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復康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08 Oct 2024 08:26: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復康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www.afterroberto.com/%e6%87%b6%e7%90%86%e9%81%8b%e5%8b%95%e7%96%bc%e7%97%9b%e5%8f%97%e5%82%b7-%e6%88%96%e8%87%b4%e5%be%8c%e9%81%ba%e7%97%87%e9%9b%a3%e9%80%86%e8%bd%89-%e9%81%8b%e5%8b%95%e5%89%b5%e5%82%b7%e6%b2%bb%e7%99%82/ Tue, 08 Oct 2024 04:2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96
「運動醫學與治療」講座
講者:羅英勤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陳潔嵐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

報名網址:https://link.mingpao.com/83093.htm
憑票入場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日期: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00-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每年10月開始,各類型的運動盛事陸續展開,近年甚受關注的馬拉松是其中之一。除職業運動員外,還有很多業餘運動愛好者或「忽然」運動的人士,都定必加強操練,力求突破自己的體能和成績。不過,有骨科專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提醒,運動前後稍不留神,有機會發生各種急性(如拗柴、跌傷、十字韌帶撕裂)或慢性(如阿基里斯跟腱勞損、足底筋膜炎)運動創傷,切勿小覷疼痛或傷患的影饗,若置之不理或延醫,隨時令治療和復健之路更複雜及漫長,甚或導致不可逆轉的後遺症!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羅英勤醫生強調,若忽視了運動創傷的嚴重性或延醫,有機會令勞損加劇,甚至令病情無法逆轉,影響治療和復康進度。

急性vs慢性運動創傷 延醫或致後遺症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羅英勤醫生表示,運動創傷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主要是突然的撞傷、跌傷、扭傷等導致,常見的例如拗柴、踢球時被對方膝部撞至自己大腿肌肉受傷(俗稱「 炒芥蘭」),一般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消腫退瘀,並無大礙。

至於慢性運動創傷,泛指因為恆常運動時進行的重複性動作、重複輕微受傷所引致的慢性勞損,常見的有阿基里斯跟腱勞損、足底筋膜炎、骨頭壓力性骨折等。

羅醫生表示,大部分急性受傷多屬輕微,但不少人正因輕視了病情,當消腫或疼痛稍為減輕已急不及待恢復運動,結果可能原是一級的受傷(即輕微拉傷、扭傷)變成二級(涉部分軟組織撕裂),甚至三級(涉軟組織完全撕裂,下肢或無法負重)的嚴重受傷。

以下兩個都是常見的運動創傷病例,他們因延醫造成了什麼後果呢?

20出頭膝退化?脫骹要動手術?

個案一:患者20多歲,早於10多歲時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卻一直沒有理會,繼續打波,數年後才求醫,經檢查後已呈膝退化。羅醫生表示,若在受傷初期,這類患者或只需進行手術重建前十字韌帶,連同術後復康運動,已可康復,但延醫加上其他傷患影響,導致半月板、軟骨出現嚴重磨損,可令膝功能永久受損無法逆轉。

個案二:受傷時僅20多歲的手球愛好者,因投球被撞令單邊肩膊脫骹,由於屬首次脫骹,患者一般不需做手術,透過物理治療控制痛楚,逐步重新鍛鍊肩膊關節的肌肉力量和柔韌性,估計約2-4個月便可完全康復。不過,患者因心急比賽,3星期後即恢復投球,最終受傷後1個多月,肩膊同一位置再脫骹,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羅醫生強調,忽視運動創傷的病情,一般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運動表現未能回復至受傷前的狀態;二會導致重複受傷,令勞損的嚴重程度加劇,甚至引致其他結構受損,治療過程也更複雜和漫長。「以本港常見的膝蓋受傷為例,若受傷後出現明顯的腫痛、聽到關節卜一聲、膝痛情況愈見嚴重,應立即求醫。」

長跑下肢負荷重易勞損病變

本港近年的熱門運動之一,相信非馬拉松莫屬,原來背後也暗藏運動創傷危機。「長跑令跑手的整個下肢負重大,容易出現勞損性病變,如髖關節股骨頭壓力性骨折、大腿膕繩肌肌腱勞損、膝蓋髕骨肌腱炎(俗稱「跑步/跳躍膝」)、小腿脛骨受壓,還有腳踝的阿基里斯跟腱病變,若出現骨頭增生、鈣化,這些晚期病徵表示病情已出現結構性問題。」針對症狀嚴重或頑固的慢性勞損,羅醫生表示,有機會需注射針藥或進行手術治療。

治療首要控制症狀 再按病況制定復康運動計劃

導致慢性勞損的風險因素主要有4個:運動時間和強度的負荷、肌肉力量、肌肉柔韌性及四肢體位。羅醫生強調,針對慢性勞損的治療,首要是控制患者疼痛,一方面是處方消炎止痛藥物以控制發炎;另一方面按患者病情,物理治療師會以手法治療或利用不同儀器如衝擊波、超聲波等,為患者紓緩痛楚和繃緊的肌肉。

第二步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陳潔嵐(Kelly)表示,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背景、年齡、運動項目、比賽日期等因素,為患者制定復康治療方案。「當患者症狀穩定,應配合足夠有針對性的復康運動,甚至加上運動專項訓練,務求讓患者身心狀況準備好,才安全地重投運動及比賽。」Kelly強調重投運動切勿操之過急,以免再次受傷。

以長跑為例,常見業餘跑手為了加快備戰馬拉松而加操,不少人出現能力和負荷的差距,導致膝蓋、肌腱病變等運動創傷。「以阿基里斯跟腱病變為例,我們會協助患者訓練小腿腓腸肌及比目魚肌。」若已有膝蓋退化,要讓患者明白需做好「與退化共存」的心理準備,並逐步訓練其四頭肌、大腿膕繩肌、內收肌及臀部肌肉等,以保護患者的關節、減少關節負荷和減慢關節退化。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陳潔嵐表示,物理治療師會按患者病情,以不同手法治療紓緩患者的疼痛和繃緊的肌肉,並進行針對性的復康運動。

運動受傷急救5部曲:POLICE

作為物理治療師,經常被問及不小心拗柴應冰敷或是熱敷?肌肉拉傷後要休息或是繼續運動?Kelly表示,自己或別人不幸有急性運動創傷,不妨以「POLICE」5部曲先進行急救,不過,若受傷疼痛或腫脹持續,應盡快求醫,以免情況惡化。

Protection保護:以繃帶或承托物固定患處,保護受傷部位
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以適當活動或運動代替過度休息,例如走路、關節活動等
Ice冰敷:以冰敷患處來止痛、消腫
Compression加壓:使用繃帶或儀器加壓以控制腫脹
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處至高於心臟位置,有助血液及淋巴回流,減低腫脹

懶理運動疼痛受傷?或致後遺症難逆轉 正視運動創傷治療 成復健關鍵

物理治療常用的工具包括:用作消腫的壓力繃帶1﹔有彈性、能提供支撐或轉移壓力的運動貼布2;提供較高穩定性和保護強度的硬性貼布3﹔以及幫助強化肌肉的運動阻力帶4

運動醫學知多啲

羅醫生強調, 愈來愈多人運動,但對預防運動創傷及傷後復康的認識卻不多,以下兩個運動醫學概念必須要知:
動態恢復(Active recovery):一旦運動受傷,以往總有人着你先休息停止一切運動,但近年運動醫學則提倡動態恢復,取決於身體狀況,讓關節保持一定活動量。例如腳踝「拗柴」,當患處消腫且疼痛減輕後,可考慮進行游水、踏單車等相對輕度、無碰撞的運動,有助維持關節活動量、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有研究更顯示,適量運動反會令患處有足夠血液供應,康復步伐更快。

交替訓練(Cross training):在個人運動專項外,宜適度進行其他交替訓練項目,有助提升運動表現及預防受傷。以跑步為例,很多下肢傷患都與跟腱繃緊、柔韌性不足等有關,建議可以練習瑜伽、普拉提(PiIates)等作為副項運動,交替訓練有助增加下肢柔韌性,更有利專項的發展。

「運動醫學與治療」講座
講者:羅英勤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陳潔嵐女士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註冊物理治療師

報名網址:https://link.mingpao.com/83093.htm
憑票入場 名額有限 先到先得!

日期:2024年11月5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00-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銅鑼灣高士威道66號)

]]>
年紀大周身痛?長期受痛症折磨只能忍?復康治療查找痛楚根源紓緩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7%b4%80%e5%a4%a7%e5%91%a8%e8%ba%ab%e7%97%9b%ef%bc%9f%e9%95%b7%e6%9c%9f%e5%8f%97%e7%97%9b%e7%97%87%e6%8a%98%e7%a3%a8%e5%8f%aa%e8%83%bd%e5%bf%8d%ef%bc%9f%e5%be%a9%e5%ba%b7%e6%b2%bb%e7%99%82/ Mon, 26 Aug 2024 03:59: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74

痛症是都市人常見的健康困擾,不少曾經歷創傷、頑疾或手術的病人長期飽受痛症煎熬,對長者而言尤為普遍。他們的痛楚部位各有不同,有時來自單一的患處,有時卻難以分辨痛楚源頭。痛感也不盡相同,有如觸電、火燒、針刺或刀割等,嚴重時甚至會痛得令人寢食難安。有復康科專科醫生表示,「復康」的概念不應被局限於緩解治療或術後痛症,若能在評估病情階段融入復康治療,適當地運用非手術治療和確立手術的必要性,可針對地幫助長者病人紓緩並管理痛症。

痛症難忍?從痛楚根源出發  制定個人化復康計劃

betway体彩 復康科專科醫生周志平醫生指出,對於患有頸椎及腰椎痛症、長期糖尿病或類風濕病人而言,除了局部疼痛以外,手腳麻木及疲倦也是常見的病徵。診症時,醫生會詳細記錄痛楚的性質、位置、與身體活動的關係、可能觸發和紓緩痛楚的活動等,從而安排合適的檢查,以確定病源,並對症下藥為病人安排針對性的「康復計劃」。即使病人未能回復原有的活動能力,也期望能夠協助他們適應病患,減低痛楚及重拾合理的活動水平(Re-adaptation)。

周醫生解釋,從疼痛的性質而言,痛楚可以分為因身體組織受到損害而引起的「創傷性疼痛」(Nociceptive Pain),或是因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引起的「神經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以及兩者混合的疼痛反應。對於創傷性疼痛,譬如因為肢體受傷、跌倒或手術後引致的創傷,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甚至嗎啡類藥物;對於神經性疼痛,許多時需要神經傳導測試和肌電圖檢查來確診,並使用抗癲癇類及抗抑鬱類的藥物來處理。

醫生會為病人找出疼痛位置及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在完成初步診斷後或者會安排病人作進一步檢查。周醫生表示,如病人有手腳麻痹及無力、脊椎及四肢痛症等問題,神經傳導檢查和肌電圖檢查能有助準確鎖定病因,為病情評估提供可靠的客觀數據,幫助制定治療方案,進一步確認進行手術的必要性。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了解疼痛

疼痛性質創傷性疼痛 (Nociceptive Pain)神經性疼痛 (Neuropathic Pain)
成因因身體組織受到損害而引起,如因肢體受傷、跌倒或手術後引致的創傷  因神經系統受到損害而引起,大多需要用神經傳導測試和肌電圖檢查來確診
藥物治療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嗎啡類藥物可考慮使用抗癲癇類、抗抑鬱類的藥物

另有以上兩種混合的疼痛反應

復康科作初步評估  非手術治療優先

周醫生續指,以較常見的脊椎腰背疼痛為例,病人可以首先由復康科醫生作初步評估。香港大學創傷及矯形外科部於2010年邀請了美國密芝根州立大學物理醫學及復康科教授Professor Andrew Haig為訪問教授。他所參與的一項研究分析了逾1500 名脊椎腰背痛病人的治療進程,患者首先由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醫生作出評估,並運用非手術方法治療痛症,結果成功地減少了約25%的手術個案。

周醫生表示,「復康」一詞常被認為是治療或手術後的下一階段計劃。然而,要減低病人因受到創傷、頑疾或手術帶來的疼痛影響,「復康」評估更應該在治療和手術之前開展,令病人在處理疼痛和康復的路上走得更為輕鬆。


相關閲讀:手部關節腫痛?分辨勞損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及銀屑病關節炎成因和治療


復康評估判斷神經系統受損程度  協助釐定治療方案

周醫生分享,曾有病人患有腰椎椎管狹窄多年,間歇性出現腰背劇痛,每次接受止痛藥治療和物理治療後痛楚都能夠改善,他亦很自律地維持正常體重及保持運動習慣,但痛楚復發次數和嚴重程度隨着年齡增加,令愛好運動及行山的他感到十分氣餒。他一直擔心手術的風險,旁人都勸他不要在「大陣」上動刀。

有一次他腰痛復發求醫,醫生發現他雙腳力量輕微下降,便為他進行了神經傳導和肌電圖檢查,證實腰椎神經線已開始有壞死迹象,將逐漸出現雙下肢麻痺及乏力的情况,因此建議他及早接受腰椎神經減壓手術,經骨科專科醫生施刀,再配合復健運動療程後,病人得以完全康復,之後更能攀上各地的著名山峰。

年紀大周身痛?長期受痛症折磨只能忍?復康治療查找痛楚根源紓緩有法
痛症令人困擾,如何紓緩或擺脫這種煎熬?betway体彩 復康科專科醫生周志平醫生指出,若能在查找疼痛根源及評估病情階段融入復康治療,如運用非手術方法治療,可幫助病人紓緩和管理痛症。(相片:pexels)
]]>
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www.afterroberto.com/%e9%ab%96%e9%97%9c%e7%af%80%e7%97%9b%e9%ab%98%e5%8d%b1%e6%97%8f-%e6%88%96%e9%ab%96%e8%87%bc%e9%9f%8c%e5%b8%b6%e6%92%95%e8%a3%82%e5%bd%b1%e9%9f%bf%e6%b4%bb%e5%8b%95%e5%b9%85%e5%ba%a6/ Fri, 09 Feb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93

【明報專訊】髖關節是承受人體最大重量的關節,接連股骨與骨盆腔。股骨上方是球形的股骨頭,連接骨盆腔的髖臼,形成髖關節。股骨頭與髖臼由軟組織髖臼唇(或稱髖關節盂唇)包覆着,增加關節穩定度,同時避免股骨頭和髖臼互相碰撞。大家有否經常久坐於電腦前面,而在運動後感到鼠蹊位置卡着,甚至疼痛?(研究指出,約20%至50%髖關節傷患,與髖關節髖臼韌帶撕裂(acetabular labral tear)有關。究竟哪些人士會是高危族呢?有哪些伸展強肌運動有助紓緩髖關節壓力呢?)

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Jan-Otto@iStockphoto)

髖關節痛或與髖臼韌帶撕裂有關

相信大家都曾經試過鼠蹊或髖關節前端位置疼痛。髖關節前端位置疼痛大多數源於肌肉、肌腱、韌帶受傷。股四頭肌(quadriceps)中的股直肌(recuts femoris)、髖屈肌群(hip flexor)能為髖關節前端提供穩定度。但當這些肌肉過於緊張或過於弱小,未能好好地保護髖關節的時候,髖關節便要承受更多壓力。研究指出,約20%至50%髖關節傷患,與髖關節髖臼韌帶撕裂(acetabular labral tear)有關。

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明報製圖/Sakur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扭傷】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影響髖關節穩定 活動幅度下降、咔咔聲

髖臼唇(acetabular labrum)是一個環狀的軟骨,用於加深關節表面,提升髖關節穩定度。髖臼韌帶撕裂,即髖臼唇破裂,便會影響髖關節的穩定,引致疼痛。徵狀包括:

  • 髖關節活動幅度下降(正常髖關節屈曲幅度有120度)
  • 髖關節活動時有痛感或發出「咔」聲響
  • 嚴重時,步姿會因痛感而改變
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Raycat@iStockphoto)

誰是高危族:髖關節曾受傷運動員、久坐

1. 有髖關節受傷歷史
髖關節曾經受傷的運動員,或多或少會在運動時避開患處,出現代償。另外,有研究顯示,關節因受傷而出現腫脹會阻礙肌肉收縮。若受傷後沒有得到適當的復康治療,髖關節再次受傷的風險增加,容易引致髖臼韌帶破裂。

2. 久坐令髖關節活動幅度減少
久坐會使股直肌和髖屈肌群緊張,減少髖關節活動幅度,導致運動時,髖關節未能以最佳姿勢承受衝力,增加受傷風險。

3. 久坐肌肉不平衡
久坐除了使股直肌和髖屈肌群緊張外,亦會弱化臀部肌肉(臀大肌、臀中肌等),導致運動時,肌肉不能發揮作用,保護關節。


相關閲讀:【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預防運動:5招伸展強肌 減髖關節壓力

預防勝於治療,如在運動後感到鼠蹊位置卡着或疼痛,可嘗試下列運動,預防髖臼韌帶撕裂。

髖關節痛3大高危族 或髖臼韌帶撕裂影響活動幅度、咔咔聲 5招減壓力
(明報製圖)

◆伸展股直肌和髖屈肌群
伸展運動能延展緊張肌肉,提升髖關節活動幅度,減輕關節壓力。伸展時腰部要保持挺直,避免過分伸展。每次每邊維持30秒,每日3次。

1. 伸展髖屈肌群
左腳在後,左膝貼地;右腳在前,腳掌踩地;雙手放大腿上。右膝前移至髖關節有輕微拉扯感。換邊再做

2. 伸展股直肌
弓箭步,後腳跪在軟墊上;上半身挺直,收緊臀部。同邊手拉起後腳,至大腿有輕微拉扯感。換邊再做

◆強化及平衡髖關節肌肉

1. 強化臀大肌——單腿橋式
平躺,雙腳屈曲,腳踝盡量緊貼臀部。上背緊貼地面,提起左腳,然後將臀部往上抬高,至下肢與軀幹成一直線。換邊重複動作。各做10次為1組,共做3組

2. 強化臀中肌——髖關節抬升
右腳踏穩梯級,左腳凌空(雙手可扶牆助平衡)。用髖關節抬起左腳,再回到原本姿勢,右腳保持伸直。左右各做10次為1組,共3組

3. 核心肌群訓練——登山者式
手腳與肩同寬,用雙手和雙腳尖撐起身體,軀幹成一條直線。 將一邊膝蓋提向胸部,然後回到原本姿勢,再提起另一邊膝蓋。整個過程盡量保持軀幹穩定。交替提膝做30秒為1組,共3組

如有任何疑問,或運動期間有任何不適,應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文:許培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多跨專科團隊助復康 讓患者重拾自主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9%a2%a8%e5%be%8c%e9%81%ba%e7%97%87%e5%8f%8a%e4%bd%b5%e7%99%bc%e7%97%87%e5%a4%9a%e8%b7%a8%e5%b0%88%e7%a7%91%e5%9c%98%e9%9a%8a%e5%8a%a9%e5%be%a9%e5%ba%b7/ Thu, 02 Nov 2023 03:55: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86

急性中風可導致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害,讓患者出現半身癱瘓、喪失‎感覺、失語症、認知功能受損等併發症及後遺症,嚴重程度視乎病變的範圍和位置。中風後復康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縱然治療未必能完全逆轉中風的影響,但會從活動能力、吞嚥、溝通、膀胱控制等方面着手,希望能令患者恢復基本的自理能力,重拾自主生活。

中風患者9個常見後遺症及併發症

  • 神智不清
  • 吞嚥困難
  • 營養不良
  • 壓瘡
  • 肌肉痙攣
  • 深層靜脈血栓塞
  • 肩關節半脫位和上肢疼痛
  • 語言及溝通障礙
  • 抑鬱

相關閲讀: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復康黃金期長達一年 跨專科復康治療至關重要

betway体彩 復康科專科醫生周志平醫生指出,中風復康治療的黃金期須按病情而定,最長可達一年。由於中風對患者身體影響甚廣,很多時都要在跨專科復康團隊的協助下,進行長時間密集訓練,以提升復康效果。

跨專科復康團隊包括:復康科專科醫生、復康科專科護士及社康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義肢矯形師。

  • 復康科專科醫生
    復康科專科醫生會先為患者作初步評估,確定身體各部位是否喪失機能及嚴重程度,如四肢活動能力、吞嚥、溝通、自理能力、排便及膀胱控制等。醫生亦會先了解患者的神經狀態是否穩定,以及是否有足夠認知功能重新學習,繼而制定可實現的治療目標。

  • 復康科專科護士及社康護士
    復康科專科護士會指導患者有關沐浴、如廁等日常生活技能,並安排患者定時服藥及護理皮膚。如有需要,醫生會安排社康護士上門為患者提供綜合及持續性家居護理、治療和指導,讓患者可以在熟悉的環境安心休養。

  •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會根據患者肢體及手腳功能受損情况,訂立分階段治療方案,當中包括密集地訓練手腳及核心肌肉以改善肌肉協調、功能電刺激(即利用電流刺激乏力的四肢,讓神經系統重新學習,提高活動能力)、束手誘導(訓練患者多使用「中風手」)、普拉提、平衡訓練等加強患者的肌肉協調和平衡力。如患者需依賴其他人攙扶才能步行,可以利用懸吊系統進行「機械人步態訓練」,它可承托患者的體重和模仿步行動作,並在附有遊戲軟件的跑步機上作重複步行訓練,有助改善步態及耐力。

  • 職業治療師
    職業治療師會利用不同方法和輔助工具,協助中風患者重返家庭、工作及社會,恢復獨立及有意義的生活:
  • 上肢功能評估及訓練,包括溫度感知測試、觸覺感知測試、手部功能測試和訓練,以及評估及建議改裝進食工具
  • 認知功能評估及訓練,有助改善患者專注力、記憶力及計算能力等
  • 日常生活自我護理評估及訓練
  • 家居評估、環境改裝及照顧者訓練
  • 就輪椅的選擇提供評估和意見,讓患肢得到適當支持,以及減少痛症、脫骹及壓瘡的機會
  • 輔助設備評估和訓練,既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及安全,亦可減低照顧者的負擔

  • 言語治療師
    言語治療師會評估中風患者的溝通功能及提供改善建議,亦會進行臨床吞嚥檢查,觀察患者進食時的徵狀,如有否咳嗽、聲線混濁、吞嚥費力等,或利用吞鋇X光造影檢查(VFSS)及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判斷患者吞嚥能力,再利用以下方法改善患者溝通及吞嚥問題:
  • 口部與喉部肌肉強度與協調訓練
  • 語言(說話、理解、閱讀、書寫)及發音訓練
  • 聲線訓練
  • 餐飲質類(Meal Texture)及稠度處理
  • 建議餵食姿勢及技巧
  • 刺激訓練,包括電刺激、反射刺激等

  • 義肢矯形師
    義肢矯形師會為患者度身訂造肢具,以固定、支撐及保護患肢,繼而改善患肢的機能,例如適當地承托軟癱患肢,可防止其攣縮及出現壓瘡;又或使用功能性腳托,可有效改善步姿。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神經可塑性」助神經功能逐步回復

醫學上有所謂「神經可塑性」,是指尚未受損的神經網絡或可代替已受損神經組織的原有功能。臨床實驗顯示,積極和密集的物理治療,有利腦部功能重組,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周醫生解釋,要改善中風後的神經功能,首階段主要將目標放在改善腦部缺血、出血或腦水腫等情况,令未完全受損的神經功能逐漸回復正常,後期則會專注於腦內神經網絡的功能重組,整個過程或維持數月至一年。

中風後遺症及併發症多跨專科團隊助復康 讓患者重拾自主生活
中風後復康治療的目標是盡可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希望讓患者恢復基本的自理能力,重拾自主生活。

照顧者要謹記「欲速則不達」


復康治療的最大目標,是協助患者盡可能恢復中風前的自理能力和狀態,例如重新站立及走路。周醫生強調,復康治療是長期作戰,着重循序漸進、逐步達成一個又一個短期目標,因此家人和患者不宜期望短時間內會有重大轉變,以免徒增壓力。無論是患者還是照顧者,都應調整心態、管理情緒和注意建康,切勿操之過急。

]]>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www.afterroberto.com/%e6%bc%b8%e5%87%8d%e4%ba%ba%e7%97%87-%e8%82%8c%e8%90%8e%e7%b8%ae%e6%80%a7%e8%84%8a%e9%ab%93%e5%81%b4%e7%b4%a2%e7%a1%ac%e5%8c%96%e7%97%87%e5%b9%b3%e5%9d%8755%e6%ad%b2%e7%99%bc%e7%97%85/ Mon, 14 Aug 2023 08:34: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085

【明報專訊】本港現約有200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患者,為掌握患者情况及需要 ,香港肌健協會成立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資料顯示,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包括口、手及腳無力,但因病徵難辨認,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5次詳細檢查,例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約一年才確診,有近12%更需時逾兩年確診。由於病情惡化速度快,約半數患者確診後僅餘9個月存活期(見圖)。協會促請政府盡快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及時轉介患者和提供復康服務等配套。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漸凍人症初期病徵難辨 口手腳無力 平均55歲發病

資料庫透過患者自行網上填寫或電話調查,於去年6月至今收集全港23%漸凍人症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包括口、手及腳無力,但因病徵難辨認,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5次詳細檢查,例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約一年才確診,有近12%更需時逾兩年確診。由於病情惡化速度快,約半數患者確診後僅餘9個月存活期(見圖)。

不慎跌倒留醫始確診 發病至確診歷時1年

現年54歲的胡先生2011年發病,當時42歲的他任職建築工人。他憶述,起初腳突感無力,曾向脊醫及骨科求診,骨科醫生發現神經反應異常後,將他轉介公立醫院腦科,花8至9個月進行一系列包括肌電圖、驗血及磁力共振等檢查。其間胡如常工作,惟有一天下班回家時不慎跌倒,面骨爆裂,需留院一周,醫生才首次告知他有可能患上漸凍人症。他由發病至確診,歷時約一年。

九成沒家族病史  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稱,有65%患者被診斷為嚴重殘疾,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後需花9萬元買醫療或復康器材、改裝家居,其後每月平均需1.3萬元用於醫療及照顧,例如物理治療及租用維生儀器等。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香港肌健會會長呂文林(左一)慨嘆,很多漸凍人症患者不止渴望生存,更希望有尊嚴地生活。漸凍人患者鄭先生(右二)及胡先生(右一)亦化身義工,以自身經歷鼓勵同路人。(馮凱鍵攝)

該會顧問醫生郭子堅(復康科專科)指出,漸凍人症成因尚未確定,大部分患者50歲或以上發病,九成沒家族病史,最新理論認為是一種名為「谷胺酸」的胺基酸分泌過多,過分刺激肌肉運動神經細胞所致,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平均為3年。由於負責肌肉運動的大腦、腦幹細胞及脊髓前角細胞同時局部壞死,患者肌肉會不斷退化、萎縮、無力、不規律顫動和抽搐,致四肢無力、行動不良、影響吞嚥及說話能力,最後呼吸衰竭。

郭補充,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現有不同輔助、非入侵性治療或手術,可助患者紓緩病徵,維持正常社交生活,如碳纖維腳托及咳痰機,對患者有很大幫助。部分患者發病10年仍與病共存,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在出現初期病徵時及早求醫。


相關閲讀:長者跌倒可大可小 求醫查找背後原因、防惡化


內科跟進多記錄退化程度 專家:病因未明 治療可緩病徵

呂文林亦指出,目前在公營體系,患者通常被安排由內科跟進,大多只記錄退化程度,患者只能無奈看着病情惡化,承受旁人無法理解的痛楚。他促請政府盡快設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並為患者提供復康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強調及早診治與復康治療有效紓緩患者病徵和維持生活水平,冀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

患者:四肢漸萎說話難 仍任義工鼓勵同路人

無法動彈的四肢,無法自主呼吸吞嚥,意識卻自始至終保持清醒,所有感知亦如常人般清晰敏銳。對於普羅大衆來說痛苦無比的體驗,正正是漸凍人症患者每日的生活。然而,儘管生活如此艱難,仍有漸凍人症患者選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更化身義工幫助同路人。

漸凍人症患者鄭先生前年55歲時發病,初時症狀只是口齒不清及頸痛,初向中醫求診獲判斷為頸部傾側,但一直忙於工作無暇進一步求醫,及至2021年尾感到左手及左腳無力,以為中風才入院,當時醫生已懷疑他患上漸凍人症。去年初,鄭辭去工作休息,但病情不斷惡化,由可自行處理家務、照顧子女,到頻繁跌倒,始獲確診患漸凍人症。

縱使病情不斷惡化,活動、說話、吞嚥及呼吸能力受限,但鄭仍積極面對病情,甚至擔任義工探訪病友,並透過醫療科技,使用電話語音系統與人溝通,鼓勵同路人及照顧者不要放棄,勇敢面對疾病。

鄭太除照顧丈夫,還需照顧3名在學子女的日常生活,並負擔開支。她支付不起質素較好的電動輪椅,丈夫所用呼吸機亦未獲資助,只能每月自費3000元租用,期望各界熱心捐助,「除可資助我們租用呼吸機,亦可幫助我們購買專業人員的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等,大大減輕生活及心理壓力」。

探百病友拍電影 患者冀增社會關注

54歲的胡先生11年前證實患漸凍人症,當時醫生形容他患絕症,只剩5年壽命。所幸的是,其病情惡化相對緩慢,現除腳退化、說話及吞嚥能力受影響,未出現其他嚴重癥狀,可自行進食及洗澡。胡稱,自跌倒入院後再無工作,與八旬母相依為命,靠積蓄及傷殘津貼為生,去年開始領綜援。不過,由於他尚有一定自理能力,故不符合可申請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的條件。

【漸凍人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平均55歲發病 初期病徵:口手腳無力 難診斷惡化速度快
胡先生11年前確診漸凍人症,病情惡化速度較預期慢,仍保持一定自理能力,但因此不符合申請上門家居照顧服務的條件。(馮凱鍵攝)

性格積極好動的胡先生未受病情影響,反而成為生命鬥士,不斷鼓勵同路人,至今已探訪逾100名病友。他亦有參與一套以漸凍人為主題的電影,飾演一名坐輪椅的角色,冀透過不同渠道令更多人認識及關注漸凍人症。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
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9%97%9c%e6%96%b0%e5%86%a0%e9%99%bd%e6%80%a7%e6%82%a3%e8%80%85%e3%80%81%e9%9a%94%e9%9b%a2%e4%bb%a4%e3%80%81%e6%8c%87%e5%ae%9a%e8%a8%ba%e6%89%80%e3%80%81%e6%96%b0%e5%86%a0%e5%8f%a3%e6%9c%8d/ Fri, 20 Jan 2023 02:50: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441 【明報專訊】政府昨日公布年初九(30日)起撤銷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將新冠視作風土病(endemic),以一般上呼吸道疾病管理。新安排下,衛生防護中心30日起不再發隔離令,並撤銷當日仍有效的隔離令,屆時所有呈報平台停用,亦停發抗疫物資包。檢測陽性者毋須再呈報,如無病徵可如常上班,若要申領病假則要憑醫生紙。「口罩令」將繼續於冬季維持。醫管局新冠服務亦將於1月30日起取消7間指定診所,屆時全港70多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會預留每日1萬個配額予新冠等偶發性疾病患者,並可處方新冠口服藥,遙距診症亦將停止,日後港人因新冠求診或住院須按既定收費付款。(編者按:有關1月30日起新冠陽性患者、隔離、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等新安排的7個問題,詳見附表。)

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政府新聞處)


30日起新冠陽性患者毋須呈報 撤隔離令 7間指定診所取消

特首李家超昨早於立法會答問大會宣布,考慮到本港已築起「混合免疫」屏障,新冠對公共衛生風險明顯減低,社會對其認知和處理能力大升,加上與內地通關無增疫情風險,決定本月30日起撤銷感染者強制隔離,逐步建立新常態系統,將新冠當上呼吸道疾病管理。

醫衛局長盧寵茂說,現時疫情進入新階段、新管理模式,新冠在港已成風土病,應由原本「一刀切」強制隔離,改由市民自主決定。勞福局長孫玉菡稱,勞資雙方可就上班安排自行協議,惟若僱主要求員工休假便須支薪。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是否發出病假紙應由醫生作臨牀判斷。


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有關新冠陽性患者、隔離令、指定診所、新冠口服藥、口罩令等 30日起新安排的7個問題

隔離令:衛生防護中心不再發 所有呈報平台停用

新安排下,衛生防護中心30日起不再發隔離令,並撤銷當日仍有效的隔離令,屆時所有呈報平台停用,檢測陽性者毋須再申報,防護中心將改向所有市民發健康措施建議,亦停發抗疫物資包,社區隔離設施和暫託中心將於下月底關閉。


確診者:無病徵可外出和上班

1月30日起,新冠感染者如無病徵可外出和上班,若現病徵則應避免外出,申請病假須求醫索取醫生紙,做法與一般呼吸系統疾病無分別。


師生快測:每日維持 學生院舍員工陽性倡留家

至於師生每日快測、院舍員工定期核酸檢測和每日快測的規定將維持,若學生快測陽性,建議不要上學,當局亦強烈建議院舍不應要求檢測陽性的員工執勤,並繼續支薪,若院舍因而需額外請人,可申請「人手支援特別津貼」。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病假安排:憑醫生紙 與其他疾病無異

至於檢測陽性僱員的病假安排,孫玉菡稱新冠感染者病假安排將與其他疾病無異,如無不適可繼續上班,否則應尋求醫生專業判斷是否發病假紙。他引述去年中修訂的《僱傭條例》稱,如僱員屬連續合約及超過4天不能上班,將可獲有薪病假,若僱主要求員工缺勤亦須支薪。


隔離中心/暫託中心:運作至2月底 最多可住7日 快測呈陰可早走

至於供輕症者或長者入住的社區隔離設施和暫託中心將運作至下月28日,以供過渡。當局指出,如部分患者家居環境擠迫或同住家人屬高風險,可聯絡消防處安排入住隔離設施,最長7日。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去年10月平均每日1400至1500人需住社區隔離設施,本周平均每日150人要求入住,需求大降,惟考慮部分患者家居環境擠迫或同住家人屬高風險,故隔離設施短期維持,僅供香港居民,最長住7日,可在快測未呈陰性時提前離開,不可重返。他指,呈陽性院友如已接種少於3針新冠疫苗,可獲安排住暫託中心,病徵較重者則由醫護評估病况,有需要會送院。

被問若屆時無暫託中心但院舍多患者、如何處理,勞福局長孫玉菡昨稱現時大多數情况以原址隔離便可處理,日後若有需要,可按情况開啟室內體育館作暫託中心,此刻相信3至4月不需暫託中心。

社署昨日宣布,所有設於體育館及部分設於亞博館的暫託中心分別於本月26日或下月3日起陸續停運,亞博館9號及11號館暫託中心則維持運作直至另行公告。暫託中心停運後,社署會將場地交還康文署及亞洲國際博覽館管理有限公司。康文署亦宣布轄下11個早前停開以供防疫用的體育館下月7日起陸續重開,下月1日起陸續接受預訂,石硤尾公園體育館及小西灣體育館未有重開日期。


指定診所:7間退場 普通門診發新冠口服藥

隨着政府將視新冠為一般呼吸道疾病處理,醫管局新冠服務亦將退場,1月30日起取消7間指定診所,屆時全港70多間普通科門診診所會預留每日1萬個配額予新冠等偶發性疾病患者,並可處方新冠口服藥,遙距診症亦將停止,日後港人因新冠求診或住院須按既定收費付款。


高風險確診者:醫管局預留1000名額予長者、小童、孕婦等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公布,普通科門診診所提供予偶發性疾病患者的配額,將由目前每日7500增至1萬個,並因應最近每日逾700名高風險新冠患者求診,包括長者、5歲或以下小童、懷孕至少28周孕婦及免疫力弱者,將為他們預留1000個名額,可經手機程式「HA GO」內「新冠關愛預約(普通科門診)」及熱線預約,醫院則會逐步將新冠病牀改收其他病人及恢復預約手術等服務,並繼續為完成隔離的港人提供中醫復康治療。

醫衛局長盧寵茂稱,遙距診症服務是基於持隔離令者難外出求醫而提供支援,需花很多人力處理,每個診症服務需時等同普通科門診處理3至4名病人。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認為從目前新個案走勢推斷,指定診所和遙距診症月底需求將大減,屆時感染者看不到普通科門診的機率不大。他說既然視新冠為常態,便不應再特設門診。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以往普通科門診難即日預約,如染新冠不能於5天內服口服藥,或增重症風險,憂新安排令患者延遲求醫,促當局保留指定診所和遙距醫療多兩三個月,再觀察需求和疫情發展才停用。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防護中心:停每日發稿公布數據 續監測重症和死亡個案、污水

至於衛生防護中心每日透過新聞稿公布個案數字的做法,亦將於月底告一段落。徐樂堅說,本月30日將通知全港醫生只需呈報嚴重和死亡個案,防護中心會經專題網頁公布核酸檢測陽性和死亡個案,並定期發布監測數據,包括重症和死亡個案、污水監測和變異病毒株情况,以及將新冠疫情納入定點監測網絡,做法如同處理呼吸道風土病。


口罩令:冬季續維持 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政府公布將視新冠為風土病(endemic),以一般上呼吸道疾病模式處理。醫衛局長盧寵茂表示,「口罩令」將繼續於冬季維持,以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並維持新冠緊急應變級別,以作為口罩令、疫苗接種計劃及檢測等措施的基礎。

盧寵茂說,取消隔離令不代表新冠病毒已消失,新冠仍對社區和醫療系統帶來風險和壓力,加上全球疫情仍存變數,政府會繼續維持現時緊急應變級別。他稱並非放棄所有抗疫,世衛仍將新冠列作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美國亦延長緊急事態至4月,且世衛重申要繼續病毒檢測等工作,口罩、疫苗和治療仍對控疫非常重要。

至於何時可取消口罩令,盧稱理解市民希望不用再戴口罩外出,又謂自己雖在醫院習慣戴口罩,但亦不想在日常生活佩戴,惟冬季未完結,政府冀維持口罩令並適時調整,重申戴口罩對保持公共衛生有一定幫助。


港第2、3針接種率達93%及84% 盧寵茂:混合免疫屏障牢固

盧寵茂半年前曾反駁港大專家袁國勇等提出的「混合免疫」純屬理論,亦曾因新冠病死率計算方法與專家隔空辯論。盧昨交代撤令理據時稱,本港新冠疫苗第二和第三針接種率分別達93%及84%,計及曾感染者的第三針有效接種率達95%,承認混合免疫屏障牢固,而感染者多屬輕症,去年初病死率達0.77%,年底另一高峰期已跌至0.19%,且醫療系統和市民應對能力提升,去年初醫管局一度減少六成服務,年底只需調整約一成。

被問到現在是否認同專家一早提出的「混合免疫」,盧稱一直有溝通,政府方向與專家一致,只是理論與政策在執行上有區別,有見醫療系統有能力應付去年底疫情高峰,反映疫苗和自然感染屏障足令大部分患者屬輕症,政府才能推出最新政策,強調理論與政策無衝突。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 美數據:可能與65歲或以上長者中風有關 林永和籲三高吸煙長者可先諮詢後接種


新冠非流感 盧:一加一或大於二

被問到如何比較新冠和流感,盧稱兩者有相似和不同,他會形容新冠是流感以外另一種呼吸道感染,若說成流感,會減低大眾對新冠的警惕,且兩者或構成疊加效應,「一加一可能大於二」,同時感染可令病情嚴重,社會同時流行兩種病毒亦會對醫療系統構成嚴重影響。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認為,現已無理據支持維持口罩令,亦不認為新冠仍屬公共衛生緊急狀態,如仍是,政府應繼續維持所有防疫措施,而非只撤剩口罩令,質疑邏輯矛盾。

明報記者(新冠疫情)

]]>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8%83%83%e7%82%8e%e8%82%9a%e5%b1%99%e8%82%9a%e7%97%9b%e8%87%b4%e5%90%89%e5%b7%b4%e6%b0%8f%e7%b6%9c%e5%90%88%e5%be%b5%e5%85%8d%e7%96%ab%e7%b3%bb%e7%b5%b1-%e5%ba%b7%e5%be%a9%e8%a8%93%e7%b7%b4/ Tue, 25 Oct 2022 03:46: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754 【明報專訊】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是一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以致神經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前期病史,例如: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康復路上,醫護人員的努力、病人的堅持、家人的體諒、僱主的接納,缺一不可。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相關文章: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吉巴氏綜合徵患者發病前腸胃炎肚屙肚痛 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

吉巴氏綜合徵十分罕見,病發率每年計每10萬人有1至2人。病發時,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以致神經發炎及失去功能,出現四肢疼痛、麻痹及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嚴重會影響呼吸能力,需要利用輔助呼吸機維持生命。

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有前期病史,例如: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因腸病毒感染腸胃炎而導致吉巴氏綜合徵者,佔25%至50%。患上吉巴氏綜合徵,症狀約於發病後2個星期出現,然後變得穩定;4星期後,症狀開始慢慢改善。若病人接受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或血漿替換治療,就能加快康復速度。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腸病毒感染——因腸病毒感染腸胃炎而導致吉巴氏綜合徵者,佔25%至50%。(設計圖片,Theerawan Bangpran@iStockphoto)

高齡、腸病毒感染患者 復康預期較差

超過八成患者,能於6個月以後恢復獨立步行能力。但若病者有以下情况:高齡、腸病毒感染、患病過程較急及較嚴重,或需要利用輔助呼吸儀器呼吸者,復康預期會比較差。吉巴氏綜合徵患者1年後死亡率約為3%至7%。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無關,Phynart Studio@iStockphoto)

個案:由腸胃炎到呼吸困難

小明(化名),20來歲,性格活潑、好動、開朗。她從事文職工作,平常喜愛遠足和寫部落格,還時常上載自己遠足照片和心得與別人分享。有一天她與朋友吃過一頓豐富的海鮮晚飯後,感到腸胃不適,不停肚屙肚痛。於是她到急症室求診,初步診斷為腸胃炎,住進醫院。但奇怪的是,除了肚痛肚屙之外,她開始感到雙脚漸漸麻痹無力,甚至起牀走路都顯得困難重重。更惡劣的是,她開始感到呼吸困難,血氧量非常低,醫生要為她緊急插喉,接上呼吸機維持生命。她被送進深切治療部,接受一連串檢查,最後證實患上吉巴氏綜合徵。經醫生治療後,小明的呼吸能力慢慢改善,可以移除呼吸機;可是仍需在氣管處開個切口,接上氣喉以保持呼吸暢順。之後她被轉到普通病房,待病情穩定後,再轉到復康醫院接受復康訓練。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影響呼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嚴重會影響呼吸,需要接上呼吸機維持生命。(設計圖片,PatrikSlezak@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復康療程助站立、刺激萎縮肌肉

第一次看到小明時,她說話十分困難,因為氣管造口漏氣,發聲時特別用力。初步評估她的體能,手腳活動軟弱無力,縱使用盡全身力氣,也只能微曲手指或曲起手肘。牀上翻身亦需要別人幫助,坐在牀上更會東歪西倒。縱然在兩人扶持下,她因雙腳軟弱無力,完全不能站立。可幸是她頭腦清醒,樂觀積極面對病情。作為小明主診物理治療師,隨即設計一連串復康療程:包括利用站立牀幫助她站立;透過電療儀器刺激她已萎縮的肌肉,加快力量恢復;同時她亦要做功能訓練,例如牀上翻身、起牀、坐姿平衡等。每個訓練對於小明來說,都是極大挑戰。每次完成訓練後,她的身體都疲憊不堪。可是她並沒有退縮!


訓練兩個月 可用步行架走15米

隨着病情改善,配合適當的物理治療,小明體能慢慢恢復。兩星期後,醫生為她除去氣喉。她可以像常人般呼吸,欣喜若狂。沒想到能正常呼吸是一件如此可喜的事!她的肌力得到改善,可自行坐在牀上保持平衡,在二人扶持下,她利用步行架可短暫站立。這少少的進步,對她來說像打了一口強心針,亦驅使她更積極努力參與復康訓練。她甚至把自己每天訓練內容,巨細無遺地記錄在部落格當中。經過連續兩個月訓練,她已可以自行起牀;在別人輕扶下從牀上轉移到輪椅;在一人扶持下,利用步行架步行15米距離。

復康團隊開始為她制訂回家方案,包括家居設計、照顧者訓練、復康儀器購置、教導家居復康運動,以及預約後續的門診復康治療。還記得小明出院的情景,她的臉上充滿喜悅和感恩!小明的進展給予我們很大鼓勵!她出院後,在日間復康中心接受持續的康復訓練。在完成整個訓練後,她可利用前臂撐着拐杖在戶外走動。更高興的是,她已返回工作崗位,重操文職工作。

1年半後,偶爾看到小明的部落格,貼上她幾天前遠足登頂的照片,看她滿臉自信,打從心底裏為她高興。

小明的復康確實是一個奇蹟。這奇蹟不常有,但這經驗給我很大的鼓舞,也成了工作上很大的動力。除了醫護人員、復康工作者的努力外,病人自身努力堅持及積極面對的態度、家人無限的體諒及支持,以及僱主接納,給予彈性的工作安排,都是奇蹟發生的重要因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永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腦科專研組主席、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9%a0%b8%e6%a4%8e%e9%aa%a8%e6%8a%98%e7%a7%bb%e4%bd%8d-%e8%84%8a%e9%ab%93%e5%8f%97%e6%90%8d-%e4%ba%86%e8%a7%a3%e6%a9%9f%e6%a2%b0%e8%85%b3%e5%be%a9%e5%ba%b7%e6%b2%bb%e7%99%82/ Wed, 05 Oct 2022 07:5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93 【明報專訊】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中,被巨型屏幕擊傷的舞蹈員李啟言(阿Mo),受傷至今逾兩個月,據悉意外導致他第三及第四節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多次手術,情况由嚴重轉為穩定。頸椎不同節數受傷,受影響部位不同。現今醫學有沒有新研究新科技,幫助頸椎受傷患者康復?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成效如何呢?


相關文章:好Zone動:「低頭族」還原頸椎弧度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受傷節數愈高 殘疾愈嚴重

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有保護脊髓(spinal cord)的作用。脊髓是由大腦連貫到盆骨的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控制身體各部分活動,如果脊髓受傷會影響神經傳導,令人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

頸椎由7節頸椎骨(C1至C7)組成,對應8對脊髓神經(C1至C8)。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牀專業顧問、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指出,如果只是頸椎骨受傷,沒有傷及神經線,未必導致癱瘓。然而一旦傷及脊髓神經,受傷的節數愈高,殘疾愈嚴重。C1至C3受損會導致患者不能呼吸,如果未有及時治療可以致命;「而受傷脊髓以下的所有神經根都會受傷,像一條河一樣,上游截住了,下游就再沒有水流」。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羅尚尉(受訪者提供)

脊髓神經線修復力低 密集難接駁

受損的脊髓可否完全康復,取決於受傷的嚴重程度。羅尚尉表示,就算受傷節數很高,若受損程度不太嚴重,康復機會較大。若脊髓完全受損,即受傷節數以下所有神經都失去功能;不完全受損,受傷節數以下神經功能部分保存。曾有患者因跳水而頸椎粉碎性骨折,「我們心裏有數,他能完全回復正常狀態的機率非常微」;有些只是頸椎脫位,立即做手術,最終可完全康復。他補充,脊髓受損難以治癒,「因為神經線是很複雜的細胞,它們專職做神經傳導,修復能力比其他細胞低很多」。加上脊髓裏的神經線十分密集,要逐條接駁極之困難。


植幹細胞、電極裝置技術未成熟

針對頸椎創傷癱瘓而開發的技術日新月異。羅尚尉說,「大家正在幹細胞上做很多研究,有些文獻顯示幹細胞的早期介入會有幫助,不過未能廣泛使用」。幹細胞就像小孩子細胞,可塑力很高,「放一些『新仔』入脊髓,然後用生物學方法導向它們變成成熟的神經線細胞,但仍有很多技術上問題」。另一種技術是將電極裝置植入脊椎,以電刺激神經,除了可局部鍛煉肌肉,也可讓患者再次行走,但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效果不太穩定。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新型機械腳較輕巧助患者平路行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外國正研究用電腦接收大腦信息後連接到患者軀幹,控制手腳或連接機械手腳,協助活動。說到機械手腳,早於2000年已有外骨骼機械裝置面世,但當時的機體笨重,使用範圍也受限。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現時的機械腳已進化得很輕巧,可穿在腳上,幫助患者在平路上行走」。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

機械腳主要有兩個模式。「協助模式」可感受患者輕微活動,機械腳協助慢慢達成正常步態;「全自動模式」讓患者雙腳毋須發力,靠腰部活動指令機械腳完成動作。頸椎受損、中風、柏金遜、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都適用。

鍾致康引述臨牀數據顯示,若患者雙腳本身有少許活動能力,機械腳可以幫助他們較容易重拾正常步態;「即使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完全受損,下半身功能不會復元,機械腳也能幫助活動關節、站立及訓練心肺功能」。機械腳與傳統治療沒有衝突,可同時採用;由於機械腳毋須旁人攙扶,即使腳力較差患者亦可以早一點接受步行訓練,令他們對復康訓練更有信心和成功感,願意持之以恆地接受治療。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鍾致康(受訪者提供)

家用版數十萬元起

不過,以機械腳做復康治療的費用較貴,1堂1至2小時訓練,由1000至幾千元不等;而且準備時間比傳統治療長,每次要花時間量度、調校、安裝機械腳。另外,如果患者腳部有斷骨、傷口未癒合、膝部或腳部肌肉攣縮、骨質疏鬆也不適合用;身體較虛弱和肌肉張力太強的患者亦不適合使用機械腳,需要先做傳統治療。

現時外國推出家用版機械腳,患者有經濟能力並通過考核,可以購置回家使用。一般來說,協助模式機械腳約數十萬元起,功能愈多價錢愈貴,售價可逾100萬元。


復康治療:脊髓受傷初期「關機」 靠物理治療喚醒

頸椎受傷患者入院後,醫生首先會檢查他們的手腳有無力,評估脊髓受傷所牽涉的範圍;再透過X光、磁力共振等檢查,判定受傷程度及做預後(prognosis)分析。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表示,一定要盡快做手術,「因為神經線被壓住,要盡快釋放壓力,才有機會復元」。手術包括將骨頭復位、清除爆裂骨頭、固定移位的頸椎等,給予良好環境讓神經線復元。接着就要開始做復康,患者需要多學科團隊支援,包括骨科、腦神經外科、泌尿科、腸胃科等專科醫生,還有物理治療師、義肢矯形師和臨牀心理學家等。

「脊髓受損患者初期會進入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完全『關機』, 短暫失去功能,之後透過活動和訓練去刺激沒有受損部分恢復功能。」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就算患者的脊髓完全受損,物理治療未必讓他們再次正常行走,但對骨質、關節、肌肉健康、心理質素等都有好處。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機械腳——外骨骼機械腳是新近引入香港的復康治療儀器,機械力量協助下肢活動能力受損的患者作步行訓練、活動關節、訓練心肺功能,甚至重拾正常步態。(圖為模特兒示範,受訪者提供)

復康期至少半年 目標重返社區

「患者接受手術後,通常會用呼吸機,因此復康早期會先做胸肺物理治療,移除痰涎和保持呼吸暢順,之後才可以做其他治療。」鍾致康指,患者長時間臥牀,肌肉、關節會愈來愈緊,因此當可自行呼吸,便要開始手法治療、被動運動等,維持身體活動能力。患者能坐或站起來時,就可做步行訓練。由受傷臥牀到能下牀,再到輪椅和步行訓練,需時較長,「復康時間需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視乎頸椎受傷程度」;患者若有併發症,如肺炎、壓瘡、傷口感染等,需時更長。

羅尚尉亦指,頸椎受損患者的復康過程相當漫長,尤其是不能完全復元的患者,一輩子都需要復康治療。「目標是讓他們重返社區,長期住院對身心靈都不好。」但患者能否返社區生活,除視乎復康進程,也要家人支持和充足資源,包括改動家居設施和添置醫療儀器。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搭車打瞌睡 急停易傷頸

常見導致頸椎受傷的活動有體操運動、跳水等,應否避之則吉?羅尚尉表示,職業運動員無可避免做這類動作,「所以適當訓練和熱身最緊要,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很多時患者都不是比賽時受傷,而是練習時受傷,可能掉以輕心、不集中」。另外,車禍和工業意外也容易造成頸椎受傷,平時我們有意識要用肌肉保護頸椎,但若乘車時睡着了,一旦急停,頸椎沒有肌力保護,容易嚴重受傷,因此坐車時要加倍留意。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96%bc%e5%b0%8f%e6%9c%8b%e5%8f%8b%e5%8f%8a%e5%ad%95%e5%a9%a6%e6%8e%a5%e7%a8%ae%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7%9a%846%e5%80%8bqas%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Mon, 01 Aug 2022 03:2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46 香港現正使用的兩款新冠疫苗安全有效,世界各地過億的孩子、本港超過80萬個學生亦接種過這兩款疫苗。科興疫苗採用滅活病毒技術為平台,適合3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復必泰疫苗採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為平台,適合5歲或以上人士接種。

接種新冠疫苗會否出現過敏及副作用?

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設有先進和完善的醫療信息系統,密切監察疫苗接種後的不良反應,有效掌握新冠疫苗的接種情况。兩款為小孩接種的新冠疫苗已獲證實安全有效。家長大可放心讓小朋友接種以上兩款新冠疫苗。

很多家長都擔心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會有過敏反應,接種新冠疫苗與打流感針差不多,世界各地已累積大量經驗,新冠疫苗過敏不再是需要擔心的問題。至於有一般過敏症的人士,甚至患有哮喘、鼻敏感、濕疹、食物,甚至藥物敏感的小朋友,都可以安全地接種新冠疫苗,沒有發生過嚴重的過敏反應。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新冠疫苗對預防孩子感染 Omicron 後出現重症有效嗎?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自從去年11月份在南非爆發之後,迅速席捲全球,今年2、3月更嚴重重創香港,長者和幼童都深受影響。目前,要安全獲得對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並且建立群體免疫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有效的新冠疫苗接種。

世界各地已有非常足夠的科學數據,證實新冠疫苗能有效地預防感染後出現重症,減低入院和死亡風險,以及康復後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家長值得留意的是小朋友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大大減低感染 Omicron 後入院和出現重症的風險。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孩子中,大部分都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家長絕不可掉以輕心,要盡快為小朋友接種。

巿民仍需緊記,已完成疫苗接種的人士,亦應繼續做好個人防疫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並經常保持良好的個人和環境衞生。


關於小朋友及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6個Q&As(衛生處方)
本港有超過80萬學生已接種過新冠疫苗,有專家指出,小朋友完成接種新冠疫苗後,可大大減低感染 Omicron 後入院和出現重症的風險。(政府新聞處圖片)

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會出現多系統性炎症,會有什麼影響?

家長絕對不能輕視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的中、長期後遺症情况,因為發現部分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後,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絕大多數兒童均未曾接種疫苗或接種未滿14天,即使最初感染新冠病毒時症狀輕微,但康復約2至6星期後,出現持續發燒,心臟、腦部、肝臟、腎臟等不同身體器官及皮膚出現發炎的情况。

大部分患「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兒童需要接受深切治療,使用呼吸機、強心藥和大劑量的類固醇以穩定病情、亦有機會導致死亡。亦有發現顯示,部分兒童就算僥倖地康復過來,亦會出現器官長期受損、長遠後遺症的情况,需要緊密跟進日後的進展。

預防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最有效的方法是盡快幫小孩完成接種。美國疾病控制中心追蹤了幾千個感染新冠病毒後發生多糸統性炎症的病人,發現接種新冠疫苗能成功避免大部分多系統炎症的個案。為了避免兒童出現重症及後遺症,家長應盡快讓小朋友接種新冠疫苗。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的患者大會在感染新冠病毒後3個月之內出現病徵,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並無法由其他疾病診斷所解釋。這些病徵可以牽泛多個身體器官,而且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相當程度影響。

本港約有15%染疫小童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的情冼。各人症狀、嚴重程度及病情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病徵包括影響味覺、嗅覺、失眠、頭痛、學習和認知能力兼記憶力變差等重要腦部功能。

目前尚未有針對「長新冠」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主要是針對患者的個別症狀進行護理,或透過一些循序漸進的復康治療,來減輕「長新冠」對患者生活的影響。建議患者作足夠休息、採取均衡飲食和生活模式、保持規律的作息習慣、做適量運動,來紓緩「長新冠」的徵狀。「長新冠」是一種需要多部門協作跟進的新冠後遺症。

現今全球專家仍正在了解「長新冠」的病因,並且努力找尋解決方案。「長新冠」發生的風險跟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性和病毒量息息相關,再次強調,完成接種新冠疫苗能大大減低病毒量和感染重症的風險,是預防發生「長新冠」最有效的方法,幫助「長新冠」徵狀的康復。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小孩感染過新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今年2、3月第五波的疫情爆發,有過百萬的香港市民感染Omicron,當中包括超過10萬個小朋友。許多家長以為孩子感染新冠後已有抵抗力,所以不需要再打針,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研究已證實感染Omicron 後的免疫保護只能維持一段短時間,縱使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但這些抗體水平只能維持一段短暫時間,保護能力亦隨之消失。第五波爆發至今已經過了幾個月,孩子感染後的抗體已跌至很低水平,不足以保護孩子免受另一次重症的感染。

未接種新冠疫苗的小朋友感染新冠後必須完成接種疫苗。以測試陽性後14天作康復日計算,康復一個月後需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可選擇接種科興滅活疫苗或復必泰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提高對抗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更長久地保護自己免受新冠病毒的侵害,包括更具傳染性的病毒變異株。對於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安全的。如果不肯定小朋友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家長可直接為孩子接種新冠疫苗,並不會增加風險。


懷孕和餵哺母乳的時候可否接種新冠疫苗?冠病毒後還需要打針嗎?如果要打、幾時打?

孕婦若不幸在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有機會對胎兒有負面的影響,可引致胎兒發育不良、夭折、小產及早產等嚴重問題,所有計劃懷孕的婦女應儘快接種新冠疫苗。

未曾接種疫苗的孕婦可在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世界各地的科學數據已顯示懷孕期接種復必泰或科興疫苗都安全有效。懷孕期接種新冠疫苗不但能減低孕婦受感染患重症的風險,媽媽打疫苗後體內產生的抗體更能經胎盤傳送給胎兒,保護胎兒和出生後的嬰兒免受感染。

我們高度鼓勵孕婦接種後餵哺母乳,而正在餵哺母乳的媽媽,我們亦鼓勵他們接種,接種不但不會傷害嬰兒,抗體更可隨餵哺母乳傳送到嬰兒體內,保護初生嬰兒免受感染後發生重症。但切記接種新冠疫苗14天之後,才可產生足夠水平的抗體,所以孕婦應考慮盡早接種新冠疫苗。


撰文:

葉柏強醫生

(香港兒科醫學會前會長、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

關日華醫生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

]]>
【新冠後遺症】英數據:約65%新冠患者受長新冠影響 物理治療師:至少7天沒新冠病徵疲倦氣促 可實行3階段運動計劃 //www.afterroberto.com/%e8%8b%b1%e6%95%b8%e6%93%9a-%e7%b4%8465%e6%96%b0%e5%86%a0%e6%82%a3%e8%80%85%e5%8f%97%e9%95%b7%e6%96%b0%e5%86%a0%e5%bd%b1%e9%9f%bf-%e8%87%b3%e5%b0%917%e5%a4%a9%e6%b2%92%e6%96%b0%e5%86%a0%e7%97%85/ Tue, 03 May 2022 09:14: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631 【明報專訊】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約65%新冠患者都受「長新冠」影響;而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四成新冠康復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症狀。本港有過百萬人在第五波疫情中染疫,感染者發病程度各有不同,不少患者在病毒檢測呈陰性後仍持續受一系列症狀困擾,擔心是新冠長期綜合後遺症(或稱「長新冠」)的影響。「長新冠」包括多種不同症狀,如疲倦、氣促等,康復者可循序漸進做運動,緩解不適。如何實行3個階段的運動鍛煉計劃?不過,不恰當的運動量或會令症狀惡化,什麼情况下要暫停運動?血氧水平?頭暈?心口痛?

常見疲倦——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發現, 四成康復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症狀。(設計圖片,monzenmachi@iStockphoto)
常見疲倦——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發現, 四成康復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症狀。(設計圖片,monzenmachi@iStockphoto)

 

長新冠症狀:疲倦、氣促 至少7天沒新冠病徵可開始3階段鍛煉計劃

「長新冠」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多種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的症狀,一般在發病後3個月內出現,這些症狀並非由其他疾病引起。英國最新數據顯示,約65%新冠患者都受「長新冠」影響。疲倦是「長新冠」最常見症狀。

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四成康復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症狀,勞動後感到疲倦持續超過24小時,休息也不能改善​。團隊發現透過適當的復康治療方案,約七成患者的情况有改善。氣促問題也是「長新冠」症狀。康復者過去至少7天沒有新冠病徵,便可以開始以下3個階段的鍛煉計劃:

趕走不適——英國數據顯示,約65%新冠患者受「長新冠」影響,循序漸進運動可緩解不適。(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
趕走不適——英國數據顯示,約65%新冠患者受「長新冠」影響,循序漸進運動可緩解不適。(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急性後遺症主要症狀咳嗽疲倦持續少於2個月 長新冠影響味覺嗅覺頭痛氣促難根治 孔繁毅建議設指定門診跨專科治療

 

第一階段:循環呼吸運動及伸展

康復者於首兩星期,可以嘗試做呼吸訓練或針對呼吸肌肉的伸展運動。循環呼吸運動有助改善肺部功能、清除肺部和氣管痰涎;針對呼吸肌肉的伸展運動,可幫助肺部擴張​,加強呼吸系統。如康復者於首兩星期內健康狀况穩定,可漸漸加入10至15分鐘輕度運動,例如步行。運動的強度應讓康復者感到輕鬆,不會氣喘。

 

1a. 循環呼吸運動

由以下3部分順序組成,每天可做3至5組。

i. 放鬆呼吸

以舒適及放鬆的姿勢,慢慢呼吸3至5次,吸氣時應感到腹部微隆,代表有運動到橫膈膜(圖A)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ii. 橫膈膜深呼吸

肩膀和上背保持放鬆,從鼻孔緩慢地吸入空氣,深吸氣直到胸部和腹部擴張,閉氣3秒,再從口慢慢呼氣,重複3次

 

iii. 咳嗽及哈氣

收緊腹部,張大嘴巴,快速哈氣或咳嗽,如氣管內有痰,可透過哈氣​或咳嗽將痰咳出(圖B)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血氧含量跟新冠病毒有何關係?了解低血氧4個徵狀 注意長者、兒童出現「隱形缺氧」解讀血氧機數據

 

1b. 伸展運動

每組重複3至5次,每天可做3組。

 

1. 肩膀伸展

左手肘上提至高於肩水平,手掌至手肘平貼牆面,左腳向前跨一小步使身體稍微向右轉,維持10至15秒;換邊再做(圖C)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2. 頸部伸展

坐在椅子上,右手垂下;左手扶着右邊頭,往左方拉,維持10至15秒;換邊再做(圖D)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3. 上胸伸展

坐椅子上,雙手輕按心口,呼氣時配合下巴向上抬起,伸展上胸肌肉和軟組織(圖E)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第二階段:帶氧運動、阻力訓練

康復者在7天內可連續步行約30分鐘,步行期間不會感到非常吃力,可逐漸加入帶氧運動和阻力訓練,例如慢跑、踩單車和舉啞鈴,加強心肺功能,以及避免肌肉流失。康復者可每5分鐘稍作休息,視乎身體情况再決定是否繼續運動。

 

第三階段:不同球類運動

如果康復者連續7天做到30分鐘第二階段的運動,而且運動後1小時疲倦狀態得到消除,就可以逐漸做更複雜和更具挑戰的運動,例如不同的球類運動。

做任何運動前,都先以動態伸展運動熱身,減低運動時受傷的風險。運動過程中要保持呼吸暢順,如遇到氣促等情况,可在靜止時嘗試做呼吸運動(參考1a及1b)。每個康復者症狀和嚴重程度都不同,若有任何困難或疑問,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相關文章:感染新冠、康復者、長期病患者注意 營養師給你抗炎飲食貼士 以助復元紓緩長新冠

 

知多啲:靜止血氧低於96% 即暫停運動

康復後的運動對改善「長新冠」非常重要,但不恰當的運動量或會令症狀惡化。為了安全及有效地執行適當的復康治療方案,世界物理治療協會(World Physiotherapy)作出以下建議:

1.留意運動過程中及運動後的疲倦狀况,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量,過大運動量有可能令疲倦情况惡化

2.如有任何異常情况,例如呼吸困難、頭暈、心口痛或心悸等,應避免開始運動,又或停止運動;如情况持續,應立刻求醫

3.留意是否有氣促,如靜止時血氧水平低於96%,或做輕量運動時血氧水平較休息靜止時水平跌多於3%,都應暫停運動

4.運動前後量度維生指數如血壓和心跳,如發現指數因姿勢或動作而受影響,例如血壓在站立和坐下時有很大偏差,運動時要加倍小心

監察血氧——靜止時血氧水平低於96%,或做輕量運動時血氧水平較休息靜止時水平跌多於3%,都應暫停運動。(資料圖片)
監察血氧——靜止時血氧水平低於96%,或做輕量運動時血氧水平較休息靜止時水平跌多於3%,都應暫停運動。(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示範:左棟樑(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 一級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