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居家運動”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4 Mar 2024 04:27:5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居家運動”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www.afterroberto.com/%e8%b7%91%e6%ad%a5-%e8%b6%85%e6%85%a2%e8%b7%91%e6%af%8f%e5%88%86%e9%90%98180%e6%ad%a5%e6%b8%9b%e8%86%9d%e9%97%9c%e7%af%80%e5%8f%97%e5%8a%9b-%e6%b3%a8%e6%84%8f4%e5%8e%9f%e5%89%87/ Thu, 06 Oct 2022 04:52: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96 【明報專訊】跑步,究竟快跑還是慢跑好?專家指出,跑步速度愈快,不代表減肥效果愈好,熱量消耗多少需要考慮運動持續時間、體重等因素。再者,快跑容易跌倒受傷,加上大步幅會增加膝關節負荷。慢跑一般步幅較小,可減輕膝關節受力。日本和台灣流行超慢跑,跟着節拍以「慢」取勝,被稱為神奇瘦身跑法!「超慢跑」要注意4個原則,並可在音樂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下載「節拍器」來輔助,設定步頻為每分鐘180步。若想增加超慢跑難度及加強減肥效果,物理治療師建議,將超慢跑結合HIIT訓練,不妨參考以下5組動作。惟HIIT對心臟負荷比較大,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跑步4原則

運動場上,快跑力有不逮,跑得慢又擔心被人笑「龜速」。不論什麼跑速,跑步都能提升心肺功能,而且有助心臟健康,甚至延年益壽,有利整體健康。根據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與不跑步的人相比,即使跑得很慢或偶爾跑步,有跑步的人往往多活3年。當然,跑步並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但可使預期壽命增加上限約3年。該研究顯示,「跑步」與「長壽效益」的比率約為1:7,這意味跑步1小時可額外延長7小時壽命。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跑步1小時延壽7小時 可跟上節拍超慢跑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高級講師及副系主任雷雄德指出,世衛建議成年人每星期至少做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果按照此標準持續鍛煉,推算跑步1小時可延長壽命約7小時,「1賠7都不錯啊」!

跑步對身體有益,但具體到底要跑多快?雷雄德強調,快跑和慢跑沒有優劣之分,兩者可在每星期的訓練中輪流交替。惟要留意的是,快跑容易跌倒受傷。為提高跑步速度,跑者通常踏出較大步幅。大步幅要承受較大的着地衝擊,增加膝關節負荷。慢跑一般步幅較小,可減輕膝關節受力,從而降低受傷風險。此外,高強度快跑者容易感到疲勞,無法維持長時間的快速奔跑。相反,中低強度的慢跑較不容易產生疲勞感,跑者能更長時間持續運動,相對「襟跑」。

日本、台灣興起以非常慢的速度跑步,這種超慢跑被稱為神奇瘦身跑法。「超慢跑」源自日本,可在音樂平台或手機應用程式下載「節拍器」來輔助,設定步頻為每分鐘180步,跑步時盡量跟上節奏,作「節拍超慢跑」。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雷雄德(受訪者提供)

超慢跑的4個原則:

.前腳掌先落地,再後腳跟觸地

.跑步時膝蓋微彎曲

.腳步放輕,輕力着地

.步伐小而快,步頻以每分鐘180步的速度為目標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依年紀、身體調運動強度

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超慢跑動作相對溫和,對膝關節和足踝負荷較低。以運動量衡量,「超慢跑」適合大部分人士。惟不同年紀和身體狀况對心臟負荷有所不同,應調整運動強度。在計算運動量水平時,以最大心跳率計算最為準確。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歐陽健(資料圖片)

訓練心跳範圍

健康人士:

*最大心跳率×60%至80%

長者或心血管病患者:

**儲備心跳率×50%至70%

註:* 最大心跳率=220-年齡

**儲備心跳率=

最大心跳率-靜止心跳率

超慢跑輕鬆簡單,男女老幼可以邊看電視邊原地慢跑。如果嫌原地超慢跑單調乏味,不妨試試「改良版超慢跑」。雷雄德建議,前後左右踏步不但增加趣味,同時可分散足部壓力,降低勞損風險。他提醒,在家超慢跑時穿上運動鞋,更能減低受傷風險。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Dan Rieck@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最少持續20分鐘 燒脂才明顯

一般人都會認為,運動愈激烈,減肥效果愈好,而放慢速度跑步往往令人覺得不似運動,無助減肥。其實快跑和慢跑同樣有減肥的效果,兩者透過不同機制燃燒脂肪。雷雄德解釋,透過高強度運動如快跑(最大心率約維持在85%以上),身體會啟動「後燃效應 」(after-burn effect)燒脂機制,由於運動後身體需要大量能量恢復,以提升新陳代謝減輕疲勞,身體會動用脂肪作為能量,因此在運動後繼續燃燒脂肪。

當持續做中低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約維持在60%至70%)如慢跑,身體透過β-氧化作用(β-Oxidation)燃燒多餘脂肪。要經由β-氧化作用達到燃脂效果,需要同時符合運動的持續時間和中低強度運動的兩個條件。由於過程中需要持續提供氧氣,鍛煉時間持續20至30分鐘以上燒脂效果才較明顯。

「在疫情下,在家超慢跑好過你坐梳化!」雷雄德表示,久坐令心肺功能變差,即使疫情下要留在家中,亦應避免久坐不動。歐陽健強調,所有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e)都會燃燒熱量,包括做家務、行樓梯、散步和游泳等,即使做較低強度的體能活動亦勝過久坐不動。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體能活動——體能活動不限於跑步、打籃球、游泳,做家務亦是體能活動之一,同樣為健康帶來裨益。(設計圖片,kazoka30@iStockphoto)

超慢跑消耗熱量有數計

想知道超慢跑消耗多少熱量,可從以下公式計算:

熱量消耗=代謝等值(MET)×運動時間(分鐘)×體重(公斤) / 60

代謝等值(MET,Metabolic Equivalent)是用作形容不同體能活動的強度指標,身體維持於靜止狀態相等於1 MET。以每小時5英里(即約8公里)以下速度「超慢跑」計算,大約換算為6 METs。

例子:

體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連續「超慢跑」30分鐘的熱量消耗

= 6 METs × 30分鐘 × 70公斤 / 60

= 210千卡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居家運動:超慢跑×HIIT 減肥更有效

2019年巴西研究發現,HIIT(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比起持續中等強度運動更有效減少脂肪達28.5%。若想增加超慢跑難度及加強減肥效果,物理治療師歐陽健建議,將超慢跑結合HIIT訓練。惟HIIT對心臟負荷比較大,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完成超慢跑後,可做以下5組HIIT動作。每組動作以30秒為目標,限時內盡力做最多次數。每組動作之間可短暫休息15至30秒,重複3個循環。


【跑步】超慢跑每分鐘180步減膝關節受力 注意4原則 配合HIIT訓練增減肥效果
(利楚兒攝)

波比跳

1.手掌與肩同寬按着地板,雙腳打開比肩寬

2.雙腳向前跳,蹲下

3.向上跳起,雙手舉起過頭

4.蹲下,兩手觸地,雙腳向後蹬直,回到動作1再做


側弓步

1.兩手拇指交疊置於腹/胸前,雙腳打開比肩寬

2.身體重心慢慢向右移,右腳彎曲,髖部向後推成深蹲姿勢,左腳向外伸直

3.右腳推蹬回到開始姿勢,換腳再做


登山跑

1.起始動作如同掌上壓一樣

2.左右腳輪流抬起至胸部


提腿蜷腹

1.躺在地墊上,上身抬起約45度,雙腳離地略微彎曲

2.雙手連同上半身向一邊扭動,換另一個方向再做


分腿蹲

1.站在椅子前約1.5個腳掌的距離

2.一腳向後放在椅子上,身體向下蹲

3.起身,重複再做(下個循環換腳做)

示範:物理治療師歐陽健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5%ae%b6%e4%b8%ad%e9%95%b7%e8%80%85%e5%94%94%e6%83%b3%e6%88%b4%e5%8f%a3%e7%bd%a9%ef%bc%9f%e5%a0%85%e6%8c%81%e5%8e%bb%e8%8c%b6%e6%a8%93%ef%bc%9f/ Thu, 13 Aug 2020 04:05: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834 【明報專訊】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本港,多間護老院出現群組爆發,死亡個案多是70歲以上長者,令家有一老的市民憂心忡忡。有人苦惱老友記「唔聽話」不肯合作防疫,有人則擔心自己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中感染長輩。這波疫情來勢洶洶,究竟怎麼做才能守護「家中至寶」?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反叛」老年——受社交距離限制,長者會容易感到被孤立、被隔離,日積月累,心情會變得煩躁,因而不願意配合防疫措施。(deeepblue@iStockphoto)

70歲以上感染死亡率高2倍

早於3月初,香港大學醫學院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已發表研究,指70歲以上長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比年輕人高2倍。現時長者的感染數字和死亡數字的確不斷上升,背後有什麼原因?於2003年SARS爆發時在dirty team工作的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表示,高齡人士較高危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他們年紀大,加上有糖尿、心臟病等長期病患,抵抗力和免疫力都較低,容易受感染;第二,患有心、腎或肺病等慢性病,受感染後病情惡化時,「身體會捱不過最關鍵的一周,即使有最好的醫療,身體也應付不了,所以長者容易受感染,染病後容易因嚴重併發症而死亡」。

長者屬高風險群組,但要他們同心抗疫卻不時遇到困難。有些長者不願意配合防疫措施,亦有長者困在家中太久而鬱鬱寡歡,如何與「銀髮族」攜手抗疫?胡志遠和關護長者協會的兩名註冊護士有以下貼士: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胡志遠(受訪者提供)

胡:胡志遠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
黃:黃慧萍
(關護長者協會營運經理、註冊護士)
劉:劉敏
(關護長者協會葵涌區銀鈴護士站註冊護士)

 

耐心解「毒」 分析「唔聽話」原因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細心講解——關護長者協會註冊護士劉敏(左)向長者講解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以及如何正確戴口罩。(受訪者提供)

問:家中長者「唔聽話」,甚至抗拒遵守防疫措施,有什麼勸導方法?

黃:疫情之下,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有不少改變,莫說老人家,年輕一輩也很難適應每日不同的政策和轉變,老友記「唔聽話」其實可理解。所以,家人不用動怒,先心平氣和地跟長者解釋「點解要正確戴口罩」、「點解唔好成日出街」、「點解要成日洗手」,原因就是「我希望你健康」。若不正確戴口罩,經常到人多的地方,或不常洗手,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希望他們「聽話」,減低自己感染風險,讓一家人都安全渡過這一關。

此外,家人亦需要為長者多想一些解決方案。例如為他們準備尺寸合適的口罩,幫他們調校好口罩帶的鬆緊度,減少口罩滑下,讓他們佩戴時感到舒服。

劉:要先了解長者是什麼原因拒絕,有無病理上的問題。例如老人家本身有慢阻性肺病或心臟衰竭,如果外出要戴外科口罩會呼吸困難,比平常人辛苦很多倍;又或者,已經提醒長者要戴口罩,但發現他出門又忘記戴,可能是認知障礙症。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傳遞正確信息——為加強防止感染,應再三教授長者正確搓手及潔手方法。(Syldavia@iStockphoto)

如果跟長者說要戴口罩出外,他們抗拒甚至情緒激動,我們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因為自從1月中開始,為了防疫不斷擴闊社交距離,而長者的活動範圍比一般成年人窄,再加上社交距離,他們會容易感到被孤立、隔離,有時候想找人幫忙又找不到,產生「無人幫我,只會叫我戴口罩、叫我不要出街」的想法,日積月累,心情變得煩躁;特別是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他們記性、脾氣也會轉變。所以,當他們的情緒因疫情而高低起伏,就要多加留意,想想有否顧及長者的需要。例如家住葵涌的長者要到深水埗買東西,家人與其一味叫他不要外出,倒不如嘗試理解長者的需要,利用其他方法如網購,去幫助他解決問題。

 

孫兒「出馬」 解釋戴口罩也為家人好

胡:應付老人家的「殺手鐧」是子女或孫兒,所以子孫要向長者好好解釋,防疫除了為自己,也是為了家人,要保護自己也要保護家人。但若勸喻無效,真的沒有辦法之下,可能就唯有在家也戴口罩,防止互相感染。有時老人家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跟足防疫措施,家人也需要體諒,唯有自己做多一步。

重複示範教防疫 門口貼口罩圖
問:若家中長者記性差又或知識水平較低,防疫教育應如何入手?

劉:我們教育社區長者的有效方法是真人示範。例如戴口罩,要逐個步驟示範給他們看,通常教一次不會記得,所以教完要叫他做一次給你看,隔一段時間又再叫他做一次,確保他們記得步驟。我們亦會派發有圖示的小冊子給他們,忘記了也可以看圖勾起記憶。

另外,我們會提醒長者出街帶「百寶袋」,袋中除有銀包、鎖匙,疫情期間最好放2、3個口罩入袋中,萬一真的忘了戴口罩,袋裏也有備用;或在大門上貼一張口罩相片,提醒他們戴了口罩才出門。

 

與「老友」視像歎茶 家居運動分散注意

問:疫情嚴峻,長者是否一定要「禁足」?被困家中太久,變得悶悶不樂,又怎樣幫助他們?

胡:絕對不鼓勵長者去人多擠迫的地方,要暫時避免去茶樓這一類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如果真的想見見「老友記」,唯有每人買些點心,用網上通訊軟件開視像會議見面。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不止是短期,這種生活模式可能要維持一兩年,所以家人要幫長者利用資訊科技去重建社交關係。另外,超級市場也應盡量少去,如果想出街購物,要選擇人流較少的時間,回家後要更換衣物和鞋,避免將外面的感染源帶回家中。

但另一方面,老人家長期留在家中對身心亦有影響,所以可到住所附近較少人的戶外空曠地方如公園散散步、曬太陽,加強抵抗力;但要避開吃飯時間,確保不會撞到除下口罩吃飯的人。防疫亦不應該「去到咁盡」,因為一方面要抗疫一方面也要生活,要取得平衡,當然外出時要記得佩戴口罩。

劉:以往可以去酒樓與街坊談天,但現時不可以。長者獨自在家中,或很久無人與他傾談,會感到寂寞和無助,這些負面情緒亦會令長者抗拒防疫措施。要處理長者寂寞的情緒,可以教他們做簡單的居家運動,如協會向長者派發一些練力帶、練力球等,讓他們沉悶時可以做運動,分散注意力,情緒就不會過分繃緊。此外,家人每天都與長者傾談,與他們一起看新聞,因老人家看見新聞報道確診數字飈升,甚至自己居住大廈有確診個案時會很不安,家人在旁可以安撫,以免他們受驚,也令長者知道不止他一個人面對,而是全家人會一起陪伴他抗疫。

 

有病徵快檢測 打流感針免虛驚

問:如果老人家頭暈身㷫,要立即做病毒檢測嗎?

胡:如果有發燒和呼吸系統徵狀,都要盡快做檢測。因為就算居住大廈無確診個案,但不知道會否有隱形帶菌者,或有懷疑確診病人住在附近亦都「估唔到」,所以大廈有無確診個案,參考價值不高,有病徵都盡量做檢測。

另外,強烈建議所有老人家,無論有沒有患慢性病,都必須要打流感針。尤其9、10月又可能出現流感。而我們現在已開始討論新冠病毒會否在冬天再爆發,甚至比之前更猛烈,現時醫學界都表示擔心。所以避免誤中副車,虛驚一場,無論如何也要打流感針。

 

院舍長者難退院 靠「隔空」防疫

新一波疫情來襲,有不少護老院友或職員「中招」,護老院爆發疫情,如果有家人在院舍生活怎麼辦?要馬上辦理退院手續嗎?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視像通訊——如不能探望護老院中的長者,唯有多與長者聯絡,可用視像通訊,看看他們有沒有戴口罩。(eggeeggjiew@iStockphoto)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表示,現時香港疫情最難守的確是護老院。首先院舍環境一般比較擠迫,牀位分隔、防飛沫等未能做到十分完善。另外,老人院人手有限,而且工作繁忙,不能像醫院一樣照顧不同病人之間可換衫消毒。再者,護老院日常工作包括餵飯、幫長者洗澡和清理排泄物,都有傳播病毒的風險。

胡志遠指以上的客觀環境因素,再加上老人家自身因素,如較難跟足防疫指引,或本身患有慢性疾病,都增加了感染風險。所以若環境許可,值得考慮從老人院接走家人。他亦引述美、加例子,兩國疫症初期也有院舍爆發,有新聞報道提及,一些人因家裏環境許可,也認為反正自己也要在家工作,就把長者接回家,結果整間院舍的長者也受感染,甚至死亡,退院的人則避過一劫。

但如果不能退院,有辦法減低院舍中長者的感染風險嗎?胡志遠提出兩個建議給徬徨的家人。第一、保持聯繫,如果不能探望護老院中的長者,未能親身指導,唯有多與長者聯絡,可用視像通訊,看看他們有沒有戴口罩,戴得正不正確 ;而且老人家容易鬆懈,「年紀大了覺得(防疫措施)很大的束縛,未必跟他們說一次就肯做,要多提點」。他亦指,有些長者可能記憶力較差,或患有認知障礙症,便需要在早上下午都要致電提醒他們。

 

幫手補充物資 搓手液好過漂白水

第二、抗疫物資要充足。胡志遠表示,院舍未必能夠提供足夠的抗疫物資給長者, 家人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抗疫物資,如消毒搓手液,放在牀邊,「老人家未必能像我們一般使用稀釋漂白水,因為會影響到附近的院友,所以消毒搓手液就比較合用」。他亦建議可以在牀邊放置一個盒子,內有加了消毒液的濕毛巾,讓長者隨時抹手清潔;家人也可提供消毒濕紙巾,讓老人家清潔牀位周圍地方和會接觸到的公用設施,例如牀頭櫃、洗手間門把等。

 

病毒檢測 盡快重點支援院舍

不過,胡志遠認為實際上家人可以做的不多,而且院舍的資源有限,所以他建議政府應重點支援護老院。他認為,政府首先應該在院舍及早做大規模病毒檢測,「現時國家已表示會支援香港的病毒檢測,如果在短時間之內未能滿足到全香港的需要,重點支援一定是院舍,包括護老院和其他有特殊需要人士的院舍,例如殘障人士的中途宿舍,因為那是最容易爆發,亦最難做防疫措施的地方」,因為難做防疫措施,所以就要盡早做檢測、圍堵和隔離。

進一步就是增加院舍的個人保護裝備。如果物資供應比較充裕,可以應付到醫院以外的地方,應重點支援的社區設施就是院舍,讓院舍職員上班時穿著防護衣,「但未必可以像醫院一樣經常替換,因為環境未必許可,經常替換反而增加感染風險」。胡認為,折衷方法是「去幫第二個老人家換片、餵食的時候,先用酒精抹一抹防護衣。此舉希望將一個牀位病毒帶到第二個牀位的風險,可以相對減低一點」,他不諱言做法未必達醫院規格,但取一個中庸之道,保護院舍職員之餘,亦減少長者之間傳染的風險。

 

裝空氣清新機減感染

此外,胡志遠亦建議在院舍中裝置空氣清新機。院舍環境很擠迫,而且天氣悶熱不能開窗,始終需要開冷氣,所以如果在密閉的環境加裝空氣清新機,能盡量減低感染的風險,「未必做到醫院規格那種醫學用的空氣清新機,但如HEPA filter、光觸媒等設備的家用空氣清新機,建議都要安裝,做唔到100分,也至少做到70分,總比不及格好」。

最後,他建議政府運用資源,加強護老院從業員的教育,提醒他們在處理廢物時,如長者排泄物、尿片、嘔吐物等,要加倍小心。

文:杜欣勇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在家抗疫】自煮落足料 變致肥陷阱 居家運動不能少  //www.afterroberto.com/%e5%9c%a8%e5%ae%b6%e6%8a%97%e7%96%ab%e8%87%aa%e7%85%ae%e8%90%bd%e8%b6%b3%e6%96%99-%e8%ae%8a%e8%87%b4%e8%82%a5%e9%99%b7%e9%98%b1-%e5%b1%85%e5%ae%b6%e9%81%8b%e5%8b%95%e4%b8%8d%e8%83%bd/ Tue, 04 Aug 2020 03:53: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725 【明報專訊】新冠肺炎新增確診數字多日破百,食肆晚上禁堂食,我們又回到留家避疫的日子。經過上一波疫情的訓練,不少人由「無飯主婦」搖身一變成為「廚神」。以為在家煮食更健康,偏偏上一波疫情完結後,不少人增磅了,到底是什麼原因?新一波疫情下為減堂食風險而叫外賣,又有什麼要注意?

【在家抗疫】自煮落足料 變致肥陷阱 居家運動不能少 
慎選食材——在家煮食真材實料,理應比外食健康,但若在食材選擇及食量上沒多加注意,加上疫情期間缺少運動,容易增磅。(Shutter2U@iStockphoto)

在家煮食,真材實料,理應比外食健康;betway体彩 營養部統籌主任、註冊營養師余思行卻說,若在食材選擇及食量上沒多加注意,加上缺少運動,疫情期間便會不慎增磅。不少減肥失利的人士紛紛說:「疫情期間,能維持磅數已當贏!」今波疫情看似無了期,到底如何避免增磅?她有以下提醒。

麵包:別當小食 每餐最多2塊

攝過量澱粉質變脂肪:自家製麵包通常比較足料、結實,亦會「厚切」,一塊麵包所含的麵粉分量可能比坊間多;加上不添加防腐劑,易因保質期短而吃過量。進食過量澱粉質會在身體內轉化成脂肪,令人快速增磅。坊間一塊標準大小的方包,約相等於半碗飯,自製的足料麵包,一塊可能已等同大半碗飯,緊記留意厚薄與大小,自行計算控制食量。一般健康人士而言,女士每餐可吃半至1碗飯,男士則1碗至1.5碗,若換算成麵包,則每餐可吃1至2塊。余思行叮囑,千萬別把麵包當小食,吃過麵包後,要扣減正餐的澱粉質分量,否則久而久之會因攝取過量澱粉質而增磅。

別做有餡酥皮:麥包、方包、bagel、中式饅頭是比較健康的款式,但「廚神」容易愈做愈「走火入魔」,升級鑽研有餡料或帶有香濃牛油酥皮的麵包,如腸仔包、菠蘿包、墨西哥包,一般油分較高,所含脂肪、膽固醇不容小覷。

蛋糕:拒芝士忌廉 「靚油」代牛油

油量減三分一:眾多蛋糕之中,以牛油蛋糕、芝士蛋糕最「邪惡」,因牛油、芝士、忌廉等高脂材料用量較多,容易致肥。而質感鬆軟的戚風蛋糕、海綿蛋糕,相對用油較少,屬較輕怡選擇。想食得健怡,可自行調節食譜,例如將牛油改為橄欖油、芥花籽油等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油。不飽和脂肪酸有助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而牛油則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會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上升,不利健康。至於從熱量方面考量,則各類食油相若,減肥人士每餐建議只攝取1茶匙(相等於5克)油分,若蛋糕食譜用油250克,已等同50茶匙,因此吃時須注意分量,宜淺嘗,與多人分享。此外,製作時可嘗試調整油量,例如減去三分之一,看看製成品味道、效果可否接受。

戚風蛋糕,海綿蛋糕,芝士蛋糕
用油較少——戚風蛋糕、海綿蛋糕,相對芝士蛋糕用油較少,屬較輕怡選擇。(資料圖片)

改用天然甜味劑:若想製作低熱量的蛋糕,市面上有不少天然甜味劑(或稱代糖)供選擇,提供甜味之餘熱量也較低,如甜菊糖。但砂糖在烘焙上的功用,不僅是提供甜味,還能影響蛋糕的鬆軟度、濕潤度等,所以未必能將砂糖完全換成代糖,可能要混合使用,並需要多番實驗去調整食譜,鑽研出適合的配方。余思行補充,邪惡甜品並非要完全戒絕,只要不經常食用、每次只吃小量,並吃後「檢點」(如減少食量、不再吃額外零食),每周吃2、3次無妨。

醬汁:天然食材熬煮 避吃罐頭

包裝醬汁、罐頭湯,在抗疫期間成為大受歡迎的儲備,但所含鹽分高,多吃易引致水腫、高血壓。除了鈉質高,罐頭忌廉湯、白汁脂肪含量高,而甜酸醬、叉燒醬則糖分較高,全都是致肥「損友」!

番茄,醬汁,天然食材
天然醬汁——煮食時,多用天然食材調味,例如新鮮番茄加少許罐裝茄膏熬煮醬汁。(GMVozd@iStockphoto)

余思行建議煮食時,多用天然調味品,採用新鮮的香草、醃料,即使添加醬汁,亦只宜用少許調味,減低熱量攝取。以煮意粉為例,可運用新鮮番茄、清雞湯熬煮醬汁,加少許罐裝茄膏烹調。她建議,學習如何以新鮮食材調味,平時不要食得太濃味,嘗試品嘗食材本身天然的味道。

她更叮囑,不要買太多罐頭作儲備,避疫在家2、3星期持續食用鈉質高的食物,對身體無益。成人每日只需要約2000毫克鈉質,約相等於1茶匙鹽,大部分人日常飲食中已超標。而1罐忌廉蘑菇湯約含2693毫克鈉質,1罐分作3碗計,每碗湯便含約898毫克鈉。


知多啲:外賣粉麵 湯好過炒

全城晚上禁堂食,不少人要靠外賣「醫肚」。余思行說,若無法每餐自煮,較理想是七成自煮、三成外賣;至於每餐外賣的人士,更加要謹慎選擇,以免誤墮暴肥陷阱!

必吃蔬菜:可選擇外賣或自煮一碟焯菜、沙律,或煮瓜類湯水、雜菜湯,再配合澱粉質與肉類,以攝取足夠纖維。

湯底勿喝光:勿揀以大量油烹煮的炒河、炒飯、炒麵等食物,宜揀湯粉麵、燒味飯、粥、壽司等。吃湯粉麵時不要喝光湯底,因湯底鹽分含量高,而鮮牛肉、雞絲、魚蛋、牛丸、牛筋都是較佳配料。

外賣,沙律,蔬菜
宜選沙律——靠外賣「醫肚」,記緊必食蔬菜,可選沙律、焯菜或瓜類雜菜湯等。(MarianVejcik@iStockphoto)

忌選肥肉:肉類可選白切雞、海南雞(配白飯)、叉燒、牛排、燒雞等,勿揀脂肪含量高的肉類,如排骨。

醬汁另上:勿以醬汁撈飯,宜要求醬汁另上,先試味才沾醬,自行調味,可能使用三分之一至一半醬汁已足夠,減省額外的脂肪及熱量攝取。

飲料「走甜」:成人每日糖分攝取限量為4至6茶匙,一杯含糖飲料隨時超過全日上限。建議飲「走甜」檸檬茶、檸檬水、無糖汽水,咖啡則選擇高鈣脫脂奶,若要加糖則使用代糖,以減省額外的熱量攝取。此外,調配奶茶所用的淡奶,比全脂牛奶所含的脂肪及熱量更高,不宜經常飲用。


知多啲:居家運動 睇片打機「動」起來

避疫時致肥的原因,除了飲食不節制,亦跟缺乏運動有關。每日困在家中,活動量比平日少。

余思行說:「只要有動力做運動,保持活躍、多郁動,在家依然可以維持磅數,未必會增磅,甚至可能會減磅,只是肌肉力量普遍不及戶外運動的訓練。如果要達到減肥效果,一星期最少做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帶氧運動。」

減肥,帶氧運動
運動減肥——要達到減肥效果, 一星期最少3次、 每次30分鐘以上帶氧運動。(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建議居家運動:

跟YouTube短片運動,如5-Minute Workout

打機做運動,如泰拳或跳舞遊戲

生活上增加郁動的機會,多在家中走動、站立,勿長時間坐着不動


文:吳穎湘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www.afterroberto.com/%e7%95%99%e5%ae%b6%e6%8a%97%e7%96%ab-%e7%89%a9%e7%90%86%e6%b2%bb%e7%99%82%e5%b8%ab%e6%8b%86%e8%a7%a3%e5%b1%85%e5%ae%b6%e9%81%8b%e5%8b%95-3-%e5%a4%a7%e9%99%b7%e9%98%b1-%e5%85%bc%e6%95%99%e4%bd%a0/ Fri, 31 Jul 2020 08:23: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681 【明報專訊】第3波疫情來勢洶洶,大家都不敢怠慢。重回留家抗疫的日子,很多人選擇在家運動,強身健體。但其實家居作健身房,一不留神易招損傷。

今次找來註冊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的3大陷阱。另外,教大家幾招強化肌肉的運動,對抗在家工作引致的痛症。

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Ida)指,適量運動可增強免疫力,大家留家避疫期間,也應維持一定的運動量。不過家中空間有限,而且設備不及健身中心,稍有不慎,容易受傷。她請大家提防以下3大陷阱。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設計圖片,黃志東攝/terng99、gamespirit@iStockphoto)

 

赤腳彈跳受壓 韌帶易發炎

為保家居清潔,不少人做運動時不穿鞋子,赤腳上陣,但其實會傷害足部。Ida表示,她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平日甚少運動,早前留家抗疫時玩體感遊戲,經常要跑、跳及抬腿,將遊戲變成運動。玩上一段日子後,發現腳腕韌帶及足底筋腱受傷。「在家赤腳運動,沒有運動鞋承托及吸震,直接用腳踏在地板上,腳掌長時間受撞擊及受壓下,腳底韌帶容易受傷或發炎,腳掌肌肉較少的人更是高危一族。」

即使是體格強健的運動老手,赤腳運動一樣容易受傷。Ida指另有一名中年男士,本身熱愛長跑,有運動底子,早前在家赤腳做HIIT(高強度間歇式訓練),雖然已鋪上瑜伽墊,但仍扭傷足踝。「HIIT是一種在短時間內達到高效能的運動訓練,有不少跑跳及上下彈跳的動作,腳掌會長時間受壓;加上做快速及高強度運動,未必可把每個動作姿勢也做得標準。鞋子有穩定及保護足踝作用,但赤腳下,即使姿勢輕微不當,也容易令人受傷。」她建議運動內容如果包括踏步及跳躍多的動作,要穿一對舒適及鞋底不太薄的運動鞋。

 

包裝米當啞鈴 抓拿不當扭傷手

相信並非每個家庭也有齊啞鈴等健身用品,很多人在家做負重運動,會「就地取材」隨意選上家中物件代替,如大盒包裝紙包飲品或一大包米。「水樽算是相對理想的選擇,因較合手形,不易滑落,但紙包飲品、包裝米等,欠缺良好的手握位,當作啞鈴拿上手,郁動時容易扭傷手腕韌帶,或令手指過度用力受傷。」若真的要用這些物品訓練,避免過重,建議最多2公斤,寧願負重輕些,增加訓練次數,可以由20次開始,慢慢遞增。

這個做法可以提升肌肉耐力,以及保持一定運動量,減低肌肉流失。但如果目標是肌肉增大,變成大隻佬,在家健身則未必可如願。「因肌肉增大是要做負重運動,其間負重量需逐漸遞增,甚至重達數十公斤,一來家中未必有這重物,二來抓拿姿勢不當更易受傷。」

 

梳化難借力 椅桌易移位招意外

有些健身運動,需要借助固定物件支撐身體,不少在家中健身的人選擇以梳化、餐椅或桌子代替,其實潛藏危機。先講梳化,通常物料較為柔軟,未必適合借力支撐,容易導致姿勢錯誤和受傷,如果沒有合適物件或借力點,寧願改做其他動作。

至於餐椅及桌子,雖然質料較硬,可以支撐身體,但其重量較輕容易移位,或造成意外。建議用椅桌借力時,最好靠牆和加防滑墊,避免移動。

Ida又提到,在家運動時留意有無足夠空間,避免撞到家俬,尤其是有尖角的物件更為危險。最好雙手向兩邊伸直成一直線畫一圈,沒有撞到任何物件,便是合適空間。

 

簡易運動:6式強肌 紓緩WFH周身痛

 

雖然在家運動暗藏危機,但始終適量運動對身體非常重要,特別在抗疫期間,很多打工仔都在家工作,久坐不動下更易患上痛症。註冊物理治療師藍芳解釋,家居環境相對辦公室狹窄,亦未必有專為工作而設的裝置配合,工作時容易出現不良姿勢,例如長時間打側身用電腦,導致勞損,增加痛症風險。要預防傷患,建議最好先增強肌肉,當有一定肌力時,便可支撐身體維持良好姿勢,紓緩痛症。

今次她推介的6式運動,佔用空間不多,適合家居做,讓大家強身健體,減少痛症。6式為1個循環,共做3個循環,若能一口氣完成,成效最理想;如體力不夠,可在每式之間休息約1分鐘。完成每個循環後如有需要也可稍為休息,但盡量要連續做,減少停頓時間。「這些運動可以日日做,約1星期後體能應有所增強,之後可按能力加快速度及增加次數。完成後,可做些靜態伸展,放鬆肌肉。」她也提醒大家,在家做運動要保持空氣流通,以及注意飲水量,運動前後也要飲水。

留家抗疫 物理治療師拆解居家運動 3 大陷阱 兼教你紓緩周身痛 6 式
(黃志東攝)

1. 抬腿踏步

目的:提升血液循環,具熱身作用
動作:站直,雙腳靠近。同時提起右腳及左臂,膝蓋及手肘成90度。兩邊交替,原地踏步,每邊各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上身挺直,切忌過度用力踏地,腳落地時要輕放

 

2.左右深蹲

目的:提升血液循環,具熱身作用
動作:企直,雙腳靠近,雙手持毛巾或帶子兩端。然後左腳向左踏出一大步至比肩膊寬,雙手也向前伸直,再蹲下至膝蓋成90度。完成後企直返回開始姿勢,換邊再做,每邊各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手持毛巾有助身體平衡,可改持2支水樽(由500毫升開始)增加難度。蹲下時膝蓋不過腳尖,腰背保持挺直

 

3. 雙人阻力運動

目的:練雙方的腰腹、肩膀、背部及手臂肌肉
動作:兩人面對面站立,雙方雙手各拉毛巾一端,一方(甲)前後腳企,微蹲及把重心移至臀部位置,雙手向前方伸直;另一方(乙)雙腳站直,上身向後挨至雙手伸直,拉起上身至手肘屈曲,緩緩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雙方上身挺直,(甲)把毛巾在手掌繞一圈,避免甩手;(乙)向後挨的斜度愈高,難度愈高

 

4. 平板支撐加抬腿

目的:練腰腹及臀部肌肉
動作:俯臥地上,雙膝貼地,手肘與肩同寬,提起雙膝,伸直雙腳,以手肘及腳尖撐起身體,雙腳輪流提起約1呎高,每邊做20次

注意:眼望地面,下巴靠向頸,肩膀要放鬆,避免縮起,腰背及臀部成一直線。後踢時不用踢太高,否則易令腰部下墮變成壞姿勢,增加受傷風險

 

5. 推壓3式

目的:訓練肩膀及胸部肌肉
初階動作:牆上壓
雙腳與牆保持約1呎多的距離,雙手與肩同寬,依在牆上,上身向牆壓至手肘屈曲90度後,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眼望前方,上身挺直,收緊腹部。拉遠雙腳與牆身距離,增加上身傾斜度,難度也提升

中階動作:膝上壓
雙手打開至肩膀闊,膝蓋貼地,腳尖觸地。上身向下壓至手肘屈曲90度角後,返回開始姿勢

注意:眼望地面,上身挺直,手腕與肩膀成直線

高階動作:掌上壓
把膝上壓的姿勢由膝蓋貼地轉為伸直雙腿,膝蓋離地

注意:眼望地面,上身挺直,手腕與肩膀成直線

 

6.上肢訓練

目的:訓練頸、肩膀及手臂肌肉
簡易版:站立,雙手各持約800毫升水樽或啞鈴(重量因人而異)放腰間,手肘成90度,提起雙臂至與肩水平,手肘一直保持90度,然後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進階版:手持水樽或啞鈴,雙手垂下放兩旁,緩緩提起至肩膀位置,然後放下返回開始姿勢,做20次

注意:張開肩膀,避免肩膀縮起,上身挺直

 

示範:藍芳(註冊物理治療師)、Kon(健身教練)
文:許朝茵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www.afterroberto.com/%e8%87%aa%e5%ad%b8%e6%93%8d%e8%82%8c%e5%bf%8c%e5%a7%bf%e5%8b%a2%e9%8c%af-ng%e5%8b%95%e4%bd%9c%e9%80%90%e5%80%8b%e6%8d%89/ Tue, 16 Jun 2020 03:59: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149 【明報專訊】「居家運動」愈來愈受歡迎,健身影片和Apps變成私人教練。

物理治療師提醒,看似簡單的動作,如強化腹肌的平板支撐,如果臀部翹高或腰部塌下,練不成腹肌,反而招來腰痛;又或是針對拜拜肉的背後臂屈伸,若手肘超伸,可引致手肘痛。

抗疫期間大家減少了戶外活動,但也沒有忽略鍛煉身體,紛紛上網跟着短片健身或下載操肌Apps,還有做流行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IT),希望短時間減脂強肌收身。跟操前,要知道各類型訓練項目的難度高低,還要清楚各項訓練的正確姿勢和注意事項。


HIIT心臟負荷大 非人人啱

註冊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表示,中高強度訓練例如HIIT,對心臟負荷比較大,理論上需要先做健康風險評估,如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慢性疾病都要先諮詢醫生意見;一般人亦要了解自己在休息狀態下、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有否覺得胸口痛等。跟着Apps做運動,尤其做中高強度運動,如果屬於健康風險高的人士,就要特別小心和量力而為。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歐陽健(曾憲宗攝)

另外,不少人忽略了動作是否正確、有否用錯力等。錯誤姿勢不但未能有效鍛煉目標肌群,更可能傷身。歐陽健講解4個鍛煉手臂和腹部動作,並指出常見的錯誤姿勢,「寧願減少次數或組數,也要動作和姿勢正確」。如果家中沒有鏡子對着做,不知道自己做得正確與否,可請家人或朋友從旁輔助或用手機拍下做運動的過程,從中檢視自己的姿勢是否錯誤。

手臂運動

背後臂屈伸(triceps dips)

只要一張椅子輔助,即可以鍛煉三頭肌,告別「拜拜肉」,不少女士在家中一邊煲劇一邊操肌,但當中有多個細節,不可忽視。如果雙手錯放前方椅邊,或肩膊放鬆、沒有鎖緊或內旋,可導致肩關節痛。撐起身體時,若手臂完全伸直令手肘關節超伸,可引致手肘關節痛。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林靄怡攝)

 

錯誤示範: 正確動作:
× 肩膊前傾 1. 雙手抓住椅子兩側邊緣
× 肩膊內旋 2. 臀部稍微離開座位,彎曲膝蓋(男士可將腿伸直)
× 縮膊 3. 身體緩緩向下,停頓約1秒
× 手肘超伸 4. 向上撐起身體,不要完全伸直手臂(手肘超伸)
5. 12下為1組,共3組

 

膝上壓(knee push up)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林靄怡攝)

膝上壓是常見的訓練動作,可鍛煉三頭肌、胸大肌,難度較掌上壓低。不過,不少人操練時,胸部向下壓,臀部翹高借力;要注意背和臀部要成一直線,否則會引起腰痛,亦不能鍛煉胸大肌。

錯誤示範: 正確動作:
× 雙手靠太近 1. 雙膝着地;雙手分開,略寬於肩,撐地
× 臀部翹高 2. 手肘屈曲向下壓時,身軀成一直線
× 身軀不成直線 3. 12下為1組,共3組

 

腹部運動

平板支撐(plank)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林靄怡攝)

平板支撐鍛煉腰腹深層肌肉,起初以30秒為目標,之後可以循序漸進增加秒數。但若肌肉力量不足,很多時出現抬高臀部或塌腰的情况,這兩種錯誤姿勢容易導致腰痛。此外,前臂支撐地面時,手肘應在肩膊的正下方,否則會使肩關節不適,或保持平板支撐姿勢的時間短。

錯誤示範: 正確動作:
× 臀部翹高 1. 臉朝下,雙腳稍微分開,腳尖着地
× 腰部下沉 2. 手肘關節在肩膊的正下方
3. 身體成一直線
4. 如腳趾痛,可穿鞋做

 

觸腳踭(heel taps)

自學操肌忌姿勢錯 NG動作逐個捉
(林靄怡攝)

蜷腹,左右手交替觸及腳踭,可鍛煉腹斜肌。但錯誤姿勢如背部過分離地,會用過多髂腰肌,做不到練習腹肌的效果之餘,如果本身有腰痛,會令痛症加劇。

錯誤示範: 正確動作:
× 肩胛骨完全離地 1. 下背貼地,做蜷腹動作
2. 雙手輪流觸及腳踭
3. 左右兩邊為1下,15至20下為1組,共3組

動作示範:註冊物理治療師蘇雅賢


操肌Q&A:運動後痠痛 5日內漸消

1. 做完肌肉鍛煉感到肌肉痛。有人說是正常,no pain no gain;還是拉傷了肌腱?

痠痛2、3日最明顯

運動後肌肉痠痛的情况是正常且很普遍,一些遲發性肌肉痠痛在運動後第2、3日最明顯,約4至5日後會慢慢消退。若疼痛持續未有改善,建議諮詢註冊物理治療師。

2. 常聽說要恒常運動,每星期最少做3次運動;在家做平板支撐、掌上壓等是否計算在內?

心肺或肌力運動不可偏廢

一般而言,一星期3次或150分鐘運動是指體能活動(physical activity),包括跑步、散步、行樓梯、踩單車、游水等心肺運動,肌力運動如平板支撐、掌上壓亦計算在內。不過,亦不能單一只做心肺運動或肌力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和青少年應每天累計至少做60分鐘中等至高強度體能活動,例如體育課、玩耍、做家務等,以帶氧活動為主。另外,每星期至少做3次高強度體能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

成人及長者每星期做75分鐘高強度體能活動,或150分鐘中強度帶氧體能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帶氧體能活動量相當的組合。活動能力較差的長者宜每星期至少3天做加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運動。雖然長者的活動量建議與成人一樣,但要量力以為。

3. 為何要鍛煉肌肉?練腹只為減肚腩?

強肌穩關節 帶氧運動消脂

增強肌肉力量能提高關節穩定度,若肌力不足,難以應付跑步等帶氧運動。不論是小朋友、成人或長者,每星期至少做2次平衡或力量訓練,例如健身、瑜伽、太極、跳舞等。肌肉訓練有助練線條,但不要當成是減肥運動;消脂要做帶氧運動,即游水、跑步、踩單車等。

資料提供:註冊物理治療師歐陽健

 

文:李祖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運動強化肌力 遠離腱鞘炎 //www.afterroberto.com/%e9%81%8b%e5%8b%95%e5%bc%b7%e5%8c%96%e8%82%8c%e5%8a%9b-%e9%81%a0%e9%9b%a2%e8%85%b1%e9%9e%98%e7%82%8e/ Mon, 02 Sep 2019 06:30: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10 【明報專訊】經物理治療師評估確診為拇指狹窄性腱鞘炎後,需再分急性及慢性處理。如病發時間較短,加上拇指肌腱有紅或熱,問題多為急性,必須先適當休息手部,以適量冰敷緩減徵狀。

媽媽手,拇指肌發炎

按摩熱敷助恢復

當急性發炎減輕後,物理治療師會再為患者詳細檢查,並因應個別情况運用不同療法。常見的治療包括衝擊波、針灸、超聲波、居家運動治療及姿勢改善建議等。患者亦可以根據物理治療師的指引作小量前臂肌肉按摩、熱敷及伸展運動,以促進恢復、維持療效及預防復發。

運動治療是處理拇指狹窄性腱鞘炎很重要的一環,因為問題大多伴隨拇指乏力,適當的肌肉強化運動能有效改善手部功能。而伸展治療則可以減輕媽媽手引起的緊繃感及肌腱黏連。

拇指狹窄性腱鞘炎大多由長期勞損或創傷引起,所以改善姿勢、適當護理及休息都有助減低肌腱勞損,減少復發。

預防媽媽手有很多方法。首先,每工作一段時間後應作休息和伸展,休息時應多活動手指、手腕及伸展手肘。如是文職工作,工作桌面高度及器材擺放應符合自己的需要,減少因工作環境造成的手部勞損。此外,使用人體工學滑鼠及鍵盤亦是能減少勞損的好方法,因為使用適當的人體工學器材可以令雙手擺放位置較平均,減少拇指肌肉及肌腱拉扯。適當使用手腕墊也是一個好方法,可以避免手腕懸空,造成不必要的疲勞。

留意手指手腕姿勢

做家務時,需留意手指及手腕的姿勢,手腕不應過度彎曲或伸展,搬動物件時亦不應過分使用手指及手腕的力量。

簡單來說,要預防媽媽手,需要從數個方面入手,包括改善工作環境及姿勢,減少勞損的活動,以及認識伸展和護理(如冷或熱敷)的方法。能夠做到的話可以有效地減少痛症及預防復發。

相關文章

長揸滑鼠 揸出媽媽手 拇指肌發炎 扭門匙都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