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心理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心理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81%b7%e5%a0%b4%e4%b8%8d%e5%8f%97%e6%ad%a1%e8%bf%8e%e4%ba%ba%e7%89%a9-%e9%9b%99%e7%9b%b8%e6%83%85%e7%b7%92%e9%9a%9c%e7%a4%99/ Wed, 23 Oct 2024 04:37: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91 【明報專訊】曾有一段時間很多人談論「躁鬱症」,但在醫學上來說,躁鬱症已經是一個舊名,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顧名思義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有時會情緒高漲,有時會極之低落。病名改了,實際上病人在生活上碰到的問題仍是一樣,例如大多會在職場上成為不受歡迎人物。

【精神健康】職場不受歡迎人物?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兩極時高漲時低落
躁鬱症現在正式叫雙相情緒障礙,病人情緒有兩種不同極端。(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

雙相情緒障礙患者 情緒高漲時愈爭論愈亢奮

雙相情緒障礙病人在情緒高漲、躁狂時,一般表現包括:減少睡眠但仍精力充沛、亢奮、自信心滿瀉、思維轉數快、說話語速快、容易做出衝動行為等。驟聽似乎不太壞,有自信、思維快等都是好事。然而,若和他在同一團隊工作,感受就是另一回事。
常見情况是,這類人士情緒高漲時往往會覺得其他人工作效率太低,不及自己這麼快、這麼出色,甚至會不客氣地當面批評其他人,開會時搶着說話不讓其他人發言,令大家難於協調工作。有時他情緒太亢奮,也會容易憤怒和激動,經常在工作環境大聲斥責別人。一般在同事之間說話留三分餘地、在團隊中要論資排輩等潛規則,他們可能全然置諸不理,這樣的人又怎會受歡迎?

高漲情緒逐走向極端 影響身邊所有人

萬一你的工作環境甚至團隊中,有一個經常躁狂的雙相情緒障礙患者,首先緊記不要和他爭論,這類患者很難被說服,你和他爭論只會令他更亢奮,覺得你在挑戰他,寧願不下班也會和你爭論到底,沒完沒了。若向上司反映,把他解僱,當然消除了同事的壓力,但對解決病人的問題卻毫無幫助,他會覺得自己明明表現出色卻被人解僱。須注意,結果不一定是令他情緒低落,反而可能更高漲,因為他們中心思維是自己一點也不害怕,一定可在其他公司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高漲情緒會一步步走向極端,最終影響了身邊所有人。


相關閲讀:【了解躁鬱症】躁鬱症自殺傾向更强烈 早求醫可減損害

藥物治療為主 配合認知行為等心理治療

因此,爭論和解僱都幫助不了職場上表現躁狂的患者,基本上這是一種病,要醫生診斷和接受治療才可以將情緒平復。現時治療雙相情緒障礙主要靠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抗抑鬱藥等,可以平衡腦內分泌令情緒穩定下來;加上認知行為治療、人際關係療法等心理治療,可為病人帶來一定幫助。

文:張漢奇(精神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www.afterroberto.com/%e5%ad%b8%e7%ab%a5%e9%81%a9%e6%87%89%e9%9a%9c%e7%a4%99%e5%be%b5%e7%8b%80-%e9%96%8b%e5%ad%b8-%e8%80%83%e8%a9%a6-%e9%95%b7%e5%81%87%e6%9c%9f%e9%ab%98%e5%8d%b1-%e5%a2%9e%e6%82%a3%e7%84%a6%e6%85%ae/ Fri, 18 Oct 2024 08:40:2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51 升學對小朋友來說是重要的轉變之一,而任何轉變都難免帶來壓力。由幼稚園入學、升小學、中學,甚至每個學年的開始,學生們都可能因生活上種種轉變被壓力所困擾,有些還會出現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的徵狀。究竟這種心理狀况,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家長應如何應對?若不及早處理,會否演變為抑鬱症、焦慮症呢?

不少家長都曾有這些經歷:每早要孩子起床上學甚為艱難,要不孩子賴床不加理睬、要不發脾氣大鬧一場;孩子下課後顯得悶悶不樂,連對最喜歡的零食、活動、玩手機等都顯得冷淡。家長看見孩子似有不懂或不願意表達的情緒,感到擔心卻不知從何入手。

留意學童適應障礙徵狀 對喜愛事失興趣、情緒變暴躁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如果學童對於上學突然顯得很擔憂、不願上學;或在開學後對本來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如嗜好、食物、玩手機等;或有睡眠欠佳、時常發呆、時常感到疲累不堪、對社交不及以往的興趣、忟憎暴躁等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出現「適應障礙」的行為情緒表現。

適應障礙症的患者在面對轉變所帶來的壓力時,未能適應或應對,因而引致心理、行為及情緒問題。學生除了在開學期間會出現適應障礙,考試期間及長假期亦屬高危時間。原因與學生的日常規律有變,或減少與同學見面及面對新的挑戰有關。

不斷「反芻」負面思想 增患焦慮症或抑鬱症機會

李永浩指,在未能適應轉變的背後,孩子心底裏或潛藏着一些負面的想法。有時,壓力會引發他們重複不停地想着負面的事情,心理學上稱為「反芻」(Rumination)。「舉例說,小朋友心裏會想:『如果同學不睬我怎麼辦』,這可能只是一個假想而非事實,但當他們不斷重複這個想法,變得愈來愈擔心卻沒有解決方案,最終,孩子真的會漸漸孤立自己,甚至認為只有在家中才安全,沉迷於自我的負面思想,如不能自拔會增加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機會。」

李永浩續稱,如我們看待自己的想法變得負面,思路屬於負面思想,往往會引致以假亂真的感受。家長可教導孩子要時常考究、檢視自己的想法。例如可問孩子:「你怎知道別人看不起你呢?」然後,逐步引導孩子探索思想的真確性:「若同學真的看不起你,他們可能會走開、你說話他們也不會給予反應。但反思你的同學卻不是,他們似乎仍很有興趣聽你的說話呢。」可引發孩子作進一步的反思:「這觀察其實反映同學實際是否跟你想像的一樣負面。」

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往內」「往外」看壓力 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人際關係與學業成績,是許多學生的壓力來源。李永浩指,面對壓力時,可從不同層面應對:往內看、也要往外看。所謂「往內」,是指先檢視問題(壓力狀况),衡量這些壓力有多確切(假使是真切的,對自己有什麼不良影響?可以怎樣應對等。)然後,再跟孩子討論可以怎樣提升自我的適應能力。有時更可與孩子試行一些角色扮演的訓練。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藉外在支援因素 助小朋友紓緩壓力

另外,亦可以透過一些外在的支援因素(rescue factors)幫助孩子降低壓力感。例如:

朋輩支持:知道自己無論遇到挫敗或難關,都會有同學朋友的支持、「撐自己」。無論是小息時的玩伴或一起溫習的同學,這種友誼可減低孩子孤立無援的感覺。友誼的建立是自主發生的,家長老師只需從旁觀察、支持便足夠。而當孩子慢慢發現,自己也可以為朋友提供支援,也有助建立自信心。

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不論能力高低,自卑感往往是負面思想的源頭。如「人人都比我叻」的想法變得以偏概全(generalization),會令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成功的證據視而不睹、也把難關想得太嚴峻。另一極端是過度的「完美主義」,以為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才是成功與完美,否則會「災難性」地認為自己是全盤失敗。事實上,每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優點及不足的地方,家長可教導孩子無需過份完美,發揮所長,同時間積極改善自己的弱點就可以了。家長如能耐心地與孩子傾談,讓孩子敞開心扉,才能引導他們從負面思緒中找到出口。

聆聽孩子的心事:只要有傾訴對象,任何情緒都會變得有出路。李永浩指,聆聽孩子時父母不應「訓話」,如此會失去與孩子互動的機會,不特難以支援孩子,更令孩子怕了父母,在家也不安心。若孩子不懂用言語表達,家長可適量提問予以引導,「其實你是否想告訴我你在學校很孤單?」、「害怕別人會怎樣看自己?」回應時,可先取用孩子自己的智慧,「你自己曾經試過如何應付這件事?」如此,孩子便會感到自己有被聆聽,自然會吐露更多內心想法,與家人一起多元地探索紓緩壓力的有效方案。


相關閲讀:【DSE】考試壓力源自錯判?學生如何克服考試焦慮症?

「剝洋蔥」了解孩子壓力根源 制定心理治療適應方案

當然,現實中的親子溝通並不一定那麼順利。「許多孩子來接受心理治療時,有時我都會了解:你為什麼不跟父母說?許多孩子都反映,父母對他們的說話都聽不入耳,不知道如何啟齒。」李永浩指,在輔導的過程中,臨床心理學家會如「剝洋蔥」般讓孩子表達想法,先要弄清楚孩子腦袋內思考的問題是什麼。如果孩子感到有壓力,那麼,壓力的根源是什麼?如果是因為缺乏自信,或可由如何提升自信心開始。想法思路或行為傾向都需要了解,了解後就可更有系統的想出更有效的適應方案。

他時常會跟孩子打這個比喻:「一班朋友去旅行,拍了一張團體照。大家一起看這張團體相,你第一個會看哪個人?」孩子會發現,原來人們通常只會關注自己的模樣。「別人不會特別留意你,你亦不會知道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要掌握的是你怎樣可以充實自我,而不要被其他人的看法左右了你人生的大目標。」

他補充,適應障礙有時是心理困擾的表徵,如不及早處理,困擾會逐漸擴大,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抑鬱症、焦慮症等;亦有些時候,適應障礙的行為表徵,是由自閉症譜系障礙或過度活躍症等問題所引發。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獨特之處,家長如對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感到不解,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診斷及意見。

]]>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www.afterroberto.com/%e5%bc%b7%e8%bf%ab%e6%80%a7%e8%b3%bc%e7%89%a9%e7%97%87%e6%98%af%e4%bb%80%e9%ba%bc-%e8%87%aa%e6%88%91%e6%b8%ac%e8%a9%a6%e6%9c%89%e7%84%a1%e8%a1%9d%e5%8b%95%e8%b3%bc%e7%89%a9%e9%9a%9c%e7%a4%99%e5%82%be/ Fri, 17 May 2024 04:35: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50

【明報專訊】日圓狂跌,不少人狂掃日本貨:藥妝、手袋、電子產品……購物,或會令人身心舒暢,但當購物行為失控,導致負債累累、雜物囤積,甚至影響家人之間關係,可能是情緒病徵狀,必須正視。因為新冠疫情令消費模式轉變,「宅經濟」興起,網購成為生活習慣,購物變得更方便,會否引致更多「購物狂」(稱為「強迫性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出現呢?(編按:CBD的成因是什麼?患者大多會伴隨着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嗎?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衝動購物障礙」傾向?回答以下11個問題,進行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購物狂。如何減少購物衝動?專家教你9招傍身。)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Paper Trident、Rudzhan Nagiev@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購物狂?強迫性購物症?藉購物慰藉心靈 事後有罪惡感

購物狂,曾經被收錄於《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 但由於研究數據不足及在醫學界未有一致定論,第四版已刪除有關診斷。

CBD大多數由精神及情緒問題引發,患者或伴隨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等,屬衝動控制障礙行為問題,因自控能力出現障礙,患者會透過購物以獲取心靈慰藉,但購物後又出現罪惡感、迷惘,情况不斷重複。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解釋,CBD會經歷4個階段,首先是期望,經常感到一股衝動,想着一些物品及思索如何購物;緊接是準備,例如上網尋找產品資料,以及預算要怎樣付款;之後便是購物,此階段患者情緒最為高漲,並產生愉悅感;最後一個階段是消費過後感到失落,亦自覺行為有錯。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強迫性購物症大多數由精神及情緒問題引發,患者或伴隨強迫症、焦慮症、躁鬱症或抑鬱症等。(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 takasuu@iStockphoto)

購物狂自我測試:有沒有衝動購物障礙?

想看看自己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依照以下各題同意程度填上適合選項:

A. 強烈同意
B. 有些同意
C. 不同意也不反對
D. 有些反對
E. 強烈反對

  1. 當我有錢時,會忍不住花掉一些或全部。
  2. 我經常沒計劃地購物,只是因為覺得必須擁有它。
  3. 對我而言,購物是一種面對生活壓力和放鬆的方式。
  4. 我有時覺得內心有一股力量,逼自己去購物,並不時盤算何時入手及怎樣付款。
  5. 我買了一件商品後先有愉悅感,隨後又感到內疚,並自知不太合理。
  6. 遇上節日推廣及大減價時,購物衝動更大。
  7. 有些東西買了之後,我不會給任何人看,因擔心別人會認為我浪費錢。
  8. 我花極多時間上網瀏覽購物平台,以及不由自主地尋找產品的資料。
  9. 我逛商場時,有一股不可抗拒的衝動,必須買點東西。
  10. 我經常購買不需要的產品,即使明知自己財政緊絀。
  11. 購物後常忘記買了什麼,大部分甚至從來不曾使用。

計分方式:
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如總分達36分或以上,你可能有「衝動購物障礙」行為

受CBD困擾個案 接受治療病情好轉

黃宗顯及邁步兒童發展中心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分享幾個受CBD困擾的案例: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黃宗顯(受訪者提供)

個案1:強迫症患者 瘋狂購物傷感情

女性,20歲出頭,因強迫症到精神專科求診,被發現同時出現嚴重CBD,喜歡購買精品及擺設,即使疫情期間減少外出,都繼續網上購物,數量多到家中無法存放,要租用迷你倉,不但財政出現問題,更影響與同居男友感情,幾近分手。最後女事主為挽救感情而主動求醫,積極配合藥物及心理治療,強迫症病情受控,沒再瘋狂購物,和男友和好如初。

個案2:患躁鬱症 狂買衫打扮求自信

女性,20餘歲,疫情期間因工作及生活壓力,常常情緒低落而到精神專科求醫。求醫期間,醫生發現她經常濃妝豔抹,穿戴誇張,方知她經常網購衣飾,其後診斷患上躁鬱症。當她情緒高漲時,自覺要認真打扮才有自信,會不斷購買新衣服,但此舉未能紓緩情緒,反而令經濟陷入困境。最後透過藥物治療,並按治療師建議取消所有信用卡,病情逐漸好轉。

個案3:患ADHD 缺自制力借錢購物

女性,20餘歲,因工作常常犯小錯被上司責罵,情緒低落而向精神專科求診。治療初期沒明顯改善,其後她透露每次求診後便到商場購物,專買手袋,其後愈買愈多,花光所有積蓄,並向家人借錢。最後診斷她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常衝動行事缺乏自制能力。

個案4:偏執追完美感焦慮 購物減壓

男性,20餘歲,本身是資優學生,大學畢業後成為專業人士,但性格偏執,事事追求完美,家人對他亦要求極高,以致出現焦慮不安情緒,經常四出購物減壓。因本身家境富裕,起初不察覺問題,但發展下去,多張信用卡「碌爆」,家中囤積物件愈來愈多,最終向臨牀心理學家求助,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

網購風氣不會助長「購物狂」

雖然現時網購風氣盛,但黃宗顯不認為會令「購物狂」增加。他指出,患者必須本身有此傾向或其他情緒、精神問題才會引發。朱嘉麗亦指出,疫情後確有不少人有焦慮及抑鬱,她曾接觸過有患者購買大量口罩、消毒用品及檢測產品囤積家中,不過,那是由於情緒影響了理智分析,與網購普及化無直接關係。而且,不少CBD患者為了購買心頭好,會不惜長途跋涉,故不存在因購物方便了,令患者增加的情形。

強迫性購物症是什麼?回答11問題自我測試有無衝動購物障礙傾向
朱嘉麗(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反覆洗手消毒疑似強迫症? 及早關注 減低強迫行為和思想影響

藥物+認知行為治療 大多痊癒

黃續說,CBD患者經常在腦海盤算購物計劃,如不實行便會焦慮不安,必須透過購物來釋放情緒,有不少病患如上述案例,俱為20出頭的年輕女性,而她們求診原因均不是失控購物,而是各種情緒問題。CBD患者一般都有精神科或情緒病「共病」,女性佔八、九成,平均發病年齡為30歲,他們需借助購物紓緩負面情緒,部分更因購物引發快感,令心癮愈來愈大。不過,患者只要透過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大多數都能痊癒。

朱嘉麗補充,CBD要分階段治療,大部分病患雖知自己問題所在,卻無法自控,故治療除了心理層面,亦要與精神科或家庭醫生合作,利用藥物控制情緒,再輔以減壓練習、認知行為治療,最重要一環是家人及朋友的支持。她舉例說,會建議患者取消信用卡、每天限帶現金數額、想購物時盡量找人陪伴,以及多問自己購物需要,拖延購物時間線,制衡衝動。


相關閲讀:【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知多啲:9招減購物衝動 只買「絕對需要」商品

  • 購物前先把想買的物品詳細列出,分析它是「想要」、「需要」或是「絕對需要」,釐清只買「絕對需要」,刪除「想要」的商品。
  • 遇上商品引誘時,告訴自己一周後再考慮,立即離開現場,延遲想要的欲望
  • 學習增加金錢敏感度與財務管理,減低衝動購物
  • 不重複購買相同或類似產品
  • 避免在節日推廣或大減價時逛商店
  • 只帶足夠日常生活的現金金額出門
  • 若無法控制使用信用卡,將卡交親友保管或索性取消信用卡
  • 請家人或親友陪伴逛街,勸阻你的購物衝動
  • 培養有意義的興趣和活動,轉移注意力,例如運動、看書、聽音樂、做家務、向人傾訴等,取代衝動購物的行為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臨牀心理學家朱嘉麗

文:彭彥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www.afterroberto.com/%e7%ab%a5%e5%b9%b4%e5%89%b5%e5%82%b7%e8%ba%ab%e5%bf%83%e8%b2%a0%e9%9d%a2%e5%bd%b1%e9%9f%bf%e9%9b%a3%e4%bc%b0%e9%87%8f-%e5%8f%af%e8%b7%a8%e4%bb%a3%e5%82%b3%e9%81%9e-%e5%a2%9e%e6%88%90%e5%b9%b4%e6%9a%b4/ Mon, 25 Mar 2024 08:5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23

【明報專訊】童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階段。「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福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網絡名言引起無數人共鳴,恰當概括了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人的一生。童年創傷是許多情感和認知障礙的根源,有人終其一生,與童年創傷糾纏,傷痕纍纍;但亦有人可以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擁抱光明人生。(編按:童年創傷可致跨代傳遞,例如在虐待和忽視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可能學習到暴力行為,並將其應用至成年後的人際互動中;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模式,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

童年創傷是什麼?創傷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或再次受害風險

童年創傷,通常被描述為嚴重的童年逆境經歷,包括兒童可能經歷一系列可以導致心理創傷的事件,例如遭父母或照料者虐待、忽視、遺棄;目睹父母或兄弟姊妹受虐待;父母有嚴重精神疾病、吸毒、入獄等;以及童年時家庭極度貧困,經歷過飢餓導致營養不良等。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undrey@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研究證童年創傷加速衰老

這些創傷經歷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可能產生深遠、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隨創傷經歷增加,個體的健康風險也相應增加。生理學上,有實證研究表明,童年創傷可影響與生物老化相關的表觀遺傳途徑,例如端粒(一種定義老化的生物標記物)的長度;端粒長短與衰老、慢性疾病關係密切,可作為預測細胞壽命的依據。

童年創傷是許多情感和認知障礙的根源,大大增加了成年期使用暴力或再次受害的風險,使得創傷跨代傳遞。在虐待和忽視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兒童,可能學習到暴力行為,並將其應用至成年後的人際互動中。此外,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焦慮型和迴避型依戀模式,長大後難以建立健康穩定的親密關係。焦慮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懷有巨大的不安,擔心自己不被愛和被拒絕,甚至可能因為過度害怕被伴侶拋棄,而對伴侶實施控制和暴力行為。至於迴避型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更傾向於保持距離,可能過分拒絕親密關係而對伴侶實施冷暴力。


相關閲讀:小孩表達抑鬱焦慮情緒或跟成人不同 家長注意6個表現3大壓力來源


創傷可影響兒童人生觀、情感觀

曾經接觸一個案,一名女士與性格暴力的男友分分合合。她對社工表示,從小目睹父母之間吵鬧打架,對於與男友類似的相處模式,已經習以為常,更認為「換其他人做男友大概也是這樣相處」。並且,男友跟她的成長經歷類似,兩個人更「適合彼此」,能夠適應對方在親密關系中「強烈的情緒表達」,有時候能夠理解男友「基於愛情」的暴力控制行為,所以一直難以與男友分開。在與社工交流中,這名女士流露出自己「不配擁有」和相信人生宿命的態度。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即使是間接暴露在父母衝突中,兒童對人生觀、情感觀的建立也會深受影響。

跨代暴力包括目睹或經歷家庭暴力的兒童成為父母之後,對其子女使用暴力或忽視他們;有證據表明,年輕時虐待子女的長者,有可能遭受照顧者潛在傷害行為。如童年時期其他逆境經歷(例如貧困問題)沒有得到改善,跨代暴力的風險因素會繼續累加,壓垮一代又一代。

童年創傷身心負面影響難估量 可跨代傳遞 增成年暴力行為
影響身心–童年創傷對身心可能產生深遠、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mwang112@iStockphoto)

練習正念靜觀 拋開宿命感

童年創傷的影響不容小覷。如何遠離童年創傷的陰影,是人生課題。很多人終其一生,尋求與童年的創傷經歷達成和解。雖然有部分人從童年的創傷經歷中汲取了負面能量,傷害自己亦傷害他人,或在與童年創傷纏鬥的過程中,傷痕纍纍,身心俱疲;但亦有許多人憑借自己強大的韌度和有效的社會支持,從童年陰影中走出來,擁抱光明人生。

對待童年創傷,轉變思維模式很重要。切勿有宿命感,照搬、模仿父母之間衝突關係或消極養育模式;同時要遠離身邊「有毒」的人和人際關係;並關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練習正念靜觀(mindfulness);必要時候,尋求專業幫助,例如心理治療。

預防跨代暴力,最根本是預防童年創傷事件發生,以及及時處理創傷事件對兒童的負面影響,給兒童一個穩定、安全的家庭環境。在少子化的社會,更應提供友善的育兒環境,為高風險家庭提供必要經濟支援和照顧服務。守護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擁有一個治癒一生的童年。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專業支援:及早求助 減童年逆境影響

和諧之家推行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計劃從「創傷知情」、「能力為本」及「原生家庭」3個角度出發,為童年時曾於原生家庭中經歷缺失、傷痛或暴力的成年人提供支援,減少童年逆境經歷的影響。

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網址:shorturl.at/bfiM0

聯絡方法:2342 0072 /6418 3405(WhatsApp)

文:陳孟彤(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張欲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www.afterroberto.com/%e5%a4%b1%e7%9c%a0%e5%9b%b0%e6%93%be%e6%b8%af%e4%ba%ba-%e6%b7%b1%e5%b1%a4%e7%9d%a1%e7%9c%a0%e6%9c%89%e5%b9%be%e9%87%8d%e8%a6%81-%e6%94%b9%e5%96%84%e7%9d%a1%e7%9c%a0%e8%b3%aa%e7%b4%a0/ Fri, 15 Mar 2024 04:1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16

3月15日是世界睡眠日 (World Sleep Day),藉此希望引起大眾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品質的關注。中大醫學院調查發現,四成受訪港人平日睡眠少於7小時,32%屬中度或以上失眠,當中有求助的人一成曾接受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心理治療。每晚輾轉反側、扎醒後難再入睡、睡眠時有嚴重鼻軒……究竟怎樣才算是睡得好呢?深層睡眠又有多重要呢?下午補眠又有沒有作用?忽視睡眠窒息症有什麼後果?專家逐一拆解失眠7大成因,還要學習睡眠衛生Do’s & Don’ts和提升睡眠質素貼士。

港人三成受失眠困擾 中大:CBT-I改睡眠習慣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去年8月至今年2月訪問本港4283名成人,發現41%受訪者平日睡少於7小時,亦有32%屬中度或以上失眠,其中一半過去一年無求助。調查發現大部分求助者曾服藥,10.5%曾接受心理治療(見表)。

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兼卓敏精神科學教授榮潤國稱,不少失眠者選擇服藥,但藥物只能短暫幫助,CBT-I才能長遠改變失眠者習慣和認知。他指出,失眠不是睡得愈久愈好,CBT-I會建議失眠者限制牀上時間,戒掉牀上用電話等陋習,讓身體習慣在牀上只會睡覺。

該院精神科學系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8600萬元,去年2月起推出為期3年半的「賽馬會樂眠無憂計劃」,目標為1萬名成年失眠者配對「睡眠教練」,提供CBT-I等個人支援。身兼計劃項目經理的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助理教授陳銀燕說,計劃提供階梯式支援,若有需要更可轉介心理治療師,做「家居睡眠檢查」,了解是否另有原因導致失眠,例如睡眠窒息等。若屬中度或以上失眠,「睡眠教練」會每周透過電話提供個人支援,於計劃期內持續跟進。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 Don’ts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失眠的成因有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及早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才能夠「對症下藥」,第一線治療是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在深層睡眠(中睡期、深睡期)的階段,大腦皮層處於停止活動、完全休息的狀態,因此對消除疲勞有較大作用。然而,深層睡眠只佔了整體睡覺時間的一至兩小時,其餘時間都是處於淺層睡眠(淺睡期、輕睡期)及快速動眼期。

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睡眠時間夠未必代表好?輾轉難入睡、扎醒4個常見問題 10個提升睡眠質素小貼士

即使睡得「夠」,未必代表睡得「好」。一般而言,18至64歲人士睡眠時間為7至9小時,小童及長者的時間亦有所不同,有信心睡得「夠」「好」嗎?

睡眠時間夠未必代表好?輾轉難入睡、扎醒4個常見問題 10個提升睡眠質素小貼士


你有慢性失眠嗎?睡眠再培訓:用非藥物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四成可根治

上牀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相信不少人也有此經驗,但什麼程度才算是失眠?慢性失眠代表什麼?需要吃安眠藥?有副作用嗎?還是要尋求協助?

你有慢性失眠嗎?睡眠再培訓:用非藥物的失眠認知行為治療 四成可根治


【睡眠時間】午飯後補眠20分鐘 提神兼減心血管病風險?快速入睡3點要注意

午間小睡可提神,但原來超過30分鐘卻可能有反效果!至於午睡姿勢,有研究指出仰臥午睡20分鐘較容易進入深層睡眠,若突然醒來,反會影響精神狀態……即看午睡補眠貼士!

【睡眠時間】午飯後補眠20分鐘 提神兼減心血管病風險?快速入睡3點要注意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睡眠窒息症患者在睡眠時會有嚴重的鼻鼾,鼻鼾聲會間中停止,或會中斷十秒以上,然後突然再大聲響起……這疾病可引致高血壓、心律不正、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家人或枕邊人若有懷疑,應及早求醫!

【肥胖系列】睡眠窒息症 嚴重鼻鼾、經常扎醒勿輕視


睡眠窒息症5類人士提高警覺 初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宜考慮做睡眠測試評估

有醫生提醒,一旦出現以下情况:經常覺得疲倦、日間隨時可入睡、睡覺時不斷轉身,又或是初確診糖尿病及高血壓等人士,宜及早求醫,建議考慮接受睡眠測試,以了解問題是否源於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5類人士提高警覺 初確糖尿病、高血壓患者宜考慮做睡眠測試評估


【失眠】拆解安眠藥或助眠補充劑的效用和副作用 教你從食物、按穴、呼吸法改善睡眠質素

無論服食安眠藥或是不同成分的助眠補充劑,可以改善睡眠質素嗎?會有什麼副作用?長期攝取褪黑激素是否安全?哪些食物有助入眠呢?中醫方面對失眠的成因又有什麼看法?

【失眠】拆解安眠藥或助眠補充劑的效用和副作用 教你從食物、按穴、呼吸法改善睡眠質素


【睡眠與疾病】告別失眠之苦  教你從飲食入手

人體有一名為「褪黑激素」(melatonin)的荷爾蒙,擔任調節生理時鐘的角色,一般在晚上會開始分泌,褪黑激素愈多,便會愈易入睡。身體分泌褪黑激素的多寡原來與飲食有關。有營養師表示,它與體內的「色氨酸」(tryptophan)及胰島素含量有密切關係……

【睡眠與疾病】告別失眠之苦  教你從飲食入手
]]>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5%85%ac%e7%9c%be%e5%a0%b4%e5%90%88%e9%9c%b2%e9%ab%94-%e9%b9%b9%e8%b1%ac%e6%89%8b-%e5%bd%b1%e8%a3%99%e5%ba%95-%e6%80%a7%e5%81%8f%e9%9b%a2%e6%88%90%e5%9b%a0%e8%a4%87%e9%9b%9c/ Fri, 02 Feb 2024 08:34: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33

【明報專訊】新聞報道不時出現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行為,這些行為歸納為性癖症或性偏離(paraphilic disorder,以下統稱性偏離)。專家指出,性偏離未必與性慾有關,可能是焦慮、壓力或人際關係出現問題,屬於病態,但當事人未必會主動求助。想幫助他們,要了解偏離行為背後的原因,而家人的支援和體諒尤為重要。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侵害他人–從性健康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性滿足的權利,前提是不可侵害別人。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行為侵害別人,構成性暴力,觸犯刑事法例。(Ake Ngiamsanguan@iStockphoto)

性偏離醫學定義:持續、重複且強烈性喚起 對他人造成傷害

從性健康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追求性滿足的權利,前提是不可侵害別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經理李明英指出,公眾場合露體或自慰、鹹豬手、影裙底等一定不被社會允許,因行為本身侵害別人,構成性暴力,觸犯刑事法例。

界定行為屬於病症與否,取決於它發生的頻密、重複程度,以及有否自控能力。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引述《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性偏離定義為「持續至少6個月或以上,有強烈性興趣並構成不良影響,例如未經對方同意做出類似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影響社會大眾和個人生活」。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偏差行為持續–性偏離是精神疾患,特徵為出現重複且強烈的性喚起,呈現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持續至少6個月,常見例子如戀童症等。(Aleutie@iStockphoto)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性偏離是一種精神疾患,特徵為出現重複且強烈的性喚起,呈現在幻想、衝動或行為上,持續至少6個月,並涉及(1)非人類物體、(2)自己或伴侶產生痛苦或羞辱感,或(3)兒童或其他未經同意者。常見例子如暴露症、戀物症、摩擦症、戀童症、窺淫症等。

性偏離行為光譜甚闊,背後成因亦較複雜。李明英說:「排除有智力和社交障礙,可能是不理解社會規範、精神狀况出問題、腦部有精神異常、不懂自控等;亦有人單純只為尋求刺激,或為焦慮、壓力尋出路,未必跟性需要有關。」她亦不排除有小部分人因為長時間受色情媒體影響,脫離現實,扭曲違法行為誤以為會受歡迎。「在耳濡目染下,把色情媒體世界放進現實生活中,以為做出類似行為不會遭譴責,或覺得對方沒出聲反抗就是允許這類行為的發生。」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李明英(受訪者提供)
公眾場合露體、鹹豬手、影裙底 性偏離成因複雜非單一 或與焦慮壓力有關 
黃宗顯(資料圖片)

成因複雜 評估看「共病徵狀」

黃宗顯亦指,性偏離不是單一原因所導致。「像窺淫症的成因,有指是小時候受過侵犯、虐待,加上濫藥、吸毒、性慾亢奮(hypersexuality)。」評估時會看有否出現「共病徵狀」,即同時出現不同成因。「所以未必處理單一問題,而是處理所有問題,才可提供全面協助。」

一般而言,當事人不會主動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士協助,除非有強烈動機。黃宗顯指,主要是被家人、伴侶發現,影響關係;或犯案被捕,需接受治療。「這些都促使當事人來接受治療,求助者以男性居多。」

黃宗顯說,醫生先會整體了解求助者背景,看是否符合精神疾病分類所界定的徵狀,再整體看如何提供幫助。治療可分為個人治療和小組治療,個人治療多採取認知行為方法,首先引導求助者回看,什麼因素引發行為出現、當時有什麼想法等。透過分析原因和感受,讓當事人明白行為的壞處,再教導他們調節行為,用其他方法滿足性慾。黃指出,「有些人喜歡透過某些行為達至快感,我們未必改變到其喜好,但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把行為與壞後果連結在一起,令求助者遏止不理想的行為再發生」。

心理治療導向 或涉婚姻伴侶因素

個人治療以外,亦有小組治療、婚姻或家庭治療。黃稱,有些原因跟婚姻或伴侶關係有關。「例如性生活得不到滿足,就要接受關係治療,找一個正常和合法的途徑滿足性慾,以防侵害別人。」

個人和小組治療以心理治療作導向,但當問題持續,或考慮採用藥物治療,「如調整荷爾蒙藥物,減低性慾」。惟黃指出,藥物有副作用,一般會以心理治療行先,當療效不彰或病人要求才考慮用藥。

若發現家人或身邊人有性偏離,黃宗顯提醒,不應批評苛責,要抱持支援態度,幫助他們面對困境;李明英則強調,家人和朋友要對性偏離行為有所認識,故性教育非常重要。家計會把性教育資訊放到網頁(www.famplan.org.hk),亦提供性治療服務,主要協助性生活不協調的伴侶,提供性生活啟導,助伴侶溝通。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知多啲:性偏離「沒資料支持是性上癮」

性偏離患者不能自控的行為,對自己或其他人造成傷害,是否性上癮?

美國性教育性諮詢性治療協會(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exuality Educators,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AASECT)透過性教育、性輔導、性治療多方面提倡性健康。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出,該會曾經就性上癮提出立場,「指找不到足夠資料支持性偏離是性上癮,AASECT對性偏離的立場,不視為像濫藥、酗酒般是一種上癮,而是從精神科疾病分類指引界定,視為一種病症,作多方面處理」。

文:馮淑玲

編輯:朱建勳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www.afterroberto.com/%e6%93%81%e6%8a%b1%e5%8a%a9%e7%a9%a9%e5%ae%9a%e6%83%85%e7%b7%92%e3%80%81%e9%99%8d%e8%a1%80%e5%a3%93%e5%bf%83%e7%8e%87%e3%80%81%e5%a2%9e%e5%85%8d%e7%96%ab%e5%8a%9b%e3%80%81%e5%b9%b8%e7%a6%8f%e6%84%9f/ Fri, 21 Jul 2023 08:34: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863

【明報專訊】自由擁抱運動(Free Hugs Campaign)自2004年發起至今,全球各地都能見到有人高舉Free Hugs紙牌,向陌生人傳遞溫暖。擁抱象徵了正面意義——溫暖、安慰、支持……疫情卻隔絕了人與人的接觸,你還記得上次與人擁抱是什麼時候嗎?擁抱除了帶來幸福感,還會刺激「擁抱荷爾蒙」,能降低杏仁核的敏感度,讓身體不會輕易進入備戰狀態,有助穩定情緒、降低血壓心率,甚至增強免疫力。在有需要時「自己攬自己」,更有助度過不安時刻。每日攬一攬,真的可以讓醫生遠離我嗎?

擁抱刺激擁抱荷爾蒙 降杏仁核敏感度助穩定情緒

在了解擁抱的效果前,先認識為何會感到焦慮,以及其所引起的不適。衛生署認可香港臨牀心理學家公會名冊會員、臨牀心理學家陳雅文解釋,當面對壓力時,腦部杏仁核(amygdala)會監察到危機並作出反應,向身體兩個系統傳遞信息,分別是自主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和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陳雅文(受訪者提供)

第一個信息傳遞至自主神經系統,啟動由交感神經控制的「戰鬥或逃離反應(fight or flight)」。交感神經活躍時,身體會進入備戰狀態,令心跳加快、瞳孔放大,甚至抑制消化系統等,將能量集中於肌肉來應付危機。陳解釋,第二個信息則是傳遞到內分泌系統,刺激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分泌,分解體內蛋白質,以及分泌腎上腺素(adrenaline),加快心跳和呼吸。

陳雅文指出,長期焦慮不安或「成日想太多」,可能是因為杏仁核太敏感,導致身體經常處於緊張狀態。而要令杏仁核沒那麼敏感,便需要「愛」。

「擁抱是一個原始表達愛的方式。」她解釋,擁抱給人的信息是一種情感聯繫,而人際關係的建立,以及情感交流,會刺激腦部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種被稱為「擁抱荷爾蒙」的腦部傳導物質,能降低杏仁核的敏感度,讓身體不會輕易進入備戰狀態。同時,它亦可在危機過後,抑制杏仁核,穩定情緒,助身體回到放鬆狀態。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杏仁核過敏——杏仁核過度敏感,會令人容易緊張,影響體內不同系統。(tuaindeed@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長期緊張備戰狀態 免疫系統易失衡

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曾做研究,將400個成人暴露在感冒病毒下,監察他們的身體狀况。結果發現,更常擁抱且更能感受到社會支持的人,出現較少嚴重病徵。

陳解釋,當交感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持續處於備戰狀態時,會導致免疫系統失去平衡,可能會攻打自己的器官,因為大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免疫系統覺得「這個世界很危險,即使遇到對身體無害的東西,都會想打走」。而擁抱有助穩定情緒,避免身體經常處於備戰狀態,從而讓免疫系統有序運作,減低病菌入侵的機率。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Alessandro Biascioli@iStockphoto)

催產素抑制杏仁核 降腎上腺素水平讓身體放鬆

另外,催產素抑制杏仁核,使身體解除備戰狀態,降低腎上腺素水平,使呼吸和心跳回復平穩,讓身體放鬆下來。

壓力分好壞 持續傷身傷心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壓力洶湧而至,但壓力也有好壞之分。陳雅文解釋,身體對壓力反應,原意是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機,「戰鬥或逃離」反應能幫助應付急性壓力(acute stress),例如明天要為新工作面試,「如果太輕鬆,個腦都冇咁sharp醒」。

問題在於,當壓力持續,形成慢性壓力(chronic stress),令大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引起身體各系統陷入混亂,例如腸胃不適、心跳持續加快、出現敏感徵狀等。慢性壓力或成為情緒病的因素,亦會增加患高血壓等疾病的風險。


相關閲讀:【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健康人際連繫 面對面聊天也可改善情緒

邁阿密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Miami School of Medicine)整合了2001至2009年的相關研究,指出除了擁抱,其他肢體接觸都有同等效果,例如牽手、拍背、按摩等。陳雅文認同肢體接觸有利安定情緒,但強調,對象是誰、力度多大、擁抱多久等都因人而異,背後或受文化和環境影響。

既然擁抱能夠為身體帶來正面影響,那是否每日一攬就可以改善情緒?陳雅文表示,恆常擁抱固然是好,但只要是健康的人際接觸,「不一定以肢體觸碰來感受聯繫,可能只是面對面聊天,都會有用」。

知多啲:自我擁抱減焦慮

擁抱能安定情緒,但當獨自一人陷入焦慮不安時,如何自救?臨牀心理學家陳雅文建議「自己攬自己 」,除了平常的擁抱方式,她鼓勵嘗試源自體感療癒(somatic experiencing)的姿勢:首先將右手放在左邊腋下,然後左手環抱右邊肩膀(圖),抱着自己,同時專注觀察呼吸、手臂上的壓力和心跳等感覺,維持姿勢直至感到情緒有所改善。

除了自我擁抱,她亦建議從其他感官入手,例如隨身攜帶一種能令自己平靜的香薰,在不安時聞一聞,或能在當刻幫助穩定情緒。另外,音樂和藝術活動都有幫助。陳續說,音樂會讓人感到共鳴,覺得有人幫他說出心聲;而藝術則可以提供一個出口,疏導情緒。

最後,陳雅文提醒,擁抱、牽手等只是一種紓緩方法,不能代替專業治療,當情况嚴重時,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Sviatlana Herasimenk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藝術治療:繪畫聽歌 抒發情感

擁抱有助疏導情緒,音樂、繪畫同樣可以令人放鬆心情。藝術治療有不同分支,當中表達藝術治療同樣是透過非語言方式,綜合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為求助人提供情緒支援。

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兼註冊社工張文茵解釋,表達藝術治療屬心理治療的一種,提供言語以外的表達方式,幫助求助人疏導情緒、緩解壓力。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張文茵(受訪者提供)

她指出,表達藝術治療毋須刻意創作,也無形式限制,更重要是求助人在享受藝術的過程中將情感表達出來。例如聽到一首有共鳴的歌而流淚,也是一種抒發;但比起自己在家中聽歌,表達藝術治療着重治療目標,治療師會幫助求助人計劃療程,以達成目標。

治療4階段:表達、分享、理解、改變

治療師會先評估,了解求助人需要,然後一同討論合適的藝術媒體和活動。她指過程大致分為表達、分享、理解、改變4階段。首先幫助求助人表達情緒,然後分享想法,在討論過程中協助他們理解自己,到最後作出改變。張文茵表示,治療過程有長有短,視乎每個人能否將藝術應用在生活中,幫助自己。

擁抱助穩定情緒、降血壓心率、增免疫力、幸福感?與擁抱荷爾蒙、杏仁核有關
 表達藝術治療——治療師會帶領求助人運用藝術疏導情緒,以達到治療目標。(Toa55@iStockphoto)

「治療師主要提供一些方向,以及一個舒適環境,帶領求助人抒發情緒。」她續說,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做一些藝術活動,疏導自己的情緒,不一定患病才求助。

張文茵建議,在家中擺放令自己感到舒服的藝術作品,例如掛一幅風景畫、播放喜歡的音樂,或是寫下當刻浮現的想法,都能夠緩解情緒。

文:實習記者雷璟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創傷後壓力症】睇恐怖血腥畫面後情緒不安持續 誘發ASD或PTSD 徵狀失眠、麻木、閃回、負面認知…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89%b5%e5%82%b7%e5%be%8c%e5%a3%93%e5%8a%9b%e7%97%87%e3%80%91%e7%9d%87%e6%81%90%e6%80%96%e8%a1%80%e8%85%a5%e7%95%ab%e9%9d%a2%e5%be%8c%e6%83%85%e7%b7%92%e4%b8%8d%e5%ae%89%e6%8c%81%e7%ba%8c/ Mon, 12 Jun 2023 10:05: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76 【明報專訊】鑽石山商場殺人案、元朗電鋸謀殺案、馬鞍山流浪狗被輾,以至韓國梨泰院人踩人慘劇等新聞,在網絡上瘋傳相關影片和圖像,還有繪影繪聲的帖文,有市民看罷這些血腥恐怖畫面後情緒不安。雖然香港暫時沒有正式數據,但外國早有研究指出,媒體及網絡平台傳播大型災難事件,對大眾的心理帶來影響,可引起急性壓力症(ASD),常見徵狀包括失眠、情感麻木,甚至有點慌失失;若不及時處理,更可導致創傷後壓力症(PTSD)。(編者按:根據專業指引,當一個人直接或間接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可能會出現「閃回」(flashback),或逃避、麻木、過度警覺,以及產生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面認知及情緒等徵狀。)

【創傷後壓力症】睇恐怖血腥畫面後情緒不安持續 誘發ASD或PTSD 徵狀失眠、麻木、閃回、負面認知...

什麼是急性壓力症ASD及創傷後壓力症PTSD常見徵狀

傳統新聞媒體講求專業操守,過分血腥暴力的畫面會經處理後才刊出。但由網民拍攝的相片、直播影片,或閉路電視的片段等,因未經編輯處理,畫面較「震撼」,亦很容易被肆意瘋傳。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呼籲,「當(看了影片後)情緒不安,感覺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盡快見專業人士接受評估治療」。臨牀心理學家盛綺婷亦提醒:「若大家發現自己或身邊親友有這些情况,愈早求醫,治癒機會就會愈大。」

ASD:失眠、麻木 不自控恐慌 迴避不看新聞

張漢奇指出,一般人看到暴力血腥新聞不會有太大的負面影響,但膽小一族就要多加注意,「因為人有自我保護機制,當見到有人受傷害就聯想到自己受傷害,膽小的人較大可能受環境影響,產生可怕的想法;不過這些都不列為情緒問題,只是一種心理狀態,不算大問題」。

然而,若看罷這些血腥殘暴的片段後,持續感到不安,不能自控地恐慌,狀况發生在1個月內,一般會視為急性壓力症(acute stress disorder,簡稱ASD),常見徵狀包括失眠、情感麻木,甚至有點慌失失,就是「從後面拍他,會成個人彈起」;迴避不想看新聞,即使不再出現令人驚恐的畫面;亦可能常常發夢回想起事發畫面,長遠對生活和工作都構成影響。

當ASD徵狀影響到生活,張漢奇說就需要接受專業人士評估及治療,不一定是藥物治療,可以從心理治療出發。但如果患者感到難以集中精神,醫生或視乎情况,處方低劑量安眠藥或鎮定劑短期服用,讓他們容易度過這段恐慌日子。

媒體網絡引發PTSD不足4% 直接或間接經歷創傷或出現「閃回」

不好好處理急性壓力症,會否惡化至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盛綺婷解釋:「根據專業指引,當一個人直接或間接經歷重大創傷事件後,可能會出現『閃回』(flashback),腦海再次出現創傷情景及回憶;或逃避、麻木、過度警覺,以及產生與創傷事件相關的負面認知及情緒等徵狀。若以上徵狀及情緒持續逾1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就可能納入PTSD範疇。」

盛綺婷指出,媒體及網絡傳播災難事件,或會為大眾帶來負面情緒,但根據外國研究指出,由媒體及網絡傳播而引發的PTSD不足4%。「人類的心理機制上有一個自然的痊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面對外來壓力所帶來的傷痛,以及災難事件所帶來的不安。普羅大眾在閱讀近期商場謀殺案、演唱會舞台意外、工業意外、肢解案等,普遍會感不安;但重複出現的片段、繪影繪聲的描述,可能會令某些人感到親歷其境,情緒因而受困擾。」

1周後情緒未改善 快尋專業協助

個人的精神和心理素質,還有背後的情緒支援,都會影響PTSD的風險。張漢奇解釋:「性格比較畏首畏尾,或者不能承受壓力的人,看到災難事件出現,或會比較容易受困擾;但如果他們有適當渠道宣泄,例如主動找朋友討論和傾訴,排解心理上的恐慌,亦有助減低情緒困擾。」正所謂病向淺中醫,盛綺婷認為,如果發覺自己在面對災難事件時,情緒較平常不穩,不妨先觀察1周,看看問題有無日漸消減,其間不妨向身邊信任的親友傾訴。如果1周後情緒未見改善,最好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PTSD患者或出現「解離」狀態 發呆眼神空洞

萬一患上PTSD,患者可能出現「解離」的情况──忽然會覺得身邊事情或環境變得不真實──嚴重會影響日常生活。盛綺婷說:「患者有時會進入了一個發呆、眼神空洞的境界。」另一方面,患者可能會對一些固有信念有根本的動搖和改變,對很多事情產生負面觀感及不信任,這時候需要盡快尋求專業人士,及早治療。

要減低由外界資訊誘發的ASD或PTSD風險,首先要由自己做起。「當看到這些報道而感到不安,要懂得暫時抽身而退,不宜再多看;如果自知意志薄弱,不妨叫身邊的朋友幫忙提醒自己停止閱覽。」盛綺婷提到,與此同時,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沉迷看這些資訊而自責;另外,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做一些紓緩心情的活動,也有助排解不安的情緒。

知多啲:情緒病患高危 勿追看不安片段

本身有焦慮症或抑鬱症的人,會較易患上急性壓力症(ASD)。但世界每天都會發生不同的事,新聞報道有時避無可避,如何防止患上ASD呢?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首先,當初次看到這些新聞片段已感到不安,就不要再追看;若覺得情緒困擾渾身不自在,不妨找信得過的家人和朋友分享感受,從而紓緩不安感。如有宗教信仰,可以找教友傾談。」如不安感覺仍未紓緩,就需要見精神科專科醫生或臨牀心理學家作初步診斷;如心理治療未能紓緩,或需要考慮藥物幫助。事實上現時抗焦慮和抗抑鬱藥物都有不錯療效,如血清素、SN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精神科醫生亦會考慮處方安眠藥和鎮定劑。此外,醫生亦會建議患者同時接受心理治療,視乎個別情况或需要作認知行為治療。

情緒支援熱線

因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暴力事件而受情緒困擾的市民,可向下列機構尋求專業協助。

醫管局精神健康專線(24小時):2466 7350

社會福利署24小時電話熱線:2343 2255

香港紅十字會Shall We Talk心理支援服務熱線:5164 5040

文:張家蕙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www.afterroberto.com/%e4%ba%86%e8%a7%a3%e5%a4%b1%e7%9c%a07%e5%a4%a7%e6%88%90%e5%9b%a0-%e6%b3%a8%e6%84%8f%e7%9d%a1%e7%9c%a0%e8%a1%9b%e7%94%9fdos-and-donts-%e8%a7%a3%e6%b1%ba%e8%bc%be%e8%bd%89%e9%9b%a3/ Tue, 21 Mar 2023 04:10: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08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會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若失眠問題持續並造成困擾,必須求醫對症下藥。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1.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2.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3.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4.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5.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6.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7.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衞生注項Do’s and Don’ts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