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or “乳房”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9 Nov 2024 07:15:0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Search Results for “乳房”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99%8c%e6%83%a1%e5%8c%96%e5%bf%ab-%e5%ad%98%e6%b4%bb%e7%8e%87%e7%b4%84%e5%85%a9%e6%88%90-%e5%b0%88%e5%ae%b6-%e8%82%ba%e7%89%87%e8%82%89%e7%9c%bc%e9%9b%a3%e8%be%a8%e8%85%ab%e7%98%a4/ Tue, 19 Nov 2024 07:15: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416

【明報專訊】肺癌是本港癌症頭號殺手,逾半患者確診時已屬末期。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形容,肺癌是「極不友善」的癌症,惡化速度以月計。(編按:肺癌可於一年內由初期演變至晚期,相較大腸癌由發現小瘜肉至確診或需10年,加上早期肺癌患者大部分無徵狀,至中後期才會出現咳血、呼吸時胸口痛等病徵,令存活率減低。)他又引述研究數據稱,末期患者5年存活率跌至一成,相反第一期確診者達九成,及早診治非常重要。[編按: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研究人工智能(AI)篩查肺癌,據悉初步探討利用AI分析公立醫院病人肺部X光片。有份制定指引的公共衛生專家稱,肉眼難憑肺片判別腫瘤,不排除加入AI可提升準繩度,值得試行並蒐集數據研究,以制定未來篩查方向。]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肺癌2022年新症有55.1%屬末期,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說,肺癌是「極不友善」的癌症,病徵於患病中後期才出現,故大部分個案較遲確診,令存活率偏低。圖中電腦顯示的是2021年肺癌新症數據,訪問當日醫管局尚未更新2022年數據。(賴俊傑攝)

肺癌惡化速度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醫管局數據顯示,肺癌是本港最常見和最致命癌症,2022年錄得5707宗新症及3782宗死亡;55.1%新症屬第四期,18.4%屬第一期。數據顯示本港肺癌患者的一年存活率為54%(即確診一年後仍生存的比率),5年存活率跌至21.8%。
黃至生說,肺癌惡化速度快,可於一年內由初期演變至晚期,相較大腸癌由發現小瘜肉至確診或需10年,加上早期肺癌患者大部分無徵狀,至中後期才會出現咳血、呼吸時胸口痛等病徵,令存活率減低。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多地採LDCT篩查 專家:適時更新指引

英國、美國及台灣等地近年陸續使用低劑量電腦掃描(LDCT)篩查肺癌(見表),但本港專家小組指引指出,海外研究顯示LDCT有約兩成假陽性機率。黃至生說,LDCT能清晰看到腫瘤,輻射量是傳統電腦掃描的三分之一,海外已常用;至於假陽性風險,他說由於篩查後須檢驗活組織確認,變相要接受不必要的侵入程序。不過,他強調篩查非百分百準確,海外一般接受約八成準繩度。

黃說本地有團隊正做LDCT大型研究,專家小組會適時檢視數據並更新肺癌篩查指引。他建議本港若推行肺癌篩查,可涵蓋50至74歲並有一個高風險因素的人,例如屬長期煙民、有近親家屬病史等。

知多啲:醫局早用AI睇肺片 研舊片辨高危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研究人工智能(AI)篩查肺癌,據悉初步探討利用AI分析公立醫院病人肺部X光片。根據政府專家小組現行指引顯示,本港暫無數據支持推行肺癌篩查,尤其不建議篩查肺片,但未觸及AI應用。有份制定指引的公共衛生專家稱,肉眼難憑肺片判別腫瘤,不排除加入AI可提升準繩度,值得試行並蒐集數據研究,以制定未來篩查方向。有資深急症室醫生表示,公院已廣泛使用AI分析肺片多年,有效轉介並跟進個案。

肺癌是本港最致命癌症,及早診治至關重要。醫管局於2017年起在指定普通科門診試用AI分析肺片,以識別肺炎或癌症等,2021年擴至所有普通科門診及急症室。《施政報告》提出研究AI篩查肺癌,據悉政府考慮到不少病人以往曾因其他病而在公院照過肺片,研究方向包括探討利用AI分析舊肺片,以識別高風險患肺癌者,具體方案尚待研究,例如針對的年齡群組等。


相關閲讀:【本港十大癌症】乳癌新症超越大腸癌位列第二 肺癌續居首


專家組指引不建議查肺片

衛生防護中心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負責制定各類癌症的篩查建議,小組最新於去年檢視外地研究等數據後,總結本港目前無證據支持推行肺癌篩查,並明確指出不建議篩查肺片。專家小組成員、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說,X光主要診斷骨骼及硬組織,醫生肉眼較難識別腫瘤,故海外已少用肺片篩查肺癌,較常用低劑量電腦掃描。

近年有研究顯示AI分析大腸鏡影像、乳房X光造影等可及早診斷患癌,美國亦有用AI辨識活檢組織化驗結果。黃至生說,暫未見大型研究證實AI分析肺片有助肺癌患者提早確診,但不排除AI可為醫生肉眼補漏拾遺,且分析公院現有肺片毋須招募病人和額外資源,認為值得試行。

黃說,專家小組制定篩查指引須基於研究數據,例如證實有助提早確診,或能增加存活率,建議醫管局試行AI篩查時蒐集數據研究,了解準確度、假陽性機率等,日後供專家小組參考。他稱若數據顯示AI肺片篩查準確度與其他篩查工具相若,可考慮更廣泛應用。


相關閲讀:【大腸癌】排便習慣改變響警號 癌症期數0至4期治療、存活率有不同


急症醫生:或現假性須臨牀判斷

有不具名的公院資深急症室醫生稱,目前已很常用AI分析普通科門診和急症室病人肺片,分析報告會指出有問題的結節,而由於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故醫生收到報告後須臨牀判斷,決定轉介其他檢查或專科跟進。他稱現做法行之有效,暫未聞會擴展應用範圍。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說,推行癌症篩查須考慮成本效益,建議當局釐定何謂高危群組,如年齡、吸煙歷史和家族病史等,又關注高危者若很久沒在公院照肺,是否便無法識別患癌。他說目前公營醫療體系負擔沉重,認為長遠須將肺癌篩查放至基層醫療,配合健康控制,預防高危者演變成患癌。

明報記者 張逸羲

]]>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www.afterroberto.com/%e6%9b%b4%e5%b9%b4%e6%9c%9f%e5%be%b5%e7%8b%80-%e6%87%89%e5%b0%8d%e5%81%9c%e7%b6%93-%e6%bd%ae%e7%86%b1-%e5%b0%bf%e9%a0%bb%e7%ad%89%e5%95%8f%e9%a1%8c%e8%a6%81%e6%9c%89%e6%b3%95/ Wed, 16 Oct 2024 09:13: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44

【明報專訊】更年期是每個女性生命中自然經歷的過程,這階段標誌着女性從生育年齡邁向人生另一階段。隨年齡增長,卵巢的生理功能逐漸減退,最終停經。這過程一般發生在45至55歲之間,香港女性平均停經年齡為51歲。更年期徵狀可能在停經前幾年開始出現,並持續數年,前後可長達7年。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常見現象包括月經變化、突然潮熱與出汗、陰道乾澀,以及泌尿問題,如尿頻和尿急等。這些徵狀不僅影響生理健康,也會對心理造成影響,許多女性較易失眠和焦慮。研究顯示,正在經歷更年期的婦女有較高機率面臨情緒困擾,甚至可能增加患抑鬱症風險。

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 停經後乳癌發病高危期 勿停檢驗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健康和骨質密度也可能受到影響。隨着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此外,骨質疏鬆風險也明顯增加。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如血液檢驗、骨質密度檢查、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查是十分重要,這能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很多人誤解收經後就不用定期做乳房和子宮頸細胞檢驗,其實停經後的女士正正處於乳癌發病高危期,乳癌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因此更年期婦女應每兩年定期做乳房X光造影,篩查早期癌變。

應對更年期:調整飲食少吃辛辣咖啡因 + 每周3次有氧運動

要有效應對更年期,飲食與運動的調整至關重要。保持均衡飲食,攝取豐富維他命和礦物質,特別是鈣質和維他命D,有助維持骨骼健康。避免進食辛辣食物和攝取過量咖啡因,這能減輕潮熱的不適。同時,每周至少做3次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或踩單車,這不僅有助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改善情緒,減輕焦慮。


相關閲讀:更年期症狀會持續多久?荷爾蒙治療存風險?中醫傳授三大要訣 幫妳輕鬆渡過更年期

維持心理健康 學習放鬆

維持心理健康同樣重要,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靜觀或瑜伽,能有效減輕情緒不穩定和焦慮。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尋求他們的支持,也能減少孤獨感。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於女性在這階段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更年期徵狀可持續7年?應對停經、潮熱、尿頻等問題要有法
學習放鬆技巧如做瑜伽,能減輕情緒不穩定。(bernie_photo@iStockphoto)

相關閲讀:40歲前停經?卵巢早衰 影響女性生育及健康 人工方法協助懷孕

徵狀嚴重 要荷爾蒙補充治療?

大部分女士都能透過調整生活習慣來適應更年期變化,然而,對於一些徵狀比較嚴重的女性,醫生可能會考慮處方外用或口服荷爾蒙補充治療。這類治療能有效緩解潮熱、陰道乾澀等不適,但每個女性情况不同,因此在開始任何治療前,建議與家庭醫生詳細討論,根據個人健康狀况度身訂做最佳方案。透過專業建議和適當治療,配合正確生活方式和積極心態,女性可以更好地迎接這個人生新階段。

文︰陳婉晴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醫生)

(醫路同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9%a0%90%e9%98%b2%e4%b9%b3%e7%99%8c-%e6%b8%9b%e4%bd%8e%e4%b9%b3%e7%99%8c%e9%a2%a8%e9%9a%aa%e5%9b%a0%e7%b4%a0-%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26 Sep 2024 08:00: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76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亦是第三大女性癌症殺手。

近年本港女性乳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上升趨勢,本港於2021年就有5500多宗女性乳癌新症,2022年亦有近800宗乳癌死亡個案,情况令人擔憂。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發現乳癌

乳癌是乳房組織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惡性腫瘤。如果不加以控制,腫瘤會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嚴重更可致命。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確診第一期乳癌的女性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8%,可見及早發現和適時治療是非常重要,可提升治癒率。

女性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密切留意有否出現異常變化,例如乳房硬塊、乳房的大小或形狀有所改變、乳房或乳頭皮膚出現異樣、乳頭附近出疹、內陷或有分泌物等。如有任何症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質子治療精準攻擊癌細胞兒童癌症、乳癌、頭頸癌適用


了解7個乳癌風險因素

影響女性罹患乳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

  • 基因突變:乳癌患者中,約有10至15%個案遺傳了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而BRCA1和BRCA2是最常見的基因突變
  • 家族病史:若有直系親屬曾患乳癌,女性患乳癌風險會增加一倍
  • 曾患良性乳房疾病
  • 荷爾蒙因素:例如較早(12歲前)出現初經、較遲(55歲後)收經、從未生育、較遲(30歲後)生育第一胎等
  • 更年期後肥胖:相比正常體重的女性,超重的女性在停經後患乳癌的風險會高出約五成,而肥胖女性更會高出逾兩倍
  • 飲酒:酒精是第一類致癌物。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罹患乳癌風險會增加5至 9%
  • 缺乏體能活動

衞生署鼓勵女性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定期進行體能活動、減少久坐時間、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煙酒,也建議剛生育的媽媽延長母乳餵哺期,這都有助預防乳癌。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評估乳癌風險 按需要接受篩查

另外,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年屆44至69歲的一般女性,可以瀏覽www.cancer.gov.hk/tc/bctool或掃瞄以下二維碼進行評估,如經評定發現帶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而令其患上乳癌的風險增加,可考慮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至於高風險女性(例如帶有BRCA基因突變),應諮詢醫生意見,並每年接受乳房X光造影篩查。

風險屬中等的女性(即只有一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兩名直系女性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應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最後提醒大家,所有癌症篩查都有局限性及潛在風險,在接受乳癌篩查前,建議先跟醫生商討,共同評估風險,在充分了解其利弊的基礎上,作出切合個人需要的知情決定。

]]>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6%89%8b%e5%aa%bd%e5%aa%bd%e6%93%94%e5%bf%83%e5%a5%b6%e9%87%8f%e4%b8%8d%e8%b6%b3-%e4%b9%b3%e6%88%bf%e8%84%b9%e7%97%9b%e5%a6%82%e4%bd%95%e7%b4%93%e7%b7%a9-%e9%86%ab%e7%94%9f%e6%8b%86%e8%a7%a3/ Thu, 12 Sep 2024 06:30: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88 近年母乳餵哺廣受大眾推崇,但對於初為人母的新手媽媽而言,母乳餵哺並不容易。部分新手媽媽對於全母乳餵哺仍然心存疑慮,擔心因奶量不足而未能餵飽寶寶或提供充足營養。有婦產科專科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絕大部分孕婦產後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雖然母乳餵哺對嬰兒和媽媽健康均有莫大裨益,但每個媽媽及嬰兒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要有正確的餵哺信念及態度,結合健康的身體條件及情緒狀態,是順利餵哺母乳的第一步。

新手媽媽擔心奶量不足?乳房脹痛如何紓緩?婦產科專科醫生拆解母乳餵哺成功關鍵
不少新手媽媽都對全母乳餵哺有很多的擔心,例如奶量不足無法令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表示,只要身體沒有特別問題,大部分媽媽都能夠分泌足夠的奶量應付全母乳餵哺,勿予自己太大壓力。

首次母乳餵哺時間:分娩後及早開始 順產後30分鐘 

betway体彩 婦產科專科醫生李君婷醫生解釋,孕婦產後隨着胎盤脱落,身體荷爾蒙會產生變化,大腦會發出信息分泌催乳激素,令乳房開始脹奶。若醫生認為婦女產後情况穩定,會建議媽媽在產後30分鐘內跟嬰兒肌膚相親,盡早讓初生嬰兒學習吸啜乳房,同時刺激乳汁分泌。剖腹生產的孕婦「上奶」相對遲一點,但一般會在生產後24至72小時內發生。

李醫生續指,嬰兒出生後首數周,母乳成分會出現巨大變化。初乳較濃稠,有助嬰兒排便和獲得抗體;上奶後2至3周會分泌過渡乳,奶量會開始提升建立供應,以應付嬰兒所需的具體奶量;4至6周後奶量開始穩定,分泌出來的成熟乳是嬰兒長期的營養來源。一般而言,媽媽身體會因應寶寶不同時期的成長需要,製造和調配母乳成分。

餵哺時注意寶寶吸啜和吞嚥動作 

乳汁的製造基於供求原則,即需求愈大,供應量便愈多,反之亦然。李醫生表示,餵奶的次數按嬰兒需要而定,一般每天餵奶最少8至12次。餵哺時應注意姿勢正確,留意嬰兒的吸啜和吞嚥動作。除此之外,媽媽體內的催產素在凌晨會特別高,故建議晚上也堅持餵哺母乳或每4小時泵奶一次,以保持乳汁分泌和避免塞奶。平日勿待嬰兒太餓才開始餵哺,因為媽媽和嬰兒同時焦急,會增加餵奶難度。

「埋身」親餵 vs奶樽餵哺

不少媽媽認為「埋身」親餵最初較為辛苦,相比之下,用奶樽餵哺感覺較為實在,能控制份量和觀察嬰兒進食狀况,因此部分媽媽會選擇將母乳泵到奶樽再餵哺。李醫生提醒,埋身餵哺其實有不少好處,例如可透過增加身體接觸加強母嬰感情聯繫。嬰兒慢慢亦會懂得調整習慣,例如在不太餓時輕力吸啜;相反奶樽較易流出奶汁,嬰兒吸啜亦較被動,就像自助餐一樣,有可能吃得比需要的多。

觀察寶寶體重及大小便次數

一般而言,嬰兒的體重增長、黃疸指數和大小便數量,是判斷嬰兒進食量是否足夠的重要指標。嬰兒出生後4至5天,胎糞會開始變成正常大便,出生後收水或體重下跌約7至10%以內屬正常,大部分嬰兒於7至14日內會回復出生體重。正常嬰兒第一天最少一次小便、一次大便,至第5天後,次數會逐漸增加,每天最少應換上6至8條有清澈小便的尿片和3至6條有大便的尿片。

乳脹塞奶可致乳腺炎 溫和按摩乳房可緩解

痛楚是餵哺母乳的一大障礙,造成乳頭破損的常見原因包括嬰兒含啜方式不正確、舌繫帶過短而無法順利含住乳頭等。不少新手媽媽以為痛楚是正常,大多不以為意,倘若有持續不適,建議及早諮詢專業人士,找出原因。

另外李醫生指出,餵哺母乳導致塞奶或乳腺炎亦屬常見,誘發原因包括媽媽相隔太久沒餵奶或泵奶、休息不足、穿著太緊或有鐵線胸圍、乳頭破損引致細菌感染等。情况亦常見於在職媽媽剛投入工作未能定時泵奶、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對母乳需求下降等階段。

乳房脹痛時,過長時間熱敷或會令情况惡化。李醫生建議温和按摩乳房,使乳汁流動,紓緩塞奶情况,或以冷敷止痛和消腫,並考慮按摩塞奶處與乳頭之間的位置。媽媽亦應盡量最少每2至3小時讓嬰兒吸啜乳房或泵奶,因痛楚而停止餵哺,無法有效改善情况。


相關閲讀:【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哺乳期間均衡飲食毋須戒口 應避免飲酒

哺乳期間的飲食要均衡及多元化,注意水分和營養攝取,避免刻意節食,一般亦不需特別戒口,惟飲酒會影響母乳餵哺。酒精會進入母乳,加上出生數月的嬰兒餵哺次數比較頻密,過量攝取含酒精的母乳容易令嬰兒焦躁不安,故此媽媽應盡量少飲酒。

不少媽媽擔心藥物會影響嬰兒,因此抗拒服藥。實際上,大部分藥物都與母乳兼容,授乳媽媽如要服用藥物或注射疫苗,可先諮詢醫生意見。


相關閲讀:孕婦產後高危?腹直肌分離影響肌肉功能、肚皮下垂鬆弛 術後護理4點要注意

餵哺期無上限 家人支持最重要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嬰兒首6個月以全母乳餵哺;6個月至1歲繼續以母乳為主,再添加輔食;1歲後開始調整固體食品比例,可考慮持續餵哺母乳至2歲或以上,又或自然離乳,歲數並無上限。

餵哺母乳是自然的過程,媽媽要付出無比的耐性和信心,但切忌給自己太大壓力。丈夫和家人的支持,對媽媽堅持餵哺母乳十分重要。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www.afterroberto.com/%e7%80%b0%e6%bc%ab%e6%80%a7%e5%a4%a7b%e7%b4%b0%e8%83%9e%e6%b7%8b%e5%b7%b4%e7%99%8c%e9%ab%98%e6%af%92%e6%80%a7-%e4%b8%80%e7%b7%9a%e8%97%a5%e7%89%a9%e6%b2%bb%e7%99%92%e9%98%b2%e5%be%a9%e7%99%bc/ Fri, 23 Aug 2024 08:3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0

面對頑疾如癌症,定必為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一旦確診淋巴癌(Lymphoma中屬本港常見、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豈不是大禍「淋」頭?請勿擔心,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隨着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一線的藥物治療已有效對付淋巴癌,即使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無論是首發或不幸復發,只要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仍有不錯的治癒機會。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是對付癌病的良藥。「有90歲的長者確診淋巴癌,經治療後已康復,現已活到100歲!」藥物治療方案有哪些選擇呢?

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的淋巴癌,種類有逾百種,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大類,而「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屬後者,梁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逾1000宗淋巴癌新症,當中屬高毒性、癌細胞生長迅速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約佔200至300宗,絕不可輕視。

港十大癌症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屬高毒性

梁醫生表示,超過九成淋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但曾接受電療/化療、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都會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由於淋巴細胞遍佈全身,除原發自淋巴結外,梁醫生強調,體內任何器官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則常見於胃部、扁桃腺、乳房、睪丸等。「淋巴癌其中一個常見症狀是淋巴結脹大,多見於頸、腋窩或大腿,較容易早期發現。其他徵狀還包括晚間盜汗、皮膚持續痕癢、發燒等,但有時患者直至出現器官脹大、腸塞等情况,才會發現患上淋巴癌。」

由於淋巴癌與其他疾病的病徵頗相似,加上若患者是由於其他癌症轉移至淋巴結,例如由腸癌擴散至淋巴結,則屬腸癌,切勿混淆。梁醫生提醒,淋巴癌必須通過活組織檢查才能確診,即使有淋巴結脹大,亦難「一眼看穿」是否淋巴癌。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表示,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雖然屬高毒性,但相對其他癌症,其一線藥物治療的治癒率仍然高。

一線藥物治療治癒率高 早期達九成

治療淋巴癌,雖難以利用手術或電療徹底切除,但以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早期」治癒率有九成,即使「第四期」仍有一半治癒機會。

醫生在考慮各項治療方案前,都會先參考國際預後指數(IPI),評估因素包括:年齡、期數(第一至四期)、擴散至其他器官、患者整體臨牀狀况(如自我照顧能力)、LDH(血清乳酸脱氫酶)數值等,以評估患者的預後、復發機會及存活率,再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預後指數 制定治療方案防復發

梁醫生表示,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標靶藥物「利妥昔」(Rituximab)及混合三種化療藥物,同時加入類固醇,此組合已沿用近二十年。而近年研發有「維泊妥珠單抗」(Polatuzumab vedotin) 加「利妥昔」(Rituximab)及化療藥物的方案,為病友帶來新希望。「若患者的淋巴癌細胞出現c-myc、bcl-2、bcl-6基因變異,腫瘤毒性會更高,醫生或會建議採用更進取的治療方案。除上述藥物外,醫生或會考慮添加更多化療藥物,而部分治療方案需連續4天24小時靜脈點滴,並有機會可改善預後。」

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影響及睪丸、眼窩、中央神經系統的硬膜外或鼻竇等器官部位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梁醫生指,癌細胞有機會「上腦」(隱藏在腦細胞內),建議用大劑量化療藥進行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herapy)。

一旦淋巴癌復發,他強調,患者仍可考慮其他治療方案,例如接受「自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如不幸再度復發,還可以考慮基因改造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簡稱CAR-T),治療效果亦顯著。他提醒,患者最重要是了解更多正確的資訊,並與主診醫生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對症治療積極面對 患者活到100

梁醫生表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期一般約6個月,整個治療過程相對其他癌症不算太辛苦。「年紀較大的病人要多加留意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細菌感染、食慾不振等,建議患者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應佩戴口罩;要注意補充營養,食物都要煮熟等。」他鼓勵在癌症路上的患者,曾有長者於90歲確診淋巴癌,經對症治療後,現在已活到100歲。「淋巴癌雖然『惡』,但治癒率仍然高,患者只要積極面對,有望康復。」

確診淋巴癌 大禍「淋」頭?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但隨著醫學發展,即使患上當中屬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亦非完全絕望!要對付此大B細胞淋巴癌,藥物治療是必須和重要的一環,想全面拆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徵狀、風險因素和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案,並可即場向醫生提問,立即報名參加講座。名額有限!

日期: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00至2: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禮堂
主講嘉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
報名https://link.mingpao.com/82837.htm

]]>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www.afterroberto.com/%e6%88%aa%e6%93%8a%e8%b6%85%e6%83%a1%e8%83%b0%e8%87%9f%e7%99%8c-%e9%ab%98%e5%8d%b1%e6%97%8f%e9%a9%97%e5%ae%9a%e5%9f%ba%e5%9b%a0-%e5%85%a9%e8%bf%91%e8%a6%aa%e7%a2%ba%e8%a8%ba-%e5%ae%b6%e4%ba%ba/ Thu, 22 Aug 2024 08:5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60 [編按:英格蘭隊的瑞典籍前帥艾歷臣今年初宣布患上胰臟癌已一段時間,並證實或於年內辭世。76歲的他近日拍攝了新的紀錄片,疑向世人道別,其間盼望人們記得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並說:「不必為我感到遺憾,微笑好了……感謝所有人所做的一切,教練、球員、球迷,全都太棒了……請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究竟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有什麼病徵?死亡率有多高?手術不能根治嗎?]【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上升趨勢——胰臟癌有按年上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448宗新症個案升至2016年的702宗,而根據西方國家經驗,胰臟癌個案仍會進一步上升。(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胰臟癌成因不明 引致基因突變高危因素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個案為基因後天偶發突變(sporadic)引起,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慢性胰臟炎等。按西方國家的研究,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genetic)因素,當中又可再分為兩類:

  1. 家族性胰臟癌(Familial pancreatic cancer)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確診罹患胰臟癌,而本身非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便屬家族性胰臟癌。根據統計,若有一個近親罹患胰臟癌,其餘家族成員的罹患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有兩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5至7倍;三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高30倍。
  2. 遺傳性腫瘤綜合症(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約3萬組基因,每組基因有一對,一個從父親遺傳,一個從母親遺傳。當中小部分的基因對抑制或促進癌症形成起關鍵作用。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其抑制或促進癌症的基因帶有先天缺陷(Germline mutation),也就是說在一對染色體中,其中一條基因天生便有缺陷,當人體在生長過程中,因環境或其他因素,另一條基因亦發生變異時,細胞便容易不受控制,大大增加患癌風險;而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亦有可能傳給下一代。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明報製圖)

在眾多與胰臟癌有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其中以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較為普遍。此癌症候群源自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這兩個基因皆屬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負責修復損壞的DNA。因此,當BRCA基因發生缺陷,DNA受到攻擊而斷裂破壞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細胞內DNA損壞累積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BRCA基因與乳癌及卵巢癌的關聯,因荷李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而廣為人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約40%至87%,卵巢癌約16%至60%,發病年齡亦會較一般人年輕。至於胰臟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BRCA基因突變者患胰臟癌的風險亦會增加,大型研究顯示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但有別於乳癌及卵巢癌,BRCA相關的胰臟癌的發病年齡與其他胰臟癌患者無異。


相關文章:胰臟癌病徵:體重下降顯著 病人接受惠普爾手術後消化功能受損 飲食有對策


及早發現或可作手術 存活率較理想

如何篩查及預防胰臟癌,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確切定論,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才能制訂合適指引。在最新發表、經過16年追蹤的研究報告,在高危群組中,透過篩查發現的胰臟癌一般較為早期,較多病人適合接受根治性的手術,存活率亦較理想。我們仍需要更多數據確認相關研究結果。很多權威組織亦建議高危一族定期作超聲波內視鏡(Endoscopic ultrasound)及磁力共振(MRI)檢查,以策萬全。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遺傳因素——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因素,現時科技已可透過驗血找出問題基因,幫助醫生找出對應預防和治療方案。(Ca-ssis@iStockphoto)

 

胰臟癌7類高危一族

  •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確診罹患胰臟癌
  • 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
  • BRCA、PALB2: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DKN2A:家族性非典型性多痣和黑色素瘤症候群(Fa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 melanoma)
  • 錯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 MLH1、MSH2、MSH6、PMS2: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舊稱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症候群
  • STK11: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PRSS1: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等

胰臟癌6個徵狀

至於胰臟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據智友站資料顯示,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基因測試 有助個人化治療

另一方面,西方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胰臟癌患者,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但自己未有徵狀或察覺,有問題的基因有可能傳給下一代。現時科技可透過血液準確測試基因,檢驗患者是否帶有問題基因,及早識別有助作出相應措施。

治療方面,透過血液檢驗能找出10%至15%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胰臟癌患者。近年研究指出,找出問題基因往往能幫助醫生找出對應的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制訂個人化的治療。例如:BRCA基因變異者較適合用鉑金類(Platinum)化療及PARP抑製劑;錯配修補基因(MMR基因)變異則較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等等。我們仍需更大型的臨牀研究證實其功效,但對於治療選項甚少的胰臟癌患者,這無疑帶來新希望。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隨更多的研究結果面世,我們能制訂更有效的胰臟癌篩查及預防指引,同時透過基因測試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現時大部分遺傳性胰臟癌的數據均源自西方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以助更有效應對此癌症殺手中的殺手。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脂肪肝】港大中醫藥院研究:肝臟過量分泌FGF21或加快乳腺癌惡化 //www.afterroberto.com/%e8%84%82%e8%82%aa%e8%82%9d-%e6%b8%af%e5%a4%a7%e4%b8%ad%e9%86%ab%e8%97%a5%e9%99%a2%e7%a0%94%e7%a9%b6-%e8%82%9d%e8%87%9f%e9%81%8e%e9%87%8f%e5%88%86%e6%b3%8cfgf21%e6%88%96%e5%8a%a0%e5%bf%ab%e4%b9%b3/ Tue, 09 Jul 2024 10:05: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52

【明報專訊】乳腺癌是本港和全球女性最常見癌症,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俗稱「脂肪肝」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臟會過量分泌名為「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GF21)」的肝臟因子,或會加快乳腺癌腫瘤生長。團隊指這項發現為中醫「乳病從肝」理論提供現代科學證據,有助中醫藥治療機理。

【脂肪肝】港大中醫藥院研究:肝臟過量分泌FGF21或加快乳腺癌惡化
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脂肪肝患者的肝臟會過量分泌FGF21的肝臟因子,或會加快乳腺癌的腫瘤生長。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港大中醫藥院發現脂肪肝可致乳腺癌惡化

目前已有研究發現脂肪肝會出現FGF21分泌異常,且可誘發肝癌等癌症,但未見提及對乳腺癌的作用。港大團隊從患脂肪肝的小鼠肝臟篩選過量表達並分泌的FGF21,結果證實過量補充外源性FGF21將顯著加速小鼠乳腺腫瘤生長,而敲除FGF21基因有助顯著減弱脂肪肝誘發乳腺腫瘤生長。

團隊發現乳腺癌原位癌患者的腫瘤樣本與正常乳腺組織相比,FGF21表達量升高,與患者復發率及死亡率相關。患脂肪肝的肝臟因過量分泌FGF21,會加速乳腺癌腫瘤生長、增強癌細胞抵抗死亡的能力,降低化療藥物艾黴素療效。臨牀研究指患脂肪肝的女性患乳腺癌概率顯著升高。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中醫「乳病從肝」理論 肝臟養護有助維護女性乳房健康

研究結果已於科學雜誌《細胞死亡與疾病》發表。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首席講師陳建萍表示,中醫有「乳病從肝」理論,即強調肝臟養護對維護女性乳房健康的重要,對治療乳腺癌有積極作用,今次研究從動物和細胞層面解釋「肝乳軸」的科學性,揭示傳統中醫理論的科學性,為臨牀應用相關理論提供現代研究證據。

]]>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www.afterroberto.com/%e5%b9%b4%e8%bc%95%e6%82%a3%e7%99%8c%e6%96%b0%e7%97%87%e5%a2%9e-%e6%b8%af%e4%b9%b3%e8%85%ba%e7%99%8c-%e7%94%b2%e7%8b%80%e8%85%ba%e7%99%8c-%e5%a4%a7%e8%85%b8%e7%99%8c%e5%a2%9e%e9%95%b7%e6%9c%80/ Wed, 03 Jul 2024 09:57: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04

【明報專訊】曾捐80萬元援助癌症兒童的癌症患者楊嘉驃、抗癌YouTuber張天允,兩名90後都在早前先後離世,令人驚覺,原來癌症與年輕人的距離,沒有想像中遙遠。近年,專家留意到15至39歲的年輕癌症患者不斷增加。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旗下監察流行病的SEER資料庫數據顯示,過去40年來年輕人患癌個案增長30%。(編按:有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指,年輕人患癌,因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在花樣年華患癌,人生規劃被打亂,年輕罹癌人士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挑戰呢?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重打擊–數據顯示,過去40年15至39歲的癌症患者人數增加30%,他們復發或患其他癌症的風險更高,同時要面對家庭、職場、財政等困難與挑戰。(設計圖片,模特兒與內文提及個案無關/pocketlight@istockphoto)

15至39歲年輕患癌新症增 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癌症多發生在中老年,常被以為與年輕人沾不上邊。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指,「雖然大部分癌症病人都較年長,年輕人佔少數,不過年輕人患癌數字有增加趨勢」。她引述SEER資料庫數字,2019年全球約有120萬年輕患癌者(15至39歲)的新症個案,佔整體個案5%,但比對過去40年,卻增加30%。

至於香港,據本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21年錄得1590宗年輕患癌者新症,佔全港癌症新症4.1%。從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年輕人最常見患上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鼻咽癌、卵巢及腹膜癌,其中乳腺癌(增19.5%)、甲狀腺癌(增19.3%)和大腸癌(增23%)的個案增長率最多。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多與基因有關 加工肉、污染、肥胖致癌病年輕化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年紀輕輕患癌,多與基因有關;但隨着年紀增長,基因影響逐漸減少,相對地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的影響提高。不過即使遺傳了癌症基因,亦不一定會患癌,還需視乎有沒有風險因素誘發癌症發生。他舉例,有些人一輩子吸煙可能都不會患上肺癌,但有些煙齡較短的煙民卻患癌,可能他們本來體內已有癌症基因,再被吸煙這高危因子誘發出來。

什麼因素使愈來愈多年輕人患癌呢?「除了基因,可能與西方飲食文化有關」。年輕一代喜歡吃加工食物如火腿、香腸、午餐肉等,加工肉類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1級致癌物,與煙、酒等同級,即有充分證據顯示可對人類致癌;另外,肥胖亦是致癌因素,世衛研究指肥胖可令最少13種癌症的風險提升。陳穎樂亦補充,環境污染、缺乏運動等,都可能增患癌風險。

「治療癌症是一輩子的事」

有人認為,發生在年輕身上的癌症較惡,較難根治?陳穎樂引述研究指,年輕患者存活率與年長患者分別不大,根治與否主要視乎癌症類別和期數。但謝耀昌指,「年輕人患癌,是很差的預兆」,因為在免疫系統最強的時候患癌,代表癌細胞很惡,不怕免疫系統;隨着年紀增長,抵抗力愈來愈弱,即使打贏第一場仗,之後有較大可能復發。陳穎樂亦指,除了復發,部分癌症治療或提高患上第二種癌症的風險,「所以需要長期接受檢查,監察病情」。

「年輕人與長者患癌,無論在社會上、家庭角色等都面對很不同的挑戰。」陳穎樂說,在學的患者,需要長期停學接受治療,復課時身邊社交圈子或已經不同,甚至連上學都成問題,對社交生活造成影響;已投身社會的成年人,「他們正值發展事業的階段,又或是家庭經濟支柱,患癌令所有事情暫停,面臨經濟負擔」。

謝耀昌續說,「治療癌症其實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經常做檢查,留意癌症會否復發,對於病人或康復者而言都是很大的壓力」,所以有些患者或對拍拖、建立家庭感到猶豫。癌症治療亦會影響生育能力,減少精子或卵子,如患上婦科或腹腔癌症的病人,電療、化療可損害子宮或卵巢,在開展治療前醫生都會了解病人的生育意願,建議雪卵或保存精子等,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生育。陳穎樂表示,因此作為醫生,不只需要關注病情本身,還需要考慮年輕患癌者面對的社交問題、心理需要、生育意願等,為他們提供支援。

三大警號:長期疲累、無故減重、有腫塊 盡快求醫

年輕人身體不適時,較少聯想到癌症,或因而延誤求醫。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穎樂提醒以下幾個警號,雖未必是癌症,但建議盡早求醫,詳細檢查:

長期疲累:經常沒精打彩,即使睡眠充足仍覺得睏倦,或者沒有怎樣活動或工作,仍覺得很疲累
無故減重:沒有刻意運動或節食,體重在兩個月內下跌5%
摸到腫塊:在乳房或者甲狀腺摸到硬塊


相關閲讀:關於年輕人患癌的4個問題 九成人患白血病、淋巴癌、乳癌等9類癌症

不煙不酒飲食少油炸 有家族病史宜早檢查

「飲食對預防癌症頗為重要。」她提醒應避免食用高鹽高糖與油炸食物,不煙不酒,少吃紅肉,多吃水果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等。

她又建議,如有家人曾患乳癌、卵巢癌,或者相關癌症遺傳病史,年輕人應該去檢查自己有沒有帶有家族遺傳的基因變異,如:BRCA1、BRCA2基因,兩者與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有關,早發現就可早預防。


相關閲讀: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個案:臨畢業確診牙骨癌 教師夢難圓

27歲的陳芷晴,自2019年起受牙痛困擾,一直找不到原因。止痛藥只能短暫紓緩,停藥後痛楚就變本加厲。2021年她再向牙科求診,神經線敏感度檢查發現異常;再照X光,找到牙骨左方有一處陰影,轉介至菲臘牙科醫院接受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描、口腔切片後,確診牙骨癌。

「確診當下心情很忐忑,一方面終於找到痛楚原因;另一方面卻想,我這麼年輕就患癌,之後的路怎樣走?當下有很多負面情緒。」當時芷晴正修讀教育文憑,只差3個月就修畢,成為小學體育與數學教師。她問可否待學業完成後再做手術,但醫生指腫瘤快速惡化,已侵蝕牙骨,最終唯有停學1年。

因腫瘤位置問題,手術極複雜,需要接受切除腫瘤、下顎骨等5個手術,並緊接化療和電療。她憶述過程痛苦,喝水如「被玻璃割」;又因為從右腳取走腓骨重塑下顎,術後需重新練習走路,手術時亦拔去下排多顆牙齒,發音咬字有困難,需靠每日讀報紙練習說話。

後遺症纏身 癌魔再叩門

手術1年後,她回到校園繼續學業,「那時我天真地以為,完成治療後就可繼續夢想,沒料到康復路如此漫長,還有這麼多後遺症」。她不止長期受耳鳴困擾,電療也引致頸部肌肉纖維化,每朝睡醒都會頸痛,而且出現嚴重牙骨骨枯,傷口不斷發炎流膿,難以植牙,說話比以前吃力。無法做全職,只能到癌症中心做義工,偶爾做代課教師。去年她欲嘗試新療法阻止骨枯蔓延,療程前照X光,卻發現肺部有個乒乓球般大的陰影,癌細胞擴散至肺部,「那一刻心情再次跌到谷底」。為免增加身體負荷,她暫停代課,持續做電療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年輕患者互助互勉

在接受牙骨癌治療期間,芷晴加入由年輕患癌者成立的互助平台青少年癌症基金會「青春頌」,不時籌辦運動班、興趣小組、健康講座,連結和幫助同路人。

未有青春頌前,本港沒有專門支援年輕癌患者的機構,芷晴參加過其他癌症組織的活動,很多時她都是最年輕的一人,「其他參加者會好奇,問我這麼年輕患什麼癌症、做過什麼療程,這樣被問我其實有點不舒服;而且他們常聊湊孫、煲湯等話題,我又搭不上嘴」,因此她認為一個年紀和人生經歷都相近的病友組織,讓同路人「圍爐取暖」非常重要。今次癌症復發,她的情緒一度跌落谷底,幸得同路人分享和傾訴,才慢慢撐過來。

年輕患癌新症15至39歲40年增30% 港乳腺癌、甲狀腺癌、大腸癌增長最快
連結同路人–陳芷晴(圖中央黑色運動服女士)加入「青春頌」, 為年輕癌症患者籌辦運動班、 興趣小組、健康講座。(受訪者提供)

青少年癌症基金會

網址:www.ychk.org

查詢:9574 5529(WhatsApp)

「家支援」社區紓緩治療App

下載:shorturl.at/cmzEX

文: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www.afterroberto.com/%e9%96%89%e7%b6%93-%e9%9d%92%e6%98%a5%e6%9c%9f%e6%b2%92%e4%be%86%e7%b6%93%e5%85%bc%e9%ab%94%e9%87%8d%e4%b8%8b%e9%99%8d-%e6%88%96%e8%87%b4%e5%8e%ad%e9%a3%9f%e7%97%87-%e7%96%be%e7%97%85%e5%be%b5/ Fri, 10 May 2024 08:41: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919

【明報專訊】月經,是女士每月的煩惱事;但一旦不出現,煩惱更大。尤其青春期女生來經最初2年,遇上連續6個月沒來月經,出現閉經(amenorrhea)徵狀,所有發育程序停擺,包括停止長高、乳房停止發育等,可能因而錯過發育期。閉經可以是許多疾病的徵狀,青春期女生連月沒來月經,伴隨體重不尋常下降及飲食行為轉變,有可能患上厭食症,還可能是甲狀腺功能失調、多囊卵巢症、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等徵狀。根據醫管局數字,過去3年公立醫院接收18歲以下厭食症新症,約有200宗。如沒適時治療,會影響腦部認知能力,甚至有生命之危。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過度減肥惹禍–女生因過度減肥而嚴重營養不良,不但會閉經,還影響不同器官功能。(設計圖片,Paper Trident、Yuliya Pushchenk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閉經:不同嚴重疾病徵狀  厭食症、甲狀腺問題、卵巢早衰

閉經是許多疾病的徵狀。「例如甲狀腺功能失調、高泌乳素血症(即催乳素過多)、多囊卵巢症、卵巢早衰、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等。」兒科專科醫生黃敏儀指出,患者會同時出現不同徵狀,例如:

  • 厭食症患者會同時出現體重不尋常驟降;
  • 多囊卵巢症患者通常身形偏胖;
  • 甲狀腺功能失調病人身形偏瘦,但食量反而較平日多,還伴隨怕凍、疲倦等徵狀;
  • 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有閉經、體重下降之外,還會無原因發燒、關節痛等。

「一般透過驗血、超聲波等檢查即可確定病人情况,若個案需要由其他專科跟進,就會轉介至婦產科、內分泌科等。最重要是及早求醫,接受適當治療。」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發育停擺–青春期女生連月沒來月經,伴隨體重下降,出現閉經徵狀,可能會錯過發育期。(設計圖片,Михаил Руденко@iStockphoto)

閉經如發燒 宜及早求醫

月經周期偏離規律並不罕見,但若連續多月不見蹤影,臨牀徵狀為閉經(amenorrhea)。「青春期女生來經最初2年,因排卵周期尚未穩定,經期混亂也屬正常,但若連續6個月或以上也沒有月經,即屬閉經。至於來經逾2年的女生,排卵周期應相對規律,只要連續3個月或以上沒來月經,就是閉經。」伊利沙伯醫院兒科顧問醫生黃敏儀指出,閉經猶如發燒,可以是許多不同嚴重疾病的徵狀,患者需盡快求醫,查明因由。

厭食症過去3年30新症 嚴重個案佔約兩成

「甲狀腺功能失調、多囊卵巢症、高泌乳素血症(即催乳素過多)、卵巢早衰、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有可能引致閉經徵狀。要留意的是,青春期女生連月沒來月經,還伴隨體重不尋常下降而消瘦,以及飲食行為轉變等,有可能患上厭食症。伊利沙伯醫院過去3年厭食症新症個案約30宗,當中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個案,約佔一至兩成。」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閉經是許多疾病的徵狀,包括甲狀腺功能失調。(設計圖片,sasun bughdaryan@iStockphoto)

影響荷爾蒙分泌 停止排卵

黃敏儀強調,閉經是厭食症患者其中一個常見病徵。厭食症患者的月經為何煞停?黃敏儀解釋:「過度減肥,身體嚴重營養不良,影響所及,下丘腦分泌的促黃體生成素釋放荷爾蒙(luteinis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LHRH)受到抑制,令腦下垂體減少分泌促黃體生成素(LH)及卵泡刺激素(FSH),缺乏這兩種荷爾蒙,便會停止排卵,沒有經期。」

LHRH在青春期啟動發育程序後開始活躍,刺激LH及FSH令身體開始周期排卵。兩種荷爾蒙同時負責青春期生長發育,例如乳房發育及長高等。所以正值青春期的女生,遇上閉經及嚴重營養不良,可能會錯過原定的發育程序。黃敏儀解釋:「女生的生長板閉合年齡約14歲,若患者已過青春期,就算LHRH分泌回復正常,由於生長板已閉合,再難長高,有可能導致患者成年的高度較原先預期矮小。」

心包膜積水可致命 腦萎縮影響認知

黃敏儀又指出,女生因過度減肥而嚴重營養不良,身體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減慢,所以除閉經外,還會影響不同器官的功能。「基礎代謝率減慢,身體產生保護機制,在不消耗過多能量的前提下運作,例如腸胃蠕動減慢因而出現便秘或肚瀉,也會有體溫低、血糖低、血壓偏低及心跳慢等徵狀。以心跳為例,女生正常每分鐘60下或以上,但厭食症患者只有40至50下或更低。」當患者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難免影響心臟和腦部運作。

「病人因嚴重營養不良,體內蛋白質不足,身體例如雙腳會積水,若心臟外圍薄膜有積水,即心包膜積水,就會有生命之危。」黃敏儀說,曾遇過嚴重個案,腦部萎縮,影響認知無法如常思考,例如偏執瘦才是靚的錯誤觀念等。腦部萎縮可以康復,但需要較長治療時間。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黃敏儀(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身高160厘米體重僅30公斤 影響營養和身體機能

據臨牀經驗,三分之一厭食症個案能完全康復,三分之一會在康復後復發,三分之一未能根治。

伊利沙伯醫院駐院營養師譚可盈稱:「出現閉經的厭食症患者已是相對嚴重。曾有身高160厘米病人,入院時體重只有30公斤,BMI指數接近危險水平(低於11),BMI正常指標是18.5至22.9。當發現女生閉經的同時有厭食症徵狀,應盡快求診,愈早求診,康復機會愈大。」

「厭食症除影響病人營養和身體機能,也涉及心理問題,所以嚴重個案入院接受治療時,我們會透過跨專業(multi-disciplinary)評估,會涉及兒科、營養師、精神科及臨牀心理學家的協作,全方位跟進。」譚可盈指出,由於患者有較長時間嚴重營養不良,需要循序漸進增加每天熱量。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譚可盈(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甲狀腺腫瘤】與大頸泡有關?出現甲亢徵狀怎辦?了解甲狀腺腫瘤的診斷及手術治療

體重、月經復常 未必同步

「一般10至15歲女生,每日需要1500至1800千卡熱量。曾有個案入院時每天只進食約300千卡,胃好細。雖說胃有彈性,但很難一下子由300千卡推上1500千卡。所以經評估後,按情况由1000千卡開始,每隔2至3日做一次評估,看病人能否接受,可以的話便以每日250千卡遞增,加大每日需要吸收營養量;約需數星期,加至正常1800千卡,從而慢慢達到理想體重。不過,曾遇過個案增至理想體重後,未能回復月經。」譚可盈說。

【閉經】青春期6個月沒來經兼體重下降 或過度減肥致厭食症 了解4種疾病徵狀
攝取熱量–一般10至15歲青春期女生,每日需要約1500至1800千卡熱量。(asiandelight@iStockphoto)

一般而言,當女生回到健康體重,下丘腦分泌的LHRH很大機會隨之復常,重啟排卵周期,恢復月經。據黃敏儀的臨牀經驗,治療三數個月是基本單位,也有病人需要停學1年接受治療。

「過往遇過不少嚴重個案,就算恢復健康體重後,仍然閉經一段時間。也有部分患者即使體重未達標,卻先恢復月經。」月經周期可否重新啟動,關鍵除了是充足營養和理想體重外,下丘腦功能是否復常,至為重要。黃敏儀解釋:「部分患者下丘腦功能可能需較長時間才復元,所以即使體重恢復,仍未見月經。換言之,體重恢復與下丘腦恢復產生荷爾蒙的時間未必是同步,最終何時恢復月經也是因人而異。」

「若患者持續一段較長時間仍未恢復月經,醫護人員或會按患者情况評估,考慮處方女性荷爾蒙補充劑,情况如更年期女性在停經後會遇上不適,可透過補充女性荷爾蒙紓緩。」黃敏儀強調,只要患者重拾正常體重並恢復月經,長遠不會對生育能力構成問題。

文:王思澄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4%b8%80%e6%88%90%e5%80%8b%e6%a1%88%e8%88%87%e9%81%ba%e5%82%b3%e5%9f%ba%e5%9b%a0%e6%9c%89%e9%97%9c-brca%e5%9f%ba%e5%9b%a0%e8%ae%8a%e7%95%b0%e6%98%af%e4%bb%80%e9%ba%bc/ Tue, 23 Apr 2024 10:20: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11 【明報專訊】基因是人類的生命密碼,不單影響智力及外形,連身體易於患癌與否,往往也與基因有關。乳癌就是其中一種常見而且與基因有關的癌症。(編按: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包括50歲以下乳癌患者、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患乳癌的男士,還有……)

一成乳癌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帶BRCA基因變異 乳癌風險高數倍

直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發現有超過100種基因和乳癌有關,但是大家不必恐慌,因為約九成乳癌個案其實和基因或遺傳並沒有關係,真正和遺傳基因有關的乳癌個案只佔整體約一成。這百多種基因誘發乳癌的機率各有不同,根據它們的發病率,醫學界將之細分為高穿透性、中穿透性和低穿透性基因。高穿透性基因中,最常見兩種就是BRCA 1和BRCA 2基因變異。BRCA 1和BRCA 2是抑制腫瘤的基因,可以修補受損DNA,阻止細胞不正常生長。一旦這兩種基因變異,不單難以抑制腫瘤生長,更會增加患上癌症的機率。研究顯示,如果身上帶有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便有50%至70%在80歲之前確診患上乳癌。而一般人患乳癌的機率約為8%至9%,意味着BRCA 1或BRCA 2基因變異攜帶者,患上乳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數倍。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男士患乳癌宜驗基因

乳癌並非只影響女性,男士也有可能患上乳癌,他們亦會攜帶可能誘發乳癌的變異基因。然而,男士患乳癌只佔整體個案約1%,如不幸患上,醫生會建議病人作基因檢測,排除帶有變異基因的風險。

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癌症基因變異,可以是遺傳,也可以是患者本人的基因變異。以下4類人士,都值得考慮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1. 50歲以下乳癌患者

2. 三陰性乳癌病人

3. 兩邊乳房都有癌症的病人

4. 患上乳癌的男士


相關閲讀: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監察與切除乳房 存活率差不多

檢測乳癌基因的方法十分簡單,抽血檢查便可以。一旦發現攜帶高危基因,就可採取不同措施,保護自己、家人甚至下一代。例如有人選擇預防手術切除乳房,荷李活明星安祖蓮娜祖莉就是一例。香港亦有個案是病人年輕時一側乳房發病,當時由於科技所限不知道原來攜帶致病基因,近年再次檢查,發現自己原來是BRCA變異基因的攜帶者,經考慮後,為免另一邊乳房將來患癌,便決定切除乳房預防。

當然,每個選擇都有優劣之處,根據過往研究顯示,攜帶高致病基因的病人只要緊密監察,其實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病人的存活率相差不遠。病人可以按自己健康情况、生活及家庭計劃作出最適合的安排。


相關閲讀:養和港大研究:乳癌卵巢癌逾4%帶非BRCA基因突變 帶TP53或年輕發病、雙側乳癌


文:洪家偉(外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