禁忌,她們還需面對個人形象、自愛等問題,很大壓力」。生理上,部分少女自身營養不足,不適合懷孕,甚至懷孕後才發現基因有問題會影響下一代,這些都對孕婦和胎兒健康有影響。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亦指,「無論怎樣處理這次懷孕,之後也會很影響當事人的情緒,甚或引致抑鬱、情緒病等」。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少女發現意外懷孕,打亂人生計劃,身心備受壓力。(Love portrait and love the world@iStockphoto)

伴侶間仔細討論安全避孕

避免意外懷孕,周昭欣指伴侶間應就親密行為有雙向溝通,不止是什麼時候發生性行為,還要就安全的避孕措施仔細討論,「女生都可採取主動,跟對方說出自己認為安全的措施,例如服避孕丸、打避孕針;若使用安全套,還要深入地談及什麼時候戴」。青少年應學習正確的性知識,不少機構包括青躍,在網上都有性教育資料庫,建議主動了解。

香港終止懷孕手術有周數限制

萬一發現意外懷孕,「別把責任全放在自己身上」,周昭欣鼓勵女性尋求相關機構協助,毋須獨自面對。在香港做終止懷孕手術有周數限制,例如家計會,接受懷孕10周或以下孕婦終止懷孕,她建議若經濟能力許可,當事人應盡量檢查懷孕周數,「愈早知道愈好,若屬懷孕早期,可有更多選擇」。

拆解迷思:性交未射精也可致懷孕

網上性資訊真假難分,易「搞出人命」!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拆解避孕迷思:

1.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
當陰莖進入陰道,即使男士未射精,分泌物中都可能有精液泄漏,使女方懷孕。

2.計算安全期,月經「前7後7」可避開排卵期。╳
安全期不易計算,尤其是月經不準的女性。另外,壓力、身體不適、藥物等都可改變體內荷爾蒙,影響排卵期。有研究指,計算安全期避孕有兩至三成機率失敗,不建議用此方法避孕。

3.安全套「打孖上」更安全。╳
沒有這種說法。安全套若正確使用,一個已能安全避孕。注意應在陰莖未進入陰道前套上,而非射精前。另外拆開包裝時需小心,以免破壞安全套。
萬一沒有避孕,或避孕方法失敗,例如安全套破損,應盡快採取緊急避孕措施,「服緊急避孕丸或用避孕環」。謝曉明指,現時緊急避孕丸有兩種,包括單一荷爾蒙和黃體激素受體劑,兩者都能抑制排卵,減低精子與卵子結合的機率,「但愈早服用愈好,否則已排卵或受精,就會失效」。前者需在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避孕失敗率約2%至3%;後者需在120小時內服用,失敗率為1%至2%;至於避孕環,「需在發生性行為後5日內使用,由專業醫護置入體內,失敗率低於0.1%,非常有效」。

知多啲:滿9歲可打HPV疫苗 預防子宮頸癌

安全性行為不止避免意外懷孕,還可預防性病。「很多年輕女性對於避孕措施的知識薄弱,甚至不避孕,容易患上性病。」婦產科專科醫生謝曉明曾遇過10多歲的援交少女,感染性病疣(俗稱「椰菜花」)和其他性病。愈年輕發生性行為,不單增加感染性病的風險,亦愈早暴露於HPV病毒。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謝曉明(受訪者提供)

HPV病毒主要經性接觸傳染,透過性行為可將病毒帶到子宮頸。交友觀念開放,部分人有不止一名伴侶,又或很快轉換對象;當性伴侶數量愈多,染上HPV病毒的機率就愈高,接觸到高危HPV病毒的風險亦增加。「若身體抵抗力不足,無法清除這些病毒,在持續感染HPV病毒下,可引致細胞病變,演變成子宮頸癌。」謝曉明鼓勵女士盡早接種HPV疫苗,「現時9歲或以上女性已可接種,愈年輕接種,免疫反應就愈好,最理想在未有性行為前接種」。另外,應減少性伴侶數目,並發生安全性行為。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市面上有HPV病毒檢測包,可從尿液DNA找出高風險 HPV病毒,助預防子宮頸癌。(受訪者提供)

驗尿揪出HPV病毒 男女適用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補充,「數據顯示疫苗有約八成效用,女士還需定期做(HPV病毒及子宮頸癌)檢測,才能阻截病毒演變成癌症」。現時透過子宮頸抹片,可檢測HPV病毒和癌前細胞病變;不過仍有部分女士因怕痛或尷尬,對子宮頸篩查卻步。市面上有些HPV病毒檢測包,可從尿液DNA找出高風險的HPV病毒,有助篩查子宮頸癌。檢測包男女適用,招彥燾指即使女性本身並非有多名性伴侶,仍可能會反覆感染HPV病毒,或與伴侶體內本身潛藏HPV病毒有關,他鼓勵男士為保護另一半,也要定期檢查。

拆解3個避孕迷思 體外射精不會懷孕?安全期即「前7後7」?青少年要知的安全性行為
招彥燾(受訪者提供)

為了提高公眾對子宮頸癌的認識和預防意識,有本地生物科技公司將於下周舉辦健康講座,並向每名出席女士派發1盒HPV尿液DNA檢測包,以鼓勵檢測。

健康講座
題目:預防子宮頸癌不容忽視 揭秘HPV檢測的重要性
日期:4月22日
時間:上午10:00至11:30
費用:全免
地點:觀塘翠屏道3號1樓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禮堂
對象:關注健康的女士,基層優先
報名:shorturl.at/HKS35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5%85%ac%e7%9c%be%e5%a0%b4%e5%90%88%e9%9c%b2%e9%ab%94-%e9%b9%b9%e8%b1%ac%e6%89%8b-%e5%bd%b1%e8%a3%99%e5%ba%95-%e6%80%a7%e5%81%8f%e9%9b%a2%e6%88%90%e5%9b%a0%e8%a4%87%e9%9b%9c/ Fri, 02 Feb 2024 08:34: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33

【明報專訊】新聞報道不時出現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行為,這些行為歸納為性癖症或性偏離(paraphilic disorder,以下統稱性偏離)。專家指出,性偏離未必與性慾有關,可能是焦慮、壓力或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屬於病態,但當事人未必會主動求助。想幫助他們,要了解偏離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家人的支援和體諒尤為重要。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侵害他人–從性健康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性滿足的權利,前提是不可侵害別人。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行為侵害別人,構成性暴力,觸犯刑事法例。(Ake Ngiamsanguan@iStockphoto)

性偏離醫學定義:持續、重複且強烈性喚起 對他人造成傷害

從性健康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性滿足的權利,前提是不可侵害別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經理李明英指出,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一定不被社會允許,因行為本身侵害別人,構成性暴力,觸犯刑事法例。

界定行為屬於病症與否,取決於它發生的頻密、重複程度,以及有否自控能力。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引述《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性偏離定義為「持續至少6個月或以上,有強烈性興趣並構成不良影響,例如未經對方同意做出類似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影響社會大眾和個人生活」。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偏差行為持續–性偏離是精神疾患,特徵為出現重複且強烈的性喚起,呈現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持續至少6個月,常見例子如戀童症等。(Aleutie@iStockphoto)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性偏離是一種精神疾患,特徵為出現重複且強烈的性喚起,呈現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持續至少6個月,並涉及(1)非人類物體、(2)自己或伴侶產生痛苦或羞辱感,或(3)兒童或其他未經同意者。常見例子如暴露症、戀物症、摩擦症、戀童症、窺淫症等。

性偏離行為光譜甚闊,背後成因亦較複雜。李明英說:「排除有智力和社交障礙,可能是不理解社會規範、精神狀况出問題、腦部有精神異常、不懂自控等;亦有人單純只為尋求刺激,或為焦慮、壓力尋出路,未必跟性需要有關。」她亦不排除有小部分人因為長時間受色情媒體影響,脫離現實,扭曲違法行為誤以為會受歡迎。「在耳濡目染下,把色情媒體世界放進現實生活中,以為做出類似行為不會遭譴責,或覺得對方沒出聲反抗就是允許這類行為的發生。」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李明英(受訪者提供)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黃宗顯(資料圖片)

成因複雜 評估看「共病徵狀」

黃宗顯亦指,性偏離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像窺淫症的成因,有指是小時候受過侵犯、虐待,加上濫藥、吸毒、性慾亢奮(hypersexuality)。」評估時會看有否出現「共病徵狀」,即同時出現不同成因。「所以未必處理單一問題,而是處理所有問題,才可提供全面協助。」

一般而言,當事人不會主動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士協助,除非有強烈動機。黃宗顯指,主要是被家人、伴侶發現,影響關係;或犯案被捕,需接受治療。「這些都促使當事人來接受治療,求助者以男性居多。」

黃宗顯說,醫生先會整體了解求助者背景,看是否符合精神疾病分類所界定的徵狀,再整體看如何提供幫助。治療可分為個人治療和小組治療,個人治療多採取認知行為方法,首先引導求助者回看,什麼因素引發行為出現、當時有什麼想法等。透過分析原因和感受,讓當事人明白行為的壞處,再教導他們調節行為,用其他方法滿足性慾。黃指出,「有些人喜歡透過某些行為達至快感,我們未必改變到其喜好,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把行為與壞後果連結在一起,令求助者遏止不理想的行為再發生」。

心理治療導向 或涉婚姻伴侶因素

個人治療以外,亦有小組治療、婚姻或家庭治療。黃稱,有些原因跟婚姻或伴侶關係有關。「例如性生活得不到滿足,就要接受關係治療,找一個正常和合法的途徑滿足性慾,以防侵害別人。」

個人和小組治療以心理治療作導向,但當問題持續,或考慮採用藥物治療,「如調整荷爾蒙藥物,減低性慾」。惟黃指出,藥物有副作用,一般會以心理治療行先,當療效不彰或病人要求才考慮用藥。

若發現家人或身邊人有性偏離,黃宗顯提醒,不應批評苛責,要抱持支援態度,幫助他們面對困境;李明英則強調,家人和朋友要對性偏離行為有所認識,故性教育非常重要。家計會把性教育資訊放到網頁(www.famplan.org.hk),亦提供性治療服務,主要協助性生活不協調的伴侶,提供性生活啟導,助伴侶溝通。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知多啲:性偏離「沒資料支持是性上癮」

性偏離患者不能自控的行為,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傷害,是否性上癮?

美國性教育性諮詢性治療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exuality Educators,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AASECT)透過性教育、性輔導、性治療多方面提倡性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出,該會曾經就性上癮提出立場,「指找不到足夠資料支持性偏離是性上癮,AASECT對性偏離的立場,不視為像濫藥、酗酒般是一種上癮,而是從精神科疾病分類指引界定,視為一種病症,作多方面處理」。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www.afterroberto.com/%e6%80%a7%e4%be%b5%e5%8f%97%e5%ae%b3%e4%ba%ba%e5%b9%b3%e5%9d%87%e5%95%9e%e5%bf%8d3-8%e5%b9%b4%e6%89%8d%e6%b1%82%e5%8a%a9-%e5%bc%b7%e6%9a%b4%e8%bf%b7%e6%80%9d%e8%aa%a4%e8%a7%a3%e5%8f%97%e5%ae%b3/ Tue, 11 Jul 2023 07:00: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792

【明報專訊】台灣#MeToo事件,愈來愈多遭受性侵犯的受害者站出來舉報。有人同情受害者的遭遇,但亦有網民留言評論「即晚就應該去報警」、「他/她在說謊」、「她穿著暴露」,更質疑受害者為什麼當年不說。這些「強暴迷思」(rape myth)淡化或合理化性暴力,對強暴行為存有錯誤想法和偏見。(編者按:根據風雨蘭的一項報告,性侵受害人平均延遲約3.8年始向風雨蘭求助,其中逾一成受害人延遲10年或以上。另外,性侵受害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反應。有學者早於1974年提出「性侵創傷綜合徵」(Rape Trauma Syndrome,RTS),描述性侵受害者情緒和心理不適的徵狀。受害者一般經歷3個心理階段:急性階段、向外適應階段、回復正常階段……)

誤解性侵受害者 或致負面情緒堆積

性侵受害者為何當刻不發聲?又應否趁這一波#MeToo站出來討回公道?「強暴迷思」是大眾對強暴受害者的誤解,例如「穿得性感才會被性侵,受害者有責任」。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這些指控可能會影響受害者情緒,甚至責備自己,感到內疚、羞恥,或覺得沒有人會相信自己的經歷,因而選擇不將事件告知他人,令負面情緒堆積。

「社會對性暴力存有迷思及偏見,有時將事件發生原因歸咎於受害者,認為他們沒有盡責任保護自己,大大減弱受害者主動求助意欲,甚至會內疚、自責。」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表示,有不少個案事主反映,曾因身邊人忽略、質疑、責怪等負面反應而感到受傷,甚至令他們不敢再向人透露性侵經歷。不恰當的回應或會對受害人造成更大傷害,身邊人對受害者無條件的支持、陪伴、聆聽和鼓勵,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幫助。首要做的是照顧受害者的情緒,而非分析事發經過。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iratus phaesuwan、liza5450@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黃宗顯(受訪者提供)

遇性侵內疚羞恥 有苦難言

要說出被性侵並非簡單的事,臨牀心理學家鄭寶君補充,「性」在傳統社會難以宣之於口,令性侵受害者選擇不說,「有別於被人打劫、交通意外去報警,遭遇性侵那種內疚和羞恥感是近距離且強烈」。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性」和「愛」是有關聯,但性侵是將性與愛割裂。對受害者而言,性侵經歷衝擊其價值觀、安全感,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尤其是涉及親屬、職場上權勢關係的性侵,因害怕被威脅、報復令受害者有苦難言,引致無法在安全環境下說出經歷。

「為什麼當時不反抗、不懂拒絕?」 這類質疑,常常在#MeToo事件中被提出。莊子慧表示,當一個人遭受性侵時,未必能夠即時做出理性的分析。遇到突如其來的狀况時,腦袋可以一片空白、身體僵硬而不懂反抗,都屬自然反應。鄭寶君補充,當遭遇創傷事件如性侵、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時,身體會自動啟動4F反應: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莊子慧(受訪者提供)

舉報與否屬個人意願 無對錯

受害者是否願意談及性侵事件,因人而異,黃宗顯解釋,每個人對創傷事件的心理應對機制不同。有些人會不斷地述說事件的經過,或是高調公開性侵經歷;有些人拒絕重提、避而不談;有些人會當作沒事發生,生活如常;亦有些人會理性分析事件。

受害者要不要趁着這波#MeToo行動站出來舉報?鄭寶君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也有權利選擇是否公開自己難過的經歷,是個人的取捨,沒有應不應該,「你可以欣賞或羨慕他們說出來的勇氣,但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說出來,這並不代表軟弱,只是大家有不同的考慮,無對錯之分」。受害人要尊重自己的需要,有人需要更多私隱,有人需要爭取公義。「每個選擇都有它的『辣』度;想爭取公義,就要有心理準備可能換來無情的網絡留言;選擇保護自己私隱,則公義可能未能彰顯。」而社會大眾應該對願意站出來的受害者給予支持,讓他們爭取應有的公義。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鄭寶君(受訪者提供)

■求助熱線

性暴力受害人士及其支援者,可向下列機構尋求專業協助:

•風雨蘭熱線/ WhatsApp:2375 5322

•東華三院芷若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1

•明愛向晴軒24小時危機熱線︰18288

•護苗基金兒童性侵犯熱線 護苗線:2889 9933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熱線:2572 2222

•平等機會委員會反性騷擾熱線︰2106 2222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明報製圖)

知多啲: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根據風雨蘭2000年至2018年上半年度的報告,性侵受害人平均延遲約3.8年始向風雨蘭求助,其中逾一成受害人延遲10年或以上,最嚴重的個案更長達58年。風雨蘭總幹事莊子慧表示,部分受害者遭性侵時年紀小,不懂得界定性暴力,亦不知道如何處理。此外,缺乏合適的聆聽者,不知道有哪些資源和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擔心透露被性侵會帶來負面後果等,都是阻礙受害者將事件揭露的原因。

當中,男性受害人往往更難啟齒。男性往往被假定更有能力保護自己,或被誤解有生理反應等於同意。莊強調,侵犯過程中的生理反應,並非當事人能夠控制,卻經常被演繹為「同意」甚至浪漫化有關侵犯行為,使當事人更自責及懷疑自己;加上,大眾對性別刻板形象,男性受害者更害怕被嘲笑,認為自己不符合社會期望的陽剛氣質,因此當遭遇性暴力後,願意求助的男性比女性少。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不被信任——男性往往被假定有能力保護自己,引致他們的性暴力經歷可能不被信任。(設計圖片,nito100@iStockphoto)

創傷反應:受害人經歷3心理階段 或出現解離

性侵受害者,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反應。精神科學者Burgess和社會學家Holmstrom在1974年提出「性侵創傷綜合徵」(Rape Trauma Syndrome,RTS),描述性侵受害者情緒和心理不適的徵狀。受害者一般經歷3個心理階段:急性階段(acute stage)、向外適應階段(outer adjustment stage)、回復正常階段(renormalization stage);由起初出現許多不同徵狀,到逐漸適應,但中間可能會出現解離狀態,最後將事情或情緒慢慢整合,回復至較少負面情緒的階段。


相關閲讀:【創傷後壓力症】睇恐怖血腥畫面後情緒不安持續 誘發ASD或PTSD 徵狀失眠、麻木、閃回、負面認知…


性侵受害人平均啞忍3.8年才求助 強暴迷思誤解受害人 創傷反應:經歷3心理階段
怕被報復——若是涉及職場上權勢關係的性侵,受害者可能因為害怕被威脅、報復而不敢說出自己的經歷。(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Nuttawan Jayawan@iStockphoto)

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類似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表示,RTS未被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編製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並非正式醫學名稱,但與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PTSD)有類似之處。CPTSD已列入《國際疾病分類》成為正式診斷的疾病,患者經歷一個或一連串具有極其威脅的壓力事件,並長期或重複暴露於該類事件,例如酷刑、長期家庭暴力、多次被性侵、反覆發生童年性虐待或身體虐待等。

CPTSD與創傷後壓力症(PTSD)的主要分別是,前者因重複或多次創傷事件而造成,後者通常是單一創傷事件所致。創傷事件發生後,PTSD患者會出現侵入性徵狀(intrusion symptoms)持續超過1個月,​​譬如不斷憶起事件或出現回閃(flashback),或會逃避接觸與事件有關的人物、地點、情境,避免勾起回憶,以及出現負面或麻木情緒等;至於CPTSD除具有一般PTSD徵狀之外,患者也會出現情緒不穩、對個人想法負面、維持人際關係有困難等徵狀。

性侵受害者的創傷反應,不一定會發展成PTSD或CPTSD,要視乎個人心理狀態,事後如何面對自己情緒等。某些因素令人較容易患上PTSD,包括生理上對創傷事件反應較大,令腦分泌出現不正常的改變,又或者童年不愉快經歷,以及創傷、性格、遺傳因素等。童年創傷、經歷多重創傷、傷害由關係密切的人造成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CPTSD的風險。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知多啲:施暴者或曾遭性暴 也需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6%96%bd%e6%9a%b4%e8%80%85%e6%88%96%e6%9b%be%e9%81%ad%e6%80%a7%e6%9a%b4-%e4%b9%9f%e9%9c%80%e6%b2%bb%e7%99%82/ Mon, 21 Oct 2019 07:33: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10
知多啲:施暴者或曾遭性暴 也需治療
冰山一角——由於社會忌諱性暴力和亂倫,令在家庭內遭性侵的受害人不敢求助,揭發個案只是冰山一角。(圖:Aleutie、kateja_f、nadia_bormotova@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性暴力中的施暴者,施暴成因受不同因素影響,譬如童年時遭受身體虐待或性虐待。黃宗顯表示,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或者產生報復心態,以性暴力去表達自己的憤怒。

以往不愉快的性經歷,也可造成心理創傷甚至心理扭曲。除此之外,施暴者可能受藥物或毒品影響,誤以為可以藉此更享受性歡愉,以致在性方面出現過度或暴力的行為,而施暴者自己未必意識得到。

相關文章: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部分人會以性暴力來展示權威和控制權,亦有些是仇視對方的性別、性取向,以性暴力的行為去摧毁對方的尊嚴或懲罰對方。黃宗顯舉例,曾有性小眾遭受矯正強姦(簡稱姦改,corrective rape),即施暴者透過強姦企圖改變對方的性取向。

未必察覺自己行為有問題

黃宗顯指出,在治療上會幫助施暴者辨識自己問題所在,了解性暴力背後的原因,「例如是否性生活得不到歡愉?抑或是個人因素、雙方關係變差,還是性生活不協調?」治療要針對背後原因,因應個案不同情况,提供心理治療、性治療等輔導。然而黃宗顯表示,雖然施暴者背後隱藏着一些問題,但他們很多時覺得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家暴個案中)有人可能會覺得她是我太太,為何不能這樣對她?」又或者不願被人知道有性暴力傾向,因此求助個案不多。

吳惠貞舉出一個案,一名母親涉嫌虐待年幼女兒,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擁抱親父,亦經常拍打女兒,不許其「瀨尿」;經社工輔導後,方發現這名母親童年時曾遭到繼父性侵犯,對異性的防衛心重,因此阻止女兒與人接觸及「瀨尿」,以避免女兒遭受性侵,「她做的一切是為了保護女兒,但不知道剝奪了女兒的權利」。這類個案需接受家庭治療,讓事主明白過去承受暴力遭遇,引致自己現時作出類同的行為,察覺「原來受害經歷一直沒有離開我」。

]]>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www.afterroberto.com/%e6%96%bd%e6%9a%b4%e8%80%85%e4%b8%8d%e5%88%86%e6%80%a7%e5%88%a5-%e7%9c%bc%e7%a5%9e%e3%80%81%e8%a7%b8%e7%a2%b0%e5%90%8c%e5%b1%ac%e6%80%a7%e6%9a%b4%e5%8a%9b/ Mon, 21 Oct 2019 07:11: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09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性暴力定義——性暴力不拘形式,由言語或眼神恐嚇、肢體觸碰乃至強姦等,亦可歸納為性暴力。(petekarici@iStockphoto/明報製圖,圖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對於性暴力的受害人來說,憶起事發經過甚至公開經歷,可能是「二次傷害」。

早前,有參與反修例活動被捕的中大女生,稱遭受警察性暴力。事件引起大眾關注,輿論不斷。到底怎樣才構成性暴力?受害人如何走出陰霾?專家又表示,除了受害人之外,施暴者亦需要接受治療。

「性暴力」一詞語,突顯性冒犯的暴力傷害,意指在受害人不情願的情况下,施暴者作出性冒犯的行為,令受害人感到受威嚇。性暴力關注團體風雨蘭創辦人之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吳惠貞表示,性暴力不拘形式,由言語或眼神恐嚇、肢體觸碰乃至強姦等,亦可歸納為性暴力。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吳惠貞(鄧安琪攝)

吳惠貞曾接觸一個案,案中女士與港鐵職員爭執,其後警員到場介入,女警於車站控制室對該名女士全裸搜身,令當事人感到驚恐,及後情緒受困,需向風雨蘭求助。吳惠貞指出,性暴力並非局限於異性行為,「部分人覺得『我是女人,你又是女人,你有什麼身體器官我未看過?』但對受害人而言情况並不同,你的身體歸你來決定,但她不想被人盯着自己的身體」。

先會逃避、否認 漸漸情緒困擾

遭受性暴力後,受害人有感失去對身體自主權,承受心理創傷。吳惠貞指出,大部分受害者會即時感到羞恥、自我尊嚴受損,希望藉否定事件來減輕情緒反應,「許多受害人的第一反應是否認事件,作出逃避行為,如洗澡、睡覺等,希望別再回想那件事」。然而,逃避行為無助減輕情緒影響。她續指,不少受害人漸漸感到悲傷生氣,質疑施暴者的行為,出現情緒困擾,嚴重者會患上創傷後遺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病徵包括腦海不斷回閃事發情况(flashback)、不敢外出等。

可致創傷後遺 不敢外出、抗拒異性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黃宗顯(李祖怡攝)

精神科專科醫生、認可性治療師黃宗顯補充,創傷後遺症的患者,自殺、酗酒和濫藥的風險都較高。而且性暴力不但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傷害,亦可能影響到受害人日後與伴侶的關係,譬如不敢與異性接觸、抗拒親密行為。

黃宗顯憶述一個遭遇性暴力的個案,女受害人事後超過10年才求助。她當年被鄰居性暴後一直啞忍,沒有對任何人提起,包括家人。後來鄰居搬走後,她依然不敢踏出家門,甚至不敢上班,因為會勾起當年被性暴的畫面。在生活上,她拒絕或避免接觸男性,心靈嚴重受創。當時在公營醫院工作的黃宗顯,希望把個案轉介給社工及相關志願機構跟進,但遭當事人拒絕。「給你一個人知道,我已經好辛苦。再多些人知道的話,我很大壓力。」最後,她接受藥物治療、行為治療等輔導,開始敢走出家門。

施暴者不分性別 眼神、觸碰同屬性暴力
酗酒濫藥——醫生指出,創傷後遺症患者在自殺、酗酒和濫藥方面,風險較高。(Jarin13@iStockphoto)

治療關鍵——承認自己受到傷害

不少受害人對性暴力經歷難以啟齒,如何展開治療?吳惠貞表示,治療關鍵在於受害者承認自己受到傷害,從而面對創傷經歷。她表示,接受輔導治療時,社工會先為當事人做心理評估,檢查有否出現創傷後遺症、抑鬱症等徵狀;假如受害人處於逃避或麻木狀態,社工可向其展示評估結果,讓當事人了解事件的影響,「如果當事人一直不肯承認自己是受害人,很難展開治療」。

吳惠貞以遭到全裸搜身的女事主個案為例,她最初接受輔導治療時,只能以點頭或搖頭來回應問題,「她完全沒有預想這樣的事情會發生,所以害怕到全身顫抖,不懂反應」。她之後確診患上抑鬱症,經兩至三個月輔導及藥物治療後,情緒方漸漸恢復平靜,「對某些人而言,全裸搜身這行為把自己去人性化,有感自己被當作物件(Object)來看待」。

文:鄧安琪、李袓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e代精神:爆粗新一代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7%88%86%e7%b2%97%e6%96%b0%e4%b8%80%e4%bb%a3/ Mon, 23 Sep 2019 04:07: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638
e代精神:爆粗新一代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傳統以為,粵語粗口因其內容及性質,總令人聯想起教育水平較低之低下階層男士。可是潮流在變,近日在電視或網上直播遊行示威情况,都不乏群情洶湧的參與者,以粗口指罵,吶喊帶粗口的口號、唱粗口歌,以至眾多改圖、街招、高舉紙牌及遊行人士衣服都印有粗口字句,而當中更不乏年輕女性。

據香港《廣播條例》,含粗口內容之電視節目均禁止在合家歡或兒童節目時段內播放,而含有大量粗口之電影亦被列為三級,只准許成年人士觀看。在互聯網年代以前,此等規限對保護心智未成熟之青少年還行之有效。只是,隨着互聯網之興起以至普及,一眾網台如雨後春筍,有些更標榜以粗口作噱頭;加上網上論壇和各式的平台,由於難以監管,粗口更是百花齊放。新一代在這種語境下成長,自然認為粗口沒問題,甚至感到親切。

不尊重女性 違背普世價值

在消極的氛圍中,人總想偶爾觸碰一些社會禁忌、調皮一下。從輕鬆的角度去探討,更有人認為粗口是粵語文化之「精髓」。可是,這種所謂精髓,卻多牽涉性器官、性扭曲或暴力,其根本存在的角色就予人粗鄙低俗之印象,極其量只能說是一種次文化,難登大雅之堂。

粵語粗口常以污衊及帶鄙視的語氣描述性器官或性行為,充滿男性沙文主義,對女性有明顯不尊重的意味,突顯了傳統廣東文化之性別不平等,亦根本與人人平等之普世價值互相違背。

粗口本身更是一種沒靈魂的語言方式。粗口字在口語常中被濫用,從助語詞到狀態描述,往往一字多義,其表達之意思難以細緻地反映語者之所表達,所謂「精髓」卻根本是在減少語言之變化,對粵語文化更是一種慢性謀殺。

社會積累了怨氣,需要發泄的情緒是可以理解。可是,在眾多鏡頭前坦蕩蕩的吶喊和展示粗鄙的語言,卻令不少人士感到尷尬不已。不論講或寫粗口的人士有任何崇高的理想,其粗鄙之本質卻不會因動機而變得高尚。把抗爭口號和性器官、性暴力等扯上關係,反給予人一種侮辱了真正自由民主的感覺;而讓全世界透過傳媒和互聯網看到香港新一代的這種素質,最終亦只會令香港蒙羞。

也許絕大多數講粗口之意圖並非真正要把其粗鄙內容實踐。只是講得多、聽得多,最終只會令不良意識潛移默化,形成對貶低女性觀念之默許。其實要發泄不滿,不妨多動腦筋,靈活運用幽默、嘲諷、相關詞等說話技巧,既能羞辱對方之餘,亦不失風範,更能令對方心悅誠服。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
抬走示威者致走光 執法非性暴力理由 //www.afterroberto.com/%e6%8a%ac%e8%b5%b0%e7%a4%ba%e5%a8%81%e8%80%85%e8%87%b4%e8%b5%b0%e5%85%89-%e5%9f%b7%e6%b3%95%e9%9d%9e%e6%80%a7%e6%9a%b4%e5%8a%9b%e7%90%86%e7%94%b1/ Mon, 09 Sep 2019 08:51: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4
抬走示威者致走光 執法非性暴力理由
被抬走光——8月5日凌晨一名少女被十多名防暴警制服及抬返警署期間,少女的長裙及內褲鬆脫「走光」,引起社會爭議。(謝偉豪繪/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引發連場衝突,當中有少女被抬入警署時走光,引起爭議。性暴力不單發生在女性身上,網傳片段看到有警察與市民爭執後當街搜身,卻未必有實質案件或偵查需要,令人覺得只是運用「警權」羞辱對方。

性暴力比子彈更便宜,更有效長遠打壓,甚至滅絕對方。這些在亂世中、落後地區的生存手段,在今天香港文明社會絕不可以接受。

在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社會事件中,自6月起引起社會的熱烈關注,事件從不同媒體直播,活動中不同人士的行為及互動呈現在市民大眾的視線,引起熱烈是非公論。其中8月5日凌晨一名少女被十多名防暴警制服及抬返警署期間,她的長裙及內褲鬆脫「走光」,引起社會爭議。

歸咎少女「掙扎」、「著裙」?

市民抨擊行動中的警務人員令少女下體暴露,涉及性暴力。關注婦女性暴力團體亦譴責警方「使用不必要武力,剝奪基本人權且牽涉性暴力」。有大學教授則在社交平台留言提出「警方在急緊處理情况時,可能有過火,但見的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這個女生如果要安全,就不要去那種地方」,觸發學生及網友爭議。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余鎧均當日記者會中,回應警方的行動「無任何性暴力有關情况出現」、「有找女警處理」、「由於少女『掙扎』、『著裙』而出現鏡頭見到的情况」。而當少女冷靜之後「同警務人員講其實佢係想自己行」,「當她企番係地上面時候,其實完全無任何走光情况發生」。

抬走示威者致走光 執法非性暴力理由
當街搜身——如果警察當街搜身,並沒有實質案件或偵查需要,只是運用警權來羞辱對方,亦是性暴力的一種。(資料圖片)

甚麼是性暴力?

大家的爭議主要在少女是否受到性暴力對待,以及當中責任誰屬。警方堅稱「無任何性暴力有關情况出現」,但發言人沒有解釋,為什麼警務人員介入行為中引致少女下身裸露是「無任何性暴力有關情况出現」呢?是因為只是裸露下身?是因為曾經有女警參與處理?或是因為少女「掙扎」及「著裙」?究竟什麼是性暴力呢?

現時香港法例沒有性暴力的定義,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是「加於某人身上的任何有傷害性或不願意的性行為。包括虐待性接觸、被迫參與性行為、未得到同意下企圖/進行性行為、性騷擾、語言暴力、涉及性意味的威脅、暴露、不想的觸摸,以及亂倫」。國際的定義主要針對施暴者對受害人的行為,無論對受害人及施暴者都沒有任何豁免條款。換言之,不會因為是什麼身分、有什麼理由、之前或之後做了什麼或者不做什麼,而影響性暴力的定義。

從網上流傳的6分鐘影像中,可見十多名男警務人員圍住少女,將她抬起行了一段路,少女不斷叫喊求助,明顯是不情願的反應。由警務人員制服少女在地,抬她經過兩個馬路燈口期間,少女的下身一直裸露無人理會,連街上的路人都看不過眼,大聲指罵警察。警方一再強調有女警務人員處理,當然由女警處理會比較合適,但當時少女的下身裸露於大街,依然被十多名男警圍觀。這明顯對少女是一種性暴力行為。

 

抬走示威者致走光 執法非性暴力理由
性暴力打壓——性暴力比子彈更便宜,更有效長遠打壓,甚至滅絕對方。(資料圖片)

為何要克制的是受害人?

有性暴力又如何呢?是否情有可原呢?有大學教授同意警務人員的行動可能「過火」,但他又跟警方同出一轍地指摘受害人,歸咎少女「去那種地方」、「著裙」、「掙扎」;教授更提出警方沒有指出的理由,因為「急緊處理情况」、「維護社會秩序」。問題是,是否有好的理由就能如此違反人權?這些指摘背後是一種壓制;如果不想遇到這對待,就不要去那些地方,不要著裙、要乖乖地服從任何對待。我想問的是,為什麼要克制的不是施虐者而是受害人呢?這正正是以性暴力手段,剝奪女性的人身自由及社會參與,同時在鼓勵以性暴力作為操控及打壓的手段。

其實性暴力作為一種打壓、操控及脅迫屈從的手法,在衝突地區常有出現,因為性暴力比子彈更便宜,更有效長遠打壓,甚至滅絕對方。例如強姦殘害敵對社群的婦女、兒童,以侮辱、恐嚇對方,從而離開家園,令家庭、社區破裂,甚至種族滅絕。想不到這些在亂世、落後地區中的生存手段,在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依然有市場。警方及教授的說法,跟這些不人道事件都是同一邏輯,在今天香港文明社會絕不可以接受。

不合理搜身 男性同受侵犯

值得關注的性暴力不單發生在女性身上。性拷問是另一種軍事、情報活動中的罪行,涉及不少男性受害人。近日網傳片段看到警察與街上市民爭執時,往往要求對方出示身分證、搜查隨身物件,部分更會要求當街搜身。從網上片段中看到的情節發展,警方未必有實質案件或偵查需要,似乎只是跟市民爭議後感到不舒暢,遂運用「警權」羞辱對方,進行不想的身體接觸令對方屈從。雖然看見的片段都是發生在男性市民與男警之間,這種當街搜身一樣是性暴力行為,包括威脅侵犯其身體、強行觸摸對方身體,以至將過程暴露人前,以矮化、凌辱對方。這些警務人員以「警權」維護自己的尊嚴的行為,實有公器私用之嫌。

終究警務人員執法目的應該是保護市民,嫌疑人士亦是市民,他們的人權都應得到保障;就算他們最終被判有罪,最多都是被判服刑,我們的法例都不會以性暴力作懲罰。在少女被迫露體的介入中,警務人員執法時不要忘記面前的嫌疑人士是一個市民、一個少女,應該想想怎樣令她不受到羞辱。正如記者會警方發言人提出少女「冷靜」之後「當她企番係地上面時候,其實完全無任何走光情况發生」,如果警方一開始就讓少女冷靜下來才行往警署,就可以避免令到少女受到性暴力傷害。

文:吳惠貞(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性本善】Better Sex:性侵犯者「良知」何在?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80%a7%e6%9c%ac%e5%96%84%e3%80%91better-sex%ef%bc%9a%e6%80%a7%e4%be%b5%e7%8a%af%e8%80%85%e3%80%8c%e8%89%af%e7%9f%a5%e3%80%8d%e4%bd%95%e5%9c%a8%ef%bc%9f/ Mon, 11 Dec 2017 04:34: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225 【明報專訊】一位女運動員自我揭示中學階段受到教練性侵犯的經歷,使我們進一步意識到,性侵犯的個案數目可能遠遠超乎我們所認知。性侵犯者良知何在呢?

筆者正在研究「曾受性侵犯的女性成人倖存者的性自我狀况」。去年在此欄目,我分享過一些受訪的受害者如何走過創傷;是次這位女運動員也分享了她自我療癒的智慧,讓我們祝福這位勇敢女性的分享,為有相同經歷的女性帶來轉化創傷的啟示。

清楚做錯事 慶幸被揭發

早前我們協會的性治療個案研討會,有嘉賓分享性罪犯的輔導個案及經驗。犯案最多的是偷拍裙底,嘉賓提到犯案者其實很清楚自己做錯事,有些甚至很慶幸自己被人揭發及需要面對法律制裁。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軟弱,良知亦在責備自己。

人有性慾乃人之常情,但何以在不恰當的關係中,人無法節制性慾?這些性侵者如何理解性,如何理解受害者的創傷?有一名臨牀心理學家,曾經讓性侵者看受害人的分享影帶,他們明白到自己對女性所造成的無比傷害,有些人連自己也流淚了。為什麼這些性侵者在犯案時不能明白對受害者的創傷?他們如何了解女性,如何了解性侵行為呢?

以為無性交不算傷害

有性侵者說,沒有和對方性交,就是沒有性行為,不會使對方懷孕,所以不涉傷害;有些個案認為自己只是在向受害者進行性教育,讓對方明白性生活是什麼一回事,而又因為沒有使對方懷孕,故不構成什麼傷害;有些說只是希望對方也感受到性愉悅,並不是想傷害對方……從性侵者的論述中,我們看到他們對性行為及對性創傷的認知都是扭曲的。

本協會在2010年發表的「香港巿民性知識狀况」調查研究中,發現有40.1%回應者認為與人發生陰道性交才算是性關係。這種看法一方面突顯了人們視性交為性關係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也可能影響人們對性暴力行為的理解,例如有些人可能認為當沒有強迫他人性交,便不算是性暴力;因為沒有性交,其他身體接觸不算是性關係。另外,亦有28.2%人士認為性暴力僅指強迫他人性交。我們希望大眾明白,各類身體接觸都算是性關係或性行為,有性侵動機者更要明白這點,別以為性交才是性行為,又或者以為不使對方懷孕便不構成傷害。

性侵者良知何在?他們的侵害行為,不僅是因為埋沒了良心,也是因為沒有良好的性知識,對性知識沒有「良知」!

文:吳海雅(香港性教育、研究及治療專業協會會長)

info@hkasert.org.hk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8c90dbd60d24ec97121ba7273b179.jpg(圖:deeepblue@iStockphoto,設計圖片);

]]>
防狼4招 向性侵「大聲」說不 //www.afterroberto.com/%e9%98%b2%e7%8b%bc4%e6%8b%9b-%e5%90%91%e6%80%a7%e4%be%b5%e3%80%8c%e5%a4%a7%e8%81%b2%e3%80%8d%e8%aa%aa%e4%b8%8d/ Mon, 11 Dec 2017 04:16: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216 【明報專訊】自從2012奧運體操金牌女將McKayla Maroney公開稱自己曾被隊醫性侵,近日愈來愈多性侵犯個案浮面,「#MeToo」這群「沉默打破者」更獲《時代雜誌》選為風雲人物。性侵犯其實存在於每個階層,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風雨蘭」早前指出,香港近兩年職場性侵個案上升2.5倍。

向侵犯者說「不」,道理知易行難,大部分受害者也會嚇到手足無措,尤其對方是上司或老闆,如何自保?由兩位專家提供「防狼」對策。

:王秀容(風雨蘭總幹事)

:鄒凱詩(註冊臨牀心理學家)

性侵施害者往往並非陌生人,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指出,有75%受助個案是被相識者侵犯,包括親人、師長、朋友或同事。根據風雨蘭早前公布服務數據,職場的非禮個案由2014年的8宗上升至2016年的24宗,升幅達2倍;性騷擾個案也由6宗上升至21宗,增幅2.5倍。

王秀容表示,當不少女士受到侵犯,第一時間會因為太驚而不懂反應,特別是對方為上司時,更不敢「以下犯上」。「很多女士擔心反抗或投訴後會被報復,換來被解僱及惡意中傷,辭職後難以在行內立足。」加上性本身也是難以啟齒,求助不易。雖然難關重重,但逆來順受絕非上策。王秀容與註冊臨牀心理學家鄒凱詩提供四大方法,有助女性避開性侵,免受傷害。

1. 大膽說出感受

鄒:很多女士就算被侵犯也不敢直斥,原因之一是擔心對方會反擊﹕「你以為自己好靚?」再一次受辱。其實,沒歪念的男士如不小心接觸到女士身體,大多會即時道歉;相反如對方是故意,才會出言反駁掩飾罪行,「對方點講不重要,最重要是保護自己,不用過慮」,應鼓起勇氣表達意見。

語氣要強硬 忌表現驚恐軟弱

如遇到上司或老闆性騷擾,常說色情話題,可先嘗試以另一方式表達,避免硬碰硬,用較輕鬆字眼如:「你講這些(性話題),我會當你講真。」但語氣要帶點強硬,不可讓對方覺得你開玩笑,甚至誤會你「樂在其中」。若對方進一步企圖有身體接觸要即時避開,態度及語氣要更強硬,表明﹕「我不接受這些(身體接觸)」、「你再掂我會大叫」,並怒視對方,令對方明白你會反抗。很多施害者專挑內斂、怕事及朋友少的女士下手,如表現驚恐軟弱,對方有可能會進一步侵犯,獲取成功感。

2. 找中間人調解

鄒﹕如在辦公室內被多名男同事語言上性騷擾,可直接向眾人表明自己不喜歡聽,或明言「你們的說話很難聽」。亦可私下找個相熟的男同事,表達你的困擾,要求對方代為調停。如果是新入職,可嘗試用「公司之前無女同事?」、「同事們喜歡這樣玩?」等話題,向上司表達自己的不滿,由他代為處理。

3. 同事走位互補

王﹕面對性侵,其實同事間可以互相幫忙。目標人物走近時,大家可以互通消息,例如酒店從業員見到同事疑似被客人滋擾,可主動上前說﹕「先生,需要幫忙嗎?」避免讓同事單獨面對,對方見到這邊人多,亦會知難而退。

「假來電」化解危機

4. 用App解窘

王﹕現時有手機App幫助女士擺脫困境。「一點終」有兩大實用功能,包括預設SMS及「fake call」假扮來電。SMS功能可讓用家預設最多6個聯絡人及輸入預設信息,例如「裝作有事打電話給我,我需要你的幫忙」,危急時一按即可發送給指定朋友。曾有一名女文員經常受老闆騷擾又不敢反抗,每天上班會害怕得心顫手震,使用這功能後,每次老闆靠近前她即時開App發送信息,結果得到很多朋友支援,甚至教她如何應付。

「fake call」功能則讓用家假裝有來電,手機可以收到「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有一名女士在港鐵車廂遇到鹹豬手摸大腿,大驚下即時離開座位,但對方仍從後跟隨;結果她用fake call功能假裝接到電話並大聲說﹕「爸爸我差不多到,你來接我,好呀。」對方便沒再跟蹤。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91d5f061de040d739e3761dcacda6.jpg;//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935a8a69b12cef15875857f2831f8.jpg求助信息——使用「一點終」的SMS功能,預設求助信息,危急時可請同事或朋友幫助。(圖:許朝茵);//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93f46dfc366accf2a2cb5c2a6e33e.jpg(圖:許朝茵);//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948da066f84066aa0a6aac8dd0584.jpg(圖:許朝茵);

]]>
如何走出創傷後遺症? 安慰不當 小心二度創傷 //www.afterroberto.com/%e5%a6%82%e4%bd%95%e8%b5%b0%e5%87%ba%e5%89%b5%e5%82%b7%e5%be%8c%e9%81%ba%e7%97%87%ef%bc%9f-%e5%ae%89%e6%85%b0%e4%b8%8d%e7%95%b6-%e5%b0%8f%e5%bf%83%e4%ba%8c%e5%ba%a6%e5%89%b5%e5%82%b7/ Sun, 21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130207975aa35ddb2ba6888157bc6fcf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內外接連有多宗轟動性暴力事件,九龍灣22歲女搶姦案,還有台灣女作家懷疑被誘姦含怨自殺,每個受害人也承受難以磨滅的傷痛,或出現創傷後遺症。

她們要走出陰霾,本非易事;再加上外間評論,更會令她們感到自責,造成「二度創傷」,猶如在傷口上灑鹽。如何避免造成二度創傷?怎樣幫助受害人走出陰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行為、語言及態度上令人感到在性方面受到冒犯,讓人感到恐懼、受威脅或羞辱,已構成性暴力。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性暴力受害人除身體受傷,亦會有恐懼、憤怒及自尊心受創,不少更有創傷後遺症,會重複夢見或聯想到相關經歷、面對相似的環境,以及出現強烈心理反應,如緊張、難以集中精神及失眠等。

被熟人施暴 創傷程度相對嚴重

但並非所有性暴力事件也會令受害人有創傷後遺症,王秀容表示會因應案件嚴重性、持續性及侵犯者的身分,導致不同程度的創傷。如果是受到相識或信賴的人的傷害,創傷程度會相對嚴重,亦令受害人日後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根據風雨蘭近三年的服務數字顯示,在610名不同類別的性暴力受害人,約八成受害人與侵犯者相識。

王秀容說,受害人若與侵犯者相識,所引致的創傷後遺症亦較複雜。曾經有女生被老師侵犯後,對方被判刑,前途盡毁,但最後受害人反而表現自責,「受害人若與侵犯者認識,有感情瓜葛,創傷亦帶有複雜情緒。很多時只想對方承認錯誤,並非想將趕對方入絕路。但最重要是讓受害人明白錯的不是她」。

另外,有很多女性被強姦後也不敢報警。2016年,風雨蘭接獲163個強姦受害人求助,但警方數字則只有71個。王秀容指出很多女士選擇啞忍,有時是受到侵犯者的威嚇,例如「講出來就殺了你」;亦有些受害者被親人侵犯,向母親求助卻不被理會,王說﹕「其實父母都可能不懂處理,讓受害人感到『媽媽都不保護我』,求助無門後,最後唯有啞忍。」

就算肯勇敢面對,亦要承受很多壓力。曾經有名19歲少女,被陌生人強姦後,雖然成功入罪,但要出庭指證,令其身心再次受創。出庭前的數月,少女已緊張得失眠、暴躁、難以集中精神等;加上當時受害人需要公開出庭,在犯人及犯人家屬前複述案情,亦被問及個人的性歷史如「有幾多個男友?」、「有無墮胎?」,受害少女認為這些與案件無關,覺得「為何要審我」,導致壓力很大,非常憤怒。縱使犯人被判有罪,但少女仍難以承受傷痛,最後服安眠藥自殺;幸及時被家人發現,送院治理,其後再次接受輔導,逐漸好轉。

社會輿論易變傷口灑鹽

不過,最令受害人擔心,其實是周遭人的反應,「社會輿論不時將責任放在受害人身上,例如說『點解咁唔小心!』、『夜晚仲出街?』、『點解要出街玩?』,似乎把責任歸咎受害人。這會對受害人造成二度創傷,如傷口上灑鹽,加深她們的傷痛,更難走出陰霾」。王秀容解釋,其實好多受害人,希望外間明白錯的是對方,不是自己。曾經有受害人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個少女,用細小的雨傘擋住頭上的鹽樽灑下來的鹽,更寫上「可以別再灑嗎?」。

有時親友的「安慰」也足以造成更大傷害。曾有受害人由於在事件發生後兩三個月仍情緒低落,被親友「勸喻」﹕「事件已過了一段時間,算了吧」,令她們感到自己仍未回復心情,好像犯錯的是自己,更感難過,最後連向身邊人傾訴的勇氣也沒有。久而久之遏抑在心底內,不少人甚至遏抑超過十年,影響身心。王補充﹕「很多時候,受害人日間工作時仍可以控制情緒,但到了夜闌人靜時,自責、驚慌、緊張等傷痛感覺不期然湧現。為了逃避傷痛,有些女生會選擇不停工作來麻醉自己,但也有不少人用酒精及藥物,讓自己抽離現實。」

■走出陰霾

給予陪伴支持 勝過追問分析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如果不幸遇上重大事故而出現傷痛時,身邊人需要提供支持,有助受害人避免進入創傷後遺症的困局;而受害人的性格如有樂觀態度、正能量及抗壓能力,也會幫助盡快復元。

給身邊人

1. 別向受害人問及經歴的情節或細節,避免受害人重新回憶一次;應集中關心當事人的情緒及感受。

2. 不用為受害人過分分析案情及受害人的情緒,只需在其身邊支持及陪伴等,也毋須刻意替受害人安排各式活動,應讓受害人隨心決定。

正視負面情緒 勿糾結過錯

給受害者

1. 要明白及接受,出現驚惶等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別怨恨或討厭自己產生這些感覺,更別評論「是否我的錯」。

2.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及容易投入的活動。因腦海會不時閃出受傷害時不快畫面,讓自己投入喜歡的活動內,有助分散注意力。

3. 向信賴的人士傾訴自己的情緒,如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風雨蘭

風雨蘭為受性暴力傷害的女性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陪伴她們走向復元。

熱線﹕2375 5322

網址﹕www.rainlily.org.hk

■困15分鐘 創傷大半年

「任何人以第一身感受,生命受威脅的經歷、意外及暴力後,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患者會發噩夢,經常閃現與經歷相關的畫面,甚至逃避類似的人、事情及地點,情緒亦出現轉變,表現焦慮、緊張、易驚及抑鬱,甚至影響睡眠。此外,受害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及自我價值也會改變,覺得自己不完整或怪罪自己等。這些徵狀持續逾一個月,便屬創傷後遺症。

導致患創傷後遺症的經歷,屬個人感受,可以由「911」等這種重大事故,或是目睹別人跳樓等經歷引起危機及不安全感覺。不過眾多原因中,受性暴力而引發的個案亦不少。曾有20多歲已婚女性,在工作期間被一名陌生男子強吻後,患上創傷後遺症,之後不時在腦海內閃現當時的畫面,包括見到對方的嘴唇,非常不安,十分抗拒異性接觸,就算老公觸摸她,也怕得全身抖顫,影響夫婦生活,更出現抑鬱等,需要服藥及心理治療,一年後才痊癒。

另外,曾有名30多歲的男運輸工人,工作時被困在運貨升降機15分鐘,當時連燈也熄了,在黑暗的環境下十分無助,感到自己隨時會焗死,最後雖被消防員救出,但已造成創傷後遺症,之後再踏入運貨升降機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直接影響工作,接受治療約大半年。何醫生補充﹕「不可批判質疑當事人怎會出現這些驚慌情緒,只要那一刻感受到威脅,不論時間長短也可成為病因。」

長時間承受壓力較易患上

除了親身經歷,身邊很親密的人出意外,以第一身聽到對方描述或親眼見到對方的經歷,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長時間承受壓力,如打仗期間的軍人,或有焦慮的人亦較易患上。部分執法人員常到犯罪第一現場,見到不少血腥畫面,長久之下也可能會造成創傷後遺症。

治療方面,除了可服用血清素改善病情,亦可接受心理治療,如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及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利用眼球轉動,重整心理及情緒的心理治療;後者主要分析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個人情感。

文:許朝茵

圖:LBatelier@iStockphoto、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4_.jpg走出陰霾——性暴力受害者要走出陰霾,並非易事,需要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圖:LBatelier@iStockphoto);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2_.jpg王秀容(圖:黃志東);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1.jpg「可以別再灑嗎?」(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1_.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2.jpg;]]>
【明報專訊】近日香港內外接連有多宗轟動性暴力事件,九龍灣22歲女搶姦案,還有台灣女作家懷疑被誘姦含怨自殺,每個受害人也承受難以磨滅的傷痛,或出現創傷後遺症。

她們要走出陰霾,本非易事;再加上外間評論,更會令她們感到自責,造成「二度創傷」,猶如在傷口上灑鹽。如何避免造成二度創傷?怎樣幫助受害人走出陰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行為、語言及態度上令人感到在性方面受到冒犯,讓人感到恐懼、受威脅或羞辱,已構成性暴力。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性暴力受害人除身體受傷,亦會有恐懼、憤怒及自尊心受創,不少更有創傷後遺症,會重複夢見或聯想到相關經歷、面對相似的環境,以及出現強烈心理反應,如緊張、難以集中精神及失眠等。

被熟人施暴 創傷程度相對嚴重

但並非所有性暴力事件也會令受害人有創傷後遺症,王秀容表示會因應案件嚴重性、持續性及侵犯者的身分,導致不同程度的創傷。如果是受到相識或信賴的人的傷害,創傷程度會相對嚴重,亦令受害人日後難以與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根據風雨蘭近三年的服務數字顯示,在610名不同類別的性暴力受害人,約八成受害人與侵犯者相識。

王秀容說,受害人若與侵犯者相識,所引致的創傷後遺症亦較複雜。曾經有女生被老師侵犯後,對方被判刑,前途盡毁,但最後受害人反而表現自責,「受害人若與侵犯者認識,有感情瓜葛,創傷亦帶有複雜情緒。很多時只想對方承認錯誤,並非想將趕對方入絕路。但最重要是讓受害人明白錯的不是她」。

另外,有很多女性被強姦後也不敢報警。2016年,風雨蘭接獲163個強姦受害人求助,但警方數字則只有71個。王秀容指出很多女士選擇啞忍,有時是受到侵犯者的威嚇,例如「講出來就殺了你」;亦有些受害者被親人侵犯,向母親求助卻不被理會,王說﹕「其實父母都可能不懂處理,讓受害人感到『媽媽都不保護我』,求助無門後,最後唯有啞忍。」

就算肯勇敢面對,亦要承受很多壓力。曾經有名19歲少女,被陌生人強姦後,雖然成功入罪,但要出庭指證,令其身心再次受創。出庭前的數月,少女已緊張得失眠、暴躁、難以集中精神等;加上當時受害人需要公開出庭,在犯人及犯人家屬前複述案情,亦被問及個人的性歷史如「有幾多個男友?」、「有無墮胎?」,受害少女認為這些與案件無關,覺得「為何要審我」,導致壓力很大,非常憤怒。縱使犯人被判有罪,但少女仍難以承受傷痛,最後服安眠藥自殺;幸及時被家人發現,送院治理,其後再次接受輔導,逐漸好轉。

社會輿論易變傷口灑鹽

不過,最令受害人擔心,其實是周遭人的反應,「社會輿論不時將責任放在受害人身上,例如說『點解咁唔小心!』、『夜晚仲出街?』、『點解要出街玩?』,似乎把責任歸咎受害人。這會對受害人造成二度創傷,如傷口上灑鹽,加深她們的傷痛,更難走出陰霾」。王秀容解釋,其實好多受害人,希望外間明白錯的是對方,不是自己。曾經有受害人畫了一幅畫,畫中有一個少女,用細小的雨傘擋住頭上的鹽樽灑下來的鹽,更寫上「可以別再灑嗎?」。

有時親友的「安慰」也足以造成更大傷害。曾有受害人由於在事件發生後兩三個月仍情緒低落,被親友「勸喻」﹕「事件已過了一段時間,算了吧」,令她們感到自己仍未回復心情,好像犯錯的是自己,更感難過,最後連向身邊人傾訴的勇氣也沒有。久而久之遏抑在心底內,不少人甚至遏抑超過十年,影響身心。王補充﹕「很多時候,受害人日間工作時仍可以控制情緒,但到了夜闌人靜時,自責、驚慌、緊張等傷痛感覺不期然湧現。為了逃避傷痛,有些女生會選擇不停工作來麻醉自己,但也有不少人用酒精及藥物,讓自己抽離現實。」

■走出陰霾

給予陪伴支持 勝過追問分析

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如果不幸遇上重大事故而出現傷痛時,身邊人需要提供支持,有助受害人避免進入創傷後遺症的困局;而受害人的性格如有樂觀態度、正能量及抗壓能力,也會幫助盡快復元。

給身邊人

1. 別向受害人問及經歴的情節或細節,避免受害人重新回憶一次;應集中關心當事人的情緒及感受。

2. 不用為受害人過分分析案情及受害人的情緒,只需在其身邊支持及陪伴等,也毋須刻意替受害人安排各式活動,應讓受害人隨心決定。

正視負面情緒 勿糾結過錯

給受害者

1. 要明白及接受,出現驚惶等負面情緒是人之常情,別怨恨或討厭自己產生這些感覺,更別評論「是否我的錯」。

2. 選擇一個自己喜歡及容易投入的活動。因腦海會不時閃出受傷害時不快畫面,讓自己投入喜歡的活動內,有助分散注意力。

3. 向信賴的人士傾訴自己的情緒,如有需要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風雨蘭

風雨蘭為受性暴力傷害的女性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陪伴她們走向復元。

熱線﹕2375 5322

網址﹕www.rainlily.org.hk

■困15分鐘 創傷大半年

「任何人以第一身感受,生命受威脅的經歷、意外及暴力後,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精神科專科醫生何浩賢表示,患者會發噩夢,經常閃現與經歷相關的畫面,甚至逃避類似的人、事情及地點,情緒亦出現轉變,表現焦慮、緊張、易驚及抑鬱,甚至影響睡眠。此外,受害者的價值觀、人生觀及自我價值也會改變,覺得自己不完整或怪罪自己等。這些徵狀持續逾一個月,便屬創傷後遺症。

導致患創傷後遺症的經歷,屬個人感受,可以由「911」等這種重大事故,或是目睹別人跳樓等經歷引起危機及不安全感覺。不過眾多原因中,受性暴力而引發的個案亦不少。曾有20多歲已婚女性,在工作期間被一名陌生男子強吻後,患上創傷後遺症,之後不時在腦海內閃現當時的畫面,包括見到對方的嘴唇,非常不安,十分抗拒異性接觸,就算老公觸摸她,也怕得全身抖顫,影響夫婦生活,更出現抑鬱等,需要服藥及心理治療,一年後才痊癒。

另外,曾有名30多歲的男運輸工人,工作時被困在運貨升降機15分鐘,當時連燈也熄了,在黑暗的環境下十分無助,感到自己隨時會焗死,最後雖被消防員救出,但已造成創傷後遺症,之後再踏入運貨升降機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直接影響工作,接受治療約大半年。何醫生補充﹕「不可批判質疑當事人怎會出現這些驚慌情緒,只要那一刻感受到威脅,不論時間長短也可成為病因。」

長時間承受壓力較易患上

除了親身經歷,身邊很親密的人出意外,以第一身聽到對方描述或親眼見到對方的經歷,也有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長時間承受壓力,如打仗期間的軍人,或有焦慮的人亦較易患上。部分執法人員常到犯罪第一現場,見到不少血腥畫面,長久之下也可能會造成創傷後遺症。

治療方面,除了可服用血清素改善病情,亦可接受心理治療,如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及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利用眼球轉動,重整心理及情緒的心理治療;後者主要分析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個人情感。

文:許朝茵

圖:LBatelier@iStockphoto、黃志東、受訪者提供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4_.jpg走出陰霾——性暴力受害者要走出陰霾,並非易事,需要身邊人的支持與鼓勵。(圖:LBatelier@iStockphoto);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2_.jpg王秀容(圖:黃志東);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1.jpg「可以別再灑嗎?」(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001_.jpg何浩賢(圖:受訪者提供);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70522/news/_22yd10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