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大腸瘜肉”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1 Nov 2024 07:24: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大腸瘜肉”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7%a0%94%e7%a9%b6-%e6%9c%89%e6%95%88%e6%8e%a7%e8%a1%80%e7%b3%96-%e5%a4%a7%e8%85%b8%e7%99%8c%e8%82%9d%e7%99%8c%e9%a2%a8%e9%9a%aa%e6%b8%9b/ Thu, 31 Oct 2024 06:4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8 【明報專訊】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說,醫生以往較少提醒糖尿病人患癌風險,建議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指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風險。(網上圖片)

「有效控制血糖」指糖化血紅素低於7%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辨識2005至2013年間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持續追蹤血糖等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2年、最長13年,其中1229人(1.4%)確診大腸癌。團隊另辨識2001至2016年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追蹤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年、最長17年,其中1099人(0.8%)患上肝癌,1430人(1%)出現肝臟失代償,即有黃疸病、眼白變黃、腹水、肝昏迷等併發症,亦有978人(0.7%)死於肝病。


研究發現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28%患大腸癌風險,亦可減低13%出現大腸瘜肉風險。患者若控制HbA1c低於7%,可減低30%肝癌風險、24%肝臟失代償風險及30%肝病死亡風險,高風險病人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帶菌者更可減低40%肝癌風險。

兩項研究均顯示HbA1c水平愈高,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亦愈高(見表)。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腸胃》及《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刊登。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上眼 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

本身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的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稱,醫生一般會提醒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糖尿上眼的風險,而隨着醫學進步,病人現更易管理血壓和膽固醇,年紀漸長便有更高風險患癌。對於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篩查糖尿病,他稱可及早為病人管控血糖,亦可減患癌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說,現有大便隱血檢測和驗血等途徑篩查大腸癌和肝癌,但市民依從程度偏低,是次研究則顯示可透過控制血糖減低該兩種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左二)建議糖尿病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左一為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右一為該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右二為患有糖尿病和曾確診肝癌的74歲病人陳先生。(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倡乙肝篩查涵蓋未打疫苗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篩查乙肝,以預防肝癌。研究病毒性肝炎多年的司徒偉基建議篩查計劃可涵蓋所有未曾接種乙肝疫苗者,即1988年前出生的港人或2002年前在內地出生者,並須為帶菌者制定治療跟進方式。他說糖尿病人更應篩查乙肝,並須定期檢驗肝纖維化。

]]>
胃鏡 、腸鏡檢查 預防消化道癌症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9%8f%a1%e8%85%b8%e9%8f%a1%e6%aa%a2%e6%9f%a5-%e9%a0%90%e9%98%b2%e6%b6%88%e5%8c%96%e9%81%93%e7%99%8c%e7%97%87/ Wed, 27 Mar 2024 10:42: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34

胃鏡和腸鏡都是常見用於檢查消化道的內窺鏡,可幫助醫生診斷出腸胃內的異常情况 ,包括潰瘍或瘜肉等 。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胃或腸內有病變 ,醫生可使用內窺鏡上的鑷子取出組織樣本作初步化驗 ,分辨該組織屬良性抑或惡性,同時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早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減低消化道癌症,如胃癌、食道癌、大腸癌、肛門癌等惡化的風險 。

胃鏡 — 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

胃鏡即「上消化道內窺鏡」,主要用作評估消化不良各種徵狀的成因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 、持續胃痛 、胃酸倒流、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呈黑色、體重無故急降等 ,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有胃癌或食道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則應該作定期檢查。

胃鏡檢查一般需時約10分鐘,病人可選擇接受監察麻醉或注射鎮靜劑進行。檢查前會先在病人喉部噴上麻醉藥,醫生會將 內窺鏡經口腔放入食道 ,過程中需要一直充氣撐開胃部,檢查後病人或 感覺輕微喉痛、嘔心和膨脹是正常的 ,不適的感覺會逐漸減退 。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大腸鏡 — 揪出瘜肉預防大腸癌

大腸鏡是目前檢查下消化道多種疾病最有效及簡單的方法,包括大腸發炎、懷疑大腸出血、結直腸癌、瘜肉等 ,病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 、持續腹瀉或便秘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醫生通常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找出原因 。

大腸鏡是可屈曲的內窺鏡,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讓醫生觀察病人的大腸內壁黏膜,整個過程 約15分鐘至半小時,醫生可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 ,減少不適感 。注意接受大腸鏡前兩天須進食低渣食物,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 ,如蔬菜、生果、麥皮等;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清除腸內糞便殘餘 ,以便醫生清楚檢查腸道情况。

大腸癌位居本港第二位最常見亦是最能及早預防的癌症,事實上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開始,雖然這些瘜肉初時屬良性,但會慢慢演變為惡性,過程約10年或以上。透過大腸鏡便能及早把瘜 肉揪出清除,減低其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因此即使沒有徵狀,一 般建議50 歲或以上人士應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美國癌症協會的新指引則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又或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查,若樣本有隱血再做大腸鏡。高風險人士包括有大腸 癌家族病史、曾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考慮提早及增加檢查次數。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betway体彩 內鏡中心主任 、外科中心主任 、外科專科醫生

陳志偉醫生

]]>
大腸癌95%屬腺癌 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 照大腸鏡或黏膜下剝離術切除頑固瘜肉?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5%b1%ac%e8%85%ba%e7%99%8c-%e4%b9%9d%e6%88%90%e7%94%b1%e8%85%ba%e7%98%a4%e7%98%9c%e8%82%89%e6%bc%94%e8%ae%8a-%e7%85%a7%e5%a4%a7%e8%85%b8%e9%8f%a1%e5%88%87%e7%98%9c%e8%82%89/ Fri, 16 Feb 2024 03:40: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50 【明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常見癌症,當中約95%屬於腺癌。醫學證據顯示,超過九成腺癌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一般需時約5至10年。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瘜肉,一般會即時切除。《新英倫醫學雜誌》多年前公布,切除大腸腺瘤瘜肉可以將患大腸癌風險大大減低76%至90%;而透過大腸瘜肉切除,醫學數據亦證實可以減低由大腸癌導致死亡的風險約53%。

大腸癌95%屬腺癌 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 照大腸鏡或黏膜下剝離術切除頑固瘜肉?
減大腸癌風險–切除大腸瘜肉可以將患大腸癌的風險大大減低76%至90%。(資料圖片)

大腸癌九成由腺瘤瘜肉演變而成 成功率較傳統方法高逾1倍

然而,瘜肉有大有小,亦有不同形狀,並不是全都可用大腸鏡切除。形態上,瘜肉一般可分為突起或扁平,若瘜肉大於2厘米或過於扁平,可能要採用較複雜的「黏膜下剝離術」切除。傳統瘜肉切除術是用鉗夾走瘜肉,或用一個圈套着瘜肉,然後將圈慢慢收緊,直至切斷瘜肉。黏膜下剝離術同樣是透過內窺鏡處理,首先醫生在瘜肉底部注射特別的液體,將瘜肉和它下面肌肉層分開,然後用電刀切開黏膜,慢慢將瘜肉完全和肌肉層分開,直至瘜肉組織完全切除為止。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與大腸鏡切除瘜肉比較 黏膜下剝離術 3大好處

相比傳統大腸鏡瘜肉切除術,黏膜下剝離術有3大好處:

1.如果瘜肉過大,傳統方法未必能一次過將瘜肉完整切除;黏膜下剝離術則可以,成功率較傳統方法高超過1倍

2.以傳統瘜肉切除術處理較大瘜肉,復發率超過一成;用黏膜下剝離術復發率約是1%

3.若瘜肉病理報告內有惡性癌細胞,而瘜肉是被完整切除,醫生可以較準確判斷病人淋巴擴散機率,以及是否需要做大腸切除手術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或能切除早期大腸癌 保留大腸

隨醫學技術進步,現時除了較大或扁平的瘜肉,連早期大腸癌也有可能以黏膜下剝離術處理。黏膜下剝離術比傳統大腸切除手術有不少優勢,病人未必需要全身麻醉,肚皮上不會有傷口,肚內亦不會出現腸道駁口,術後不會有傷口痛,可以更快復元及出院。黏膜下剝離術亦能夠幫病人保留大腸,減少手術後排便習慣改變或腸胃不適。

不過,黏膜下剝離術是較複雜的內窺鏡手術,需要由接受專業培訓的醫生操作。它的缺點是需時較長,平均要接近1至2小時切除1粒大瘜肉,處理較大瘜肉可能要更長時間;而黏膜下剝離術引致腸穿孔或流血的風險亦較高,未必所有病人都適合,建議病人向醫生詳細諮詢。

文:高彩華

(外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白血病復發 父母先後捐骨髓移植 出現「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醫言有理) //www.afterroberto.com/%e7%99%bd%e8%a1%80%e7%97%85%e5%be%a9%e7%99%bc-%e7%88%b6%e6%af%8d%e5%85%88%e5%be%8c%e6%8d%90%e9%aa%a8%e9%ab%93%e7%a7%bb%e6%a4%8d-%e5%87%ba%e7%8f%be%e7%a7%bb%e6%a4%8d%e7%89%a9%e6%8a%97%e5%ae%bf%e4%b8%bb/ Wed, 12 Oct 2022 03:23: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589 【明報專訊】35歲的美娟與丈夫皆在銀行工作,育有3歲兒子及5歲女兒。美娟早前不幸確診急性骨髓細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基因測試顯示白血病屬高危一類,預後極差。雖然化療後白血病初步受控,但估計復發機率極高,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即異體骨髓移植(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目標是根治。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白血病半年後復發 二次接受骨髓移植

異體移植必須先找到合適的捐髓者,以白血球血型百分之百脗合的兄弟姊妹為首選;移植後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率一般較低,治癒機會亦較高。美娟乃家中獨女,沒有親生兄弟姊妹,從骨髓資料庫尋找合適的無血緣捐髓者(unrelated donor)乃另一選擇。醫生為美娟在本地、內地、台灣及全球資料庫作配對,可惜未能成功。

最新的移植技術容許使用半脗合捐髓者(haploidentical donor),一般是父母或子女,成功率接近無血緣移植;美娟的子女尚幼,體型細小,幹細胞數量不足以移植,父母乃唯一選擇。

醫生初步建議由美娟父親捐出骨髓,但他多年前曾患大腸癌。父親捐髓前接受正電子掃描及大腸內視鏡檢查,發現多顆大腸瘜肉,其中一顆有初期癌變;幸而因捐髓及早發現,切除後腸癌治癒機會高。


白血病復發 父母先後捐骨髓移植 出現「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醫言有理)
醫學界大致將血癌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

移植物抗宿主未必是壞事 有抗癌效果

父親最終捐出骨髓,美娟接受移植後,順利康復;可惜白血病半年後不幸再度復發,基因測試發現骨髓含微量癌細胞。醫生建議美娟接受第二次骨髓移植,由母親捐出骨髓。美娟二次移植之後出現移植物抗宿主現象(graft versus host effect),影響皮膚、腸胃及肝臟,病徵包括皮疹及腹瀉,驗血顯示肝酵素上升;處方類固醇之後,喜見病情迅速受控。移植物抗宿主現象同時有抗癌效果,可減白血病復發風險,不一定是壞事。

美娟第二次移植後逐漸康復,5年已經過去,未有復發迹象,可喜可賀。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7%af%a9%e6%9f%a5-3%e5%a4%a7%e6%96%b9%e6%b3%95%e6%af%94%e4%bd%b5-%e9%ab%98%e9%a2%a8%e9%9a%aa%e4%ba%ba%e5%a3%ab%e6%87%89%e5%ae%9a%e6%9c%9f%e7%85%a7%e5%a4%a7%e8%85%b8/ Tue, 23 Aug 2022 04:56: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187 【明報專訊】十大常見癌症中,位列首、次名的肺癌和大腸癌,每年新症數字叮噹馬頭;但大腸癌可透過篩查檢測提早介入,死亡率遠低於肺癌。政府現為50至75歲人士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但根據立法會《數據透視》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計劃覆蓋率僅10.8%。為何篩查計劃反應一般?有人認為大腸癌事不關己,或覺得大便採樣惡心,或擔心需做大腸鏡!市面上出現新的篩檢工具,標榜採樣方便乾淨、靈敏度高,應怎樣選擇呢?


相關文章:針對大腸癌期數調整治療計劃 及早篩查預防勝治療(附:注意大腸癌先兆5大徵狀)


大腸癌篩查由50歲開始 比併3大方法優缺點

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IT) 大便隱血測試 非入侵、方便

大腸癌是香港常見癌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8歲(男)、 69歲(女)。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從良性、癌前期瘜肉發展成大腸癌,約需要20年,因此由50歲開始做篩查,就可盡早發現可能的癌症,及早醫治。

大便隱血測試是坊間最普遍的非入侵篩檢方法,近年市面上有更多選擇,包括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和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究竟有何分別?

林嘉安表示,較常用的大便隱血篩查「糞便免疫化學測試」(Faecal Immunochemical Test,簡稱FIT)有10多年歷史,以抗體檢測大便隱血,「FIT並不是直接偵測癌症或瘜肉,而是偵測它們引致的出血」,從間接標記篩查出可能患癌或有瘜肉人士。建議每1至2年檢查1次。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揪出大腸癌——市面愈來愈多不同的大腸癌檢測方法,分別透過檢驗糞便中的血液、已變異的細胞基因及腸道惡菌,揪出大腸癌。(Evgen_Prozhyrko@iStockphoto)

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FIT-DNA) 驗糞便血液+基因 捕捉細胞早期變異

基因及診斷檢測公司Prenetics在今年引入香港的「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將FIT及糞便基因測試結合,透過檢測糞便中的血液和特定基因生物標記物,測出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與基因變異息息相關,過去有多項研究對比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士的糞便基因,發現某些基因生物標記物與大腸癌風險有直接關係。Prenetics研究及發展部主管馬湖波指,「在大腸癌發展過程中,從瘜肉、腺瘤,再到癌前病變的進展期腺瘤,過程中細胞基因不斷出現突變,不斷有『甲基化』情况出現」。甲基化猶如基因的「開關掣」,有些基因專門防止細胞變異成癌症,當它們甲基化,會影響到抗癌功能,癌症發生機率就會增加。甲基化以外,KRAS基因突變亦在癌症中常見。這些變異的細胞基因會在大腸癌病變過程中脫落到糞便,所以檢測糞便中基因,可捕捉腸道細胞早期變異的重要資訊,提升檢測靈敏度。

既然糞便基因檢測的靈敏度更高,為何要結合FIT?「愈敏感的測試(即高靈敏度),特異性就會相對地愈低」,換句話說,即是「假陽性」機率或較高。馬湖波解釋,靈敏度高的基因檢測,有如大網一樣捕捉到更多大腸癌信號,或較易出現「陽性結果」,而FIT就可彌補這問題,預先排除痔瘡、胃潰瘍、經期等的血便情况後(產品不建議這3類人接受檢測),如果FIT仍檢出血液,即進一步佐證大腸癌風險較高。兩者互補不足,令FIT-DNA對大腸癌的靈敏度提升至約96%,進展期腺瘤的靈敏度則約64%。當檢測結果呈陽性,建議做大腸鏡跟進;而陰性結果,若沒有其他大腸癌徵狀或風險,1至3年後再做檢測。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馬湖波(張淑媚攝)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明報製圖)

糞便細菌基因(M3)檢測 偵測小瘜肉 預測瘜肉復發風險

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風險關係密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總監黃秀娟與團隊,將健康人士、大腸癌、大腸瘜肉患者的腸道細菌做比對,發現一組共4種糞便細菌基因(M3),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用以識別大腸癌的靈敏度約94%。

九成大腸癌從瘜肉演變而成,透過檢測M3可偵測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的瘜肉,黃秀娟表示,「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約50%,這已經很好,暫時市面上未有其他工具高過50%;而大粒瘜肉靈敏度接近70%」。完成檢測後,若顯示大腸癌相關風險低,就毋須再做大腸鏡檢查。

切除瘜肉能減低大腸癌風險,但黃秀娟指,約60%人的瘜肉會在1至2年後復發,檢測M3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減少非必要的大腸鏡檢查,「以非入侵方法,用糞便樣本,方便監察病情」。團隊追蹤了200多個曾在5年內切除瘜肉的人士,發現瘜肉復發人士的M3水平比沒有復發的高;偵測瘜肉復發的靈敏度約90%。另外,檢測M3還可以反映腸道的健康狀况,有需要可透過控制飲食來降低M3水平,減大腸癌風險。

任何年齡都可檢測M3,黃秀娟尤其建議45歲以上人士每1至2年驗1次。來經期間或有痔瘡人士不受影響,因為檢測針對糞便細菌基因,糞便中混有血液影響不大,「唯一要小心抗生素,因為會影響腸道細菌,建議停食兩星期後才做檢測」。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黃秀娟(受訪者提供)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明報製圖)

僅10%合資格者參加免費篩查

大腸癌篩檢方法愈來愈多,應點揀呢?林嘉安分析3種方法優劣(見主圖表),並強調,「選哪款方法都不要緊,最緊要去做」!無病徵的一般風險人士,可選任何一種篩查方法,行動最重要。至今只有約10%合資格人士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免費也不去做,很可惜;這分分鐘比消費券效益更大,因可以防癌」。林更提醒已出現病徵人士(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有血、腸塞等),應盡快求醫,安排詳細檢查,如X光或內窺鏡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林嘉安(受訪者提供)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優劣

FIT 驗血

優點:

.有10多年歷史,是標準篩查方法

.非入侵、方便、成本低、可重複檢測

.研究證實能減低約15%至33%大腸癌死亡率

缺點:

.大腸發炎、潰瘍、痔瘡等導致出血,或出現假陽性

.早期癌症或瘜肉流血量低,減低靈敏度,或出現假陰性

費用:$280(家計會)


FIT-DNA 驗血+基因

優點:

.非入侵,面世7、8年

.同時偵測大便隱血及糞便內驅動細胞由良性變為癌症的基因

.比FIT準確約20%

缺點:

.對細小和早期瘜肉或有遺漏

.由於敏感度較高,或出現較多假陽性結果,造成不必要的擔心或額外檢查

費用:$3000


M3 驗細菌

優點:

.非入侵,偵測小瘜肉的靈敏度較高

.可偵測瘜肉復發風險。如病人曾切除瘜肉,但未到大腸鏡覆檢的時間,可考慮做此檢查.能預測大腸瘜肉復發風險。但始終是預測,建議按時做大腸鏡檢查

缺點:

.敏感度較高,容易出現假陽性

.技術相對較新,研究數據較少,成熟與認受程度不及另外2個方法

費用:$3880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知多啲:照大腸鏡 篩查「黃金定律」

「大腸鏡是篩查的『黃金定律』。」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指,大腸鏡好處是直接看見有沒有腫瘤、瘜肉,檢查期間可同時抽取組織樣本和切除瘜肉,作病理化驗。

林表示,一般風險人士無論是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多靶點糞便基因測試或糞便細菌基因檢測,如結果呈陽性,都需要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病理診斷。若檢查結果正常,可隔10年才再覆檢。至於高風險人士,包括有腸癌家族史、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患者,則建議直接以大腸鏡作篩查方法,並應較頻密地接受檢查。

【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大腸內窺鏡——大腸內窺鏡可直接觀察大腸內部有否異常,並可切除瘜肉和抽取樣本化驗。檢查前有飲食限制,並須服用瀉藥清理腸道。(資料圖片)

大腸癌篩查計劃

www.colonscreen.gov.hk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4%a7%e8%85%b8%e7%99%8c%e3%80%91%e4%b8%ad%e6%99%9a%e6%9c%9f%e5%a4%a7%e8%85%b8%e7%99%8c%e6%b2%bb%e7%99%82%e7%9f%a5%e5%a4%9a%e5%95%b2-%e8%a1%93%e5%be%8c%e7%b8%ae%e7%9f%ad%e5%8c%96%e7%99%82/ Mon, 22 Nov 2021 07:50: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166

【明報專訊】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2019年數據,大腸癌新症個案達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兩項數字於眾多癌症中俱位列第二,僅次於肺癌。

中晚期大腸癌治療,近年不斷推陳出新:中期大腸癌病人手術後可縮短輔助化療,從而減輕副作用;晚期病人可透過全面基因測試配對合適標靶藥,以及用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大腸癌——2019年大腸癌新症5556宗,死亡個案2174宗;新症數字過去10年整體呈上升趨勢。(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術後縮短化療 手腳麻痹機率下降

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庫數據,約60%大腸癌患者於第一、二或三期確診,即表示癌症未有擴散至遠程器官,絕大部分患者均適合以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達根治效果。而部分第二、三期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醫生一般建議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以減低復發機率。以往病人需接受長達6個月的化療療程,一般會感到較辛苦,心理壓力也較大,而即使療程完畢,部分病人仍會持續手腳麻痹,影響日常生活。及至近年,研究顯示部分較低風險的第三期病人,只需接受3個月化療療程而療效相若,時間大幅縮減了一半,副作用也更少,手腳麻痹機率由以往40%下降至約15%,這無疑是病人一大喜訊。

順帶一提,病人經常詢問,標靶藥可否代替化療作為輔助治療;我的答案是否定,因至今的大型研究俱顯示標靶藥用於術後治療並無益處。

激活抗癌機能 副作用較少

如發現腫瘤時已達第四期,會以藥物為主要治療手段,主要是以混合式化療配合標靶藥物。主要標靶藥分為兩類,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單株抗體(anti-EGFR antibody)及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單株抗體(anti-VEGF antibody),此治療策略沿用了近10年。至近年有研究顯示,約5%的第四期腸癌病人屬於高「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免疫治療比傳統化療加標靶藥於此類病人更為有效。

MSI是其中一個可用於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biomarker)。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會複製DNA,但有時會出錯,譬如細胞在紫外線照射下,引致基因損傷。正常情况下,身體會修復這些錯誤,但當修復系統未能糾正錯誤時,會導致基因微衛星序列改變,出現高微衛星不穩定(MSI-H),增加患癌風險。

免疫治療原理跟化療截然不同,是透過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的抗癌機能,消滅癌細胞;最常用的免疫治療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使用免疫治療最大好處,是副作用較少;而且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用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全面驗基因 配對標靶藥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基因測試——病人可考慮作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適合標靶藥。(utah778@iStockphoto)

傳統上,絕大部分晚期腸癌患者也會檢查RAS基因,以確定是否適合採用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anti-EGFR)的標靶藥,但近年研究進一步顯示,不少基因變異如NTRK、HER2、BRAF等,也有相對應標靶藥可供採用;因此,病人可考慮接受較全面基因測試,以配對合適標靶藥。

除此以外,以往病人在第一、二線化療藥失效後,藥物選擇不多,但近年相繼推出了新的化療藥物;整體而言,傳統化療失效的病人,近年有更多治療選擇,有效延緩病情發展。


大腸癌新症個案,由2009年4335宗增至2019年5556宗,10年來整體呈上升趨勢,情况令人憂慮。

大腸屬於消化器官,主要功能是將未能吸收的食物渣滓轉變成糞便排出體外。大腸連接肛門最後一段是直腸,而直腸亦有短暫儲存糞便的功能。超過95%大腸癌屬於腺體癌(adenocarcinoma),由大腸黏膜腺細胞形成。由正常細胞變異成癌細胞的時間往往長達5至10年或以上,其間正常細胞會經過多次基因突變,其外觀亦會由正常黏膜變化成瘜肉,再由瘜肉轉變為腸癌。因此,大腸癌可以預防。

【大腸癌】中晚期大腸癌治療知多啲 術後縮短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少? 癌變可長逾10年 50歲起驗腸
篩查預防——「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設計圖片,Satjawat Boontanataweepol@iStockphoto)

驗大便 照腸鏡

現時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為50至75歲市民提供篩查。參加者會首先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有無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演變成癌症。建議合資格人士參加計劃;如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應向專科醫生查詢是否需要早於50歲開始接受篩查,防患於未然。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大腸癌】檢測糞便細菌基因M3新技術 可偵測小至5毫米、沒滲血瘜肉 中大醫學院:及早識別大腸癌靈敏度94%與大腸鏡相若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6%aa%a2%e6%b8%ac%e7%b3%9e%e4%be%bf%e7%b4%b0%e8%8f%8c%e5%9f%ba%e5%9b%a0m3%e6%96%b0%e6%8a%80%e8%a1%93-%e5%8f%af%e5%81%b5%e6%b8%ac%e5%b0%8f%e8%87%b35%e6%af%ab%e7%b1%b3/ Thu, 29 Jul 2021 09:42: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637 【明報專訊】大腸癌為本港癌症第二大殺手!中大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稱,大便隱血測試無法偵測早期、未滲血大腸瘜肉,導致假陰性。中大醫學院經過逾10年,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該技術亦擴展至偵測瘜肉復發,可檢測小至芝麻綠豆般約5毫米、沒滲血的瘜肉。團隊指出,新技術有助精準找出患者,讓他們及早接受大腸癌治療,同時減少非必要入侵性治療,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中大醫學院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圖)表示,新技術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和大腸瘜肉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入侵性檢查。他手持的是糞便測試套裝。(劉焌陶攝)
中大醫學院研發出全球首創技術,透過檢測糞便4種細菌基因(M3)以偵測大腸癌,靈敏度高達94%。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圖)表示,新技術可精準找出大腸癌和大腸瘜肉患者,減少不必要的入侵性檢查。他手持的是糞便測試套裝。(劉焌陶攝)

 

相關文章:【大腸癌】大腸癌 5 大高危因素 大便帶血勿混淆痔瘡 及早發現內視鏡可切除

 

中大醫學院研究:4特定細菌基因 M3檢測技術 可偵測早期大癌、小至5毫米瘜肉

中大醫學院自2009年起研究準確偵測大腸癌的糞便細菌基因,團隊利用宏基因大數據分析糞便中的細菌基因,並將健康人士的腸道細菌,與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患者的對比,識別出一組共4種特定細菌基因(M3),可用作大腸癌檢測。研究成果已於國際學術期刊Gut發表,並已就新技術申請專利。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表示,團隊經過逾10年努力,研發出嶄新技術,既可偵測早期大腸癌,亦可預測瘜肉復發風險,令市民可透過調校飲食及生活習慣,降低復發風險。他對於該技術普及化持審慎樂觀態度,亦會與政府商討,研究納入大腸癌篩查計劃。

 

大便隱血測試難偵測早期、未滲血瘜肉

中大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稱,大便隱血測試無法偵測早期、未滲血大腸瘜肉,導致假陰性,M3檢測可補足這局限。她補充,團隊透過M3技術成功找到小至5毫米、大至30毫米瘜肉。

 

相關文章:小瘜肉7年可變大腸癌 照腸即切 先發制癌

 

新技術靈敏度94% 與大腸鏡相若

團隊分析超過1100人的糞便樣本,結果顯示,透過M3檢測技術識別出大腸癌患者的靈敏度達94%,即用該技術有94%機率可找到真正有大腸癌的患者,與大腸鏡相若;而同類屬非入侵性篩查工具「大便隱血測試」,在偵測早期大腸癌和瘜肉的靈敏度僅約50%及不足10%。

團隊進一步將技術擴展至偵測大腸瘜肉復發,跟進了200多名曾在5年內切除大腸瘜肉的患者,發現復發者糞便樣本的M3水平較沒有復發的高,結果證實該測試靈敏度達90%。團隊補充,上述4種細菌包括3種惡菌,可引致大腸癌及瘜肉復發;另一種為益菌,在健康者的腸道較多。

(劉焌陶攝)
(劉焌陶攝)

 

相關文章:【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暫未納入醫管局檢測項目 有測試套裝2至4小時有結果

衛生署回覆本報稱,署方成立了一個跨專業專責小組,就篩查方法等計劃內容提供意見,小組會繼續檢視本地及國際的癌症篩查建議及做法,有需要時調整計劃。

目前該技術未納入醫管局檢測項目,市民要到私營醫療市場測試。陳家亮表示,市民可透過家庭醫生評估,選擇所需檢測方式。

接受測試者可使用的測試套裝,在家中收集樣本,保存於恆溫中,將樣本送到實驗室做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的測試,2至4小時有結果。正使用抗生素者應待療程完結後數周才測試。

]]>
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4%be%bf%e7%a7%98-3%e5%a4%a7%e6%88%90%e5%9b%a0-%e9%83%bd%e5%b8%82%e4%ba%ba%e6%98%93%e9%8c%af%e9%81%8e%e6%8e%92%e4%be%bf%e9%bb%83%e9%87%91%e6%99%82%e6%a9%9f-%e6%8c%81%e7%ba%8c%e4%be%bf%e7%a7%98/ Fri, 19 Mar 2021 03:00: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647 香港人工作忙碌、食無定時、壓力大,便秘(constipation)問題十分普遍。如何解決便秘之苦?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徐成智醫生指出,便秘主要的成因,除了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外,還跟排便習慣、先天的腸道問題等有關。如果平均一星期內沒有兩次大便,或大便經常有困難致生活受影響,徵狀持續4星期以上,就屬於便秘。

 

便秘3大成因:與不健康生活習慣有關

便秘成因之一,是因為不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等習慣有關,包括纖維攝取量不足、喝水少、缺乏運動等,導致腸道蠕動變慢。當停留在腸道的糞便,其水分被大腸吸走,糞便會變硬形成便秘。

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要預防便秘,不妨從日常生活、飲食等習慣做起,建立定時排便習慣。

 

排便習慣:經常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排便習慣也與便秘有關。徐醫生解釋,正常情况下,我們在早上或者吃飯後會有意識把前一天的宿便排清,如果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工作繁忙強忍大便,錯過排便黃金機會,糞便或會積聚變硬令其難以排出。

 

先天腸道問題:功能性便秘者兩三日排便一次

先天的腸道問題亦會導致便秘,例如部分人腸道的神經線和肌肉發展不佳,令腸道蠕動較慢,正常人在進食8至10小時後可以排便,這些功能性便秘患者可能要兩至三日才能排便。另外有些人雖然腸道蠕動正常,但肛門肌肉收縮力不足,也會導致排便困難,這情况常見於嬰兒及長者身上。

 

持續便秘引發併發症 痔瘡、肛門潰瘍、腹痛

持續便秘不但影響日常生活,還會引起其他併發症,例如有較大機會患上痔瘡、肛門潰瘍或肛裂、增加患上腸道疾病風險,嚴重會導致腹痛和憩室炎症等。

要預防便秘,徐醫生說必須透過健康的生活及飲食模式着手,如有患者因便秘求醫,醫生會先建議進食高纖食物、多喝水、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如果問題仍然持續,才考慮藥物治療。

 

預防便秘5個Tips:

1. 均衡飲食,多進食高纖食物,例如蔬菜、西梅、紅米或糙米等

2. 每天攝取充足水分

3. 恆常運動

4. 建立定時排便習慣,切勿忽視便意

5. 勿胡亂服用瀉藥,服藥前應先諮詢醫生或藥劑師意見

 

排便習慣改變、便秘加劇、腹痛 宜及早求醫

徐醫生指出,雖然未證實便秘與大腸瘜肉及腸癌有直接關連,但便秘人士的飲食大多缺乏纖維,而有研究顯示纖維攝取不足與大腸瘜肉及腸癌有關。特別是年長人士患腸癌風險較高,徐醫生提醒,如發現大便習慣突然改變,應盡快求診檢查,包括驗血及檢驗大便樣本等。另外如果本身有便秘,但便秘問題突然變得嚴重,或出現腹痛及其他問題,亦應求醫查明原因。

]]>
【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www.afterroberto.com/%e6%8c%81%e7%ba%8c%e8%85%b8%e8%83%83%e4%b8%8d%e9%81%a9%e6%b6%88%e5%8c%96%e4%b8%8d%e8%89%af-6%e5%80%8b%e6%83%85%e5%86%b5%e4%b8%8b%e5%81%9a%e8%83%83%e9%8f%a1%e6%88%96%e8%85%b8%e9%8f%a1%e6%aa%a2%e6%9f%a5/ Fri, 05 Feb 2021 03:45: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940 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很多時都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檢查找出原因,內窺鏡是其中一項,到底內窺鏡是什麼呢?除了檢查外還有什麼功能?究竟哪6個情况下才需要照胃鏡或照腸鏡檢查呢?

【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什麼情况下需要照胃鏡或腸鏡呢?

胃鏡 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

betway体彩 內鏡中心主任、外科專科醫生陳志偉醫生表示,常見應用於消化道的內窺鏡主要是胃鏡和腸鏡。胃鏡即「上消化道內窺鏡」,可以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的情况,包括檢視有否潰瘍、發炎、腫瘤,以及懷疑腸道出血的原因,主要用作評估消化不良的各種徵狀,例如吞嚥困難、持續胃痛、胃灼熱、反胃、消化不良等。如有需要,進行胃鏡時醫生可為病人抽取組織分辨是良性或惡性,同時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

陳醫生表示,胃鏡檢查需時約10分鐘,病人可選擇接受監察麻醉或注射鎮靜劑,進行檢查前會先在病人喉部噴上麻醉藥。內窺鏡經口腔進入,過程中需要一直充氣撐開胃部,檢查後病人或會感覺輕微喉痛、嘔心和上腹膨脹。

相關文章: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什麼情况要照胃?

  • 吞嚥困難
  • 持續胃痛、胃灼熱、反胃、消化不良
  • 大便呈黑色
  • 體重無故急降
  • 缺鐵性貧血,如容易疲累、血色素下降
  • 有家族胃癌或食道癌病史

大腸鏡 揪出瘜肉 預防大腸癌

至於大腸鏡可以檢查下消化道多種疾病,包括大腸發炎、懷疑大腸出血、結直腸癌、瘜肉等,病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持續腹瀉、便秘或痾血,或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找出原因。

除了有病徵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外,沒有徵狀的人士也可以做大腸鏡。陳醫生指出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2018年新症超過5600宗,而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開始,雖然這些瘜肉起初是良性,但會慢慢演變為惡性,過程約 10年或以上,透過大腸鏡及早把瘜肉揪出清除,能減低其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每十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例如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曾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提早及增加檢查的次數。

大腸鏡是可以屈曲的內窺鏡,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可讓醫生觀察病人大腸內壁黏膜的情況,整個過程需時約15分鐘至1小時,醫生會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減少不適感。進行大腸鏡檢查前三天,要進食低渣食物,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好像蔬菜、生果、麥皮等;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清除腸道內糞便殘餘,以確保腸道清潔,以便醫生檢查清楚腸道情況。

什麼情况要照腸?

  • 大腸癌普查 (45歲或以上、有大腸癌家族史應定期進行大腸鏡檢查)
  •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
  • 無故腹痛
  • 體重無故急降和疲倦
  • 大便習慣改變(經常便秘、腹瀉),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 大便隱血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4%ef%bc%89%ef%bc%9a%e3%80%8c%e9%86%ab%e7%94%9f/ Mon, 16 Nov 2020 05:03: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11 【明報專訊】「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眾所周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而死亡率亦是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查,作預防或及早治療。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普及使用。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驗血CEA預測大腸癌 如擲公字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