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大腸鏡檢查”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2 Oct 2024 08:01:2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大腸鏡檢查”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腹痛成因千百種  醫生提醒4種「痛法」或潛在疾病警號  應立即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8%85%b9%e7%97%9b%e6%88%90%e5%9b%a0%e5%8d%83%e7%99%be%e7%a8%ae-%e9%86%ab%e7%94%9f%e6%8f%90%e9%86%92-%e7%97%9b%e6%b3%95-%e6%88%96%e6%bd%9b%e5%9c%a8%e7%96%be%e7%97%85%e8%ad%a6%e8%99%9f/ Tue, 22 Oct 2024 07:47: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80 腹痛可能是很多人身體不適時最常出現的徵狀之一,有人會因肚子劇痛而縮作一團、上吐下瀉,甚至同時出現心絞痛等徵狀。除了腸胃炎、消化不良、經前綜合症等常見成因之外,腹痛也可能是嚴重疾病所發出的警號,如急性闌尾炎、膽管炎、生蛇、心肌栓塞、大腸癌等。有醫生提醒,腹痛問題可大可小,未必每次都是輕微的腸胃不適,切勿以為僅是小毛病而耽誤求診,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多項腹痛指標  揭示潛在疾病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表示,當遇上病人因腹痛求診,家庭醫生會首先作出全面評估、排除惡疾及鎖定病源,以免令病情有機會惡化甚至構成生命危險。陳醫生解釋,家庭醫生會根據患者腹痛所維持的時間、腹痛的位置、疼痛的性質、痛感是否有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以及疼痛所伴隨的其他症狀等,作出第一線的病情評估與鑒別。若家庭醫生判斷病人屬於嚴重急性個案或個別器官的病變,便會將個案轉介至其他專科,以作進一步檢查和診治。

腹痛成因千百種  醫生提醒4種「痛法」或潛在疾病警號  應立即求醫
腹痛成因有很多,除了便秘、腸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見成因外,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號,如生蛇、大腸癌等。有醫生提醒,切勿以為腹痛只是小毛病而掉以輕心。

小孩腹痛  常見由便秘引致

便秘是兒童腹痛的常見原因,飲食不均衡、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情緒壓力等因素都會導致便秘。陳醫生表示,曾有一名5歲的男孩因間歇性腹痛而求診,其母稱他偶有肚痛,大便後有所紓緩,但近日因嚴重腹痛而無法上學。從前男孩相隔3、4天才排便一次,大便亦乾硬。他一向沒有學習及情緒困擾,但卻有偏食問題,抗拒吃水果和蔬菜,喝水也不多。醫生建議男童增加纖維攝取、多喝水及多做運動,並處方軟便藥物作短期紓緩之用,其後安排轉介至營養師跟進。一個月後,男孩的便秘及腹痛情况已有明顯改善。

必須注意,除了便秘外,急性腸胃炎、食物過敏、腸套疊、腹股溝疝氣等疾病同樣會引起小兒腹痛。若兒童出現劇烈肚痛、發燒、嘔吐、腹瀉、脱水等情况,必須立即求醫。

腹部劇痛  或與婦科疾病有關

陳醫生提醒,女性如受腹痛困擾應多加留意,因為由生殖器官系統引起的婦科問題,例如宮外孕、卵巢囊腫、經痛、子宮肌瘤等,都會引致腹痛。其中,以宮外孕所導致的腹痛最為劇烈,如受精卵錯誤地在輸卵管内著床,隨着胚胎愈來愈大,有可能會令輸卵管破裂出血,導致突發性腹部劇痛、心跳加快、暈眩,甚至休克,如未能及時治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陳醫生表示,曾有一位30多歲女士於深夜由丈夫陪同前來求診,原因是她於當天清早已出現左下腹疼痛,隨後痛楚加劇,甚至蔓延至整個腹部,並且伴隨陰道出血、血壓偏低及頭暈等徵狀。病人獲安排接受驗孕測試,結果呈陽性,再經超聲波檢查後診斷為宮外孕破裂,需即時轉介進行緊急手術,術後情况穩定。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腹背皆痛  原來是生蛇

陳醫生指出,腹痛未必一定是由腹部器官問題引起,心臟病、肺炎、帶狀疱疹等疾病也會導致類似腹痛的病徵,須加倍留意。曾有一位60多歲病人,兩天前起床後開始左腹刺痛,隨後蔓延至左邊背部。他立即到急症室求診,結果其腹部檢查、常規血液、尿液及腹部超聲波檢查均屬正常,獲醫生處方止痛藥後回家休息。惟腹痛情况未有改善,病人再度求診。家庭醫生發現他左邊腹部沿着神經帶出現紅疹及小水泡,診斷為帶狀疱疹,俗稱「生蛇」。繼而為病人解釋病因、處方抗病毒藥和止痛藥,以及安排覆診跟進。

帶狀疱疹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許多人幼年時患上水痘後痊癒,但病毒仍潛藏在神經元中,當年紀漸長或因壓力、疲勞令免疫力降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度轉為活性,因而發病。帶狀疱疹可在身體任何部分出現,病發初期,病人已有神經痛的感覺,繼而皮膚上出現紅疹及小水泡。如果懷疑患上帶狀疱疹要盡快求醫並接受治療,避免出現後遺神經痛症。此外,陳醫生亦建議50歲以上人士接種帶狀疱疹疫苗,俗稱「蛇針」,從而減低病發風險或嚴重性。

腹痛成因千百種  醫生提醒4種「痛法」或潛在疾病警號  應立即求醫
腹部隱隱作痛,以為是消化不良、腸胃炎?若出現排便不暢順、大便帶血、體重顯著下降等徵狀,應立即求醫,因下腹痛或是直腸癌的警號。(明報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生蛇可再復發?72小時黃金治療期?接種疫苗可減後遺症?拆解5個生蛇常見問題

下腹隱隱痛  疑為結直腸病變

陳醫生續指,腹痛亦有機會是癌症的病徵,切勿掉以輕心。曾有一位年約70歲的男病人,多年來煙酒不離身。幾個月來下腹隱隱作痛,起初以為是消化不良,不以為意,近日卻出現排便不暢順、大便帶血、體重顯著下降等徵狀,因而求醫。醫生為病人進行探肛檢查時發現直腸中有硬塊,立即安排入院並轉介至外科醫生診治。經內窺鏡檢查及抽取組織化驗後,病人確診患上直腸癌,隨即獲安排手術及接受進一步治療。

大腸癌又稱結直腸癌,是本港最普遍的癌症之一,症狀包括腹痛、肛門出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直徑變小、貧血及體重減輕等。如果上述徵狀在短時期内出現且持續,應立即向家庭醫生求診。另外,陳醫生建議50歲以上人士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有高風險因素,包括近親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吸煙、經常進食加工肉類等不良生活習慣,建議約見家庭醫生,安排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如檢查過程發現瘜肉,可直接在檢查過程中切除或抽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部分瘜肉屬癌前病變,如能及早發現並切除,能有助防止進一步惡化成腫瘤。

]]>
胃鏡 、腸鏡檢查 預防消化道癌症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9%8f%a1%e8%85%b8%e9%8f%a1%e6%aa%a2%e6%9f%a5-%e9%a0%90%e9%98%b2%e6%b6%88%e5%8c%96%e9%81%93%e7%99%8c%e7%97%87/ Wed, 27 Mar 2024 10:42: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34

胃鏡和腸鏡都是常見用於檢查消化道的內窺鏡,可幫助醫生診斷出腸胃內的異常情况 ,包括潰瘍或瘜肉等 。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胃或腸內有病變 ,醫生可使用內窺鏡上的鑷子取出組織樣本作初步化驗 ,分辨該組織屬良性抑或惡性,同時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早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減低消化道癌症,如胃癌、食道癌、大腸癌、肛門癌等惡化的風險 。

胃鏡 — 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

胃鏡即「上消化道內窺鏡」,主要用作評估消化不良各種徵狀的成因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 、持續胃痛 、胃酸倒流、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呈黑色、體重無故急降等 ,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有胃癌或食道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則應該作定期檢查。

胃鏡檢查一般需時約10分鐘,病人可選擇接受監察麻醉或注射鎮靜劑進行。檢查前會先在病人喉部噴上麻醉藥,醫生會將 內窺鏡經口腔放入食道 ,過程中需要一直充氣撐開胃部,檢查後病人或 感覺輕微喉痛、嘔心和膨脹是正常的 ,不適的感覺會逐漸減退 。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大腸鏡 — 揪出瘜肉預防大腸癌

大腸鏡是目前檢查下消化道多種疾病最有效及簡單的方法,包括大腸發炎、懷疑大腸出血、結直腸癌、瘜肉等 ,病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 、持續腹瀉或便秘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醫生通常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找出原因 。

大腸鏡是可屈曲的內窺鏡,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讓醫生觀察病人的大腸內壁黏膜,整個過程 約15分鐘至半小時,醫生可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 ,減少不適感 。注意接受大腸鏡前兩天須進食低渣食物,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 ,如蔬菜、生果、麥皮等;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清除腸內糞便殘餘 ,以便醫生清楚檢查腸道情况。

大腸癌位居本港第二位最常見亦是最能及早預防的癌症,事實上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開始,雖然這些瘜肉初時屬良性,但會慢慢演變為惡性,過程約10年或以上。透過大腸鏡便能及早把瘜 肉揪出清除,減低其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因此即使沒有徵狀,一 般建議50 歲或以上人士應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美國癌症協會的新指引則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又或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查,若樣本有隱血再做大腸鏡。高風險人士包括有大腸 癌家族病史、曾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考慮提早及增加檢查次數。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betway体彩 內鏡中心主任 、外科中心主任 、外科專科醫生

陳志偉醫生

]]>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www.afterroberto.com/%e5%8f%83%e5%8a%a0%e5%a4%a7%e8%85%b8%e7%99%8c%e7%af%a9%e6%9f%a5%e8%a8%88%e5%8a%83-%e5%8f%8a%e6%97%a9%e8%ad%98%e5%88%a5%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6%b2%bb%e7%99%92%e6%88%90%e6%95%88/ Mon, 18 Mar 2024 03: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544

每年3月是「大腸癌關注月」,衞生署希望藉此提升市民預防大腸癌的意識,並進一步推廣大腸癌篩查計劃(計劃)。

大腸癌是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而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統計中心的統計數字,2021年本地錄得5,899宗新增大腸癌個案,而於2022年則有2,270宗因大腸癌死亡個案。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 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而致命的癌症之一。年紀愈大,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便愈高, 50歲以上的人士更要加倍注意。

什麼是大腸癌

在多種行為、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下,患者部分大腸壁細胞或會出現異常的增生,形成大腸瘜肉。多數瘜肉雖然為良性,但部分卻會慢慢演變為癌症,大多數大腸癌就是由一粒細小的瘜肉開始。

如何預防大腸癌

健康生活模式對預防大腸癌十分重要。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並恆常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腰圍,避免飲酒及吸煙,都有助預防大腸癌。此外,定期參與篩查,亦有助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篩查計劃

篩查主要針對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從而識別患者或較高風險人士,以便及早診治。政府的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起推行,資助年齡介乎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於私營機構每兩年接受一次篩查。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大腸癌篩查主要是針對沒有病徵的人士進行檢測,以識別患者或較高風險人士,及早診治。(衞生署提供)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參加者經基層醫療醫生評估後,會先獲發兩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採便管,以檢測大便中是否含肉眼未能辨識的微量血液 (即「隱血」)。參加者可跟隨獲發的採便指引,自行完成採樣,過程簡單而衞生。為確保測試結果有效,參加者須於獲發採便管起的8星期內交回樣本。由首次採便當日起的4日內,不論完成兩次採便與否,亦應交回樣本。如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以接受獲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如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於兩年後進行覆檢。

現時已有超過1,00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遍佈全港。大部分提供服務的診所更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及早識別大腸癌增治癒成效
參加篩查計劃人士經基層醫療醫生評估後,會獲發兩支大便免疫化學測試採便管,以檢測大便中是否有「隱血」。(衞生署提供)

計劃成效

計劃推行至今,已協助識別超過2,900個大腸癌案例及3.3萬個大腸腺瘤案例。經計劃發現的大腸癌約六成屬於早期(即大腸癌第二期或以下),而並非經篩查發現的大腸癌中,則只有約四成屬早期。因此,參與篩查計劃能有效及早發現和診治大腸癌,提高治癒率。


相關閲讀:大腸癌95%屬腺癌 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照大腸鏡或黏膜下剝離術切除頑固瘜肉?


坐言起行 預防大腸癌

衞生署鼓勵合資格人士盡快參與計劃,並邀請合資格的親友一同參與。只要介乎1948年至1974年出生、無大腸癌病徵的香港居民便可參與。

如欲查詢更多計劃的參與資格、醫生名單、收費及其他詳情,歡迎瀏覽計劃的專題網頁(www.colonscreen.gov.hk),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3565 6288查詢。

撰文:衞生署非傳染病處大腸癌篩查科 鄭嘉駿醫生

]]>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9%85%b5%e7%b4%a0%e4%b8%8a%e5%8d%87-%e6%98%af%e8%86%bd%e7%9f%b3-%e8%86%bd%e7%ae%a1%e7%82%8e-%e8%82%9d%e7%82%8e-%e8%84%82%e8%82%aa%e8%82%9d%e4%bd%9c%e6%80%aa/ Wed, 13 Mar 2024 07:50: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80

【明報專訊】中年女士王小姐(化名)因為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查詢有關大腸鏡檢查的資訊。然而,我看了她最近驗身報告,發現她的肝酵素上升,肝功能可能受損,遂建議她先做關於肝的檢查。[編按:檢查顯示王小姐不是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但並非肝酵素上升的原因,於是進行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肝酵素上升 膽管炎作怪 肝炎脂肪肝症狀未必明顯

慢性肝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患者有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所以有不少患者是在驗身或其他原因抽血時才發現自己患上肝病。但是肝臟疾病的嚴重度不容忽視,若患者缺乏適當治療及跟進,或會導致肝硬化及肝衰竭,因此必須找出原因及對症下藥。

在診斷過程當中,要排除各種常見肝病元兇,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由藥物或酗酒引致的肝損傷等,亦要排除膽管及膽囊疾病。我為王小姐安排了抽血檢查、肝膽超聲波及肝纖掃描檢查。

令人意外的是,檢查報告顯示王小姐並沒有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亦沒有服用高危藥物或酗酒習慣,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並不能解釋肝酵素上升的狀况。於是我替王小姐作了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發現她有一些較為罕見的抗體,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慢性肝病患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iya227@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膽管炎:膽汁積聚肝致纖維化 或與免疫系統有關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並不常見,大部分患者為女性,當患者的膽管受破壞時,膽汁在肝臟積聚,導致肝功能受損及肝纖維化。這種疾病至今病因仍然不明,可能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

最後,王小姐服用了針對該疾病的藥物——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兩個月後覆診時,肝功能有顯著改善。

文:余霆鋒(東華三院副顧問醫生(內視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6%8e%92%e4%be%bf%e7%bf%92%e6%85%a3%e6%94%b9%e8%ae%8a%e9%9f%bf%e8%ad%a6%e8%99%9f-%e7%99%8c%e7%97%87%e6%9c%9f%e6%95%b8%e6%b2%bb%e7%99%82%e3%80%81%e5%ad%98%e6%b4%bb%e7%8e%87/ Fri, 16 Jun 2023 07:13: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91

【明報專訊】大腸癌為本港第2位最常見的癌症,僅次於肺癌。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推行以來,約34.8萬人參與接受大便免疫化學測試(大便隱血測試),佔目標群組(50至75歲市民)不足一成,參與率偏低。逾41,100人在首輪測試中呈陽性,約2400人確診大腸癌。確診個案中,1700宗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約57%屬於治癒率較高的早期個案。大腸癌在不同癌症期數,無論治療方法與存活率都不同。定期篩查是提高大腸癌存活率的關鍵。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了解0至4期治療與存活率

衛生署數據顯示,2020年大腸癌新登記個案為5087宗,佔癌症新症總數14.9%;2021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為2298,佔癌症死亡總數15.2%。逾九成患者年齡逾50歲,男女患者比例為1.3:1。

大腸癌的成因跟生活和飲食習慣、年齡和家族史有關。大多數由良性瘜肉開始,經年累月慢慢演變成癌症,而早期大腸癌沒有任何症狀。

大腸為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分為結腸、直腸和肛門。食物的水分和營養經消化系統吸收,剩餘殘渣形成大便經肛門排出。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指出,大腸癌常見徵狀包括:排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改變,例如腹瀉或便秘,並持續逾2星期;大便帶血或大量黏液;排便後仍有便意;腹部不適,如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等;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然而,徵狀不可一概而論,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升結腸或橫結腸,病人可能先出現貧血,後有腸塞;若腫瘤在降結腸、乙狀結腸或直腸,大便會帶血或有明顯黏液分泌,或排便習慣改變,或排出糊狀大便而非成形大便」。

李續指,大腸癌不及早處理,腫瘤慢慢增大導致腸塞,病人會肚脹、嘔吐;癌細胞亦可能循血液、淋巴轉移至其他器官,「很多時會轉移至肝臟、肺和骨骼。這些器官功能慢慢受影響,導致衰竭」。他亦提醒:「大腸癌初期沒任何症狀,及早診斷能提高治癒機會。」大家應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發現任何徵狀,盡快找醫生檢查。

當懷疑病人患上大腸癌,醫生一般會用大腸鏡檢查,查看有否腫瘤和確認位置,同時切除瘜肉或抽組織化驗;其次通過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有助確定癌症期數。「這非常重要。知道腫瘤期數,方可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設計圖片,SciePro、VectorMin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微創切腫瘤 造口袋無阻正常社交

早期大腸癌,主要以外科手術把腫瘤切除;而發展至第3期的大腸癌,要視乎腫瘤位置,若腫瘤在結腸,手術後亦要接受化療。當發展至第4期,由於癌細胞已轉移,治療方案一般是化療再配合標靶治療控制病情。

提及大腸癌手術,病人其中最擔心的問題是人工造口。李兆康指,近年大腸癌手術多屬微創手術,能縮短病人康復期和減低出現併發症風險;但很多時直腸癌病人需在手術後加裝臨時或永久造口,「現時造口袋很少會有異味產生,只要適當護理和清潔,病人亦能過正常社交生活,不用擔心」。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李兆康(受訪者提供)

滿50歲定期照腸 少肉多菜戒煙酒

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因素,李兆康說離不開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日常飲食少菜多肉、缺乏運動、肥胖、飲酒和吸煙;另外,50歲、男性、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大腸長期發炎等人士,患大腸癌風險亦較高。因此要預防大腸癌,年過50要定期接受大腸鏡篩查,及早發現及切除瘜肉,減低病變風險;另外,均衡飲食、少肉多菜、恆常運動、戒煙戒酒。

大腸癌依TNM分期數

大腸癌以TNM系統作分期(見主圖),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吳嘉恩解釋:「 T是腫瘤(tumour),是指腫瘤大小及入侵範圍;N是淋巴(node),代表癌細胞是否入侵附近淋巴;M是轉移(metastasis),腫瘤是否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大腸癌存活率和治療因病情差異而不同。吳嘉恩指,「早期發現和治療,對提高存活率至為關鍵。患者應與醫生討論具體病情以制訂最佳治療方案」。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吳嘉恩(受訪者提供)

0期

T:癌細胞僅限於大腸黏膜,尚未擴散;又稱原位癌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主要採用內窺鏡切除手術

5年存活率:可達95%

1期

T:

‧1A:癌細胞入侵至大腸黏膜下層,未到大腸壁肌肉層

‧1B:癌細胞入侵至肌肉層,但未穿大腸壁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腫瘤,部分患者或需要輔助化療

5年存活率:85%至95%

2期

T:

‧2A:癌細胞穿透大腸壁

‧2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2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並到腹膜表面

N:未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加化療為主,部分患者需加上電療

5年存活率:65%至85%

3期

T:

‧3A:癌細胞入侵淋巴

‧3B: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附近組織

‧3C:癌細胞穿透大腸壁,入侵到附近組織,並至腹膜表面

N:擴散至淋巴

M:未有遠處轉移

治療:手術切除加上化療、電療,或標靶治療

5年存活率:約50%至65%

4期

TNM:癌細胞轉移至1個或多個器官,如肝、肺、骨、腦或遠處淋巴

治療:以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為主,手術只屬輔助性質

5年存活率:約10%至15%


相關閲讀:【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個案:手術+化療 運動強身

Helen在37歲時確診大腸癌,她回憶,有一天急步過馬路後嚴重氣喘,自覺身體有點不妥,決定看醫生。驗血結果發現貧血,她之後接受一連串檢查,包括大腸內窺鏡,發現大腸有腫瘤,醫生安排手術切除腫瘤。「手術後病理報告,指1粒淋巴結有癌細胞,大腸癌屬第3期,需要化療。」

Helen共接受了8次化療,「治療後初期容易肚瀉,後來腸道適應了就沒問題。不過,化療後極怕風和怕冷,我已有兩年沒穿短袖衣服出街,手腳亦經常麻痹,曾經以為一輩子都會這樣」。但後來遇上新冠疫情,因無法外遊,Helen多了行山,「運動令我的身體狀况大有改善;人沒那麼怕冷,手腳麻痹也消失」。

【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Helen(受訪者提供)

文:馮淑玲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7%af%a9%e6%9f%a5-3%e5%a4%a7%e6%96%b9%e6%b3%95%e6%af%94%e4%bd%b5-%e9%ab%98%e9%a2%a8%e9%9a%aa%e4%ba%ba%e5%a3%ab%e6%87%89%e5%ae%9a%e6%9c%9f%e7%85%a7%e5%a4%a7%e8%85%b8/ Tue, 23 Aug 2022 04:56: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187 【明報專訊】十大常見癌症中,位列首、次名的肺癌和大腸癌,每年新症數字叮噹馬頭;但大腸癌可透過篩查檢測提早介入,死亡率遠低於肺癌。政府現為50至75歲人士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但根據立法會《數據透視》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計劃覆蓋率僅10.8%。為何篩查計劃反應一般?有人認為大腸癌事不關己,或覺得大便採樣惡心,或擔心需做大腸鏡!市面上出現新的篩檢工具,標榜採樣方便乾淨、靈敏度高,應怎樣選擇呢?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大腸癌篩查由50歲開始 比併3大方法優缺點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 大便隱血測試 非入侵、方便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 69歲(女)。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從良性、癌前期瘜肉發展成大腸癌,約需要20年,因此由50歲開始做篩查,就可盡早發現可能的癌症,及早醫治。

大便隱血測試是坊間最普遍的非入侵篩檢方法,近年市面上有更多選擇,包括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和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究竟有何分別?

林嘉安表示,較常用的大便隱血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簡稱FIT)有10多年歷史,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FIT並不是直接偵測癌症或瘜肉,而是偵測它們引致的出血」,從間接標記篩查出可能患癌或有瘜肉人士。建議每1至2年檢查1次。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揪出大腸癌——市面愈來愈多不同的大腸癌檢測方法,分別透過檢驗糞便中的血液、已變異的細胞基因及腸道惡菌,揪出大腸癌。(Evgen_Prozhyrko@iStockphoto)

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 驗糞便血液+基因 捕捉細胞早期變異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在今年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過去有多項研究對比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士的糞便基因,發現某些基因生物標記物與大腸癌風險有直接關係。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在大腸癌發展過程中,從瘜肉、腺瘤,再到癌前病變的進展期腺瘤,過程中細胞基因不斷出現突變,不斷有『甲基化』情况出現」。甲基化猶如基因的「開關掣」,有些基因專門防止細胞變異成癌症,當它們甲基化,會影響到抗癌功能,癌症發生機率就會增加。甲基化以外,KRAS基因突變亦在癌症中常見。這些變異的細胞基因會在大腸癌病變過程中脫落到糞便,所以檢測糞便中基因,可捕捉腸道細胞早期變異的重要資訊,提升檢測靈敏度。

既然糞便基因檢測的靈敏度更高,為何要結合FIT?「愈敏感的測試(即高靈敏度),特異性就會相對地愈低」,換句話說,即是「假陽性」機率或較高。馬湖波解釋,靈敏度高的基因檢測,有如大網一樣捕捉到更多大腸癌信號,或較易出現「陽性結果」,而FIT就可彌補這問題,預先排除痔瘡、胃潰瘍、經期等的血便情况後(產品不建議這3類人接受檢測),如果FIT仍檢出血液,即進一步佐證大腸癌風險較高。兩者互補不足,令FIT-DNA對大腸癌的靈敏度提升至約96%,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則約64%。當檢測結果呈陽性,建議做大腸鏡跟進;而陰性結果,若沒有其他大腸癌徵狀或風險,1至3年後再做檢測。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馬湖波(張淑媚攝)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明報製圖)

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 偵測小瘜肉 預測瘜肉復發風險

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風險關係密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與團隊,將健康人士、大腸癌、大腸瘜肉患者的腸道細菌做比對,發現一組共4種糞便細菌基因(M3),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用以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約94%。

九成大腸癌從瘜肉演變而成,透過檢測M3可偵測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黃秀娟表示,「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約50%,這已經很好,暫時市面上未有其他工具高過50%;而大粒瘜肉靈敏度接近70%」。完成檢測後,若顯示大腸癌相關風險低,就毋須再做大腸鏡檢查。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况,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任何年齡都可檢測M3,黃秀娟尤其建議45歲以上人士每1至2年驗1次。來經期間或有痔瘡人士不受影響,因為檢測針對糞便細菌基因,糞便中混有血液影響不大,「唯一要小心抗生素,因為會影響腸道細菌,建議停食兩星期後才做檢測」。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黃秀娟(受訪者提供)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僅10%合資格者參加免費篩查

大腸癌篩檢方法愈來愈多,應點揀呢?林嘉安分析3種方法優劣(見主圖表),並強調,「選哪款方法都不要緊,最緊要去做」!無病徵的一般風險人士,可選任何一種篩查方法,行動最重要。至今只有約10%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免費也不去做,很可惜;這分分鐘比消費券效益更大,因可以防癌」。林更提醒已出現病徵人士(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腸塞等),應盡快求醫,安排詳細檢查,如X光或內窺鏡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林嘉安(受訪者提供)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優劣

FIT 驗血

優點:

.有10多年歷史,是標準篩查方法

.非入侵、方便、成本低、可重複檢測

.研究證實能減低約15%至33%大腸癌死亡率

缺點:

.大腸發炎、潰瘍、痔瘡等導致出血,或出現假陽性

.早期癌症或瘜肉流血量低,減低靈敏度,或出現假陰性

費用:$280(家計會)


FIT-DNA 驗血+基因

優點:

.非入侵,面世7、8年

.同時偵測大便隱血及糞便內驅動細胞由良性變為癌症的基因

.比FIT準確約20%

缺點:

.對細小和早期瘜肉或有遺漏

.由於敏感度較高,或出現較多假陽性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擔心或額外檢查

費用:$3000


M3 驗細菌

優點:

.非入侵,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較高

.可偵測瘜肉復發風險。如病人曾切除瘜肉,但未到大腸鏡覆檢的時間,可考慮做此檢查.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風險。但始終是預測,建議按時做大腸鏡檢查

缺點:

.敏感度較高,容易出現假陽性

.技術相對較新,研究數據較少,成熟與認受程度不及另外2個方法

費用:$3880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知多啲:照大腸鏡 篩查「黃金定律」

「大腸鏡是篩查的『黃金定律』。」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大腸鏡好處是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瘜肉,檢查期間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和切除瘜肉,作病理化驗。

林表示,一般風險人士無論是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或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如結果呈陽性,都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病理診斷。若檢查結果正常,可隔10年才再覆檢。至於高風險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則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篩查方法,並應較頻密地接受檢查。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大腸內窺鏡——大腸內窺鏡可直接觀察大腸內部有否異常,並可切除瘜肉和抽取樣本化驗。檢查前有飲食限制,並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資料圖片)

大腸癌篩查計劃

www.colonscreen.gov.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4%a7%e8%85%b8%e7%99%8c%e3%80%91%e4%b8%ad%e6%99%9a%e6%9c%9f%e5%a4%a7%e8%85%b8%e7%99%8c%e6%b2%bb%e7%99%82%e7%9f%a5%e5%a4%9a%e5%95%b2-%e8%a1%93%e5%be%8c%e7%b8%ae%e7%9f%ad%e5%8c%96%e7%99%82/ Mon, 22 Nov 2021 07:50: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166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大腸癌——2019年大腸癌新症5556宗,死亡個案2174宗;新症數字過去10年整體呈上升趨勢。(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術後縮短化療 手腳麻痹機率下降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激活抗癌機能 副作用較少

如發現腫瘤時已達第四期,會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MSI是其中一個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致基因損傷。正常情况下,身體會修復這些錯誤,但當修復系統未能糾正錯誤時,會導致基因微衛星序列改變,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增加患癌風險。

免疫治療原理跟化療截然不同,是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消滅癌細胞;最常用的免疫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全面驗基因 配對標靶藥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基因測試——病人可考慮作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適合標靶藥。(utah778@iStockphoto)

傳統上,絕大部分晚期腸癌患者也會檢查RAS基因,以確定是否適合採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的標靶藥,但近年研究進一步顯示,不少基因變異如NTRK、HER2、BRAF等,也有相對應標靶藥可供採用;因此,病人可考慮接受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合適標靶藥。

除此以外,以往病人在第一、二線化療藥失效後,藥物選擇不多,但近年相繼推出了新的化療藥物;整體而言,傳統化療失效的病人,近年有更多治療選擇,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大腸癌新症個案,由2009年4335宗增至2019年5556宗,10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情况令人憂慮。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或以上,其間正常細胞會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其外觀亦會由正常黏膜變化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為腸癌。因此,大腸癌可以預防。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篩查預防——「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設計圖片,Satjawat Boontanataweepol@iStockphoto)

驗大便 照腸鏡

現時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提供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有無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www.afterroberto.com/%e9%87%9d%e5%b0%8d%e5%a4%a7%e8%85%b8%e7%99%8c%e6%9c%9f%e6%95%b8%e8%aa%bf%e6%95%b4%e6%b2%bb%e7%99%82%e8%a8%88%e5%8a%83-%e5%8f%8a%e6%97%a9%e7%af%a9%e6%9f%a5%e9%a0%90%e9%98%b2%e5%8b%9d%e6%b2%bb%e7%99%82/ Mon, 09 Aug 2021 05:0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754 根據統計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約有5600宗新症,而死亡率僅次於肺癌。要治療大腸癌,醫生會透過一系列的檢查為病人的癌症期數,即使病人已屆第4期,仍有最新的治療方法可供選擇,有部分情况亦有望可以治癒。要避免大腸癌發展至嚴重階段才發現,除了密切留意5大病徵外,適時接受大腸癌篩查尤其重要。

 

相關文章:【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大腸癌期數分4期 病情影響術後5年存活率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甘冠明醫生指出,大腸癌主要可分為4期,病人的手術後5年存活率,會因病情嚴重性而下降:

癌症期數 腫瘤狀態 手術後5年存活率
1期 腫瘤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 95%
2期 腫瘤在大腸外壁 80%
3期 腫瘤在大腸外壁,並出現淋巴轉移 60%
4期 腫瘤已轉移至其他器官 <10%

 

針對癌症期數 調整治療策略

甘醫生表示,要了解病人的大腸癌是屬於哪個期數,一般會為病人抽取活組織檢查,之後會安排合適的影像檢查,了解腫瘤是否已有轉移、影響淋巴,以確定期數。之後醫生會按照各期數的情况,為病人制定不同的治療策略。

如發現有以下5大徵狀,有可能是已罹患大腸癌的警號,建議立即求醫。
如發現有以下5大徵狀,有可能是已罹患大腸癌的警號,建議立即求醫。

 

第一期:外科手術切除腫瘤

由於腫瘤藏在大腸內壁或黏膜,並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因此一般會安排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術後只需觀察情况,毋須接受任何輔助治療。

 

第二期:外科手術後或需進行化療、電療

腫瘤已侵蝕至大腸外壁,但並無轉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組織,一般都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惟情况較差的病人,會考慮在術後進行輔助化療或電療,以助徹底根治及降低復發機會。

 

第三期:外科手術及制定跨專業治療方案

腫瘤細胞已侵蝕至附近的淋巴組織,嚴格上並未屬於已擴散,醫生一般仍會以根治作為目標,以外科手術為主,制定跨專科的治療方案。一般而言,病人會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並按其病理情况,推算屬高或低的復發風險,來判斷後續的輔助治療方案。

醫生一般會制定3至6個月的輔助化療。如果是直腸癌,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及化療,亦會安排電療及其他相關治療,穩定盆腔內的情况。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第四期:以紓緩性化療為目標 部分用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腫瘤已擴散,並已轉移至其他器官,一般會以紓緩性化療作為治療目標,但有小部分個案仍可望根治,例如腫瘤只屬初步轉移到肝臟或肺部、轉移數量不多、範圍不大,仍可透過手術及輔助治療,將腫瘤清除。此外,如果是涉及特定基因的大腸癌,亦可選擇接受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方法。

醫生首先會為病人檢查腫瘤會否有潛在的生物標記(biomarker),如RAS、BRAF基因突變等,視乎基因突變類型選擇使用EGFR標靶藥、BRAF標靶藥及抗血管增生標靶藥。醫生也會為病人檢查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以判斷是否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及早篩查 早發現早治療有利康復

甘醫生指出,踏入50歲,出現大腸癌問題的機會率開始提高,建議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檢。如結果是陰性,只需每2年檢測1次;如屬於陽性,病人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盡快揪出並切除未有變成癌症的瘜肉,或了解其他令腸道有血的原因,增加康復機會。此外,有大腸癌家族病史的人士更需格外小心,在醫生評估下,或需更頻密接受大腸鏡檢查,部分高風險個案,或在25歲起已需要進行篩查。

 

大腸癌先兆 注意5大徵狀

然而,如果發現有以下5大徵狀,則可能是已罹患大腸癌的警號,建議立即求醫,有需要醫生或會建議病人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盡快了解出現徵狀的原因,安排合適治療,包括:

.貧血

.容易疲倦

.大便習慣改變

.突然便秘或腹瀉

.體重無故下降

]]>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www.afterroberto.com/%e7%99%8c%e7%97%87%e7%af%a9%e6%9f%a5-%e8%82%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4%b9%b3%e7%99%8c-%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8%a9%95%e4%bc%b07%e5%80%8b%e9%ab%98%e5%8d%b1%e5%9b%a0/ Fri, 26 Feb 2021 11:5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276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癌症篩查只適合無病徵人士,如有身體不適,應立即求醫。

 

癌症篩查7個高危因素 度身制定合適方案

陳醫生指出,大部分癌症篩查,都會基於下列因素,為每宗個案個別考量,以制定最合適的篩查方案:

1. 年齡

2. 性別

3. 身體狀况

4. 生活習慣

5. 家族遺傳病史

6. 過往病歷

7. 其他相關資訊

 

肺癌篩查:高齡吸煙人士應每年檢查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肺癌是本港的頭號殺手,陳醫生表示,吸煙是導致肺癌的最主要高危因素,若經醫生評估下,如果屬55-80歲的吸煙者,又或者戒煙不足15年,而同時在過去15年每年平均吸煙30包或以上的人士,應考慮每年接受肺癌篩查,透過低輻射量電腦掃描方法進行檢查。

陳醫生引述研究指出,電腦掃描比X光掃描能更準確和精細地顯示出肺部結構,更能有助發現早期肺癌,以便及早診斷。

 

大腸癌篩查:50歲以上每年一次大便隱血測試

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大腸癌在各項癌症中有着最高的發病率,陳醫生指出,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是最常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如果經評估後屬低風險群組,50歲以上人士可考慮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又或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不過,如果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有例如吸煙、經常進食加工肉類等不良生活習慣這些高危因素,則應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陳醫生解釋,大腸鏡檢查能讓醫生清楚觀察大腸內情況,如發現有瘜肉,可直接在檢查過程中切除或抽取活組織作病理化驗。因為部分瘜肉屬癌前病變,及早發現並切除有助防止進一步惡化成腫瘤。

 

乳癌篩查:40歲以上乳癌病發率較高

陳醫生指出,40歲以上的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高,因此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需要在醫生的評估下,可考慮定期進行合適的乳房檢查,而常見的篩查方法有二維或三維乳房X光造影、以及乳房超聲波掃描。

她解釋,乳房X光造影能有效發現未形成腫瘤的微鈣化點;乳房超聲波掃描則可輔助X光造影檢查,檢測腫塊是實體,還是內有液體的囊腫,進一步了解腫塊的性質。40歲以下女性的乳房組織密度較高,X光造影的影像可能不夠明顯,一般會選用超聲波掃描檢查。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40歲以上的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高,因此這個年齡層的女性有需要在醫生的評估下,可考慮定期進行合適的乳房檢查。

 

子宮頸癌篩查:25歲以上有性經驗婦女定期HPV等測試

陳醫生指出,90%以上的子宮頸癌個案,均是因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引致,通常這類病毒是由性接觸傳播,她建議25-64歲,兼有性經驗的婦女,可考慮定期接受HPV測試及子宮頸細胞檢驗(柏氏抹片),同時亦提醒女士在未有性接觸前,及早接受HPV疫苗注射,減低因感染病毒而導致罹癌的機會。

 

癌症篩查不適合有病徵者

陳醫生重申,每個個案的背景、身體狀况、涉及的高危因素等均有不同,醫生的建議及評估標準是「度身訂造」,她建議任何人士在選擇癌症篩查方法前,應先跟醫生商量;篩查完成後,醫生亦會詳細解釋及跟進報告,如有發現,會轉介相關專科作更詳細診斷和跟進。

陳醫生又強調,癌症篩查只適合無病徵人士,如有身體不適,應立即求醫,作更詳細、深入的診斷及檢查,以找出病因。此外,不是所有癌症都有合適的篩查測試,而不少測試也有其局限或風險,以及並非所有篩查都是百分百準確,或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而減低患上癌症風險,應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例如不煙不酒、健康飲食、多做運動、接受疫苗注射等,都會有幫助。

]]>
【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www.afterroberto.com/%e6%8c%81%e7%ba%8c%e8%85%b8%e8%83%83%e4%b8%8d%e9%81%a9%e6%b6%88%e5%8c%96%e4%b8%8d%e8%89%af-6%e5%80%8b%e6%83%85%e5%86%b5%e4%b8%8b%e5%81%9a%e8%83%83%e9%8f%a1%e6%88%96%e8%85%b8%e9%8f%a1%e6%aa%a2%e6%9f%a5/ Fri, 05 Feb 2021 03:45: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940 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很多時都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檢查找出原因,內窺鏡是其中一項,到底內窺鏡是什麼呢?除了檢查外還有什麼功能?究竟哪6個情况下才需要照胃鏡或照腸鏡檢查呢?

【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什麼情况下需要照胃鏡或腸鏡呢?

胃鏡 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

betway体彩 內鏡中心主任、外科專科醫生陳志偉醫生表示,常見應用於消化道的內窺鏡主要是胃鏡和腸鏡。胃鏡即「上消化道內窺鏡」,可以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的情况,包括檢視有否潰瘍、發炎、腫瘤,以及懷疑腸道出血的原因,主要用作評估消化不良的各種徵狀,例如吞嚥困難、持續胃痛、胃灼熱、反胃、消化不良等。如有需要,進行胃鏡時醫生可為病人抽取組織分辨是良性或惡性,同時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

陳醫生表示,胃鏡檢查需時約10分鐘,病人可選擇接受監察麻醉或注射鎮靜劑,進行檢查前會先在病人喉部噴上麻醉藥。內窺鏡經口腔進入,過程中需要一直充氣撐開胃部,檢查後病人或會感覺輕微喉痛、嘔心和上腹膨脹。

相關文章: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什麼情况要照胃?

  • 吞嚥困難
  • 持續胃痛、胃灼熱、反胃、消化不良
  • 大便呈黑色
  • 體重無故急降
  • 缺鐵性貧血,如容易疲累、血色素下降
  • 有家族胃癌或食道癌病史

大腸鏡 揪出瘜肉 預防大腸癌

至於大腸鏡可以檢查下消化道多種疾病,包括大腸發炎、懷疑大腸出血、結直腸癌、瘜肉等,病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持續腹瀉、便秘或痾血,或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找出原因。

除了有病徵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外,沒有徵狀的人士也可以做大腸鏡。陳醫生指出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2018年新症超過5600宗,而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開始,雖然這些瘜肉起初是良性,但會慢慢演變為惡性,過程約 10年或以上,透過大腸鏡及早把瘜肉揪出清除,能減低其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例如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曾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提早及增加檢查的次數。

大腸鏡是可以屈曲的內窺鏡,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可讓醫生觀察病人大腸內壁黏膜的情況,整個過程需時約15分鐘至1小時,醫生會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減少不適感。進行大腸鏡檢查前三天,要進食低渣食物,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好像蔬菜、生果、麥皮等;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清除腸道內糞便殘餘,以確保腸道清潔,以便醫生檢查清楚腸道情況。

什麼情况要照腸?

  • 大腸癌普查 (45歲或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應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
  •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
  • 無故腹痛
  • 體重無故急降和疲倦
  • 大便習慣改變(經常便秘、腹瀉),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大便隱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