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卵巢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7 Nov 2024 06:52:1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卵巢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7%96%ab%e8%8b%97%e3%80%912004%e8%87%b308%e5%87%ba%e7%94%9f%e5%a5%b3%e7%94%9f%e6%b3%a8%e6%84%8f%ef%bc%9a12%e6%9c%882%e6%97%a5%e8%b5%b7%e7%ac%ac%e4%b8%80/ Thu, 07 Nov 2024 06:52: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51

【明報專訊】[編按:子宮頸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及致命癌症之一。衞生防護中心表示,幾乎所有子宮頸癌均由持續感染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所引致。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疫苗(又稱「子宮頸癌疫苗」)對預防最常引致子宮頸癌的高風險HPV類型非常有效。]政府於2019/20學年起為女童於就讀小五及小六時,免費接種兩劑HPV疫苗。防護中心因應科學委員會建議,本學年將落實補種計劃,為2004至2008年出生的女生免費接種兩劑子宮頸癌疫苗,該年齡層於2019/20學年已讀畢小五,即未有在小學時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衞生署(11月6日)公布,將於12月2日開展第一階段的補種計劃。]

子宮頸癌:女性十大常見及致命癌症之一  2004-08年出生女生免費補打HPV疫苗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於2022年底討論子宮頸癌疫苗,在檢視海外和本地的科學實證、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和海外實踐經驗後,建議政府為中學女生或較年長的女童(即18歲或以下)補種子宮頸癌疫苗。衛生署公布,計劃將會分3階段進行,為期約兩年。合資格人士可免費接種兩劑疫苗,而免疫力弱的人士則需接種3劑(3劑均為免費)。參與是次計劃的合資格人士必須已登記醫健通。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補打疫苗計劃分3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將於12月2日開始,對象為就讀本港中學(包括特殊學校的中學部)中五或以上(或同等級別)的全日制女學生。學校可安排參與計劃的私營外展隊到學校免費為合資格女學生接種HPV疫苗。中心會免費提供外展接種的疫苗,並向醫生提供每劑105元的疫苗資助。

第二階段:預計於2025年第一季開展,對象為於2004年至2008年出生並於本港專上院校或大學就讀的女性香港居民。

第三階段:預計於2025上半年開展,對象為2004年至2008年出生而已經完成本地學業的女性香港居民。第二及第三階段的詳情將適時公布。


相關閲讀:子宮頸癌關注月 籲公眾關注子宮頸癌 定期接受篩查


小六女童接種率達九成

中心表示,小五和小六女學童的接種率方面,於2022/23及2023/24學年,小六女學童完成接種兩劑HPV疫苗的比率為91%,高於《香港癌病策略2019》就完成接種兩劑HPV疫苗的覆蓋率的中期目標(70%)。

根據世衞建議所有國家引入HPV疫苗,為9至14歲的女孩在未開始有性接觸前接種,並建議對9至18歲(包括先前錯過接種的女孩和年齡較大的女孩)進行補種,以減低他們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

更多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補種計劃資訊:www.chp.gov.hk/tc/features/108084.html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子宮頸癌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及致命癌症之一,接種HPV疫苗有助預防子宮頸癌。(pexels)(圖片與文中提及的疫苗無關。)

]]>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www.afterroberto.com/%e6%88%aa%e6%93%8a%e8%b6%85%e6%83%a1%e8%83%b0%e8%87%9f%e7%99%8c-%e9%ab%98%e5%8d%b1%e6%97%8f%e9%a9%97%e5%ae%9a%e5%9f%ba%e5%9b%a0-%e5%85%a9%e8%bf%91%e8%a6%aa%e7%a2%ba%e8%a8%ba-%e5%ae%b6%e4%ba%ba/ Thu, 22 Aug 2024 08:5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60 [編按:英格蘭隊的瑞典籍前帥艾歷臣今年初宣布患上胰臟癌已一段時間,並證實或於年內辭世。76歲的他近日拍攝了新的紀錄片,疑向世人道別,其間盼望人們記得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並說:「不必為我感到遺憾,微笑好了……感謝所有人所做的一切,教練、球員、球迷,全都太棒了……請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究竟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有什麼病徵?死亡率有多高?手術不能根治嗎?]【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上升趨勢——胰臟癌有按年上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448宗新症個案升至2016年的702宗,而根據西方國家經驗,胰臟癌個案仍會進一步上升。(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胰臟癌成因不明 引致基因突變高危因素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個案為基因後天偶發突變(sporadic)引起,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慢性胰臟炎等。按西方國家的研究,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genetic)因素,當中又可再分為兩類:

  1. 家族性胰臟癌(Familial pancreatic cancer)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確診罹患胰臟癌,而本身非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便屬家族性胰臟癌。根據統計,若有一個近親罹患胰臟癌,其餘家族成員的罹患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有兩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5至7倍;三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高30倍。
  2. 遺傳性腫瘤綜合症(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約3萬組基因,每組基因有一對,一個從父親遺傳,一個從母親遺傳。當中小部分的基因對抑制或促進癌症形成起關鍵作用。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其抑制或促進癌症的基因帶有先天缺陷(Germline mutation),也就是說在一對染色體中,其中一條基因天生便有缺陷,當人體在生長過程中,因環境或其他因素,另一條基因亦發生變異時,細胞便容易不受控制,大大增加患癌風險;而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亦有可能傳給下一代。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明報製圖)

在眾多與胰臟癌有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其中以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較為普遍。此癌症候群源自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這兩個基因皆屬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負責修復損壞的DNA。因此,當BRCA基因發生缺陷,DNA受到攻擊而斷裂破壞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細胞內DNA損壞累積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BRCA基因與乳癌及卵巢癌的關聯,因荷李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而廣為人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約40%至87%,卵巢癌約16%至60%,發病年齡亦會較一般人年輕。至於胰臟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BRCA基因突變者患胰臟癌的風險亦會增加,大型研究顯示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但有別於乳癌及卵巢癌,BRCA相關的胰臟癌的發病年齡與其他胰臟癌患者無異。


相關文章:胰臟癌病徵:體重下降顯著 病人接受惠普爾手術後消化功能受損 飲食有對策


及早發現或可作手術 存活率較理想

如何篩查及預防胰臟癌,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確切定論,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才能制訂合適指引。在最新發表、經過16年追蹤的研究報告,在高危群組中,透過篩查發現的胰臟癌一般較為早期,較多病人適合接受根治性的手術,存活率亦較理想。我們仍需要更多數據確認相關研究結果。很多權威組織亦建議高危一族定期作超聲波內視鏡(Endoscopic ultrasound)及磁力共振(MRI)檢查,以策萬全。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遺傳因素——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因素,現時科技已可透過驗血找出問題基因,幫助醫生找出對應預防和治療方案。(Ca-ssis@iStockphoto)

 

胰臟癌7類高危一族

  •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確診罹患胰臟癌
  • 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
  • BRCA、PALB2: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DKN2A:家族性非典型性多痣和黑色素瘤症候群(Fa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 melanoma)
  • 錯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 MLH1、MSH2、MSH6、PMS2: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舊稱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症候群
  • STK11: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PRSS1: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等

胰臟癌6個徵狀

至於胰臟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據智友站資料顯示,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基因測試 有助個人化治療

另一方面,西方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胰臟癌患者,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但自己未有徵狀或察覺,有問題的基因有可能傳給下一代。現時科技可透過血液準確測試基因,檢驗患者是否帶有問題基因,及早識別有助作出相應措施。

治療方面,透過血液檢驗能找出10%至15%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胰臟癌患者。近年研究指出,找出問題基因往往能幫助醫生找出對應的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制訂個人化的治療。例如:BRCA基因變異者較適合用鉑金類(Platinum)化療及PARP抑製劑;錯配修補基因(MMR基因)變異則較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等等。我們仍需更大型的臨牀研究證實其功效,但對於治療選項甚少的胰臟癌患者,這無疑帶來新希望。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隨更多的研究結果面世,我們能制訂更有效的胰臟癌篩查及預防指引,同時透過基因測試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現時大部分遺傳性胰臟癌的數據均源自西方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以助更有效應對此癌症殺手中的殺手。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6%b8%85%e5%ad%90%e5%ae%ae%e8%82%8c%e7%98%a4-%e6%9c%b1%e5%8f%a4%e5%8a%9b%e7%98%a4-%e5%8d%b5%e5%b7%a2%e6%b0%b4%e7%98%a4-%e5%8d%b5%e5%b7%a2%e7%99%8c%e7%97%87%e7%8b%80%e5%90%84%e4%b8%8d/ Wed, 17 Jul 2024 04:29: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94 【明報專訊】女士經常感到肚脹脹,以為是脂肪纏身,努力節食做運動,奈何「肚腩」仍在。或人到中年,女士出現滲尿或尿頻,以為是老化徵兆。專家提醒,腹部隆起未必是脂肪積聚,小心是子宮或卵巢問題引起;而泌尿科問題亦可能與婦科腫瘤有關。女士們要認清子宮肌瘤、卵巢水瘤、朱古力瘤,甚至癌腫瘤的症狀,切勿掉以輕心。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Thitima Uthaiburom@iStockphoto)

六旬婦子宮肌瘤愈來愈大 拖延至腹墜腰痛

過去數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女士因擔心染疫而避免出入醫務所,未有依時接受婦科檢查。婦產科專科醫生李文軒指出,一名年逾六旬病人,雖知自己患有子宮肌瘤,但過去數年一直拖延不處理,肌瘤愈來愈大導致腹部又重又墜,腰部亦疼痛,最終開刀將肌瘤切除。「很多女性以為停經後便毋須每年驗身,這觀念並不正確。」年過25的女士應每年主動安排婦科檢查,如超聲波檢查,最少每3年接受1次抹片檢查。一旦發現異常情况,應遵循醫生建議監察病情或接受治療。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年過25的女士應每年主動安排婦科檢查,如超聲波檢查。(Master_Video@iStockphoto)

肌瘤壓迫膀胱 引發慢性尿瀦留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林建文指出,曾有女病人因小便異常求醫,她經常有尿意、感覺排尿不清,出現慢性尿瀦留。引起慢性尿瀦留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另外,由於膀胱位於子宮前方,這名病人因子宮肌瘤壓迫膀胱引發慢性尿瀦留,最終轉介婦科跟進。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林建文(受訪者提供)

李文軒教大家認清子宮肌瘤、卵巢水瘤、朱古力瘤、癌腫瘤的症狀。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子宮肌瘤 向外長尿頻 向內長經血多

症狀:經血量大、經痛、便秘、不孕、尿頻

子宮肌瘤十分常見,李文軒指出,約三至四成女士會有子宮肌瘤,若肌瘤只有1至2厘米,一般沒有明顯病徵。但當肌瘤變大或向外生長,患者可能感到腹部有下墜感、背痛,甚至有可能壓迫膀胱或腸道,引起尿頻、大便稀爛等情况。若肌瘤向內生長,則會出現經血過多。肌瘤可生長逾20厘米,重達4公斤,尤其患者如經常服用含激素的食物或營養補充品,肌瘤會愈長愈大。

子宮肌瘤若沒壓迫子宮腔,通常沒有病徵,可持續觀察;當持續增大且影響生活,便應考慮手術切除。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朱古力瘤 性交痛 血崩

子宮腺肌症症狀:經血量大甚至血崩、嚴重經痛、子宮腫大、不孕、性交疼痛

朱古力瘤症狀:經血量大、經痛、異常出血(如兩次經期之間不規律出血)、慢性盆腔痛和下背痛、性交疼痛、懷孕困難、大小便疼痛或出血

子宮腺肌症和朱古力瘤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李文軒解釋,正常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內壁,隨月經周期變化,子宮內膜脫落,形成經血從陰道排出。若子宮內膜異常地生長在子宮肌肉層,導致發炎、子宮肥大,引發子宮腺肌症,又稱子宮腺肌瘤。若子宮內膜異常生長在卵巢上,不能正常排出,積聚充血形成囊腫,就是大家經常提及的朱古力瘤。

子宮腺肌症或朱古力瘤患者,會有經痛、經血過多甚至血崩等情况。不少女士認為經痛是平常事,但嚴重經痛,即使服用止痛藥仍無法紓緩,影響日常生活,就可能是身體警號,應盡快求醫。

病情輕微者,可採用保守治療,透過口服避孕藥、注射避孕針、荷爾蒙治療等,控制增生和改善經痛。當朱古力瘤大過5厘米,生長速度快,出現下腹劇痛或腫瘤指數異常,便應採取單孔或多孔腹腔鏡切除手術。而子宮腺肌瘤邊界不明顯,年輕仍打算生育的患者,建議手術切除腺肌瘤,盡量保留子宮;若屬瀰漫性腺肌症,需以手術將子宮壁切薄。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李文軒(受訪者提供)

卵巢水瘤 愈長愈大 提防惡性

症狀:盆腔疼痛及有壓迫感、腹圍變粗或腹部有異物感、月經紊亂、惡心或嘔吐、性交疼痛

女性每月排卵周期,卵子成長過程中會有液體聚集形成濾泡,大多數為功能性,通常在1至3個月內自行消失。但極少數情况下,濾泡沒有消失且變大,形成水瘤。

水瘤若屬良性,直徑小於5厘米,建議持續觀察,未必需要即時處理;但水瘤沒有縮小或消失,可考慮用腹腔鏡手術摘除。若愈長愈大,有下墜感,則要提防是否惡性腫瘤,需要進一步檢查。


相關閲讀:【女性疾病】 什麼是朱古力瘤、畸胎瘤和囊腺瘤? 認清病理性卵巢囊腫 有致併發症或癌變可能


卵巢癌 位於盆腔深處 早期不易發現

症狀:小便頻密、大便困難、性交疼痛、腰背痛、腹脹

卵巢癌位於盆腔深處,早期不容易發現。但如有家族病史、未曾懷孕、55至75歲或已達更年期女性就需注意。

中醫意見:肝脾腎失調 積聚血瘀

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異位均是常見婦科病。註冊中醫胡子軒指出,子宮肌瘤病機為瘀血內停,涉及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或因氣滯、痰濕、寒凝積聚血瘀,在子宮形成腫塊。本病虛實夾雜,虛是正氣虛弱,臟腑功能不足;實是瘀結的癥塊。中醫治療可令肌瘤生長減慢或縮小,如屬肌肉層肌瘤,治療效果會較好,若是黏膜下肌瘤,效果則較差。

此外,如肌瘤小於5厘米,療效較顯著,超過6厘米或夾雜其他病症,建議手術處理。

認清子宮肌瘤、朱古力瘤、卵巢水瘤、卵巢癌症狀 尿頻、經血量、腰背痛各不同
胡子軒(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經期不準、經血過多、有血塊是婦科病抑或癌症警號?收經後出血? 7個關於經期的疑惑


改善子宮肌瘤要點:

  • 避免吃含荷爾蒙食品,如蜂王乳、月見草油、魚卵、蝦卵、明太子,蟹黃、蛋黃、罐頭食品等
  • 減少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膠製品、清潔劑、農藥、香水
  • 補充維他命D,如乳製品、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冬菇等
  • 養護肝臟,晚上11時前入睡,避免飲酒和高鹽高油飲食,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 多做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 勿胡亂進補

子宮肌瘤湯水推介:

材料:山楂15克、陳皮10克、玫瑰花5克

做法:所有材料加500毫升水煎約20分鐘,或熱水焗泡10分鐘

功效:山楂能散瘀去積,陳皮化痰理氣,玫瑰花疏肝解鬱,三藥合用能改善經痛,減慢子宮肌瘤生長

註:孕婦及行經期間避免飲用

子宮內膜異位致經痛 不宜飲薑茶

至於子宮內膜異位,胡子軒指屬癥瘕、痛經、不孕及月經失調範圍,中醫認為是血瘀症,亦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引致,病機是「經血逆流」。現代中醫一般會結合西醫的病理,按照中醫「離經之血」形成瘀血的治療方法。

女性認為經痛屬虛寒症狀,會飲用黑糖薑茶。但胡指出,部分經痛屬於實熱,盆腔反覆充血及處於發炎狀態,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多屬後者,不適宜飲用薑茶。


相關閲讀:子宮肌瘤成因不明?患者或有經血過多、尿頻等徵狀  微創手術切除前的考慮因素


改善子宮內膜異位要點:

  • 多吃抗氧化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胡蘿蔔、番茄等
  • 少吃高反式脂肪食物,如油炸、加工食物,以及紅肉和辛辣香燥食物

子宮內膜異位湯水推介:

材料:益母草15克、大棗2粒

做法:材料加500毫升水煎約20分鐘

功效:益母草活血調經,大棗能補中益氣,益母草性味偏涼,合用幫助月經之血正常流出,降低發炎狀况

註:經前3至5天飲用,孕婦不宜

文:彭彥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www.afterroberto.com/%e5%ad%90%e5%ae%ae%e5%85%a7%e8%86%9c%e7%99%8c-%e9%a6%99%e6%b8%af%e6%9c%80%e5%b8%b8%e8%a6%8b%e5%a5%b3%e6%80%a7%e7%99%8c%e7%97%87-%e8%85%ab%e7%98%a4%e5%8f%af%e6%93%b4%e6%95%a3/ Tue, 11 Jun 2024 09:4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09

【明報專訊】子宮內膜癌是香港第4位最常見女性癌症,過去20年間,一直有上升趨勢。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子宮內膜癌新症數字,由2002年435宗,上升至2021年1250宗。約九成患者確診時屬早期,其餘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腫瘤擴散至子宮體外,甚至轉移至其他地方,預後情况明顯較差,平均5年存活率低於20%。最近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治療新方案–晚期子宮內膜癌平均5年存活率低於20%。研究發現,化療結合免疫治療,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mi-viri@iStockphoto)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

46歲黃小姐兩個月前開始咳嗽,看了幾個醫生,情况沒有改善,慢慢更嚴重至氣喘,「肺片」發現肺部有很多細小腫瘤。跟進正電子掃描,發現腫瘤原發於子宮內膜,經婦科醫生抽取組織,證實患上子宮內膜癌,並轉移至肺部和淋巴。由於病情來得急,黃小姐決定盡快接受治療。

兩研究證能延晚期患者壽命

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除化療之外,有沒有其他更有效方法呢?

以往,紫杉醇類和鉑類(taxol/carboplatin)化療組合,是治療晚期和復發性子宮內膜癌的標準方案。隨着免疫治療進步,近年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能延長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率和壽命。

其中兩個研究去年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表:

1. NRG-GY018研究:逾800名第三、四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參與,使用混合化療(taxol/carboplatin)共6套,並隨機分配使用免疫治療派姆單抗(pembrolizumab)或安慰劑共2年時間。結果發現,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明顯延長無惡化存活率。對於腫瘤具有特定基因改變的患者(d-MMR或MSI-High)尤其明顯,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把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38%升至74%;而沒有基因改變的患者,12個月無惡化存活率也由30%提升至50%。

2. RUBY研究:研究化療配合免疫治療多塔利單抗(dostarlimab),用於復發或晚期子宮內膜癌病人。494名女士分為2組,一組接受6次紫杉醇類和鉑類(taxol/carboplatin),另一組接受化療配合免疫系統藥物多塔利單抗,總共3年療程。結果顯示,使用免疫系統治療有效提高無惡化存活率和總存活率。當中118名患者的腫瘤具有特定基因改變(d-MMR或MSI-High),化療配合免疫治療能把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15.7%提升至61.4%,24個月總存活率由58.7%升至83.3%。而376名沒有基因改變患者,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由18.8%提升至28.4%。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延長壽命–研究發現化療與免疫治療結合使用,能延長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的無惡化存活率和壽命。(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gahsoon@iStockphoto)

嚴重副作用少於5%

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會否加劇?

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免不了會增加藥物副作用。不過,免疫治療在不同癌症已廣泛利用,用於子宮內膜癌病人身上,並沒有明顯其他副作用。由於免疫治療是利用自身免疫力去對抗癌症,身體不同部位也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包括出現皮疹、肚瀉、內分泌失調(例如甲狀腺素低、皮質醇低等)、影響肝酵素或腎功能等,不過大多數副作用輕微,嚴重副作用少於5%。而上述兩個研究,都沒有因免疫治療而引致的死亡個案。


相關閲讀:子宮下垂5個徵狀 患者陰道下墜、小便困難 女性更年期後高危 盆底肌肉運動助改善


HER2陽性 化療+標靶療效理想

除了免疫治療配合化療作一線治療外,還有沒有其他新型治療對抗子宮內膜癌?

現時,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可以檢查特定基因MMR/MSI之外,檢測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HER2)也可幫助治療選擇。

子宮漿液性癌是一種罕見但入侵性很高的癌症,當中三成子宮漿液性癌患者HER2陽性。一項第二期臨牀研究,61名HER2陽性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分別接受化療或化療配合抗HER2標靶治療曲妥珠單抗(trastuzumab),結果顯示,加入標靶治療組別的無惡化存活期由8個月升至12.6個月。

另一項研究,40名HER2陽性表現1至3分(HER2表現量由低至高分為0至3分,0分屬陰性,1至2分表現量低,3分表現陽性)的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在一線或後線治療無效後,接受針對HER2因子的抗體藥物複合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 –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治療,整體反應率高達57%,而HER2為3分(HER2表現陽性)病人整體反應率達84.6%,24個月無惡化存活率逾六成。

【子宮內膜癌】香港最常見女性癌症第4位 腫瘤可擴散至其他器官
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是子宮最內層長出的惡性腫瘤。(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標靶藥或影響心臟泵血

抗HER2的標靶藥物有什麼副作用?

抗HER2標靶藥物常用於乳癌和胃癌,副作用包括疲倦、發燒、食慾不振等,亦可能影響心臟泵血功能,所以醫生會定期替病人用心臟超聲波檢查心臟。

癌症治療日新月異,雖然新型藥物能幫助提高存活率和無惡化存活率,但仍有部分病人出現抗藥性,期望將來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案,加強藥物效果之餘,也能減低副作用,保持患者的生活質素。

文:陳穎樂(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4%b8%80%e6%88%90%e5%80%8b%e6%a1%88%e8%88%87%e9%81%ba%e5%82%b3%e5%9f%ba%e5%9b%a0%e6%9c%89%e9%97%9c-brca%e5%9f%ba%e5%9b%a0%e8%ae%8a%e7%95%b0%e6%98%af%e4%bb%80%e9%ba%bc/ Tue, 23 Apr 2024 10:20: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11 【明報專訊】基因是人類的生命密碼,不單影響智力及外形,連身體易於患癌與否,往往也與基因有關。乳癌就是其中一種常見而且與基因有關的癌症。(編按: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包括50歲以下乳癌患者、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患乳癌的男士,還有……)

一成乳癌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帶BRCA基因變異 乳癌風險高數倍

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發現有超過100種基因和乳癌有關,但是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約九成乳癌個案其實和基因或遺傳並沒有關係,真正和遺傳基因有關的乳癌個案只佔整體約一成。這百多種基因誘發乳癌的機率各有不同,根據它們的發病率,醫學界將之細分為高穿透性、中穿透性和低穿透性基因。高穿透性基因中,最常見兩種就是BRCA 1和BRCA 2基因變異。BRCA 1和BRCA 2是抑制腫瘤的基因,可以修補受損DNA,阻止細胞不正常生長。一旦這兩種基因變異,不單難以抑制腫瘤生長,更會增加患上癌症的機率。研究顯示,如果身上帶有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便有50%至70%在80歲之前確診患上乳癌。而一般人患乳癌的機率約為8%至9%,意味着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攜帶者,患上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數倍。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男士患乳癌宜驗基因

乳癌並非只影響女性,男士也有可能患上乳癌,他們亦會攜帶可能誘發乳癌的變異基因。然而,男士患乳癌只佔整體個案約1%,如不幸患上,醫生會建議病人作基因檢測,排除帶有變異基因的風險。

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都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1. 50歲以下乳癌患者

2. 三陰性乳癌病人

3. 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

4. 患上乳癌的男士


相關閲讀: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監察與切除乳房 存活率差不多

檢測乳癌基因的方法十分簡單,抽血檢查便可以。一旦發現攜帶高危基因,就可採取不同措施,保護自己、家人甚至下一代。例如有人選擇預防手術切除乳房,荷李活明星安祖蓮娜祖莉就是一例。香港亦有個案是病人年輕時一側乳房發病,當時由於科技所限不知道原來攜帶致病基因,近年再次檢查,發現自己原來是BRCA變異基因的攜帶者,經考慮後,為免另一邊乳房將來患癌,便決定切除乳房預防。

當然,每個選擇都有優劣之處,根據過往研究顯示,攜帶高致病基因的病人只要緊密監察,其實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病人的存活率相差不遠。病人可以按自己健康情况、生活及家庭計劃作出最適合的安排。


相關閲讀:養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年輕發病、雙側乳癌


文:洪家偉(外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96%bc%e5%b9%b4%e8%bc%95%e4%ba%ba%e6%82%a3%e7%99%8c%e7%9a%84%e5%95%8f%e9%a1%8c-%e5%b8%b8%e8%a6%8b%e7%99%8c%e7%97%87/ Mon, 15 Apr 2024 08:34: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756

【明報專訊】如果大家近期有留意新聞,都知道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Kate Middleton)不幸患上癌症的消息,並開始接受化療。凱特才42歲,消息令人意外之餘,也令大家更加關注年輕一代患上癌症的情况。(編按:據統計全球約有120萬年輕癌症新症個案,佔全球新症個案5%。過去40年間,年輕人癌症的發生率增加了30%。年輕癌症患者大多患上哪類癌症?白血病、淋巴癌、乳癌、胃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在治療和復康過程中有什麼要注意呢?以下4個問題有助大家了解更多年輕人患癌情况。)

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早前在預錄影片(圖)中證實患癌,正接受化療。(路透社)

年輕人患癌率 近40年升30%  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為主

1.現時全球年輕人患癌症的情况是怎樣?

根據國際和歐洲組織的定義,若在15至39歲不幸患上癌症,便屬於「年輕癌症患者」。而監察流行病SEER資料庫在2019年統計,全球約有120萬年輕癌症新症個案,佔全球新症個案5%。在過去40年間,年輕人癌症的發生率增加了30%。

2.年輕人多患什麼類型的癌症?

約九成年輕人患癌症的種類為白血病、淋巴癌、肌肉腫瘤、黑色素瘤、乳癌、子宮頸癌、睾丸癌、大腸癌和腦癌;另外,甲狀腺癌和胃癌在年輕人中也較為常見。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生存比例 與年長患者無大分別

3.年輕人患癌症,跟年長患者有什麼分別?

根據資料統計,年輕癌症患者的生存比例和年長患者沒有太大分別。不過由於他們比較年輕,要特別注意他們的身心靈健康發展,尤其是青少年正在發育時期和求學階段,需要家人和社會的支持,都比成年人有所不同。

關顧身心 預備「生育力保存」

4.年輕癌症患者在治療和復康過程中,會遇到什麼挑戰?

.認知不足:公眾對年輕癌症患者的認知不足,對於他們需要的診斷和專門護理並未有足夠了解和掌握。

.心理照顧:年輕人有較複雜的心理需要,例如自我形象確立與認同、人際關係、同伴支持、性取向和私隱等問題。而且,年輕人也有特殊的反叛心態和冒險精神,容易有吸煙、酗酒、濫藥,甚至自殺傾向。

.生育問題:化療和電療有可能減少和損害精子和卵子,在治療之前需要為患者做好輔導,並預備「生育力保存」以保存精子、卵子、胚胎或卵巢組織,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小朋友。

.長遠副作用:化療、標靶治療和電療都有可能造成長遠副作用。例如化療(如doxorubicin)可能影響心臟,電療後多年有可能造成二次癌症;另外,某些癌症病人需要長期服用補充劑,例如甲狀腺癌患者需要長期服用甲狀腺素等。所以,年輕患者需長期覆診和跟進。

.復康之路:年輕患者的復康之路很漫長,除了心理輔導,治療對於學業和工作也有一定影響。不少年輕康復者對恢復學業和工作未有信心,需要更多背後支持,甚至經濟援助,讓他們逐漸與社會接軌。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抗癌路不易行 勿失希望和信心

凱特王妃在BBC電台發表的講話,最後一段也鼓勵同路人,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For everyone facing this disease, in whatever form, please do not lose faith or hope. You are not alone.」年輕癌症患者,這條抗癌之路不容易,加油啊!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應用程式,是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屬下一個項目,支援癌症病人和家屬在家照顧,為他們加添可用資源,以正面積極心態面對癌症。

下載應用程式:shorturl.at/cmzEX

文:陳穎樂

(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癌治準繩)

]]>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www.afterroberto.com/%e8%81%9ehpv%e8%89%b2%e8%ae%8a-%e5%a5%b3%e5%a3%ab%e6%86%82%e8%ae%8a%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7%94%b7%e5%a3%ab%e6%b3%a8%e6%84%8f%e9%99%b0%e8%8e%96%e7%99%8c%e6%9c%89%e9%97%9c/ Thu, 25 Jan 2024 08:59: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036

【明報專訊】很多女士都聞HPV(人類乳頭瘤病毒)色變,皆因逾95%子宮頸癌,都由此病毒引致,所以建議定期接受柏氏抹片檢查。柏氏抹片可偵測子宮頸細胞有否變異,但若感染HPV而又未發展至病變階段,抹片檢查無法提早「緝兇」! 因此,衛生署發出新指引,轄下子宮頸普查計劃,加入直接檢測HPV DNA的安排,有本地生物科技公司推出HPV尿液檢測包,突破傳統採樣方法,不單為女士帶來方便,更惠及男士,能盡快揪出潛藏體內可引致陰莖癌的高風險類型HPV!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DrAfter12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子宮頸癌成因:逾95%與持續感染HPV有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子宮頸癌是全球第四大婦女常見癌症,本港則位列第七。醫學界亦已確定,子宮頸癌的成因,有超過95%與持續感染HPV有關,「這個病毒,主要通過皮膚接觸而傳播。雖然理論上,當我們觸碰到附着HPV的物品,包括受污染的公共設施,再接觸到自身性器官,都有可能造成感染,但一般相信,HPV最常見傳染途徑,還是透過性行為」,仁安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周寄雯說。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周寄雯(受訪者提供)

14種高危HPV 16、18型「最惡」

HPV有超過150種不同類型,但並非每種類型都會引致子宮頸癌。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招彥燾指出,HPV是很常見的病毒,大多數患者感染後並沒有任何徵狀,也可靠自身免疫力消除,但萬一沾上「高危」類型,就不能掉以輕心,「可導致子宮頸癌的高危HPV有14種,其中約75%個案由HPV 16或18型所引致,因此婦女若發現子宮頸帶有這兩個『最惡』的HPV型號,就建議馬上做陰道鏡檢查,抽取組織詳細化驗」。

子宮頸受HPV感染後,細胞可能會受損害,產生病變,甚至慢慢發展成為癌症,因此,醫學界一直呼籲,所有曾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該定期作子宮頸篩查,以「早發現,早介入」的手段,去應對這個本港女性第八號殺手!一直以來,柏氏抹片檢查都是預防子宮頸癌的第一道防線,惟在2021年,WHO建議,把HPV DNA檢測改為首選篩查方法,而本港衛生署在2023年4月,作出相同修訂。究竟兩者有何分別呢?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驗DNA可較早期預測病變機率

周寄雯解釋,在採樣程序上,兩者是一樣,使用窺器(鴨嘴鉗)採集子宮頸細胞樣本,只是檢驗方式不同,「柏氏抹片是把採集到的樣本,透過顯微鏡去辨別細胞形態,觀察有否異常或病變;HPV DNA檢測,就偵測細胞是否有高風險類型HPV的存在」。不少國際大型研究均指出,HPV DNA檢測有較高靈敏度,能於較早期預測到婦女子宮頸出現高度病變的機率。

招彥燾亦表示,柏氏抹片採樣後,主要靠技術人員借助顯微鏡目測細胞是否有病變,有可能出現人為偏差;但以PCR(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測定子宮頸拭子中是否存在HPV DNA,整個過程都由機器操作,準確度較有保證。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柏氏抹片和傳統HPV DNA檢查,都要用「鴨嘴鉗」採集子宮頸細胞樣本。(anastas_@iStockphoto)

25至29歲易假陽性 宜做抹片

自2023年4月起,衛生署已為使用其子宮頸癌篩查服務的30至64歲婦女,採用HPV DNA檢測,檢測結果為陰性的人士,建議每5年再檢測;至於25至29歲的婦女,由於出現短暫感染HPV的比率較高,若使用HPV DNA檢測,較大可能出現假陽性,為免引來不必要的恐慌或過度治療,因此會維持做柏氏抹片的細胞檢驗,若連續2年檢驗結果皆正常(陰性),其後可每3年接受一次篩查。

至於私營醫療市場,周寄雯指,礙於成本問題,暫時並非所有醫生都跟隨政府做法,「現在做柏氏抹片細胞檢驗,大部分化驗室收費是介乎300至400元;但如果是HPV DNA檢測,就要800至1200元,兩者相距甚大,所以都要給病人提供選擇。事實上,不少女士都寧願選擇頻密做柏氏抹片,即使結果正常,她們都會每年檢查一次」。

聞HPV色變 女士憂變子宮頸癌 男士注意八成陰莖癌有關 尿液檢測男女適用?
通過專利技術,能把尿液樣本中的HPV DNA 集中一起,容易被提取檢驗。(受訪者提供)

知多啲:逾八成陰莖癌和HPV有關 保護伴侶定期檢測

衛生署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有47.9%的25至64歲女士未曾或沒有接受定期子宮頸普查,當中原因包括「怕尷尬」、「怕痛或不適」,因此使用同樣經子宮頸採樣的HPV DNA檢測方法,未必能鼓勵她們恆常做檢查。但假如單靠一泡尿就可揪出病灶的話,或許吸引力便會大增!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尿液檢測包自助採樣 準確度98.1% 男女適用

身兼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客座副教授、生物科技公司創辦人的招彥燾,最近便推出全球首個以尿液DNA濃縮專利技術檢測HPV的檢測包,突破傳統HPV DNA檢測要採集細胞樣本的局限,可惠及男士。「其實透過性接觸,男女感染HPV的機率相若,說的不單是男士有可能把可致癌的HPV傳染給女方,增加伴侶患子宮頸癌的風險,研究亦指出,超過八成陰莖癌,以及五成以上肛門癌、口咽癌,都和HPV有關,所以為了保護自己及伴侶,男士都應該定期做檢測。」

HPV尿液檢測操作簡易,只要掃描檢測包上的專屬二維碼,填妥資料,然後把頭段小便注入採樣瓶,加入檢測包提供的保存液,密封後,便可交回指定收集點或聯絡專人上門收集樣本,5個工作天內可獲報告。招彥燾稱,樣本送到化驗室後,會利用他們的核心技術,把尿液中的HPV高效濃縮出來,再作基因排序,「我們可一次全面檢測27種HPV,包括14種高危和13種低危病毒,準確度達98.1%」。他透露,HPV尿液檢測包零售價現為1280港元,期望產品在市場普及化後,價格有下調空間。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子宮頸癌關注月 籲公眾關注子宮頸癌 定期接受篩查 //www.afterroberto.com/%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7%b1%b2%e5%85%ac%e7%9c%be%e9%97%9c%e6%b3%a8%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5%ae%9a%e6%9c%9f%e6%8e%a5%e5%8f%97%e7%af%a9%e6%9f%a5/ Mon, 08 Jan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62

世界衞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每年一月定為子宮頸癌關注月,以喚起公眾關注子宮頸癌,並採取適切的預防措施。

子宮頸癌關注月 籲公眾關注子宮頸癌 定期接受篩查
年齡介乎25 至 64 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

逾四成子宮頸癌到晚期才發現

子宮頸癌亦是本地婦女八大致命癌症之一。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 2012年至2021年間,子宮頸癌新增個案一直按年上升,由2012年的469宗,至2021年上升至596宗,十年間增加25%。

僅2022年,就錄得167 宗相關的死亡個案。本港數據亦顯示,確診子宮頸癌第一期的患者中,首5年的相對存活率可達90%。惟當癌症進入第四期,存活率則下降至只有16%。不過,逾四成的本地病例,確診時已屬晚期。


相關閲讀:【三大婦科癌症】解構早期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診斷和手術治療

感染HPV病毒可致癌

子宮頸癌一般都是由於持續感染其中一種致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所致。雖然病毒大多會被身體自行清除,但若持續感染,可引發子宮頸細胞病變,甚至癌症。這種病毒一般透過性接觸傳染,所以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在未有性行為前,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簡稱HPV疫苗)。此外,使用避孕套、避免有多個性伴侶,以採取安全性行為,並且避免吸煙,都有助預防感染。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定期篩查有效減低患癌機會  惟本港婦女篩查不足

年齡介乎25 至 64 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即使沒有任何症狀,都應該定期接受篩查。可是,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顯示,僅有一半合資格女性曾經接受子宮頸篩查。當中更有相當比例的婦女,誤解身體無恙或沒有任何症狀,便無須接受檢查。

事實上,大部分受到HPV感染或有早期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婦女,均不會出現明顯症狀。若未能及時發現、而未有適當治療,出現病變的細胞可能會隨時間進一步惡化,演變成癌症。定期接受篩查,可有助檢測子宮頸的早期異常變化,以便及早識別患者,增加治癒及生存機會。

子宮頸細胞檢驗(又稱柏氏抹片)或HPV檢測,都是普遍採用的篩查方法。細胞檢驗可檢測子宮頸的異常細胞,而HPV檢測則可找出可致癌的HPV。這兩種檢測方法的採樣程序相似,醫護人員都會使用窺器,再用刷子或拭子收集樣本,並送到化驗室檢驗。

除此之外,世界衞生組織及一些海外公共衞生機構已經把陰道HPV自行採樣作為子宮頸篩查的有效方法。但目前尚未有充分科學證據證明其他HPV自行採樣的方法,包括尿液採樣為有效的篩查方法。衞生署會就此繼續密切留意有關的科研實證。

衞生署呼籲婦女了解相關的健康資訊,定期接受篩查,並採取有效措施,以預防子宮頸癌。不論是接受子宮頸細胞檢驗、由醫護人員採樣的HPV檢測或陰道HPV自行採樣,最重要的是定期篩查。擬於衞生署轄下的母嬰健康院接受子宮頸檢查服務的合資格婦女,可致電24小時預約及資訊熱線(電話號碼:3166 6631)進行預約。

子宮頸癌關注月 籲公眾關注子宮頸癌 定期接受篩查

文:廖天蕙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www.afterroberto.com/%e7%b7%8a%e6%80%a5%e9%81%bf%e5%ad%95%e8%97%a5%e6%af%94%e8%bc%83-%e6%80%a7%e8%a1%8c%e7%82%ba%e5%be%8c%e6%9c%8d%e7%94%a8%e6%99%82%e9%99%90-%e5%a4%b1%e6%95%97%e7%8e%87-%e5%89%af%e4%bd%9c%e7%94%a8/ Tue, 02 Jan 2024 07:24: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22

【明報專訊】歡度佳節情迷意亂,發生性行為時忽略保護措施,激情過後才擔心自己「一擊即中」,事後尋求緊急避孕藥。婦產科專科醫生提醒,緊急避孕藥絕非常規避孕方法,只作緊急用途。若頻繁服用,有可能減低緊急避孕的成效。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的女士,可考慮放入子宮環作緊急避孕。(編按:兩代緊急避孕藥,分別為第一代的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和第二代的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成分、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和月經紊亂機率有什麼不同?)

兩代緊急避孕藥 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分別72及120小時內服

緊急避孕藥分為兩代,第一代為單一荷爾蒙(levonorgestrel),第二代為黃體素受體劑(ulipristal acetate)。兩者的服用時限,分別為發生性行為後72及120小時內。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服藥的黃金時間,與人體受孕時卵子及精子結合的時間有密切關係。女性在排卵期,身體會釋放一顆卵子進入輸卵管,大約存留12至24小時,以預備受精;而精子一般可以存活5日,往後超過九成精子無法存活。若受精後胚胎順利在子宮內膜「着牀」,便能成功受孕。而緊急避孕藥的原理,主要是干擾女性排卵周期,延遲排卵,以減低卵子與精子相遇的機率。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設計圖片,Phira Phonruewiangphing、areeya_ann@iStockphoto)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吳嘉詠(受訪者提供)

處方藥物前了解求診者五大方向

在香港,緊急避孕藥屬醫生處方藥物,年滿16歲女性可到家計會指定診所、公立醫院急症室或私家診所合法取藥。吳嘉詠表示,就算兩代緊急避孕藥的作用一致,但從醫療及藥物成效上,醫生需要向求診女士了解五大方向:

1.發生性行為的具體日子及時間?

2.月經周期及排卵時間?

3.是否正在餵哺母乳?

4.是否一直有服用事前避孕藥,而忘了服用數天,卻又發生性行為?

5.今次性行為發生之前,有否曾服用緊急避孕藥?若有,何時服用及哪一代藥物?

服藥前已排卵 影響避孕藥效

由於兩代緊急避孕藥有不同的服用黃金時限,故需要向當事人了解發生性行為的確實時間。如果是在性行為發生後72小時才求診取藥,以藥效考量上,毋庸置疑需要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另外,若當事人服藥前已經排卵,藥效亦會受影響,未必能成功避孕。吳解釋,一般女性月經周期依28日計算,排卵期為第14日,分泌物白帶會變得清澈透亮。但部分女士月經周期不規律,亦有不少人對自身排卵期不太清楚,故需要借助婦產科檢查及醫生經驗來判斷。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在沒有避孕下發生性行為5天內,可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peakSTOCK@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服第二代藥 7天內不應哺乳

不少餵母乳的婦女擔心藥物會影響母乳量,吳嘉詠表示,母乳量不受緊急避孕藥影響,但女士也要衡量哺乳的次數及需求量。她建議若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藥物,可於服藥前預先泵奶,8小時後再哺乳;至於第二代藥物則由於有可能分泌到母乳中,服藥後7天內不應哺乳。

她亦提醒,一般女性在生育後半年內月經還未恢復,同時持續24小時餵哺母乳下,身體已經有避孕效果。但當月經已經恢復,又不是全天候餵母乳,這樣身體已經沒有避孕屏障,性行為時應採取適當避孕方法。

在不同避孕方法中,不少人選擇服用事前避孕藥,但往往漏服數天導致失效。吳提醒,有服用事前避孕藥的女士,若選擇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成效會受影響,較適合選擇第一代單一荷爾蒙的緊急避孕藥。

嚴重肝病不宜服事後藥

曾有女士在服用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後,又在1周內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求診欲再服用緊急避孕藥。吳表示,短期內再服第二代黃體素受體劑,避孕功效受影響,因此並不建議。她亦重申,緊急避孕藥物絕不是常態用藥,不適合長期服用作為規律的避孕。重複服用不止會提高意外懷孕的機率,高劑量荷爾蒙亦有可能引致月經紊亂。

由於藥物經由肝臟代謝,如患有嚴重肝病,或需服食高劑量類固醇人士,不適合服用緊急避孕藥。另外,體重70至85公斤的肥胖女士,雖然仍可服藥,但效用或受影響。

緊急避孕藥的副作用,一般包括疲倦、頭暈頭痛、惡心、乳房脹痛等,徵狀在服藥後1至2天消失。若有不規則出血、下腹持續疼痛等情况,建議立即求診。

子宮環可緊急避孕 失敗率0.1%

女士若不適宜服用緊急避孕藥物,可考慮佩戴子宮環。吳表示,在沒有避孕防護的性行為發生後5天內,可以經醫生將子宮環放入子宮內,達到緊急避孕效果,失敗率約0.1%。另外,子宮環可以留在子宮內達5至10年,可視為長遠避孕方法。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經期不準、經血過多、有血塊是婦科病抑或癌症警號?收經後出血? 7個關於經期的疑惑


知多啲:事前避孕藥調經 逾35歲煙民不宜服

不少女士對於「經痛」二字絕不陌生。每次月經來潮時,下腹嚴重疼痛,更有冒冷汗、惡心、腹瀉、腰背痠痛等徵狀,更有人嚴重腹痛嘔吐,需要入院治療,誤以為腸胃問題。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可服用事前避孕藥,成效顯著。

事前避孕藥,屬於正規安全的避孕方式,主要分為單一及混合荷爾蒙兩種,選擇上有口服藥及針劑。藥物主要抑制卵巢排卵,亦會抑制子宮內膜發展,讓受精卵無法着牀,減低受孕機率。

其中,混合荷爾蒙藥物具有調經作用。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吳嘉詠表示,曾接受腸胃科醫生轉介,治療一名年輕女學生,她月經來潮時會有經痛及嚴重嘔吐,每次持續逾1周,既無法上學,影響學業外,更需要入院治療。最初醫生以為是胃部問題,安排插胃喉檢查,及後發現女生每次嘔吐發作,連帶經痛而來,故轉介至婦產科。

經檢查,排除任何子宮瘜肉、病變或多囊卵巢綜合徵等之後,吳嘉詠確診女生是經前綜合徵(premenstrual syndrome)引致身體不適。嘗試用事前避孕藥的混合荷爾蒙藥物治療,經數月治療,女生有明顯改善,不用再每月入院,可以繼續上學,日後待情况穩定,更有機會停藥。

緊急避孕藥比較:性行為後服用時限、失敗率、副作用、月經紊亂機率
改善經痛–事前避孕藥除有避孕作用,還可用於治療月經周期紊亂及經前綜合徵。(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9nong@iStockphoto)

長期服或輕微增乳癌風險

不少女士擔心避孕藥的副作用或增加患癌風險,吳表示,定時服用事前避孕藥,避孕效果十分顯著。一般副作用是輕微頭痛、頭暈或惡心,並於數星期內消失,另部分人或有輕微水腫及體重增加等情况。至於癌症風險,長期服用有可能輕微增加乳癌風險,但停止服藥後,相關風險就會在數年內消失。同時藥物可減低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及腸癌的機率。她認為,女士們不用過分憂慮避孕藥的風險,但若有吸煙習慣且年齡逾35歲女士,不宜服用,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