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口腔潰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10: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口腔潰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www.afterroberto.com/%e9%bc%bb%e5%92%bd%e7%99%8c%e5%85%8d%e7%96%ab%e7%99%82%e6%b3%95-%e5%81%9c%e8%97%a5%e4%b8%8d%e5%81%9c%e6%95%88-%e9%95%b7%e5%b0%be%e6%95%88%e6%87%89%e5%bb%b6%e5%ad%98%e6%b4%bb%e7%8e%87/ Tue, 06 Oct 2020 03:23: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564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持續抗癌——針對鼻咽癌的免疫療法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VectorMine、wildpixel@iStockphoto)

個案:鼻咽癌擴散 免疫治療腫瘤消退

個案1:65歲女,無意中摸到頸部淋巴小結,起初以為是發炎未加理會;3個月後,子女發現她近來頸部腫脹愈見明顯,才意識到事態嚴重往醫生處求診,經檢查後確診中後期鼻咽癌。

個案2:35歲男,最初頸部淋巴腫脹,後確診中期鼻咽癌,因擔心電療化療後遺症而採用自然療法,大半年後回來覆診癌病已擴散至骨、肺及肝臟。

個案3:40歲男,鼻咽癌已擴散至淋巴、肺、肝及骨。經多線化療後依舊無法控制病情,後嘗試免疫療法,療效顯著,擴散的腫瘤明顯消退。

近月接觸過上述鼻咽癌病例,希望藉此拆解一些鼻咽癌常見謬誤,以及介紹鼻咽癌治療最新發展。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 注意病徵——隨腫瘤擴散,病人頸側淋巴結脹大(左圖)及無故流鼻血(右圖),但很多人卻誤以為是熱氣或乾燥所致,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Srisakorn@iStockphoto)

七成初診者淋巴腫脹 多誤當「熱氣」

鼻咽癌是本港、華南以至東南亞地區常見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於2017年鼻咽癌是本港男士第6常見癌症(616宗新症屬男性);而在男女癌症患者當中,鼻咽癌則排行第11位,合共有828宗新症,尤幸近年個案有回落趨勢。另外,相對其他常見癌病,鼻咽癌發病年齡一般較早,高峰期約40至50歲,其中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出兩倍多。此年齡正值大部分男士事業的黃金時間,且他們大都是家庭經濟支柱,可以想像發病對家庭的巨大影響。

中年高峰 發病男比女多兩倍

由於鼻咽相當隱蔽,在鼻腔盡頭,喉嚨上端,一般人難以察覺,如無特別儀器,醫生亦不能檢查清楚,因此,早期鼻咽癌不易發現,病人亦沒有明顯病徵。但隨着腫瘤生長及癌細胞擴散,70%以上病人在初診時已有頸側淋巴結脹大的徵狀。很多人誤以為淋巴腫脹為「熱氣」及「發炎」所致,但此類淋巴腫脹通常程度較輕微,且會於短期內消退。若淋巴結持續增大,必須盡快找醫生仔細檢查,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除此以外,無故流鼻血也是常見病徵,很多人卻誤以為是天氣乾燥而忽視。

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逾九成

及早發現是根治的關鍵,早期鼻咽癌5年存活率逾90%,中期則約70%至80%,而晚期已擴散的病人則只有約20%。所以,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忽視輕微病徵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機。

治療方法:電療大躍進 後遺大減勿棄醫

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早期患者只需接受電療,中後期患者則需配合電療及化療。電療,顧名思義,是用強輻射線照射患處,殺死癌細胞。整個治療需分30多次做,1星期5天,為期6至7星期。不少病人對電療引起的副作用及後遺症抱極大的戒心,擔心電療會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

輻射線集中腫瘤 保正常組織

我經常為鼻咽癌康復者覆診,當中不少是於20年甚至30年前接受電療;由於當時技術所限,治療引致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及普遍,癌症根治後,病人生活質素也大受影響。但自2000年起,香港大部分醫院已廣泛採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及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此技術特點是能精確地控制輻射線,將最高治療劑量準確地集中射向腫瘤,同時將周圍正常組織(包括神經線、腦、腦下垂體、唾液腺、口腔等)的劑量調校到最低;技術上可以消滅腫瘤並同時保存正常組織。因此,近10年接受電療的病人,後遺症已大幅減少。

港技術世界前列 逾七成人根治

隨着香港逐步引入更先進的技術,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導航螺旋斷層電腦掃描(tomotherapy),以及快將投入服務的質子放射治療(proton therapy)等,鼻咽癌電療將會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未來治療的後遺症將會進一步減少。若病人因對電療固有印象而放棄治療,實在十分可惜。希望有更多鼻咽癌康復者能在不同平台分享經驗,幫助掃除公眾對電療負面印象。

香港治療鼻咽癌的技術位處世界前列,超過70%鼻咽癌患者能完全根治。但不幸地,約30%患者接受電療後仍會復發及擴散至其他器官,例如肺部、肝臟及骨等。醫生一般會用化療令腫瘤縮小,控制病情,延長病人壽命。但隨病情發展,腫瘤會慢慢形成抗藥性,因此,病人接受一線及二線化療後,並沒有太多有效藥物的選擇。近年,免疫療法於治療腫瘤日趨普及,其原理是透過靜脈注射免疫檢查點藥物(checkpoint inhibitors)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正確辨識並進而攻擊癌細胞。

化療失效 免疫治療作防線

免疫療法最大特點有二,首先藥物副作用較化療為小;第二是一旦腫瘤對藥物有反應,就會產生「長尾效應」,即使治療結束,停止使用免疫治療藥,患者自身免疫系統仍會持續發揮抗癌作用,延長病人存活期的效果顯著。

近兩三年已有數個研究證實,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現在,亦有數個大型臨牀研究,期望能將免疫治療更廣泛採用於不同期數的鼻咽癌患者上。另一個研究方向是期望找出適合的腫瘤標誌物(biomarkers),準確預測哪類患者最適合免疫治療,為病人配對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現正展開一個全新免疫治療的研究,招募化療失效及已擴散的鼻咽癌患者參加。

詳情:bit.ly/366aFmt

查詢:oncology@hku.hk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e5%8c%96%e7%99%82-90%e6%ad%b2%e4%b9%9f%e6%8d%b1%e5%be%97%e4%bd%8f-%e6%b2%bb%e7%99%82%e8%a6%96%e4%b9%8e%e9%ab%94%e8%b3%aa-%e5%8b%bf%e6%9c%aa%e8%a9%95%e4%bc%b0%e5%85%88%e8%90%bd/ Mon, 25 May 2020 04:59: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838 【明報專訊】癌症發病率與年紀增長有着密切關係,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7年資料顯示,癌症主要發生在年長病人身上,一半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

長者一旦確診癌症,是否應選擇保守治療?年紀愈大,做手術切除腫瘤風險愈高?耄耋之年,是否不宜化療?

胃癌化療 90歲也捱得住 治療視乎體質 勿未評估先落閘
改變觀念——「上了年紀就不要治療」的觀念已不合時宜,醫生認為治療與否、用什麼方法治療,應按患者體質決定。(Chaay_Tee@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常見癌症 胃癌居第六

以胃癌為例,在香港,胃癌在常見癌症中排名第六,2017年有1314宗新症,682人死於胃癌。男性確診年齡中位數為70歲,而女性為68歲。長者患癌機率增加的原因並不明確,可能因長期暴露在致癌物之下,令DNA不穩定而提高細胞突變的機率,導致癌症。

近期,見了3名上了年紀的胃癌病人,在會診時,他們不約而同問了我一些常見的問題,應該是跟絕大部分患者有關,所以很想跟大家分享。

 

個案1:

80歲的陳先生最近出現貧血徵狀,做胃鏡檢查後發現患有胃癌。陳先生是長期病患者,一向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衰竭,經醫生評估後,認為手術風險高,將他轉介到腫瘤科作紓緩電療。

個案2:

83歲的王婆婆確診第三期胃癌。她一向身體良好,做了胃部切除手術後,轉介輔助化療,以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減低復發。

個案3:

75歲的李先生最近身體消瘦和胃部不適,替他做了胃鏡和正電子掃描後,發現患有第四期胃癌,癌細胞已擴散至肝和淋巴部位,轉介作紓緩化療。

 

年紀大化療 增感染風險

年長病人跟年輕病人比較,為什麼接受抗癌治療會較高風險?

隨年紀增長,身體機能有所改變和退化,例如骨髓造血能力下降、腎功能下降等。因此年紀較大的病人接受化療時,身體器官功能受損的機率較高,增加化療風險,例如白血球數量低,容易受感染;有些藥物也會引致腹瀉脫水的風險。

另外,很多長者同時患有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這些疾病需要長期服藥,亦有可能影響病人身體機能和對抗癌藥物的耐受度。

用藥無限年齡 視乎個人體質

使用抗癌藥物,有沒有年齡上限?

使用抗癌藥物沒有一個確實年齡的上限,但要關注患者身體狀况。並不是每一個長者的體質都一樣,有些老如松柏,但有些患有不同疾病而影響身體功能。

現今醫學進步,抗癌治療除了化療外,還有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相比化療,它們的副作用較低,病人較容易接受。而新的化療藥也比過去的較小副作用,例如較少作嘔、脫髮等。

約6年前,有一名90歲胃癌病人,癌症轉至頸部淋巴,但他一向身體非常健壯,沒有其他病痛,也得到家人支持,成功完成5星期電療和化療;而且至今病情一直保持穩定。

標靶、免疫治療 同樣有副作用

年紀大的病人,是否應選擇標靶治療而不用化療?

並非一定。使用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首先要看病情需要及有沒有適合基因,才做決定。另外,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並不是沒有副作用,例如有些抗血管增生的標靶藥,有可能導致血壓高、出血等;也有些藥物可能令口腔潰爛,使病人不想進食,甚至令腎功能受損。

 

做醫學評估 治療更穩陣

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適合使用抗癌藥物?

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建議年長癌患者在接受抗癌藥物前做「綜合性老年醫學評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CGA是指由多個專科團隊從疾病、體能、心理、社會和環境等多個層面對長者作全面評估,評估包括患者身體機能、共存疾病、認知能力、心理狀態、營養狀况、疲累情况、藥物使用和社會支持等,希望能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有助預測因治療而產生的副作用,協助醫生了解個別患者並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

長者面對抗癌治療的確不容易,但過去有人說「上了年紀就不要治療」的概念,已不適用。反之,應按個別患者的體質和預計對治療的耐受性來作出適當決策,以免耽誤病情,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抗疫你要知】防疫飲食:長期病患者儲糧「吃」出抵抗力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9%98%b2%e7%96%ab%e9%a3%b2%e9%a3%9f-%e9%95%b7%e6%9c%9f%e7%97%85%e6%82%a3%e8%80%85%e5%84%b2%e7%b3%a7%e5%90%83/ Thu, 02 Apr 2020 11:52: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727 【抗疫你要知】防疫飲食:長期病患者儲糧「吃」出抵抗力
香港營養師協會對外事務主任、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表示,無論是癌症或糖尿病患者,他們都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因蛋白質是製造抗體的重要營養素。(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抗疫時期不少人都會購買罐頭、即食麵等「儲糧」,但對於癌症和糖尿病人,香港營養師協會對外事務主任、澳洲註冊營養師林思為則認為,一般罐頭、即食麵,或精製、加工等食物,均含高鈉、高脂肪和防腐劑,其營養價值不高,加上醃製品在加工或烹煮過程中,更有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因此並非患者的理想選擇。以下有「營」食物不妨參考,或可先諮詢醫生或營養師。

相關文章:【抗疫你要知】癌症、糖尿病患者易中招? 抗疫日常7個實用Tips 積極為健康把關

 

癌症病人:攝取足夠蛋白質 製造抗體

  • 潤濕、軟腍食物:患頭頸癌或因為治療而出現口腔潰爛、吞嚥困難等情况的癌症病人,可選擇進食較濕潤、軟身的飯或粉麵。
  • 蛋白質食物:肉類、雞蛋等食物,有助吸收蛋白質。容易消化和吞嚥食物:可選擇牛奶、豆奶、豆腐、雞蛋等。癌症病人如攝取營養不足的話,也可飲用營養奶、營養飲品作補充。
  • 罐頭食物:可選豆類或魚類,如沙甸魚含優質脂肪酸,建議選鈉質成分較低的。急凍食物:可選擇如肉類、菜類等。清淡食物:少吃濃味或辛辣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保持血糖穩定性 實踐多樣化飲食

  • 升糖指數低的食物:如全穀類食物,包括紅米、糙米、藜麥、
    蕎麥麵、全麥或黑麥包等。
  • 新鮮食物:選擇新鮮的肉類和蔬果。
  • 維持免疫力的食物:攝取各種微量營養素有助維持免疫力,如維他命A、C、D、E、鋅、鐵和硒。這些微量營養素可從海鮮、雞、牛、豬等肉類中攝取。

相關文章:【抗疫你要知】糖尿病人防疫首要控制血糖 穩定情緒為上策

 

其他貼士:

  • 維他命D:一些高脂肪的魚如三文魚、吞拿魚、雞蛋黃等含維他
    命D,有助身體製造抗體和白血球等免疫細胞,維持免疫系統正
    常運作。
  • 曬太陽:每日10至15分鐘,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
  • 少吃生冷食物:病人的抵抗力較差,不宜吃生冷食物,特別是魚生、沙律等,避免細菌感染。
  • 素食:若為素食者,可選豆腐、雞蛋、果仁等食物。
]]>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7%89%87-%e5%bf%ab%e7%8b%a0%e6%ba%96-%e8%84%ab%e9%9b%a2%e7%99%8c%e7%97%9b%e8%8b%a6%e6%b5%b7/ Mon, 09 Dec 2019 03:12: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726 提升生活質素
提升生活質素——對付癌症引起的疼痛,方法有很多,大原則是快、狠、準,要選對藥物、劑量合適、迅速止痛,以提升病人生活質素。(BBuilder@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抗癌路上,「癌痛」是令人痛不欲生的一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每年有550萬名末期癌症患者遭受中度至重度疼痛折磨。癌痛是否無得醫?長期服用止痛藥會否上癮?一旦使用嗎啡是否等同「死刑」?

事實上,目前治療癌痛的有效方法眾多,只要盡早接受治療,約九成患者可以大大減輕痛楚,重拾有質素的生活。

  • 江:江志恒(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
  • 唐:唐家輝(疼痛醫學專科醫生)

靜止痛?活動痛?

問:癌症病人因腰骨痛求診,家庭醫生如何處理?

江:一般會先問清楚病歷,以疼痛位置、性質及程度來判斷成因。另外,查問痛楚是靜止還是活動時出現,如病人活動時才痛可能是扭傷或拉傷引起;而癌痛即使在身體靜止也會出現。

痛是很主觀的感受,醫生會讓病人做「疼痛指標」評分表,嘗試以1到10分來表達疼痛程度,不過這方法有時反映不到患者真實狀况。初步評估後,先讓病人服食止痛藥並監察其治療效果,如果病人服用止痛藥後疼痛未見好轉,甚至有想嘔或晚上痛醒等不尋常病徵,便需要進一步檢查,如照X光或正電子掃描等,評估是否由癌症或其他疾病引發痛症。

【有片】快狠準 脫離癌痛苦海
(郭慶輝攝)

抑鬱情緒牽動痛楚?

問:癌症病人或康復者如有痛症,止痛藥未必有效?

江:我們通常評估病情及病人過往服食止痛藥成效,先提供簡單止痛藥,幫他減輕痛楚;如痛症持續或病情嚴重,會轉介疼痛醫學專科醫生。盡早接受治療,痛症可以大大減輕。

若是癌病康復者來求診,他們背後恐懼的是癌病復發,往往會要求做更詳盡的全身檢查求安心。由於病人憂慮或抑鬱情緒也可以加劇痛楚,所以診症過程中同時會關心他的情緒、痛楚、睡眠及生活質素的影響。

晚期癌症才會痛?

問:癌病是否一定痛?疼痛成因是什麼?

唐:雖然不是所有癌症都會痛,但90%患者在晚期都出現疼痛。痛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腫瘤本身,當身體組織受破壞而引起疼痛,如腫瘤生長於頭部會出現頭痛,在胸椎、腰椎會有骨痛,如果腫瘤壓迫神經就會觸發神經痛,內臟器官的腫瘤影響肝臟脹大或腸塞亦會引起痛楚。另外,癌症治療的副作用也會產生疼痛,如化療或電療有可能傷及神經線,有些化療藥物可以令手指腳趾痛,或令口腔潰爛而引起痛楚。

手術後的痛症也相當普遍,這並非因為醫生手勢不佳。約有10至20%乳癌病人在手術後出現腋下疼痛,痛症可以持續幾個月甚至2、3年,有些病人痛到要服用嗎啡來止痛;約50%接受截肢及開胸手術的癌症患者更會在術後持續腳痛及心口痛。

而有些疼痛原因與癌病無關,而是由年老退化引起,如背痛及關節痛。

度身訂做止痛方案?

問:如何有效地治療癌痛?

唐:有效止痛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及介入治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止痛三階梯」,是目前醫生常用的國際指引。這個標準列出對輕微、中度及嚴重痛症適用的藥物,根據疼痛程度,由最輕加至最強一步步治療。不過根據臨牀經驗,這個指引未必適用於所有病人尤其是嚴重痛症患者,我反而會以「快」、「狠」、「準」的原則來訂定治療方案。

  • 快:迅速令病人止痛;一般口服止痛藥需要半小時才有效,如果病人有急性痛或已經無法進食,就不應用口服止痛藥,可以改用靜脈注射,或新式噴鼻及含舌底的止痛藥,藥物經血液迅速被吸收,只需5至10分鐘可達止痛效果
  • 狠:很多病人擔心吃止痛藥尤其嗎啡會有副作用或上癮,因而拒絕使用高劑量藥物;即使痛症惡化,只接受醫生慢慢加藥,因此止痛效果未如理想。「狠」就是根據經驗在短時間內把止痛藥劑量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最佳止痛效果,待痛症改善後才考慮減藥
  • 準:強調診斷要準確,必須了解癌痛成因,例如由神經線引發的疼痛,一般止痛藥無效,需要服用針對神經痛藥物才可以止痛

止痛藥也是一種學問,因為每個人對藥物反應都不一樣,即使相同病情的患者服用同一類止痛藥,反應可截然不同。例如有些病人對某一類嗎啡有抗藥性或耐藥性而無法止痛,但換上另一種類嗎啡藥物,即使分量減少,反而止痛效果更顯著。所以癌痛治療必須個人化,要有耐性為病人試藥,才可找出最適合治療方案。

 

嗎啡無效就到絕路?

問:如果疼痛嚴重至連嗎啡也止不了,是否無藥醫?

唐:若患者對嗎啡藥物及其他藥物無效或產生副作用,可採用介入治療。人體不同的神經叢主宰不同內臟器官的感覺,可注射酒精或以射頻方法來阻滯神經傳遞達止痛效果。

阻滯神經的手術主要紓緩內臟器官痛症,如胃癌、胰臟癌或肝癌所引起的痛楚。手術過程很簡單,以微創用幼針在胸椎T11及T12神經線注射麻醉藥,如即時有止痛效果,再注射酒精來破壞神經線的傳遞功能,一般止痛效果可達70至85%,並可持續半年至1年。

由於治療風險低,亦可重複注射延長止痛效果,很多病人接受注射後可以減藥,甚至停止服用嗎啡。另外,有些痛症是由於腫瘤壓迫神經引起,可以脈衝射頻或熱力射頻破壞神經線的傳遞功能,止痛療效同樣顯著。

 

知多啲:抗拒嗎啡 錯失止痛良機

嗎啡是治療癌痛的靈藥?還是令人上癮的毒藥?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以多年治療痛症的經驗,為嗎啡「平反」,破解坊間對嗎啡止痛的各種誤解。

  • 誤解1:嗎啡容易上癮

唐:除非病人有酗酒或濫藥習慣,否則很少有上癮問題。反觀如果醫生提供嗎啡劑量不夠,達不到止痛效果,令病人不斷追藥,反而產生「假上癮」現象。

  • 誤解2:嗎啡副作用令病人更痛苦

唐:嗎啡的副作用包括便秘、惡心、渴睡、痕癢等,這些副作用可透過藥物緩解,而且除了便秘,其他副作用會在身體適應後慢慢減少或消失。

  • 誤解3:太早服用嗎啡,當痛症惡化時便無藥可用

唐:很多人擔心過早使用嗎啡會導致耐藥性,其實止痛藥物有很多種類,還有其他輔助藥物及介入治療,均可有效控制嚴重痛症。而且,早期癌痛容易控制,如拖延治療,或會令神經線萎縮或增生,導致控制疼痛的功能失調,使痛症變得更頑固,更難醫治。

  • 誤解4:只有垂死病人才會服用嗎啡

唐:嗎啡藥物分很多種類,藥效也不一樣,有些是針對神經痛,有些可減少便秘,有些適用於腎功能差的病人,只要用法正確,很多初期癌症患者在治療及手術後服用,並能重過正常生活。

 

文:吳敏霞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1/HET20191105_01.mp4,先找出原因 屬什麼類型痛楚;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1/HET20191105_02.mp4,需全人治療 兼顧藥物與生活心靈;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1/HET20191105_03.mp4,腫瘤脹大 或化電療過程;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1/HET20191105_04.mp4,快狠準為原則;https://video3.mingpao.com/201911/HET20191105_05.mp4,視癌痛程度 必要時用介入治療;

]]>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85%8d%e7%96%ab%e6%b2%bb%e7%99%82%e3%80%915%e7%97%85%e4%ba%ba%e6%9c%89%e5%9a%b4%e9%87%8d%e5%89%af%e4%bd%9c%e7%94%a8-%e6%ae%83%e5%8f%8a%e5%a5%bd%e7%b4%b0%e8%83%9e-%e8%87%b4%e8%82%9d/ Mon, 27 May 2019 05:33: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9215 【明報專訊】免疫治療被捧為抗癌新星:療效高、副作用低,甚至可以消滅癌細胞!但陳亮祖直言:「不要過分神化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胰臟癌細胞(網上圖片)

 

3%至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雖然針對部分癌症,免疫治療效果較佳,也沒有像化療的副作用,令人疲勞、反胃、口腔潰爛、脫髮等;但免疫治療具一定風險,死亡率達1%。陳亮祖表示,約3%至5%的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白血球不但攻擊癌細胞,也攻擊正常細胞,導致嚴重副作用,如肝炎、腦炎、心肌炎等,或需要送往深切治療。

陳亮祖又說,醫生不能預測什麼病人會出現副作用,以及何時出現,有病人甚至停藥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副作用。一名肺癌患者接受兩個月免疫治療,在停止治療3至4個月後才出現嚴重氣喘,雖然嘗試給予高劑量類固醇減低免疫反應,但病人最終死亡。

 

即使醫生用好強的抗免疫反應藥物都不能救治,所以免疫治療不是神奇子彈,是有代價、有死亡風險

 

免疫治療除了具一定風險,療效亦非人人顯現,例如上述的黑色素瘤,只有五分之一病人有效。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據過往研究,免疫治療只對二至四成患者有效,因癌細胞生長時,牽涉多項基因物質,即使抑制癌細胞表面的PD-L1,癌細胞亦可繼續生長,令免疫治療無法控制病情。

陳穎樂又引述研究指出,約一至兩成已服用其他藥物的末期癌症病人,接受免疫治療後能控制病情;但醫生提供治療前會先評估患者存活時間,若預計少於1至2個月,一般不會建議病人使用免疫治療,因病情嚴重,治療亦難以產生效果。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嚴重氣喘——免疫治療可引致嚴重副作用,包括肝炎、腦炎、嚴重氣喘等。(Toa55@iStockphoto,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用藥經驗淺 或難分「真假惡化」

另外,接受免疫治療後,病人的腫瘤會出現「真假惡化」的情况。陳穎樂解釋,「真惡化」是病人用藥後癌細胞擴散,需要停藥;而約5%病人會出現「假惡化」,即用藥後活化的免疫細胞聚集於腫瘤表面或內部,讓腫瘤在短期內增大;但期後治療奏效,腫瘤漸漸縮細。她說在這情况下,病人可續用免疫治療,但須定期檢查腫瘤有否縮小,觀察期可長至半年。

免疫治療面世不足10年,陳亮祖強調,醫生用藥經驗尚淺,未必輕易分辨出真假惡化,而藥物長遠效果和副作用仍屬未知之數。

 

【免疫治療】5%病人有嚴重副作用 殃及好細胞 致肝炎腦炎心肌炎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受訪者提供)

]]>
【乳癌講座特稿】定期檢查留意無痛腫塊 早發現乳癌治癒率達九成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9%b3%e7%99%8c%e8%ac%9b%e5%ba%a7%e7%89%b9%e7%a8%bf%e3%80%91%e5%ae%9a%e6%9c%9f%e6%aa%a2%e6%9f%a5%e7%95%99%e6%84%8f%e7%84%a1%e7%97%9b%e8%85%ab%e5%a1%8a-%e6%97%a9%e7%99%bc%e7%8f%be%e4%b9%b3/ Mon, 04 Dec 2017 04:11: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1174 乳癌位列香港女性癌症病發率的第一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2015 年香港有3,900 個乳癌新症,死亡人數達637 人。乳癌成因未明,但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率可高達九成。由明報健康網及betway体彩 合辦的「乳癌診療新趨勢」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由醫生專家分享乳癌診斷、預防及治療,鼓勵女性定期檢查,有助增加治癒機會,減低疾病帶來的影響。

患乳癌的高危因素很多時與生活及飲食習慣、缺乏運動有關。betway体彩 乳房外科名譽顧問張淑儀醫生表示,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為乳癌患者進行的統計資料顯示,有77.5%受訪者每周運動不足三小時、65.5%沒有餵哺母乳經驗、38.6%肥胖及37.3%高度精神壓力;不曾生育或35 歲後首次生育、飲食含豐富肉類或乳製品、家族成員曾患乳癌、提早初經、更年期後使用荷爾蒙補充劑、飲酒等,都是罹患乳癌的風險因素。

九成乳癌屬於乳腺管癌,產生在乳小葉及乳腺管中間。婦女應每月留意乳房、乳頭及腋下有否異常變化。張醫生指出,在乳癌症狀中,九成以上出現無痛硬塊,有時亦會有乳房皮膚凹陷或凸出、皮膚呈橙皮樣變化、出現紅疹、不癒合的傷口、出血或潰爛等情況。此外,也要留意乳頭變化,例如有沒有下陷、顏色轉變、漲大、甩皮、損傷或出血水,腋下有否出現腫塊或淋巴結發大等。一旦發現病徵,應立即求診。

診斷三部曲

醫生會為病人進行「診斷三部曲」,張淑儀醫生解釋,醫生會以醫學知識及經驗進行臨診斷,用觸診方式檢查乳房,亦會進行超聲波或乳房X 光造影檢查。透過超聲波發現及判斷腫瘤是實心或水泡,是良性或惡性,並藉乳房X 光造影進一步診斷觸摸不到的癌細胞,檢查有否鈣化點等乳癌徵狀。最後,會以抽針方式進行細胞或組織診斷,以證實是否罹患乳癌及分辨腫瘤性質。

張醫生提醒女性應要多觀察、觸摸及留意乳房變化,並定期到醫院進行超聲波或乳房X 光造影檢查。例如洗澡前先照鏡觀察乳房狀況,然後舉起一隻手,以另一隻手在乳房上作打圈或上下觸摸檢查。塗上沐浴液能令皮膚變滑,更容易發現不正常位置。

治療方案眾多

現時香港大部分乳癌患者屬於第一或第二期,betway体彩 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兼臨腫瘤科專科醫生邱振中醫生表示,醫生會根據病人的腫瘤大小、淋巴擴散和轉移情況、細胞變化程度、荷爾蒙受體、HER2 是否呈陽性、年齡、病人體質、病人意願、長遠癒後情況等多方面評估治療風險和方法。治療方式包括:外科切除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等,醫生會根據病人整體情況決定治療方式的先後次序,亦會混合治療,原則是在治療風險及益處之間作出平衡。

治療次序因人而異

傳統乳癌治療會先進行腫瘤切除手術,經分期後再進行化療、標靶、電療或荷爾蒙治療。邱醫生指出,現時有機會會先為患者進行術前化療,希望能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效果、減少手術範圍及盡量保留乳房。晚期病人亦可能先進行化療,然後做局部紓緩手術,治療次序因人而異。建議病人先了解病情、治療風險及代價,與醫生商量合適方案。由於整個治療及康復過程涉及眾多專業範疇,參與團隊涵蓋外科、腫瘤科、放射治療、整形外科、醫學影像科及病理學等。另外,家庭醫生、精神科醫生、輔導人員、病人組織及提供假髮和義乳的機構都會參與,為病人提供全面支援。

手術治療

乳癌手術主要分為保留乳房及全乳房切除,由於癌細胞容易在淋巴擴散,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有可能進行淋巴切除或取樣檢查。邱醫生表示,在完成保乳手術後通常會建議病人接受放射治療,減少復發風險。現時保乳手術配合放射治療,更可達到全乳房切除一樣的治療效果。病人在術後要注意避免傷口受感染、受傷、過熱、包裹太緊或搬重物等;若出現水腫情況,或有需要接受物理治療。另外,在全乳切除手術後,因缺口及形狀不同或需要重建,可採取植入填充物或將身體其他組織移植,很多時可達到不錯的外觀效果。

化療及標靶治療

現時化療及標靶藥種類繁多,常用化療藥物包括:紫杉醇、環類、抗代謝物類及微管抑制劑等;而針對某些病人如HER2 陽性或荷爾蒙受體陽性的病人,或適用標靶治療或荷爾蒙治療。邱醫生指出,不同藥物都有副作用,例如容易疲累、作悶、口腔潰爛、脫髮、貧血、肚瀉及便秘,嚴重的會影響心臟功能及出現過敏反應,醫生會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和治療方法。病人亦應與醫生多溝通,治療後定期覆診,監察病情有否復發,保持心境開朗、注意飲食、戒煙戒酒及做簡單運動等。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01-1.jpg張淑儀醫生(右)、邱振中醫生,鼓勵女性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治療乳癌。;//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02.jpg講座吸引不同年齡的人士參加,深入認識乳癌的防治。;

]]>
【卵巢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及早發現治癒機會大 //www.afterroberto.com/%e6%bd%9b%e8%a1%8c%e5%a5%b3%e6%ae%ba%e6%89%8b-%e5%8d%b5%e5%b7%a2%e7%99%8c/ Mon, 20 Jun 2016 08:41: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5875 卵巢癌位居本地女性常見癌症第六位,由於初期病徵不明顯,因此容易被患者忽略,若能及早發現可增加治癒機會。

 

【卵巢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及早發現治癒機會大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初期病徵不明顯

卵巢癌一般分為上皮性細胞癌、生殖細胞癌及性索間細胞癌,當中九成個案屬於上皮性細胞癌。根據醫管局2013 年的數據顯示,卵巢癌每年新增發病個案有526 宗,發病年齡中位數是50歲,即女性在收經後仍有機會患病。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表示: 「研究發現女性若遲收經、不孕或曾進行不育治療、家族病史及帶有突變基因BRCA 1/ 2,會增加患上卵巢癌的風險。然而,懷孕次數多、服用避孕丸、已切除子宮或絕育人士,則有助降低患卵巢癌的機會。」

由於女性盆腔空間寬闊,即使腫瘤有10 厘米大,也未必觸摸得到或感到不適。譚家輝醫生指出:「患者要到後期,腫瘤脹大或癌細胞擴散,徵狀才明顯,並要視乎腫瘤的位置。例如腫瘤持續脹大並壓着膀胱會造成尿頻;壓着腸道可能引致腸塞,造成消化不良、嘔吐或大便不暢;擴散至淋巴並壓着尿管令腎臟脹大而引致腰痛;擴散至肺部會引致咳嗽等。患者若身體持續不適,應及早求診檢查。」

 

確診後決定治療方案

後才進行治療。譚家輝醫生坦言: 「醫生會做很多前期工作,包括向患者仔細詢問身體情況,進行X 光或電腦掃描,以確定腫瘤大小,並檢查是否繼發性癌症,以便作出針對源頭的治療方案。」

手術治療主要是切除腫瘤及進行病理分期。譚家輝醫生表示: 「手術後的癌症分期有助作出針對治療,減少復發風險。將腫瘤盡量清除,則有助化療效果。病人不必太過在意癌症期數,因為同一期數也分好與壞。最重要的是病人明白治療內容及治療後反應,並跟從醫生指示覆診,不必因為期數而感到壓力。」

 

標靶配合化療提升存活率

卵巢癌主要分為四期,第一、二期主要在卵巢及盆腔部位內,第三期擴散至腹腔,第四期擴散至肺或肝等遠處部位。betway体彩 放射治療部主任暨綜合腫瘤科中心副主任關永康醫生表示: 「第一期卵巢癌存活率達九成,到第四期已降至一成多,因此病向淺中醫很重要。」

手術、化療及標靶藥,都是治療卵巢癌的方法。關永康醫生指出: 「由於癌細胞分量會影響化療藥效,因此

建議早期病人先接受手術治療,以定病理分期及將腫瘤盡量切除,之後輔以化療,將其餘癌細胞清除。但若腫瘤太大,並黏附腸道或血管等影響切除手術,則會考慮以化療縮小腫瘤後,才進行手術切除。」

大部分病人都要進行術後化療,因為可能有細微壞細胞隱藏在病人體內。關永康醫生表示: 「術後化療有助減少復發,提升存活率。」

化療藥會對身體所有繁殖細胞造成影響,例如影響骨髓造血、頭髮增長、口腔黏膜生長而造成口腔潰爛等。關永康醫生指出,五年前推出的標靶藥能針對腫瘤血管生長,使腫瘤缺乏營養而凋謝,配合化療藥治療,復發風險比只用化療藥減低約兩成半,用於復發病人更可減低一半再復發風險。此外,針對BRCA 1 / 2基因突變,最近剛註冊的口服標靶藥能影響癌細胞複製。若化療效果好,癌細胞剩餘分量少,可用此藥持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